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抓到的印度婆罗门门怎样杀了村民才不会攻击我

&&&&&&&&&&&&&&&&&&&古观音阁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佛陀是如何看待杀生祭祖的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1034610
时间: 11:02:03 阅读:<font color="#FF次 【字体:
电话(传真):37&&QQ群:
信箱:联系地址:中国 江苏& 兴化安丰镇东汪家垛44号& 联系人:释常悟
制作维护:&&印顺导师传
【追寻正见】之二
落空的求学之旅
白:1930年,润六月29日那天早上,25岁的青年张鹿芹,挥别家乡,前往北平,准备到北平菩提学院报到。也许青年张鹿芹心里曾经想过,这一挥别,就是永远挥别了他俗世的家园。然而,他绝对不会想到的是:离开浙江到了上海,再搭轮船到了天津,天津上岸之后又转乘火车,风尘仆仆的到了北平,却由于内战的动荡,菩提学院还没开办就已经夭折,变成再也不存在的一回事!青年张鹿芹更不会想到,因缘的巧妙安排,却让这趟原本应该短暂的学习之旅,变成了一段自己人生彻底改变的生命之旅!
导师语:我想要出家,跑出来。跑出来以后,到那里出家的目的——根本像笑话一样,目的是到北平去。到北平,结果是跑的好远——空的(学院夭折了)!只好跑回来,又跑到上海,怎么办?
普陀山礼佛
白:青年张鹿芹无计可施,只好循原路回到上海。1930年代的上海滩,正是风华鼎盛的十里洋场。这个繁华的都市,并没有扰乱导师出家的念头。静下心来,想起宁波的天童寺,于是搭船来到宁波。到了宁波才知道,人力车到不了天童寺,就在旅馆里呆坐了几天,决定先到久仰的南海普陀山礼佛。
普陀山位于浙江外海,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半山腰的石块上,刻着庄严的&海天佛国&四个字。从唐末五代就已经开山传法,每一个朝代,都有佛教寺院相继兴建。极盛时期,清修处所多达两百多处,僧众两三千人。寺院之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普济寺,被封为全山祖庭,又名前寺!
白:居次的法雨寺,又名后寺。全岛的最高点有慧济寺;慧济寺,是第三大古刹。慧济寺的藏经阁,就是后来,印顺导师出家以后,阅读大藏经的所在。青年张鹿芹,第一次踏上普陀山的落脚处,是位于前山的锡麟堂。前山,对于这位性格好静的青年,似乎热闹了些。
导师语:那个时候,普陀山是四大名山之一,香客很多。我去了以后,住在那里我也不太习惯。
巧遇出家同伴
白:青年张鹿芹,在普陀山上巧遇一位也想出家的王居士,两个人经过一番周折,住进了福泉庵。
导师语:常住里面很清净,没有人来人往的那个闹闹热热,这个不得了的,没有这个的!就是我师父也是很单纯的,都是很简单的。
白:那段简单清净的日子,青年张鹿芹没做别的,只有清净,只有读经。终于,张鹿芹的出家宏愿,因缘成熟了!福泉庵主持——清念老和尚,首肯收他为徒。如今,导师回忆那一段七十几年前的因缘,仍然将欢喜,写在庄严和煦的脸上!
导师语:我师父也知道我,我住在那里面,每天有什么事,没有事啊!就是看经!没有事,安安静静的!好像还可以。
落发现僧相
白:剃度那一天,是阳历的日,星期天;农历的10月11日。青年张鹿芹在清念和尚座下落发,法名印顺,号盛正。1930年的初夏到晚秋之间,青年张鹿芹的瘦长身影,随着因缘逐渐的成熟。整整绕了一大圈,大半个中国,终于,以圆顶僧袍的僧相示现了!印顺导师的示现,慢慢的让近代的中国佛教,有了不同的温度与亮度。
多年以后,导师在《平凡的一生》书里,如此描述这一段出家的因缘:
&很多人问我:你怎么会跟一位(语言不通的)福建老和尚出家?我自己也说不出来。我想要出家,而会从福泉庵念公出家,这不但意想不到,梦也不会梦到的。然而,我真的从念公出家了。回忆我离家出家的因缘,空登大幅广告的菩提学院,空跑普陀山一趟的南通姜君,姜君带来的那本《普陀山指南》,都是使我在福泉庵出家的主要因缘。因缘是那样的离奇,难以想像!无意中得到昱公的指导,我终于在普陀福泉庵,跟一位福建老和尚出家,又始终受到先师的慈荫,这不能不说是夙生的缘分。&
受戒,以戒为师
白:才刚刚完成出家的心愿,25岁的印顺法师,随即就与盛明法师一起,到宁波的天童寺受戒。导师的著作上,也回忆了这段天童受戒的殊胜因缘:
&我是民国十九年冬,在禅、讲、律并重的名刹天童寺受戒的,戒和尚是[上]圆[下]映大和尚。由于我国是集团受戒,人数众多,所以在三师七证外,有好多位引礼师&;&……我是出了家就去受戒的,佛门中事,什么都不懂。&
白:印顺导师受戒的天童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著名寺院,位于浙江鄞县东太白山麓,历史悠久。一千七百年前,晋永康元年,就有僧人义兴来到此地结茅间舍。一千两百多年前,唐朝开元二十年开始建寺,现在称为古天童寺。目前的天童寺所在的位置,是唐朝至德二年,兴建新寺院的位置。现存的天童寺建筑,是清代重建的。南宋以后天童寺名僧辈出;僧人正觉主持天童寺,约有30年,倡导默照禅,著有《宏智禅师广录》九卷,传于世间。距今八百多年前,西园1168年,日僧荣西来天童寺学禅。西园1223年,日僧道元在天童寺求法,归国以后创立日本曹洞宗!出家尚未满月,印顺导师就在天童寺得戒,从此一生以戒为师。
导师语:有人为了名,也有的人为了利,想尽办法对付别人。真正学佛的,持清净的戒,就没有这许多事情。一定要有次第,身心清净,这个守戒才有真正好的定,清净的定。在这个清净定之外,那么你这个真正的智慧才可以发现。
白:1931年的农历年过后,导师得到清念上人的慈允,到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去研习佛法。为鼓励这位出色的青年法师,清念上人自掏腰包,让这位弟子前往。
导师语:我出家,我这个师父是福建人,那个时候办的学校,比较有名的是闽南佛学院。所以出家以后,得到我师父的同意,到闽南佛学院。
白:创办1925年的闽南佛学院,俗称闽院。自1927年开始,由佛教革新运动提倡者——太虚大师担任院长。导师于1931年入学求法,院长依旧是太虚大师,只是日常院务,由大醒、芝峰两位法师负责。当年,闽南的课程有《三论玄义》《俱舍论》《杂集论》等等,刚好导师在家自修的《三论》《唯识》等学思契合,这样的学习让导师深感法喜充满。
鼓山礼见名德
白:却没有想到因为腹泻不止,而不得不暂时休学,那一年导师26岁。那一年的秋天,大约仲秋之前的一个星期,阳历的9月18日;农历的八月初七,星期五,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战争,中国更加混乱。然而,多难的中国,与多病的身躯,似乎并没有影响导师,学佛求法的坚定意志。导师在著作里回忆那一段生病,却不断向前精进的日子:
&暑假考试还没终了,我就病倒了,精神一直不能恢复,8月初,代院长——大醒法师,要我去鼓山涌泉佛学院教课,在鼓山,礼见了当代的名德,虚云与慈舟二老,我那时出家不久,对丛林规矩,佛门惯例什么都不懂,冒冒失失的样子,现在想起来还有点觉得可笑。&
提携为授课法师
白:过了年,导师27岁了,在1932年的上学期,大醒法师请年轻的印顺导师,为同班同学讲述《十二门论》。刚出家的导师,原本想要前来闽院求学,学习佛法的,这时,竟成为人师表的授课法师,总是觉得相当为难。导师想要谦辞,却为了尊重师长,大醒法师的交代,只好硬着头皮站上讲台。然而,这段教学的日子,却因为导师的深刻反省,很快的在夏天就结束了。导师在书上记录了这段难得的自我反省:
&由于相宗二译不同论的论辩,渐渐引起了自己内心的反省:这是千百年来的老问题,旧译与新译的思想对立,难道都出于译者的意见?还是远源于印度论师的不同见解,或论师所依的经典不同呢?这是佛法中的大问题,我没有充分理解,又那里能够决了!同时偶然的因缘,引起自己的警觉:我是发心求法而来的,学不到半年,就在这里当法师,未免不知惭愧!觉得不能老是这样下去,还是自求充实的好。就这样,离开厦门而回到了普陀。&
回到殿堂里的北普陀
白:挥别了闽南佛学院,离开了一年多短暂求学的日子,导师又回到了普陀山。展读印度文字,翻译来的中文经论,怀抱着千百年来的大疑团,年轻的印顺导师,下定决心要深入经藏,寻找答案!到底要说这是因缘的随顺呢?还是应该说,这是无与伦比的决心呢?无论是因缘还是决心,导师终于离开了课堂上的南普陀,回到了殿堂里的北普陀。坚定的踏着两千多级的石阶,来到了岛的最高处——佛顶山!
白:慧济寺,昔称不肯去庵。怀着期待上得来山,也不一定能够圆满觉悟的下得去山!南宋以来,上山的石阶,走过多少求法僧人的勤恳足迹?山顶的慧济寺,又进出过多少祈求开启智慧的虔诚身影?年轻的印顺导师,怀着深入经藏,追寻佛陀教诲的庄严心念,住进了慧济寺里的阅藏楼!从1932年的夏末,一直到1936年的秋天;从27岁到31岁,导师的身影,三进三出,在佛顶山上阅读了完整一部,清刻龙藏的大藏经!随着四年岁月,分分秒秒的消逝,印顺导师以无比的专注!将整部大藏经,点点滴滴,注入了自己虔诚而清净的心灵。
拼凑智慧图像
白:20岁那年,读到《庄子》的冯梦祯序文,导师发现了&佛法&两个字,使他追寻觉悟的虔诚呼唤,穿破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碰触了佛陀智慧的高墙,遥远传来的回音。小庙里的几本佛典论述,佛顶山上阅藏楼里的大藏经,都是珍贵的线索。借着这些看似完整,读来零散的线索,导师仔细的辨认着,追寻那个传来遥远回音的思想源头!从20岁到31岁,整整11个年头的追寻,印顺导师似乎断断续续的拼凑起,距今两千五百年的智慧图像!这些线索是如此的令人惊叹!导师曾经在他的著作里,回忆起这段难得的发现时光:
&那时候,看大藏经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这里的环境,是这一生中觉得最理想的。白天阅读大藏经,晚上还是研读三论与唯识。三年阅藏的时间,对我来说,实在所得不多。因为清刻的大藏经,七千余卷,每天要读七、八卷(每卷平均约九千字)。这只是快读一遍,说不上思惟、了解。记忆力不强的我,读过后是一片茫然。不过阅藏也还是有所得的:从所读的大藏经中,发见佛法的多采多姿,真可说&百花争放&,&千岩竞秀&!&
白:1932年,提出震古烁今统一场论的爱因斯坦,向法国及美国政府提出呼吁,要求日本终止侵华战争。那一年他被迫离开德国,迁居美国普林斯顿。同一年,在慧济寺的阅藏楼里,印顺导师开始过起日日读经,穷究佛法的清修岁月。清晨四点,佛顶山上打板声准时响起,导师接过茶房送来的水,漱洗完毕,着海清,开始一天的阅藏功课。初读藏经,导师从《大般若经》开始,经过四个月才读完750卷。
关于清刻龙藏
清刻龙藏全套七千余卷,从清雍正11年到乾隆3年,历经5年,动用130位学者及僧众,精刻完成!《大藏经》传承佛陀智慧。经,是佛陀所说法;律,是出家众戒律;论,是后代僧人依经教所著的论述。阅藏楼里的阅藏法师,每读完一批藏经,负责照顾饮食起居的茶房,就会用担子到藏经阁里挑来另一批经书。在茶房来来去去挑书的过程中,青年印顺导师,对于佛法的领悟,也跟着不断的攀升!
