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民国欧洲东部战区傅勇打架该怎么打

全国客服服务热线:400-678-6088
你所在的位置:&>&&>&&>&
  4.判决书制作及宣示。巡回审判中判决书制作也较简单,判决书理由可以仅记载要领,其事实除引用第一审判决处外也只记要领。宣示判决应自言词辩论终结之日起三日内行之,并应于宣示前作成判决书,而在非巡回审判情况下,自辩论终结时起五日内宣示判决书。
5.对裁定的抗告  对于巡回审判推事的裁定,除属驳回上诉,上诉逾期声请回复原状,声请再审,以抗告为有理由而废弃或变更原裁定,定刑者五种情形外,不得提起抗告。对巡回审判推事科处证人、鉴定人或通译罚金的裁定只能声请其所属法院撤销或变更。  (五)执行  巡回审判推事判决有期徒刑以下之刑的案件未经被告上诉者应即执行。刑事诉讼的执行由当地第一审检察官或县长实施。对于接收羁押及徒刑拘役服劳役之执行,有监所地方照旧办理,无监所地方由巡回审判推事交县政府或者附近监所处置。  裁判确定后,发觉为累犯者变更刑罚和数罪并罚决定应执行之刑的裁定,在巡回审判时不必经过声请程序。  (六)添具意见书规定  一般情况下,原法院或审判长认民事抗告为有理由,应更正原裁定。提起抗告已逾抗告期间或对于不得抗告的裁定抗告,原法院或审判长应驳回。如果原法院或审判长不为前二项裁定,应添具意见书,速将抗告事件送交抗告法院;如认为必要时,应送交诉讼卷宗。”[24]原审法院认为刑事抗告有理由,应更正其裁定,认为全部或一部无理由者,应于接受抗告书状后三日内添具意见书送交抗告法院。[25]但上述添具意见书的规定不适用于巡回审判。  (七)附带民事诉讼  《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第496条规定,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应提出诉状于法院为之。而战时巡回审判制度中得以言词为向巡回审判推事起诉。《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第505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与刑事诉讼同时判决,或于刑事诉讼判决后五日内判决之。在实施巡回审判情况下,附带民事诉讼确系繁杂者可以不受上述限制。  (八)不适用辩护制度  《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章对于辩护制度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战区巡回审判中不适用辩护制度,这也是适应战区司法机关不健全,律师大多迁往后方,律师人数极其有限的情况,而且辩护制度的适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诉讼的效率。  (九)其他规定  出于简化程序的考虑,巡回审判诉讼程序中还有其他特殊规定,如言词辩论终结后再开辩论以一次为限。  四、结语  战区巡回审判制度为“非常时期”、“非常地区”的一种“非常态司法制度”,虽然战区巡回审判制度因抗战结束而终止,但其作用值得肯定。其对于群众接近司法,及时化解战区纠纷,维护战区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巡回审判起到“示中央关怀民疾之至,意以期维系人心……之副作用。”[26]除司法本身价值之外,能兼收提高人民法律常识之效果。[27]更为重要的是巡回审判区域为各省游击区,司法与行政、军事相互配合,增强游击力量,增强其效能。[28]也是体现战时“司法机关之运用及动向之重心,与党务政治军事经济相协调,而发挥非常时期之效能的司法目标”。[29]
当下中国司法正倡导另一种形式的巡回审判制度,虽然与战区巡回审判制度在性质与制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但也可能从战区巡回审判制度中找到可借鉴之处。如制度巡回审判相关的制度,实行更为简化的审判组织和诉讼程序。[1] 《战时司法纪要》,司法行政部1948年编印,第37页。[2] 《司法行政部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训字第四七八零训令》。[3] 居正:《三年来司法概述》,载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4] 《司法行政部三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呈参字第八九三号呈》。[5] 《江西省法院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6]
同注2。[7] 《司法行政部三十一年二月十九日训(总二)第六零一号训令》。[8]
转引自《江西省法院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由于无原始文件印证,其真实性待考。[9] 《司法行政部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训字第四七八零号令》。[10] 《巡回审判推事支薪俸办法》(日,司法行政部公布)。[11] 同注4。[12] 假扣押是指债权人在民事诉讼还没起诉或起诉后判决确定前,为了确保金钱债权可获清偿,可以向法院声请假扣押裁定,进而声请假扣押的强制执行程序。假处分:是债权人为保全金钱请求以外之请求,或就争执法律关系,为防止发生重大之损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险或有其他相类之情形而有必要时,得声请为定暂时状态,法院以裁定强制或禁止债务人为一定行为的程序。假扣押和假处分实际上就是诉讼保全方式。[13] 《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日公布,日实施,下同)第四百三十九条第一项:提起上诉,如逾上诉期间,或系对于不得上诉之判决而上诉者,原第一审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14] 《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第487条第2项:提起抗告已逾抗告期间,或系对于不得抗告之裁定而抗告者,原法院或审判长应驳回之。[15] 《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日公布,日实施,下同)第376条:原审法院认为上诉违背法律上之程式或上诉权已经丧失或系对于不得向第三审法院上诉之判决而上诉者,应以裁定驳回之。其不依第三百七十四条之规定补提上诉理由书者,亦同。第374条:上诉书状应叙述上诉之理由,其未叙述者,应于提起上诉后十日内补提理由书于原审法院。第三百四十二条第二项、第三百四十三条及第三百四十四条之规定,于前项理由书准用之。[16] 《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第400第1项:原审法院认为抗告违背法律上之程式,或抗告权已经丧失,或系对于不得抗告之裁定抗告者,应以裁定驳回之。[17] 《司法行政部三十年十二月日训字第四三四七号训令》。[18] 《司法行政部三十年十二月日训字第四三四七号训令》。[19] 《司法行政部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训字第二一三五号训令》。[20] 《司法行政部二十八年十二月六日训字第三九七六号训令》。[21] 《司法行政部三十一年二月十九日训总字第六零一号训令》。[22] 《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第385条:言词辩论期日,当事人之一造不到场者,得依到场当事人之声请,由其一造辩论而为判决。[23] 《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第448条第1项:第一审之诉讼程序有重大之瑕疵者,第二审法院得废弃原判决,而将该事件发回原法院。《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第361条第1项:第二审法院认为上诉有理由者,应将原审判决经上诉之部分撤销,就该案件自为判决。但因原审判决谕知管辖错误、免诉、不受理系不当而撤销之者,得以判决将该案件发回原审法院。
编辑推荐文章
有法律难题、无须注册快速提问
您的问题标题:
您所在的地区:
问题补充描述:在此输入问题,点击“我要咨询”,律师在线免费帮您解决法律难题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中华民国行政院长,有时简称为或,是的首长。1928年以前称为。 &&
汪精卫/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 原中国国民党 副总裁,亲日派首领,后为。名兆铭,字季新。生于广东三水。1903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一度主 编《民报》。年与改良派论战期间,发表一系 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产生了积极影响。1907年随孙中山赴南洋。1910年3月,谋 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1911年10月后,汪出狱并结识袁世凯。与杨度组织 “”,呼吁停战议和。12月,充当南方议和参赞,参与南北和谈,主张孙中山让权,推举袁世凯 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台湾历届行政院长中华民国行政院长,有时简称为或总理,是中华民国行政院的首长,也是中华民国政府首长中 实际运作政务者。1928年以前称为内阁总理。1949年后有效管辖范围仅限于。& 以下列出中华民国历任行政院长行宪前
谭延闿(日—日)/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生平简介 &&&&&&&谭延闿(注:常被误写为,),字祖 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 两广总督等职。他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 、小楷毛笔字。11岁学制义文学,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之为“奇才”。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 ,考中秀才,谭父当时年事已高,谭延闿在陪同家父安渡晚年的同时,继续跟从各地名师学习时文等。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4月 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从此具备迈入政坛的资本。同时,这也填补了湖南在清代 200余年无会元的空白,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编修。&&&&&&& 1907年组织“湖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 成为立宪派首领。1909年10月任湖南咨议局议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省都督。1912年7月被北京政 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长,加入国民党任支部长。1916年8月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 参议院院长。中保持中立,被免职。袁死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省长,1920年下台。1922 年投奔孙中山,再次加入中国国民党,6月任讨贼军总司令。1923年后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 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 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大本营秘书长。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兼军委会委员、常委,国民革 命军第二军军长。9月署理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1926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3月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又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1927年3月后任国 民党中常委、主席团成员、军委会主席团成员、国民政府委员、常委、武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委员会 委员。9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任大会主席。1928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至 10月转任行政院院长,兼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国民党中执委、中常委,总理 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日病逝于南京。 &&&&&&& 谭延闿的女儿谭祥,嫁给了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在台湾时期的副总统。书法家 &&&&&&& 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 ,。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颜真卿楷书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 宋、元、明三代不出一个善写颜体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直到清中叶刘石庵以及后来钱 沣、何绍基、翁同龢等出,颜书才始得到复兴。但清代书家多数还是写行草书,篆隶也颇有好手,只是规规 矩矩的楷书尚不多见。钱沣是一时名家了,学颜字得其神趣,气象浑穆。但横平竖直处时显板硬,不若鲁公 之灵妙。即使如此,同时代及后世,楷书领域内,钱沣也是罕有其匹的。楷书是能显示真功夫的,一点一画 ,稍有偏差,一望便知。&&&&&&& 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 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 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 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
&&&&&&& 谭延闿因其颇“好吃”,亦精擅食法,其享有盛名的“ 谭家菜”为湘菜和官府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好美食,一生颇多佚闻。 &&&&&&& 其中一则轶闻:民国政府前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氏好食 鱼翅,每餐必进,非鱼翅不饱,几至成癖。有一次赴某君招宴,席间主人大谈鱼翅之不足食,喻为味同嚼蜡 ,谭氏唯唯。酒至半酣,鱼翅未见上席,而主人遍请宾客随意点菜,询及谭氏时,谭莞尔以答曰:“如蒙不 弃,请赐嚼蜡如何?”
