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不洛奇英雄传追击战役赢了可以获得材料吗

萨沙's Blog
字号:大 中 小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5=Qe8yIc3Ppzi6SFMqZije4wQpumMurHSz7iBr7dMLjdq3.jpg">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这是豫中会战的最后一篇了,主要说说整个会战的意义。豫中会战目前为止,没有一本正式出本的战史,这是一种反常的行为。但其实理由很简单,这方面的审核严格,不允许民间出版。所以其实写过豫中会战的人应该不少,天涯上有个哥们就写完了全文,但一样没有出版。以往我们说,豫中会战是中央军见到日军就跑,37天丢失38城,汤恩伯的部队不去打日本人而却残害老百姓,河南老百姓帮助鬼子打中央军。可以说,这些说法都不符合历史的现实。这些歪曲历史的东西,基本来源于当年的政治宣传。在1944年,我们已经很明白日本一定会败,那么抗战中日的矛盾就是次要的了。主要的矛盾,成为国共争夺天下。那么,从此时开始,应该尽量削弱国民政府的实力,扩大的自己的实力。所以,在整个豫湘桂会展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并没有发动任何较大规模的牵制性攻击,也没有百团大战那种破袭。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均派出骨干部队,跟随日军前进的脚步进入所谓的沦陷区,扩大自己的实力。这种行为今天来看容易理解,也符合争夺天下的布局。但政治上尤其舆论上却不好听,因为毕竟国军在和日寇拼死决战。所以,就宣传上必须有所侧重。豫湘桂会战的长衡会战,一个衡阳死守了四十多天,打的挺不错,没有办法太黑。而桂柳会战打的很烂,但又是我党朋友桂系军阀主要打的,这也不方面太黑。那么,豫中会战自然就是宣传攻击的重点。其实这些宣传仍然是40年代的水平,千疮百孔,自相矛盾。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即便诸位读者不看萨沙的东西,仅仅拿出一本单纯介绍豫中会战的纯战史资料,你从头到尾读一遍,也会明白这些基本都是瞎说。萨沙这篇,就简单的概述一下,作为豫中会战的结束吧。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7jNHWvOcVeQAO8koHnvMPV6ovXHO4xjHiEFBo8jQHnVgX9.jpg">第一,日寇为什么要发动豫中会战。是为了所谓一号作战,也就是我党所说的豫湘桂会战。一号作战的目的,是打通大陆交通线。在1944年,美军已经逐步杀入日本的内防御圈。日本军部认为,海上交通线可能会被切断。日本无法通过以往的船运得到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失败也就是必然的。那么,如果能够建立一条从朝鲜经过中国东北横穿中国大陆到东南亚的铁路,就可以作为海运的替代。想要打通这条铁路,就必须首先打败河南地区蒋鼎文第一战区,打通平汉铁路河南段。这就是豫中会战的直接原因。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T1vvGB9KYX7rbYkuthASIxj5rRxrhOx9Q0iJqILqT4WBo0.jpg">第二,打通大陆交通线究竟有没有意义?显然,这是毫无意义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任何一支强大的占领军,都难以保证横穿中国的铁路。这条铁路南北跨度超过3000公里,横跨国军多个战区和敌后战区,面对国军少说几十万部队。以日军的区区一百万部队,是绝对无法有效保证的。况且,此时中美联和空军已经非常强大,但靠轰炸机就已经可以轻松炸毁众多铁路桥,尤其是黄河铁锹,彻底切断铁路。换句话说,一号作战,包括豫中会战是毫无意义的。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DSFrUGebEc8qfOuMaeC1qm7SINBKQMzLJAcSigBoMWncf8.jpg">第三,那么日本人是傻蛋吗?表面上不是。军部的命令是打通陆上交通线,但冈村宁次之流的目的,却是重创国军主力,迫使国军屈服投降。