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怀有秦皇汉武和唐皇血脉人可以进入游戏世界主角通过试炼得到秦朝传承 求书名

  序  皇后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位最尊贵的女人,是一群特殊女性。  “皇后”称号是秦始皇设的,但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皇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吕雉是刘邦的患难妻子,性格刚强,睿智阴狠。在刘邦过世之后,执掌大权,统治中国达十五年之久。作为皇后,吕雉一方面是刘邦政治上的搭档,另一方面她对戚夫人的迫害,使得后世所有嫔妃都对皇后从内心畏惧不已。  作为皇帝的正妻,皇后在后宫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子女享有崇高地位,她的长子拥有皇位继承权,当然这也意味着她有生下皇位继承人的义务,很多皇后因没有生下皇子而被废。  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这是因为皇帝也想借助皇后家的势力巩固统治,皇后家族和皇族往往结成联盟来统治天下,所以皇后往往在皇帝过世后大权独揽。  由于家庭的熏陶,皇后往往都气质高雅,知书达理,性情温顺贤良,但毕竟各个时期和个体具有差异,使得许多皇后都极富个性,并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后无疑就是女皇武则天,她出生庶族,备受歧视和攻击,十四岁入宫,历经十几年的寂寞和孤寂,后削发为尼,原本只能虚度此生,但是她凭着不屈服的精神和过人的智慧,重返后宫,抓住王皇后不能生育这一致命弱点,夺得后位,并在丈夫的支持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她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性。  在封建社会,由于女性地位的低下,一夫多妻是法律允许的,对于拥有天下的皇帝来说,后宫更是成百上千,但也有例外,比如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她从嫁给杨坚开始就不允许丈夫纳妾,即使后来杨坚贵为天子,也不敢设置后宫嫔妃。如果说独孤皇后出生大贵族,有家庭做后盾,那么明孝宗的张皇后并没有能够震慑皇帝的家世,却依然能让皇帝罢黜后宫,独宠皇后。她们都是非凡的女人,她们不仅为皇家生育了继承人,而且辅佐皇帝治理好了国家,皇帝对她们情有独钟,在皇帝眼里,她们永远是最美的。  尽管生育皇子是皇后的义务,但也有不少皇后即使没有生育,也能在后位上坐得稳稳的,像东汉明帝马皇后,虽然没有生育,但依然被立为皇后,而皇帝为了巩固她的后位,甚至将其他嫔妃的孩子交由她抚养,并立为太子。再如东汉和帝邓皇后、东汉顺帝梁皇后都没有生育,但后宫生有儿子的嫔妃并没有对她们造成威胁,她们不仅当了多年的皇后,而且还在皇帝过世之后以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这一方面是由于外戚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皇帝的宠爱。她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马皇后十岁就管理家事,邓皇后自幼有“女诸生”的称号,而梁皇后在很小的时候就将古代的贤女画像挂在卧室里。
楼主发言:98次 发图:0张 | 更多
  翻开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汇《诗经》,上面有对“后”最早的记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这是《商颂》中的一句,全诗充满了对商朝最成功的君主武丁的赞誉,“先后”即先王武丁,可见此处的“后”是“君王”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后”是左边一“口”,右边一“人”。《说文解字》上说:“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  可见从一开始,“后”就是君王的意思,在周朝之前,君王的正妻称妃,而君王则称后。  《礼记》中明确规定:“天子之妃称后。”从此中国就有了“王后”的称号,由于在上古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氏族是由女性统治的,在那时,“后”是女性权威的意思,所以到了周朝礼仪大兴的时候,“后”恢复了它的本来意思,即“女性首领”。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自称“皇帝”的时候,其正妻也就随夫更为“皇后”,“皇后”较之“王后”,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为在上古时代,“皇”是属于神仙一族,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了“九皇”,九皇时代属于神直接统治人的时代。  综上所述,“皇后”代表着权威,也充满了神秘色彩,古人用太阳比喻皇帝,而用月亮指代皇后,传说中,很多皇后都是其母“梦月而生”。
  皇后母仪天下,既然居尊位,就应该有相应的德行,才不负天下人的期待,“母仪之德”是历朝历代对皇后的要求,尽管她们不一定都能达到,但这些德行标准对皇后们的影响很深远,那什么是“母仪之德”呢?“母仪之德”不是某位皇帝规定的,也不是国家法律所明确开列的,而是来源于人们对上古时代贤女的传说,在中国先秦时代幸存下来的典籍里,详细记录了她们美好的德行,从而成为了历朝皇后必须效法的典范。  《列女传》母仪篇首推娥皇女英,二女是帝尧的女儿,金枝玉叶,却下嫁给了平民舜,她们不仅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考察国家未来继承人的任务,还毫无公主的娇娇之气,在婆家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终日劳作。更为难得的是,舜在家庭里的处境很尴尬,他的父亲和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对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恶劣,几度欲置之于死地,在历次危机关头,都是娥皇女英设计帮丈夫脱险,尽管公婆和小叔子如此不堪,但二女却一再调和家庭关系,舜后来为两老尽孝送终,成为天子后,又给了弟弟富饶的封地,以德报怨,家庭最后实现了和乐。舜即位后,娥皇女英对待天下百姓非常仁慈,对待舜帝忠心耿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助帝王治理天下,获得了百姓的赞誉。舜帝去世后,儿女泪洒绿竹,投湘江自尽,竹子上的斑痕从此留了下来,人们称有斑痕的竹子为“湘妃竹”。  在所有“母仪之德”的范例中,最被后世称道的是“周室三母”,即太姜、太任和。太姜是周文王的祖母,她生养了三位贤明的儿子,而且忠诚婉顺,周王每次遇到大事都会和妻子相商,太姜的决断从未错过。太任是文王的母亲,也是中国胎教的始祖,她怀文王的时候,眼不看邪恶,耳不听秽乱,口不出妄言,行为举止都端端正正,从不乱吃东西,晚上还让乐师朗诵诗歌。文王生下来后非常聪明,大家都说是太任的功劳。  如果要给“周室三母”排位次,排第一的是太姒,她是周文王的正妃,生养了十个儿子,包括武王和周公。据史书记载,太姒外表绝丽,娴静贞顺,淑孝仁慧,在政事上也能为文王分担,是“母仪天下”的完美诠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人用美丽的诗歌来赞美周文王和太姒的爱情,并把《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此“母仪之德”有了自己的别称,即“关雎之德。”在几千年后的清朝,清太宗为爱妃的宫殿取名“关雎”,不仅仅表达了他对爱妃的深情,也是他对宸妃娘娘美好德行的赞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给自己取号皇帝的时候,给自己的正妻取号皇后,从此皇后与皇帝同时光耀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史册,直到末代皇帝的皇后婉容香消玉勋,这一称号才在中华大地上消失,然而,享有这一称号的女性们的美丽和优雅却活在了人们的传说中。  为了表达自己对她们的敬重,也为了给自己二十年来对她们的浓烈兴趣来个回顾,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始了这个漫长的旅程。  由于史料的局限,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中国第一任皇后的人生历程,对此,春晓专门猜想了她的传奇,并写下了《大秦皇后》这部小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天涯文学阅读。  那么现在我们就从有史记载的第一任皇后开始讲起。
  汉高祖皇后吕雉
  姓氏溯源  炎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夷的人,曾辅佐尧、舜、禹三代贤君,因功被封于吕国,其后代以吕为氏。  商朝末年,姜子牙吕尚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周王,西周建立后,吕尚被封于齐国,田氏代齐后,吕尚的后人中有一支迁到了单父。
  家世渊源  吕后生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七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攻伐,史称战国时代,吕家是单父的富豪,吕后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  吕后的父亲吕文在刘邦当上汉王后,被封为临泗侯,于刘邦登基前去世,吕后当政后,追谥为“吕宣王”。  吕后的长兄吕泽因军功在刘邦登基后封为周吕侯,于刘邦时期去世,吕后当政后,追谥为“悼武王”;吕后的次兄吕释之因军功在刘邦登基后封为建成侯,于惠帝时期去世;吕后的妹妹嫁舞阳侯樊哙,吕后当政后,封为临光侯。
