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少年沉迷网游的猝死案例一个半月花了多少钱?

少年沉迷网游 一个半月花近26万
刚过去的春节,六安市民肖先生一看到儿子就来气,一度到了动手打人的地步。原来,今年1月初,17岁的儿子小志(化名)迷上一款网络游戏,仅一个半月竟花掉了全家近26万元的积蓄,气得肖先生和家人连年都没过好。
据安徽商报报道 刚过去的春节,六安市民肖先生一看到儿子就来气,一度到了动手打人的地步。原来,今年1月初,17岁的儿子小志(化名)迷上一款网络游戏,仅一个半月竟花掉了全家近26万元的积蓄,气得肖先生和家人连年都没过好。小志是如何动用巨款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未成年人消费在游戏上的钱款能否要回? 2月25日,肖先生和姐姐肖女士向安徽商报记者揭开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何时能要回这笔被未成年的儿子花掉的巨额消费款,两人都很关注,希望游戏公司方面能尽早给个说法。
[事发]近26万元存款“蒸发”
40多岁的肖先生是六安当地一名驾校教练,儿子小志今年17岁。去年4月,肖先生承包了一家小宾馆,交给他姐姐打理,同时也让儿子在店内帮帮忙。肖先生说,今年一月初,他发现儿子对一款网络游戏非常痴迷,“儿子白天全在睡觉,晚上打游戏。”肖先生回忆,一天,他听到楼上儿子发出“哇哇”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推开门发现,他完全沉浸在游戏紧张的情景里。
小志玩的网络游戏,装备需要花钱购买。“沉浸在游戏中的儿子花掉了全家积累的近26万元存款。”肖先生说,他发现巨额的积蓄“蒸发”是在2月14日这天,“我看到儿子在用微信账户往游戏里充钱。在我的追问之下,儿子才道出实情,近26万元的存款,全都被他充值这款游戏买虚拟的武器装备了。”肖先生说。
[调查]宾馆进账存入孩子账户
“看到儿子在游戏中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都在发抖。”记者在肖先生提供的银行流水账单上看到,为了升级游戏装备,小志有一天竟在游戏中充值三万多元,每天充值成百上千元是家常便饭。这些消费大部分是通过微信支付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微信账户上怎么能有这么多钱?”面对记者提问,肖女士告诉记者,她虽然负责看店,但不能把账款存入自己账户,就把每日宾馆的进账全存入侄子小志的银行账户里。“我多次告诉过侄子,账户里的钱都是全家人的辛苦钱,一定不要乱动用,侄子也答应过我不会动用卡内的钱款。”肖女士没想到的是,侄子表面答应了她,私下里却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将银行卡与微信账户绑定,随时打游戏随时充钱,在游戏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律师]可搜集证据申请无效认定
仅一个半月,近26万巨款被未成年的儿子汇入游戏账号。事后,肖先生联系游戏公司客服要求退款,却遇到重重阻碍。“我在年前把孩子的行为向客服人员作了说明,对方称将此事上报,酌情处理。”肖先生说,春节假期过后,游戏公司方面尚未给他明确回复。“根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承龙告诉记者,从法律角度来讲,孩子大金额充值或打赏属于远超过自己认知的行为,父母作为监护人,可以通过搜集证据举证小志的行为是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申请无效认定,对钱款进行追回。
虽有法律“护航”,孙承龙却坦言,举证困难是其中的难点和障碍。“有的平台会要求家长出示账号、消费账单、亲子关系证明等资料,以对其进行评估判定。”孙承龙认为,如果上述证据链不全,游戏公司可能不配合,甚至拒绝退款请求。
孙承龙建议,家长要对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尽到监护职责,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端和相关网络直播平台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构建相应的家长监管平台。
[回应]将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
25日,记者拨打了游戏公司客服热线,客服人员表示会将记者表述的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尽快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至于何时能返还巨款,该客服未作回应。
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针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非理性消费,该游戏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一旦接到不理性消费投诉,并且认定是未成年人行为,公司一律退费。有一些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他们的认知程度有限,被诱导去做不理性消费。此外,针对未成年人家长,游戏公司会专门设立一条专线,通过快速亲子识别和消费核实,帮助家长把孩子的一些不理性、不健康的消费核实出来,只要认定孩子的消费情况属实,游戏公司会直接退还相关费用。 (记者 吴洋)