导师语:每十七个字一行,五行就要翻过去了,一卷差不多这么(导师用手示意)厚厚的一个,所以叫龙藏。在清朝的时候,其实是清藏(清朝的藏经)。为什么叫龙藏?因为是这个藏经不是买的,是皇帝钦赐的!那么你要去(请)的人,当然要办手续,还要沟通人事关系。呈上去,等到准许了,许可了,那还要皇帝出来的时候,有一点这个什么旗队,旗帜、幡等等的这个,那你还要有(仪式)。所以这个(藏经)从朝廷请出来了以后,那个得到的荣誉就不得了。所以就这么大摇大摆的,欢欢喜喜的请出来,同其他的(藏经)当然都不同了。
阅藏的心得
白:导师的著作,也曾经清楚的叙述了阅读《大藏经》前后的心得:
&这是佛教的大宝藏,应该是探求无尽的。知道法门广大,所以不再局限于三论与唯识。对于大乘佛法,觉得虚大师说得对,应该有&法界圆觉&一大流。大乘经不是论书那样的重于理论,到处都劝发修持,是重于实践的。还有,读到'阿含经'与各部广'律',有现实人间的亲切感,真实感,而不如部分大乘经,表现于信仰与理想之中。这对于探求佛法的未来动向,起著重要的作用。&
白:慧济寺藏经单的经费,完全是前人发愿。所捐献的护法学田,用以供养十方僧众前来阅读藏经,供养阅藏时间长达三年,这样的尊重与用心,在当时可以说是难能可贵。无数法师在此阅读经典,不仅求得智慧的开启,更是恢弘佛教,接引众生的契机。虽然经过七十多年的光阴,导师回忆佛顶山,阅藏生活的点点滴滴,仍然记忆尤新!
导师语:其实好的很,安静的很!吃饭送上来。吃饭,同普通人的吃饭不同,是同这一个客堂,同知客师父、当家,同他们的饮食一样,好的很!真的是好的很!
白:导师回顾这段一心求法的日子:
&说起来,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还是在佛顶山!有人嫌道场事忙,但佛顶山的藏经单,真正可以放心万缘,一心用功,但还真没人住!&
以佛典为伴
白:导师读经,遇到不懂的地方,并不是就此打住,而是把疑惑留在心中,继续的往下研读。如此一来,阅读的经书越多,对问题自然越有整体的认知,许多留在心里的疑惑,反而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迎刃而解!印顺导师日日与佛典为伴,一住就住了一年半。1934年1月,为了阅读《三论宗》的章疏,暂时离开普陀山,到武昌佛学院去。导师的书上也曾经回顾这段短暂的武院因缘:
&我在武院半年,三论宗的章疏读完了,天气太热,我就回到了佛顶山。六、七月间,虚大师附了常惺法师的来信,邀我再去厦门。那时,闽院已由常惺法师任院长,人事有了变动。在当时的青年学僧心目中,常惺法师是一位被崇仰的大德,我也就决定去一趟。住了半年,在二十四年(三十岁)正月,我就与常惺法师的法子(南亭法师法弟)苇中法师,同船回上海。我再住佛顶山的阅藏楼,直到二十五年(三十一岁)底,才以不可思议的因缘而离开了普陀。&
白:阅完全藏,印顺导师决定下山走走,没想到这一走,不仅走出了普陀山,也走出了印顺导师一生为佛教、为众生的成佛之道!离开普陀山的印顺导师,再也不是当时在乡间小庙四处寻找佛经残本,发觉人生方向,个性羞涩的小学老师,几年潜修,如今导师已经是在眉宇间展露自信,血液里川流佛理的青年法师!
欢迎关注:扫描二维码!
微信号:yanlongsifj阅读系列文章
&&&&&&& 犹知年年有花开,不觉岁月催人老!忙忙碌碌春又秋,不知不觉又一年!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到来!忙碌的日子应该停息一下,放松一下身心,享受一下家人团聚的欢乐,重温一下新朋老友的友情,感觉一下节日里的喜悦气氛!然而这欢乐的背后,总不免凭添几多忧戚,白发已经渐渐满头!
日月交替而有昼夜,季节变换而有年轮。早晨是期望的开始,晚上是梦想的开端,期望与梦想的交织,构画成我们可爱的人生!
春夏,象征着意气风发,热情向上;秋冬,象征着反省思考,冷静沉着。这一静一动的脉搏,使我们的身心,不断的获得新的动力,驱动我们的行为向前、向前……
&然而,终有一天,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生会走到一个尴尬的年龄!人人都不想离开青春的岁月,人人都想保持青春不老。可是“无奈花落去,似曾雁归来”!人生会不知不觉走到一个边城,再也无法回到年轻的世界。虽然世界是日新月异,而身心业缘待尽,奈何情深!
&佛法说,人人不喜欢老,不爱乐老,不想念老,想僻开老!却偏偏还是要老!而且不知不觉就要来到,这时会有一种心不甘、情不愿之感,时常会萦绕在心头。渲染的情境是“落花水流红,闲愁万种”!而佛法直白的说:忧悲恼苦!
其实老,也意味着一种成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艰难困苦,也曾经阅了人生种种的辉煌!在这种种的人生经历中,饱尝忧患,饱尝欢乐。
& 当春天到郊外折回一枝梨花,欣赏着充满明媚阳光的日子,何尝不是一种惬意!
& 当秋天来临,看秋风飘舞,落叶飞花,也不失为人生一种感悟!
老并不是人生唯一归宿,生命虽然无法自主,但饱经患难的心,可以品味苦乐世情,也可以启悟佛法人生!
心为一切法之导航,何处以寄情,何处以安心!何处以安身立命,唯有皈依三宝,最终得以安宁!
&&&&&&&&&&&
欢迎关注:扫描二维码!&&&&&&&&&&&
微信号:yanlongsifj &
中国古语说:&
& & &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
& & &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
& & &以柳贯鱼鳖,因臭而得臭。  
人如果接近贤德之人,就如一张白纸,用白纸包裹芝兰麝香,就会因香而得香;
人假若接触邪恶之友,就像一枝柳条,用柳条贯穿臭鱼腐鳖,就会因臭而得臭。
这个典故,或许是出自佛教经典!
在《杂阿含经》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法义。现举778经为例:
佛陀说:从外在环境来说,没有其他的什么事物,能导致你:没生恶而能生起恶,已生起的恶又不断的增长!——这唯有恶知识,恶朋友,恶伙伴,才会使你生起一切恶的心念和恶的行为。乃至生起八邪道!
相反,从外在环境来说,也没有其他的什么事物,能导致你:没生起恶而不生,已生起恶而令灭,——这唯有善知识,善朋友,善伙伴,才会让你生起一切善的心念和行为!乃至八正道!
此经佛陀强调,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重要!一个人从小到大,所接触的人事物,都是耳濡目染,身感同受,逐渐被环境所同化,正如一张纸一样,染上什么颜色,就变成了什么颜色了!——人是没有自我的!
&&&&& 在《法句譬喻经》中,记载了同样的故事:
&&&&& 有一天,佛陀带领七十三位刚刚出家的婆罗门回精舍。一路上的花红柳绿,风景人情,对刚刚出家的婆罗门,俗心未泯,难免对世俗五欲生活有所眷恋。此时天逢下雨,佛陀带领他们进入路边房子中避雨,不巧房子漏雨,佛就借事说理,来警示这些道心还不坚定的婆罗门。&&
&&&&& &佛说:盖房子不严密,天下雨就会漏雨,不摄心正意的话,放逸、放从烦恼就会漏进心里来!房子盖得严密,如同摄心正意,烦恼水就不会漏进心里来!婆罗门听后,很受启发,虽然自策勉励,但内心还是有些懵懵懂懂的!
&&&& &待雨过天晴,山野村落一片清新景象!佛陀带领婆罗门继续前行。
&&&&& 佛陀知道这些婆罗门的心里,还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走了一段路程,来到一村子,到街里时,地上有一废旧纸,佛停止脚步,要婆罗门捡起来,然后问:
这是一张作什么用的纸呢?
婆罗门似乎闻到了一股香气,就毫不犹豫的回答:
这是一张曾包过香的纸,虽然被仍掉了,但依然留有香气!
佛陀点点头,继续领大家往前走。
又走一段路程,来到一个附近卖鱼的地方,此时佛看到地上有一条绳索,就停下脚步,让一位婆罗门捡起来,佛又问:
这是作什么用的绳索呢?
婆罗门捡起来的时候就闻到了一股腥气,就不暇思索的说:
这是一条曾栓过鱼的绳索,现在还留有一股腥臭的气味呐!
佛接下来,就为婆罗门开示:
一切事物本来开始都不是这样,都是由于不同的因缘,导致了罪业和福业的区别!接近智慧贤明的人,清净的道义就会隆盛;接近昏暗愚痴的人,就会带来罪恶过患!譬如这纸张和绳索,包香则香,系鱼则臭,二者本来都没有香臭之别,都是由于逐渐的各自熏染,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就被染上了不同的类别!黑着自黑,白者自白了!
这些婆罗门听了佛陀的开示,都各自忏悔对五欲之患不再乐求,对出世道义信心踊跃,勤勇坚固,回到精舍后,不久都获得了阿罗汉果!
这就是亲近清净三宝所带来的利益!
在孔子家语中,也记载了相同的语句: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生活,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就被薰陶成充满香气的道德品质了,自然而然在道德中!而不自以为有道德了!所以久而不闻其香;&
同样,和道德素质差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不知不觉变臭了,道德素质差也就不能自觉了,久而不闻其臭!
这样的道德意识,又使我想起了道德经上的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及古代孟母三迁的典故,也都是出自这样的道德意识!
