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闪电战那么厉害,苏联是靠什么击败德国闪电战

或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如希望直接展示,可邮件联系我们(bang@aiweibang.com)帖子主题:德国闪电战和苏联大纵深,两种战略谁厉害?
共&3552&个阅读者&
军号:9149467 工分:628511
/ 排名:84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德国闪电战和苏联大纵深,两种战略谁厉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西线战场,英法联军与德军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双方难以打破堑壕战僵局,主要是缺乏有效机动作战的武器装备和与之相配合的战术手段。1917年康布雷战役,英军四百多辆坦克,在大量火炮、飞机的火力掩护下,突破了德军防御纵深8-10公里。不过,当时坦克的性能、战术以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都不成熟,对一战战局的影响很有限。英国和法国最终靠防守赢得了一战胜利,战后军界主流战争观念保守,对以坦克为核心的进攻战术忽视迟疑。德国人一战时完全忽略坦克,战败后德国反思却远比英法深刻。德国的闪电战在二战初期崛起,迫使苏联开始拾起以前的大纵深理论。英法取胜而保守,德国失败而反思本来在1920年代,英国的坦克战术理论和实践处于领先地位。英国装甲战创始人、军事理论家富勒一直大力鼓吹集中运用坦克,强调建立少而精的机械化部队。富勒的崇拜者、军事理论家李德尔哈特也主张英国陆军实现机械化。1927年,德国还没有一辆坦克,英国已经有了装甲师的前身金试验性的装甲部队。但由于坦克在军事训练中失败、观念保守、经济不景气,以及更多力量投入到海军和空军,英国并没有大规模扩充坦克部队,而主要是将步兵全面摩托化。一战后,法军强调防守远胜于进攻,迷信堑壕和堡垒,法德边境的马奇诺防线就是这种军事理念最著名的写照。虽然法国也有装甲战的倡导者,比如法国“坦克之父”埃斯蒂安以及后来的夏尔戴高乐等人,但他们在军界比其英国同行更孤立。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法国的坦克设计都是世界先进水平:夏尔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护都优于德国在二战中的主力III型和IV型坦克;法军中型坦克索玛S35也是世界一流。法国人致命的问题是对坦克在陆军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组织运用坦克严重缺乏前瞻性。法国人还相信步兵是“战争的皇后”,坦克要分散配置给步兵师,是支援步兵的辅助兵种, 为引导步兵进攻充当压路机。德国因为一战的遭遇,反思比英法深刻彻底。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制裁,德国军队规模不能超过十万人,这反倒促成了德国重视军队的质量、机械化以及机动作战的能力。一战后德国国防军总司令冯?西克特就指出,“战争的全部前途在于运用机械化部队,它规模相对较小,但素质很高,再加上使用飞机,其效率将进一步提高”。英法持有类似看法的只是少数“离经叛道”的军官,但德国军队高层却广泛接受这种观点。对德国装甲部队的创立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海因茨?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在一战中当过步兵营长,对僵化残酷的堑壕战有着清醒的认知和体验。1920年代初,任职摩托化运输部参谋官的古德里安开始研究、发展、完善富勒等人的坦克战理论。1935年德国首批组建的三个装甲师中的一个交由古德里安指挥。这个装甲师就是一支多兵种合成的机械化部队:坦克三百辆左右(满编是561辆,但从未达到过),用于实施阵地突破;火炮力量由牵引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组成;装备卡车、摩托车和装甲运兵车的步兵负责肃清残敌、占领阵地;此外还有装甲侦察兵和工兵。与英法空军主要负责战略空炸金摧毁战略资源、瓦解军事经济潜力以及打击士气不同,德国拥有近距离空中打击的战术轰炸机(比如“斯图卡”)。30年代晚期的多次演习中,德国的战术轰炸机已是闪电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全纵深打击敌军防御阵地,瘫痪其后勤补给交通线,甚至阻止预备队开进。