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套图,暗黑哥特暗黑系系的一个妹子,Lolita的那种,在森林里拍的,拿着红色气球,穿黑色洋装的,求!

(_爱吃大鸡腿。)
([已注销])
(腿长两米二)
第三方登录:(望穿纯净水)
(格拉玛丽)
(长岛冰茶)
(刘五小姐)
(你看不到我)
第三方登录:洛丽塔、巴洛克、洛可可、哥特这几种风格衣服的特点_百度知道
洛丽塔、巴洛克、洛可可、哥特这几种风格衣服的特点
他们的特点,还有有没有什么共同处之类的。还有有没有别的什么比较有名的服饰风格?
我有更好的答案
哥特都是最先体现在建筑上的洛可可---妩媚 巴洛克-- 线条型强,柔性 哥特风格--- 尖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影片《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时装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巴洛克,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角多,显得阴沉、洛可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被封为侯爵夫人,同时贵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各有它们的地位、制靴匠,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潜心钻研的是钟和锁的奥秘。在这两例中我们似乎瞥见了那些把命运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角色不相适应的悲剧性人们。这些人在体力劳动中发现了一个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这对于不理朝政的帝王来说却是不祥之兆。
洛可可风格迅速地由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国。在德国,G.F.亨德尔和巴赫等一代人的某些作品中。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并无特殊的意义,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使用协奏曲或复协奏曲形式(此词本身意味着明显的对比因素),人声的旋律依循歌词的意义,变化极大。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限制了装饰师们在空间中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并且总是把它导向为使人难以摆脱的社交活动服务的轨道,而这种装饰艺术正是顺应这一需要才得以问世的,它成了王公贵族的俘虏。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水晶器皿、糕点。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大理石,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洛可可】洛可可为法语 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16世纪,当衰败的瓦卢瓦王的国王查理九世答应送给西班牙国王一支他亲自制作的枪时,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滥用着并且吸干了艺术家们的殷勤、夸张的音乐,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用窃来的爱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海顿和W.A.莫扎特的一些逗人喜爱的轻松小品中。最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新的体裁叫做“单声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种独唱歌曲,约)在他划时代的作品《新音乐》(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只有那好赶时髦。洛可可装饰风格本身就成为这种盛宴场合的特色。而那些幸存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散发着光芒,并向人们述说着那个岁月的时尚和人们不知道的故事。【哥特】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如何识别一支哥特乐队?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歌特主题。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儿黑。4、乐队自称歌特乐队,和其他歌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歌特合辑当中。5、来自于四大歌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乐队。如何识别一个哥特族?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什么是哥特风格?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歌特风格”。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那么,若是歌特与音乐的联姻,则任意地写作了GothicRock。歌特音乐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种解释:热烈的混合了各种乐器,秉持着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透露出启示录般神秘虚空的歌词。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歌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歌特式逐渐成为时尚。【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洛丽塔】
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电影《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时装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而惯于向香港取经的粤版洛丽塔也一样。但不同的是,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要玩“洛丽塔”,第一步就是有“行头”。粤版“洛丽塔”造型沿袭于日本、香港,因此离不开欧洲宫廷、公主、洋娃娃系列的服饰,但在广州要置下一身“行头”费用也不菲。今年刚升高二的杏子,掰指算账,如果要到小店去订制一身,从头到脚最保守也需要600-800元埋单,她在状元坊一家小店问价,据称那边已经是城中的最低价格,细算之下也吓你一跳:红色连帽圣诞版“洛丽塔”裙250元、红色长靴120元、白色蕾丝长袜40元、白色蕾丝手套35元、四只蝴蝶结+头带60元、粉红色缎面小包80元、化妆品若干60元,合计一共645元。
