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在大决战时为什么日军战斗力最差的师团

《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王钟华
《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王钟华
名将榜?劲旅榜?大事记
  数百幅珍贵历史图片
  带我们走近骁勇善战的威武之师
  国共两军对决上党,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淮海,渡长江,摧枯拉朽之势令==军土崩瓦解。宋希濂身陷四面楚歌,绝望之中用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在敌军主力被消灭后,除以天津方式解决残余敌人外,以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解决残余的敌军是必然地要出现的,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  
  全体指战员都要进一步明确不管是和是战,都要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 邓小平  
  在大陆必须保存住西南这个基地,这样,将来才能与台湾及沿海岛屿相配合,进行反攻。如果我们现在放弃了西南,也就等于失去了整个大陆,国民==在国际上就会丧失地位。
               ――蒋介石  第一卷 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
第一章 八年抗战,雄师劲旅出太行
第二章 首战上党,揭开解放战争序幕
第三章 二战平汉,击破蒋介石黄梁梦
第四章 五战五捷,刘邓大军旗开得胜
第五章 豫北反攻,兵锋直捣“哑铃把子”
  第二卷 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一章 飞渡黄河,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第二章 金蝉脱壳,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三章 寻机歼敌,在大别山立足生根
第四章 全面出击,创建大别山根据地
第五章 造势作战,刘邓大军问鼎中原
  第三卷 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
第一章 运筹帷幄,淮海大战一触即发
第二章 钳制打援,配合华野围歼黄百韬
第三章 攻取宿县,拦腰斩断徐蚌线
第四章 诱敌深入,黄维被围双堆集
第五章 围歼黄维,中原逐鹿以我军的胜利告终
  第四卷 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
第一章 箭在弦上,二野运筹渡江战役
第二章 旌旗南指,万马千军箭在弦上
第三章 千帆竞发,一举突破长江防线
第四章 摧枯拉朽,直下金陵澄==
第五章 千里追击,三路大军下浙赣
  第五卷 挺进大西南 解放大陆最后一战
第一章 声东击西,大军直指“西南天堑”
第二章 首战川黔,拦腰斩断西南防线
第三章 成都战役,围歼最后一支王牌军
第四章 进军云南,“不给云南人民留后患”
第五章 进军西藏,红旗插上世界屋脊
二野大事记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声震娘子关(1)  八年抗战,雄师劲旅出太行  
  声震娘子关  
  1937年八九月间的西北黄土高原,本该秋高气爽,可不知为什么,这个秋天,雨却下得特别多。9月6日从早晨开始,雨便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整个三秦大地在连日的大雨中显得分外寂静。8点左右,陕北三原县石桥镇以西的小磨村一块陕西本地人叫作“休闲地”的广场附近,突然传来一阵阵口号声。随即,一支支整齐的队伍走了进来。不一会儿,广场上就黑压压地站满了人。  
  广场前面,一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全副武装,一脸严肃,站在一张临时搭建起来的桌子旁,看样子有些心神不定,连脸上淌下的雨水也顾不上擦一下。这个年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赓,他在两天前刚刚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也就是得知自己新任命的同时,师长刘伯承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担任第二天誓师典礼的指挥员。刘伯承嘱咐陈赓说:“这是129师第一次阅兵,也是129师开赴前线的誓师大会,会场要布置得简朴、庄严;要在大会上营造一种抗日救国、奋勇杀敌、为挽救祖国危亡不惜牺牲个人的战斗气氛。”  
  为了使129师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阅兵不出差错,陈赓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5日凌晨3时就起了床。他正准备去阅兵场时,突接师部电话通知,阅兵因故延期于6日举行。不料,9月6日却下起了大雨。部队静静地站着,层层细雨已经变成倾盆大雨,雨借着风势,向下狂泻。  
  陈赓看着一时停不下来的大雨,决定先让部队回营房待命,准备再请示师部,看誓师大会是否可以暂停至雨后举行。  
  就在这时,刘伯承和政训处主任张浩骑着马进入会场。刘伯承和张浩都没有穿雨衣,身上的衣服已全部淋湿。刘伯承问正忙着下命令的陈赓:“怎么部队又往回走了?”  
  “报告师长,因为下雨,我们想请示雨停了再开!”陈赓敬礼后答道,“誓师大会能不能等雨……”  
  没等陈赓说完,刘伯承立即说:“革命的人民军队,只能随时随地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去夺取胜利,不能让风雨阴晴左右军事行动的既定安排,何况我们今天是在民族危亡、时不我待的紧急关头,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大雨已经把我们打湿了,躲它还有啥子意思嘛!”  
  警卫员见师长在雨中淋着,把雨衣送了上去。刘伯承把手一摆说:“不用,全师同志们都没有穿雨衣,我怎能穿着雨衣站在大家面前呢。”  
  全师指战员看到师首长也和自己一样在雨中淋着,不觉都挺直了腰板,远远看去就像雨中屹立着的上万颗青松,而那上万颗红星帽徽也在迷茫的雨雾中闪着一片片红光。  
  嘹亮的军号在雨中吹响,陈赓在临时组成的“军乐队”的伴奏下,站在阅兵台上,以洪亮的声音宣布:“八路军第129师抗日誓师大会现在开始。”  
  雨越下越大。全师在狂风暴雨中傲然挺立,人人精神奋发。  
  首先是检阅队伍。刘伯承、张浩从台上走下来,检阅最后一次头戴红星帽的部队。  
  马蹄声在泥水中有节奏地响着,耀眼的红星从眼前一片片闪过。检阅完毕,刘伯承、张浩回到台上,刘伯承向前跨出一步到台前,高声说:  
  “同志们!今天是我们开赴抗日最前线的誓师大会。”  
  话音刚落,“哗”地一声,全体立正,万双眼睛注视着自己敬仰的师长,静听师长讲述抗战形势,讲解出师抗日的意义。最后,话题转向大家关注的“换帽子”问题上。  
  “经过我们的努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了。现在大敌当前,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在即,我们要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  
  他停顿了一下,扫视着注意听讲的指战员,提高了嗓门:  
  “同志们,改变番号,只是个形式,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说着,他拿出缀着青天白日帽徽的黄色军帽,指着帽徽说:  
  “军帽上的帽徽虽然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刘伯承率先把那顶黄色军帽戴在头上,发出命令:“现在换帽子!”  
  指战员们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把伴随自己征战多年的红军帽脱下,折叠好收起,戴上黄色的军帽。许多人的泪水夺眶而出,同雨水混合,从脸上流下。  
  换帽后,举行授旗仪式和颁发红军纪念章。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  
  “中国共产党万岁!”  
  慷慨激昂的口号声一结束。刘伯承带领大家集体宣誓:  
  “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父母兄弟,奸淫我们母妻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为了抗日救国,我们已经奋斗了6年。现在,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我们改名国民革命军,上前线去杀敌。我们拥护国民政府及蒋委员长领导全国抗日,服从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严守纪律,勇敢作战,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  
  “我们是工农出身,不侵犯群众一针一线,替民众谋福利,对友军要亲爱,对革命要忠实。如果违反民族利益,愿受革命纪律的制裁,同志的指责!谨此宣誓。”  
  刘伯承读一句,全师指战员跟一句。  
  雨声和宣誓声交织在一起,久久地回荡在田野上空,回荡在全师将士的心上。  
  刘伯承那年45岁,年纪虽不算大,但却已经度过了26年的军旅生涯,在当时建军只有10年的年轻红军里,称得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129师在抗日战争的枪声中诞生了。这是一支精兵强将云集的队伍。129师由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而成。新组成的129师下辖385旅和386旅。385旅由原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第10师、第12师合编而成,下辖第769团、第770团;第386旅由红31军第91师、第93师改编,下辖第771团、第772团。除此之外,陕北红军的第29军、第30军,独立第1、2、3、4团和骑兵团改编为师直属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全师共13,000余人。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声震娘子关(2)  就在129师举行誓师大会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已对中国展开全面进攻,华北战局十分危急。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后,兵力逐渐增至8个师团另6个独立旅团,统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分三路大举进攻:一路沿平绥路西犯;一路沿平汉路南犯;一路沿津浦路南下。驻扎在华北的80万国民党军队,在日军大举进攻下,迅速土崩瓦解,纷纷逃窜,真是“闻风四十里,枪响一百三”,使侵略者犹入无人之境。  
  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115师、120师先后开赴前线,胜利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取得八路军出师后的初战大捷,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120师在雁门关和同蒲路两侧,战雁门、袭宁武,在敌之侧翼频频得手。  
  兄弟师的消息让129师有些沉不住气了。129师广大将士纷纷要求立即出动抗战,整连整团的指战员签名上书,盼望早点到抗日前线。  
  9月25日下午5时左右,命令第129师出征的电文终于从延安发出:  
  刘(伯承)徐(向前)张(浩)并告朱彭并致贺(龙):  
  1.保定、沧州、献县均失,国民党军溃乱不堪,卫立煌退石家庄。  
  2.我第129师接电后立即出动,经临晋渡河到侯马上车,在太原补充衣弹,速开正太路南北地区。  
  3.第129师第385旅旅直及第770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等部队留守陕北。  
  4.部队于7天内必须到达前线。  
  ……  
  进行短暂的准备后,9月30日,在刘伯承的亲自率领下,129师先头部队从驻地富阳镇出发,东渡黄河,疾驰抗日前线。浩浩荡荡的劲旅,在秦川大地上疾进,引起沿途收秋、秋种农民的注目。队伍经过村子,人们拥到街上送茶水、梨子、桃子、鸡蛋。  
  10月6日,部队从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日夜兼程,向着晋北急进,上上下下只有一个想法:尽快赶到前线,尽快投入到对日军的作战中去。  
  至10月7日,129师全部渡过黄河,到达山西前线。几天后,129师即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10月10日,129师先头部队第769团抵达太原时,战局正在急剧变化。经雁门关南犯日军正向忻口进犯,从保定、石家庄西犯的敌人已经抵达娘子关前,太原已处于晋北、晋东两路敌军的钳击中。在这种形势下,刘伯承果断地命令769团迅速绕向敌后,挺进原平东北山地,准备伺机侧击南犯敌人的后方。769团团长是战将陈锡联。10月中旬,陈锡联率部到达指定地区后,发现代县、阳明堡、埠县等地均驻有日军,并以阳明堡机场为其前进机场,集中大批飞机,轮番出动,配合步兵对忻口的国民党军作战。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不抵抗和作战无力,日军麻痹大意,后方戒备相当松懈,虽然阳明堡镇上驻有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但飞机场里只有大约200人的守卫部队。陈锡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心抓住有利战机,于10月19日夜采取秘密而迅速的动作,出敌不意地袭击了阳明堡机场。  
