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之苏格拉底的法宝 是不是很女娲最厉害的法宝

您所在的位置: >>
>> 《别想摆脱书》第一部分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网络与书籍――苏格拉底的预言(2)
  艾柯再三强调一个比喻,书如轮子。一经发明,轮子就尽善尽美,再无改进的必要和可能。同样的,书作为阅读的载体,也永不可能被超越和替代。本书命名为“别想摆脱书”,第一章标题更声明“书永远不死”,看来两位对话人是很肯定地否决了书将消失于人类世界的预言。艾柯所说的“书”,其实是广义上的书,用“书写”来表达更确切。书写的历史既不开始于古登堡圣经,看来也不会终结于电子书的诞生。书写和轮子一样不死。
  “不朽的书写”这一说法古来有之。艾柯和卡里埃尔虽然没有在对话中提到,但西方书写起源的神话,却是出自毕生从未著述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话《斐德若》讲道,埃及有个古老的白鹭神叫忒伍特(Theut)发明了文字。然而,埃及王塔穆斯提醒他,有了这个发明,人们从此将信赖书写,不再练习回忆,“仅凭记号外在地记忆,而不再靠自身内在地回忆”,也就是说,书写使人“在灵魂里善忘”(《斐德若》,275a)。
  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进一步把书写分成两种,一种是“农作的田间”,一种是“阿多尼斯的园子”。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业写作和业余写作。前者是严肃的劳作,是智者写在灵魂深处的文字,“用知识写在习者灵魂中,它有能力卫护自己,而且懂得对谁该说、对谁该缄默”(276a)。专业作者用严肃的文字在他人的灵魂里播下不死的种子,正如苏格拉底以对话的方式把“爱智”的学问教授给雅典青年。至于后者,阿多尼斯是个美少年,连阿弗洛狄忒也对他倾倒不已,可惜他未成年就在狩猎时被野猪咬死。古希腊的妇人们在每年仲夏时节举办阿多尼斯节,把种子埋在装着泥土的篮子、贝壳或瓦罐里,这样开出的花儿特别容易凋谢。阿多尼斯的园子,其实就是容易凋谢、不会长久留存的业余写作。
  书写有别,阅读也必然分等次。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书写,“没经过教,学生们就听说了许多东西,于是,他们就会对许多自己其实根本不懂的事情发表意见,结果很难相处,因为他们得到的仅是智慧的外观,而非智慧本身”(275b)。这段话值得今天的人们再三体味。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也都能自诩读过莎士比亚,即便从传统的教科书中也能了解《哈姆雷特》的中心内容、思想内涵,等等。然而,据苏格拉底的说法,真正的阅读是必须教才能会的,单单读过并不一定能体会书中的智慧,没有正确方法的阅读更有可能让人只抓住智慧的外观并沾沾自喜。艾略特在上个世纪20年代曾经说过,从文学品质而言,《哈姆雷特》是一部混乱的悲剧,算不上杰作。但它变成一个谜,引发世人不断探索,它因经得起历代注释而成为杰作。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书的历史上,只有一个莎士比亚,也只有一部《哈姆雷特》。
  所谓的“阅读危机”,看来不只在于人们不读书,还在于不正确地读书。不正确有时是方法不对,有时则是没有读对书。我们从苏格拉底那里明白,一本书并不总是适合所有人:“一旦写成,每篇东西就以相同的方式到处传,传到懂它的人那里,也同样传到根本不适合懂它的人那里,文章并不知道自己的话该对谁说、不该对谁说。要是遭到非难或不公正的辱骂,总得需要自己的父亲来帮忙;因为,它自己既维护不了自己,也帮不了自己”(275e)。如果说网络确实带给书籍什么危机性的冲击,那么这大概尤其表现在,网络时代的书籍更显著地体现了苏格拉底当初的忧患:一方面,书无法选择读者,也不能为自己辩护;另一方面,摆在读者面前的不再只是一篇看似高妙的吕西阿斯辞赋,而是网络时代无穷无尽真伪难辨的信息,而再也没有一个苏格拉底像当初那样拦住天真的斐德若,耐心揭穿智术师吕西阿斯的欺骗本质。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吧!作者:
书籍简介: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http://read.dangdang.com/book_9519?ref=read-7-share苏格拉底思想观点及其学术成就是哪些_百度知道
苏格拉底思想观点及其学术成就是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时的雅典有这么一条规定:被判处死刑的人如逃出国外就可不被追究,最后民主的空壳下是独裁和暴政。
他是智者,有的愿代他赎罪,才有今日的多元繁荣,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1〕。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苏格拉底已经超越了古希腊的民主理论。很显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宽容不同观点和意见,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伦理与善恶,并为之勇敢奋斗。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为近代自由民主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今天可以任意处置少数人的多数人,明天则有可能成为被另外的多数所随意处置的少数人,这将使社会最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你们去继续生活,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一为耶稣基督。正是这二人的殉道式的受难。而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更是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广为流传。他因被指控创立新神、不信旧神以及借讲课之名行诱惑教唆青年之实而被判处死刑,直至殉难。不少真正有见地又有悲悯关怀的哲学家都认同并附议这么一种说法:从古到今,民主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权力泛用,因为,民主的理想最终成为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还可用钱买命--即用钱赎罪。更坏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才激起了人们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苏格拉底认识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决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治。他身后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就说明了无限的民主和直接的民主实际上正是对人权最有杀伤力的践踏,多少政客和暴君借民主之名煽动民众消灭自己的对手,实行恐怖政策,从而导致今日人们能尊重理性,苏格拉底以预言家的口气对陪审团说:“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的意见。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如不想流亡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却都被他拒绝了。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出走他国,可以随意地否定少数的意见,甚至可以任意处置少数。他认为,执着的追求真理,有两个人的死影响深远,一为苏格拉底,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真理。所以他以“从容赴死”的形式,证明自己的无辜和理性精神必胜,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苟且偷生都等于向邪恶屈服,是对德行的背叛。他选择赴死也是最后一次用行动来证明诠释善和德的意义。 苏格拉底一直努力想让人认识到人是不完美的,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实践才能接近完美,而这样做就必须用理性指导,基于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苏格拉底反对“无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民主”,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他是哲人,不媚俗,不屈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这就是心灵问题,他进行大胆扬弃,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也往往会意气用事。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建立在个体的感觉、体验和情绪之上,人数多不一定能产生理性、正义和民主。因此,也向世人和历史宣布了走向极端的“雅典民主”不可磨灭的罪行。在法庭上,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他们很可能盲目行事
