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二战欧洲战场著名战役役开局要和铺路石结盟吗

&p&大体如此。&/p&&p&关于杀伤效果,当时并没有仿真软件或对每次实战射击具体损害的记录,因此,可以参考的较好材料是用于兵棋(Kriegsspiel)推演的规则。&/p&&p&以最早的1824年(这基本可说是对拿战的早期总结了)赖斯维茨(Reisswitz)兵棋规则为例,他规定&/p&&p&当攻击目标为列成三列横队的半个营(即两个连,普军战列步兵每营辖四个连,每连满编约170人,赖斯维茨则设定每营900人)时:&/p&&p&1个6磅炮兵连(8门火炮)400普步(约300米,1普步=0.73米)距离内2分钟霰弹攻击效果为:&/p&&p&好效果:平均杀伤35点(175人,1点=5人);差效果:平均杀伤21点(105人)&/p&&p&列成三列横队的半个营100普步距离内2分钟射击效果为:&/p&&p&平均杀伤31点(165人)&/p&&p&100-200普步距离内2分钟射击效果为:&/p&&p&平均杀伤22点(110人)&/p&&p&200-300普步距离内2分钟射击效果为:&/p&&p&平均杀伤11点(55人)&/p&&p&——————分割线——————&/p&&p&经过三四年的试玩,普军普遍反映这个版本炮兵太强,强到“不自然”,由于赖斯维茨本人在1827年自杀,所以1828年的新规则是由各兵种共同制定的,这次对付无遮蔽的三列横队半营步兵的效果如下:&/p&&p&1个6磅炮兵连100普步内2分钟霰弹射击效果:&/p&&p&好效果:平均杀伤22点;差效果:平均杀伤6点&/p&&p&100-400普步:&/p&&p&好效果:平均杀伤15点;差效果:平均杀伤4点&/p&&p&列成三列横队的半个营100普步距离内2分钟射击效果:&/p&&p&好效果:平均杀伤27点;差效果:平均杀伤19点&/p&&p&100-200普步:&/p&&p&好效果:平均杀伤19点;差效果:平均杀伤14点&/p&&p&200-300普步:&/p&&p&好效果:平均杀伤14点;差效果:平均杀伤7点&/p&&p&300-400普步:&/p&&p&好效果:平均杀伤7点;差效果:平均杀伤4点&/p&&br&&p&综上所述,按照修正规则,1个6磅炮兵连的霰弹射击效果在400步内大体上和半个步兵营相当&/p&
大体如此。关于杀伤效果,当时并没有仿真软件或对每次实战射击具体损害的记录,因此,可以参考的较好材料是用于兵棋(Kriegsspiel)推演的规则。以最早的1824年(这基本可说是对拿战的早期总结了)赖斯维茨(Reisswitz)兵棋规则为例,他规定当攻击目标为…
&p&整体评价实在太过繁杂,如果有钱有闲可以去买本《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多米尼克·利芬著,本人和王宸翻译。&/p&&p&至于局部、个人的评价,姑且引用一段奈伊(Ney,亦译内伊)元帅在1813年包岑会战时的话,颇有些“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豪气。记录者是波兰军官赫瓦波夫斯基(Ch?apowski,注意第三个字母是?,不是l,但法国人多数将他错喊成克拉波斯基Klaposki),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位老兄对俄国人一直没什么好脸色,多数时候直接称其为“莫斯科佬”(Moskali)。当时,赫瓦波夫斯基奉命传令给元帅,让他加紧进攻,奈伊则答道:&/p&&blockquote&给我回去告诉皇帝,我正在面对俄军。要是换成普军,我早就拿下阵地了。我会带着自家小伙(即法军)再打一次,同盟军(符腾堡等德意志仆从军)已经被我送到后方去了,他们实在比不上俄军。&/blockquote&&p&Ch?apowski, &i&Pami?tniki. Cz. 1, Wojny napoleońskie &/i&第151页&/p&&p&英译本见&i&Memoirs of a Polish Lancer&/i&第142页&/p&
整体评价实在太过繁杂,如果有钱有闲可以去买本《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多米尼克·利芬著,本人和王宸翻译。至于局部、个人的评价,姑且引用一段奈伊(Ney,亦译内伊)元帅在1813年包岑会战时的话,颇有些“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豪气。记录者是波兰军…
&p&尽管我是一个拿黑,尽管我不同意约翰·霍兰·罗斯如下的总结,但也不得不承认,总体而言,是十分公允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8fae0e3d1de4755d46fdab_b.png&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2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8fae0e3d1de4755d46fdab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71f87dc92eaea_b.png& data-rawwidth=&523& data-rawheight=&7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71f87dc92eaea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6a8cfd1d43aedcbe97f8_b.png& data-rawwidth=&526&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6a8cfd1d43aedcbe97f8_r.png&&&/figure&&br&&p&总而言之,拿破仑作为法兰西军队之子,运用暴力手段,将新颖的军事思想(他所学习而非创造的)传播开来,也确实把欧洲打服了;而他的法典,尽管他在其中作出了大开倒车、方便独裁的修改,尽管主干是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早早完成的,但他至少为法律的修订、推行提供了一个相对太平的环境,这是之前的革命政权完全做不到的,同时也促成了近代法律的发展;尽管他的统治谈不上有多高明,否则为何逾越外交、屡屡用兵,为何帝国仅维持了10年就轰然倒塌,但他客观上促成了欧洲近代国家的诞生。较之后来的独裁者,如小胡子,为什么人们还是敬仰拿破仑,因为拿破仑虽然是混沌的象征,但仍表现出了一种进步而非倒退更非毁灭的力量。