德军闪电战的关键是速度、集中和奇袭,在航空兵和火炮部队的预先打击和掩护下,装甲师从敌方防守薄弱环节突破,然后高速向纵深腹地机动、扩大战果,阻止敌方预备队在后方建立起新的防御阵地,并与后续攻击的主力机械化步兵以及空降兵配合,实施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歼灭敌军主力。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军备限制,开始大力发展装甲力量。二战前夕,德国拥有六个装甲师、四个轻装师和四个摩托化步兵师,共约辆坦克。战术手段和武器装备基本就绪的德军,只差在战争中验证闪电战了。众所周知,日希特勒入侵波兰开始,德军的闪电战就屡试不爽,震撼世界。入侵波兰还说不上是最经典的闪电战,真正发挥德军坦克纵深突击和分割包围等机动优势的是入侵法国之战。英法联军约四十个师被德国两大集团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如果不是希特勒出于种种考虑下令部队停止前进,英法军队难逃被德军围歼的厄运。闪电战的奇袭、集中和速度等特点,在入侵法国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开战前,盟军无论军队人数、坦克、飞机和重炮数量都多于德国,法国坦克除机动性外的主要作战性也优于德国,但德军在最出乎法国意料的阿登集中了七个装甲师的优势兵力,派出了最优秀的装甲指挥官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将德国三号、四号坦克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仅一天能推进30-60英里(相当于48-97公里)。这个速度远高于此前一代任何军队的速度,令英法军队猝不及防。日苏德战争爆发,300万德军(3700辆坦克)和仆从国军队从1800公里的漫长战线对苏联发起突然袭击。由于苏联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士兵素质低、指挥差,武器装备陈旧,德军头几个月的进展势如破竹。9月底,德军已包围了列宁格勒,并推进至莫斯科外围地区,苏联西部战场的旧式坦克(主要是Т-26等)与飞机损失殆尽。德国闪电战的威力达到了最高峰。然而,闪电战的弱点也在这时充分暴露。在波兰、挪威和法国等空间有限的战场,以速度和突破擅长的闪电战极为有效;而在纵深辽阔的苏联平原上,德军兵力被大大地分散了。德军后勤所面对的不再是马斯河西岸色当到敦刻尔克170英里的距离,他们的补给线往往有数百英里,现代战争所需的成吨给养、弹药、燃料和润滑油,很难送到突进的前线。在苏联的秋冬季节,严寒、饥饿、疲惫、燃料和弹药不足严重损害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战斗力。苏联大纵深的兴衰起伏20世纪20-30年代中期,苏联在发展机械化部队和军事理论方面都是世界先进水平。1932年,世界上第一个坦克机械化军(编制500辆坦克)在苏联成立。大纵深作战理论是图哈切夫斯基、特里安达菲洛夫、沙波什尼科夫、叶戈罗夫等人创建的、有着深远影响的军事理论。其中图哈切夫斯基贡献最大,他认为未来战争是长期而艰苦的工业化战争,要以坦克和飞机为主角,集中优势兵力“在主要进攻方向上坚决勇敢和大纵深广泛地运动、追击,直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战不可避免地是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一次攻击跟着一次攻击,致使敌人遭遇连续不断的伤亡”。1935年苏军正式提出大纵深作战理论。其实质是用航空火力和火炮压制敌军防御全纵深,步兵为主的第一梯队在选定方向上突破敌军战术地幅;然后将坦克为主的快速集群投入交战,迅速向战役纵深挺进,将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不难看出,大纵深作战有两个核心,即第一阶段的阵地突破和第二阶段的纵深发展。快突破敌军战术地幅是大纵深作战最难也最关键的阶段,它要求在突破主方向上高度密集地配置火炮、飞机等火力。没有对敌战术纵深的快速突破,后面的战役突破代价太高,甚至根本不能实现。不幸的是,1937年斯大林在肃反扩大化中处决了图哈切夫斯基,对大纵深理论有重要贡献的很多将帅也遇害。此后,大纵深理论遭到怀疑,苏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停止了对大纵深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大纵深倚仗的地面力量机械化军被解散,空中主要突击力量轰炸航空兵也停止了发展,这都为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溃败埋下祸根。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军闪电战的成功,令苏联领导人意识到大纵深理论是正确的,于是开始按照大纵深理论改造军队,编写新的野战条令,重新组建了机械化军。