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争夺战赢得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世界各国的末代王朝与君主(一)
中国:清王朝(年) 首都:盛京、北京&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十二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简介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最后君主:宣统帝溥仪(年在位)爱新觉罗&溥仪(日-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日&12日)。其在伪满洲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溥仪,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之孙、祖母为奕譞侧福晋刘佳氏,载沣(第二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溥仪的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傀儡皇帝。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当皇帝,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日本人的一个傀儡和侵略中国的工具。抗战结束后被判决有期徒刑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释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在位时间  以下时间均为公历:   日&日(3年)清   日&7月12日张勋兵变 溥仪复辟(12天)民国   日&日任伪满洲国执政(3年)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日&日为伪满洲国皇帝(11年)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庙号和谥号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称呼都是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因为他没有庙号和谥号,毕竟清朝以后帝制被推翻了,继承它的中华民国及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能给他上庙号和谥号。   但溥仪毕竟是末代皇帝,货真价实地做过三年的清朝皇帝,所以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于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宪宗&和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宣国公(此人身份有待进一步核实)&的建议下,于2004(一说是2002年)重新给溥仪上了庙号和谥号,庙号曰:清恭宗;谥号曰: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献陵&, 尊婉容为&孝恪愍皇后&,谭玉龄为&明贤皇贵妃&,李玉琴为&敦肃福贵妃&,在约纯思曰宪 ,圣能法天曰宪, 圣善周达曰宪 ,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 ,文武可法曰宪 ,聪明法天曰宪, 表正万邦曰宪 ,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 表正万邦曰宪,博闻多能曰宪 ,赏善罚恶曰宪;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 ,执心克刚曰襄 ,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知过能改曰恭,逊顺事上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使民折伤曰愍 ,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 危身奉上曰愍,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艰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从谥法解释来看,后一个庙号和谥号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溥仪的一生。   但是需要注意,以上谥号,庙号都是民间所加,与以前皇帝的谥号,庙号为政府(朝廷)所加是不同的,溥仪所谓的谥号,庙号并不算是正式的谥号,庙号。&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年) 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罗曼诺夫王朝,指的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在该王朝时期,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罗曼诺夫王朝简介罗曼诺夫王朝(Romanov Dynasty;Romanovyi;Романовы)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俄国封建王朝。1613年1月,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被推举为沙皇,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的统治。18世纪初彼得一世在位时,俄国迅速强盛,建立俄罗斯帝国。后不断扩张领土,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强国,农奴制日益加强。1741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继位,男嗣断绝,外戚当权,但仍袭用罗曼诺夫王朝的名号。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19世纪末形成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次年7月17日,沙皇一家在叶卡捷琳堡被处决。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期间,对内实行专制的农奴制,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镇压各国人民革命。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俄国三百多年,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在该王朝时期,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这个王朝几乎从所有邻国身上吞下肥肉,攒下了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江山,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大步流星追赶世界文明的潮流。直到它覆灭时为止,留下的仍然是世界一流的强国。王朝建立年担任沙皇的鲍里斯&戈冬诺夫将政敌罗曼诺夫家族流放到科斯特罗马。也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俄罗斯新王朝的开创人。17世纪俄国爆发抗击波兰人入侵的战斗。1610年,波兰王国入侵俄国并占领了莫斯科。在波扎尔斯基、米宁的率领下,俄国组织了义勇军抗敌,并向莫斯科挺进。波军惊慌失措,派骑兵前往莫斯科支援被围困的部队。波军闯进农民伊凡&苏萨宁的家,威逼他指点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苏萨宁急中生智,把敌军领入荒无人迹的森林,使侵略者在那里冻死、饿死,全军覆没。而苏萨宁本人从容就义,为祖国献出了生命。次年1月,全俄缙绅会议在莫斯科圣母升天大教堂开幕,选举伊凡雷帝的亲戚、只有16岁的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2月27日正式加冕,从此开始了长达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1613年1月,罗斯托夫总主教菲拉列特的儿子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被俄罗斯贵族、大商人和高级僧侣等推举为沙皇,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的统治。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代沙皇就是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但包括他在内的几位俄罗斯沙皇都不为人们所熟知。&王朝历史变革&&彼得大帝的革新王朝最著名的沙皇是彼得一世,即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人们一般称他为彼得大帝。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位沙皇。1697年,彼得乔装改扮,化作他名随同俄国使团出国考察,先后在荷兰、英国等国学习造炮、造船和航海。回国后,彼得开始仿效西欧发达国家,以军事为中心实行一系列改革。由于他积极鼓励俄国西方化,并鼓励废除包括蓄胡须和穿着冗杂的长袍在内的诸多礼节,彼得一世一般被看作是俄罗斯帝国的最初奠基人和开化的代名词。俄国的第一家兵工厂、第一家报馆都是在他的倡导下成立的。由于彼得大帝的革新,俄国迅速发展成为东欧的强国。俄国迅速发展各种产业。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彼得发动了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大战&,战胜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北方大战&中一举打败俄国的夙敌和北方强国瑞典,夺取了芬兰大公国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接着与波斯一决雌雄,获取里海沿岸一带。彼得一世还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夺取了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于1721年放弃&全俄罗斯的君主、上帝加冕的神圣沙皇&这一从伊凡四世开始世袭的称号,而选择了&皇帝&这一西欧君主国(如神圣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借此象征俄罗斯帝国与西欧的各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政治地位。1712年,彼得下令将沙皇的宝座从莫斯科搬到彼得堡,窥视整个欧洲。彼得还亲自命令俄国海军总司令阿普拉克辛&找出一条经北冰洋到中国和印度&的航线,又觊觎亚洲。1724年冬,彼得一世巡视芬兰湾后暴发肺炎,竟至一病不起。延至1月8日凌晨死去。王室易主彼得二世(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年在位)去世后,罗曼诺夫王朝断绝男嗣,至未婚无嗣的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年在位)去世之后,由彼得大帝的外孙普鲁士人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王室的彼得&路德维希大公(即彼得三世)继承皇位,罗曼诺夫-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王朝开始。&&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国最著名的女皇帝。1745年出身普鲁士贵族的她同未来沙皇彼得三世结婚。1762年废彼得三世自立。她在位期间(),俄国已经从昏睡中觉醒,并且在西欧和国际事务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她在位34年,发动了6次大规模的战争:包括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两次俄土战争和一次俄瑞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和强权的统治,叶卡捷琳娜二世建立了一个跨欧、亚两大洲、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的超级帝国。在这一时期,俄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了63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6万平方公里来自波兰)。作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大国家的主人,她对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一系列战争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她主导的三次瓜分波兰完全从地图上抹去了这个曾经的东欧大国,两次大败土耳其,使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元气大伤,从此沦为任人宰割的西亚病夫,并为俄国赢得了梦寐以求的南方出海口,还轻取想趁火打劫的瑞典人。