由此可知,古今中外,世间的道德意识都有相通的地方,而唯有佛教的道德意识,是善,是深化的和广化的善,也最彻底、最完美的了!
&&& 【鲍鱼之肆】:亦作&鲍鱼之次&。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 王聘珍解诂:&次,若今市亭然。& 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汉语大词典(十二)》,p.1216)
&&&&&&&&&&&&
公众号:yanlongsifj
《法句经故事集》第二十六品 婆罗门品
& & & 比库不一定就是阿拉汉
& & & & 文:勇敢断除于(欲)流,汝当弃欲婆罗门!
& & & & & & & &若知于诸蕴灭尽,汝便知无作(涅槃)。
& & & & 白:截断欲流,灭尽诸蕴,便知道什么是无造作的涅盘。
& & & & & & & &努力断除贪爱和欲望,灭尽诸蕴 (缘起法),
& & & & & & & &作一位证得究竟涅槃 (非缘起法)的人吧! (偈383)
& & &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对佛陀和比库们极端崇拜,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去接受供养。每当佛陀和比库们抵达时,他就称呼比库们为阿拉汉,并诚挚地请他们进入房子。听见他如此称呼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感觉相当尴尬,从此,他们就避免去他家应供。
& & & & 这位婆罗门发现这些比库回避到他家应供时,非常伤心难过,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受他供养的事。佛陀向这些比库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库们说,那位婆罗门以阿拉汉称呼他们。佛陀继续问他们,听到如此称呼时,他们有没有虚假的骄傲和不如法的喜悦?他们说没有。佛陀就说:
「比库们!这婆罗门如此尊称你们,是出于对阿拉汉的无限敬意。比库应该彻底去除贪爱之心,以证得阿拉汉果。」
& & & 清净与止观
& & & & 文:若常住于二法,婆罗门达彼岸;
& & & & & & & & 所有一切系缚,从彼智者而灭。
& & & & 白:以止观二法抵达彼岸者,是断除一切系缚的智者。
& & & & & & & & 定慧具足的婆罗门,到达彼岸(注)而解脱一切系缚。------384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到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沙利子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向佛陀请教:&何谓二法?&事实上,他的问题纯粹是为了这些比库而发问的。
佛陀说:&沙利子,清净和止观是维持生命安详和实相的二种法。&
(注)彼岸即涅槃。
& & & &何处是彼岸
& & & & & 文:无彼岸此岸,两岸悉皆无,
& & & & & & & & & 离苦无系缚,是谓婆罗门。
& & & & & 白:无彼岸或此岸,无烦恼无系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无此岸(六根),或彼岸(六尘)(注),离苦而无系缚的人,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385偈
魔波旬有一次伪装成一位男子,前去问佛陀:&尊者!你经常提&param&,究竟是什么意思?&
佛陀知道这男子实际上是魔波旬,就告诫他:&邪恶的魔波旬,&param&与你无关,它指的是&彼岸&,只有涤除所有烦恼的阿拉汉才能抵达&彼岸&。&
(注)真正的阿拉汉不执着于&我&与&我所&,所以没有内外六处。
& & &谁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文:彼人入禅定,安住离尘垢,所作皆已办,无诸烦恼漏,
& & & & & & & & 证最高境界,是谓婆罗门。
& & & & &白:远离尘垢,进入禅定,断除烦恼者,被称为真正的波罗门。
& & & & & & & & 修习止观,安住僻静处,远离尘垢,该做的事已经做了,没有诸般烦恼,
& & & & & & & &并且证得最高境界(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6偈
有一天,一位婆罗门心里想着:&笱达玛佛陀称呼他的弟子&婆罗门&,我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所以也该称呼为&婆罗门&! &有了这种想法,他就去找佛陀,请教这问题。佛陀回答他:&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而称呼他&婆罗门&,我只称呼阿拉汉为&婆罗门&(注)。&
(注)佛法主张圣果无法世袭,人必须自行努力修行,以获得圣果,一切众生都可能经由涤除所有的污垢和烦恼而成为圣者。
& & & & 佛陀的荣耀
& & & & &文:日照昼兮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辉耀,
& & & & & & & & 婆罗门禅定光明,佛陀光普照昼夜。
& & & & &白:日月与武士的甲胄相辉映,禅定的光明与佛光普照昼夜。
& & & & & & & & 太阳在白天光芒万丈,月亮在夜晚明亮,
& & & & & & & & (剎帝利)武士着武装时辉耀,婆罗门在禅定时神采飞扬,
& & & & & & & &但阿拉汉(佛陀)则不分日夜,光明普照。(偈 387)&
& & & &有一年七月的月圆日,巴谢那地王一身华丽的国王装扮,前来向佛陀问讯。当时,坐在大众边缘的卡努达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禅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晕。大众中的阿难尊者发现天上的太阳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来,一时之间,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天边放光芒。但当阿难尊者转过身来注视佛陀时,察觉到来自佛陀身上的光辉,远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
& & & 阿难当下惊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绽放出来的高贵光辉胜过国王、卡努达伊尊者、太阳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 & & 佛陀回答阿难:「诸佛日夜都绽放光辉,并且涵盖五种光彩 (注)。」
& & & 注: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荡,善行超越恶行,慧超越无明,功德超越败德,正直胜邪逆。
& & & & 隐士并不一定就是比库
& & & & &文:弃除恶业者,是名婆罗门。行为清净者,则称为沙门,
& & & & & & & & 自除垢秽者,是名出家人。
& & & & &白:舍弃恶业的波罗门,行为清净,自除垢秽,是真正的出家人。
& & & & & & & & 弃除恶业的人是婆罗门,行为清净的人是沙门,
& & & & & & & & 弃除污秽的人是出家人。------388偈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隐士。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既然佛陀称呼弟子&沙门比库(pabbajita)&。既然如此,那么他也是一位隐士,佛陀就应该称呼他为&沙门比库&。他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回答:&我不是因为一个人是隐士就称呼他为&沙门比库&,&沙门比库&是彻底去除内心烦恼和不净的人。&
& & &不可以殴打阿拉汉
& & & & 文:莫打婆罗门!婆罗门莫嗔,打彼者可耻,忿发耻更甚!
& & & & 白:不要攻击婆罗门,婆罗门不嗔恚,攻击者可耻,嗔恚者更可耻。
& & & & & & & &不可殴打婆罗门,婆罗门也不可对殴打他的人生气,
& & & & & & & &殴打婆罗门是可耻的,婆罗门忿怒更羞耻。------389偈
& & & & &文:婆罗门此非小益──若自喜乐制其心。随时断除于害心,是唯得止于苦痛。
& & & & &白:婆罗门自制于喜乐,断除害心,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婆罗门!不报复有大法益,只有在断除贪爱,
& & & & & & & & 不再意图伤人的时候,才能真正止息苦痛。------390偈
很多人赞叹沙利子尊者的耐心和宽宏大量。他的弟子也总是说:&我们的老师具有伟大的耐心和超凡宽宏大量。如果受到辱骂或殴打,他仍然保持原来的镇静和沉着,不会发脾气。&
有一位婆罗门因为错误的知见,却宣称要激怒沙利子尊者。有一天,他遇见沙利子尊者在化缘,就用手打尊者的背。沙利子尊者甚至不回头看究竟是谁打他,只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化缘。动手打人的婆罗门懊恼自己的鲁莽,就跪在沙利子尊者的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沙利子原谅。他说:&尊者,如果你宽恕我,请你发慈悲心,到我家接受供养。&
傍晚的时候,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他们说,沙利子这么做会使得这婆罗门愈来愈放肆,将来甚至会殴打其他比库。
佛陀告诉他们:&真正的婆罗门不会殴打真正的婆罗门,只有凡夫和普通的婆罗门会在愤怒或瞋恨的情况下殴打阿拉汉。&
苟达弥大爱道请求剃度出家
& & & & & 文: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制此三处者,是谓婆罗门。
& & & & & 白:不以身、口、意行诸恶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不作身口意恶业,调伏身口意的人是婆罗门。(偈391)
& & & &苟达弥大爱道是悉达多太子的姨母。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在产后第七天去世时,她成为净饭王的皇后,她把自己刚出生五天的儿子-难陀交给侍女照顾,自己则亲身养育悉达多太子-后来的佛陀,因此,她是佛陀的大恩人。
& & & &当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后,返回家乡迦毘罗卫城时,她请求佛陀让她出家为比库尼,但被佛陀拒绝。后来,证得阿拉汉果的净饭王去世后,佛陀停留在韦沙离附近的马哈华那森林 (意思是大的森林)里,不料她和五百名女子事先自行剃除三千青丝,身上穿着染过色的衣服,然后自迦毘罗卫城步行前来,再次向佛陀请求出家为比库尼。阿难尊者也代为说项,佛陀要求她们必须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敬谨地接受这些条件,佛陀就同意她加入尼众僧团,苟达弥大爱道于是成为第一位比库尼,和她一齐前来的其他女子也都加入尼众僧团。
& & & &后来,有些比库认为苟达弥大爱道比库尼的出家程序不对,因为她没有戒师,所以不是一位真正的比库尼。她们便不再与她共同举行宗教仪式。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她们:「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我亲自要苟达弥大爱道比库尼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也遵照我的指示修习这八条戒律,我就是她的戒师,你们不应该对阿拉汉有丝毫的怀疑。」
& & &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 & & & & 文:正等觉者所说法,不论从何而得闻,
& & & & & & & & &于彼说者应敬礼,如婆罗门敬圣火。
& & & & & 白:礼敬那说正法的正等觉者,如婆罗门礼敬圣火。
& & & & & & & & &不论经由谁而理解智者的教法,应该对此人礼敬,
& & & & & & & & &如婆罗门礼敬祭祀的火一般。------392偈
沙利子尊者出生在优婆提舍村落的一户婆罗门家,所以他的名字是优婆提舍,他母亲的名字是舍梨女。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拘律陀是婆罗门目犍利的儿子。他们两人一直在寻找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正法,也有加入宗教团体的强烈意愿。他们首先亲近删阇耶,但后来不满意他的说法,就离开他四处去寻找可以指引他们证入究竟涅槃的老师,但却遍寻不着。他们只好在达成先找到正法的人要尽速通知另一个人的协议之后,分道扬镳去寻找。
大约在这时候,佛陀和众多比库抵达王舍城。最早出家的五位比库之一的马胜比库也在其中。有一天优婆提舍遇见正在化缘的马胜比库,深深为他高贵的神色感动,就很尊敬地趋前请教,他的老师是谁?教什么法?并且请他简略的叙说一下。马胜比库就告诉他佛陀已经出世了,现在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并且说了一首简短的偈:&如来宣说因缘和合现象的生灭,这就是伟大沙门的说法。&
当尊者只诵了一般的偈语时,优婆提舍就了解佛法了。他立即遵照协议,找到拘律陀,告诉他已经找到正法了。他们两人和他们的弟子就一齐去谒见佛陀,并请求加入僧团,也都如愿以偿。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后来都被人以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称呼。不久,两人都证得阿拉汉果。
沙利子尊者心中牢牢记着,他是因为遇见马胜比库的关系才能够值遇佛陀,而证得涅槃。所以他总是礼敬马胜比库所在的方向,夜晚入睡时,头也朝向马胜比库所在的方向。揭达林给孤独园的其他比库误解沙利子的举止,就向佛陀说:&世尊!沙利子仍然礼敬四方,就像他还是婆罗门的所作所为一般,他似乎未曾放弃过去的信仰。&沙利子解释说,他只是礼敬他的老师马胜比库,而不是礼敬四方。佛陀就说:&比库们!沙利子并未礼拜四方,他只是礼敬引领他亲近佛陀的老师马胜比库,他礼敬这样的一位老师是对的。&
& & & 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
& & & & 文:不因髻发与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
& & & & & & & & 谁知真实及达摩,彼为幸福婆罗门。
& & & & 白:不因髻发,种族或出生有婆罗门世家,他精通教法,成为幸福的婆罗门。
& & & & & & & &不因髻发或种族出身而决定谁是阿拉汉。
& & & & & & & &理解四圣谛和正法,内心清净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偈 393)&
& & & &有一位婆罗门的苦行者认为,既然佛陀称呼弟子为婆罗门,那么他出生时就是婆罗门,佛陀应该也称呼他为婆罗门。心中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前去见佛陀,并向佛陀说明他的看法。&
& & & &佛陀不认同他的意见,佛陀说:「婆罗门,我不会因为任何人编结头发或者出生为婆罗门,就称呼他为『婆罗门』。只有完全了解四圣谛的人,我才称之为『婆罗门』。」
& & & 想要误导智者并不容易
& & & & 文:愚者结发髻,衣鹿皮何益?内心具(欲)林,形仪徒严饰!
