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真三国无双7帝国mod中的点了布施不能再点全区布施怎么回事

TGBU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查看: 3207|回复: 4
布施的功德利益!——海涛法师
海涛法师《布施的功德利益》
1.一个人如果没有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贱苦恼。2.如《圣摄论》中云:「吝啬之人堕饿鬼,纵得为人亦贫困。」3.《净戒阿笈摩》中亦云:「彼吝啬人守财奴,不行些微之布施,终堕饿鬼恶趣道,大肚凸起如鼓然。」4.《圣摄论》云:「菩萨行布施,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无边受用,终能成佛道。」5.一个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决不能作利他之事业的,因此也就决定不能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以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用不尽,受诸快乐。6.《龙树诫王颂》云:「如法行布施,能净除诸障,对治方便中,以布施最胜。」7.《入中论》云:「众生皆愿得欲乐,若乏资财乐甚难,资财由布施而来,故佛先说布施德。」若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乃能进而置彼等于佛道也。8.布施能纾解正在受苦之众生,使其成熟向道。多行布施之人,容易成就无上觉道。《菩萨藏论》云:「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圣宝鬘经》云:「布施者,菩萨之觉位也。」9.布施的体性是以不贪着的心,将财物或所有广为施舍。10.布施的种类可分三:财物施或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11.在家菩萨应以内外之所有用为布施。如《庄严经论》云:「菩萨之身及资财,无有不施他人者。」12.若是出家菩萨则一切皆可施舍,但三衣除外。比丘之三种法衣是不可用来布施的。13.《入菩萨行论》云:「除彼三衣外,一切皆可施。」这是因为施舍三衣,就反而会损害他人的缘故。14.财施:又可分为不清净财施和清净财施两种。前者应当舍弃,后者则应勤修。15.不清净财施又可分为四种:一、心不清净施:是指因邪心和下劣心之鼓动而行施舍。(1)邪心之施舍是指为了损害他人而行布施,或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行布施,或是为了与别人竞争而行布施。(2)下劣心的布施是说为了来世不会贫穷,或是为了得人天之受用福报而行布施,(这种意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所以是下劣心的布施,菩萨不应为之。二、不施不净之物者:《宝鬘论》云:「菩萨不应布施毒药,炽火,武器等对受者的构成伤害之物,或乞者为伤害别人而索求之物。」(1)菩萨不应施舍弓箭或武器等,只要是会构成伤害或造成苦痛之物,就不应施与。(2)如果有极富的资产而只是布施些微之数,也非菩萨所应为。(3)为了敛财而布施也是不应该的。三、对不净之受者,善萨不应布施。例如:(1)如果是邪魔的眷属,为了损害天道而前来向菩萨索身,菩萨不施与身体或支分。(2)魔鬼所加持的众生,疯子及神经错乱的人,菩萨不应施身。因为对这些人,行身施毫无益处,其精神亦不能自主。四、菩萨应避免不清净之布施态度。(1)在心不欢喜时、瞋怒时及失念错乱之时,皆不宜行布施。(2)对坏人作布施时,不应作轻侮状或不尊敬的态度。(3)对来乞者嘲笑、恐吓或威胁,皆非菩萨布施时所应持之态度。16.清净之受施者有四种:一、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此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而言。二、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此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三、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依无怙等深可怜悯之人。四、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此指自己之仇敌等。17.布施之态度可由两方面来说:一是具有完美的意乐去行布施,二是具有完善的条件去行布施。18.具有完美的意乐行布施:是指具足大悲心,为了利益众生成就菩提而去行布施。19.具有完善条件行布施:是指菩萨行布施时,应具足信心、恭敬,在适当的时候、在不损害其他众生的情况下,自己亲手去行布施。20.布施的时候应该一直都心生欢喜。这是说在未行布施以前,就心生欢喜;在正行布施之时,心中十分清净;在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毫后悔之念。21.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这是恭敬的去布施。22.自己亲手去施与是说,不要假他人之手,而是自己去亲手付与。23.行此布施之时,不要伤及自己的眷属及所有,这是不损害别人行布施。因为,即使财物是属于自己的,但如果施舍之时,眷属们会痛哭流涕,那就不宜布施。24.无畏施:是说佑护众生,使其从畏惧中得到解脱。例如于狮、虎、君王、盗贼、洪水等畏惧中,为之作依作救。25.法施:可分为四点来说:一、法施之对象,二、法施之意乐,三、法施之内容,四、法施之方便。26.法施之物件(对象):是指受法者必须对佛法和说法者,尊重恭敬,对求法热诚和喜爱。27.法施之意乐:是指说法者须断除不清净之动机和具足善良之意乐。(1)断除不清净之动机,是指不应该为了名闻利养而说法;(2)依靠善良之意乐而说法是说发起大悲心,而为人说法。28.法施之内容:是说应该依照经典所示,无错谬地去说法。29.法施之方便:如果有人来求法,不可以立即就为对方说法。《月灯经》云:「法施应如是,若人来求法,初不为广说,亦不立即说,问善观妙机,若确属法器,不请亦说之。」30.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菩萨藏论》云:「舍利子!菩萨若知善巧方便,纵施舍少物亦获放大(指:功德)。智力而增长布施功德故、以慧力而广大布施功德故、以回向力而倍增无量布施功德故。」(1)以「智力」增长布施功德者:应当具足三轮清净之见,知布施人如幻化,知布施物如幻化,知受施者如幻化。(2)以「慧力」而广大布施功德者:无论在作任何布施之前,先要思想:「这是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的缘故而行此布施的。」