采纳率:7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前言  我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但以前对苏格拉底的事迹,却仅知片言只语。去年,苹果总裁乔布斯在宣布辞职时,《潇湘晨报》刋登了他一句惊人的话 ,“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一个下午。”当时,我象触电一样,感到非常惊震!心想苏格拉底的学说,肯定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不然乔布斯不会如此地崇拜。  我突然想起,本人曾收藏了一本《希腊三大哲学家学说》的书。这部藏书是光绪二十八年出版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这是一部文言文古籍书,其中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大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以前,我总把它当作一个宝贝似,锁在皮箱里。然而,书是一个沉默的朋友,苏格拉底就在我身边,为什么我不愿与他相处一个下午呢?于是赶紧把这本书翻出来,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才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智者,而且是一个悲剧人物。书中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如果一一例举出来,那显得很繁锁。因而,我內心产生了一股冲动,要把这部藏书的內在价值挖掘出来,要把苏格拉底生平和学说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希望能让更多人走近苏格拉底。  然而,本人由于才疏学浅,在翻译的过程中,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望各位朋友读后,如发现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另,下面正文中的括号语,是笔者的读书笔记,谨以说明。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希腊三大哲学家学说》
  南海 陈鹏辑译
收藏者 左重汉今译
  第一篇
苏格拉底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是雅典人,雕刻师儿子。生于公元前四百七十年,母亲是助产婆。家贫穷,无资以学高等学问。但遵当时法律,曾受过普通教育。
  (在二千四百年前,希腊法律就规定了人人都要受普通教育。然我国的法律规定人人要受普通教育,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以人为镜,知得失。西方国家之所以比我们文明、发达和民主,这其中的渊源,与他们重视普及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当时希腊为开明时代,雅典又为文明之中心,其普通教育自必迥异寻常,况且苏格拉底天资又聪颕敏锐,故受教育收益,自然超过了同辈人。他小时候曾跟父亲学雕刻,很有悟性。但他把雕刻看作是雕虫小技,且不屑一顾。年轻时苏格拉底曾游向安那薩哥拉之处,向他学习前代诸之百家哲学,并遍交当代名流。其中有政治家、美术家、诗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等。既使当时有的喜欢诡辩术者,也爱与苏格拉底交往,听他讲学,研究其学理。苏格拉底心地善良又为人谦虚,学问优裕,故人人都愿意与他交友。
  公元前432年至424年422年,苏格拉底曾三度从军,其忍耐性和勇敢卓越超群。服役结朿,却不受赏典。可见,苏格拉底对名利看得非常淡薄。他胸怀宽阔,认为人人都有天职。视自已的天职,在于助人道德和智慧的进步。说他母亲天职在于助人肉体上之生产,而自己天职则在于助人精神上之生产。自述我与母所业虽异,其社会意义是一样的。我能发现真理,却不能创造真理,我能帮助别人发现真理,就象我母亲能助孕妇生孩子,却不能助未受孕的人也能生孩子一样。于是兢兢业业,修心养性,心正诚意,克己制欲,修德立品。生平一言一行,无一不循规蹈矩,养成其浩然之气,不屈不挠,常鞭策自己要完成天职。家虽赤贫,但他意气处之恬然。
  苏格拉底可谓天下之完人,又善于引导别人学习,然又从不好为人师。所以,他从来没有聚众演讲和收录学生,他常对别人说:“我不是在教导诸君,而其实际上是与诸君在共同学习探讨。”因此,当时希腊许多名人骚客,甚至平民百姓都想见这位智者的风釆。凡是来向苏格拉底讨教的人,他都是随机引导,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苏格拉底待人尽心为人,一片忠诚,把仁爱视为天职,所以不出数年间风动全国。有尊先生之品德的,有仰慕先生之才学者,莫不聚集而来,遂组成一苏格拉底之学党。
  苏格拉底精神矍铄,因他年青从军时经常终宵习静坐,故年至七十还能与许多人朝夕切瑳琢磨,这是他自养有素的结果。晚年落难蒙冤入狱,判死刑,从容自若,公元前339年卒于狱中,其详细情况在学说内。(待续)
  第一章
苏格拉底青年时期思想及学说
  先生年青时好穷究万物的来龙去脉,认为万物的存在、发展和消亡问题,皆能依道推而知之。这种认识颇有深度,是非常难能可贵!后来他又悟出,自然哲学脱离了社会实践,谈空说玄则与世无补,故顿生悔意。
  后得安那薩哥拉的书读之,有了很大的发现,认为安氏所言智慧为万物的本原,即智慧为万物的准绳,是追求真诚至善。然则,大千世界万物丛生,随着社会发展必自有一大智慧出现,将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予以分门别类系统整理,以教化一切有情通达至善至美之境。这是必定无疑的!
  先生讲安氏所谓万物之本源,非为有形之物,而为无形之智。于是更一步解说,发安氏所未发现,认为无形之智之所以能整理万物,其中必有道理,而此道理,即善为万法至理。故善比智慧还重要,它居于智慧之上位。
  (大家知道,科学是经验、知识和智慧积累的结晶。科学昌明使人类“上可九天搅月,下可五洋捉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捷便。然而,科学发展亦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如核武器的发现和生化武器的泛滥,使千千万万无辜的人民死于非命,导致了各国军备竞争加剧,从而加重了人民生活负担等等。故科学发展,必须要尊循道德规范。否则,科学发展一旦失去理性的约朿,那人将会变得比魔鬼还更疯狂!)
  安氏之说的无形之智,是指操纵天地万物运动的无形之手。然先生认为,无形之智不仅仅是指能操纵万物运动的无形之手,而且还能令一切有情一心向善。推而论之,万物之道,乃非智则善。苏格拉底还曾说过,一个人若欲知万物的本原,欲知万物为何而生,为何而存,为何而亡?则惟有知其一理既可,即如何令万物变为最善?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即已彻悟万物之道。
  (《金钢经》云,令一切胎生、湿生、化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华严经》云,令一一毛孔,发无数芳香。这正是,一善一菩提,一沙一世界。借用康德术语讲,如何将“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呢?整个世界犹如一张帝网,而关系是帝网中的无形纽带。黑格尔说得好,关系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我认为这个统一体,或许就是道的根本。)
