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泰山皇家礼炮21响价格炮和南瓜哪个厉害

《主神图书馆》
章节目录 序章 史上最穷的主神
“我可能是史上最穷的主神了,这可怎么办才好”
在一个天圆地方的小空间里,赵大贵的精神投影望着面前的石头建筑,苦笑不已。
要让人理解赵大贵如今的处境,还得从头说起。
原来,赵大贵是个非常普通平凡的年轻人,出生在一个五级县城里,从小到大打架惹事没落于人后,青春少年时也为班花和校花热血过一番,只是都没什么收获,就连最普通的好人卡都没收获过一枚。
还好,高考时一番超常发挥,终于如愿考上一所三流的大学,四年期间没人在旁约束,很是逍遥过一阵。
不过,俗话说得好,在江湖上混总是要还的,毕业以后找工作就因为学校没有名气,找工作极为困难,本人还不知足,竟想找那种稳定、轻松、工作高又有前途的工作,越发变得高不成低不就了。
于是,在两年内连换六次工作后,赵大贵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长进,一直处在跟刚毕业的毕业新生竞争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女朋友、房子之类的,更是跟他遥遥无期了。
在近似绝望的情况下,赵大贵就开始自暴自弃,就想着扑入某网络站做签约作者,搏一个运气。
不过,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进入作家行业能混出来的概率有多低,这赵大贵八成是要加入扑街作家的行列,成为光荣的低保一员了。
于是,第一部一百万字的小说结束后,在日,正常人都会在家过节的时候,心烦意乱的赵大贵不愿意在家待着,就大老远跑到泰山去,想旅旅游,散散心。
过年之际,泰山上的游客比平日少了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偶尔还是能看到两三人的。
结果,赵大贵在一处小山坡上摔了一跤,往下滚了一番,就发现自己远离正常的旅游路径,进入一个类似折叠空间的神秘地方。
小说里的主角获得奇遇,好歹也要选个百丈高的悬崖绝壁跳下去,才能遇到个白胡子老爷爷什么的,然后获得绝世功法或内力灌顶之类的,等回归后就牛逼上了。
没想到现在的奇遇这么不值钱,随便在不到一米的小土坡摔一跤,也能进入异度空间,得到这样那样的好处,这也真是没谁了。
闲话就少说点,且说这赵大贵知道自己总算遇到奇遇了,大喜之下便顺着路一直往上走,终于到达泰山之巅,发现一座五色石头建造的巨大祭坛,正是地球先民用来祭天之所。
经过一番努力,又通过先民设下的种种考验后,赵大贵总算到达祭坛上面,发现上面摆着数百个青石做的案几,上面存放着数千年前或数万年前的先民向天地献祭的种种神奇祭品。
这些祭品中,有大如南瓜的蟠桃,有精致的玉石如意,有绚丽羽毛做成的古代衣裳,有一把纯金色的金属球,有青铜做的三足之鼎,有光彩照人的金色编钟,有泛着氤氲之气的巨蛋等,有盛放干黑血液的石碗等,皆神奇而价值连城。
赵大贵以前也没见过这些祭品,但是只要目光所及,心里自然浮现种种文字,介绍这些祭品的名称、功用、效果等,因此很快就弄清楚这些祭品的用途。
比如那硕大的蟠桃,就是传说中的九天长生蟠桃所结的果实,每十万八千年才能结果一次,凡人食之,就可以立刻脱去凡胎,成为强大的仙人;
还有那件羽裳,是当年道主飞升前留下的衣钵,常人得之就会自动成为道主的弟子,被接引到上界,学习各种道法,摆脱轮回;
那枚巨蛋则是星辰巨龙遗漏的后裔,凡人食之,哦,错了,凡人孵之就可以获得强大的真龙作为修行伙伴,还能获得龙族的友谊和认可;
石碗里的鲜血是魔尊当年低落的一滴鲜血所化,凡人只要以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接触,就可以获得魔尊的垂青,使得魔尊降下分身,进入凡人身体,然后...好吧,这绝不是什么好东西。
地球先民显然比现代的科学家们所以为的原始人强大很多,文明程度也远超当今人类的想象,泰山上的这些祭品,随便流出去一件,都能使得现在的地球文明往前推进数万年,当然也有可能使得现代文明倒退数万年,直接回到石器时代。
到了此时,赵大贵当真是痛哭流涕,泪流满面,激动得浑身颤抖,知道自己保留了整整二十四年的清白屌丝之躯终于有望脱去了,只要获得任何一件祭品,都能让他一生都享用不尽,而且脱离苦海获得永生,也不再是奢望了。
只可惜一个人的机缘不可能是无限的,赵大贵费了半天的劲,又通过种种试炼,最后也只能获得一件祭品,也就是那件纯金色的金属小球。
等到拿上金属小球,赵大贵就自然地被祭坛推送出来,到达另一个世界。
之后,在天地规则的奇异作用下,金属小球自然融合进身体里,顺着经脉到达识海,然后开辟出一个小空间,显化出开头时出现的陆地和石头建筑。
不过,这地方称呼为陆地似乎有些夸张了,这也就是面积一亩左右的小地块,漂浮在灰蒙蒙的虚空中,上面矗立着一栋石头做的房屋。
只是这陆地破裂不堪,连带着这唯一的石头建筑上也到处都是裂痕,充满着荒芜的气息。
这陆地和房屋出现后,赵大贵心里就自动浮现种种信息,自然而然就明白这块陆地和房屋的来历、功能和使用方法,极为神奇,更重要的是这种用户体验很是亲民啊(还得夸一下知了的设定方便)。
说到赵大贵获得的这个金属小球的来历,那真是大得吓人,堪称奇遇中的翘楚。
原来,数万年前一位强大的主神访问地球,想将地球拖入自己的主神空间,炼化为分身基地。
结果,当时的地球先民中大能无数,更有永生不朽的圣人存在,硬是将主神反过来拉入地球,经过数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后予以降维,最后打得主神魂飞魄散,只留下一点无害的神格碎片留下来。
后来,先民们把这残余的主神神格放到祭天的五色祭坛上,估计有炫耀和警告诸天强者的成分,就是警告大千世界各级大能,地球人连主神都能轻易陨灭,差一点的就不要到地球捣乱了。
总之,赵大贵就这样获得残余的主神神格,也就算是继承原来主神的神位,晋升为新的主神了。
如今这个空间就在赵大贵的识海中,赵大贵心神一动,就将自己的精神意志投影到这个空间里,形成与自己本体一模一样的光影,然后进入石头建筑里。
只见这石头建筑里摆着无数木制架子,有些是直接贴在墙壁的,有些则放在石屋中间,倒有点像现代社会里常见的一种建筑,就是人类保存书籍和各种资料的图书馆。
没错,这个石头建筑就是主神留下的神秘建筑---主神图书馆,古代称为藏经阁,未来称为数据库的神奇强大存在。
本来,这里原先摆放着主神从诸天万界掠夺的大量功法秘籍和科技资料等,可惜主神被打败后各种资料损失惨重,目前只有两本最基本的书籍。
这两本书分别是“论主神的自我修养”、“万界语言初探”,分别有不同的作用:
“论主神的自我修养”阐述主神空间的建造、升级和使用方法等基础知识,有了它就能明白这主神空间怎么使用和升级,算是作为主神必备的基础资料;
“万界语言初探”是前任主神派遣大量轮回者到达各个位面,攫取和获得的无数世界语言的集大成者,有了这本书,赵大贵就能自动学会各个平行位面的绝大多数语言,算是很实用的能力。
除了这两本书外,赵大贵还在图书馆里面发现了一堆五色的硬币状的东西,这应该就是“论主神的自我修养”中提过的道币,可以用来施展种种道法,有很多神奇的功能,在主神空间升级的时候也要用到。
一个图书馆、两本书和一千枚道币,就是赵大贵从前任处继承的全部家当了。
前任主神陨落前的等级非常高,巅峰时期的主神空间广阔到超越一般宇宙的地步,里面各种神殿建筑林立,管理着数量不可估量的平行位面和数以兆亿计的轮回者和信徒。
可惜的是,主神被地球先民击败后陨落,连带着主神空间也被降维,绝大部分建筑被毁灭,如今呈现在赵大贵眼前的只是最低级的零级空间和图书馆而已,极为弱小。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但凡这主神国度等级高一点,至少达到黄金时代以上,都不是赵大贵这样的屌丝可以窥觑的。
就这样,赵大贵顺利继承前任主神的遗产,晋升为新的主神,脱离庸俗低级的趣味和身份。
只是,赵大贵看着眼前的小小陆地和图书馆,心里压力也是很大的,毕竟堂堂主神就这么点身家,说出去是要丢死人的。
“这前任混得也真差,居然只留下这点遗产,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混的。
别的不说,留下的神殿建筑只有图书馆,里面的各种资料又几乎全部丢失,这让人怎么玩啊。
如果留下的是招募和管理轮回者的轮回殿,或者是能量产士兵的兵营或战神殿之类的,那么初期就能有不错的武力,碾压一切敌人,会比现在爽多了。
现在,我这几乎是一穷二白,武力严重不足,想去霸凌别人,有难度啊。
还好,我向来是靠脑子吃饭的男人,不是靠颜值吃饭的,努力一下,应该能克服一切困难的。”
赵大贵数着自己的一身家当,不无嘚瑟地想着。
按照前任留下的信息,主神图书馆在不同级别的名称分别为:
“0级:莽荒时代;1级:黄金时代;2级:白银时代;3级:青铜时代;4级:钢铁时代;5级:大劫时代”
至于更高级的等级名称,现在的赵大贵实力太弱,等级太低,没有足够的权限知道。
按照赵大贵获得的信息,目前的主神图书馆正是最低级的莽荒时代建筑,要从蛮荒时代提升到高一级的黄金时代,需要“一万两黄金和一百枚万界通用道币”,而且这任务还有时间限制,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否则会视为失败,对宿主进行抹杀之类的。
“该死的,这可是一万两黄金,不是一万两废铁,我到哪里才能得到这么多黄金。
而且,这道币虽说可以从继承的一千枚道币中出,但也是不小的负担,以后用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去补充。
最麻烦的是我有个预感,随着我的主神空间等级提升,需要的各种资源和道币等的量会越来越多,到时候怎么支应也是个问题。”
赵大贵把自己的一身家当摆在眼前看着,忧心忡忡地思索着。
当年武大郎说得好,一日不做工一日不得食,鉴于自己的主神空间各项资源都极度缺乏,赵大贵主神决定尽快攫取必要的资源,升级图书馆。
将自己的家当都整理完毕后,赵大贵才有空打量自己所在的地方,发现自己被五色祭坛推出来后,并没有回到自己的世界,而是被扔到另一个世界。
仔细一看,他的右侧是一条数百米宽的河,他所在这一侧的河边还算很空旷,但对岸那边却密密麻麻停着数百数千艘船只,从这里看过去,似乎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国古代木船。
这些船上的水手们穿着相当褴褛的古代衣裳,其中不少人身后都拖着长长的辫子,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应该处于清朝时期。
不过,这其中有一艘船异常高大,船舷浮出水面五六米以上,几乎两层楼高,船体结构也跟其他船只迥然不同,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应该是一艘西洋船。
更重要的是,这艘帆船的船舷侧边安装着巨大的圆轮,船身上还拓印着几个硕大的英文字母,在河这边都能看清楚,就是“medusa”六个字母。
“美杜莎,水母,哦,不对,这是麦都萨号的意思。
这么说来,这条河就是黄浦江,对面那个县城就是上海县,那艘船就是上海的第一任英国领事乔治.巴富尔乘坐的麦都萨号。”
赵大贵毕竟是做过一段扑街作家的男人,为写书查询过大量有关清朝的史料,看到此时此景,便立刻判断出自己所处的时间点和地理位置来。
到了此时就没什么可说的,赵大贵决定按照穿越先烈们的留下的种种榜样,以各种方式取得有用的资源,为主神空间的升级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接着,赵大贵轰轰烈烈的一生就开始展开了。
章节目录 第一章 魔都和开埠
在诸天万界的某一平行位面,冬日阳光静静照着大地上的河流和城市,似乎一切都跟平常没什么不同的。
就在这时候,城外某处河滩上出现一个蓝色光点包裹的不明物体,接着光点消失,从里面跌跌撞撞跌出一个人形生物来。
“该死的,这五色祭坛只知道把人送到其他世界,却不管这过程中会不会颠簸,用户体验太差,必须给个差评!”
