日本的教科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怎样描述的

[转载]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 下
第一单元第1课
不平静的世界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以及当今世界各地区间的一些冲突,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2.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感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进一步激发热爱和平的感情。
1.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感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
1.(教师播放两组图片“世界的和美”“战争的灾难”)学生交流观看两组图片后的感受。
2.师: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园中,可一直以来,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它们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再平静。(板书:不平静的世界)
通过图片对比使学生初步感受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从而 导入揭题。
1.师:我们刚刚度过春节、元宵节,合家团圆,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可是,距今90多年前的年(教师板书:),人类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世界上爆发了重大战争,是什么战争?(教师板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隔21年后的年(教师年),又发生了什么战争?(教师板书:第二次世界大战)
2.师:我们先一起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
学生自读教科书第3页。全班交流。
3.师:请看两次世界大战的片断。注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录像)
4.师:硝烟弥漫,家破人亡,无数生灵涂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情景历历在目。有关两次世界大战,你了解了哪些大致情况?(教师点击“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表格”)
5.师: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一起来进行一项研究性学习。你打算从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重大战役中选择哪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自由述说,全班统计。
6.学生自学教科书3-6页,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从中找出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包括地图、事例、数据等,进行归纳并做简单记录。学生可以独自完成研究性报告,也可以和同一主题的同学一起完成一份报告,教师巡回做指导。
7.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⑴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教师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⑵ 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教师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⑶ 战争的受害者。(教师出示“受害者”图片)
⑷ 南京大屠杀。(教师播放“南京大屠杀”录像)
⑸ 屠杀犹太人。(教师播放、出示“德国集中营分布图”“囚徒”)
⑹ 轰炸广岛、长崎。(教师播放“轰炸广岛、长崎”录像)
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教师播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录像)
8.学生自由讲述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9.教师小结:两次世界大战,其规模之大、代价之高、灾难之深重,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教师出示“小结语”)
由近及远点出本课时的主题。
研究学习,初步感知。
围绕“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情感体验。
汇报交流,体验激情。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在平等参与中引导,推波助澜。
通过上网或者阅读,了解更多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和情况。
1.了解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区间发生的一些战争及冲突。
2.进一步感受战争带来的残酷和灾难,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近期有关世界各国、各地区间战争或冲突时事的简短报道。
3.学生分组搜集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一次战争或冲突事件,研究战争及冲突给人类带来的无情灾难。
1.学生出示文字和图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近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间发生的战争或冲突的简短报道,在陈述事件的同时分析战争或冲突带来的后果。
2.师:在了解了近期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和冲突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是各种战争和冲突还时有发生,当今世界并不平静。
交流战争或冲突的新闻报道,感受当今世界的不平静。
1.师: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战争和冲突一直存在,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学生分组汇报课前搜集到的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一次战争或冲突事件,讲述战争及冲突给人类带来的无情灾难。(教师随机引导,并出示“战争组图”)
⑴ 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
⑵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
⑶ 苏联为实现南下印度洋的战略企图于1979年发动并延续十年之久的武装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⑷ 20世纪80年代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
⑸ 20世纪90年代由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引发的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⑹ 美国利用“北约”干涉南联盟事务造成前南斯拉夫解体的科索沃战争。
⑺ 先后爆发5次、已经延续50多年的中东战争。
⑻ 进入21世纪,已在2003年发生的美英借口打击恐怖主义而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⑼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
2.师:二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一直不断。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战争或冲突的时有发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⑴ 宗教和民族的政治因素是各国国内发生暴力冲突和内战的根源。(科索沃战争)
资源匮乏造成的争夺成为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争夺土地资源、两伊战争为争夺石油资源、目前的中东地区为争夺水源引发冲突)
学生学习教科书第8页。
3.师:无情的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战争和冲突,剑拔弩张,意味着人类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包括人员的伤亡,家庭的流离,经济的损失,环境的浩劫,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生活的动乱和动荡不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等。
由近及远,点面结合,了解二战以后发生的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体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
分析战争和冲突引发的原因,重点探究资源争夺引发的战争,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进一步体验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可贵。
1.目前存在的战乱中比较典型的有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和遭受美英打击之后的伊拉克国内的动荡局势,至今仍然难见解决的希望。以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或其他世界各国、各地区间发生的战争、冲突中的一个事件为主题,写一篇周记。
2.血与火的战争唤醒了全世界人民,制止战争、渴求和平是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我们需要珍惜和平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幸福。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责任。(教师播放“友谊和平之歌”)
与语文周记结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关注社会的意识。
第一单元第2课
携手共创和平
1.了解国际红十字会等倡导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和贡献。知道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诺贝尔和平奖的意义及一些获得者的贡献 。
3.感受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在促进世界和平中的伟大力量 。
了解国际红十字会等倡导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和贡献。知道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了解联合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中采取过的全球反恐战略计划和取得的成效。
3.学生搜集联合国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维和行动资料。
1.(教师播放电影“非诚勿扰”片段)学生自由讲述观看后的感受。
师:“我梦想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争端都化为无形,刀枪入库,铸剑为犁,大地鲜花盛开,孩子们重展笑颜”,片中的这几句话,表达了我们制止战争、向往和平的共同意愿。
2.师:除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之外,国际恐怖主义、一些国家国内武装冲突的阴影也一直笼罩着全球,它使成千上万的人惨遭毒手,难以计数的财产被摧毁,数以亿计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遭到破坏。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教师播放“‘9.11’恐怖事件”片断)
学生交流:
⑴ 师:你看到了什么?
⑵ 师:看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师小结:战争和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人类。制止战争、打击恐怖主义、追求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和平,人类才能生存;只有和平,人类才能发展。全世界各国人民联合起来,携手共创和平。(板书课题:携手共创和平)
“非诚勿扰”片头的这段录像全面、形象性地概括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为本课的学习定下基调。
“9.11”事件在突出反恐严峻性的同时让学生正视恐怖主义,无论恐怖主义以何种形式和表现,由何人所为,在何处发生,为何目的而为,都必须受到谴责且不能容忍。
1.师:说到“携手共创和平”,我们会立即想到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我们先回顾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凯歌声中的联合国的一项宗旨。(教师出示“联合国宗旨之一”)
师:联合国哪个主要机构对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负有主要责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师: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
2.师:打击恐怖主义是联合国所有使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恐怖主义是对法律和秩序、人权与和平解决争议原则的伤害,违背了联合国所秉承的原则和宗旨。联合国一直在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消除恐怖主义威胁,帮助各成员国打击这一恶行。你知道联合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中采取过哪些全球反恐战略计划?取得了哪些成效?
