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没真三国无双7副将技能能过吗

真实武将单挑存在吗?有,但很少,吕布、关羽、岳飞都曾单挑过
三国演义或者一些小说里面,经常有这样的场面出现,两军对阵时,武将单挑,这个时候一般会有这样的描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阵斗将画面展现于众人眼前。只见一将,白盔白甲素罗袍,胯下一匹白龙马,掌中一杆亮银枪,威风凛凛,勇冠三军。冲到阵前拧枪就刺,不到三合,敌将被刺于马下。小说为刻画人物或者说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往往写得天花与油醋乱坠。观众看到电视上精彩处手舞足蹈、如醉似颠,恨不能立马拿根柴火棒冲到院子里扎把扎把几下。
且住!这种斗将场面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小说中的情节大都是虚构的。首先白盔白甲银枪白马一说纯属杜撰。小说为了大力塑造人物,得把主人公装扮得又酷又帅。然而,自古有“临阵不自标异”一说。意思是为将者临阵时装束不得标新立异,要注意伪装,以免自己成为对方的首要攻击目标。《淮南子》云:“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上面的那位小将果真白衣白甲,外加银枪白马,除非是大雪天,满世界和他一样银妆素裹,否则,多半还没等这位帅哥小将到达阵前,就被对方弓弩手射成箭垛子了。
白衣白甲问题且放一边。那么临阵斗将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此为战阵斗将的定义。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即使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最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诸葛亮、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淝水之战中,有一个当时很有名的万人敌,叫张蚝(念刺)。《太平御览》引《前秦录》说,张蚝本来姓弓,膂力过人,与《三国演义》里的许褚一样威猛,能抓着牛尾巴拽着大公牛倒走。张蚝投靠了一方豪酋张平,深受器重,被张平领为义子。后来张蚝私下奸淫了张平的小妾,张平知道后严厉斥责了他。张蚝大惭,“割阴以自誓,遂为阉人。”
没想到自宫之后,神功大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张平与前秦的战事中,张蚝号称“不败”将军(此处隐去“东方”二字)。后来前秦方面的两个万人敌邓羌和吕光出手,合力才将张蚝活捉。张蚝便降了前秦,成为苻坚的爱将,其战斗作风勇猛,成为前秦军中之典范。然而,就是这位“不败”将军,淝水阵前领一军与东晋的北府军对峙,一场厮杀下来,这位万人敌被北府军杀的丢盔卸甲,险些丢了性命。可见即使力能举鼎,力比牛大,在真正的战争大场面里,个人武力对战争的胜负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这些言论通过历史架空的隧道传到那些武人的耳朵里,伊们必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老子在前方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你们几个妄人(网人)却在背后几几歪歪,说这等风凉话?”其实这般说法,并非否认战阵斗将的真实性。本意是,这种战场上兵对兵、将对将的捉对厮杀并不是很普遍、很有代表性的战争行为,而是一种在战争中被边缘化的战场行为。中国古代名将兵家辈出,老祖宗们在几千年里发展出令人瞩目的军事成就,这些成就里,战阵斗将的出彩处甚少。因而相关的历史记述也比较少。
虽然历代对战阵厮杀的细节描述较少,但到了清代,有好事者做了专门研究。大家都知道,究大清一朝,思想、艺术、文学的大家,凤毛麟角,屈指难数,质量数量远逊前代诸朝。但大清不乏考据名家。特别是史学方面,出过一些很优秀的考据学者。用今天的无厘头说法就是,清朝出过一些历史“狗仔队”高手,专行归纳、总结、分类、疑古、考异诸事,然后辑录成笔记体。这些资料洋洋大观,虽缺少深度,却不乏精度。有的笔记体文献中,对那些被边缘化了的战阵斗将,竟然也做了很精彩的记录。下面小编主要从清人王士禛和赵翼的笔记入手,去了解历史上那些真实的战阵斗将场面,其中添枝加叶自然不可缺少。本人姑妄言之,众位姑妄听之。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古代真有斗将之事,并非稗官之妄说。王士禛引《剧谈录》说,唐时白敏中征讨叶蕃,有一高大威猛的黑衣酋帅出阵邀战,这时有潞州小将驰马而出,弯弓搭箭,射中其面,然后冲上前去抽剑将酋帅砍落马鞍。此小将真是勇猛,可惜没有留下姓名。王士禛又举了两个例子,以《剧谈录》中李临淮部将白孝德斩贼将刘龙仙,及《五代史》中周德威生擒陈夜叉等旧事为证。