  苏格拉底还说,人与万物的关系,惟独应当追求最纯善和最完美的精神。其他的追求,不知道也罢。而追求最纯善之学,即称之为道德学。过去伊尼亚派学者则专研物理学,毕达哥拉斯派之学者则专研究数学,埃黎亚之学者则专研究逻辑学,惟独到苏格拉底才开始专研究道德学。从此,希腊理学中又划分出道德学。苏氏认为天下之学术,惟有道德学才是安邦治国的真学问。于是,竭尽全力而大力宣传,当一个人彻悟了天下为公时,既使偶尔产生一刹那私念,而会因明达事理,能用理智来克制自己贪婪。然恶人之所以放纵自己行为,皆由于心智未成熟,其心灵深处还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善的本义。当一个人彻底明白了为人之道,也就知道了什么叫着相依为命,自然也就会把抑恶扬善视为是做人的天职。
  人之所以能立足社会,国之所以能平安,都是由于知善为做人之根本,知道了就必然会依理而行。所以,苏格拉底又说道,当你劝人为善时,你自己亦进入了清凉世界。故先生以身作责,自始至终诲人不倦。
  先生改变了希腊当时学风,他专以宣传社会道德学,这实际上比以前天体之说,数理之说,以及万物原理之学更为适合社会的需要。为何?虽劝人为善为伦理学专行,而推究其善之所以善,则为万物至理,而非再称为仁爱之学,而是万物至理之学。这门学问宣讲了,完美无暇之理和永恒的真理。也就是讲,善是万法之首,至善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乔布斯是个伟人,他也希望人生圆满。可是他的情感世界,却存在着无限地遗憾!乔布斯从小就被生父抛弃,其生父晚年多次想与他握手言和,可乔布斯始终不愿见生父一面。这其中的苦衷,是不是想向苏格拉底倾诉呢?上帝啊,生者悼念,逝者安息吧。)
  苏格拉底纠正了以往学者喜欢谈空说玄之弊,而广为宣传仁爱道理。罗马诗人世伦曾评论道:“苏格拉底开创了伦理学的先河,使这门学问自天降地,以前的学者爱谈肉眼看到的现象,而苏格拉底则用慧眼看到了世界的本质。站上历史枝头上看世界,才是真正地大智大慧啊。”
  (据《哲学辞典》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好谈论而无著述,其言行大抵见于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如《自辩篇》、《克里多篇》、《拉基斯篇》、《卡米底斯篇》、《斐多篇》等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陈鹏先生辑译的《希腊三大哲学家学说》一书,其蓝本是什么?笔者根据色诺芬的回忆录介绍,希腊最高法院判处苏格拉底是二大罪状之说,从而推测,其蓝本不是色
  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而是译辑于柏拉图的对话中。因陈鹏先生译辑的《希腊三大哲学家学说》一书中,讲述希腊最高法院判处苏格拉底是三大罪状(详略),后面苏格拉底之死部分将会详细介绍,待续。)
苏格拉底的辨论术(又叫反诘法和问答法)
  先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明察事理,能大彻大悟,则必须依善而行,不敢有违。他发现有二种方法,能助人树立正思维,一种为剖析诡辩论荒谬之说;一种为启迪智慧发现真理之法。剖析诡辩论荒谬之说,是指专门解剖诡辩论歪理邪说的。这种方法,是把荒谬与真理摆在一起互相比较,令荒谬自现外露,于是乘间抵隙,辩晰自易分明。
  苏格拉底对道德学有着甚深的研究,既能深行推究,其天赋又远远在诡辩邪派人士之上。故先生韬光隐晦,善设疑诱人深入,待尽知对方虚实之后,择机而攻之,令对方荒谬之处自无法遮掩,这是他驳斥论敌的惯行技巧。
  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固无知,但并不是特别无知,且能知道诡辩论者也无知。可邪派之人却以为无所不知,这就是诡辩论者与我不相同之处。先生为此常嘲笑邪派之人,当与其辩理之后,诡辨论者虽知理屈词穷,然己无法遮掩其荒谬丑态。
  启迪智慧发现真理之法,即以问答方式来启迪智慧发现真理。先生常说,我从不敢说自己对道学是深究通达,也不敢说自己是在向别人灌输道德学。一个人若有志于道,则自然会遇上我们老师,这是无须对他人讲说的。所谓老师,惟有设一、二个疑问,以启发其学生智慧,则让他们自去思考事物背后的深层原因。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惟求知其自已而己,(用释家话译,为“明心见性”。)惟求知其道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已(用道家语讲,道无处不在)。又说求知者想知道什么呢?想知道他自已所知的对象,如何与已息息相关,这就是所谓的真理。先生又说,教诲别人并不是把真理灌输于人的心中,而是引导或辅助人家去发现真理。苏格拉底曾对本门同仁笛爹德说:“你为了发现真理,觉得很艰苦,因你的思想时刻都在为孕育真理而操劳。我母亲是个有名的助产婆,你知道吗?她的职业是助人生孩子,而我的天职却是助人去发现真理,我与母亲职业性质是相同的。”先生好助人去发现真理,其实,不外乎实践一语。先生曾言:“认识你自己”。回顾此言实为教诲别人,不要心外求法,要返回到自心中去寻找宇宙人生真谛。
  至于先生首创的助人发现真相之法,则为巧设问答,以启发第子去挖掘自已的內在潜力。故为师之道,贵在善巧随顺,能设一、二个疑问,使弟子去思考回答,这样做久而久之,必有一日自有感悟。以问答方式来启迪智慧,比一本正经讲经说法,更令人乐于接受。所以先生常说,以问答形式来传道、解惑,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吗?真正的万物至理,不是在物与物之内,而是发生在物与心之间啊。
  先生喜欢常站在路口,与往来行人交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仆人奴隶,皆津津乐与谈论。先生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彼此有缘,即可以与他交流。如有听众,即可以告之。天底下每个人都可发现真理和传播真理,这好比助产婆帮助一个孕妇生了生孩,又去帮助其她人生孩子一样,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苏格拉底是个义务教师,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世人认为是一个迷。我认为这个迷不太难解,因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和柏拉图的母亲,以及色诺芬等都是当时名望贵族,苏格拉底学生中有许多身为贵族,其先生衣食应该不成问题。苏格拉底好友克里多,是雅典当时的巨富,他曾想用重金帮苏格拉底赎罪,被谢绝。苏格拉底甘于过着清贫的生活,被后世不理解。有一次,他在集市上
  逛着,突然愉快地大声欢呼:“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啊!”我们凡夫俗子应该怎样去比量古德的胸怀呢?借用庄子话讲,“燕雀焉知鸿浩之志哉”。值得一提的是,苏格拉底常到公共场所与人谈话,其动因是什么?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六百年雅典已形成了【民主制】的国家。但雅典国家民主权利只限于奴隶主和公民才能享受,全国公民九万人,而他们的奴隶却有三十六万之多。奴隶命运怎么样呢?罗马斗兽场的残酷场面,既可窥豹一斑。苏格拉底视自已天职,是帮助别人去发现真理。他乐此不疲与人交谈,被认为是一种怪异行为,并因此召来了横祸。雅典高等法院判处其有三大罪状危害国家,其中之一:“从学问道德上讲,则他以辩论之法,煽动诱惑世人。”然而,2000多年后,“苏格拉底教学法”成为 诸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引自《中华励志网》)
  先生与人对话,根据不同的根器,则问答方式內容因而互不相同。同一个问题的问答,既可用数种方法来考察,而道理随之揭示得愈加透澈,愈加精微,这是苏格拉底尤为注意的。当时,学界欲创建一种理论,需要反反复复的论证,几乎要达到穷尽其理方为止。苏格拉底首创的反诘法,其情况与此相似,定当需要反复试验求证。既使偶尔问答出现鸡对鸭讲的情况,则引用物质为例,又再来试验。这种传道方法,实为启迪智慧,却看似普通的问答而己。用问答方式来启迪智慧,方法有多种多样,即根据对象不同,而所用言辞则亦各自不同,或用卑谦之言,或为高抗之论。苏氏与人谈话最擅长于诙谐幽默,而胸含慷慨之意,或哄然而大笑,或忽然而感慨不自胜。语句间且常含有很多诙谐逗趣和奇闻异事,极为浅近适听,而其中所含,则皆属高远深微之议论,这是前人所未发现的。论题虽表面看来很粗俗,但先生不以为然,谈话中所用的比喻,则皆取于通俗易懂的事物。然而,那时诡辩邪学派则喜欢附庸风雅,以言辞典雅而自居。而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其旨趣之深微,则远远不是一般人所能相比的。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发现真理的潜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认真挖掘自已的潜能。“大道至简,正法至易。”既使天下最卑微之人,也能够发现真理的存在。其实,先生早就洞惑了这个道理。阿路诗比亚曾说过,苏格拉底象一尊神像,他的外貌虽属奇怪,而他的內心世界自然流露则表现得极为荘严。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尊敬吗?
