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把军刀匕首专买网,是不是警匪通用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e46add936b6e685a4706ef_b.jpg& data-rawwidth=&1327& data-rawheight=&9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e46add936b6e685a4706ef_r.jpg&&&/figure&&p&有希想了很久开不开这个题目,最后一咬牙一跺脚还是写一个的说,不过这一期栏目的跨度可能会有点大,咱们开始吧。&/p&&p&说起米格-21,它曾经在世界各地的天空飞行了半个世纪,有超过50支军队装备过它。时至今日仍然有国家在购买或者应用它的各种改进型。世界上几乎在二十世纪发生的重大战争冲突: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巴尔干,海湾战争.....都能出现这种传奇战斗机的身影,直到21世纪这种战斗机仍在生产(由中国出口第三世界),服役。就让我们来看看米格-21的前世今生吧。&/p&&p&说起米格-21就不得不提苏联伟大的飞机设计师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俄语:Артём Ива?нович Микоя?н,),正是他和合作伙伴米哈伊尔·古列维奇一同创建了米高扬-古列维奇设计局。先后主持参与了MiG-1,MiG-3,MiG-15,MiG-19,MiG-21,MiG-23,MiG-25的设计。&/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1c2fde3870fbb8c5754dbad08a60364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1c2fde3870fbb8c5754dbad08a60364_r.jpg&&&/figure&&p&伟大飞机设计师米高扬&/p&&p&米格-21(北约代号:fishbed)的设计起始于米格-19(北约代号:farmer),米格-19作为一型成功的双发后掠翼战斗机,多次在实战中证实了它的价值。日中国飞行员徐开通,驾驶歼-6战斗机(米格-19中国版)在超过该机实用升限1000多米的高空成功击落当时被认为“绝对安全”的火蜂无人机,创下了世界空战史的壮举。随后中国依靠歼-6又多次击落美军高空无人机,迫使美国最终停止了对中国的侦查行动。&/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7920bbfe44d066b5fe2f4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7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7920bbfe44d066b5fe2f4_r.jpg&&&/figure&&p&创造奇迹的中国飞行员&/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b8d2d77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b8d2d77_r.jpg&&&/figure&&p&歼-6(米格-19)曾经守护了中国的天空&/p&&p&咱说回米格-21的故事吧,苏联提出了米格-19的进化型方案之后对米格-19后续型的设计交到米高扬的手上之后,他立即着手与新的战斗机的研发,在米高扬的主持下米高扬设计局(官方名称experimental design Bureau NO.155)在50年代开发了一系列代号为Ye的系列原型机,而Ye系列的演进也被看作是米格设计局对于三角翼布局和后掠翼布局的重新思考。&/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c97b128a907ddf0b7a3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c97b128a907ddf0b7a30_r.jpg&&&/figure&&p&米高扬在1954年推出的原型机Ye-2型,该机的设计类似于米格-19机翼后掠角55°和米格-19几乎相同,但是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单台R(最初代号为AM,有些资料也将R-11写成AM-11)-11引擎取代了原来的两台RD-9B发动机,RD-11拥有后燃模式下49.05kn的推力,赋予了Ye-2起飞时57°离陆攻角。首架Ye-2于1955年2月首次试飞,为了赶上实验进度首架Ye-2只使用了RD-9B发动机。1956年使用R-11发动机生产型R-11-300型发动机的Ye-2/A首飞,1957年第二架原型机首飞。随后,并建造了预生产的五架飞机,这些飞机暂时被命名为米格-23,用于评估,最后并没有被投入现役。&/p&&p&和Ye-2竞争的是1953年开始设计的Ye-1(稍晚时候作为Ye-4投入研发),苏联军事航空工业当局下达的命令是在&b&10000米空域,开启后燃气加速五分钟达到达到1750km/h&/b&的速度。并且要求在1.2分钟爬升至米的高空,最大航程在使用发动机后燃器的时候1800km,不使用后燃器则是2700公里(15000米高度),起飞距离400米,着陆距离700米。因此,对于当时而言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就必须采用拥有更大升力设计——这就是三角翼。众所周知三角翼在布局上相对于后掠翼,在同样翼展下三角翼的翼面积比前掠翼或传统后掠翼更大,升力更大。同时翼根更长,结构也就更稳固;同样翼面积时重量更轻。因此这样的特性赋予了三角翼翼型在高空更大的升力和更小的阻力,有利于达成苏联官方的要求。&/p&&p&米格设计局马不停蹄,1954年4月,Ye-4正式拿出了样机。这架飞机最大的特点就是7.749米的翼展。&/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bdd513defd989b5cc32cf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82& data-rawheight=&2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2&&&/figure&&p&Ye-4原型机&br&由于R-11发动机未能跟上研制进度,Ye-4只安装了一台RD-9I型发动机,从1955年6月到1956年9月,共进行了107次试飞,由于目标引擎尚未到位,该机并未达到苏联军工当局的要求。不过仍然创下了最大升限16400米,最大飞行速度1290km/h飞行的记录。这为米格设计局对后续机型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和Ye-2的对比中Ye-4的重量更轻,机动性也更好。坚定了米格设计局以三角翼布局设计战斗机的决心。&/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c468cd91c4c091f482efd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1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p&由于发动机没有到位Ye-4不得不在机尾再安装一部火箭发动机&/p&&p&米格设计局随后在Ye-4的基础上推出了Ye-5,Ye-5最大的改进是使用了新的R-11-300,该引擎拥有最大53.96kn的最大后燃推力,同时在机翼上增设了三对翼刀,有利于操控性能。&/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0b67b2cdc86a67ac7a79d88d39c4a0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02& data-rawheight=&2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2&&&/figure&&p&Ye-5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机翼上的三对翼刀(其实机翼靠近边缘还有一对,虽然看上去并不明显,有的资料也写成四对),其机翼也是完全的三角形与米格-21的正式型不同为完全的三角形(米格-21机翼有切尖)。&/p&&p&Ye-5在研制的时候,苏联国防工业当局在1956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b&他们要求新的战斗机必须要能达到最大公里/每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以及实用升限米;最大航程1700公里;使用可抛外挂油箱的时候要达到2000公里;起飞距离小于400米,着陆距离不大于700米。并且对空作战状态要能使用三门NR-30加农炮,和一部57mm火箭发射器。&/b&&/p&&p&面对苏联官方的新要求米格设计局加紧在1956年前拿出了Ye-5,在1956年5月的测试中创下了在11000米高空平飞速度达到1.8马赫的记录。在1958年的定型测试中更是达到了1马赫的速度记录,达到了苏联军方的要求。事实上1957年苏联军方就开始生产了5架Ye-5用作测试。&/p&&p&Ye-5并不是米格系列的终点,1958年2个新东西的出现启动了新机型Ye-6。第一个是中国在同国民党空战中获得了“掉落”的(没错,真是掉落的)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中国随后将导弹样品提供给了苏联,这种能用红外线传感器锁定目标的导弹大大的增强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4bdc5ba94592b9abb4d9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95&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4bdc5ba94592b9abb4d9_r.jpg&&&/figure&&p&R-3(K-13)导弹“copy”自米帝响尾蛇AIM-9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7a27e9e2b8a613b95b946cfc98cf49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7a27e9e2b8a613b95b946cfc98cf49e_r.jpg&&&/figure&&p&美帝原版&/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ad5efdc1ce83f1b3ac666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53&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ad5efdc1ce83f1b3ac666_r.jpg&&&/figure&&p&新的Ye-6“原型机”(实际上已经和量产型米格-21相差无几)已经可以使用AA-2导弹&/p&&p&另一个就是更新的R-11F-300型发动机,新发动机最大军用推力提升到38.06千牛,最大后燃提升到56.40千牛。&/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2c3cbb60d36c166abdf35da3b153614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03&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2c3cbb60d36c166abdf35da3b153614_r.jpg&&&/figure&&p&新发动机进一步增强了Ye-6的战斗力&/p&&p&Ye-6还改进了进气锥,将机头的进气锥改为可调,并对油箱也进行了修正。1958年底Ye-2正式被定型为米格-21F投入量产,1961年苏联在土希诺(Tushino)航展上公布了米格-21的存在,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个纵横世界天空几十年的传奇正式诞生。