&&&&&&& 谭延闿通权达变,善测政治风向,从三次任湖南总督到 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到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构成了他整个民国时期名位鼎隆的煊赫篇章,从而成为 群雄纷起的动荡时局中为数稀少的“政坛不倒翁”。不仅如此,他的书法名满天下,享有之 首的美誉;不爱美人,却对美食情有独钟;虽为文人,却精通骑射。 &&&&&&& 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一人”,说 他是“,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称他为“党国柱石”、“药中甘草”,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 珑“水晶球”、“伴食的活冯道”。&&
宋子文(日—日代理)/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原籍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1894年12月 4日(清光 绪二十年十一月初八)生於上海。父宋嘉树早年留学美国﹐一度在上海当传教士﹐後改营工商业﹐同情和支 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宋子文毕业於上海圣约翰大学﹐继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1917年回国後受盛宣怀之 聘﹐任汉冶萍公司驻上海总办事处秘书等职。1923年10月赴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英文秘书兼两广盐务稽核 所经理。1924年 8月任中央银行行长。其後调任广东省政府商务厅长。後又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任广东省财政厅长﹐整理财务颇有成绩。1926年 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後﹐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中央商务部长等职﹐负责筹措北伐军经费。蒋介石夺取国民党党﹑政﹑军大权时﹐他积极从财政上予以支持。1926年12月前往武昌。次年初先後任武汉国 民政府委员﹑常委等职。
1927年4月﹐宋子文乘武汉政府派他往上海考察形势之机﹐与吴稚晖﹑白崇禧等策划反共清党﹐支持蒋介 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力促蒋﹑汪合流。蒋介石8月下野﹐12月同其妹宋美龄结婚。他竭力争取美国当 权人物和江浙财团支持蒋介石重新上台。1928年2月蒋介石再次上台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宋被任 为财政部长﹐随之任中央银行总裁。1929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以後又连 任三届。1931年6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九?一八”事变後﹐曾多次发表演说﹐揭露日本 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12月与蒋介石同时下野。1932年宋子文再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一度代理行政 院长。1933年10月後﹐辞去政府职务﹐专门从事财政金融活动。次年4月兼任中国银行董事长。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发生﹐宋赞成和平解决﹐与宋美龄往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中央代表等进行谈判﹐为西安事 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共联合抗日作出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後﹐随国民政府到重庆﹐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 的经济实权。年充当蒋介石常驻美国代表﹐为蒋争取美援﹐第一次获一亿美元借款﹐第二次签订 租借协定﹐获五亿美元借款。1942年10月返国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45年 4月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等 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旧金山会议。6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1946年 1月任国民党最 高经济委员会委员长。10月再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竭力劝说美国杜鲁门政府出钱出枪﹐多方支持蒋介石 集团发动内战。1947年9月为蒋介石谋取退路﹐宋改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11月兼任蒋介石广州行营主 任等职。
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後﹐宋子文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是控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 构﹐通过发行货币﹑公债以及通货膨胀等手段掠夺财富﹐後以开设棉业公司﹑垅断对外贸易等手段聚集钱财 。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发国难财和战後接收敌伪产业等办法积聚起巨额财富﹐同﹑和﹑合称为“”﹐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1949年1月去法国﹐随後侨居美国纽约。1971 年4月25日病逝於美国旧金山。
蒋介石(日—日)/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 蒋介石()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 1907年入。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 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 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 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 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 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 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 抗日战争期间,任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 共高潮。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 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 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 统职权。
&&& 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于台北去世。
&&& 蒋介石()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名中正,字 介石,学名志清。浙江奉化县人。(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生。
&&& 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 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 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 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其间由陈其美引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 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 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 ,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 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 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 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 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 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 往来。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 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叛变,孙中山避难于,蒋去广州登舰40余 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第二军参谋长 ,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 和党务。
&&& 主持黄埔军校破坏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 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 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 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 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 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 ,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 军。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 总监。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 工作。他于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 ,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 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 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 军。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 持要迁都南昌,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 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 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的 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 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外妥协&
&&& 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 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 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 、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全面 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 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 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 “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 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 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 己的独裁统治。
&&&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 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 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 ·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 定》。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 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 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 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两支特务 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 。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 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 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 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 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 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日毅然发动“兵谏 ”,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 “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 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 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 ,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 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 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 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 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介石表示了继 续抗战的决心,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 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 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 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 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 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 收编伪军;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 《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 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 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一部“宪法”,宣称要“实 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 “”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 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 警凶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 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 会骚乱。
&&&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 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1月,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 “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 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 全国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至此终结。
&&&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 “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 ,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 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 脑袋!”
