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坏的还是好的爆击5好还是不动好

发布时间: 15:00:13
01我们评价别人总是会以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也会以自己价值观去考量别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这是一种错误的识人方式。司马光说,知人才能用人。知人很难,圣人的脑袋有时也会发蒙,所以会出现依据名誉和毁谤来判断一个人。为什么知人会如此的难?知人的时候会掺杂自己的爱恨情绪,就会分不清良善和邪恶。如果用行为事迹去考察,就会巧诈横生,真假不明。正确识别一个人要做到至公至明,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去看待和了解别人,才能公正的使用人。要做到至公至明,一是要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客观的去考察别人的表现。不掺杂个人喜怒好恶,不依据亲疏贵贱;二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用心的去思考和判断。否则无法赢得尊重和信赖。02三国鼎立的时代,魏国一家独大,为何却迟迟未能灭掉吴国和蜀国?原因有四:一是地利,吴蜀依山阻水,又相互为援,联合牵制魏国。二是人才,吴蜀人才尽为其用。三是民心,吴蜀之主深得民心,民众死而不怨。四是天时,多年战乱,人民困苦,经济疲软,没有足够经济实力支撑来灭掉对手。孙权在三国时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孙权的英明睿智,吴国或许不会存在那么久,三国时代也可能早早结束。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建安十八年(211年),曹操率大军攻打濡须,孙权亲自率军抵抗,打了一个多月,不分胜负,曹操远望孙权军,见军容威严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对于吴国的强大,功不可没。孙权是个聪明有智慧有仁心,有雄心有策略的雄主,然而他却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容易情绪化,在执政后期给吴国带来巨大的祸患。我们须从孙权知人用人,对内对外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去解读和评价这个历史人物,以能我们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03孙权知人方面有个很经典的案例:公元222年刘备率倾国之兵伐吴,诸葛瑾写信给刘备,劝说刘备应以大局为重,主要的敌人是曹操不是孙权,期望刘备能化干戈为玉帛。然而刘备不为所动。一则可以利用关羽之死可以借此吞并东吴,二则替二弟关羽报仇,可以维护自己重感情的仁义形象。孙权帮派里,不断有人毁谤诸葛瑾通敌卖国,孙权都不听毁谤。孙权说我与诸葛瑾一起共事多年,感情很深,就象至亲一样。他的为人,符合道义要求,我不负他,他也不会负我。孙权对诸葛瑾如此判断是有原因的。赤壁大战之前,有一次孙权对诸葛瑾说,孔明是你的弟弟,一般弟弟都会顺从哥哥,请你去劝说孔明留下来为东吴效力。诸葛瑾说,我可以去劝孔明,但是他既然已经投靠了刘备,就不会再投靠第二个人,换作我一样,也绝不会背叛东吴。孙权对诸葛瑾的认知,是通过感情和行为来判断的。首先考察的是诸葛瑾的内心,然后考察诸葛瑾的行为,是至公至明的典范。04孙权在用人方面也是很有智慧的。吴国选丞相不用张昭而用顾雍,就充分提现了孙权用人的智慧。吴国曾两次讨论丞相人选,群臣都推举张昭,而孙权两次都否决了他们的意见,先是任孙邵为相,孙邵死后,又任用顾雍为相。孙权否决张昭的理由很充分,张昭这货,性情刚直,不听从他的意见就会产生怨恨,这不是件好事情。丞相顾雍沉默寡言,但行为举止都很合理,处事非常得当。孙权常说顾雍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能猜中事实。在举办宴会时,只要顾雍在,大臣们就不敢太放纵自己的行为。孙权说顾雍在座,常使人感到压抑不快乐,对他竟然也有些忌惮。然而在顾雍担任丞相一职时,他家里人竟然不知道他已经被封候了。顾雍当了丞相之后勤勉工作,能推荐贤能,使东吴人才都各展所长。顾雍对于朝政表达看法意见,如果不被采纳也不抱怨发牢骚。有功劳则功归于上,有过错则自己承担。孙权有什么决策要发布,总是要先咨询顾雍,若合顾雍的心意,就马上实施,如果顾雍不说话,孙权自己就慎重深思,可见对顾雍的倚重。顾雍担任吴国丞相19年,勤勤恳恳,一切以国家为重,功劳卓著。顾雍对于孙权而言,更像一面镜子,不断让孙权三思而行。在对内民生方面,孙权采纳陆逊之言,下令诸将带兵拓开屯田,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孙权也主动兴修水利,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孙权派校尉陈勋开凿句容城中路运河,建造粮仓。又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可做灌溉之用。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正逢时疫,免除了荆州农民的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严禁官吏以劳逸为由干扰农事。