&/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12f49b289d40f4b6a23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12f49b289d40f4b6a23_r.jpg&&&/figure&&p&米格-21在1961年航展&/p&&p&最初的米格-21F就是 Ye-6 的生产型,但苏军很快在更多的试飞和使用中发现该机的操控性并不足以满足需求。于是米格-21f加大垂尾,并具备挂载430升油箱的能力,气动部分也进行了微调。值得一提的是,R-3导弹的量产生产型 &b&R-3S&/b&,(又叫310工程,或者K-13A)也成为了该机的标配,因此米格-21F-13型又被成为导弹截击机(guided missile intercepto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fa6a8fa9cc17bf39554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170&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fa6a8fa9cc17bf395548_r.jpg&&&/figure&&p&罗马尼亚涂装的米格-21F-13&/p&&p&米格设计局随后又在苏联军方的要求下将米格-21F-13 进一步改进成为米格-21PF系列。其中米格-21PFM又被称为94型米格(type 94).这一型米格战机由于采用了新型的RP-21雷达机头进气锥明显加大,机身直径也相应增大,使得该机比米格-21F-13更大。同时为了增加航程,米格-21PF系列 在座舱后至垂尾之间沿机脊安装了一个机脊油箱,这这成为了米格-21PF系列的主要特征。&/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df6cd017dd01eaa32af3bdab645d32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df6cd017dd01eaa32af3bdab645d321_r.jpg&&&/figure&&p&RP-21雷达直径较大安装在进气锥内,因此米格-21PFM加大了进气锥直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3ccec48fd15f863dad1be73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0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3ccec48fd15f863dad1be73_r.jpg&&&/figure&&p&罗马尼亚空军的米格-21FPM注意座舱后部突起的油箱&/p&&p&米格-21PFM 的发动机也升级到最大后燃推力为63.7kn(最大军推39.9kn)的 R-11F2-300,赋予了米格-21PFM超越2马赫速度的能力。&/p&&p&1963年,米格设计局又研制了米格-21S,又叫95型米格-21(type 95),机腹加装了一门双管23mm Gsh-23l型机炮。雷达也升级为RP-22系列。&/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83cc5ad4acaa4ea3a4a0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新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大约为18公里,有效跟踪距离大约11公里&/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4efeb13eb282fb085f92b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000& data-rawheight=&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4efeb13eb282fb085f92bb_r.jpg&&&/figure&&p&Gsh-23l机炮采用独特的卡斯特原理,用一根炮管的后座作用作动力,实现另一根炮管的装弹、击发&/p&&p&米格-21S之后1968年又推出了米格-21M型,该型号又叫96型(type 96)主要供外销,该机因为rp-22雷达不能出口而采用rp-21m投入量产,出口印度的“猴版”被叫做88型(你懂的说......)&/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4477d1efbeb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4477d1efbebb_r.jpg&&&/figure&&p&东德的米格-21m&/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7.zhimg.com/v2-4ca35ac9ff8da4f46fccbe14cd4e501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7.zhimg.com/v2-4ca35ac9ff8da4f46fccbe14cd4e501b_r.jpg&&&/figure&&p&米格-21SM/MF是换装了新型R-13发动机的战斗机,其中SM型又叫95M型,MF又叫96f型,R-13发动机的后燃推力提高到65.33kn,机背油箱进一步加大,几乎延伸至垂尾,成为其主要识别特征。&/p&&p&总的来说,米格21系列由于其在当时简洁优异的气动外形,以及不俗的性能,作为第一款能够飞到2马赫的飞机,在半个多世纪里,米格21成为现代还在一线服役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生产延续时间最长的战斗机。&/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5eae122ce78cf1a47e5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87&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5eae122ce78cf1a47e5e_r.jpg&&&/figure&&p&米格-21在苏联兵工厂“丧心病狂”的生产数量,直到1985年苏联才停止了米格-21的生产&/p&&p&好啦这一期就到此结束吧,这一期咱们聊了米格-21的诞生,关于更多的米格-21内容,咱下期再见吧。&/p&&p&后记:有希最近几乎被抑郁吞噬,8月份得回重庆看病的说。总之有什么指正的还请提出,有希上知乎的时间也不多了,尽力修改吧,祝大家安好,也祝世界和平&/p&
有希想了很久开不开这个题目,最后一咬牙一跺脚还是写一个的说,不过这一期栏目的跨度可能会有点大,咱们开始吧。说起米格-21,它曾经在世界各地的天空飞行了半个世纪,有超过50支军队装备过它。时至今日仍然有国家在购买或者应用它的各种改进型。世界上几…
起步——“上游”系列&br&&br&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军队所列装的反舰导弹,从称呼上大体上可划分为“上游”、“海鹰”及“鹰击”三大系列,最初,三个名称分别是用来命名舰舰、岸舰及空舰导弹,但随着反舰导弹的一弹多型化,上述规则逐渐变得混乱。而所谓的“C-×××”则仅仅是前述各个系列所派生而出的出口型号,它们中的很多甚至不存在和国内使用型号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以C-801、C-601之类来称呼解放军所装备的反舰导弹,完全是某些媒体的误解。&br&&br&
中国反舰导弹的研制应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建国伊始,新中国海军尚在襁褓之中。为了尽快巩固国家海防,1956年10月,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其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 1957年9月,聂荣臻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要求苏方对中国的导弹事业提供援助。10月15日双方签署协定,协定规定:苏方在1961年前,向中国提供四种型号导弹的实物及技术资料。 日,中国又派出了由当时的海军政委苏振华上将率领的海军代表团赴苏谈判,要求提供飞航式导弹。日,中苏签订了协议,其中就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542岸舰导弹、544舰舰导弹及1060潜地导弹——所谓542就是苏联的KS-1飞航式岸舰导弹,而544则是后来震惊世界的П-15型,也就是“冥河”式导弹(除提供导弹技术外,签订还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629潜艇,205导弹艇和183P鱼雷艇。这就是当年著名的“三弹三艇”协定)。&br&&br&
1959年12月,根据中苏两国签订的,苏方开始向我国提供部分反舰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1960年初,542型与544型导弹样品运抵中国,很快就在渤海湾锦西地区的23基地进行了试射打靶——之所以把试验场选在这里,主要是考虑渤海为内海,即使试射出现问题,导弹也不至飞到公海去,而靶船,则是前清所遗留下的一条破旧炮舰。&br&&br&
试射的结果是:544型一切顺利,但最大射程超过100公里(有效射程为70公里)的542型导弹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弹上雷达接收机和机电式控制系统精度不足,542导弹的命中率事实上非常低,试射中全部的操作都是按苏联的规程指导进行的,没有什么差错和问题,而从海岸阵地上发射数枚导弹从没有打中过靶船,多数为近弹,仅仅是飞临目标上空的俯冲进水,然后炸起了巨大水柱,当然,542导弹重达一吨的战斗部仍旧显示出了惊人的破坏力,靶船水下部分的钢板仍旧被爆炸水压挤压变形。&br&&br&
尽管如此,542与544两型导弹的仿制工作依旧继续进行着,当时考虑,随着工作的深入,能够将542导弹的精度进一步的提高。当时的国防部五院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消化和逆向设计,同时还派出工作队下厂参加仿制工作。然而,在月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全部苏联专家组被陆续撤回,而实际在此之前不久,苏联专家组的工作已经出现停滞,所有的工作都因此陷入到了停顿之中。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国防工业会议。面对当时国家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局面,会议确定“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中央军委决定停止防止性能不佳的542岸舰导弹,集中力量仿制544舰舰导弹,由五院负责技术总抓,三机部320厂(即现在的南昌飞机制造厂)为仿制单位。由于当时国防工业全面调整收缩,国家要求首先生产和研制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的武器装备,以应付边境和台湾海峡的严峻局势。而在反舰导弹作用还不被世界完全认可的时代,幸存下来的544导弹的仿制自然不可能成为重点,随着这一轮国防工业的调整,仿制进度一度放缓。&br&&br&
直至1963年4月,随着经济情况开始好转,544型导弹的仿制工作亦开始加快进度,1963年10月, 320厂用苏联留下的零件组装出了第一枚544导弹模型弹,次年8月,顺利通过全弹静力试验,同年11至12月间在西北戈壁滩进行了发射试验。在此期间,由于原来544导弹所使用的液体燃料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提炼,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仿制型号转而使用煤油作为推进剂,推进系统也相应得做了改进,而有效射程则由原来544弹的35千米增至40千米。月间进行了544导弹的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弹的控制系统设备采用苏联产品,其他部份则为国产,所以称为混合弹,有人调侃简称“混弹”。在此时,544导弹已被正式命名为“上游一号”舰舰导弹。1966年11月,“上游”-1进行了海上定型试验,试验结果是9发8中。1967年8月,“上游一号”通过了定型进入批量生产,装备同步研制的21和24型导弹艇,随后用于07型(即所谓的“四大金刚”)驱逐舰的导弹化改装,以及装备01型及053H型导弹护卫舰,在此之后,由此派生出的出口型号被命名为“飞龙一号”,出口到了某些第三世界国家。&br&&br&