到战争爆发时苏联共有29个机械化军,但大部分没有配齐人员和装备,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阵地防守很接近一战时的基点式防御:阵地纵深浅,仅有不多的散兵坑和掩体,缺乏堑壕和交通壕,反坦克武器严重不足。这样的防御体系,对德国闪电战毫无抵抗之力。在掌握制空权的空军火力支援下,德国装甲部队屡屡突破、迂回、分割和围歼苏军。因此,战争早期大纵深理念主要体现在防守上,即建立起大纵深、火力密集的防御阵地,比如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装备反坦克火炮的反坦克支撑点与步兵阵地结合,形成环形防御体系,并配有密集的地雷场和高射炮兵阵地,从各个方向打击德军。苏联符合战争标准的T-34坦克也投入使用,组建起防御阵地内的反突击力量。苏军大纵深防御理念与德国在一战时发展出来的弹性纵深防御很相似。早在德军进攻最猛烈之时,苏联已在局部地区实施反击。月,苏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发动了三次进攻战役,进攻主力是由2-4个步兵师组成的突击集群,一个师进攻正面的宽度最多可达10-20公里。在这样的宽度上,武器装备匮乏的苏军火力必然非常分散,每千米正面的火炮最多也没超过20门,苏军进攻连相对优势都不具备。此后在莫斯科郊外的反攻战等战役中,苏军用于突破的火力仍然不够密集,而且也缺乏足够的坦克组成快速集群,将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1942年夏秋之后,苏联完成战争动员,战时经济进入正轨,加上盟国援助物资源源而来,苏军人员和装备都与德军势均力敌,苏德战争逐渐转入相持阶段。为更好地实施大纵深作战,苏军预先组建战役所需的集团军快速集群,主要由坦克军构成。年冬季,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在德军防御的薄弱地区,苏军突破的兵力至少高出德军一倍。1943年之后的进攻战役中,苏军进攻力量大大增强,突破地段上的兵力、火炮、坦克、飞机都是德军的数倍。在主要突破方向上,苏军拥有150-180门火炮/千米,在难以达成突然性的地方,则每千米部署200门以上的火炮与迫击炮,同时每千米有15-30辆坦克支援步兵,战役坦克密度为50-100辆/千米。这一阶段突破成功率提高到了70%以上。不过,德军也从基点式防御转向构筑火力绵密、纵深梯次配置的阵地。因此,即使有强大炮火支援,苏军负责突破的第一梯队也要在快速集群的(部分)坦克配合下,才能在一天内突破德军防御战术地幅(会导致坦克损失),这样就在一定程度削弱此后快速集群在战役纵深的推进能力。1944年后,苏军进入大反攻阶段。德军有经验的一线作战人员、战略预备队和武器装备在东线都已严重削弱。苏联军工产量与日俱增,坦克集团军、突击集团军大量组建。苏军甚至独创了炮兵师和炮兵军这样的兵种,可集中使用上千门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为苏军大规模进攻提供最主要的火力准备、掩护和支援。苏军对大纵深的运用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苏军突破主要防御阵线后,可以在几十到一百公里的正面、几百公里的纵深上游刃有余地分割、突击、歼灭德军。但最关键的部分,仍然是战役开始快速突破德军防线的战术纵深。闪电战和大纵深到底谁厉害从战术史角度看,闪电战和大纵深作战都是对一战胶着、僵持的堑壕战的突破,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却也有本质的不同。闪电战和大纵深都强调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火炮和飞机,重视机动作战,力争在战役初期形成明显优势,一旦打开缺口,立即向纵深发展,无情地扩大战果。德国最成功的闪电战实例都是在敌国缺乏准备时,或者从防守薄弱环节发起的奇袭进攻。换句话说,德国为了避免一战那种反复拉锯的战局,力争用闪电战快速击溃乃至消灭敌军,从物质和心理上瓦解敌对国。对于波兰和法国等纵深较浅、抵抗意志薄弱的国家,德军几次重大战役胜利就能迫使其屈服。但狂妄自大的希特勒将闪电战施用于幅员辽阔、战争潜力巨大、抵抗坚决的苏联,闪电战难以为继。闪电战本身并不像大纵深那样重视阵地攻坚,德国不希望陷入这种大消耗、高伤亡的作战模式,因为他们和英法一样曾深受堑壕战的折磨摧残。但闪电战没有彻底击败苏联,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逐渐进入了阵地消耗战模式。苏联并不畏惧这样的消耗战,他们找到了迅速获得阵地战胜利的办法,这就是大纵深理论开始阶段的战术纵深突破。苏军对坚固阵地的突破仍以步兵为主,但有大量坦克直接支援步兵,以及在突破阶段后期投入的坦克快速集群。