下诏减省徭役、征赋,革除民弊。在对外方面,孙权通达权变,积极进取,不断扩充地盘,在夺取荆州之后,遇吴蜀大战的生死存亡之刻,孙权又讨好魏国,稳定魏国,积极备战刘备,致使刘备利用关羽之死吞吴的计划破产,并且身死白帝城。孙权一直致力于扩展海外夷洲,以扩大疆土,并且用夷人来扩充军力和民力,虽然最后计划停止,但不能否认孙权有一颗开拓进取的雄心。05作为一代雄主,孙权的致命弱点是情绪化,让自己做了许多错误的事和决定,同时也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埋下了走向灭亡的隐患。孙权情绪化的缺陷,有三件事足以证明:一、孙权和张昭的爱恨纠葛孙策殒命之后,孙权听从张昭之言,立即上任执掌东吴。赤壁之战前,张昭主张求和投降,最后孙权听取周瑜抵抗的意见。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权论功行赏。不顾及张昭感受直接对他说“当初我要是听了你的话,现在就会向狗一样在乞食”,使张昭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颜面尽失。后来,公孙渊请求称臣于吴,孙权非常高兴,派遣使者去赐封公孙渊,张昭不同意,孙权还是遣使前往辽东。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于是退居不朝。孙权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来警告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也用土从门内堵住,以表示他也永远不打算出门。结果公孙渊出卖了东吴,杀了孙权派到辽东去的使者张弥和许晏。这时孙权才后悔没有听张昭之言,数次派人请张昭上朝无果,但又不愿亲自道歉示弱,于是下令用火烧张昭家的大门,想以此逼他出门。但这方法也没吓倒张昭,因此孙权只好又下令将火扑熄。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二、孙权贬重臣虞翻孙权派遣将军周贺和校尉裴潜到公孙渊那里去求马,重臣虞翻劝谏被贬,孙权随后又后悔,又想召回虞翻,虞翻这时候却死掉了。虞翻这个人性情粗疏率直,洒后屡次出现过失,又喜好顶撞别人,多次被人毁谤。孙权曾经与张昭谈论到神仙,虞翻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而你却说是神仙,世上哪有仙人!”孙权对虞翻的恨愤不止一次两次,于是将虞翻贬到交州。虞翻听到周贺等人去辽东那里求马,辽东相隔极远,即使前来归附,也不足取。而今派人带财物去辽东购马,既不是国家之利又恐怕没有收获,想上书劝谏孙权。由于厉害关系太大,由于害怕又不敢直接上谏,就将奏章给吕岱过目,吕岱没有回答。后来虞翻被怨恨的人告发,再次被贬到苍梧郡猛陵县。等到周驾等返回到达成山的时候,遇到风浪上岸,魏国将军田豫率军袭击了周贺等人,并杀了他。吴王听说后,才想起虞翻的建议,于是召虞翻从交州返回。这时虞翻已经去世,只运回虞翻的尸体灵柩。三、孙权废掉太子孙和而立孙亮由于孙权个人好恶,引发了吴国党派之争和朝政无贤人的局面。当时,孙权宠幸潘夫人,潘夫人生下少子孙亮,吴王十分喜爱孙亮。全公主与太子孙和有矛盾,害怕以后孙和当了皇帝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先巴结孙亮,然后常常在孙权面前称赞孙亮的优秀,并且把她老公的侄子全尚的女儿嫁给孙亮,结成一党。鲁王孙霸受到孙权宠爱,一直想取代孙亮。孙权由于开始喜欢孙亮和潘夫人,而且鲁王孙霸结交朋党来陷害自己的兄长,所以心中十分厌恶他。孙权担心党派之争,从此就有了废孙和立孙亮的意思,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之后,孙权幽禁了太子孙和。朱据与屈晃率领大臣一起劝谏,导致孙权勃然大怒,诛杀了陈正、陈象及其家族。当朱据、屈晃被带入殿中,二人仍然口谏不止,叩头流血,言辞声调毫不软弱。吴王下令各责打他们一百杖,又把朱据降职为新都郡丞,把屈晃罢官退居乡里,其他官吏因进谏获罪被诛杀流放的数以十计。孙权终究还是把太子孙和废为平民,迁居到故鄣县,又赐鲁王孙霸自杀。杀了杨竺,把尸体扔到江中,又诛杀了全寄、吴安、孙奇,都是因为他们与孙霸勾结并诬陷孙和的缘故。06孙权因为个人喜好的缘故,带来的党争,极大的损害了国力,又因不听劝谏导致了人才的凋零,多数人无辜受累,同时也加速吴国的衰亡。当然,即使如此,也不能磨灭孙权的在吴国统治时期的历史功绩。孙权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稳定吴国的统治,维护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志陈寿评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孙权相关文章
孙吴相关文章
更多>孙吴历史人物
更多>三国皇帝
更多>三国人物
