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军主力战舰驱十战舰配备多少

四十余年呕心沥血铸造大国战舰|驱逐舰|军舰|海军_新浪新闻
四十余年呕心沥血铸造大国战舰
四十余年呕心沥血铸造大国战舰
人物小传:潘镜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1所研究员。在驱逐舰研制和舰载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新技术领域,他均做出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等奖项,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使中国现代史上少了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却多了一位中国新文化革命的巨匠。就在鲁迅先生的晚年,1930年1月,相距鲁迅先生故乡绍兴140公里的浙江湖州,诞生了一位令人仰慕的舰艇巨匠——潘镜芙。因为所从事的专业是一个神秘的圈子,鲜为大众所知。从1971年,我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舰正式服役,到2017年,首艘国产万吨级驱逐舰在江南造船厂成功下水,新中国的水面舰艇经历了从黄水驶向深蓝的伟大航程。40余年呕心沥血,潘镜芙像一位满怀期盼的父亲,目睹了国产军舰首次远航出访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青岛舰遨游三大洋,环绕地球一周;武汉舰和海口舰穿越印度洋,长驱亚丁湾劈波斩浪……这一段艰难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一生,他倾注所有心血在驱逐舰设计上,让国产驱逐舰实现零的突破。如今,已是88岁高龄的潘镜芙,步履蹒跚,无法再登上舰艇。不过,每隔一段时间,潘镜芙都要到701所转转,和年轻的技术人员聊聊天,只有这样,他的心里才会觉得踏实。有船才能生存日清晨,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舰艇编队离开码头不久,大庆舰指控兵就在作战指控台上发现“敌情”。大庆舰抓住时机开火,仅过几秒钟,数枚炮弹呼啸而出,成功完成抗击……在密集的军事新闻中,一次例行的海军训练报道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是转瞬而过。可在上海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潘镜芙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观看演习,他的双眼透出浓浓的关切,那神情有欣慰、有期盼,更有抹不去的回忆和感慨。曾几何时,孩提的他为了躲避日军的烧杀抢掠,和全家人一起乘着小船不断从一个村庄逃到另一个村庄,“有船才能生存”的思想从此深植他的脑海。过黄浦江的时候,江上全都是外国的军舰和大船,这一情景对幼小的他触动很大,这个孩子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建造中国的舰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不具备建造驱逐舰的能力。1954年,我国以每艘相当于17吨黄金的价格向苏联购买了4艘驱逐舰。毛主席在南京检阅海军时,几天时间里五次写下同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建造一艘中国人自己的驱逐舰,是建设强大海军的前提,更是中国舰船设计者共同的梦想。上世纪60年代,国家相关部门授命已经成为舰船电气专家的潘镜芙和舰船工程专家李复礼,牵头主持设计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李复礼负责船体,潘镜芙负责电力、动力和武器系统。“驱逐舰,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能造!” 1966年,潘镜芙以设计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身份,开始主持设计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拾起儿时的梦想,潘镜芙才发现这条路走起来异常艰难。以前,我国建造的水面舰艇都是单个武器装备军舰,互不联系,靠指挥员的口令来人工合成作战系统,综合作战能力很差。关键时刻,“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参与了确定驱逐舰导弹系统方案的会议。在会议上,钱学森直言:“军舰是一个大系统,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分系统,把导弹系统装到舰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正是钱学森的“系统工程”观点深深影响了潘镜芙,启发他将这个理念应用于舰船设计中去。为了实现“系统工程”的目标,他们首先要充分摸清国产设备研制情况,设计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潘镜芙带着同事们挨个去跑。