&/p&&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p&当然,和威灵顿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2b9a9cf4b96b3d358159edafa5dae66_b.jpg& data-rawwidth=&210& data-rawheight=&2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0&&&/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7f0ac43e4c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7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40ce87489caec8032bc8_b.jpg& data-rawwidth=&197& data-rawheight=&2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7&&&/figure&
尽管我是一个拿黑,尽管我不同意约翰·霍兰·罗斯如下的总结,但也不得不承认,总体而言,是十分公允的: 总而言之,拿破仑作为法兰西军队之子,运用暴力手段,将新颖的军事思想(他所学习而非创造的)传播开来,也确实把欧洲打服了;而他的法典,尽管他在…
看到这种问题,在知乎最欢乐的就是吐槽一个又一个的答案。&br&有些人是贬拿抬希;有些人是相反;有些人单说纳粹帝国的残暴(这个无法否认);也有些人疯狂给希特勒洗地——却都在对拿破仑的认识上再三缄口。&br&&br&因为都不了解拿破仑。&br&&br&所以我同时也挺讨厌这类问题的,非要出来装个逼,何苦呢?&br&所以我也对问主的智商产生兴趣。&br&&br&“拿破仑与希特勒做的几乎是同一件事”,难道就&u&没人质疑&/u&这句话吗?&br&&br&&p&拿破仑作为一个旧式君主,进行的旧式王朝争霸战争,牟取的是旧式特权阶级利益;&/p&&p&希特勒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独裁者,进行的是灭族、灭国、灭人性的战争,牟取的是纳粹这个反动反人类政党的利益。&/p&&br&&p&请问这是&b&同一件事&/b&么?请问这&b&几乎是同一件事&/b&么?&br&&/p&&br&拿破仑很明显和凯撒、克伦威尔、路易十四是属于同一类人,我却没有看到有人说“克伦威尔和希特勒做的几乎是同一件事,凯撒和希特勒做的是同一件事?”有些人肯定要说了,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想统一欧洲。这种就是罔顾史实的想当然&br&&br&拿破仑从来就没有想过统一欧洲,什么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欧罗巴合纵国”,那也是事后给自己贴金。他和路易十四没什么区别,这类人认为的霸权大致就是武林盟主的概念,只要我把你打服了,你当我的小弟,承认我是老大,就可以了。拿破仑对于卫星国、附属国的控制,也仅仅是政策方面而已,别的都随底下人随便做。所以说,拿破仑的霸权是很松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1813年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态势。&br&&br&纳粹未必只是想当个武林盟主吧,他踹破你家的门,进你家烧杀抢掠了一番,在外面进行系统、有计划的屠杀,对整个社会予以严密的高压监控,所有的资源都拿来给战争续命,这明显比拿破仑所做的事情要严重的多。&br&&br&总结一下,拿破仑和希特勒从本质上就不是同一类人,干的也根本不是同一类事,事情的结果也不是一回事,所以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拿破仑与希特勒做的几乎是同一件事?按照这种逻辑,世界绝大部分领导人都和希特勒做的是几乎同一件事。由此看来,这部分人群属于大字就识那么几个,还跑来秀逗的人。&br&&br&知乎上有些人的心思实在是狭隘,稍微不符他胃口但却符合事实的回答,就要去举报。如此看来,他们还是比较喜欢躲在暗处打太平拳,他们也只能干这种事,而恰恰是这些人破坏了知乎的秩序。
看到这种问题,在知乎最欢乐的就是吐槽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有些人是贬拿抬希;有些人是相反;有些人单说纳粹帝国的残暴(这个无法否认);也有些人疯狂给希特勒洗地——却都在对拿破仑的认识上再三缄口。 因为都不了解拿破仑。 所以我同时也挺讨厌这类问题…
&p&大清铁骑对阵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陆军?&/p&&p&看看奥斯曼,人好歹也是部分接受了先进军事科学技术,结果不还是被毛子揍成什么样子。&/p&&p&硬要搞个榜单,拿战欧洲陆军实力大概分成三个梯队:&/p&&p&第一梯队 法军 俄军
第二梯队 英军 奥(地利)军
第三梯队 普军 德意志邦国&/p&&p&我不认为入关大清的军事要比奥斯曼高明,光从武器装备上就可见一斑。1812年法俄战争一触即发时,毛子当时还和奥斯曼在打,时间空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结果不还是前者成功逼和,后者只能签订和约?&/p&&p&这种对比真的没什么意义,不讲战场环境,不考虑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不考虑军队建制,怎么比?无非是一帮人写架空小说。&/p&&p&其实知乎拿战话题下的大部分回答都是小说。&/p&
大清铁骑对阵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陆军?看看奥斯曼,人好歹也是部分接受了先进军事科学技术,结果不还是被毛子揍成什么样子。硬要搞个榜单,拿战欧洲陆军实力大概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 法军 俄军
第二梯队 英军 奥(地利)军
第三梯队 普军 德意志邦国我不认…
