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打黑工寄钱怎么办,下了飞机,人生地不熟的怎么样能先找个地方住下来

【上篇】(1/4)骑到陆地终结的地方——1人1车47天欧洲8国4709公里骑行游记
【上篇】骑到陆地终结的地方——1人1车47天欧洲8国4709公里骑行游记
这是一篇很长的游记,其精简版如下:
2013年9月17日我一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出发,历时47天,骑行4709公里,穿越8个国家后,于2013年11月2日到达葡萄牙里斯本罗卡角。【完】
这次旅行的成果如下。
骑行途经8个国家,依次是: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注:在此前的表述中,包括明信片中,误写为7个国家,漏了卢森堡,摊手)。骑经的主要城市有:柏林、汉诺威、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布鲁塞尔、亚眠、巴黎、兰斯、卢森堡、巴塞尔、日内瓦、巴塞罗那、马德里、里斯本。
【上图为示意图】
【上图为真实GPS轨迹图】
上篇《骑到陆地终结的地方》(本文);下篇《没有比车轮更长的路》()。上篇是回到上海后写成的,历时一个多月。下篇是在骑行途中写的旅行日志,有些当时就发布了,有些现在才第一次发布。
游记发布在两个网站,人人网和新浪博客,人人网(),新浪博客(点这)。人人网的好处是单篇不限字数,因此全文近15万字可以在一篇日志中显示,但问题是只有有人人网帐号才能访问,新浪博客相反,无需注册即可访问,但必须分割成很多篇。如果以后还有时间,再转到天涯豆瓣等平台。
人人网的好友有上限,我的好友达到了上限,于是只好在个人主页外再申请了一个公共主页。但近来人人网的运营思路又有调整,个人主页也有了“关注”功能,不设上限。我的个人主页(点这),好友是加不上了,关注还可以。
人人网公共主页:
人人网个人主页:
新浪博客:
GPS轨迹记录:
怎么证明我是全程骑行的?口说无凭,必须要数据话说。我随身携带了3个GPS装置:一个手持GPS导航仪Garmin Dakota 20,一个带记录功能的GPS码表Garmin Edge 200,一个GPS轨迹记录仪iGotU-120。其中手持GPS前期用的不是太多,记录的主要是后半段的数据;GPS码表全程记录,不过有一天因为没有充足电导致最后20km的骑行数据没有记录;GPS轨迹记录仪全程记录,不过因为机械故障有几天没有记录。但好在这三方数据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保证了我骑行的每一刻,至少有一个GPS轨迹记录仪在正常工作。因为后两者的数据更全,我将其打包上传至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Garmin Edge 200的全程轨迹记录:
KML格式(可以用Google
Earth直接打开):
iGotU-120的全程轨迹记录:
沿途照了近4000张照片,原本打算择优插入在旅行日志中,但发现没有用户友好型操作平台,于是基本全部上传到网络。
照片发布在两个网站,人人网()和网易相册()。人人网的相册有大Bug,只能根据上传时间来排序,不能根据拍摄时间排序,这就显得照片逻辑很乱。网易相册很好,有各种排序方式,可以按我的拍摄时间依次浏览,代入感更强。
人人网相册:
网易相册:
因为戴了行车记录仪,沿途录了不少视频,只可惜头戴的效果很差,画面整体倾斜,且晃晃悠悠,但虽然没有艺术价值,还是有史料价值的,视频基本全部上传到网络,发布在优酷网()。另外也用微单拍摄了几段视频,质量不错,等我后期有空了剪辑下再发布。
优酷网的问题是不能对视频排序,只能按照上传时间,因此逻辑也很乱。另外,因为是实录,所以有的时候因为遭遇意外会脱口而出脏字,我平时不是这样的,但在户外时好像特别容易说脏字,请18岁以下的儿童在父母的指导下观看。
视频列表:
完整版如下:
如果你还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那说明你走得还不够远。
当我还在路上骑行的时候,就被好多次问起,“为什么要去骑行欧洲?”这个问题好难回答,不是不想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只是确实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等你读完本文,应该就能理解我的纠结。“但是我见到你们这么热情啊,一句话不说也不好”,所以我还是给一个简短的回答:因为相信。
因为我在还愿意相信的年纪,我还相信梦想、相信青春、相信自己。我还愿意相信梦想是能够实现的,哪怕历经挫折;我还愿意相信青春是用来折腾的,哪怕别人不以为然;我还愿意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做出判断足够的勇气做出决定,哪怕结果未必如愿。我还愿意相信,哪怕说的话毫无逻辑关系,但是只要构成了排比句,就很有气势,看上去就很像是答案了。
这一次,我骑得够远,不止是地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远到抵达终点时,我几乎记不得出发的理由。好在这不是个太大的问题,如果没能到达终点,我会强调做一件事时“初衷”和“过程”的重要性,而既然已经做成了,“结果”就更重要了。
出发前几天,和一个文化界的朋友聊天,她的上司以及一位前辈同事也在,说起我将要开始的骑行,以及会沿途写游记,那位文化界的前辈说,可不要把游记写成攻略了,我连连点头称是。后来我在想,是不是在文化界,写柴米油盐的攻略是件很丢人的事情,
可能在他们看来,要写就要写成余大师《文化苦旅》那般。但问题是,如果我写出的文章真像余大师那般,学校多半会勒令我把史学硕士的文凭还给他们。在骑行的前几天,我还真的尝试微言大义,把沿途所见所闻附上历史感,后来很快放弃,书读少了是硬伤,说说中国的历史还能唬一下人,这欧洲历史博大精深的程度一点不逊于中国,没有做好功课就开写只能信口雌黄,所以我还是乖乖的写攻略式的游记为好。因此本文的文风尽量不做作,尽量少带私货,只是一五一十的记录旅行途中的见闻以及感悟。
2013年6月,我接到哥哥从欧洲打过来的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去他家待2周,顺便去周边几个国家逛逛。他本来是打算“五·一”回国待段时间,但计划因故搁浅,于是省下了机票费、住宿费等一干费用2000欧左右。他说如果我有空的话,他可以发邀请函给我,并把这笔省下的钱转给我用。听到这消息,有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晕的感觉。一直对欧洲很向往,但对于跨国旅行而言,人生难免的困境是有时间时没钱和有钱时没时间,总难两全。现在我时间充裕,又飞来这笔横财,不亦乐乎!
我2012年7月硕士毕业,按说现在要么是在读博士,要么是在工作,怎么会时间充裕呢?说来话长。长话短说,我原本是计划出国读博的,研究一个特定时段的一个特定历史事件。但2013年3月,Dream
school的Dream
professor正好来上海,经一位我比较熟悉的且和他有过合作的教授介绍,我俩喝了一次咖啡。他觉得我选的题目不错,但如果党国不开放那一时段的档案资料,做出来的文章份量将会很有限。而我去广州和深圳的档案馆查过,馆方均以“涉外”为由,表示该批档案不属于“30年后可解密”之列。这样一来,不换题目我就做不下去,而换题目我又不乐意,毕竟读文科的博士可能得5年,如果不是特别感兴趣,这5年就如同煎熬,我不愿意这样,只好把读博的计划后延。
当时我还在一家网络媒体做着社交编辑。这份工作是朋友的邀请,当时我正中着美剧Newsroom的毒,心中新闻理想的烈火熊熊燃烧着,于是毅然从上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只身出户跳了过来。因为沟通有误,最后以实习生的身份入职这家刚创业的网媒,每月工资千余元,都不够付房租,当时我还婉拒了另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邀请,他们开出的工资近万,是我在媒体的好几倍。这种玩命工作还倒贴钱的事,应该是每个媒体人必经的一课吧,这确实不是一个高富帅的行业,必须真爱才会留下。要想在媒体行业获得尊重,除了“聪明人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也是很重要的一条。但网媒以点击率为王,很难耐得住寂寞。现实终究不是美剧,我的工作内容与预期也有不少落差,加上人生规划有调整,工作小半年后于是选择了离开。
博士不能去读了,工作又不做了,正这当头,一个机缘巧合,我重燃写书的念头。2011年时,我误打误撞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小有名气,随后就有数家出版社来约稿,但我很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是外行,就算装腔作势写得出来,也只会贻笑大方,便婉拒了。但这几年来,相关的文章和书看得不少,尤其是尝试写专栏以及在媒体工作后,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觉得既然时无英雄,竖子就该出来抛砖引玉,于是闭关写作,预计半年能写完,等写完后再去找工作。
接到哥哥的电话是6月,书稿已经写了一半,进度在规划内,如果把去欧洲安排在9月,时间就很充裕了。只是花2000欧去欧洲逛2周,听上去很美,但实在不符合我当时的处境,要知道,当时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入,靠去媒体工作前的一点积攒以及家里的救济过活,理应只求温饱不求其他,而跨国旅行这事更像是工作了一些年,稍有积蓄的白领做的。更理性的做法是让哥哥把这钱先汇过来改善我当下的生活,然后等工作稳定下来,用年假和自己赚的钱再去度假。不过欧洲不是几天能玩尽兴的,要想玩得开心,得好几周,且要花好多钱,而如果要有好几周的年假以及好多的钱,这得好等几年,于是我陷入纠结。
我想去欧洲,我有时间,有机会,还有一小笔钱,这是好消息,坏消息是我希望待得久一点而这笔钱不够支撑很久,另外我的经济状况使得我用这笔钱来旅行显得格外奢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灵光一闪,那,不如去骑行!