& & & & 白:束发和穿兽皮对修行有何益处?装饰外表掩盖不了内心的污秽。
& & & & & & & &愚痴的人啊!如果内心充满贪爱,外表又徒具形式,那么髻发有什么用处?
& & & & & & & &穿鹿皮 (注) 做的衣服有什么用处? (偈 394)
& & & &一位诡计多端的婆罗门爬上韦沙离城门附近的一棵树上,并且把身子像蝙蝠一般地倒挂在树干上。处在这样惊险的状况下,他不停叫着:「给我一百只牛,给我钱,给我一位女仆!你们如果不照我的话做,而我从树上栽下去死掉的话,韦沙离城就会毁灭掉!」
& & & &城里无知的百姓害怕他真的栽下去死掉的话,会使韦沙离毁灭,就答应他的勒索,并恳求他下来。
& & & 比库们向佛陀转叙这件事时,佛陀说,骗子只能欺骗无明的人,无法愚弄有智慧的人。
& & & 注:印度有些外道用鹿皮作坐具或做衣服穿。
& & & & 佛陀赞叹吉离瞿曇弥比库尼(注2)
& & & & 文:诸着粪扫衣,消瘦露经脉,林中独入定,是谓婆罗门。
& & & & 白:穿粪帚衣,在林中独自修禅定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穿着粪扫衣(注1),经脉清瞿可见,
& & & & & & & &独自在林中僻静处禅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5偈
有一次,沙咖天帝和诸天神前来向佛陀问讯。吉离瞿曇弥比库尼同时也运用神通,从天空中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看见沙咖天帝等人时,就先行回避离开,但却被沙咖天帝一眼瞥见。沙咖天帝于是请教佛陀她是何人。
佛陀说:&沙咖天帝!她是我的女弟子--吉离瞿曇弥比库尼。她在儿子去世时,十分悲伤沮丧地来找我,我教导她所有因缘和合的万物都是无常的。她因此了解佛法,出家为比库尼,并且证得阿拉汉果。她是我最杰出的女众弟子之一。&
& & & &粪扫衣:出家人捡拾别人丢弃的碎布。洗干净后,联缀成袈裟。
注1:续八-十三的故事
& & & & 婆罗门不是世袭的
& & & & &文:所谓婆罗门,非从母胎生。如执诸烦恼,但名说&菩&者。
& & & & & & & & 若无一切执,是谓婆罗门。
& & & & &白: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婆罗门。只有那些不执着者,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不能因为是婆罗门母亲所生,就是婆罗门(注1),如果有种种烦恼,
& & & & & & & &也不过是一位婆罗门(注2)而已,只有去除一切执着的人,
& & & & & & & &我才称之为婆罗门(注1)。------396偈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认为,既然佛陀称呼弟子为&婆罗门&,那么他的父母亲都是婆罗门,所以,佛陀也应该称呼他&婆罗门&。他这么想着,就去找佛陀,说明他的看法。佛陀说:&婆罗门,我不因为任何人的父母亲是婆罗门,就称呼那人&婆罗门&。我只称呼完全没有烦恼,而且不再执着生命的人为&婆罗门&。&
注1:此处的婆罗门指的是修持的人。
注2:此处的婆罗门指的是种姓上的婆罗门,与修持境界无关。
& & & &没有束缚就没有恐惧(注)
& & & & &文:断除一切结,彼实无恐怖,无著离系缚,是谓婆罗门。
& & & & &白:无怖畏、无系缚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断除一切结,毫无畏惧,无所执着,解脱诸烦恼的人,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397偈
优迦绅那与戏团的女舞者结婚后,因故接受岳父的指导,学习特技,而成为技巧娴熟的特技演员。
有一天,他在表演时,佛陀来到现场向他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就在表演的长竹竿上证得阿拉汉果。然后,他走下来,请求当佛陀的弟子,从此以后他就加入僧团了。
有一天,其他比库问他当时的心境,他就回答说,当他站在竹竿上时,心中毫无恐惧。这些比库就去问佛陀:&世尊!优伽绅那说他是阿拉汉,真的吗?&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向优伽绅那一样,斩断所有束缚的人没有任何的恐惧,他真的是阿拉汉。&
(注)续二十四-- 六的故事。
& & &砍断爱欲的束缚
& & & & &文:除皮带与缰,及断绳所属,舍障碍觉者,是谓婆罗门。
& & & & &白:弃除系缚,无障碍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去除皮带,缰,绳,其它附属物,和门闩(注)
& & & & & & & & &而明白四圣谛的觉者,我称之为婆罗门。------398偈
沙瓦提城里的两位婆罗门各自拥有一只公牛。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牛比对方的牛更好,更强壮。最后,他们决定一决高下,就到河边去,用沙子装满牛车,然后叫他们的牛依序去拉牛车,但每次绳索都拉断了,牛车却纹风不动。
一些比库看见他们之间的比赛后,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扯断肉眼可见的绳索很容易,任何人都可做到,但比库应该斩断的是心中的愤怒和贪爱的束缚。&
& & (注)皮带:瞋恚;缰:贪爱;绳:六十二邪见;附属物:潜伏的习性,旧译作随眠,共有七种;门闩:无明。
& & & 佛陀制服辱骂他的四位婆罗门兄弟
& & & & &文:能忍骂与打,而无有嗔恨,具忍刀强军,是谓婆罗门。
& & & & &白:那忍受辱骂和殴打的忍辱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忍受辱骂鞭打而不瞋恚,具有如同军队般耐力的人,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399偈
从前,沙瓦提城里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已经证得初果。只要她打喷嚏,或者有任何东西或人意外碰到她时,她都会脱口而出一些偈语。有一天,这婆罗门和几位朋友正在家中进餐时,她又顺口说:&皈依佛&这句赞叹佛陀的话却激怒她的丈夫,使他立刻冲出去找佛陀,并诘问佛陀。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安详,应该杀死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幸福,应该杀死什么?&佛陀回答道:&婆罗门!想要安详、幸福生活,就要去除愤怒。诸佛和阿拉汉欢喜并且赞叹人能止息愤怒。&佛陀的回答触动这婆罗门的心灵深处,就出家为比库,后来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这婆罗门的弟弟听见兄长出家的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他也直接去精舍辱骂佛陀,但佛陀反问他:&婆罗门!假设你邀请亲朋到家中用餐,但他们却滴口未沾就回去了,既然这些亲朋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请问,这些食物最后归属谁啊?&他说归属他。佛陀接着说:&同理,既然我不接受你的辱骂,你所说的话岂不是在辱骂你自己吗?(注)。&他一听之下,立刻诚服佛陀的睿智涵意,而对佛陀生起极大的敬意,也因此出家为比库,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这婆罗门的另两位弟弟也抱着同样的心态前来辱骂佛陀,但也受到佛陀的感化而出家为比库,也都在机缘成熟的时候,证得阿拉汉果。
一天夜晚,众生比库说:&佛陀的德行多么高妙深奥!这四位婆罗门的兄弟前来辱骂佛陀,但佛陀却运用无比的智慧,协助他们领悟佛法,并且作为他们的依止。&佛陀说:&比库们!我不伤害那些伤害我的人,加上我的耐心和自制,很多人才会皈依我。&(注)这是佛教徒面对不实的批评和辱骂时应有的正确态度。
& & & 沙利子尊者受母亲辱骂
& & & & &文:无有嗔怒具德行,持戒不为诸(欲)润,
& & & & & & & & 调御得达最后身──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白:不嗔恚者,持戒具德行,不受诱惑,这是他的最后一身,他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不瞋恚,有德行,持戒,不贪爱,调伏身心,
& & & & & & & & 证得最后身的人(注),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00)&
& & & &有一次,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沙利子和一群比库前往那罗卡村他母亲的家去化缘。他母亲邀请他们进去接受供养,但当她拿食物给沙利子时,她说:「你这吃剩菜剩饭的人!你抛弃所有的财富,出家做比库,你毁了我们!」她接着拿食物给其他比库时,也粗鲁地说:「你们总是把我的儿子当作侍从,现在吃吧!」沙利子一言不语,只是保持他一贯高贵的沉默。&
& & & &回到精舍后,比库们向佛陀报告,沙利子耐心忍受生身母亲的诃责。佛陀说,阿拉汉绝对不会生气,也绝对不会失去性子。&
& & & 注:阿拉汉弃绝所有的贪爱,不再轮回,所以是最后身。
& & & 阿拉汉不执着感官欲乐(注)
& & & & &文:犹如水落于莲叶,如置芥子于针锋,
& & & & & & & & 不染着于爱欲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白:如莲叶上的水珠,不沾染爱欲,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如同莲叶上的水滴,针锋上的芥子,不染着爱欲的人,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401偈
& & & & &有一次,一些比库在讨论莲华色阿拉汉比库尼被一位年轻男子强暴的事情。他们请教佛陀,阿拉汉是否享受感官欲乐?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阿拉汉不享受感官欲乐,他们也不会沉溺于感官欲乐,因为他们不执着于六尘和感官欲乐,就好像水不沾著于莲花的叶子一样。&
& & (注)五--十的故事。
& & & 证得阿拉汉果的奴隶
& & & & 文:若人于此世界中,觉悟消灭其自苦,
& & & & & & & & 放弃重负得解脱──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白:他已放下重担,并知道自己的此世的苦难已灭尽。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灭世间苦,弃绝五蕴沉重的负担,并且解脱所
& & & & & & & &有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2偈
& & & 有一位婆罗门的奴隶从主人家逃走后,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证得阿拉汉果。有一天,他和佛陀一齐去化缘时,被以前的主人看见,这婆罗门主人就上前紧紧抓住他的袈裟不放。佛陀问究竟发生什么事,这婆罗门说,这比库是他家的奴隶。佛陀说:&这位比库已经放下生命的重担了。&这位婆罗门认为佛陀的意思是说这位比库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为了证实,他再请问佛陀,这年轻比库是不是阿拉汉?佛陀肯定地说,这比库已经是阿拉汉了。
& & & & &佛陀赞叹柯玛比库尼
& & & & &文:有甚深智慧,善办道非道,证无上境界,是谓婆罗门。
& & & & &白:能分辩是非理解教义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具有甚深智慧,明辨善恶道,并且证得无上境界
& & & & & & & (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3偈
一天夜晚,沙咖天帝和众多天神来向佛陀问讯。这时候,柯玛比库尼也运用神通,从天空中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看见沙咖天帝一行人时,就在问讯后,先行离去。沙咖天帝请教佛陀她是何许人,佛陀告诉他:&她是我杰出的女弟子之一,她是智慧第一的比库尼。&
& & (注)请参照二十四--五的故事。
& & &帝沙比库被控使用咒语
& & & & & 文: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无家无欲者,是谓婆罗门。
& & & & & 白:持戒无欲者,不与出家人和在家人交往,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不与俗人亲昵,也不与四方游行的人亲昵,四处云行,不执着于一屋一瓦,
& & & & & & & & &没有欲爱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4偈
帝沙比库得到一个禅修的题目后,就在一座山边找了一处合适的洞穴,然后开始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他每天清晨到村子去化缘,村子里的一位老妇人经常供养他。住在他安居洞穴中的一位女精灵觉得很难与一位高贵的比库共处一室,但又没有勇气请他离开洞穴,就想用个法子来挑剔他的不是,使他离开。