学生自由讲述。
一致谴责恐怖主义。联合国通过对恐怖行为进行一致的、有计划的谴责,不断削弱因任何族群的任何诉求而付诸恐怖主义手段的行为,并明确表示恐怖行为绝不是解决实际或认为所受冤屈的有效手段。(教师点击“联合国反恐行动第1页”)
⑵ 制止向恐怖分子提供资助。(教师点击“联合国反恐行动第2页”)
⑶ 禁止恐怖分子获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教师点击“联合国反恐行动第3页”)
3.师:联合国是对整个世界冲突后稳定贡献最大的多边组织。在联合国维持和平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里,维和作为一个应对国际危机的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联合国维和人员在世界各地开展工作,以防止冲突爆发,控制及遏制暴力,支持国家行为者在冲突后保护及建设和平。(教师播放“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关于联合国维和行动资料。
师:自1948年以来,联合国维和行动共计63项,正在进行的维和行动15项。你们知道联合国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维和行动有哪些?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出示“正在进行的维和行动”)
4.师:这是什么组织的标志?(教师出示“国际红十字会标志”)这个标志有什么含义?
学生自由讲述。
(教师播放“国际红十字会诞生”)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3页“国际红十字会”。
教师提问:
⑴ 国际红十字会是谁在哪一年创立的?(1859年,瑞士商人亨利·杜农特创立)
国际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什么?(为在所有活动中维护人道性、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志愿服务、统一性、普遍性7项红十字基本原则)
师:国际红十字会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慈善救援组织,战时红十字常与许多国家的政府、军队紧密合作。此外,国际红十字会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志愿者组织,其无私奉献精神让许多人都投身为一名志愿者。(教师播放“国际红十字会职责”)
5.师:在国际社会中,有一项公约被认为是国际主义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的权威法律文件。你们知道是那一项公约?
(日内瓦公约)
师:日内瓦公约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3页。
师:日内瓦公约包括了哪四个公约?
学生自由讲述。(教师出示“日内瓦公约”)
师:《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现行的日内瓦公约包括日在日内瓦重新缔结的四部基本的国际人道法,为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定下了标准。至1994年8月,共有187个国家和地区以批准、加入或通知继承等不同方式成为日内瓦四公约的缔约国。
6.师:日,在纪念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60周年的会议上,大会主席向全世界联合国维和人员致辞,他在对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所有现役人员的专业水准、奉献之心和大无畏精神表示敬意,并缅怀那些为和平事业献出生命的人的同时,重申了“我们的承诺”——承诺为实现《联合国宪章》所定的“免后世于战祸”的目标而奋斗。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一起争取和平的环境,世界的明天必将沐浴在和平的光芒中。
从“和平”的角度引出联合国和安理会,这既是对五年级第四单元第2课“国际组织”的回顾和复习,也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联合国极其机构的作用和意义,是认知的螺旋上升。
对联合国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战略计划和成效学生平日接触不多,课前的搜集有助于学生认识,此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对此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联合国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维和行动,包括中国参与的维和行动,为第3课“放飞和平之鸽”的学习做铺垫。
国际红十字会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诞生的,具有重大意义,视频有助于学生了解。
视频让学生了解国际红十字会在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壮大,在战时及和平时对人类社会都有卓著的贡献。
了解日内瓦四公约的形成,知道日内瓦公约的意义。
搜集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或维和行动中所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以及做出的贡献。
1.知道诺贝尔和平奖的意义及一些获得者的贡献。
2.感受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在促进世界和平中的伟大力量。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一些事迹。
1.师: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师出示“诺贝尔”)
2.师:对于诺贝尔,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述说。(教师播放“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教师提问:
⑴ 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⑵ 诺贝尔奖分为哪几个奖项?
⑶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⑷ 你认为诺贝尔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诺贝尔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所了解,此部分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系统认识。
1. 师:诺贝尔和平奖是诺贝尔所创立的五个奖项中的一个。我们先看一看为什么诺贝尔要建立这个特殊的奖项。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4页“诺贝尔和平奖的由来”。
师:诺贝尔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他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因此建立了诺贝尔和平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你知道哪些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亨利·杜南、马丁·路德·金、特里莎修女、曼德拉、科菲·安南……)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页“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选登”。(教师播放“我有一个梦想”)
师:和平奖得主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诺贝尔和平奖同样授予符合获奖条件的机构与组织。你知道哪些组织和机构获得过此殊荣?
学生自由讲述,如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教师播放“2005诺贝尔和平奖”)
学生上台讲述课前搜集到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事迹,全班分享,然后交流感想。
2.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千多千米的西部战线突然停火,而双方指挥官都未曾下达过停火命令,这是为什么?
学生阅读“硝烟场上的足球赛”,然后交流体会。
师小结:连续不断的战事使双方官兵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环境。“硝烟场上的足球赛”表明在血腥的厮杀中,官兵们渴望和平的意愿和对友谊的崇尚更为迫切。和平与幸福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而体育恰恰是有益于增进友谊、消除隔阂、维护和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师: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不需要翻译、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奥运会也承载了和平的精神内涵,古代奥林匹克“神圣休战”,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全世界人民所向往。(教师播放“神圣休战条约”)
学生观看视频后交流“神圣休战条约”的重要意义。
师:公元前8世纪,以神圣奥林匹亚名义举行的运动会,成功地凝聚起希腊的各个城邦。他们停止彼此的攻战,忘掉战场上血与火的厮杀,在赛场上展现力与美的较量。可以说古代奥运会是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战争相互作用的共同产物,而促进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庆贺丰收和祭祀神灵等则是它的宗旨。虽然古代奥运会在随后的年代里消亡了,但给人类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古代奥运会的和平理想和精神,对现代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师:古希腊奥运会于公元392年衰败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欧洲国家相继建立起了全国性、国际性的体育组织。1883年,法国著名国际体育活动家、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顾拜旦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古奥运会扩大到世界范围。经过顾拜旦及其同事们的多年努力和精心筹备,日,第一节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在希腊首都雅典隆重揭幕。我们来读一读“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1892年在巴黎正式提出倡办现代奥运会倡议时演说中的一句名言。(教师出示“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演说”)
师:顾拜旦十分重视奥运会的象征意义,他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含义的奥运仪式。想一想,奥运会上哪些仪式体现了“团结、和平、友谊”的宗旨?
⑴ 奥运会五环旗在各处飘扬,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⑵ 释放鸽群象征着和平。
由运动员进行的奥林匹克宣誓:“我们宣誓我们将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忠诚比赛,尊重指导比赛的各项规则,并愿意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为了国家的荣誉以及体育的光荣参加比赛。”标志着世界五大洲在奥林匹克精神下团结在一起。
师:顾拜旦对和平、友谊、进步宗旨的原则,对反对种族歧视、坚持平等的原则,对奥运与文化的教育的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如今写入了“奥林匹克宪章”中。
5.师:1936年8月,在德国柏林举办了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却是国际奥委会犯下的一个历史性错误。当时,刚窃取德国政府首脑的希特勒大权独揽,想借助奥运会来大肆宣传纳粹思想,趁机制造德国繁荣昌盛、热爱和平的假象。而美国运动员欧文斯的横空出世给希特勒的人种论当头棒喝。(教师播放“真情无敌”)
全班讨论:
⑴ 第11届奥运会是在怎样的一种气氛下召开的?
⑵ 国际田联和美国体育机构联合设立了杰西·欧文斯奖的意义是什么?
⑶ 我们如何从美国运动员欧文斯和德国运动员卢茨·朗身上理解奥运精神?