更多>开国皇帝Access denied | www.miditeq.com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miditeq.com)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f619e5b847a41c9-ua98).三国乱世中活得最久的名将,一个击败孙权,一个堪称另一个司马懿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在这段乱世之中,名将辈出,他们为各自的主公奉献着自己一生的,然而因战乱,瘟疫,饥饿,甚至是疾病,导致不少名将过早英年早逝,让不少人遗憾不已。大家都知道,一个名将对一个诸侯势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长寿的名将。那么三国乱世中活得最久的名将有多少?
魏国方面:
1、振威将军田豫
田豫,字国让,曹魏镇守一方的名将,曹操平定河北的时候,开始启用了田豫,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治理方面很不错。后来跟随曹彰北征代郡,凭借田豫的军事谋略,击败乌桓军和鲜卑军队,轲比能逃往塞北,平定了代郡。之后,后来田豫常年镇守曹魏北疆,斩骨进、破轲比能,多有功勋;也曾参与对孙吴的作战,在成山斩杀周贺,于新城击败孙权。田豫一直活到嘉平四年(252年),田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2、太宰司马孚
司马孚,字叔达,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名将,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在正史之中,司马孚曾被魏明帝称为“另一个司马懿”,在军师、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造诣并不在司马懿之下,一直与司马懿二人共同辅佐曹魏。他生于180年,以当时罕见的九十三岁高龄卒于272年,一生横跨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历史时期。
蜀汉方面:
3、车骑将军邓芝
邓芝,字伯苗,乃蜀汉的车骑将军,蜀汉平安三侯之一,为人性格正直、简单,不会修饰情绪。他为将二十多年,赏罚明断,体恤士卒。邓芝督领江州,曾多次出使东吴,获得孙权称赞,赠赐丰厚。《三国志》中曾记载,邓芝曾被宗预指责七十岁了还不放弃兵权,所以综合来看邓芝生年在168—177年范围内,死的时候大约在80岁。
4、右车骑将军廖化
廖化,字元俭,乃蜀汉的右车骑将军,曾为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入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刘备授任为宜都郡太守。刘备去世后,为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郡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蜀汉灭亡后,徙往洛阳,在中途病逝。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景耀四年(261年),廖化路过看望宗预时,宗预曾说:“吾等年逾七十”,也就是说这年宗预和廖化的年龄在七十一到七十九之间,而景元五年(264年)廖化病逝,因此廖化病逝时的年龄应该在七十四至八十三之间。
东吴方面:
5、右大司马丁奉
丁奉,字承渊,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东吴的魏军。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从曹操时代交战至司马炎时代,侍奉了孙权至孙皓四位吴国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除掉了东吴的权臣孙綝,被拜为大将军,后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三年(271年)去世。
6、大司马吕岱
吕岱,字定公,也是东吴名将,受孙权赏识,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击降安成等四县,成功平定三郡。后讨平吴砀、袁龙叛乱,升为庐陵太守。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间的王金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226年),平定士徽叛乱,控制岭南,晋封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时,吕岱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国纷纷遣使至吴朝贡。赤乌二年(239年),接替潘濬处理荆州文书公务,与陆逊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陆逊去世后,武昌分为二部,吕岱督领右部,升任大将军。废帝孙亮登基后,吕岱升任大司马。太平元年(256年),吕岱去世,年九十六。
以上乃三国长寿将军的典型代表,是否还有其他比较长寿的武将了,知道的,不妨留言说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威震逍遥津=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步卒逆袭孙权,继而打破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于逍遥津(合肥境内),从而化解了合肥之围的以少胜多著名战役,又称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战直接击溃了孙权亲自断后