她使北极熊的利爪逼近了欧洲的心脏地带,甚至产生过征服世界的雄心。王朝中衰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帝国的经济和政治达到顶峰。亚历山大一世最大的功绩在于打败了法国的侵略者拿破仑&波拿巴,即拿破仑一世皇帝。借此绞杀了法国大资产阶级专权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但在亚历山大统治的后期,由于人民的反抗和神秘主义的影响,俄罗斯帝国开始衰败。1825年至1855年暴君尼古拉一世统治期间,俄国的军事行动频繁,物价飞涨,开始出现崩溃的征兆。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使被压迫的农奴们苦不堪言。1856年战争结束之后,俄国的农奴制已经危在旦夕。1861年至1862年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决定采取措施,于是有了自上而下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即1861年改革)&,通过改革,俄国开始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路线。王朝覆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俄、英、法三国结成协约国集团。1917年,战争即将结束时,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运动,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的腐朽统治被挤垮,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在奥拉宁堡宣布退位,尼古拉二世全家于日,在叶卡捷琳堡与其他皇室家族一起被枪决,至此,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俄罗斯帝国国徽&最后君主:尼古拉二世(年在位)尼古拉二世 (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68年&1918年),俄罗斯末代皇帝,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他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却一事无成。1905年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首都发生流血星期事件,引发了1905年革命。由于斯托雷平改革而暂时度过难关,但是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问题。俄国军队在一战前线损兵折将的消息彻底摧毁了皇帝&小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俄国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几百年。俄国先后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推翻了皇帝专制的统治,后者则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泥足的帝国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日生在彼得堡附近的皇村(沙皇的夏宫),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皇后玛利亚(丹麦公主达格玛)之长子。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除了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外,出现了初期的工人运动。亚历山大三世是在他的父亲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刺杀后带着恐惧的心情上台的。为了躲避谋杀,他放弃在彼得堡优雅豪华的生活,移居到加特奇那行宫,在戒备森严中胆颤心惊地过日子。因此,当时人们耻笑他为&加特奇那囚犯&。但是,亚历山大三世却丝毫没有放松他手中的专制权力。相反,他一开始就宣布,他将按照&对于专制政体之力量与法理的信念&行事。亚历山大三世取消了自1861年以后开始的许多具有进步倾向的改革。他禁止车夫、仆役、洗衣妇、小店主的子女上中学,扼杀国民教育;剥夺教务会议选举校长和教授的权利,取消大学自治;人民稍有反抗即施以酷刑,对革命运动实行高压政策。 亚历山大三世的反动统治,在尼古拉身上深深地打下烙印。&虚弱的皇储年青时代的尼古拉,因为身体虚弱、优柔寡断,没有博得亚历山大三世的欢心。亚历山大三世没有认真考虑让他来继承自己的皇位。然而,尼古拉毕竟受过严格的教育。他会说一口流利的德语、英语和法语,也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亚历山大三世的谋臣、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局长颇别多诺斯柴夫是尼古拉的私人教师,对尼古拉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年,亚历山大三世派尼古拉出国旅行。尼古拉经过希腊、埃及、印度、日本和中国,再从西伯利亚返回。其间曾在日本大津被刺伤(大津事件)。他是俄国皇帝中第一个到过亚洲的人。 日,亚历山大三世逝世。尼古拉二世继位。颇别多诺斯柴夫曾担心,年轻而缺乏经验的尼古拉二世会受到有损于专制制度的&恶势力&所包围。他继续扶持尼古拉二世,直到1905年。专横的皇后日,尼古拉二世结婚。婚礼是在冬宫举行的。由于服丧的关系,没有举行什么隆重的仪式。皇后是德国黑森一达姆施塔特大公爵路德维希四世的女儿,名叫阿里克斯,婚后改名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她是一个玩弄权术、歇斯底里般的女人。她倔强、任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尼古拉二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难怪乎尼古拉二世曾称皇后为&我绝对信任的人。&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正是俄国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沙皇制度已变得更加腐朽了。尼古拉二世继承亚历山大三世的反动衣钵,在其统治的初年,就制造了一场血腥的灾难。日,尼古拉二世加冕。在莫斯科郊外贺登广场举行了盛大的游园活动。广场摆着马戏场和各种摊子。人们听说按照传统的习惯,沙皇将给群众分礼物,于是,许多人纷纷拥到贺登广场。在约九平方公里的地里集中了50万以上的人。广场凹凸不平,有不少坑洼、沟渠,政府又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结果,人群起哄,后面的人挤了前面的人,挤死两千人,挤伤几万人。人们把这场灾难叫做&贺登卡&(贺登灾难)。灾难发生后,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亚历山德拉依然在当天晚上出席舞会,寻欢作乐,好象未曾有什么事故似的。 后来因皇太子阿列克谢患有血友病,沙皇的多数时间隐居在圣彼得堡的皇村和黑海的利瓦吉亚宫,与家人待在一起。专制的暴君&&尼古拉二世登基的时代,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从19世纪末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俄罗斯工业体系得到完善,资本主义经济与腐朽落后的俄国国家制度之间产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而俄国国内贫富差距扩大,大量农民破产,社会矛盾激化。面对这些情况,他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继续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尼古拉二世即位后,地方自治局沙皇政府的县和州的管理机关的自由派曾希望新的统治者给予一个机会来缓和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沙皇制度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但是,尼古拉二世对自由派这种温和的请求完全置之不理。1895年,在接见地方自治局的自由派代表时,尼古拉二世训斥道:&地方自治局代表中竟有些人在胡思乱想,认为地方自治局代表要参加国家行政管理。望大家知道,我要坚定不移地保持专制制度的原则,就如同我那不能令人忘怀的先父一样&。这就是说,尼古拉二世决心继续奉行亚历山大三世的反动政策,维护腐朽的沙皇制度。尼古拉二世继续留用大部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的大臣、官吏。除了颇别多诺斯柴夫外,还有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曾任内务大臣)、谢尔盖&维特(曾任财政大臣、内阁首相)等,作为他保证继续推行反动政策所必需的驯服奴才。日,爆发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堡20万工人扶老携幼向冬宫前面广场集合,去向沙皇递交申述自己的疾苦和请求改善生活条件的请愿书。尼古拉二世竟把手无寸铁的工人当作敌人,命令军队向工人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000多人,打伤2000多人。这就是著名的&流血的星期日&。这一血腥暴行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导致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而这次革命像晴天霹雳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绅士们的酣梦,宣告了帝国主义时期革命风暴的来临。1905年10月,在全俄总政治罢工高潮中,尼古拉二世慑于革命的急剧发展,被迫让步签署10月17日宣言,答应&赐给&公民人身不可侵犯、信仰、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召开立法性的国家杜马(代表会议,类似议会),不经国家杜马同意,任何法律无效。但是,签署宣言的墨迹未干,尼古拉二世就派遣讨伐队,到处枪杀革命者,鼓励黑帮蹂躏犹太人。1905年12月,尼古拉二世把大量军队从彼得堡调到莫斯科,残酷地镇压了莫斯科武装起义。12月武装起义失败后,由于革命尚未消失,尼古拉二世被迫召开国家杜马。当感到杜马并不驯服时,他解散了第一届杜马。日,他又解散第二届杜马,并颁布进一步剥夺工农群众政治权利、保证地主、资本家和黑帮政党(反动保皇的组织)及其走狗在杜马中居稳定多数的选举法。这样,尼古拉二世彻底地背弃了10月17日宣言中所宣布的未经杜马同意、不颁布法律的冠冕堂皇的一切诺言。从此,尼古拉二世更露骨地依靠反动势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主贵族的代表、镇压农民运动的头号刽子手斯托雷平被任命为内阁首相。整个俄国,绞刑架林立。广大群众在专横暴虐的压迫下满怀怒火,怨声载道。 人民愤怒地称尼古拉二世为暴君尼古拉。疯狂的战争&&尼古拉二世积极推行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政策、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 还在远东之行时,中国和朝鲜的领土与财富已为皇太子尼古拉所垂涎。九十年代,俄国开始修筑横贯西伯利亚大铁路。尼古拉为这条铁道奠基,并当了修筑这条铁道的名义监督。这表明他企图通过铁路加强对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在远东争夺霸权的迫切心情。登上皇位后,他更是野心勃勃。他已经是&全俄皇帝和专制君主,兼波兰国王、芬兰大公等等&,却还梦想给自己再加上&中国皇帝&、&日本天皇&等等称号。1895年他与德皇威廉二世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 1896年尼古拉二世加冕时,俄国示意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去庆贺。尼古拉二世与李鸿章密谈。接着,沙皇政府以300万卢布的巨款贿赂李鸿章出卖中国的主权。 6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按照这个密约,俄国以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为借口,企图使清政府接受自己的控制;俄国军舰取得驶进中国任何口岸的权利;俄国取得在黑龙江、吉林修筑铁路(中东铁路)的权利。以后,俄国又在中国修筑南满铁路,强行租借旅顺、大连。这样,整个中国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1900年,俄国参加八国联军,绞杀中国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并乘机占据中国东北。尼古拉二世曾给俄国侵略军指示:&我们不能半途而废,我国的军队应在满洲由北向南通过&。 随着侵略活动的进行,尼古拉二世的胃口日益膨胀。日,俄国陆军大臣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皇上的脑袋中有宏大的计划:为俄国夺取满洲,把朝鲜并入俄国,还想把西藏并入本国。