  立后之前  吕后的成长岁月恰逢始皇统一天下,经过数年的兼并战争,在吕后十二岁那年,秦灭韩,吕后十三岁秦军攻陷赵都邯郸,吕后十五岁秦军攻陷燕都蓟,吕后十七岁秦灭魏、秦军攻陷楚都寿春,吕后十九岁秦灭楚、灭燕,吕后二十一岁秦灭齐,秦始皇统一天下。  也就在秦国灭齐国这一年,吕文带着全家搬到了沛县(今江苏徐州),这是吕后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吕文和沛县县令是好友,县令想纳吕文的长女为媳,但却被吕文一口拒绝,吕文有过人的相人之术,他一直就认为自己的所有子女都贵不可言,其中长女更是面相奇贵,要嫁给贵人,于是当吕后已经年满二十一岁了,居然都还没有出嫁。  尽管被拒婚,但县令并不生气,为了欢迎吕文一家,他大开筵席,将吕文介绍给当地有名望的人,当时刘邦是县里的一位亭长,属于秦朝官员体系中最低的一级,但毕竟也是官员,于是也应邀出席,席间,刘邦被吕文一眼相中,要将爱女嫁予为妻。  刘家比吕家差得比较远,刘邦本人又游手好闲,从不下地劳动,没有任何的积蓄,三十多岁都没能娶到媳妇,而且还未婚生有一子,当时,吕夫人非常反对这门婚事,但却拗不过丈夫。  刘邦的父亲刘煓在刘邦称帝后被尊为太上皇,是中国第一位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刘邦的母亲王含始生刘伯、刘邦、刘喜和宣夫人,于刘邦称帝前去世,被刘邦追封为“昭灵夫人”,吕后当政时,追封为“昭灵后”;刘邦庶母李氏在刘邦称帝后被尊为太上皇后;刘邦长兄刘伯对刘邦颇多照顾,于刘邦称帝前去世,被追封为武哀侯,吕后当政后,被追封为武哀王;刘邦次兄刘喜在刘邦称帝后被封为代王,后因抵抗匈奴不力,被降为合阳侯;刘邦四弟刘交是庶母李氏所生,和刘邦关系最好,辅佐哥哥建立汉朝,被封为楚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的姐姐于其称帝前去世,被追封为宣夫人,吕后当政时,追封为昭哀后。  吕后出嫁后,生活水平一落千丈,而刘邦又整日在外骗吃骗喝,根本不管家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后的表现是超越常人的,她毫无怨言,亲自到田间耕作,为全家织补衣服,对上孝顺刘邦的父母,对下抚养刘邦的儿子刘肥,并为刘邦生下了一女、一儿,娇生惯养的富家女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农妇,然而,一场巨大的挑战正慢慢向她靠近。  吕后刘邦婚后十年,刘邦在一次押送徒役到骊山服役的行程中遭遇麻烦,徒役纷纷逃亡,按照秦律,刘邦将遭到严厉的惩罚,但他没有陈胜吴广那样的胆略,没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这样的豪言壮语,而是和部分徒役一起落草为寇,逃亡山中。  刘邦是逃走了,可吕后就遭殃了,她被捕入狱,并在狱中遭到虐待,刘邦好友狱吏任敖见状,出手相助,吕后执政以后,任敖荣登三公之列。  当时她的儿子刘盈还只有几个月大,吕家出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营救吕后,吕后在县吏萧何、曹参的帮助下获释。  秦汉之际,婚姻非常自由,男女均可提出离婚,刘邦独自逃走,连累吕后,加上音信全无,吕后完全可以和其离婚,再嫁他人,但是无论是吕后还是吕后的家人都没有这样的想法,相反,他们想尽办法和刘邦取得了联系,吕后经常前往山中给丈夫送去食物和衣服,也就在这一年,始皇在沙丘去世。  第二年,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各地纷纷响应,各地政局不稳,沛县县令也想响应起义而自保,深受他信任的萧何、曹参是刘邦的好友,意欲借此机会营救好友,就对县令献计说:“应该把流亡在外的人招募回来,以此壮大力量。”  县令觉得有理,就派樊哙前去将刘邦接回,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文将长女嫁给了又老又穷的刘邦,将二女儿嫁给了屠夫樊哙,吕夫人痛哭流涕,但却无可奈何,刘邦和樊哙是发小,两人交情非常,樊哙很快就将刘邦接了回来,但是,此刻县令却变卦了,他担心流亡在外的人回来后,局势会无法控制,于是决定关闭城门,不让他们进来,并准备杀掉萧何、曹参,萧曹得到消息后,迅速逃到城外,刘邦当即往城中射入一封信,号召大家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杀掉县令,以图在这乱世之中求得生存,他的信极具鼓动性,城中百姓居然真的自发组织起来杀掉了县令,将刘邦迎入城中,萧何、曹参为了自保,推举刘邦担任统帅,并在县城中做了一些关于拥戴刘邦的宣传工作,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于是刘邦自称沛公,拥戴人数达到三千人,这一年,刘邦四十八岁,在刘邦创业之初,吕氏家族是其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吕家贡献了所有的财力,也为刘邦贡献了两位大将-吕后的哥哥吕泽、吕释之。  刘邦开始带着军队攻略周边郡县,扩充地盘,吕后则留在老家照顾双亲和儿女,由于力量有限,刘邦投奔了原楚国贵族项梁,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项梁被杀后,刘邦成为楚国的重要将领,因军功被封为武安侯。  楚怀王派刘邦西征灭秦,西征途中,戚鳃带着美丽的女儿戚姬来归附,戚姬在刘邦成为汉王后成了刘邦的妃子。  戚夫人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位有史记载的大才女,她的《舂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五言诗,和《垓下歌》、《白头吟》等千古绝唱齐名,她也是汉代最有名的舞蹈家之一,擅长婉转柔媚的楚舞,她还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精于围棋,戚夫人为刘邦生下儿子如意。  刘邦克服重重困难,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刘邦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关中局势很快稳定了下来,项羽当时也是楚国的将领,他奉命东征,灭掉秦朝主力部队后,挥师西取,意欲杀掉刘邦,独自称霸,于是一手导演了“鸿门宴”。  刘邦兵力不及项羽,忍辱负重,对项羽屈膝称臣,在项羽叔父项伯的斡旋下,两人握手言和,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后又将其暗杀,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迁往蜀中,将刘邦全家扣在了自己的领土范围内,并封秦朝的三位降将为王,在汉国的北部屯军防备汉王。  刘邦非甘居人下之人,于是暗渡陈仓,回到中原,其他诸侯对项羽的分封也有不满,于是天下再次大乱。  刘邦趁项羽出征在外,一口气打到了彭城,项羽迅速回师,刘邦被项羽击败,多亏有吕后的大哥吕泽率军相救,才恢复了元气,刘邦多名亲人遇害,包括他的老母和姐姐,刘邦的老父刘太公和妻子吕后被项羽俘虏,吕后在项羽营中度过了两年的人质生涯,其子刘盈被送往汉的大后方,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王太子,吕后在当人质期间,差点儿和刘太公一起被项羽烹煮,经过两年的炼狱,吕后彻底成熟了,她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无所畏惧。  公元前203年,楚汉订立鸿沟之盟,项羽归还了太公和吕后,吕后成为了汉的王后。  不久,刘邦击败项羽称帝,他立结发妻子为皇后,立嫡长子为皇太子,吕后正式母仪天下,但摆在她面前的是异常严峻的局面。
  母仪天下  此时的刘邦对她仅剩下感激之情,多年的夫妻两地分居,早已疏远了彼此的关系,刘邦对新纳的戚夫人和其子如意非常宠爱。  刘邦、戚夫人和如意构成了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庭,看着他们三人欢声笑语远去的背影,吕后的心痛得难以言表,她牵起儿女的手,缓缓走向椒房殿(西汉皇后寝宫被称为椒房,取“多子“之意)。  刘邦称帝之后,封戚夫人的父亲为临辕侯,吕后已经越来越感觉到时时刻刻潜藏的威胁,刘邦不仅对她很冷淡,对儿子刘盈也越来越不满意,刘邦担心仁弱的太子无法治理好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汉江山。  为了分戚夫人和其子的恩宠,吕后还在当王后的时候,就为刘邦进献了赵姬和管姬,赵姬、管姬又引荐了薄姬,当上皇后以后,吕后又举荐刘邦宠臣石奋的姐姐入宫,封美人。  西汉继承了秦的后宫制度,妃子由高到低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这些嫔妃为刘邦生下了四个儿子,四子刘恒、五子刘友、六子刘恢、八子刘建。  后刘邦途经赵国,赵王献上美女,此女受到赵王谋反案件的牵连,被捕入狱,此女在为刘邦生下七子刘长后去世,刘邦让吕后抚养刘长。  吕后同时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了前朝,如果她和儿子的地位不稳,那么只有前朝能够给予他们支持,除了她的哥哥们,她自己或许也可以出一份力,其实如果没有戚夫人对她发起的挑战,吕后恐怕最多是个勤于内政的贤后。
  刘邦即位之后,将秦朝的郡县制和周朝的分封制合二为一,分封了一些同姓王和异姓王,刘邦对手握重兵的异姓王不放心,在位八年,民生经济交给了相国萧何,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消灭异姓王上,在这场关系到西汉王朝安危的战役中,吕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韩信,被誉为“战神”,从军多年,无一败绩,在楚汉战争中,灭魏、代、赵、燕、齐五国,又在垓下之围中击败楚军,威震天下,无人敢与之争,被刘邦封为楚王。  刘邦设计将韩信骗到陈地,降为淮阴侯,囚禁在长安。  公元前197年,刘邦率军出外平叛,京师空虚,心怀怨愤的韩信决定发动京师的囚犯攻打长乐宫中的皇后和太子,恰巧,韩信的家仆中有一人的哥哥被韩信抓起来准备杀掉,此人立即将韩信的计划告诉了相国萧何,由于事关重大,萧何连夜入宫将此事告知了皇后和太子,吕后当机立断,要萧何前往韩信府中,就说刘邦凯旋归来,要他入朝庆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而韩信又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当初有一位老母给了他一碗饭吃,他一直记在心中,当上楚王后,到处寻访这位老人,当面感谢了这位老人,萧何来邀,韩信不疑,但当他走入长乐宫时,却不见任何的庆贺之人,只有一位中年妇人高高地立于台基之上,表情淡定而从容,韩信最后被吕后下令在钟室处死,他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会结束于妇人之手。  智诛韩信作为吕后的政治首秀,震惊了朝野,一位一向深处宫闱的妇人居然在关键时刻如此临危不惧,果敢狠辣,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用兵如神的韩信,刘邦从此也对吕后另眼相看,接纳她成为最高决策层的成员。  同年,刘邦向梁王彭越征兵以平叛乱,彭越拒不奉诏,刘邦大怒,派使者前去责问彭越,使者按照刘邦的计策,逮捕了彭越,并把他押到洛阳审问,审问完毕,彭越被废为庶人,流放蜀郡,途中,彭越遇到了前往洛阳见刘邦的吕后,彭越和吕后算老乡,彭越请求吕后向刘邦求情,让他回家乡,吕后将彭越带回洛阳,但却对刘邦说:“彭越勇武天下皆知,愿意跟随他的人不少,如果这次纵虎归山,将来必定是祸害,不如此次就将他杀掉,震慑一下其他的异姓王。”  刘邦觉得有理,于是由吕后出面,下令诛杀彭越,并灭其三族,并将其肉做成汤遍赐诸侯王,诸王畏惧,从此,满朝文武都对皇后敬畏不已,吕后在同一年连续诛杀汉初三大名将中的两位,在朝廷上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为和戚夫人展开的争夺皇位的大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今山东定陶)汜水之南即皇帝位,娄敬建议迁都关中,刘邦听从,但当时关中的宫殿早已被项羽烧毁,于是高祖暂时将都城设在栎阳,而命相国萧何在长安修建长乐宫,长乐宫于两年后建成,刘邦带着家人搬了进去,宏伟壮丽的宫殿激发着人们对权力的渴望,就在吕后逐渐在朝廷上发出了自己政治上的声音,戚夫人也按耐不住了。  随着如意渐渐长大,刘邦是越来越觉得这个儿子像自己,戚夫人明确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希望刘邦能将大汉交给自己的儿子,这是对自周代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必然会遭到朝臣的反对,于是这件事情就暂时搁置了。  吕后频频活动,努力笼络朝臣,以萧何为首的朝廷当权派中很多人都明里暗里地站在了皇后和太子的一边,眼看原本很有希望的储位就要落空,戚夫人决定赌上一把,尽管有着刘邦数十年如一日的宠爱,尽管享受着世间最高的荣华富贵,但人性的贪婪还是让戚夫人走上了不归路,这位聪明一世的女子最终还是做出了很不明智的决定。  她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刘邦面前哭泣,说皇后绝不会放过她和如意,她旁敲侧击地说太子不是人君之选,说如意聪慧过人,人到了晚年特别容易糊涂,刘邦也免不了俗,他经不起戚夫人的眼泪,答应了她的要求。  于是就有了第一次讨论废立太子的朝议,对于刘邦的心思可谓朝野皆知,只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皇上居然动了真格,历史上太多废长立爱毁了王朝的例子,没想到一手打下江山的开国之君也会犯这样的糊涂,开国功臣们对汉朝有着特别的感情,说什么都不愿意看着国家走入歧途,如意还那么小,凭什么就说他有治国之才了?