&&& 蒋介石于日病逝于台北。他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 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浙江奉化人,原名瑞元,后改名中正。日本振武学校毕业。1908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陈炯明叛变 时,追随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 务案”,排斥共产党人。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8年后, 历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实行独 裁统治。曾多次发动新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连续发动对江西等苏区的 “围剿”。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多次掀起反 共高潮。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发动全面内战。1949年在反共内战彻底失败后去台湾。曾连任台湾“总 统”和国民党总裁。
虽然国共内战造成了两岸的分隔分治,但是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坚决地反对台 独,一直流传着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在这一点上,是值得肯定的。
蒋介石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句话
  过程简述:1月18日,不顾中国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展开了的序幕。
  南沙海军火速支援,无奈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有绝对优势,虽然中国海军浴血奋战,但是渐渐力 不能支。紧要关头,中央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然而,东海舰队必然要通过台湾国民党海军封锁的台湾海 峡,如何安全通过,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一个难题。
  中国人民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台湾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唐x林向蒋介石请示如何 应对时,蒋介石说了他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句话:“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毕竟蒋介石明白,国共之争属内 斗,在外地入侵的时刻,中国人还是会团结一致的。唐x林欲领命而去,蒋介石又指示说:“你们要一路护 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
  结果,出乎东海舰队意料。国民党海军不但大开绿灯放东海舰队过海峡,而且一路护航,保证了舰 队的安全。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船开赴西沙前线,为前线的解放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淡水。
  1月20日,东海舰队如期抵达前线,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海军形成绝对优势,将入侵 越军几乎全部歼灭。
  西沙海战是中国海军战史上最光辉的一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国共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蒋介石 在此事件中的表现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评价。
陈铭枢(日—日代理)/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陈铭枢()爱国将领,字真如,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入,加入。后升入南京陆军第4中学堂。1911年(宣统 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参加中央第二敢死队。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次年离校参加讨袁活动,失败后 赴日本入大森浩然庐学校。1919年在广东肇(庆)军游击营任营长。次年任粤军第1师第4团团长。1924年任 该师第1旅旅长。1925年2月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5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 寰叛乱。8月任第10师师长。10月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南征,任南征军总指挥(后改任第1 路指挥),收复广东高州(今茂名)、廉州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今广西合浦)等地。1926年7月率第10师参加北伐战争,在友军配合下于汀泗桥、贺胜桥击 败吴佩孚守军。11月所部扩编为第11军,任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1927年3月,由武汉去南京。5月任国民革 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1月复任第11军军长,率部由闽回粤,会同黄绍竑、徐景唐部镇压张发奎部在 广东发动的军事政变。1928年11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1年5月反对汪精卫等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辞省 主席职,通电拥护蒋介石。7月任江西“剿共”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 剿”。9月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淞沪警备司令。12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
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支持第19路军抗击日军,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妥协政策,受到蒋、汪排 斥。10月毅然辞职赴法国,1933年回国,与李济深等发动福建事变,失败后去香港,继续从事反蒋爱国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等职,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947年6月 被授为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
1948年1月在香港与李济深等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团结各派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政 策。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 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孙科(日—日)/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孙科()【籍贯】广东中山人【出生年月】1891年家世 长子。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第一任广州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 主席,1949年辞职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病逝于 台北。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孙科逝世后,蒋介石说他“气量恢弘,才识远大”、“功在国家,声驰寰宇”,颇 多溢美之词。客观上来看,这种措词中有许多为逝者讳的客套成分,真正用来评价孙科,肯定不能算是完全 贴切。一位研究孙中山先生多年的教授说到孙科的时候,坦言自己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加以特别的注意,认为 他虽然很早便投身国民革命,且长期居于国民党政府的高位,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只觉得他是一个平 常之人。
与其父孙中山先生比起来,孙科当然显得庸常。但谈论到孙科的时候,又是始终无法绕开孙中山这个名 字的。
普天下的父母,大概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出息,伟人如孙中山先生大概也不能例外。我们从他 对待儿女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孙中山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不仅让孙科选择 了一条人生道路,早早便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更在自身修养、生活素养方面做了一个引导和表率,让孙科 成为国民党要员中一个以能“看看书”而闻名的人物。
坦白地说,做一个伟人的后代,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外人会经常下意识地将其与父辈拿来作比较。做个 平常人显然就是没有沿承父辈风范,但超越又何其难?何况,孙科的坐标系,是孙中山这样一个伟人。
古人曾经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类的论断,而鲁迅先生也有句很大胆的话,大意是说,一个人的 学问和能力,与花柳病不同,并不能经由性交传给对方和子女。只有头脑简单的庸俗之人,才会说出“龙生 龙,凤生凤”、“”这样的奇谈怪论。即使是被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最成功的曾国藩,子孙 后代也是人才辈出,但影响力上终究没有一个超越了曾国藩,却也是事实。电影续集总是不如第一部好看, 大概也是同样的道理。