号称清朝历史考据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举出了更多战阵斗将的例子,其中大都来自于正史。根据赵翼的介绍,自春秋以降,以至秦汉,正史中关于斗将的记述很少。《春秋》记载,鲁僖公元年,鲁国公子友帅军在郦击败了莒国军队。赵翼称《左传》里提到,当时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之间有仇隙,士卒何罪?”于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杀,单挑中莒挐被击败而活捉。可见,斗将之事,春秋时就已经有了。但现存的《左传》中找不到二人厮杀的记述,不知赵翼参考的是什么版本。《汉书》曾记述,汉王刘邦与项羽在广武交战,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命勇士出阵挑战,却被汉将楼烦一箭射杀。刘邦真是聪明,虽在阵前失了尊严,却赢了战机。
三国时猛将如云,自然少不了战阵斗将的精彩场面。《三国志》记载,曹操东征袁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到了白马坡后,“(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后来樊城一役中,关羽与庞德阵前相斗,庞德一箭射中关羽前额,此一役实有损美髯公大名。《三国志》还记载了魏将张辽率领五百死士攻破孙权大营一战。此战中,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连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看来张辽之勇不亚于关羽、张飞两位公认的万人敌。另外,《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称,郭汜攻长安,吕布对郭汜说“且退兵,你我决一胜负。”于是二人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至于《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长坂坡、张飞夜战马超等经典段子并非正史。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战阵斗将的一个高峰期,前代后代均无法超越。《晋书·载记》称,陈安原为晋将,后投降匈奴人刘曜,后又叛刘曜。刘曜使猛将平先追击陈安。陈安十分勇猛,左手执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人称“左关右张”。近战刀矛俱发,远战则纵马驰射,十分威风。平先与陈安大战三个回合,力夺其矛而还。才三个回合便被对方缴了兵器,看来陈安是个“掺假”猛将,远不及关张这样的万人敌,。
《宋书》记载的一战例甚为惨烈,衡阳内史王应之起义兵攻长沙,阵前连斩数人,勇不可当。守将何慧文与王应之舍开大军近身博杀,厮杀多时,何慧文身上被王应之重创八处,血流如注,何慧文则硬生生的将王应之的一只脚砍掉。一番苦战之后,何慧文终将王应之斩杀,自己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
《南史》记载,南朝刘宋时鲁爽反叛。鲁爽素来十分枭猛,《南史》称鲁爽有一妩媚的小字:女生。因鲁爽的小字实在有趣,不知两军阵前,宋将大呼来将通名的时候,鲁爽会不会大声回应:我-是-女-生。刘宋猛将薛安都率军前去征讨鲁爽。薛安都冲到阵前举起大矛猛刺,鲁爽猝不提防,应声而倒。看来他的小字实在柔弱了些。史书在介绍鲁爽时,特意提到他的小字,似有讥讽之意。《南史》又载,刘宋大将焦度与北魏猛将豹皮公相遇,交槊而斗,焦度大吼一声,将豹皮公击落于地。焦度左冲右突,力杀数十人,当者披靡。《南史》又载,陈庆之在悬瓠城,北魏骁将宝乐号称军中最勇,求单骑交战,陈庆之的儿子陈昕跃马直趋宝乐,击败百乐,北魏军遂溃散。
《梁书》记载,梁将柳仲礼在青塘与侯景大战。柳仲礼突入候景的中军,一时无人可当。柳仲礼的矛槊就要刺中候景之际,候景部下支伯仁突施偷袭,斜刺里一刀砍到柳仲礼肩上,柳仲礼遂逃。
《陈书》记载,北齐与梁战于吕梁。北齐军中有西域胡将善骑射,弓马十分娴熟。梁朝主将吴明彻对猛将萧摩诃说:“若能击败此胡将,则敌军军心必失。阁下号称有关张之勇,何不斩了这位‘颜良’扬名?”萧摩诃听了二话不说,驰马冲向北齐军。那员胡将见状挺身出阵前十余步,萧摩诃手持铣鋧(一种近身格斗并可投射的短矛),飞掷而出,正中其额,胡将应声而倒。接着萧摩诃又斩杀数十人,北齐军遂大溃。