刘邦此时年龄已经不小了,而且还整天东征西伐,随时都可能皇位更替,如意如果当了皇帝,大权必然落入戚夫人之手,那个整日只知道赋诗跳舞的女人自嫁给刘邦后就被保护得很好,缺乏历练的她靠什么治理一个国家?所有人都表示了反对,刘邦暴跳如雷,要不是周昌据死力争,恐怕刘盈是真的就被废了。朝议结束后,吕后当着众大臣的面,跪在了周昌的面前,朝臣们都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大家都表示哪怕豁出了身家性命也要保住大汉的基业。  这次朝议让吕后和戚夫人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吕后给戚夫人发出最后通牒,希望她遵守宗法制的约束,回头是岸,然而,此刻刘邦已经动了废太子之心,戚夫人怎么可能放弃?  公元前195年,刘邦被淮南王英布的箭射伤,眼看将不久于人世,戚夫人拉着如意在刘邦面前长跪不起,刘邦含泪答应此次必定废掉太子,果然,回到长安,刘邦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太子似乎是废定了,刘邦大开朝宴,想用轻松的方式宣布自己身前最重要的决定,然而当太子步入大殿的时候,刘邦却惊异地发现,太子身后居然跟着四位天下最有名的智者,他们都已经八十多岁,却用这样的方式向皇帝表明,天下人的心都向着太子,皇上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招来戚夫人,指给她看,让她明白,哪怕他把皇位给了如意,天下人也会群起攻之,大汉初立,经不起任何的大动荡。  刘邦为了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舍弃了爱妾和爱子,帮助儿子保住皇位的吕后用自己的力量保住了皇后之位,她将站在新的高度俯视这个新的王朝。
  笔者并不赞同吕后将戚夫人变成人彘,但很显然是仇恨让吕后陷入了疯狂,吕后会这么恨戚夫人并不是因为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刘邦的宠妃并不是只有戚夫人一人,吕后对刘邦的其他妻妾可谓善待,刘邦去世后,除了戚夫人之外的诸王之母都被允许到儿子的封地去生活,有一件事最能说明吕后在后宫嫔妃心目中的形象,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当上太后以后,她的儿子刘恒本来想以后将她和刘邦合葬,这对一名原本是妃子的女人来说绝对是最大的荣耀,但是薄太后拒绝了,她让儿子另外给她修建陵墓,她的答案是:“吕后才是先皇的正妻,我不能和她比。”事实上,在吕后过世之后的反吕风暴中,吕后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尽享后代的香火,完全是因为曾为小妾的薄太后的力保,是吕后曾经对除戚夫人之外的后宫嫔妃的善待让她的人生有了圆满结局。
  戚夫人夺嫡不仅仅是在争夺皇位,也是在争夺皇后之位,太子刘盈一旦被废,吕后必然让出皇后之位,那么吕后的结局可想而知,她和刘邦荣辱与共,好不容易打下了大汉的江山,但到头来却差一点儿被戚夫人取代,戚夫人已经拥有了刘邦的宠爱和封为赵王的儿子,她完全可以在富庶的赵国安度余生,她为何还要将吕后及其子女逼入绝境呢?吕后想不通,她只能认定戚夫人是个贪婪的女人,是她今生最大的仇人,不过吕后并没有迁怒于戚氏家族,戚鳃的侯爵之位传了七代。  吕后对戚夫人的惩罚给以后历朝历代的妃子们敲响了警钟,在皇后制度建立之初,吕后用戚夫人的鲜血为后宫之主树立起了无上的权威,同时她倾心保护的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皇族内部的皇位纷争,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座新的宫殿未央宫缓缓步入了历史的长河中,“未央”也成为了西汉的象征,刘邦嫡长子刘盈继承了父辈幸苦打下的江山,然而,正如刘邦所料,他不是当皇帝的料,当吕后费尽心机强迫刘如意从赵国来到长安,意欲斩草除根巩固还很脆弱的皇权的时候,刘盈居然亲自到郊外将这个皇位的最大威胁接回自己宫中,起居饮食都在一处,面对儿子的仁弱,吕后苦口婆心,望其醒悟,但是汉惠帝就是听不进去,吕后无奈,只好趁惠帝晨起射猎,刘如意独自呆在宫中之机,将其赐死,谁都不想做出极端行为,除非是被逼得走投无路,当时的戚夫人还没有受到后来的惩罚,吕后不过就是将其囚于永巷,让其每日劳动,已经大势已去的戚夫人显然还习惯于当宠妃时的骄纵,大放悲声,出口不逊,毫不隐晦自己对儿子前来解救自己的期许,西汉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就是分封了一些拥有实权的诸侯王,诸侯国拥有军队和封地,有对抗中央的力量,刘如意如果纠合对中央不满的其他诸侯王反叛朝廷,大汉必然将面对一场皇室大厮杀,搞不好就是和秦朝一样的命运,吕后果断杜绝这一后患,可谓政治上的明智之举,但是她的儿子却对她大发脾气,并且赌气不上朝,以此逼迫太后就范,吕后感到儿子将葬送大汉,毅然决然地担起了治理国家的重任,关于太后和皇帝谁更适合治理国家,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朝臣心里非常清楚,于是在西汉开国八年后,出现了这样的景观:太后临朝称制,天下一片祥和。
  黄老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黄指道家始祖黄帝,老指道家创始人老子,黄老被诸子百家奉为共主,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居于超然的地位,黄老的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这是超高的统治艺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刘邦建立汉朝后,奉行老子的道家学说,与民休息,一再减免赋税,强制释放奴婢,取消严酷的刑法,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吕后继承了刘邦的事业,任命刘邦的心腹萧何、曹参、陈平为相,保证了大汉的持续发展,她除了进一步减轻人民的负担之外,还规定女子满十五岁必须出嫁,由此增加社会劳动力。  吕后还对高祖的政策进行了有益的调整,经济上,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活跃了社会经济,文化上,废除了"挟书律","挟书律"是沿袭秦朝的一项愚民政策,民间禁止私自藏书,"挟书律"废除之后,西汉的思想界出现了空前大解放,为文景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  吕后还对长安城进行了修建,拓宽了所有的街道,修建了城墙和城门,让当时的长安成为和罗马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大都市。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吕后对威胁皇位的所有隐患一一诛灭,手段很残忍,但比起“七国之乱”人民神灵涂炭来说,又实在是将成本降到了最低。  惠帝时期,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前来朝拜皇帝和太后,但他对惠帝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敬,作为刘邦庶长子的刘肥是当时最大的诸侯王,有着号令天下的实力,事实上,在吕后去世后的宫廷政变中,正是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首先在山东起兵,对于这样一个在年龄上长于皇帝,在实力上又不容小觑的人,吕后不敢掉以轻心,但刘肥乃吕后一手抚养大,吕后不忍对其下手,于是吕后略施小计,让人告知刘肥,太后有杀他之心,借以提醒他不可有非分之想,刘肥恐惧,连忙献上一个郡的封地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吕后笑纳了这份厚礼,吕后在世的时候,刘肥及其子均不敢对皇位有所窥见,吕后在惠帝去世之后,再夺齐国两郡作为吕国和琅琊国,封给自己的侄子和刘邦的族人,极大地削弱了齐国。  至于刘邦的其他儿子,除了吕后的养子刘长和四子刘恒之外,就没有那么听话了,刘邦儿子赵王刘友、梁王刘恢和燕王刘建都是很有实力的诸侯王,吕后将诸吕之女嫁给他们当王后,但他们对吕后还是不心服,惠帝在世的时候,因为刘盈是嫡长子,其他诸子对中央不敢有所想法,但刘盈去世后,皇帝是诸王的侄儿,而且年龄还小,诸侯国对中央可谓虎视眈眈,吕后先下手为强,将这三个诸侯王一一设计诛灭,再将自己的侄儿封为王,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但对刘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吕后还是很宽容的,刘肥的儿子刘章在一次酒宴中以酒令的名义斩杀吕氏逃酒者,吕后并没有降罪于刘章,还将侄孙女嫁给他。  从刘邦去世到吕后去世,吕后共统治中国达十五年之久,其政绩受到历代史学家的肯定,史马迁和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都这样赞叹她:“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公元前180年,吕后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和高祖合葬长陵,她是一位被迫的政治家,是生活逼迫她走上西汉权力的最高峰,她爱大汉和子民、她爱她的丈夫和儿女,事实上,那段十年的平凡家庭生活才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汉惠帝皇后张嫣
  姓氏溯源  黄帝长子玄嚣的第五个儿子名挥,因担任弓长(负责制作弓箭),而赐姓张,封地在清河,清河也就成了张氏的发源地。  张仲担任周宣王的大臣,帮助宣王中兴了周朝,春秋时期,张氏家族世代在晋国当官,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三,有一支张氏在韩国当官,张开地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其子张平先后辅佐韩釐王、韩桓惠王,被称为“五世相韩”,张平之子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还有一支张氏生活在魏国,而汉惠帝张皇后就是这一支的后代。
  家世渊源  张嫣的祖父张耳原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去世后,娶外黄县富豪之女,担任外黄县县令,招贤纳士,刘邦少时倾慕信陵君才华,不远千里来到魏国,结果信陵君已去世,于是刘邦成了张耳的门客,秦国灭魏国后,张耳成了通缉犯,到处流亡,刘邦只好回到家乡沛县。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耳加入了起义军,被任为左右校尉,武臣在赵地称王,张耳任右丞相,武臣被杀后,张耳拥立原赵国贵族赵歇为王,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迁赵歇为代王,张耳被陈馀击败,陈馀拥立赵歇为赵王,张耳向汉王刘邦求救,张耳借助汉国的兵力打败赵军,称赵王,第二年,和其他异姓王共同拥护刘邦当皇帝,同年张耳去世,其子张敖即位,娶汉高祖嫡长女鲁元公主为王后,生张嫣,鲁元公主后来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齐王尊为齐太后,齐王献出城阳郡给公主,张嫣有同母弟张偃,鲁元公主去世后,张偃被封为鲁王,领有从楚国分出的薛郡和母亲的城阳郡,张嫣同父异母哥哥张寿和张侈被吕后封为乐昌侯和信都侯,拱卫年幼的鲁王。