2010年7月至9月,我曾一个人骑单车从上海到拉萨。那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壮举,是我第一次长途骑行。骑完之后觉得这将也会是最后一次,因为这一次的惊艳就足够回味一辈子了,也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我觉得国内不会有比川藏线更值得骑的路线了。有时对着地球仪,会情不自禁的想,这一段路骑了5000km,放在中国只是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如果放在欧洲,那可就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还会经过很多国家。但并没有想过去欧洲骑行,不是不想,只是我知道,当我是学生时,有时间没钱,等我工作后,又会有钱没时间,于是就没有进一步计划。
当年从上海骑到拉萨的游记:
前篇《没有什么可以阻挡——1人1车10000里·上海至拉萨》()
后篇《曾梦想仗剑走天涯——1人1车10000里·上海至拉萨》()
其实换个角度来讲,只是我对骑行欧洲不是那么热衷,兰迪教授(Randy
Pausch)在《最后一课》中有个理论深得我心: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y let us prove how badly we want
things. 要是真的那么的想去骑行欧洲,如果是学生,可以想尽办法去筹钱哪怕去借钱,如果在工作,可以想尽办法去凑齐假期或者停职甚至辞职。在梦想面前,任何理由都是借口。一个朋友曾说过,不去实现的梦想有什么资格称之为梦想?我不介意承认,骑行欧洲从一开始就不是我的梦想,能实现当然好,不能实现也就那样,想一想就好,这类“梦想”我称之为“愿望”。骑行拉萨是我的“梦想”,骑行欧洲只是我的一个“愿望”。顺带一说,我很喜欢兰迪教授的这场演讲,尤其是他所说的“隐藏的真相”(head
fake),事实上,本文也藏了3个隐藏的真相,看看你是否能察觉得到,文末会宣布答案。
骑行欧洲需要体能、资金、时间和签证和好多七七八八的准备,而在接到电话之前,只有“时间”一项我还算满足,其余条件都差得很远。接到电话之后,我的“资金”选项多了一点,但也不够。有一个段子:邻居是个很吝啬的人,从不愿吃亏。一天我们家吃螃蟹,发现醋没了,于是去邻居家敲门,说“我们家今天吃螃蟹,来借点醋”。没过几天,邻居来敲门了,说“我们家今天吃醋,来借点螃蟹”。抛开段子的原意,当我筹划去欧洲骑行的那一刻,我就处在“吃醋借螃蟹”的状态。
与骑行拉萨不同,骑行欧洲的起因是很理性的:要想在欧洲待很久且逛很多地方但没有太多的钱,骑行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洗洗睡是另外一个)。但同样也有很感性的原因(要不就选择洗洗睡了),那就是:骑行欧洲?太帅了!毫无疑问这将又是一次壮举,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配得上“梦想”、“青春”、“热血”、“疯狂”、“激情”、“壮游”、“男人”等诸多关键字,值得一试。再不疯狂就老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最后去不去得成,得先有一个预算方案。往返欧洲的机票大概8000元,算1000欧(为方便计算,欧元兑人民币算1:8)。自行车太重,不方便带上飞机,得在当地买,我骑拉萨的自行车是美利达爵士,2000元,换算下为250欧,一些常用装备如GPS、轨迹记录仪等加起来得400欧,骑行的衣裤鞋等得300欧。这些固定资产的投入就得1950欧。日常开销的话,一日三餐每顿算10欧。骑拉萨时多数时候住的是小旅馆的标准间,而欧洲的旅馆一般较贵,网上能预定的,最便宜的单间大概一晚得在80欧左右。也就是说,用2000欧的预算去欧洲骑行,大概骑不到1天,钱就花完了。呃。
好在长途骑行的开销是个边际成本递减的过程:2000欧的预算只能骑1天并不意味着骑2天就得4000欧,因为第2天增加的开销只是食宿,2100欧就能骑2天,2200欧能骑3天,依此类推。要骑得久一点,得追加投入。我账上还有约1万的积蓄,我的几张信用卡一共还可透支1万,这些钱原是打算撑到书稿写完和找到工作。如果全部投进去,还能多骑25天左右,按1天能骑行100km来算,25天能骑行2500km,环一个欧洲国家如德国或者法国是够了,代价是我倾家荡产。
2万元虽然不多,但对当时的我而言,这是全部身家。为一个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想法,花光身上的每一分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一个极其重大且毫不理性的决定,我当然不会不明白这点。要知道,对于一个只有2万元的人而言,2万元可比一个亿万富翁的100万要值钱得多。
骑车环行一个欧洲国家,听上去还不错,但为此花光积蓄,又有点不至于,即便对于容易冲动的我。那怎样骑才至于呢?至少得横跨欧洲吧。一直以来,我信奉if
it is worth doing, it is worth overdoing。都已经在欧洲骑行了,骑一个国家有什么过瘾的,要做就要做大点,花2个月,骑个5000km,能跨多少国家算多少国家。
话说得这么豪壮,但回头再看看银行帐号,立刻泄气了。2个月,60天,至少还得花6000欧,近5万元,就算把我放在银行的钱再复印一份也只有4万,这缺口可有点大,吃醋借螃蟹,果然不好受。再找哥哥要?说出来都不好意思。找家里要?我都成年这么久了,还为了这种不务正业的事找父母要钱也说不过去。找朋友借?又好像不至于,一则我硕士同学也才刚毕业,不会有多少积蓄;一则借钱去旅行这事听起来很欠揍。于是再次陷入沉思。
突然想起,骑行横跨欧洲,一方面这是自己的个人行为,但另一方面,也算是个不小的新闻事件,说不定能拉到企业赞助。我可以沿途发微博发照片宣传产品或公司,这对我而言不是太麻烦的事,对赞助方来讲,几万元不是个大数目,但能带来持续的曝光,不吃亏。加上我此前的公众形象尚佳,算是额外加分。一想到这,豁然开朗,自行车企业、运动服装品牌、户外用品企业……这都是财大气粗的目标企业,待我写份文案,描绘下双赢的未来说服对方。用别人的钱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不亦快哉。
不过,且慢急着写文案。就算有公司赞助,就算有大额的预算,就算有大把的时间,骑行欧洲的计划也未必能实现,因为也许我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因为我拿的是中国护照,准确点说,是中国大陆的护照。与中国香港护照和中华民国护照不同,虽然都是华人持有,但中国大陆护照可谓后妈眼中的孩子。当我们要出国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需要向目的国的大使馆申请签证,手续十分繁琐,且有拒签的可能。相比而言,香港护照和中华民国护照的待遇则大不相同,持有者几乎去所有的发达国家均可免去签证手续,想要走了?买张机票就可直接去机场,上午买票下午就能走。而我们就得提前一两个月预约,申请签证。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护照含金量各不相同,去其他国家是否能够免签证是重要的评判指标之一。这个道理很简单,免签意味着开放大门,想来多少人就可以来多少人。一个国家的护照能否被免签,有历史原因,但更多的是现实考量。只有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信任和尊重时,其护照才会享受免签待遇,持有者才不会被怀疑可能滞留不归成为非法移民或社会不安定因素。类比下,你是愿意把你们家的门卡给比你过得好的人,还是比你过得差的人?
不管你吹嘘自己国家的国际地位有多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多好,或夸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没有出过国的人容易被这些大话唬住,出国的人则没那么容易被骗,哪怕出国的是没文化的人,虽然不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层面来解读两个国家孰优孰劣,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经比较,高下立判,谁还愿意回去?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即“人民会用脚投票”。发达国家也不是傻子,自己的蛋糕怎容他人随意染指,于是签证成为一道护身符。如果认为另一个国家的国民一过来,就会死活不回去,成为社会的麻烦,那就不可能对其免签。因此在审核签证时,最重要的一项,是非移民倾向,申请者必须要自证,出国只是短期行为,不会滞留。
在护照免签的问题上,亨氏签证受限指数(Henely Visa
Restrictions Index,一译为“亨氏签证自由指数”)是公认的最权威的统计结果,该指数由亨利顾问公司设计。根据亨氏签证受限指数2013年版,签证自由度最高的护照是芬兰、瑞典和英国,与173个国家免签证;美国、德国护照免签证的国家数是172个;中国香港是152个;中国台湾是130个;印度是52个;就连阿富汗也有28个免签国。而中国大陆的免签国,18个(需要说明一句,签证也不全是由国力强弱、或国际间朋友多少来决定,还有一个因素是外交上的“对等原则”,因为中国也很少给西方国家的国民长期签证或免签待遇,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别国也会这样对我们)。
很显然,在对中国免签的18个国家中,没有一个是欧盟国家。有这么一个说法,走遍香港护照所有免签的国家,你能成为旅行家,而走遍中国大陆护照所有免签的国家,你能成为探险家。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的将签证问题讲这么多,因为这是出发前最困扰我的问题,甚至比经费问题还让我紧张。钱,凑一凑总归有的,就算没有,穷游也好,但签证如果没有,就什么都是浮云了。于是,整个骑行计划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获得签证。
自从欧盟成立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境的消失和欧元的出现成为最有象征意义的事件。1985年,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签订协议,规定只要外国旅行者获得任一签约国的签证,便能在所有签约国自由旅行,因为该协议在卢森堡的边境小镇申根(Schengen)签订,因此该签证被成为申根签证(Schengen
Visa,话说为了纪念我能通过申根签证,这次骑行我还特地骑过了申根这座小镇,在卢森堡、法国、德国边境上)。此后,签约国越来越多,至2012年初为26个,涵盖所有的欧盟国家以及部分非欧盟国家如瑞士、挪威等。对中国大陆护照持有者而言,只需要申请到这26个国家中任一国家颁发的签证,就能自由行走在所有26个国家里。这对于长途跨国骑行无疑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只是这签证不是那么容易拿到手,另外短期签证最长只有3个月。
申根签证的类别有很多,在各国大使馆的网页上都有详细说明,我申请的类别是“探亲访友签证”(Visiting
Family or Friends)。按照规划,我会先去哥哥家待一段时间,然后骑行,等骑行结束,再在哥哥家待一段时间。根据大使馆的规定,只要你有亲戚或者朋友在目的国,并有他们发给你的邀请函和担保书,便可以申请该类别的签证,最长为3个月。听上去很简单,但这只是一部分,除了对方的邀请函和担保书,还需要你的很多资料,大使馆的网站上有一张清单,主要包括户籍证明、工作证明、准假证明、财产证明等。如前所述,签证其实是一种有罪推定,对方预设你到了一个更好的国家后会滞留不归,所以你需要证明给对方,你出国后还会回来的。口说无凭,你需要用你有多好的工作和你有多少的财产来说服对方,你不会将这些弃之不顾的。
这些证明材料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骑完欧洲后我当然会回国,但我难以证明这点。我没有工作,因此开不出工作证明和准假证明;我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固定收入了,所有的银行卡凑起来,也只有8千多的余额;而我的户口,在我毕业之后,转回了湖北老家(因为当时计划出国,就没有考虑户口问题);此外,我是个年轻男子。这些侧写(profile)合起来,如果不加其他说明,像极了一个在中国混不下去的、刚毕业就失业、走投无路的外地年轻人,正想尽一切办法去欧洲投奔亲戚,通过打黑工来改变现状。这种人就是为“拒签”量身定做的。
