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多少世界奇迹可以创造奇迹

80年前,这群创造了世界奇迹的中国人聚集在一起,用8年时间改变了整个中国!可他们后来的命运却……
我的图书馆
80年前,这群创造了世界奇迹的中国人聚集在一起,用8年时间改变了整个中国!可他们后来的命运却……
最近随着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映,一群中国人,一所中国学校,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所学校,又穷又破,可80年前,这群人千辛万苦聚集在这里,最终,使这所最穷的学校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它就是:西南联大。它仅仅只有3882名学生,但他们当中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3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可以说正是他们,改变了整个新中国!可是你知道,培育了如此多的人才,带领这所学校走向辉煌的这群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后来的命运,究竟都如何了吗?故事要从1937年说起。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屠戮中华大地,学校不是军事机关,却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目标,南开大学被炸为废墟,清华、北大的校园也都被日军占领。偌大的中国,竟无处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于是有人提议高等教育干脆停办,学生都上前线去打仗。还有人主张大学为战争服务,学化学的赶紧做炸药,学物理的赶紧做枪炮......而胡适却坚持:战时的教育是常态的教育。著名教育家竺可桢也认为,一个国家,外患不足畏,内忧不足惧,惟有一般领袖,缺乏清新的头脑、远大的眼光、坚强的意志最可怕。因此绝不能单从国防的需要着想,把大批学生送往前线。正是在胡适、竺可桢等,极具远见的知识分子的建议下,中国开始建立联合大学。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谁料12月,南京就陷落,武汉告急,长沙危在旦夕,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命脉,临时大学立即决定搬去昆明。当时师生们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其中一条路线最艰苦,要从长沙徒步到昆明,翻山越岭3600里。文人长征,旷古未有,他们却在战火纷飞中进行了,一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徒步行军伊始,采用标准的军队行军方式,两路纵队沿道路的两侧齐头并进师生们沿途烧柴做饭经过数月艰苦跋涉,师生们终于到达昆明,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大。日,西南联大正式开课,一段传奇,就此开始!管理一所大学已经很难,更何况要管理联合大学,光是几个校长由谁做主就争执不下,许多联大都因此分崩离析,可西南联大不仅没分裂,还是所有联合办学的高校中,唯一一所坚持到底的。因为清华校长梅贻琦为人谦和,他的口头禅就是:“大概活着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这种吾从众的态度很少产生矛盾,他处事也很公平,众人服气,于是北大、南开两校校长主动退让。梅贻琦推崇教授治校,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他用人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凭真才实学。沈从文小学都没毕业,也没著作,可梅贻琦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许宝騄当时才28岁,梅贻琦就将他们聘为正教授,如此用人之魄力,一时引起巨大轰动。沈从文电影《无问西东》结尾有个彩蛋,镜头一扫,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中国大部分大师。比如被胡适誉为国学的半壁江山,连日本人都无比尊敬的王国维。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堪比国宝,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陈寅恪。“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通过学问而成“神”的钱锺书。还有连朱镕基总理都敬仰不已的,真正高富帅,享誉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更有中国物理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他为新中国培养了79名院士。中国的23位两弹元勋,一半,都是他的门生。他们竟都是西南联大的老师!不仅如此,还有陈省身、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朱光潜、闻一多、朱自清……300多个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名字,如滔滔江流般,都在西南联大这片大海汇合。可谓是真正的,大师云集,群星璀璨。西南联大的教师阵容,可谓奢华至极,而它的教学条件,却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由于战火蔓延,国民政府,大大缩减教育经费开支,使得联大经费预算常常入不敷出。一开始,联大连校舍都没有,只能租借民房、会馆上课。1938年8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也到了昆明,梅贻琦便邀请他们设计校舍。两人很快拿出一套设计方案,一所中国一流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可设计稿却被否定,理由是经费不足。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不停修改,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越改越简陋,每改一遍林徽因都忍不住落一次泪。当梁思成夫妇交出,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最后一稿时,梅贻琦却还是否定了设计稿,希望能改成铁皮屋顶的茅草屋。梁思成当时都忍不住愤怒了:茅草房?不是每一个农民都会盖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梅贻琦却恳切地对他说:“大家都在共赴国难,思成,用茅草来建大学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能不能用茅草把校舍做得,尽可能好看点、好用点,这还得靠你们支持。”