《北史》记载,北魏宗室可悉陵,自幼十分勇猛,力大无穷,曾在打猎中赤手活捉猛虎。可悉陵跟随北魏军征凉州,敌方河西王沮渠茂虔命一骁将与可悉陵斗阵,二人都是大力士,不几个回合,两支槊都被折断,很像《三国演义》里许褚战马超的情节。可悉陵立即抽箭将敌将射落马下,由于来不及拔剑,可悉陵以随身短刀把敌将的脖颈斫断。《北史》又载,东魏西魏的河桥之战中,东魏军中有一厚甲长刀将,拍马直取西魏猛将蔡佑。距离蔡佑三十步时,左右劝射杀敌将。蔡佑说:“我等性命,在此一箭耳,万万不可虚发!”敌将在十步左右时,蔡佑以箭大力射之,敌将应弦而倒,蔡佑上前以槊将其击杀。另记载,东汉司徒王允的后代王思政也是一员猛将,河桥之战中王思政下马步战,用长槊左右横击,一击能击倒数人。不过此为乱战,并非斗将。《北史》又载,北周北齐的邙山之战中,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单骑追杀北齐斛律光,斛律光左右跟随都失散,只剩下一位部下和一支箭。王雄手执长槊距离斛律光不到一丈。王雄对斛律光说:“我不杀你,将你活捉献给皇上。”斛律光以仅剩的一支箭,近距离射中王雄面额,王雄退走,将近大营时落马而死。
《北齐书·綦连猛传》记载,突厥大军进逼晋阳,突厥军中一番将耀武扬威,出阵邀战,齐将綦连猛二话不说,挺身独出,驰马突进,只一合,便把敌将刺落马下,后力斩之。
《后周书》记载,北魏末年高平镇人万俟丑奴僭称大位,聚众造反。魏将侯莫陈崇率军征讨万俟丑奴,乘对方列阵尚未完毕,侯莫陈崇单骑突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一时敌众无人敢动。侯莫陈崇后因战功晋升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隋唐时代承袭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尚武好勇之气,正史中也记录了一些斗将的场面。《隋书》记载,隋朝大将窦荣定出征突厥阿波可汗,派人对突厥人说:
“士卒何罪,你我应该各派壮士决一胜负。”突厥于是派遣一骁将挑战,窦荣定遣猛将史万岁应战,史万岁出阵力斩其首而还。《隋书·杨义臣传》中的一段记述最有意思。隋朝汉王杨谅发动叛乱,命大将乔钟葵围攻代州。隋大将杨义臣率军进剿。乔钟葵部下猛将王拔善使长矛,骁勇善战,无人可敌。杨义臣对此很忧虑,于是在军中招募能抵挡王拔的人。车骑将军王思恩挺身自荐,杨义臣赞道:“真乃壮士也!”随后赐酒。阵前王思恩望见敌阵中的王拔,毅然将酒觞抛于地上,策马冲杀,连杀十数人,突入王拔中军。一时两军擂鼓呐喊,如催天劈地,孰料不几合王思恩却为王拔力斩于马下,此时地上酒尚温。看来这个王思恩武技不够,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没有重演。
尉迟敬德大败单雄信是评书里的精彩情节,不过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事。《旧唐书》记载,单雄信挥槊直奔秦王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力刺雄信坠马。《旧唐书》又载,王世充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军中,乘隋朝皇帝的车马,铠甲华丽,十分招摇。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出,力擒王琬而归。《旧唐书》又载,秦王李世民讨刘黑闼,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单骑追逐李世民,唐将潘毛大吼一声,将高雅贤刺于马下。《新唐书·秦叔宝传》称,每次敌军中有骁将夸耀勇猛,秦王李世民便命秦叔宝去挑战,秦叔宝往往能于万众之中将敌将刺落马下,次次都能取得胜利。看来秦叔宝是个真正的万人敌,当得“百万军中取上将手级”的荣誉,而评书《隋唐演义》大大低估了秦叔宝的勇猛,几乎将他排在猛将榜最末。《新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唐军征高丽时,敌军中有善射者接连射杀官军十余人,薛仁贵单骑出阵将其生擒而还。《新唐书·王难得传》载,吐蕃大将赞普子郎支都,自恃勇猛,骑名马出营挑战,唐将王难得飞驰而出,直斩其首。后吐蕃室韦酋段普洛扰边,唐将刘容奴单骑袭击,斩敌首而归。
《旧五代史》中记载的最勇武的将领是后晋周德威。当时后梁氏叔琮讨伐后晋,率众逼进太原。有一个叫陈章的梁将,以勇猛知名,众人赠一绰号为“夜叉”。陈夜叉对氏叔琮说:“晋人所依赖的不过是周阳五(周德威),我愿意生擒他,请赏以州郡。”就连后晋皇帝都知道了这事,劝周德威留神。周德威说:“陈章大言不惭,未知鹿死谁手!”后来在两军阵前,周德威微服挑战,佯装不敌。陈章纵马追赶,周德威猛然转身,挥铁杵将陈夜叉击落马下,将其生擒,一时周德威声名大震。后刘守光叛乱,周德威在追讨过程中,又以同样的方法擒获了叛将单廷圭。不过后来周德威在与契丹人的战事中,打了不少败仗,可见斗阵虽勇,不能保证取得所有胜利。《新五代史》中记载李存孝救援李罕之于泽州,梁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舞长槊,二马错蹬,将之力擒。