回想2010年我第一次去欧洲,也是申请的“探亲访友签证”。当时我还在学校读书,因此户籍是按上海户口来算,而且只需要学校开具在读证明即可,并不需要工作和财产证明。我还记得,面签时签证官隔着玻璃拿到我的材料后在翻阅,看到夹着的学生证,略带惊讶的说,“哟,是复旦的呀”。我挺纳闷,领事馆设在上海,按说是复旦的没什么稀奇的啊。不管怎样,面试过程很顺利,一点都没为难我,只问了几个常规问题,过了几天就收到了签证。没想到3年后,我的工作和财产证明依旧没有,在读证明没法开,连上海户口都没有了,越过越惨,想想就悲催。
但签证是骑行的第一步,再难硬着头皮也得拿下。反正大使馆也没对财产提出硬性要求,8千元也是财产,于是我先去银行开了对账单。工作证明和准假证明是没有,但我琢磨了一下,过去半年一直在给《中国新闻周刊》网写专栏,应该可归为“自由撰稿人”,虽然这个职业在下拉选项中只能算“others”,且也不是全职工作,没有固定收入,但总比无业好。
虽然户口在湖北,但我还办了上海的临时居住证(不知是不是“狗娘养的暂住证”,花了10元钱在街道居委会办理的),这样我就可以在上海领事馆签而无需去北京了。签证材料的要求中对机票没有硬性规定,通常的做法是由机票代理出一个免费的订票通知,等签证通过了再去买票。我最初也是这样打算的,但当我一查机票,发现3个月后最便宜的往返机票只需6000元不到,便毫不犹豫的出手了。这票是特价票,不能改签,退票要1200元,通过携程购买。此外还购买了中国平安的境外保险。
基本材料算是齐了,但如果就这样送过去,被拒签一点都不意外。我开始想应对办法,在短时间内,很多硬件已经无法改变,我不可能临时找份工作,不可能临时有大额存款,但总有一些我还能改进的。查阅了一些关于签证的资料,开始换位思考。对于签证官而言,他/她的工作任务是将那些有移民倾向的非移民签证申请者剔除出去。怎样的人会成为非法移民?我如何证明我身上没有这些特征?既然我提交的材料不太有说服力,但我确实无意滞留不归,那不如与其直接沟通。
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的签证流程开始改革,逐步取消了面签,也就是说,只需要提交材料即可,不必与签证官面对面谈话。比如德国和法国,就把签证材料的递交环节外包给了独立的公司,这样我们只需要把材料递交到这家外包公司即可,外包公司将材料转交给大使馆,大使馆审核后发还给外包公司,我们再去外包公司取护照。整个过程可以与大使馆无直接接触,这本来是个进步,但现在对我而言倒成了劣势。怎么与签证官直接沟通?我还是写信吧。于是我写了一封有理有据的短信,翻译成英文,作为附加材料,一并提交。
信中,我简单讲述了我是谁,做过什么事,为什么没钱没工作还想去欧洲。不幸中的万幸是,虽然过去一年,在世俗定义上我一事无成,但也没有虚度,还因关注食品安全一事接受过不少外媒记者的采访。于是我把这些外媒关于我的报道简单收集了一下,同样作为了附加材料。想着有美联社、路透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每日电讯》、《德国之声》、《明镜》周刊这些听上去很威武的媒体的采访或报道,应该能在签证官那加点分,另外还附上了两份国内媒体的报道,《南方周末》和《南方人物周刊》。虽然这些都是浮云,平时不好意思说,但现在看来,浮云有时也能起点作用。
我把材料提交给外包公司,一周后,我接到领事馆的电话,一位外国人用略带外国腔但十分流利的中文和我交流。他表示领事看过了我的材料,还有几个问题想继续核实一下,关于财产状况等。我一一作答,最后问结果什么时候出。他说这是领事提出的问题,他只是工作人员,负责记录我的回答,没有决定权,他建议我再去补交一些材料。挂了电话,我有点紧张了,再补交材料?所有有用的材料我都提交过了啊,连附加材料都提交了,还能交什么。如果没有新材料,岂不是得挂了。忧心忡忡的又去找新材料,想到这一年我还获得了不少奖项,只好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把这些也当补充材料了。
又过了一周,我还没有把新材料整理上交就收到外包公司的短信,说签证结果已出,可以过去取了。这,我新准备的材料还没交呢,怎么就能出结果了呢,一种悲剧的感觉。到了外包公司的办公楼,提心吊胆的拿回了签证,横下心打开,看到护照的空白页里贴着一张花花绿绿的印有我头像的纸。过了还是没过?看着上面有两个日期,挺像签证的起讫日期,但仔细看,与上次签证的格式小有不同。我有点迷糊,本来已经坐电梯下去了,又坐上来,拿着护照问工作人员,这个算过了吧?对方拿过护照看了一眼,说对啊。好吧,幸福来的有点太突然。
虽然这个时候几乎什么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开始做,赞助、装备、路线规划……没有一个到位,但我已然确信,骑行横跨欧洲已经毫无悬念。一周后,在写给赞助方的信中,我这样写道:
我一直坚信,正如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托尼&惠勒所言,“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出发时,最困难的时刻就已经过去了。那么,出发吧!”当然,具体对中国人来讲,当你下决心出发后,还要拿到了签证,最困难的时刻才算过去。经过一些折腾和努力,上个星期我申请到了为期60余天的申根签证(见附图一),这使得我的整个骑行在通行证问题上不再受阻。
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我觉得对一个中国人而言,欧洲骑行最难的,一是签证,一是钱,前者比后者更难。签证官可以基于其主观判断进行拒签,想投诉都没处去。即使材料完整也有被拒签的可能,而我既然没有正当工作,也只有8千存款,这样签证都能争取下来,还有什么困难比这个还大?我拿着签证,那叫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现在骑完全程后回头再看,想想我一路吃的苦,只想一本Lonely
Planet砸在托尼&惠勒头上:“你这个骗子!”还想穿越回去对当时的我说,“亲,醒醒吧,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签证到手后,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经费。花光个人积蓄,一则过于奢侈,一则也不够,再省着用也不够,找企业拉赞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实,拉赞助后来也成为骑行横跨欧洲的动力之一,因为如果骑的不够远,难以让受众印象深刻,那么也难以吸引企业的注意。好比如果骑行穿越瑞士需要7天,开销1万,环欧洲骑行需要70天,开销10万,其实拉到10万赞助的概率要比1万更大。企业不缺钱,缺的是把这些钱花出去的理由。
找哪家企业呢?顺理成章的想法应该是先找自行车企业,再找运动服装企业,再找户外用品企业。但这些企业我一个都没有找,这是出于很朴素的想法:我不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甚至都不算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平时也基本不买品牌运动服,我在这几个圈里影响力几乎为零,能带给这些企业的帮助有限。在这些企业看来,我的价值可能也有限。毕竟在专业的户外圈看来,骑一个欧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又不是去南极,又不是爬珠峰。
我对中国的自行车企业仅知道美利达和捷安特,这两家都是台湾企业,印象中几乎没有什么市场推广活动。运动服装倒是有不少,如果挨个去问应该还是能找到一两个对此有兴趣的。只是拿到签证已是7月初,机票订的9月初,我的书稿还有两章没写,当时书稿的优先级还是排在第一,因此我没有太多的时间,不能海投,需要精准定位目标企业。
与解决签证问题一样,我的应对办法仍然是换位思考。如果一个企业要赞助我,肯定是希望有所得,那我能给赞助企业带去什么?他们凭什么愿意支付我?我能想到的两点是,一,增加其产品销量;二,提升其企业美誉。反过来想,我以及关注我的这群人,是那些企业的目标客户呢?很快我列出了一个清单,在清单上排名靠前的是几家互联网企业,而我确实也是他们的用户。就这样,我本来是这些企业的目标客户,但当我要寻求赞助时,这些企业转身就变成我的目标客户,想想也是有趣。
我小有的一点名声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加上对互联网一直的热爱,因此选择互联网企业作为赞助方也算水到渠成。最后我敲定了两家企业,姑且先称为X与Y企业。除了上述原因,找这两家还有两个理由,一是这两家都是很有个性、很酷、很和我胃口、口碑不错的企业;一是我以前的偶像曾直接或间接代言过这两家企业的产品,这两家企业能选择我的偶像代言,一则进一步说明气场相合,一则既然偶像能让我对这两家企业的好感度倍增,那么在我的影响力范围内,我应该也有类似的功效。
我之前从来没有拉过赞助,不管是为组织还是为个人,对整个过程一窍不通。但在互联网时代,从来没有做过某事不能成为不做某事的理由,因为网上总是会有各种总结贴,只要你会用Google。查了一通之后,我大致弄清楚基本流程是先写份合作意向书,然后提交给公司,如果对方感兴趣,会约时间面谈细节,然后签订合同。
合作意向书是个敲门砖,至关重要。好在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对于写材料这种事不生疏。评判一篇文章的水平,文笔只能排第二,排第一的是应该是思路。用了几天写好了合作意向书,大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介绍我是谁,我想做什么;第二章:我为什么想与贵公司合作;第三章:我需要贵公司给我提供什么,我能够给贵公司提供什么,为什么我们能实现双赢;第四章:项目时间表。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能海投的原因,因为这不是模板式的意向书,我必须分析对方的市场定位,并努力找到共同点,写一份需要不少时间。意向书中,我希望能够赞助的金额是5万元。
我一直是个很低调的人,每次自我表扬,哪怕说的是实话都容易脸红。但这种时候,必须要把自己最耀眼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同时还要展示出来,这些能给对方带来些什么。毕竟,对于企业来讲,不会对我这种阿猫阿狗的个人经历感兴趣,感兴趣的是阿猫阿狗能否给自己的产品销量或企业形象带来正效用。
合作意向书约3千字。意向书附了2张图和1张表,图是签证和机票,表是骑行计划,很详细,精确到每天的骑行距离和到达的城市。这些用来证明我是认真的,毕竟是在找别人要钱,态度得认真。意向书的最后是这样写的:
我还相信,如果你真心想翻过一堵看上去很高的墙,可以先把帽子扔过去,因此我已经购买了往返欧洲的机票(见附图二),也就是说,不管这一项目能否得到资助,我都将继续推进下去。固然,对于跨国长途骑行而言,钱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不充裕,整个过程会相当的坎坷。但钱不是决定性因素,正如《蜀之鄙,有二僧》,穷有穷的骑法,富有富的骑法,能支撑你到终点的,不是你的钱有多少,而是你的渴望有多大。然而,我还是希望能够有机会通过品牌合作的方式将此次骑行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双赢。
即便是现在看来,这封合作意向书也是很让我满意的。只是当时我没有想到,文末的“整个过程会相当的坎坷”居然一语成谶,成为后来整个旅行的真实写照。
意向书写好后,要递交给企业。怎么递交?传统办法是去官方网页上找联系方式,或者联系官方微博,但我不确定这种方式的效率。为快速和稳妥起见,我决定单刀直入。这里必须要感谢微博,正是微博的存在,使得跨界点对点的沟通成为可能。X、Y公司都是颇有声望的企业,其大老板以及各部分负责人都在新浪微博上有实名注册,而且都开放了私信。但毕竟只是一个5万元的小项目,找大老板似乎太瞧不起人,于是X公司我联系的是一位副总裁,Y公司联系的是品牌总监。意向书在周末写好的,但觉得还是工作日发更好,于是等到周一,7月22日,同时向这两人发出私信。然后开始等待。