(3)以「回向力」而倍增无量功德者:了解此布施是为了使一切众生皆获无上菩提的缘故,如是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31.《菩萨地论》云:「不要只是为了获得善报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应该回向于无上圆满菩提之达成。」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32.在布施的时候,面对布施物心无贪着;施毕以后,也不因此而期望来生的果报。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行布施,其功德自然放大倍增。33.《圣般若集颂》云:「菩萨行布施,永绝饿鬼道、贫穷及烦恼,一切皆永离,获无边财宝,除众生疾苦。由行布施故,成熟众有情。」34.《菩萨地论》云:「由施食物故,得大力之身;由施衣裳故,容彩得焕发;由施车乘故,获坚固快乐;由施灯烛故,得眼极莹彻。」35.若菩萨行无畏施,则不为魔难及中断障所扰。若菩萨行法施,则速能亲见诸佛,常侍佛侧,一切众愿皆能速即圆满。36.使布施清净之法:(1)在布施时若能知其性空,则布施之功德就不会成为轮回之因。(2)若能以悲心而行布施,则不会成为堕入小乘之因。(3)不离空和悲的布施,能成为无住涅槃之亲因,而成就布施清净。37.行布施时须生起悲心,因为菩萨行布施是为了要解除众生眼前和究竟的痛苦而为的,因为有此「不忍」之悲心才行布施的。38.布施之果报有究竟和目前的果报两种。究竟的果报指圆满无上菩提之果位。眼前的果报者:如果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的。因为布施的缘故,就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精品文章,非常不错!
本帖最后由 暮凝坔 于
15:49 编辑
& && && && && && && && && && && && && && && & 南怀瑾:佛说三十三种不清净布施
& && && && &
& &&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X.X、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 && &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
& && &上述三十三种不净布施只是大概而言,经典上记载的还有许多。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播种在贫瘠的土地上,若得不到雨水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原文:……
& & 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何等名为三十三耶。
& &&&一者有人邪心倒见。无净信心而舍财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二者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
& & 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 & 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 & 五者有人。舍物与火亦非布施。
& & 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
& & 七者有人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 & 八者有人。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
& & 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一者施毒非净布施。二者施刀非净布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四者有人。所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五者有人。为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 & 十四有人。为歌戏故。与伎儿物非净布施。
& & 十五有人年终月尽。破散财物非净布施。
& & 十六有人。屋舍因缘而舍财物则非布施。
& & 十七有人。善友因缘以他财物。受与余人非净布施。
& & 十八有人或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无清净心非净布施。
& & 十九有人。为学作故与工匠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尽故。舍物与医非净布施。
& &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骂他已心悔生愧。舍物与之非净布施。
& &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则生疑为有报不。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热。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二十四者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是施福唯钟我身不属他人。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二十六者若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后时病困。死时欲至。脉节欲断。苦恼所逼欲入死道。无清净心。无信净心。阎魔罗使见之生笑。兄弟诸亲啼哭悲泣。至如是时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 & 二十七者若人为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国遍闻某国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施非净布施。
& & 二十八者若与余人迭相憎嫉。见彼舍物多行布施。见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净布施。