我的图书馆
威震逍遥津=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步卒逆袭孙权,继而打破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于逍遥津(合肥境内),从而化解了合肥之围的以少胜多著名战役,又称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战直接击溃了孙权亲自断后
威震逍遥津,指的是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步卒逆袭孙权,继而大破十万吴军于逍遥津(合肥境内)化解合肥之围的著名战役,.又称,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战直接击溃了孙权大军的进攻,几乎生擒孙权。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实力大增,遂准备南下消灭刘备和孙权。但由于孙、刘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使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赤壁战后的五六年间,曹操不断在用兵,欲从此处突破长江天堑,统一江东,但遭到了孙吴的顽强抵抗。曹操只好改变策略。为避免两面受敌,他一面暂且放弃统一江东,派大将张辽等在合肥屯兵息军养士;一面亲率大军西征张鲁,试图夺取汉中,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实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吴主孙权乘曹操西征之际亲自率兵10万进攻合肥。而此时合肥城内仅有张辽、李典、乐进及薛悌等率7000余人驻守。两军对峙,众寡悬殊。在出征之前,估计到孙权有可能再次进犯合肥。因此,他预先写了一道命令,封于木函中,交给护军薛悌,要他"贼至乃发",按计行事。当孙权兵临城下之际,薛悌与诸将打开木函,见命令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在曹操看来,张辽、李典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故使之出战,乐进为人持重,故使之守城;护军薛悌乃文官,故不参战。诸将看罢命令,疑虑重重。乐进、李典等认为,两军兵力对比悬殊,出战很难取胜。张辽见此拍案而起,曰:"曹公今远征在外,若坐等援军来救,即便援军来到,那时吾等也早被吴军击破。现当乘吴军立足未稳之时,主动出击,方能挫其锐气,守住城池矣。"乐进等闻听张辽之言,仍犹豫不决。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吾张辽独决之。"李典素与张辽不和,此时见张辽如此坚决,亦慷慨陈词:"此国家大事,既然将军主意已定,奋不顾身,吾等能以小私而舍大义乎?"于是,众将遵从张辽之见,连夜征募敢死之士800人,并设宴犒飨,以壮军威。次日晨,张辽披甲执戟,大呼"张辽在此",率众冲入敌阵。此时,吴军毫无准备,不知所措。张辽连续击杀数十人,并斩杀了东吴的陈武等两员大将,直逼孙权帐下,要取其性命。孙权大惊,仓惶间登上一个土垒,手持长戟自守。吴军见张辽兵少,迅速围了上来,密密麻麻地将张辽围了好几层。张辽毫无惧色,左冲右突,杀出一条血路,带领麾下数十人冲出包围。这时,李典也带人接应,双方战至中午,吴军伤亡惨重,士气大挫。张辽见出战的目的已经达到,遂率众回城,加强防卫。之后,孙权虽持续围城十余日,但终不能破城,遂撤军返归。当吴军纷纷返撤之时,孙权与少数将领在逍遥津北岸巡视,恰被魏军侦知。张辽即率步骑数众突袭孙权。吴将甘宁、吕蒙等与张辽奋力拼杀,凌统则率亲兵护卫孙权突围。当孙权等骑马行至逍遥津桥时,见桥南板已被拆除丈余而不得过。在此危急关头,吴将谷利急中生智,于孙权坐骑后猛著一鞭,"以助马势"。骏马奋力一跃,飞桥而过,孙权夺路而逃,幸免于难。此战史称"威震逍遥津",是三国时期魏军创下的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势力主将副将兵力曹魏方(守方)张辽李典、乐进、七千孙吴方(攻方)孙权甘宁、凌统、贺齐十万
孙权举倾国之力(十万大军),对合淝志在必得。而曹操率曹魏主力远在汉中与刘备的大军相持,远水救不了近火,合淝总兵力不过七千人,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合淝之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拉开帷幕。
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张辽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他连夜募集八百,第二天黎明便向吴军发起突击。后来虽然被敌军团团围住,众将士却异常勇猛,数次突破重围。激战半日,吴军为之胆寒,曹军则渐渐有了胆气,营中诸将都大为佩服张辽。必要性:成败之机,在此一举。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曹方援军遥遥无期,若不能有效打击敌军士气以稳定军心,合淝必定失守。危险性:九死一生。此战是正面突击,曹方突击队员还不到吴方兵力的百分之一,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可行性:。敌方阵脚未稳,曹方有可乘之机。何况,因为兵力雄厚,江东士卒都不愿力战死战,谁也不会想到只有十几分之一兵力的敌军居然敢主动出击;而曹方敢死队员个个抱着必死的决心。