要夺取波斯,不仅要占博斯普鲁斯,还要占达达尼尔。&这充分地暴露了尼古拉二世的狂妄野心。尼古拉二世还同德国皇帝一唱一和,别有用心地宣扬&黄祸论&。 为实现尼古拉二世的掠夺计划,年,俄国同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日俄战争。俄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到惨败,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但它仍不甘罢休,继续准备更大规模的军事冒险。俄法两国在1893年已经签订了军事协定。二十世纪初,由于英德矛盾尖锐化,德国曾企图拉拢俄国。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向尼古拉二世提议建立反英同盟,并把法国拉进来。尼古拉复电威廉,表示同意,但认为必须先得到法国的赞同。威廉对此大为不满,埋怨尼古拉&被法国佬吓得出一身冷汗&, &欠了法国佬的债,所以也就变得太没有骨气了。&1905年7月,威廉二世利用沙皇政府因国内革命高涨和对日战争失利所处的困境,再次提议德俄结盟。两国皇帝在芬兰的比约克岛上签订了反英同盟条约。对尼古拉二世来说,这是轻率的决定。他的大臣们为之手足失措,因为这就意味着俄国将摆脱对法国的依赖,并加剧同英国的冲突,不能从巴黎和伦敦得到俄国所急需的借款。尼古拉二世只好写信告诉德皇:在同法国谈判以前,条约不应生效。从此,俄国加紧同法英国勾结。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形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同德奥同盟国帝国主义集团对峙。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企图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取黑海海峡、君士坦丁堡和土属亚美尼亚,从奥匈帝国手里夺取加里西亚。和一切帝国主义者常常用和平的谎言来掩盖自己的侵略阴谋和发动战争的准备一样,尼古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但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维护者,而且把自己打扮成世界和平的倡议者。他曾先后两次()主持了海牙国际和平会议。但是,尼古拉二世一面高唱和平、裁军, 鼓吹&寻求防止威胁整个世界的灾难的途径&;一面加紧制定侵略战争计划,扩充军备,终于成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之一。尼古拉二世签署了战争的动员令,并在1915年解除了颇有才干的皇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的职务,亲自担任俄军最高总司令,把俄国推进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之中。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命令将列宁从瑞士穿过德国领土护送回国,让其发动革命,以使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3月,首都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无能的昏君&尼古拉二世既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又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认为他的君权是&天赐&的,而他个人只须对上帝负责。他不喜欢同臣民有密切的接触,更妒忌那些出色的、有能力的、有主见的大臣,因为他知道,他们的智慧居于自己之上,总是担心有朝一日大臣们要夺走他的君权。所以,尼古拉二世逐步抛弃了当初为他效劳的大臣。一些敷衍塞责的、但又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却得到他的信任。这种人向他反映某些虚假的情况,往往比官方的报告,更容易得到他的称赞。于是,各色各样的骗子、冒险家,利用尼古拉二世的昏庸、无知,都混迹沙皇朝庭。最大的骗子是拉斯普廷。拉斯普廷本是西伯利亚一个农民,经过几年流浪生活后,以曾经受过秘密传授医道训练的僧侣出现,并冒充&预言家&,到处招摇撞骗。1905年,他被引进沙皇朝庭,得到亚历山德拉和尼古拉二世的宠信。亚历山德拉把他看成是上帝派来拯救皇位和扶持俄国的圣人,看成是保持对专制制度虔诚的庶民的化身。对拉斯普廷的丑事,亚历山德拉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时在沙皇朝庭,如果有人敢直率地讲出拉斯普廷的坏话,一定会惹起亚历山德拉的不快。于是,拉斯普廷日渐得势。在尼古拉二世统治的末年,特别是1915年他主持前线指挥后,以拉斯普廷为首的沙皇朝庭内的狐群狗党在手中掌握了皇室的极大权力,直到任免内阁首相、大臣、给投机商人发放许可证。在拉斯普廷及其党羽的操纵下,整个国家机构瘫痪无力。充分暴露了沙皇制度的全部腐败和丑恶。尼古拉二世反动腐败的统治,激起俄国人民不断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从1915年开始,俄国革命运动因战争而重新发展起来。在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狗咬狗的斗争愈演愈烈。朝庭内外,丑闻百出。亚历山德拉甚至被怀疑是德国的间牒。朝庭内部也有人在酝酿废黜尼古拉二世,另立沙皇。拉斯普廷成为尼古拉二世的替罪羊,于1916年被暗杀。刺客并非革命党人,恰恰是一伙企图挽救专制制度的贵族。尼古拉二世及其宠臣狗急跳墙,便策划同德国单独媾和,以便腾出手来,扑灭革命,稳定国内局势。但是,二月革命的爆发,彻底粉碎了尼古拉二世的反革命迷梦。1917年初,俄国革命时机已经成熟。在彼得格勒,罢工运动迅猛展开。2月25日,罢工开始发展为武装起义。尼古拉二世慌了手脚,连忙诏令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洛夫:&着令于明日,将京都骚乱悉行制止&。于是,在屋顶和角楼架起了机关枪,向示威的群众射击。但是,沙皇的血腥镇压只能促进人民更广泛更剧烈的革命。军队受到革命的感召,先后转到起义人民方面。 2月2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沙皇失去了军部、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 3月2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想传位给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绝,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从日到8月14日,尼古拉?罗曼诺夫及其家人被软禁在沙皇村的亚历山大皇宫。当时的政府或许曾经尝试为皇室建立符合皇家地位的生活环境,然而由于政府缺乏实权,理想无法落实。此时在彼得格勒革命活动如火如荼,临时议会担心皇室囚犯的安危,决定将他们迁往俄国内地。经过多时的辩论,确定他们的居住城市是托博尔斯克,罗曼诺夫一家便迁往该地。他们被允许从皇宫带走必须的家具、私人物品,以及自愿随行并伺候他们的侍从。出发前夕,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携同前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拉维奇来访,兄弟俩最后一次见面、交谈,从此以后再也无缘重逢。米哈伊尔?亚历山德拉维奇被发送到彼尔姆,~13日夜里被地方当局杀死。历史的灰烬&日,在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的要求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得不将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属逮捕,禁于皇村。临时政府曾准备把他们送到英国避难,因遭到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拒绝,没有得逞。以后,尼古拉二世全家被转移到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十月革命后又被转移到叶卡捷琳堡。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们在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看管他们的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赶到地下室,使用机关枪扫射集体处决。他们的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骨渣被埋藏在叶卡捷琳堡地区的一个废弃洞穴中。是年,尼古拉二世50岁,他妻子46岁,儿子14岁,大女儿奥尔加23岁,二女儿塔季娅娜21岁,三女儿玛利娅19岁,小女儿阿纳斯塔西娅17岁。除此之外,沙皇家族的其他人也纷纷被逮捕和转移。算得上幸运的,是尼古拉二世的母亲玛利娅&费奥多罗芙娜辗转回到了自己的故国丹麦。罗曼诺夫家族有个别的血脉到了国外,但尼古拉二世一脉没有幸存下的人。末代沙皇的乱世情仇就这样在俄罗斯无产阶级凯歌行进的号声和&红色恐怖&的枪声中结束了。关于杀害沙皇一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是叶卡捷林堡的地方政权自作主张,政权最高当局坚持这一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对沙皇一家执行死刑是奉莫斯科的命令行事的,坚持这一说法的是参与这一行动的&契卡&人员。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沙皇一家被处决后,苏维埃中央机构确认了这次行动。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召开会议讨论了此事,随后作出的决议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这一决定是无条件正确的&。7月23日,《乌拉尔工人报》发表了如下消息:&7月16~17日夜间,根据乌拉尔州工人、农民和红军士兵苏维埃的决议,枪决了前沙皇尼古拉&罗曼诺夫。这个戴着皇冠的刽子手利用革命的仁慈,活得太久了。&苏联解体后,一切都变了样,沙皇一家的遗体被重新找到,并经DNA检测得到确认。只有皇储阿列克谢和玛丽亚的遗体未被发现。1998年,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命令,沙皇一家的遗体被隆重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教堂中。2000年,尼古拉二世全家被俄罗斯东正教会追封为殉教圣徒。2007年夏天,研究者在叶卡捷琳堡附近的乌拉尔山脉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些遗骸,并送往俄罗斯、奥地利和美国的实验室进行DNA检测。2008年6月,俄罗斯总检察长办公室下属调查委员会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金在一份声明中说,检测证明这些最新找到的遗骸正是沙皇子女的遗骸。声明列出了迄今为止收集的详尽资料,包括弹道、牙齿、化学元素分析等检测结果。悲剧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一切传言到此似乎也将停止,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和沙皇埋葬在一起,似乎已成为永久的迷团......。在尸检之前,人们一直怀疑皇帝的小女儿阿娜斯塔西娅女大公是否真的死于那场谋杀,因此才会有了后来著名的电影《真假公主》和97年动画音乐剧《阿娜斯塔西娅》。&德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年) 首都:柏林&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由于共和国宪法是在魏玛城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因此这个共和国又称为魏玛共和国。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政体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随着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称帝建立的帝国。该帝国在1918德国十一月革命中被推翻。主流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个帝国应该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西方国家政体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君主(皇帝、国王、天皇)为国家元首,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君主的权力、地位亦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君主立宪制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是:君主的权力虽受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是,国家实际权力并不在议会手中,而是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是国家真正的权力核心,内阁是君主行使政权,治理国家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内阁按君主的意志行事,只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是: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和政府手中,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君而不主。