由于广州玩“洛丽塔”才开始,故不像日本发展得比较早,已经有该类型的品牌店,她们只能在一些小店里订制,状元坊、荔湾广场、地王广场都是她们常聚之地。据专卖“洛丽塔”风格的KIRAKIRA店员介绍,她们的店虽然开张不久,但是生意很好,尤其年底,很多玩家都在赶制礼服参加各式各样的“派对”,这个星期下的订单,起码要到下月中旬才能拿到货。店主已经多请了几名裁缝帮忙,但还是忙不过来,一些配件如蝴蝶结、头带、手套、长袜、靴子等更加是供不应求。
玩上“洛丽塔”,除了有一套象征版“洛丽塔行头”外,还要配上“洛丽塔”妆才完美。小西平时喜欢化妆,曾经买了很多化妆品专门帮人化,虽然自己没有尝试过“洛丽塔”造型,但今年她要负责为一群“洛丽塔”女孩化妆。她知道“洛丽塔”有几个族群,会根据女孩们不同的造型来做相应的调整。譬如是初玩者,穿着比较素雅的,妆容就比较简单,突出口红和腮红的甜蜜即可,眼部线条没有必要太突出,这种妆一般很好处理。而另外一种就是以黑白为主的造型,妆容相对要浓很多,而且要稍带“朋克”的感觉,譬如眼影和唇色都以浓烈色系为主,而发型方面也必须多强调线条。“洛丽塔”三大族群一、SweetLove Lolita———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在广州是最多人选择的造型,走在大街上也不算太张扬。二、Elegant Gothic 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化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容,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三、Classic Lolita———基本上与第一种相似,但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适合初玩者。、雕塑家,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大部分制造这种艺术品的工匠在个人生活中是与它完全无缘的。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心,大致是在上面有一个流畅的人声声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键琴的伴奏,伴奏的进行较为缓慢,这一体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现代人都公认它是19世纪下叶新艺术运动的前奏,回族曲结构,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
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这种形式的基本特点是织体的变换、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有时用一个声部(独奏)或几个声部,有时用较大的群体合奏,就像今天的英国皇家将它们用于欢迎来访的外国元首的国宴上,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比如塞夫里皇家瓷厂的瓷器,被用于国家的社交场合,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那位西班牙大使为之惊诧不已;而且又与几乎固定不变音型的伴奏声部形成对照、朝三暮四的贵族使用。如亨德尔的《弥赛亚》中一些装饰富丽的复调写法,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某些变化多端的片段甚至在J。事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在节奏和织体上可以从很简朴到非常富有装饰性。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
风靡一时的奇想多变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是。18世纪,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无暇顾及妻子,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是具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的作品。这种风格延续至18世纪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高潮,18世纪后期逐渐消亡,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有“众望所归”的特征,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具体制作的工匠们没有钱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这种蜿蜒缠绕的曲线,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木刻家,诱发了洛可可艺术。当时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热心并亲自参加工艺活动.斯卡拉蒂留下的 600多首哈普西科德曲都非常精致,装饰富丽、奇异的。
意大利作曲家D。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塞夫里瓷器的设计由国王亲派的法尔科奈、布歇等艺术家完成,而这时的沙龙已与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在他们看来,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也还存在着洛可可的余音,以至于这些举动有的达到令人讥笑和荒诞不经的地步。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会的心血来潮,从木器【巴洛克】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洛可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如果路上看到穿这种衣服的姑娘,请你不要偷拍她们!
“兔丸”成为一个“lo 娘”是三月末的事情。她说她是个“二次元人”,之前也就是看看,从没想过自己“入坑”的样子。“兔丸”在一家做青年文化研究的公司上班,一次趋势分享会提到了和“lo 娘”有关的文章,公司创始人怂恿她“穿小裙子来上班”,甚至为她找到生产这种裙子的工作室。“你知道,这种衣服一旦穿上了,整个人就会有变化,就这样入坑了。”“兔丸”对《好奇心日报》说。如果你对以上表述一头雾水,那可以这样简单理解:lo 娘就是喜欢穿着洛丽塔(lolita )装的女性(相应的,lo 汉就是喜欢穿着 lolita 装的男性),而 lolita 装,并非仅仅是一条裙子的事,它包括一整套行头:衬衫、连衣裙、丝袜、裙撑、圆头皮鞋、发饰、腕饰等等,有的爱好者还会戴上假发。行头的主体部分——洛丽塔裙一般长度及膝,辅以束腰的设计来凸显女性的腰身,它们有着宽大的裙摆,好让纸杯蛋糕形状的衬裙将其撑开。再配上蝴蝶结、蕾丝、刺绣这些的装饰,裙子整体看上去相当精致华丽。 人气日剧《哥哥扭蛋》中的 lo 娘
正在加载...