赵大贵落到地上滚了几滚,觉得自己脑袋晕乎乎的,而且浑身难受,似乎刚被一辆三轮车撞了一下似的,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穿越综合症了,不由咒骂了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赵大贵觉得好了一些,才从地上站起来打量四周的景况。
仔细一看,他的右侧是一条数百米宽的河,他所在这一侧的河边倒很空旷,但对岸那边却密密麻麻停着数百数千艘船只,从这里看过去,似乎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国古代木船。
这些船上的水手们穿着相当褴褛的古代衣裳,结合他们中不少人身后都拖着长长的辫子,这个世界应该处于清朝时期。
不过,这其中有一艘船异常高大,船舷浮出水面五六米以上,几乎两层楼高,船体结构也跟其他船只迥然不同,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应该是一艘西洋船。
更重要的是,这艘帆船的船舷侧边安装着巨大的圆轮,船身上还拓印着几个硕大的英文字母,在河这边都能看清楚,就是“medusa”六个字母。
“美杜莎,水母,哦,不对,这是麦都萨号的意思。
这么说来,这条河就是黄浦江,对面那个县城就是上海县,那艘船就是上海的第一任英国领事乔治.巴富尔乘坐的麦都萨号。”
赵大贵毕竟是做过一段扑街作家的男人,为写书专门查询过大量史料,此时此景立刻判断出自己被送到哪里。
“这么说来,这条河就是黄浦江,对面那个城市就是魔都,就是不知道现在是开埠前还是开埠后。
道光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1843年,魔都正式开埠,英国的驻上海领事乔治.巴富尔乘坐麦都萨后来到上海,与道台宫慕久商谈一番后于11月17日起正式开埠。
总之,现在至少是11月8日以后,这是可以确定的。
不过,看这船只停泊的位置,我现在是在浦东而不是浦西,这倒是件麻烦事情。
谁都知道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我怎么好不容易穿越了,都要到更屌丝的地方来”
赵大贵紧张地探查着周围的情况,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琢磨着自己应该跑到县城里求得食物和睡觉的地方好呢,还是应该就近找个渔村,借来衣衫,打听点情报后再到对岸去。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一艘小船从北边的吴淞入海口驶来,解决了赵大贵不知做什么事的尴尬。
原来,黄浦江原则上是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流的河流,刚好在末流这段几乎是从正南方流向正北方,然后通过吴淞口汇入长江,接着一起流入大海。
按照地里位置,这一段黄浦江的西侧就是浦西,东边的自然就是浦东了。
这本该是件很常识性的事情,只是赵大贵对魔都一点都不了解,还是后来要写小说,恶补一些地理知识才搞明白的(知了语:怪不得这货一直做个屌丝)。
很多人喜欢称呼开埠前的魔都为荒僻的小渔村,事实上清代的上海一点都不荒僻,从明朝洪武年间就是繁华的大县城和纳税大户,在道光时代更是总人口多达五十三万的大县,其中城市人口二十一万,农村人口三十三万,比起很多府城都繁华。
而且,魔都数百年来都是内地商品输入到东南沿海各大港口的商业大城,也是往南洋和扶桑出口商品的外贸大港,每年都有五千艘以上的船只往来,年贸易总量达到五千三百三十万两。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能让人立刻明白上海的繁华程度,那就是在开埠前上海的人口只有五十多万人,但每年向清廷缴纳的税款却多达一百万两以上,比绝大多数府城都多,绝不可能是荒僻小村落。
黄浦江上经常有大量船只往来,河流上的交通规则就很为关键,按照一些不成文的约定,停泊在上海县城附近的船舶只能抛锚停在浦江西侧,东侧就要空出来,只许通船,不许停泊,以保证船舶运行的通畅。
后来,魔都开埠,欧美商人也认可这种约定,同时还发扬光大。
这也解释后来为什么会出现浦西繁花似锦,浦东却荒凉残破的情况出现,毕竟船舶都停在浦江西侧,相应的码头和仓库以至旅馆等,也都只能建在浦西了。
冬天行船比夏天少一些,但数量也不少,此时正有一艘小船从下游处逆流而上,按照规矩贴着东岸行驶。
本来这也没什么,结果从上游处也有一艘差不多大小的小船行来,顺着河流往下走。
结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两艘船未能互相错开,两艘船在河流中的行进路线又出奇地重叠,接着就发生大多数人都能预料的事情,那就是两艘船撞在一起了。
两艘船这一撞,发出不小的声响,然后互相被撞翻,船上的人员和货物什么的都扑通扑通地掉入水里。
这一下人嘶人喊,乱成了一团,有求救的,有尽力往岸上游的,有想办法搭救的,有趁机捞取掉进水里的包袱的,总之什么样的人都有。
就在赵大贵犹豫着自己是否要过去帮忙,搭救那些落水的人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有一人掉入水里后使劲扑腾,可惜水性不佳,很快就喝了几口水,然后在河里载浮载沉,一直飘到东岸边上赵大贵所在的荒滩附近。
赵大贵一看那人头朝下泡在水里,离岸边只有十几米,便急忙跑过去,把人从河里拽出来,拖到岸上。
等把人拖到岸上,赵大贵就觉得有些不对劲。
原来,这人跟一般人不一样头上梳的不是清廷戏里常见的大辫子,而是普通的短发。
本来这也没什么,赵大贵早就知道虽然清廷严格要求国人留辫子,但是南方天气炎热,风纪松散,很多干苦力的普通人都喜欢直接剪成短发,清廷也因为实在管不过来,对此睁一眼闭一只眼。
因此,有人留着短发倒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赵大贵把人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岸边上,立时就感到不对劲来,原来此人身上温软,触感不一样,却是个女扮男装的女的。
“这真是什么事情都有,一到清朝就遇到女扮男装的。”
赵大贵心里有些腹诽,没想到电影电视里最俗套的桥段都让自己遇到了,不过此时救人要紧,赵大贵也顾不得想别的,还是急忙搭救那个落水的人。
那个溺水的人看上去年纪不大,身后还背着个包袱,不知道是落水后来不及解下来呢,还是说本人很财迷,根本没想过松开。
赵大贵多少知道一些急救方法,就半蹲下来,膝盖半曲,使溺水之人趴伏在膝盖上,然后用力敲打其后背,心里却犹豫不决,如果这套急救方法不管用,到时候他是给人做人工呼吸呢,还是不做。
也不知过了多久,那人从嘴里吐出水来,不断咳嗽起来,虽然神智还不怎么清醒,但这条命总算是救回来了。
章节目录 第二章 乔装打扮进魔都
赵大贵这才把人放到地上,一看周围,远方翻船处还不断传来嘈杂之声,偏偏这里有些荒僻,除了刚才这个人昏迷之后被推送过来之外,倒没有其他人过来。
赵大贵所在的地方离发生翻船事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兼且荒草丛生,相当隐蔽,真要做一些事情肯定没人能察觉,一想到这里,赵大贵不由得恶向胆边生,生起不好的主意来。
“如果可以我也想做个好人,可是本主神初到这个位面,能不能站住脚都不知道,自然不能做个烂好人。
而且,你的命算是我救的,古代不是都讲究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必须以身相许嘛。
也罢,我也不要你以身相许,为我做点些许的贡献就行。”
赵大贵看着地上躺着的可怜之人,喃喃自语了几句,然后立即下狠手,将那人身上的衣服解了下来。
原来,赵大贵在冬天的时候到泰山,进入五色祭坛后又被传送到这个世界,身上穿着的还是原来爬山的时候穿着的衣服,就是上面穿着廉价的羽绒服,下面穿着棉裤,脸上还戴着个墨镜。
这身打扮,与清朝人的服饰迥然不同,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有可能被打成异类,运气不好,被直接抓到衙门也不一定。
赵大贵好歹也看过很多穿越类书籍,知道刚到达陌生位面的时候其实是最危险最容易出事的时候,一个不好就有可能被当地的原住民抓住,然后遭遇些不可测的灾难什么的。
本来赵大贵想的是在这荒滩待到晚上,然后借着夜色到附近的农家去,以偷窃或交换的方式获得当地人的衣服,然后混进县城里什么的,不过既然眼前有现成的机会,就不可错过了。
解开溺水之人的包袱,打开一看,里面倒是有一套衣服,看来是用来更换的,可惜是个女装。
不过,这也正常,这人既然是女的,可能是为了路上方便而换上男装,那么在包袱里预备另一套女装也说得过去。
只是,这人也太穷了些,身上的男装和女装都只有一套,这就有些难办了。
赵大贵犹豫了三秒钟,然后就恶向胆边生,向地上的女人伸出魔爪,将她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
那人身上穿着的其实是这时空的清朝男士常穿的青蓝色长袍,脱下来后穿在身上,虽然有些臃肿不堪,但外人也看不到长袍底下是现代服装,用来遮掩是再好不过了。
至于长袍尺寸有些小,现在还湿漉漉的这些毛病,都被赵大贵自动过滤了。
把长袍穿上,再把那人原来戴着的瓜皮帽戴上,赵大贵满意地点起头来,这样一来,从外观上看跟一般的清朝人几乎一样,虽然有些不伦不类之感,但想必也不会有人深究。
底下穿着厚厚的保暖用皮鞋,这算是一个漏洞,只希望不会有人注意去看脚下,而且在这个时代,也不是没人穿皮鞋。
从那人的衣服和包袱里,赵大贵还找到了几块散碎银子,还有几串铜钱,这就更让人满意了,刚好可以解决初期无钱可用的尴尬。
赵大贵本想把碎银和铜钱全部揣进自己怀里,不过一想如果自己把东西全部拿走,地上的女人就要损失所有钱财,就要流落街头,以这个时代的特性,到时候什么样的惨事都有可能发生。
因此,想了想,赵大贵就只拿其中一半的钱财,剩下一半还照样放回包袱里。
到了这时候,这场不伦不类的洗劫算是结束了,然而起身之际赵大贵注意到那女人贴身衣物上缝着个小包,里面似乎装着个硬邦邦地东西,便心中一动,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
拿出来一看,那样东西原来是手指粗细的中空的小竹节,有七八厘米长,用手握住上部和底部一转,就能拧开来。
赵大贵好奇心大起,把竹节拧开,然后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手掌心上,原来是一把五六厘米长的金属小剑。
仔细一看,这把小剑似乎是赤铜做的,通体红灿灿的,倒是极为精致,侧面还写着五个篆体小字,赵大贵原先是看不懂的,但如今有主神图书馆的书籍辅助,瞬间明白这是“如意金箍剑”五个字。
“哦,还遇到西游记的忠实粉丝了,不过好好的如意金箍棒弄成如意金箍剑,也没什么意义吧。”
赵大贵知道古代女子喜欢随身带一些银妆刀之类的小饰品,觉得这也是类似的玩物而已,本来想把剑放回那人身上,又觉得这小剑实在精致好看,而且自己该拿的不该拿的都拿了,也不差这一件,便把剑和竹节一并揣进自己兜里。
接着,又觉得将人就这么着身放在河滩边也不合适,赵大贵便拿出包袱里的女装,费了半天劲给人穿上,又把包袱重新系好,放在那人旁边,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站了起来。
如今,顺利得到这时代的装束,又获得必要的初始资金,接下来就要赶快离开案发现场,不要被苦主抓住。
于是,赵大贵猫着腰钻进荒草丛中,往下游处走去。
那两艘船相撞的地方其实是在赵大贵救人地方下游处数百米的地方,此时原来船上的水手和乘客们大都游到岸边,还有不少小艇看到情况划了过来救人捞东西,一时间极为喧闹。
赵大贵这时候穿着湿漉漉的长袍混进去,大家都以为是先前落水的乘客,几乎都不加注意。
趁着这个机会,赵大贵找到一艘控制的小艇,说服小艇的主人把自己载到河岸对面,为此还花了一百文铜钱,这且不提。