《宋史》中也散见一些斗将战例。《宋史·王君万传》载,宋将王君万在战阵中,忽一骑从敌军中跃出,长矛即将刺中之际,王君万侧身避开,力斩其首,战后才发觉对方是羌军首领药厮逋。《宋史·侯益传》载,候益早年跟随唐庄宗与梁朝战,梁将李立、李建以骁勇闻名于世,候益挺身出斗,以一敌二,力擒二将而归。《宋史·张玉传》张玉修筑青涧砦,西夏兵来进犯,有铁骑挑战,张玉持铁简出斗,取其首还。《宋史·郭遵传》载,西夏兵来进犯宋边,临阵出骁将杨言要擒拿郭遵,郭遵挥铁杵击破其脑。《宋史·王珪传》载西夏军中有骁将持白帜植枪(不知白帜植枪是什么古怪兵器),出阵骂道:“谁敢与我一战!”该将挺枪与王珪战,刺伤王珪右臂,王珪左手以铁杵击碎夏将的脑盖。这时又一西夏勇将挺枪而来,王珪挟住其枪,以铁杵将其击杀。《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大战太行山,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宋史·赵立传》载,兀术攻楚州,周围有六将,兀术呼曰:“我乃镇抚,可来决战。”有两骑突出,宋将赵立奋矛刺杀,连斩二将而归。《宋史·毕再遇传》载灵璧之战中,金将有持双铁简跃马而前,宋将毕再遇以左刀格其铁简,右刀砍其脑,金将坠马而死。纵上所述,宋将中不乏能力战者,可惜不能改变国家军事积弱之势。《明史》记载,熊天瑞据赣,常遇春率兵围攻。熊天瑞有一养子元震十分勇猛。一日元震率兵出城侦察,与常遇春遭遇。元震发觉,遂单骑直奔常遇春。常遇春的部将挥大刀,元震手执铁挝,二将且斗且走。遇春叹道:“壮士也,不必追了。”《明史》又载,明将傅友德守徐州,元朝扩廓遣将来攻。傅友德单骑奋槊,力刺元将韩乙于马下,元军遂败去。《庭闻述略》记载,蒙古也先入寇时,有一将手持旗,一将手持弓矢,到达城下。明朝守将石彪出城,手执大斧,一斧砍落了敌将的脑袋。
《汇书》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刘千斤聚集流民在湖广起义。刘千斤本名刘通,力大无穷,县衙门前石狻猊重达一千多斤,刘通一只手就可以举过头顶,因而得名“刘千斤”。康都督招募紫微山的僧人惠通进剿。惠通直入刘千斤大营,对刘千斤曰:“你违抗朝廷,祸及老僧。老僧今天与你约定,各以毡裹兵器,蘸灰试斗,身上白点多者为负。如果你输了,则当面自缚以降官军。”刘千斤自然不把这个老和尚放在眼里。两人一直缠斗到天黑,刘千斤浑身上下斑斑点点,不计其数,于是愿赌伏输,来到明军大营请降。《水浒传》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讲的是杨志与周瑾校场比武的故事,双方也是用毛毡包了兵器蘸上白灰厮杀。斗了四五十合,周谨身上,“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施耐庵的这一段描写,很可能源自《汇书》中的这段故事。不过《汇书》所载也不足为信,《明史·白圭传》称刘千斤为明将白圭擒获,而并未提到慧通与刘千斤的比武。
《柳轩丛谈》记载,南明靖国公黄得功早年与张献忠部起义军作战。黄得功裨将林报国被张献忠部将赵虎诱杀,黄得功大怒,直入对方阵中,力斩赵虎于马下。起义军中有一号称无敌将军的少年猛将,匹马赶到,欲取黄得功,却被黄得功生擒,横置马上而归。
到此为止,历史上战阵单挑的战例介绍告一段落。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上的阵前斗将厮杀,实比演义中的夸张描写还要凶险。根据以上的介绍,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厮杀中很少有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你来我往,杀他个几十回合,甚至数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厮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这就如武林高手过招,在金庸的小说里,华山论剑可以比个几天几夜不见分晓。在古龙的作品里,高手之间往往一两招便分出高下。世间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话,古龙的描述也许更接近现实。冷兵器时代的搏杀,容易令人想起欧洲古代的一种搏击方式,搏击双方持长长的木质兵器,骑马快速互相冲锋,二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会被击落。力大者,准头好的,往往是获胜者。