听完梅贻琦的话,梁思成哭了……半年后,低矮简陋的茅草房,填满了联大的校园,谁能想到,它们竟是出自两位,蜚声中外的建筑学家之手呢?校舍简陋,可昆明又多暴雨,雨水常常从土墙漏到屋内,雨滴打在铁皮屋顶上,更吵得听不到任何人讲话。经济系教授陈岱孙十分严谨,时间把握准确,每次下课铃响,他的课准准刚刚好也讲完,可大雨常把他的计划打乱。一次上着上着课,又下起了雨,他只好停了下来,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停课赏雨”。之后搁笔坐下,任雨水打湿肩膀,遂袖手凝神、物我两忘。而联大师生的课除了会被雨打断,更常会被敌机轰炸打断。为断绝中华民族的文化,那时日军就以联大为主要攻击目标,所以,跑警报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著名作家汪曾祺那时也是联大学生,他曾写过一篇《跑警报》:“‘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危险来了,领导先走,可校长梅贻琦却总是慢悠悠的,从容地指挥师生先逃跑。还有些男生特地趁此机会,向爱慕的女生展示骑士风度。在他们面前,生死关头,竟也可以变得浪漫而诗意。不仅教学条件简陋,师生们的生活条件,更是差到常人难以忍受。学校没钱,食堂做饭只能用陈米,学生戏称之为“八宝饭”:八宝者何?曰: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也。西南联大学生宿舍由于战时物价飞涨,学生们吃不饱、穿不暖,教授们的工资也无法养活家人。华罗庚一家住在牛棚里,每天被蚊虫折磨。&吴大猷怕给学校抹黑,装成乞丐去菜市场,捡剩下的牛骨头给老婆熬汤治病。有次朱自清在街上遇到乞丐来乞讨,他说了一句:“我是联大教授啊”。乞丐听了二话不说,掉头就走。就连乞丐都知道他们有多穷!而这些穷的当当响的联大教授们,他们可是大多留美归来,原本都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如果那时选择留在国外,他们定会生活的可以很滋润,可他们却甘愿归国“沦落”为穷教授,教书钱不够吃饭,就自能如此各显神通。校长梅贻琦,原本待遇极高,有洋房有汽车还有专属司机,可他为给老师学生发补贴,&把自己的家当全都卖了,夫人不得已都要到街上去卖米糕。吴大猷开始养猪,闻一多到大街上给人刻章赚钱,朱自清和金岳霖等人组成种菜小组......更难能可贵的是,炮火连天,窘困至此,联大师生却依旧弦歌不辍,赓续中华文化命脉。为躲避日军轰炸,教授们大都住的分散,很多教授每天要步行几十里路去上课,可却从没有人迟到过。国学大师刘文典就说过:“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为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整个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更抵制了政府,试图强加给学校的思想控制,使校园成为了一座自由精神的堡垒。曾就读联大的学生心田说:“你想知道什么是联大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在这里,教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正因为自由,教授们极重创新,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大师陈寅恪上课从不带书,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四不讲”这样的高境界,就连哈佛也找不出一个人能办到!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是联大的学生,后来,杨振宁到美国深造,师从著名学者费米和泰勒。可他却惊奇地发现,在美国课堂上的收获,并不比在西南联大学到的多。他还曾忍不住感慨:“我在中国受到了最好的本科教育。”在这里,学生也能得到最大的尊重。联大学生转系相当容易,从外语系转到哲学系只需填一张表格,其他什么要求都没有。这使许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教授们从不居高临下,用条条框框约束学生们的个性。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时光时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课堂上,学生可以直言指出教师的错误,而教师不会生气,反而对学生更加欣赏。那时,做学问的风气就是这般纯良。”后来很多联大的学生都曾感慨地说: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切。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散漫,联大的大考小考不断,联大办学8年,近8000名学生报读,但通过了考试毕业的仅有3800多人。可见其要求的严格。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这可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联大的教授们,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走下讲台后,更严谨治学,他们深知:救国经世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学术研究是立国兴邦的命脉所在。在“又破又旧”的西南联大,冯友兰写出了《新理学》、周培源写出了《湍流论》、陈寅恪写出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华罗庚写出了:《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攻克了十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杨钟建的《许氏禄丰龙》、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金岳霖的《知识论》……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在战火中相继问世!孔祥熙曾拨十万大洋给联大改善条件,但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1941年国难当头,国家经济异常困难,教育部规定,凡属行政工作的教授每人发一笔,'特别办公费',但西南联大的各院负责人却联名上书,拒绝领受这项特别补助:'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林语堂上世纪40年代初,路过昆明参观联大,发出了这样的惊叹:“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联大的校歌,借用《满江红》的曲调所作,荡气回肠: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校歌,也绝不是随便唱唱的!西南联大短短8年的历史中,竟有七分之一的学子奔赴前线,以鲜血践行联大精神,在最好的芳华之纪,血洒疆场,青春无悔。在中国,这样大规模的大学生参军是亘古未有,连校长梅贻琦都把儿女送去参了军。