她决定附灵在老妇人的小儿子身上。附灵之后这年轻男子把头向后扭转,瞪大双眼。老妇人看见这景象时,大声惊呼,这精灵便开口道:&我已经附在你儿子身上了,叫帝沙比库用水洗他的脚,滴水在他头上,我才会离去。&第二天,帝沙比库来向这妇人化缘时,老妇人遵照精灵的话做,她的儿子就回复原状。这精灵于是先回洞穴门口去等帝沙比库。帝沙回来时,她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这洞穴的精灵。你这驱魔人,不要进入这洞穴。&帝沙明白自己打从出家那一日起,就过着有德性的生活,便回答说,他从没有犯下比库不可以使用咒术的戒律。女精灵接着指控他为老妇人的小儿子治病,但帝沙回想自己并未使用咒术,于是当下明白,即使精灵也无法挑剔他,他因此法喜充满,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
他告诉女精灵,像她这样指控具有清净德行,无污点的比库是谬误的,并且建议她不要再打扰他,结夏安居后,他回柢树给孤独园去,也向其他比库叙说与精灵遭遇的情形,他们问他,当精灵禁止他进入洞穴时,他是否生气。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去请教佛陀:&帝沙尊者宣称不再动怒,真的吗?&
&比库们!帝沙的话是真的,他已经是阿拉汉了,不再执着任何人,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对人动怒。&佛陀如是回答他们。
& & &被人误打的比库
& & & & &文:不用刀杖,不杀害也不指使他人杀害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白: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不自杀不教他杀──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 & & & 不以武力对待一切强弱众生,不伤害他人,不杀生的人,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405偈
& & & & &文:对仇敌友善者,对暴力温和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白:于仇敌中友谊者,执杖人中温和者,
& & & & & & & & &执着人中无著者──我称彼为婆罗门。(偈 406)&
有位比库带着观想的题目到森林里去禅修。证得阿拉汉果后,他打算回去精舍向佛陀表达深挚的感恩之意。路上,经过一个村落时,一
& & &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太太请丈夫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邀请四位比库到家中来接受供养。她特别要丈夫指名邀请真正出身婆罗门的资深比库,但丈夫引导回来的却是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当她看见丈夫请回来的是年轻沙马内拉时,非常失望,就责怪丈夫,并愤怒地要他再去精舍请资深比库来。同时,她拒绝让四位沙马内拉坐尊贵的座位,也不供养他们。&
& & & &这婆罗门再度到达精舍时,遇见沙利子尊者,就邀请沙利子尊者到他家应供。沙利子到他家时,看见已经有四位阿拉汉沙马内拉在场,就问他们是否已经接受供养?当他知道他们尚未受到供养,又知道只准备供养四名比库而已时,便返回精舍。这婆罗门只得再到精舍一趟。这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他同行返家,但结果也和沙利子尊者一样,返回精舍。&
& & & &这时候,沙咖天帝看见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略显饥饿,就化身成一名老婆罗门,出现在这婆罗门夫妇家。这对夫妇向老婆罗门致敬,并请他坐上尊贵的座位,但这老婆罗门只坐在地上,并且向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致敬。他接着透露自己的身分。这对夫妇看见沙咖天帝向沙马内拉致敬,就供养他们和沙咖天帝。供养后,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和沙咖天帝各自显神通。之后,沙咖天帝回天界去,四名沙马内拉也回精舍去。&
& & & &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评论说:「比库们!阿拉汉对敌视他们的人不怀恶意。」&
& & & 阿拉汉没有精神烦恼 (注)
& & & & 文:贪欲嗔恚并慢心,以及虚伪皆脱落,
& & & & & & & & 犹如芥子落针锋──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白:甩掉贪、嗔、痴。如芥子从针尖掉落。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断除所有的贪欲、瞋恚、骄慢和虚伪,
& & & & & & & &如同芥子滑落针锋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 407)&
& & & & 马哈般他嘎尊者在弟弟朱腊般他嘎出家为比库时已经是阿拉汉了。他的弟弟朱腊般他嘎天生愚笨,因为某一前世时,他作弄一名非常愚笨的比库,所以今生他甚至在四个月内都无法记住一句偈语。马哈般他嘎尊者因此建议他不如还俗。&
& & & & 后来,有些比库针对马哈般他嘎尊者对待弟弟的态度请教佛陀:「阿拉汉是否仍然会发脾气?他们还有没有精神上的烦恼如瞋念呢?&
& & & & 佛陀向他们解释:「比库们,阿拉汉没有像贪欲和瞋念等烦恼。马哈般他嘎尊者对待弟弟的态度是想帮他的忙,而不是瞋念。」&
& & & &注:请参考「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的故事
& & & &习气的力量
& & & & 文:不言粗恶语,说益语实语,不解怒于人,是谓婆罗门。
& & & & 白:说益语实语者,对暴力温和者,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委婉说如法、有法益的话;实话实说;不以言语触怒他人的人,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 (注)。 (偈408)
& & & 比利陀婆遮尊者说话的口气往往十分激动,他经常对人说:「过来,你这个可怜虫!」或者「走开,你这个可怜虫!」等等。
& & & 其他比库向佛陀报怨他的态度。佛陀就请他来,劝诫他。佛陀并且透过神通得知,过去很多世时,比利陀婆遮尊都出生在深信婆罗门至上的婆罗门家中。
& & & 佛陀说:「比库们!不要因为他的言语而感觉受到冒犯。他说『可怜虫』时,只是累世以来身为婆罗门所养成的习气而已,并没有恶意,他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思,阿拉汉是不伤害别人的。」
& & & &注:请参考故事「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
& & & 比库被控作小偷
& & & & 文:于此善或恶,修短与粗细,不与而不取,是谓婆罗门。
& & & & 白:不取他人非施舍之物,是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不作非分之取--不管长或短,多或少,鲜美或陈腐--的人,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409偈
有一天,沙瓦提城的一位婆罗门把身上的衣服放在门外地上吹风。这时候,一位要回精舍的比库经过他家门口,看见地上的衣服。他以为这是人家丢弃不要的布料,就将它拿了起来,却被这婆罗门瞥见,便追赶上来,指控、辱骂比库:&你这个光头佬!偷我的衣服。&比库立刻把衣服还给他。
比库回到精舍时,向其他比库叙述这件意外。这些比库开玩笑地问他,这衣服是长是短,材料是好是坏。他回答说:&不管是长是短,材料好坏,我都不在意,我丝毫不执着于它。&这些比库就请教佛陀:&世尊!这比库说他不再执着于任何东西。真的吗?&
佛陀说:&比库们!他说的是真心话。阿拉汉不会拿不是供养给他的任何东西,而且也不执着于物质的东西。&
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
& & & & &文:对此世他世,均无有欲望,无欲而解脱,是谓婆罗门。
& & & & &白:他于今世和来世均无疑虑者,证获无生的境界,
& & & & & & & & &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对今生或来世都没有欲望的人,没有贪欲,烦恼的人,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410偈
沙利子尊者有一次与一群比库到一小村落附近的精舍去结夏安居。村民看见沙利子尊者来,就答应要提供所有的必需品,但直到结夏安居结束以后,村民并没有提供所有的必需品。沙利子尊者说:&如果村民再供养袈裟来,请送来给我,如果没有,也请通知我。&然后,他就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其他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的意思,就向佛陀报告:&世尊!沙利子尊者仍然执着于物质的东西,如袈裟和其它必需品。&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沙利子不贪爱任何东西。他要求把村民供养的袈裟交给他,是为了避免供养的村民失去功德,同时也无损比库和沙马内拉的神圣尊敬。&
& & &比库误会马哈摩嘎喇那尊者
& & & & &文:无有贪欲者,了悟无疑惑,证得无生地,是谓婆罗门。
& & & & &白:没有贪欲和无疑虑者,证获无生的境界,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没有了贪欲,了悟四圣谛而没有疑惑,并且证得涅槃的人,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411偈
有一次,众多比库向佛陀报告说,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也像沙利子尊者一样,仍然执着于世间的一切。佛陀回答他们说,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已经是彻底去除贪爱的阿拉汉。
& & & &超越善恶
& & & & 文:若于此世间,不着善与恶,无忧与清净,是谓婆罗门。
& & & & 白:超越善与恶,超越一切结,无忧无虑,清净无垢的人,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412偈
有一天,一群比库向佛陀说:&隸婆多沙马内拉获得很多的供养,有好名声和财富。他虽然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但透过神通,已经建立很多精舍给几百位比库安住。&
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隸婆多已经连根拔除所有的贪爱,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 & & 身体会发光的年轻人
& & & & 文:如月净无瑕,澄静而清明,灭于再生欲,是谓婆罗门。
& & & & 白:如月出云翳,清净无瑕。灭尽再生之欲者,我称他为婆罗门。
& & & & & & & & 如同没有瑕疵的月亮,澄净,安详,清明,不再渴求
& & & & & & & & 轮回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3偈
肯达帕尊者在某一前世时,曾经供养檀香木给供奉咖沙巴佛遗物的浮图塔。因为这善行,他出生在沙瓦提城中一位婆罗门的家里,同时身上有特殊的异象,那就是他的肚脐眼能闪闪发出圆圈的光晕,人们因此称呼他肯达帕。一些婆罗门就利用这不寻常的特征,带他到城里去展示,只有付钱的人才可以触摸他。
有一次,他们带他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向准备前往给孤独园的佛陀信徒说:&你们去见佛陀,听他说法有什么用呢?没有人比肯达帕更有能力。任何人只要触摸他的身子就会发财。你们为什么不来试试看呢?&这些信徒回答说:&我们的老师具足一切能力,没有人比得上他。&
这些婆罗门就带肯达帕到给孤独园去与佛陀一较高下。但当肯达帕与佛陀在一起时,他肚脐的光就自动消失,而被带里佛陀面前时,又恢复放光,但与佛陀一起时,又消失了。肯达帕在心里告诉自己:&佛陀毫无疑问地知道如何使我身上的光消失。&他恳求佛陀教导他这方法。但佛陀劝他先加入僧团为比库,然后佛陀才会考虑教他。
肯达帕于是告诉他的婆罗门朋友,说他要加入僧团,学习这技巧,请他们等他。成为比库后,佛陀教导他去观身,也就是观察人身三十二个令人讨厌,不净的地方。几天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婆罗门朋友问他是否已经学会技巧了?他回答他们:&你们最好回去吧!我不想离开这里了。&众多比库向佛陀转述他的话,佛陀说:&肯达帕说的是真心话。他已经彻底消除所有的精神污垢了(注)。&
(注)佛陀在另外的场合说,以创造奇迹来吸引信徒,就像商人雇请歌舞女郎来招揽生意一般。
& & &特别长的怀孕期
& & & &文:超越泥泞崎岖道,并踰愚痴轮回海,
& & & & & & & 得度彼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
& & & & & & & 无著证涅槃寂静──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白:无欲又无疑惑者,不执着,政务寂静涅盘,我称他为婆罗门。
& & & & & & & 超越泥泞(贪欲)、崎岖道(烦恼)、生死海(轮回)、
& & & & & & & 无明黑暗的人;渡过四瀑流(欲、生、邪见、与无明瀑流)
& & & & & & & 而证得涅槃的人;禅定止观的人;没有欲爱和疑惑的人;
& & & & & & & 完全不执着,究竟寂静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4偈