孙中山身处一个风云。内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垂死,外有西方列强的激烈冲击,整个 中国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民族乃至中国的未来寻找一个自强的出路的理想,造就了许许多多为 革命振臂一呼、奔走一生的坚定革命者,而孙中山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大而化之,产生一个对历史、对 社会有巨大影响的伟大人物,除了与生俱来的素质及后天的自身努力外,也有当时特定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索 ,否则,该如何理解“时事造英雄”这一说法?
脱离开具体的客观环境,透过孙中山的高大背影去看待孙科,虽是人之常情,却又不是公平与理性的做 法。孙科的一生,是沿循着父亲所开创的道路平稳走下去,有继续革命之责,却已无开创之功,其成就也就 自然不能与孙中山的经世伟业相提并论。至于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凝聚的个人魅力,更是未经受过太多波 折的孙科所不能比拟的。
客观地来说,孙科的确没有其父的雄图大略,即使与同辈的政治人物相比,他也不一定有非常突出之处 ,但至少不是纨绔子弟、衙内、公子哥一类人物,也并不是资质平庸、毫无想法、只能依靠父亲名声混日子 的一个人。他仍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提出过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并大力抨击蒋介石的独裁,只是囿于环境 、地位的制约,常常表现得一波三折前后互异,这大概也是他的地位、性格、与环境等因索互相作用的结果 吧。
也许,世上英雄本来就不常有,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不断努力地逃脱平庸命运的过程中。那么,后人看待 孙科的时候,首先应该持的,或许就是一种平和心态。
父亲·导师
虽然毕生在为革命劳碌奔波,但对于自己唯一的儿子,孙中山从来不是漠不关心。他不仅充当着一个父 亲的角色,更是儿子孙科的人生与革命导师的角色。正是在他的引导下,孙科早年便投入革命并长期担任国 民党的要职。也正是在父亲的督促下,孙科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并以“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自勉,一直 到晚年移居美国,仍然读书不辍。
孙科早年在檀香山读中学时,孙中山就曾经从英国寄给他一套“人人文库”丛书,这套一百多册的英文 文学书籍,都是英美著名大作家撰写的小说、剧本,信中还不忘告诫儿子:“你要使英文进步,单靠学校的 课本是不够的,必须多多阅读文学名著,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孙科准备在中学毕业后研究农业,孙 中山非常赞赏儿子的选择,亲自为他选择学校。
在檀香山加入同盟会后,孙科担任《自由新报》、《大声周刊》的编辑,孙中山甚感欣慰。回到国内后 ,孙中山与孙科写信的主要内容,仍然是读书。1919年,孙科撰写了《都市规划论》、《广告心理学概论》 两书,且积极从事译述的工作,受到父亲的好评。而不管到什么地方,孙中山与儿子的主要沟通内容几乎都 是以书为载体。孙科在《八十述略》中回忆道:“先父不时从各地寄来一大包一大包的书籍要我阅读。如果 他到南洋一带,寄来的几乎全是我国的线装书;到了欧美,便寄来英文的各种名著来。”
孙科喜欢读书的名声在外,以致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国民党要人中,他也是个比较能“看看书的 人”。到了晚年,孙科远离曾经数十年相伴的政治斗争,终于有机会静心修养,唯以读书自娱。他曾回忆说 :“除了偶尔出外小作旅游外,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读书上面。”有人评价说:“孙科能在大洋彼岸一旖旎 小镇以读书为乐,实属国民党政要显贵中的凤毛麟角。说这是有惠于其父孙中山好读书的遗传个性,恐怕还 不如说是受益于孙中山早岁对他循循善诱,力促其勤学苦读的一片苦心,更为准确得当。”
对待革命的问题上,孙中山从来没有给儿子以特别的照顾,或者说偏袒儿子。孙科最初回国时,廖仲恺 认为他在美国研究过市政,又有都市规划著作,是广州市长的理想人选。但孙中山认为他年纪缺乏行政经验 而未允许,后在胡汉民的劝说下才正式委任。当时孙中山的革命军经济困难,孙科在广州为其财政上的筹备 做了有力的支持,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阵地。
1923年,因为筹集军饷的问题,孙科遭到父亲的责骂,他认为是胡汉民假令索钱,挑拨他父子不和 ,并用手杖打向胡汉民,结果惊动了孙中山。孙中山怒不可遏,一手夺过卫士的驳壳枪,就要打孙科。而孙 科后来与胡汉民不和,发展到互相猜忌,孙中山立即写信给他说:“正宜开诚布公,同心协力,以共扶危局 。”
政治·宪政
1928年,北伐完成,中国基本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国家改造”提供了一个“的机会”。 孙科认为“如果革命而没有建设,实在可说是完全失掉了革命的真意义。”于是,他主张以渐进的方式促进 国民党革新,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在政治理念上,孙科非常欣赏英美的民主制度。他一度是“以党治国”的积极拥护者,但是随着国内外 矛盾的急剧变化和党治弊端的逐步暴露,转而在国民党内最先提出结束党治、尽速实施宪政的主张。抗战后 期,他又呼吁实现多党制的民主政治。1944年,孙科在《纽约时报》撰文,畅谈他长期以来对在中国实现英 美民主制度的理想,他认为中国“必须先有贤明的政治领导,使中国及其人民迈向民主政治的目标前进”。 这种政治主张,反映了在陷入困境的国民党政权时,孙科试图以西方的模式来重新调整发展方向的努力。
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孙科一直对蒋介石的独裁不满。1931年,他曾经指责蒋介石“以个人支配党,使党 成为个人的工具”,在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下,“中国国民党已名存实亡”。抗战后期孙科再次猛烈抨击 蒋介石,要求实现国民党的民主化,“应该坦白地承认过去二十年来,党的机构和作风实在是走错了路”, 要求健全国民党的选举制度。
孙科一生服膺父亲的三民主义,但也认为“一定要从主观的感情的宣传”转向“作客观理智的研究”, 即“取法中山先生探求真理的虚心态度,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接受欧洲现代最近代化的思潮”。在经济和 民生问题上,孙科从巩固国民党统治基础前提出发,强调用改良的方法尽快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
至于对待共产党的态度,孙科几经反复。他曾与宋庆龄一道,联名呼吁恢复孙中山制定的三大政策。但 到了抗战前期,他又公开追随蒋介石,攻击共产党。到了抗战后期,他又改变态度,公开呼吁承认中共合法 地位,反对再打内战。种种现象表明,孙科的政治理念显得并不十分成熟。
尽管孙科提出过一系列的政治理想与主张,尽管他长期处于国民党的上层,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能对决 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势力,进入真正的权力中心,加上他思想的内在限制,使得他在与蒋介石的合作中 ,不得不经常采取妥协的态度,并最终与国民党政权共沉浮。
情感·风流
孙科共有二子四女,元配夫人为表妹陈淑英。四个女儿中,孙穗英和孙的生母是陈淑英,孙穗芬的 生母是孙科的二夫人蓝妮,而孙穗芳生母叫。蓝妮是孙科公开承认的二夫人,他们之间的曲折恋情对 孙科的政治生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蓝妮是云南哈尼族苗王后代,容貌秀丽,对中国古典诗词也有一定了解。1935年在上海的一次宴会上, 孙科与蓝妮一见钟情,旋即邀请她担任自己的机要秘书。两人感情与日俱增,不久,孙科决定娶蓝妮为二夫 人。婚礼那天,孙科请了立法院的同事,一共摆了4桌酒席。在同事的祝贺声中,他说:“哈哈,我是知法 犯法,罪加一等……”
孙科娶了蓝妮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她的忠贞感情,亲笔给蓝妮写了一张字据:我只有元配夫人陈氏与二 夫人蓝氏二位太太,此外决无第三人,特此立证,交蓝巽宜二太太收执。1938年,蓝妮在上海生下了女儿, 孙科给爱女起名叫孙穗芬。
抗日战争爆发后,蓝妮告别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与孙科前往重庆。当时,蓝妮广泛地与社会各界人士交 往,与邓颖超、康克清等共产党人关系甚好。1940年蓝妮独返上海,回到女儿孙穗芬的身边。
1948年,在副总统的选举中,许多人都认为,孙科有蒋介石做后台,稳操胜券。然而,这时发生了一件 导致孙科功败垂成的所谓“蓝妮事件”。《救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报道,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 中央信托局没收了蓝妮的一批德国进口的颜料,作为敌伪财产处理,可是孙科致函国民大会秘书长,说这批 颜料为“敝眷”蓝妮所有,要求发还……《救国日报》的报道出来后,孙科在选举中大受影响,经过四轮选 举,最后李宗仁击败了孙科,当选为国民政府副总统。
落选的结果也使得孙科与蓝妮最后分手。据说,当时孙科为了能竞选上副总统,面对政敌利用《救国日 报》所做的大毁,不仅未替蓝妮公开辩解,相反,还为洗清自己做了一些小动作,这就激怒了生性倔强 的蓝妮,从此和孙科形同路人。
孙科与蓝妮之女孙穗芬,近年出版了《》一书。1966年,她在台湾第一次见到了生父孙 科。直到其父于1973年去世,她每年去台湾两次,“我相信父亲内心是想弥补我幼年时所缺少的父爱”。
晚年·落寞
1952年,孙科移居美国。到纽约后,他做了一次全身检查,结果发现有十二指肠溃疡及高血压、失眠等 病症,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
孙科夫妇在与其子共同生活的十多年中,全家分别负担清洁工作,由孙科负责打扫各室内的清洁,包括 卫生间,每天用吸尘器做工;夫人陈淑英负责厨房的清洁工作;儿子孙治强负责搬运重物品、清理户外清洁 工作,他的夫人则照顾孩子们以及承担琐碎的家务事。后来为了节省开支,自己种菜,生活异常清苦。当时 有人曾这样描述他的生活:“一幢简陋的平房,没有地毯,没有仆人,凡事自己动手,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人 物,而今却能自甘淡泊,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富足,他的家中,到处都是书籍。”
据台湾学者庄政教授著述披露,孙科夫妇闲居美国时没有任何固定的收入,仅依靠儿女接济小额款项, 省吃俭用,一切自己动手,度过了十多个落寞而清苦的春秋。