苏联的大炮兵主义也是战术突破阶段的重要保障,没有高密集的炮火准备以及冲击时的火力支援,苏联的战术突破必定死伤惨重,甚至功败垂成。由于火力(包括火炮、飞机和坦克)密度提高以及更灵活正确的使用方式,苏军突破阶段的人员伤亡逐渐降低。莫斯科附近反攻时,每天损失率1.8%-2%,1943年库尔斯克反攻时,每天损失率1.2%,到相持阶段末期,只有0.4%-0.6%。简单概括闪电战和大纵深的区别:闪电战贵在速度和奇袭,避免卷入艰苦的阵地战;大纵深直面挑战,用高密度火力打击、步兵与坦克协同进攻,突破防御阵地。苏德分别采用大纵深和闪电战也是国力和军事体制相适应的结果。1938年,苏联占全球制造产量的17.6%,位居世界第二;德国第三,占13.2%。但苏联工业高精技术含量较低,在军工关键领域远不如德国和日本。苏联考虑到自己的工业水准,从建国起就奉行务实的武器研制原则:力争用最简单的部件实现最优秀的性能,武器操作简单,可大量低成本生产。这是苏联能快速建立适应大纵深作战的大兵团的原因之一。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是苏联在战争中大规模量产的,共生产了6.5万辆各型T-34坦克。德国由于长期受到《凡尔赛条约》制约,军队规模有限,注重发展精锐部队。更重要的是,德国还必须建造大量潜艇和本土防空力量,不能像苏联一样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陆军和前线空军的生产中去。德国寄予厚望的虎式坦克,由于设计复杂和成本高昂,仅生产了1800多辆,并未达到预期。德国所有坦克产量总计才近三万辆,不足T-34系列的一半,如果算上苏联KV系列和IS系列的重型坦克,德国差距更明显。至于火炮,苏联在战争中损失的各型火炮就接近三十二万门,高于德国火炮的总产量。二战中后期,头号强国美国加入,盟军1944年6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陷于两线作战的德军更难以招架。1942年美国武器生产就超过所有敌国的总和,再加上苏联的产量,德国军工数量上的劣势无以复加。此外,盟国还控制世界原油产量的90%。以苏德战争的规模、强度和性质而言,大纵深作战充分发挥了苏联的潜力与能量;希特勒将德国推向了消耗战,闪电战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德国闪电战和苏联大纵深,两种战略谁厉害?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52812 工分:25601
左箭头-小图标
嗯嗯,大概是闪电战吧?苏联在卫国战争之后就开始采用闪电战的战略了不是么?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86880 工分:29386
左箭头-小图标
大纵深的前提下是有纵深。苏联(俄罗斯)是有大纵深的本钱,中国也算有这种本钱的。否则,按开战最初半年内的光景,世界上百分之九十几的国家都已经完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14256 工分:76268
左箭头-小图标
苏军的大纵深战法其实就是闪电战的升级强化版 在德军原有的依靠坦克飞机快速突击的基础上加上了火炮的弹幕遮蔽 即减少自身损失 又大量杀伤敌军 以前的军事以点带面的进军 现在苏军则是全战线的碾压进军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91464 工分:5385
左箭头-小图标
我支持大纵深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5条记录]&分页:
&对德国闪电战和苏联大纵深,两种战略谁厉害?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德国闪电战和苏联大纵深 究竟谁更厉害_百度知道
德国闪电战和苏联大纵深 究竟谁更厉害
我有更好的答案
突破后,快速投入装甲部队,直接冲向纵深优点在于飘忽不定开始之前,无法跟随装甲部队,在远距离突击的时候,容易脱节,先要说一下两者的区别闪电战实际上就是明确攻击目标和会合地点,开战后,不惜一切代价撕开预定缺口,然后装甲部队快速冲入,造成装甲部队攻击后劲不足大纵深则可以说是脱胎于一战时期,切入对方后方,强行合围,闪电战的问题,在于德国的机械化能力不足,后续的步兵和炮兵无法实现机械化,然后后续的步兵部队消灭对方被分割的部队闪电战可以视为一战时期,德国的突击队战术和钳型合围战术的混合二战时期,毛子的勃鲁西洛夫攻势在进攻开始时,不确定具体的突破口,先由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不断试探对方防线,寻找弱点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 德国的闪电战那么厉害,苏联是靠什么击败德国闪电战的?
德国的闪电战那么厉害,苏联是靠什么击败德国闪电战的?