殊帕瓦莎公主的怀孕期异常的长。当她产前阵痛好几天时,她不停忆念佛、法、僧三宝的殊胜。最后,她甚至请丈夫代替她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知道公主的情况时,就说:&愿公主免除恐惧,一切平安,愿她顺利生下健康、高贵的儿子。&正当佛陀这么说时,公主也生下健康的儿子。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都被邀请到他们家去供应,庆祝他们儿子的诞生。
这孩子长大后,出家为比库,大家称呼他尸瓦哩。他在剃度出家时,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后来更以能够轻易得到供养而出名。他是供养第一的比库。
有一次,比库请教佛陀,为什么尸瓦哩在母胎中特别久?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某一世时,尸瓦哩是一位王子,他的国家给另一位国王占据了,为了要夺回祖国,他接受母亲的建议,围堵该城市。城里的人们因此断水断炊好几天。因为这恶业,他们今生要忍受长期怀孕和生产的痛苦。&
& & & &诱惑比库的妓女
& & & & 文:弃舍欲乐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
& & & & & & & & 除灭欲乐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白:舍弃欲乐而出家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世间人若割舍欲乐,正信出家,灭除贪欲,不再轮回,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415偈
山桌山慕达是沙瓦提城里一户有钱人家的儿子,出家成为比库后,他到距离沙瓦提城相当遥远的王舍城去禅修。从此以后,他的父母非常思念他。有一天,沙瓦提城里举行一些典礼,他们因为儿子不在身边而不禁哭泣起来有一位妓女看见他们在哭泣,就询问他们究竟什么事惹得他们如此伤心?这对夫妇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她就问:&如果我能使你们的儿子离开僧团还俗的话,你们要如何酬谢我呢?&夫妇俩答应使她成为富翁。这妓女就向他们要了一大笔钱,出发前往王舍城。
抵达王舍城后,她在山卓山慕达进城化缘的路上租了一间房子,并且准备好美味的食物,等他来化缘。刚开始的几天,她在房子门口供养他。不久,她邀请他进屋子里。她更花钱雇请几位小孩子在他经常来化缘的时候,在房子门口嬉戏,她于是籍口一楼又吵又有灰尘,而邀请他上顶楼去进食。等他随她上到楼顶时,她却关上门,开始诱惑他:&尊者!请你当我亲爱的丈夫吧!让我做你亲爱的妻子吧!等我们渡过漫长、快乐的婚姻生活后,我们可以一齐加入僧团,再精进努力,尽最大的努力证入涅槃。&这比库明白自己犯错了,立即心生警惕,告诉自己:&由于疏忽,我已经犯了大错。&
这时候,佛陀知道发生在山卓山慕达身上的事,就叫阿难来,告诉他:&山卓山慕达正在王舍城中一栋尖顶楼房的二楼上对抗一位妓女的挑逗,但是他终究会战胜。&佛陀就透过神通放光,劝诫山卓山慕达:&去除对财富和感官欲乐的贪爱,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吧!&山卓山慕达也正念现前,努力思考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 & &阇祗罗比库证得阿拉汉果
& & & & & 文:弃舍爱欲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
& & & & & & & & & 除灭爱欲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 白:舍弃爱欲而出家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 世间人若弃绝爱欲,正信出家,灭除爱欲,不再轮回,
& & & & & & & & &我称之为婆罗门。------416偈
一位阿拉汉比库在咖沙巴佛入灭后不久四处去募款,准备兴建供奉咖沙巴佛遗物的浮图塔。有一天,他来到一户金匠的门前,不巧,金匠与妻子正在激烈争吵,他就对着比库大吼:&你最好丢掉咖沙巴佛的遗物,滚回去吧!&他太太听他这么一说,却说:&你如果生气,就只辱骂我好了,喜欢的话,甚至可以殴打我,但你为什么要辱骂咖沙巴佛和比库呢?你这么做,已经犯下大错了!&金匠听完妻子的话后,明白自己刚才犯下十分严重的错误。为了补救他的错误,他制作了一些金饰的花,装在金色的罐子,然后供养给咖沙巴佛的浮图塔。
这一世,他出生为一位富家女的私生子。出生时,她将他放在罐子里,然后顺水飘流而下,最后被一位在河中沐浴的年轻女子看见,便加以收养,并命名为阇祗罗。长大后,他的养母听从比库的建议,送他去刹尸罗受教育。这比库并且安排阇祗罗住在他一位商人弟子的家。后来,阇祗罗与商人的女儿结婚。婚后不久更在他们新屋的后院里挖出大量的金子。他们总共生育了三个儿子。阇祗罗后来更出家为比库,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天,佛陀和包括阇祗罗在内的众多比库到阇祗罗儿子的家去化缘,他的儿子们连续十五天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过了一阵子,比库们问阇祗罗是否仍执着他的金子和儿子?他回答说已经毫无牵挂。这些比库就向佛陀叙说阇祗罗所说的话,佛陀说:&比库们!阇祗罗已经涤除贪爱和骄傲,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 & & 乔帝卡在天上的美丽屋舍
& & & & &文:弃舍爱欲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
& & & & & & & & &除灭爱欲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白:世间人若弃绝爱欲,正信出家,灭除爱欲,& & & &&
& & & & & & & & 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注)
乔帝卡是王舍城中非常著名,非常有钱的人。他住在高广华厦中,该大厦有七道墙,每道墙进出的门都有守护精灵保护着。他的财富之名传播的很远,很多人都来参观他的华厦。有一次,宾比萨拉王和阿迦答沙都王子也来参观他的华厦。阿迦答沙都王子眼见他的华厦如此壮观,发誓将来成为国王时,绝对不许乔帝卡住在这华厦中。国王离开华厦时,乔帝卡送给国王一颗无价之宝的大红宝石。送礼物给前来参观华厦的人是乔帝卡的习惯。
后来,阿迦答沙都王杀死父王,篡位成功。当上国王后,他果真携带将士前去乔帝卡的华厦,准备用武力取得。但华厦所有的门都有精灵保护,阿迦答沙都王和他的将士只好无功而退。当他前往竹林精舍时,发现乔帝卡正在听佛陀说法,阿迦答沙都王就大声吼叫着:&你命令你的守护灵和我的将士作战,自己却跑到这里来,假装听佛陀说法!&乔帝卡听阿迦答沙都王这么一说,才知道国王刚到他的华厦去,准备予以没收。
过去世时,乔帝卡曾经发过誓愿,希望他的财产不会被人强夺而去。此刻他的愿望显然已经实现了,他就告诉国王:&国王!任何人无法在违背我的意愿下夺走我的财富。&说完这句话后,他伸出十指,请国王强行拿下他手指上的戒指。国王奋力想要拔出戒指,就是无法成功。乔帝卡于是要国王铺块布,然后他把双手放在布上,结果所有的戒指自动滑落下来,乔帝卡把它们献给国王,他接着请求佛陀让他加入僧团。不久,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有一天,比库们问他是否仍然执着于他的华厦和财富?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请教佛陀:&世尊!乔帝卡宣称已证得阿拉汉果,真的吗?&佛陀说:&比库们!乔帝卡说的是事实,他已经没有任何贪爱了,他现在是一位阿拉汉。&
& & &(注)本故事与二十六--三十三同一法句。
& & & & &曾经是舞者的比库
& & & & & 文:远离人间缚,超越天上缚,除一切缚者,是谓婆罗门。
& & & & & 白:远离人间及天界的系缚者,除去一切系缚。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解除天人束缚,解除一切束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7偈
舞者那塔普塔卡有一次聆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就加入僧团成为比库,后来更证得阿拉汉。有一次,佛陀和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比库外出化缘时,遇见一位年轻的舞者在跳舞,其他比库问他是否仍喜欢跳舞。他回答说:&不!不再喜欢了!&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那塔普塔卡已经彻底斩断执着的束缚,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 & & &曾经是舞者的比库(注)
& & & & 文:弃舍喜不喜,清凉无烦恼,勇者胜世间,是谓婆罗门。
& & & & 白:超越喜欢(欲乐)与不喜欢(到林间僻静处修行),清凉,
& & & & & & & &没有烦恼的人,调御五蕴,精进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8偈
舞者那塔普塔卡加入僧团后,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比库们!那塔普塔卡不再沉溺于一切欲乐了!&
& & & (注)请参考二十六--三十五的故事。
& & & &摸骨专家婆耆舍
& & & & 文:若遍知一切──有情死与生,无执善逝佛,是谓婆罗门。
& & & & 白:若偏知一切众生的生死,他已致完美的境界,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遍知有情众生的生死,不执着,善逝(趣向涅槃),
& & & & & & & & 明白四圣缔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19)&
& & & & &文:诸天乾闼婆及人,俱不知彼之所趣,
& & & & & & & & &烦恼漏尽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白:那些应受礼敬者,虽然不知他们的去向,我称他为婆罗门。
& & & & & & & & 烦恼漏尽的阿拉汉,诸天、甘塔拔(注)及人
& & & & & & & & 都不知道他(她)的往生处,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20)&
& & & & 王舍城中有位名字叫做婆耆舍的婆罗门,他只要触摸死人的骨骸,就能判断该人究竟往生天界、人间或地狱。有些婆罗门就带他到各个村落去,村子的人都围在他身边,大方付钱,请教他们已故亲人的往生处。&
& & & & &有一次,他们来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他们看见很多人要前去听佛陀说法,就要那些人过来请教婆耆舍。但那些要去闻法的人却说:「婆耆舍知道个什么啊!我们的老师无与伦比,只有他才是究竟证悟的人。」并与他们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最后有一个人说:「好吧!让我们去应证一下,究竟婆耆舍或佛陀懂得多?」大伙儿就到精舍去。&
& & & & 佛陀知道他们的来意后,就吩咐一位比库分别准备往生地狱、畜生、人间、天界的四付骨骸,同时也准备了一位阿拉汉的骨头,然后把这五付骨头排成一列。婆耆舍正确判断前四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但最后一付骨头却难倒他。佛陀便开口道:「婆耆舍,不知道了吧!我知道第五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婆耆舍请求佛陀教导他知道第五付骨头主人往生何方的技巧。佛陀建议他先出家,加入僧团,佛陀才可能教导他。&
& & & & 婆耆舍就要他的婆罗门朋友等候他学会这种技巧。成为比库后,佛陀教导他禅观人身三十二个部位。他遵照佛陀的指示,努力禅修,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 & & & 当他的婆罗门朋友前来问他是不是学成功时,他告诉他们:「你们最好离开这里,我不再需要了解这种技巧了,我也不会和你们走了。」其他比库听他这么说,就去请教佛陀:「世尊!婆耆舍宣称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真的吗?」佛陀说:「比库们!他当真明白世事万物的生灭,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注:「甘塔拔」:天的一种。
& & & 妻子出家为比库尼
& & & & & 文:前后与中间,彼无有一物,不着一物者,是谓婆罗门。
& & & & & 白:无有一物,不执着于一物者,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不执着于过去,未来和现在五蕴的人,断除烦恼,
& & & & & & & & &不执着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21偈
王舍城中有位佛陀信徒,名字叫毗舍可。有一次,他听完佛陀说法后,就证得三果。他告诉妻子:&请继承我的财富吧!从今以后,我不要再管世间事了。&他的妻子曇摩提那拒绝他的要求,相反地,请求让她出家,加入尼众僧团。毗舍可答应她出家做比库尼后,她就离开王舍城,努力精进禅修,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证果后,她返回王舍城。她的丈夫听说她回来了,就去见她,并且请教几个问题。当他请教初、二和三果的问题时,她都予以回答,但他问及阿拉汉果的时候,她不回答,却说:&这个问题超过你的程度,如果你要知道,请你去问佛陀。&他就去向佛陀请教同样的问题,佛陀说:&她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如果你问我,我也是同样的答案。&佛陀的话证实曇摩提那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 & & &盎古利马喇尊者和大象(注2)