  母仪天下  未央宫修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相国萧何负责,在原秦朝章台的基础上建成,位于长安西南的龙首原上,据郦道元《水经注》载,秦朝时有条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经过的路线后来变成山脉,龙头临渭水,龙尾达樊川,未央宫正是“斩龙首而营之”,显然考虑了风水、防水和军事安全。  未央一词最早出自《诗经o小雅》:“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诗中的“未央”作“未尽”、“不尽”、“未已”解。  长乐宫和未央宫分列于汉长安城安门大街东西两边,分别称为东宫和西宫,两宫之间有阁道相通,从惠帝起,未央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宫殿,长乐宫是皇太后颐养天年的地方。  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建筑,居全宫的正中,前殿北侧为椒房殿,更北处建有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中国最早的国家档案馆石渠阁。  张嫣所居的椒房殿使用花椒花粉粉刷墙壁,整个宫殿沐浴在温馨的粉色中,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外祖母吕后亲自制定了婚姻的仪式,并拿出黄金两万斤作为聘礼,隆重的婚礼过后,是平静的宫廷生活,张嫣有条不紊地管理着惠帝的后宫,显示出了大家闺秀的聪慧和贤淑,只是有一件不足,就是张嫣年龄太小了,她根本就不可能生下皇子,而皇后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诞下帝国的继承人,而且当时的情况也要求她尽快诞下嫡长子,惠帝尽管年轻,但一向体弱多病,他的兄弟们都是手握重兵的诸侯王,惠帝一日不诞下皇子,他们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于是,张嫣的外祖母吕后迅速作出决定,取后宫美人子给皇后,并杀掉孩子的生母,对于吕后为什么不给生了皇子的嫔妃一条生路,其实很可能是对当年戚夫人的夺嫡行动心有余悸,如果这位妃子的野心很大,那么当这个皇子将来继承了皇位,那么张嫣很可能会受到欺负,甚至被废黜,为了外孙女的前程,吕后不得不下此毒手,身经此次宫廷事件,张嫣一定成熟了不少,她第一次明白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她没有反抗的权力,默默听从外祖母的安排,用衣服撑起肚子,假装怀孕,假装生下皇子,吕后高兴地向天下宣布,皇后喜得贵子,并册立此子为太子,十二岁的张嫣流下了愧疚的泪水,原本温暖的椒房殿变得冰冷而苍凉,她意识到幸福正在和她渐行渐远。  张嫣开始悉心抚养皇子刘恭,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减轻心中的负罪感,然而她的丈夫刘盈身体却每况愈下,公元前188年,年仅十五岁的张嫣成了寡妇,她和惠帝没能过上一天的夫妻生活,张嫣手牵年仅四岁的刘恭,呆站在椒房殿前的台阶上,她是这世上最尊贵的皇后,然而她此刻难道不是这世上最可怜的女人?  她和刚刚痛失儿子的吕后抱在一起,在幽静的深宫中黯然哭泣,以后她们将相依为命,吕后再次挺起已然苍老的身躯扛起了整个大汉帝国,张嫣被小皇帝尊为太后,努力抚平心中的悲伤,然而,她的母亲鲁元公主在第二年也去世了。  为了告慰爱女,吕后册封张嫣的弟弟为王,违背了刘邦不允许册封异姓王的遗诏,吕后放弃了诛杀开国功臣而巩固政权的初衷,而是封诸吕为王。  吕氏外戚是皇权时代第一支崛起的外戚势力,当时有刘吕共天下的说法,吕后的两位哥哥先后于高祖、惠帝时期去世,吕后的妹夫樊哙也于公元前189年去世,吕后当时能够依靠的是自己的侄儿们,她封大哥吕泽的儿子吕产为梁王,二哥吕释之的儿子吕禄为赵王,分别统领京师的南北两军,并且将吕家的女儿嫁给诸侯王,用以监视刘汉皇室成员。  外朝在吕后的铁腕下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不知不觉间,小皇帝已经八岁了,别有用心的人将皇帝的身世告诉了他,小皇帝哭着质问太后到底谁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张嫣几度张口都没能否认这个困扰了她八年的事实,吕后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她立即将皇帝囚于永巷,对外宣称皇帝神智混乱,改立刘弘为帝,张嫣哭成泪人恳求吕后放过刘恭,然而吕后无奈的双眼告诉了她答案,她拍拍张嫣稚嫩的肩膀:“嫣儿,不要怪外祖母心狠,在这个地方只有心狠才能存活下去,等到刘恭翅膀长硬了,你认为他会放过你么?他会记得你的抚养之恩么?”刘恭被秘密处决了,张嫣心中的悲伤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她已经失去了丈夫,现在又失去了孩子。  汉惠帝除了嫡长子刘恭,还有五个庶出儿子,常山王刘不疑、常山王刘弘(刘不疑去世后封)、淮阳王刘武、济川王刘太。  张嫣将新皇帝刘弘视为己出,将对刘恭的感情全部转到了刘弘身上,刘弘很乖,母子之间的感情很是深厚,令张嫣悲伤的是,她的父亲赵敖在三年后去世。  公元前180年,吕后自感不久于人世,她深深为柔顺的外孙女担忧,吕氏家族把她视为外人,刘氏家族将她视为吕后一党,她以后的处境非常艰难,皇帝还只有十二岁,根本保护不了她,于是吕后将吕禄的女儿封为皇后,借以拉近张嫣和吕氏家族的关系。  吕后崩,诸吕密谋叛乱,准备改刘氏天下为吕氏天下,皇族和后族交锋,张嫣左右为难,她是刘家的外孙女,但也是吕家的外孙女,她最后选择了中立,默默等待命运的安排。  齐王刘襄自山东起兵,号召皇室诸侯王共诛吕氏,同时,由于诸吕准备遍杀刘邦时期的老臣,陈平、周勃被迫设计诱骗吕禄交出兵权,刘襄弟弟朱虚侯刘章带兵闯入未央宫亲手杀死吕产,吕氏家族遭到了灭顶之灾,作为吕后的孙子,小皇帝刘弘及其弟弟是不可能被发动政变的大臣们放过的,这些口口声声忠于刘汉皇室的朝臣们,居然声称刘弘和弟弟们不是惠帝的儿子,以此将其杀于禁所,张嫣彻底看清了一切,也终于明白了吕后为什么会那么心狠,在这冷寂的深宫中,只有权力才是永恒的一切,亲情、友情或是爱情不过都是虚幻,刘弘的被杀泯灭了张嫣心中仅存的温情,她迫切想要逃离未央宫,去一个安静的地方,悄然度过她的余生。  新皇帝刘恒是张嫣的舅舅,他以张嫣党同吕后之名,废黜了她的太后之位,而将太后的身份给了自己的母亲,不过他还是给了张嫣一条生路,让她迁到北宫,这正好符合张嫣的愿望,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女孩,历经宫廷的诸多磨难,终于可以不受打扰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她想起了幼时的承欢膝下,想起了曾经的无忧无虑,她坐在北宫简朴的宫殿中,静静欣赏着庭前的花开花落,她再也不用去管未央宫中的是是非非,再也无需因为良心的谴责而彻夜难眠,她就像白衣飘飘的小龙女,清心寡欲,在人们的遗忘中度过了心如止水的十六年,她死后被葬入惠帝的陵园,没能享受皇后的身后荣耀,然而或许这正好就是她的期待,期待自己从来就没有入主未央宫。
  汉文帝皇后窦漪房
  姓氏溯源  “窦”的本意为地洞,这个姓氏源于夏朝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夏启的儿子太康在位的时候,荒废朝政,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太康在外狩猎之机,夺取政权,杀死太康,太康的妃子有仍氏躲在一个地洞里才躲过了灾祸,有仍氏逃回娘家,生下了少康,后少康借助母亲家的势力夺回了王位,并中兴了夏朝,为了纪念母亲当年逃命时的地洞,他给在有仍氏部落出生的儿子宠赐氏窦。  窦宠六十九世孙窦犫在晋国担任大夫,三家分晋后,窦氏族人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又分支迁徙,有一支迁到了清河观津。
  家族渊源  窦漪房家境贫寒,父母在她当上皇后之前就去世了,被追封为安成侯、安成夫人,哥哥窦长君被封为彭城郡守,在她当皇后时去世,窦长君之子窦彭祖和窦漪房弟弟窦少君在她当太后时分别被封为南皮侯和章武侯。  窦漪房的堂侄窦婴在西汉是位很重要的大臣,汉文帝时任吴国国相,汉景帝即位,担任詹事(总管皇后太子宫中的内务),七国之乱,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和太尉周亚夫一起出征,一举平定了叛乱,被封为魏其侯,汉武帝时期,官至丞相。
  立后之前  窦漪房的父母为了躲避秦末战乱,和族人隐居于观津,共生了三个孩子-窦长君、窦漪房和窦少君,窦漪房出生的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彭城之战和成皋之战。  出身贫寒的她自幼就帮着家里下地劳动,她原本应该嫁给村里的某户农民的儿子,过着农妇的生活,但是命运的安排将她的人生推向了她无法预想的高度。  十岁的孩子原本应该撒娇于父母膝下,但漪房的父亲在一次垂钓中坠河,漪房的母亲承受不了这么沉重的打击,也去世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漪房在哥哥的带领下到县城应选,她被选中为宫女,于是她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她在长乐宫中老老实实地当着宫女,伺候着宫里的主子们,她从不敢抬头看那些皇族和贵戚,在没有亲人关爱的深宫中,漪房学会了谦卑和恭顺,特别是在她入宫一年后,汉高祖驾崩,戚夫人的悲惨结局传遍了整个皇宫,惠帝大婚后,有一批宫女被选去伺候惠帝,但生下皇长子的宫女却莫名其妙地死去了,皇长子一夜之间成了年幼皇后的儿子,漪房被吓呆了,她意识到她来到了一个处处都暗藏杀机的地方,她必须倍加小心才能生存下去。  不觉间,漪房已经到了嫁人的年龄,吕后为了拉拢诸侯王,给诸王每人送了五名宫女,漪房也在中选之列,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恳求负责分派的宦官帮忙,希望自己能去离家近的赵国,或许是因为漪房拿出的钱财太过淡薄,这位满口答应的宦官却把这件事情给忘了,把她分配去了代国,分配方案已经经过了吕后的认可,不可能反悔,漪房被迫踏上了去代国的路。  对外朝一无所知的漪房不可能知道,如果她当时真的去了赵国,那么她会和张嫣一样,早早就成了寡妇,赵国对刘邦的儿子们来说简直就是坟墓,先后有三个皇子死在了赵王的位置上,而她怀着满腹怨恨前往的代国却是她幸运的开始,那个时时受到匈奴威胁又贫弱落后的地方有一位仁厚而多才的王子在静静等待着她这个灰姑娘。  刘恒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最善良和孝顺的皇帝,其亲尝汤药的故事被列入中国二十四孝之中,窦漪房作为吕太后亲赐的姬妾,一到代国自然就是代王的妃子,她第一次见到代王的时候,刘恒只有十二岁,正是青春懵懂的年龄,漪房的美丽和成熟很快就引起了代王的注意,初恋很自然就在这对少男少女之间发生了。  公元前189年,十七岁的漪房为十四岁的刘恒生下了女儿刘嫖,一年后,她又生下了刘恒的长子刘启,两年后,又生下儿子刘武,漪房在代国度过了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惠帝去世后,主少国疑,吕后对刘邦诸子都不放心,她将诸吕之女嫁给刘邦的儿子们,刘恒也正式迎娶了他的王后,漪房完全失宠了,刘恒和王后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正当漪房对自己的失宠惆怅彷徨的时候,一系列的恐怖事件让她明白了代王的良苦用心,公元前181年,刘邦的三个儿子先后死去,首先是赵王刘友,刘友和王后吕氏的关系相当不好,王后向吕后密报了赵王对朝廷的不满,吕后趁机将刘友招至京师囚禁,刘友被活活饿死,紧接着,梁王刘恢对吕后所赐的王后也不喜欢,王后杀梁王的宠妾,梁王刘恢为情自杀,再接着,燕王刘建忧郁而死,刘建姬妾所生之子被吕后派人杀之,燕国国除,当一连串震惊朝野的“诛王之变”谢幕的时候,漪房抱着年幼的儿女们默默躲在角落里,她很显然是幸存者,此时,刘邦诸子中只剩下了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刘长是吕后的养子,和吕后有很深的母子感情,而刘恒之所以能平安无事,完全是因为他和母亲薄太后的谨慎小心,代王和母亲一向不受刘邦宠爱,他七岁就被派到了遥远的代国,艰难的生长环境使得刘恒很早就成熟练达了,他从不像弟弟们那样将对吕氏的不满摆在脸上,十几岁的他就明白什么叫委曲求全,于是,吕后为了拉拢刘氏皇族,稳定人心,没有对刘恒下手,而漪房作为已经被代王疏远的妃子,自然不可能引起吕后的注意。  