日,国父孙中山与卢慕贞女士结婚。婚后六年(日)生子孙科,四年后生长女孙 金延,次年生次女孙金婉。与卢慕贞离婚后,日,国父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国父长子孙科生二子四女:
孙科长子孙治平& 1913年生。1955年获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国民党中评委 、电视公司董事长、联合发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治平生一子,孙国雄。国雄有三女一子:子伟仁、长女美玲、次女美兰、三女美莲。
孙科次子孙治强& 1915年生。有美国加州大学政治经济学学位。离过一次婚,第二任妻子林伦可比 他小三十岁,生二子。共有二子二女:长子国欣、次子国元、长女嘉琳、次女嘉瑜。
孙科长女孙穗英& 1922年生。
孙科次女孙穗华& 1925年生。
孙科三女孙穗芳& 1936年生。1956年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1959年移居香港。1967年移居美国夏 威夷,毕业于夏威夷太平洋大学。1995年11月获斯里兰卡国际公开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著有《我的祖父孙中 山》一书。生有两子:长子,次子。
四女孙穗芬& 1938年生。&
汪兆铭(汪精卫)(日—日)/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人。妻陈壁君。
1901年应番禺县试,中秀才,后为生活所迫任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家庭教师。与朱执信、古应芬等组织 益群学社,讲究实学匡世。
1903年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次年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受西方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 ,“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
1905年7月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8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后以“精 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一系列 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保皇谬论,受到孙的好评。
1906年毕业后拒绝两广总督岑春煊令其归国服务的要求,随孙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任南洋革命党报 《》主笔之一,与保皇党的《》进行论战。
1908年赴缅甸设同盟会仰光分会,后又参加在新加坡筹设同盟会南洋支部等工作,并筹募革命经费。
1909年10月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报》主编,秘密复刊发行《民报》第25-26号。
1910年1月与黄复生等抵达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事泄后被捕,判处终生监 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意境为之一变。武昌起义后,由袁世凯开释出狱,任 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的意旨,与君主立宪党人杨度等组织国事共济会,鼓吹革命 、立宪两派联合拥袁,实现南北统一。12月与李石曾等在天津组设同盟会京津保支部,任支部长,阻拦北方 革命党人发动起义。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按孙嘱咐代起草临时大总统府就职宣言。后留在孙 身边工作,力劝位袁,并参加北上迎袁专使团。8月赴法留学,中间几度返国,皆超然于政治之外。
1917年回国后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参与创办《建设》杂志。
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高等顾问、教育会会长等职。次年任国民党本部参议,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
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 传部长。11月随孙北上入京,任秘书。
1925年2月孙病危时受命记录孙的遗嘱。孙逝世后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孙的信徒面目出现。7月 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
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被迫辞 职,出走法国。次年4月归国,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度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7月15日在武 汉实行“分共”,与蒋合流,但随后仍一直与蒋明争暗斗,历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 、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等职。
1938年12月离开重庆,经越南河内去南京,发表“艳电”,公开与日本日合作。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 民政府,自任主席。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宋子文(日—日代理)/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孔祥熙(日—8月25日,11月2日—12月15日代理)/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的孔祥熙,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 一定资财。1927年 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 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 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孔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11月即 被迫去职,从此离开政坛。
--------------------------------------------------------------------------------
出身贫寒,办学起家
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孔祥熙,字庸之,号子渊,日(清光绪六年八月初七)出生于山西太谷一个 没落的商人家庭。孔家祖籍山东曲阜,其先祖孔宏用于明代万历年间到山西做官,后人遂落籍山西,经商谋 生。到孔祥熙的祖父孔庆鲜时,因接掌堂叔孔宪仁所经营的票号,才渐臻富有。孔祥熙的父亲孔繁慈是个贡 生,曾在票号担任过文案,因染上吸鸦片恶习,家境逐渐衰落。
孔祥熙五岁时由母亲庞氏启蒙教读,七岁时母亲去世,其父到西张村设私塾授课,他随父读书, 从而打下国学知识的基础。
1889年,孔祥熙患了痄腮,请中医治疗未见功效,后来溃烂成疮,病急改往太谷前街基督教会所设的诊 所求治,不久溃疮痊愈。治病期间,孔与诊所的洋大夫和护士们处得很熟,曾去参观教堂、诊所、学校等教 会所设机构,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他由参观而留连,进而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1890年春,教会所办太谷福音小学招生,孔祥熙要求入该校读书,获得父亲的同意,但是族人多反对, 认为违背了孔氏子弟读“圣贤书”的传统,经过多次争辩,最后以承诺只在校读书不信奉洋教,才被允入学 。在1894年底,孔小学毕业,成绩优良,但对八股试帖之类的制艺却未学习。为将来打算,孔繁慈支持儿子 继续念新式学堂,走求新知的道路。次年经教师魏禄义的推荐,到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美国公理会所 设的读书。孔在校学习勤奋,由于国学根底较好,在随同教士到校外讲道时,能把儒家思想和基督 教义结和起来以增强宣讲效果,因而受到书院的重视。潞河的女传教士对孔尤为关注,引导他受洗礼 成为基督教徒。孔受教会宣传的“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对清政府的专制腐败不满。在听到孙中山的革 命活动和兴中会的革命宗旨后,深受启发和鼓舞。孔和同学李进方于1899年在校秘密组织“文友会”,联络 同学探讨新思想。
1900年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各地教会首当其冲,潞河书院也被迫停课,孔祥熙暂时回到家乡。当时山 西巡贤,正唆使清兵和拳民在各地焚烧教堂杀戮教徒,孔祥熙和妹妹祥贞也躲进福音教堂避难。由于形 势日恶,孔家兄妹依靠族人和乡亲的掩护才先后逃离险境。而被困在太谷教堂内的美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共 14人,则在半月后均被杀害。义和团被镇压后,孔祥熙找太谷知县料理了被害教徒的后事,并与同学 赴京向华北公理会汇报了太谷教案的情形,然后作为华北教会派赴善后谈判代表叶守贞和文阿德的 助手,赴晋谈判。在办理太谷教案事毕之后,华北公理会对孔“忠心事主”的品质和处事干练的才能十分赏 识,决定推荐孔祥熙到美国欧伯林大学学习。不久经潞河书院教务会议通过,由该校资送赴美。
1901年秋,孔祥熙在麦美德教士护送下赴美,入俄亥俄州欧伯林大学,起初主修理化,后来改修社会科 学。1905年考入耶鲁大学研究院,研习矿物学。1907年耶鲁毕业时,获得理化硕士学位。孔自称对未来的抱 负是:“提倡教育,振兴实业。”
孔在欧伯林读书时,与美国同学保罗·考宾(Paul& L·Corbin)最为友好,曾相约学成之后返回 太谷宏扬教会事业。孔返国之前,欧伯林大学的中国学社为孔举行欢送会,有人提出由孔捎回捐款,在太谷 为死于庚子教难的传教士修筑纪念堂的倡议;孔则提出设立学校,启迪民智、造就人材,它的纪念意义更佳 的意见,当场得到一致赞成。随后,为此募集到一笔为数可观的办学基金。