(责任编辑 陈雨)
分享文章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Sina.cn(京ICP0000007) &安徽一少年沉迷网游 一个半月花近26万_国内_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 频道官网
 移动端
手机江西台手机APP
江西网络台微信公众平台
辣TV微信公众平台
据安徽商报报道 刚过去的春节,六安市民肖先生一看到儿子就来气,一度到了动手打人的地步。原来,今年1月初,17岁的儿子小志(化名)迷上一款网络游戏,仅一个半月竟花掉了全家近26万元的积蓄,气得肖先生和家人连年都没过好。
(原标题:少年沉迷网游 一个半月花近26万 家长气得浑身发抖 律师:可搜集证据申请无效认定)
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商报报道 刚过去的春节,六安市民肖先生一看到儿子就来气,一度到了动手打人的地步。原来,今年1月初,17岁的儿子小志(化名)迷上一款网络游戏,仅一个半月竟花掉了全家近26万元的积蓄,气得肖先生和家人连年都没过好。小志是如何动用巨款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未成年人消费在游戏上的钱款能否要回?2月25日,肖先生和姐姐肖女士向安徽商报记者揭开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何时能要回这笔被未成年的儿子花掉的巨额消费款,两人都很关注,希望游戏公司方面能尽早给个说法。
【事发】近26万元存款&蒸发&
40多岁的肖先生是六安当地一名驾校教练,儿子小志今年17岁。去年4月,肖先生承包了一家小宾馆,交给他姐姐打理,同时也让儿子在店内帮帮忙。肖先生说,今年一月初,他发现儿子对一款网络游戏非常痴迷,&儿子白天全在睡觉,晚上打游戏。&肖先生回忆,一天,他听到楼上儿子发出&哇哇&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推开门发现,他完全沉浸在游戏紧张的情景里。
小志玩的网络游戏,装备需要花钱购买。&沉浸在游戏中的儿子花掉了全家积累的近26万元存款。&肖先生说,他发现巨额的积蓄&蒸发&是在2月14日这天,&我看到儿子在用微信账户往游戏里充钱。在我的追问之下,儿子才道出实情,近26万元的存款,全都被他充值这款游戏买虚拟的武器装备了。&肖先生说。
【调查】宾馆进账存入孩子账户
&看到儿子在游戏中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都在发抖。&记者在肖先生提供的银行流水账单上看到,为了升级游戏装备,小志有一天竟在游戏中充值三万多元,每天充值成百上千元是家常便饭。这些消费大部分是通过微信支付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微信账户上怎么能有这么多钱?&面对记者提问,肖女士告诉记者,她虽然负责看店,但不能把账款存入自己账户,就把每日宾馆的进账全存入侄子小志的银行账户里。&我多次告诉过侄子,账户里的钱都是全家人的辛苦钱,一定不要乱动用,侄子也答应过我不会动用卡内的钱款。&肖女士没想到的是,侄子表面答应了她,私下里却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将银行卡与微信账户绑定,随时打游戏随时充钱,在游戏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律师】可搜集证据申请无效认定
仅一个半月,近26万巨款被未成年的儿子汇入游戏账号。事后,肖先生联系游戏公司客服要求退款,却遇到重重阻碍。&我在年前把孩子的行为向客服人员作了说明,对方称将此事上报,酌情处理。&肖先生说,春节假期过后,游戏公司方面尚未给他明确回复。&根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承龙告诉记者,从法律角度来讲,孩子大金额充值或打赏属于远超过自己认知的行为,父母作为监护人,可以通过搜集证据举证小志的行为是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申请无效认定,对钱款进行追回。
虽有法律&护航&,孙承龙却坦言,举证困难是其中的难点和障碍。&有的平台会要求家长出示账号、消费账单、亲子关系证明等资料,以对其进行评估判定。&孙承龙认为,如果上述证据链不全,游戏公司可能不配合,甚至拒绝退款请求。
孙承龙建议,家长要对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尽到监护职责,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端和相关网络直播平台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构建相应的家长监管平台。
【回应】将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
25日,记者拨打了游戏公司客服热线,客服人员表示会将记者表述的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尽快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至于何时能返还巨款,该客服未作回应。