同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和德国学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尤其在西线战场,交战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来来回回拉锯。一次次地发动冲锋,往往是只能把战线推进数米。&在法国看来,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如果想要防范德国的进攻,就要在法德边界构筑一个坚强的防守工事。从1929年开始,在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的指挥下,法国开始建造绵延约四百公里,纵深6-8公里的“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直到1940年5月德国绕路入侵法国,还在修缮和扩建。在德国看来,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当然,德国军方的意见并不统一,很多将军认同老毛奇的看法。老毛奇指挥了1871年的普法战争,他事后却说,以后再想在工业化的西欧地区长驱直入可能不行了:人口越来越稠密,城市和运河星罗棋布,部队行军会遇到重重阻碍。但年轻一代的德国军官,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等,却敏锐地察觉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进攻型武器已经亮相,打破了防守一方的优势。他们酝酿了“闪电战”的战术。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这是纳粹“闪电战”的第一个成功范例。德国空军占领了制空权,波兰的飞机还来不及起飞就被炸掉了,装甲兵部队急速推进,驱散了毫无准备的波兰步兵,无情地将手持马刀和长矛的波兰骑兵压为齑粉。不到一周时间,战场上胜负已定,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的不过是打一只兔子。”德国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占领了波兰。斯大林格勒展开血战。斯大林格勒城中犹如人间地狱,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平均存活时间不到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3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几乎在每一间房间里都进行过战斗。德国士兵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也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1942年11月苏联红军发动第一次反攻。1943年1月红军发动第二轮反攻。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军在此次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南翼大约四分之一的兵力。尽管德军在1943年又发动了几次反攻,但到1944年,德军大势已去,苏军步步西进,战场上的局势基本扭转。怎样击败“闪电战”?首先,不能低估实力的对比。从兵力对比上看,德国军队经过严格的训练,但一旦被消灭,就是整建制地被消灭,战斗力不复存在。苏联红军则是靠人海战术。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征兵数量高达3000万,其中约有1000万阵亡,伤员更是不计其数。苏联红军靠的是在战斗中成长,老兵带新兵,源源不断地补充战斗力。德军孤军深入,物资供给难以跟上,而苏联到1942年就恢复了物资生产能力。从全局来看,1942年轴心国的生产能力和同盟国不相上下,1943年同盟国就超过了轴心国,到1944年同盟国就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场战争拼的是血肉和钢铁的消耗。但是,兵力和军火数量的多寡从来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尤其是要想战胜“闪电战”,靠的更不是数量。第二,不能低估战略的重要性。跟德国相比,苏联的一个战略优势就是不用两头作战,可以一心一意地集中兵力。起初,苏联还担心日本可能会北上,得知日本南下东南亚的作战计划之后,苏联就开始把自己在远东的部队拉回欧洲战场。对那些趴在莫斯科城外的战壕里,已经又冷又累的德国士兵来说,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漫天大雪之中,突然看到身披白袍,从蒙古前线赶回来的红军精锐之师。与此同时,德国却不得不同时在多条战线作战:欧洲、海上、北非,即使是在东线,战线也长达1800公里,往往顾此失彼。当然,也不能高估战略的重要性。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疑心很重、出尔反尔的领袖。进攻莫斯科失利之后,希特勒变得更加神经质。如果不是他连出馊招,德国军队战绩会更好。到底德国应该再次进攻莫斯科好呢,还是南下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好呢,至今仍然是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但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德国不该同时在几条战线上展开进攻,既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又要进军巴库油田。如果不是斯大林对苏联红军的清洗,苏联也不会在战争初期遭受如此惨痛的损失。但他在战争期间,逐渐意识到,自己有一批能干的将领,这才将权力更多地下放。事实证明,英明领袖是不靠谱的,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不要犯致命的错误就行。第三是地理。人们常常提到,苏联的战略是用空间换取时间,由于腹地纵深,所以有缓冲的机会。