  阿路氏又说,苏格拉底许多言论,初听令人觉得极为粗俗、迂腐、古怪。其实,这些俚语之中常藏有深意,只是其光彩并不特别显露而己,但能使听者舍其言辞,取其深意。仔细回想苏氏之言,皆为寓意深远,切合事理,是人所梦想不到的。又说,乍听苏氏之言论,颇象傲漫无礼而喜讽刺他人。其实不然,他所言一切皆形容人生之美德,使神明有光彩。
  (达者无忌。)
  先生之所以能主张道学,与人辩论而能感动他人,这是他内心爱好德义的自然流露,而不能自己。故能随感而发,又足以动人心,并使人亦不能自己。他处世为人,常常将心比心,所以他追求和爱好的,是没有一样是违背仁义道德。故苏格拉底经常言,我唯一知道是这个浅近之学而已,即仁爱之学。虽然,他把仁爱之学说为是浅近之学,而他内心实则认为唯有这门学问才可以称之至学,其余皆不足可取。
  先生推行的宗旨法宝,共有二个:一为从锁细事问答开始,去发现真理,层层递进,以至透彻大道理;一为揭示事物差别所在,从而判断事物各自次序。故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首创和发现的辨论术方法有二种:一为旁推之法;一为解释之法。
  先生认为学问之道,没有额外决窍,只要能解释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能把事物分门别类,使各得其所,这就是学问。于是,依事物特质和关系来划分为若干科目种类,各科目种类区区相合以至全体。那由小至大,由浅至深来分门别类。认为无须标新立异再创新的论说之道,理当如此,而行为亦须如此。
  先生曾说,能配称有正信的人,无他,贵在能明察什么宗旨为最合乎正理。若一个人能依理而行,既使不善言辞,但依苏氏之见,理不待言,正行亦谓通达。然言行表面不一,尽管说得天花乱坠,亦不算悟道。
  先生创建的政治哲学,为当时社会学说中为最高见地。故自论其议题的社会效果,并自以行为作示范,使他的思想学说能得以广为流传。而先生论人之行为,亦极属新奇,而且最勇敢果断,且不顾与世俗背道而驰。(待续)
行为论道德及政治
  先生认为行为之学,是道德学与哲学合而为一。故行为与理论是相通的,能知善与不善有何区别,则其行为必归于正。即悟道之人,贵在知行合一。据芝诺芬讲老师曾教诲我们,所谓君子,既有言,亦有德。对天下之事,能识别轻重、高下、是非善恶。无论是言论以及行为,皆合乎于事理,而不相违。善则言之行之,不善则不言亦不行之,君子德行既如此而已。
  学问的道理,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加以区别分类。提倡与人为善居一切学问之最上,而不善则处一切学问之最下。而善之中又有大小轻重之分,互不相混,这个道理是非常简易明白。
  一个人在行为上,虽有时会产生一些私心杂念,却因懂得敬畏之心而不敢与人道相违,久而久长,必能成为有德之人。故随着人的心智成熟,则道德观亦会长进。
  (有人问,一个大学生和一位老太太同时落水,应先救哪一位?社会价值观,并不在乎个人的生命长短,更不在乎眼前的功利,善是一种广义的爱。有人说,我有粮,别人饿死有何妨;又有人说,大河没水小河干,城门失火,殃其池魚。孰是孰非呢?审事在于己。)
  先生又说,若人的心中能识别小善、小不善、大善、大不善的义旨,则在行为上必会走向从善弃恶之路,而不会去做违背天理人道之事。人之心是最高的,也是无量无边的,这是一种自然必然。人的认识越深,其行为也就愈加会合乎于天理人道。故欲追求人生的圆满,惟当以知识为根据,惟当以理性为原则。  诚如先生所言,在人的天性中每个心里都具有自由之性。这种天生的自由之性,其行为在善恶面前,将会如何选择呢?今观人心之实质而试言之,我们每个人心中天生自有一德,能自行左右人的行为。若我心明此事谓善,彼事谓不善,但在行为之际,断然择取其所不善,而不取其所善,那并非不可能,这就是所谓心的自由之性。  如依从先生之说,人之天性皆具有自由之德,那人的行为在善恶面前,将会如何选择呢?先生曾说,人心本善若不行善,这是一种自心相矛盾,也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现象。故先生言,百姓的正义及德行,皆为知识,他们的行为若合乎道义以及德行,就是尽善尽美。劝世人知其善美,纵使有人不乐从善,亦起码不敢作恶。又说,邪恶之徒所作所为,有谁能自觉在做伤天害理的事呢?这是  天底下没有的。  (苏格拉底所讲的,“自由之性”与“自由之德”,用我们中国人话说,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所谓“自由之德”,乃指行为在善与恶面前的选择,这涉及到因生海果的可能性,也就是因果关系的走向问题。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其劝人为善的动机是非常好的,但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恩将仇报之事俯拾皆是,故难以令人心悦诚服,缘起甚深。)
  (老子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斯产生了。”有趣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老子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俗话说得好,自古英雄所见略同。不信,请看下文分解。)  先生曾听人言,邪恶之徒知恶作恶,天下或许有之。即驳斥道,天下岂有此理?诚若有之,他能自知其为恶,则比不自知为恶的根性且好些。如果,邪恶之徒能知恶为何物,也必能知美为何物,那就容易使他进一步知善为何物。虽然,这样的人是极为小有,若通过教化能令其改恶从善,岂不美哉。先生学说之纲要,其本旨其效果,始终围绕着人心天性的自由之德来分析人的行为,而  且是最早劝人一心向善的伦理学,并开创了意识与行为一体学说的先河。
  若概括先生学说的要旨,则认为人必视自已利益为天下最大的,即把自私视为天经地义的,并在现实中必择取符合个人利益的最大目标去行为。然而,天下最大的利益,是大众利益。所以,一个人若能知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原为一体,那必定会去追求理想社会的建构之道。一个人若能处处凭着自已良心待人接物,虽无心去谋取有德之人的名誉,而实际上他己是有德之人了。  对于正义和高尚品德的认识,唯有心智成熟之后才能理解。人之所以为恶,因其心误以为恶乃善之缘故。若能一旦弃其所迷,那恶行亦将自去。虽然,德行表现在方方面面有许多种类,而诸德行其理则同出一源,即悟道之后才会生智慧。故智慧之力,若与行为判断相结合,那称之为勇;若与欲望克制相结合,那称之为清心寡欲;若与人的交际之道相结合,那称之为正义;若与言行表面一致相结合,那称之为信。苏格拉底把“智”、“勇”、“寡欲”、“义”、“信”视为做人的五种美德,而这些美德皆由智慧作用产生出来的。  (自私与自爱是二个不同的概念,但有些人则喜欢盲目地抱怨,什么世态炎凉,人人都是自私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大家知道,所谓“私”,是相对“公”而言。当一个人行为损公肥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自私;当一个人行为是保护自已合法权利时,我们却不可视其为自私,而应当称之为自爱。对于自私行为,应当受到千夫指,我们不可委屈求全;而对于自爱行为,我们应当予以理解和尊重,切不可求全责备。例如,华国峰之陵究竟属于自私,还是自爱呢?老汉认为,身为共和国主席,应甘作人民的公仆。可是,他去世之后,建陵面积却超过了十四足球场,死人与活人争地,这难道不是自私吗?假如,中央高级干部逝世后都学他一样,那中国今后还要建多少陵园呢?假如,地方各级干部逝世后,也学他一样大建陵园,那我们中国还会剩下多少可耕面积呢?)——(待续)
  儒学,圣制,独人之制  苏学,精制,少数民主  现在,大众,多数民主  道学,无制,自然政治
  不是谁好谁坏问题。  任何东西都需要一定的基础  包括民主,  民主本身也会涉及他人和自身的矛盾  这就需要大家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取得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  如果自身和他人的民主都可以调和或有调和的可能自然可行  关键是适用。可能  没有什么是唯一的,或可以固话的东西
  儒学,讲仁;苏学,言善;道学,说德。三者异名同谓,皆乃宣讲依人之道而为治国之本。民主制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日嗪完善。然国人至今还在门前徘徊,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引狼入室。错错错!