最初的“上游”-1导弹沿用了早期П-15的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及圆锥扫描雷达,前者的高度控制误差很大,在导弹飞行中常常出现严重的掉高度现象,而后者则存在抗电子干扰和抗海浪性能差的问题。1973年10月,南昌飞机制造厂针对这两点缺陷,为“上游”-1换装了2厘米波长的固体化单脉冲小型雷达,并用无线电高度表替换了原来的膜盒式高度表及垂直速度传感器。1974年7月,当时的国防公办正式下达“上游一号”改型的研制任务,并命名为“上游一号甲”舰舰导弹。1977年至1980年间,“上游”-1甲导弹先后进行了三次定型试验,均因故障而未能通过定型。1981年2月,航空工业部召开故障分析及协调会议,之后通过在雷达仓配重上增加减震器等手段,最终消除了故障。1982年四季度,“上游”-1甲第四次定型试验以6射4中宣告成功,次年12月,“上游”-1甲舰舰导弹被批准定型。&br&&br&
在此同时,南昌飞机制造厂还进行了“二次降高”的改进研究,即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先由平飞高度首次降至较低高度飞行,雷达锁定目标之后第二次降至贴近海面的高度实施攻击,由此大大降低了导弹被发现的概率。1979年11月,“上游”-1甲首次实现二次降高飞行,1983年“上游”-1甲二次降高型通过鉴定,作为发展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储备。&br&&br&
在简单的仿制取得成功之后,中国的技术人员随即开始了反舰导弹的自行研制工作,在1970年,也就是“上游”-1定型不到3年时间之后,名为“上游”-2的小型化超音速反舰导弹便在南昌飞机制造厂正式上马——事实是在仿制544型导弹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理论研究。遗憾的是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上游”-2的研制进程曾一度中断,直至1975年,“上游”-2陆上模拟弹发射才获成功,1980年又完成了陆上遥测弹发射试验,此后便再无音讯。而在次之前的1975年12月,南昌飞机厂根据海军的要求,开始在“上游”-1的基础之上研制固体燃料的“上游”-2导弹,为加以区别,通常称这一型为“上游”-2(固),而更早些的型号则称“上游”-2(液)。1984年8月,国防科工委将“上游”-2(固)列入到了“七五”计划之中,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上游”-2(液)的研制成果,1988年,“上游”-2(固)完成遥测弹试制,后由于一些设计问题,定型试验由既定的1989年6月退后至12月完成,试验结果为7发6中。&br&&br&
1991年,“上游”-2开始大批量生产,最先装备它的是同期进入南海舰队的6艘053H1G型护卫舰。从外观上看,这一型护卫舰与之前的053H/H1护卫舰并没有过多的差别,海外媒体笼统的将其归为所谓的“江湖Ⅰ/Ⅱ”型,这就使得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何在已经装备“鹰击八”系列导弹的053HT(“江湖Ⅲ),甚至053H2G(江卫”)护卫舰出现之后,中国为何还要生产这种“落后”的舰只。事实上,“上游”-2的作战效率与之前的“上游”-1有着本质的差别,除了外表(“上游”-2与“上游”-1比较,外观上在垂尾根部多出一对小翼面),二者的效率有着极大的差别,同时它又可以在改动不大的情况下,与“上游”-1及“上游”-1甲通用发射平台。&br&&br&
1999年的国庆大阅兵和其之后的“建国五十周年成就展”中,“上游”-2分别以实物和模型的形式首次正式与世人见面,这里我们借用一下由其所派生的出口型号“飞龙”-2的参数——假如二者的差别不是很大的话:“上游”-2的直径由原“上游”-1型的0.76米降至了0.54米,重量则下降至1720公斤,相应的,过去513公斤的聚能爆破战斗部变成了365公斤的半穿甲战斗部,而“上游”-2的射程则由“上游”-1/“上游”-1甲的40千米延伸到50公里,巡航速度0.9马赫。而据海外媒体的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又研制了“上游”-2A型舰舰导弹,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代替原有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有效射程进一步的拓展至130公里,如果报道属实,那么这或许就是“上游”-1家族的终极型号,同时,报道还显示这可能是一型由中型轰炸机搭载的飞航式导弹。&br&&br&
而关于前面所说的“上游”-2(液),很难说它已经彻底的走出了我们的视线。在过去的几届珠海航展中,一型标名为“飞龙”-7的小型液体火箭动力超音速反舰导弹曾和“飞龙”-2一同被作为出口型产品展出。前者的个头略大于后者:弹长6.6米,直径同为0.54米,发射重量1800公斤,同样采用365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射程为32公里,巡航速度达1.4马赫……。而“飞龙”-7与“上游”-2(液)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继承联系。&br&&br&&br&更加庞大的“海鹰”家族&br&&br&
中国反舰导弹的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舰舰导弹,而后是岸舰导弹。“上游”-1号装备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之后,中国海防体系所面临的尴尬是:只有海岸火炮的岸防部队面对自海上而来的潜在威胁显得力不从心,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只有一些要塞地域部署有130毫米海岸炮。面对当时西方阵营海军舰艇射程动则达30公里以上的203毫米,乃至406毫米的舰炮,这些射程只有10多公里的130毫米海岸炮显然过于薄弱。而装备“上游”导弹的水面舰艇数量在当时又十分有限,在那段时期,为了应对频繁出现的危机,几艘装备舰舰导弹的舰艇不得不沿着海岸线来回奔走,有时甚至会由于无暇靠岸补给,舰上的官兵在近岸海域要面临缺乏淡水和新鲜食物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事实上岸舰导弹对于中国海军的实战意义可能要更胜于舰舰弹——当然,需要说明的是,1959年所购买的542导弹仍旧装备了中国的岸防部,只是数量较少,共编有4个中队,其中包括23基地的一个中队,另有2个中队隶属当时海司直辖的503大队。至少到1969年,这型导弹还在当年10月18日至19日有过演习性质的试射,而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岸舰导弹则已全部是国产的“海鹰”导弹。&br&&br&
1963年年底,在“上游”-1导弹的仿制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320厂提出了在“上游”-1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以填补由于542导弹性能不佳所留下的空白的设想,在经过方案讨论并征求海军意见之后,正式提出了“上游”-1改岸舰导弹的建议。1964年4月,根据当时国家主席刘少奇“为打击海上来袭敌人,要尽快拿出岸舰导弹”的指示,320厂岸舰导弹的改型工作开始加快进度,当年年底,320厂向三机部报送总体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国防部五院(后改为七机部)也在对岸舰导弹方案进行论证。&br&&br&
1965年四月,国防公办与七机部召开会议,有钱学森主持对320厂和七机部三院的岸舰导弹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了320厂提出的较为稳妥的在“上游”-1舰舰导弹基础改型的方案,即加大燃料仓容积,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并调整自动驾驶仪和末制导雷达的工作参数,改型后的岸舰导弹正式命名为“海鹰一号”岸舰导弹。&br&&br&
由于作为原型的“上游”-1导弹的射程只有40千米,因此相配套的雷达只保证这个射程内的增益和精度,而“海鹰”-1(以下简称为海-1型)导弹设计射程的增大,原雷达的增益和精度都不足以支持,因此必须重新研制雷达。在方案审定会上决定由3院负责技术和总体,地面跟踪雷达由786厂研制,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改由788厂承当。射击指挥仪由总体部和706所等单位联合研制。发射架和运输装填车由710所设计,沪东造船厂生产,电源车分别由郑州电器厂和兰州综合电机厂研制,综合测试车和射前检查车由总体部负责,其他通用设备选用已经定型的产品。 &br&&br&
雷达转由788厂试制后,788厂也采取在已有型号上进行渐改的方案。当时考察所有技术资料,核实一种用于岸炮校射的322雷达只要稍作改进,就能在增益和精度上能够满足海-1导弹最大射程上的跟踪要求。322雷达基础上改进的导弹火控跟踪雷达代号为331。这种雷达是由一个安装在解放卡车车厢顶上的抛物面天线和相应的雷达发射机、操作台等组成,整个雷达全部在一辆越野卡车上。由于设计时,考虑了兼顾搜索和跟踪,雷达的转速教高,使数据信号更新快,对于每小时最快只有30多海里航速的舰船完全可以连续描迹和跟踪。雷达的P显也做了相应处理,能使射手迅速量出目标航路等等。但是由于当时缺乏经验及国内电子元件产品可靠性差,整机性能不好,调试也非常艰苦。在和指挥仪对接联合调试中,问题层出不穷,但是科研人员还是努力保证了进度和试验的顺利进行。 &br&&br&
日,在辽宁锦西海岸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试验由国防科委第23基地组织实施。试验要求导弹要飞完最大动力航程,并命中该航程上的靶船。试验时,随着倒计时数秒,科研人员最担心的是导弹在发射架上爆炸。导弹在一声巨响中成功的射了出去,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导弹虽然成功完成巡航飞行,但是弹上末端制导雷达没有捕捉到目标,飞完航程掉进海中,试验没有达到目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又提供了新的试验弹,但是通过试验,发现弹上雷达能捕捉到目标的次数与没有捕捉到的次数相近。围绕这些情况,先后开了三次故障分析研究会。最后,当时的三院副院长梁守槃推断是弹上末制导雷达处于时好时坏的临界状态造成的,发射时的振动是最大的怀疑对象。最后通过计算改善了弹架协调关系,将发射架导轨长度截短了1.2米,并且将导向梁末段底板向下弯曲20°,同时加大了天线回调角,增加了减震措施,此事后来还曾被人加以演义。1967年导弹试验取得初步成功。随后在南昌飞机厂专家程绍忠的主持下加强了弹体强度,并进行了局部修改。从1966年首射到1970年,海-1型总共试射了25发弹。1970年10月,导弹定型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74年8月,海-1正式定型,而在此之前的1972年,海-1已经开始投产并装备海军岸防部队。之后派生出的出口型号则被称为“飞龙三号”岸舰/舰舰导弹。&br&&br&