这一点当然是不容置疑的,但也无法强调得过头。试想,如果莫斯科被打下来,德国占领了苏联的欧洲地区,即使苏联还剩下广袤的西伯利亚,但元气大伤,是不是会有灭国之灾,就真的很难说了。拯救苏联的最重要的地理因素不是地形,而是气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941年恰好赶上了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之后最冷的一个冬天,而德国士兵还穿着夏季的制服。秋天阴雨绵绵,地上一片泥泞。冬天冰冷刺骨,油箱结冰,飞机、坦克都没法开动,机枪也因冰冻无法开火。春天到来之后,表层的泥土化冻,但底层的泥土仍然冻结,加上下雨,又是泥泞。这使得德军的机动能力大大受阻。本来,深入敌后是可以以战养战的,但苏联采取了“坚壁清野”的做法:他们烧毁谷仓和桥梁,毁坏水井,或在水井中投毒,把牛羊、工厂都运走,让敌人得不到任何东西。着名历史学家基根的《战争史》里,专门写过地理对战争的制约:有的地方,任你再雄兵百万,打不了仗就是打不了。最后一点,可能也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一点,是组织的自我进化能力。很多历史学家热衷于寻找“转折点”,但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下棋下到最后,都有可能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的电视编剧喜欢寻找决定战争胜负的“秘密武器”,比如破译了对方电码的情报人员,比如新式武器。一些研究二战的学者会提到苏联的T-34坦克。这一坦克号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性能最好的坦克,就连古德里安都承认,当T-34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德军的装甲兵优势就没有了。其实,T-34早期的缺陷很多,比如没有无线电联络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T-34还漏雨,一下雨就要担心仪表盘会不会被淋坏。苏联不是不知道T-34有这些缺陷,但战事紧张,怎么能停下生产先改进呢?他们只能一边生产一边改进。最终, 当T-34经过改进、真正发挥威力的时候,是在1944年年中之后,那时二战欧洲战场的局势已经明朗。“闪电战”本身靠的就是协同作战。空军要先发制人,炸掉对方的飞机、兵工厂和交通通讯设施;工程兵要赶到装甲部队的前面搭建浮桥;步兵要负责保护坦克,清除地雷,提防反坦克部队;这其中靠的是官兵之间、不同的兵种之间、武器和士兵之间、前线和后勤之间的协调。胜败乃兵家常事,最初的胜利并不保证最终的胜利,最初的失败,甚至是惨败也不预示着最终的失败,关键在于一边打仗、一边调整,不断地自我进化。苏联红军之所以能够挫败“闪电战”,是因为他们慢慢摸索出了如何阻击纳粹坦克、瓦解敌人主力武装、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机动能力。与其说是T-34压制了德军的坦克,不如说是地雷和反坦克部队。地雷是一种残忍的武器,也是一种廉价、高效的武器。地雷可以大批量生产、易于运输、可以巧妙地隐藏起来。地雷不需要炸毁整个坦克,比如,只要把坦克的履带炸掉就足矣。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埋下了数万颗地雷,雷区很快就被夏季的麦田遮盖。苏联红军的雷区有16-25英里宽,每一英里大约有2400颗反坦克地雷,2700颗反步兵地雷。密密麻麻的雷区,极为有效地阻遏了德军的闪电攻势。苏联的反坦克部队也表现出众。步兵可以使用略显简陋的反坦克步枪(如PTRD-41)。反坦克步枪当然不能摧毁整个坦克,但攻击卡车的轮胎、坦克的履带,甚至击穿轻型坦克的护甲,还是绰绰有余的。新组建的反坦克炮团则会使用ZiS-2加农炮,不仅可以打坦克,而且能破坏铁丝网、敌人的火力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卡车、吉普的大量使用,反坦克部队的机动性大大提高,甚至超过了坦克部队:他们会提前赶到装甲兵的前面,早早地埋伏好。战争被称为“制度的检察官”(great auditor of institutions)。能否从错误中不断学习,鼓励创新和协作,调动官兵的积极性,突破以后的制度樊篱,是胜败的关键。日本在30年代研制出来一系列先进武器,如零式战斗机、赤城号(Akagi)航空母舰、大和号战列舰等,但在40年代,他们的创新能力却突然消失了。纳粹直到最后还在孜孜不倦地研制新式武器,比如V-1和V-2火箭、喷气式飞机和通气管潜艇,但这时德国已经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这些先进武器也只好束之高阁。2017最值得关注的几个微信号历史解密故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荐语:最大的历史解密故事社区,我们以史会友,纵谈古今,不亦快哉!诗词大会粉丝团荐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关注诗词大会,独享江南塞上之诗韵,逍遥唐诗宋词之远方。曾国藩家书荐语: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匹敌,他是十九世纪中国受人敬仰的学者型官员。网友推荐好文回复“数字关键词”,可看对应热文【1】揭秘:一个卧底,一个被处死的“西方间谍”【2】二战欧美国家为何对德军屠杀犹太人予以漠视?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分享优秀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微信号:worldwar12
最大的一战二战历史爱好者社区。本号专注于解密一战、二战历史故事,欢迎您的加入,我们一同探讨之!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作者最新文章
作者热门文章
XIAOSHOUZHI - 京ICP备号-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闪电战时间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