6.师小结:“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主张休战、追求和平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赓续绵延,薪火相传。“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奥运也许不可能完全消弭战争”,但是奥运的和平梦想正在逐渐实现:巴塞罗那奥运会,波黑交战双方得以停战;挪威冬奥会,前南地区实现了停战;亚特兰大奥运会,阿富汗和伊朗实现停火;雅典奥运会,朝韩两国运动员在统一的旗帜下步入会场。奥运会不可能在瞬间改变世界,但我们相信,从古代奥运会传承下来的和平理想将感召各国和地区人民为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而努力。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时以点带面,全班分享一些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事迹,以产生崇敬之情。
结合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让学生了解和平奖的获得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并回顾上一课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对和平所做出的贡献。
“硝烟场上的足球赛”既体现了战争中官兵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承上启下,点出体育运动对增进友谊、消除隔阂、维护和平的作用。
“神圣休战条约”和古奥运会的起源表达了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和平。
现代奥运会的创立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各种仪式象征着团结、和平、友谊。
欧文的故事表达了奥运会没有诡谲的政治,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金牌的得失,有的只是平等和友谊。奥运会对促进着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发展力量是不容抗拒的。
1.联合国大会2001年9月通过决议中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决议中提到:“宣布此后,国际和平日应成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邀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
搜集国际和平日联合国秘书长的致辞,感受和平的可贵,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宣传。(教师播放“国际和平日重要致辞”)
2.搜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和平箴言。(教师出示“和平箴言”)
&第一单元第3课
放飞和平之鸽
1.了解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蓬勃发展,同时为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2.知道中国的钢铁长城——海、陆、空三军,了解威武之师战略导弹部队和中国维和部队。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
3.体会和平的美好,放飞祝愿世界和平的心愿。
1.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并为世界和平作做出的积极贡献。
2.知道海、陆、空三军,战略导弹部队和中国维和部队。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人民解放军。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外交小故事。
3.学生通过报纸或互联网搜集新近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国家及其领导人情况。
4.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搜集中国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资料。
1.(教师播放“周恩来”)学生交流对周恩来的认识。
师:周恩来堪称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人民网评论:“共产主义理论家的坚定勇敢,使他有可能利用每个历史时期的机会,并经受住政治上的打击和物质上的困难;儒雅之士的超人品德,使他成为亿万中国人心目中‘咱们敬爱的周总理’;现实主义者的精明,又使他能够准确地估计国内政治和国际外交风云方面的潜在势力;调和者的机警和谦逊,还使他能够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灾难性的事件中,把党和国家维系在一起。”
2.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外交也由此掀开新的历史篇章。我国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同周恩来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他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制定了我国的外交路线、方针、政策,并且以他非凡的才能,成绩卓著地予以贯彻执行。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外交实践,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气概,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了新中国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我们来看一看作为第一代总理,周恩来是如何运用外交谋略使中美关系由对立、隔绝走向对话、合作的道路的。(教师播放“周恩来外交故事”)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到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外交小故事,全班分享,并交流感受。
师: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他灵活的外交思维中潜藏着执著的东西,务实的外交活动中也有理想化的色彩。在外交活动中,他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是君子,又是大丈夫。鸽的平和与鹰的机警;水的柔情与火的炽烈,这些极为不同的双重品质潜藏在他的体内。才干、品德和灵活自如的政治智慧使他成为全世界人民心中的丰碑!
通过观看视频、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走近周总理,走近我国建国初的外交。
1.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教师出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学生读一读。
(教师点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由来”)师小结: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截止2009年7月,中国同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科技、文化等关系,香港、澳门回归都表明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你知道新近到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国家及其领导人吗?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最近中国友好邦交的资料。
3.师:军队是正规武装组织。中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党的旗帜,高举人民的旗帜,牢记使命,为民族独立和尊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英勇奋战,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上台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中国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资料,全班分享。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胜利地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防御作战,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和平事业。我军广大官兵保卫着祖国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4.师: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全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联合国的一份子,中国维和部队也担负起了维护国际和平的任务。我们来听一听中国和平特派员的介绍。(教师播放“中国军队维和——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或“中国和平特派员”)
学生交流感想。
5.师:对于中国军队来说,2009年大事不断。这一年,新中国举行了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阅兵式;海、空军两大军种藉成立60周年之际,向世界“亮剑”;举行十几场演习,开放度前所未有;中外联演联训力度不断加大,军事交流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和平、开放、合作,2009年的中国军队,向世界发出这样的声音。
(教师播放“60周年国庆大阅兵”资料)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由来,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了解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蓬勃发展。
课前小组搜集资料,课堂全班分享,让学生了解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中国海军、陆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和中国维和部队,切身感受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和热爱人民解放军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1.全班唱一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或欣赏2009国庆大阅兵军歌“中国军队不可阻挡”。(教师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中国军队不可阻挡”)
2.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4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5周年、10周年、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的6次大阅兵。各种国产先进装备推陈出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振奋了民族自信心。课后找一找有关这几次阅兵的资料,办个展览,让我们重温那一次次热血沸腾的历史时刻……
阳刚嘹亮的军歌让人热血沸腾,在歌唱和欣赏中学生可体会到无论是当年的小米加步枪,还是今天的信息加火箭,人民的军队永远雄风万丈向太阳。
1.了解世界各国人民表达热爱和平的方式,体会和平的美好。
2.热爱和平,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期盼,呼唤……放飞祝愿世界和平的心愿。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的背景故事。
1.(教师播放“呼唤和平”)学生观看后交流感受。
2.师:我们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毁灭了生命,摧毁了家园,吞噬了和平的天空。正当我们心有余悸追忆昨日的伤痛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粗暴地撞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生灵再次惨遭涂炭,万物再遭浩劫,核武器震慑并恐惧着几代人。正当我们昨日的伤口还隐隐作痛之时,美伊战争的爆发再次震撼了全世界,生化武器的使用或许会使全人类面临死亡的威胁……和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走进史书,和平用每一次的战争换取,而此后又会因为种种原因使人们决定再次通过战争去创造新的和平。战争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人们发自肺腑地呼唤和平。和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类只有在和平的状态下才能正常从事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建设性活动。和平是人类最持久、最朴实的追求。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视频和教师的导入语是在前两课基础上的承上启下,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调。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视频和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视频和教师的导入语是在前两课基础上的承上启下,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调。
1.学生讲述课前搜集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的背景故事。(教师播放“诺曼底登陆”视频)
师: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赠送了一件珍贵的礼物给法国人民。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走向世界的中国和平女神”。(教师播放“世界和平女神”诗歌录音)
学生交流中国和平女神像的象征意义。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国际和平日与‘根与芽'大和平鸽计划”。
学生交流国际和平日和“根与芽”大和平鸽计划的由来。
师:国际和平日,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有哪些几年活动?(教师播放“2008潘基文和平短信迎接国际和平日”视频和“国际和平日各国纪念活动”图片)
(教师播放“和平寄语”)全班齐读。
3.全班组织辩论赛。论点:拥有核武器到底是为了战争还是为了和平?