黄浦江西边的人本来就比东岸多得多,而且国人爱热闹的习惯就是百多年前也没变,此时正有无数人在河西岸望着东岸,人声鼎沸,赵大贵上岸后悄悄混进去,居然一点都不显眼。
赵大贵一点都不愿意引起别人注意,又生怕自己搭救和打劫的那人醒来后吵闹,过来追自己,便匆匆离开人群,在城外的居民区小胡同里绕了好几圈,以保证没人能跟踪自己。
为了谨慎起见,赵大贵还找了一间不起眼的小杂货铺,买件斗笠和蓑衣穿上,接着才绕到魔都县城西侧(知了注:黄浦江在县城东侧),进入县城里。
在有清一代,城门处都应该有清兵把守,严查来往之人的路引什么的,但这种规矩早就废弛了,赵大贵只是按照城门口清兵的示意,在一个粗制的陶碗里扔两枚铜钱,就被放进城里。
章节目录 第三章 形势严峻
进入城里后,赵大贵还是不放心,而且反正也不认得路,就索性往各个小胡同里随意钻进钻出,折腾半天之后,才找到一个不起眼的旅店住进去。
这时代的魔都不如宁波繁华,但是商业贸易非常发达,每年都数千艘船从内地到魔都,又有数千艘船从海上把货物运出去,来往的人流很多,因此旅馆业特别发达,到处都是这种小型的旅馆。
因为来往的水手多,大部分都不会带路引等身份文件,因此旅馆掌柜也没有要求赵大贵提交什么书面文件,只是口头问及姓名和原籍,然后就让他住了下来。
赵大贵便租了一个单间,说好每天的租金是一百文铜钱,先住五天,之后按日结账。
赵大贵到自己房间后,发现房间不大,也就十平米左右,里面放着两张木床,上面的被褥什么的难说干净,但此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将身上的蓑衣、长袍和棉衣都依次脱下,扔在其中一张床上,然后就躺到另一张床上。
算一下时间,赵大贵从上午就开始爬山,下午才误入神秘空间,然后到五色祭坛处,又经过种种考验后才拿到主神的遗物,之后到达黄浦江东边,得到衣服和钱财后到达浦西,又费了半天劲故布疑阵,前后十几个小时一直在保持紧张,使得身心都疲惫异常。
这一觉睡得昏天黑地,等赵大贵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了。
找伙计要点水洗漱,又托他帮忙买来大饼之类的充饥后,赵大贵才有心思规划接下来的事情。
思考了一下,赵大贵觉得自己现在面对的情形极为严峻。
首先,他兜里的钱严重不足。
虽说昨天发了点意外之财,但那点钱也太少了些,虽然以前没接触过银子和铜钱,但按照昨天不多的几次购买商品的经验来看,自己顺过来的钱也就是银钱二两左右,铜钱不到三贯而已。
清朝这个时期有很明显的银贵钱贱现象,一两银子能换一千六百文以上,也就是说这点钱加在一起也不到四两银子。
其次,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时代,没有人脉,不熟悉这个时代的任何事务,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就是赵大贵要完成的任务本身就极为繁重,最好在三个月内就要赚取一万两以上的黄金,而且是越多越好。
听清楚了,这可是一万两黄金,而不是一万两白银呢,按照这个时代的汇率,一万两黄金相当于十万两白银,相当于1.56西班牙元。
在这里,说一下清朝的汇率和度量衡问题。
在这时代,英国的英镑含金量为7.322克;清廷推行的标准白银,也就是库平银和关平银重量分别为37.3克和37.8克,这两者相差很小,以后本书中出现的银两都指37.38克左右的标准白银;至于银元都是指的用途最广最稳定的西班牙元,一两银子等于1.558班牙元。
另外,说到重量度量衡,本书中的斤和两,除非有特别的提示,否则都采用清朝的标准重量,也就是说一两等于37.7克,一斤等于十六两,也就是605克。
此外,此时英国政府公布的一英镑含金量约为7.322克,欧美的黄金和白银汇兑比为一比十五到十六,这样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在开埠初期到很长时间内,英镑跟关平银的汇兑比为一英镑换三两关平银。
这里用的度量衡主要参照姚贤镐编写的“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应该比较准确,尤其适合1843年到1850年期间的情况。
如果要再做进一步的说明,那就是这时代欧美的金银比价为一比十五左右;而清朝的金银比价为一比八到十三,除非有特殊情况,就视为清朝一比十,以便计算方便;至于日本,则达到耸人听闻的一两黄金兑换五两白银的程度。
这时代清朝使用的银元种类也很多,但用得最多的还是西班牙元,在魔都开埠初期西班牙元的汇率还算正常,但是到了后期因为西班牙元做工精美,使用方便,价格迅速上涨,甚至达到一元等于一两白银的程度;
其余墨西哥银洋和印度银洋等,数量也很多,但价格比西班牙元便宜很多,用的时候需要升水什么的,不过那样算起来很麻烦,因此除非特别提及,否则这里出现的银元都特指西班牙银元,且汇率也是上面提过的一两白银兑换1.558克西班牙元。
有些书友喜欢看情节,有些书友喜欢扣细节,也有黄金知了这样有考证癖的,在这里做简单说明,以免以后过于频繁地解释汇率和重量问题等。
至于银铜比价等,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实在太多,几乎是每一年每一地都不一样,而且是从鸦片战争前的一两换一千文到战后的换一千五百文甚至到两千文;
而且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还有制钱和大钱的区分,比如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千二百文制钱或一千五百文大钱等,实在过于繁琐,除非逼不得已,否则尽量少用铜钱计价。
总之,赵大贵若想升级主神图书馆,光是提升一级到黄金时代所需要的黄金就多达一万两,相当于十万两白银或十五万五千六百元银元,而且要在三个月内完成,考虑到举目无亲的情况和本钱只有不到四两银子,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该死的,怎么会有这么难的任务,要是在现代社会我有这能耐,也就留在那里做土豪了,也没必要做主神拼前程。
算了,不管那么多,好不容易来趟清朝旅游,还是出去诳诳街吧。”
赵大贵想了一会儿,但就是摸不着头绪,便不负责任地放弃了。
不过,就算要出去逛街,也要做一番准备的。
真要出去,这衣服就不合适了。
前一天半偷半抢弄来的衣服,经过一夜的时间已经干了,但是要穿这件衣服出去,遇到苦主被抓住,那可就糟糕之极了。
要知道那位苦主没有看到过赵大贵的脸,但她自己的衣服应该还是能认出来的,为了谨慎起见,还是不要冒险得好。
找旅店伙掌柜问哪里能买到便宜的成衣,结果对方很热情,立刻推荐自己穿过的半旧不新的旧长袍,还搭上一身短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就在一两二钱的价格上成交。
赵大贵仔细思考了一下,这时代的魔都盛产松江布,布料价格比别的地方便宜,一匹布的批发价也就0.4元到0.9元之间,也就是二钱五分到五钱之间。
章节目录 第四章 赚钱无门
土布的宽度在0.9尺到1.15尺之间,长度为一丈六尺到一丈七尺,能做一件成人长袍(一匹布三丈也有,但不是这个价格了)。
考虑到布匹从批发到零售有一个空间,再到成衣铺找裁缝做衣服,要给人手工钱,一件新长袍的价格也就在一两到一两五钱之间,但掌柜这种半旧不新的旧袍,折旧收半价都嫌高了。
不过考虑到自己确实需要这样的长袍,而且这件衣服虽然旧一点,但还算干净,也没有缝补的地方,掌柜还同意多送一件比长袍便宜得多的短衣,赵大贵思索了一下,最后还是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赵大贵心里却明白,如果掌柜自己去卖两件衣服,能收一两银子都算多的了。
长袍的好处就是能罩住全身,不让人看到里面穿什么。
赵大贵穿越前还是一月份,现在的上海刚好也是十一月份,都是比较冷的时候,穿上现代的一身过冬衣服,然后在上面罩上长袍,也就看着臃肿一些,但总体上并不怎么显眼。
皮鞋跟这时代有些格格不入,赵大贵便干脆跟掌柜又买了双棉布鞋,把原来的防真皮冬鞋换了下来,还好上海毕竟比山东暖和一些,换上后脚上也不觉得特别冷。
跟掌柜告别出门之后,赵大贵首先要做的却是找个剃头匠,把头发给理了。
赵大贵头上留的是现代常见的短发,但在清朝显然是不合适的,就算现在纲纪有些松弛,留短发的人多了些,但依然是一样漏洞,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吸引不必要的关注,那才算因小失大呢。
好在魔都街角多处都有剃头匠,赵大贵很容易地就找人把头剃成光头。
在清朝这里,官方唯一能接受的发行除了辫子就是光头了,以赵大贵的情况现在才想留辫子有些晚了,只能剃成光头,别人要是盘问,大不了说自己有头疾,不能留发就是了。
把头剃得光光的,然后顺手买个瓜皮帽戴上,借着剃头匠水盆里的水一看,觉得有莫名喜感,但跟这时代的代入感好歹又增加了一些。
如今的赵大贵,从帽子、衣服到棉鞋,都是标准的清朝人打扮,别人就算看到他,也很难分辨出其域外天魔的本质。
赵大贵对自己现在的样子很满意,然后就出城到河滩边到处溜达,偶尔也加入水手和本地人之间的聊天中去。
这里最大的话题似乎还是前一天的两船相撞事故,据说是好几年都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谈论的人都对当时船上的水手们的手艺表示出严重的不屑,就这百丈宽的河面还能相撞帆船,这手艺也太糙了些。
按照大家的谈话,前一天事故中损失的财物倒还有一些,但总算没出人命事故,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据说官府的老爷们把两艘船的船老大都叫过去,狠批了一顿。
让赵大贵放心的是,倒没有传出有女子落水后上岸,一身衣物和银钱被不良子拿走的消息,看来是那个女子脸皮薄,不欲声张,就把这事情隐瞒下来了。
不管怎样,某位不良主神倒是松了口气。
赵大贵本来还有意在码头找事情做,但一看这里打工都要靠熟人推荐,而且就算能找人推荐,能找的也就是扛麻袋等苦力活,没有一点轻省的工作,最后只能放弃了。
赵大贵可是看见那些扛麻袋的苦力怎么干活的,一人肩膀上扛着三四个大麻袋还能奔走如飞,跟西方人说的“东亚病夫”之类的说法完全不搭边。
总之,按照主神的身板,能扛一个麻袋都算难得了,这活儿明显不适合。
赵大贵并没有泄气,还想找些写写算算的书记或掌柜类工作,可惜这边对识字人的需求量很少,就是真有需要,也都要用亲戚和同乡之类的,更没有赵大贵挤进去的空间。
到了最后,赵大贵只能一无所获地回城。
在城里,赵大贵还多处打听,可惜找工作依然没有任何头绪,就是想做学徒,也无从做起。
要知道这时代的商铺学徒,都要在掌柜底下做十年以上学徒才能上位,哪有可能让一个陌生人随随便便加进来。
更何况,赵大贵打听了一下才明白,通常这些学徒都不拿工钱,只是由东家或跟随的掌柜提供食物和住宿的地方,学艺十年以上出师后才能获得极为微博的一点工钱,然后一点点往上爬。
赵大贵逛了半天,也就是把这里的街道逛熟了,顺便对这里的一些物价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就没什么收获,最后只能怏怏不乐地回到自己投宿的旅店。
回到旅店,便在旅店经营的小饭馆里胡乱吃了点东西,看到旅店的店小二在旁收拾东西干活,便搭起话来。
“这位小二哥,我昨天就投宿,还仰仗你送水送吃的,还不知道小二哥怎么称呼呢”赵大贵脸上挂着伪善的笑容问道。
“呦,这位客官,小二哥三个字我可当不起啊。
我姓陈,从小别人都叫我小二,您就叫我陈小二或小二吧。”那小二回答道。
“原来是这样,陈小二这名字挺不错的。
这满天下做店小二的,除了李逍遥,就是陈小二最多了,听着亲切。”赵大贵点点头,评论道。
陈小二却是一脸的莫名其妙,不知道主神说的又是哪里来的梗。
“我从广东钦州来,本来是走访亲戚的,结果人家刚好到外地去办事,过好几天才能回来,倒把握撂这儿了。
这上海我是第一次来,不知道有什么新鲜事没有”
赵大贵和和气气地问道,顺便拿出两个铜板,递给陈小二。
“这新奇事儿当然有,就说前些天南城娘子庙的李庙祝出城给人看病,结果回来的路上遇到狐仙,把脚上的鞋子都丢了一只...”