海-1的外形、制导模式基本上与“上游”-1相同,只是弹翼的位置做了一些调整,此外,为了增加燃料携带量,弹体中部的燃料仓被延长了760毫米,同时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有效射程由“上游”-1的40公里延伸至70公里,达到了当初542导弹的标准。&br&&br&海鹰导弹系统由跟踪雷达站天线车、跟踪雷达站显示车、移动电站、指挥仪车、射前检查车、发射架车和发射架牵引车组成。作战过程是由雷达搜索目标,并计算目标方位和距离,以及运动的航向,将这些射击诸元传送给射击指挥车上的指挥仪,发射架随动社射击指挥仪。当目标进入射击扇面并满足射击条件时,指挥仪经过计算向弹上发送射击前置角和末制导雷达开机主动搜索时间,在导弹发射瞬间,封锁发送,点火继电器吸合点火,导弹升空。“海鹰”-1是雷达主动弹,属于发射后不管的武器。导弹起飞时在助推器强大的推动下自动爬高,2.2秒后助推器脱落。导弹爬高到300米改为平飞,速度为0.9马赫。导弹飞行中末导雷达开机时间到时,自动打开雷达搜索海面。雷达天线初始有一定下视角,搜索海面发现目标后,自动驾驶仪控制导弹向目标俯冲,同时雷达天线按预定回调角抬头。因为此时不抬头的话,雷达波会全打在海面上丢失目标。 &br&&br&
当时,早期的舰空导弹系统已经开始装备美、苏两国巡洋舰级别的舰艇,但这些主要是对抗飞机这样的相对大型的目标,对于海-1这样的大小且飞行高度很低的目标难以探测。1968年美国海军的对空警戒雷达发现类似大小的靶机距离只有10千米左右,舰上系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反应,那时的海军舰空导弹系统是不可能作到的。而且海-1在那时来讲体积很小,舰空导弹的按拦截飞机设定近炸引信对其可能不会起爆,这将导致即使用导弹也会错过目标。苏联的П-15导弹虽然是“海鹰”导弹的始祖,但是苏联海军当时同样没有把握对抗这种导弹,苏联舰艇大量装备的人工操半自动37毫米高射炮以及高平两用的130毫米和57毫米炮,经测测试对于拦截反舰导弹效果同样很糟,西方海军所大量使用的20毫米高炮同样存在类此问题。而“海鹰”-1装药380公斤的战斗部足以重创战列舰级别的舰只。至此,中国近岸海域都开始变得危险起来。&br&&br&
而在更早一些的1967年3月,作为051驱逐舰的配套工程,航空工业部下达改海-1为舰舰弹的任务——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国“海鹰”、“上游”反舰导弹的生产主要是属于航空工业体系的,而后面将提到的“海鹰”-2以及以“鹰击”8为代表的新一代反舰导弹的生产则是航天部门负责。1968年2月,国防科工委通过了海-1舰舰导弹方案,改型方案确定:导弹采取舰上横向发射方式,使用7222式三联装回转发射装置。与岸舰型的不同之处在于,舰用型的使用环境更加的恶劣和复杂——导弹稳定机构中除了原有的陀螺组以外又加了一套随动系统,以抑制发射瞬间导弹的姿态,克服海面舰船运动时带来波动。同时,火控系统也有不同,舰面火控系统除保留搜索雷达外,重新设计了,采用集成电路,双机运算、自动切换和“诊断”故障等新技术研制了5A-1型指挥仪。1972年9月,在锦西23基地进行了首次系统动态精度试验,试验中暴露出舰面设备性能不完善,计算出的目标速度出现无规律调频,经过反复,最后终于发现问题出在计算机平滑系统性能不良上,经设计部门改进,1973年初再次试验取得成功。-22日051驱逐舰首舰223号(也就是后来的105“济南”舰)对海-1舰舰导弹武器系统进行了首次射击试验,四发四中。1975年12月,海-1舰舰导弹定型。1968年至1978年间,海鹰-1试射19枚,命中14枚。051舰上海-1舰载武器系统与354对海搜索雷达和352甲火控跟踪雷达配合工作。352甲雷达脉冲功率可达200千瓦,作用距离可达55至77千米。若352甲雷达出故障,还可使用343炮瞄雷达做备份引导工作,1983年6月,海-1舰舰导弹与舰载武器系统定型。理论上说,配备了海-1舰舰导弹的051驱逐舰,对比当时的“卡辛”、“基林”等驱逐舰,在对海火力上要明显超过后者,可以说是那段时期对舰火力最为强大的驱逐舰。在战术上,出了单独使用外,在那时的图片和音像资料中,常常还可以看到051驱逐舰与21或24型导弹艇混合编队的情景,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可能的战术想定是由导弹艇前出至051舰前方一定距离,保证其所搭载的“上游”舰舰导弹可以和海-1形成重叠的火力范围,战时则由051型舰在发挥自身火力的同时,利用其舰面火控系统对导弹艇实施指挥和调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大舰的价值。在这种战术下,驱逐舰事实上是取代了原来岸上指挥所的只能,而使得导弹艇可以拜托海岸基地的束缚,向近海区域拓展攻击范围。&br&&br&
最初的海-1舰舰导弹又称“海鹰”-1J,1976年由海军提出要求,南昌飞机制造厂还对“海鹰”-1J进行了舰、岸通用化改造,1978年之后生产的海-1已全部实现舰、岸通用化,因此后来也就不再存在“海鹰”-1J的叫法。&br&&br&
再之后,为提高海-1导弹的战术性能,配合新一代的051G1驱逐舰(即165“湛江”舰)的研制。1983年,在南昌飞机制造厂彭历生的主持下,为海-1换装了旨在提高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提高突防能力的LM-1A型频率捷变雷达;换装了降低导弹平飞高度的263C无线电高度表,导弹平飞高度降至20米以下,可实现15米高度的巡航,8米高度的末段飞行——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由“上游”-1甲验证的二次降高技术;换装具有30°扇面发射射界的新式自动驾驶仪。1985年7月至9月,导弹在109号“开封”驱逐舰进行首次上舰试验。9月期间,新型导弹共在109舰上进行4次试射,均获得成功,其中两次直接命中目标。在试验中LM-1A对850吨大小的目标跟踪距离为12.6公里,对1960吨的目标则为19.05公里,对051舰则达32.9公里。其抗干扰能力也不错,在1983年3月,该导引头进行了对抗国产981-1型杂波干扰机和954-1型拖引干扰系统的试验,结果表明它能有效地对抗两种干扰。&br&&br&
1986年12月,改进后的导弹通过技术鉴定,被命名为“海鹰”-1甲(“海鹰”-1A)舰舰导弹。其标准的导弹武器系统配置包括——海-1甲导弹(每舰6枚),352甲攻击雷达,347S/347C雷达(兼用),991型作战指挥系统(即ZKJ-4A)及ZJ-7A指挥仪。海-1甲较之海-1最重要的改进之处在于LM-1A型末制导雷达,该导引头由兰州781厂研制,工作在3厘米波段,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8个互不干扰的频段,可确保16枚导弹齐射攻击同一目标。后来,又用海-1甲舰舰导弹技术改进为海-1甲岸舰导弹,与864型岸炮校射雷达配合工作。使海-1甲成为岸、舰通用型导弹。&br&&br&
与此同时,为应对来自北方的空中威胁,配合我军对抗飞航式导弹的试验研究与训练,海-1又先后发展出“海鹰”-1B靶弹和“海鹰”-1YB有源靶弹,前者用于模拟空地导弹,配合“红旗”-2地空导弹,后者则主要用于模拟舰空导弹,配合舰空导弹的试验工作。&br&&br&
在研制海-1的同时,另一个岸舰导弹系统项目也紧随其后上马。这是1965年初,由三院总体部在已有的论证基础上提出的另一个方案。也是基于“上游”-1导弹进行改型,进一步增加射程,弹上成件要求与海-1通用的。当年4月获得国防科委批准通过。8月列为国家发展型号,1966年被命名为“海鹰二号”导弹。两个如此相近的项目几乎同时上马,且彼此不存在竞争关系,最终都装备了部队,这一点至今仍让人难以理解。&br&&br&
海-2的设计相对较为成熟。为加大燃料装载量,重新设计了导弹弹体中段,采用承力箱结构。这样能够在增加燃料容量的同时,加大弹体结构强度。在设计中使用了从苏联进口的“乌拉尔”计算机。1966年8月组装出静力试验弹。 &br&&br&
按照544和“上游”-1导弹的技术规定,需要用两发导弹弹体进行全程发动机热试车。但在当时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工厂情况极为混乱,进度难以保证。因此有人提出用一发弹的弹体做两次试验,即使试验不成功,也只需更换电缆和舱内部件。在第一次试车时,发动机燃气发生器的燃烧室喉部被烧穿,更换后继续试车。第二次试车获得成功。这个试车的弹体又被改成了振动试验弹,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就这样创造出了世界导弹研究史上的一个让人备感辛酸的“奇迹”。&br&&br&
日,中央军委才正式批准研制海-2岸舰导弹,此时导弹的研制已经进入了整体组装阶段。当年秋季,前往锦西23基地作飞行试验,秋季是锦西23基地最好的试验季节。在这里正好遇上海-1导弹也在进行打靶试验,而且正为上文所提到的接连出现近失弹,没有命中目标而忙呼,海-2研制人员因此同时也参与到了为海-1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攻关中。 &br&&br&
9月29日,海-2首发直接命中目标。10月27日打靶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到场观看,那发导弹也很精彩地直接命中目标。1968年秋季又是两发两中,这样海-2以四发四中的成绩圆满结束了试验性飞行。研制中的技术问题很顺利地解决了,真正的麻烦出现在生产上。按照试验大纲必须进行7发弹的试验,达到5发命中才能算合格。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领导机构一片混乱,大批干部被下放劳动,想生产出7枚弹很困难,连人都找不齐。最后是留守的几个人员,用剩下的零部件,竭尽全力“凑”出了5发弹。尽管如此,这些弹运到锦西23基地后,发现质量问题很多,参试人员只好日夜连续奋战进行调试和排查故障。试验结果取得了5发4中。其中进行最大射程试验的那枚导弹曾经还临时修补过箱体泄漏并更换过雷达,不过还是在最大射程上直接命中了靶船。试验最小射程的那枚弹是近弹,在靶前250米处入水爆炸。在发射最后两发弹时,采用的是两发齐射,双双命中目标。&br&&br&
相对于海-1,海-2导弹的外形基本没有变化,但体积进一步的增大——由于051设计时预留位置就是海-1,这一点最终限制了海-2的使用,使其在后来无缘上舰。海-2全长达到了7.84米,全重2988公斤,有效射程达95公里(数据来源于对对应出口型号的介绍)。这一射程已经存在了超视距探测的问题,在水天线之外,有约40千米的射程为雷达盲区,而当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非常简单——将331型雷达部署在沿海高山之上来延伸探测范围。国外很多刊物都曾记载用于051驱逐舰的海-1导弹射程为95千米,究其根源,恐怕就是将海-1与海-2混淆后的一个误判,同样的错误在对中国护卫舰的描述中也出现过,053系列所装备的“上游”-1/2导弹同样常被误认为是所谓的“射程95千米的海鹰-1”,而这种错误又被国内很多媒体照搬了回来而广为流传。根据境外媒体的报道,海-2开始大规模列装中国海军岸防部队应该是在1980年前后,之后不久,便又推出了被命名为C-201的出口型。&br&&br&
同中国的大多数导弹一样,海-2同样演化出了大量的渐改型号,根据已经公布的信息,尤其直接演变的大致有两个系列,即“海鹰”-2甲(A)、2乙(B)。&br&&br&
海-2甲:为克服原雷达末制导抗干扰能力差,换装了红外导引头,故又称“海鹰”-2红外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反舰导弹初期论证阶段,钱学森教授就曾提出导弹末段使用雷达制导易被干扰,应发展红外制导的意见。之后,由三院红外激光研究所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终确定采用锑化铟红外导引头,并先后研制成功锑化铟红外导引头和氟化镁玻璃罩等设备,随后通过6次海上试验完成红外导引头样机试验——也就是后来的DH系列红外导引头的开始。同时,航天三院开始进行海-2红外弹的总体方案论证,其中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导弹头部与红外导引头的匹配问题,最后,确定为“海鹰”-2甲选择了更为圆钝的小球头外形,这也是海-2甲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同时对头部弹身相应采取了加固措施;红外导引头由原定的液氮冷却改为气冷;设计了零位回调机构,对光轴相对弹轴的位置进行控制。&br&&br&
1980年9月,海-2甲以6发5中完成定型飞行试验,1982年,正式定型。尔后,三院技术人员又对海-2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即使用了新的更为灵敏的红外导引头,改进了调制方式,从而扩大的锁定范围;用无线电高度表取代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降低飞行高度。新的改型在1984年以3发3中通过鉴定性飞行试验,1985年6月通过定型,定名为“海鹰”-2甲Ⅱ型。之后又再次改进,新的型号称为“海鹰”-2甲Ⅲ型。&br&&br&