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称帝,帝国建立。4月16日,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即:1871年宪法。宪法第五条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多数同意&。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王国,普鲁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因为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正常的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于宪法同时又赋予了皇帝极大的权力,如:规定帝国皇帝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任免官吏等权力,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对宰相的任免权。十九世纪末,帝国权倾朝野,名重一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因为新继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辞职,含泪引退,隐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直至去世。以上事实说明,德意志第二帝国,既不是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应属于君主立宪制中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威廉一世时期文化斗争&&指俾斯麦在1870年代以国家对抗天主教会的行动,天主教徒成为&帝国公敌&。早在1870年,梵蒂冈大公会议颁布了&教皇无误论&,由于德国天主教徒当中存有不同意见,使国家首次卷入教会事务。天主教独于1870年12月创立中央党,宗旨是保护天主教徒利益,可是俾斯麦认为它是保护帝国的敌人,党对宗教的支持使人们认为该党效忠于宗教而非国家。因此,俾斯麦发动一场&文化斗争&,以大大削弱天主教徒在德国的影响力。文化斗争主要在1871年至1876年间进行,俾斯麦采取一系列行动削弱教会影响力,1871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神职条款,禁止&滥用神职以遂政治目的&,之后又通过了一系列法案,统称为&五月法案&。主要措施控制神职人员的培训、任命和教会教育,禁止耶稣会在德国展开活动,1874年把宪法内原有保证宗教自由的数条规条删除,1875年推出&粮仓法&,凡拒签声明支持政府立法行动的教士将不会得到政府的宗教津贴,最后在1876年规定教会不能控制婚礼。许多抵制文化斗争的神职人员遭监禁或驱逐出境。然而文化斗争不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使中央党势力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充满凝聚力,得到选民的支持,在帝国议会内占有不少席位,迫使俾斯麦放弃与天主教徒的敌视,渐渐废除相关法令;至于俾斯麦,他又找到另一个打击对象,改为与中央党合作,文化斗争终告失败,在1887年正式结束。反社会主义法  统一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势力日渐增强,虽然它的人数尚少,可是俾斯麦越来越视它为心腹大患,认为社会民主党是&帝国的敌人&之一。1878年5月,德皇威廉一世遭到暗杀,事件中无人受伤,俾斯麦认为是社会民主党所干的好事,于是向帝国议会提出一项反社会主义法。不久之后威廉一世再次遭到暗杀,伤势严重,愤怒的俾斯麦便解散帝国议会,重新选出一批新议员,10月新国会通过了反社会主义法。反社会主义法又称反社会主义非常法,内容是禁止社会主义者的一切集会、组织、结社以及各种报刊,也不得接受任何募款捐助,不过国会拒绝立法禁止社会民主党参选国会议员,使社会主义者在国会仍有一定影响力。反社会主义法每三年重新通过一次,直至1890年俾斯麦下台。然而反社会主义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助长社会民主党的势力,《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有效的时期被后来称为社会民主党的&英雄时代&。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德国贫富悬殊恶化,不仅引起了社会主义者的关注,同样唤起许多德国社会不同成员的关注,社会民主党势力越来越大,俾斯麦为了压制这些劳工阶级的政治活动,便透过各种福利措施收买他们。在反社会主义同时,俾斯麦又推行一些保障市民权益的社会主义法,包括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灾难保险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1890年国会拒绝通过反社会主义法,1888年上任的威廉二世解除俾斯麦职务,俾斯麦下台,反社会主义结束,社会民主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威廉二世时期1888年3月德皇威廉一世去世,由儿子腓特烈三世继位,可是他因咽喉癌于同年6月去世,由29岁的儿子威廉二世继位。年轻德皇与年老宰相意见相左,最终在1890年威廉二世解除俾斯麦职务,之后的8年时间里,威廉二世任命过3位宰相,但都未能成功解决国内工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问题。为了打击工人和民主团体,帝国政府曾经试用过强硬和怀柔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二任首相列奥&冯&卡普里维伯爵采用温和手段,企图以降低关税以利二业人士,使党派放弃成见,互相合作为国家发展作出最大努力。他的做法反使党派关系恶化,失去支持的他在1894年辞去总理一职。接任的霍恩洛厄,采用集体政治的方法,把不同利益集团结合起来,以实现意见一致,联手对付共同敌人。霍恩洛厄在1900年退休,接任的伯恩哈德&冯&比洛为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利益,于是恢复了一些商业条约,以及提高一些关税。比洛在1908年犯了一件错事而在1909年辞职,当时英国每日电讯报访问威廉二世时,威廉二世无意间说了一些有损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说话,每日电讯报访问员把稿交给首相过目却没有发现出来,到公开时才发现,比洛只告诉德皇以后说话小心一点。接任的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曾尝试进行****,但失败而回。动乱与革命&1914年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事的拖延及高的死伤人数使人民厌倦战争,男丁被征召,国内士气低落,自1915年起德国国内开始出现粮食暴动,1917年还出现大规模罢工行动。同年霍尔维格政府被麦可利斯政府取代,事实上麦可利斯的宰相一职被架空了,由军事首长兴登堡及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同年右翼的德意志祖国党成立,一心一意支持军方领导政府,不少民族主义者认为战争的持续是因为犹太人还末从战争中赚取足够利润,反犹太主义死灰复燃。不久新宰相冯&黑德林上台,之后不久马克斯&冯&巴登被任命为宰相,此时德国战败已成事实,军事首长把政权交还给巴登的文人政府。此举做法目的是防止联军提出苛刻的媾和条件,及防止国内动荡不安扩大。新政府进行宪政改革,包括各部门向国会负责、文人控制军队等。此外,国内普遍要求威廉二世退位,但他不肯。这些宪政改革是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心,1918年10月威廉港水兵叛变,不肯接受上级命令把舰队驶出威廉港执行一项攻英任务。此兵变触使全国爆发大规模叛变,局势急转直下,宰相在11月9日辞职,新宰相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上任,当天下午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腓力&赛德曼在国会大楼宣布共和国成立,威廉二世在晚间出走,德意志帝国亡。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威廉二世的退位未使德国国内恢复秩序,但共和国的成立已经把此残局交给魏玛政府处理。
德意志第二帝国国旗&最后君主:威廉二世(年在位)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 (日&日) ,德意志帝国皇帝(),他继承了一个欧洲最强大的帝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头脑,当其盛时,一言一行都足以震动寰球,在声势显赫日丽中天的统治三十年后,却被总参谋部架空,被人民抛弃,最后凄凄惨惨的躲到外国苟延残喘的渡过余生。&&早年生活他在1859年出生于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长子。维多利亚皇后是亚历山德拉皇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的姨妈,英国爱德华七世的姐姐。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令他患上了Erb's Palsy (暂译作:尔勃氏麻痹),以至左臂萎缩。在上面的相片中,他就用健全的右手掩着了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经常用左手拿着一对手套,让左手看起来长一点。他也喜欢用左手倚在剑或拐杖,做到比较体面的效果。日威廉一世逝世后,他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不久死于咽喉癌,同年六月威廉二世继位成为皇帝。最近,有关宫廷对他出生之记录指出,威廉的脑部可能患过病,以致引致脑部损害。他如此的健康问题,可能令他培养了具有野心、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样的德性有否影响他在个人及政治上的生活,历史学家还未有定论。如果此论调属实,那威廉的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他的母亲对儿子态度冷淡。基于对儿子的缺陷有罪咎感,母亲尝试迫儿子加紧运动,尝试治理好那种缺陷。故此,威廉与其母亲的关系不太好。另外,由于维多利亚皇后出生为英国贵族,她常常向儿子灌输英国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坚持只称呼儿子的英语名字:威廉在德语作&Wilhelm&,但她称之为&William&;她的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称为&Henry&。未来皇帝威廉从小开始就对英国与英国人有复杂的感觉,可能影响了他后来对英国的态度。&战前统治社经政策&&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后,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其实,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他在1890年迫使俾斯麦去职。后来,他先后任命卡普里维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冯&比洛继承职务。在1909年,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成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贝特曼&霍尔维格的意见,并肯定他对内政事务的远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鲁士选举法改革。在战争进行三年后,威廉才在1917年勉强地与他分道扬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首相都是高级公务员,而不是如俾斯麦一般的政坛老手。 其实,威廉想避免第二个俾斯麦出现,因为他认为俾斯麦过于专横&所有官员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会见皇帝。另一方面,在被逼退休后,俾斯麦一直猛烈批评威廉的政策。在社会政策上,帝相二人的意见同样充满分歧。最少,在统治初期,威廉对社会主义组织的容忍,赢得公众的正面评价。帝国主义的道路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以显示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语:Weltpolitik),具有强烈军国主义的色彩。 