公元前180年,随着无冕女皇吕后的去世,一个时代悄然而去,陈平,刘邦的谋士,非 常擅长政治斗争,在吕后驾崩时,正好是丞相,周勃,战功卓著的大将军,当时正好是太尉,这两个人都是刘邦的粉丝,忠心汉朝,他们一直韬光养晦,就等待吕后驾崩的这一天。  梁王吕产和赵王吕禄计划着一网打尽皇族和功臣,而吕禄的女儿将这一密谋告诉了自己的丈夫朱虚侯刘章,刘章发信告知哥哥齐王刘襄,刘襄先发制人,攻打长安,吕产命灌婴讨伐齐王。  灌婴作为刘邦的心腹大臣,忠心于刘氏,他立即和刘襄联合共同对付诸吕,吕禄是个比较单纯的人,他和郦寄是至交,对郦寄非常信任,郦寄这样劝吕禄:“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吕禄于是交出了兵权,而与此同时,准备在未央宫登基称帝的吕产被刘章杀于禁中。  这次政变彻底改变了西汉,作为吕后的孙子,小皇帝和他的弟弟们当然不能再居高位了,政变者以不是惠帝亲生儿子的罪名将他们都处决了,最高权力应该由谁来接手呢?  惠帝的儿子们既然已被杀,那么只有从高祖的儿子们中选择,这样现存的长子刘恒,就成了最佳人选,而且刘恒和母亲薄太后一直就有贤良的名声。  当大汉的使臣来到代国,刘恒一改一向谦退的态度,带着家眷前往长安。  上天似乎急不可耐地想将皇后之位送给窦漪房,就在这次政变前后,代王的王后及其四个儿子都先后去世,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薄太后在立后问题上明确表态:“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以孝闻名的刘恒谨遵母命,在同年三月立漪房为皇后。
  母仪天下  文帝知道窦漪房一直就有个心愿,就是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少君,文帝下旨寻访皇后的亲属,窦长君很快就被找到了,但是窦少君却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被找到,少君回忆了很多曾和姐姐相处的画面,窦后嚎啕大哭,文帝重重地赏赐了窦后的兄弟,丞相周勃担心窦氏得宠后,会重蹈吕氏的覆辙,欺负皇室和老臣,于是认真地挑选了一些年长有德的人给两位国舅教授知识和道义,窦氏兄弟谦虚退让,不敢以富贵骄人。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当漪房的人生圆满得近乎童话,她的命运却突然急转直下,从此童话轰然泯灭,她是沉沦还是重新崛起?完全取决于她的一念之间。  上天要用最残忍的手段激发这只凤凰蕴藏在身体里的全部潜能,就像当初激发吕后那般,当漪房正沉浸在和哥哥弟弟重聚的喜悦之中时,一场大病差点儿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她顽强地存活了下来,然而,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当时的漪房年仅29岁,在余下的漫长人生岁月中,她将与黑暗为伴,不同于韩剧中男主角的坚贞不渝,一代明君汉文帝没能守住爱的承诺,渐渐远离了椒房殿,慎夫人和尹姬先后成为文帝的新欢,一切都来得那么美妙,但美妙又显得如此匆匆。  或许她就这么堕落了,自怨自艾地勉强度日,然而她知道,如果她就此倒了下去,她的儿女们将无依无靠,刚刚显贵起来的窦氏家族将随时面对灭门之灾,此刻漪房对吕后当年失宠时的艰难可谓深有感触。  在迷茫和极度的空虚中,漪房逐渐接受了当时非常盛行的黄老思想,在老子“清静无为”的教诲中,逐渐发现了一个极度宁静和祥和的世界,她的心灵和情感终于找到了新的寄托。  老子思想中最精妙的就是“上善若水”,天下没有什么比水还要柔软的了,但最能攻坚克难的也是它,它以惊人的韧性创造了滴水穿石的神话,人心时时刻刻都受到利益的驱动,人总是想着如何爬得更高,但水却总是往低处流,水凡事甘居于下,与世无争,不会激发矛盾,也不会招致失败,同时又有成全其他的美德,它滋养着万物,也包容着万物的光华,水成就其他的同时,也光耀了自己,获得了万物的仰戴;水虽然弱小,弱小得可能只是一颗肉眼都无法捕捉的极小水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它有着远大的目标,那就是流入大海,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了大海的广袤和无边,你就知道水的志存高远和博大胸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善下,故由弱变强,被天下推为共主,越是接近水的境界,就越能接近道,从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对窦漪房来说,黄老就是她的宗教信仰,是不断鞭策和激励她的精神动力,是当她早晨醒来再也看不到椒房殿美丽的日出和自己可爱的孩子们而深感绝望时的唯一支柱,她挺过了那段最黑暗的日子,从而成为了最强大和不可击败的人。  汉文帝刘恒于公元前180年登基,公元前157年去世,当了二十三年皇帝,窦后于公元前179年登上后位,当了二十二年的皇后,她从公元前177年就失去了帝王的欢心,但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稳稳地坐在皇后的宝座上,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强保住了来之不易的皇后之位。  汉文帝刘恒出生于刘邦即位的当年,虽然一出生就是皇子,但却是最不被刘邦重视的皇子,在后宫诸位佳丽中,唯独刘恒的母亲不受刘邦的宠爱,刘恒小时候性格温和,也没有表现出刘如意那样的聪明乖巧,完全没有引起高祖的注意,是个不折不扣的“丑小鸭”。  几岁的时候,刘恒就被封到了代国,远离父母,只能依靠一批为了各自利益而整日勾心斗角的大臣,被人忽视的经历让刘恒形成了低调的处事风格,那时的他没有什么宏图志向,只想将代国治理好,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以及母亲淳厚性格的影响,让刘恒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善良的皇帝,对遭遇坎坷的人有着特殊的同情,而这份同情是窦漪房在失宠情况下能够保住后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窦漪房早年不幸的经历和年纪轻轻就失明的悲惨让刘恒不忍心废掉她。  作为已经陪伴刘恒多年并曾深受其宠爱和信任的妻子,窦漪房对刘恒的了解超过常人,但她也明白皇后和权力对人的诱惑足以让敌人想尽一切办法去绊倒她,她不能仅仅依靠皇帝的怜悯,必须要拥有自己的资本。  在以孝治国的皇权时代,太后的地位非常崇高,窦漪房首先必须要获得薄太后的喜欢,而薄太后作为和文帝相依为命多年的女人,对皇帝的影响力尤其巨大,而且刘恒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刘恒驾崩前,深深为自己没有为母亲送终而遗憾,叮铃妻子和儿子要替自己尽孝,并将母亲的陵墓安排在自己的北面,薄太后一直以小妾自居,恪守本份,视吕后为刘邦唯一正配,不与其合葬,其陵墓居刘恒的霸陵之北,即形成子背母的格局,即刘恒崩后将继续为母亲尽孝,简朴低调的窦漪房早年就很受薄太后的赞许,是太后钦点的皇后,又顺从于太后将侄孙女嫁给太子的决定,满足了太后巩固薄氏外戚势力的愿望,薄太后尽管自己谨慎持重,但在对待族人上还是有私心的,她一当上太后,就立即封弟弟为侯,开后族封侯的先例,太子妃来自薄氏家族即意味着薄氏和窦氏两大家族的联合,于是,窦后的皇后宝座拥有了太后和薄氏家族强有力的支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太子刘启尽管和妻子感情淡薄,但却一直以礼相待,小薄氏居太子正妃之位十几年。  除了努力争取获得太后的欢心,在母以子贵的年代,窦漪房的后位和儿子有着紧密的关系,她生有长子,拥有了当皇后最大的资本,但前朝吕后尽管手握三位皇子,其中有两位还是最年长的,但依然受到戚夫人强烈的挑战,究其原因还是太子太弱,一方面是幸运,太子刘启天份极高,另一方面是窦漪房悉心培养,她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子女身上,特别是对太子,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从人生阅历中学到的一切都传授给他,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仅太子贤明天下人称颂,而且连次子刘武和女儿刘嫖都聪慧过人,在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立下大功,正是由于梁军的顽强抵抗,才牵制住了叛军,为朝廷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战后,刘武和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平分了平叛功劳,而窦后的女儿馆陶长公主,更是巾帼不让须眉,一手将名不见经传的刘彻推上了皇帝宝座,成就了汉武帝一代雄主的霸业。  如何驾驭后宫嫔妃,特别是文帝的宠妃们也是窦漪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帝最宠爱的妃子是邯郸慎夫人,慎夫人出身名门,是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慎到的后人,慎到是将法家思想引入道家的关键人物,他主张“守法无为”,就是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无为而治,文帝采用慎到的主张治国,在法律的执行上非常严明,文帝唯一的舅舅,曾在代国用心辅佐他的薄昭触犯了法律,薄太后出面求情,但文帝还是依法处置了自己的舅舅,慎夫人深受家学影响,和文帝在思想上很有共鸣感,于是文帝对慎夫人很是尊崇,甚至允许其和皇后同席而坐,在古代,等级划分是非常明确的,皇后和妃子犹如皇帝和臣下,怎么可以平起平坐?备受宠爱的慎夫人得意之余也不客气地坐了下来,窦后默然,当时并没有当面给皇帝难堪,但是不久之后,在一次有朝臣参加的宴游中,文帝再次让慎夫人和皇后同坐,负责礼仪的官员出面劝诫,请慎夫人离席,慎夫人尴尬地站了起来,事后,大臣袁盎向文帝进言,他提醒文帝,如果真的宠爱慎夫人,就不要害了她,当初戚夫人就是对吕后多有不敬之举,才会招来杀身之祸,文帝知道这是皇后在委婉地劝说自己,于是也就不再做出违背尊卑秩序的事情了,文帝的自律行为也约束了宠妃,让她们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加上慎夫人和继她之后受到文帝宠爱、同样出身道家宗师后人的尹姬都是聪明女子,且都没有生育儿子,于是后宫一直就非常和睦。  对待外戚,窦后态度十分明确,她的弟弟窦少君聪明贤能,在朝中威望很高,文帝想让他当丞相,这是巩固窦氏外戚势力的绝佳机会,然而窦后却坚决拒绝了,她认为,可以给外戚富贵的生活,但不可以给他们太多的权力,让他们居高位首先对国家没有好处,其次也是将他们推向危险的境地,前朝吕氏灭门的教训必须要谨记,窦后的这一行为给以后历朝的贤后们树立了标杆,在以后的王朝中,有很多的皇后都效法窦后,努力限制外戚干预朝政,窦少君虽然没能当上丞相,但却经常为文帝出谋划策,积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窦氏姐弟的行为获得了满朝文武的赞誉,为窦漪房在景帝朝和武帝朝在政治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打好了群众基础。