海-2乙:为提高海-2突防能力,1975年由三院进行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新型号称为“海鹰”-2乙,主要对海-2的控制、控制回路中的高度支路进行了大改,采用单脉冲体制的650型雷达导引头,并改装了高精度低空型无线电高度表,其巡航段高度降为30-50米,进一步提高了突防能力。1979年,海-2乙飞行试验成功,1984年1月正式定型。此后,三院三线基地工厂又为海-2乙换装了捷变频体制导引头,并于1989年试验成功,之后定名为“海鹰”-2乙Ⅱ型。&br&&br&
而据海外媒体的说法,海-2乙Ⅱ型还有一个增程改型,称为C-201W,这是一型大型远程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以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弹体后部仍为并联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体制为惯性加雷达制导。射程达200千米。从名称上看,这应是一型出口型产品,但是否存在对应的型号装备国内,仅凭笔者手中的信息尚不得而知。&br&&br&“海鹰”-4岸舰导弹则可能是海—2直接派生出的又一型号,由于射程达130公里的“海鹰”-3导弹的研制进度缓慢,军方提出远距攻击导弹是否可在现有的海-1/2的技术标准上进行尝试,而这种尝试的成果,则便是后来的海-4。&br&&br&
一直以来,中国军方对飞航式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始终都不感到满意,而同时,542导弹所使用的航空喷气发动机并未引起军方的过多关注——当时军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上,而国内那是也无法提供适合飞航导弹所使用的航空喷气发动机。而在60年代中期,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的“火蜂”无人机使得中国得到了J85-100发动机的样品,401所在1977年定型的WP-11发动机便是在J85-100基础上的仿制型号,除了作为“长虹”-1(无侦-5)无人机的动力之外,WP-11也为中国的飞航导弹第一次提供了合适的喷气发动机,海-4型便应运而生。&br&&br&
海-4的动力装置采用了一台重量为300千克的轻型固体助推器和一台WP-11涡轮喷气发动机,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使用的是普通航空煤油,从而使导弹的发射重量降到2000公斤, 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公里。除作为岸舰导弹外,海-4型还有空舰型号,并曾由水轰-5挂载进行过试射——虽然没有大批装备,但这型水上飞机在我国反舰导弹的试验任务中,确是立下了汗马功劳。&br&&br&
海-4长7.36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起飞重量岸舰型为2000公斤,空舰型为1740公斤;有效作战范围为35-135公里,巡航飞行高度为70-200米,单发命中概率为70%。&br&&br&
而关于海-2的演化,这里还有一段摘自1987年的一份《简氏防务周刊》的无法加以证实的文字:&br&&br&
70年代印巴战争期间,一个中国顾问小组曾经考察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港遭袭击的情况。印度海军用导弹快艇袭击了港口储油设施,造成了巴基斯坦方面重大损失,所用的导弹是苏联П-15反舰导弹,也就是中国仿制的544导弹。不久后,中国开始探索对陆地目标攻击的飞航式导弹技术。7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巡航导弹”这一称呼来源于当时美苏裁军谈判,将美国对陆攻击远程飞航式导弹称为巡航导弹,将短程的战术飞航式导弹依旧称为飞航导弹。因此,中国在1977年提出的规划中,巡航导弹明确定义为对陆地目标实施远程打击的飞航式导弹。1976年初,正式展开战术型巡航导弹的技术研究,先后组织多次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相继对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地形匹配技术、气动外形、回收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展开了预研,同时也对小型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景象匹配技术进行初步探索。项目工程代号为“鲲鹏”-5型地地战术巡航导弹。 &br&
“鲲鹏”-5型导弹是以“海鹰”-2岸舰导弹为基础,改装涡喷发动机,增加进气道。当时制约中国巡航导弹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不可能满足高亚音速和长航时要求,必须采用喷气发动机,而当时中国唯一可以使用的小型发动机是涡喷11。这种发动机是60年代中期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的“火蜂”无人机J85-100发动机的仿制品。在被中国空军击落的“火蜂”高空无人机中,至少有一架基本完好,只有机翼和控制设备受损,从而使中国获得了完整的小型发动机样品。1971年试制成功,并于1978年定型。由于“鲲鹏”-5号项目进度缓慢,这种发动机最早安装在“海鹰”-4号岸舰导弹上,该型导弹是“海鹰”-2型导弹试飞器SFQ-1的战斗型,射程有了很大提高。&br&
1978年底,飞航导弹研究院正式接受了射程300千米的“风雷”5号巡航导弹研制任务,该项目的最终结果不得而知。研制的成果可能就是SFQ-1试飞器和改进涡喷-11而来的FW-41发动机。1983年中国完成了“鹰击”-41号战术巡航导弹论证和“鹰击”-42号战略巡航导弹研究报告,“鹰击”-41号被选中作为三军通用型战术导弹。&br&&br&
显然,由于我国一贯严格的保密规定,以上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值得怀疑,这里所要说的是,仅仅就理论上来讲,“海鹰”系列导弹,甚至在完全不加改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某些场合下投入对陆作战。前文中所提及的印度海军袭击卡拉奇港发生于1971年12月,事实证明即使是П-15所使用的圆锥扫描雷达,也可以锁定如储油罐之类的目标。同样的,如果是处于沿岸或浅纵深地区的大型雷达站、金属结构桥梁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以及具有点片状红外特征的目标(对海-2甲而言)都有可能遭到“海鹰”们的攻击,不过,这只可能作为一种临时的应急方案。而更进一步的,在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露面的新型地空导弹表明,通过对动力、制导装置和战斗部作相应的变动,在第一代反舰导弹基础上发展针对陆上目标的巡航导弹并不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当然,最后还需决定于是否存在这样的需要。&br&&br&
由海-2派生而来的另一个家族是“鹰击”-6空舰导弹,虽然从名称上它属于“鹰击”系列,但从技术传承的角度考虑,为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笔者仍将其放在这个章节来说。&br&&br&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海、空军先后均提出为轰-5、轰-6轰炸机装备导弹武器以增强轰炸机突防能力的设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初所要求,并非是空舰导弹,而是执行战术核打击任务的空地导弹。1965年,空军正式向中央军委申报,要求安排导弹的研制工作。文件中要求研制射程不小于150千米,全重低于3吨的空射导弹,导弹以对地攻击为主,兼顾打击海上目标。作为技术上的折中,1966年七机部三院制定了空舰导弹的总体方案,并命名为“风雷”-1导弹,计划以此为技术储备,待技术成熟之后,以此为基础开发空地导弹,工程代号371。1966年10月,确定371工程总体和战术指标,1967年5月,国防公办和国防科委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审定。方案以海-2为原型,这一方案利用了原有的弹体设计,主要的设计重点在于导弹制导、控制以及和飞机的技术整合。由于特殊的原因,之后不久,研制工作在1969年。被迫中断,1975年9月,由中央军委批准,恢复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同年在路史光和杨经卿的先后主持下,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明确研制要尽可能的利用海-2已有的技术成果,之后走渐改路线。&br&&br&
1977年4月,三机部、四机不、五机部、八机总局和海军联合审定了空舰导弹系统方案,并确定将轰-6甲改为空舰导弹载机,挂载方案为在两翼下挂载导弹两枚。同时确定,导弹系统由三院负责研制,载机由西安飞机制造长负责改装,并分别命名导弹和载机为“鹰击”-6空舰导弹、轰-6丁飞机。1977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了《轰6丁型飞机挂鹰击6号导弹武器系统研制总方案》,各项工作随即迅速展开。之后,1983年7月,方案略加进行了改动,为“鹰击”-6加装了惯导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火控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br&&br&
“鹰击”-6型导弹的试验可作远比普通的舰舰弹和岸舰弹要复杂,其试验区跨越两省三市,设计两个大军区,测控站点数量多,分布广,连靶标也是专用的,工作极为繁杂,而技术人员又无法随机观察。1978年,“鹰击”-6首次飞行试验在陕西阎良进行,在轰-6丁起飞后不久,机体开始剧烈振动。经过分析,由于飞机弹仓开口被改大,导致飞机速度增大时机身刚度下降,后重新设计了弹仓口,之后飞行试验正常,空中模拟燃料放泄试验也取得了成功。1981年,火控系统装机精度试验成功。同年,导弹海上飞行试验中,安排了模拟带飞试验,即出按下投弹按钮后不投弹,其他动作完全按真实投弹程序进行。这一方式解决了飞机振动等技术问题,并缩短了试验周期,是中国导弹研制中的一项创新之举。1982年,“鹰击”-6进入全武器系统研制性海上飞行试验,日首枚导弹由轰-6丁低空发射,直接明知靶标。1984年,以4发4中完成定型试验,并投入生产。1986年,“鹰击”-6正式设计定型,出口编号C-601,次年进入中国海军序列。&br&&br&
“鹰击”-6沿用了“海鹰”-2的气动外形,属“发射后不管”武器,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制导为一部X波段单脉冲雷达。导弹全长7.36米,直径0.76米,翼展2.4米,全重2440千克,使用510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海鹰”-2则为聚能爆破战斗部)——这是我国目前威力最大的空舰导弹。动力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无助推器,有效射程105-110千米。最大射程处以发射后不管方式命中率任高达90%。&br&&br&
在“鹰击”-6的基础之上,后来有对其动力装置、电气系统和末段制导雷达进行了改进,并换用新型高能燃料,射程增至200千米,新型号被命名为“鹰击”-61,出口编号C-611。轰-6丁经改进后,可通用“鹰击”-6和“鹰击”-61,可通过翼下挂载一次携带2枚。轰-6丁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在千米之间,理论上一个海军轰炸机基地,可以对500-6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实施封锁。&br&&br&&br&&br&