张辽打赢了前哨战敌我双方在气势上此消彼长。孙权有十万大军,围攻合淝十余日,却因士气低落,始终不能攻破只有区区七千守军的合淝,只好撤退。
孙权败退,极善把握战机的张辽突然率军追击,打散吴军的后队。凌统部下全军覆没,孙权跃马逍遥津才得以逃脱。倘若说前哨战孙权败在轻敌,那此时孙权犯下的,则是指挥上的致命错误:己方可以说是战败而归,主帅居然完全不曾提防追兵并做出相应的安排。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机,亲率大军直扑合肥。此战东吴精锐尽出,十万大军竟为张辽的七千守军所破,连孙权本人也差点为曹军所俘,幸赖凌统、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死战,才得以脱身。合肥逍遥津一役,是张辽毕生最闪光的佳作,演义说"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可称为的经典战例。军事战略的重要性《》胡注引《水经注》"出九江广阳乡西,西北入芍陂。自上施水,则至合肥。淝水又北过北,入于淮","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达长江,具有"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更是曹魏军事重地。1、防御上,曹魏东置合肥、中守襄阳、西固祁山。合肥地处淮南重地,既利屯田戍边,又扼孙吴北取徐扬之路。孙权屡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向前推进,以合肥为北屏障,以巢湖为水军根据地,必要时可以让水军北入淮河攻魏。2、攻势上,合肥南控巢湖,遥望,能够对东吴构成威胁。曹魏随时可以自淮河调水军至巢湖集结整备,然后从入长江攻吴。东吴不得不在夹水立坞,以防曹魏南下入江。3、策略上,曹操时不时由合肥越巢湖发兵南下,把东吴的兵力和注意力长期率制于此,保长江一线大部分地区的安宁。魏吴接壤数千里,而十多年间只在此一隅发生战斗,道理概在于此。基於合肥的重要性,魏吴两国在此地先后展开数次大战,烽火遍及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南下,吴守濡须以拒;孙吴北上,魏守合肥以待。战役前夕的军事态势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长史张纮之议,将治所从京口西迁到"山川形胜"的秣陵,建石头城,改名。同时,吕蒙以"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为由,劝孙权夹水口立坞。建安十八年,曹操攻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虽各有小胜,却难以为功,曹操只得发出""之叹而退军,并一面使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人屯合肥,一面遣朱光屯皖,大开稻田。但当初曹操军谯备边,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不听"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的劝说,征令内徙,使"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导致"江西遂虚",实际已是座孤城。建安十九年,孙权接受吕蒙"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有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的建议,亲率大军征皖,吕蒙荐甘宁为升城督,督军急攻,一战而获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并男女数万口。待张辽率兵来救,闻城已拔而退。同年七月,曹操知皖城失守,不顾贾逵、傅干等人的谏阻,忿然再次举军亲征,然"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军遂无功"(此战史无明记)。曹操始悟与其胶着于此,不如回师而西取张鲁。建安二十年,刘备定蜀,孙权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刘备当然不许,关羽尽逐权置三郡长吏。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为诸军节度。刘备闻之,亲提五万大军下公安,遣关羽进益阳,争三郡,大战一触及发。是时曹操兵临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孙分荆州,重结旧盟。这样,东吴西向无事,孙权遂把目光又投向东线的合肥。