等待的焦急心情都一样,一如网申点击了提交之后,没有什么还能再做的,只能静静的等消息。出乎我意料的是,7月23日,我私信一天之后,就收到了一封邮件,来自X公司的公关部,说愿意做进一步的了解,邀我去公司面谈并留下了电话。真是喜出望外,X公司是一个知名的电商,规模挺大,我原以为这样的公司,我联系的又是公司高层,信息要层层传达,行政流程会较慢,没想到仅过了24小时,就有了回应。电话沟通后,约好周五下午见面。当时我人在湖北老家,于是买了武汉往返北京的火车票。
7月24日,Y公司的品牌总监还是没有回应,于是我找到了Y公司的产品经理的微博,并私信。中午,产品经理回私信,表示会转发相关同事。顺带一提的是,过了几周,品牌总监给我回私信,表示新浪微博改版后,所有未关注者的私信不再直接提醒,必须要在特定区域去看,因此才看到我的私信,不过好在那时我已经和Y公司联系上了。
7月25日,我动身去北京,先从老家坐火车到武汉,在火车上,接到了个电话,是Y公司市场部的工作人员,说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想深入聊一下。但问题是,如果不晚点,火车会于26日中午12点到北京西。到X公司需要1个小时,约的是下午4点,中间留有3个小时的缓冲,一是为了防止火车晚点(当时以为晚点几乎是肯定的),一是想去旅舍沐浴更衣,以良好的形象出现。而从北京返程的火车是27日上午,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想了想,如果火车不晚点,就先约在下午2点,我放弃休整时间。这样一来,虽然Y公司是后联系的我,结果还先与我碰面,工作人员笑称,截胡了。如果火车晚点,则改为27日上午,我改签返程车票即可。Y公司表示没问题,以我的时间为主。
火车居然很给力,正点到达北京,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出火车站后坐地铁直奔Y公司。Y公司在宇宙的中心,五道口。因为当时我是在老家休息,着装很随意,要去和企业谈商务合作,还是得穿的正式点。地图上查得五道口地铁站旁有购物广场,应该能找到合适的衣服。出站后还有些时间,于是去逛商场。一楼有优衣库,一边看表一边看衣服,相中了一款衬衫和一款裤子,当场买下,创造了我冲动性购买衣服的最短记录。在马路对面的KFC狼吞虎咽了一顿豪华午餐,然后在洗手间里换上了新衣服和新裤子,壮志满怀的走向了清华科技园。
在Y公司的会议室里,我们碰头了,对方一共4人,有市场部的,也有公关部的。简单聊了一下,问了下我的状况,与Y公司的产品的渊源,以及为什么想去欧洲骑行。他们表示对这个计划还挺感兴趣,并且可以接受与X公司共同赞助。但因为预算的原因,无法提供5万元的资助,然后他们给出了一个数字。虽然我觉得略低,但不管怎样,聊胜于无,放在锅里都是菜,于是我表示,行,让我再考虑下,我们再联系。聊了一个小时,快到3点了,于是马不停蹄的赶往X公司。离开Y公司时,在路口又一次看到Google中国的招牌,回想起那年冬天在这里默哀致敬,已有3年。
X公司与我面谈的是2位公关部的工作人员,也是相聊甚欢。她们表示,X公司从未以这种形式赞助过某项活动,我是第一个。大概是指以个人身份撰写合作意向书、主动联系公司并获得公司批准,这话听得我心里可开心了,比拿到赞助更开心。毕竟,凿空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意味着为后人开创了一条新的路。让我感到亲切的是,其中一位公关人员是武汉大学的校友,按辈份算是我学妹,不过我是2007年毕业,她是2008年入学,倒没有交集。而让我更加惊喜的是,她居然知道我的“一本正经计划”。这是我的第一个互联网公益项目,2010年3月的事情,没想到3年后在北京还有陌生人会记得。一阵感动。过了一会,公关部负责人也进来会议室,继续聊,关于年轻人,关于梦想,关于奋斗。聊得差不多了,公关部负责人表示,经过她们内部的讨论,这个骑行项目她们愿意支持,但出于预算考虑,她们只能赞助3万元。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她说这些之前,她是这样开头的:“实在不好意思开口,我们知道你才从学校毕业,还没有收入,但因为预算的原因,希望你能理解”。这话听的我暖暖的。同样,我也表示,等我回去后我再考虑下,到时候再联系。
当晚我住在炮局工厂青旅,呃,虽然名字听上去怪怪的,但这家青旅和打炮没有关系。选择他们家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且地理位置好,多人间会员价一晚50元,从2010年起就成为我去北京的定点住宿单位。当时去老罗英语上课,就在这里住过20天。走在回青旅的路上,豪气万丈:从我递交合作意向书到基本谈妥,只花了5天时间,全靠自己,此前不认识一位在X或Y公司的人。能有这样的结果,想不自豪都难。现在再看,7月26日的那个晚上,是整个骑行项目执行过程中,我的幸福感最高的时刻:一方面,对眼前的成就沾沾自喜;一方面,对未来将遭遇的困难无知无畏。如果时间能停留下来,还是停在那晚比较好。
插一句,第二天返程就开始不太平了。本来订的是中午出发的火车,可以晚上到武汉,再坐一班晚上的火车,可以凌晨到老家。结果赶到北京西站,发现那一趟火车没了,是的,不是晚点,是没了。大屏幕上就压根没有显示出发时间,找工作人员一问。对方表示,这趟火车本来是从广州开过来的,当天广州下大雨,铁路中断,所以火车没开过来,自然也就没有发出时间了。等到下午4点左右,火车才开动,到达武汉已经是凌晨,为了省钱,于是我在武昌火车站候车厅的长凳上睡了半个晚上,算是又体验了一把生活。
再顺带一说,为了省钱,买的是硬座的票,对面坐着一家子人,趁暑假带孩子从广东来北京旅行,那孩子今年刚刚高考。问她选的什么专业,她说,食品科学。呃……问她将来想做什么,她说,做媒体。呃……所以说火车上藏龙卧虎,哪怕是硬座车厢。如果很多年后,当这位同学真的成为媒体人,而且又是食品安全条线的,不知道她会不会有机会知道,在她高考结束去北京旅行归来的那趟火车上,曾经有一个采访对象以及前辈正好坐在她的对面。
在与X、Y公司沟通时,我如实告知了我申请赞助的计划,他们均知道对方的存在,并均表示可以接受。最初筛选赞助企业时,我有过担忧,因为骑行欧洲是个很私人的事情,我希望能做的干净利落点,不想过于商业化。不是排斥商业化,只是担心喧宾夺主。另外,骑行欧洲是一个听上去很酷的计划,需要一个听上去同样很酷的赞助商。基于这些考虑,最后选中的这两家。一定程度上,这两家都没有让我失望。她们均表示,不会干扰到我的骑行,我要做的,只是在骑行过程中适度展示她们的产品即可。X公司希望我能拍些沿路的风景和骑行的视频,之后剪辑成一个小短片交给她们。Y公司则希望我能沿路采访些当地的年轻人,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世界的看法,之后将素材交给她们。这都不是太影响骑行且不是太商业化的事情,于是我一口答应。这样一来,我既有资金保障,又能享受单纯的骑行。
从北京回家后,经过几轮邮件沟通,与两家公司都达成合作意向,赞助费用按她们提出的算,之后进入合同环节。她们表示,合同已提交法务部,等审核通过就可以把电子版发给我。我打印出来后签好字,快递给她们,她们盖章后再快递给我即可。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还有几段小插曲,因为与X、Y两家基本谈妥了,说好会直播骑行过程,所以我想着要不要与一些网络媒体平台合作,同步发布,这样能够扩大影响力。第一个想到的是穷游网,觉得此行和他们的定位还是蛮契合的,于是给@穷游网
私信了,很诚恳的讲述了原委,问有没有合作的可能,但是没有回应。想着可能是官微君太忙,于是又给穷游网负责运营的也私信了,依然没有回应。好吧,热脸贴冷屁股两次,放弃了。因为8月份很忙,书稿、搬家等一些事情,后来想想,算了,别再去折腾了,直接发微博得了。
另外因为很久之前,绿色和平的一位负责人在做PM2.5的专题时联系过我问过关于掷出窗外网的事,当时有过几次交流。这次我想到骑行总归是利于空气净化,而且欧洲是绿和的大本营,因此联系了他们,虽然上次的联系人现在回澳大利亚了,但我还是转辗和绿和负责空气的部门联系上了。只可惜想到这茬事的时候我离飞机起飞只有一周不到的时间,没有精力再细细谈,绿和提出的初步建议是看可不可以将沿途各国的空气采到罐子里,回头来展示这些罐子。创意很好,但我骑行确实装不下这么多罐子,如果是开车游,应该更合适点,但开车又不太环保,只得忍痛放弃。
在7、8月间的时候,偶然看到凯迪网联合诸多旅游网在举办一个叫“行走者”的活动,大意是你提出一个旅行方案,如果能够通过网络投票,面试等等,获得这个名额,就可以拿到10万元的项目经费,以及一系列宣传的支持。听起来像是对我骑行欧洲计划量身定做的,而且我自2004年起就是凯迪网的网友,对其价值观颇为认同,当即参加。但后来仔细看了下赛程,发现通过层层审核,最后得到12月才能确定名单,而且最后获胜的只有一人,考虑了下,就放弃了。一方面,因为我对这种事先把旅行规划的细节、收获、意义四处宣扬不是很习惯,在商业运作上确实得这样,赚吆喝么,但我毕竟想把自己的行为个人化一点,不要去想那么多光鲜亮丽的意义,只是想做,能做,于是做了。另一方面,其实考虑到10万的巨款,这些我都能忍一忍,只是战线要拖到年底,这我没法等,只能祝其他人好运了。
这里想引申的是,钱固然很重要,没有钱很多事做不成,这是真的。但千万别觉得钱是决定性因素,不是的,决定性因素是你。如果真的那么想做一件事,当会发现能够找到钱的机会还是蛮多的,这个世界真不缺钱,缺的是发现钱的决心。还有一点挺有趣,其实当我在找赞助商的时候,第一批进入我考虑范围的企业除了互联网类,还有一类,食品企业。因为骑行是健康的标志,尤其是长途骑行,而当时正好有个挺有名的茶饮料在做一个名叫“骑迹”的campaign,另外我还想到了几款功能性饮料,虽然这些都是挺对口的,可以双赢,但想想还是放弃了,瓜田李下。
在出发之前,我搜集了不少欧洲骑行的资料,骑行欧洲的中国人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有的是直接从中国骑过去,看奥运什么的;有的是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用寒暑假骑行的。在找到的游记中,有两个人的经历特别吸引我。
一位是57岁的中国大妈,2009年时,这位威武雄壮的大妈用了75天,从莫斯科出发,穿越了欧洲的10个国家,总行程5300多公里,一路南下骑到了罗马。我逐天看了她的骑行日志,对我影响很大,她叫赵瑞萍,北京人,游记地址在这:
骑拉萨时,在康定遇到一堆朋友,结伴而行,最后一块骑到了终点,当时我们普遍认为,搭车的不算骑行。所谓搭车,就是有的路段因为太险或者太难走,于是拦了一辆车,把自行车架在汽车上,开过这段路。因为看到了太多人选择搭车一个路段,我们对自己坚持能骑完全程一直颇为自豪。不过后来稍微看得淡了些,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在乎输赢,长途骑行不是作秀,不是为了争赢头,是为了自己,搭车不搭车不是重点,自己在骑行过程中有没有挑战自己,有没有收获才是。能够全程骑行固然值得自豪,因形势所迫而不得不搭车一段路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我看不惯的是那些超过一半的路程都在搭车,只是在著名地标处骑行照相,然后回来宣称从某处骑到了某处的人。在我搜集欧洲骑行的资料时,看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但这位老太太不是这种人,她全程骑行。
我不知道这四件事哪件更让我惊讶:一是这老太太已经快60岁了,还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骑行;二是这位老太太骑了5000多公里,但没有GPS导航设备,用的是不够详细的纸质地图;三是这位老太太不会说英语;四是这位老太太多数时候是在非露营区搭帐篷。我觉得单独拿出一条出来,就足以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我骑欧洲对我而言是壮举,虽然很艰难,但整个过程还基本可控,出发前我的路书做的差不多,即使有过多次变动,但我依靠Google
Map和GPS是足以应对的,我的英语口语与听力也足够应对一些突发状况。我很难想象一个快60多岁,不会说英语,没有GPS,晚上在路边搭帐篷的大妈是如何有勇气和信心骑自行车穿越欧洲的。
看完老太太的游记,我只感慨了一点,如果你有时间有钱,有环游欧洲的想法,但你瞻前顾后的没有去实现,对比这位中国大妈,你应该感到羞愧。聪明的你,请告诉我,一个24岁为求安稳而考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与这位57岁时独自环行欧洲的大妈,哪个更年轻?