中国古代的战阵斗将也许与此类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敌手,在评书和戏曲中却成了一个搞笑明星。历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强大的三板斧,那么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万人敌(历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厮杀中有很好的效果。上文中,楼烦,潞州小将,庞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术获得了胜利。当然,战场上对箭术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准,又要射的狠。中国古代的铠甲不像欧洲的铠甲那样有护脸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为对方的攻击目标。《三国演义》里关羽战长沙的故事中,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老将黄忠。黄忠能将关羽头盔上的簪缨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难事。可见黄忠实是对关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战阵斗将的战例中活捉敌方将领的比例高的惊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邓羌和吕光擒张蚝,平先勇夺陈安大矛,侯莫陈崇擒万俟丑奴,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贵活捉高丽神射将军,周德威擒单廷圭和陈夜叉,李存孝力擒邓季筠,以及明末黄得功生擒张献忠部下“无敌将军”,等等。看来马上生擒敌方将领并非单是演义、戏曲中的渲染编造,正史中也屡有发生。从胜利方来看,活捉对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高超的武艺,以及对时机的把握。从被活捉一方来看,很多时候还没怎么打就被对方生擒,这说明在马上高速行进中作战,动作幅度大,动作也容易变形,所以较易产生失误。一不留神,就给对方拿住了,浑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来。
上文中的各种战例中,秦汉时期的战阵斗将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汉时期偏偏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最高水平时期,后世中难得一见象秦灭六国、汉击匈奴那样的经典战役。这是因为,秦汉时期较多发生大规模作战,战争规模越大,战略战术、集团性的作战方式成为首要致胜因素,个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的比例最高,而这一时期,乱战、混战、无准备之战发生的相当频繁,因而主将的个人武力就会发挥较大作用。唐朝李靖说过,前代战争往往是“以少术胜无术”。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可见这一时期,能近身搏战的猛将虽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将却并不多。唐朝则集两方面之长,既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另一方面,军事指挥水平、战争水准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战者,但其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历来弱于辽、金、元等朝。至于明朝,虽有刘誔那样的大刀猛将,在八旗军精良的骑射术面前,仍一败涂地,战死于萨尔浒战场。
主将乃军中之宝,是军队指挥系统的首脑。主将一失,三军尽墨,所以全军上下必须要全力保护主将的安全。主将阵亡,必然导致军队指挥系统的失灵,全军的崩溃也自是在意料之中。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实在数不胜数。所以古代主将参与的战阵斗将在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并不普遍。赵翼、王士禛二位先生搜尽前代史籍,才找到数十个例子,今日添油加醋着力渲染一番。各位权当茶余饭后之谈资,姑妄听之,姑妄听之~
单挑还是有的:拿葱那个大婶出来!