一直以来,飞航式导弹所使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都饱受中国军方诟病,液态燃料发动机的发射及待发过程繁琐,对于舰载型而言,还有一个液态燃料对燃料箱腐蚀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战舰的航行时间,对机载型来说,只有在挂弹后才能进行燃料加注,这就大大的延长了备航时间。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军方对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曾投入非常高的热情,前文所说的始于1975年的“上游”-2(固),便可以视作是军方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的追求的一个“不得已”的折中方案,而在之前,一个远比“上游”-2(固)“走得远”的型号已经先行上马。&br&&br&
在“风雷”-1上马之后,考虑到当时轰-6丁仍隶属空军序列,跨军种作战不灵活,无法把握转瞬即逝的战机,同时轰-6备航时间长,对地面设施要求高而不能配置在简陋的沿海小型机场。海军航空兵于1970年向三院提出研制小型超音速空舰导弹,用于装备海航编制下的强-5鱼雷机。新型导弹要求有效射程不小于50千米,命中目标瞬间速度不低于2马赫,全弹重量则要求控制在700千克之内。三院于笑虹院长组织了全院力量展开论证,在对海航的要求进行研究后,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完全达到要求,作为部队要求和技术可行性的折中,课题组确定走一弹多用,分布发展的路子,先舰舰弹,后空舰弹;先近程,后增程。而这,便是内部称为“上游三号”的型号。&br&&br&
1973年,三院上报“上游”-3反舰导弹总体方案,当时,导弹已经造出了实物,并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试射。导弹以舰舰型为基本方案——这可能就是这一型号最初以“上游”命名的原因,射程37公里(计划今后增程至50公里),重700公斤,采用高亚音速低空飞行模式,动力为一台串联式固体火箭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就外形来看,与后来的“鹰击”-8型相差无几。1974年,根据海军“先搞空舰弹”的要求,三院对原方案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同年9月,海军下达“论证50公里小弹任务的通知”,要求新型导弹必须满足重量低于650公斤、射程50公里两项要求。由于工业和科研基础所限,在当时,“上游”-3的研制工作由于遇到了若干设计上的瓶颈,而趋于停滞,而到1976年,研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br&&br&
而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外界的情况开始产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变化,中法于1964年正式建交,而“飞鱼”导弹的基本型号在1967年开始研制,这之后不久,它的研制过程就开始被我国专业领域所关注。1972年中美开始战略性接近之后,中国与西方在国防领域的交往层次便开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那之后的一段所谓“蜜月”时期,包括“鹞”式战斗机、“小羚羊”直升机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的武器,都曾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过,而在这其中,中国对法国的武器总是表现的“情有独钟”,除了自戴高乐事情开始的两国相当良好的外交关系之外,中方的考虑可能还在于:面对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为避免被动,中国急需要在武器装备上摆脱一直以来的苏式体制,同时,美国在政治上变数太大,受制于他同样是危险的,在这种情形下,显然法国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选择。除了单兵电台、无线高度表、静电陀螺等等之外,飞鱼导弹也随之进入了中方的视线。最初,和之前的其他交易一样,飞鱼导弹的交易进行的顺利且无奇,法国就像以往的武器出口一样,列出了飞鱼武器的系列表,拿出了产品的说明书。仅是这点简单的文件,就给了我们的导弹专家们极大的启发:控制部分在当时最大的优点就是,模块式总线连接,电路局部集成,单元固化,预留测试窗口;制导部分也是前后分置,主控系统与陀螺组几乎组装到了一起;舵机控制连杆十分简洁,公差为零,关键是材料绝对特殊;单脉冲雷达,取消了波导分配器前置部分小了很多;天线发收是向控,取消了扫描电机;无线电高度表,直接与高度控制陀螺相连,陀螺组为静电陀螺反应极其灵敏,亚音速水平飞行,最低可设高3M。无线电高度表可探测航路安全,避开路径障碍按预设航路飞行;各单元反馈精度极高响应灵敏。单脉冲波束加密,解决无线干扰;目标选择,锁定,都有预设的目标比对;从惯导转攻击,雷达工作时间不超过30MS。晶体材料是主要器件材料,温度相应稳定……科学研究,有的需要数十年的积累,而有的,仅仅就是那么薄薄的一层窗户纸……&br&&br&
同样,在接触到“上游”-3后,法国的专家们大吃一惊——它和飞鱼实在是太接近了,他们甚至怀疑是“中国间谍窃取”了他们的技术,也正是“接近”,验证了多年与世隔绝的中国专家在“上游”-3上的理论设计、总体思路都是正确的。&br&&br&
这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有关飞鱼的交易遇到了问题:法方的要价是中方所无法负担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的仅仅是通过交易解决某些特殊部件的问题,而法国人则要求中方只是简单的购买成品,就这样,关于飞鱼的谈判被搁置了起来。但是,之前“上游”-3所面临的一系列瓶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解决。&br&&br&
之后的1977年9月,修改后的总体方案正式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时命名为“鹰击”-8导弹。1978年8月,海军、三机部及八机部总局对强-5鱼雷机挂“鹰击”-8导弹系统方案进行审定。&br&&br&
然而,强-5改型机研制却十分不顺利,配套的火控系统始终无法完成,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参试的强-5飞机,火控雷达都是以配重代之。载机研制受挫,使得作为配套项目的“鹰击”-8一度也成为“黑户”,所幸之后“鹰击”-8改作舰舰导弹继续研制,总参和国防科工委提出在33型潜艇基础上改飞航导弹潜艇,后来由提出为24型导弹艇装备“鹰击”-8导弹,这才最终使得“鹰击”-8没有因载机的问题而夭折。&br&&br&
“鹰击”-8导弹,采用高亚音速超低空飞行模式,速度0.9马赫,平飞段高度设定为20或30米,二次降高后为5或7米,动力为串联式固体火箭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仅0.36米舰舰型全重815千克,由于弹内空加狭小,原来用于“上游”、“海鹰”系列的电子管和机电设备显然容不下,因而最终的设计方案中重新设计了以模拟计算装置为核心的自动驾驶仪,更为精确的无线电高度表,以及采用精确数字定时器,具备抗干扰能力的单脉冲末制导雷达。&br&&br&
除此之外,作为主动力装置的固体火箭续航发动机,是设计的又一个关键,使用固态燃料的“鹰击”-8导弹,发射前准备时间仅仅是使用液态燃料的“上游”“海鹰”的三十分之一。固体火箭发动机对推力要求不大,最多不过几千牛,但必须能持续稳定工作一、两百秒,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准确的控制燃烧表面及可靠的防热措施。其中:对于固体火箭发动机而言,如果推进剂成分及喷管喉部面积不变,推力的大小决定于药柱燃烧的表面积。小推力,长续航时间意味着药柱的大部分需要包覆起来,仅一小部分表面积参与燃烧。对药柱的包覆要绝对的可靠,即使是很小的脱粘表面,对小推力发动机都可能造成明显的推力爬升。&br&&br&
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法像液体火箭发动机那样对受热构件进行冷却,只能以隔热的方式来处理,而长续航时间将导致受热时间延长,使得问题更为突出。“鹰击”-8导弹的续航发动机分为装药燃烧室、尾管及点火器三部分。主装药是实心药柱,为低含铝量聚硫复合药剂,其侧面和前段用富有弹性的轻质材料以专门工艺包覆。弹体内部粘贴有由橡胶、石棉、树脂组成的柔性绝热层,在续航发动机工作结束后,弹体温度不超过100℃。尾管则由难融金属钨制成,而避免了使用昂贵的炭-炭烧蚀材料。&br&&br&
另一问题在于战斗部,“鹰击”-8的全重才815千克,比“海鹰”/“上游”系列巨大的聚能爆破战斗部重不了多少,为保持足够的毁伤能力,使用了重165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其中很大一部分重量来自钨钢壳体的重量,前者保证了导弹可以顺利穿透船壳,弹上安装了电子、机电两套延时引信,确保导弹进入目标后得以爆炸,此外,在弹头出还安装有防跳爪,用以保证穿透效果。&br&&br&
1978年12月,“鹰击”-8开始在锦州23基地进行试验,其间共制造样弹9批21枚,1984年10月到11月,由于33G型飞航导弹潜艇的进程滞后,“鹰击”-8首先在24型导弹艇上定型试验。1985年4月至5月,33G型潜艇水面发射“鹰击”-8试验获得成功,为日后水下发射战术导弹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之后,“鹰击”-8于1987年设计定型。&br&&br&
1981年12月,海军决定首先将“鹰击”-8导弹装备护卫舰,日,装备“鹰击”-8型的535、536号两艘护卫舰被总参定名为053H2导弹护卫舰。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海军唯一两艘装备“鹰击”-8导弹的战舰,而所谓的C-801则是这一型号的出口型,后被出口到多个国家。此后不久,出现了“鹰击”-8的改进型“鹰击”-8A,后者的射程由原来的40千米增加到85千米。1987年,新一代的166导弹驱逐舰和537导弹护卫舰开始率先装备“鹰击”-8A,之后“鹰击”-8A全面装备新一代的驱/护舰及导弹艇,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的制式装备。
起步——“上游”系列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军队所列装的反舰导弹,从称呼上大体上可划分为“上游”、“海鹰”及“鹰击”三大系列,最初,三个名称分别是用来命名舰舰、岸舰及空舰导弹,但随着反舰导弹的一弹多型化,上述规则逐渐变得混乱。而所谓的“C…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4ac5e7d960de7c22e0ea4f4c731cfd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4ac5e7d960de7c22e0ea4f4c731cfdb_r.jpg&&&/figure&&p&资料来自湮没于历史中的sonicbbs论坛。&/p&&p&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军经历了抗美援朝、抗美援挝、抗美援越、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等较大型战争。而我人民解放军陆军的重大装备,几乎都是以履带式车辆为主。59式主战坦克、63式水陆坦克、63式履带装甲运兵车等。&/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76& src=&https://pic3.zhimg.com/v2-1c6a225bff277cd988b84a016a123d6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c6a225bff277cd988b84a016a123d65_r.jpg&&&figcaption&上世纪研制的59式坦克在公路上机动,导致沥青路面被履带损坏&/figcaption&&/figure&&p&这些履带式装甲车辆具有良好的防护性以及火力性,但是其庞大的身躯较大的自重,在我国部分地区并不适合机动作战,尤其是当时国内不算完善的路网建设,甚至会出现装甲车辆将桥梁压垮,锰钢质的履带板损毁公路等现象。