建安二十年,孙权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麾下将领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潘璋、陈武、贺齐、徐盛、吕范、等;而合肥仅有张辽、乐进、李典及护军薛悌的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关中,无力赴援,兵力十分悬殊。1、初战寒心魄。早在曹操西击张鲁之前,交给护军薛悌一道秘密教令,函边写着"贼至乃发"四字。现吴军果真北上,张辽、乐进、李典、薛悌乃开函看教,教令上书:"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但敌众我寡,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皆疑,唯张辽领会曹操用心之所在。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乐进等犹豫不定,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素与张辽不睦,但为其坚决赴敌的精神所打动。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 次日凌晨,张辽带着八百死士杀进孙权初到而不整的阵中,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诸将十分佩服。2、固守城不隳。东吴大军云集,立即展开了攻城作战。但由于魏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而吴军锐气顿失,此消彼长,再加上合肥防御工事在前刘馥的积极筹建下,非常完善坚固。东吴几万大军连续围攻十余日,战役状况和惨烈程度估计可与守陈仓相媲美,孙权久攻不下,军中又疾疫流行,只得望城兴叹,撤军引退。3、血溅逍遥津。吴军依令皆引兵就路,大众既去,唯留孙权与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等人率千馀人,尚在合肥以东之逍遥津北,张辽从高觇望知之,立即与李典、乐进率步骑突袭过去,孙权见势不妙,"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形势紧急,凌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扞卫,甘宁引弓射敌,诸将一起浴血奋战,发现部卒斗志低靡,"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吴军士气为之一振。激战中,陈武奋命战死,宋谦、徐盛皆被创披走,潘璋时"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凌统扶扞孙权出,权乘骏马上津桥,敌已毁桥,津南已见彻,丈余无板,亲近监谷利时在权,"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策马驰驱而去。贺齐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权,随后中兵拒击,得徐盛被创所失之矛。凌统亦返身再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被甲潜行",其余诸将也皆陆续返回。4、恨未斩敌酋。《献帝春秋》记载张辽问东吴降兵:"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卒答曰:"是孙会稽"。张辽后与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战后,张辽等诸军追击,"几复获权",曹操得知,颇为张辽之勇猛精神所动,遂拜辽为,后多留诸军,使之专任东部战区;乐进增邑五百,并以进数有战功,分出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迁右将军;李典增邑百户。而孙吴方面,蒋钦力战有功,迁汤寇将军;凌统、潘璋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遂倍给本兵;陈武临战阵亡,"权哀之,自临其葬",并以其爱妾殉葬(残念啊),复客二百家。
1、张辽能以区区七千人,大破十余倍之吴军,其在战前的准备谋划,战中的审时度势,执行的坚决彻底,都将防守战术发挥到极至,可谓以弱敌强的经典战例。此次战役,曹军胜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料敌机先。曹操二次兵临合肥,虽仍劳而无功,但有了详细查看地形的机会,预测了孙权将来用兵的必然态势,故能根据守城各将的关系和特点,预为布置。对其教令,《通鉴》胡注云:"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与战";而孙盛评曰:"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堕;以致命之兵,击贪堕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矣夫",斯言是矣。其二是灵活善战。张辽不仅对曹操的能够融会贯通、大胆用兵,在执行中还能够灵活机变、拼死力战。其充分理解士气对交战双方的重要性,即守城时不能一味死守,而应攻守兼杂,使敌来的不畅、攻得不顺、退的不便,真正体现了防守战术的精髓,连曹操也是"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其三是战备完善。早在时,曹操就表刘馥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张辽等人屯合肥数年,也早有所准备,故孙权屡攻不下。2、赤壁战后,孙权亲临前线十一次,以此次的形势最好,但也败得最惨。虽说对比刘备夷陵战败的元气大伤,东吴仅仅损失了陈武和数千兵,还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但在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张辽抱病随曹丕南征时,"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见张辽成了孙权心中的梦魇。