  19日夜,769团第3营营长赵宗德率领突击队首先潜入阳明堡机场。短短30分钟,他们便突破了警卫队的防卫,解决了四角的临时堡垒。并占领了两座临时哨塔。赵祟德的信号发出去,大队人马立即冲进了机场,与仓皇应战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而赵崇德的突击队则将日军停放在机场的24架军用飞机全部炸毁。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日机场警卫队200多名敌人被全歼。而镇上的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得知机场被袭,赶来驰援时,又受到陈锡联率领的两个营的伏击,死伤近百人,不得不退入营中。这第一仗打得非常成功。  
  769团机动果断地夜袭阳明堡机场,大获全胜,震惊全国。这是129师出师抗日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使猖狂进攻的日军在急欲夺取忻口之际,丧失了空中力量,而且不得不在日后以相当的兵力,加强后方守备。这就大大地牵制了敌人,有力地援助了国民党军的作战。这一战斗的胜利,与第115、第120师在晋北的积极作战相结合,起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提高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声望。  
  129师出师抗日取得第一个大捷后不久,由刘伯承亲自指挥,在娘子关战场取得一系列胜利。10月18日,刘伯承率部和陈赓的386旅进抵平定地区。当天,沿正太路西犯太原之敌正猛攻平定西北的娘子关,并以一部对娘子关正面的国民党军实行迂回攻击,而该线国民党军的数万人竟不能阻敌进攻,纷纷溃退,国民党的一部甚至被日军包围,晋东前线形势十分危急。为了进一步挫败日军的进攻锋芒,配合国民党军作战,稳定太行民心,刘伯承决心侧击沿正太路西犯太原之敌,于10月22日至28日,连续以袭击、伏击和阻击等手段,先后在井径的长生口、东石门、马山村、平定的娘子关以南的七亘村等处,给进犯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紧接着,刘伯承又指挥129师部队在昔阳以南、以西屡次设伏,给敌以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在11月2日,刘伯承根据情报得知日军109师团部分部队向榆次进犯,其135联队由九龙关经北界都、黄崖底向昔阳进犯,立即指挥部队迅速转移阵地,日夜兼程,准备赶在敌人前面,在地势险要的黄崖底布置口袋,伏击该敌。当部队转到昔阳县城时,已是半夜,街上冷冷清清,商店和民房被敌机炸成一片废墟。部队在县城内稍事休息,即转出县城,继续向东迂回。日军的进犯速度很快,当129师部队赶到黄崖底时,日军先头部队已接近黄崖底。刘伯承迅速布置771团设伏正面山头,772团设伏左侧山头。这中间有个间隙,由副师长徐向前率769团从右侧堵塞。129师部署全部完成后,日军已开始进黄崖底。  
  日军对黄崖底这样危险的地形存有很大的戒心,进村前,实施了猛烈的火力侦察,129师部队不还一枪。当日军全部进入黄崖底河谷时,伏击部队集中所有武器,猛烈开火,日军顿时人仰马翻。此战,毙伤日军300多人,缴获战马200余匹。后来,敌人的报纸把途经黄崖底惊呼为“过天险”。  
  11月7日,129师主力和115师主力联合作战,再次设伏于广阳地区,又给向西进犯的日军第20师团另一个联队以沉重打击。  
  这三次伏击战斗,就是129师历史、也是中共抗日斗争历史上著名的“重叠的待伏”战斗。  
  自10月22日至11月8日,刘伯承率129师在正太路四战四捷,打乱了沿正太路西犯的日军对娘子关等地的迂回攻击,声震娘子关。129师英勇抗日的举动,消除了国民党军散布的“失败”和“恐日”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更为重要的是,129师和八路军得到了太行山地区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以后的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扼太行者得天下(1)  清漳河上游源头与太行山西麓的榆次、太谷、榆社、和顺交界处。这里重峦叠嶂,郁密的松、柏、桦、杨把黄色的山坡覆盖得郁郁葱葱。一块难得的山中平地,被四周巍峨高峻的群山包围着。北面,海拔1827米的北万山和海拔1791米的人头山并肩而立;西面,海拔1740米的三县垴将晋中平川隔在山外;东面,海拔1825米的山峰突兀屹立在龙旺河上;南面,石足岭头顺势将海拔降到1599米,屏障着向东南流去的清漳河。这块被群山环抱的平地,是宜林宜牧、宜耕宜住的宝地。在这块宝地中,有一处风景诱人的村庄,叫石拐镇。刘伯承在太原失守后,奉命向太行山中挺进时,最早到达的驻地,就在这里。  
  日,石拐镇中到处是高头大马、身后跟着警卫员的八路军首长,陆续向村中一个大院赶去,显然,一个重要的会议将在这里举行。  
  11月8日,在日军的连月攻击之下,国民党军被迫全线败退,撤退到黄河以南,太原沦陷了。至此,华北地区由国民党主导的正面作战基本结束,开始了共产党领导的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在这种形势下,第129师师部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进行坚持华北抗战的动员,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具体布置了开展游击战争的各项工作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129师主要领导刘伯承、张浩外,还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左权等。  
  朱德首先作了开场白,他说:“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里。今天主要研究你们师在太行山实行战略展开的问题。中央和总部的意见是明确的,太行山这块战略要地,就全交给你们了。林彪他们到吕梁山去建立根据地,很快就要离开这里。阎锡山已把他的战区司令长官部撤到临汾,我们准备和阎锡山靠拢。我们还是他的部下嘛,总要受点节制。我们到那里,也是为了使他和我们很好合作,共同抗日。主席讲,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特殊地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有我们红军在这里,在战略上,我们要以山西为中心进行抗战。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阎锡山和我们合作。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  
  朱德以浓重的四川口音,不紧不慢地述说着会议的宗旨,顿一下后,他将身体朝刘伯承、张浩坐的方向稍稍倾斜了一下继续说:  
  “我们走后,你们就要独立行动,担子不轻嘛!来山西后,都在忙于打仗。你们师的情况,知道一些,但不完全知道。是不是这样,把你们出师以来的情况也讲一讲,重点谈谈你们准备在太行山中怎样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计划。”  
  朱德说完,转向彭德怀,示意让他发言。  
  “在太行山区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早在红军东征时就已提出。毛主席当时设想,红军在吕梁山区站住脚后,向东发展,占领太行山,东下华北平原。他将东征的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渡河挺进;二是在吕梁山区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第三就是向东进军,到太行山中去。毛主席认为,在山西建立根据地,最重要的是吕梁山区,最理想的是太行山区。”彭德怀快人快语,一口气说道。  
  张浩接上彭德怀的话说:“1935年我从苏联回来见到毛主席时,他当时正考虑红军的发展问题,有一次他说,红军不能只在陕北,这里活动余地太小,要向东、向北发展。向东发展,他提出的目标,主要指山西,特别提出要占住山西东部的太行山,扼太行者得天下。”  
  “要得天下,首先要得太行,这是战略问题。”彭德怀紧接着说,“洛川会上,毛主席说,要采取‘山雀满天飞’的办法,把干部撒出去,首先要在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的山区,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尔后向平原发展。只要占住山,发动起游击战争,即使国民党军退下来,我们也能在华北坚持。红军出兵在恒山、太行山山脉,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样就给日军南进或西进以很大的困难,也便于实行毛主席的‘围棋’战略,选择‘做眼’点,使敌虽深入山西,但始终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之中。现在‘做眼’的时机已到,下步就看你们怎样动作了。”  
  彭德怀说完,把目光投向静听他发言的刘伯承。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扼太行者得天下(2)  多年来,刘伯承有一个习惯,参加上级召开的会议,阅读上级来电,十分仔细。每句话、每个字,甚至每个语调,他都要细细领会,准确地记忆。因此,贯彻起来总是得心应手。今天是研究129师独立活动于太行山区战略方针的会议,在自己讲述意见以前,更想多听听总部领导的意见,以开拓思路,完善已有的计划部署。对毛泽东在洛川会上提出的“围棋”战略,刘伯承是深知其深远意义的。自从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后,刘伯承就非常赞同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还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时,他从别人手里借到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日写给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后,就曾对同学屈武说:“我很想现在就回国,上井冈山,和朱德、毛泽东一起去战斗!”1931年底,刘伯承上了井冈山。在实践中,刘伯承确实认识到毛泽东的博大精深、高瞻远瞩。井冈山后期与李德的抗争、长征时期的军事争论、遵义会上的论争、粉碎张国焘分裂中央和红军的斗争、洛川会议上的历史性决策等,更使刘伯承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在一系列电报中,多次阐述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战略任务,从战略上包围敌人,发展自己,开展游击战争,尽快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因此,他赞同毛泽东和中央关于129师必须占据太行山的意见。自从出师抗日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刘伯承站起来,加重语气说:“太行山地区我们是必须占据的,这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太行地区是中原的屏障,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谋取中原,必须首先在太行站稳脚跟。”  
  随即,他习惯地走到军用地图前,接着说:“太行山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活动区域很广,东至平汉路以西,西至同蒲路以东,北至正太路以南,南至黄河边,纵横千里。如果仅以我师主力,无论如何顾及不了。因而,我们准备在此区域内先划分6个军分区,一个军分区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把师的主力分散开去,作为分区的基本部队。师部只留一个团左右的兵力机动作战。第一军分区活动区域在邢台至石家庄铁路以西、井烃、阳泉铁路以南、昔阳、和顺公路以东的范围内,以平定的丁家峪为重心,向东、向北两面游击;第二军分区活动区域包括和顺、昔阳、寿阳、畅次、太谷、仪城镇等地区,以和顺西边的仪城镇为重心,主要向西北游击;在黎城(不包括黎城县城)、涉县、磁县、沙河、辽县、武乡等地区,建立第三军分区,以辽县为重心,主要向东边的平汉线游击;在榆次、祁县、介休至洪洞、屯留等范围内,建立第四军分区,以沁县西边的漳源镇为重心,向同蒲线游击。”  
  说到这里,刘伯承略微转换了一下口气说:“以上,是我师第一步分兵活动的重点区。第一步站住脚后,第二步再向南扩展,将黄河北岸、平汉路至安阳以西,漳河、黎城、黎恒、长治、高平、晋城至黄河边的地区划为第五军分区的范围、以潞城东北的微子镇为重心,主要向平汉路游击;第六军分区将在济源、晋城(不包括晋城县城)、长子、安泽、临汾,以至汾河、黄河夹道的地域内建立,以沁水以西的隆化镇为重心,主要向同蒲线游击。”  
  刘伯承立足太行的方案,说到了在座的所有人的心里。彭德怀听后带头鼓掌叫好:“万事开头难,你们已顺利开了头,好啊!”  