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针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非理性消费,该游戏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一旦接到不理性消费投诉,并且认定是未成年人行为,公司一律退费。有一些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他们的认知程度有限,被诱导去做不理性消费。此外,针对未成年人家长,游戏公司会专门设立一条专线,通过快速亲子识别和消费核实,帮助家长把孩子的一些不理性、不健康的消费核实出来,只要认定孩子的消费情况属实,游戏公司会直接退还相关费用。
&近26万元的存款,全都被充值游戏买虚拟的武器装备了。看到儿子在游戏中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都在发抖。 & ――肖先生
&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端和相关网络直播平台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构建相应的家长监管平台。 & ――孙承龙
猜你还想看:
刚刚结婚一年多,他却深陷游戏中,在游戏中输了200余万元,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把家人身份证都拿去办了贷款,但还是难以维持,最终选择抢劫。
最近,温岭的家长陈奕敏写了篇文章《被网游毁掉的孩子》,发表在《新华每日电讯》上,经新华网转载后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讨论。
易观刚刚发布的《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主要的知识付费模式包括订阅合辑付费、单次付费以及打赏、授权转载付费三种。
萌宝大赛、未来之星、音乐小天使……你有没有为微信里各种“求投票”烦恼过?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投票刷票已成烧钱游戏,潜藏黑色产业链。
下次自动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新闻直通车
扫扫更好看
城市·娱乐
新媒体矩阵
合作·推广安徽一少年沉迷网游 一个半月花近26万_励志网
您当前位置:
安徽一少年沉迷网游 一个半月花近26万发布:励志网 | 分类:社会新闻
(原标题:少年沉迷网游 一个半月花近26万 家长气得浑身发抖 律师:可搜集证据申请无效认定)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商报报道 刚过去的春节,六安市民肖先生一看到儿子就来气,一度到了动手打人的地步。原来,今年1月初,17岁的儿子小志(化名)迷上一款网络游戏,仅一个半月竟花掉了全家近26万元的积蓄,气得肖先生和家人连年都没过好。小志是如何动用巨款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未成年人消费在游戏上的钱款能否要回?2月25日,肖先生和姐姐肖女士向安徽商报记者揭开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何时能要回这笔被未成年的儿子花掉的巨额消费款,两人都很关注,希望游戏公司方面能尽早给个说法。 【事发】近26万元存款“蒸发”40多岁的肖先生是六安当地一名驾校教练,儿子小志今年17岁。去年4月,肖先生承包了一家小宾馆,交给他姐姐打理,同时也让儿子在店内帮帮忙。肖先生说,今年一月初,他发现儿子对一款网络游戏非常痴迷,“儿子白天全在睡觉,晚上打游戏。”肖先生回忆,一天,他听到楼上儿子发出“哇哇”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推开门发现,他完全沉浸在游戏紧张的情景里。小志玩的网络游戏,装备需要花钱购买。“沉浸在游戏中的儿子花掉了全家积累的近26万元存款。”肖先生说,他发现巨额的积蓄“蒸发”是在2月14日这天,“我看到儿子在用微信账户往游戏里充钱。在我的追问之下,儿子才道出实情,近26万元的存款,全都被他充值这款游戏买虚拟的武器装备了。”肖先生说。
【调查】宾馆进账存入孩子账户“看到儿子在游戏中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都在发抖。”记者在肖先生提供的银行流水账单上看到,为了升级游戏装备,小志有一天竟在游戏中充值三万多元,每天充值成百上千元是家常便饭。这些消费大部分是通过微信支付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微信账户上怎么能有这么多钱?”面对记者提问,肖女士告诉记者,她虽然负责看店,但不能把账款存入自己账户,就把每日宾馆的进账全存入侄子小志的银行账户里。“我多次告诉过侄子,账户里的钱都是全家人的辛苦钱,一定不要乱动用,侄子也答应过我不会动用卡内的钱款。”肖女士没想到的是,侄子表面答应了她,私下里却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将银行卡与微信账户绑定,随时打游戏随时充钱,在游戏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律师】可搜集证据申请无效认定仅一个半月,近26万巨款被未成年的儿子汇入游戏账号。事后,肖先生联系游戏公司客服要求退款,却遇到重重阻碍。“我在年前把孩子的行为向客服人员作了说明,对方称将此事上报,酌情处理。”肖先生说,春节假期过后,游戏公司方面尚未给他明确回复。“根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承龙告诉记者,从法律角度来讲,孩子大金额充值或打赏属于远超过自己认知的行为,父母作为监护人,可以通过搜集证据举证小志的行为是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申请无效认定,对钱款进行追回。