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共1178字的碑文,字字句句,皆气势如虹: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碑后则刻录了834位,联大勇敢参军学生的姓名,而实际从军人数远大于其留名数,这些学生在祖国存亡之际,不愿安稳现世,更愿生命掷地有声,不惜献出宝贵的年轻生命。1945年抗战终于迎来胜利,之后西南联大宣布解散。从开课到结束,西南联大存在时间不过8年,毕业学生3882人。可从那些低矮的茅草校舍中,却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西南联大还有大批人才,成为了后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如费孝通、华罗庚、宋平、王汉斌、彭珮云、朱光亚、钱伟长、孙孚凌……联大短短8年出的人才,居然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还多。西南联大解散了,可之后,有美国学者,竟痴迷于西南联大而研究它20多年,直到今天,其他国家的学者也都不停地在研究,他们都无法理解,为何这样一所大学,能培养出那么多栋梁之才。它成为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弗尼吉亚大学教授伊瑟雷尔说:“这所大学的遗产属于全人类。”在简陋图书馆里刻苦学习的联大学子抗战结束,联大解散,新中国成立了,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在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留在祖国大陆。蒋介石曾为抢人才费尽心机,81名院士被国民政府列入抢救名单,但只有22位选择去台湾,其他59个全部选择留在大陆,而其中大多数都是西南联大的教师。可他们这些选择留下的,之后的命运,却是凄凉无比!文革的这场文化浩劫,开始了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受过西方教育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强迫他们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几乎所有的高校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被送去'革命大学'洗脑筋。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主体,本就是出身清华的留美学生居多,而他们在这场浩劫中所受打击之大,都无法用“惨烈”二字来形容!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文革”时,他已年过古稀,却依然遭到毒打,遍体鳞伤,以至于多次昏死过去。一次批斗,他被人从台上推下,摔断双腿,落下了终身残疾。可即使这样,老人却还不得不,拖着残疾的双腿去扫厕所、刷尿池,继续受到轮番的批斗,还要遭到断水断饭的折磨,不久后,他连双目都失明了。1978年,一代大师吴宓,在悲愤中病逝。1966年11月,他因病死在了劳动场。而发病时,无人为其呼救。一代学界宗师竟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告别了世界。剧作家陈铨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他在南大扫厕所时,被年轻教师痛打、被小孩子打骂,1969,他带着无尽的悲哀去世。国学大师刘文典,为人光明磊落、不畏权贵,连蒋介石都敢怒骂。可那个年代他刚烈的性格,必定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最终,他因悲愤与绝望含冤病故。饶毓泰,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杨振宁、李政道是吴大猷的学生,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高。文革时他备受凌辱,在他去世前两天,向来沉默寡言的他,在教研室会议上说了这样一大番话:解放前我们看到祖国落后,被外国人看不起,很难过。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呢?当时想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我们这样的人已经老了,没有用了......日,饶毓泰上吊自杀。潘光旦,近代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和民族学家,他博览群书,被称为活字典,学生时代就折服了梁启超。可文革时,他却被辱骂为“流氓教授”,他本就残疾,只有一只脚,残疾年迈的他依旧躲不过红卫兵的迫害,他被赶到清华一角,像畜生一样爬行着除草......1967年5月,潘光旦病重,却不获医治,惨痛哀号数日。6月10日,隔壁的费孝通来看他,他向费孝通要止痛药,费孝通没有,他又要安眠药,费孝通也没有。后来,费孝通将潘光旦拥入怀中,最终,&潘光旦停止了呼吸。费孝通忍不住哀叹: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国宝级大师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十余种语言,在文革期间成了重点被打倒对象,当时他身患多病,双目失明、膑足,但那些造反派没有放过他,强迫他搬到连乞丐都不住的地方。甚至把高音喇叭放到他的床底下。在生命最后的两百天里,骨瘦如柴的他,一语不发,只是不停地流泪。之后在痛苦,无奈中,惨烈地离开了人世。著名史学家吴晗,在文革开始后,精神到肉体就都惨遭摧残。1966年夏,吴晗被关了起来,但批判并未停止,反而愈演愈烈。1969年,吴晗被迫害致死,死前头发被拔光,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他的妻子袁震也被迫害致死,死后双眼半睁,面颊上还有几滴泪珠。而吴晗的养女吴小彦,也在狱中自杀身亡。是真正的家破人亡!不仅活着的没放过,连已经死了的都不放过。文革爆发后,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和他夫人的合葬墓地被砸毁,其后人只得拣出尸骨火化,从那时起,他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另一群还活着的西南联大大师们,他们都只能努力否定自己的过去,以适应新的文革环境,但最终都未能逃出被批判的命运,晚年的他们,都是在对当年的,自我否定及反省中痛苦煎熬着度日,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忍辱负重,在泥墙教室里保持知识之灯长明,在隆隆炮火中绵延中华文化的生机,其精神不死,惊天地、泣鬼神!而一场文化浩劫,从此让作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缩影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再也未能恢复元气。这种毁灭性的影响,直至今日导致中国之教育现状:学风不自由,没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很多大学变得功利而油腻,越来越心浮气躁,大楼越盖越高,设施越来越豪华,可真正的大师有几个?真正的教育家有几个?又培养了多少悍然世界的中国人才?......烽火已经熄灭,大师已经远去,可西南联大之精神,不应该仅仅只是曾经的传说。我们感动曾经他们的美好芳华,感叹他们的真实人性、时代风骨,立德立言,不问西东。但更重要的,更应该反思的是,真正中国教育精神的回归。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精神在传承中没落,那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有责任,让它在没落中被重新地传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才应该是西南联大精神的薪火相传。2018年,西南联大80周年诞辰,谨以此文致敬西南联大,致敬西南联大的真正的先生们。