话说天下的店小二就没有不爱说话的,这位陈小二也是,一收下赵大贵的铜钱,就吧啦吧啦说个不停,内容还挺丰富,从某位庙祝出城遇狐仙到隔壁家老王偷情被抓住,竟没有重复的。
只是,赵大贵听这些故事,根本不了解其背景情况,很多时候都听得莫名其妙,不明所以。
章节目录 第五章 去英国领事馆
说到一些幽默笑话的时候,更是如此。
“...就说城东的祝姥爷前段时间要娶妾,因为怕上当,被塞上个大脚丫头,还特意让媒婆仔细查验之后敲定婚事。
结果,这祝姥爷把人娶进门,第一天上床一摸,就摸到个大脚,不由大怒,二话不说就摔门出去,然后把媒婆叫过来狠批一通。
结果这媒婆也纳闷,说自己当时明明看得清楚,那做妾的姑娘家的脚缠得好好的,是地地道道的三寸金莲,怎么会变成大脚呢。
双方觉得不对劲,然后把那小妾叫过来对质,结果发现那小妾小的时候怕疼,就在缠脚的时候偷了懒,只在一只脚上缠布,另一只脚就放着不动。
结果,那媒婆婚前验看的时候,那小妾只伸出缠好的脚给人看,使得媒婆以为这就是个缠了脚的好姑娘。
那小妾本来还想隐瞒几天再吐露事实的,没曾想那祝姥爷婚事那天喝了点酒,性子又急,一上床就直奔脚上摸去,还直接摸到那只大脚。
这一下真相大白,祝姥爷大怒,觉得媒婆做事不稳重,害得自己娶了个大脚婆娘,要媒婆退钱,还要把先前花出去的彩礼都要回来。
可是,那媒婆又哪会干那种赔钱生意,坚决不退钱,就是那小妾的家人也说人送进去了就是祝家的人,没有再退彩礼的道理。
就这样,这事情就拧上了,据说这祝姥爷还想到衙门告去,还是他家里亲戚们懂事,七手八脚好歹拦住了,哈哈哈...”
陈小二说完哈哈笑了起来,似乎自己讲了这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自己在那边抱着肚子大笑,甚至有要到地上打滚的迹象。
赵大贵左近也有些吃饭的食客,听完这个笑话后也震天响地笑了起来,似乎觉得这事可乐无比。
只是,赵大贵却听得一脸的莫名其妙,有关清朝人对女子缠脚的执着,赵大贵从书上看过,多少知道一点,因此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这是个笑话。
可是,这也就是个笑点不到五的渣级笑话,而且还对故事中的三个人都有一定的冒犯,就不明白为什么周围的人笑得如此乐不可支,难道这个时代的人的笑点都如此低吗。
到了此时赵大贵也无法可想,也只能配合着冷笑两句。
“话说回来,这段时间最有意思的,还是城西姚家弄的那些洋人的事情。”
陈小二说了半天冷笑话,终于将话题转到赵大贵感兴趣的方向。
“据说这些洋人就坐城外那艘硕大无比的船过来,还会妖术,那船动不动就会冒起黑烟,而且身侧有轮子,里面的人用脚一踏就能走动。
这还不是最稀奇的事情,最怪的还是这些洋人的长相。
我曾经远远地看过这些洋人一眼,长得就金发碧眼,鹰钩鼻子刷白的皮肤,就跟西游记里说的妖怪长得一模一样。
不过,据说这些洋人还算良顺,不会突然暴起来商人,而且上街买东西还知道给钱,不会拿了东西就跑。
不过这些洋人就是有点傻,买东西从不知道讨价还价,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随便买什么东西都要比市价高出两三倍的钱,还不觉得心疼,倒让一些菜贩赚了不少钱。
这段时间,特意去看洋人的人多了去了,回来都说稀奇得很,据说其中一些还会说我们中土的话,很是神异。”
“还有这种事情,就不知道这些洋人住在哪里,有时间能去看一下也好啊。”赵大贵觉得话题总算转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表面上却尽量平静地插一句。
不过,虽然早先就有些预计,这时代的老百姓对洋人的了解也过于浅薄了些吧,如果知道今后百年,大半中国人都要给这些洋人做牛做马,不知道这陈小二会作何感想呢。
“要去看那些洋人很容易。
据说这些洋人上岸后,官府本来不想让他们在城里居住,结果城西的姚老爷可怜他们,就让出自己家的一半院子,借给那些洋人住。
客观如果想看那些洋人的话,我可以带你去看,那姚家看后门的老王跟我很熟悉,给点钱就能放人去看。”意识到赵大贵比较感兴趣,陈小二急忙推荐自己。
“那敢情好,今天有点晚了,过不去,就明天吧,明天早早地到那位姚老爷家去。”赵大贵呵呵一笑,点头说道。
赵大贵曾经看过这方面的资料,知道英国的第一任上海领事乔治.巴富尔到上海之后,与当时的上海道台宫慕久商议开埠的事情,顺便提出在上海县城里租房子居住。
结果,这位刚上任不久的分巡苏松太兵备道,也就是俗称的上海道台,答应按照南京条约的条款允许英国人经商,却死活不同意英国领事在县城内居住,反而希望英国人按照清朝对外夷的惯例,在城外租房居住。
巴富尔当然严重不同意,但又拿宫慕久没办法,最后只能不欢而散,怏怏而去。
结果,这巴富尔离开道台衙门刚到大街上,就遇到一位穿着得体的中国绅士,自称姓姚名书平,询问英国领事以后英国人带来的商品,能否全由他代理(知了注:威武啊,姚大爷)。
巴富尔作为英国领事,当然严词拒绝,不同意这种垄断模式。
那位姚老爷也不气馁,边说自己家就在上海县城里,院子很大,还有好多房间,询问领事先生愿不愿意租下来居住。
这真是要睡觉就有人送枕头,巴富尔领事大喜过望,去验看房子后当即就拍板决定租住,解决了英国人到达上海后最迫切解决的居住问题。
事后,巴富尔特意给宫慕久写一封信,说自己花了四百元在上海县城内租了一个院子,解决了居住问题,请道台先生不用挂念。
宫慕久收到这封信后很是怏怏不乐,但最后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同意英国人在县城内租房子住。
本来这件事情到此为止就算圆满了,可是巴富尔等英国人搬进姚家后,才发现自己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原来,姚家的院子相对局促一些,跟巴富尔一起上岸的有传教士和洋行商人等二十多人,居住起来难言舒畅。
章节目录 第六章 魔都孽缘
这还是其次,没过多久这些英国人就发现天天都有大量中国人到姚家来,看着他们洗漱吃饭,看着他们办公做事,甚至看着他们上茅房,其中有些胆大的,甚至伸出手来摸这些洋人的膝盖,想知道洋人的膝盖是不是天生就有毛病,不能弯下来,所以不能跪下来磕头。
在偶然的机会,可敬的英国领事还发现姚家的下人们偷偷收取外人的门票钱,让其他中国人可以花钱进来看洋人。
这一下终于惹怒了领事以下所有英国人,过不多久他们就在上海城西的姚家弄,以每年六百块大洋的高价租住一家姓顾的大户出租的单独的院子,然后就搬过去,不愿意再跟姚家来往。
上海开埠前后英国领事怎么解决居住问题,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很有意思的公案,赵大贵以前查阅资料的时候就有幸翻看过,早就知道英国人现在应该还住在县城里的姚家里,去找英国领事见面应该比之后任何时期都会容易一些。
赵大贵本来是想逗陈小二说话,想看看这里的情况是不是跟史书中的记载一样,没什么变化,没想到这陈小二交往广阔,居然还认识姚家看后门的老王,还能代为引见,那就更好了,省了好多麻烦。
总而言之,两人约定好第二天去姚家拜访,赵大贵就放心下来回自己房间休息。
第二天早上,陈小二果然早早地就过来叫门,只是来得未免太早了些,赵大贵身上还戴着从现代社会就用的石英手表,一看只有六点钟,不由大怒,让陈小二回去两个小时后再来。
结果,这位陈小二同志回去后,过了半个小时又回来,再次叫起门来,把赵大贵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出窍。
“回去,一会儿我去找你再出去。”
赵大贵开了门,不由分说就把陈小二赶走。
大体而言,陈小二在旅店里是要做工的,如果能早出去早回来,旅店掌柜都意识不到人出去;如果去晚了,还要跟掌柜的找借口忽悠才行,自然希望越早越好。
只是,他就不明白,现代人这种生物还有床气这种奇怪东西。
赵大贵果然呼呼睡到八点钟才起来,然后打水洗漱,吃点粥和鸡蛋、馒头等填饱肚子,再找点柳枝,沾上厨房里弄来的细盐刷牙,才算了事。
旅店的掌柜和伙计暗地里摇摇头,觉得这人穷困潦倒还死要面子,都跑到这样的小旅店投宿,甚至衣服都只买得起二手旧货,却要摆出偌大的牌面,大早上的还要吃鸡蛋炫耀,简直是无可救药的败家子。
不过,以赵大贵而言却觉得自己晋升主神以来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就是想刷牙都做不到,还得用带皮的柳枝糊弄,有些欲哭无泪的感觉,只能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等话语激励自己。