遵循这样的穿搭规则看起来有些麻烦,“兔丸”第一次就做了很多功课,比如什么品牌可靠,去哪里买到这样的衣服。最后,她在洛丽塔文化杂志《 girlism 少女主义》上看到了很多推荐品牌,循着品牌账号去找日本代购买了两条裙子。“它这种不成文的规定还挺多的,也可能有社群自己的一些守则,我特别怕自己的无知或者调查错误冲破了这些规则。”她说。 即便如此,“兔丸”第一次决定穿 lo 装上班还是有点怯。她放弃了 baby 牌的黑色及膝连衣裙,而是选择了 axes femme 的小洋装——没有太多蕾丝,仅仅在裙摆处绣上了旋转木马的图案。当然,裙撑、头饰、丝袜和鞋子都是配套的。最后系好衬衫领口处的蝴蝶结,她在镜子前反复检查了一下自己,撑着洋伞走出了家门。事后她回忆起办公室里的反应,用了这样一个说法:“就算这样大家还是说,‘啊,你好 lolita!’”的确,很多非洛丽塔装爱好者不太能辨别这些和一条华丽的连衣裙之间的差异。此前“兔丸”自己在家试的时候,她的室友说,“啊,我也有这样一条这样的礼服裙。”“兔丸”说:“我当时也没反驳她,我说,‘对,这还挺可爱的。’”Lolita,一种时尚风格洛丽塔装是日本原宿系的一个分支,和纳博科夫那本小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它受到维多利亚时代、洛可可时期服饰,以及哥特与朋克文化的影响,在风格上主要分为轻甜系( Sweet )、古典系( Classic )和哥特系( Gothic )这三类风格。除此之外,它还衍生出了朋克系、姬系、王子系等多种形式。最初,东京的街头时尚来自原宿,所谓的原宿系就是坚持自己风格,不受他人影响的那一派。这种流行亚文化一直代表着日本年轻人对压力释放的需求,他们渴望在精神上找到一个突破口。1970 年代,日本产生了时装杂志,原宿的流行通过它们普及到了全国。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早期的 lolita 装品牌 Pink House, Milk, 以及 Pretty (也就是之后的 Angelic Pretty ) 出现。之后,更知名的 Baby, The Stars Shine Bright, 以及 Metamorphose temps de fille 也相继诞生。1990 年代,这种时尚风格才被正式称作“洛丽塔时尚”。而真正让洛丽塔装为更多人所熟知的是电影《下妻物语》,其中出现的 Baby 洛丽塔装成为这个品牌最好的推广。 电影《下妻物语》如今距离这部经典上映已经过去了 12 年。电影再度将洛丽塔文化的热度带回了英国。日本现代工艺史专家福克纳认为:“如果说英国的朋克摇滚是对体制的剧烈排斥,那么日本的洛丽塔时尚就是在吸收这一风格后将其归为一另种表现形式。这是表现个性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无声的排斥。” 2012 年,在接受朝日新闻的采访时,京都服饰文化研究财团的主管深井晃子甚至大胆预测,洛丽塔时尚在今后将会作为奢侈品时尚的对抗流派而受到关注。但这也不无道理,洛丽塔文化让这一类的时尚消费看起来有更强的号召力,这些二十出头的消费者赋予了洛丽塔装更多的附加价值,类似的情况大概只有在奢侈品品牌的坚实拥趸那儿才能看到。这种服饰被“lo 娘”当作日常装扮之一种。就和任何一个时尚爱好者一样,她们能清楚地辨识出每一条小裙子的款式,基本上不能叫上名也知道是哪个品牌出的。lo 娘们的衣橱里总少了条裙子,当聚在一起聊天时,她们大多数的话题都围绕着洛丽塔装的上新。北京电影节的时候,“兔丸”来到北京十里堡的一个商场,因为《下妻物语》放映,洛丽塔装里最著名的日本品牌之一 Baby 借机在这里举办了一场被称为“茶会”的免费线下活动,超过 100 人参加。