有了大妈的故事,我不敢说自己独行欧洲有多了不起,世界上,总有些前辈让我们望尘莫及。要过得开心点,还是自己和自己比更好些。当然,我也不会过于妄自菲薄,我也有不少比大妈做的好的地方(还真好意思比),是这样的,大妈骑行时间很宽裕,因此试错的成本较低,在她的游记中不时会看到,绕远路了,走偏了之类的记载,但这个不会影响到她的整个行程,因为她每天是骑到哪算哪。但我不同,她的经验不适用于我,我有严格的截止时间,过了这个时间还没有骑到就会错过飞机。而且我需要每天直播行程,因此电脑、手机必须每天充电,而为了节省开销,又不得不住青旅,由此限定了每天的骑行目的地。
如果非要比的话,可以这样理解,大妈的骑行是粗放式的,而我的骑行是外科手术般的,我出发前就确定了到达的时间,提前几天就预订了青旅的床位,大部分时候我的骑行路线与我前一天规划的路线相差无几。这两种骑行风格没有优劣之分,但说实话,我更向往前者,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而我的骑行,仿佛是在执行一个项目。话说回来,我还真就是以项目执行的心态来对待这次骑行的,我对做项目有一种狂热的爱,搜集资料、制定规划、执行、应对状况、撰写总结,我有丰富的经验。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就属于项目中“撰写总结”的部分,写完了,这个项目才算真正的结束。过于项目式的执行,会减损骑行的乐趣,但考虑到时间、资金的有限,不得不有所取舍,此事古难全。
另一位给我很多启发的游记是一位豆瓣网友,醋鱼,他的游记名字叫《骑车在欧洲画了一个圈》,地址是:
,游记第一句是:“今年7月中旬开始,我骑着自行车从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出发, 历时两个半月,横穿了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荷兰、比利时、法国、瑞士、列支敦士登十个国家。”他的身份是中国在德国的留学生,看完老太太的游记再来看他的游记,你会觉得很有戏剧效果,无论是从文风、观察的角度还是骑行的经历,这应该能代表豆瓣与新浪的差别吧。哈哈。
因为醋鱼是留学生,对欧洲的文化了解更多,介绍的骑行知识很有用,我学了不少。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沿路照的照片。有些照片,我看到第一眼时,就呆了,想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唯一能想到的是:“美哭了”。原来秀丽山河真的是能直指人心,让人顿悟的。这里不得不解释一下,出发前看到这些照片,我以为是因为欧洲四处是景,哪怕是个猩猩,拿着照相机也能照出好看的图。而等我自己经历过,发现我看到的实景与我拍的照片的差距,才意识到,除了要有美景,摄影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图真的是让人“美哭了”。我只是傻傻的想,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是坏人吗。
这两个人,身份迥异,但都在欧洲长途骑行过,一个给我激将的动力:连老太太都能骑,你还有什么借口;一个给我美好的愿景:骑行欧洲能看到如此美景,再苦再累也认了。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还看到了一个视频,虽然与欧洲无关,但也给我蛮大感触的,是腾讯视频“某某某”专题下的一篇:《徒步行者陈超波:90元走遍中国》。地址:
。这是一个90后的湖南小伙子,因家境贫寒,没能读大学,但成绩一直很优秀,为人很真诚,也很有勇气。采访中一口湖南普通话,飘逸的头发,轻描淡写的说着旅途中的种种。言语虽然透露着稚气,但“稚气”的同义词不就是“青春”么。他和那个北京大妈差不多,出发前都不提前安排的,走到哪算哪。他比大妈更厉害的是,钱花光了后,就地找店打工,钱攒够了再动身去下一个城市。这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他2011年5月从深圳出发,绕行中国一圈后,2013年8月到达海南,期间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90元走中国》。
毫无疑问,整个骑行计划最大的转折点出现在9月2日,那是我从天堂掉进地狱的一天,这个尚未开始的项目差点胎死腹中。
7月底回到老家后休息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上海继续写书。日子过得像机器人一样,吃饭、写书、睡觉。虽然赞助的经费还没有到我账上,但购买装备的事得先着手了。本来所有的装备都可以到欧洲后再买,但考虑到两家公司赞助的经费合起来大概5万元,只够勉强骑行完全程,还是在国内先买些,能省就省点。于是每天的日子就是吃饭、写书、淘宝、睡觉。在不同的淘宝店里晃荡,只为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采购装备的同时也开始制作详细的路书。整个8月就在这样匆匆忙忙的度过了。
8月底,书基本写好,采购的装备到位了一半,路书也制作的差不多了。不过两家公司的赞助款还没有到帐,采购装备的钱我先垫着。期间,两家公司都将法务审核过的合同发给了我,一式三份,我也都签好字,快递回去了。
我预订的机票是9月5日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经德里转机后飞法兰克福。9月3日搜狐绿色频道在北京有个“新视角高峰论坛”的年会,受邀在食品安全的主题发言。正好会场在新清华学堂,五道口旁,于是我提前半个月与两家公司约好9月2日北京再见。当天上飞机前先给两个公司的联系人发了邮件,下飞机时收到X公司联系人的邮件,大意是赞助计划有变,见面细谈。但因为住的地方就在清华科技园旁,与Y公司一马路之隔,于是先去Y公司。与Y公司的联络人面谈了下,她表示合同没什么问题了,但还在财务部门走审批程序,还要几天。我再奔向X公司,扑面而来的是我难以承受的噩耗,对方表示,因为近期公司市场策略的调整,合同被财务部门打回来了,因此不能再赞助了。
再怎么形容我当时的足无措都不为过,说心如死灰都还是乐观的说法。我在8月5日将X公司提供的一式三份的合同签字后快递给她们,之后一直保持着沟通。8月20日时,她们还打电话过来说,合同少了身份证的复印件,于是我扫描了身份证后用邮件发回。也就是说,至迟在8月20日时,进度都还是正常的。但之后就没有联系我了,直到我主动上门,才告诉我,不合作了。而当时,距我的飞机起飞,只有2天时间了。除去1天参加论坛,只有一天时间给我让我做点什么来补救。
X公司撤掉合同给我的打击不仅仅是我失去了那一部分赞助,而是打乱了我的整个计划。因为X公司与我之前商讨合同细节时表示,需要我最后提供一些照片和骑行视频,因此我将微单和行车记录仪写入了购物清单——如果只根据我仅有的预算,这些本来不会去购买的。上次我骑拉萨,用的是卡片机,本来还是想继续用那款卡片机的,但想到最后要给人家提供视频,应该专业点,于是选择了微单,约500欧。行车记录仪也同理,约1200元。不只如此,考虑到X公司与Y公司的赞助额度,我将购买装备的级别都进行了提升。稍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户外设备,各个价位的都有,你能买到100元的冲锋衣,也能买到1000元的打火机,就看你愿意出多少钱了。如果我的钱少,自然会选择入门级的装备,虽然不是那么趁手,但将就下也能用。如果钱多,就会选择更好的装备,用得舒心。现在的问题是,我原以为我钱多,于是购买的是入门级以上的装备,结果突然告知这笔钱没了,这不就“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了么。如果X公司早点告知我合作没戏,在我购买装备之前,那我还可以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至于这么被动,不至于这么绝望。在我出发前2天才说,这不坑爹么。
经过这一番购买装备,我剩的钱已经不多了。本来是指望X与Y公司的资助尽快到位,没想到一个说还在审核一个说审核没通过。我一时陷入绝望,心中的疑虑越来越大:这次欧洲骑行,怕是去不了了。如果钱不能到位,只能取消这一计划了。只是太可惜了,万事俱备,只差钱。可是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办法呢。X公司的联系人在9月2日的邮件中跟我说,“不知道是否会影响你的骑行计划,如果时间来的及,你可以现在联系其他赞助商来谈一下合作”。我知道她是出于好意这么说的,但这种话这个时候说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事实上,这个时候说任何话都是火上浇油。还有2天,我在7月底的时候就告诉过你们我的机票是9月5日,你在9月2日告诉我再去找其他的赞助商,你以为我是韩寒啊。
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以前我做项目,都还挺顺风顺水,或有贵人相助,或有网友赏脸,以至于我误认为这是常态了。掷出窗外网上线,《中国青年报》是第一个面对面采访我的纸媒,记者问你觉得做网站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想了想,如实回答她说,好像没什么困难,志愿者都很给面子,项目进度也在规划中,挺容易就做出来了。其实这不是常态,只是上帝当时太眷顾我了。而现在我遭遇的这些也不是上帝有意在为难我,这才是常态。
法律意义上讲,X公司没有对不起我的地方。毕竟现在那一式三份合同只有我的签名,没有X公司的章,而且三份合同还都在X公司那。因此即使我吃亏,也只算是哑巴亏,最多能吆喝几声,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我没有经验,原以为只需要和公关部或市场部谈好就可以了,剩下的只需要走象征性的流程即可,毕竟是小额项目,又不涉及到战略投资,财务部没理由横插一棍。吃一堑长一智,所以,钱到帐了才算钱,空口许诺的不算钱,合同签了一半的也不算。我在想,当时如果要求他们先盖章再快递合同给我会不会更有保障点,但不知道这符不符合公司操作流程。是不是等钱到帐了再去采购装备更稳妥些呢?也未必,后来Y公司如约将谈好款项的1/3汇入了我的帐户,但那时我已经骑行一周了,等到那个时候,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被一个深深信任的人横摆一刀,还有苦说不出,这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更糟糕的是,这一刀还导致我可能被迫放弃整个骑行计划。这事可不能就这算了,我先是在心中将X公司翻来覆去的骂了个遍,然后打算在X公司门口满地打滚。后来想想这不太符合我的身份,我还是写一篇文章怒斥其背信弃义的做法。后来再想想,这事主要错我在自作多情,既然谈商业合作,就该在商言商,一切按合同办事,口头说的不算,人家没什么大错,没什么好抱怨的。
这些也是本文不会透露X公司名字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避免对其产生不必要的困扰。虽然当时确实很愤怒,有种被欺骗和被背叛的感觉,但冷静下来后再想,觉得不至于此。另一原因算是知遇之恩吧。我很感激X公司的副总裁很快将我的私信转发给相关同事,我对最初与我接触的3位公关人员印象也都不错,一位是我的联系人,一位是我武大的学妹,一位是总监。当时在办公室东拉西扯的时候,我们交流了下对互联网行业和公关行业的理解,谈的兴起,总监突然来了句,你有兴趣来我们部门工作吗?我受宠若惊,但婉拒,表示妹子在上海,不方便来北京。虽然她可能只是开玩笑,但确实让我有被尊重的感觉。所以我更情愿相信,撤掉合同的决定并不是她们部门做出的。
这一想法一定程度得到了旁证,后来我在骑行欧洲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一科技博客上有篇关于X公司的文章。讲X公司的困境,说他们曾经很辉煌,但现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于是今年7、8月份的时候,X公司的大老板和互联网界的另一位大牛有过一次密室谈话,谈话之后,X公司的大老板豁然开朗,于是调整了公司策略。如果这篇文章说的是真的,那么X公司撤掉我的合同正是在公司策略调整之际。没想到,两个互联网大佬间的一番谈话,竟差点导致我没法去欧洲骑行了,真是蝴蝶效应。