师: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即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而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4.师总结:我们期望,将来的历史长河不再殷红一片,和平白鸽的翅膀上不再沾上鲜血。请大家记住战争的痛,带着和平的心愿放飞手中的洁白,微笑地,看着它融入远方的那一片湛蓝!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和平寄语,祝愿世界永远和平。
第二单元第1课
科技造福人类
1.了解电能的利用、材料革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知道科学技术跟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科技造福人类,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
2.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1.了解人类对电能、材料的利用,知道科学技术跟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科技造福人类,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学生分小组搜集富兰克林、法拉第、伏特、安培、欧姆等对电的发现与掌握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
师:当你们看着可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着高速列车,接听着越洋电话的时候……你可曾意识这是科技的力量?科技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技就在我们身边,科技造福着人类!(教师板书:科技造福人类)
1.师:生活中,电已经无处不在,大家想一想,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照明经历了哪些历程?照明工具发展到现在,有哪些变革?
学生自由讲述。
师: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照明经历了从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照明工具经历过无数的变革,出现过火把、动物油灯、植物油灯、蜡烛、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发展到现在琳琅满目的装饰灯、节能灯等,可以说一部照明的历史就是科技发展的见证。(教师出示“照明工具”)
师:电灯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电灯在工作时离不开电,那么,电是如何被发现并被人们掌握的呢?(教师播放“电”)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对电的发现与掌握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教师出示“富兰克林风筝实验”)
师: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的发现、掌握,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电的发现和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人类进入到了电气时代,我们享受着电为我们带来的方便。想一想,自己家里都有什么家用电器?为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自由讲述。(教师出示“电器产品”组图)
4.师:无论是电灯还是电脑,各类电器都是科技的成果,这些科技成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你们关注过身边的电器所使用电源是什么类型的吗?(教师播放“直流电和交流电”)
师:你知道下列电器的电源类型吗?(教师出示“电器与电源类型”)
5.师:无论室内还是在室外,无论工业还是民用,电无处不在为人类服务。日,美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停电事件。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聚焦镜”。
师:日,巴西南部也发生了大面积的停电,我们来看一看央视的报道。(教师播放“巴西南部大停电”)
师:你是否遇到过停电事件,当时有什么感受?想一想,如果我们所在的地方大面积停电,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述说。(教师播放“没有电的日子”)
6.师:离开电,我们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由此看来,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了。作为科技的成果之一,塑料是材料革命的一大杰作。请找一找,你身边有哪些塑料制品?
师:塑料的发明堪称20世纪人类的一大杰作。塑料无疑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目前,塑料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农业、计算机、通讯工程以及食品工业等各行各业之中。
7.师: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随处可见。那么,在塑料还没有出现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是什么材料制作的?(茶杯、水壶是用铝或合金制作的;电视机外壳和家具是用木头制作的,跑道原来是沙地跑道……)
师:塑料与其他物质相比,存在着哪些方面的优点?
学生填写教科书第31页“体验园”,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出示“塑料的优点”)
8.师小结: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被塑料包围着。从儿童玩具到仪器和容器,从计算机和电话机的外壳到汽车轮胎及其他部件,从尼龙紧身内衣到航天飞机零部件,我们的生活被牢牢地拴在塑料化学高分子的长链上。通过对电与塑料的学习,大家有什么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板书:科学技术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推动社会进步 造福人类)
以照明的发展历程联系到科技的力量,以照明工具的变革过渡到电的发现。
交流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既了解科学知识又对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产生崇敬之情,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创造愿望。
“交流电与直流电”的概念相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较难,教师在播放录音后再通过连线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并让学生产生兴趣,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直流电与交流电的情况。“电灯的照明”从正面表述了科技造福人类,而“停电”从反面论证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科技。
教师在出示“塑料的优点”后,可让学生再反思“体验园”的表格,想一想塑料与其他材料相比的优点与事例。
师:电的发现和使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塑料的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课后分小组从衣、食、住、行、交往等方面进一步感受科技已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教师出示“生活领域中的科技”)
进一步感受科技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以及科技的神奇力量。
1.了解作为科技成果的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
2.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和用途。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和用途。
3.学生搜集一项科技发明的资料,完成教科书第34页“聪明谷”。
1.师:“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寄托了古人飞天的美好梦想。如今,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先辈们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日晚上9时10分,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神七”问天,举国同庆。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教师播放“神舟七号”视频)
2.学生在观看“神舟七号”升天和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相关资料后交流感受。
3.师小结:“神舟七号”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见证。
由“神舟七号”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航天技术的发展,表明了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师: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太空的奥秘,自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以来,这个梦想开始变成现实。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如何诞生的?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播放“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师:自1957年苏联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环地轨道以来,人类已经向浩瀚的宇宙发射了大量的人造卫星,它们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小组完成教科书第32页表格。(教师出示“人造地球卫星”)
师:想一想,我们一天的生活中,人造地球卫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
师小结:人造地球卫星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和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先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一项科技发明,说一说它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然后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全班同学一起分享。(教师播放“人造耳蜗”)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我们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科技的神奇力量造福着人类。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要发展科技,现在就应培养我们的科技精神,多思考,多实践,参与科学,走进科学。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人造地球卫星”是让学生产生科技迅速发展、科技力量无穷以及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认识。
了解更多的科技发明,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同时也为下一课“科技是把双刃剑”做好铺垫。
调查我国历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合作布置一个班级展览。
&第二单元第2课
科技是把双刃剑
1.知道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树立科技为人类造福的信念。
2.能客观地认识科技的两重性,理解科技和环保的关系,进一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辨证地看待事物。
1.知道白色污染、农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2.进一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垃圾分类处理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改善生存环境而努力。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1.师: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了。上一节课,我们从“科技造福人类”中了解到作为科技的成果之一,塑料的发明是20世纪材料革命的一大杰作。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被塑料包围着。可塑料诞生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想一想,我们平日生活中看到的塑料造成的污染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播放“白色污染”)
2.全班讨论:
⑴ 什么是白色污染?