从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卡莱尔的书是很糟糕的。&br&&br&不过,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书,几乎难以摆脱政治立场或偏见,因为这场革命本身就是现代政治文化的创造者和一个密集的政治实验期,著者很难不对当时的各种观念、事件和体制作出判断,字里行间都已经体现出他的好恶偏向。&br&&br&因此,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关于这方面的中文介绍,非常少见,迄今为止最好的,仍然是《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八卷中的《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一章,作者是位英国人。“保持冷静,像英国人一样”——跟法国人比起来,这位学者的看法应该超脱一些,他对1960年代之前的许多大革命史研究作了述评,可供参考。&br&&br&国际学界,据我所知,仍无比较权威的法国大革命的史学史专著。索邦退休教师Alice Gérard夫人有过一本小书,《法国大革命的神话和解释》,但流传不广,而且只写到1970年代。&br&&br&目前中国作者或中译本的外文著作,推荐如下:&br&&br&乔治 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左派的代表作,通史性质;&br&乔治
勒费弗尔:《法国大革命的降临》,左派或经典学派关于法国革命起源的代表作,法文原名《89年》;&br&弗朗索瓦
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法国修正派的标志性论著;&br&威廉
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英语国家修正派关于大革命起源的代表作;&br&乔治
鲁德:《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群众运动的研究;&br&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不用说;&br&阿尔贝 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左派的作品,但作者比他在索邦的前任勒费弗尔更僵化。&br&&br&中国学者中,值得一读的是高毅的著作:《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br&王养冲和王令愉的作品《法国大革命史》内容很充实,但观念比较陈旧,但还是可以一读。&br&&br&外文著作中,19世纪,除了楼上说的卡莱尔,影响深远的,在法国有两个人:&br&Jules Michelet, 多卷本大革命史,浪漫主义史学的巅峰之作,有不少理想化的解读;&br&Hippolyte Taine, 多卷本《现代法国的起源》,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对大革命持强烈的敌视态度;&br&&br&19世纪,法国之外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中,比较有影响力的,除了卡莱尔,还有德国人Heinrich von Sybel的多卷本《革命时代的欧洲史》,视角很宽,但反法的民族主义立场显而易见;此外还有英国自由主义史学家阿克顿爵士的《法国革命史讲稿》,此公学识极为渊博,但成书的作品很少,此讲稿已有中文译本。&br&&br&20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在英美各国很发达,而且影响也很大,故将其与法国自己的研究综合在一起。&br&&br&从影响而言,英国人Alfred Cobban具有转折意义,他的演讲《法国大革命神话》、专著《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解释》,震动较大,是所谓“修正主义”浪潮的发起者,任何这个专业的人都应该了解。&br&&br&最近三四十年来的通史著作中,可以想到的有如下:&br&Francois Furet, 《革命的法国,》,法文,有英译本,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延续了一个世纪;&br&Donald Sutherland,《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追求国内秩序》,英文;&br&William Doyle,《牛津法国革命史》,英文,窃以为是相对温和与保守的英国学派的代表;&br&&br&专题研究:&br&恐怖:&br&Colin Lucas:《恐怖的结构》,原牛津大学副校长的著作,个案研究;&br&Patrice Gueniffey:《恐怖的政治》,法文,自由派学者;&br&&br&旺代:&br&Charles Tilly, 《旺代》,一位涉猎面甚广的美国学者;&br&Jean-Clement Martin:《旺代和法国,》,法文;&br&&br&关于反革命:&br&Jacques Godechot:《反革命的学说和实践》,法文,左派学者,但仍是这个领域的经典。&br&&br&关于农民问题:&br&Georges Lefebvre:《法国大革命期间北方省的农民》,法文,经典;&br&Anatoly Ado:《法国大革命中的农民》,苏联学者的著作,有法文译本,经典;&br&John Markoff:《封建制度的废除》,美国学者的论著。&br&&br&关于无套裤汉:&br&Albert Soboul:《共和二年的无套裤汉》,法文,经典。&br&&br&关于军队的研究:&br&英国学者Richard Cobb的若干作品,大牛,法文写得像英文一样好,被称为大革命史学中的莎士比亚。&br&&br&关于革命期间的女权主义:&br&主要是美国一些学者:Lynn Hunt, Jone Landes,等等。&br&&br&关于法国大革命与欧洲与世界:&br&Robert Palmer:《民主革命的时代》,英文,经典;&br&Jacques Godechot:《伟大民族:革命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法文。&br&&br&更为专门和细节的研究不胜列举。&br&&br&我认为最近这些年来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一部文集:&br&&br&Keith Baker, Francois Furet和Colin Lucas主编的《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政治文化的创造》,出版于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之际,文章含英文和法文,多卷本,作者几乎囊括了当时整个西方学界的重量级人物。&br&&br&&br&以下摘译的是2000年版《牛津法国革命史》中的附录:“大革命及其历史学家”(待续)&br&&br&一、头两个世纪&br&&br&