而相对履带式装甲车辆,轮式车辆有着极大的各方面优势。在研制初期可以将一个基础车型研发成一个完整车族,甚至可以开发为 4x4、4x6、6x6、8x8、10x10等扩展车型,在此同时整个车系可以使用标准备件,整车通用化、系列化。可以为终端客户在使用中简化后勤供应,减少备件供应品种,为部队在训练使用中降低费用。&/p&&figure&&img data-rawheight=&275& src=&https://pic1.zhimg.com/v2-f25fabb687900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25fabb687900_r.jpg&&&figcaption&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WZ521轮式装甲车&/figcaption&&/figure&&p&在1978年初期,中央军委就有将领提出,为部队装备一种通用化轮式装甲车辆的提议。当时我军轮式车辆几乎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战时期美式道奇系列(作为边防部队物资运输用)。我军对轮式装甲车辆还是使用,还是仅限于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制过的WZ521 6轮驱动装甲轮式车辆,而其研发基础还是在CA30基础上,底盘悬挂传动动力等部件几乎就是照搬CA30车型。但是其自重较大,发动机功率较低,其机动性能不能满足我军使用,遂放弃后续开发。但是这款车型的研制为我军后期研发高性能的轮式装甲车辆留下了宝贵经验。&/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3& src=&https://pic3.zhimg.com/v2-fb2d89571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b2d89571d_r.jpg&&&figcaption&92轮式步兵战车原型车,WZ551轮式步兵战车1号样车(四川五机局研发)&/figcaption&&/figure&&p&1979年初,中央军委决定由五机部牵头、化工部一机部从属,按照我国目前科学水平,结合我军目前技战术要求,以及周边国家相同级别技术兵器等因素,进行新式轮式装甲车辆开发进行论证。1981年晚些时候论证完毕,决定在引进的奔驰2026全轮驱动越野车的基础上进行WZ551轮式装甲车辆开发方案。并由四川五机局牵头,并于1981年末开始样车研制。&/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1& src=&https://pic2.zhimg.com/v2-53ff3f5b4b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3ff3f5b4bd_r.jpg&&&figcaption&奔驰2026全轮驱动越野车&/figcaption&&/figure&&p&在贯穿整个&a href=&tel:&&&/a&年代中,我国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导致了我军可以较为从容的进口法国、英国、联邦德国甚至美国的大量优秀技战术兵器,雷达,电子产品,而这其中我军与德军的交流最为深入且全面,其中引进整条梅赛德斯奔驰2026系列6轮驱动越野车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不是因为价格没谈拢,德军豹式坦克或许就会出现在我装甲兵战斗序列中)。&/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16& src=&https://pic1.zhimg.com/v2-c67ab35bba83cbcd67fcd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67ab35bba83cbcd67fcd9_r.jpg&&&figcaption&奔驰2026细部&/figcaption&&/figure&&p&四川五机局在得到奔驰授权,且转让了所有2026越野车的产权后,又引进了道依茨柴油发动机,ZF多档位超大扭矩手动变速器、轮边减速技术、轴间差速器、6轮驱动分动箱、高性能耐用性转向助力系统,以及多管路制动系统。而这些技术是当时我国根本就不具备的关键项目。而在将道依茨动力系统整合到WZ551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相关的修改,最终WZ551匹配的发动机为风冷散热。&/p&&figure&&img data-rawheight=&515& src=&https://pic4.zhimg.com/v2-7be4d650af7ca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be4d650af7ca_r.jpg&&&figcaption&装备92轮式步兵战后期改进型道依茨柴油发动机&/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49& src=&https://pic1.zhimg.com/v2-caade2e896ba6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aade2e896ba6_r.jpg&&&figcaption&92轮式步兵战车另一款原型车,四川建筑机械厂研发WZ523轮式装甲车1号样车&/figcaption&&/figure&&p&在通过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后WZ551轮式步兵战车的同时,四川建筑机械厂通过在EQ245通用6轮驱动越野车基础上进行研发编号为WZ523轮式步兵战车。&/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8& src=&https://pic3.zhimg.com/v2-1d32b26adbbe9e6a0da6fd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d32b26adbbe9e6a0da6fd1_r.jpg&&&figcaption&二汽EQ245六轮驱动越野车&/figcaption&&/figure&&p&EQ245由二汽在一汽CA30A基础上改良而来,在那个时代有着一定技术领先性和可靠性整车所有备件全部国产化制式化。由于其技术来源于EQ245越野车,研发过程较短,样车较为成熟,在1983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p&&figure&&img data-rawheight=&275& src=&https://pic3.zhimg.com/v2-ed12af2fdb7d97cf49d68487b76cac5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d12af2fdb7d97cf49d68487b76cac59_r.jpg&&&figcaption&装备12.7mm口径WZ523在经过了小批量生产后于1984年正式参加了建国35周年国庆大阅兵&/figcaption&&/figure&&p&在当时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敌对状态有很大的缓解,得到西方军事技术渠道变得更加畅通的大环境下,军委提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军装备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两条路。”在这个思想贯彻下,四川五机局引进引进2026越野基础上开发WZ551系列轮式装甲车车辆,四川建筑机械厂通过改良EQ245基础上开发WZ523轮式装甲车辆。两个开发厂商,两个研发系列,形成一个鲜明的竞争。&/p&&p&在WZ523进行了先一轮部级测试后,WZ551因为整车道依茨与整合出现了问题。&/p&&p&预先构想是动力系统中置,前传动系统靠布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车辆前驱动桥接通后车辆震动异常明显,对车载电台,以及车内通话系统影响过大的严重问题。在将发动机从新布置后,前驱动桥后予以解决。&/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https://pic3.zhimg.com/v2-bf58fd75dafc07ebfde8b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f58fd75dafc07ebfde8b5_r.jpg&&&/figure&&p&整车悬挂采用加粗加强A型摆臂独立悬挂,减震弹簧减套筒直接作用在车体与下A型摆臂上。这种独立悬挂可以最大化增加车辆绝对离地间隙,提高车辆通过性。对于双A臂以及摆臂胶套摆臂调节螺栓质量要求极高。在当时我国自己研发绝大部分车辆悬挂还是采用硬轴非独立悬挂,开发这样的备件,不仅对设计单位是个考验,对备件制造单位更是一个技术难点的突破。&/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https://pic3.zhimg.com/v2-316de89d35dab8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16de89d35dab8_r.jpg&&&figcaption&这是第一转向驱动桥A型摆臂,减震,转向节,转向拉杆特写(模型)&/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https://pic2.zhimg.com/v2-d5b18b6af239cd20bc7daefa625797ea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5b18b6af239cd20bc7daefa625797ea_r.jpg&&&figcaption&悬挂转向系统与车身结合特写(模型)&/figcaption&&/figure&&p&在当时国际主流的轮式装甲车辆的悬挂从单A型摆臂独立悬挂,已经向双A型摆臂独立悬挂,且可调节减震高度方式过度。即便如此这样的悬挂对我国科研单位的冲击都很大。&/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39& src=&https://pic2.zhimg.com/v2-0a7019d8caee756d1b6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a7019d8caee756d1b6f_r.jpg&&&figcaption&92轮式步战动力输出、变速器、分动器、驱动桥、以及两栖螺旋桨示意图&/figcaption&&/figure&&p&WZ551从设计之初就被要求使用全焊接结构,传动系统置于车内,悬挂系统受到保护,整车可以在200米距离内正面抵御 12.7mm穿甲弹攻击,侧面抵御7.62mm步枪弹设计。&/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67& src=&https://pic2.zhimg.com/v2-c2ab4ffee78c579a9939bbd384eb95a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2ab4ffee78c579a9939bbd384eb95a4_r.jpg&&&figcaption&WZ551进行爬坡测试。请注意其装备改进且带有火控系统的单人30mm口径机炮炮塔&/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0& src=&https://pic4.zhimg.com/v2-12af4eaf4286aae25e9f63abb892945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12af4eaf4286aae25e9f63abb8929455_r.jpg&&&figcaption&装备简易25mm口径机炮单人炮塔的WZ551进行过垂直障碍测试。