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对武术散打教案的爱好

武术散打将走向何方
武术散打将走向何方/杨忠
来源:搏击 作者:杨忠
 《搏击》杂志在国内以探索搏击、武术、散打、拳击等对抗性竞技项目为宗旨,对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武术爱好者,读了今年第九期刊登的《塑造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漫议》(以下简称“漫议”)一文,感到非常震憾和耳目一新。目前武术和散打似乎是“两张皮”,各有各的练法,各有各的打法,各有各的规则,“漫议”作者孙豹隐先生对如何将传统武术技击和现代散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了精辟的论说。“漫议”的成文包含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西方体育理念、传统武术技击和现代搏击散打的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犹如在我国武术散打发展的艰难道路上点燃一盏明灯。
  武术本来就有表演、健身和技击功能(其中包涵竞技),武术的真谛在技击,在当代竞技体育时代,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武术的真谛其新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散打。然而,现在却有舍本取末之嫌,武术竟一度以表演能否达到“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为标准,来衡量武术运动员水平的高低,并不提倡技击;还有人认为传统武术技击只用于战场杀敌、以死相搏,无法用于竞技体育。据孙先生考证,自秦汉始武术技击就现于竞技场上;再如近代民国时期的国术考试,武术技击同样作为比赛项目,且只有拳械演练合格才能参加对抗项目。解放后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本应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得到很好的发展,遗憾的是自1953年以后不再举行武术技击对抗项目比赛。
  自1982年国家恢复散打比赛以来,散打以拳击、摔跤为主,并吸收部分武术招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出现了如柳海龙等一批散打骄子;近年来还出现一些传统武术技击比赛方式,为世人展示了多种武术流派打法。在全国性的比赛中,现代散打有全国武术散打赛、散打王争霸赛、武林风等,传统武术技击比赛有武林大会、WMA职业联赛等,这两大类比赛有完全不同的竞赛规则,运动员基本互不参加,使现代散打与武术技击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本来现代散打应该是在继承传统武术技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竞技体育,现在有些没练过武术的人就像学拳击一样也可直接去学散打;或只练过点武术再练散打,由于没有真正掌握武术按击,与国际上流行的搏击术、踢打术并没有多大区别,谈不上民族特色。再看看传统武术技击比赛如武林大会,由于历史的断层,规则的限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职业化训练等原因,让人很难看到形意的惊弹抖炸、八卦的脱身换影、太极的四两拨千斤、少林的轻身提纵等。高招妙招多见于“高手拆招”,少见于两人过招,说明武术技击的实践和理论还有相当的距离。
  国家有武术队,武术全能比赛并不要求运动员会散打,国家也有散手队,散打比赛也不要求运动员会武术套路,这样国家以散打来发展中华武术的初衷就很难实现。鉴于此,孙先生及时呼吁将现代散打与传统技击相结合,塑造武术散打竞技形象,将武术所具有的浓郁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击特点展示在国际体坛。
  中国革命的成功,似乎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更靠英明的军事指挥,但关键是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指导武装。同样擂台上似乎以拳脚胜人,更依靠随机应变的战术,但要达到高超技击水平的关键是需要强有力的武术理论来指导训练和实战。现代散打是新生事物,虽然经过近30年的探索,正如孙先生“漫议”中所说,离人们期待的散打竞技形象和应该能够达到的竞技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显得赶不上发展的需要。
  武术技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东方智慧的结晶,隐含着历代武林前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摒除那些现代散打中禁用的打法,还有许多可借用的功力训练方法、实战技巧和招法。在一块平地上盖平房可以,但盖高楼大厦必须在地面下打好地基,传统武术技击就是武林前辈为我们现代散打打好的坚实基础,我们没有必要舍近取远去盖空中楼阁。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中有上百个流派、上千个套路、上万个招法,如何挖掘、遴选、扬弃、提炼、整理、继承?现代散打是不是继承传统技击就可打向世界?是否应从国外搏击术中吸取营养?如何根据现代西方体育理念来发展民族特色的散打运动?孙先生在“漫议”中指出,这是摆在我们武术理论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甚至是极具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对武术理论有独到见解的有识之士对武术如何发展呕心设计,如“漫议”作者孙豹隐先生、《国术与国学》(见《搏击》2009年第5期)作者马明达先生等;许多企业家为武术的发展投资成立武术搏击俱乐部,如陕西红狼董事长周润生先生、广东搏牛董事长李尚贤先生等,由于这些武林人的努力和贡献,确实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一线生机,但是武术的发展还须要得到政府强大的支持。
  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提倡武术在学校普及教育。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为了提高本民族的自信心,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和身体素质,均采用我国孔子文武兼修的教学理念,在其国内校园广为传播柔道和跆拳道。日本每年举行全国中学生、大学生柔道比赛;韩国甚至政府出资公派优秀教练员到国外学校(如我国延安大学)传播跆拳道。我们经常看到穿跆拳道训练服的学生,却很难看到穿我们本民族的武术训练服;我们学校只关心分数和升学率,而轻视身体素质锻炼,现在学生的营养好了,身体素质却下降了,不得不让人担忧。
  可喜的是形意拳在山西太谷县校园已得到一定普及,太极拳在河南温县校园也得到一定普及,如果以此为样板将武术作为全国学生的必修课,实行级别段位制,作为毕业和升学的成绩,象英语不过四级,不能拿本科学位。洋为中用是好事,古为今用就失去意义了吗?武术如果有了这个群众基础,才有发展的未来,即使武术进不了奥运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更有现实意义。