他欲借殖民地扩张,为德国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一改以往俾斯麦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中心主义。在帝国议会的讲演中, 威廉二世以无比的热情说: & 俾斯麦推行的欧洲大陆政策十分狭隘, 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 柏林应当是& 世界都市柏林&, 德国贸易应当是& 德国世界贸易&, 德国与世界的含义是一致的, 因为世界各地都应体现德国政策??&帝国议会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光是瓦德西、梯尔皮茨、霍尔斯泰因等人狂热捧场, 以斯土姆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工业巨头们更是欣喜若狂, 他们垂涎欲滴地注视着海外市场。&&在庆祝德意志帝国成立25 周年的集会上, 柏林的德意志帝国电台播发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贺词: &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 到处都应当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商品, 德国的知识, 德国人的勤奋要漂洋过海??&全世界, 尤其是欧洲的英国、法国、俄国, 惊悸地听着这称霸世界的宣言, 感觉到一个庞大的火药桶就在身旁, 随时可能爆炸而祸及自身。1914 年, 欧洲国家关系出现了原三个同盟国和兴起的三个协约国的对抗格局。美国和日本虽然是世界第一、第八号强国, 但无法横越大西洋和逾越欧亚大陆插手欧洲事务。作为欧洲第一强国德意志, 直接面临的是世界头号殖民大国英国的阻挠。要想扩张, 德国的对手就在欧洲。&世界政策& 的核心是称霸世界, 德国开始和英国首先争雄。英国竭力想利用武力吞并南非, 从布尔人手里夺得奥兰治和德兰士瓦两个共和国, 因为这里的钻石和黄金对英国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德国也早就垂涎这个地区, 威廉二世一面鼓动德国向这一地区输入商品, 向德兰士瓦进行经济渗透, 一面用金钱和军火支持布尔人对抗英国。在英国自诩为世界第一大海军强国的问题上, 德国也决不等闲视之。德国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早就严峻地指出: & 没有强大的海军, 德国的世界作用就如同没有壳的软体动物。&于是, 德国在1898 年就通过了为期20 年的庞大的提尔皮茨计划, 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倍, 目的是与英国在大海上争一雌雄。到1914 年, 德国已拥有各种战舰232 艘??面对这种威逼, 英国迅速寻找盟友抗德。1902 年,英国与日本结盟, 接着又向法国靠拢。法国是德国的&世仇&, 法国一心想收复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同时在摩洛哥同德国彼此争夺。1903 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 1904 年4 月8 日两国订立《英法协定》, 宣告两国为抗德联合起来了。德国勾结奥匈帝国, 不但在巴尔干地区和黑海海峡一带修铁路, 而且挑起战争, 掠夺该地区国家, 这一切严重损害俄国利益。一旦黑海海峡落入德国、奥匈帝国之手, 俄国南下的大门就将被全部封锁, 同时, 俄国在财政上一直依赖英国和法国。1907 年8 月31 日, 英、俄两国缔结《英俄协定》, 调整彼此利益后联手反德, 法、俄两国早在1892 年就签有《军事协定草案》, 内容规定无论何方遭到德国攻击, 另一方即全国动员进攻德国??无形中, 以英、法、俄为代表的三国协约形成军事集团, 共同抗衡原有的德、奥匈、意大利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威廉二世向外扩张的手一直伸到东亚的中国: 1897年他派兵占领青岛, 强行& 租借& 胶州湾, 为期99 年,1900 年6 月20 日, 德国安排一个& 驻华公使在北京被杀& 的阴谋, 为德国直接派军队入侵中国制造借口。为了使自己设计的& 世界政策& 得到国内支持, 威廉二世十分重视毒化德国人民的工作。为此, 威廉二世在国内大造战争扩张舆论, 他带头号召成立& 泛德意志同盟&。& 泛德意志同盟& 广泛地吸收知名作家、学者、工业资本家和全国地方有影响的议员参加。为了使& 泛德意志同盟& 富有活力, 威廉二世亲自到该会发表演说,指使大垄断资本家斯丁纳斯和克虏伯之流直接参加该组织, 并为该组织提供了大量经费。正是由于威廉二世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 德国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 以浓郁的政治色彩纷纷成立: 殖民协会、海军协会、陆军协会、德意志青年协会以及由农场主成立的农场主联盟, 由工业资本家成立的工业家联盟、汉撒同盟, 中产阶层联合会等等, 这些民间政治组织为追随威廉二世的& 世界政策& 服务。威廉二世公开宣扬: & 世界只有依靠德意志才能得救&,& 我们是地球上的盐&, ?? 以& 泛德意志同盟& 为首的组织立即在全国各地大造战争舆论:& 如果德国不去统治世界, 那将从地球上消失, 两者必居其一&,& 我们必须扩张, 对于我们来说获取新的领土是迫切需要, 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利益要求我们作出这种选择! &&1904 年, 柏林的一家报刊登载了一篇题为《泛德意志德国》的文章, 该文章以最露骨和最无羞耻的论调说:    &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国, 一个置于德国霸权之下的日耳曼民族的世界帝国! &一些德国显贵要人也利用各种场合宣扬& 世界是属于德国的合理性&,& 日耳曼民族领导世界的总体进步是德国政府的责任&。就连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将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还振振有词地说: & 战争会开发和显露人类最优秀的光辉??&外交风格与步向战争威廉二世生性冲动鲁莽,故此未能在?鹿?亩酝庹?呱喜扇&硇缘姆桨浮F渲幸桓龊美?樱?撬?酝持斡⒐?谋淼芗坝⒐?恢职?藿徊?墓叵怠6运??裕?胗⒐?⑸?渥俺逋皇恰白钅岩韵胂蟮氖隆保蝗欢??孀潘?罅坷┙&>?募苹??己螅?鹿?尼绕鹆钣⒐?跷?切摹T?914年,战争爆发时,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其舅父所设的外交陷阱而被卷入战争。其实,威廉未曾领悟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已令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损。1896年,德兰士瓦的总统克鲁格成功镇压詹森远征,德皇竟然用电报向他祝贺。当时布尔人与英国关系紧张,所以英国对这克鲁格电报感到愤怒。而在八国联军事件中,他发表演说,勉励参与战役的德军,要他们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国。这令德军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冠以&匈奴人&的绰号。不幸地,他想出于好意为自己的外交政策辩护,但屡次犯上严重的错误,令对外关系更恶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国报章Daily Telegraph的访问。他借此宣扬德英的友好关系。可是,他一时意气用事,竟然冒犯英国、法国、俄国和日本。他指出,德国人不喜欢英国人(而他不是)、法俄两国曾煽动德国干预第二次布尔战争,以及德国的海军扩张是针对日本,而非英国。(他其中一句著名的话是:&你们这些英国人都是疯的,疯的。&) 因为他这番激烈的言论,连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蝉。而他自己就在此事以后几个月,都保持低调。伯恩哈德&冯&比洛首相由于没有适当编辑当天访问的纪录,被威廉革退。 虽然如此,德英两国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关系。在爱德华七世葬礼的出席名单上,威廉排名第一。 不过,报章的事件已令威廉受到严重的心理打击。其实,在最后十年的统治期间,他减少参与政府事务,是当时一般评论所未预料到的。在战争前,威廉再次不跟随俾斯麦孤立法国的政策。纵然他欠缺诚意,他尝试与法国修好&但基于法国坚定不移的复仇主义(普法战争之失败)和对德国的愤恨,这些尝试的效果很有限。威廉尝试缓和法国的复仇情绪,但与对英政策雷同,他还是不光彩地失败了,始终是因为他不懂随机应变。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发生&他访问丹吉尔时,不经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独立的言论,因此触怒了想在该地扩展势力范围的法国。全凭他的外交官员表现出色,成功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避免德国与法国及两者同盟正面交锋。&革退俾斯麦以后,德皇任由在登位前签订的再保险条约在1890年失效。这令德国失去俄国的支持,从此不能保证她在德法两国有冲突时会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张,使德国对英法俄三国的政策摇摆不定。一方面,他忠于支持与奥匈帝国的联盟&他甚至在1889年向奥皇表示,只要奥国以任何理由出兵,德军也会鼎力支持;而另一方面,德国又愿意与英国合作,甚至想过与法俄两国组成强大的欧陆联盟&威廉认为在1905年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会面后,已经得到俄国的支持。他是成功的使尼古拉二世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惊恐万状的俄国外交部和陆军部马上迫使尼古拉二世自食其言,否定了这个条约。萨拉热窝事件日,德皇的朋友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人刺杀身亡。得知好友的死讯后,威廉感到大为震惊。于是,他向奥匈帝国提供协助,支持后者镇压策划刺杀行动的秘密组织,甚至容许奥国以武力对付怀疑是该组织的幕后黑手&塞尔维亚。威廉想在事件平息前留在柏林,但他的部下建议他按每年习惯在7月6日到北海出航。这样的建议,可能是出于德国政府中有人认为皇帝会干预事件,希望借此分散皇帝的注意,利用事件提升国家威望,甚至不惜一战。威廉虽然性格高傲,但对此甚为敏感。德皇以奇异的方式对事件以电报作回应。奥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后,塞尔维亚于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条款,除了第六条: &在奥国政府之有关部门的协助与指示下,塞尔维亚必须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现在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塞尔维亚认为以上第六条条款违反了她的宪法规定,而且会损害她的主权独立,所以拒绝接受此条款。威廉于7月28日赶回柏林。阅读过塞国的回应后,他的回应是: &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在48小时之内!这比理想更好。奥地利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但既然赢了,就再没有任何开战理由了。[奥地利外交大使] Giesl 其实应该安心留在贝尔格莱德。在这份文件上,我实在不应该下达总动员的命令。&威廉在开战前的最后一刻,其实想劝谕奥地利和平解决事件。然而,在奥国政府还未得知德皇的意见时,政府内的部长与将军已经说服了八十四岁高龄的奥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虽然威廉二世满怀扩张野心,但他有否发动战争,则难以有定论。他的确希望德国变得强大,但他从未想过以如此大规模的冲突来实现这目标。由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到德国向俄国宣战期间,德皇明白大战即将爆发,于是竭力争取和平。威廉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日沟通,尝试避免战争。他乐观地解读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认为奥军只会将战争限于该地。然而,威廉的努力为时已晚。在部下的劝谕之下,德皇下令总动员并开始进行施里芬计划。当时,英国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皇的战争& (也正如断言二战是希特勒的战争) 。此看法现在被视为不公平,这是基于它断言威廉二世要为此负上个人责任。但其实,威廉大力鼓吹军国主义,支持德国军扩张,又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克虏伯公司),已经令他的国家陷入军事竞赛。当这竞赛变得难以驾驭的时候,战争就在所难免。在签署总动员之命令时,威廉被认为曾经对部下说过&你们会后悔的&。但那边厢,他又鼓励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政策。在战争期间,威廉更自任德军大元帅。 作为战时国务的最终决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负担实在太沉重。