1907年秋,孔祥熙回到。那时正值重用之际,邮传部、北洋大学堂和长沙旅京士绅曾 先后派人来邀请,孔均婉辞,决心返回太谷办学。起初,孔接办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继 而在原址扩充课程,成为太谷的第一所中学。学校取名“铭贤学堂”(英文名OberlinSansi Memorial School),寓有纪念庚子年死难教友的意思。孔自任监督(校长)兼授史地、矿物等课程,教员 多半由传教士担任,祥熙的父亲孔繁慈也在该校教授经史课。到1909年春,铭贤的学生增至一百数十人,原 址不敷应用,经研究后于这一年的秋天把学校迁到太谷东关杨家庄孟氏别墅新址,并在这里进行了颇具规模 的学校建设。(太原道注:有关参见本站山西高校之山西农业大学)
孔祥熙办学,德智体并重,并亲自教授体操。当时国内尚无现成的体育教材,他取法美国步兵操典,自 制木枪,操练学生。由于课程内容新鲜,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同时也引起社会的重视。太谷商会会长慕名前 去礼请孔祥熙担任商团教官,代为训练商团团员。不久,太谷警局也请他担任顾问,由此孔和太谷地方治安 力量也有了密切联系。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10月29日太原光复。此时太谷的清政府官员早已闻风隐匿,地方 群龙无首,从太原溃散出来的清兵成群结队直奔太谷。士绅们要求孔祥熙出面维持治安,他慨然从命,称太 谷义军司令,调集商团团员和铭贤学生组织的义勇队,执枪闭守四门,孔自率一队登上北门,向围城的溃兵 作劝导并答允散结川资3000两,使溃兵绕城外而去,从而使太谷免遭劫掠。随后,各界集议将本县商团及铭 贤部分学生武装起来,成立太谷营务处,推举孔祥熙为营务处总办。附近各县知道后,也纷纷仿效太谷的办 法。当山西革命军和清军在娘子关交战时,铭贤的十多名学生组成敢死队,奔赴前方参加抗击清军,孔则负 责维持地方秩序,直到告成。
--------------------------------------------------------------------------------
经销煤油和服务桑梓
孔祥熙留学归国后致力创办铭贤学堂,在提倡新式教育培养人材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他并未忘 情对“振兴实业”发财致富的追求。在1912年,孔从生活中观察到煤油已成为居民夜间燃灯照明的必需品, 经营煤油定有大利可图,于是伙同五叔孔繁杏设立样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一笔为数可观的保 证金,从而取得了在山西全省经销亚细亚壳牌火油的总代理权。这一独家经营,每年给孔家带来可观的利润 ,使孔祥熙成为买办商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孔祥熙由于上年丧偶后心情不佳,于是答应耶鲁校友、当时担 任中华基督教青年全国协会总干事王正廷的邀约,东渡日本担任东京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孔在东 京除了负责青年会的活动外,还为中华革命党人筹募经费,并帮助孙中山处理文书函电。那时,宋霭龄是孙 中山的英文秘书,孔宋接触较多,彼此了解感情日增。宋称赞孔为人谦和,“赚钱赚得很得法”,“似乎天 生有一种理财的本领”;而孔对宋则“在在佩服”。由于双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和宋霭龄在横滨结 婚。婚后,宋霭龄向孙中山辞去秘书职务,推荐她的妹妹庆龄接替。
1915年秋,孔祥熙夫妇从日本回到太谷。孔继续主持铭贤学校和经营商业。他利用欧战期间国外需要军 工原料,把阳泉所产铁砂运往天津出口获利;又创办裕华银行作为融通资金的枢纽。后来他把“祥记”和“ 裕华”总号从太谷迁到天津,以利发展。宋霭龄除主管家政、相夫聚财,还在铭贤兼教英文。他们有两双儿 女:长女令仪,1915年生;长男令侃,1916年生;次女令伟,1919年生;次男令杰1921年生。
孔祥熙在太谷除办学经商卓有成效外,在服务桑梓方面也有所表现。他被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聘请担 任督军公署参议后,对阎所奉行的“从安定中求进步”和推行的蚕桑、植树、水利、天足、剪辫、禁烟等六 项“村政改革”曾给予大力支持,并要求铭贤学生在假期回家时,向邻里广为宣传讲解。他认为阎的施政内 容,和他自己所主张的“改革社会”,“提倡教育、振兴实业”是“殊途同归”的。1918年,驻华各国公使 来太原参观华北运动会,孔应阎的邀请担任高级招待员。孔向来宾详细介绍山西的教育概况和省政措施,并 担任游览山西晋祠、五台山等名胜地的导游。由于孔的宣传鼓吹与热心接待,使洋人对山西“模范省”留下 较深的印象,从而也博得了阎锡山由衷的赞许。当1920年美国驻华公使柯兰率领参赞、武官等人来山西访问 ,阎再次恳求孔祥熙主持接待工作,孔亦欣然应命。孔在家乡为地方做过一些有益的事,如1919年山西大旱 ,一些县灾情严重衰鸿遍野,北京政府欠薪欠饷自顾不暇,而阎锡山爱财如命,又吝于拔毛。孔祥熙挺身出 面代灾民呼吁,利用与教会的关系,向华洋义赈会贷到赈款美金 100万元,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在晋南修筑 公路来救灾。此举不仅使当地众多灾民渡过灾荒,对发展省内交通、开发经济也起了促进作用,孔因此受到 北洋政府、晋省当局和太谷民众的赞许。
--------------------------------------------------------------------------------
待机而出,由商而官
1922年春,孔祥熙应老同学、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的邀约,前往济南担任督办公署的外交协办和实业处 长,参加鲁案善后的谈判和交接事宜。年底改任胶澳商埠电话局长。次年秋王正廷筹办中俄交涉事宜时,孔 又应邀担任驻奉天的代表。在孙中山搞联奉反直的斗争中,孔奉命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交往 ,以便加强粤奉合作关系。1924年初,孔应孙中山之邀赴粤商量联络北方将领的工作,后即带着孙中山所著 《建国大纲》手稿返回北京,联络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其后,冯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反对曹 锟、吴佩孚的统治,欢迎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与冯等接受《建国大纲》的影响有关。
1925年初,为解决国是北上的孙中山卧病京中,孔祥熙“左右护持、无间晨夕”,是《总理遗嘱》的签 字人之一。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孔担任孙中山治丧处事务股长,尽心尽力料理丧事。为了便于留京负责护 灵事宜,孔应邀担任中俄会议督办公署坐办。其后,北方政局更趋混乱,中俄会议时开时停,孔于1926年春 去美国,接受欧伯林大学颁赠的法学博士名誉学位,并为铭贤学校募集开办大学部的基金。他很快就募得基 金 100余万元,解决了“铭贤”的发展和常年经费的来源。
孔祥熙在美国期间,正是国内政局发生剧烈变动之际。1926年 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 ”,打击了汪精卫,向共产党进攻,掌握了政治、军事实权;五月举行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等 又提出“整理党务案”,进一步限制、打击共产党,从而夺得国民党中央的实权;七月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 伐,作战顺利,北洋军节节败退。孔祥熙看准时机,于同年冬离美回国,到达广州后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 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和广东省财政厅长兼理后方财政事务,从此正式跻身于国民党政界。孔祥熙曾自我赞许 说,当“做大官”的“时会机遇”翩然来临,自己是“最能把握时机”的。
随着北伐的进展,在买办豪绅阶级的收买和帝国主义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下,蒋介石加快了背叛革命的 步伐。1927年三月武汉国民政府增设实业部,任命孔祥熙为部长,可是孔却于是月底从广州赶到上海,为蒋 介石做拉拢各方势力的工作。 4月 1日汪精卫由欧洲回到上海,孔祥熙和宋霭龄出面宴请汪精卫和蒋介石, 捏合“合作”。“四一二”政变后南京政府成立,孔祥熙和宋霭龄极力劝诱内弟宋子文背弃武汉政府投蒋, 为南京政府理财。在宁汉分裂期间,孔暗中奉蒋介石之命,奔走于沪、宁、豫、晋各地,拉拢冯玉祥、阎锡 山等支持蒋介石。在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事上,孔和宋霭龄说服了宋子文和宋母,促成这一影响深远的政治 婚姻获得成功。蒋、宋联姻,便于蒋介石通过宋子文和孔祥熙密切与江浙财阀们的联系,对外则有利于争取 英美政府的支持和外国资本对华投资,从而稳定南京政府的财政基础和外脚;而孔宋家族则可通过蒋介 石掌握的政权,轻而易举地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并为家族增富取得可靠的政治保证。
1927年 8月,南京政府内部矛盾加剧,蒋介石被迫辞职下野。为了策划蒋重新上台,孔祥熙奔走于宁、 汉、沪、粤、晋、豫各地,拉拢各方,“苦心疏解,历时数月,极尽调护斡旋之力”,最后孔和冯玉祥联合 发出通电,呼吁宁汉“双方团结”迎蒋复职。1928年 1月,蒋介石恢复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为了 酬答襟兄孔祥熙在公私两方面所作的诸多贡献,二月特派孔为南京政府工商部长,继又选其为“国府委员” 。从此,孔的官运、财运十分亨通。
孔祥熙于1928年 3月27日正式就任工商部长,1930年工商、农矿两部合并为实业部,孔继续担任部长。 就任之初,发表施政宣言,声称“自当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为第一步,以积极准备力图发展为第二步” ,“并以为主旨,以中外合作为方术”,“谨遵总理民生主义及建国,力谋发展国家富源 ,改善人民生计”等。孔主持厘定了工商法规 100余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工会法、商会法、票据法、公 司法、海商法、工厂法、船舶法、商标法、交易所法和保险法等,其目的在于从工商方面来加强南京政权的 统治,这在当时工商法规类多缺略的情况下,是有一定需要的。蒋介石重新上台之后,除1928年把奉系势力 逐往关外,对内仍坚持搞军事独裁,各军事实力派之间为争权夺利戎相见,以致内战连年不断,对工农 红军则进行“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内忧外患使“百业 凋敝、民生困苦”,“国民经济濒于破产”,自然没有力量去进行工商、实业建设,正如孔自己所承认的, “因时事多艰,未能多所建树”。
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民众的公愤,强烈要求全国团结一致抗日。 各地爱国青年学生纷纷前往南京请愿,并痛殴了执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外长王正廷。国内各反蒋政治派别 ,则要求蒋介石下台。蒋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于12月15日通电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和陆海空军总 司令的职务。对此,孔祥熙除了替蒋联络各方力量外,决定和蒋同进退。年底,行政院改组,孔辞去实业部 长职务。