  其次,国家体育部门应强制执行统一的武术散打规则。
  武术散打比赛自1982年恢复,国家体委就颁发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以后又根据比赛实践进行一些修改,成为判断运动员水平高低的标准。近几年经济发展了,各种形式的散打搏击比赛增多了,但却没有采用全国统一的竞技规则,似乎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武术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许多流派,各种风格如星光灿烂,尽管师承、练法、要求、特点各不相同,但技击的目的都是在尽量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战胜对手,这就需要统一的竞技规则,来判断运动员水平的高低,在竞技规则不统一情况下举行各种比赛对武术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譬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其技击规则就与其他散打比赛不同:不允许击打头部,也不分级别。
  这样比赛,运动员就不需要保护自己的头部,也不能去击打对方的头部,武术的攻防技术已大大降低,民族特色将淡化。教练员因某项赛事的规则而教,运动员因某项赛事的规则而练,如果运动员再去参加其他允许击打头部的比赛,已退化保护自己头部的本能,丧失击打对方头部的习惯,技击水平将受到严重影响。参加不同规则竞技的运动员们在国内就无法交流,国际友人来切磋又怎样交流呢?是不是每次赛前再商定本次比赛的规则?
  再者比赛不分级别。过去传统武术技击是不分级别,但过去的人功力强,不带护具,可使用“一招制敌”的狠招,这已不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理念。现在小级别的运动员只能望“台”兴叹,个别中级别的运动员失败后准备来年再战的感言是:“技术没问题,体重要增加”。大级别的运动员又如现场解说员所说:“只见顶牛,不见功夫”,这样势必把武术擂台变成相扑赛场,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就很难见了。
  去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我国的体育事业达到了历史上一个新的高点,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强国,这是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是这么多的体育项目,没有一个是中国本民族项目,在感到强盛的同时,是否又会感到一丝羞愧。作为东道国的民族项目——武术,虽然占了天时、地利,还是作为非正式比赛项目,只能说明我们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日本柔道起源于中国,也有很多流派,但经过嘉纳治五郎的改革并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又不断完善,全日本甚至全世界采用统一的训练方法和竞赛规则,分级别比赛,符合现代体育科学理念,于1964年成功进入奥运会,柔道的成功经验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如果足球到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踢法,甚至一个国家就有几种踢法,那么足球决不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球。每次赛前各国才商量比赛规则,世界杯就踢不起来。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在进入奥运会之前必然制订一个世界统一的比赛规则,并以此相互交流,同台竞技。同样武术必须首先在国内采用统一的竞技规则,才能有利于武术散打水平不断提高并向世界发展。进奥的国技在武术,武术的灵魂在技击,技击的准绳在规则,规则不统一,进奥没希望。
  第三,国家财政部门应对武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过去就有“贫不习武”之说,现在是商业时代,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经济基础,投资武术发展,并不单纯是投资体育事业,练武早就有“强国强种”之目的,武术的代名词“功夫”早已为世人所共知,许多老外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武术,肯定不是为了去奥运会拿金牌,而是为了来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武术的发展光靠运动员教练员流血流汗、武术家们悉心指导、企业家们出钱出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如果因是奥运会非正式项目就投资少、奖金少,迫使一些教练员运动员改行,那么武术的发展将成一句空谈。
  总之,学校普及是基础,规则统一是关键,经济支持是保障。
  目前国内正掀起“国学”热潮,岂不知“文武缺一岂道乎!”武术正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度被称为“国术”,《百家讲坛》节目全由文学家讲“文”,没有一个武学家讲“武”。孙先生的“漫议”受到《搏击》杂志的热推,并企盼共鸣,这当然很有意义,而如果能受到更多媒体的重视和宣传,通过各界的努力,为武术散打在继承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浓郁的民族形象和高超的竞技水平向国际体坛展示中华武术的真正风采,那么,其作用将会更大,效果将会更好。武术进奥的理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梦想成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傅彪《功夫论》&
- 咨询电话
武术散打作用及特点
来源:全球功夫网
& 编辑:廖代财
点击:10174&&
武术散打的作用
(l)健体防身
散手是一项体育运动,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手又是一项对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
散手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技能的作用。
(2)锻炼品质
散手训练,从开始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练习,到条件实战以至全面实战的练习过程中,在每个阶段和每个层次都对人的意志品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考验和锻炼。
初学散手时,要忍受拉韧带的痛苦;攻防练习时,要承受击打和抗击打的皮肉之苦;加量加强度时,要克服疲劳之苦;进行实战时,要克服胆怯、犹豫、紧张、冒失等不良心理反应。通过长期的散手训练,可以培养习者勇敢、顽强、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进而形成成熟、稳健、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3)竞技观赏