  在西汉文帝统治中国的二十三年里,他不断减免赋税,减轻刑法,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和匈奴和亲,他本人简朴宽厚,积极引导整个社会崇尚节俭和温和,而窦后为文帝解除了后顾之忧,和善地管理着后宫,积极学习黄老思想,在精神上给予丈夫以支持,作为除薄太后之外文帝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女人,窦后几十年如一日地陪伴着文帝,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当时慎夫人和尹姬已然离世,而文帝的子女中也只剩下了窦后所生的刘启、刘武和刘嫖,文帝紧紧捏着漪房的手,将自己的母亲、子女和大汉的天下都交给了她,就像当初高祖紧握吕后的手,一一嘱咐丞相的任用人选,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交给了结发之妻,而她们都没有让帝王失望,此刻的窦漪房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多愁善感和敏感脆弱,虽然她无法看见,但却可以用心去体会,用耳朵去聆听,用嘴巴去表达,她没有哭,而是努力地安慰着满心忧虑的文帝和已经绝望至极的薄太后。  窦漪房并没有像吕后那样临朝听政,而是在背后帮衬着皇帝,较之吕后,她幸运得多,因为她的儿子是个治国之才,景帝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施政方针,而且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宽厚和简朴,这其中必然有太后的推动和提点,特别是在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当景帝愁眉不展,深叹朝中无人可用的时候,窦太后一改打压外戚的做法,举荐了曾当面顶撞她的侄儿窦婴,窦婴不负众望,和梁王刘武、太尉周亚夫一起一举平定了叛乱,保卫了大汉的江山,叛乱结束后,景帝又宽大处理了相关人员,维护了汉室的团结,另外,在太后的倡导下,景帝对待后宫嫔妃和子女们都非常和善,事实上,景帝最后会选择刘彻继承皇位,正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嫔妃和子女们,整个后宫其乐融融,为窦太后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欢乐。  关于景帝的继承人,窦太后曾一度属意其子梁王,这一方面是因为她疼爱小儿子,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对黄老思想不断受到儒家思想挑战的忧虑,景帝虽然是个黄老崇拜者,但也从不限制儒学的发展,而景帝年轻气盛的儿子们显然更喜欢儒学,如果由景帝的儿子即位,那么儒学很可能会取代黄老,其实儒学取代黄老是不是真的就是历史的进步很难说,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耗尽了几代帝王辛苦攒下的基业,差一点儿就重蹈了秦始皇的覆辙,武帝晚年“轮台悔过”,重新实行祖辈的休养生息政策,深悔自己辜负祖母当年的教诲深恩。  梁王刘武对母亲很是孝顺,经常呆在京师侍奉窦太后,刘武和景帝有很深的兄弟情,在“七国之乱”中,刘武是哥哥最大的支持力量,景帝曾公开表示要将皇位传给弟弟,此事受到母亲的支持,但是朝中很多大臣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商朝的兄弟即位制度是商朝衰败的原因,面对朝中的阻力,窦太后和景帝并没有固执地坚持,于是立景帝长子刘荣为太子。  但是很快,窦太后发现刘荣过于仁弱,受制于母,不是当皇帝的料,而且刘荣的母亲栗姬既无吕后的谋略,而又善妒,不适合母仪天下,但是长子继承制是现行的成规,皇后无子,刘荣是当然的继承人,为了大汉的江山,窦太后开始在景帝诸子中认真审视可能的皇位继承人,景帝有子十几人,窦太后很是花了一段时间才把刘彻这个排行居中的皇子挑了出来,刘彻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是景帝很宠爱的皇子,加上其母王夫人当时宠冠后宫,对窦太后又特别孝顺,于是太后将刘彻作为皇位继承的第二人选,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太后答应了景帝多年的恳求,就是废掉他一直就很不满意的皇后,窦太后是不是也对这位皇后不满并不重要,因为如果不废掉皇后,那么刘彻是不可能被立为太子的。  薄皇后被废之后,所有人都以为刘荣的母亲栗姬必然会被立为皇后,但是就在薄皇后被废的四个月后,皇太子居然被废了,史书中说栗姬一口回绝了景帝对其照顾后宫的嘱咐,惹怒了景帝,但是这不符合逻辑,正常人不可能如此触怒龙颜,刘荣会被废其实是当时最高掌权者的意志,刘荣不是窦太后满意的皇位继承人,她晓谕儿子,刘荣就像惠帝刘盈太懦弱,将来必定受制于太后,而栗姬失宠多年,对后宫嫔妃和诸皇子多有不满,一旦她掌权,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当初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剧,最后,为了大汉的江山,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嫔妃和子女们,景帝决定废黜刘荣,太后再一次推动了拥立梁王的活动,不过依然受到了极大的阻力,万般无奈之下,太后抛出自己的第二方案,她让女儿馆陶长公主出面向刘彻的母亲王夫人求婚,聪明的王夫人很愉快地答应了公主的要求,这样刘彻成为了馆陶长公主的女婿,公主开始在弟弟景帝面前夸赞刘彻和王夫人,这正好符合景帝的心意,加上母亲的默许,景帝于是在废掉刘荣三个月后就立自己心爱的王夫人为皇后,刘彻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  皇位继承人是确定了,但是窦太后心中的忧虑并没有减少,她知道,刘彻即位之后,儒家很可能会取代道家,这是她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武帝时期的儒家学说不同于后来的儒家学说,其非常激进,历经沧桑的太后决定要以年迈残缺的身躯抵挡这股过于浮躁的力量,保护天下子民和强盛的大汉。  到武帝即位的时候,大汉经过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的励精图治,已然富裕而强盛,整个社会在老子清静无为的教诲下崇尚节俭和谦让,但凡事物极必反,就在社会沐浴在一片心如止水的境界中时,一股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气息逐渐弥漫开来,而新的气息最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而作为大汉帝国继承人的武帝来说当然也是对时尚很感兴趣的,窦太后亲自出马,力劝武帝戒骄戒躁,但年轻的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刚刚即位就任用了儒家学派的大臣担任丞相和太尉,大有立马改变统治思想的意向,这是很大的政治变革,国家根本就不可能马上适应这么大的变化,很多皇亲国戚都到太后面前述说武帝的过失,太皇太后感到形势越来越不妙,武帝刚刚即位,政权还很不稳固,如此搞法,必当后患无穷,于是她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直接罢免了武帝任用的朝臣,换上自己信任的大臣,果断地制止了武帝过激的行为,国家又重新走向了正轨。  在余下的六年里,窦太后给武帝挑选了很多贤明的人与之相伴,要武帝好好学习,并将自己的统治之术一一传授给他,并不厌其烦地告诫武帝,不可过于使用民力,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武帝的贤后卫子夫也是在窦太后的默许下入宫的,尽管这让窦太后的外孙女失宠,太后对子夫一直没有任何的苛刻之举。  公元前135年,窦漪房在长乐宫安详地过世了,这只坚强的凤凰毕生都在为大汉的强盛而努力,她崇尚黄老,也得益于此,由于专心于个人内在的修为,她成为汉朝最长寿的皇后之一。
  汉景帝皇后薄氏
  姓氏溯源  薄氏源于商汤,商人后代被周朝封于宋国,有位宋国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商丘北),其后代以地为氏,春秋时期,薄氏在今河南商丘与安徽亳州一带分布,战国时期,薄氏因避难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一带。
  家世渊源  文帝的母亲薄姬有着极为坎坷的早年经历,她是吴国人,父亲在魏国做官的时候和魏国宗室女子私通生下了薄姬和薄昭,其父回吴国时,没有带上他们,于是薄姬、弟弟和母亲一直在魏国生活,秦始皇统一六国,魏国灭亡,他们三人颠沛流离,倍尝艰辛,薄姬很早就遍尝人间冷暖,懂得谦退的生存之道。  秦朝末年,魏国复国,薄姬的母亲将女儿送入了魏王的王宫,薄姬在这里结识了管姬和赵姬,魏王后来被刘邦所灭,薄姬、管姬和赵姬没入汉王的宫中,薄姬被分配到织房织布,管姬和赵姬由于貌美被选为刘邦的姬妾,她们向刘邦举荐了薄姬,说薄姬有大贵之相,当配天子,刘邦出于好奇,招幸了薄姬,或许是因为薄姬不够漂亮,刘邦此后再也没有招幸她,但薄姬却一夜得子,成为了刘邦的姬妾,由于薄姬无宠,她和儿子都生活在被人冷落的角落,不过她很知足,比起当初忍饥挨饿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已经是非常幸福了,她一门心思地养育儿子,对每一个人都很和善,皇后吕雉对薄姬和其子刘恒的印象很好。  刘邦去世后,薄姬获准来到儿子的封国,当起了代国的太后,她对吕后充满了感激,教育儿子要恪守本分,忠顺朝廷,由于薄姬母子毫无谋反之心,吕后一直没有为难这对母子。  薄姬怎么都没有想到,当吕后去世之后,她会被推上皇太后之位,她没有多少政治野心,唯一的心愿是让自己的家族获得荣誉,其父被追封为灵文侯,弟弟薄昭为轵侯。  她从娘家山阴薄氏家族中选了一位女子指配给皇太子刘启,借以提高整个薄家的地位。
  立后之前  小薄氏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79年,也就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她出生的时候,薄太后已经是大汉的皇太后,汉景帝刘启也已经是皇太子,小薄氏的童年应该是很富足的,但是无论长相还是内在她都非常平庸,由于薄太后的亲戚本来就不多,她很可能是太后能选出的唯一能和太子婚配的女子。  按照传统,她很可能是在刘启二十岁举行完冠礼后正式进入太子宫,小薄氏由此成为封建时代第一位太子妃,地位低于皇后,高于皇帝的其他嫔妃,汉朝除了太子妃,太子的姬妾还包括良娣和孺子。  在这之前,太子宫中已经先后有了两位很受太子宠爱的妃子栗姬和程姬,栗姬是齐王刘则进献给太子的女子,而程姬是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为太子挑选的妃子,她们各自为太子生了三个儿子,等待小薄氏的将是几十年的独守空房。  有一次,太子招程姬侍寝,但是程姬遇到了月事,不愿意去,于是将自己的侍女唐儿装扮一番,送去太子处,太子酒醉,以为是程姬,就临幸了唐儿,结果唐儿有了身孕,生下儿子刘发,发是差错的意思,唐儿于是也成了太子的姬妾,从此宫中女子如果遇月事就会戴上戒指,以此委婉地谢绝帝王或者太子的招幸。  此后,馆陶长公主又为太子进献了贾夫人,贾夫人为景帝生了两个儿子。  小薄氏虽然陪伴汉景帝刘启二十多年,但却始终不受刘启宠爱,刘启对这个各方面都很普通的结发之妻毫无感情,景帝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女人的要求很高,而且一般一段时间只宠爱一个女人,但却不能持久,他的宠妃总是不停更换,对于小薄氏,他心中充满了委屈,觉得这样的女子怎么可以成为储君的正妻?但是刘启也无可奈何,他得依靠薄氏外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小薄氏尽管无子无宠,但却稳稳地居于太子妃位十几年,小薄氏完全遵从薄太后的教诲,谦让不妒,对景帝的宠妃非常友善,但即便这样也没能为她加分,她的地位随着薄太后的逐渐衰老而越来越不稳固。