此次战败,主要有二个原因:其一是骄忽轻敌。孙权自恃人马众多,而合肥守兵寡少,来时不备,去时无防,连续遭到两次袭击。先挨当头一棒,挫了锐气,再遭衔尾一击,差点蹉跎,致使大好形势白白流失,甚是可惜。其二是恃勇好战。此战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后果,是因为两次遭袭都有孙权在场,且势如危卵。早在第一次围合肥,孙权就想率轻骑突敌,张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原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孙权虽纳纮言而止,但没予以重视。故贺齐涕泣再言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至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原以此为终身诫"。血淋淋的教训,总是易于接受,"大惭!谨以克心,非但书诸绅也"。血溅逍遥津一役,不光是造就了张辽的之誉,其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使东吴君臣重新考虑国家战略思想。《吕蒙传》"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正是这种转变的体现,故在曹操于次年再度出兵之际,孙权派都尉徐详见操请降,魏吴修好,开始注目势力暴涨的刘备,集中精力计谋趁机夺回荆州。公元215年,这一年对于张辽来说是一生最辉煌的一年。刘备入川取代刘璋已有一年,三分天下之势渐显。曹操取下汉中欲南下扫荡西川,此时孙权率十万大兵进攻张辽镇守的合肥,由于曹操大军大多派去了西线汉中战场,东线合肥只屯有七千多士兵。或者曹操深知以张辽的才能,七千余人足以阻挡东吴的进攻,所以他就留有妙计,让同守合肥的李典与张辽出兵迎敌,而乐进守城。孙权十万大兵锐不可当杀来,曹军顿时军心涣散,士气大摇。张辽决定趁东吴阵营未稳前奇袭吴军,以壮本方士气,于是挑选八百壮兵,当晚一马当先杀入未做防备的孙权阵营,吓得孙权避于小山上而不敢应战。东吴其他军营赶来后把张辽围住,张辽率军奋勇杀出重围返回本阵。这次小战事虽对东吴没什么损伤,但张辽的身先士卒却激起了曹军的斗志。于是张李乐三将强化防御准备持久战。东吴军数十日围攻合肥无果,补给日益困难,军心开始动摇,孙权乃下令撤军。当大军退出长江渡口逍遥津时,孙权召开军事会议,而此时逍遥津却只有千余近卫部队护守。孙权万万没有想到张辽会突然突击过来,被杀得狼狈不堪,要不是手下诸将的奋勇保护,恐怕他就活不了七十多岁了。张辽这一战杀得东吴"人人害怕,闻张辽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能先发制人亲率敢死队突袭敌军,赢得了本军的信任,壮大了军队士气,勇气可嘉。之后打出持久战的牌子使敌人不战而退,并且情报跟踪探知孙权召开军事会议,大胆出兵突击吴军,打了个大胜仗,这全靠他能审时度势善用兵法。张辽勇谋兼备,难怪《三国志》里把他列为魏国五大将第一人。
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玄德请军师商议。孔明曰:"亮有一计。曹操自退。"玄德问何计。孔明曰:"曹操分军屯合淝,惧孙权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向矣。"玄德问:"谁可为使?"伊籍曰:"某愿往。"玄德大喜,遂作书具礼,令伊籍先到荆州,知会云长,然后入吴。到秣陵,来见孙权,先通了姓名。权召籍入。籍见权礼毕,权问曰:"汝到此何为?"籍曰:"昨承诸葛子瑜取长沙等三郡,为军师不在,有失交割,今传书送还。所有荆州、零陵,本欲送还;被曹操袭取东川,使关将军无容身之地。今合淝空虚,望君侯起兵攻之,使曹操撤兵回南。吾主若取了东川,即还荆州全土。"权曰:"汝且归馆舍,容吾商议。"伊籍退出,权问计于众谋士。张昭曰:"此是刘备恐曹操取西川,故为此谋。虽然如此,可因操在汉中。乘势取合淝,亦是上计。"权从之,发付伊籍回蜀去讫,便议起兵攻操:令鲁肃收取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屯兵于,取吕蒙、甘宁回;又去余杭取凌统回。不一日,吕蒙、甘宁先到。蒙献策曰:"现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淝,以充军实。今可先取皖城,然后攻合淝。"权曰:"此计甚合吾意。"遂教吕蒙、甘宁为先锋,蒋钦、潘璋为合后,权自引周泰、陈武、、徐盛为中军。时程普、黄盖、韩当在各处镇守,都未随征。却说军马渡江,取和州,径到皖城。皖城太守朱光,使人往合淝求救;一面固守城池,坚壁不出。权自到城下看时,城上箭如雨发,射中孙权麾盖。