即便国军不投降,也是所谓柿子捡软的捏,日本找比自己的弱的对手打,既可以保证国军短时间不会反攻,也可以鼓舞日本民众士气。显然,这种想法是荒谬的。就战略上来说,无论如何重创国军,都属于莫名其妙。即便中国被日本占领,国军被歼灭,也不能改变日本本土就要被美国占领的事实。那么,即便中国投降,日本最终仍然是战败。最简单的逻辑是,那死拼中国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积蓄力量和最有威胁的美国拼命?所以说,这是日本军事高层特有的短视行为,到了荒唐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发动豫湘桂本身来说,日本人就是傻蛋。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2rLcy6EZ=bDsL2PH=REmQD6VhPt30lhZQsQ8YBHczavol9.jpg">第四,本来是打通豫中平汉铁路,为什么变为歼灭第一战区国军主力?这又是侵华日军私下的变通。日本军部的目的只是打通平汉铁路,击溃国军第一战区可能的反击,确保铁路的安全。按照这样战略,打通平汉铁路其实用不了多少兵力,也不会花费太长时间。后来看起来,日军实现以上目标,出动五六万部队,花费一个月就足够了。在美军咄咄逼人,东南亚、南亚、太平洋连续惨败的时刻,不应该拿出太多人员物资从事这种不相干的作战。按照日本军部的战略,使用较少的兵力和火力是比较务实的。不过,侵华日军主要目的始终就是重创国军,试图让国军屈服,为此不惜使用重兵和漫长的时间。日本军部的首要目标是打通铁路,但侵华日军却变为首要歼灭第一战区主力,而打通铁路成为次要目标。此次,侵华日军调动如此强大兵力,甚至出动精锐坦克第3师团大部和大量空军,目的就是歼灭第一战区的国军。第一战区国军兵力也不算少,还有汤恩伯13军这种一流部队,一旦被歼灭可能对国军有着较大影响。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oXNeoXuetRbg609Th=PL15NpXVEFwfnV0fFbJmo=aRF0W4.jpg">第五,那么此战中国能够打赢吗?答案是不能。此战敌我力量悬殊。日军前后使用16万部队,装备大量重武器,包括著名的坦克第3师团。日本方面自己的资料,坦克装甲车就有高达691辆。这些日军部队的素质,也许不如抗战前两年那么好。但他们均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装备上相当不错,不是国军可以相比的。以抗战初期来看,在较为复杂地形的防御战中,日军出动16万大军,国军至少需要一倍兵力,也就是32万才能够有效防御。那么,国军有多少兵力呢?第一战区分为豫中和豫西两个部分,总兵力是28万人。其中豫中汤恩伯的部队相对比较精锐,有14万兵力。汤恩伯主力是以13军为核心的中央军第31集团军(下辖3个军),其余的部队战斗力都是很平庸,诸如黄河第一线的几个师都不怎么样。防御中牟县城的暂15军1个师,竟然还是倒戈过来的伪军。另外,就是蒋鼎文的豫西国军,约14万人。相比汤恩伯,蒋鼎文麾下除了刘戡军团的2个军是中央军以外,其余均是战斗力低下的杂牌军,包括豫西地方部队、川军、陕军、河北民军等等。相比起来,蒋鼎文的实力比汤恩伯要弱的多。那么,这28万人,能够对抗日军16万人吗?当然是不行的。上面说道国军需要32万可以和日军对抗,前提是较为复杂的地形,比如豫西的地形。但日军进攻的主战场是豫中平原。这里一马平川,便于优势一方发挥火力和机动性的优势。而根据二战统计,平坦地形八成伤亡是火炮造成。但国军只有轻武器没有什么炮,在平原上就算3倍优势也不是日军对手。日军在豫中会战开始虽没有使用16万全部兵力,但也有10万大军,而且分三路夹击。以汤恩伯的14万部队,无论如何也不是对手。现在看来,豫中平原丢失是必然的。即便将蒋鼎文在豫西的14万主力全部调到豫中,也不可能获得会战的胜利。更况且蒋鼎文的豫西部队,还被日军部队隔着黄河牵制。日军和蒋鼎文主力部队在近300公里的黄河两岸对峙,近在咫尺,防御尚且兵力不足,根本不可能大规模调动。换句话说,豫中会战如果强行要求保住豫中平原,是不可能的。正确的打法,应该就像汤恩伯建议的一样,放弃豫中平原,将部队收缩到豫中西部嵩山地区进行攻势防御。如果敌人兵力不大,目的只是扫荡或者打通铁路,就可以集中兵力进行反攻,收复失土。如果敌人兵力雄厚,目的又是围歼豫中地区汤恩伯主力,必要时候就立即向西撤退,防御洛阳为核心的豫西第一道防线,如果再守不住,就撤退到豫西伏牛山地区。