  武术搏击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历史上,擂台比武除霸安良已传为佳话,当今不仅练习散手的多,而且观看散手比赛。对散手抱有极大热情的观众也日益增多,说明散手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竞技交流
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武术,而且也喜欢散手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武术散打的特点
散手运动经过近20年的总结、改进和发展,已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它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目前,散手运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普及。散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l)体育性
散手运动从初步研究到试点开展,从经验总结到全国推广,直至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曾经历过许多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手比赛与人们想象的武术徒手搏击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认为散手不是武术,而只是&拳击加腿击&。因为民间流行的武术搏击,一般都认为是防身自卫,一招致敌;或者象电影、电视、武打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出神人化,风雨不透。这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手在狭窄的拼杀中去生存,应把武术之精华溶人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不仅能自卫还能强身,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于是,原国家体委武术院经过试验、论证后,认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使散手成为体育,即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
由于决策正确、方法得当,散手运动才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推广,从现在的散手运动形式来看,散手与其它运动项目基本相同,属于体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同时又明显地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不包含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妙计。散手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裆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派的技法。
(2)对抗性
散手运动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所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对抗性。这种对抗,是在双方掌握了散手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经过一段的训练,在没有固定格式的情况下,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较技、较勇、较智,一分上下。
(3)民族性
武术散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散手不同于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拳和不能用脚,只能用掉、拌、擒方法的柔道等项目;由于散手设擂比试,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有揽绳的自由搏击,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扑、踢拳道、格斗术,以及法国的忍拳等。武术散手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为&过去形式&、&历史形式&或&传统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演进的。
武术散打的作用
(l)健体防身
散手是一项体育运动,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手又是一项对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
散手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技能的作用。
(2)锻炼品质
散手训练,从开始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练习,到条件实战以至全面实战的练习过程中,在每个阶段和每个层次都对人的意志品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考验和锻炼。
  初学散手时,要忍受拉韧带的痛苦;攻防练习时,要承受击打和抗击打的皮肉之苦;加量加强度时,要克服疲劳之苦;进行实战时,要克服胆怯、犹豫、紧张、冒失等不良心理反应。通过长期的散手训练,可以培养习者勇敢、顽强、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进而形成成熟、稳健、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3)竞技观赏
武术搏击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历史上,擂台比武除霸安良已传为佳话,当今不仅练习散手的多,而且观看散手比赛。对散手抱有极大热情的观众也日益增多,说明散手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竞技交流
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武术,而且也喜欢散手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来源:搜狐体育& (责任编辑:王燕芳)
& 限 10-500 个字符 已输入 0个字符
&&&&&&&&&&
请您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法律责任
·本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删除其管辖留言内容
·您在本网的留言,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网站成立于日我是武术散打爱好者,想买个对头部(主要是脑部)防护超好的头盔,不怕价格贵,大家推荐啊!_百度知道
我是武术散打爱好者,想买个对头部(主要是脑部)防护超好的头盔,不怕价格贵,大家推荐啊!