馆藏&13354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以中国人的志气创造更多奇迹_网易新闻
以中国人的志气创造更多奇迹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以中国人的志气创造更多奇迹)
崔文佳有人说,逆袭是最好的励志故事,中国正在上演越来越多这样的好戏——商务部近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国家安全,对指定标准的耙吸式挖泥船、绞吸式挖泥船、斗式挖泥船、吸沙船、自航自卸式泥驳等大型工程船舶实施出口管制,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出口。公告寥寥数语,却令人感慨万千,曾屡遭技术封锁的我们终于扬眉吐气。这些“大块头”为勘探开发带来新的可能,更让世界领略到中国先进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近两年,我们迎来创新盛果期,国之重器接踵登场,超级工程频繁落地。当中国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铿锵脚步震落时间的帷幕,历史的场景扑面而来。犹记得新中国建立后,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异类,对我们实行了严苛的全面禁运和贸易限制。围堵之下,独立自主地发展科技事业,既是一个新兴大国的应有姿态,也是严酷现实下的必然抉择。事实证明,外部封锁非但没有遏止我们发展的脚步,反而激发了我们自力更生的斗志。这股越挫越勇的劲头,构成了我们逆袭的精神原力。从一穷二白的底子上起步,新中国几乎每一个重大成果背后都有一段发愤图强的故事。面对赫鲁晓夫“你们搞不了”的傲慢,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面对“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疑问,钱学森直言“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面对研制舰载战斗机的困难,罗阳在攻坚动员会上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我们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但中国人的骨气、志气、豪气始终如一。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名篇《别了,司徒雷登》里说的:“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创造的奇迹,根本上源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大路上,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为全国上下干事创业提供方向指引与政治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统筹,能够最大限度整合凝聚资源以办成大事、办妥难事;有战略规划擘画长远发展,确保我们始终可以一张蓝图干到底。同时,作为后发国家,我们也懂得抓住对外开放的契机,抓住每一个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机会,在开放互通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尽可能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网上流行一句话:“如果你知道了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一路走来固然有太多艰辛,但对行进在正确道路上的中国来说,逆袭本身就是一种必然。抚今追昔,今非昔比。从基础科学的突破,到高端技术的研发,从科学成果的转化,到创新创业的兴起,中国科技实力持续提升,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着眼更强的综合国力、更好的科研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比当年更自信。让我们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以更加从容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在更多逆袭故事中收获光明前景。
(原标题:以中国人的志气创造更多奇迹)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神吶救救我吧,但愿明年不用改ID
视频地址复制
Flash地址复制
Html地址复制
离线看更方便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https://m.youtube.com/watch?v=owgwSsVkQvw
關注我,掌握第一手港台資訊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248号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3 沪ICP证:沪B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
公司名称: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政立路485号 | 客服电话:中国还能创造多少奇迹!_百度知道
中国还能创造多少奇迹!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有创造过奇迹吗?
那你说说,中国创造过什么奇迹?
百度呀!太多太多!
对啊,中国以前是有创造过奇迹。可是,未来的事谁能说准呢?
或许会更多
你也说了或许两字,其实未来的事没有人能说准,所以这问题是无解的。
一切皆有可能!
看你这语气肯定是个老外!
你对未来没信心!还不如死了算了!
为啥我一定要对未来有信心?盲目的信心又不会成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迹创造宝石有什么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