  朱德听后也笑眯眯地说:“主席前日的电报中提到,期望根据地的建设在一个月内收到显著成绩,从你们的部署方案看,这是一个乐观的估计。”  
  历史学家把这次会议称为石拐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在129师的发展历史上,而且在整个八路军的发展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刘伯承后来说:“石拐会议其实是129师的第一次战略展开。”  
  这次会议开过不久,129师一面以营或连为单位,进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继续南犯的敌人;一面抽调大批干部和一些连队,组织了许多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太行山区的各地发动群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不久,晋东南和冀西的几百万人民行动起来了,工会、农会、妇救会和抗日自卫队到处组织起来了,新的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起来了。工人、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一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游击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太行和太岳两块抗日根据地开始创建起来。  
  在刘伯承摆兵布阵太行山的同时,另外一位历史伟人也如约而至,他就是邓小平。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扼太行者得天下(3)  1938年刚到,太行山便连续降下几场大雪,到处白雪皑皑,加上入山的冷风一刮,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构成了一个冰雪晶莹的世界。  
  此时,石拐会议刚刚结束一个月,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从陕北来到太行山,踏着积雪到第129师师部驻地辽县西河头村。  
  这一天,是日。  
  师部机要科的参谋杨国宁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记着:  
  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总政邓小平副主任到了司令部,个子不高,见了我们总是笑,大家议论说什么刘师长刚走,他就来了。不住政治部,住在司令部与刘一起,大概是代替张。奇怪,我们的政委张浩什么时候走的?谁也不知道。  
  此时,许多人还不知道邓小平已代替了回延安治病的张浩,只知道这个矮个子副主任一来便很活跃,几乎主揽了第129师的军政工作。  
  邓小平上任的前一天,刘伯承到洛阳出席蒋介石召开的第二战区高级将领会议去了,一直到1月27日,才结束会议返回辽县西河头村。他在司令部门口一下马,第一句话便问:  
  “邓政委呢?”  
  邓小平从里屋走出来,笑脸眯眯的:“刘师长吗?我是不请自到,就赖在这里啦。”  
  两人紧紧握手。刘伯承道:“我是开会前听朱老总吹的风,他说张浩的病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中央计划调他回去,另派一个人来。他要我猜可能是谁,我一猜就是你。”  
  邓小平遂开了句玩笑:“如此说,你是情有独钟喽。”  
  两人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  
  从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亲密战友在一起并肩战斗,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他们作为统率一支战略方面军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紧密合作,长期共事达13年之久。  
  在刘邓的领导下,太行山地区的抗日斗争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局面。邓小平上任不久,1938年2月,日寇集中了3万余人,向晋南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仍然是望风披靡,不战而逃。至3月上旬,日军又侵占了临汾、长治、风陵渡等数10座城镇,控制了邯郸经长治到临汾的同蒲路南段,并继续向晋西南黄河渡口进犯。为了打击侵入晋东南的敌人,钳制日寇的进攻,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将分散活动的部队适当集中,寻机歼敌。2月22日,在正太路东段,包围旧关村、设伏长生口,消灭了由井烃出援旧关日军的一个加强中队后。随即转师南下,寻歼占领邯(郸)长(治)大道之敌。3月16日,袭击黎城,设伏神头,迅速、干脆地歼灭了由潞城出援之敌1,500余人。半个月后,又在黎城、涉县间的响堂铺地区布下伏兵,将由黎城东开的敌汽车180辆全部烧毁,并全歼其掩护部队。  
  129师主力又三战三捷,歼敌数千。敌人感到这块抗日根据地对它的威胁太大,于是在1938年4月集中了3万多人,九路围攻,企图合击歼灭129师。在广大人民的支援下,129师机动灵活地转出了敌人的合击圈,并且于4月16日,在武乡长乐村地区抓住了敌人的一路,以极为勇猛的动作,将敌压在狭窄的河谷里,截为数段,然后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歼敌2,000余人。这一战,给予日军九路中的主力部队第108师团以严重打击,其他各路敌人即纷纷回窜。部队乘胜追击,连克长治、沁县等18座县城,将敌人赶出晋东南。  
  粉碎敌九路围攻的胜利,使129师终于在太行山上站稳了脚跟。  
  到1940年上半年,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几块抗日根据地都迅速地创建和发展起来,它东至津浦路,西到同蒲路,北至沧石路、正太路,南至黄河、陇海路的广大地区,成为敌后重要的抗战基地之一。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刘邓大军”出太行(1)  1940年4月正是太行山的早春季节。在黎城县谭村一家院落里,数株桃花如红云怒放,与天边绚丽的晚霞相映成辉。这里是129师师部驻地。春意盎然的院子里,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李达、吕正操、蔡树藩、陈赓等人,正围坐在一起,等待着什么人。  
  不一会儿,院子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音。刘伯承刚要站起来出去迎接,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已推门而进。  
  刘伯承欢快地说:“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邓小平也笑道:“参谋长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不是又有仗打了!”  
  左权忙把缰绳递给警卫员,说:“还是邓政委的脑壳够用,一猜就中。”  
  李达帮着左权拍身上的尘土,说:“屋里去坐,慢慢谈吧。”  
  几个人来到作战室,左权开门见山地说:“彭总已下了决心,上次计划中的大破击战就要实施了。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放在正太路上。你们师加上晋察冀军区部队、第120师,以及绥、热等地的八路军、决死纵队都一起上。除正太路外,平汉、同蒲、白晋、平绥、北宁各交通线都要放部队去破击,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破击战役。”  
  “这个消息对第129师真是太好了。”李达兴奋地说。  
  “这个部署我看行,可以这么干!”邓小平也明确地表态。  
  “伯承同志呢?看有没有什么困难。”左权征询刘伯承的意见。  
  刘伯承说:“我当然举双手赞成,只有切断正太路敌人这条交通命脉,华北敌后的抗战局面才能改观,也只有狠揍日军,蒋介石的投降政策才能有所收敛。国民党现在摇摆不定,狠狠打击日本鬼子,可以促使它痛下决心。”  
  邓小平听了很赞同,他说:“我们师刚刚打了朱怀冰、石友三,国民党顽固派就造谣说,八路军是只打友军,不打日本,说什么我们是游而不击。这次可以让他们睁大眼睛看着我们是如何打日本鬼子的。”  
  左权见大家没什么意见,就说:“彭总的意思你们都清楚了,这几天你们师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过几天,总部将专门下达作战计划。”  
  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处于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打击其“囚笼政策”,并戳穿国民党顽固派关于“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影响全国抗战形势,克服国民党的投降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定举行一次对华北日军交通线的大破击战。由于参加这次战役的有晋察冀军区部队、第120师部队、第129师部队,以及山西新军等共105个团,故后来称为“百团大战”。  
  八路军总部的战役行动部署是:第129师与晋察冀军区各以主力一部共同完成彻底破坏正太铁路的任务。阳泉为两支部队的作战分界线,以东属晋察冀军区,以西属第129师。这一共同任务达成之后,两个部队的作战重点分别转入正太线南北地区,对敌人由正太线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继续破击,扩张战果。同时,第129师还要组织力量对平汉、德石、白晋、同蒲等日军交通线,展开广泛的连续破击,牵制敌人,配合兄弟部队作战。  
  7月22日和8月8日,八路军总部分别向各参战部队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和战役行动命令。  
  接到八路军总部命令后,刘伯承、邓小平立即召开会议,对作战行动进行了具体部署,8月16日,下达了师部的战役基本命令和作战部署。  
  8月20日20时,总破击时间到了。刹那间,数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灿烂的光焰把夜空染得绚烂多彩。总攻令一出,各突击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正太路日军的车站和据点猛扑过去……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刘邓大军”出太行(2)  第129师左翼攻击芦家庄车站的是第16团5个连。芦家庄位于榆次以东约15公里的地方,是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村庄,村南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雨季时河水湍急。村东就是火车站,日军在周围修筑了四个碉堡,并设有外壕和铁丝网。在这里驻守着日军一个中队,共40余人,另有20余名伪军。总攻击发动后,第16团以两个连抢渡小河,迅速占领了芦家庄,攻占了车站外的敌碉堡,并立即由西向东攻击车站;另3个连也攻占了车站以南一里处的两个碉堡,由东向西朝车站攻击。两支部队夹击着朝车站猛攻猛打,手榴弹如雨点一样飞过去。车站日军不得不放弃车站向西逃窜,被攻击芦家庄的部队迎头一阵痛击;日军连忙回头东窜,又被向西攻来的3个连劈面一阵狠揍。日军惊慌失措,混乱中退至几间破平房中顽抗。攻击部队立即对其实施火攻。在烟火翻滚中,日军仓皇退守火药库。攻击部队又用炮火轰击,仓库中弹起火,日军就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最后窜入学校一间独立的教室中固守,但仅坚持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被全歼。  