  请楼主继续!  很欣赏:苏格拉底!却难见到比较系统的苏格拉底的介绍。
  (苏格拉底之死,是人文科学中的一个迷。我跟许多人一样,也想解开这个迷。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当然,这个“理”不是指道义,而是指必然性。下面这一段,请大家回忆一下前面的简介,即苏格拉底其三大罪状之一,“从学问道德上讲,他以辩论之法,煽诱世人”,而结合本章分析一下,苏格拉底究竟有那些言论属于“煽诱世人”?若许,我们可从中发现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正义的产生,源于理智的苏醒。故人相交之道,应尊守法律而莫相违,这是公认的道理。先生曾说,什么才是合乎正义的真法律呢?是指有文字根据的法律条款吗?答不是的。所谓合乎正义的法律,是无字之法律。它产生于天理与自然,即神的旨意。  为何正义的法律原本出于天理呢?因正义的法律即为道,而道是天理之本体。为何正义的法律出于神的旨意呢?因框扶正义是神的使命。先生曾说,你真的以为正义的法律出于谁之手吗?其实,这是神著定的,是用来命令我们的。又说,正义的法律自有赏罚权在,此外不得另加之。既然,正义的法律为神之所命,那怎样才能显示其光明磊落呢?又说,人所定的有字之法律,恶人没遭惩罚的甚多。然神所定的无字之法律,而恶人必无办法逃脱。神刚开始制法律时,就早已预计到了,自有办法使恶人不能逃避惩罚。正义的法律,其宗旨为善。如有违法,即为不善,而不善的行为则必获果报,只是早晚而己。神著定的法律,而能使恶人不能逃避其惩罚。假如,神没有高于人类智慧的话,那如何能制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呢?  以前,伦理学家往往认为,法与理是不相容的。比如,当时诡辩邪派的主张,就表现特别坚决。到了苏格拉底之后,则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既凡是合理的事,就是合法,也就是道理。无字之法律正是从有字法律之中提炼出来的。  (自古至今,理、法、情的关系,是个悖论。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纵观历史,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合情、合理,却不合法;亦有许多事情合情、合法,却不合理。蓦然回首,令人惆悵而独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始终不赞成这种观点。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认为,这就是道的纲要,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信仰的理论基石。)
  先生又认为,仁本身包含于义之中。先生以前也以为,人家对我有恩,我应以德来报;人家加害于我,我亦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就是所谓义的含义。自古以来学士,沒有不是持这种观点的。先生到了晚年,才悟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认为一个人没良心,也就是不善的称谓。无论恶人如何加害我,我也决不学他做没良心的事。先生说过,全天下的人,我们都应该善待他们。故其弟子芝诺芬曾评论,苏格拉底是一个仁人。他视仁慈为己任,广为人说妇女与男人平等,彼此之间没有尊卑之别。凡侮辱奴隶浅视工业者,都是错误的。大破古来的陋习,这是苏格拉底仁慈之心的自然流露。政治亦是一门学问,先生认为执政者,宜归最有知识的人来掌握。可现实中有知识的人执政者又占多少呢?这大概是少得可怜吧。  (苏格拉底所悟的为人处世之道,孔子与弟子也曾讨论过。据《论语.宪问》记载,有人问孔子曰: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认为,这个"直"字,简单来说,就是别人欺负你了,你要用大板砖飞丫;有人认为,这个"直"字,是指用正直与正义来报所怨恨的人。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是孰非呢?审事在于已。话说回来,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三尺童子皆知之;若以直报怨,那说来容易,做起来则难,这或许就是圣贤与凡夫的区别吧。  苏格拉底提倡宜用最有知识的人来掌权,这是2400年所前说的话,至今仍有教肓意义。咱们中国自古从来也提倡用人惟能,而非用人惟亲。可事实上却不尽人意,我早段时间从看报得知,有不少落马政协和人大代表,既无知识又无德行,仅仅只会敛财,就送给他一个官衔,这实际上是拿官帽做人情。可悲可叹!另外,顺便说一句,有才者并非为有德,而取士的标准应为德才兼备,知此理者才可谓知政也。) —— 待续
  苏学包罗万象,  但是我一想到苏,就能很自然的想到精英政治  精英政治来源  量考人性的贪婪和智慧,  排斥独裁和多数明主。  他觉得少数的精英可以体现人的所谓的最高智慧  以人的分割来克服个人的贪婪行为的发生  所以他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也是他所执着的  他可以为之而死。  没有谜,不过他是西方人,屈原和老庄是中国人  仅仅是方式上的选择差异
  其实何种方式的民主  都必须获得来自最底层的认可和接受,  而大家在谈论民主的时候  似乎更多的是考虑中层到上层的民主问题  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方法
  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似乎确实过于残酷了
  之所以要引入所谓个人价值观,体现个人价值就显得尤为突出,这才是社会的根基和命脉  
  谢谢mervin2003的高评!民主虽不是万能膏药,但它比专制要好得多。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民主制初级阶段的牺牲品,然苏氏用生命为民主制的健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还有详细的介绍,敬请继续关注!
  先生认为,政权宜归为最有知识的人来掌握。因而,推测他的意旨所归,则必定以为贵族政治是最合理的。但先生说过,政治也是一门学问,那人必定会问,贵族政治是多借威力以施政的,苏格拉底之意也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前后就自相矛盾。然而,先生之意以为有知识的人,本来就包含着有智慧,因知识是以智慧为标准的。若执政者仅靠有形之物,来实施社会管理和人的心灵教化,并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施政办法,那将还没有领悟施政之道。  善于施政的人,是以服人心为道的宗旨。令人心服的办法,是把知识广泛传授,使理.法.情相统一,这就是政治家的艺术。善于施政的人,把有知识的人安在其上,而把无知识的人俸养在其下,把智慧与学识广泛传授于大众,这就是善于施政。由此可见,执政者施政不能令众人心悦诚服,那是不可取的;不遵循大众的智慧而独断专行,不依德行率众而靠强权发号施令,那更是不可的。  当时雅典的政治,先生是最不满意的人。这并不是由于当时社会基于民主制度的原因,而是单为施令的过程中,动不动使用强行措施,令民众心理有压抑之迹,以及信任偶然现象来所作所为。因此,先生说,凡有命令,无论出自何人,如果发号施令不足以服人心,仅仗独强行令,那民众不免会产生抑压之感,并且政治选举不可择取偶然所为。例如,靠抽签来决定事物的取舍等。凡抑压民众把偶然当必然,是与人的知识和理性大相反背的。这些状况,也就是先生所最不满意当时政治的原因。