他们“吃着窝窝头,每人每月三两油”,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先后召集一百多家单位参与设备研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1968年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首制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经过近4年的艰苦攻关,首制舰于1971年12月顺利交付海军服役。从此,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使我国驱逐舰进入导弹时代。1985年,合肥舰和某综合补给舰组成编队首访南亚三国,结束了中国海军只能在家门口转的历史。一位老华侨参观后激动地说:“过去只看到美、苏、法等国的军舰来这里,现在祖国也能造出这样好的军舰,真是看了还想看!”研制更先进的驱逐舰刻不容缓上世纪80年代,导弹驱逐舰成为世界各国军舰竞相发展的目标,信息革命的浪潮推动着舰船装备的飞速发展。此时,潘镜芙内心很是忧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有的驱逐舰落后很多。研制更先进的驱逐舰,刻不容缓!为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由潘镜芙担任总设计师。潘镜芙深思熟虑后,明确提出建议:“一方面尽量选择国内新研制的好设备,同时引进一批中国暂时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国外先进设备。”动力装置是导弹驱逐舰的“心脏”。当时,国外先进的导弹驱逐舰采用的是燃气轮机,而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采用的是蒸汽动力,导致军舰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受到很大影响。潘镜芙下定决心,在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动力装置上引用国外设备,当时这种做法引起了不小争议。有人开始讥讽他造的新舰:“如果设备出问题了,难道让外国人来解决吗?”潘镜芙顶住压力,反复强调:“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可弥补国内的一些短板不足,使新型驱逐舰整体站在较高技术起点上,加快国产驱逐舰的发展速度。凡引进的设备,都要确定国内的技术责任单位和生产单位,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潘镜芙的观点很快得到了研究院和海军主要领导的支持。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相互干扰,达到协调相容,是潘镜芙非常关注的问题。马岛海战中惨痛的一幕,让潘镜芙触目惊心——英国海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是先进的防空型驱逐舰,可它偏偏被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号导弹击沉了。深究其因是电磁相容性没有解决好——卫星通信时,雷达就不能开机,一开机就干扰通信。装舰后的第一次调试,潘镜芙就发现他们设计的军舰在雷达和卫星通信方面也出现了互相干扰的问题。那个夜晚,他彻夜难眠,反复思考问题的根源。想了一个晚上,潘镜芙百思不得其解,他决定第二天早上启程,先后赶赴上海、南京等地,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观察试验结果。经过几次联调后,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人都泄了气。搞科研不经历一些“沟沟坎坎”,怎么能获得成功?潘镜芙决定向这座山峰发起冲锋。他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然后一条条测试,终于在数百条可疑原因中,发现了新的干扰源。潘镜芙对这一重大发现兴奋地大呼:“我们抓住了‘潜伏间谍’,这下有办法对付了!”再次进行调试,干扰源果然消失了,他们终于攻克了电磁干扰这一世界难题。经过十余年努力,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和青岛舰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交付人民海军。该型舰性能达到当时世界同类舰的先进水平,作战效能大大提高。此后,潘镜芙逐渐退居二线,不再具体负责舰船设计工作,但至今仍然担任国产军舰设计的顾问,为新型驱逐舰的继续改进做了许多幕后工作。我最牵挂的还是海军官兵们研制军舰这个神秘的事业,虽然和文学不搭边,可在潘镜芙这位文人科学家的家里和设计建造的舰艇里,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的人文社区。潘镜芙家里,最抢眼的是客厅、餐厅和卧室里的3个书柜,大部分珍藏的是中外历史上那些大文豪的著作。