  第16团在芦家沟激战时,左翼纵队第25团1营则在马首车站与敌激战。攻打两侧碉堡的第1、3连经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分别攻克了两翼的4个碉堡,但攻击车站的第2连却遇到猛烈的火力阻击,车站日军凭借坚固的房屋,用几挺机枪封锁了房屋前的开阔地,与第2连对峙到拂晓。这种情况下,第1、3连同时加入战斗,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第2连一个战士抱着炸药包冲上去,炸塌了房屋一角。趁这机会,三个连同时发动冲锋,攻克了这个堡垒,毙敌24名。日军残部朝寿阳方向逃去。  
  同时,第38团也攻克了上湖车站,并俘虏了日军车站站长。  
  拂晓时分,左翼纵队基本肃清了破袭路段内敌据点和车站。随后,129师立即转入破路战斗,除留部分兵力担负警戒外,其余的部队和游击队、地方武装、民兵、民工、当地群众、铁路员工等一齐向铁路开战,这便是抗日战争中最为独特的战场奇观:成千上万的人炸桥梁、毁隧道、拆铁轨、烧枕木、平路基、砍电杆、收电线,忙得不亦乐乎。  
  ……  
  9月10日,第一阶段作战结束。129师在广大民兵与人民群众积极参战的配合下,将正太铁路西段摧毁了2/3以上。铁轨、枕木、通信线路被扭曲、焚毁或运走,车站、桥梁、隧道、矿井、兵营、碉堡等被破坏,并攻破了大部敌据点。加上各兄弟军区部队破击取得的战果,使整个正太铁路陷于瘫痪。  
  经过调整部署和短期准备后,按照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扩大战果的指示,129师开始了百团大战的第二、第三阶段作战,经历了几次恶战。尤其是在10月29日,129师血战关家垴,与占有优势的日军激战两天,最终夺取这个制高点。这一战,129师打出了威风,日军受到极大震动。有一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八路军天天攻击,早上活着,晚上就不知道怎样?”在被俘虏的日本兵中,有些人是跪着缴枪的,并且哀求说:“你们不杀,我们可以给你们扫地。”这种现象,在百团大战以前从来没有过。战后,陈赓说:“这次胜利告诉敌人,太行山并不是无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的。”  
  至11月,百团大战结束。在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的破击和反“扫荡”作战中,129师战绩辉煌,总计破坏铁路240余公里、公路500余公里,毙伤日伪军7,500多名。  
  历史车轮滚滚前进,转眼之间已经到了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129师同其他抗日队伍一样,经受了1941年和1942年两年困难时期,在1943年、1944年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胜利曙光已经显现,日至6月19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刘伯承、邓小平等129师领导人相继赶赴延安参加这次会议,并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也是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八路军“准备实行从抗日游击战争到抗日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的军事任务。八路军各部队自5月开始,在华北地区陆续开展了更加激烈的夏季攻势。由129师发展起来的晋冀鲁豫地区部队,积极向平汉铁路两侧及鲁西、晋南地区之敌发动攻势。冀鲁豫军区主力于5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鲁西地区相继发起东平、阳谷战役,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收复东平、阳谷等16座县城。太行军区主力于6月底至7月上旬,在平汉铁路两侧发起安阳战役,歼日伪军4,700余人,逼近日军占领的安阳、石家庄两大据点。太岳军区部队一部于6月底至7月上旬,在同蒲铁路以南的晋南地区发起强大攻势,攻克敌据点40余处,收复了安泽、高平2座县城,并逼近黄河北岸。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刘邓大军”出太行(3)  8月中旬的一天,129师师部所在地赤岸已经进入深夜,只有维系着正常机制运转的值班部门仍在照常工作着。还有,在黑暗中游动的哨兵……  
  政治部值班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了起来,值班干事不慌不忙地拿起话筒。立时,话筒里传来了译电员激动得已含混不清的声音。值班干事蹭地一下站起来,大声喊道:  
  “你再说一遍。”  
  “延安来的消息,日本投降了!”  
  值班干事把话筒一放,旋风般冲到院子外面。  
  “同志们,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  
  人们都被惊醒,不约而同地奔向师部前面的大坪里,无数人高兴得跳起来。许多女同志呜呜哭起来。不知是谁,从屋子中抓出洗脸盆和煤油桶使劲敲起来。这立即提醒了大家,战士们纷纷找来皮鼓和铜鼓,使劲敲打。不知又是谁,把睡觉的草垫子拿出来点燃了。于是,众多的席子、草垫子、报纸、烂衣服抱出来点燃了,火光把赤岸村照得通红。  
  赤岸村沸腾了。  
  喧闹声中,有歌响起,清清亮亮的女声,如清风一般流过。  
  “红日照遍了东方。”  
  一刹那,喧闹停止了,寂静寂静的。但随即百人起,千人和: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堑,铜墙铁壁,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高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叫他在哪里灭亡  
  千万个声音汇成的强劲旋律,穿透夜空,在太行的群山间轰然回响!  
  历时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5天后,8月20日,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邓小平为书记,薄一波为副书记,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同时,恢复冀南军区,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撤销,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党委直属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均归晋冀鲁豫军区管辖。  
  第129师自出师抗日以来,把在太行山上点燃的抗日烽火燃遍了晋冀鲁豫广大地区,从出师时的9,100人发展成近30万人。控制了晋冀鲁豫区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广大地区,共80多座城市,拥有人口约2,400万。不仅如此,经过8年抗战的磨炼,129师培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才。日本学者阿布秀山在其《中国战争研究》中写道:“八路军第129师,对侵华日军给予了重创。当时的日本军人一听到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129师将领的名字,都会本能地感到紧张。无疑,129师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军队。共产党拥有这样一支部队,打下江山,谁也不会感到怀疑。”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毛泽东:“在前方放手打就是!”  首战上党,揭开解放战争序幕  
  毛泽东:“在前方放手打就是!”  
  日,太行山腹地黎城县长宁村外,一架美制运输机带着巨大的轰鸣声降落在这里的临时机场上。  
  舱门打开,出现一个高大魁梧的军人,他就是刘伯承。这天他穿了一身崭新的军装,头上戴着军帽,腰里一根宽皮带上挂着一只驳壳枪,依然还打着绑腿。他站在舷梯上,一动不动地看着机场上欢乐的人群,眼睛里含满了泪水。  
  下面的人群沸腾了:“刘司令!”“刘师长!”人们跳着、欢呼着,充满了喜悦。  
  刘伯承挥动着双手,走下飞机。随他一同下机的还有邓小平政委、滕代远副司令员、薄一波副政委、李际春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以及他们的部属陈赓、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还有准备转道奔赴其他战略区的陈毅、林彪、肖劲光等。  
  此时,正是金风送爽、风调雨顺的季节。高耸的群山,奔流的河水闪着波光。人们都涌向了机场,一边迎接抗日功臣的到来,一边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人们拥抱、欢呼,唱啊、跳啊,仿佛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表达此时此刻内心的喜悦之情,一个个都激动得泪流满面。  
  军区的文工团更是当仁不让,在机场野地里跳起了花篮舞、龙灯舞、大秧歌、狮子舞,还踩起了高跷。  
  绚丽的色彩,动人的歌声,精湛的表演,伴着灼人心肺的激情,让人目不暇接。很多老百姓也赶来了,他们担着酒,篮子里装着煮熟了的鸡蛋,拿着柿饼、苹果,不住地吆喝:“同志,喝碗高粱酒吧,我自己的。”“同志,吃个红皮鸡蛋吧,热乎着哩!”  
  在人群中,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被人们簇拥着,他在一次战役中失去了一条腿。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动情地说,“八年了,我的血没有白流。”  
  不知谁喊了一声:“刘司令员、邓政委他们过来了!”  
  顿时,如潮的人流涌向他们。刘伯承心中一热,看着一张张似曾相识的脸和那亲切的笑容,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伸出那双粗壮的大手,和一双又一双被胜利激动得颤抖起来的手紧紧相握。  
  几十只色彩各异的海碗盛着浓香的美酒伸到首长们的面前。刘伯承紧闭双唇,平常他是滴酒不沾的。  
  刘伯承歉意地说:“同志们,这碗酒我不能接受,我和你们一样,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谢谢同志们了……”  
  “刘司令,你是有功之臣,这碗酒你是非喝不可的!”大家一起嚷起来,最靠近他的一张脸由于激动涨得通红。  
  “不,不!”刘伯承连连摆手。  
  但不管他怎么解释,如何谢绝,几十只碗仍然高高举起,谁也不愿放下。  
  “邓政委他们都喝了,你无论无如要喝俺们一口酒吧!”人们依然大声地喊道。  
  邓小平轻声地在刘伯承耳边说:“今天你不喝这碗酒,恐怕走不了路。”  
  刘伯承向人群鞠了一个深深的躬,大声说:“我喝,我一定喝。”  
  说着,他接过一只酒碗,举过头顶。人群突然静了下来,他们在等着刘伯承喝光这一碗胜利之酒。  
  刘伯承满怀感激地说:“我谢谢大家这么看得起我刘伯承。要说我有什么功劳的话,就是党中央赋予我领导权,带着部队打击日本侵略者。其实真正的功臣是你们,我们英勇不屈的抗日军民,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借今天这个机会,我还要代表大家把这碗酒敬给我们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  
  刘伯承饮了半碗酒,然后把剩下的半碗酒轻轻地浇在地上。陈酒入土,霎时冒出一层细碎的银白色小泡。  
  人群中,哑然无声,只有淌不尽的泪水在默默地流淌。  
  望着欢快的人群,刘伯承突然想:一片欢腾的太行,会不会还有战火硝烟?鲜血未干的华北战场,还会不会兵戎相见?国民党正准备向解放区根据地大举进犯,正为庆祝和平而兴奋的人民,他们有精神准备吗?  