当战事持续,他越来越依赖部下的意见,以至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战争期间,受到挫败感与胜利的幻想影响,威廉的策略摇摆不定。虽然如此,这位德国皇帝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他依然能监督军事生产、颁发奖章与发表演说鼓励士兵。另外,德皇依然有自由任命官员的权利,能掌握重要的军事指令。1915年,他撤换总参谋长小毛奇,改用埃里希&冯&法金汉。同样地,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后,威廉下令海军减少与英军正面冲突。1918年,德军的最后攻势宣告失败,四面楚歌。明显地,结束战争将会是明智之举。而那时,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权力。由于他不满被部下架空权力,他尝试在战争末期的危机中争取主导权。得知德军大势已去后,他支持德军向盟军投降,以免德国为继续打仗而遭受灭顶之灾。&&退位德国革命在柏林爆发时,威廉正在比利时Spa的德军总部。兵变令他十分惊讶,不知应否退位。直到那时,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帝国皇帝的称号,仍可保留普鲁士国王的身份。不过,在日,为求政治统一,首相马克斯&冯&巴登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两个称号也废除。威廉的皇帝梦幻灭了。亲王得知只有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国的局势后,自己也在皇帝退然后位后辞职。在德军总部,首席总监鲁登道夫辞职,由威廉&格勒纳接任。格勒纳向德皇保证在元帅兴登堡的统领之下,德军会撤退至德国而不会镇压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国已经失去最后的支持,就连兴登堡这个一生拥护皇帝的将军,也只能劝谕威廉退位。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兰&一个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国家。凡尔赛条约第227条明确规定将威廉定为战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国际道德及条约的圣洁 (例如德国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时) 。但荷兰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绝引渡他受审,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威廉凭着与女王的亲戚关系,在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Huis Doorn,度过余生。他免除与官员和仆人的君臣关系,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头衔。战后生活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忆录,坚称自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他一直邀请贵宾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欧洲事务。他本来很希望希特勒会帮他复辟王朝,但纳粹党始终没有让威廉如愿以偿。不过,对于希特勒成功解决德国的政经困难,他深感欣赏。德国在1940年占领荷兰后,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日,威廉在荷兰的Doorn病逝,被葬于Huis Doorn,由希特勒为他举行一个小型军事葬礼。他生前希望葬礼上不摆设纳粹党的标志,但纳粹党没有理会。
威廉二世皇帝()&法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年) 首都:巴黎&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年),后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简介法兰西第二帝国于日建立,日废除。1866年面积扩展到550,986 km²。1860年代,普鲁士的崛起令法国深感不安,最后两国因1870年的7月危机酿成战争,国民议会被人入侵,共和派代表莱昂&甘必大在巴黎大会堂宣布帝国灭亡,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皇后欧仁尼逃离杜伊勒里宫,到达英国,正式结束了被废除的帝国。国号法兰西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日发动政变。翌年1月14日颁布宪法,加强总统权力,削弱议会的立法权。1852年11月 7日,元老院颁布法令建议恢复帝制。随即举行公民投票,绝大多数表示赞成。12月2日宣布恢复帝国,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根据多次补充的帝国宪法,皇帝是国家元首,统率军队,有宣战、媾和、结盟、订立商约和特赦,任命政府与地方官员,批准公共建设工程,决定是否将法案送交立法团讨论等权力。帝国立法体制分成 3部分:参政院由皇帝任命,约50人组成,任务是维护宪法与保证皇帝统治,它准备法案和审查法令修正案;凡年满21岁并在某地居住超过半年的法国男子皆有选举权,立法团由选举产生的 200多名议员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帝任命,立法团仅有权讨论和表决法案;元老院由皇帝任命,由约100名亲王、元帅、主教组成,批准立法团通过的法令。大臣们执行皇帝命令,各自对皇帝负责。参政院对省长实行监督。地方政权掌握在省长手中,他们领导全省警察,控制社会舆论。帝国时期重要官员有内政大臣C.-A.-L.-J.de莫尔尼,财政大臣A.-M.富尔德,军事大臣A.J.L.de圣阿尔诺,后期有E.鲁埃和┵.奥利维埃。  第二帝国经历了由专制统治向自由主义、议会政治演变的过程。帝国初期,拿破仑三世实行个人专权,致力于巩固资产阶级秩序。政府在一些省内实行戒严,封闭共和派俱乐部,解散工人组织,查禁进步报刊,利用天主教会加强控制学校。1852年后,法国工人运动一直处于低潮。60年代,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反动专制制度难于继续维持。因此帝国后期开始实行改革,逐渐向自由主义政策演变,以求缓和国内矛盾,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皇帝经立法团同意方可批准追加拨款,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奥利维埃奉命组织自由主义内阁。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议会权利有所扩大。  经济方面,帝国实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大工业,重工业中机器生产普遍代替手工劳动,生产不断集中,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金融资本的发展尤为突出、巴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G.-E.奥斯曼领导下,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进行多次对外战争。法国在 1853~ 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联合英国、土耳其与撒丁反对俄国,击败俄国后确立了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后又联合意大利反对奥地利,得到萨瓦和尼斯。1860年签订《法英商约》,实行自由贸易。50~60年代第二帝国还派遣军队侵略中国、叙利亚、墨西哥、印度支那和非洲,掠夺大量财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克里木战争后至 60 年代初是第二帝国发展的顶点。但是,劳动人民深受剥削压迫,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共和派加强斗争。第二帝国支持罗马教皇阻挠意大利统一、武装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等一系列失策,使法国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和重夺欧陆优势,1870年 7月19日法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法军战败,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国,成立共和国。
最后君主: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年在位)&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为拿破仑一世之侄,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与奥坦丝&德&博阿尔内王后之幼子。&&人物简介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Napol&on Ⅲ)。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二世之堂兄,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和约瑟芬皇后与前夫之女奥坦丝&德&博阿尔内王后的次子。日生于法国首都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崩溃后,随其母长期流亡德意志和瑞士。先后入阿伦内伯格学校、奥格斯堡中学和托内军事学校学习,后成为炮兵中的军官。1831年支持意大利烧炭党运动,并参与罗马地区起义。1832年加入瑞士国籍。同年拿破仑一世之独子罗马王赖希施塔特公爵夭折后,自诩为波拿巴派的首领和帝位继承人。1836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发动军队暴动,反对七月王朝,失败后被流放到巴西、美国。翌年返回瑞士。1839 年留居英国。次年出版《拿破仑思想》,借以抬高其继承人的地位。1840年在布洛涅再次冒险发起暴动,失败后被判处终身监禁,囚禁于哈姆要塞。在狱中写了《论消灭贫困》,把自己装扮成劳动人民利益的捍卫者。1846年5月越狱潜逃英国。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回到法国。9月当选制宪议会议员。12月10日凭借拿破仑一世的名望和农民选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49年远征罗马,协助教皇绞杀罗马共和国。1850年颁布法卢法,让教士重新控制学校;取消普选权。1851 年12月2日他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并通过公民投票使政变合法化,逮捕一切反对他的议员,稍后,又血腥镇压了巴黎无产阶级的反抗。日,路易&波拿巴黄袍加身,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执政期间,对内,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进行专制统治;依靠工商业与金融资产者的支持,大力促进法国工业革命,使他得以执掌第二帝国政权长达十九年之久 。对外,试图打破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体制,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1848年他联英抗俄,挑起克里米亚战争,打垮欧洲宪兵俄国,逼得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又与奥地利开战,吞并尼斯和萨瓦;并发动侵略清朝、安南、叙利亚和墨西哥的殖民主义战争。日,1870年普法战争中亲临前线,同年9月2日在色当战败投降,被俘于威廉堡大牢,时年62岁。《法兰克福条约》签订后被释放,随即流亡英国,仍坚持其复辟帝制活动。日病故于英国肯特郡的奇泽尔斯特,享年65岁。路易&拿破仑在1871年3月才自愿流亡英国,在1873年去世。他的儿子、拿破仑王朝最后继承人欧仁&波拿巴在1879年去世。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年) 首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语︰???? ????? ???????),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摩洛哥,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南及苏丹。自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故其帝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文明,东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统合。&&&概况  [词语]:奥斯曼帝国   [注音]:&o sī m&n d& gu&   (Ottoman Empire;)   首都:伊斯坦布尔   君主:哈里发兼苏丹   面积:1680年极盛时有效领地550万平方公里。  &人口:1560年苏莱曼大帝时统计人口有1500万,1853年帝国解体前夕人口3535万。