看那些藏书,不知底细者,还以为潘老是一位专攻文史的学者。此生虽不能从文,但在潘镜芙的人生长河里,唯有“造船”和“赏文”一样不能少。潘老平时的休闲方式多是读书、写诗,还有欣赏音乐,每当他攻克了一道技术难题,总会拿起一把口琴,轻轻地吹上一曲浪漫又深情的《军港之夜》,他的思绪似乎也回到在海上战风斗浪的日子。作为总设计师,潘镜芙处处身先士卒。水面舰艇最大的试验就是适航性试验。每次试验,潘镜芙都坚持参加,便于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记得第一次上船试验,我一躺下来就是天旋地转,像醉酒了一样!”回忆起往事,潘老的言语中透着诙谐幽默。潘老的女儿却偷偷告诉记者,真实的情况是那时候父亲的腰椎间盘突出正好犯了,可他放心不下海上试验,坚持忍着剧痛上了军舰。在海上潮湿的风浪里,腰间的刺痛越来越重,潘镜芙就让同事搀扶着,继续指挥舰艇的操作。大连海区的水不够深,就去舟山;黄海的浪不够大,又去东海、南海。为了提高导弹驱逐舰的航行适应能力,他率领设计人员长期颠簸在惊涛骇浪的深处。高海情试验,十几米高的大浪似乎要把人的五脏六腑掀翻,潘镜芙却坚持登舰指挥;雷达系统试验,强大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大,不管同事们如何劝阻,潘镜芙总要亲临现场。几十年来,潘镜芙的工作单位从上海搬到南京,又从南京搬到武汉,他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所、造船厂、海上试验场度过的。“从1966年到1992年,20多年里,爸爸妈妈几乎过着分居的生活,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爸爸才能回到上海的家中,那就是过年的时候。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要大哭一次。”潘老的女儿动情地说。“我对妻子和孩子真的很愧疚。分隔两地的那些年,我和家人都是通过写信相互支撑的。”直到1992年,潘镜芙的工作移回上海,这场马拉松式的亲情割舍,才算重新得以“焊接”。研制舰艇近半个世纪的生涯里,他与战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潘镜芙在设计舰艇时像他写的诗文一样,处处体现出人文色彩。他希望给以舰船为家的战士,营造一个舒坦温馨的环境。早期设计的苏式舰艇给人的印象是居室拥挤、通道狭窄、甲板层低矮、舱内空气浑浊,机器的噪声和高温给人的各种不适。潘镜芙设计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可以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每层舱都装有两个循环式自动电茶炉,每个舱室都有真空处理厕所,房间明亮整洁,全封闭空调冬暖夏凉,舱室里还有健身房、学习室、电视室……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为官兵工作生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搞了一辈子海军装备,我最牵挂的是海军官兵们。官兵在舰上生活得舒心,才更有精力提高训练质量。”谈到这里,潘老开心地笑了,笑容里满是欣慰与期盼。版式设计:周兵权照片提供:王柯鳗、夏榕泽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海军有多节省:几十年老战舰一律改进_网易新闻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有能力对老旧的海军装备进行大范围的更新、换代,以052CD、054A为代表的第三代驱、护舰的批量入役,使中国海军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的规模、实力都有了显著增强。
中国海军有多节省:几十年老战舰一律改进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海军主力战舰——导弹驱逐舰(组图)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海军主力战舰——导弹驱逐舰(组图)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最新更新 > 科普:历史上纳粹德国战争中的海军驱逐舰
科普:历史上纳粹德国战争中的海军驱逐舰
科普:历史上纳粹德国战争中的海军驱逐舰
前言:本帖内容来自维基百科、萌娘百科本人只是进行筛选排版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本帖只做历史科普将来游戏中的船只等级以及平衡那是毛子的事情德国的一战驱逐资料很少大多数以鱼雷艇为主1934年型Z1级(Z1~Z4)代表舰 Z1号1934型是纳粹德国海军的第一型舰队驱逐舰,也称为Z1级,于1934年10月-1935年1月间建造,共4艘(Z1-Z4)。二战中的德国驱逐舰全部以上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驱逐舰指挥官的名字命名,Z1得名于日战死于赫尔戈兰湾海战中的莱布雷切特·马斯(Leberecht Maass)少将。作为战后建造的第一代驱逐舰,它存在的问题非常多,例如武器装备太多导致重心太高、舰体结构强度不足、动力系统过于精密复杂可靠性差等。