因为是业余爱好,不想因为在对练实战的时候大脑频繁受攻击,对智力不好的,本人是做技术研发工作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国家比赛专用品牌
质量很好的
衣服护具都有
不是我不爱国,要是想买好的,就买日本的护具,这些偏门不普及的商品中国根本不行。
九日山的,质量很好,我的护具,散打服,全是九日山的
你到淘宝淘吧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武术散打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武术散打》一书是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系统阐述了武术散打的教学与训练内容。全书分为教学篇和训练篇,其中教学篇包含前五章,训练篇包含后七章。
武术散打内容介绍
本书是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紧密结合的强身健体和散打训练的需求编写而成的,系统阐述了武术散打的教学与训练内容。[1]
全书分为教学篇和训练篇,其中教学篇包含前五章,训练篇包含后七章。教学篇主要从理论、技术动作上讲解武术散打的基本理论、技术及俱乐部教学的基本要求;训练篇主要从散打运动员选材、训练的角度来诠释散打运动,详细论述了运动员的训练内容、运动损伤处理办法及散打比赛规则。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校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武术散打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1]
武术散打目录
第一章 武术散打概论 2
第一节 武术散打的由来与发展 2
第二节 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及发展 5
第三节 武术散打的特点 6
第四节 武术散打的作用 7
第五节 散打与武德教育 8
第六节 武术散打的礼节、服装、段位制 11
第二章 武术散打对生理、心理的影响 14
第一节 武术散打对生理的影响 14
第二节 武术散打对心理的影响 15
第三章 武术散打与其他搏击运动的对比 17
第一节 散打与跆拳道的对比 17
第二节 散打与拳击的对比 18[1]
第三节 散打与泰拳的对比 18
第四章 散打基本技术教学 20
第一节 实战姿势 20
第二节 步法 21
第三节 进攻技术 22
第四节 防守技术 39
第五节 防守反击 42
第六节 组合动作 42
第七节 散打应用型技术 47
第八节 散打击靶技术 56
第九节 基本功练习 61
第五章 武术散打的教学 66
第一节 武术散打教学的特点 66
第二节 体育教学原则在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67
第三节 武术散打教学一般步骤 70
第四节 武术散打教学的方法 71
第五节 武术散打教学大纲 73
第六节 散打教学课的任务与结构 80[1]
第七节 武术散打教案示例 81
第六章 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84
第一节 遗传选材 84
第二节 年龄选材 85
第三节 竞技能力选材 85
第七章 武术散打的体能训练 88
第一节 力量训练 88
第二节 速度力量训练 90
第三节 力量耐力训练 91
第四节 速度训练 92
第五节 耐力训练 94
第六节 柔韧训练 96
第七节 抗击力训练 97
第八节 恢复训练 97
第八章 武术散打的技术训练 99
第一节 技术训练概述 99[1]
第二节 散打技术训练的原则及要求 101
第三节 散打技术训练的方法 102
第九章 武术散打的战术训练 105
第一节 武术散打运动员战术能力 105
第二节 武术散打的战术训练 110
第三节 设计战术之前应该了解对方的情况 111
第十章 武术散打的心理训练 112
第一节 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112
第二节 散打运动员心理战术训练 114
第三节 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115
第十一章 散打运动损伤现场急救及预防 117[1]
第一节 散打运动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17
第二节 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 120
第十二章 武术散打竞赛规则 122
第一节 通则 122
第二节 裁判人员及其职责 124
第三节 仲裁委员会及其职责与申诉 126
第四节 竞赛监督委员会及其职责 127
第五节 技法要求、得分标准与判罚 128
第六节 胜负评定与名次评定 130
第七节 编排与记录 131
第八节 口令与手势 131
第九节 场地与器材 137
附录 武术散打比赛相关图表 138
参考文献 142
.-[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术散打教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