⑵ 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⑶ 面对白色污染,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点击“限塑令”第1页)
⑷ 实施“限塑令”对于全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教师点击“限塑令”第2-5页)
3.师:我们从“塑料”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科技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认识科技的双重性,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科技,直面问题。科技是把双刃剑。(教师板书:科技是把双刃剑)
由“塑料”导入,承上启下并出示课题,让学生感受科技的两重性以及应对科技负面影响的一些举措。
1.师:垃圾分类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述说。(教师出示“垃圾分类”)
师:垃圾的处理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各国政府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不仅提高了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减少了垃圾处置量,还有效地防治了白色污染。我们来看一看韩国对垃圾的处置状况。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望远镜”。
师:我国一般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我们一起来做个活动,将下列“垃圾”分别投入到相应的“垃圾桶”中。(教师出示“投放垃圾活动”)
2.师: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当年的预言。(教师播放“寂静的春天——明天的预言”)
师:蕾切尔在书中说,“上述的这个城镇是虚设的,但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城镇的翻版。我知道并没有一个村庄经受过如我所描述的全部灾祸;但其中每一种灾难实际上已在某些地方发生,并且确实有许多村庄已经蒙受了大量的不幸。在人们的忽视中,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想一想,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了呢?蕾切尔“明天的预言”变成了今天的不幸现实了吗?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这些剧毒物的确在短期内起到了杀虫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这些用于杀死害虫的毒物对环境及人类贻害无穷。目前,虽然“六六六”、DDT等剧毒杀虫剂已从生产和使用的名单上被清除,但人们却仍依赖其他农药来维持粮食产量的提高。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农药使用不当而发生的死亡事故每年都有上万起,约有150-200万人急性农药中毒。人类制造的杀虫剂,无异于为自己种下了一棵毒果。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结合“明天的预言”交流感受。
小组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举例说明滥用农药的危害性,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播放“农药的危害”视频)
3.师小结: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根本的改变,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表明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为了更方便地生活,无视自然规律,使科技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使人类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顺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今天的我们,只有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尊重大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才能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话说社区”单元曾用活动的形式初涉垃圾分类回收的内容,此部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上升,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理解垃圾分类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划时代的绿色经典著作,也是一部警示录,通过录音片段可以让学生反思:蕾切尔·卡逊“明天的预言”变成了今天不幸的现实吗?由此让学生认识肆无忌惮的剧毒农药使用对人类、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和危害,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1.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制造出一些废旧物品,例如纸巾盒、饮料瓶、衣架、过期的报纸杂志、光盘等。除了分类回收交给专业机构处理外,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智慧和双手,将它们改造成可以继续利用的物品。选择一件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小组合作,将其进行大改造。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废旧物品大改造”最美观,最实用,最有创意。
2.阅读《寂静的春天》一书。
1.了解温室效应、核武器的危害,懂得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树立科技为人类造福的信念。
2.能客观地认识科技的两重性,理解科技和环保的关系,进一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辨证地看待事物。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温室效应的严重恶果以及中国目前的核电站大致状况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原子弹爆炸而遭受的灾难情况。
1.师:你们读过这本书吗?(教师出示“冰山在融化”图片)《冰山在融化》讲述了一个关于企鹅和冰山的寓言故事,故事很简单,但对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我们,它却蕴涵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开始。(教师播放“冰山在融化”视频)
师:这个寓言故事使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但遗憾的是,我们人类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今天的地球,更像是座融化的冰山。
由寓言故事导入,让学生联想到全球变暖,地球也在融化。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9页“乞力马所罗‘没'雪”,讨论:
⑴ 乞力马扎罗的雪山为什么没雪了?
⑵ 为什么“为乞力马扎罗一叹也是为整个人类一叹”?
2.师:乞力马所罗的雪在融化、南极冰川也在融化,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室效应”。全球升温,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0页“反光镜”,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小组交流,完成“反光镜”中的表格。然后全班交流,感受“温室效应”的严重恶果。
3.师:在一个半世纪里,人们正经历着地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温室效应”一直是人类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目前“温室效应”到底有多严重?日,科学家们出台的一份报告足以让全世界震惊。(教师播放“气候变化2007报告”)
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交流体会。
师:“气候变化2007报告”让我们看到了危机。在全球变暖的警钟中,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拟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全面控制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便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日,联合国宣布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每个国家都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只有世界各国都遵守共同的国际性约定,才有可能实现人类在地球上的可持续发展。
4.师:我们再来认识高科技领域的一项新能源——核能。(教师播放“核能”)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中国核电站的资料。(教师出示“中国现有的核电站”)
5.师:核能具有巨大的能量,因此许多国家都想把它制造成核武器运用于军事。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广岛市投掷了作为核武器之一的世界第一颗原子弹。(播放录像“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学生观看录像后交流感受,然后填写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
师:原子弹的爆炸使日本变成了人间地狱。核武器是人类发明的,但它也能消灭人类自己。如果世界上真的发生核战争,频繁的核爆炸在瞬间杀死千百万人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恐怖的核烟云,这些核烟云将把地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让太阳光照不到地面,地表温度会骤降到零下几十度。没有阳光,植物无法生长,动物也没有食物,在核爆炸中残余的人类自然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恐怖的“核冬天”。为了人类自己,我们需要抵制、限制和禁止核武器的使用。
6.师:从核能中,你们是如何感受科技双刃剑的两重性的?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同样是核能,当人们将它用于正确的途径时,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能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当它被恶意地使用时,给人类带来的却是灭顶之灾。
7.师: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家们对此早已有所警觉。长期以来,一些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以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科学家则勇敢地站出来与那些利用科技危害人类的现象作斗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萨哈罗夫的故事。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2页“故事屋”。
师:萨哈罗夫最受人关注的不是他在苏联核弹研究中的贡献,而是他在政治态度。作为苏联的核弹元勋,萨哈罗夫获得的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是物理学奖,而是和平奖?
学生自由讲述。
师:“他是‘人类的良心'”。1975年诺贝尔委员会这样评价萨哈罗夫。“不论在俄国还是整个世界,他的一生都是追求自由与和平的人们希望与精神的灯塔。”这是美国总统布什在萨哈罗夫这位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诞辰80周年纪念会上的总结词。我们要以萨哈罗夫为榜样,与真理为伍,让科学技术真正地造福人类。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以“乞力马所罗‘没’雪”这一具体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感受温室效益的严重恶果,“气候变化2007报告”警示保护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后面的两个国际公约表明了全世界共同保护地球的决心。整个课堂的呈现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关注全球环境变化的公民意识,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核能”的概念学生较为模糊。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核能产生大致的了解,课堂中教师以录音、录像等形式可加深学生的理解。核能的威力从正反两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科技双刃剑的意义,以萨哈罗夫的故事结尾,是让学生以此为榜样,崇尚科技造福人类的最终目的。
1.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当我们享受着科技、感谢科技给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时候,却听到有人说:科技虽然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样也会给我们人类带来灾难,核武器的研制并用于战争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这样,宁愿不要有核能的利用。也有人说:科技的发展会给社会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如空调的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污染;手机、电脑用多了也会使人受到辐射的伤害,所以对待科技要谨慎才行。你是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的?课后写一篇小论文。
2.观看2001年国际大学生辩论赛:人类将毁于科技吗?(教师播放“人类是否将毁于科技”)
“拓展”的两个版块都证明了科技本身并没有错,但在人类运用科技的过程中一定要扬长避短,造福人类。写论文和观看辩论赛都是初步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单元第3课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了解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险。
2.关心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知道全球人口激增会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
2.知道水资源概况和水污染的危害性,培养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1.师:茫茫宇宙间,飘浮着一颗孕育着生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美丽壮观的地球。地球生命的出现是宇宙的奇迹,也是地球母亲精心孕育的硕果。(教师播放“美丽的地球”视频)
2.全班讨论: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
3.师:生命的演化在地球上经过了沧海桑田。之所以是地球,而不是其他星球能出现人类或其他高等生物,是因为地球有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自然环境。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关于人口、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教师板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由“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直接揭题,提出本课的主题——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教师出示“世界人口增长趋势表”)学生计算每50年世界人口的增长比例,分析人口的增长趋势。
(教师播放“60亿人口的生活状态”)学生想象当世界人口到达100亿时,人类的生活状况,并交流感受。
2.师: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增长过快,人们经常思索一系列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那么,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人口的迅速增长,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造成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地球资源有限,人口迅速增长,加上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
⑵ 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近几年来,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粮食严重匮乏,对人类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⑶ 就业问题严重。人口的迅速增长往往与有限的就业需要形成尖锐的矛盾。
⑷ 人们生活贫困化。人口的迅速增长势必造成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
人口素质下降。人口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素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对人体素质的影响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原因,发展中国家婴儿死亡率平均高达70&,而发达国家仅为1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3岁,发达国家为75岁。
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经济学家把产业结构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三大产业的差值结构同就业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差异较小,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较大。
3.师:人口的迅速增长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控制人口)我国出台了什么政策来缓解人口的迅速增长?(计划生育政策)
师:1971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报告”,要求除人口稀少的地区外,各级都要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当时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推行以控制人口为主旨的计划生育政策,阻力之大,以至被称为“天下第一难”。
可正是这项被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我们来看一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卓越成效。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页“知识窗”。
师:如果没有当初的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对人口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难以想象今天会是一个什么状态。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政策。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文。我们再一起来了解这部法律的一些状况。(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介绍”)
学生讨论:国家为什么要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确认计划生育国策。
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正式实施,使推行了20年之久的基本国策终于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开始了依法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中国出台“计划生育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有效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目的之一是为了缓解自然资源的匮乏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水资源的状况。
4.师:在这个地球上,大自然的万物展示着勃勃生机。它们都是来自远古的时代,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水。水,孕育了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水,这世界才有了生命,有了我们人类,有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文明……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水资源情况吗?