那么为什么不透露Y公司的名字呢?哦,这是出于行文需要,X与Y对应,这样看起来比较悦目一点。Y公司的名字当然得透露,这可是我独家的赞助商啊,文末我还会用一小节来专门讲。Y公司是网易旗下的有道,具体与我合作的是有道云笔记。这也是为什么我骑行时每天会用有道云笔记分享骑行日记。真的很好用,2000万用户的选择不会错,你们赶紧去下载一个吧~下载地址在这里:
这些是后话了,9月2日在X公司的办公室,我可没有想这么多。我想的只是,吃相重要,吃不着的相更重要。于是我迅速整理了下心情,和X公司的联络人说,我理解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有其自有的流程,有些决定可能很难让人接受,但为了公司的发展,艰难的决定也必须要做。这次还是希望你能帮我再争取下,我真的很需要这笔钱,但如果争取不到,那就算了吧。我看我还能帮你们做点什么。也希望我们下次还有机会合作。说完翩然而去,输人不输阵。当然,这是我现在的回忆,应该有美化,考虑到当时沉重的心情,在她眼中,我极可能是面如土色的如丧家之犬般仓皇离开。话说回来,再回想这一段,我都开始佩服我自己了,这对当时的我而言,完全是泰山崩于前的噩耗,但我尽量克制住了情绪,尽量冷静的在交流,即使心中在火山喷发。第二天的论坛还的照常参加,要发言和讨论,尽管心急如焚,但一上讲台,便将这块情绪隔离开来,整场表现还算正常。
9月2日的晚上住在搜狐安排的文津国际酒店,一个五星级酒店,一晚房价估计得近千元的样子,但当晚是我整个骑行项目执行以来心情最低的一晚。回想起一个多月前,同样是北京一夜,我住在一晚房价50元的青旅,心情却飘在云端,两相比较,真是感慨万千。当时真想没出息的跟搜狐说,我去住青旅吧,你把差价换成现金给我就行。
在和X公司联络人面谈时,她介绍完了当下的情形后,我回应的第一句是这样的,“之所以喜欢旅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旅行会碰到很多意外,而设法处理这些意外便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只是我没有想到这次意外来得这么大、这么快”。这倒是句心里话。如果问这次旅行我收获了什么,我收获了不少人生感悟,而第一条便是:“总会有意外发生”。好吧,意外已经出现,怎么处理?做人不能叶公好龙。论坛一结束,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好吧,既然出现意外,我就启用plan
B吧。plan B是什么呢?哪有plan B啊!我哪会想到说好的钱还不会到帐,哪会在这事上去想plan B!没有缺钱的plan B啊!话说回来,虽然没有plan B,但这一问题不是没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别骑啦!签证过了可以不用,机票订了可以再退,虽然要再花一笔钱。至于梦想,没有钱谈什么梦想!!!
与骑行拉萨不同,这次骑行欧洲,无数次想过放弃,而第一次有这个念头,则是在还未离开中国的时候。
去还是不去呢?要不要取消机票?其实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如果当时真的选择了放弃,我也不会太意外,因为打击确实很大。但幸运的是,当时选择的是继续。在做决定的9月3日的晚上,我用这样一句话最后说服的自己:很多年后,当你回想今天晚上时,会不会后悔仅仅是因为缺几万块钱,而放弃一次伟大的尝试?
毫无疑问,如果我就此放弃,一定会后悔的。虽然X公司的3万元对现在的我而言是笔巨款,但几年之后,我一定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为了这区区3万元而止步不前。那时,3万元对我而言应该不算太大的难题,但我是不是还有3个月的假期,是不是还有这样的冲动和勇气,那就不好说了。既然如此,没什么好说的,不放弃,上吧。这大概也是自己性格中“遇强则强”的一面吧:既然你无由来的将模式从easy调到hard,试图阻吓我,我可得让你瞧瞧,我是怎样智勇双全的把hard模式拿下的。在资源足够的情况下完成欧洲骑行本已是壮举,那么当缺兵短粮的情况下在骑行欧洲岂不是更威武。这事我做定了,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用感性做出决定,还得用理性制定方案。钱少活多,解决方法是开源节流。开源似乎没什么多的选择了,临时找企业已经不可行了,能在短时间内给出这笔赞助款的,要么公司不太规范,要么别有所图,我不愿骑行一开始就背上沉重的负担。那只能找家里要了。虽然我已经18岁10周年了,再找家里要钱实在厚不起这个脸皮,但没有别的选择,也只能如此。但我心底里告诉自己,这只能是借,不是要,这是原则问题。妈妈给我汇了1万元。我家家境一般,父母一直省吃俭用,没想到这样省下来的钱还得给儿子出去跨国旅行,而这一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想到这里,不由得再把X公司一阵痛骂。另外,原本是没有打算要哥哥2千欧的,觉得他能想到邀请我过去已经挺好了,再花他的钱也不太好。但没办法,只能厚着脸皮收下了。我是从自己身上挤不出什么油水了,好在前期的几笔大额消费用的是信用卡,于是申请了分期付款,并绑定了储蓄卡,设定为自动还款且还最低还款额,还调高了临时额度。这些事情几乎都在9月4日当天完成了。
节流就是少花钱,装备买的差不多了,没什么好再省的。长途骑行最大额的开销是住宿,之前在网上查资料时找到几篇关于欧洲骑行的游记,知道如果要省钱可以住帐篷,但必须在露营地(camping
site),也需要付费,不过远比住宾馆便宜,只需10欧左右,且还能洗澡、充电和上网。最初得知X公司的赞助额度时,就想过带着帐篷去旅行,这样如果骑到城市了,可以住旅舍,如果骑到荒郊,就住帐篷,算是体验生活。但现在看来,住帐篷不再是体验生活,而是生活了。
9月4日中午,我把租的房子转租给了下家,这样未来两个月我至少可以省下近5千元的房租。值得一说的是,为了快速租出,我把房价自降了500元。虽然多花了钱,但为了省下很多时间。穷归穷,该花钱的时候我还是舍得的。退房前,我整理了一下手里的银行卡,决定去注销一些,省得旁生枝节,比如年费啊盗用啊什么的。当初入学时学校发了一张农行卡,去年毕业时我就取空了里面的钱,基本不再用了,于是我拿着卡去银行销卡。路过一ATM,下意识的插卡查余额,10000元!我惊呆了,我的卡上怎么会突然冒出1万元。这张卡我设置了短信通知,任何一笔进账和出帐都会短信告知我,这表明这笔钱有些年头了,不然我不至于不记得。我再努力的想,终于想起来了。
2011年初,周立波曾在学校设立了“海派清口奖学金”,奖金2万元,成为当时学校最高的单项奖。我申请了,并通过了。原定5月的时候会有颁奖仪式,在逸夫科技楼,周立波会出席,后来老先生陆谷孙教授听闻此事,大为不满,认为此人不合适在我旦设置奖学金,不少师生附议,这事后来演化成一场风波,还引发了媒体关注。微博上,@文冤阁大学士
撰文吐槽该奖学金,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我撰文回吐,还有过隔空交火,也算不打不相识了。事情的处理结果是没有结果,没有人通知我们获奖者这事是怎么处理的,当时以为大概是取消了吧。直到一年后,我收到农行的短信,说有一笔2万的进账。同样也没有人通知我这是什么钱,我猜,这应该就是那2万元吧。于是就这样,我像做贼般的拿到了这笔奖学金。
在当初申请奖学金的材料中,按要求我要写出对这笔钱的使用规划,我计划将其等分两半,其中1万用作公益,1万用作旅行。当时我还计划着再一次横跨中国,再一次“行万里路”。如果奖学金按时发,说不定接下来的那个暑假我就这么做了。但这笔钱发下时,正碰到家中有点变故,急需用钱,于是我挪用了1万。只是我不知道挪用的是哪一万,于是我计划等我有固定收入后,补上这1万,然后再开始如约去用掉这2万元。只是后来形势变化太快,我一直没有正常工作,这事就拖下来了。这下好了,这取出来的1万元就让我带去欧洲,当作行万里路的经费,还有1万元的公益,等我找到工作有了收入再说。想钱想疯了的我手里拿着天上掉下来的这1万元,感慨万千,上帝总会留一扇窗的,不是吗。
9月4日晚上,在迪卡侬购买了最后一批装备,冲锋衣、冲锋裤、骑行内裤、登山鞋、头盔等,我真是不到火烧眉毛不着急。结果还是出了点小问题,我去的时候是晚上,我后来才知道,晚上不适合买鞋,因为晚上的脚比白天大,于是我买了大一码的鞋。这导致的后果是,在骑行途中,每隔一个多小时,我的鞋带就散一次,我必须停车弯腰系鞋带,虽然是小事,但很痛苦。
在机场check-in时,想到前途未卜的旅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坐的是印度航空的飞机,排队等候的多是印度人,走近后闻到浓厚的咖喱味,听到的是不懂的外语,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怀着悲壮的心情,我一步一步走上飞往印度的飞机。
请容我再吐槽下,真的是人穷就不要装忧伤。如果有钱,应该买直飞欧洲的机票,这样,最后一句应该是,“怀着悲壮的心情,我一步一步走上飞往欧洲的飞机”。按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思路,浪漫的欧洲与悲壮的心情形成反差,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压抑。但因为穷,买的是到印度转机的票,这样最后一句成为“怀着悲壮的心情,我一步一步走上飞往印度的飞机”,味道就怎么有点不一样了呢。
8月底,当我一边写书一边做前期准备时,曾约了青年志的朋友Summer聊过一次。青年志是一个半商业半学术的机构,主要研究中国青少年的行为和动态,制作报告供以青少年为目标客户的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时参考,比如百事、麦当劳什么的,一个听上去就很酷的组织。年轻人均属于X、Y公司的目标人群,尤其是X公司(当时我还不知道他们会临时撤掉合同),为了使最后交给他们的成果在市场上反响更好,我向Summer请教了拍摄视频的指导思想。Summer是研究市场及青少年行为的资深人士。交谈中,Summer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我想了想,除了常规理由,还给了一个听起来没有商业价值,但确实是内心想法的回答:我想走出Comfort
在眼球经济时代,不管是合作企业,还是新闻媒体,关注一件事情,总会优先想到其吸引眼球的点,即新闻价值或商业价值。通常一些大词是有新闻价值的,比如为了世界和平,为了追求梦想,这些都是能吸引人,能煽动人的。但实事求是的讲,如前所述,骑行欧洲并不算我的梦想,去也行,不去也不至于寻死觅活。当初动这个念头,一是形势所迫——如果有很多预算,我肯定会选择坐火车遍游欧洲;一是对壮游的渴望——如果能够完成,这将是能让我自豪很久的事情;一是想挑战自己——试一试自己在Comfort
zone之外的生存能力。
Comfort zone在中文没有对应的已有词汇,一般被直译为“舒适区”、“安全区”。我对这个词汇的理解未必是其本意,在本文中,该词汇表达的是我所认为的意思。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很难给出具体定义,只能用例子来说明。一个坐机关的老公务员,一杯茶一张报纸一副拒人千里的表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如钟表一般,不觉得无聊,只觉得安心,因为他被体制化了,离开了这个环境,他会不习惯,会失去安全感,这种生活方式对他而言便是Comfort
zone。类似于《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体制化”。
求稳是一种Comfort zone,求变有时也是一种。也有人习惯了习惯了聚光灯下,习惯了前呼后拥, 习惯了四处漂泊,习惯了颠沛流离,他们过不了平静的生活。Comfort zone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就是一种“习惯”,当你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时,这种习惯就是你的Comfort