虽有法律“护航”,孙承龙却坦言,举证困难是其中的难点和障碍。“有的平台会要求家长出示账号、消费账单、亲子关系证明等资料,以对其进行评估判定。”孙承龙认为,如果上述证据链不全,游戏公司可能不配合,甚至拒绝退款请求。孙承龙建议,家长要对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尽到监护职责,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端和相关网络直播平台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构建相应的家长监管平台。【回应】将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25日,记者拨打了游戏公司客服热线,客服人员表示会将记者表述的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尽快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至于何时能返还巨款,该客服未作回应。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针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非理性消费,该游戏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一旦接到不理性消费投诉,并且认定是未成年人行为,公司一律退费。有一些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他们的认知程度有限,被诱导去做不理性消费。此外,针对未成年人家长,游戏公司会专门设立一条专线,通过快速亲子识别和消费核实,帮助家长把孩子的一些不理性、不健康的消费核实出来,只要认定孩子的消费情况属实,游戏公司会直接退还相关费用。声音“近26万元的存款,全都被充值游戏买虚拟的武器装备了。看到儿子在游戏中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都在发抖。 ” ――肖先生“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端和相关网络直播平台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构建相应的家长监管平台。 ” ――孙承龙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大家都喜欢的文章:
大家都爱看的文章:
全部热门文章
(C)2017 励志网 京ICP备号-1相关文章推荐
两性热门话题
在看过女性割礼的习俗之后,都会感觉这种习俗非常的残忍,但现在仍有很多国家依然存在这种风俗。那么,女性割礼的习俗主要集中在哪些国家?
肾虚跟很多因素有关,我们可以了解一些肾虚的征兆,一旦发现及时进行解决。那么,肾虚的五大征兆都是什么?
你好,我十七年前曾经因为肾积水做过输尿管再殖术,后来没有什么不适一直没有复查,最近半月有时感觉左侧腰疼,昨天去县城医院做了B超和尿检,显示左肾积水,1.2厘米,白血球++,请问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好治愈不?...
大家都在看
电话:010-
电话:010-
原创文章精选
扫一扫关注我的热心医生
快速免费咨询医生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正文
安徽一少年沉迷网游 一个半月花近26万
日09:22&&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商报报道 刚过去的春节,六安市民肖先生一看到儿子就来气,一度到了动手打人的地步。原来,今年1月初,17岁的儿子小志(化名)迷上一款网络游戏,仅一个半月竟花掉了全家近26万元的积蓄,气得肖先生和家人连年都没过好。小志是如何动用巨款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未成年人消费在游戏上的钱款能否要回?2月25日,肖先生和姐姐肖女士向安徽商报记者揭开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何时能要回这笔被未成年的儿子花掉的巨额消费款,两人都很关注,希望游戏公司方面能尽早给个说法。
  【事发】近26万元存款“蒸发”
  40多岁的肖先生是六安当地一名驾校教练,儿子小志今年17岁。去年4月,肖先生承包了一家小宾馆,交给他姐姐打理,同时也让儿子在店内帮帮忙。肖先生说,今年一月初,他发现儿子对一款网络游戏非常痴迷,“儿子白天全在睡觉,晚上打游戏。”肖先生回忆,一天,他听到楼上儿子发出“哇哇”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推开门发现,他完全沉浸在游戏紧张的情景里。
  小志玩的网络游戏,装备需要花钱购买。“沉浸在游戏中的儿子花掉了全家积累的近26万元存款。”肖先生说,他发现巨额的积蓄“蒸发”是在2月14日这天,“我看到儿子在用微信账户往游戏里充钱。在我的追问之下,儿子才道出实情,近26万元的存款,全都被他充值这款游戏买虚拟的武器装备了。”肖先生说。
  【调查】宾馆进账存入孩子账户