这里地形非常复杂,国军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代价就是豫中地区会沦陷。即便你死守豫中,最终豫中也是会沦陷,主力还会被重创,得不偿失。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F0jgDSe0reQZFYS=hGt0oAXSAVKIVx2B9T9xE3bRPBuWZ8.jpg">第六,为什么有的资料说第一战区国军有45万?汤恩伯就有30万人。这就是把游走于中日之间的所有游杂地方武装,全部当做汤恩伯的部队。在中日之间,尤其是黄泛区,有着很多地方非正规武装力量,其中一些是抗日的部队,但绝大部分都是左右摇摆的地方民兵。汤恩伯为了这些部队不跑到日本那边去,对他们名义上进行收编,总数号称15万。其实,真正能有个几万人就不错了,因为这些人都是虚报兵力,多领粮饷。这些武装力量不受汤恩伯控制,不听从汤的命令,根本不是他的人。豫中会战国军失败以后,这些大量游杂部队又跑到日寇那里去了,甚至还反咬一口。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些部队是汤恩伯直属部队,区区几万民兵能干什么?在日军10多万大军猛攻下,中央军尚且支持不住,拿着大刀土铳作战的部队凭什么去挡住691辆坦克装甲车?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e73lrq5ovpsaoxTmTbbmX6DGYm9iqXgjVFOFBHOVxuM5p0.jpg">第七,豫中会战中,国军犯了什么错误?主要是战略错误。这个无须讳言,错了就是错了。上面写到汤恩伯的建议是非常中肯的,也是一线指挥官实际的看法。蒋鼎文和蒋介石都不愿意这么部署。为什么呢?因为照常理来说,在1944年美军一再猛攻的时候,日军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应该集中大量主力,去攻击不相干的中国。这毫无道理,除非是日本人疯了。所以,无论蒋鼎文还是蒋介石都认为日本最多进行小规模的扫荡作战,或者单纯打通平汉铁路的短期作战。按照这种规模来说,出动兵力最多三四万人,持续不超过1个月。之前日寇曾经发动过郑州战役,也是同样的模式。后因国军不间断的反击,日寇被迫放弃郑州撤退。那么,汤恩伯在豫中的12万人,似乎是可以对付这区区三四万日寇的。所以,汤恩伯要求将主力部署在嵩山地区,在豫中平原几个重要支点只驻守少量部队。即便决战,也要日寇进入嵩山山区在作战,因为平原实在打不过。但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却认为,这样打是不对的。他命令汤恩伯要在豫中平原和日寇决战,并且制定了战略。让汤恩伯将主力集结在黄河第一线的中牟、忙山头,分别部署几个军。在第二线的许昌、漯河一线,部署另外几个军的主力。其余部队部署在嵩山以西的平原地带,随时准备东进在平原决战。如果蒋鼎文的这种部署,汤恩伯军团很可能在平原上全军覆没。即便汤恩伯自行改变了部分部署,没有把太多主力放在平原,也不能挽回战略错误的大局。蒋鼎文这种部署导致整个豫中会战,一度陷入极为不利的形势。实际上,日军出动兵力远远超过蒋鼎文的预计。他们以重兵在很短时间击破黄河第一线阵地,随后苦战南下,又没有用太长时间打破了许昌第二线阵地。虽这些阵地的国军刘昌义、吕公良、肖劲等部队已经拼尽全力,但实在是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根本拦不住。激战中,刘昌义军长曾经试图亲自拼刺刀,肖劲师长负伤,吕公良师长更是力战殉国。换句话说,日军击破许昌以后,主力没有什么损失。按照蒋鼎文的所谓汤恩伯集团离开嵩山去平原决战,怕是送肉进虎口,自我毁灭。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Te4Lxf=ZpWho76MDTFpjpKG0huGPUzOP0XLM9K9U=v2442.jpg">第八,汤恩伯实际如何应对的?可以说,汤恩伯一开始就认为蒋鼎文部署有严重问题。但蒋鼎文是他上级,又得到蒋介石支持,汤恩伯也没有什么办法。汤恩伯在自己范围内,尽量做了挽回。他没有根据命令在许昌放1个军,只放了1个师,其余地方兵力也有减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汤恩伯明白,在平原这些孤立据点放再多部队,也是被日军个个击破,还是少一点比较安全。