  母仪天下  公元前157年,景帝即位,小薄氏作为正妻被立为皇后,但是随着景帝的即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那就是皇后无子,而国家又不能长时间没有皇位继承人,两年后,薄太皇太后去世,小薄氏失去了靠山,又无宠无子,地位岌岌可危,又两年后,在朝臣的奏请下,景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薄后处境非常尴尬,她的被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果然,在公元前151年,景帝正式下诏废皇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黜皇后,小薄氏的被废让名义上的帝后共尊成为空谈,皇后从此在皇帝面前更加战战兢兢,吕后好不容易为皇后们树立起来的权威就此大打折扣,后宫争斗更加扑朔迷离。  小薄氏在冷宫中度过了三年的抑郁生活,她被家族推向了她根本驾驭不了的崇高位置,在宫廷的明争暗斗中败下阵来,将后位拱手让给了真正能够征服景帝的非凡女子。
  汉景帝皇后王娡
  姓氏溯源  周灵王的太子晋因故被父王废黜,其后代就以王为氏,到了战国时期,王家出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共为秦始皇灭了五国,其战功在朝中无人能及,秦朝建立后,父子又急流勇退,不再干预朝政,始皇选王家女儿为长公子扶苏的妃子,王翦的孙子王离也是秦朝的重要将领,曾在蒙恬被杀后,统领防御匈奴的三十万大军,但在镇压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被俘虏,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带着大部分族人迁居关外,但是有很小一部分族人继续留在了关中,他们搬迁到了属长安管辖的槐里,随着新王朝的建立,他们失去了祖辈的封爵,成了平民,王娡的父亲王仲就出生在这个家庭中。
  家族渊源  王娡的外祖父是秦汉之际大名鼎鼎的燕王臧荼,臧氏源于鲁国的王族,鲁国是周礼的制定者周公旦的封国,由于周公对周朝做出的巨大贡献,鲁国受到周王的特别尊重,它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礼仪之邦,文化发达,楚国灭鲁后,臧氏家族中有一支搬迁到了燕国,臧荼因为英勇善战,成为燕国的一名将领,秦朝建立后,臧荼一度默默无闻,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臧荼投奔了新任燕王韩广,他代表燕国参加了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大败秦军,汉王元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臧荼被封为燕王,韩广改为辽东王,臧荼韩广爆发战争,韩广被杀,臧荼吞并辽东,汉王三年,臧荼归顺刘邦,汉王五年,臧荼和其他诸侯王共尊刘邦为皇帝,但是臧荼在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被刘邦诛灭,其子臧衍逃往匈奴,臧衍死后,其妻小归顺了汉朝,汉朝对其进行了妥善安置,臧衍妻小在属长安管辖的槐里定居下来,臧衍的女儿臧儿长得非常漂亮,长大成人后嫁给了同乡的王仲,王家虽然只是平民,但家境还比较殷实,臧儿生下一子两女,结果,王仲早逝,臧儿改嫁到长陵田家,王娡继续留在王家生活,在无父无母的情况下,和哥哥妹妹相依为命。  长陵邑是为了守护汉高祖的长陵而修,《关中记》载:“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东面无城,随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 田家就属于刘邦为了削弱关东六国势力而被强迁来的关东大族,田氏源于舜,舜的后裔被周王封于陈,陈国内乱,公子完逃到齐国,改名田完,其后人夺取了齐国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齐国被秦所灭,田氏纷纷改为王氏,秦朝灭亡,有一部分又改回田氏,并在秦汉之际有多人称王。  臧儿能够改嫁到名门望族,说明其个人很有魅力,从王娡以后的人生经历来看,她应该吸收了母亲的全部优点。
  立后之前  王娡成年后,嫁给了槐里人金王孙,并生下了一个女儿,王娡由于没有什么嫁妆,在金家受到歧视,加上生的又是女儿,更加不招人待见,臧儿在田家站稳脚跟后,时不时会回来看望自己的儿女,臧儿看着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委屈嫁给一穷二白的金王孙,现在还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于是一气之下向金家提出离婚,金家不同意,臧儿一不做二不休,正好宫里选宫女,将女儿送进了宫中,王娡的入宫实出无奈,她心中满怀对女儿的愧疚,作为无数个宫女中的一员,慢慢走进了深宫。  她被分配到了太子宫,由于自幼就在家帮着干活,王娡在宫中显得很是能干,上司对其相当满意,于是她就被分配到了太子的宠妃贾夫人宫中,太子刘启一向就不是一个专情之人,他从十几岁起,宠妃换了好几个,先是栗姬,为他生下三个儿子后就被抛在了脑后,然后是程姬,又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到王娡入宫的时候,宠妃贾夫人已经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或许是因为王娡长得太美了,刘启很快就发现了她,王娡特有的少妇风韵深深吸引住了太子,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王娡的出现,结束了刘启多年来在感情上的不稳定,一个再嫁之妇居然能将太子把控得如此之好,整个未央宫都为之惊诧。  更幸运的是,太子妃是个宽厚不争之人,这让王娡不像很多宠妃那样遭到正妻的迫害,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享受太子的宠爱,但是她还是生了个女儿,当王娡忐忑不安地抬起头来,迎接她的不是冰冷的眉眼,而是太子深情款款的话语:“这还是我的第一个女儿,谢谢你。”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王娡被封为美人,但是丈夫当了皇帝,就意味着会遇到更多的美女,景帝以往的感情经历让王娡很不放心,而恰巧这个时候,王娡又怀孕了,于是出于巩固受宠地位的考虑,王娡向景帝举荐了自己的妹妹王皃姁,皃姁各方面和姐姐都很像,也受到了景帝的宠爱,不过这次景帝没有像以往那样喜新厌旧,他对王娡还是钟情依旧,于是王氏姐妹在宫中一时声名鹊起,双艳并立,其余妃嫔都不敢与之相比,也就在景帝即位的当年,王娡喜得贵子,取名刘彻。  皇后之位是所有后宫女性的向往,特别是当皇后没有儿子的时候,景帝的发妻小薄氏一直就不受景帝的宠爱,特别是在薄太皇太后去世以后,处境非常艰难,作为景帝最宠爱的妃子,王娡对后位有所觊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自幼坎坷的经历让她比一般人要成熟得多,她朴素而谦和,对太后至孝,对皇后也不敢有任何礼数上的疏忽,对待其他失宠嫔妃更是小心谨慎,在宫中的人缘极好。  公元前153年,景帝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还是决定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刘荣是在各派势力的激烈角逐中好不容易胜出的,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希望立自己的儿子刘武为帝,但是这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而景帝本人也不是真的想立弟弟为太子,而景帝自己的儿子有十几个,立长子无疑最能让大家没话说,此举首先对现任皇后小薄氏是致命打击,按照规矩,太子之母应当被立为皇后,其次这件事情给王娡姐妹打击也不小,王娡虽然只生了一个皇子,可皃姁生了四个儿子,这样王氏姐妹这边就有五位皇子,景帝对自己年幼的几位皇子特别宠爱,加上他对王家姐妹的青睐,如果搏一搏,不是没有可能从这几位皇子中出一位太子,但是现实很明显,她们想得太单纯,景帝如果立幼子为继承人,首先会遭到太后的反对,然后会遭到大臣的反对,刘荣被立为太子不久,皃姁就忧郁而死了,因为宫中人都知道刘荣的母亲栗姬是个妒妇,她以后当了太后,是绝对不会放过景帝的宠妃。  面对首次争储之战的失败,王娡并没有就此放弃,因为她根本不敢放弃,如果说吕后当初是因为戚夫人公然的分庭抗礼而严惩戚姬,那么这个栗姬是彻彻底底的妒妇,尽管王娡对其一向不敢怠慢,但自从刘荣被立为太子,栗姬就马上摆出一副皇太子生母的架子,连景帝姐姐馆陶长公主都不放在眼里,公然拒绝了公主为其女的求婚,原因很显然是景帝好几个宠妃都是公主推荐的,栗姬怀恨在心,这还没当上皇后就开始发泄心中的怨愤,王娡不觉被吓得瑟瑟发抖。  王娡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获得窦太后的欢心,时常带着儿子女儿前去承欢于太后膝下,这就为太后发现刘彻是个不可多得的帝王之材创造了先决条件。  再则,王娡的妹妹王皃姁去世后,景帝将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了王娡一人身上,这对一位后宫女子来说实在是太幸运了,王娡没有半点宠妃的骄纵,对人总是和颜悦色,和皇太子的生母形成鲜明对比,这实在是给小刘彻加了不少分,西汉选立储君,非常看重母家的情况,当年诸吕被诛的时候,齐王刘襄也是皇位人选之一,但是被否定是因为其母亲家的人不贤良,由于王娡在后宫有着极好的口碑,为她以后母仪天下打下了群众基础。  最后当然还是要仰仗上天赐予的机遇,而这个机遇很快就来临了,馆陶长公主登门求婚,要将自己的爱女嫁给刘彻,尽管公主之女和刘彻年龄相差悬殊,但是王娡还是迅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还暗中教自己的儿子对公主说:“如果能娶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藏之。”  公主大喜,于是这门婚事就算定下了,馆陶长公主是景帝唯一的姐姐,对其弟弟能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馆陶长公主是窦太后的掌上明珠,王娡和公主联姻意味着太后在立储问题上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果然两年以后,皇后被废,后位出缺,按理说太子母当立为皇后,但是在两年的时间里,馆陶长公主已经和窦太后一起在景帝面前做了很多工作,加上后宫嫔妃多对栗姬不满,纷纷在宫中散布对太子母子不利的言论,慢慢让景帝相信,栗姬不是可以当皇后的人,刘荣也不是可以当皇帝的人,一切其实只需一个小小的推动,而就在薄皇后被废不久,王夫人就亲自出面推动了这件事,她让兄弟们暗中贿赂朝中负责礼仪的官员,让他上书景帝请立皇太子的母亲为皇后,景帝正在为这件事情烦恼,臣下居然敢公开触碰如此敏感的事情,于是严惩该官员,余怒未消的景帝索性废掉了太子,栗姬闻听此信,在宫中抑郁而死。  一切都在王娡的预料当中,朝中很多大臣再次群起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太子,于是窦太后让步,馆陶长公主在景帝面前极力称赞胶东王刘彻,后位既然已经出缺,太后和公主又都拥立王娡和刘彻,加上后宫嫔妃都对王娡心悦诚服,景帝本人也是乐得顺水推舟,将自己心爱之人扶为正妻,将自己最喜欢的儿子立为太子。  当王娡被立为皇后那一刻,她一定有些在梦游的感觉,要知道,她原本应该是像天下众多的普通女人那样整天过着省吃俭用的日子,不停地为夫家生儿育女,直到年华老去那一天,而此刻,不到三十岁的她居然登上了令所有女性向往的皇后之位,想起曾经的绝望和无助,王娡拼尽了全力才忍住了眼眶边的泪水,命运实在是太神奇了,而为她主持立后大典的窦太后不知道是不是也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她们都是灰姑娘,只是不知道王娡的命运会不会比她要好。