  “看到儿子在游戏中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都在发抖。”记者在肖先生提供的银行流水账单上看到,为了升级游戏装备,小志有一天竟在游戏中充值三万多元,每天充值成百上千元是家常便饭。这些消费大部分是通过微信支付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微信账户上怎么能有这么多钱?”面对记者提问,肖女士告诉记者,她虽然负责看店,但不能把账款存入自己账户,就把每日宾馆的进账全存入侄子小志的银行账户里。“我多次告诉过侄子,账户里的钱都是全家人的辛苦钱,一定不要乱动用,侄子也答应过我不会动用卡内的钱款。”肖女士没想到的是,侄子表面答应了她,私下里却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将银行卡与微信账户绑定,随时打游戏随时充钱,在游戏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律师】可搜集证据申请无效认定
  仅一个半月,近26万巨款被未成年的儿子汇入游戏账号。事后,肖先生联系游戏公司客服要求退款,却遇到重重阻碍。“我在年前把孩子的行为向客服人员作了说明,对方称将此事上报,酌情处理。”肖先生说,春节假期过后,游戏公司方面尚未给他明确回复。“根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承龙告诉记者,从法律角度来讲,孩子大金额充值或打赏属于远超过自己认知的行为,父母作为监护人,可以通过搜集证据举证小志的行为是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申请无效认定,对钱款进行追回。
  虽有法律“护航”,孙承龙却坦言,举证困难是其中的难点和障碍。“有的平台会要求家长出示账号、消费账单、亲子关系证明等资料,以对其进行评估判定。”孙承龙认为,如果上述证据链不全,游戏公司可能不配合,甚至拒绝退款请求。
  孙承龙建议,家长要对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尽到监护职责,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端和相关网络直播平台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构建相应的家长监管平台。
  【回应】将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
  25日,记者拨打了游戏公司客服热线,客服人员表示会将记者表述的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尽快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至于何时能返还巨款,该客服未作回应。
  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针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非理性消费,该游戏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一旦接到不理性消费投诉,并且认定是未成年人行为,公司一律退费。有一些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他们的认知程度有限,被诱导去做不理性消费。此外,针对未成年人家长,游戏公司会专门设立一条专线,通过快速亲子识别和消费核实,帮助家长把孩子的一些不理性、不健康的消费核实出来,只要认定孩子的消费情况属实,游戏公司会直接退还相关费用。
  “近26万元的存款,全都被充值游戏买虚拟的武器装备了。看到儿子在游戏中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都在发抖。 ” ――肖先生
  “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端和相关网络直播平台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构建相应的家长监管平台。 ” ――孙承龙
文章关键词:充值记录;游戏账号;网游;沉迷网络游戏;安徽商报
责编:彭向华
上个月,大足万古镇覃婆婆的孙子用银行卡注册支付宝,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5000多元购买手游《王者荣耀》、《阴阳师》道具。面对民警,强强和壮壮承认平时喜欢玩《王者荣耀》和《阴阳师》,但兄弟俩否认进行了游戏充值。
接警后,民警迅速展开调查,大量走访调查后,经过身份信息核实,终于在5月8日民警将持卡人苏俊传唤至新牌坊派出所。据民警调查得知,苏俊以一张真的公交卡作为母卡,用复制软件和复制机进行重复复制。
1月10日,网友“清风依恋”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说:“在新天地一家美甲店办了一张500元充值卡,只使用过一次,后来一直没有时间去消费,再去消费时,店家却说卡里没钱了。
甄芸(化名)本是一家国企的会计,一心想发大财的她,嫌公司给的薪水低,就玩起网络竞彩。结果输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自己的钱用完了,她就用公司的钱,继续投注,先后有1120万公款被她输得精光。最终,她的发财梦破灭,自己也因挪用公款获刑13年6个月。
张新文随后和支付宝客服联系得知,原来孩子从11月12日就开始玩这款游戏,总共购买9054元的游戏“装备”,钱都支付给了北京瓦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财经汽车体育娱乐健康科技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少年沉迷网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