另外由于对空中威胁估计不足造成防空火力薄弱,这也是二战前所有国家海军的通病。Z1型服役后先后进行过多次改装,内容包括舰体加固、修改舰桥烟囱外形、换装三脚桅等。但这个型号对日后德国驱逐舰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整个二战中的德国驱逐舰几乎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数据尺寸:长119.3米 X 宽11.3米 X 吃水4米排水量:1625吨(标准)/3156吨(满载)动力:6台瓦格纳(Wagner)锅炉,2台涡轮机,70000马力最高38.2节续航力:4400海里/19节武器:127毫米主炮5门,37毫米速射炮4门,20毫米机炮4门,四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编制:315人(Z1为338人)Z.1 Leberecht Maas 莱伯勒希特·麻司
在北海躲避空袭时触雷沉没Z.2 Georg Thiele 乔治·蒂勒
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舰击中,后搁浅于罗姆巴克斯峡湾Z.3 Max Schultz 马克斯·舒尔茨
在北海躲避空袭时触雷沉没Z.4 Richard Beitzen 里夏德·拜茨恩
1947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英国,后解体历史上的Z1号1934年A型 Z5级(Z5~Z16)Z5以后的都被称之为1934年A型,即Z5级。其中Z5-Z8使用瓦格纳锅炉,Z9-Z16则使用巴松锅炉(它们是最后使用巴松锅炉的德国驱逐舰)。Z1级干舷较高,具有首楼型舰体、低矮的方形舰桥和前大后小的双烟囱,火炮和鱼雷都安排在纵向中轴线上。由于其马力强劲,所以速度很快。这是德国海军驱逐舰的特征,使它们成为可怕的对手。代表舰Z16号:Z16(Friedrich Eckoldt)是德国海军的1934A级(又称Z5级)驱逐舰的12号舰。她的名字来源于海军上尉Friedrich Eckoldt(驱逐舰V48的指挥官,在日的日德兰海战中与自己的舰船一同战沉)。Z5级吸取了1934年型的设计教训修改了舰用主机设计并改善耐波性,是简化了设计以便加速建造的改良型,因此部分船舰甚至与1934年型同期服役。不过由于使用的仍是只能对海射击的旧式舰炮,在总体性能上仍无法和英国驱逐舰相比。在开战后主要拿来当布雷舰使用。Z16的沉没属性:尺寸:长119.3米 X 宽11.3米 X 吃水4米排水量:1625吨(标准)/3156吨(满载)动力:6台瓦格纳(Wagner)锅炉,2台涡轮机,70000马力最高38.2节续航力:4400海里/19节武器:127毫米主炮5门,37毫米速射炮4门,20毫米机炮4门,四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编制:315人Z.5 Paul Jocobi 保罗·雅各比
1946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英国,后又转交法国,改名Desaix,1951年解体Z.6 Theodor Riedel 西奥多·里德尔
1946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英国,后又转交法国,改名Klebar,1958年解体Z.7 Hermann Schoemann 赫尔曼·舍曼
与英巡洋舰“爱丁堡”号激战后沉没Z.8 Bruno Heinemann 布鲁诺·海纳曼
在英吉利海峡触雷沉没Z.9 Wolfgang Zenker 沃尔夫冈·岑克尔
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舰击中,后搁浅于奥福特峡湾Z.10 Hans Lody 汉斯·洛迪
1946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英国,改名R.38,1949年解体Z.11 Bernd von Arnim 伯恩德·冯·阿尼姆
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舰击中,后搁浅于奥福特峡湾Z.12 Erich Giese 埃里希·吉泽
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舰击中,后沉没于奥福特峡湾Z.13 Erich Koellner 埃里希·克勒纳
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战列舰“厌战”号击Z.14 Friedrich Ihn 弗里德里希·伊恩
1946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苏联,?年解体Z.15 Erich Steinbrinck 埃里希·斯坦布林克
1946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苏联,改名Pylki,1958年解体Z.16 Friedrich Eckoldt 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