学生自由述说。(教师出示“地球水资源”)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5页,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5.师:水是大自然中的万物生存的基础。在这个地球上,可供我们饮用的淡水资源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是极其有限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消耗的淡水资源已经超过了限度。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下,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教师播放“水污染”)
师:水污染问题目前已经到了危机四伏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播放“水污染原因”)
师:面对水污染的严重状况,你认为从政府和民间的角度出发,有哪些改进措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水环境保护”)
6.师:在我们身上,我们生命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都要依靠水的滋养。在我们身边,我们生存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寸土地,都要依靠水的滋润。水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家园,水是大自然中万物生存的基础。如果不节约用水,如果不保护水资源,到将来的某一天,会有江水枯竭,河水断流的危险!
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
出示“世界人口增长趋势表”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后面想象100亿人口的生活状况和讨论人口迅速增长的危害性做铺垫。
归纳“人口迅速增长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时,学生可能对“造成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导致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有所感受,而对“人口素质下降”“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等方面比较模糊,教师可做出解释帮助,以便让学生对此有全面的了解,在原有的认识上有所提升。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第1课“家庭万花筒”中以家庭模式的角度初涉“独生子女”政策,此处是让学生进一步从人口与资源的角度理解“计划生育”政策和立法的重要性,以达到螺旋上升的目的。
出示数据,让学生感受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目前水污染的现状,了解水污染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分析“水污染的原因”是让学生认识水污染的严峻性以便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并由此意识到,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不单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
1.学生分组搜集计划生育宣传画、标语口号,走进社区宣传,或以节约用水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教师播放“计划生育宣传画海报”)
1.知道森林资源概况和森林骤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
2.关心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分组,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性发展为主题,设计一幅富有创意、贴近生活的环保宣传画,写一条广告宣传语。
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以往的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人口的过速增长及环境利用的无序、无度又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社会经济受到影响,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我们来看一看当今地球的环境问题。(教师播放“环境问题”)
学生交流从中看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还知道哪些环境问题。
视频导入,承上启下。
1.师: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森林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教师播放“森林的作用”视频)
学生交流感受,并填写教科书第47页“森林的主要作用”。
师: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那么,我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如何?(教师点击“中国的森林资源”)
学生交流感受。
3.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的报告,
2000年全球森林38亿公顷,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想一想,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增加、当地环境因素、政府发展农业开发土地的政策等,主要原因是由于无节制的砍伐和自然灾害,导致损失的森林资源难以自主再生。其中,因砍伐森林转换农业用地而造成的森林破坏,已经成为全球森林面积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4.师: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会带来的危害?(教师出示“森林面积减少带来的危害”)
5.师: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⑴ 师:你知道哪些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学生自由讲述。(教师播放“不可再生资源”)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可再生资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须物资。美国—伊拉克之战实质上就是一场争夺不可再生资源的战争。为了国家的强盛,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时不待我。为了子孙后代,我们需要把有限的资源保护好,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争取尽可能多的留给后人。
⑵ 师:你知道哪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有人说,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没有必要保护,你认为对吗?
学生自由讲述。(教师播放“可再生资源”)
6.师:广茂的森林,无垠的草场,宽阔的湿地,浩荡的江海。这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让青山绿水成为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为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经济,更要为明天的发展负责。
各小组分享课前制作的环保宣传画,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最妙。
7.师小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是靠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繁衍生息,增强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辉煌灿烂的文明,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母亲、善待人类自己!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知道森林的作用。
了解全球森林概况,知道中国人口多、森林资源少匮乏,从而明白保护森林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分析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懂得森林面积大量减少的严重恶果,进一步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六年级的学生可能会比较模糊,此处教师可做一些举例说明,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目前,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阅读教科书第49页“好望角”,全班一起来写一封信,向大家宣传保护地球的紧迫性。(教师播放“地球之歌”)
2.学生分组就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中的一种资源搜集资料,了解该资源的生成特点、在地球上存在的作用、目前的状况以及减少或消失的后果,写一份报告。
第二部分内容是学生结合课堂中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知识开展的研究性学习。
第三单元第1课
天有不测风云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感受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力。
3.体会灾害无情人有情,中国人民在危难中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可贵精神。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感受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力。
1.教师搜集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2008年雪灾、台风等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特大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学生了解四类自然灾害分别包含哪些灾害类型;搜集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具体经过,记录灾害造成的损失。
1.师:我们曾经为大自然那潺潺的流水、芬芳的花香、温暖的阳光、和煦的轻风所感叹,大自然是多么温柔,多么美丽。但是,大自然并不总是温和可亲,也常常会发怒……(教师播放“心系汶川”视频)
2.师:我们再来回顾距离汶川大地震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状况。(教师出示“唐山大地震”)学生结合自己了解到的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情况,交流体会。
3.师:你知道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自由讲述。(教师播放“地震成因”)
4.师:地震在顷刻间使得一幢幢矗立的高楼夷为平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停止了呼吸。地震是众多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而言,是一次次严峻的挑战,这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板书课题)
以学生熟知的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导入,并由近及远,回顾唐山大地震,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再通过了解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残酷一面,激发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欲望。
1.师: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内,依次派生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和环境生态灾害四大类。课前大家搜集了自然灾害的种类,现在我们来开一个“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新闻发布会。
⑴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自然灾害的名称和所属类别。师随机板书名称,并点击出示图片等资料。
⑵ 师:老师也就四大类灾害分别搜集了资料,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播放“灾害种类”)
⑶ 学生填写教科书第54页“小调查”中的第1题。
2.师:我们刚才了解了汶川、唐山大地震,深切感受到了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其他灾害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2008年的雪灾。(教师播放“2008年雪灾”)
学生讨论:
⑴ 当看到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大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⑵ 当听着雪灾报告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3.师:台风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我们来看一看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所带来的损失。
学生阅读教科书53页“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台风引发山洪的情景。(播放视频“山洪”)
学生根据阅读的资料和视频,结合自己可能遭遇过的台风经历,交流感受。(台风来临时,狂风暴雨、河水暴涨情境让我们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台风过后一片狼藉,损失惨重……)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我国近30年来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先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述,相同的事例其他小组的成员可做出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感悟: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4页“小调查”的第2题。
5.师:灾害的发生有些是自然界的肆虐,如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旱涝往往由气候异常造成,这些都是灾害的自然属性。但有些灾害是因为人类违反客观自然规律造成的,有其社会属性。
搜集“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的学生阐述该次洪灾的概况,全班讨论造成该次洪灾的主要因素,其中哪些属于“天灾”,哪些属于“人祸”。
⑵ 师:洪水过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教师播放“洪水过后话中国”)
⑶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天灾人祸”的其他事例,全班分享,教师和学生可适当做出补充。(教师播放“太湖蓝藻事件”视频)
师:人类对大自然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或加剧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保护环境,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让我们行动起来!