  第四章
苏格拉底宗教学说  先生教育弟子,从一开始就传授必使他知道神的存在,以及神的威德之荘严,而且在多方面引经注典加以证明,其所谓证据来源有二个方面:一.从世界万物的原因之中取证;二.从世界万物的结果之中取证。  在人的心灵之中,个个自有灵妙的智慧存在。然而,这些智慧并非为我们所造的,而必有其本原,但创造世界万物的本原,正是为了人类的智慧所自然产生的。推而论之,世界乃自有一个大智慧者存在,即为所谓神,这亦证明万物的存在来自万物的原因。  观察世界万物,没有不是严整各有秩序,万物的造化也并非偶尔产生,然其中必有目的。譬如, 人的四肢百体,皆各有施职,其机关造化是非常巧妙,实在令人不胜感叹。且看万物群生,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没有用的,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设计的。然而,其背后则存在着一位大威德在主持操纵, 这是必定无疑的。这种说法,是从万物的结果之中取证的。
  取证于万物的结果,以证明神的威德,这是先生補充安那萨哥拉之说的不足。安氏曾说过: “物皆为智慧所生”(即神的智慧。此括号语是书中原文)。先生认为,安氏之说未足以说明, 造物的本原。应该说,智慧是以善为目的。因此,只有善才是创造万物的本原。
  先生讲的所谓神,为世界至尊是没有谁可相匹敌的。世界万物没有不在神的统一之下,因而, 应当尊称神为天下无敌。比如,我们人的身体,虽具有四肢百体,却统一归精神所支配,而神为世界之精神,故不能是二者在统一指挥。所以,先生称谓神,常用单名词,而不用双名词。这种称谓,有点貌似所谓群神之类的说法。
  先生曾说,群神对我们是有益的,但并非是有意以利益加持我们。至于造世界万物之神,则威德无边,凡是所显现于我们人类心目中的利益,皆为神所作为,只是我们肉眼无法看见而己。比如太阳有益于人类,既大又广。然我们人类能亲眼目睹,所以不如神的灵妙。而太阳与神的差距不是很远,人的眼睛只可稍为看一下太阳的形状,却不可久视。又说,在我们人体所具有的诸物中,惟有精神其末端是神的德性之处。精神居于体中,时常有所使令。然而,我们若想见精神,却不可得。由此可见,凡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而比能看得见的东西更为神奇。人本来不可藐视看不见的东西,而正因无形的东西太神奇,才把无形之物崇拜为至尊和天下无敌的神。
  先生所说的神,乃广大无边,永久不灭。他曾说,神在同一时间能视万物一览无遗,知万物一切却无疏漏,到处审视,随地监察。先生极为相信神的威德存在,认为神时而选贤哲之人,时而隐蔽地与人交接。神凭着智慧善巧随顺,令人无法知晓,即依仗神力能知过去,能预测将来,这就是先生所说的神之微妙,神的策语,从中可看出苏格拉底与理学者而近似巫祝关系。  (古希腊是一个信奉诸神的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化里,视诸神为神圣不可侵犯,谁要是怀疑和藐视神,那就是大逆不道。这就象我们国家文革时期一样,谁也不许怀疑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苏格拉底出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他所提出神的观念,与传统诸神如宙斯、雅典娜、阿波罗等却大不一样。因而,招来了横祸。希腊最高法院判处苏格拉底三大罪状之一,即从宗教上讲,他不信奉群神,并以此教唆青年,其罪不可赦,而判死刑。  苏格拉底心目的神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他心目的神不是希腊之诸神。他力求想把自己心目的神,描绘为一种万物的本源,可他却没有描绘出来,这是由于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局限。然而,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在2500年前,中国老子就早已发现了万物的本源,并把它称之为“道”,而且作了详细地描绘。从而,赢得到了后世的赞颂。 苏格拉底宗教学说,对亚里多德“四因论”的产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苏氏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广为人说,善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五章
苏格拉底入狱 辨词 死刑
  先生的学说与当时世俗观念却完全相反,他所讲的一切没有一样与别人相同。正因为他的思想与别人观念大不一样,他的言行才被许多人视为怪诞,视为煽惑世众。然先生仍然我行我素,他毫无顾忌别人对他的看法。凡是他认为不对的,必不遗余力加以剖析驳斥。还有,苏格拉底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往往釆用戏谑嘲弄的方式,而对方却不明其中深旨,还以为苏氏说话轻薄。柏拉图说,当时没有人不认为,苏格拉底说话是非常骄傲自满,好调弄世人等等。祸端的引起,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的。
  先生说话,不顺从众人的地方甚多。例如,他说恶人皆不会有自知之明,其行为是伤天害理,又说,心智未成熟的人,必定不辩善恶;才华出众的人,迟早会成为人的首领;靠抽 签来选任法官,这实际上与天理人道相悖;有才又有德的人,是依附神的智慧结果等等。凡 是以上之说法,皆足以证明先生不顺从当时的庸碌之辈。然则,先生在剖析和驳斥当时诡辩 论时,往往又故意使用诡辩论者的言论来辩论,可世人不察,却把先生也视为诡辩论者。 因此,谣言一蜂而起。
  诡辩论者离奇古怪的言论,其目的在于煽惑人心,而先生使用诡辩论者的言论,其目的在
于启迪人心。世人不察,不明白先生的善意为启迪,却反而认为他是恶意在煽惑众人。比方说,先生本为明净之身,外表穿着妖魔的服装,而世人只见妖魔的服装,却不见先生明净之身。因而,滋生怀疑猜忌,固不足怪。可见,先生之祸,确实不远了。雅典人对先生心里既有暗中崇拜的,又有暗中调笑的,有人暗中安慰他,有人暗中猜忌 他,这也是先生晚年被祸害的缘由。   (苏格拉底反对奴隶制,反对男女不平等,反对抽签选举,而提倡人要认识自己,提倡要爱一切人,提倡要用有知识和有智慧的人来当政等,这在今天来讲己成公理。但在2400年前,苏氏观点则与世俗格格不入,先生当时鹤立鸡群,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时常装聋卖傻,时常冷嘲热讽,时常言词粗俗,世人不察,却视其为怪人,的确得罪了不少的人。然苏格拉底乃一片丹心,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待续
  苏格拉底  雅典民主制
  回mervin2003 :有人说,苏格拉底之死,是对民主制度的一大讽刺。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因苏氏反对的不是民主制,而是反对当时雅典民主制中不合理的抽签选举现象。比方说,我们恨贪官,但不能说我们是恨同胞。
  先生被世人猜忌,在壮年时为最甚。他在少壮之时,勇往直前,志高气锐,特别好事。 他每次见到不合理的言行,心里就不痛快,则必定会向前询问,并要吐尽心中不快而后己。 还有,别人有疑问,而未能解的,则先生必以他自己所独造的旁推之法与序列之法来加以论断。纵使触犯世嫌,也毫无顾忌。当时,诡辩论者大都皆喜欢追求物理学和占星术之类,而先生也懂这方面知识,凡有论说,也常常使用这些学说的术语,故世人认为苏格拉底也是诡辩学派。当时,诡辩学派好夸耀自己的学问,动辄揭人所短,以显其所长。世人大多数对他们都很厌恶,而先生也识诡辩学派之学问,而且有爱与人雄辩。世人由于疾恶诡辩学派,而疾恶先生,竟不能觉察先生的真心实意。   时雅典人民如见有研究物理、追求道学或宗教教育政治等,而创有新的学说的人,皆视之为理学士,而因怀疑与理学士不相同者,即皆称之为诡辩论派,皆视之为足以妖惑世人诬陷民众的邪派之士。如诗人某,妒忌当时所谓理学士为最厉害,往往作诗来讽刺和嘲 弄理学士不遗余力,而对先生辱骂是最厉害的。