zone。在这个区域里,你住在自己的坚固城堡里,你愿意一辈子都待在这里,你不想出去看看外面有什么,因为那uncomfortable。
追求Comfort zone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其本身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个人选择不同而已。你喜欢一杯茶一张报纸坐一天,贝爷喜欢徒步穿越亚马逊森林每天嘎嘣脆鸡肉味,如果身份互换下,两人都会很不适应。
对于那些不愿意或者从未想过走出Comfort zone的人也没什么好嘲笑的,如果一个人能一辈子待在Comfort zone里,那该是多被上帝眷顾啊。但我不愿意这样,一是我坚信没有人能这么幸运的一辈子都待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我是学历史的,看得多了。形势会变的,迟早有一天,人要被迫走出来。比如公务员是很安逸,是铁饭碗,没错。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哪有什么铁饭碗。连皇帝的饭碗都不是铁的,会时不时被打破,哪还轮得到一个小公务员?既然迟早要走出来,早走比晚走好,哪怕不是真的走出来,至少出来看看也好。
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不走出Comfort zone将会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后果是,也许你自认为的Comfort zone未必真的是最适合你的。有时候人要被逼一下才会发挥潜能,才会真正认识自己,但在Comfort
zone里,你永远没有被逼的时候。如果千里马从小在山区长大,以拉磨为生,从未见过大草原,它会觉得蒙上眼睛绕圈就是Comfort
zone,作梦都不会想到去日行千里,万一你就是那匹千里马呢?退一步说,即使走出Comfort
zone后,你发现地球好危险,再退回自己的小世界,这也很好嘛,比较之后你会觉得固守Comfort
zone更幸福,至少也比不走出好。
本质上,我是个宅男,互联网是我的Comfort zone。每天打开Chrome,主页显示Google,我就感觉回家了。能够在网上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出门去做。另外,我是个文人,写作为生,这个过程不需要与人面对面打交道。因此关上房门,连上网线,我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社交活动。即使是策划和执行“一本正经计划”和“掷出窗外网”,全程也都是通过网络。我觉得这个Comfort
zone很适合我,我可以在这里待一辈子。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走出Comfort zone看看,即使我知道结局多半是自寻不快,但这不重要,我又不是想换一个Zone,只是想感受下另外的世界。毕竟我知道网络世界不是世界的全部,不要变成那种离开了网络什么都不是的人。无需多言,对于一个习惯宅在家里上网的人,去欧洲长途骑行无疑是极度的uncomfortable,且不说人生地不熟,也不说每天要自虐式的骑行,单是想想每天晚上都不知道住哪,可能会露宿街头,这就足够让人提心吊胆了。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谁不是呢?),在我恐惧的诸多事情之中,有一个是天渐渐黑了,但我还在室外,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这种场景会让我非常的害怕。
在平日的生活里,这些uncomfortable的事情对我的影响并不大,毕竟出现的概率不大,因此我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去面对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俯首称臣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直面这些uncomfortable,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的确,“我们唯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而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于直面恐惧。欧洲骑行,对围观者而言,是一件很牛很酷的事情,对我而言,还有另外的意义:这是一次走出Comfort
zone之行。说真的,每天苦逼兮兮的赶路骑行,风餐露宿,一点都不酷,只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挺不错。
Comfort zone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走出Comfort zone也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人的Comfort zone也许对另一个人uncomfortable,反之亦然。有人喜欢户外,喜欢骑行,对于这些人而言,骑行欧洲简直是一种享受,每天坐在办公室才是受罪。但我不是这种人,我觉得每天坐在家里看看新闻写写文章是享受,出门长途骑行才是受罪。所以重点是挑战自己的极限,与自己比,而不是挑战别人眼中的极限,活在别人定义的世界里。
因此虽然我建议各位有空挑战下自己的Comfort
Zone,但并不是建议都去欧洲骑行,还是因人而异量身定做比较好。这算是免责声明:长途骑行不是闹着玩的,是可能出人命的,如果不是有经验,或者有准备,或者有运气的人,不建议尝试。本文无意鼓励这种具体的行为,也无意为这种具体行为的安全性背书。
当时和Summer聊天时,跟她感慨,辞职去旅行这年头好像都成为一种潮流了。虽然一定意义上我也算是抛下工作去旅行,但也不全是。此次出行我不是一时冲动,一拍脑袋,一交辞呈就订飞机票走人了,所谓“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没有那么潇洒,我深知这场旅行对我而言只是试探下未知的世界,去挑战下我的极限,这不会是我的常态,也不是我逃避现实的选择。在出发之前,我已经规划好了行程以及回来之后的日程安排,我还是会回归到我的Comfort
Zone中,这是“一场说回来就回来的旅行”。
豆瓣上曾有一个热贴,题名大概是叫《穷B就不要去旅游了》,虽然话糙,但还是有几分道理。不过凡事没有这么绝对,穷,也能去旅游,只是舒适度要大打折扣了,这就得看你能否忍的了了。
订的是印度航空的机票,比直飞便宜2千元,代价是要转机且要等很久。穷人嘛,要花钱少,就得在精力和时间上多花点,这很公平。于是我在印度的德里机场等了10个小时,这是我第一次到印度,虽然法律意义上我并没有踏上印度的国土。此前我只见过上海、莫斯科和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场,相比而言,德里机场是面积最大,装修最好,服务态度也是最好的,这让我挺意外。在候机区看见有大片的躺椅,于是补了个觉。机场貌似不接受人民币和欧元,我又懒得去兑换,只好不去买什么吃的,饿着。渴了就在自动饮水机喝点水。
到法兰克福机场是当地时间晚上7点半,从机舱窗户看出去,天居然还大亮。我还以为我没有调对时区,但多方核实后发现确实如此,好吧,长见识。虽然我是学地理的,但对时区更换总是不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好在Nexus4能够在一个屏幕里显示多个地区的时间,一目了然。
3年前初到法兰克福机场时,在入关前曾被机场警察盘问过,当时经验不足,紧张的要命。这次准备充分,但仍有点忐忑,不过却没有碰到警察,直接到了海关。中国的经济发展看来是不争的事实,我刚下飞机,正走通道进入航站楼,赫然发现两边贴着的是ICBC的广告,这是上次来德国没有见到的。虽然没用ICBC的卡,但看着熟悉的LOGO,还是挺有亲切感的。海关工作人员用英语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到哪去,干嘛去。一一回答,只听“咣叽”一下,他盖了个章,把护照还给我,示意下一个。这意味着我可以入境德国了。和上次一样,刚出海关的门,就条件反射的想起了那篇回忆柏林墙的文章:《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
在哥哥家休整了几天,拉家常什么的,此处按下不表。这里要说一下欧洲独特的铁路系统,在中国人看来,火车票的票价是铁板钉钉的,提前1天买是如此,提前10天也是如此,提前100天,呃,火车票的预售期一般只有20天,而且飞机票永远会比火车票贵。但欧洲可不是这样,在德国铁路(DB)的网站上,你都可以订3个月后的火车票,而且通常订的越早,折扣越大,买到半价的火车票不是稀奇的事。不知道这和德国的守时、严谨有没有关系,我哪知道3个月后我是上午有约还是下午有约?此外,火车票比飞机票贵也不是稀罕事,这边的飞机票廉价起来可远比火车票低。在青旅曾碰到几个留学生,他们说曾买过9欧从伦敦到巴黎的机票,后来从巴黎机场打的到市区的旅舍用了21欧。
为了省钱,哥哥建议我早点确定去柏林的时间,这样能买到更便宜的票。因为我计划9月12日开始从柏林骑行,于是提前一个月购买了9月10日到柏林的火车票。受到他的启发,我决定早点买返程的车票。我的骑行目的地是里斯本,我得从里斯本回法兰克福。先看火车票,没有直达的,要在马德里或者巴黎转车,不过都是大城市,也还算方便,总票价100欧左右。虽然略贵,但也能接受。随手搜了下机票,从里斯本直达法兰克福,50欧!只需3个小时!呃,这必须得拍下啊。但当时我还在上海,虽然有行程规划,但不知道靠不靠谱,可不可行。管不得这么多了,返上海的机票都定了,返法兰克福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订下11月6日的机票。值得一提的是,这还不是廉价航空,我订的是TAP,也就是葡萄牙航空,我没有通过中介,直接在官网上预定的。他们家的官网居然还有中文版,而且支付时居然还有支付宝的选项,于是我没有用信用卡,而是直接用支付宝支付的人民币。这导致我直到最后登机的时候还在担心,是不是进了钓鱼网站。还好不是,好吧,支付宝威武。
回头来看,虽然整个骑行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意外,但几个大的时间节点都得到了保障,比如去柏林的时间,离开里斯本的时间和离开法兰克福的时间,算是有惊无险。当然,有惊无险可不全是天赐,还得靠我一点点争取。
9月10日,到达柏林。这是我第二次来柏林。这次住在一家名叫Citystay的青旅,是Lonely Planet上推荐的,一个多人间床位一晚约20欧。总的来说,综合地理位置、住宿环境、服务态度、价格,可以给这家青旅打9分,强烈推荐。
Citystay距离柏林火车站只有3站路,坐地铁可以买short distance。上德国的火车、有轨电车、地铁、公交等都不需要出示车票,这是与中国最大的不同。你只需在自动售票机自助购票,在打卡器自助打卡。火车会有检票员时不时来检票,其他交通方式基本没碰到过,买不买票,全靠自觉。其实,也不是全靠自觉,因为如果逃票被抓,后果会很严重。自动售票机可以调为英文界面,有点麻烦,但不是很麻烦,摸索一下就会了。如果一天要坐多次公共交通,最好买日票,贵不了多少但可全天使用。
虽然这次骑行了7个欧洲国家,但我也只在柏林和里斯本有空坐过地铁。我相信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会有多少争议:这两个城市的地铁与上海地铁相比,简直弱爆了,真的是不在一个档次。去欧洲,很多时候我都需要向上兼容才能适应,唯有在坐地铁时,得向下兼容。不得不说,就硬件设施,上海地铁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柏林和里斯本的地铁都土了吧唧了,灯光昏暗,地铁站名的指示牌不好找,报站不用英语,没有隔离栏……顺口一提香港地铁,拜托,21世纪了好不好,地铁车厢里居然连液晶显示器也没有,放广告用的还是那种类似中国城乡结合部街边小店闪灯的招牌,只能显示文字不能显示图啊,看得很有穿越感有木有啊亲!