  日本投降了,国民党会怎么样?在从延安回到太行山之前,刘伯承已经得知,8月15日,即日本刚刚宣布投降,蒋介石立即委任了一批汉奸任军事要职,带兵紧急开赴前线,争夺抗日的胜利果实。一名国民党高级官员甚至明令宣布:抓紧接收日军留下的武器、弹药,用这些东西来对付共产党。而在此前蒋介石电令华北、华中和华东的日伪军:“非本委员长命令,不得擅自移动驻地,并不得受未经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在8月12日,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日本政府和中国战区的日军下令:“只能向蒋介石政府及其军队投降,不得向中国其他武装力量投降。”并于同日派出运输机和运输舰,准备运送8万名国民党军队到解放区。8月23日,何应钦向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下令:“中国境内之非法武装组织,擅自向日军收缴武器,在蒋委员长或何总司令指定之国军接受前,应负责做有效之防卫。”更让人气愤的是,8月23日,阎锡山的5个师在日伪军的接应下,气势汹汹,硬是从晋冀鲁豫解放区手中夺走了上党地区的襄垣、潞城等县城。  
  抗战的胜利果实不能让蒋介石不明不白地抢走!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制止国民党军的进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已经前往重庆与蒋介石会谈。而留守太行山的李达此时正率领晋冀鲁豫部队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  
  经历8年战乱的中国大地再次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刘伯承想到这,心头不由得一阵紧张,欢快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把目光投向上党(1)  刘伯承、邓小平等从黎城东阳关飞机场下飞机后,顾不得休息,立即直奔赤岸村。  
  赤岸村中,日本投降后的狂喜已经过去。此时,正处在紧张的备战气氛中。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一进司令部,立即让已在等候的作战处长、情报处长汇报情况。接着,挂通了带领太行部队在襄垣前线作战的李达的电话,询问敌情。  
  李达在电话上简短汇报。此时,前线正打得热火朝天。早在刘邓从延安回来之前,晋冀鲁豫军民已经开始了大反攻的行动。各军区部队和民兵奉命分头出击,攻打附近的县城和日伪军据点。当刘邓赶回涉县的司令部时,李达参谋长正指挥太行部队攻打沁县,谢富治正率领太岳部队在介休、平遥作战,宋任穷、杨勇正指挥晋鲁豫部队攻打开封。  
  经过一个昼夜的激战,太行部队已经攻下县城,肃清了敌伪,正准备乘胜挥师南下,攻打襄垣城。  
  “好!”刘伯承听了李达的扼要汇报,用洪钟般的声音命令道:“坚决把襄垣拿下来,作为太行军区部队屯兵之地,准备会合太岳、冀南部队,发起上党战役!”  
  说罢,刘伯承走到地图下,手指平汉、同蒲、陇海、津浦四条铁路:“蒋介石的军队沿四条铁路开进,伸出四只爪子向我们扑来了。我们要守住大门,保卫华北解放区,掩护关内八路军向东北进军。平汉、同蒲是我们作战的主要方向,但现在的问题是阎锡山侵占我上党6城,在我们背上插了一把刀子,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芒刺在背啊!不拔掉这把刀子,心腹之患未除,怎么放得下心分兵平汉、同蒲去守大门呢?因此,上党战役不但一定要打,而且打则必胜!”  
  邓小平接道:“上党战役的根本问题,是抗战胜利果实落到谁手里的问题。蒋介石、阎锡山伸手来抢,决不能让他抢走!”  
  刘伯承摘下眼镜,认真地说着:“和蒋介石打了多年的交道,我们是了解他的。这个人有时吃硬怕吃软,你越软他越欺负你,有时你顶他几下,他反倒收敛一点。我们面前的形势正像邓政委说的那样,人民的胜利果实,必须用战斗保卫。也可以这样说,我们这里的仗打得越好,毛主席在谈判桌上说话越有力量!”  
  “对。”邓小平走到地图前,“此役大体可分为一个序幕三个阶段。序幕就是李达同志正在指挥的收复襄垣之战。第一阶段是夺城打援,首先夺取屯留、长子和潞城,吸引长治之敌出援,在野外将其歼灭;第二阶段是围城打援,所围之城,当然是上党的心脏――长治;第三阶段是……”  
  师部院中,已坐满焦急等待着的直属机关干部。刘伯承从1943年9月离开太行山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如今已有两年。直属机关的干部、战士,一直在思念着敬爱的师长。如今,抗战胜利了,刘师长回来了,他们急切地想看一看师长,听一听他的话音。  
  部署完作战任务,刘伯承、邓小平从屋里出来,走到院中。暴风雨般的掌声,表达了人们的心情。刘伯承万分感动。这些朝夕相处的同志,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他亲切地向大家招手,待掌声静下来后,刘伯承说:“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决心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我们立足于打,但也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谈判,只有打得好,才能谈得好。毛泽东同志说,‘你们回到前方去,放手打就是了,不要担心我在重庆的安全。你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谈得越好。别的法子是没有的。’”  
  前线打得热火朝天,处于后方的重庆,中国现代历史上国共两党唯一的最高级谈判也正在唇枪舌剑地进行中。在蒋介石连续三次发电“邀请”下,毛泽东于日飞抵重庆。蒋介石没有料到毛泽东真的敢来,因此对谈判毫无准备,一时拿不出具体的谈判方案来。不过,蒋介石毕竟是政治舞台上的老演员,经验丰富,善于应变。  
  8月29日首次商谈中,蒋介石以宽宏大度的姿态出现。他对毛泽东、周恩来说:“政府方面之所以不先提出具体方案,是为了表明政府对谈判并无成见,愿意听取中共方面的一切意见。希望中共方面本着精诚坦白之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毛泽东接过蒋介石的话头,诚恳地说:“中共希望通过这次谈判,使内战真正结束,永久的和平能够实现……”  
  毛泽东的话还未说完,蒋介石脸上的笑容便消失了。随后不耐烦地说道:“中国没有内战!”  
  这位委员长的话音未落,众皆愕然。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把目光投向上党(2)  既然中国从来不存在着内战,那么,实现和平而进行谈判还有什么必要呢?  
  毛泽东十分清楚这是蒋介石的老调重弹。多少年来,蒋介石从未承认过中国有内战,挂在他嘴边的是,中国只有“剿匪”或“剿共”。照此逻辑,只能说明蒋介石的顽固立场丝毫没有改变。  
  毛泽东的脸上掠过一丝愤懑和轻蔑的笑,反唇相讥道:“要说中国没有内战,这是彻头彻尾的欺骗,根本不符合事实,即使三岁的娃娃也不会相信。”接着,他扳起手指,历数了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时期的大量事实,证明了内战不但在中国存在,而且从未停止过。  
  毛泽东的话,将人们的思绪带入血雨腥风的1927年。那时,由于蒋介石的叛变,使得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一时间,对共产党人“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走一个”这一灭绝人性的口号甚嚣尘上。从此,国共兵戎相见,血流成河……  
  1934年10月,蒋介石实施的第五次“围剿”得手,国民党中央社作为特大喜讯以蒋介石的口吻报道:“朱毛匪酋在瑞金溃败后,从赣南向湘粤桂边界流窜。”并悬赏25万块光洋,要买毛泽东那颗人头。  
  最让蒋介石得意和晦气的日子是1936年的冬季。红军经过“流窜”到达陕北,已由国民党“围剿”前的30万之众锐减为不足3万人。蒋介石亲临古城西安,带着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一大批将领,部署他的嫡系与精锐部队30多万,并调遣大批作战飞机,准备对陕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用蒋介石自己的话说,“这是对共匪的最后一战”。  
  然而事与愿违,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破坏了他眼看就要完成的“剿共”大业,致使那次已经点燃的“最后一战”归于流产。“中共借国难以自大!”蒋介石扼腕长叹。八年抗战,中共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得到大的发展,以致作为蒋介石盟友的美国人,也在抗战胜利前后要蒋介石与中共组成联合政府。  
  往事如烟。昨日的宿敌成了今天的座上宾客和谈判对手。面对毛泽东列举的如山铁证,蒋介石无言以对,只得另找话题。毛泽东阐述了中共对两党谈判的原则性意见。  
  蒋介石阴着脸听完,冷笑了一声:“十几年不见,没想到你毛润之的胃口是越来越大了,可惜我这里没有这么多东西,恐怕满足不了你的胃口哇!”  
  第一次交锋,便是短兵相接,这无疑给刚刚揭幕的谈判罩上了一层阴影。毛泽东由此证实了自己的判断,蒋介石连最起码的事实都不承认,他对谈判能有什么诚意?蒋介石也从初次的较量中明白,要压服毛泽东妥协,看来困难重重。  
  在日后的谈判中,尽管中共出于和平的愿望,作了种种让步,蒋介石没有丝毫的礼让。他留给中共的只有通往陷阱一条路,那就是完全放弃军队和解放区,使国民党政府的军令、政令获得完全统一。  
  到了9月中旬,谈判实际上陷于停顿。中共方面虽想方设法打开僵局,国民党方面却纹丝不动。蒋介石甚至亲自出面,向毛泽东施加压力。  
  在一次会见中,蒋介石对周恩来说:“盼告诉润之,要和,就照这个条件和。不然,就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好了。”  
  这时的蒋介石,自恃实力雄厚,趾高气扬,态度蛮横,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毛泽东可不是软骨头,一吓就倒。他生来就是敢于迎接任何挑战,从不在任何人的威胁下低头。次日见到蒋介石时,毛泽东当面答复了蒋介石的挑衅:“现在打,我实在打不过你,但我可以用对付日本人的办法来对付你,你占点线,我占面,以乡村包围城市,你看如何?”  