可以看到第二驱动桥已经悬空&/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268& src=&https://pic3.zhimg.com/v2-bdf50a35a38a9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df50a35a38a95_r.jpg&&&figcaption&WZ551基型车采用的25mm口径机炮单人炮塔&/figcaption&&/figure&&p&在1982年WZ551底盘研发中,对于日后车辆采用何种武器争论不休,有的倾向于35mm中口径机炮,但当时我军在这个口径的机炮中技术储备不足,不足以同步装备。还有部分意见选择25mm口径机炮因为这款产品可以从陆军高射炮修改而来,弹药通用,后勤维护简便,因此最终选择了25mm口径机炮装备92轮式步战车,而采用12.7mm口径机枪装备92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但是25mm口径机炮技术落后,其火控系统存在严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间进行精确射击。&/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0& src=&https://pic4.zhimg.com/v2-dc97d83a744bea7ff8db59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c97d83a744bea7ff8db593_r.jpg&&&/figure&&p&1983年底,经过了几次改进的WZ551终于通过了部级检测,准备进京参加最终定型测试。为了丰富其配用武器,WZ551在修改了车顶武器基站座圈直径后,装配了苏制BMP-1装甲车武器基站,采用73mm低压滑膛炮。&/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https://pic1.zhimg.com/v2-5be11aeb422f9afdd53e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be11aeb422f9afdd53e7_r.jpg&&&/figure&&p&在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经进行了多次测试,并很好地解决了车辆在进行两栖行驶中发动机舱隔板质量不达标,导致正常温度过高,车辆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驶中不稳定的问题。甚至准备着手进行8*8底盘的扩展工作,并上122mm榴弹炮集成的准备。&/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50& src=&https://pic1.zhimg.com/v2-732b1eb010bcf47ebca6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32b1eb010bcf47ebca6e_r.jpg&&&/figure&&p&1984年8月中央军委部分领导观看了WZ551轮式步兵战车以及WZ523装甲轮带人员输送车的汇报演示,张爱萍将军肯定了WZ551的各方面表现,并提出将其进行对外军贸销售的可能性。&/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21& src=&https://pic3.zhimg.com/v2-defaf0de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efaf0de5_r.jpg&&&/figure&&p&在1986年WZ551又生产出2台样车(可以认为这2台样车与最终定型版相差无几),装备了5种武器测试基站,总共进行了2万余公里道路测试,涵盖了北方极冷寒带,南方热带(在海南省进行全程测试),高原地区(从四川走川藏公路进入拉萨)。甚至有消息表明,WZ551一款装备了25mm口径机炮测试样车在对越作战中,参加相当于营级规模进攻实战测试。&/p&&figure&&img data-rawheight=&904& src=&https://pic4.zhimg.com/v2-006c7ae07e2eef245ea730a55a63ec4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06c7ae07e2eef245ea730a55a63ec4f_r.jpg&&&figcaption&这是92轮式步兵战进行各种路况测试的珍贵图片资料&/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7& src=&https://pic2.zhimg.com/v2-c265de9c126e8b288c7b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265de9c126e8b288c7b9_r.jpg&&&figcaption&装备了进口米其林的防爆轮胎&/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https://pic4.zhimg.com/v2-21d44e5bdfe1c144cc8c21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1d44e5bdfe1c144cc8c214_r.jpg&&&/figure&&p&在历经了5年坎坷的研制过程,1986年5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等多部门在北京召开轮式装甲车辆定装会议。最终确认了WZ551为我军制式轮式装甲车辆,并进行更加深入车族化多驱动桥的研究等一系列任务,并参加国庆40周年阅兵!&/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28& src=&https://pic3.zhimg.com/v2-21ed6b38e2d1c851ad7ec8a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1ed6b38e2d1c851ad7ec8a3_r.jpg&&&/figure&&p&在1988年早些时候,北方工业公司与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进行接触,并签署了相关文件,联合进行轮式步战的开发和生产。主要是将我军92轮式步战于法国地面武器集团提供的炮塔以及火炮可控制系统进行结合。&/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81& src=&https://pic3.zhimg.com/v2-bdaf5e93867eed704e57b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daf5e93867eed704e57b7_r.jpg&&&/figure&&p&在1989年初这款中法两国联合研发的轮式步战车建成2台样车,采用法军成熟的25mm口径机炮,以及先进火力控制系统,具有夜视功能,以及双向稳定系统,在当时国际上很先进。先对我军当时装备的92轮式25mm口径机炮,起步具备双向稳定系统,在车辆行驶中射击不能保证命中率。很遗憾因为某些原因,最终这款车未能成型。&/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9& src=&https://pic1.zhimg.com/v2-3144cbaa2bd4c5d70e4a0b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144cbaa2bd4c5d70e4a0b_r.jpg&&&/figure&&p&在经历了一些的挫折后,WZ551正式装备我军,其代号从90步兵战车最终确认为92式轮式步兵战车。&/p&&p&在经历了那个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军队建设让位于经济建设年代,我军也只是对重点装备小规模配备,部分装备,做好研制工作技术储备,一些不重要的装备仅进行预研而不装备。92轮式步战虽然定型,但是仅是小规模小范围装备(似乎仅仅装备沈阳军区部分精英部队,以及卫戍京畿重地的石家庄38军)。但是对92轮式步战改进却没有任何放松,尤其是加强了人机功效,改善了驾驶环境。&/p&&figure&&img data-rawheight=&273& src=&https://pic1.zhimg.com/v2-51eb0b046efacd5c4b2b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caption&早期92轮式步战驾驶舱特写。可以看到其空间较为局促,驾驶员坐座椅靠背平直几乎为垂直于坐垫,这样对长距离机动不利于驾驶员缓解疲劳&/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1& src=&https://pic2.zhimg.com/v2-49bd0c4ae974dc038bcc157abb392aa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49bd0c4ae974dc038bcc157abb392aa2_r.jpg&&&figcaption&这是2001年初期改进后的92轮式步战驾驶舱特写,可以看到驾驶员座椅靠背分为两部分,大面积头枕固定在发动机舱隔板上,座椅靠背呈一定角度固定,且可进行小范围调节。这样的设定无疑是一个明显的人机功效进步。驾驶舱内白色涂装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多功能组合仪表采用河南新飞仪表厂备件,各个指示开关通过颜色来区分其功能组&/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217& src=&https://pic3.zhimg.com/v2-1df950a798b77afde7b7f0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df950a798b77afde7b7f0_r.jpg&&&figcaption&这是我军军服改革以后拍摄到的92轮式步战驾驶舱特写&/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https://pic3.zhimg.com/v2-0fe8cde8c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fe8cde8cf_r.jpg&&&figcaption&2011年三月份拍摄的,在靠近北朝鲜部署的,沈阳军区40军92轮式步战最新款车型驾驶舱特写&/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25& src=&https://pic4.zhimg.com/v2-ab2b738c93fffb227d2810e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b2b738c93fffb227d2810e3_r.jpg&&&figcaption&整车两侧保留了从车内向外射击的能力&/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51& src=&https://pic3.zhimg.com/v2-eb90ef89e30d4428505ccb4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b90ef89e30d4428505ccb4d_r.jpg&&&figcaption&92轮式步战是非常优秀的载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作为测试我军基础装备载体而出现&/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7& src=&https://pic1.zhimg.com/v2-fa832fede70fd8c0c051f0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a832fede7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匕首购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