& & 二十九者食他女故。为种姓故。舍珠舍金。若银金刚。若毗琉璃。缯绢衣裳及兜罗绵。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 & 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舍物与人。我无儿息大富饶财应当舍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三十一者若复有人心生简择。如是念言。若与此人则有福德。若与彼人则无福德。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 & 三十二者若人布施。舍离贫穷衣裳破坏垢腻之者。与多丰乐大富之人。非净布施。
& & 三十三者若复有人望好花果。舍物而与非净布施。大仙当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醎地烂坏不成。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
& && && && && && &——————————《毗耶娑问经》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
& && && && && && && && &&&达真堪布:怎样的回向才是如理如法的
  无论做什么功德都应该有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如果没有后行回向殊胜,无论种什么善根,无论做什么功德,无论积什么福德,都不会有圆满的功德。
  做完功德后如果不回向,第一,不能增长善根,功德福德的果报享受一次就会消尽;第二,所做的功德不能圆满;第三,所做的功德不稳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毁灭。如果不及时回向,只要生起刹那的嗔恨心、后悔心、邪见,或者在他人面前宣说,所做的功德就会消失。还有颠倒回向,不该回向的地方回向,不如法的回向,甚至想借此善根去损害别人,这样功德也会消失。
  所以平时无论做什么功德与善事,不管大小都要立即回向。如果回向了,尤其是回向众生,回向给修成菩提果的因,第一,善根时时刻刻都能增长,直到证得菩提果,功德的果报享受千百次也不会穷尽,所做功德都能变成证得无上菩提的因缘;第二,无论大小的功德、善根都能够圆满;第三,功德非常的稳定,再微小的功德也能够存住,哪怕生起嗔恨心、邪见等等,功德也不会被摧毁。
  回向的次数越多越好,时间越快越好,最好是立即回向。回向给自己或者家人,冤亲债主也行,最好是回向给一切众生。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这样回向,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也可以回向给菩提:愿此功德成为一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因缘。或者回向给自己:愿自己为众生证得无上菩提,愿此功德成为自己修成正果的因缘。
  做回向的时候最好有证悟三轮体空的智慧的摄持。三轮体空,是回向者自己、所回向的善根、回向的对境都观为空。站在性空妙有的角度来做回向,是最殊胜最圆满的回向。
  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证悟空性,很难做到这样的回向。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怎样回向,我也那样回向;上师怎样回向,我也那样回向。《普贤行愿品》里也有“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菩萨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文殊菩萨怎样回向的,我也那样回向;普贤菩萨怎样回向的,我也那样回向。这样的回向也能够代替三轮体空的回向。
  前行发心——发菩提心;正行无缘——明心见性、有证悟三轮体空的大智慧的摄持;后行回向殊胜。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这三个殊胜都是不可少的。如果有三个殊胜的摄持,仅仅念一句“阿弥陀佛”、念一句观音心咒“嗡嘛呢呗呢吽”六个字,都能成为解脱、成佛的因。如果没有三个殊胜的摄持,即便所做的善根再大,所积的功德再多,也不能成为解脱成佛的因,只能得到人天福报。如果仅仅在形式上、表面上做功德、积福行善,起心动念却是恶的,那就造恶业了。&&
本帖最后由 暮凝坔 于
15:29 编辑
游版的旧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劝他人布施的巨大利益
& && &善男子,若人多财,无量岁中,供养三宝,虽得无量福德果报,不如劝人共和合作。若人轻于少物、恶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长来世贫苦。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优婆塞戒经》
& && &这段世尊的开示,很明显的能让我们明白共修布施的殊胜,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钱财有限,贫富程度不同,有的人因为觉得自己钱财少,不好意思一个人去帮助别人,认为自己帮不了别人。但是如果发起共修布施共修救助的方式,那么就能够给予一切有心布施的人,不论其贫还是富,都有一个平等布施的机会,所以共修布施的方式能够成就很多人一起发起布施,这就是共修布施殊胜的地方,当然未来的果报也更加的殊胜。比如一位出家人生病了,需要很多钱治病,如果有个人他单独能够供养这位出家人让他看病医疗,然后康复,这个福德果报当然也非常大,但是前提是需要这个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行,但是如果通过发起大众一起捐助的方式,那么有的人也许出一元钱、乃至一分钱,都能够在端正发心的摄持下,得到比前一个人单独进行帮助这位出家人治病的福德大得多的福德,所以我劝勉同修们,如果有缘看到这种共修布施救命助人的事情,都应该随缘随力的参与,钱多钱少都没关系,只要发心端正,就能成就整个救助的功德利益,非常不可思议,这不是我们凡夫短浅执着的眼光能够看到的事实真相,唯深信佛言,真实不虚,但信受奉行即可。
& && &善男子。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众多人众。不同贫富贵贱。若道若俗。共相劝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穷尽。独行布施其福甚少。——《佛说像法决疑经》
& && &这段世尊的开示,亦是说同样的道理,我大概翻译一下:
& && &善男子,如果有个人,有很多的财物,从生到死一辈子都坚持一个人行持布施,但是这个人他并不如有很多人,或者贫穷或者富有或者高贵或者低贱或者在家或者出家,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一起出钱,即便每个人出很少的钱,然后把这些钱聚集在一起,用这个汇集一起的钱随缘的进行布施、救济贫困孤寡老病苦厄之人,这样做那么这每个人得到的福都比先前独行布施的人福利更大,即便假使一个人没有钱财无法布施,但是能够劝别人或多或少出钱来共修布施,那么这个人的念念的相续中常常会升起布施的功德,永远都没有穷尽,但是独自一人行持布施,相比共修布施,得到的福利少得多。