之后,赵大贵才穿戴整齐了,戴好帽子,先走出旅店,在不起眼的路边小摊等待陈小二出来。
过了好一会儿,陈小二才用不知道什么借口糊弄住掌柜的,鬼头鬼脑地跑到外面。
等跟赵大贵汇合后,陈小二却是一阵埋怨:
“客官,我就说要早点出来吗,趁着店里没活的时候早去早回多好,偏生要等到太阳都升上三竿了才出门,还落了掌柜的一通埋怨。”
赵大贵却不由摇摇头,早上六七点钟就去看英国领事,你还真以为我是去别人家里看新鲜呢,我见到领事是要谈一些事情的,好歹也得等到别人吃完早饭,开始上班工作的时候再过去吧,六七点钟过去看英国人怎么吃饭,这算什么事儿。
不过这点小九九自然是不用跟陈小二解说的,赵大贵便打个哈哈,不在意地说道:
“急什么,没听说过欲速则不达的话吗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有虫吃,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咱们现在就是最底层最小字辈的,最好不要去得太早才是,要不然被人吃干抹净,当做餐后甜点消灭了,那才叫倒霉呢。”
说完话,赵大贵还觉得自己说的话俏皮好笑,不由大笑三声,很是自得。
不过,这些话落到陈小二耳朵里,就根本不明白有什么好笑的,此时只能配合着干笑两声,心里却瞬间给赵大贵贴上另类奇葩的标签。
此时的上海县城还只是个小地方,好吧,就是再过数十年,到民国时期也只是个小县城,真正发达的是城外的租界区。
赵大贵和陈小二一起出发,很快就到姚家大院附近。
不过,看着陈小二一脸的兴奋,似乎对接下来进入姚家观看洋人充满期待,赵大贵就感觉有些看不明白了。
如果是别的地方也就罢了,魔都在鸦片战争期间是真正受到过战火蹂躏的,其中的吴淞之战还是写进历史教科书的著名战斗。
现在是1843年的11月中旬,而就在前一年,也就是1842年6月份,鸦片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英军派遣三十余艘战舰迫近黄浦江入海口的吴淞炮台。
当时打头的有两艘蒸汽军舰,其中一艘是“复仇女神”号,另一艘是“麦都萨”号,正是此次巴富尔乘坐到上海,正停泊在城外的那艘西洋蒸汽船。
这里再说明一下,麦都萨号本身是军舰,但是在战后发现破损和老化严重,不能再做军舰使用,后来就退役,直接卖给一家英国商行做商船,所以麦都萨号的身份现在是商船,而不是军舰。
吴淞之战打得相当艰苦,英国人先后伤亡数十名士兵(一说是数百人),后来评价说此战是清军在整个战争期间反抗最激烈的一次。
不过,在此战中清军守将陈化成及其部下八十八人全都壮烈牺牲,吴淞炮台被摧毁,上海县城也被英国军队占领。
接着,英军分两路进攻上海县城,守城清军望风而逃,使得英军在6月19日轻松占领上海县城,占领苏松太道道台衙门和知县衙门,最后在城隍庙设立指挥部。
之后,英军在当地大肆抢掠,又向本地士绅勒索五十万元的赎城费,然后在日才离开上海,直逼南京,最后在8月29日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正因为知道这段历史,知道魔都跟英国人的孽缘,赵大贵才无法理解巴富尔等英国人到达上海后,上海县的百姓怎么会生出花钱看洋人的想法,更无法理解陈小二现在这样的充满好奇,毫无紧张感的态度。
章节目录 第七章 看洋人得收门票
说实在话,这神经也太粗了点吧。
“陈小二啊,我听说去年的时候咱们上海也闹过兵灾,有大量洋人冲进来烧杀抢掠的,你当时是在城里吗”赵大贵问道。
“当然在啊,不过当时世道乱得很,掌柜的把旅店都给关了,把门都封住,不让任何人出入。”
“那样啊,你们掌柜做得倒也不错。
只是,我就有些不明白了,要说洋人稀奇也算稀奇,但别的地方这么认为也算罢了,像你们这样遭到过兵火,也见识过真正洋人的,怎么还会对洋人这么好奇呢”
听了这话,陈小二不由一愣,似乎根本没想到会有这种问题。
“可是,去年那是过来烧杀抢掠的洋人,现在这是过来做生意的洋人,这两者是不一样吧”
陈小二思索了半天,才斟酌着回答。
“有什么不一样的,今天来的洋人就是去年的洋人,去年的洋人就是今年的洋人,反正都是一样的洋人。
好吧,这话说得跟绕口令似的,反正都是一样的洋人,有什么区别”
“可是...,难道这两拨洋人都是同一群洋人不成”
“那是自然。这些洋人到来时坐的船你也看过吧,现在还停在黄浦江上呢,那艘船就是去年这些洋人进攻上海时用的军舰。
而且,这次来的洋人的大官还是英军的炮兵上尉,去年坐船进攻上海,也应该有他一份。
总之,这两拨洋人都是一拨的。”
“可是,那怎么可能呢。去年那些洋人到上海,可是做了很多坏事的,朝廷怎么会不把他们赶出去,还允许他们到上海做生意呢”
陈小二却似乎听到最不可思议的事情,目瞪口呆地望着赵大贵。
这下子,却轮到赵大贵愣了,知道清朝一直喜欢将百姓蒙在鼓里,没想到竟能做到这个程度,让陈小二这样的普通百姓盲目迷信所谓朝廷的力量,而且对就在自己家门口发生的事情都缺乏真正的了解。
“不是说那些洋人到我大清烧杀抢掠,后来都攻到南京,然后被打败了吗怎么还会让他们上岸做生意呢
再说了,那些人去年可是做过不少坏事,怎么朝廷就不管管吗
据说去年不止我们上海,连宁波都被洋人祸害得不轻,怎么就这么饶过他们呢”
陈小二的世界观却受到严重冲击,无法理解现在的情况。
“这世道啊,本来就没有公正二字可言。”赵大贵叹了口气,拍了拍陈小二的肩膀,“再说了,如果所谓的朝廷能打得过洋人,或者真正关心老百姓的损失,这世上也不会有那么多不平事了。”
陈小二呆了呆,想说什么,最后还是忍住了,只是变得心情非常低落,一路都不再说话,保持沉默。
赵大贵暗中叹息,不知道说什么好,陈小二啊陈小二,看来你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不过,到此赵大贵也有些理解开埠前后上海人的想法了,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前一年的兵火就是这次到来的这些衣冠楚楚的洋人引出来的,知道真相的一些人则觉得这事情是朝廷的事情,又因为怕惹事,讳莫如深,导致普通民众对洋人更多是抱着好奇的心态,而不是敌视。
换到广东和福建等地,民间可能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很多民间武装和帮会都对洋人保持敌视,使得这时期西方人对这两个省民众的描述中多有“民风彪悍,经常结伙闹事取利”的评论,只有对上海人的评论中有“上海人生性温顺谦和,对外国人保持友好”等评语。
总之,这也算是一团烂账。
一路就不再多说话,到达姚家大院,又到后院小门处,顺利见到传说中看守姚家后院小门的老王。
陈小二将老王拉到一处,嘀嘀咕咕说了一通,然后才回来跟赵大贵回复,说这老王要收二百文大钱,才能放人进去看洋人。
赵大贵知道这价格肯定有虚报之处,不过陈小二大白天的偷偷跑出来,又一路把他带过来,中间肯定要拿点好处的,便也不去讨价还价,直接掏出二十块铜板递给老王。
老王收了钱,才放两个人进去,一路还嘱咐两人:“两位进去看洋人可以,千万不要发出什么大响声,把洋人给惊动了,更不要出手摸洋人。
就在昨天,就有一位张老爷光看不过瘾,还伸手摸那洋人头领的膝盖,弄得洋人很不高兴,当场都差点打起来了。
两位可记住了,只看不说话,更不能摸人。”
丫的,这还弄出游览细则来了,赵大贵嘴角不由抽了抽,心说知不知道这巴富尔本来就是炮兵上尉,挺能打的,没有当场拔枪已经是看在四顾无人,举目无亲的份上了。
此时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能跟着老王一路过去。
姚家的院子其实挺大,但是姚家人本身也住在这里,然后分出其中的一半租给英国人居住,使得这边显得局促了些,各有不方便之处,这就不难理解英国人为什么最后会搬离这个地方,到城西的姚家弄另找一个院落居住。
趁着走这段路的空挡,赵大贵在心里也整理一下上海开埠前后的故事,以便一会儿见到英国领事,能达成自己想要的效果。
通常来讲,英国人对上海有所了解,应该是通过1832年来华的阿美士德号的报告。
1832年,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违背清廷官员的指示,硬闯进上海进行考察,后来在回国后的报告中说:
“...这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对于外国人,尤其对英国人的好处是不可估计的...过去竟然未曾引起相当注意,是十分令人奇怪的...这一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拥有的特殊优越性...”