当然,凡事不能盲目乐观。上海地铁之所以漂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修得更晚,上海的城市现代化历史,尤其是地下交通落后于上述几个城市,才因祸得福的拥有了后发优势。纽约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铁的城市之一,而如今的纽约地铁也最为破旧。此外,也无需将地铁硬件好提高到民族自豪感的高度,上海地铁的修建也是有德国、法国的专家指导的。再泼几瓢冷水,我在这些城市坐地铁,即使人多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拥挤、插队、抢上抢下的情况,永远是秩序井然。地铁没有防护栏,也没有乘客跨越黄线,没有工作人员站岗,也没有人推搡。车厢里贴着严禁饮食(港铁),就真的没人吃东西。另外,柏林的地铁里总是能看到捧着实体书阅读的人,不过上海地铁倒也是常能看到读电子书的。哦,还有一个差别,不是所有城市的地铁都会“轻度追尾”。
我到柏林的状态和春运回家的农民工差不多:一个巨大的编织袋里装着全部家当。在青旅安顿下来后,我还不能按原计划出发,因为还缺两类装备,而且还是挺重要的两类:一是自行车及其配件,一是帐篷睡袋。好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欠船。除了购买自行车,我还计划买一个拖车,因为这一次行李远比上次骑拉萨多,仅用驼包肯定不够,加上我实在不愿意补胎。车胎被扎穿通常和负重太大有关,而如果有拖车,则能承担一部分重量,会使后胎扎穿的可能性小很多。这些装备网上都有卖,我最初也是计划网购,即方便比价,还能送货上门。不过得自己设法把这些装备运到柏林,颇为麻烦,行李这么多,我一个人多半搞不定。于是决定在柏林的实体店,想到柏林好歹是个大都市,肯定买车的地方不少。话是不错,到柏林后,虽然下着小雨,但我没空休息,马不停蹄的根据Google
Map查得的自行车店地址,按图索骥。卖自行车的地方确实不少,也有卖拖车的,只是一个字,贵。
因为我对自行车不熟,除了补胎基本不会修车,
还得是补快拆的胎,所以我计划买一辆质量中等的车,至少不会很快坏。考虑到骑行的距离,我选的是旅行车。一般来说,自行车分为菜车、山地车、公路车、旅行车。菜车就是骑车去买菜的那种车,供城市短途使用。山地车适合越野走山路用,轮胎很宽,通常没挡泥板,优点是车不娇气,适应性强,缺点是速度慢。公路车以速度取胜,环法什么的就是这种车,特点是轮胎很窄,这样摩擦力小,车速快,但缺点是娇气,容易扎胎。旅行车可以视为山地车和公路车的杂交版,适合长途骑行,既能走山路,也能走得快,缺点是贵。
在柏林的一家自行车实体店,我仔细的寻找,发现一般都是4位数的。1000欧的自行车!这是想钱想疯了的节奏啊!居然还有人买!好歹在角落看到几辆不起眼,没有贴标签,于是找店员一问。还好,只要700欧。但是700欧也远远超过预算了啊,我最初购车的预算只有250欧,后来发现不太现实后调高到450欧,但真的不能再多了,不然就买不起其他装备了。拖车也是,我在德国亚马逊上看到的一辆是100欧,这家店里卖的是400欧。当然,品牌不一样,质量不一样,可是,我真的只要100欧的拖车就够了,我又不是拖孩子。如果这样,光裸车就得超过1000欧,再加上驼包什么的,这还没有骑出门,钱就花光了。当时有道的赞助款还没有到帐,而且为了心里好受些,我已经默认有道和X公司一样,赞助会被财务部打回。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是1000欧。我充满挫折感的悻悻而归,在异国他乡,因为缺钱,买不了完成项目的必需品,这种难受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没办法,只得在网上购买,让网站直接寄到青旅。我是第一次网购自行车,这是一锤子买卖,我既不能看车也不能试车,只能根据几张照片和参数来做决定,而且就算订错了,也没时间退货换货。在&上购买的自行车和驼包。
一句话表明我是自行车的外行:买车前我连什么是车架尺寸都不知道。在网购自行车时需要选择车架尺寸,51寸,53寸什么的,我哪听说过这些。难道买车不是去车店,挑一款顺眼的,骑着顺手就可以了吗。骑拉萨时就是提前两天去了一趟专卖店,挑了一款价格可接受的,哪有这么多有的没的。赶紧在网上查资料,网上说的也是模模糊糊的。
研究了一番,用我理解的话说,大概是这个意思,自行车有个横杠,这个横杠有高有矮。车架尺寸大的,横杠就高,尺寸小的横杠就矮。车架尺寸有什么意义呢,两方面。一方面,合适的车架尺寸,会使蹬踏转换率更高。举极端例子,如果是小短腿但选的是大车架,会导致你的腿伸直了都踩不到踏板,好比小孩骑二八式自行车;反之,如果是长腿但选的是小车架,会导致你把踏板踩到底时整个腿还是蜷缩着的,好比你现在骑幼儿园的三轮。另一方面的意义更重大,横杠矮一点也罢,要是横杠高了,你双腿跨过横杠站立在地上时,横杠会把双腿之间给硌住。骑自行车肯定会碰到紧急情况,即使刹车也不一定来得及,这时通常的反应是整个人会从座板上跳下来,双脚立地支住车,这就一瞬间的事。如果横杠太高,一瞬间后,旁人就会听到一声惨叫,这惨叫和“步子迈的太大,咔,扯着蛋了”的惨叫类似。所以车架尺寸很重要。
车架尺寸有着很复杂的换算公式,要输入身高、腿长等参数,更复杂的是,这换算公式还有好几个。于是我一会算出我应该骑51寸的,一会算出该骑53寸,还算出55寸的了。这可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一则很贵,一则不能退,一则会陪我骑完全程,因此相当纠结。后来想了想,就这样吧,取中,53寸。其实直到现在我也不确定这是不是适合我的车架尺寸,轻微硌着,但可以接受。车买的是430欧。在400-500欧、旅行车、53寸的筛选条件下,可供选择的不多,也好,省了我再纠结。这是9月10日晚上的事,同日在amazon.de上购买了拖车、帐篷、睡袋和防潮垫。因为显示自行车会在两天后寄到,所以我延了一晚,计划9月13日出发。
9月12日,自行车如期寄到,一个巨大的纸箱子。吭哧吭哧的把箱子拖到房间,还好房间里一个人都没有。箱子拆开,一辆没有装前轮和踏板的自行车静静的站在那——为了能够装进箱子里,出厂时会将前轮卸下。随车仅附带了一个小扳手和一个多用螺丝刀。难道靠这个就能装好车?我似乎都忘了当年我可是把自行车打包随我坐火车从拉萨带回来的,当时快到上海时我便用这两个工具把自行车又装好,我是推着自行车下火车的,一出上海站就骑车回学校了。
很奇怪,旅行车一般都不是快拆,这让我很头疼。所谓快拆,就是一种特殊的螺丝,能让轮子快速被拆下或装上。我骑拉萨的山地车前后轮都是快拆,这样如果胎穿了,可以很容易把轮子卸下,更换内胎,即使之前从来没有修过车也很容易上手。但这辆旅行车前后轮都不是快拆,开始我还以为因为便宜,所以配置降级了,后来在商店看了下,发现贵点的也不全是快拆,据说是为了防盗。
用扳手和螺丝把前轮装上,笼头扭正,踏板安上。嘿,像模像样了,我居然装好了一辆车,越看越喜欢。看过一个心理学报告,说为什么人们会觉得IKEA的家具有亲切感,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物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美国打黑工的朋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