另外,汤恩伯主力并没有离开嵩山地区进入平原,以防被日军可能出现的奇袭。果然,日军占领许昌以后,立即使用坦克第3师团为箭头,全军突然向西猛攻,试图将汤恩伯主力包围在嵩山地区歼灭。在这个紧要关头,汤恩伯当机立断,下令除一部就地抵抗,其余主力立即撤退。日军凭借重武器优势,经过激战接连击破郏县、临汝、登封、密县等地,但汤恩伯主力乘着日军包围圈形成之前,全力跳出了出去。这样一来,豫中会战日军最大目标就破产了。但是,汤恩伯此举也就等于放弃了豫中地区,而且导致豫西的洛阳一线很快处于敌人的猛攻中,情况非常不利。客观来说,站在军事角度,汤恩伯果断撤退,无疑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汤恩伯迟了几天突围,或者留在嵩山地区死守,又会怎么样?以日军10万规模四面合围,汤恩伯部14万主力必遭歼灭或者重创。在汤恩伯主力覆灭以后,豫中一样还是被日军占领,只是迟了几天而已,有什么区别?而汤恩伯保住了国军的主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短短几个月后,汤恩伯的主力13军就参加了豫湘桂会战的桂柳会战,发挥了很大作用。又几个月后,汤恩伯的13军完成了半美械化,又参加了湘西会战,重创了日军,获得辉煌的胜利。抗战是持久战,第一就是要保住有生力量。汤恩伯做的是没错的。话又说回来,八路军新四军也不是如此。所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难道到八路军手上就是成功的战术,到汤恩伯这里就变成一溃千里,丧权辱国了吗?大家都看过什么《地道战》,那里面对于冀中51大扫荡的介绍是:为了争取有力形势,主力跳到外线作战。请问,51大扫荡和豫中会战有什么不同?区别是豫中还有无数激战,51大扫荡几乎是单方面的撒丫子跑,彻底放弃冀中根据地。都是同一件事,怎么能说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话来。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m0lEHr04=ngfA=sZ9=FY2oJhr5DTZUv7BYVKfBvDDSjC66.jpg">第九,许昌保卫战,是抗战历史上最惨烈的防御战,没有之一在豫中会战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许昌保卫战中,吕公良的中央军新编29师让人惊叹。面对2万多日军的直接猛攻,吕公良率领区区3000多部下,在许昌苦战9昼夜。仅仅许昌城下,守军也死战2昼夜。明知对方兵力是我8倍,坚守许昌必死无疑,但新编29师官兵拼死苦战,直到最后一刻。此战中,新编29师3000多官兵几乎全部牺牲。该师高级军官中,师长吕公良、副师长黄永淮牺牲,3个团长中杨尚武、李培芹牺牲,姚俊明负重伤后失踪,至今没有找到遗体。一场战斗,打到师里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战死,堪称抗战以来绝无仅有的第一次。惨烈的许昌防御战斗,还不是独立的。在之前的中牟战斗、邙山头战斗、密县战斗、虎牢关战斗等等战斗中,国军均奋力死战,用尽全力。在中牟战斗中,暂27师师长肖劲负伤,官兵所剩无几。稍后的战斗中,暂15军军长刘昌义甚至亲自挥舞手枪,试图和日寇肉搏拼命。军长都要亲自去拼刺,完全是拼了老命了。在邙山头战斗中,国军一部二三十官兵被包围在绝壁。他们弹尽援绝,不愿意做俘虏,纷纷砸毁枪支,跳入悬崖下的黄河自尽。目睹这个场景的日军都惊叹不已,写入了自己的战史。大家可见仗打到了什么地步。其他的战斗也都是类似。可以说,豫中会战直到许昌会战结束为止,国军在每一个支点和日军血拼,只是力战不敌而已。你说什么37天失38城?大溃败?那么同样道理,51大扫荡也不过1个多月,根本没有什么激战就丢掉了原本有44个县的冀中根据地。那岂不是40天丢44个城,就是更大的溃败了。这说的通吗?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mSh9VaYvgFqFjB8zDHcNb5bRWjbWja7FFFoizvp65eefM6.jpg">第十,为什么豫中汤恩伯主力突围同时,整个豫中会战国军陷入极为不利的被动情况?当时确实很危急。上文已经说过,相对合理的战略,应该是汤恩伯的攻势防御。