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之陆上交流达六世纪之久。在其存在其间,不止一次实行***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之界限日趋模糊。其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其建筑师米玛&希南(Memur Sinan)名留至今。于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顶盛,在十七世纪,其领土达最高峰。而在赫伊尔丁(海雷丁)带领下,其海军掌控地中海。   作为今天惟一的第三世界国家能于十五至十九世纪期间,挑战日趋强盛之欧洲霸权。由十七世纪开始逐渐趋于没落,国土日削,国权日丧。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今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因而领导国民起义,击退西方势力,据小亚细亚立国,废哈里发,更国号为土耳其共和国。&历史兴起及扩张期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亚阿姆河,属于西突厥 乌古斯人。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4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东罗马帝国皇帝,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1354年,奥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1360年素丹穆拉德一世(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埃迪尔内,并以此为都。接着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庭帝国,派出了援军。素丹巴耶塞特一世(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时,中亚的突厥族帖木儿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苏丹穆罕默德一世()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王国的反扑。发展及强盛期  1453年,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见君士坦丁堡战役)钜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东罗马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教的城市&。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帝国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军事革新及军纪,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由于奥斯曼帝国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多福&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测地球是圆的,然而哥伦布却是第一位发现了可缩短需经奥斯曼帝国往亚洲贸易的危险路线的方法。奥斯曼帝国在一些贤能苏丹的统治下繁荣兴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时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于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击败了伊斯迈尔一世治下的萨非王朝。1517年,奥斯曼帝国消灭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继后的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鄂图曼帝国属匈牙利。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1532年,鄂图曼帝国举兵逾十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科泽格被击退。1543年,鄂图曼帝国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鄂图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覆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帝国的附属国,须向帝国纳贡。在东面,奥斯曼帝国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帝国的总人口多达一千五百万人。在塞利姆一世及苏莱曼一世时期,帝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帝国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奥斯曼帝国海军多次击败***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奥斯曼海军协助穆斯林及犹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期逃离西班牙,并护送他们抵达奥斯曼帝国(特别是塞萨洛尼基、赛普勒斯及君士坦丁堡)。1543年,奥斯曼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这是由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国及奥斯曼帝国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奥斯曼帝国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事实上,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帝国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随著十六世纪的发展,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由于奥斯曼帝国封锁了向南及向东的海路,欧洲各国只得另觅路径。在陆上,奥斯曼帝国被奥地利的战争及波斯这两条战线困扰,维持战争所需的资源、后勤补给及通讯因距离过远而变得困难,使海军无法维持。&叛变及中兴期  苏莱曼一世逝世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西欧海事力量的增长、发展由欧洲前往亚洲的海路及新大陆破坏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发展。以往有效的军事及官僚体制因苏丹的管治失当而变异。虽然帝国面对著这些困难,她仍然是欧洲的主要扩张势力,直至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维也纳之战标志著奥斯曼帝国终止向欧洲继续扩张。欧洲各国开始著手应付奥斯曼帝国对陆路贸易通道的控制。西欧国家绕过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垄断,建立她们的海路通往亚洲。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导致奥斯曼货币的贬值及通胀,这对奥斯曼社会的各阶层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塞利姆二世时期的大维齐尔索科卢&穆罕默德&帕夏开始进行苏伊士及伏尔加航道的开发,以挽救经济,但这些计划在后来被取消。1571年焚烧莫斯科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克里米亚可汗代乌莱特一世&契莱计划征服俄国。翌年,克里米亚军在摩洛迪战役(Battle of Molodi)被击败。当时的克里米亚汗国(Crimean Khanate)无疑是东欧的一个强大势力,直至十七世纪末。在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在地中海挑战奥斯曼的海军,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奥斯曼舰队,对于奥斯曼海军不败的姿态造成打击。现今的史学家认为,勒班陀战役的象徵意义重于军事。在奥斯曼海军战败后的六个月内,一支约250艘战船、其中八艘配备现代三桅帆装军备的新舰队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码头,造船高峰时每天都有船舰落成。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在与威尼斯的部长讨论时说:「在我们夺取塞浦路斯时,我们除去了你们的一支军队,而你们击败了我们的舰队也只不过是刨掉了面包的一层皮。」奥斯曼海军惊人的恢复能力使威尼斯于1573年签订和约,奥斯曼帝国得以在北非扩张及巩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边界则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有多次争夺个别要塞的小型战役。这是由于欧洲发展了星形要塞,这是奥地利在边界建造的一种低堡要塞,这种要塞须经长期围攻方可攻破。奥斯曼帝国对这种堡垒毫无办法,帝国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变得无效。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战争季节里,奥斯曼帝国军从君土坦丁堡进军,维也纳是帝国军的最远点。除此之外,奥斯曼帝国亦须在前线部署军力,一方面须防范奥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对抗***劲敌萨非王朝。在战场上,奥斯曼帝国逐渐被欧洲的军事技术赶过,宗教及知识份子保守派的壮大扼杀了帝国的军事革新。欧洲军事革命对战略及军备的改变使以往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帕希骑兵的威胁减弱。在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长战争里,帝国需要大量配备火器的步兵,于是放宽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军的数量大为提高,但却引起了军纪、兵士素质等问题,政府甚至需要应付军士哗变。欧洲提倡火枪而发展的长矛与火枪及线性战术对鄂图曼帝国军造成致命打击。帝国军招募了一些非正规的狙击手应付战争,在复员后一些狙击手在杰拉里叛乱里沦为土匪,杰拉里叛乱让安那托利亚在十六世纪末及十七世纪初陷入无政府状态。至1600年,鄂图曼帝国的人口达到二千万,对土地短缺的诉求亦对政府构成压力。不过,十七世纪并非单纯是奥斯曼帝国的滞止及衰退期,这亦是帝国及其体制开始适应内外新的压力及事物的时期。苏丹女权时期(1648年-1656年)是帝国后宫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时期,由太后代表儿子行使权力,这并非前所未有,许蕾姆苏丹在1530年代初继承努尔巴努苏丹成为苏丹娜后,她被威尼斯拜罗安德里亚&杰里迪形容为「极度善良、有胆色及聪慧的女人」。由于易卜拉欣一世无力管治国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务就交帝国后宫治理,这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苏丹及其媳妇杜亨&哈提婕,柯塞姆苏丹招致政敌在1651年将她杀害。  接下来帝国进入科普律鲁时期(1656年-1703年),在这段时期,帝国由科普律鲁家族的成员出任大维齐尔。日,时年八十岁的柯普律吕&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证帝国后後宫不会干预他处理政务。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进的保守执法者,他恢复了中央权力及帝国的军力,其子及继承人科普律鲁&法奇尔&艾哈迈德奉行其父的路线。科普律鲁家族重振军威的成果可见于重夺特兰西瓦尼亚、1657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占领科丁、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亚地区。1683年5月,刚得到重振的军事力量再遭到毁灭,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举兵再次进攻维也纳,奥斯曼帝国军被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领导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及波兰联军击败。卡尔洛夫奇条约的签订终止了大土耳其战争,使奥斯曼帝国军须首次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匈牙利。自此,奥斯曼帝国无力再对欧洲奉行扩张政策,在欧洲战线上只得采取防守。在这时期,只有两位苏丹可对帝国实施有效的政治及军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夺叶里温及巴格达,中央权力再次得到重视。