被英巡洋舰“格拉斯哥”和“谢菲尔德”号击沉1936年型 Z17级(Z17-Z22)1936型驱逐舰是1934型和1934A型的放大和升级版本,共建成6艘。本级舰对前级舰的重大缺陷进行了修复,尤其是引擎的可靠性和结构的完整性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对船首的设计升级也提高了她们的航行能力。并且从这一型的Z20号开始,德国驱逐舰正式采用了穿浪性能更好的大前倾式舰艏。本级舰标排2450公吨,满排3470公吨,6组蒸汽轮机提供了70000马力的动力。本级最高速度为36节(Z17海试时曾经达到过40.45节,岛风你别跑!),最远可航行2050海里(19节)。编制乘员为323人。本级舰载有5门单装127mm舰炮(12.7 cm SK C/34 ),采用前2后3布局。防空武器为2座37mm机炮37手拉机和7座20mm机枪。本舰亦配有2座四联533mm鱼雷发射管和4座深弹投射器(16枚深弹),在1939年的改造中还加装了主动声纳。本舰后部载有布雷轨道,配有60枚水雷。该型驱逐舰是比较倒霉的一型,二战初期都参加了入侵挪威的战役,并在纳尔维克遭受惨重损失,6艘中有5艘战沉。尺寸:Z17-Z19:长123米 X 宽11.8米 X 吃水4米Z20-Z22:长125.1米 X 宽11.8米 X 吃水4米排水量:2411吨(标准)/3415吨(满载)动力:6台瓦格纳(Wagner)锅炉,2台瓦格纳涡轮机,70000马力最高38.5节续航力:4850海里/19节武器:127毫米主炮5门,37毫米速射炮4门,20毫米机炮7门,四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编制:313人/330人(Z20)代表船Z17Z17 迪特尔·冯·勒德尔为1936型驱逐舰1号舰,于日订造,9月9日于不莱梅威悉造船厂开工,日下水,日服役。1939年9月末,本舰与其他驱逐舰在斯卡格拉克海峡执行护航任务。10月,随同其余布雷舰艇在亨伯湾附近布置水雷,取得7艘商船共25825吨的战果。1940年4月,本舰参加威悉演习行动,并参与了第一次纳尔维克战役驱逐战役简单难度,于纳尔维克港口担任警戒任务。但正当本舰回港补给时,英军驱逐舰正好到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本舰被击伤。在3天后的第二次纳尔维克战役驱逐战役困难难度,本舰击伤哥萨克人(HMS Cossack),但随后被重创,最终自沉在港内。历史上的Z17,1937年在纳尔维克港口的Z17 最前面的即Z17,后面的是Z9,旁边2艘小船是在攻占纳尔克港后Z17执行巡逻任务时俘获的挪威巡逻艇Z.17 Diether von Roeder 迪特尔·冯·勒德尔 .13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驱逐舰击沉Z.18 Hans Lüddemann 汉斯·吕德曼 .13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舰击中,后搁浅于罗姆巴克斯峡湾Z.19 Hermann Künne 赫尔曼·库纳 .13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舰击中,后搁浅于赫尔扬斯峡湾Z.20 Karl Galster 卡尔·加尔斯特 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苏联,改名Protschny,?年解体Z.21 Wilhelm Heidkamp 威廉·海德坎姆 .10在纳尔维克夜战中被英驱逐舰击沉Z.22 Anton Schmitt 安东·施米特 .13在纳尔维克海战中被英驱逐舰击沉1936年A型Z23级(Z23-Z30)1938年11月-1940年4月间建造的1936年A型共有8艘,它们是德国海军为应对世界驱逐舰大型化和重装化的趋势而研发的。为了增强打击力量,主炮口径增大至150毫米。1936年A型仍旧从1936年型改进而来,舰体进一步加长加宽,排水量加大。主要武器是5门150毫米50倍径C36炮,其中前主炮是双联炮塔,其余3门炮分装在3个单联炮塔中。建造中由于双联炮塔生产进度延误,它们在完工时其双联装炮塔的位置上也只能安装单装炮塔。到1942年后,除了Z26和Z30外,其余各舰逐次安装双联装炮塔。其中Z28舰是作为司令驱逐舰设计的,其后部有参谋们使用的甲板室。4门150毫米炮分别安装在4座单装炮塔上,前2后2配置。Z25在1944年拆除了2号炮塔,加装37毫米防空炮以对付盟军飞机的威胁。这些舰只的火力虽然非常强大,但是它们舰艏的双联转炮塔使艏部重量过大,舰只在风浪中产生严重纵摇,导致适航性下降。于是后来的设计又恢复装用127毫米主炮,还开始研制搭载128毫米高平两用炮的驱逐舰。代表舰 Z24Z24,德国1936A型驱逐舰2号舰,于曰在不莱梅德希马克船厂开工,日下水,日建成服役。1936A型由1936型驱逐舰改进而来,其建造目的是为了应对世界驱逐舰大型化和重装化的趋势。然而从某种意义上看,1936A型驱逐舰并不是一款成功的设计,1936型驱逐舰所使用的127毫米火炮被改为了150毫米火炮,虽然加大了威力,但却降低了射速,同时重量也有所增加。射速的下降导致火力密度有所欠缺,重量的上升导致船体稳定性下降,速度也有所下降,总体而言,1936A型的战斗力不仅没有增强,反而还降低了。1936A型驱逐舰又被称之为纳尔维克型驱逐舰,不久后,“纳尔维克”型驱逐舰便成了德国在二战中建造的驱逐舰的总称了,并且,自此型舰船之后,德国驱逐舰就不再有舰名而只有舰号了。