“兔丸”没有盛装出席,后来她说,“我还是年少无知”。在“兔丸”进门的时候,她发现的是一群穿着异常可爱华丽的人。“在茶会上,我没有跟她们聊天,当时我太紧张了,感觉自己像个痴汉。但当时我搭讪了两个,就问能不能给你们拍个照,因为觉得她们的裙子很好看。那两个女孩我觉得应该比我小吧,大学生吧十几二十岁的样子,特别害羞,一直说’拍照可以,能不能把脸打码’。但我发现她们对于裙子的狂热远远大于对人的狂热。” 后来,“兔丸”故意没有站到合影的队伍里去,因为她觉得自己穿的“只能算是日常装”。 类似这样大型茶会的举办并不经常发生。洛丽塔服装往往是几个月或是一季度举办一次,他们通常在这样的场合进行新品的发布走秀、年终总结;而盛装出席的洛丽塔装的爱好者们则在茶会上联络感情,交流心得。更为常见的是十几个关系亲密的同好之间的聚会交流,二次元视频网站 AcFun 工作的洛丽塔装爱好者“花火”就常常会收到一些小型聚会的邀请。“很多聚会都是以吃为主题的,我们穿着满意的洛丽塔装,吃火锅撸串什么的。”这些爱好者们可以着盛装出席任何看起来随意的场合,如果她们愿意的话。“兔丸”从茶会散场之后,和几个 lo 娘一起去楼下的麦当劳排队买冷饮,“先是有人看了我一眼,后来我身后有一个‘地球人’插队,本来在我身后的是一个更华丽的穿着柄图案裙子的 lo 娘,我把那个‘地球人’推开让那个 lo 娘买的时候,我就瞬间觉得四周的目光灼热了起来。”“兔丸”说。Lo 娘和“地球人”对于洛丽塔文化的不友好,本质上还是因为陌生而产生的粗暴。他们既不了解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里的性早熟女孩儿,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成人把自己装在如此天真浪漫的裙装里(其实两者并不相关)。他们取笑这群人像外星人一样奇怪,穿着洛丽塔装的人索性自嘲:“对对对,你们才是正常的地球人。”最让她们恼怒的是“盗摄”,简单来说就是偷拍。在百度 lolita 吧,有一个名为“大家遇到盗摄狗怎么办?”的热门帖。吧友 “Mr 裤裆里有杀气”有一回穿着洛丽塔装从学校坐动车回家,之后一张被偷拍的照片被发在了学校贴吧里,发帖人在标题里说:“放假了,神经病也出来了”。这条带有人身攻击的帖子已经被吧主删除,“但当时看到特别难受”。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相对开放的城市是 lo 娘人数最多的地方。“花火”所在的一个北京 lo 娘的 QQ 群就聚集着 600 多位 lo 娘。走在街头,偶遇一位穿着蓬蓬的华丽裙子的女孩,打着洋伞从你的身边经过,这已经不是一件特别罕见的事了。尽管你可能并不清楚她们所穿的是洛丽塔装,而是把她们的打扮归类为 cosplay 或者女仆着装,又或者是某种怪异的演出服饰。比起走在街上所受到的注目,lo 娘在贴吧、微博或者一些更为私密的社区中显得更为自由与放松,这大概是所有小众文化爱好者的共同点。Alena 很喜欢 lolita 贴吧的氛围,她几乎天天都会看“上新讨论帖”、“每日装扮帖”这样的精华帖,并学习着其他女孩的方式。服装之余,她们也讨论着关于工作、学习、恋爱话题,吐槽着生活中的负能量。Alena 觉得,“这是一种蛮安心的感觉。”“花火”是一个同时入好几个“坑”的人:lolita、coser 以及汉服。按照她的说法,她并不介意“被地球人认为是 coser 或是女仆”,“我穿汉服上街的时候,说cosplay的人会少一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说这是汉服。有时候会有街上的人来问,’你们这有什么活动吗,做一次地推多少钱?’”如果在学校遇到好奇的人,就会直接说自己是动漫社的。 