  母仪天下  王娡是历朝皇后中第一位有着美好结局的灰姑娘,在她管理后宫的九年里,景帝将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让他永远都放不下的女人,王娡被立为皇后以后,后宫只有皇后有生育,可见他们几乎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就这一点,王娡就超越了以往的所有皇后,而经历坎坷的窦太后也只有暗中羡慕。  除了刘彻,王娡还生了三个女儿,分别是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  平阳公主是武帝朝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本封阳信公主,因嫁开国功臣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改称平阳公主,曹参是高祖不得志时的好友,曾是沛县的狱吏,吕后入狱的时候,是通过萧何和曹参保释的,高祖起义,曹参是他最得力的将领,西汉开国,曹参的军功是列侯中最多的,他被大部分人视为开国第一功臣,只是由于高祖倾向于萧何,所以他才在论功行赏时屈居第二位,但也封户过万,曹参曾担任齐国的丞相,当得很成功,后来在萧何去世后,曹参成为了中央的丞相,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获得了天下的赞誉,其子曹窋在吕后时期担任御史大夫,负责辅佐丞相和监督百官,曹窋的孙子曹寿被汉景帝选为驸马,公主婚后继续住在京城,并生下儿子曹襄。  平阳公主作为汉景帝的嫡长女,在皇室内部地位特殊,特别是在弟弟武帝即位之后,她成为新皇帝最信任的人之一,她于建元二年为汉武帝引荐了未来的皇后卫子夫,后来她还引荐了宠妃李夫人,李夫人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后。  她的第一任丈夫曹寿在元光四年去世,儿子曹襄成为第五代平阳侯,平阳公主当时只有二十八岁,于是改嫁汝阴侯夏侯颇,夏侯颇是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夏侯婴曾营救了惠帝和鲁元公主,在皇室很受尊重,是排名前十的大侯,公元前115年,夏侯婴曾孙夏侯颇犯下通奸之罪,畏罪自杀。  夏侯颇去世的时候,平阳公主已经四十四岁了,改嫁抗击匈奴的英雄卫青,卫青原本是平阳侯府的家奴,但今非昔比,卫青不仅是皇后的弟弟,太子的舅舅,也是手握军权的大将军,婚后两人恩爱白头。  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后来娶了武帝的嫡长女卫长公主,并曾跟随卫青出征,立下战功。  南宫公主先嫁给南宫侯张坐,张坐是惠帝皇后张嫣的侄孙,先祖乃赵王张耳,曾祖是宣平侯张敖,曾祖母是高祖嫡长女鲁元公主,祖父张偃先封为鲁王,在吕后去世后被贬为南宫侯,元光三年,张坐因为对朝廷不敬,封国被废除,平民是没有资格娶公主的,于是公主改嫁张侯耏申。  隆虑公主嫁馆陶长公主之子隆虑侯陈蟜,她的出嫁进一步密切了王娡和馆陶长公主的关系,隆虑公主生子昭平君,儿媳为武帝女夷安公主。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刘彻即位,王娡成为皇太后,迁居长乐宫,王娡的父亲王仲被追封为共侯,王娡的母亲,当年将其送入宫中的臧儿被封为平原君,兄长王信被封为盖侯,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王娡在长乐宫中殷勤侍奉太皇太后,对皇后陈娇也很是宠溺,并且暗中培植太后家族的实力,不断为儿子帝位的巩固创造条件。  又六年,窦太皇太后去世,王娡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女人,她扶持弟弟田蚡为丞相,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儿子将朝中大权集于一身,另外她也授意女儿为刘彻选妃,导演了卫子夫入宫这一对西汉历史将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戏,卫子夫为刘彻生下了长子,彻底稳固了武帝的皇位。  自己是身显位尊的太后,儿子是英明神武的皇帝,家族也荣耀非常,王太后心中唯一的遗憾也在武帝的力促下消除了,在一个晴朗的天,武帝亲自驾车将生活于民间的姐姐金俗接到了长乐宫,王太后母女对泣,武帝封姐姐为修成君,修成君已经出嫁,生一女一男,武帝将外侄女嫁给诸侯王,封给外侄尊贵的爵位。  公元前126年,王太后去世,和景帝合葬阳陵,她的生命就是一段最美妙的音乐,她的故事让我们相信童话确实存在。
  汉武帝皇后陈娇
  姓氏溯源
  陈氏作为中国的大姓,起源于舜,周朝建立后,分封了上古先贤的后代,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并娶武王的嫡长女大姬,其后代改姓陈,陈国建国500多年,陈氏在春秋时期是绝对的名门望族,但随着陈国的灭亡,陈氏族人四散而逃,其中有一支迁到了今江苏的金湖地段。
  家世渊源
  陈娇的曾祖陈婴在秦朝时担任东海郡东阳县(今江苏金湖)县令令史(县令属吏),在县里很有名望,秦末天下大乱,东阳县也发生了起义,县令被杀,有两万人拥立陈婴为王,但是陈婴的母亲认为,一旦称王就没有退路,还不如率众去投奔更有名望的人,于是陈婴率领大家投奔了原楚国贵族项梁。  项梁是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在吴中(今江苏苏州)很有势力,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起义后,项梁和侄子项羽杀会稽郡郡守起事,组建起八千的精兵部队。
  陈胜被杀后,项梁和陈婴一起拥立楚怀王熊心,陈婴担任上柱国(最高军事长官,仅次于令伊),封地五个县,项梁被秦军所杀后,楚怀王原本想依靠将军宋义夺得最高统治权,但项羽却在北伐途中杀死宋义,并大破秦军主力,从而成为了楚国实际的统治者,楚怀王同时派刘邦西进灭秦,后方空虚的秦国立马崩溃,赵高被杀,秦王子婴退位,项羽随后也挥师西进,并举行了鸿门宴,在宴会上,项羽错失了杀掉刘邦的机会,他大封诸侯,并尊楚王熊心为帝,然后又将其暗杀,楚王项羽回到江东老家,遥控天下,汉王刘邦暗渡陈仓,来到中原和项羽争夺天下。  从项梁被杀到垓下之围项羽自杀,陈婴都以上柱国的身份忠心耿耿地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垓下之围后,陈婴投降了刘邦,并为刘邦平定了豫章郡,汉高帝六年,陈婴被封为堂邑侯,食邑仅六百户,这和他归附汉王较晚有关。  陈婴后来担任了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丞相,楚国在汉室藩国中地位很高,特别是在汉文帝即位以后,文帝意欲重振吕后当政时期衰落的皇室,首先要做的就是团结皇室成员,刘邦兄弟四人,长兄在他当皇帝之前就去世了,二兄于吕后当政时期去世,于是到文帝即位的时候,叔伯辈中就只剩下了刘交,加上刘交颇有令名,于是文帝对刘交很是礼重,陈婴任楚相期间,楚国息武修文,一片繁荣,陈婴食邑增加到1800户,由于刘交和陈婴有着很深的君臣之情,于是在文帝即位不久,文帝就将自己的嫡长女馆陶长公主嫁给了陈婴的孙子陈午,借以拉拢刘交,陈婴在诸侯中属于小侯,但其孙子却能娶长公主,完全是因为其与楚王不同寻常的关系。  陈婴于公元前183年去世,其子陈禄袭爵,文帝元年,馆陶长公主下嫁堂邑侯陈禄的儿子陈武,第二年,陈武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文帝让列侯归国,于是馆陶长公主就和夫家回到了封地,这一年,她只有十二岁,堂邑在今天的南京以西,浙江江苏安徽交界处,这里设有铁官,所以比较富庶,公主的下嫁给陈家带来了无尽的好运。
  立后之前  陈娇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63年,比汉武帝年长七岁,《汉武故事》里称其为阿娇,尽管阿娇的父亲家地位不是很高,但其母亲却是长公主,长公主是西汉公主的最高封号,只有皇帝的嫡长女才能获得,其地位和诸王等同。  在阿娇七岁那年,她的外祖父汉文帝去世,于是阿娇跟着父母回到了京城,在外祖母窦太后和舅舅汉景帝的庇护下生活,窦太后很年轻的时候就失明了,景帝对母亲很是孝顺,将姐姐馆陶长公主和弟弟梁王都接到京城奉养母亲,阿娇兄妹、梁王的孩子们和皇子皇女们经常一起在宫中陪伴窦太后,这场景很像《红楼梦》中众孙子孙女在贾母身边承欢,阿娇在众孙女中比较特别,因为她是太后唯一的外孙女,物以稀为贵,太后对阿娇特别疼爱,就像贾母撮合宝玉和黛玉一般,太后有意将阿娇许给自己的孙子,这正合馆陶长公主的心意,馆陶长公主在景帝的后宫也很有人缘,因为景帝的很多嫔妃都是由公主引荐的,所以阿娇在太后所居的长乐宫和后妃所居的未央宫任意玩耍,她对皇后所居的椒房殿非常熟悉,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某天她将成为这里的主人。  景帝一共有十几个儿子,但都不是皇后所生,所以景帝继位之后,一直没有立太子,眼看皇后已过生育年龄,景帝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当时阿娇只有十一岁,但是汉初崇尚早婚,于是馆陶长公主带上阿娇亲自到刘荣的母亲栗姬那里为女儿求婚,栗姬早年很受景帝的宠爱,但是由于馆陶长公主几次为景帝进献美女,让栗姬很快失宠,栗姬对公主早就不满,于是端出皇太子生母的架子断然回绝了公主的要求,馆陶长公主在景帝朝很有地位,如今居然受辱于一名妃子,她无法平复心中愤怒的心情,于是精心谋划了废太子的战争,她很快就将未来女婿的人选换为了景帝专宠的王夫人之子刘彻,尽管刘彻只有四岁,但公主却对自己的选择很是自信,公主于是带上阿娇拜访了王夫人,聪明的王夫人对这门婚事满口答应,于是馆陶长公主和王夫人结成了同盟,由于刘彻和阿娇年龄相差悬殊,窦太后和景帝很可能会不同意这门婚事,王夫人略施小计,让儿子在祖母和父亲面前讨要阿娇,并说:“如果能娶阿娇为妇,当以金屋储之!”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来历,年仅四岁的刘彻语出惊人,逗乐了太后和景帝,于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门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阿娇的下嫁给原本只能当胶东王的刘彻带来了西汉的大好江山,她是叱咤风云的汉武帝帝王之路上的关键力量。  女儿的婚事已定,馆陶长公主开始和王夫人一起精心设计,共同为谋取帝位而努力,这是两个绝顶聪明的女人,馆陶长公主自幼长于深宫,深谙宫廷的尔虞我诈,加上母亲窦太后乃非凡女人,耳濡目染,公主从内到外活脱脱就是一人精,其对弟弟景帝可以施加重要影响,而王夫人出身寒微,历经坎坷,精于世故,虽乃再嫁之女,但却能宠冠后宫,硬是让一向不够专情的景帝专情于她,这么厉害的两个女人遇到一起,直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按照传统,皇后无子,长子就是当然的继承人,所以刘荣的太子地位是很稳固的,但是问题就出在了他的母亲身上,馆陶长公主和王夫人抓住栗姬善妒这一点大做文章,公主经常在弟弟面前为后宫嫔妃和皇子皇女们的前途表示担忧,她断言刘荣登基后,其母不会善待他们,不过废太子是很大的事情,本朝还没有废太子的先例,当初戚夫人和刘如意那么得宠,刘邦都没有废掉太子,因为一旦废掉了合法继承人,很可能会引起皇子们的争斗,那么皇室会大乱,天下会大乱,对景帝了若指掌的王夫人明白,只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能够让景帝下废太子的决心,她抓住刘荣仁弱像惠帝,栗姬将来会控制皇帝这一点,让馆陶长公主出面劝说母亲,居然说动了太后,窦太后是继吕后之后的杰出女政治家,在她的心中,大汉的江山是最重要的,栗姬有吕后之狠,但却没有吕后之才,如果真的让刘荣当了皇帝,大汉的江山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刘彻自幼就聪颖过人,又有贤淑睿智的母亲帮忙,加上又是自己的外孙女婿,窦太后越来越倾向于刘彻,太后出面,对景帝晓以利害,并对景帝一直就很期盼的废后一事松口,按照景帝的心愿,凤冠应该戴在他钟情的王夫人头上,于是一切都显得特别自然,薄皇后以无后被废,紧接着,皇太子被废,王夫人被立为皇后,刘彻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窦太后亲自为孙子和外孙女举行了婚礼,阿娇十四岁,刘彻七岁。  阿娇从堂邑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皇汉武唐宗宋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