  蒋介石敢于向毛泽东和中共“叫板”,是因为他利用20多天的“谈判”时间,秘密地进行了战争准备。  
  9月4日,蒋介石派飞机赴太原,给正在进犯上党的阎锡山送去了1933年由他亲自主编的绝密《剿匪手本》,并附以此次印发的亲笔按语,作为督战密令:  
  此次剿匪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订《剿匪手本》,督励所属,迅速完成任务。其功于国家者必得膺赏,其迟滞贻误者当必执法以罪。希转饬所属剿匪部队官兵一体悉遵为要。  
  蒋介石磨刀霍霍,处于前线的刘邓也积极应对。8月28日,中央军委电示刘邓,集中太行打击犯上的国民党军。8月29日,在做好军事准备的同时,刘邓联名去电中央军委报告作战方案。  
  远在重庆的毛泽东接到转来的电报后,当即复电:同意刘邓作战方案。  
  随后,中央军委回电,同意刘邓部署:  
  阎部……占我长治周围六城,乃心腹之患,必须坚决彻底全部歼灭之。  
  上党战役的决心,就这样定下来。  
  刘伯承和邓小平与张际春、李达同赴前线,亲自指挥上党战役,  
  9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联合签发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一号命令。  
  9月10日凌晨2时,上党战役正式发起。  
  “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9月10日,战斗打响,短短的十余天时间,太行、太岳、冀南纵队已经攻占了屯留、潞城、长子、壶关等五座县城,扫清了长治外围据点,切断了长治与太原、平遥的联系,将阎军史泽波部万余人团团包围于长治一隅。  
  9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布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六号命令,决定对长治发起总攻。  
  长治为上党地区的首府,原是日军的一个重点设防城市,城墙高约3丈,城外壕沟纵横,碉堡林立,工事坚固,加之连日大雨,道路泥泞,部队运动困难。开战以来连续五易指挥位置,足迹遍及长治四周的刘伯承、邓小平据情决定,由东、南、西三面攻城,虚留北关,诱敌突围,于野战中歼灭之。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把目光投向上党(3)  一切按照预想顺利展开,长治守敌已成瓮中之鳖。突然,情况发生了变化。阎锡山派出的援军气势汹汹地压了过来。  
  敌变我变,刘邓当即变更部署,改攻城为围城打援,于9月28日颁发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七号命令,按照佯攻长治、围城打援之方针,在援敌进至常隆、上村镇一带时,坚决于野战中将其歼灭,并同时消灭可能自长治出城接应或突围之敌军。  
  雨夜,太行纵队全部和太岳纵队主力,悄悄撤离长治,兼程北上伏击援敌。留下的冀南纵队、太岳纵队一部及地方兵团伪装主力,为吸引援敌继续南下,把围攻长治的战斗打得热火朝天。  
  然而,已经将指挥位置前移到黄辗镇的刘伯承发现原先的情报不确,敌援军不是3个师7,000余人,而是国民党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第23军、第83军及省防军等8个师、2个重炮团,共2万余人。刘邓再一次调整部署:暂时放弃攻长治城,急调冀南纵队主力北上投入打援,并要他们白天行军。这样,一来可以稳住长治国民党守军,让他们以为我军撤围了,不至于弃城逃跑,二来可以加快行军速度。  
  10月4日一天急行军,陈再道率部队到达磨盘脑山下的指定位置。与司令部接通电话后,刘伯承告诉陈再道:“长治这块骨头先不啃它,咱们先吃掉眼前这块肥肉。陈赓在老爷岭、陈锡联在磨盘脑已经按住了敌人的两条腿,你赶快率部队从中间大道往北插,掏敌人的卵子。”  
  10月5日,我军开始总攻。太岳纵队不惜一切代价攻占老爷岭,太行纵队也如期控制了磨盘脑。敌人果然军心动摇,于夜间向北突围。我军各部队从正面、侧后猛烈穿插,敌人不久即溃不成军,四处逃窜,纷纷缴械投降。战至6日黄昏,敌除2,000人逃回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一路扬言“上党必争,长治必保”的敌副总司令彭毓斌被击毙,数十名高级军官束手就擒。  
  援军被歼,长治守敌惊惶失措,彻底无望,于10月8日弃城突围。一出城才知道,他们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后面,是围城部队的跟踪追击,前面是刚刚歼灭了援军的胜利之师的勇猛堵截,而两翼则是地方兵团和民兵武装的奋力兜击。  
  “拼命抓住敌人!”刘邓一声令下,四面八方的部队潮水一般将敌包围于沁河以东的将军岭及桃川地区并予以歼灭,蒋介石为“摘桃子”伸过来的第一只爪子――国民党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9军军长史泽波被生擒。  
  至此,上党战役胜利结束。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歼灭敌13个师及1个挺进纵队共3.5万余人,缴获山炮24门,轻重机枪2,000余挺,长短枪1.6万余支。  
  上党的砝码重重地压在重庆的谈判桌上,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蒋介石闻讯,如同挨了一记闷棍,心中十分恼火。为了对付舆论的谴责,他欲盖弥彰,将责任全部推卸到阎锡山的身上:“这是阎锡山自己作主干的事,中央并不知道。”  
  毛泽东听说上党大捷的消息后,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打得好!打得越大越胜利,我们回去的希望就越大。”  
  上党战役的胜利,对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尽管我党是抱着和平的愿望到重庆去的,但毛泽东心里非常明白:没有针锋相对的斗争,不给国民党当局一个教训,蒋介石是不会在和平协定上签字的。10月10日,具有历史意义的“双十协定”终于签订了。  
  毛泽东平安回到延安。  
  10月17日,毛泽东挥舞着那只有力的大手,向留守延安的党政人员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他精神振奋地说:“为什么国民党要动员那么多的军队向我们进攻呢?因为它的主意老早定了,就是要消灭人民的力量,消灭我们。最好是很快消灭;纵然不能很快消灭,也要使我们的形势更不利,它的形势更有利一些。和平这一条写在协定上面,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实现。现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当大,例如在山西的上党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13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这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13个师全部消灭。他们进攻的军队共计三万八千人,我们出动三万一千人。他们的三万八千被消灭了三万五千人,逃掉两千人,散掉一千人。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时隔40多年后,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的薄一波说:“上党战役是我军对国民党军作战的一个大战役,是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第一仗。实际上,这个战役揭开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的序幕。因此,它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光辉史册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毛泽东发出督战命令(1)  二战平汉,击破蒋介石黄粱梦  
  毛泽东发出督战命令  
  邯郸古道,扬起漠漠黄尘。十几匹高头大马,载着晋冀鲁豫军区精干的指挥班子,从太行深处疾驰而来。跑在最前面的是一匹栗色长鬃、四蹄踏雪的骏马,马背上端坐着身材魁伟的刘伯承,与他几乎并辔而行的是骑着纯青黧色骏马的邓小平。副政委张际春、参谋长李达及其随行参谋、警卫紧随其后。入秋时分,天气已经渐凉,然而每匹飞奔的坐骑都是大汗淋漓,鼻孔喷着乳白的热气,似乎它们知道主人的急切。  
  这时的平汉线新乡至邯郸段已是战云密布,尘烟滚滚。  
  蒋介石在上党惨败后,并不甘心,把进攻解放区的重点,放在平津一带,妄图为夺取东北铺平道路。根据蒋介石的密令,上党战役刚刚结束,胡宗南率领的先头部队第3、第16军即经同蒲、正太铁路开抵石家庄,后续部队第1军进到闻喜以南。沿津浦铁路北犯的国民党军队,其先头一个军已从徐州进占济南,傅作义部队继续向察哈尔进犯,已逼近张家口;第十一战区孙连仲的第30、第40军及新8军共4.5万余人,在其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兼第40军军长)、高树勋率领下,从新乡沿平汉线北犯,其后续部队4个军正向新乡开进,企图与第一战区的第3、第16军会师石家庄,然后继续北进,与空运到北平的第92、第94军南北会师,控制平汉路。  
  刘伯承得知以上国民党军的行动后,对邓小平说:“蒋介石把足球朝解放区的中央大门踢来了。”  
  要打开华北解放区的大门,必须先攻下平汉线上的重镇邯郸城。  
  邯郸是古代赵国国都,向有“四战之国”称呼。其名来由是因赵国“东邻燕齐,西边秦,南界韩、魏,北迫匈奴”,“数距四之敌”。日本投降后,邯郸获得解放,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随即也迁到这里,中央局、军区也来到这里。立足于邯郸的晋冀鲁豫部队,东可协同山东、苏北,西可配合陕甘,南可支援中原,北可策应晋察冀,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刘伯承很重视这一战略要地,曾多次说:“我们处于四战之地,要负起四战之军的光荣任务,”“不能让敌人把邯郸夺去,打通平汉线,运兵到东北。”  
  对于蒋介石的精心部署和企图,毛泽东当然一清二楚。因此,从重庆回到延安后,毛泽东顾不得旅途疲劳,立即召集中央和军委负责同志商量对策。10月12日13时,回到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即亲自起草了一份发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山东、华东主力转移至冀热辽区及东北,至快还须一月;各部到达后,布置战场,熟悉地形,初步完成准备,至快亦须两月至三月,因此,我们阻碍和迟滞顽军北进,是当前严重的战略任务。”  
  在电报中,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指示:“我太行及冀鲁豫区可集中6万以上主力,由刘邓亲自统一指挥,对付平汉路北进顽军,务期歼灭其一部至大部。”  
  电报发出以后,毛泽东仍感到不大放心。因为这一仗实在关系重大,万一打不好,蒋介石的气焰将更加嚣张。于是,10月17日,他又致电邓小平为书记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出了局势的严重性:  
  “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望利用上党战役的经验,动员太行、冀鲁豫两区全力,由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指挥,精密组织各个战斗,取得第二个上党战役的胜利。”  
  对于平汉战役,刘伯承,邓小平早有准备。还在上党战役胜利的局面已定但尚未完全结束、“双十协定”正在重庆签订的10月10日,刘邓便从上党前线回到军区驻地的赤岸村,着手先期部署,并给在上党战役中组建的各纵队领导发出指示:“为适应组织下一次战役,所有冀南、冀鲁豫及太行在平汉线的部队均归宏坤、再道、任穷指挥。以坚强部队控制汤阴及其两侧,监视、迟滞敌人北进,主力迅速占领紫山、临漳、成安、肥乡等地区,准备在漳河北消灭敌人。冀鲁豫、冀南应放松必要方向,抽出大军使用于平汉线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不可处处顾虑,分散兵力,到处无力。”  
  收到毛泽东的电报后,刘邓顿时感到形势的紧迫和肩头的沉重。他们深知这一仗能否打好,不是晋冀鲁豫一个解放区的事,而是关系到全国的形势。完成这样重大而紧急的任务,只能用两个字,那就是――必胜。  
  然而,必胜是极其艰难的。此时,敌四路兵马的前锋已到达汤阴。40军、新8军于16日从淇县北上;30军14日占领新乡,15日到达汲县,16日向北开进;85军已接守新乡、淇县至汲县的沿线交通;27军、32军正在郑州、开封一带紧急集结。8万兵马一旦全部压过来,势必与刘邓能够集中的、而且刚刚完成上党战役来不及休整的6万兵力形成巨大悬殊。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毛泽东发出督战命令(2)  在艰难中求得必胜,唯有依靠谋略。8万敌军,刘邓自然不会全部放进战场。他们决心将其中的3万阻隔在漳河以南,让游击队伍拖住,而把4万多一些的敌人割裂包围起来,予以歼灭。这就需要一个能够容纳敌我10万多兵马,且十分理想的预设战场。  
  那些日子,刘伯承整天埋头于地图之中,不时与邓小平交换一下意见。渐渐地,他们的目光聚集于邯郸东南由漳河、滏阳河构成的河套。这个河套,像一个口朝东北的簸箕,簸箕的两角,一头连着曲周,一头连着馆陶,簸箕的肚兜是沙土地带,里面装着磁县、邯郸、临漳,肥乡和马头镇等敌人必争的城镇。从地形上看,这里是漳河、滏阳河之间的河套地带,地势平坦,土质多沙,除了稀疏的村落,敌军难以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便于我军进攻。这是阻止国民党军的最后防线,如果让敌军通过,局势将对我极其不利。  
  刘伯承用红笔将这个大“簸箕”圈在地图上,凝视了一会儿,把笔一扔:“邓政委,你可记得古书里所说的微子这个人?”  