根据阿美士德号的英国官员报告,他们进入上海面见清廷官员的时候,清朝官员们表示当地居民有可能对英国人表现出敌意,做出些伤害英国人的事情,要求英国人为自身安全起见,不要轻易到街道上走动。
知了注:终于有位书友投推荐票了,感谢阿须难陀龙王投两张推荐票。
章节目录 第八章 巴富尔领事和宫慕久道台
然而,船上的英国人不听劝告,硬是到县城狭窄的市面上走动,打听商品价格什么的,结果无数百姓涌到街上看洋人,还热情地拿出各种蔬菜和瓜果,想跟洋人进行,使得英国官员们非常感动,认为与清朝官员们将自己属下的子民描述为暴民的情况完全不相符。
著名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到过上海,回去后说“(上海是)中国东部海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上海的贸易即使不超过广州,至少也和广州相等”。
后来,在1842年的时候,英国海军进攻长江流域,发生过吴淞之战,上海县城也一度落入英军手里,只是英国人在这里待的时间不长,待了五六天后就索取五十万元的赎城费,然后离开上海,直奔南京而去。
之后,璞鼎查作为英国全权公使与清廷签署“南京条约”,回香港的路上曾到达过上海,对上海以北黄浦江以西的地区印象深刻,觉得这地方可以成为很好的良港,而且又能得到英国军舰的炮火支援,很适合成为英国人在上海的居住地方。
在1843年,璞鼎查作为香港总督,便提拔手下的炮兵上尉巴富尔做上海领事,让他坐船北上到达上海,在此过程中应该跟巴富尔提过上海县北部的一片荒滩适合做英国人居住区开发,这也能解释后来巴富尔划定的租界区为什么跟璞鼎查的建议如此吻合。
巴富尔接到任命后从广州北上,先是坐“威克森”号到达定海,然后在定海换乘改装成商船的原蒸汽军舰“麦都萨”号,于日(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到达上海县城外的黄浦江。
接着,11月9日巴富尔就到上海拜访刚上任不久的新任上海道台宫慕久,当天晚上宫慕久在道台衙门设宴款待英国人;11月10日,宫慕久对巴富尔进行礼节性的回访,还登上停靠在十六铺大关码头的麦都萨号。
在这个过程中,宫慕久和巴富尔应该就上海开埠,允许英国人在上海做生意达成一系列的协议,其中包括著名的“允许英国人能在一天内来回的地区范围内自由走动”的约定。
在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只能到广州做生意,而且在广州也只能居住在清政府指定的院落内,不能擅自外出,当然也有些外国人想尽办法到指定院落外的其他地方,甚至脱离广州范围偷偷旅行的,但毕竟是少数。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已经无法继续推行这种规定,而且也没有必要。
巴富尔原先应该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行动范围,以及更明确的行动地区,如以上海县为中心半径一百公里以内等,但最后还是接受如此模糊的约定。
通常认为当时英国来华的人很少,离开指定居住区过远的话,确实存在难以保证安全的问题,所以巴富尔也无意在一开始就获得过多的自由行动权。
在11月9日的商谈中,双方应该谈过英国人的居住问题,巴富尔提出希望在城内找地方居住,宫慕久作为清廷官员,深知华洋混居会惹出很多问题,因此明确拒绝,要求英国人在县城外找地方居住。
巴富尔未能说服宫慕久,只能把这个问题先搁置不放,结果出道台衙门回来的路上,就遇到姚书平姚老爷从天而降,先是要垄断英国对清朝的所有生意,被拒绝后又愿意出租自家院落,让英国人意外获得落脚的地方。
于是,在日,巴富尔向住在上海的所有英国人发出告示,通告英国领事馆业已设立;同时宣布,上海将于11月17日正式对外开埠通商。
考虑到这时候在上海的英国人特别少,只有二十五人,而且都是跟巴富尔一起坐麦都萨号来到上海的人,这种告示只是英国人的文本教条主义发作的一种体现,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实际上,当时的大部分英国人还都跟英国领事一起住在姚家院子里,如果领事先生开门大吼一声大后天开始开埠了,能起到实际通知效果可能比纸张告示更好一些。
于是,上海于日,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正式开埠,当时场面静悄悄的,没人剪彩带,没人去庆祝,甚至连鞭炮等没人放一个。
赵大贵算过时间,自己到达清朝的时间正好是11月18日,然后在19日逛街一天,现在正好是日。
上海开埠时在上海的英国人有二十五人,其中包括著名传教士麦都萨和做巴富尔翻译的儿子麦华陀,还有怡和、本号、宝顺等后来赫赫有名的七八家洋行的职员(都是坐麦都萨号一起过来的),都是英国人,严重缺乏中方员工。
回忆起这些事情,赵大贵觉得自己此番造访英国领事,应该能达到希望的目的,其理由有二:
首先,上海的对外贸易很快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形成难得的巨大风口,只要行事合宜,能在其中获得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英国人带着满腔热血和大量资金、货物到来,却没有任何中方员工做辅助,这会使得英国人会对任何愿意亲近他们的中国人显出极大的重视。
事实上,按照赵大贵的了解,英国人在开埠初期举步艰难,后来从广州来了一位叫阿林的散商,愿意帮英国人做生意,便立即被视作珍宝,英国商人们凑出八千块银元,让这位阿林创立一家洋行做生意。
结果,本来只是小商人的阿林建立一家叫义升的洋行,然后把生意越做越大,在1845年的时候甚至垄断上海的进出口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知了注:上海地方志)。
考虑到1845年上海对英国的出口额为604万6千元,进口额为519万5千元,这还不包括鸦片等非法走私贸易以及美国和其他国家贸易,可以推测义升行当时的生意做得有多大。
要不是义升行在1845年就破产,没准就是上海滩的一个巨无霸,传说能在江湖传扬很久的那种。
老王领着赵大贵和陈小二进去,一路熟门熟路,很快就把两人带到英国人居住的区域。
只见这地方有好几名外国人在进进出出,忙活着什么,其中一个角落里还有人将洗脸盆放在花坛边上,正在洗脸。
知了注:终于有位书友投推荐票了,感谢阿须难陀龙王投两张推荐票。
章节目录 第九章 未来的领事麦华陀
“你们看,这些就是洋人,一个个高鼻深目,头发都是带色的,就跟个妖怪似的。”老王得意洋洋地介绍。
赵大贵撇了撇嘴,这有什么稀奇的,现代社会随便打开电视机都能看到。
不过,见识广博的主神对这些西方人有些无动于衷,对陈小二这样的原住民来说,眼前的景象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这洋人果然稀奇,真正的赤佬。”陈小二一脸震惊地说道。
“那边还有个洗脸的洋人,你们可以过去仔细看。
不过记住了,不要弄出太大动静,把人惊住了。”老王以一副我服务良好的态度说道,不过这服务似乎也太好了一点。
陈小二果然过去,还有些不知轻重,想伸手摸人膝盖,还好赵大贵眼疾手快,忙上前拉住他的手。
不过,这已经有些晚了,那个洗脸的洋人早就觉到有人过来,而且不凑巧的是,这还是一位能说中国话的洋人。
“你们这是怎么回事儿,一天到晚就带不相干的人过来,还讲不讲一点礼貌了”那名洋人抬起头来,指着老王,愤怒地说道。
“怎么,这洋人还会说话”陈小二一脸惊恐地退了下来,躲到赵大贵身后。
“是我家亲戚,从老家过来看我,我正要带他们到我那里去呢,只是路过而已。”老王呵呵一笑,很滚刀肉地说道。
只是,这种说法显然骗不过这名洋人,只见对方一脸愤怒地望着老王和赵大贵等人,看来早就明白老王做的是什么勾当了。
赵大贵一看就知道不好,他今天过来是有很重要的事情的,不是要惹人生气的。
“sorry, sir,i came here today is to meet the consul, i would like to apologize if it offended you anyway.”赵大贵立即上前,飙起自觉还算正宗的英语来。
没想到他这一说话,居然将在场三个人都给惊住了,不管是那位高鼻深目的洋人,还是老王和陈小二,都吃惊地看向赵大贵。
“you can speak english?(你会说英语)”那名洋人吃惊地问道。
赵大贵直到此时才注意到对方相当年轻,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如果是在现代社会,也就是个大二学生。
“你会说洋人的话”更惊讶的是老王和陈小二,发现自己的同伴居然会说妖怪似的洋人的话,似乎让他们非常吃惊,几乎是一起出声问道。
“我幼时遇到过一位传教士,多少学过一点英语。(好吧,英语就飙到这儿吧)”赵大贵用中文回答,算是同时回答三个人的疑惑,心里不无一些得意。
就算没有主神图书馆赋予的语言神通,在前后学过十年以上英语的赵大贵,这这时代的中国人当中,也是顶尖的外语人才,而且是全中国都数一数二的那种。
“那还真是少见。对了,在下是walter henry medhurst,中文名叫麦华陀,很荣幸见到阁下。”年轻的洋人呆了一下,便满脸笑容地说道。
“久仰大名,在下姓赵名大贵,很荣幸见到阁下。”赵大贵同样微笑着说道,同时伸出手,与对方握起手来。
“您如果想会见领事先生的话,就跟我一起走吧,我可以领您过去见他。”麦华陀带着外交人员特有的彬彬有礼说道,并向赵大贵指出领事办公室所在的方向。
“那就叨扰了。”赵大贵回答。
到了这时候,老王和陈小二的存在就没什么意义了,赵大贵便掏出一百万钱递给陈小二,算是谢礼,然后让他自行回去。
接着,赵大贵便跟麦华陀一起,到巴富尔办公的房间走去。
赵大贵对麦华陀说久仰大名,并不全是客套话,但凡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麦华陀及其父麦都思有所了解的。
麦华陀的父亲麦都思(也叫waler henry medhurst)是很早就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后来在中国传播最广的中文圣经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翻译的,而且他还是著名的“墨海书馆”的创办人,与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墨海书馆”是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出版机构,翻译和传播大量宗教类书籍和西方科学书籍,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发展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也曾在墨海书馆工作过。
除此之外,麦都思还将自己原来在定海开办的医院搬到上海来,取名基督教医院,是如今仁济医院的前身。
总而言之,麦都思对中国学者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和科技,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次教案“青浦教案”的三名传教士之一。
麦华陀作为麦都思的儿子,其本身经历也有很多传奇色彩。
麦华陀出生于1823年,1839年来华在澳门学习多种语言,与1840年10月刚刚十七岁的时候成为英国在华商务总监督与全权代表(没错,这才是义律的职务正式名称)义律的秘书之一,在鸦片战争期间先后成为海军少将乔治.伊利亚特和远征军司令璞鼎查的随员。
在签署“南京条约”的时候,麦华陀是璞鼎查带的四名翻译之一,考虑到他当时的年纪只有十九岁,可以称得上是少年有成了。
从1843年开始,麦华陀成为上海领事巴富尔的随员到上海,参加一系列重要协议的签订。