关于法国大革命,从来就不可能是中立的。对当时的人来说,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各种野心抱负全都释放出来,利益受到攻击或威胁,而且采取的各种方式没有调和的可能。到1791年,对于改变整个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那场猝然而猛烈的尝试,基本的立场和论据都已经清晰地表达出来,虽然那时罗伯斯庇尔还只是个死板的呆子,断头台还只是个惊悚的笑话,恐怖似乎还无法想见。但不久之后,君主制在暴动中垮台,九月的屠杀,首先是共和二年的流血,所有这类经历让所有人感到困惑,并给大革命的声誉留下了永远的伤疤。集体屠杀的政体超出了革命的敌人和对手们所有最坏的预期,也考验着革命的朋友和捍卫者的忠诚限度。因此,从1794年起,存在三种、或者说两种基本立场。敌视立场因为屠杀而强化:屠杀在事后看来毫不奇怪,而且在所难免。但革命的同情者之中产生了分裂,一派认为,恐怖是革命得以成功的关键,因而是必须的、可以理解的;另一些人虽然不为恐怖辩护,认为它并非必要,但还是觉得还是有可以理解之处。这三种基本态度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按当时人的说法,它们可以分别被称为贵族派(或反革命派)、雅各宾派、温和派。后来人则称之为反动派、激进派、自由派;或者简称为右、左、中三派。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三种立场仍然可以看作大革命史学家们的基本立场和争论的要害。&br&&br&
右派解释的所有基本要素都可以追溯到埃德蒙 柏克。这种解释认为,旧制度仍然是稳定的,根本而言还能延续下去。因此旧制度必定是从外部颠覆的。罪魁祸首就是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以持续的不负责任的批判损害了对宗教、君主制和既定社会秩序的信念。最极端的右派解释,是恐怖之后的巴吕埃尔(Barruel)阐发出来的,他把启蒙看作一个处心积虑的阴谋,目的在于宣扬无神论和无政府主义,而这场阴谋的主要媒介是共济会。这是一场由秩序的敌人发起的运动,暴力和屠杀是其必然的属性,因为如此野心勃勃的计划绝不可能靠和平手段实现。&br&&br&
关于右派见解的早期历史,可参阅P. H. Beik, The French Revolution seen from the Right (Philadelphia, 1956) 以及 D. McMahon, Enemies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French Counter-Enlightenment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ty (New York, 2001)。在整个19世纪,敌视大革命的传统在天主教圈子内十分盛行,这一点可以理解,不过,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这种敌对传统在一位一流作家那里产生了深远的回响,这就是伊波利特 泰纳。泰纳虽然没有天主教的反革命信条,但他对群众的血腥暴行惊恐万状,而且这种暴行似乎重现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他的《现代法国的起源》(Les Origines de la France contemporaine, 6 vols, Paris, ),其读者群比此前的许多论战作品都更广。这部作品影响很大,以致当时的一位雅各宾派领军学者奥拉尔(Alphonse Aulard)写了整整一本书(1907)来攻击其学术水准上的不足之处,不过这时泰纳已经死去。不过,一位年轻的天主教档案学者科尚(Augustin Cochin)转而为泰纳辩护(1909),但直到1916年战死之前,科尚没有出版过什么东西。在死后面世的一系列论文中,科尚复活了这样的见解:革命前夕的思想社团(包括共济会)与雅各宾主义之间存在连续性。后来,在俄国革命的成功(及其暴行)引发的恐慌气氛中,泰纳和科尚的分析被Pierre Gaxotte 融入了新的右派大革命解说中(英译本为The French Revolution),作者是右翼党派法兰西行动的信徒,该党派梦想着恢复君主制。Gaxotte论证说,暴力和恐怖从一开始就是大革命的内在属性,整个革命进程都是由革命前夕的思想社团事先策划好的。在维希时期(),这些看法成了正统,但这个耻辱政权的覆灭使得它们在几乎半个世纪之内声誉全无。&br&&br&
反革命的大革命史学的奠基者,大部分是在法国国外观察大革命的进程的;与此不同的是,最初的雅各宾派当时都忙着创造历史,根本无暇去书写历史。大部分熬过大革命的雅各宾派,后来都通过撰写回忆录来为他们卷入恐怖开脱,他们总是将恐怖归咎于别人,通常是罗伯斯庇尔。原雅各宾分子中,最固执的可能是邦纳罗蒂(Buonarroti),他的《为平等而密谋》(Brussels, 1828)记述了1796年的巴贝夫密谋,他认为这次密谋是恢复和超越共和二年的平等承诺的一次尝试。不过,一场延续久远的左翼史学传统,直到1847年另一场革命的前夕才开始。那一年,米什莱和路易 布朗的革命史的头几卷相继问世。两人都歌颂人民在推翻压迫性的旧体制、建立共和平等制度中扮演的英雄角色。两人的历史中没有暴民:人民的介入是一种进步力量,推动他们的是对正义和博爱的古老渴望。人民对恐怖也不负任何责任。关于恐怖,米什莱认为是罗伯斯庇尔的责任;而社会主义者布朗则对这位“不可腐蚀者”的社会主义理念颇为欣赏,因此他把恐怖描绘成追求私利的埃贝尔派的工具。另外,某种程度上说,米什莱和布朗都把恐怖视为局势的产物,无人能预见,也无法去控制。但恐怖对于大革命的进行和发展并不具有关键意义。&br&
这是那些为共和二年的流血所困扰的历史学家们的一个标准看法,那场流血本来是伴随着令人期待的社会福利实践——或曰期待——的。即便是并不信奉社会主义的共和保守派也认为,第一共和国头两年的屠杀,与他们理解的共和主义所蕴含的进步难以调和。奥拉尔便是这个态度,他是索邦的第一位法国革命史教授,当时第三共和国正视图通过追忆第一共和国来寻找其合法性。The French Revolution: A Political History (1901, 英译本1910)论证说,大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创建一个民主共和国。当欧洲的君主们联合起来阻止这个使命时,法国被迫进行战争,而恐怖和革命政府则是民族防御所需的权宜之计,当共和国的生存有了保障时,恐怖便结束了。奥拉尔贬抑罗伯斯庇尔,认为后者将恐怖延续到了必要的时段之外。奥拉尔书中的主角是丹东,因为丹东反对恐怖的延长,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br&
奥拉尔用了很多篇幅去论证,共和二年是否预示着社会主义。他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些表面现象仅仅是民族紧急状态下的“极端”和“临时”措施。别的作者则没有这么肯定。同样是在1901年,政治家让