权回寨,问众将曰:"如何取得皖城?"董袭曰:"可差军士筑起土山攻之。"徐盛曰:"可竖云梯,造虹桥,下观城中而攻之。"吕蒙曰:"此法皆费日月而成,合淝救军一至,不可图矣。今我军初到,士气,正可乘此锐气,奋力攻击。来日平明进兵,午未时便当破城。"权从之。次日五更饭毕,三军大进。城上矢石齐下。甘宁手执铁链,冒矢石而上。朱光令弓弩手齐射,甘宁拨开箭林,一链打倒朱光。吕蒙亲自擂鼓。士卒皆一拥而上,乱刀砍死朱光。余众多降,得了,方才辰时。张辽引军至半路,哨马回报皖城已失。辽即回兵归合淝。孙权入皖城,凌统亦引军到。权慰劳毕,大犒三军,重赏吕蒙,甘宁诸将,设宴庆功。吕蒙逊甘宁上坐,盛称其功劳。酒至半酣,凌统想起甘宁杀父之仇,又见吕蒙夸美之,心中大怒,瞪目直视良久,忽拔左右所佩之剑,立于筵上曰:"筵前无乐,看吾舞剑。"甘宁知其意,推开果桌起身,两手取两枝戟挟定,纵步出曰:"看我筵前使戟。"吕蒙见二人各无好意,便一手挽牌,一手提刀,立于其中曰:"二公虽能,皆不如我巧也。"说罢,舞起刀牌,将二人分于两下。早有人报知孙权。权慌跨马,直至筵前。众见权至,方各放下军器。权曰:"吾常言二人休念旧仇,今日又何如此?"凌统哭拜于地。孙权再三劝止。至次日,起兵进取合淝,三军尽发。
张辽为失了,回到合肥,心中愁闷。忽曹操差薛悌送木匣一个,上有操封,傍书云:"贼来乃发。"是日报说孙权自引十万大军,来攻合淝。张辽便开匣观之。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将教帖与李典、乐进观之。乐进曰:"将军之意若何?"张辽曰:"主公远征在外,吴兵以为破我必矣。今可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锐,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李典素与张辽不睦,闻辽此言,默然不答。乐进见李典不语,便道:"贼众我寡,难以迎敌,不如坚守。"张辽曰:"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便教左右备马。李典慨然而起曰:"将军如此,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愿听指挥。"张辽大喜曰:"既曼成肯相助,来日引一军于逍遥津北埋伏:待吴兵杀过来,可先断小师桥,吾与乐文谦击之。"李典领命,自去点军埋伏。却说孙权令吕蒙、甘宁为前队,自与凌统居中,其余诸将陆续进发,望合淝杀来。吕蒙、甘宁前队兵进,正与乐进相迎。甘宁出马与乐进交锋,战不数合,乐进诈败而走。甘宁招呼吕蒙一齐引军赶去。孙权在第二队,听得前军得胜,催兵行至逍遥津北,忽闻连珠炮响,左边张辽一军杀来,右边李典一军杀来。孙权大惊,急令人唤吕蒙、甘宁回救时,张辽兵已到。凌统手下,止有三百余骑,当不得曹军势如山倒。凌统大呼曰:"主公何不速渡小师桥!"言未毕,张辽引二千余骑,当先杀至。凌统翻身死战。孙权纵马上桥,桥南已折丈余,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牙将谷利大呼曰:"主公可约马退后,再放马向前,跳过桥去。"孙权收回马来有三丈余远,然后纵辔加鞭,那马一跳飞过桥南。后人有诗曰:"的卢当日跳,又见败合淝。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孙权跳过桥南,徐盛、董袭驾舟相迎。凌统、谷利抵住张辽。甘宁、吕蒙引军回救,却被乐进从后追来,李典又截住厮杀,吴兵折了大半。凌统所领三百余人,尽被杀死。统身中数枪,杀到桥边,桥已折断,绕河而逃。孙权在舟中望见,急令董袭棹舟接之,乃得渡回。吕蒙、甘宁皆死命逃过河南。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众将保护孙权回营。权乃重赏凌统、谷利,收军回濡须,整顿船只,商议水陆并进;一面差人回江南,再起人马来助战。却说张辽闻孙权在将欲兴兵进取,恐合淝兵少难以抵敌,急令薛悌星夜往汉中,报知曹操,求请救兵。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淝之急,就下江南。"操乃留夏侯渊守汉中定军山隘口,留张郃守蒙头岩等隘口。其余军兵拔寨都起,杀奔濡须坞来。正是:铁骑甫能平陇右,旌旄又复指江南。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曹操:太祖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三国志·魏书·张辽传】)曹丕: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孙权在己方实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产生轻敌思想,对曹方的突袭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在指挥上又犯严重失误;而张辽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果断决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使己方最终挫败强敌,获得胜利。此战可以说是三国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馆藏&3520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