之后,麦华陀在1854年成为福州领事,1860年开始任上海代理领事和领事,1865年成为汉口领事,1868年复任上海领事,1870年起任上海永久领事(见鬼,这是什么职位),1877年退休回国并获得爵位。
在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麦都思是传教士中难得的尊重中国人民,也愿意向中国人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的开明人士,但他对儿子先后在多名英国远征军指挥官手下当随员,似乎也没有任何意见。
上帝的归于上帝,阿提拉的归于阿提拉,即如是也。
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可能值得提一下,麦华陀是试图在中国推广铁路的重要人物,为此不惜采用近乎欺骗的方法,以修建道路的名义购买土地,然后却转而扑上铁轨,修建一条上海租界到吴淞镇的铁路,并于1876年正式通车。
当然,这条铁路下场并不好,清廷以举国之力加以反对,就是号称开明的洋务名臣沈葆桢也认为洋人此举是对清廷官僚体系的侮辱,后来清廷话二十八万五千两的高价买下已经铺好开通的14.5公里长铁路,然后又把铁轨拆下来,跟火车头等部分机器一起,运到大员岛去了。
不过,无论麦华陀日后在官场上的成就如何,中国近代史上的评价如何,1843年的麦华陀只是一名二十岁的年轻人而已。
章节目录 第十章 炮兵上尉到上海领事
麦华陀把赵大贵领到巴富尔办公室门外,然后让赵大贵稍等一下,自己先进去通报一下。
过不多久,赵大贵才被请进屋里,得以面见上海的第一人领事乔治.巴富尔。
乔治.巴富尔剩余1809年,此时正好是三十四岁,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举止之间带着军人特有的果断。
赵大贵对乔治.巴富尔的履历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的父亲乔治.巴富尔(又是个父子同名)是原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军舰舰长,弟弟是印度的著名外科医生。
乔治.巴富尔本人很早就参加军队了,一直做到炮兵上尉,在鸦片战争期间随原先任印度总督的璞鼎查来到中国,参加过多次战斗,后来作为璞鼎查的随员,参加“南京条约”的签署等多项外交事务,据说其职务之一就是清廷一千多万两战争赔款的接收专员(不知道这是什么职务)。
在条约缔结后,巴富尔被璞鼎查任命为驻上海英国领事,不久前才到达上海,推行璞鼎查下达的多项政策。
此时的巴富尔在上海可以说是处处碰壁,就是租个房子也要受到清廷官府的抵制,好不容易跟民间人士达成租房意愿吧,还被人当做赤佬观赏,出门买东西都要被人故意抬高几倍的高价,总之过得很不顺心。
因此,对于麦华陀报告说有一名会说英国话的中国人到访,巴富尔还是非常关心的。
赵大贵和巴富尔见面行礼,麦华陀在旁做陪同,对今后历史影响深远的见面就此开始了。
赵大贵坐在领事桌前的椅子上,用英语跟巴富尔闲聊几句,给巴富尔留下相当好的印象。
这时代的清朝会说英语的中国人非常少,偶尔有那么一两位,也都只会些广州英语,也就是只会说几句英语单词,表达差不多的意思,但是否符合语法等,全然不顾。
这种英语,后来又被称作洋泾浜英语,就是后来的所谓中国式英语,也比这种最简单的英语方式高明千万倍。
交谈几句,赵大贵注意到巴富尔桌上的一份英文书籍,不由念了出来:
“‘阿美士德号1832年上海之行纪事’,哦,领事先生是在研究十年前到访中国的阿美士德号报告的资料吗”
“是的,我们刚到上海,对这地方所知不多,正需要参考这些。”巴富尔只是随口回答了一句,突然反应过来,不由得双目圆睁。
“你能看得懂英文文字”
“那是自然,既然要学语言,那肯定是连文字也都学习的。”赵大贵很自然地回答,然后就明白自己说错话了。
会说语言,肯定也会识字,这在后世来讲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这时代而言,却绝不是这样。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其中一条就是中国人向外国人教授中文,属于违法行为,要受到惩罚的,相应的中国人学外国语言,也有种种限制。
从这一点上来讲,精通中文语言和文字的外国人还好找一些,找一个熟悉外国语言和文字的中国人,就困难很多了。
就是以刚解散的十三洋行而言,会说广州英语的通事还有一些,但这些本该专业的外语“专家”也没有一个会阅读英语文章,遑论说是会写了。
所谓的通事奉海关监督之命充当译员,领有专业的牌照,也是洋商的许多雇员的首领。
约翰.罗伯特.莫里森在1832年的“对华商务指南”中描述过:
“通事是地位次于行商,是被称为通晓外国语言的一帮人...虽然他们当中谁也看不懂也写不出一行普通英语或任何其他外国语文。除了他们所使用的广东英语以外,什么外国话也不会讲,但是他们却是中国政府方面的传译人员...中国政府与外国人之间的翻译问题...由于广东英语这种拙劣的翻译工具的贫乏,通事们即使出于善意,也会把要表达的问题误解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赵大贵凭借现代社会十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就是没有任何辅助,也能把那些清廷认可的所谓专业翻译甩出几条街的。
也就是说,虽然这时代的英语语法和常用词汇跟一百多年后有很大不同,但赵大贵依然会是唯一能多少看懂英文资料的中国人,至少以后学起英语来也会比别人快速很多。
不过,这时候巴富尔指出这一点,赵大贵心里却是咯噔一响,比别人强一点只是优秀,比别人强太多,就会引人怀疑的,是有反常即为妖吗。
“原来是这样,我倒很好奇,当初赵先生是怎么学习起英语的。”果然,巴富尔貌似赞扬地扔出一句话,但语气中已经多了一丝玩味。
“说起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还要感谢一位可敬的神父,是他给我传授了大量的知识。
我的家乡就在广东钦州,也属于沿海港口,跟安南地区几乎相邻,有很多同乡有到安南或南洋的其他地区做生意的,当然偶尔也有西方的传教士过来传教的。
有一次,我所在的村落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服饰容貌都与本地人迥然不同,乡民见识不多,都感觉很害怕。
我当时年少莽撞,又从一些书籍上看过有关泰西之地的描写,便大着胆子与其交谈,然后成为了朋友。
这位传教士在我家乡那里传教三年左右,教会我英语,还赠送一些西洋书籍,才使得我对西方文明有了比别人多一些的了解...”
赵大贵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关,来之前就准备好了一番说辞,此时侃侃而谈,倒没有什么破绽。
再说,他一口咬定自己老家是在广东钦州,英国人就是要查证,也很难去确认。
“不知道这钦州在哪里,阁下能否在地图上指一下”巴富尔并没有完全打消疑虑,拿出地图给赵大贵看。
“就在广东的西南边,刚好跟安南接壤。”赵大贵看到地图,很轻松地就指出钦州的所在地。
章节目录 第十一章 被怀疑的主神
这时候的钦州一点都不出名,也不是特别有商业价值的地方,巴富尔看到赵大贵所指的地点,对其地理位置倒是心里有数了,但对这个地方的商业情况和繁华程度等还是一无所知。
转过头看向麦华陀,却见对方茫然地摇头,看来这个中国通也不熟悉这个地方啊。
事实上,就是到了后世,钦州也不怎么出名,别说外国人了,就是中国人也不知道广东有这么一个地方,就算知道其存在,对其到底属于广西还是广东,也要琢磨一阵子。
“相信您遇到的是一位虔诚而可敬的传教士,不知这位神父后来怎么样了呢还在钦州传教吗”
“他五年前就离开钦州,说是要到安南去传教。”赵大贵摇头说道。
这是必须的啊,这位白胡子老头的行踪越神秘越好,让人摸不出头绪才好呢。
“不过,他离开之前却给我留下了一幅浮雕画,让我留做纪念。
因为我非常尊敬这位神父,所以一直随身带着,可以拿给领事先生看。”
赵大贵拿出一幅铜板浮雕,拿给巴富尔和麦华陀看,上面是一位白发苍苍,相当慈祥的西方老头的头像,浮雕下方还有雕刻其名字。
“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好像不是纯正的英国人名字,倒像是日耳曼人的名字,或者说是犹太人。”巴富尔看完,有些犹豫地说道。
“阿尔伯特这名字应该是犹太人多一些。”麦华陀在旁点点头说道。
赵大贵在一旁却悄悄抹了把冷汗,会说英语自然是一种优势,但要让人自然地接受这一点,也有难度啊。
至于这个铜板浮雕,是赵大贵在泰山登山之前,在一个卖纪念品的小摊上顺手买的,然后顺便揣在怀里,一直带到这个世界,总算起到了一点作用。
至于为什么泰山的旅游纪念品小摊上会卖爱因斯坦的铜板浮雕,说实话赵大贵也觉得难以解释,反正这位老爷子似乎是整个中国最有名的西方人,到处都有其画像和浮雕之类的,比任何一届美国总统和男女明星都多。
就从赵大贵这样的铁公鸡都花钱买浮雕,就能一窥其畅销程度。
看完这个铜板浮雕,巴富尔心中的疑虑就消除了大半,觉得这赵大贵可能真是偶然遇到西方传教士,然后才学的英语和一些简单的西方知识的。
光是能在地图上快速找出钦州的所在地,就表明赵大贵的地理知识至少不错,要知道这时代一般的中国人,甚至是水手,有很多都看不懂地图的。
“我记得贵国政府一直限制国内的人与外国人接触,甚至严禁相互学习语言的,您学习英语,就没有受到限制吗”
“呵呵,您应该知道任何规定还要人来执行的,在广州这样的繁华地方或许朝廷禁令还有效果,一出府城就没有多少人遵守了。
再说钦州偏远之地,又跟安南临近,这种法令早就没有什么作用,几乎没人去管。”赵大贵立刻打了个呵呵。
“还有这种事情,倒是长见识了。”巴富尔心里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但又觉得这事情揪着不放也没什么意义,便单刀直入地问道:
“先生此次过来拜访,不知何以教我呢”
好吧,赵大贵承认以上文绉绉的话只是自己脑袋里脑补的话,领事先生说的其实是英语里最常见的“how can i help you?”,绝不会用上这种文言文用语。
听到这话,赵大贵就知道戏肉来了,身份确认这一关暂时算是过了,接着就看自己能从领事这里得到哪些好处了。
“在下此番到来,一是听说贵国在上海开埠,过来庆贺,二是想打听一下,上海开埠后要跟贵国商人做生意,不知道要遵守什么样的章程呢。”
“哦,您想跟我们英国商人做生意”巴富尔觉得有些意外,但又一想,觉得这才合理。
一个偶然学得英语的中国人,在开埠没几天之际就出现在上海,不是为了做生意,那又为了什么呢。
“不知道您想做什么生意呢”
“在下家里世代经商,本人从小也是跟着长辈们做生意的,从茶叶、瓷器、丝绸到粮食布匹,几乎什么都做过。
在下到上海来,自然是贵国的商人要买什么,我就卖什么;贵国商人要卖什么,我就买什么。
只是,在这里做生意,是否要跟您这边注册个商行,其他还有什么别的手续,这些我都不懂,所以才特意过来拜访您的。”
“您想在我这里注册个商行,而不是你们政府那边”巴富尔敏锐地把握到赵大贵说法中的异常之处,立即问道。
“我们清国政府对国人经商不是非常支持,要在官府那边报备商行,不说手续的繁琐,就是税率也极高,还不如在您这儿挂名呢。
据说贵国政府在江宁跟朝廷谈判,谈出很优惠的税率,不是吗”
赵大贵很真诚地回答,心里也很无奈,他倒是想弄个正规的商行跟英国人做生意,可是想找上海的官府注册商行,他根本连中间打点的钱都凑不出来,更可怕的是应该打点给谁他都不知道。
“那倒也是。”巴富尔心不在焉地回答,心里却掀起惊涛骇浪。
说实话,如果赵大贵只是要跟英国商人做生意,代理些商品什么的,巴富尔倒是很能理解,毕竟广州到定海也有些中国商人愿意这么做。
但是,直接在英国这边注册商行挂名,就有些惊世骇俗,至少巴富尔之前就没遇到过,甚至也没想过自己会在到达上海的数年内碰到这种情况。
巴富尔仔细打量了一下赵大贵,发现对方穿着半新不旧的靛蓝色长袍,一身打扮绝不会超过二两银子(这明显高估了),透着一股穷酸气,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拥有多年经商经验的、财力殷实的商人。