也就是利用黄河中牟忙山头第一线和许昌第二线,分别使用部分兵力消耗日军实力。主力在第三线的嵩山地区待机。如果发现日军过于强大,除了留下一部继续消耗日军实力以外,主力放弃嵩山,撤退到豫西第一道防线洛阳去,进行洛阳保卫战。这里地形相对复杂,还有一些比较坚固的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工事。但也不需要死守洛阳,仍然是借助洛阳消耗日军实力,然后继续后撤到豫西地形更复杂的山区。这种作战,国军主力消耗不大,更主要的是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可攻可守,可进可退。撤退到豫西山区时,依靠这些崎岖山地就抵消了日军重武器的很多优势。加上日军从豫中杀到豫西,保守估计也要最少20天以上,军队肯定有一定伤亡,而且疲惫不堪,难以在长期作战。这里第一战区国军仍然保持20万部队,加上西北胡宗南第8战区还可以增援几个主力军,还是完全又把握在豫西击溃日军,甚至进行反攻多会豫中一部的。但是,就像上文说到的那样,在蒋鼎文的命令下,汤恩伯被迫将主力从嵩山地区转移,甚至发动对密县的反攻,并且在平原上部署了数量较多的主力部队。而日军集中重兵,以泰山压顶之势连续攻击。从4月17日发动进攻,到5月1日日军已经占领许昌,用了2周时间。占领许昌的同时,汤恩伯已经发现日军兵力非常雄厚,还是用了大量坦克,于是开始迅速抽调部队准备西撤。但日军根本不给汤恩伯撤退的时间。在占领许昌的第二天,日军按照计划,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高达3个步兵师团、1个步兵旅团、1个坦克师团、1个骑兵旅团,向西分两线包抄合围汤恩伯嵩山地区主力。日军沿着公路使用大量坦克和骑兵高速穿插,速度惊人。坦克第3师团以高速度和强大的攻击力,竟然2天半内行军150公里,连续击破在郏县、临汝国军的防御。在这线作战中,国军因几乎没有反坦克武器,只能依靠人肉炸弹死撑。这种方法对于只配备少量坦克的日军步兵师团还是有效的。但在日军坦克第3师团集群坦克的攻击下,国军难以抵抗,完全被火力压制。单靠脚板行军的汤恩伯步兵速度根本无法和日军相比。此时,就是整个豫中会战最危急的时刻。在豫中平原的国军不是在和日军缠斗,就是奉命撤退中,对日军构不成大的威胁。而豫中汤恩伯主力则在日军包围圈中,万分危急,正全力试图突围。现在问题是,即便汤恩伯主力顺利突围,也就等于放弃了原本准备持久战的嵩山地区。日军主力迅速逼近洛阳,期间没有什么损失。而洛阳这边国军只有蒋鼎文14万左右的杂牌军,是无力对抗从三个方向杀过来的16万日军的。本来汤恩伯的14万部队按照计划可以撤退到洛阳,协同蒋鼎文防御,还是有把握击退日军的。那么,显然洛阳已经守不住。甚至日军从洛阳侧后的西面黄河强攻,试图切断洛阳国军退路,将这里国军围歼。所以,洛阳必须放弃,国军主力都需要立即撤向豫西。但如果洛阳无法守一守,日军尾追上来,国军在豫西也会很困难,甚至站不住脚。可以说,在洛阳保卫战打响前后,是整个豫中会战最艰难的阶段。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mdHFS52D3wYXQgTXldaTSyHXeRA0PlLXzqXUfLm1buh1C3.jpg">第十一,为什么汤恩伯主力能够顺利突围?这主要是两点,一个是汤恩伯撤退命令下达的早。在许昌沦陷以后,汤恩伯知道情况危急,立即开始部署撤退。在5月5日,汤恩伯明确下达总撤退令。此时除了坦克第3师团以外,其他日军尚且没有赶到国军控制的核心位置,也就是登封一线。这样一来,国军撤退就抢得了先机。另一个是,日军过于忙于强攻。日军坦克第3师团在4日占领了临汝,5日骑兵旅团也赶到,第110师团也不远。此时,大包围圈基本形成,日军如果停止前进,反复封锁公路,还是可以截住一部分汤恩伯部队的。但此时日军犯了老毛病,急于占领所谓防御空虚的洛阳。洛阳是豫西的重镇,具有很强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也是军人的荣誉。于是,坦克第3师团竟然将大部分主力抽调北上攻击去了,封锁线的兵力很少。到了6日发现情况不对,赶快抽调部队南下的时候,汤恩伯主力已经全部跃过公路突围成功。这样一来,日军苦心布置长达1个多月的包围圈,彻底破产。