饶勒斯的大革命的社会史第一卷问世。此时的社会主义已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虽然马克思本人几乎没有直接论述过大革命。饶勒斯希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彻底地融入他的历史中。因此他宣称,“法国大革命间接地位无产阶级的产生作了准备。它产生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条件:民主制和资本主义。但从根本上说,大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胜利”(1929 edn., i, 19)。因此,像奥拉尔那样仅仅撰写政治史是不够的。大革命的事件是更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映,但对这种发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于是饶勒斯利用他在议会的影响力设立公共基金,以出版能阐明大革命经济社会史的文献。虽然有饶勒斯的努力(但他只在离开立法机构期间才开始写作历史),他倡导的方法直到1920年代才占据法国的大革命史学的主导地位。这种方法的支配地位几乎延续了60年,它最后一位伟大的斗士阿尔贝 索布尔(Albert Soboul)称之为“经典”解释。&br&
然而,这种方法之所以取得支配地位,得益于一个饶勒斯未能见证的事件——不过,如果他能看到这个事件,也许会为之哀叹:这就是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公开声称,他们是罗伯斯庇尔和共和二年雅各宾派的继承者,而且这场革命在西方赢得了好几代的同情者;在法国,所有认为1794年的伟业尚未完成的人也得出了一个有些说服力的光辉结论。历史学家当中,第一个为之热情辩护的人是阿尔贝
马铁兹(Albert Mathiez,或译马蒂厄)。他是奥拉尔的弟子,但受饶勒斯启发更多。1908年,他就与自己的老师公开决裂,开始创立一个更为激进的大革命史学派别,即罗伯斯庇尔研究会。这个研究会今天依然存在,它的杂质《法国大革命史年鉴》仍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法文期刊。马铁兹与奥拉尔的争吵主要因为前者对丹东的历史声望的抨击,因为马铁兹把丹东描绘成一个腐败、自私、甚至有叛国嫌疑的人,相反他试图恢复罗伯斯庇尔的声誉。自邦纳罗蒂以来,还没有哪个人敢于为一个与恐怖脱不了干系的人辩护,虽然这个人很有理想主义色彩并且是个“不可腐蚀者”。然而,俄国革命的早期经历表明,如果要阻止反革命,恐怖可能是必须的。因此马铁兹毫不迟疑地论证恐怖的合理性。“如果不是深信不暂停自由就无法取得胜利,革命的法国就不会接受恐怖”,“罗伯斯庇尔和他的党派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他们想把恐怖作为新的所有权变革的工具”。社会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希望随着罗伯斯庇尔派的倒台而告终,马铁兹的革命史巨著(,英译本1928)猝然终结于热月九日。这一天之后就是一场漫长的“反动”浪潮。&br&
1932年,马铁兹突然逝世,年仅58岁,而他那好斗的论战史学风格再无后继者。左翼的历史学家们现在热衷于关注细致的经济社会分析。最杰出的代表是马铁兹的同龄人乔治 勒费弗尔(Georges Lefebvre),他一直活到1959年。他因为对农民的研究而声名卓著,1939年大革命150周年之际,勒费弗尔出版了关于革命起源的简洁而优美的作品:《89年》(英译本The Coming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Princeton, 1946),该书的核心立场是,“经济力量、能力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正转入资产阶级之手……:1789年的革命重新确立了事实与法律之间的和谐”。关于恐怖,勒费弗尔在1930年代出版的一部通史中宣称,“虽然有一些溢出或俯视了恐怖的因素,恐怖本身直到大革命胜利之前都是首要的力量:它是一种惩戒性的反应,始终与对‘贵族阴谋’的防御性本能紧密相连。”&br&
在维系时期,左翼在学术上的统治地位骤然断裂。解放之后,由于右派声誉扫地,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加入了共产党,左翼的学术地位比此前更为强固了。 欧内斯特 拉布鲁斯(Ernest Labrousse)的鸿篇巨制《旧制度末期和大革命初期的法国经济》(1944)将大革命牢固地植根于经济史背景中,而以阿尔贝 索布尔为代表的新一代,在学术上则集中关注推动革命激进化的“群众运动”,索布尔本人的代表作是《共和二年巴黎的无套裤汉》(1958)。但他的总体看法没有变动。他在1962年出版的新概论中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宣称,“法国大革命是……漫长的经济社会演变的加冕时刻:从此资产阶级成了世界的主人。这个真理今天简直已经是个常识了……”&br&&br&
不过,资产阶级的胜利并非只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确,马克思可能是从复辟时期问世的早期大革命通史著作中吸取这个观点的。这就是弗朗索瓦
米涅和阿道夫
梯也尔的著作。关于他们的作品问世的背景,可参阅S. Mellon, The Political Uses of History:A Study of Historians of the French Restoration (New York, 1958)。这些历史学家奠定了大革命的自由主义解释的主要轮廓。他们认为,革命的合理性在于根除旧制度的弊端和不平等。资产阶级的财富、发展和教养使得其成员对绝对君主制和世袭贵族的社会统治地位日益不满。他试图建立立宪君主制,这种体制表现为代议制机构、各种平等和有法律保障的政治和公民权利;但是,在1791年和以后的岁月里,整个事业偏离了正轨,其原因在于不注重稳定和秩序的民众力量的介入。自由派历史学家赞赏并强调英勇人物的作用,如米拉波,甚至还有丹东,这些人都曾徒劳地想让革命稳定下来。对于马拉这样嗜血的民众主义者,他们深感恐惧,恐怖的无情辩护者和独裁者罗伯斯庇尔当然也是如此,圣鞠斯特就更不用提了。在这些历史学家看来,关键的问题是,大革命为何、何时开始“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br&&br&