想到此处,巴富尔突然明白过来,眼前的要么是自己一生中看过的最胆大包天的冒险家(说白了就是骗子),要么就是对真正的商业无知到极点的刚踏出农村的不明事理之人。
不管这赵大贵属于上述哪一种人,肯定是属于捞一把就走的那种人,并不是英国政府和商人需要的那种稳重的、可靠的、有信用的、有足够经验和实力的中国商人,俗称的商业伙伴。
章节目录 第十二章 魔都第一买办
只是,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巴富尔又不由得喟然叹息,他并不想跟过于激进又来历不明的人打交道,可惜时势不允许啊。
所谓驻魔都领事的职责,其实就是英国在魔都的商务全权代表,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本国商人在此地买买货物经商的,其余政治和外交方面的事务,倒算是其次。
可是,巴富尔在魔都的工作展开得并不好,人生地不熟,想租个房子都找不着门路,要不是当初姓姚的从天而降,领事馆所有人员估计至今都要在船上待着。
本来,虽说一开始拒绝了姚老爷要垄断所有中英贸易的无理请求,但巴富尔心里未尝没有借重姚家的心思,希望给姚家介绍一部分生意,然后打开局面,也算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了。
可气的是,这姚家太不会做事,从英国人住进这个院子的第二天就带上三亲六故过来看洋人,看西洋景,还从外面拉来很多不相干的人,一起看个稀罕,使得这里一度人流络绎不绝,跟个集市似的,哦,不对,是像个动物园似的。
最不是东西的还是那个姓王的守卫,据领事所知,此人还在外面贩卖门票,收钱放人进来看英国人,其中最胆大的居然还敢出手摸自己的膝盖,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大胆子。
本来,姚家作为英国领事馆的房东,应该是能接到很多生意,发达起来的,结果严重伤害英国人的自尊心,并没能谋得什么好处,在史书上也就寥寥几笔提及,说姚家上下弄得英国人很尴尬。
总之,巴富尔现在处于没人可用,也没人愿意被用的尴尬情况。
赵大贵作为第一个向英国人靠近的中国人,巴富尔真不觉得自己有拒绝人家的底气,更不用说此人不知哪里学的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能读能写,就是在广州,也是各大洋行抢着要的人才。
只是,就这么轻易地就把赵大贵介绍给来华的英国商人,要让他坑了英国人,甚至卷钱逃跑,那领事自己也要吃很大的挂落的。
巴富尔虽然认识赵大贵不久,但总觉得此人不是很可靠,肯定干得出这种事情。
把这些事情都想清楚后,第一任魔都领事就有了自己的决断。
“您希望注册一家洋行,跟英国的商人做生意,我们领事馆是非常欢迎,也非常支持的。
但是,这种事情毕竟不常见,有很多文书工作要做。
我这边可以现在就着手帮你办理,不过可能要花几天时间,我倒是有个提议,不知道阁下感不感兴趣呢”
“领事先生但说无妨。”
“如您知道的一样,本地开埠不久,领事馆有很多事情要做,人员却又非常紧缺,总之是忙不过来的。
我不知道阁下在魔都忙不忙,但我想代表领事馆雇佣阁下,帮我们工作一段时间,解决一些问题,不知阁下敢不敢兴趣呢”
听完这话,赵大贵不由一呆,觉得自己嘴里要有水,此时估计一口就喷出来了。
他本来只想要个商行的名头,然后借此搭上领事馆的关系,以后好拉一些领事馆的生意,没想到对方开口就要他做公务员,还是英国外交官的公务员,是我今天出门没看黄历呢,还是巴富尔这人太好说话呢。
赵大贵装模作样思考了一阵,才谨慎地回答:“我更希望能自己开个商行,但在之前,帮您做些事情,也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知领事先生希望我做什么样的事呢”
“应该说有很多事情吧,但您放心,都不会是过于劳累的工作,我们也会支付足够的报酬。
就比如,我们刚到魔都,从锅碗瓢盆到油盐酱醋茶什么都不齐备,上街买米面和蔬菜,跟本地人购买也有很多琐碎的问题,您先帮我们买这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如何呢”
“那没问题,那不知道我这职位应该叫什么呢”
“唔,我们以前也很少有雇佣中国员工的经验,倒是跟广州的十三洋行有过一些合作。
那就给您定个通事或采办的职位,如何呢”巴富尔问道。
“其实,按照您给我定的工作职责,设定成买办,不更好吗”赵大贵一脸好奇地问道。
巴富尔听完,嘴角却不自然地抽搐了一下,盯着赵大贵看了好一会儿,才点头同意。
“也好,这些职位只是名称而已,那我就聘请您成为英国领事馆的买办吧。
至于薪酬,就定为周薪十元,您看怎么样”
“这是很合理的工资,不过还希望您以后能介绍点英国商人给我,相信我不会让贵国商人失望的。”周薪十元就是年薪五百银元,在这时代也算是高薪了,赵大贵目前其实也没有什么稳定的收入,便点头同意了。
“那没问题。”巴富尔把赵大贵上下看了一眼,便大手一挥,很痛快地说道。
“非常感谢,那我从今天开始就着手工作吧。”赵大贵点点头,站起身来,跟巴富尔握了握手,这事情算是定下来了。
一会儿,赵大贵就跟巴富尔告辞,跟麦华陀到其他房间,拟定和签署自己的雇佣协议,然后就要开始作为英国魔都领事馆第一买办的生涯了。
两人走后,巴富尔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陷入沉思,思考着自己刚才一番作为,有没有什么不当之处。
过了好一会儿,有人敲门进来,却是麦华陀。
“那位赵先生签订了雇佣协议,已经跟老约翰一起上街买东西了。”麦华陀向巴富尔报告。
“做得很好。”巴富尔点头回答,刚想挥手让麦华陀回去,却见对方脸上有些踌躇的神色,似乎有话想说,便心中一动问了起来:“怎么,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倒没有什么大想法,只是觉得领事先生对这赵大贵有些疑虑”麦华陀问道。
“哦,是有一些。我们到中国这么久了,从没有见过英语如此流利,还会读识字的中国人,有疑虑不是应该的吗
中国的绝大部分读书人其实都在疏远我们,非不得已不想跟我们打交道,突然冒出这么一个上赶子贴过来的,不由得人不担心。”
“说得也是,那您绝不觉得这赵大贵会是中国人派来的间谍呢”麦华陀鼓足勇气问道,却让巴富尔听得一愣。
章节目录 第十三章 买办生涯
“你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呢”巴富尔嘴角不由抽了抽,心里想着现在的年轻人心里都想的什么事情呢。
“您看这赵大贵熟悉英语,貌似对英国的情况也有很深的理解,会不会就是中国政府派过来打探消息,想套取点机密什么的”麦华陀也不知想到什么,目光炯炯地看向巴富尔。
“你怎么会想到那里去了,这简直...不过,人在异国他乡,有点心机也是好的。
你平时多注意赵大贵的举动,看看有没有什么奇怪的行为。”巴富尔本来想纠正手下的想法,但一想到对方现在只有二十岁,属于最好奇也最精力旺盛的时候,便摇摇头,放弃那种想法。
“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监视这赵大贵的。”麦华陀却完全听岔了,高兴地揽过任务,一会儿就一脸决然地告辞离开,风风火火地出去。
巴富尔在房间里不由摇头苦笑,说实话巴富尔并不担心清国朝廷会派个间谍过来,也不觉得自己这里有什么值得窃取的机密资料,更不担心赵大贵会是什么间谍。
与之相比,巴富尔更担心的是赵大贵的诚信情况和贪婪程度。
是的,在巴富尔眼里,赵大贵就是一个贪婪无度的冒险者,不管英国还是中国,都不缺这样的人,巴富尔见识过的也不少。
所以,巴富尔担心的更多是赵大贵因为一个把持不好,就把英国商人坑了,造成经济损失,至于为清政府工作与否,倒不怎么放在他心上。
“刚接触不久,之前一点交情也没有,就敢要买办的职位,这样的人到底能信任到什么程度呢”巴富尔用手指敲着桌子,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
刚才赵大贵要把自己职位定为买办的时候,巴富尔的嘴角就抽了一抽,那是有原因的。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但买办、通事和采办等,都是十三洋行时代存在的清国正式官职名称,或者更清楚一点,是一种吏员职务。
其中,买办的职务最高,掌管合作的外国商人的一切事务,从人员雇佣、管理到生活支出都要负责,甚至外国商人带来的银洋和货物也要交给买办保管,相当于大管家和总经理;
通事的地位次于买办和行商,但也是极重要的职务,外国人跟清政府的任何人员打交道,都离不开通事,而且通事还帮忙外国人管理很多员工,还是个肥缺,要向户部缴纳上万元的手续费用才能担任;
采办和看银师的职位就相对低一些,只是按照上面的吩咐购买各种物品就是了,但也算是实权位子,中间有很多中饱私囊的机会。
巴富尔当时提起通事和采办的位子,就有考验赵大贵贪心程度意图,没想到此人果然贪婪无比,一开口就要最高的买办位置,考虑到双方才刚见面,之前没有一点私交,这种厚脸程度已经接近于无耻了。
顺带再说一句,按照清廷户部的规定,买办明面上的薪酬在五百元到六百元之间,通事明面上的薪酬在二百元到三百元期间(当然还有大量的灰色收入),采办则低得多。
巴富尔是个传统老派的人,而且作为外交人员非常讲究规矩,既然要招募赵大贵,就不会随便定个职位忽悠人,而是比照清廷曾经正规的职位名称,给予相应的薪酬和待遇,这却比老是想骗员工工资的后世黑心老板迥然不同。
而且,巴富尔心里很清楚,赵大贵今天穿过来的衣服和饰品就值四五十英镑,想用年金只有二百元的通事职位打发,估计对方也不会感兴趣。
以个人而言,巴富尔并不特别愿意雇佣赵大贵这样来历不明又贪婪的人,但因为实在是手下没人可用,又急需中国员工打开在魔都的局面,所以才会答应给出年薪五百元的高价。
与之相比,赵大贵对英国人的古板性格了解不足,以为职位名称只是叫起来好听而已,当初提起买办二字,其实只是因为这是他知道的唯一一种与洋人有关的职位,未曾想过因为自己坚持要叫做买办,就能将年薪从二三百元直接提升到五百元以上。
不过,就算想到了,以赵大贵的德性,也不会谦让就是了。
在另一方面,赵大贵入职后的第一次工作正式开始了。
跟英国领事一起上岸的二十多名英国人,知道巴富尔领事雇佣了一位熟悉英语的本地绅士做买办后,都欢呼不已,交口称赞领事先生做事雷厉风行,并对赵大贵表示极为热烈的欢迎。
不过,他们还特别希望赵大贵尽快开始开展工作,赵大贵也只能勉为其难了。
在这种热情的氛围下,赵大贵的买办生涯开始了。
麦华陀给赵大贵介绍一名叫约翰的领事馆随员,然后让两人一起上街购买必要的生活物品,于是赵大贵在领事馆的工作就此展开了。
目前住在姚家大院的英国人约有二十五人,从十一月十号开始在此居住,常用的大米、白面、蔬菜和豆油等都要自己置办,很多东西都急需上街补充。
一看到有赵大贵这样的中国人上前引路,除了约翰按照职责要跟过来之外,呼啦啦还跟上来七八名老外,说是要跟赵大贵一起见识一下。
对此,赵大贵心里有些苦笑,说实话,他对魔都的物价也不是很熟悉,三里浦的物价对魔都也没什么指导意义啊。
到了这个地步,赵大贵也不能露怯,只能上前引路,好在糊弄这帮人生地不熟,又不太会中文的英国人,也不怎么困难。
先是到粮店购买精米和面粉,还有粮油之类的,又让店里的伙计帮忙指点哪里的鱼肉便宜,又买茶叶和纸张什么的,总之有一大堆东西要买。
这些东西,光是米和面就各有十袋,要是赵大贵等人自己拿,就要累趴下了,还好这里的服务很好,店里都有专门送货的人,给点钱就会送到姚家。
赵大贵无意帮英国人省钱,基本上是店里掌柜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偶尔砍价也并不凶狠,这已经让英国人惊叹不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山烟皇家礼炮21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