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qGhTYly5OeyL8YtzU2ztcdEob14AWpXmCb02JF9c1RNdD8.jpg">第十二,洛阳保卫战的重要意义洛阳保卫战在当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此时洛阳防线已经不可守,日军从四面合围洛阳,试图歼灭这里国军主力。如果国军主力不战而逃,日军立即会尾随追击,占领整个豫西,杀入陕西。所以,洛阳不可守,又不可不守。必须留下一支部队坚守洛阳,为大部队西撤争取时间。只要洛阳一天不失守,日军就无法全力追击,国军就可以完成在豫西的集结整理,进而反攻击溃日军。所以,洛阳必须坚守,多守一天也好。这个任务,交给了武庭麟将军。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oLJXtZPEMJTVtPMOgsjUuU0TYh1DoPhyyjZU1sTiPdR8j2.jpg">第十三,洛阳保卫战是成功且惨烈的保卫战整个豫中会战中,以洛阳保卫战持续时间最长,歼灭日军最多,同样伤亡也很惨重,仅次于许昌保卫战。防御洛阳的的主要是武庭麟将军的第15军和刘戡军团,总兵力2万5000左右,进攻的日军则有5万人。刘戡军团是中央军精锐,兵力约1万人。在洛阳保卫战初期全力和日军激战。由于刘戡军团装备相对较好,有少量反坦克炮和野炮,给日军造成一定伤亡,阻挡了日军坦克部队的高速突进。但面对日军猛攻,刘戡军团很快伤亡惨重。所有的重担,落到第15军军长武庭麟身上。武庭麟的第15军只有3个师,其中1个是中央军师,另外两个则是豫西杂牌部队镇嵩军。镇嵩军是臭名昭著的土匪武装,曾经无恶不作。他们曾经在刘镇华的指挥下包围西安,导致城内是多万人冻饿而死,犯下极大的战争罪行。但此刻,他们却是民族英雄。这些武器落后的土匪武装,以强烈的抗战热情和保卫乡亲的信念,创造了奇迹。按照一半军事原则,第15军15000人面对5万日军,恐怕能够坚守3天以上就算很了不起。而第15军在武庭麟将军指挥下,以血肉之躯和日军决战,死光了一层退一层。从洛阳打响5月4日到5月25日,他们前后坚持了长达21天之久。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战绩,代价是15000多人伤亡高达13000多人。等于这支部队伤亡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几乎拼光了。此战日军伤亡也有七八千人,伤了元气,更牵制了日军的攻势。可以说,仅仅洛阳保卫战一个战例,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打破所谓“豫中会战国军不战而逃”的谎言。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ls8Bhkz5xm7KZaCAiG3Z=k1EPa28OVne7=JCYKYJq6Jwl3.jpg">第十四,灵宝战役是豫中会战的收尾,还算不错豫中会战后期,占领洛阳的日军使用刚刚进入战场的部队,沿着公路猛烈攻击,试图先占领灵宝县成,进而占领潼关,打开进入陕西的通道。一旦日军进入陕西,就可以从北部攻入四川,威胁到国民政府的心腹地区。为了击破日军的的这个企图,除了第一战区蒋鼎文的几支杂牌军就地奋力抵抗以外,紧急调动第8战区胡宗南几个军的中央军增援。蒋鼎文的杂牌军拼了老命抵抗,连川军第36集团军司令李家钰都战死了,好歹拖延了时间。胡宗南5个军番号的部队赶到以后,依靠灵宝一线复杂地形和日军苦战。胡宗南这几个军名义上是中央军主力,其实大部分都是新编部队,空有个架子,战斗力不强。万幸的是,此次参战的日军也不是最强的,很多也是二三流部队。山地地形减弱了日军重武器的优势,同时中美联合空军开始发威,另外美军紧急提供了少量先进武器,包括巴祖卡火箭筒。经过反复血战,最终挡住了日军。日军此战伤亡较大,62师团独立步兵第14大队1天内因伤亡连续更换了3个大队长,还干掉了第59旅团长木村千代太少将。至此日军已经无力进攻,被迫后撤,豫中会战全部结束。有意思的是,我们战史的豫中会战中,往往不提灵宝战役。为什么?因为既然宣传豫中会战是国军一溃千里,怎么解释灵宝战役的胜利,怎么解释日军木村千代太少将被干掉?没法自圆其说,只能忽略不谈。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U6pF9f7jVLiGSnhUqleb7SLgcq1OKQqCAw41QBdsyR3BX0.jpg">第十五,豫中豫西老百姓没有活埋5万国军?这种谣言传了很多年,很多人写文阐述过了,萨沙也写过。