& && &所以,我们一定要深信佛语,不能小看这种共修布施共修救助的因果,更不能轻视一分一元的钱财,我们应该多多的宣传、劝勉他人进行共修布施,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是大众的力量就是无穷尽的,当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才能成就这一滴水的伟大,布施的道理亦复如是。
本帖最后由 暮凝坔 于
15:46 编辑
游版的旧文: 【原创】勿忘世间苦难多 劝行布施习惯中 稀有难得大悲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布施的十四个问答& && && && && && && && && && &
& && &我想就布施常见的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和心理以及一些常见的问题,引用世尊的开示,与大家一起学习下。
1、问:我现在都没什么钱,都不好意思去捐助、布施,干脆等以后发财了再去帮助别人吧。
& && &答:这种心态很多人皆有,觉得自己没钱或者钱少,拿不出手,觉得没面子,又或者觉得钱太少布施意义不大。但再没钱的人,一元两元总是有的,1元钱就能够有100分钱,如果求助者一个人捐助1分钱,那么1元钱就可以布施给100个家庭。《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如是四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其中一个障碍就是轻小物,意思就是布施的时候不能轻视布施的东西少,这是不正确的心态,这种轻视其实就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是由我执和法执交杂一起形成的,在修行上也会是一种障道,让我们无法看到法性的真相,少物能施、多物也能施,这才是真正的布施,所以一定要去除这样的心理障碍,用无常与无我的正见破除自己的面子观念和对钱多钱少执着的观念,能够这样去坚持少物布施,即使每天布施一元钱、或者一毛钱,只要认真去做,都是圆满的布施,果报决定不可思议。
2、问:布施的时候,我的心态、行为有什么要求和注意的吗?
& && &答:真正圆满的布施,在身、口、意上有诸多要求,但是我们可以经常的训练,多训练几次就肯定能够做到。
& && &《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 &&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 &&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加如是报;
& && &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
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
& && &这段世尊开示,就是让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要注重五个方面,第一就是要至心施,所谓至心,就是一种忘我之心,人只有忘我的时候才会至心,最能够让人产生忘我的就是利用慈悲爱心同情心,例如当我们看到那种几个月或者几岁的小孩,在医院中受折磨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产生慈悲同情心呢,其实这个时候的心理就有点接近无我的心,这就是至心。另外能够产生无我心的还有恭敬心,特别是布施给福田,比如圣贤人、出家僧众,如果内心特别的恭敬、欢喜、很信服,那么也会很容易产生无我的心,这也是至诚心。所以,要达到至心其实并不难得,特别是越看到苦难的众生,越容易产生至诚心。
& && &第二个要注重的方面是自手施,所谓自手施就是自己亲自去做这个布施,不是委托别人,说:干脆你去帮我打款吧,我就懒得去了,或者说干脆我就不捐了,你捐我随喜一下就可以了,这些都不属于自手施,亲手做或者委托别人做或者自己根本不做,这是不同的,比如大家经常放生,如果自己有条件亲自去放生的,但是自己不去,委托别人放,未来的果报都是不同的。亲手施的果报也很明显,就是得已能用,因为亲手施的过程,含摄了五蕴中的行,所以未来果报在五蕴中成熟的时候,也会在行上有特别之处,就是自己得到的这个果实自己能够去使用,能够去用。因和果是相似的,在五蕴上种了什么因,未来五蕴上就会有什么相应的果。
& && &第三个要注意的方面就是信心施,所谓信心施,就是心里不要多疑多虑,不要担心这担心那,觉得自己这布施到底对这个求助人有没有用啊?觉得这病人病这么重医生估计也没办法,我这捐的钱是不是对他根本没效果啊?到底这个求助人是真的还是假的啊,万一是骗子怎么办?总之内心疑神疑鬼、多疑多虑、担心受怕的,这都是没有信心的布施。所以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太多,欢喜的、毫不犹豫的去布施,这就是信心施,在培养信心施的时候,我有个建议,大家其实可以作这样的思维,我这一点布施,肯定能够给予求助人一点希望,只要有一丝希望乃至在心理上给予病人以及其家人一点希望,我就毫不犹豫的布施,经常这样想就不会多疑多虑了。因此后面世尊开示信心施的果报也很殊胜,额外的能够得到自己的家亲眷属乃至一切众生的爱念。
& && &第四个要注意的方面就是时节施,所谓时节施就是不分时候布施,有点类似于有求必应、随叫随到的布施,不是说我今天不能布施,我明天才能布施,或者我目前无法布施,我要等过几天再布施,能够有求必应、不分时候的布施就是时节施,时节施的果报更殊胜:所须之物,随时而得,自己想得到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
& && &第五个要注意的方面是如法求物施,所谓如法求物施就是自己所布施的物或者布施的钱,来路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不是损害别人、危害别人,不是违法违纪得来的,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也丝毫不差,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自己以后的财富,任何人、任何天灾人祸都不会夺去,传统文化中经常说凶财凶入凶出,这是真实不虚的,完全是符合因果相似规律。
& && &以上世尊对布施的五个方面的要求,实际来看,要做到并不难,能够坚持在施乐会上布施,我认为这五方面要求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3、问:如果我自己没钱或者钱很少,在布施的时候,我应该怀着什么心理呢?