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达被殴根亲王击败。滞止及改革期&  在滞止期,帝国的许多巴尔干领地落入奥地利手中,而名义上归奥斯曼帝国的管治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独立,后来受到英国及法国的控制。在十八世纪,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统治者及领导不同程度的地区自治。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历史学家认为奥斯曼帝国长期的滞止是改革失败的时代。奥斯曼帝国在这时期进行过科学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如伊斯坦堡科技大学。奥斯曼帝国的科学及技术处于中世纪时代,这是奥斯曼学者将***的哲学及数学、中国的火药及磁铁罗盘知识综合得来。在这时期,科学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业工会抨击印刷机为「魔鬼的发明」。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在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引入奥斯曼,塞法迪犹太人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后移居到奥斯曼帝国。郁金香时期是以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喜爱的花卉而命名,郁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内的和平统治。帝国对欧洲的政策在这时改变,在1712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三次俄土战争里取得胜利及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后,在年间,地区都处于和平状态。帝国在巴尔干的边疆城镇加强防御工事,以防范欧洲的扩张。一些初步的改革开始实施,如降低税率,以尝试改善帝国的形象,国内开始出现私人投资及企业家。奥斯曼帝国军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时开始,他是第一位尝试沿用欧洲路线将军事现代化的苏丹,然而这些改革却被反动分子妨碍,阻力来自宗教领袖及土耳其新军,当时的土耳其新军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们对贫穷的不满及反对变动触发了叛变。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终招致杀身之祸,其继承者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对土耳其新军进行了惊人而血腥的屠杀,压制了叛变。衰落及现代化期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帝国现代化的时期。帝国在前线失去不少领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导致管治不稳,帝国在坦志麦特时期试图对帝国进行改革及重组。在坦志麦特时期,帝国须应对外国的入侵,帝国独力难支,于是开始与欧洲国家结盟,如法国、荷兰、英国等。在克里米亚战争,奥斯曼帝国联合英国、法国等国抵抗俄国。 坦志麦特时期一系列的宪政改革包括建立现代化军队、改革银行系统,以现代工厂取缔同业公会。1856年,哈特-艾&於马云法令保证所有奥斯曼帝国的公民,不论种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内容进一步扩充。***米利特享有特权,如1863年的亚美尼亚国民宪法是底万批准的法规,包括150条条文,由亚美尼亚知识份子及新成立的亚美尼亚国民议会草拟。一部称为坎宁-厄&埃沙西(Kan&n-? Es&s&,奥斯曼土耳其语解作「基本法」)的宪法使改革时期达到顶峰,该宪法由新奥斯曼人的成员编写,于日发布,为国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一次立宪时期维期甚短,但其意念(奥斯曼化)对改革派新奥斯曼人具有影响,新奥斯曼人在西方大学接受过教育,他们相信君主立宪制能解决帝国社会不稳的问题。1876年的一次军事政变废黜了苏丹阿布杜勒阿齐兹,穆拉德五世继位,因精神问题,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数个月内再遭废黜。日,一如人们所期待,继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然而,宪政下的议会运行了仅仅两年就被苏丹封禁,但没有被废除,其后碍于压力下,议会再度召开,坎宁&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在十九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奥斯曼帝国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识与公民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令西方的国家主义思想引入奥斯曼帝国,使帝国须应付国内外的民族主义。国内滋生了不少革命政党。民族主义兴起对十九世纪的帝国影响深远,还影响著二十世纪初帝国的国策。许多奥斯曼土耳其人质疑当时的国家政策,一些人认为种族冲突源自外部,与行政无关。帝国在那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应付民族主义的能力也被受质疑。1829年,希腊在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国及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兴起,两地已处于半独立状态。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波士尼亚被奥地利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旧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在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尔维亚裔犹太人居达&阿勒卡莱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战争失败,奥斯曼帝国以赛普勒斯换取英国在柏林会议的支持。在1798年被拿玻仑一世占领的埃及在1801年由奥斯曼及英国联军夺还,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藉口占据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苏丹仍是奥斯曼帝国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英国随即吞并埃及和苏丹。在1830年至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西亚(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帝国未能向欧洲银行偿还国债,导致奥斯曼国债机构的成立。十九世纪末,帝国没有被西方势力完全占领是由于权力平衡的概念,奥地利及俄罗斯都希望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提高影响力及扩张领土,但英国竭力抑制他们,担忧俄国会支配地中海东部。解体及新历史期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苏丹宣布复行1876年宪法、恢复议会后,奥斯曼帝国踏入二次立宪时期,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有重要的作用。在这时期,政务被联合进步委员会掌控。奥匈帝国乘鄂图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在1908年吞并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1911年的义土战争,巴尔干同盟向奥斯曼帝国宣战。鄂图曼帝国在巴干战争里失去了巴尔干的领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尔内。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因之一。奥斯曼帝国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予俄国。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内政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帝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敍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一百五十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政府作为回应。奥斯曼帝国政府则指责亚美尼亚人在安那托利亚西部勾结入侵的俄国军队,俄军里就有亚美尼亚义勇军。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奥斯曼帝国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赛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国)。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的伤亡重大。&占领伊斯坦堡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被驱逐出境。五十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十九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奥斯曼帝国国旗&最后君主:穆罕默德六世(年在位)&生平简介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奥斯曼帝国末代苏丹()。全名穆罕默德&瓦希代丁&本&阿卜杜勒&麦吉德&本&马哈茂德。生于伊斯坦布尔。在其兄穆罕默德五世(在位)死后即位。为摆脱其兄在位时受青年土耳其党人控制的局面,他解散了国民议会,亲自主持朝政。1920年3月中旬,英军占领帝国京都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与之勾结,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张抗战的议员,并组织由英国提供武器的&哈里发军&,参与镇压安纳托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后经以凯末尔为首的革命者的坚决斗争,他曾一度被迫同意举行选举,以产生新的国民议会。后在英、法等协约国不断进行干涉,并逮捕和流放土耳其革命者的形势下,穆罕默德屈于压力,再次解散民族主义者占有多数席位的国民议会,并于1920年8月同协约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大片领土被列强肢解瓜分,从而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以凯末尔为首的革命者在安卡拉重组大国民议会,正式成立临时政府后,穆罕默德除只有任命***教法官的唯一权力外,其苏丹地位已形同虚设。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废除苏丹体制,几日后新政府批令以叛国罪对苏丹定期开审,穆罕默德在英军当局的庇护下,于11月17日挈其幼子潜登英国军舰逃走,奥斯曼帝国亡。穆罕默德先流亡到马耳他岛,后移居叙利亚,1926年在意大利圣雷默病故,葬于苏莱曼清真寺内。
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伊拉克:费萨尔王朝(年) 首都:巴格达伊拉克王国(阿拉伯语:??????? ????????&),是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结束之后,所诞生的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始于1921年国王费萨尔一世即位,直到1958年被Abd al-Karim Qasim所领导的血腥革命推翻。&&哈希姆王朝费萨尔在即位后,伊拉克于1932年被允许独立。这让伊拉克成为凡尔赛和约签署之后,第一个成立的国家。然而英国仍然在其境内保有军事基地;费萨尔一世死后,由加齐继位,直至1939年他因车祸而逝世为止。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一再要求英国人离开伊拉克,但为英国所拒。&历史独立 伊拉克是依照与英国于1930年所签署之协定,在1932年获得法理上的独立;因此英国结束托管;而伊国仍允许其之顾问协助处理事务并保有军事基地,以便在战时协防。政治动荡和军事政变独立后,由于政治情势的紧张使英国势力仍存在于伊拉克。政府内部也分裂为以努里&赛义德为首的亲英派,以及Rashi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士坦丁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