& & & & &文:牛王最尊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
& & & & & & & & &浴己(无垢)及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白:那勇猛超脱者,战胜一切,获得安定。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毫无畏惧,尊贵,勇猛,智慧具足的人,断除欲望,调伏五蕴烦恼,
& & & & & & & & 沐浴(注1)清净,证悟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22偈
有一次,巴谢那地王和玛莉咖皇后以史无前例的无遮大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大会预计安排顶着伞的大象,为每一位比库遮阳,但却缺少一只驯服的大象,所以只好用一只尚未驯服的象顶替。盎古利马喇尊者恰好被安排到这只大象。每个人都担心这只象会出纰漏,但当它被牵到尊者身边时,却变得乖顺。
后来,比库们问尊者,当时心中害怕吗?他说不怕。这些比库向佛陀报告他的话,佛陀说:&比库们!没错,盎古利马喇当时毫无畏惧。像其他一样的阿拉汉心中没有任何畏惧。&
注1:印度人以为在恒河中沐浴,就可以消除罪业,但此处佛陀的意思是说内心没有垢秽。
注2:续十三--十的故事。盎古利马喇的故事也请参考十三--六的故事。
& & & &天作的供养
& & & & & 文:牟尼能知于前生,并且天界及恶趣,
& & & & & & & & & 获得除灭于再生,业已完成无上智,
& & & & & & & & & 一切圆满成就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 & & & 白:他能知前世,能见天界与地狱。他灭尽于再生。我称他为真正的婆罗门。
& & & & & & & & &智者(牟尼)明白自己的前生,明辨天界和恶道,不再轮回,证得无上智,
& & & & & & & & &而且一切圆满成就,我称之为婆罗门。------423偈
佛陀有一次胃痛,他就请优波摩尊者前去向天作化缘,要一些热水。天作很高兴有这么难得的机缘,就供养佛陀热水和一些蜜糖。回到精舍后,尊者为佛陀准备好热水,让佛陀沐浴,沐浴后,尊者又为佛陀准备掺有热水的蜜糖让佛陀喝。佛陀喝下以后,胃舒服多了,天作就请教佛陀:&尊者,供养什么人的功德比较大?&佛陀说:&天作,供养不再作恶的人,功德最大。&
《法句经故事集》第二十五品 比库品
& & 比库应该调伏五根
& & & & 文: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 & & & 白:防护眼、耳、鼻、舌者,将获得善报。
& & & & & & & &善哉,调伏眼;善哉,调伏耳;善哉,调伏鼻;善哉,调伏舌。------360偈
& & & & 文: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 & & & 白: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
& & & & & & & &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
& & & & & & & &善哉,调伏身;善哉,调伏口;善哉,调伏意;善哉,调伏一切;
& & & & & & & &能够调伏一切的比库,解脱一切苦。------361偈
沙瓦提城的五位比库各自修习去调伏五根之一。每位比库都认为自己要调伏的五根之一最难。彼此之间因此意见分歧,他们最后向佛陀说明他们的歧见,佛陀就告诉他们:&这五根同样难以收摄,若有比库能全部收摄这五种感官,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
& & &比库杀死大雁鸟
& & & & 文:调御手足及言语,调御最高(之头首),
& & & & & & & &心喜于禅住于定,独居知足名比丘。
& & & & 白:调御身、口、意。独居知足,他是真正的比丘。
& & & & & & & &调伏手、足及言语,调伏居于主宰地位的心,
& & & & & & & &内心喜悦、寂静、独处、知足的人,才是真比库。 (偈362)&
& & & & 有一位比库善于投掷石头,即使快速移动的目标,也能准确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库到河中沐浴,完毕后,他们坐着休息。这时候,他看见两只大雁鸟在天上飞,他告诉同伴,他可以用石头掷中其中一只的眼睛。说完之后,他就拾起一块鹅卵石,瞄准其中一只大雁鸟投了出去,结果如他所说的直接命中。大雁鸟一声哀号后,堕落在这年轻比库的脚下一命呜呼。
& & & &同伴目睹这件惨事后,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比库!你为什么要杀大雁鸟呢?尤其身为比库,更应训练自己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并且精进求解脱。比库一定要调伏身、口、意(注)。」&
(注)比库应遵守四净戒:
1. 别解脱律仪戒(Patimokkha Sila)
2. 根律仪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关调伏感官的戒律
3. 活命遍净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关生活清净(正命)的戒律
4.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关系使用生活资具的戒律
(出家应该守的戒律)
& & & &比库应该慎言
& & & & 文:比丘调于语,善巧而寂静,显示法与义,所说甚和婉。
& & & & 白:那僧人调御语言,柔和的解说妙法。
& & & & & & & &不造作恶口业,内心寂静,并且能善巧解脱
& & & & & & & &法义的比库,言语和婉。------363偈
& & & &瞿迦利迦比库辱骂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由于造作这种恶业,他会受恶报。比库们就说瞿迦利迦会受大苦,肇因于无法控制口业。佛陀告诫他们:&比库必须收摄口业,行为举止必须善良,内心必须祥和、镇静,不可任意胡思乱想。&
(什么是如法语)
& & &尊重佛陀的方法
& & & & 文:住法之乐园,喜法与随法,思惟忆念法,比丘不复退。
& & & & 白:喜悦、思考和持守真理,这比丘将永不退转。
& & & & & & & & 安住佛法,喜悦佛法,禅修佛法,
& & & & & & & & 思惟忆念佛法的比库,不退转。 (偈 364)&
& & & & 佛陀宣告四个月后即将般涅槃,很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因此非常沮丧,精神恍惚,不知该怎么办。他们之中大部分的比库就日夜不离佛陀身边。但有一位达摩拉玛比库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来佛陀的身边。其他比库误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报告。达摩拉玛比库于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证得阿拉汉果。&
& & & &佛陀赞叹他:「做得很好!敬爱、尊重我的比库应该像你一样。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顶礼我的人。」(什么是见法即见佛,追随佛陀的人)
& & & 比库应该知足
& & & & 文:莫轻自所得;莫羡他所得。比丘羡他(得),不证三摩地。
& & & & 白: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的僧人得不到安宁。
& & & & & & & & 不要轻蔑自己所有的东西,不要羡慕别人所有的东西,
& & & & & & & & 羡慕他人的比库,无法证得禅定。------365偈
& & & & 文:比丘所得虽少,而不轻嫌所得,生活清净不怠,实为诸天称赞。
& & & & 白:那不轻视自己的比丘为诸天所赞赏。
& & & & & & & &比库虽然所得不多,但不轻蔑所得;诸天也赞叹生活
& & & & & & & &如此清净,又精进的比库。------366偈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迭瓦达答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迭瓦达答曾多次谋害佛陀不果。这比库前往迭瓦达答的精舍,并且在那里停留好几天,吃、住、睡都在该精舍,并且享受种种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报告他的所作所为,佛陀就请这比库来,加以询问。这比库承认有这回事,但辩称他只是停留在该精舍,并不接受他们的教义。
佛陀告诫他:&比库!即使你不接受迭瓦达答的邪说。但你的作为却会让人以为你是他的信徒。身为比库,应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东西。若妄羡他人的东西,比库就无法修持三摩地、止观(注)或引领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库才能证得三摩地、止观和八正道。&
(注)观:对无常、苦、无我的直观。戒律规范言语和行为,定调伏心念,但只有观才能如实知见诸法。纯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观,只有直接禅修观照自身的身心运作才有可能达到观的境界。
& & & &所有供养品都一样
& & & & &文:若于名与色,不着我我所,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 & & & &白:不执着于我所有,不执着于名色,是真正的比丘。
& & & & & & & & &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着,
& & & & & & & & &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 (偈367)
& & & &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十分慷慨,经常布施佛陀和比库。&
& & & &有一天,佛陀观察得知该婆罗门夫妇将可证得三果,于是就走到他们家门口去。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么她就要再煮一次。于是她就挡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见佛陀,然后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轻声告诉佛陀:「尊者!我们今天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佛陀只是摇头。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
& & & &婆罗门听见太太的笑声时转过身来,就看见佛陀和太太在家门口,剎那间,他明白过来了而大声叫道:「夫人,你真的毁了我!我们尊敬的老师到家门口时,你就应该立刻通知我,怎么你反而隐瞒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说着,他拿起装有米饭的盘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恳请:「尊者!请接受我这已经吃了一部份的米饭。实在很抱歉,供养你这种已经吃过的米饭。」&
& & & &佛陀告诫他:「婆罗门,任何供养品对我来说都很好,不管吃过与否。」
& & & &这婆罗门非常高兴佛陀能够接受他的供养。他同时请教佛陀,如何界定比库,以什么标准来评定比库?佛陀明白他们对名色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就告诉他们:「婆罗门!不执着于身心的人就是比库。」佛陀接着向他们说法。&
& & & &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
& & &虔诚的女士和小偷
& & & & &文:住于慈悲比丘,喜悦佛陀教法,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 & & & &白:安住并喜悦于佛陀教法者,一切恶行止息。抵达安乐的解脱境界。
& & & & & & & & 心怀慈悲, 法喜充满的比库, 证得清凉心和安乐(涅槃),
& & & & & & & & &涅槃是诸行解脱的究竟法喜。 (偈368)&
& & & & &文:比丘汲此舟(水),(水)去则舟轻快。
& & & & & & & & &断除贪欲嗔恚,则得证于涅槃。
& & & & &白:汲去船中的水 ,船将快速的航行。断除贪欲与嗔恚,将抵达涅盘。
& & & & & & & & &比库,汲空舟(注1) 中的水,则舟去轻快。
& & & & & & & & &同理,断除贪欲瞋恚,则易证得涅槃。 (偈369)&
& & & & &文:五断及五弃,而五种勤修。越五着比丘──名渡瀑流者。
& & & & &白:断除五盖者,勤修五善行。他们被称为越渡瀑流的比丘。
& & & & & & & & 断除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同时勤修五根,
& & & & & & & & 涤除五着(注2) 的比库,是名渡瀑者 (注3) (偈370)&
& & & & &文:修定莫放逸,心莫惑于欲!莫待吞铁丸,烧然乃苦号!