& && &答:《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嗔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
& && &世尊的这段开示很明白,如果我们在行持布施的时候,自己没钱或者钱很少,那么我们应该怀着一个忏悔、惭愧的心,觉得自己真对不住别人,自己能力太小福报太薄,无法帮到对方什么,比如在施乐会布施,自己钱少,捐得少,内心可以思维默念:真是对不起,我很惭愧、忏悔自己能力不足、福报浅薄,只能捐这一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捐助您。如果能够这样去思维这样去想,就是上品的布施。
4、问:是不是再穷的人都能够布施呢?
& && &答:是的,再穷的人都能够布施,只要人还活着,都能够布施,不管有多穷。《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彩,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柱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有其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 && &世尊的开示很明白,再穷的人总还是穿着衣服,有衣服就能够布施,就算撕一小块布下来都可以布施,人活着就有这个身体,只要有身体,看到别人修福布施,那么也可以去帮忙,布施自己的力气,同样能够得到无有差别的福报。
5、问:我在布施的时候,喜欢选择一些自我感觉应该帮助的,来进行帮助,这样如法吗?
& && &答:这是不如法的,布施的时候是不应该区别对象的,而应该平等对待。不能觉得,这个求助者有德行,我很愿意布施,这个求助者是自作自受,我不大愿意,或者说这个人是善人,我应该帮他,这个人是恶人,我不想帮他。这样的做法都是不正确不如法的。《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善男子,菩萨布施,复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我们作为学佛弟子,行持菩萨精神,在布施的时候应该要远离这五种不如法的心行,布施的时候不要分别求助人有德或无德、分别是善人或是恶人,以平等心对待,这样才是随顺自性、法性,才能契入菩萨的无我慈悲中。
6、问:我布施了一个人,但是这个人后来我发现品行不好,有点后悔,我这样想对吗?
& && &答:这样是不对的。《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 && &世尊的开示非常明白,布施以后就不要想多了,布施之后,这个求助者是善是恶,说实话,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挂碍对自己的布施心生后悔,那么这样的布施就不圆满了。布施的时候至心,布施完了之后内心清净,好坏与我无关,这样去想,就不会有挂碍,布施的善因善果也就不会节外生枝了。另外我们在种福田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我们欢喜的供养了一位出家僧人,但是后来发现这位出家人有点不如法、不守规矩,自己就对当初的供养很后悔,其实这样都是不正确的。布施之后,即便看到了受施者的恶行或者过失,其实能够保持清净的心,对我们最初的布施行为的因果是没有任何影响的。这个问题世尊亦有开示: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所以我们布施之后,不管受施人是善是恶、是有德还是无德,都不会影响我们最初发心的布施的善因善果。
7、问:我看到世间有的人,很有钱,找钱完全不费力,好像是钱追着他走的,不是他追钱,这是什么缘故形成的果报呢?
& && &答:《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骄慢施、柔软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
& && &世尊的开示可以非常明白的理解,这都是因为布施的时候的发心端正、发心平等导致的殊胜结果,所以我们布施的时候发心最重要,发心也是需要逐渐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常的以慈悲心、平等心行持布施,未来的果报就是这样的,报逐是人,如犊随母。果报追着人走,如同小牛跟着母牛一样形影不离、分都分不开。
8、问:我在布施的时候,还是有求果报的心理,那果报是不是很小呢?