Z24战争经历:1940年作为袖珍战列舰吕佐夫号(原德意志号)的护航舰参加挪威作战。日,包括Z24在内的8艘1936A型驱逐舰组建成为第8驱逐舰队,又称纳尔维克支队。日,Z24、Z25及Z26参与拦截向苏联运输补给的英国“PQ 13”护航舰队。在击沉一艘货船后,小队救起其船员,又向另一艘被空袭击沉的货船船员施救。次日,小队遭遇英国护航舰队,Z26被轻巡洋舰特立尼达(HMS Trinidad)击沉。Z24及Z25还击并重创对方后打捞了Z26的船员,脱离了战斗。5月2曰,Z24与Z25、Z7一起进攻“QP 11”护航队,击沉英国巡洋舰爱丁堡号,重创两艘英国驱逐舰。7月5日,Z24参与“跳马”运输行动(Operation R?sselsprung),负责协助舍尔海军上将号攻击盟军“PQ 17”护航舰队。然而,盟军在得知德军战列舰提尔比茨出港后,立马命令护航舰队撤退并放弃运输船队,因此德军水面舰艇逐一返程,改由潜艇和战机进行攻击。1943年12月,为一艘向日本转移重要物资的货船护航。舰队中途遭到巡洋舰进取(HMS Enterprise)和格拉斯哥(HMS Glasgow)等英国舰艇的拦截,爆发了比斯开湾海战(Battle of the Bay of Biscay),但是最终成功将货船送出封锁线。日,诺曼底登陆当天,Z24前往英吉利海峡执行布雷任务。9日,小队在布列塔尼附近遭敌军舰队并爆发海战(Battle of Ushant);ZH1(原荷兰驱逐舰HNMS Gerard Callenburgh)被击沉,Z32在追逐中搁浅,而Z24在受创后得以逃回波尔多进行修理。8月24日,由吉伦特河驶出海的途中,Z24遭到18架Beaufighter战斗机空袭,被炮弹击中的Z24坚持航行到了入海口码头处才沉没。随后,其船员在海岸设防继续抵抗盟军,后于1945年投降。尺寸:长127米 X 宽12米 X 吃水4米排水量:吨(标准)/ 吨(满载)动力:6台瓦格纳(Wagner)锅炉,2台瓦格纳涡轮机,70000马力最高36节续航力:5000海里/19节武器:150毫米主炮5门,37毫米速射炮4门,20毫米机炮5门,四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编制:321人Z.23 .21在La Pallice被炸沉Z.24 .24在Le Verdon被炸沉Z.25 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英国,后又转交法国,改名Hoche,?年解体Z.26 .29被英巡洋舰“特里尼达”号击沉Z.27 .28在比斯开湾被英巡洋舰“企业”号和“格拉斯哥”号击沉Z.28 .6在Sassnitz Ruegen被炸沉Z.29 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美国,后作为靶舰沉没Z.30 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英国,后用作爆炸试验1936年A型Mob Z31级(Z31-Z34,Z37-Z39) &1938年A型Z40级(Z40-Z42) 1936年B型(Z35,Z36,Z43-Z45)(注:Z31~Z45的差异不是很明显 只是火炮的口径以及布局有改变 所以都放在一起了)Mob是mobilisation的缩写,意为战时动员建造计划,顾名思义,1936年A(Mob)型都是在战争爆发后的1940年-1943年间建造的,原来只有4艘(Z31-Z34),在“1938 B型”(Zerst?rer Typ & 1938 B &)驱逐舰计划被取消后,该计划中原定的6艘(Z37-Z42)名额被分配给1936年A(Mob)型,不过最终Z40-Z42这三艘没能建成。该型驱逐舰的识别特征是前烟囱帽为圆弧形。1936年A型和1936年A型(Mob)被称之为纳尔维克(Narvik)型。尺寸:长127米 X 宽12米 X 吃水3.92米排水量:2603 - 2657吨(标准)/3542 - 3691吨(满载)动力:6台瓦格纳(Wagner)锅炉,2台涡轮机,70000马力最高36节续航力:5900海里/19节武器:150毫米主炮5门(1 x 2,3 x 1),37毫米速射炮4门,20毫米机炮10门,四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编制:321人代表舰Z31Z31是德国海军的1936AM级驱逐舰的1号舰,日订购,一年后开工,于日下水。二战开始后,建造新型驱逐舰的计划被取消,而是增订了12艘1936A级的驱逐舰。为了节约材料和减少建造时间,该型舰进行了一些内部结构简化和引擎改进,因此被称为1936A(Mob)。改造后的引擎稳定性比之前的Z系驱逐舰要好,但战后幸存的该型舰显示会导致对锅炉和管道的严重侵蚀。她们的识别特征是前烟囱帽为圆弧形。经历:日,Z31正式服役,因为这时没有可用的双联150毫米炮,所以与姐妹们不同,她出厂时安装的是船厂之前给O级战列巡洋舰准备的单管150毫米炮。Z31在二战期间一直在挪威和波罗的海服役。日,Z31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吕佐夫号装甲舰、Z16等参与了彩虹行动,拦截盟军支援苏联的运输船队,并与其护航舰队爆发了巴伦支海海战。战斗中Z16被击沉。