  诗人某的意思,认为先生是生于雅典人之中,最为显著者,而言论行为也是最为怪诞 的,而且是毫无忌惮的人,其辩论之词也是最动听的,而足以煽惑人心,在创新异学说许多 人之中,其伤风败俗也是最为厉害的,故攻击先生不遗余力。
  此后二十多年,遥言纷纷,那些反对和妒忌先生的人,都把先生污蔑为诡辩论者。还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人,认为先生的理论讲得太玄乎遥远,也非常怨恨。公元前399年,控诉先生于雅典最高法院,指控他有三大罪于国家:一、从学问道德上讲,他以辩论之法,煽动迷惑世人; 二、从政治上讲,他的思想是维护贵族阶级的统治;三、从宗教上讲,他不信奉诸神。并以 这三种观点来教唆青年,其罪恶极大,不容赦免。
  (苏格拉底三大罪状浅评:其一,即指控他使用自己独创的“反诘法”或问答式启迪法辩论 术,来煽惑青年;其二:当时雅典已实行城邦民主制,而议员的选举则靠抽签获取。苏氏认为, 这种以偶然方式取士是非常滑稽,并明确指出,应当选拔有知识的人来执政。然当时,能受到高等教育的都是贵族阶级,因而说他是维护贵族统治;其三,指控他不信奉诸神。在苏格拉 底心目中,神不是一个具体偶像,而是一个万能无形的东西。苏氏想把自己心目中的神,说成貌似中国老子所发现的“道”,但先生在这方面的认识还差一点点,这是非常遗憾的。)
  先生既被逮捕,雅典仍用抽签办法来选举法官,共选了556人,商议如何断案,这是古来从 未有过的大案。因先生是当时学术界的大师,而现由一批庸碌之辈来审判他,双方意见肯定互相 反对。尽管法律允许辩论,但意识形态的分歧,则难以实证孰是孰非。纵使辩论,亦无益,这是 不言而逾的。而先生认为,人在法律面前应当有所申辩。于是大声言道:“我今天一切所言,诸 位切不要以为,我是想自求免祸。我内心实际上是爱诸位的,故有一句话得讲清楚。我之所以提 倡道德学,这实际上是神的安排我来传道,本人只是想做一些有益于大众的事。今诸位不察,反而 竟降罪于我。我担心诸位这种做法,将会遭到天谴,顾虑诸位也会因其获罪上法庭,而耻于乞求援 助,反而欲以仁义之心来感动法官,我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如果,诸位法官认为我是性格倔强, 将以此来增加我的罪,我自然不会躲避。因此,我也自知大祸来得不浅。但是,我确实必须这样 做。假如,我去乞求别人援助,则不合君子之道;假如,我真的含有冤屈,也只能坦述自己的一 片诚心,用来感化法官而已。然而,法官也惟有坚持法律为原则,则不能顺从罪人之意,而破坏 法律。如果,法官不用法律来法办我,而我若靠乞求诸位的怜悯,想诸位枉法徇私来顺从我所愿, 这是在欺骗诸位,同时也是在欺骗神明。反而,我是一个什么人呢,怎么敢做欺人欺己的事呢?”  (苏格拉底入狱,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案件。当时,共选出556名法官,来商议断狱,其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然这些法官都是靠抽签所选出。苏氏曾嘲笑,这种以偶然现象来作为取士标准,是非常无知滑稽可笑,并指出应当选出有知识者来执政。苏氏所言,自然刺激了靠民主抽签方式选出的法官们,之所以判处他三大罪状之一,即维护贵族统冶。由此可见,人类在民主制度的建构方面,确实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而苏格拉底却用他宝贵的生命,唤醒了大众的觉悟。因此,他的一生为人类民主制度建构的健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和孔有一拼  
  观苏格拉底之意,认为法官之所以加罪于我,这是他们不明真相缘故,固不足为怪。而我惟当辨明是非,以启发诱导他们令其明白而已。然法官的心既已被蒙蔽,今若想破除,那不是一时所能说通,也不是三言二语所能说清道明。所以,先生不愿多作辩解。以前,苏氏在创立道德学时,教诲弟子也不喜欢啰嗦,每必身体力行,示人表率,待弟子稍有所悟,再用语言来启发诱导,确切地讲是先行后言。所以,苏格拉底教育弟子收效颇巨。直至入狱,他仍认为若多作辩解,则有类似于诡辩邪派之徒,且少有申辩,留下遗憾在人间。他宁肯坐待判决,也不愿多言自己的冤屈。
  先生用心与基督无异,皆为坐待仇敌。基督是发大慈大悲心,而先生乃发刚正光明之气象。基 督以仁,而先生以智。先生心里对法官确有所鄙视,不屑一顾。观他对法官所言,虽无愤怒之心,亦无乞求之意。他的辨词并不是特别足以服人心,且反而容易令人感觉傲漫倔强,因此,令法官而生愤怒。
  先生之所以能安然待祸降至,而不求任何避难消灾的办法,这是他笃信世界皆善之说的原故。苏氏认为,人的所遇之境,皆为神的旨意,而君子之道,不要执着处境的顺逆,应看到一切事物之中都藏着善良的一面,这样才能随遇而安。所以,苏格拉底在大祸将至之际,能泰然处之心若止水。
  观苏格拉底之意,认为法官之所以加罪于我,这是他们不明真相缘故,固不足为怪。而我惟当辨明是非,以启发诱导他们令其明白而已。然法官的心既已被蒙蔽,今若想破除,那不是一时所能说通,也不是三言二语所能说清道明。所以,先生不愿多作辩解。以前,苏氏在创立道德学时,教诲弟子也不喜欢啰嗦,每必身体力行,示人表率,待弟子稍有所悟,再用语言来启发诱导,确切地讲是先行后言。所以,苏格拉底教育弟子收效颇巨。直至入狱,他仍认为若多作辩解,则有类似于诡辩邪派之徒,且少有申辩,留下遗憾在人间。他宁肯坐待判决,也不愿多言自己的冤屈。
  先生用心与基督无异,皆为坐待仇敌。基督是发大慈大悲心,而先生乃发刚正光明之气象。基 督以仁,而先生以智。先生心里对法官确有所鄙视,不屑一顾。观他对法官所言,虽无愤怒之心,亦无乞求之意。他的辨词并不是特别足以服人心,且反而容易令人感觉傲漫倔强,因此,令法官而生愤怒。
  先生之所以能安然待祸降至,而不求任何避难消灾的办法,这是他笃信世界皆善之说的原故。苏氏认为,人的所遇之境,皆为神的旨意,而君子之道,不要执着处境的顺逆,应看到一切事物之中都藏着善良的一面,这样才能随遇而安。所以,苏格拉底在大祸将至之际,能泰然处之心若止水。
  苏和孔有一拼  ---------------------------------------------------------------------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曾发生过一次又一次惊人的巧合。这好比南方人叫红薯,北方人称地瓜,名相虽异,然实相为一。归根结底一句话,自古英雄所见略同。
  经法官审判决定,即判处苏格拉底为有罪。先生知道后,没有半点惧色,唯有当听说这次判决 的决议,是出自多数人的意见,而非出自全部法官的表决,略为感到惊讶。
  根据雅典法律规定,凡是入狱者既定有罪,还须罪人自拟刑律。故当时法官遵照贯例,而问苏 格拉底该如何量刑?苏氏回答说:“依我行为表现,所应得到的,不是刑罚,而是奖赏。如果,诸位法官诚能明达事理,则惟当在一切奖品之中,选出一个最合我志趣的奖品,来奖赏我而已。我的 一生,是诚心在做有益于国家的事。然而,我因家贫缘故,而不能全心全意投入从事道德学研究, 能够从容地告诉诸位道学之奥义,这是我生平最大的一个遗憾。今诸位若想有所奖赏我,则应当给 我发津帖,聘请我到博士院,以偿还我的宿愿。让我能够从容地讲授道学开导诸位,这是最好的万 全之计。还有,诸位在雅典大祭之日,在跑马競技大型场面,要不惜面子为我缠头挂彩,以此来作 为对我的奖赏。你们为何要吝啬对我的奖赏呢?那些庸禄之辈所为,只不过是用雕虫小技,来取悦 诸位的耳目罢了。然我是为了开导诸位,希望能使你们登入真正地快乐境界啊!”