& & & & &白:不要使心沉迷于爱欲,不然将在火烧地狱里苦嚎。勤修禅定不要放逸。
& & & & & & & & 比库!勤修禅定,不可放逸,不要让心沉溺于欲乐。
& & & & & & & & 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在吞下铁丸的时候才哭喊「真是痛啊!」(偈371)&
& & & & &文: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兼具定与慧,彼实近涅槃。
& & & & &白:无智慧者不能修禅定,不修禅定则无智慧。
& & & & & & & & 有智慧又修禅定者达到涅盘。
& & & & & & & & 没有智慧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也就没有智慧;
& & & & & & & & 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 & & & &文: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审观于正法,得受超人乐。
& & & & &白:独处心安宁,比丘摈弃虚幻,获得超然的快乐。
& & & & & & & & 居僻静处,调伏内心,如实知见正法的比库,
& & & & & & & & 领会凡人不能的喜悦 (注4) (偈373)&
& & & & 文: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
& & & & 白:当一个人明了生命是五蕴组合的生灭,他享受不死之乐。
& & & & & & & & 察觉五蕴生灭的人,喜乐安住。如实知见正法的人,
& & & & & & & & 明白如此的察觉可以引领至涅槃。 (偈374)&
& & & & &文:若智慧比丘,于世先作是:摄根及知足,护持别解脱。
& & & & &白:防守感官和知足,护特别解脱,是有智慧的比丘的开始。
& & & & & & & & 有智慧的比库应该调伏感官,知足,持戒,
& & & & & & & & 亲近清净、精进、有法益的人。 (偈375)&
& & & & 文:态度须诚恳,行为须端正;是故彼多乐,得灭尽诸苦。
& & & & 白:态度诚恳,行为端正者,灭尽一切苦,获得快乐。
& & & & & & & & 亲近精进清静的善友, 使自己和蔼可亲, 行为端正,&
& & & & & & & & 而法喜充满的人,就能灭尽诸苦 (不再轮回)。 (偈376)&
& & & &从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她有个名叫输屡那的儿子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输屡那在回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经过家乡而遇见他母亲,他母亲就以他的名义筹划一个盛大的布施大会。他母亲听说他善于说法,就请他在大会上开示。他答应了,他母亲又为此搭了一个大帐蓬。包括他母亲在内,有很多人都来听他说法。
& & & &当他母亲正在听法时,一群小偷闯入她家。小偷的首领跑到大帐蓬去监视她,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窃而提早回家的话就要杀死她。可是当家中留守的女仆来通知她家里有小偷时,她只冷静的说:「让他们拿走我所有的钱财吧,我不在乎,不要在我听法的时候来打扰我。」说完后,打发女仆回去。
& & & &这时候,坐在她身边不远处的小偷首领也听见她与女仆的应答。她的话让他想到:「如果我们果真拿走这位有智慧且高贵的女士的钱财,将来一定会被处罚。也许甚至会遭到雷殛。」他这么一想就心生警惕,赶紧到她家去,命令属下归还所有财物,一齐去听输屡那说法。
& & & &输屡那说法完毕时,已经是破晓时分。小偷首领率领属下向输屡那的母亲认错并请她原谅。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诚的她就原谅他们。这群小偷明白他们的恶行后,就出家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得到输屡那的教诲后,到林子里去禅修。
& & & 佛陀也放光,告诫他们精进修行究竟清静。&
注1:空喻色身,水喻心中的邪恶思想。
注2:贪、瞋、痴、慢与邪见。
注3:有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和无明瀑流。
注4:指八定:四色定和四无色定。
& & & 观想茉莉花
& & & & 文:如跋悉迦花,枯萎而凋谢,汝等诸比丘,弃贪嗔亦尔。
& & & & 白:比丘啊!舍弃贪欲与嗔恚,不然将如跋悉迦花一般的凋萎。
& & & & & & & &一如茉莉花凋落枯萎的花朵,比库也应该连根去除贪与瞋。------377偈
一群沙瓦提城的比库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森林里去禅修。在森林里,他们发现茉莉花虽然在白天盛开,但夜晚的时候花瓣就落地了。他们有感于此就下定决心要精进修行,使自己从所有烦恼中解脱出来,像茉莉花瓣掉落地面。
佛陀虽然不在他们身边,但清楚他们的决心,就放光,告诫他们:&比库!一如枯萎的花会落地,比库也应该精进,解脱世间苦。&
这群比库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来他们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 & & 比库应该内心宁静
& & & & 文:身静及语静,心寂住三昧,舍俗乐比丘,是名寂静者。
& & & & 白:调御使身静,语静和身寂。舍弃世俗欲乐者,是真正的寂静比丘。
& & & & & & & & 身口意净,寂静,弃绝世间乐的比库,是真正寂静安乐的人。 (偈 378 )&
& & & &沙塔卡亚比库的前世是狮子。据说狮子猎到食物后,会休息好几天。沙塔卡亚比库的举止与狮子十分相似,很少移动,如果移动的话,也非常缓慢,但步伐稳健,而且他总是内心宁静、沉着。其他比库认为他的举止十分怪异,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听完他们的描叙后,说:「比库们!比库应该内心宁静沉着,比库的举止应该如沙塔卡亚比库。」&
执着于老旧的衣服
& & & & 文:汝当自警策,汝应自反省!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
& & & & 白:警策自己、反省自己、保护自己,持正念的比丘常住安乐。
& & & & & & & &自我警惕,自我反省,自我护卫,正念现前的比库,
& & & & & & & &才能长住安乐 (偈379)&
& & & & &文:自为自保护。自为自依怙。自为自调御,如商调良马。
& & & & &白:自我保护、自我依怙、自我调御。如马商调御良马。
& & & & & & & & 人是自己真正的护卫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
& & & & & & & & 因此人应调御自己,一如商人驯服良驹。 (偈380)&
& & & &难迦拉苦拉是一位贫穷的工人。有一天,一位比库看见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正在耕种,就问他是否愿意出家为比库。他答应了,就把犁和旧衣服挂在一棵离精舍不远的树上,而出家为比库。&
& & & &出家后不久,他对比库的生活心生不满,想还俗。每次生起这种念头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去,并且谴责自己:「你还想穿上这老旧的衣服,再恢复工人的艰困生活啊!」如此自责之后,他对出家生活的不满就消失了。所以每次有所不满,他都去那里自我检讨。&
& & & &其他比库问他为什么经常到那棵树下?他告诉他们:「我去找我的老师。」后来,他证得阿拉汉果,就不再去那棵树下了。比库们就略带讥讽地问他:「你现在怎么不再去找你的老师了呢?」他回答说:「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比库们就去请教佛陀,难迦拉苦拉是否说实话?佛陀告诉他们:「他说的是真话,由于自我责备,难迦拉苦拉事实上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 & & 备注:可参考上周类似的故事:「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
& & & & 仰慕佛陀
& & & & 文:比丘具欢喜心,诚信佛陀教法,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 & & & 白:那比丘具欢喜心,信仰佛陀的教法,达到寂静安乐和解脱的境界。
& & & & & & & & 对佛法具有欢喜心,信心十足的比库,
& & & & & & & & 诸行解脱,证得究竟喜悦的寂静安乐境界。(偈 381)&
& & & & 跋迦梨是沙瓦提城里的一位婆罗门。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里来化缘。佛陀安祥、沉着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为对佛陀的执着而出家,加入僧团,俾能更亲近佛陀。出家为比库后,他总是靠近佛陀身边,而疏忽他的职责和修行。
& & & 佛陀就告诫他:「跋迦梨,你这么注意我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只有真正领会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见&我。不能领会佛法的人,并没有&看见&我。所以你必须离开我的视线 (注)。」跋迦梨听见佛陀这么说后,十分沮丧,无法忍受下去,他就离开精舍,想要到山顶上,跳下来自杀。&
& & & 这时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内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丧失证得圣果的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漫婆罗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