  邓小平吸着香烟,会意道:“那是殷商时期商纣王的庶兄。”  
  “正是此人。纣王无道,微子被迫逃亡西周时,就是从这里逃跑的。”  
  “这里古时叫朝歌,微子是从朝歌逃往上党微子镇的。只可惜,如今的上党已被我军收复,国民党进入朝歌便钻进了口袋,想逃也无路了。”邓小平掐灭香烟的同时,将吸到嘴里的最后一口烟雾重重地吐到地图上。顿时,“簸箕”上硝烟滚滚。  
  10月20日,刘邓率野战军指挥部离开太行山麓的赤岸村,向与邯郸咫尺之遥的峰峰矿区进发,在那里建立指挥部,实施对平汉战役的指挥。  
  马队行进的速度渐渐缓慢下来,尘烟渐渐消散。路边的景物清晰起来,邯郸在望。刘伯承、邓小平信马由缰,欣赏着深秋的田野,眺望着举目可及的古城邯郸,谈兴随之而来。  
  邯郸这座地处华北中部,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对于曾经留学苏联的刘伯承和曾经留学法国的邓小平来说,都不算陌生。他们从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敬侯自晋阳移都邯郸,说到邯郸城里著名的古迹遗址,诸如蔺相如的“回车巷”、赵国宫女的“梳妆楼”、“照眉池”,还有坐落在城墙西北角,至今雄风犹在的赵武灵王的丛台等等。  
  “还有邯郸城外,平汉路上的一个小车站,名气可不小呢!”刘伯承笑着说。  
  “如果我没猜错,你指的一定是黄粱那个车站。”邓小平接道。  
  刘伯承点了点头,回身问随行的警卫:“你们哪个知道这个站名的典故和出处?”  
  大家知道刘伯承要说“古”了,而且这个“古”一定和即将来临的作战有关,于是一起围过来,听刘伯承讲述这段故事。  
  这是唐代沈既济所著的《枕中记》里记载的一段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穷酸书生名叫卢生。为了建功树名,出将入相,他几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后来有一次,他中途住在邯郸的驿站中,遇到吕翁,哀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吕翁便给了他一个青瓷枕,让他先安睡一会儿,等着店主人把黄粱米饭蒸熟。卢生一着枕,很快进入梦乡。睡梦中他既娶妻又生子,而且中了进士,立了战功,官至节度使,又当了十年丞相,高官厚禄,儿孙满堂,真可谓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等他一觉醒来,才知道是美梦一场。看看身边,不但吕翁还在,而且连店主人的黄粱米饭还在锅里未蒸熟呢。  
  刘伯承讲完故事,笑道:“蒋介石要摘胜利果实,做梦都想打通平汉铁路。可到底是谁给了他魔枕,让他做起了独霸华北,独霸全中国的美梦呢?”  
  “当然还是吕翁,他的青瓷枕最灵。”邓小平认真地说,“只不过,蒋介石的命运还不如那个卢生。在这邯郸道上,我敢打个保票,他的黄粱永远也不会熟!”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高树勋战场起义(1)  10月22日,敌先头集团全部北渡漳河。以高树勋率领的新8军及河北民军八纵队为左翼,马法五率领的第40军、第30军为右翼,沿平汉铁路两侧全力压来。第40军和新8军,原是冯玉祥的旧部,官兵以河北人居多。这次北上打头阵,是蒋介石利用西北军官兵还乡的心理,给他们一些地盘,笼络他们卖命。另一方面,蒋介石一贯排挤、歧视非嫡系部队,在进攻解放区时,让这些部队在前面拼命,消耗其实力,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对此,西北军将领心里是很明白的,兵马未动,内部矛盾就已经暴露出来。  
  由于“口袋”和“铁钳”尚未形成,本来作为“口袋”和“钳嘴”的一纵只得绷紧“袋口”,咬紧“钳嘴”,阻住敌人的前进步伐。  
  刘邓紧急电令杨得志、苏振华:实施大纵深运动防御,在正面节节抗击,以消耗、迟滞、疲劳敌人,并继续钳制敌人主力引向偏东方向,以使其脱离平汉铁路,进入不利于敌人的邯郸东南釜阳河河套多沙地带,一面使敌人陷入不利的地形,另一面保证参战部队在预定地区集结展开,以完成对敌合围钳击的部署。  
  为了实现统帅部的意图,杨得志、苏振华做了临战布置后,便带领纵队主力迅速展开,组成了阻击敌人的三道防线。  
  22日拂晓,第一纵队第4团在傅学阶团长的指挥下进入第一道防线阵地,扼守南东坊及附近村庄。上午10时,敌40军的两个团向南东坊发起攻击。激战竟日,4团予敌重大杀伤后,主动撤出战斗,至长巷营地区构筑第二道防御工事,准备迎击敌人次日的进攻。  
  23日拂晓,一纵主力进入第三道防御地区。司令员杨得志于现场决定,以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第1旅担任正面阻击敌人的任务,第2旅、第3旅集结于1旅阵地侧后,等1旅挫敌锐气后,给正面进攻的敌人以侧击,以保证1旅巩固正面阵地防御。  
  炮火铺天盖地,子弹像蝗虫一般,压得一旅抬不起头来。  
  一个个战士倒下去了。一批批伤员抬下去了。  
  1旅旅长杨俊生,这个江西苏区老赤卫队后代,这个从小父亲被国民党杀害的汉子眼里冒血了。他吼了一声:“老子今天倾家荡产了!旅部全体人员注意,跟我上一线!”  
  旅长一声吼,司政后机关倾巢而出,补充到薄弱地段。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构筑工事,打退敌人一次进攻,筑起一道血的防线。  
  李达询问战况的电话又一次打来了。  
  杨俊生望着黑压压拥上来的敌人,很自信地回答:“请转告刘邓首长,有我杨俊生,就有1旅的阵地!”  
  “好一个杨俊生,好一个有我无敌!”  
  刘伯承听了李达的汇报,喟然长叹。这位出生入死、征战沙场几十年的统帅经历过这种场面,他知道阻击强敌的前线是何等的惨烈,他甚至为这种惨烈的局面作了最坏的打算。  
  果然,24日下午,敌人突破了1旅6团的侧翼阵地。  
  人们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  
  晚上8点,杨俊生打来电话,1旅6团在朝城大队和纵队特务营的支援下,经过反复冲击,恢复了原有的阵地。  
  战争有时又像多米诺骨牌,一个点上的发力,就会形成连锁的轰动效应,使得全局发生根本的改观。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李达接到一系列振奋人心的电话:向心集结的参战部队已大部分赶到了预定地点,第二纵队的第4旅和第6旅在孔庆德的率领下,控制了邯郸西南的张庄桥、罗城头、陈家岗地区;第三纵队在陈锡联的率领下,全部集中于车骑关、光禄镇以西地区;太行第1支队和第5支队到达磁县以西地区。  
  至此,对敌三面包围的钳形态势形成了。  
  刘伯承深深吁了一口气,兴奋地对邓小平、薄一波、张际春和李达说:“现在态势非常之好!敌人钻进了牛角了,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该我一个一个地收拾了!”  
  此时,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杨勇所部的独立第4旅和第17师的两个支队也赶到战场。刘邓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当即向各部队颁发命令,准备发起总攻。  
  大战将临的气氛立即笼罩了每一个预伏的阵地。  
  突然,一个建议停止进攻的电话打到指挥部。  
  电话是在高树勋部下工作的地下党员王定南打来的。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高树勋战场起义(2)  王定南自抗日战争时期就进入高树勋的部队,经过多年交往,已经成了高树勋的好友和座上客。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河北盐山人,出身贫寒,早年投入冯玉祥部下当兵。由于高树勋和他的新8军原属西北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长期以来深受歧视和排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非但没有改变歧视旁系的政策,反而逼迫他们开赴内战前线,充当炮灰。高树勋对此极为不满。此次奉命北进之前,他就有意采取行动,并让王定南与共产党取得联系。早在上党战役期间,王定南即向刘伯承、邓小平就高树勋的情况作了汇报。刘邓得悉高树勋的进步倾向,遂决定王定南立即返回,动员高部战场起义。此举如获成功,在未来的平汉战役中全歼北犯之敌则有了绝对的把握。  
  但情况的发展却和预想发生了很大偏差。高树勋原打算带领新8军和河北民军单独北上,把所经之处的国民党兵马和伪军统统收编起来,连同他们窃据的城镇一起交给共产党。没想到蒋介石却让高树勋和马法五的三个军齐头并进,这就打乱了高树勋的整个计划。时间一天天过去,情况一天天紧急。时至今日,刘邓的野战军已经准备发起平汉线上最后的总攻。  
  王定南赶到三纵给刘邓打了电话,征得同意后,26日,刘邓首长派参谋长李达和王定南一起冒着流弹穿过火线前往十一战区长官部。  
  高树勋一见王定南,便面带愧疚地解释道:“定南,你是知道的,在新乡时,我对孙连仲提出,我愿单独率新8军、河北民军沿平汉线北上,后来孙连仲说我单独一个军过不去,就让40军、30军和我一起来,当时,我也不能对孙连仲说我能过去。你看这……”  
  王定南说:“这是蒋介石对你不放心,孙连仲才这么决定的。”  
  高树勋叹了口气:“我已有所悟。不过既然是三个军齐头并进,我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这恐怕消极了一些。”李达望着高树勋,“刘司令员、邓政委本来是同意你一个军北上方案的。但现在是三个军北上,毛主席已电令刘司令员、邓政委,决不允许三个军北上,让国民党实现在全国向我解放区进犯的战略。因此,刘邓首长希望你以民族大义为重,举行战场起义,立刻站到人民方面来。”  
  高树勋愣了一下:“就地起义?”  