客观的来说,武将阵前单挑这事确实是不靠谱。不仅风险极高而且有悖于战争的基本规律。就连战争礼节最为繁重的春秋时期,打仗都没有这么费劲的…姚雪垠曾写过两句诗批评这种认识:“阵前苦斗獬豸将,旗下旁观草木兵”。
▲士兵OS:emmm…
你们打吧我们就看看…
之前也跟大家科普过,我国的双脚马镫出现在东晋时期,想在马上自由的使用长兵器估计也要在此之后了。所以实现类似影视剧中的马上对决,也要在东晋之后的时代…
▲之前科普过马镫
马镫究竟有多重要?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
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少数特例!我们要肯定:历史上确实有两军阵前决斗的将领,而且还有一些将领沉迷决斗不能自拔…
其实单挑决斗的多发期确实是在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有很多的武将都喜欢单挑:比如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这些历史都是有史可考的。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对这段有详细记述
五代时后梁的大将王彦章,更是传说中的单挑狂魔!据《资治通鉴》记载,此人外号“王铁枪”,臂力惊人!骑在马上使用两把常人根本拿不动的大铁枪,据说每把都有百斤重!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
▲这把铁枪按照现在的度量衡
换算下来约为66斤
在五代乱世中,王彦章凭借其过人的力量只用三天便阻挡住了来势汹汹的后唐大军。其作战勇猛,让世人惊叹!
《水浒传》里说,王彦章曾经在阵前连续单挑赢了后唐36员武将!《水浒传》自然不是正史,但大可见证其过人武力了!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战争的胜败高下已经是以战术为主导了。所以,单单比拼武将的武力值这种简单暴力的做法明显是不现实的…那么中国古代的战争到底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呢?
春秋战国:打仗也要讲道理
从春秋战国到步入近代,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战争的形式呈现出不断多样化和丰富化趋势。中学课文《曹刿论战》讲的是春秋时期打仗的故事,从这篇中我们多少就能看这个时期战争的基本模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一段文字,表面上无论是君王还是指挥官聊的既不是战略战术,也不是后勤保障;而是战争前的礼仪、祭祀和赏罚问题。在春秋时期,为何打仗之前最重要的是这些因素,而不是战术本身呢?
▲《孙子兵法》完成于春秋末期
对于战术必要性的认识应该已经成熟
如同现代战争受到国际法的限制,在春秋时期打仗更是要“守规矩”!夏、商、西周以及春秋的战争,并非两军出征相遇即厮杀,战争多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这些程序的外在表现就是突出“礼”这个概念。
这些在现代被看成是“繁文缛节”的“礼”,主要分为“军祭、占卜、誓师、战祷、致师、献捷”六个流程。
▲古人认为战争是光荣的,要先祖准许
战争也是罪恶的,要祖先乞求原谅
这其中的致师,应当是之后中国历代武将单挑最早的表现:两军对垒,首先遣勇士去敌军挑战,称致师。但是致师更偏向于叫阵,以体现军队英勇,勇士的行为对战争的走势不会出现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仍不排除有勇武过人的勇士曾经取得辉煌的战绩:晋齐鞍之战,齐国勇士高固竟然只身杀入晋军营垒,不仅用石块砸击晋军,更能擒其人、获其车而归!拘于齐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意思是:“希望能把勇士的勇武传达给全军将士。”
▲叫阵还能抓到俘虏抢夺战车
这简直不是一般的神勇了!
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之礼很繁琐,诸如战旗金鼓、战车布阵、军卒进退等等均有一定的规定,这些看似实际作用不高的东西,当时却是被认为军戎武功之关键。篇幅原因,具体内容在此不展开叙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这里的“乘”指的是战车,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以战车作为战争中的先锋。这种车战的形式与武将单挑的模式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极大不同。
这个时代的战车一般有三个乘员,他们并排站在一米五左右宽的车内,右边是主将,称“车戎”或者“戎右”。他手持一柄2~3米长的青铜戈进行挥击。同时佩有一把不到一米长的剑以应付距离较近的敌人。车中间的为驾驶员,负责驾驶拉车的四匹马。而左边的则是副攻手,一般持有短剑和一把100~130cm的大弓,负责远程输出伤害。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之所以能代表国力
就是因为战车在当时的成本也相当高
而战车后面,以往还会搭配有步兵。这些步兵称为“徒兵”,一般至少7~10人一组,跟随在战车后面,冲入被溃散的敌阵中进行厮杀。“万乘之国”也暗指指上万的战车和10万以上的兵力。
▲简直就是步坦协同的雏形啊!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文中的鼓,则是战争时期最重要的通讯工具。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传达军令的就是战鼓。驾驶员听后方军阵内的鼓声行进与撤退。一口气冲散敌人的队形,这是当时最为理想的战术。
▲一鼓作气就是这么来的
之所以说它利于武将的单挑,是因为武将往往会驾车寻找敌方武将。一旦击杀敌方武将,敌方阵型就会大乱。所以这可以算得上最早的武将单挑的原型。
▲战车直取敌方武将也是明智的选择
宋元时期:陆战水战样样行
到了宋代,武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在少数,但是在阵前对决却更加少见。其实,宋代重文轻武的体系下,文官带兵一度成为常态。像范仲淹、富弼、辛弃疾等文官都曾成为军队的主要指挥官,而且也都有过骄人的战绩。这也说明宋代的战争形式更加的注重策略和军队的素质。
▲范仲淹不只能写《岳阳楼记》
还能带兵打胜仗!