& && & 答:即便布施的时候,以求果报的心理来行布施,果报也肯定有的,果报的大小跟受施者有关系。《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若求果施,市易无异。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倍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倍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
& && &如果是以求果报的心去做布施,那么布施畜生,得到一百倍的回报,布施破戒的人,得到千倍的回报,布施持戒的人,得到十万倍的回报,布施外道离欲者,得到百万倍的回报,布施向求菩提道之人,得到千亿倍回报,如果布施证果的圣人,得到无量无边的回报,无法用数字计算了。受施者的功德不同,得到的回报也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对于布施要坚定、欢喜、信心去做,能够在布施的时候多一分无我,那么果报同样会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因为布施的果报与三个因素有关系:一是布施者的心地发心;二是布施的财或物的多、少、好、坏;三是受施者(福田)的功德的差异。如果发心很纯正,即便是布施畜生,那么这个果报都能够与布施佛一样,正如世尊又有开示: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所以,布施的果报是由这三个方面的程度来决定的。
9、问:有时候家里有老鼠蟑螂、田地里有田鼠鸟雀,偷吃粮食偷吃菜,我该以清净心布施给它们吗?
& && &答:是的,应该这样。《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复观田仓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所以,如果看到有动物偷吃家中的粮食饭菜,应该欢喜才对,应该觉得它们做畜生非常可怜,饱一顿饿一顿,饥无定食,因为遇到了我这个学佛明理人,所以我不会驱赶它们,欢喜的供养它们。如果能够这样去做,这就是殊胜的布施,福报无量无边。
10、问:我经常拿钱去布施,帮助贫苦疾病者,但父母有意见,说:你钱怎么都不拿点给我们,都舍得全部拿去救贫济苦。我这样对吗?
& && &答:这是极大的错误。《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 && &从这段世尊的开示中,可以看出这种布施的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布施财物的时候,因为财物的问题与家里人闹矛盾,引起家人很大烦恼,虽然最终是把财物布施出去了,但是未来的果报虽然也会有,也得到很大的福果,但身体却会经常的生病,就有点无福消受这些福报了。
& && &所以如果在布施的时候,家里人有意见或者烦恼的,都应该先积极的化解矛盾,而不是固执的坚持一定要布施出去,有时候也可以用一些善巧方便,目的就是不要引起家人的烦恼,这样的布施才是圆满的布施。如果自己在行持布施,救贫救苦,但是对自己的父母吝啬,也可能觉得父母反正有钱,又不缺这个钱,不想拿钱给父母,又或者是因为布施钱财的问题和自己的配偶闹矛盾,对妻子刻薄,对外人却大方,又或者对自己的仆人克扣,这样的人虽然行持布施,但是这种人是恶人,这样的布施也不是有情有义的布施,这样的布施人,对家人没有慈悲怜悯心,也不知道父母恩重难报,虽然未来还是能够得到福报财宝,但是经常会散掉,自己也会身体多病苦痛,这些钱财也无法受用。
& && &所以布施的时候还是要有一个次第,自己的钱财首先应该照顾到自己的父母、家人眷属,因为照顾好家人眷属,拿钱给父母眷属,这本身就是一种布施、就是一种供养,而且父母更是殊胜的布施福田,等同于佛,当我们把父母家人眷属照顾好、供养好之后,再拿钱财去布施其他人或者去救苦救难,这样才是如法的布施。因此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知道供养,连家人眷属都受诸苦恼,但是却要去救苦救难,就有点好高骛远、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最终的果报也会不圆满、有很大欠缺,所以修行布施,首先要照顾、供养好自己的家庭。
11、问:有个人很讨厌,现在受苦了,我也不想布施帮助他,这样是不是不好?
& && &答:越讨厌的人,如果越能够布施,那么这样的布施叫做不可思议的布施,当然果报也会不可思议。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报怨,修大功德、积大福报。《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若有恶人、毁戒、怨家、不知恩义、不信因果、强乞索者、大势力人、健骂詈者、得已嗔恚、诈现好相、大富贵者,施如是等十一种人,名不思议施。
& && &这十一种人,如果是他们求助,往往帮助他们的人不会多,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平等心摄持,不论这个人是多么恶、或者这个人本身就很富有,但是都能够去布施这样的人,那是非常的不可思议。所以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才是真布施。
12、问:有人求助,我们很多人一起出钱出力帮他,那么我们布施的每一个人得福都相同吗?