以创设情境“自然灾害知多少”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由此展示灾害的种类,感受重大自然灾害的残酷性。
通过几个典型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数据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直面灾害,了解其残酷性和不可避免性,认识自然灾害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
讨论造成“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的因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之后的“洪水过后话中国”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人类对加剧某些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有着难辞其咎的结论,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价值观教育。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选择在家乡发生过的一次自然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合作研究。从该灾害的发生情况、成因、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防止此类灾害再次发生的有效措施。
2.小组搜集其他国家曾遭遇到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的资料,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国家、情况、破坏力、成因等。
3.就上述两项研究内容出一期关于自然灾害的黑板报。
以家乡发生的自然灾害为实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化认识“天灾”中有“人祸”的因素,升华情感。
《课程标准》将此部分的内容列入“我是中国人”板块,介绍国外历史上的部分重大自然灾是让学生拓展知识,了解古今中外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大敌。
体会灾害无情人有情,中国人民在危难中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可贵精神。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汶川大地震中解放军战士和指导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医疗救护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新闻工作者……迎难而上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和感人故事,以及自己所在地区为抗震救灾作出的贡献。
1.师:上节课,我们见证了重大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伤害。2008年的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整个世界。请回想在第一时间得知汶川大地震时,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讲述。
2.师:地震发生后,我们的眼中常常喊着泪水……(教师播放“最近我常常含着泪水”)
以情感诗导入,重回汶川大地震。
1.师:当灾难突然来临,我们悲痛,我们哀伤,我们在灾难中奋起。我们心手相连,我们众志成城。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我们救援的决心和脚步。(教师播放“相亲相爱”)
2.师:灾情发生后,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于是,各路救援人员的服装颜色成为了救灾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医务人员的白色、消防官兵橘红色、武装警察的橄榄绿,人民警察的蓝色……那亮丽的颜色让人们充满生的希望。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表现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学生小组以颜色为线索,说一说救援人员是如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灾区开展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的。(教师播放“汶川救援”图片)
3.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它表达了许许多多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感受。用平凡创造了不平凡——这是一首来自普通人极其朴素的生命之歌。志愿者,在救灾大军中这是一支最令人感动的队伍,他们没有职称职位,不分籍贯口音,无长幼之序,无性别之分,不知疲倦,夜以继日,把一条条爱的溪流汇聚岷江两岸。(教师播放“汶川志愿者”)
学生交流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的感人的画面。(教师播放“志愿者救援”)
4.师:大爱无疆,超越贫富,超越时空,超越民族。从企业家上亿元捐款到拾荒老人的百元小钞,从国际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的纷至沓来到全国各地的对口支援,奉献的都是同样的爱心。我们所在的地区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哪些贡献?
学生交流。
5.师: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现在我们再到2008年年初的雪灾现场去看看那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教师播放“雪灾感人画面”)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5页“故事屋”。交流感想。
6.师:这13名农民的举动,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假如要给他们颁发奖状,你会怎么写颁奖词?
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颁奖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适合作为“颁奖词”的语句。
⑵ 全班朗读,展示颁奖词。全班可评选推出最佳“颁奖词”。
师:在“感动中国2008颁奖典礼”上,组委会这样赞扬他们……(教师播放“感动中国2008颁奖典礼”视频)
7.师:或许你也经历过灾害,在灾害中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或许你曾伸出援助的手帮助过受灾的同胞。如果我们再次面临着灾害或是我们的同胞面临着灾害,你会怎么做?
学生交流。
8.师总结:面对躲不过的灾害,我们悲痛、我们哀伤,我们更在灾难中奋起。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心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每一次落泪,每一个微笑,每一缕关注,都是爱的语言。那慌乱中的坚毅、悲恸中的自持、危难中的凛然向前,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上,震撼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教师播放“生死不离”)
白色、橘红色、橄榄绿、蓝色是汶川大地震救援中最常见的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代表着不同职业的人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展开高效、有序救援工作。
大悲更显大爱,大难更见真情!普通志愿者展现出了人们众志成城、风雨同舟、抗震救灾的风貌。
13名普通唐山农民自发南下抗击雪灾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灾害面前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之后的“颁奖词”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中国人民。
1.师:在刚听到地震消息时,我们为汶川哭泣;现在,我们为汶川骄傲。它让我们在废墟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看到了千古传颂的人间大爱!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段铿锵豪迈的声音,将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永远留存、回荡……今天重温这些铿锵豪迈的声音,你有什么感想?课后根据中国人民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写一篇日记。
2.班队活动课中组织一次抗灾、救灾的故事会,或出一期学习抗灾、救灾模范的黑板报。
第三单元第2课
生命的突围
1.了解一些灾害爆发前的预兆知识,能在灾害的前兆阶段产生警觉,防患于未然。
2.学会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和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勇敢地面对灾害。
3.在灾害面前树立一切以生命为重的生命意识。
了解一些灾害爆发前的预兆知识,能在灾害的前兆阶段产生警觉,防患于未然。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灾害预兆的相关材料及谚语,以及气象预警信号及其相关知识。
1.教师介绍近期国内外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教师播放“‘莫拉克’台风报道”)
师:从刚才的资料中你觉得是什么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人类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吗?
2.师: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有其不可抗拒的一面,但人类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来预测、预防自然灾害,以减少损失。
联系近期国内外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让学生感受到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教师播放“海滩上的小天使”录音)学生思考并交流:
⑴ 在海啸灾害中,这名值得敬佩的英国小姑娘蒂莉·史密斯是凭借什么挽救了她全家和泰国普吉岛麦考海滩上全体人员的生命的?
⑵ 小蒂莉的举动给你什么启示?