英语世界的大部分历史学家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关于他们在19世纪的探讨,已经有了全面的分析,见H. Ben-Israel, English Historian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Cambridge, 1968)。不过,在整个19世纪,英语读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理解,很可能来自托马斯 卡莱尔的见解(1835),而卡莱尔的见解又借助他的崇拜者狄更斯的《双城记》(1859)进一步传播。令人奇怪的是,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全面批判在他自己的国家鲜有回响。在大多数英国人看来,缺少议会政治和言论自由足以证明推翻绝对君主制的合理性——但这绝不意味着随后的暴力可以被接受,尽管卡莱尔试图以革命前民众的悲惨和堕落来阐释这种暴力。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英美历史学家在法国长期逗留、查阅档案的很少见。他们的作品主要吸取哪些似乎同情英国渐进的、和平的自由制度发展模式的法国史学家的成果。他们最关注的一个法国历史学家是阿历克斯 德 托克维尔(美国也是如此,因为托克维尔的首部重要著作是关于大西洋两岸的民主制的),但托克维尔本人与法国自由主义的主流是有距离的。&br&
托克维尔从来没有完成他希望撰写的大革命史,但他的前期研究《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仍然是关于这个课题的最重要的论著之一。这部著作试图从一个长时段的背景中去考察法国大革命,这在当时非常少见。从这种长时段的观点出发,托克维尔认为大革命是民主和自由不可抗拒的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决定性阶段。但是,民主自由浪潮中的各种力量,并不必然是相容的,在彻底摧毁旧体制的同时,大革命的平等和民主的推动力,扫荡了大部分曾抑制君主制的专制倾向的自由堡垒。这反过来为拿破仑敞开了一条道路:推翻大革命创立的更缺乏根基的自由制度。1789年以来建立的代议制机构,没有哪一个能延续长久;就在托克维尔写作此书的时候,另一个拿破仑也已摧毁了他本人曾任职其中的代议机构。所以,这位自由派并不认为大革命是一种缔造自由的力量。大革命催生出的民主制更有可能导向专制。这是托克维尔抱憾终生的一大根源,因为他尊重自由理念,而且他在海峡对岸和大西洋对岸看到自由理念能够运转起来。那些地方的居民对此很是受用,他的论著在他死后的一个世纪中被英美人广泛研读,尽管有些事实基础可以被轻易证明并不准确,或是被误读。法国人则不太愿意倾听一个关于自己历史和前景的如此悲观的分析。何况在他死后不久,第三共和国就建立了一个广泛的自由制度,这与他的预测有龃龉,而且这个制度延续到了1940年。很快他就在自己的国家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在法国,关于大革命的自由主义解读融入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左翼主流之中。&br&&br&
法国大革命是现代世界诸多运动和思潮的根源,有关它的历史书写很少游离于当时的政治。1945年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不过,很难说一些有关这个课题的新争论跟冷战没有关系。这些争论后来被称之为修正主义,这个名称本来是指共产党内部对正统观念的那种不受欢迎的批判。在英语国家,修正主义开始于1954年Alfred Cobban 1954年在伦敦大学出任法国史教授时的就职演讲。这篇题为《法国大革命的神话》的演讲,试图证明法国大革命不是一个上升的资产阶级的事业,而是非资本主义的律师和官职所有人的革命。十年之后,Cobban扩充了他的批判,这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解释》(剑桥,1964),该书针对的是他所称的正统解释,后者的代表学者是勒费弗尔、拉布鲁斯和索布尔。法国大革命不仅不是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事业,而且也没有推翻任何可以称为封建主义的东西,这场革命远没有以开拓企业精神来解放经济,而是延缓了经济发展,是“保守的地产阶级的胜利”。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对岸,George V. Taylor于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分析了大革命前夕的财产结构和商业活动。Taylor的结论是,最活跃的资本主义形态,都是在君主制国家体制内或与其合谋,而不是反对它君主制;资本主义所代表的法国财富的比例非常小,它对旧秩序不构成任何挑战。事实上,在社会上层,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存在经济竞争。从经济上说,这两个阶层构成一个单一的精英群体。因此大革命不是阶级冲突的结果。它是一场带有社会后果的政治革命,而不是相反。&br&
在法国,这些看法最初不被接受,或被蔑视。勒费弗尔自己在临死前曾把Cobban描绘成惴惴不安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但是,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之后,法国左派的团结开始瓦解,莫斯科自己对斯大林主义的历史记录的批判也在增强。1965年,两位幻灭的前法共党员,Francois Furet和Denis Richet出版了一部新的大革命史,该著复活了自由主义的传统,因为它论证说,真正的大革命是年的革命,此后大革命就发生了“侧滑”,导向恐怖,恐怖就是国王背叛和民众控制巴黎的结果。两位年轻的作者立刻受到谴责,就像奥拉尔当初批判泰纳没有学术水准。1971年,孚雷(Furet)对他所谓的“大革命的教义问答”或“雅各宾—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版圣经”进行了猛烈回击,他说,这些解说是在纪念大革命,而不是以学术的超然立场去分析它。现在,终于有个法国学者承认英语学者在这个课题上日益明显的贡献,孚雷坚持说,英语学者跟法国大学的那些监护者不同,后者只想着如何让僵化的雅各宾教条持久化。