在宋朝,新的战争形式不断地变化创新。甚至在水战方面也进行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与造船水平的发展密不可分,比如三国时期出现的楼船和宋代出现的“海鹘船”“巨舰”等等,都使得水战称为中国古代战争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
▲宋代的造船技术已经
可以造出400吨的战船了
比如北宋汴京保卫战,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等等。这时候的战船装备了厚牛皮外壳可以防止弓箭甚至火箭的袭击。装备了巨大的撞角,成为“拍杆”用于撞击敌舰。大吨位的战舰拥有多层甲板,有些甚至能在甲板上跑马。甚至部分战舰还装备了早期的火炮。
▲宋代的突火枪
在江河内进行作战时,两军战舰逐渐拉近距离。然后用弓箭对射,并试着用撞角撞击敌船!随后进行“跳帮”,展开舰上的接舷战!为了应对不同的战术,当时甚至出现了引诱敌人跳帮的“空心船”。空心船和现代的多体船很像,它徒有外形没有船底等于是引诱地方主动跳入水中。
明清时期:火器已经广泛使用
到了明清时期,战争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火器在战争中的开始使用,为部队提升了相当的战斗力。
▲神机营当时已经大量装备火器
包括火枪,火炮,地雷,水雷等各种火器都部分装备了部队,明朝的王牌骑兵“关宁铁骑”和它的前身“辽东铁骑”更是大量装备了先进火器。这使得明朝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完全进入火器时代,也不是说离开了火器就没法打仗。在这一时期,冷兵器和火器将会一起登场,展现中国古代战争形式的最终形态。
▲三段击的发明让明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变化首先体现在攻城战上:火炮的应用使得战争双方都会用火炮率先打击敌人。但是当时的火炮发展仍然够成熟,不仅装填麻烦,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可靠性都算不上高,因为炸膛率还是相当的高…但是火炮惊人的毁伤效果,确实是之前的武器无法比拟的。巨大的声响和不俗的杀伤力让守城将士的身心受到巨大冲击。
▲明代末期的火炮已经具备相当的威力
另外一种叫万人敌武器,更是丧心病狂。据考,这种武器最晚发明于明末崇祯的初年。这种火器是用泥制成的,周围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晾干后装填火药,并掺入有毒物质。当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抛到城下,火焰会四面喷射,并不断旋转,烧灼敌军。因为它制作简单,取材又方便,且杀伤力巨大功能,所以才有此称号。
在野外战斗中,火枪无疑改变了步兵阵列的作用。线列步兵能更加有效的防卫骑兵的冲击,使得线列步兵推进更加有效。特别是在“三段击”发明并投入使用之后,当时明军火器的战斗力,一度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这一时期,武将之间单挑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功夫再高,也能一枪撂倒…
其实,相比于中国人而言,古代的外国人更喜欢在阵前决斗。
比如战国时期的日本,在两军对垒或者兵临城下时,主帅大都会派军中武艺高强的武士上阵前决斗。这和中国影视剧中的情况如出一辙。
著名的特洛伊战役中,阿喀琉斯也在阵前与奥德修斯进行决斗。虽然这段叙述出自荷马史诗,但是希腊罗马时期,确实在战争中存在阵前决斗的情况。
▲电影《特洛伊》中
两军对阵就是先决斗后冲锋…
文艺作品中之所以喜欢用阵前决斗的方式来表现战争,主要还是为了突出故事中武将的英勇。毕竟从人物的视角来描写历史,至今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
▲一将成名万骨枯!
我们还是企望和平的!
今天大家聊聊中国古代的战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篇幅有限,内容比较片面。许多时代和许多具体的战法都没有聊到。对古代战争有兴趣的朋友,军武菌还是推荐大家去看如《中国历代战争史》等专业书目,必将有所裨益。
辑自网络分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三国副将技能书配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