1931年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产生出以孙科任行政院长、陈铭枢为副院长的国民党政府,是蒋介石、 汪精卫、胡汉民各派间暂时妥协的产物。由于孙科、陈铭枢没有力量应付“财政危机”和“外交危机”,很 快就陷入困境。1932年 1月下旬,蒋介石、汪精卫经过密谋后合流,由汪精卫接任行政院长,宋子文任副院 长、兼财政部长; 3月6日,蒋介石经国民党302次中政会推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重 新掌握了军权。孔祥熙则于 4月13日被南京政府特派为考察欧美各国实业特使,赴欧洲考察实业。
孔祥熙此次考察之行,是接受蒋的秘密委托,向德、意等国接洽购买军械、飞机和在中国设厂自制武器 等事宜。在意大利时,墨索里尼曾建议:中国建设国防应从空军着手,因空军可较快发展,所需经费也比海 军少,将来战争胜负将取决于空军。孔立即把建议内容电告南京,被蒋介石所采纳。孔在德国和捷克时,给 南京政府订购了大批军械,聘请,为蒋继续“围剿”红军效力。孔在英国时,曾和英方财政专 家商讨改进中国经济的方法。孔于翌年3月回国。
日,孔祥熙被南京政府任命为中央银行总裁。当时的财政状况是:东北沦陷后税收减少,又 因加紧“剿共”而猛增。南京政府每月国库收入约为1500余万元,而每月支出则为2200万元,其中 军费一项为1800万元,每月赤字达 700万元,依靠发行公债和向江浙财团借贷暂时维持。面对巨额财政亏空 ,财政部长宋子文和江浙财团都颇为忧虑和不满。九月,当宋子文在伦敦开完国际经济会议回国后,发现在 他出国的半年里,因“剿共”军费又使国库增加了6000万元新亏空,使南京财政困难更为严重。宋子文对蒋 介石不恤财政困难十分不满,由争吵而坚决辞职不干。10月29日,蒋批准宋的辞呈,以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 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
总管财政,扩展“国家垄断资本”
孔祥熙主管财政后,除继续采用宋子文在任时所使用的增税、借债等办法为蒋筹措军政费用外,和宋子 文不同的是“唯蒋命是从”。而蒋对孔则宠信有加,历久不衰。
孔在抗战前采取的主要财政措施有:减轻,废除苛捐杂税,创办直接税,从财政上增加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力;对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进行增资改组,以金融;实行,垄断金融,操 纵国计民生;整理旧债,恢复“债信”,为举借新债作准备等。
1934年 4月,孔祥熙前往长江中游皖、赣、湘、鄂等省考察民政和财政状况,不得不承认苛捐杂税的“ 剥削悉索”,使“人民生活,日益穷困,社会经济,日益凋敝,国家财政,永无好转之日”。他认为欲改善 财政状况,增加收入,必须废除,使民众安居生产才能培植税源。五月下旬,孔在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 国财政会议上,着重解决确定地方预算、整理地方财政、整理田赋减轻附加、废除苛杂改良税制和土地陈报 、整理币制救济农村金融等案。会后即由财政部明令各省执行,并规定今后不准再增加田赋附加和不合法捐 税。对于地方税收的损失,则以烟酒牌照税收入及印花税收入的四成,拨归地方以资弥补。据统计到1938年 底,各省废除的苛捐杂税达5000余种,废除的税额年达6700万元,客观上起了“稍苏民困”的作用。南京政 府除以此笼络民心外,使地方实力派不能再用苛捐杂税来予取予求,反得依赖“中央”的贴补来维持地方财 政,从而增强了南京政府对各省的控制力。此举的效果,曾使蒋介石“深感惊奇和意外”。
孔祥熙在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后不久,很快就明白了光凭中央银行的实力,是无法担当起南京政府的“钱 袋”这一任务的。当时,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不过4200万元,较中国、交通两行的发行量少得多;以该行 2000万股本而言,其中1000万元是由财政部拨给的公债券而非现款,存款虽名目上有 2亿数千万,但多为国 库转帐,亦非现金。中央银行常常因为不能按期拨款,而引起地方军政首脑的不满。孔接任财政部长后,就 积极策划如何增强中央银行的实力,并把执金融业牛耳的中国、交通两行吞并过来。
1934年 5月,孔祥熙把中央银行的资本由2000万元增加到一亿元,以加厚实力。其后又经过多方面的准 备,于1935年 3月28日向中国银行发出财政部训令,并附一张2O00万元的金融公债预约券,作为向该行增加 的资本,从而掌握了过半数的股权。三天之后,孔对中国银行进行了人事改组,指派宋子文为中国银行 董事长,任命宋汉章为总经理,把原任总经理张嘉敖调任中央银行副总裁。对交通银行,财政部则增加官股 800万元,占该行股份的半数。
中国银行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银行,存款占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四分之一,发行纸币占全体的三分 之一,这种情形中央银行早已十分嫉妒。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国银行和江浙财阀曾在推销公债、通融借款等 方面给予合作和支持,从而也为银行自身分润到巨额债息。但是银行家们对蒋介石政府内战军费开支无度、 赤字庞大而心怀忧虑,眼看白花花的银子在内战中化为硝烟,或者落入军阀、政客的私囊,而银行家自身却 承担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他们深为焦急。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银行家们对南京当局予取予求的做法,自然 不愿“事事听命”,有时反使南京方面不得不仰承银行家们的鼻息。这种情形是南京军事独裁者所不能容忍 的,蒋介石在给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叶楚伧的密电中,指责中国、交通两行“固执其历来吸吮国脉民膏反 时代之传统政策,……此事较军阀割据破坏革命为尤甚也”。
孔祥熙在夺取中国、交通两行的时候,不光是凭借所掌握的财政权力,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老谋深算和工 于心计。在对中、交两行进行增资改组前夕,正是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金融枯竭、银根奇紧的时候,江浙工 商业资本家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叫苦不迭。此时,孔祥熙一面饬令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放出工商贷款2000 余万元,但同时却暗中散布金融业其所以无法满足工商界贷款的需求,是因为中国、交通两行不合作的缘故 。提出只有增资改组,使两行与中央银行密切合作,则所需贷款自然不成问题,利息也可降低。这一说法, 为渴望得到贷款的江浙工商业资本家所乐闻,并盼望早日实现。孔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把工商界拉过来,使银 行家限于孤立,减少了实行增资改组时的社会震动。在对中国银行增资的份额上,孔及时作了让步,从官股 占55%改为官商各半,以安定商股资本家之心。对总经理张嘉敖则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坚持张必须 离开中国银行,免得他掣肘;另一方面又委以重任,在调张为中央银行副总裁不久,又命张兼中央信托局局 长,同年12月还任命张为铁道部长,使张有替南京政府效力的机会。在南京政府内部,孔用不惜辞职的坚决 态度,力争对中国、交通两行的增资改组,顶住了行政院长汪精卫等人的反对和指责。汪因阻挠无效,一怒 而拂袖去青岛“养病”。
在增资改组中、交两行的同时,孔祥熙还把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蒋介石兼该行 理事长,孔自兼董事长。至此,以蒋宋孔陈为首的买办官僚资本集团,以“国家’为幌子,达成了对中、中 、交、农四行的充分控制,它为南京政府下一步进行币制改革。统一发行法币和控制整个金融业,铺平了道 路。
四行增资改组,虽然增强了财政部对金融业的控制,但仍然没有点石成金的办法来弥补大量军费开支所 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1933年“废两改元”之后,国内的币制仍是银本位,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一种与银元等 值的兑换券,国内银价常因国际市场的涨落而影响币值的稳定;如果滥发钞票,更会因通货膨胀发生挤兑, 以致那些现银准备不足的发钞银行会因此倒闭。为此,孔祥熙加紧谋划改革币制,最后决定以不兑现的“法 币”来取代银本位币,以便垄断金融、操纵国计民生。
南京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前夕,国内金融形势十分严峻。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和美国政府把白银列为美 元发行准备后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使我国白银大量外流。南京政府虽下令征收银出口税和加征平衡 税,也未能使白银外流中止;加上日本人在华北和上海将大量白银私运出境,使我金融形势更加险恶。国内 公众对纸币能否继续兑现已失去信任,从而出现资金外逃和窖藏白银的情况,沪、宁等地则发生了提存挤兑 。南京当局迫于形势,于1935年11月 3日匆忙发布《国民政府财政部改革币制布告》,同日孔以财政部长身 份发表“关于币制改革的宣言”。布告规定自次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 ,逐渐收回三行以外的钞票;将白银收归国有,限期以法币收兑;集中保管法币准备金;法币汇价由三行无 限制地买卖外汇来加以维持。在国际上,改革币制虽然遭到日本的反对,但孔祥熙等人利用英、美在华利益 受到日本的威胁这一矛盾,以及法币在与外汇比价上钉住英镑而获得英国政府的支持。其后,在解决了法币 在汇率方面同时针住美元之后,美国也表示给予实际支持。币制改革获得成功,不仅避免了一场可能使南京 政府垮台的财政金融危机,它还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也是其后我国进行八年抗战, 国家财政金融赖以维持的重要支柱之一。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买办官僚资产阶级,正是在垄断了金融 、实施“法币”政策的条件下,才使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得以加速膨胀的。而孔家则在借公营私、亦 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况下,成为国中的豪门首富。