& && &答:《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善男子,若人多财,无量岁中,供养三宝,虽得无量福德果报,不如劝人共和合作。若人轻于少物、恶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长来世贫苦。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有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心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田、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
& && &从世尊开示中,我们可以深刻明白共修布施更殊胜,因为每个人的钱财有限,如果召集很多人一起来布施,那么虽然每个人出钱不多,但是众人的力量就很大,也更容易帮助到求助人。所以用共修的方式,一起来进行布施帮助别人,这样让钱少的人也有布施的机会,那么这些钱多钱少的布施者,如果他们布施的发心、布施的对象是相同的话,那么果报也是没有差别的。比如施乐会中有个病人求助,我们有500人帮助了他,500人中有出1元的,有出1分钱的,有出几十元乃至几百元的,如果这500个人的发心都是相同的,那么不管出1分钱还是几百元,未来的果报都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共修布施的殊胜的地方。
& && &另外在《佛说像法决疑经》中世尊亦有相似的开示:善男子。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众多人众。不同贫富贵贱。若道若俗。共相劝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穷尽。独行布施其福甚少。
& && &以上开示说得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大概翻译一下:善男子,如果有个人,有很多的财物,从生到死一辈子都坚持一个人行持布施,但是这个人他并不如有很多人,或者贫穷或者富有或者高贵或者低贱或者在家或者出家,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一起出钱,即便每个人出很少的钱,然后把这些钱聚集在一起,用这个汇集一起的钱随缘的进行布施、救济贫困孤寡老病苦厄之人,这样做那么这每个人得到的福都比先前独行布施的人福利更大,即便假使一个人没有钱财无法布施,但是能够劝别人或多或少出钱来共修布施,那么这个人的念念的相续中常常会升起布施的功德,永远都没有穷尽,但是独自一人行持布施,相比共修布施,得到的福利少得多。
& && &所以,我们一定要深信佛语,不能小看这种共修布施共修救助的因果,更不能轻视一分一元的钱财,我们应该多多的宣传、劝勉他人进行共修布施,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是大众的力量就是无穷尽的,当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才能成就这一滴水的伟大,布施的道理亦复如是。
13、问:有的人拥有很多宝物、珍宝,这种人是过去修了什么样的布施因缘的呢?
& && &答:因果真实不虚,有什么样的果,那也必定有相应的因,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有的人多拥有各种宝物、珍宝,也或有的人,突然发了横财,得到了某个珍宝,其实这都是因为过去修了殊胜的布施,并不是偶然。《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若不求施,若乏时施,少求多施,求恶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多获宝藏,非宝之物,悉变成宝。
& && &这段世尊开示我想详细的说说,因为这几种布施都特别殊胜、特别厚道,有志于修行布施的同修应该要认真的学习、落实,即便目前做不到,但是这个努力的方向要明白。
& && &若不求施,就是说在布施的时候别人并没有主动的要求我们帮助,我们就主动的布施,比如有的人很需要帮助,但是他并没有主动要求大家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要等对方开口,我们主动的就去帮助他、布施他,这就是不求施。
& && &若乏时施,意思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很缺乏的时候,我们依旧去布施,这个障碍大多数人都比较难突破,因为我执的缘故,自己如果缺钱缺物,还要自己去布施给别人,确实挺难的,但是如果这样的难行能行,未来果报就会很不可思议。所以即使自己缺乏,也还坚持布施,这是非常难得的、厚道的、殊胜的布施。
& && &少求多施,这个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别人求一点,但是我们布施给别人很多,比如有个人很困难,吃饭都没钱了,他就打算乞5元钱买点东西吃,但是我们不仅仅布施他5元钱,我们反而布施他很多,比如几十元、几百元,甚至给他提供种种的更彻底的救助办法,这就是属于少求多施,也就是我们的布施超出求助者的预期,这样的果报也是非常的殊胜。
& && &求恶施好,这个意思也很容易理解,别人求一个差的或者一般的东西,我们布施给对方一个更好的,这就是求恶施好。
& && &教他索施,就是说我们主动的叫别人来接受布施,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比如有个贫穷人,我们主动的把他叫到家中,布施给他饮食、再给他一些钱财,这就是教他索施。
& && &自往行施,这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我们主动的前往去布施,我们不在乎一点辛苦、劳累,主动去帮助别人,这就是自往行施。教他索施和自往行施,共同特点都是给对方提供方便,如果让对方来我们这里方便就让对方来我们这里,如果我们去对方那里更方便,我们就主动去对方那里,我们主动的,辛苦点、费力点都没有关系,目的都是为了对方能够方便的得到好处。
& && &以上六种类型的布施,特点都是主动的、积极的、厚道的,所以未来的福果不可思议,当然修行布施之人,不可以以此为求人天福乐享受的借口,而是应该在慈悲心、菩提心的摄持下,把布施作为积累菩提资粮的一种习惯行持,这样才是正确的发心。
14、问:看了以上的一些布施的问答,我大概懂了要如何行持布施,不过这个布施到底在整个佛法中是非常重要吗?是必须要做的吗?其他法门如持戒、忍辱、禅定般若等呢?是否更重要呢?