师小结:故事中的英国小姑娘是凭借海啸前的预兆知识挽救了全体人员的生命,多学习一些灾害预兆的知识,生命就多一分保障。
2.学生自学教科书第57页中灾害预兆的相关常识,体会灾害的爆发前是有一些特殊预兆的。
学生自由讲述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灾前预兆的资料,全班分享,教师随机填写完成“自然灾害来临前的预兆”表格。
(教师播放“灾害预兆”图片或视频)
3.师:如果人类能在灾害前兆阶段产生警觉,做出相应的准备,就能避免或减小灾害的损失。我国民间就有一些谚语归纳了灾害的预兆。
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灾害预兆谚语,然后全班分享。(教师出示“灾害前兆谚语”)学生齐读。
4.学生讨论:
⑴ 什么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教师出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片)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主要有哪些?(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14种预警信号)
⑶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气象预警信息?
(教师出示“台风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教师介绍蓝、黄、橙、红四种颜色代表的不同危害程度及防御措施。
(教师播放“气象新闻”)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当地的居民,听完这段气象新闻后你会怎样做。
师小结:灾害的爆发通常都有前兆阶段,这个阶段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如果人们及时发现这些反常现象,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灾前产生警觉,做出相应准备,就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损失,生命也多一分保障。一旦遇到灾害发生,我们应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一切以生命为重。
学生通过听故事感受学习灾害预兆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以“台风预警信号”为例,介绍四级信号的不同防御措施,加深学生对预警信号的认识。之后的“听气象新闻讨论”活动,是让学生模拟情境,掌握气象预警信号,并在实践生活中加以运用。
1.学生交流、分享有关利用灾前预兆知识获救的故事。
2.学生就所在地区容易发生的一些气象灾害进一步研究,了解这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四个等级发布的情况和防御措施。
3.学生把搜集到的一些预测自然灾害的经验和谚语制作成宣传卡,在社区开展假日小队宣传活动。
1.学习在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勇敢地面对灾害。
2.在灾害面前树立一切以生命为重的生命意识。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自然灾害时的逃生方法。
1.师:四川安县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很多学校的校舍瞬间夷为平地,桑枣中学在这场灾难中也未能幸免,成为了一片坍塌的废墟。但全校师生全部生还、幸免于难。(教师播放“英雄校长”)
学生观看视频,交流桑枣中学的师生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个奇迹。
2.师归纳: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创造了1分36秒疏散2400多名师生并且无一人伤亡的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校长叶志平强烈的忧患意识。持续三年之久的抗震避险演习造就了今日的奇迹。因此,我们呼吁所有人都应该从现在做起,学习自救知识,这样才能在灾害发生时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用科学的避险方法帮助自己和他人急中生智,让生命突围。(板书:生命的突围)
以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全校师生全部生还的真实事例导入,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并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1.师:我们在五年级的《语文》中曾学过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是残酷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靠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名同学。请回想,儿子和他的同学在地震来临时躲在哪里?(“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我们没被砸着。”)
教师请一名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上台画一张示意图。
2.师:房顶塌下来与地面物体架起的大三角即为我们平时所说的“生命三角”。简单地说,当建筑物倒塌时,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的重力会撞击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称作的“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教师播放“生命三角”视频)学生快速在教室里寻找“生命三角”。
(教师出示“家中的‘生命三角'”图片)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是“生命三角。
3.师:如果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保全自己,躲过这场灾难,把伤害降到最低呢?大家一起来做一做自救演习。
教室里。靠近门口的同学跑出门外,靠墙的同学紧靠墙根,在中间的同学躲在坚实的课桌或讲台旁等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所有人迅速抱头,蜷曲起身体。
楼房内。首先切断电路和关闭煤气开关,然后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难,也可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⑶ 平房里。迅速跑到空旷的屋外躲避,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补充汇报遭遇其他自然灾害的逃生方法,全班分享。(教师出示“逃生常识点滴”)
利用学生曾学习过的课文故事导入“生命三角”的学习。
通过不同情境的实地演习加强自救能力的形成。
学生搜集在遭遇灾害危险时可以发出的求救信号。(教师播放“求救信号”)
第三单元第3课
小脊梁&大希望
1.学习抗震救灾中英雄少年的优秀事迹,培养学生在灾难面前机智勇敢、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
2.增强学生“少年强则国强”的爱国意识和信念,肩负起民族未来的希望。
学生搜集四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少年英雄的事迹和图片。
1. (教师播放“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式”视频片段)学生观看。
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与旗手姚明身高形成巨大落差的小男孩林浩的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一高一矮,一长一幼引领者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入“鸟巢”。请想一想,为什么年幼、矮小的林浩与姚明一样,在人们的眼中,他也是巨人?
2.师:面对灾难,无数个像林浩一样的少年儿童,表现出了超乎他们年龄的勇敢和坚强。英雄少年用行动证明:他们会成为中国的脊梁,是能够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一代新人。(板书:小脊梁
选取北京奥运会中林浩和姚明引领中国代表团入场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向抗震救灾中英雄少年学习的热情。
1.(教师出示“林浩”图片)师:小林浩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学生讲述林浩在地震中的优秀事迹,教师可适当做出补充。学生讨论:林浩平静的一句话“因为我是班长”意味着什么?
师小结:在灾难面前,林浩的机智勇敢尽显英雄壮举,他的纯真本色感动天地,他的行动诠释友爱,他的担当让人钦佩。
2. 教师讲述温总理到北川中学临时校舍视察,并当场在黑板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的经过。(教师播放“多难兴邦”视频)
学生讨论:
⑴ “多难兴邦”的含义。
师小结:《左传?昭公四年》里,晋侯说,晋国有三个有利条件可以免于危险,谁能和我们匹敌?我们国家的地势险要且多产马匹,而齐国、楚国却多有祸难。大臣回答说,别国的祸难,我们是不能以此高兴的,有的国家正是由于多有祸难才更加稳固,开辟了疆土。这就是“多难兴邦”的起源。“多难兴邦”这个观念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太长,经历过太多的世事,在历史磨炼中产生的中华文化给了“多难兴邦”思想以萌发的土壤。
⑵ 温总理为什么要对地震灾区的学生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不是希望通过灾难来兴邦。灾难的发生对一个国家来说肯定不是好事。自然灾害是躲不过去的,既然灾难临头,我们无法改变这种事实,就必须勇敢地面对,接受这个客观现实。面对灾难,我们不是消极低落,而是奋起抗击;面对灾难,我们不后退、不畏缩,不放弃,不抛弃,而是奋发有为。
“多难兴邦”贵在一个“兴”字。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忍顽强、众志成城的精神,所以越遇灾难越现勇气,越临困境越显斗志。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显示出了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正因为中华民族有“韧的战斗”的精神,所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多难兴邦”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当然逻辑。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更加成熟,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滞,必将更加稳健,更加铿锵有力。温总理在灾区重提“多难兴邦”,令人振奋,催人奋发!他是让我们青少年“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师:像林浩那样在灾难面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英雄少年还有很多,陈浩就是其中一个。(教师播放“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录音)
全班讨论:是什么原因促使陈浩坚定而又勇敢得跑回去了。
师: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项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它的领袖之一梁启超用充满激情的笔触表达了他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盼。(教师播放“《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深刻含义。
师小结: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发出的呼声,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崭新的诠释。这些抗震救灾少年的优秀事迹正是“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有力证明,少年肩负这历史的使命和神圣的责任。
5.小组先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四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少年英雄事迹和照片,讲一讲少年英雄的故事,然后小组选派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教科书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