诚然,确实有武装乘火打劫,对国军撤退零散部队进行缴械,但均不是老百姓。豫西因为历史原因,存在大量的地方武装力量,比如民团和半土匪武装。这些武装从清末开始出现,直到我党建国以后多年才被剿灭。这些武装力量没有什么政治主张,有奶就是娘。此次见国军大撤退,很多部队出现零散的部队和后勤辎重部队,就来捞一笔。他们的目标主要是抢劫武器,扩充实力。他们不敢对于大部队动手,即便一个国军连,他们也不是对手。他们抢劫的都是三三两两的国军溃兵或者没有什么武装的后勤辎重部队。在整个豫西撤退中,确实有一些部队的武器被抢,但并不多。道理很简单,这些武装根本不能和正规军交战,不是对手,只能虚张声势,吓唬人而已。这些武装,同豫西老百姓是没有关系的。没有资料证明豫西老百姓参与打击国军,更不存在活埋5万人的荒唐说法。相反,现在很多资料可以证明豫西老百姓支持抗战,掩护了被打散逃亡的国军,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其实,从一般常理来看,老百姓怎么能和正规军作战呢?1000个老百姓,能吃掉100人国军1个连吗?怕是1万的老百姓都不行。如果老百姓有这个本事,那中国还会被日寇如此践踏吗?没有这种道理。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EjWzPCgZH1N2eO5HkZxJ8AFBiU5qciqMAWmenAuHzjHNO7.jpg">第十六,不可否认,豫中会战是一场败仗败仗就是败仗,没有什么死撑的必要。豫中会战国军丢失了豫中平原,豫西的门户洛阳也被日寇占领,损失了大片领土,诚然是败仗。但败是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诚然我军判断有些失误加速了失败,但即便没有失误,豫中平原和豫西洛阳也是保不住的。至于所谓一溃千里,上面萨沙也说了,是为了避免主力被合围的突围。我想稍微有些智商和军事常识的人都该知道这样突围对不对?但就整体来说,国军在豫中会战表现还算凑合。我们在各个战场都拼了,很多时候还是用尽全力,但力量不如人,又能怎么样呢?其次,豫中会战许昌保卫战、洛阳保卫战等等,就防御来说也是不错的,打的并不难看。我想有些智商的人,也该明白这点。最后,豫中会战最后的灵宝战役,我军击溃日军攻势,保住了灵宝和潼关,迫使日军后撤,干掉日军旅团长,算是不错的收尾。此战我军损失不大,整个豫中会战伤亡大概3万人左右,相比20多万部队,约是七分之一,不算什么。自然,日军伤亡更小,不过是一万人左右,也是七八分之一。因为此时是1944年,日军已经必败,我军在缅北的军事援助路线又要打通,预计用不了几个月就会实现美式化。此次豫中会战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保住豫西大部分地区,同时保住主力,接受美式装备以后,我军实力增加几倍,到时候再杀回去就是了。打仗都是以强击弱,哪里有倒过来的呢?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KuHJVeRynRU9meTPeOmEPL3nszdFHTkV5KRWfiDzozNVj2.jpg">第十七,豫中会战毫无意义上面也说了,豫中会战日军只是打通了平汉铁路,围歼国军主力计划失败。而这条平汉铁路的黄河铁桥,在几个月后就被日军炸断,导致铁路全部中断,等于0。也就是说,日军出动如此强大兵力发动豫中会战毫无意义。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dingyue.nosdn.127.net/bFgwwLQjFjTJAYRw8KSIunk5U=Fqf18zHGNs4.jpg">第十八,豫中会战的研究应该抛开政治因素战史研究不应该和政治挂钩。战史就是战史,就如同单纯的下棋,不应该认为这个棋手是中国人,那个棋手是韩国人,就在分析的时候特别拥护中国人。豫中会战就战史研究方面,有着很大的意义,是很值得分析的战例。可笑的是,因为政治因素,这么多年都始终处于迷雾中。好了,写的太多了,下面就是长衡会战了。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http://go.10086.c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珍宝岛战役谁赢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