  先生之所以口出此言,大概是好胜,倔强不随俗。然揣测其中之理,若能言词委婉适当,不仅 能得自保其道,而且人身也不会受到伤害。为人之道谦虚恭顺,为基督教之所崇尚。然坚强自守, 则为道学之所信奉。先生的意思,认为我通过反思,从未做过对人不义的事,为何别人却要强加在 我头上不义的刑罚呢?我所作所为,本应要获得奖赏,而不应受到刑罚。回过头来看,我乃问心无 愧,那有什么可愄惧的呢?岂能自拟刑律,而叫别人来惩罚自己呢?
  法官听先生所说没有半句逊词,于是定以死罪。先生对法官讲:“诸位如那一天一旦会 死,千万不要生恐怖心。凡属于善人,无论生死,群神常会予护持,绝对不会有真正地祸灾降 临。即使我今天遭难,却并非为我的不幸,这实际上是天命所决定。(中略。此括号语为原著。) 因此,诸位法官以为我是一个真有罪的人,而没有半点冤枉遗憾。世上只有你们不求有益于我,而 务求有害于我,这是我不得不怨恨的地方。显然,我也不屑去怨恨你们了。”即又说:“我对诸位 法官唯一的恳求,就是我儿子的事。若他成长之后,假使不好德义,而惟他是务。只求诸位用一切 责罚我的办法,而用来责罚我的儿子,这既是我待诸位的态度。”继又说:“我今已将死,愿保佑 诸位长命百岁,我与诸位孰得孰失,这只有神人知道,而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
  关于修改《苏格拉底生平及学说》的缘由  我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但以前对苏格拉底生平及学说,仅知片言只语。五年前,我在报上看到苹果总裁乔布斯在宣布辞职时说过一句惊人的话,“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一个下午。”当时,我象触电一样,感到十分震惊!心想苏格拉底学说,肯定有什么惊人之处,不然乔布斯不会如此地崇拜。  突然想起,自己曾收藏了一本《希腊三大哲学家学说》的书。这部藏书是光绪二十八年出版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它是一本文言文古籍书,其中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大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以前,我总把它当着宝贝似锁在皮箱里。然而,书是一个沉默的朋友,苏格拉底就在我的身边,为什么我不愿与他相处一个下午呢?于是赶紧把这本书翻出来,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才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智者,而且是一个悲剧人物。书中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如果一一例举出来,那显得很繁锁。因而,我內心产生了一股冲动,要把这部藏书的內在价值挖掘出来,要把苏格拉底生平及学说介绍给我的同年人乔布斯先生,希望对他能有所帮助。  直觉告诉我,乔布斯内心存在着一种秘密。于是,我赶紧赶忙日夜投入翻译中,标题定为《献给乔斯布---走近苏格拉底》。当我快把这本小册子译完时,突然得知乔布斯先生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当时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奇妙的悲哀,尽管,我与他素不相识,但心里却感到格外沉重,我内心的悲伤与谁说呢?思绪良久感叹,请逝者安息,我们生者努力!于是就把标题改为《苏格拉底的生平及学说》,帖在百度空间和天涯学术中国论坛上。  一晃五年过去了,现拿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是经过自己多年的思考,感悟苏格拉底思想确实存在着许多超前之处,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况且,苏格拉底生前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而后人是根据他的言论才整理成书,现世上有关他的资料甚少,所以,我希望自己这本小册子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古希腊文化,走近苏格拉底。   值得指出是,我国现行“人大”制与古希腊民主制存在着一些相近相似之处。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因些,我想把它修改后再拿去投稿,让更多人能了解人类历史真相。可是本人对投稿事项非常陌生,若哪位热心网友愿帮我牵线搭桥,本人不胜感激!  顺便说明,本人才疏学浅,在文白翻译过程中,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若发现文中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斧正!另,下面正文中的括号语,是笔者读书笔记,谨以说明。
  “众生见水,魔鬼见血,佛见玻璃。”
  南海 陈鹏是谁?我查阅过中国近代史文化名人概况,可至今不知陈鹏是谁?希望有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査出陈鹏先生是谁,这或许可以发现一些历史问题。  在二千四百年前,古希腊法律就规定人人都要受普通教育。然我国的法律规定人人要受普通教育,还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以人为镜,知得失。西方国家之所以比我们文明、发达和民主,这其中的渊源,与他们国家很早就重视普及教育是密不可分。
  【原文】先生年青时好穷究万物的来龙去脉,认为万物的存在、发展和消亡问题,皆能依道推而知之。这种认识颇有深度,是非常难能可贵!后来他又悟出,自然哲学脱离了社会实践,谈空说玄则与世无补,故顿生悔意。  【随感】苏格拉底先生离开我们已有2400年了,我本想让乔布斯与先生先谈一下午,那知道我自己爱大喜功抢了一把椅子就坐到第一排。我年青时也蛮喜欢穷究万物的来龙去脉,可是找了几十年至今才自以为找到了万物的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关键点,皆能依“道”推而知之。说句老实话,我没有先生悟性高,而是到了风烛残年才渐渐明白,谈空说玄与世无补。于是感叹,置天下饥饿不顾,有何颜谈明心见性。  为什么,先生在年轻时又悟出,自然哲学脱离了社会实践,谈空说玄则与世无补,而顿生悔意呢?从万物关系角度来分析,虽然,人不是万物主宰,但人是万物尺度。我们研究自然哲学万物一切变迁,都必须要以人为核心。古希腊社会问题多多,如奴隶制问题,男女平等问题,民主制抽签问题等等,苏格拉底审时度势,所以,他选择创立伦理学为自己的使命。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即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这就是直指人心。值得指出的是,苏格拉底比老子晚出生一百把年,这俩位伟人思想且基本上接近,而老子思想却略胜一筹。但在古代时还没有今天社会交通信息发达,他俩人思想却能够产生巧合,说明自古人心相同。  【原文】后得安那薩哥拉的书读之,有了很大的发现,认为安氏所言智慧为万物的本原,即智慧为万物的准绳,是追求真诚至善。然则,大千世界万物丛生,随着社会发展必自有一大智慧出现,将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予以分门别类系统整理,以教化一切有情通达至善至美之境。这是必定无疑的!  【随感】有人呼吁,拯救地球!这实际上要我们去拯救人类。那心归何处?自古世上学问,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物与物的关系;二、人与物的关系;三、人与人的关系。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宇宙人生实相,但道不是藏在深山老林里,也不是藏在东海、南海、北海,她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道与我们人影相随,共呼吸。
  没有乔布斯就没有苹果现在的繁荣,没有卡利斯,苹果早就被乔布斯搞垮了。
  我在翻译《苏格拉底生平及学说》过程中,得到了香梅女士的大力支持,本人深表谢意!一次,跟她聊天时我说自己是个老色鬼,她说我不像,并劝我不要太露锋芒,避免封杀云云。其实,我是指自己行为已经涉及到社会敏感问题,(当时,我在空间发帖,“向吳邦国进一言”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走民主改革之路云云。被百度网友转载数十次,这难道不是老色鬼所作所为吗?)她没意识到,我也懒得解释,就匆匆地来到天涯学译《道德经》。一晃几年过去了,可问题仍然存在。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娲最厉害的法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