从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卡莱尔的书是很糟糕的。 不过,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书,几乎难以摆脱政治立场或偏见,因为这场革命本身就是现代政治文化的创造者和一个密集的政治实验期,著者很难不对当时的各种观念、事件和体制作出判断,字里行间都已经体现出他…
&p&单个地区性战役架空也未尝不可。&/p&&p&但架空也要按照之前的历史行程来。&/p&&p&如果不理解16、17日的战事,没能考察过林尼-四臂村双重会战的来龙去脉,这个问题始终都是一群人侃侃而谈,“历史必然性”、认为怎么爽怎么来,爽还是推荐你们去起点。&/p&&p&烦请问主和其他答主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再来作架空:&/p&&ol&&li&林尼会战之后,法军普军的动向。&/li&&li&格鲁西什么时候开始追击的,以及路线是怎样的。&/li&&li&普军从瓦弗动身的时间,以及行军批次、战略部署。&/li&&li&普军动身时,格鲁西部在什么位置,怎样的部署。&/li&&li&普军花了多长时间抵达沙佩勒圣朗贝(相应的,格鲁西会花多长时间)。&/li&&li&求求你们,找一张好地图看看地理,从那慕尔/瓦弗到圣让山不仅仅只有20码的距离,格鲁西大法师是不能闪现过去的,就算他点了天赋交了两个闪现传送40码也过不去。&/li&&/ol&&p&最后一个提示,普军跑的比格鲁西快,无论如何假设(合理范围内),普军总能比格鲁西部先行抵达主战场,并且格鲁西是外线运动,随时可能被普军切割包围。&/p&
单个地区性战役架空也未尝不可。但架空也要按照之前的历史行程来。如果不理解16、17日的战事,没能考察过林尼-四臂村双重会战的来龙去脉,这个问题始终都是一群人侃侃而谈,“历史必然性”、认为怎么爽怎么来,爽还是推荐你们去起点。烦请问主和其他答主解…
&p&日特普利茨(Teplitz)冲突战,近卫掷弹骑兵团与(第一)近卫波兰枪骑兵团均在此战中被普奥骑兵击败。&/p&
日特普利茨(Teplitz)冲突战,近卫掷弹骑兵团与(第一)近卫波兰枪骑兵团均在此战中被普奥骑兵击败。
本答案只是粗略介绍了下波兰-萨克森问题的背景,相关各国的利益诉求,立场以及维也纳和会的争端与结果,对于和会细节有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a href=&//www.zhihu.com/people/04f28efb60baa& data-hash=&04f28efb60b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04f28efb60baa&&@陳磁貓&/a&的答案~&br&———————分割线———————在普鲁士战败之后,普鲁士在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中所夺去的波兰领土已经在《提尔西特条约》中被转交给了华沙大公国。而在1813年2月,也就是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前夕,普俄两国则在卡利什交换了秘密保证,普鲁士将之前瓜分到的波兰领土转让给俄罗斯,俄罗斯则确保普鲁士可以得到相同面积的领土作为补偿。&br&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卡利什条约是普鲁士所能谋求的较优选择。在提尔西特条约之后,普鲁士毫无疑问已经不能再被称之为大国了,而将原本瓜分到的波兰领土转让给俄罗斯不过也只是对于既有事实的承认。如果不承认,甚至反对俄罗斯的吞并,普鲁士只有加入拿破仑的阵营。&br&然而普鲁士的波兰领土原本就已被划给拿破仑忠实的盟友华沙大公国。王国的南部邻居是萨克森,西部则是波拿巴家族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也就是说拿破仑的胜利也并不能给普鲁士带来更多的利益,普鲁士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br&自腓特烈大帝以来,普鲁士就一直试图谋求吞并萨克森。从而将勃兰登堡和西里西亚在地理上连成一片。瓜分波兰短时间内解决了勃兰登堡,西里西亚连接不够紧密的问题。但是随着波兰领土的丢失,这个问题又重新浮出了水面。&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617&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2.zhimg.com/v2-aa878f2d58de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1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a878f2d58ded_r.jpg&&&/figure&&br&从拿破仑在吕岑的胜利直到他在莱比锡民族大会战失败的这段风暴中,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并没有熟练的完成外交的转向,而他的举动也给了联盟合理的理由进行干涉和瓜分。普俄的密约和普鲁士对萨克斯的渴望,使得整个欧洲在战后都需要面临波兰-萨克森问题。&br&俄罗斯的沙皇,欧洲的拯救者亚历山大一世在年轻的时候是个自由主义者,也热烈欢迎着自由的波兰的复活。而当他终于获得这样一个机遇,可以完成年轻时的梦想时,他却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脏物。他打算给予波兰人自由的虚名,却使得自己保留实权,成为重建的波兰王国的国王。&br&唯一可以约束俄罗斯野心的英国的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比起波兰人更加希望维持联盟的和谐统一,以及最终实现的欧洲和平,使得俄罗斯最终谋求了华沙大公国的绝大部分,留在普鲁士手中的波森则是意外。但此时普鲁士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的行动夺得的脏物基本已经丧失殆尽。只是之后为了弥补普鲁士在萨克森问题上受到的挫折,才将托恩交还给了普鲁士。不过就奥地利而言,除了将克拉科夫改为自由市,并放弃扎莫希奇地区外,并没有牺牲什么重大的利益。&br&在此时的和会上,普鲁士则只要可能,就想把整个萨克森王国吞并过去。&br&而交锋的重点在于托尔高,埃尔富特以及莱比锡。托尔高和埃尔富特最终为普鲁士所得,而莱比锡则在奥地利的坚持下留给了萨克森。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固然激烈反对,但也抗议无效。风暴过他剩下的领土,还不及原有的一半,但依旧保有莱比锡和德累斯顿。&br&对于奥地利而言,这样的安排足够理想。在他的西北边境留下了一个缓冲国作为和普鲁士的屏障。