整理旧债,恢复“债信”,也是孔祥熙在抗战前采取的重要财政措施之一。举债,是南京政府的财政重 要进项之一。为了避免无力按期偿还债务和顺利募集新债,必须对过去发行的名目繁多、偿期不一、手续纷 繁的旧债进行整理。1936年 2月28日,孔祥熙被指派为整理内外债委员会委员长。随后,南京政府财政部和 “债券持票人会”共同议定:本年由财政部发行“”,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共14.6亿万元 ,调换以前发行的39种公债中之33种,以资整理。此举对财政部来说,达到化零为整、偿付便利、拉长债期 、减低利息和巩固债信的效果。至于外债,孔尤其注意北洋政府时期所欠外债中没有确实担保那部分的整理 。此项外债本息久拖未付,债务信誉毫无,已成南京政府举借外债的障碍。孔和有关国家分别交涉,先后达 成减免欠息、陆续偿还的协议,从而恢复了债务信誉,它为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利用外资和举借外债创造了 条件。
抗战前,孔主掌财政,源源供给南京政府大量的军政费用,使蒋介石终于能在第五次‘围剿”中出动百 万兵力,迫使工农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辗转长征;在瓦解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时,孔曾拉拢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 支持“中央”;在镇压“福建事变”中,迅速集中兵力包围进攻第十九路军,和收买该军的重要将领, 都与孔祥熙能不断向蒋提供金钱分不开。但蒋对内镇压异己,对日本侵略者妥协退让的反动政策,日益激起 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日终于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在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孔祥 熙当时以代理行政院长的身份主持南京政府,他为了维护“四大家族”的现实利益,运用他的老谋深算,和 宋子文、宋美龄以及赞成和平解决事变人士的共同努力,终于遏制了以何应钦为首的“讨伐派”的图谋;在 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停止内战、抗日成 为可能。
1937年三月,孔祥熙被特派为中国特使,前往伦敦参加英皇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同时还负有向外国洽 商借款和购买军火的秘密任务。英国外相艾登在向英皇乔治介绍中国特使的时候,称赞孔祥熙是“统一中国 财政,整理中国税制,改革中国通货,恢复中国国际信誉,平衡中国政府预算”的“伟大理财家”。孔在欧 洲期间,还先后到意大利、捷克、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参观访问。在捷克和德国订购了大批军械,随 即装船东运,“七七”事变后用于抗战。六月中旬,孔从欧洲去美国,23日接受耶鲁大学所赠博士学位;27 日抵达华盛顿,与美国银行家晤谈并成立借款500 万美元的协定;28日会晤美国财长摩根索、国务卿赫尔, 次日会见总统罗斯福,对中日问题坦诚交换意见,罗斯福示意美国建设银公司给予中国贷款1000万美元。孔 还获得罗斯福的许可,订购了一批汽油,由美轮从速运抵香港转广九路内运,以备战时之用。 7月19日孔从 纽约再批伦敦,与英国有关部门商谈并签订修筑广梅铁路和借款合约,并商定俟机在伦敦发行债券 3000万英镑。 7月26日,孔收到蒋介石发来的“大战已开始,和平绝望,希在国际方面多所接洽”的密电后 ,再去巴黎商洽借款并和法国银行团签订了金融协定。而后又去柏林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洽谈,但未获具 体结果。随后孔因病在德治疗,于10月中旬回到国内。
1938年三月,国民政府为完善战时行政机构,实行改组,孔祥熙被任命为行政院长,仍兼财政部长和中 央银行总裁;不久又兼四行联合办事处副主席,成为抗战时期主管财政经济的首脑。
--------------------------------------------------------------------------------
全力抗战保障供给有“苦劳”,“通胀”、“征实”民不堪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敌强我弱,日本侵略者处于战略进攻地位,华北、东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占战前 财政总收入90%以上的关税、盐税、统税和烟酒税的税源大部丧失。为了坚持抗战,对军事、教育、经济、 交通等各个方面,财政上都须给予支持。孔祥熙在达成战时财经任务,保障供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在促进战时生产方面。国民政府为维护国家资源、增加生产,曾于1937年 9月在军委会下设立农产 、工矿、贸易三个调整委员会,来分别指导进行。工矿调整委员会大力协助沿海沿江厂矿内迁,到1941年止 计迁入后方各省的民营厂矿约为 452家(公营和国营的在外),总计内迁机器和物资达12万余吨,随工厂内 迁的人员约10余万人。对内迁厂矿诸如厂址选择、机件补充、原料采购、技工聘用和资金调剂等,该会均予 指导和协助解决。在工贷方面,财政部给工矿企业以较大帮助,仅两年,工贷总数即达数亿元( 国营厂矿在内),使内迁工厂得以较快复工。同期新建工厂亦达3000余家,促进了后方工业的发展。又在内 地成立工业合作协会,孔祥熙自兼该会董事长,以合作方式组织当地人力,利用各方物资或就地取材,在后 方发展小型工业,到1941年成立了工业合作社近2000个,参加生产者达15万人,月产值2000多万元,效益可 观。
二、在推动战时农业生产方面。国家银行和大量增加农贷,对提高后方农业生产关系甚大。1939 年 2月财政部饬令四行向后方各省发放农贷四亿元,1941年度贷出之总额则近五亿元。农产促进委员会则主 办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病虫害的防治,以及水利、垦殖、肥料、蚕桑、畜牧和农村副业的推进等,到 1941年计使农业增加收入达二亿元。粮食增产委员会主办粮食增产工作,据1941年公布增产总额为8970余万 市担。由于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注意促进后方农业生产,加上这几年自然灾害较轻,农产品有较明显的增加 ,使前方军需和后方民用赖以供应。
三、在加强金融管制和运用方面。当“八一三”上海作战开始后,沪、宁等地发生了提存风潮,财政部 急令各行应休业二日,随即于 8月15日颁布《安定金融办法》七条,对提存作了规定和限制,以防止巨额提 存和逃避资金;又令中、中、交、农四行组织联合办事处,成为战时金融枢纽。为了建立战时金融网,命令 四行于1939年底以前,在西南、东南、西北之各省重要地点设立分、支行和办事处。1942年七月,将四行业 务进行调整,使之各归专业,将法币发行权集中干中央银行。对于普通商业银行,则进行严格管理,限制新 银行的设立;并在《非常时期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经商囤货或代客买卖货物,行员不得利用行款 经营商业。抗战初期,财政部对法币的增加发行采取谨慎态度,发行额虽有增加但属于适应后方工农业生产 发展的需要。
至于在管理外汇方面,孔祥熙所采取的措施则反映出按照大银行家、官僚买办们的私利行事;以及依附 英美不顾民族利益的劣根性的一面。财政当局迟迟不能采取严格的统制措施,反用无限制照牌价供给外汇, 来维持法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致使大量外汇资金得以逃避或被敌伪套购而去。后来虽然停止无限制供应 ,实施外汇清核办法,先后成立中英外汇平准基金、中美外汇平准基金,但有限的外汇基金很快又被套购一 空。财政部在办理外汇上的错误做法,当时就受到各方面有识人士的批评;后来,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种 做法“实在无异给敌人操纵之柄,来摧残我们抗战的经济”。
随着抗战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一面,也 日益暴露。在财经方面,除继续维持抗战的军政需用外,那种不体恤民众生计。重敛以及趁机扩展买办 的封建的国家经资本的行径,导致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趋向衰落。这一阶段,孔祥熙所采取的主要财政措施 有下列数端:
一、改变战时税制和实施“公库法”,建立国库网。为了增辟税源,财政部曾先后开征非常时期过分利 得税、遗产税、财产租赁所得税和财产出卖所得税等;扩大货物税范围,并将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属于 直接税的,均采取分级。由于采用上述措施,虽然征税地区日狭,税收总额却每年增加,而工商业和 民众的税负加重情形,就可想而知了。至于“公库法”于1939年10月实施后,政府各机关的一切收支,均集 中于各级公库,不得各自为政,从而祛除了一些“虚伪、中饱”等积弊。
二、和举办专卖。1941年 4月,孔祥熙向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提出改订国家与地方财政收支系 统案、接管田赋统筹整理案和实行专卖案,并获通过。随后,孔于六月份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研讨实 施办法。改订财政收入系统,是把此前自成一级的省财政系统,划入中央的国家财政系统;将过去依附于省 的县级财政,独立为自治系统。原属各省的财政收入,统由中央接管。此举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并使蒋、孔 采用统收统支等手段,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力。
田赋在此之前,为省级财政的主要收入,至此自然改归中央。为了筹办战时军粮和公粮,规定自1941年 下半年起,将全国田赋改征实物。征收标准,规定按照各省该年度田赋预算正附总额每元折合征收稻谷二市 斗。1942年田赋征收额提高一倍,每元改为稻谷四市斗。此外还有“随赋带购”和“随赋带征”(县级 公粮)等名目向农民勒收粮食。而四川、广西等省经过批准把“随赋带购”,改为“借粮”,更是不费一文 便把农民的口粮强借而去。据官方统计,1941年征收稻谷2400余万石,1942年征购合计得稻麦 655余万石。 田赋征实的实施,对于解决重庆政府的战时军、公粮的供应,缓和粮价的上涨,充裕国库,维持战时财政等 功效是十分明显的,是抗战后期财政赖以支撑的另一重要支柱。但田赋征实以及“带征”、“带购”。“带 借”,无疑极大地加重了农业的负担。地主则想方设法通过加租加押等手段,把赋税负担尽可能转嫁到佃农 身上。加上征兵、工役和拉夫,农民负担之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部战区重庆被打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