1943年3月至4月,Z31被编入挪威北部Altafjord的舰队,包括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吕佐夫号装甲舰、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Z5、Z20、Z28等。9月6日,Z31随同舰队攻击斯瓦尔巴群岛的盟军基地,其间Z31的主甲板被岸防炮击中多次。11月,Z31被派往挪威南部执行布雷任务,之后回到德国本土接受改装,并为前甲板换上了双联150毫米炮。1944年8月,完成改装的Z31前往挪威北岸,运输提尔比茨所需的修理工人及资源,并在盟军的空袭中为提尔比茨提供防空火力。10月开始,Z31协助德军在芬兰和挪威北部的撤退,并沿岸布置水雷。1945年,Z31所在的舰队被调往波罗的海,然而该次调动的情报被英军截获。1月28日凌晨,小队沿挪威海岸航行时,被英国巡洋舰王冠(HMS Diadem)和毛里求斯(HMS Mauritius)拦截。Z31在战斗中严重受损,双联装主炮被摧毁,但是小队凭借航速上的优势脱离了战斗。维修期间,作为临时措施,Z31的前炮塔被替换为单装10.5厘米高射炮。(然而这门炮保留到了战后)日,和Z5、Z38、T36一同护卫舍尔海军上将号在沃林岛的炮击行动。3月21日,和Z34一同护卫了吕佐夫号和欧根亲王号对波兰的苏军进行炮击。其间,Z31拖曳了被弃置的格奈森瑙号的船身,将其用作障碍船封堵格丁尼亚港。战后: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Z31被英国海军接收,进行修理后用作实验用途。日,Z31被移交给法国海军,并被命名为“玛索(Marceau)”,舷号为D601。其命名源自法国大革命战争时期的法兰西将领弗朗索瓦·塞韦林·玛索(Fran?ois Séverin Marceau)。年,玛索暂时退役并接受现代化改装,其间主炮被换为150mm单装炮,并安装了美式雷达和8座博福斯40毫米防空炮。重新服役后不久,她又于1953年末加入预备役,并在1958年1月正式退役。船体被售出后,购买者将其停泊于法国的布雷斯特,用作游泳者的浮动码头,最终于1962年将其废弃拆解。Z.31 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英国,后又转交法国,改名Marceau,1962年解体Z.32 .9在Quessant(Isle de Bas)与英驱逐舰交战后沉没Z.33 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苏联,改名Proworny,后解体Z.34 .26在北海沉没Z.37 .24在波尔多沉没Z.38 作为战争赔偿转交英国,1949年用于“nonsuch”试验,后解体Z.39 作为战争赔偿转交美国,改为DD-939,用于试验,后作为废部件卖给法国1936年B型(Z35,Z36,Z43-Z45)鉴于纳尔维克型驱逐舰(1936年A型)装备的150毫米炮表现欠佳,德国人决定在新建的驱逐舰上恢复使用口径较小但射速较快的火炮,这就是1936年B型驱逐舰。其舰体与1936年A型相同,但为了改善稳性和增强防空火力,主炮恢复为5座127毫米单装炮塔,其配置与Z1级一样,但防空炮在完工时就已经增强。该级中的Z35、Z36和Z43在年完工。Z44和Z45虽然在1944年下水,但前者在日的舾装中被盟军飞机炸毁,后者终止建造。所以Z43成为德国海军在战争中完工并参战的最后一艘大型驱逐舰。尺寸:长127米 X 宽12米 X 吃水3.83米排水量:2559吨(标准)/3599吨(满载)动力:6台瓦格纳(Wagner)锅炉,2台涡轮机,70000马力最高36节续航力:5900海里/19节武器:127毫米主炮5门,37毫米速射炮4门,20毫米机炮15门,四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编制:313人Z.35 .12在芬兰湾触雷沉没Z.36 .12在芬兰湾触雷沉没Z.43 .3在Geltinger Bucht触雷损毁,1953年解体Z.44和Z.45到战争结束尚未完成1938年A型Z40级(Z40-Z42)原计划为3艘(Z40-Z42),装备3座150毫米双联装炮塔的超大型驱逐舰,后来因计划变更,发展为用于通商破交战的远程侦察巡洋舰(SP1-SP3)。该舰装备柴-蒸联合动力装置,总功率达到92000马力。在德国海军的设想中,它们主要伴随主力战列舰出入大西洋截断盟军海上运输线。1942年该型开工1艘,但由于战局的变化,次年终止了建造工程。标准排水量:4542吨长度:152米宽度:14.6米吃水:5.62米航速:36节功率:92000马力续航力:12000海里/19节武器装备:双联装150毫米主炮3座,5连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936年C型 Z46级(Z46-Z50)1936年C型虽然是在1936A、B型的基础上改进的,但和它的前辈们差别甚大。通过战争所积累的经验表明驱逐舰的防空火力十分重要,而且小口径的防空武器在对付有装甲保护的大型飞机时非常吃力。另一方面1936年A型安装的150毫米火炮过于沉重,不适合在驱逐舰上使用,因此1936年C型准备使用新的C41M型50倍口径128毫米高平两用炮作为主要武器,可以兼顾对海和对空,并在后部安装德国驱逐舰最初的雷达射击指挥仪。火炮安装在双联炮塔形中,每艘舰上3座。但双联炮塔的重量较大,为了避免1936A型首部过重在风浪中埋首的问题,炮塔布置采用前1后2。