虽然萨克森未必对奥地利足够友好,但他对于普鲁士更不友好。如果一旦要在德意志内部夺取霸权,萨克森这个缓冲国还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同盟者。&br&除去在萨克森获得的补偿,面对俄罗斯给予普鲁士的承诺,奥地利不列颠则成功地把普鲁士补偿的领土部分放置在了莱茵兰地区,也就是作为尼德兰王国的后援站在反法的第一线,作为抗击法国的第一波炮灰。但历史告诉我们,奥地利在此的外交胜利却最终导致了普鲁士肩负起了德意志的统一使命。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本答案只是粗略介绍了下波兰-萨克森问题的背景,相关各国的利益诉求,立场以及维也纳和会的争端与结果,对于和会细节有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的答案~ ———————分割线———————在普鲁士战败之后,普鲁士在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中所夺去的…
&p&原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这个问题真的&b&非常的无聊&/b&。&/p&
&p&这个问题是,“排队枪毙时代,为什么要求不能自由射击而要集体放枪?从概率的角度来讲,效果应该是一样的吧?”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次:1、为什么“排队枪毙时代”不能自由射击,而要齐射(集体放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2、自由射击和齐射从概率上来说效果应该一样的吧。
&/p&&p&首先 &a data-hash=&e8cd15394e0e& href=&//www.zhihu.com/people/e8cd15394e0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古斯塔夫& data-hovercard=&p$b$e8cd15394e0e&&@古斯塔夫&/a& 已经辟谣了(&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排队枪毙时代,为什么要求不能自由射击而要集体放枪?从概率的角度来讲,效果应该是一样的吧? - 古斯塔夫的回答 - 知乎&/a&),没有什么不能自由射击、只能齐射的规定或者要求。于是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层面就已经解决了。自然而然,我们来到第2个层面。现在,你们可以知道这个问题有多么无聊了吧:“排队枪毙时代,自由射击与齐射并存,从概率上来说效果应该是一样的吧。&b&”从概率上来说&/b&的&b&效果&/b&,这个不就是枪械的命中率么。 &br&&/p&&p&但是题主很明显又不是这个意思,他在题目描述里又添了这么一句:&/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d28cafedc52_b.png&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5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d28cafedc52_r.png&&&/figure&&br&&p&很明显,他又是在追问火力效果。这和题干就是完全两码事的事情了——一个是&b&命中率&/b&的问题,一个是步兵&b&火力输出效果&/b&的问题。&br&&/p& &a data-hash=&db41bc5079& href=&//www.zhihu.com/people/db41bc507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db41bc5079&&@盛宇航&/a&
所以请题主务必精简问题、精简描述、明确问题。&br&=======================================================================&br&顺便说个笑话:&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cdcd1f9d7bf78b9b1bba4_b.png& data-rawwidth=&648&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cdcd1f9d7bf78b9b1bba4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a84dacbcf21a1ef5d7708_b.png& data-rawwidth=&493&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a84dacbcf21a1ef5d7708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0bc15e42eaaca6a2978c_b.png& data-rawwidth=&246& data-rawheight=&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6&&&/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a73d104e23b58ab9ae948d771a6a528_b.png& data-rawwidth=&52& data-rawheight=&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2&&&/figure&原来如此,我第一次见到有人说纵队是射击队形
原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这个问题真的非常的无聊。
这个问题是,“排队枪毙时代,为什么要求不能自由射击而要集体放枪?从概率的角度来讲,效果应该是一样的吧?”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次:1、为什么“排队枪毙时代”不能自由射击,而要齐射(集体放枪…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30997 人关注
601 条内容
172 条内容
305 条内容
15072 人关注
752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狂热运输欧洲战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