  “对,为了给起义留下时间,刘邓首长已经同意推迟总攻。”李达将底牌全部亮了出来,“当前正是关键时刻,现在起义,对你、对人民,对国家都贡献极大。”  
  李达和王定南与高树勋彻夜长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高树勋在室内来回踱步,自言自语地说:“要走向革命……我是有决心的……只是……”  
  “你这样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李达和王定南看出高树勋内心思绪的纷乱,话语随之尖锐起来,“退出内战,方不愧对死难之同胞;制止内战,方能告慰阵亡之将士;反对内战,方能保证八年抗战不至前功尽弃,中华民族,方有真正的复兴的希望。继续把命运系在蒋介石的战车上,高先生作为圈外的杂牌,终归难逃厄运啊!”  
  “我被他蒋委员长欺骗已非一日,什么‘党国以为干城’?‘中正尤寄厚望’?无非是让我和八路军对垒,借八路军之手消灭我罢了。”  
  高树勋愤然地说着,但神情依然有些恍惚,“定南,这些事,我想了并非一日。只是……”  
  王定南语重心长:“建侯兄,大是大非要当机立断,切不可优柔寡断!非常之人,才能立非常之功。”  
  高树勋眨了一下眼睛,继而又叹了口气:“多年来和我同甘共苦的妻子,还有本军许多军官的家眷,现在都在徐州。如果我们马上宣布起义,国民党岂不要加害于她们?”  
  高树勋的担心合乎情理。不解决这个问题,起义就很难顺利实现。李达想了一下,十分诚恳地说:“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马上去请求刘司令员、邓政委,设法解决。”  
  “好!好!”高树勋的情绪明显好转,“我等你的消息!”  
  27日李达先行返回向刘邓汇报。  
  28日清晨,王定南再一次穿过火线,直接到达刘邓指挥部。  
  听了王定南的汇报,邓小平说:“高部现在起义,不仅对当前作用很大,对今后的政治影响也很大。定南同志,时机很重要啊!”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刘伯承在屋里踱了几步,紧接着说道:“至于高夫人的安全问题,我们可以申请中央解决。定南同志,你先起草个电文,我来签发。”  
  一个重大而复杂的事情,就这样三言两语、果断而干脆地解决了。王定南很快起草好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看到电报上不仅有请示,而且提出了“请新四军陈毅同志派人到徐州车站,接高树勋夫人”的具体办法,十分满意,当即签了字,嘱咐立刻发出。  
  时间紧迫,王定南准备辞行,邓小平握了握王定南的手:“转告高树勋将军,要从大局着眼,配合我军行动,对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29日下午,王定南三过火线,带来了高树勋决心起义的消息。  
  30日晨,高树勋脱离马法五等人,来到马头镇新8军军部。下午,高树勋召集团以上军官会议,郑重讲话说:“前方正在打仗,把你们找来,一定会想:有什么事这么要紧!是的,我们要商量的是关系我军前途命运的问题。过去的一切,大家都清楚。现在三个军北上,只有我们一个军在前方拼命。弹药不发,换防不能,增兵不准,这罕闻稀见的事,是谁授意的?大家都明白,抗日时期拨出69军,缩编新8军,对我们一再地削弱。日本投降了,他们采取自动消灭的方法,我们败了自取灭亡,胜了实力双消,而他们坐收渔利。”  
  说到这,高树勋停了一下,加重语气道:“根据目前的情况,应与对方协商停战,不能再打下去了!”  
  会场良久没有回音。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高树勋战场起义(3)  除少数军官反对,表示辞职,多数军官都拥护高树勋的决定。  
  当天夜里,高树勋的指挥部电话不断,他向各师了解情况,并与我方接通电话联系。刘伯承在电话里大声地对他说:“欢迎你起义,我明日将去迎接你。”  
  随后,刘伯承向部队发出命令,佯攻新8军,将其与马法五的部队隔开,保证起义行动成功。  
  平汉战役的“多米诺骨牌”倾倒了。高树勋所部1万余人的起义,不但迅速改变了平汉战场上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而且使国民党军的部署出现了一个大的缺口,刘伯承、邓小平可以抽出手来,全力对付马法五的40军和30军了。  
  走下太行奔向那广袤的华北大平原  
  在起义之前,高树勋考虑到与马法五等共事多年,打电话劝说马法五一道起义。马法五还想硬撑下去,予以拒绝。高树勋见争取无望,只好对马法五和参谋长李旭东说:“看来,北进是过不去的,我已经决定不走了。你们赶快回到漳河以南,我已商请八路军让你们过去。现在八路军的代表就在这里。”  
  马法五受到极大震撼,一时说不出话来。李旭东当即痛哭起来。他心里明白,高树勋起义后,马法五的两个军只有被歼灭的命运了。  
  10月29日,一队队向漳河北岸向心集结的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从东面广阔平坦的冀鲁豫大平原、从西面太行山满是石头的山沟、从北面临关、紫山那片蜿蜒起伏的丘陵,像流水一般汇聚到这个容纳敌我参战部队和支前群众15万人的战争大舞台,那种场面和气势是何等的宏大和壮观!  
  晚上9点,仿佛有一个手指按响了剧场的电铃,总攻的大幕拉开了。随着惊心动魄的剧情一幕幕地上演,战争的捷报也一个个地传来。  
  刘邓所在的峰峰指挥所的地图上,一个个红色箭头不断延伸,不断发展。  
  北集团在王宏坤、陈再道、宋任穷的指挥下,自北向南压迫敌人,同时对南北敌人实施攻歼,先后攻克村镇20多处;东路军在杨得志、杨勇、苏振华的指挥下,已经歼灭第40军106师大部,占领崔曲、南堡、赵庄,把敌人的防御体系砸开了一个大缺口;南集团在陈锡联的指挥下,已攻占了釜阳河畔的磁县城、甘草营、高臾、中马头、阎家栈;而中马头和阎家栈之间的马头镇,则控制在已经起义的高树勋手里。  
  随着邯郸以南、磁县以北的釜阳河两岸全部被我军控制,战役的进展发生急剧变化。刘邓估计敌人必退无疑了。  
  果然,敌撤退的征候出现了。  
  南集团陈锡联的电话打到指挥部:“敌人一部正在核心阵地以南构筑工事,有些部队正在调动,慌乱异常……”  
  邓小平放下电话,对刘伯承说:“敌人要跑,我们要争取主动。”  
  这时的刘伯承已经在地图上圈点好,歼敌计划也随之而出:“以一纵、三纵主力,黄昏开始隐蔽运动,先敌南移到漳河以北截断敌军退路;以二纵从下面向南压,待敌脱离筑城地带,对敌人来一个向心钳击和猛烈兜击,侧重击其首脑机关,侧重击其部署体系,各个歼灭;以总预备队在漳河北岸构筑据点,以拦阻敌退路,并布置漳河南岸的侧击,以横截敌援军第32军。”  
  “很好。”邓小平做了一个用力一夹的动作,“一纵在敌退路东侧运动,三纵在敌退路西侧运动,又是一个钳形攻势!”  
  陈锡联的电话又打来了,他察觉敌30军第67师进占西玉曹,目的是为了掩护十一战区部率主力退却。  
  “你有什么对策?”邓小平问。  
  陈锡联回答:“我准备派马忠全率8旅攻歼这股敌人。”  
  西玉曹村位于磁县以东,漳河以北,村内敌人为第30军第67师师部及第199、第200两个团,其中第199团是蒋介石嫡系陈诚卫队团的老底子,装备和战术都属一流。  
  这是一个强敌。而马忠全的8旅是新组建的,这是组建后打的第一仗。8旅士气鼓得足足的,盼的就是啃块硬骨头,打它一个开门红。  
  当晚,8旅逼迫西玉曹,一开场就打得轰轰烈烈。  
  为了夺取村内制高点,马忠全决心以第23团出敌不意从村西发起攻击,以24团从村南策应,打乱敌人阵脚。  
  命令刚一下达,22团1营营长张庆和带着两个突击队就以迅猛的动作攻上了村西沙丘,控制了寨墙。24团也突破前沿,向村内发展。黑暗中,敌人东奔西突,乱作一团。  
  “敌人来不及反扑,我们正好抓俘虏呀!”3连连长靳小瑞边喊边组织部队冲进敌人营房,逼得敌人无处藏身。  
  1营副营长吴金栋是个老红军,他抱着挺机枪,哪儿危险哪儿就有他。在已经多处负伤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战斗,看见敌人从哪儿反扑他就往哪儿扫射,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瞬间,他还扣了一下扳机,突突了一串敌人。  
  就这样,8旅经过昼夜血战,全歼西玉曹守敌,活捉了敌第67师师长李正学。  
  31日下午,李达将一幅最新绘制的战役形势图挂在峰峰指挥部的墙上。平面的地图展现的是立体的战争画卷。敌人已成强弩之末,正在采取逐村掩护的战法,脱离筑城阵地,向南突围。  
  为了打破敌人南逃计划,我各路大军正在编织一张大网。  
  杨得志指挥一纵从东面,陈锡联指挥三纵及其他部队从西面,分成多路纵队,对向南逃之敌实施扇击;陈再道、秦基伟指挥二纵和冀南军区部队,由北向南跟踪追击;杨勇、张廷发指挥太行、冀鲁豫军区部队,前出至漳河南北兜击。  
  包围圈中的敌人,完全陷入人民战争的火海之中。敌十一战区副司令马法五率领的2万人,先是被我军跟踪追击,然后受到两面截击,随后又遭到迎头堵击,一时乱了阵脚,慌乱中窜至前后旗杆章、辛庄、马营一带据守顽抗,呼叫求援。被阻隔在漳河南岸的敌后续部队第32军,为解马法五之围,随即以主力向我前伸至漳河南岸的部队发起猛攻。  
  “时间紧迫,要迅速打开局面,绝不能让敌32军加上来!”邓小平分析了战况后说,“现在战役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不能让马法五跑掉!”
第一部分:兵下太行山 纵横驰骋晋冀鲁豫高树勋战场起义(4)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刘伯承紧接着说,“五个手指按跳蚤不行,要集中第一和第二两个纵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特曼超时空大决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