1936年C型驱逐舰原计划建造5艘,编号从Z46-Z50,其中Z46和Z47于1941年10月在不莱梅希德马克船厂开工,但是建造工作在1942年陷于停顿,1943年再次开工,因为材料短缺和遭到盟军飞机的轰炸,进展缓慢,1944年11月终于被放弃。Z48-Z50的建造命令在1942年6月下达,但实际的工程从来没有开始过。标准排水量:2574吨满载排水量:3683吨长度:126.3m宽度:12.2m吃水:4.45m航速:37.5节功率:70000马力续航力:2500海里/19节武器装备:双联装128毫米高平两用炮3座,4-6×37毫米高炮,8-14×20毫米高炮,4连装533mm鱼雷发射管2座,60枚深水炸弹1942年型计划(Z51-Z56)由于德国驱逐舰原先使用的高压气轮机组结构过于复杂,可靠性不佳。而且重视通商破交战的德国海军极力想延伸驱逐舰的续航力,因此德国准备在后继驱逐舰上使用柴油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1942年型驱逐舰就是第一种试验型号,安装了6台双冲程MAN柴油发动机,主要是为了测试柴油推进系统的性能并获得相应的设计经验。该型原计划建造6艘,编号从Z51- Z56,其中Z51于1943年在不莱梅希德马克工厂开始建造,日下水。日,正在舾装的Z51被盟军飞机炸毁,年间被拆解。Z52-Z56的编号则被划入1944型计划。标准排水量:2053 吨满载排水量:2720 吨长度:114.3米宽度:11米吃水:4.37米航速:36节功率:57120马力续航力:5500海里/19节编制:247人武器装备:单联装127毫米主炮4座,4×2 37毫米高炮,6×2 20毫米高炮,3连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944年计划型(Z52-Z56,有资料称是Z52-Z58)1944年型是由1942年型演化而来。安装柴油动力的1942年试验型在1943年9月改称为“1942年C型”,最后改称为1944年型。动力系统仍采用Z51上的MAN柴油机组,具有长大的续航力。主要武器为128毫米的C41M型高平两用炮,采用双联炮塔结构,3座炮塔前2后1安装,火炮由炮瞄雷达控制,防空火力使用了新设计的55毫米和30毫米高炮,并配有非常先进的光电指挥仪。该型的建造编号为Z52- Z56(也有资料说是Z52-Z58共7艘),1943年建造命令下达,但由于材料短缺和盟国轰炸的影响而无法执行,日被取消,材料挪为他用。标准排水量:2818吨满载排水量:3703吨长度:132.1米宽度:12.6米吃水:4.92米航速:37.5节功率:76000马力续航力:16800海里/19节编制:320人武器装备:双联装128毫米高平两用炮3座,3座55毫米高炮,14门30毫米高炮,4连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60枚深水炸弹1945年计划型(资料不足,数量未知)1945年型驱逐舰计划是和1944型计划平行发展的,最大的不同是动力仍采用瓦格纳高压气轮机,航速36节。由于战争后期德国的制空权丧失殆尽,因此该型驱逐舰的防空火力十分强大,地位相当于日军的秋月级防空驱逐舰。128毫米高平两用炮的数量增加到8门,分装在4座双联炮塔中。为对付盟军的大型轰炸机,防空武器采用了55毫米高炮和新研制的30毫米高炮。这种小口径高炮采用自动方式工作,射速高达400发/分钟,而早期德国驱逐舰标准的20毫米高炮则因威力太小被废弃。该型保持与以前各级驱逐舰相当的鱼雷武装,同时水雷搭载量增至100枚。该型驱逐舰一直到德国战败都没有进入实际的工程设计阶段。标准排水量:2700吨长度:120米宽度:12米吃水:3.88米航速:42.5节功率:80000马力续航力:8000海里/19节武器装备:双连装128毫米高平两用炮4座 ,5连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55mm和30mm防空高炮(数量不明)SP级(spahkreuzer)计划SP级(spahkreuzer)计划所建造的舰只可以算是超大型驱逐舰,也可以算高(哈)速(巴)轻(罗)巡(夫)洋(斯)舰(克),就看你怎样看待它了。这批强大的舰只完工后将成为战列舰舰队的“眼睛”。但仅有一艘开工建造,全部计划于1942年取消,没有一艘建成。标准排水量:5713吨(1938年计划),7500吨(1939、40年计划);主尺度:全长152.2米(1938年计划)162米(1939、40年计划),全宽14.8米(1938年计划)16米(1939、40年计划),吃水4.66米(1938年计划)4.9米(1939、40年计划);航速:35.5节(1938年计划)36.2节(1939、40年计划);舰员:656~950人;主炮:双联150毫米火炮3座;鱼雷:五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1938年计划)2具(1939、40年计划);防空兵器:双联7.62毫米防空炮1座(1938年计划)2座(1939、40年计划),37毫米防空炮8座,20毫米防空炮8座
手机看攻略,电脑玩游戏两不误!
加点再也不需要切来切去啦~
【战舰世界】最新消息第一时间推送给你
与相关的文章有:
战舰世界游戏资料
游戏名称:
游戏类型:
第三人称射击
开发公司:
运营公司:
游戏状况:
官网链接:
责任编辑:
合作公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舰世界海军传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