& && &答:布施在整个佛教修行体系中,是有着非常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布施类似于修行的一个地基,是一个根基、基础,既然是基础,那就至关重要,没有这个基础,也无法建立起万丈高楼。
& && &世尊在《佛说像法决疑经》中有很明白的开示:善男子。我念成佛皆因旷劫行檀布施救济贫穷困厄众生。十方诸佛亦从布施而得成佛。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六波罗蜜皆从布施以为初首。善男子。譬如有人双足俱折。意欲远步不能得去。比丘亦尔。虽行五波罗蜜经恒沙劫。若不布施不能得到涅槃彼岸。善男子。不行施者则戒不淳。戒不淳故则无悲心。无慈悲者则不能忍。无忍辱故则无精进。无精进故则无禅定。无禅定故则无智慧。无智慧故常为无量客尘烦恼之所得便。善男子。此布施法门。
& && &三世诸佛所共敬重。是故四摄法中财摄最胜。善男子。我又一时赞叹持戒。我又一时赞叹忍辱。或复一时赞叹禅定。或复一时赞叹智慧。或复一时赞叹头陀。或复一时赞叹少欲。或复一时赞叹声闻。或复一时赞叹菩萨。如是种种随机不同。未来世中诸恶比丘不解我意各执己见迭相是非破灭我法。诸恶比丘亦复在座演说经法。不达我深意。随文取义违背实相无上真法。口常自叹我所说义应着佛意。其余法师诳惑道俗。作是语者永沈苦海。诸恶比丘见他修定复作是言。此人愚痴犹如株兀。不觉经论何所修行。作是语者殃咎累劫。
& && &以上的开示,意思很好理解,说明了布施的重要性与基础性,同时世尊开示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也是有一个次第性,首先要从布施入手,布施修得好,持戒才真实,如果不修布施,那么持戒也往往是虚假、做作的,容易有障碍,不容易顺利持好戒,如果持戒不真实或者持戒很吃力,那么又会导致自己慈悲心发不出来,慈悲心发不出,那么所谓的忍辱也是空话,没有忍辱就谈不上正精进,没有精进的力量就无法得到禅定,没有禅定就无法开显智慧,没有智慧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人事境缘所烦恼脑乱,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如果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应该从布施这个地方切入下手,然后慢慢就能够形成一个善性的循环,六度也会相互的增上。
& && &虽然世尊在这里强调了布施的重要性,这并不是说其他持戒、忍辱都不重要,千万不要这样理解,其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乃至种种世尊开示的佛法法门都是平等,都是一样的重要,只是因为有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执着,世尊才会特别的开示某种法很重要,这样是为了对治众生的分别执着的心,我们千万不能赞叹这个法而诋毁那个法,这样做就是毁谤正法,累劫堕地狱火坑,一定要注意。
& && &世尊开示的种种法,法法平等,但是法与法之间要注重次第,因为法与法都不是独立的,是相互的缘起联系,能够把握这里面内在的关系,对自己的修行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布施的修持,比如高僧大德特别重视放生,其实放生就是一种典型的布施法门,放生修得好,持戒、忍辱等法门也会极大的增上提高,也就是这个道理,学佛也特别强调行善助人,其实这个也是典型的布施。因此如果要想持好戒、要想持戒障碍小、持戒不吃力,就首先要努力的行持布施,把布施这个基础打牢打扎实。
& && &以上十四个问答,就是我对布施的学习、体会和理解,供大家参考、与大家分享,总的来说行持布施有三个要点:一是不要轻视自己钱多还是钱少、要用无常无我的正见破除自己的面子观念和对钱多钱少执着的观念;二是发心要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为摄持;三是布施之后不因种种原因而后悔,布施完后保持内心清净,不要执着受助者的善恶。如果能够这样去做,就是圆满的殊胜的布施。让我们一起依止世尊的教导,学习布施、践行布施、常乐布施、信心布施,把布施作为一个习惯,钱多钱少都可以布施,只要发心端正、发心平等,一定能够成就布施波罗蜜,福果不可限量,亦是未来菩提之资粮。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三国无双7帝国攻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