这或许是个安全的说法,因为二次元在校园里并不完全是非主流文化。“我看见我的高中学弟学妹在体育场里跳宅舞,我整个人都惊呆了,就是交大附中。他们中学基本上都有动漫社,都有相关的一些同好的组织,风气比较自由,包容度比较高。高中老师前一阵还叫我借给她一条小裙子在开幕式表演上用。” “花火”的朋友教了她一个办法,如果别人拍她,她也可以对着拍,或者就直直地看着这个人。她自认为是一个对“盗摄”不敏感的人,相比之下,她介意以貌取人式的粗暴。“比方说在工作里,我不希望人家因为我穿 lolita 服饰,就觉得我是个小女孩,办事比较不靠谱。”好在公司文化还行,她身边有不少 lo 娘同事,而且分布在各个岗位,从程序员、设计到运营。但她身边的男性朋友都不是很接受 lolita。不只是直男,还有同性恋朋友。“他们会对着lo装说,’这是给妓女穿的情趣服饰。’但是它真的不是啊,我觉得洋装真的包得超级严实。”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采访的很多位 lo 娘的母亲都顺利地接受了这种爱好,至少没有表达激烈的态度。 “兔丸”过去讨厌高跟鞋,只偏好黑白灰色的衣服和优衣库式的简单风格,喜欢粉嫩风格的是作为上一辈人的母亲。她们之间总“很少说话”,而且总是在穿搭上意见相左。可当母亲第一次瞅见“兔丸”在家里穿洛丽塔装时,她突然“很高兴地给出了一堆建议”。这些建议不再是以前的你应该换衣服,而是有建设性的,“你那头饰可以再加点什么呀”、“你的裙子可以怎么样弄一下更好看”。“兔丸”说:“我其实可以感觉到,她也是有少女心的,她很想在我身上实现这一点。我跟我母亲其实很少说话,但我在给她发洋装之后的几天,她给我发了一条她的新裙子好不好看,这件事情本身是很少发生的。”一个在中国越来越火的生意从价格上来说,lo 装很贵;从工艺上来说,好的 lo 装接近高级定制。Alena 大二“入坑”,“开始入手入的是国牌,价格比较便宜不会破千,能够承受的价格。刚开始一个月付一次定金( 1/3 价),3-4 个月出货,然后支付尾款。拆分成定金和尾款就会看起来比较便宜。”到现在,之前很喜欢给她买衣服的妈妈也不知道这些裙子到底要多少钱。如果按照规则置办一套 lo 装,大约会花费 1500 至 4000 元,这还没算上化妆品的价格。其中,由于相对少的成衣产量,一般来说,一件日本洛丽塔品牌的裙子价格在 1500 元至 3000 元上下,一件国产品牌的则在 400 元至 1000 元左右。在中国,大学生是洛丽塔品牌消费的主力,但相对昂贵的价格为潜在的消费者“入圈”建立了门槛。即便如此,《girlism 少女主义》 主编“kayi大头佳”也认为,国内 lo 娘的人数在这两年正呈现着滚雪球式的高速增长,同时日本的文化高峰已经过去,整个 lo 装市场在往中国转移。生活在东京的 lo 汉“友谊妹妹”也有这个感觉。基于对日本洛丽塔品牌的长期关注,“友谊妹妹”发现 2014 年是一道坎。“在 2014 年 12 月之前,日牌的消费者是中国人、日本人对半分,之后中国人占 80% 吧。”因为需求太过旺盛,这些日本品牌一度采取了一些严苛的限购措施,它们甚至都没准备好迎接这些新生的 lo 娘。在今年的 2 月,“kayi大头佳”带着青木美沙子去了一趟纽约。在洛丽塔时尚模特的身份之外,青木美沙子还是日本 lolita 协会的会长。她们收到了“ soufflesong ” 这个中国 lolita 品牌的邀请,这也是国产 lolita 品牌在纽约时装周的首次亮相。二十多位身材高挑的欧美模特穿着国人自己设计的洛丽塔装在 T 台上走秀。美沙子作为唯一的亚洲模特,穿着白色的“花嫁”款洛丽塔裙,手捧花束,最后登场。 这样的场面让国内的很多 lo 娘感到惊讶,美沙子现场走秀的短视频也在微博上被转发超过了 3000 次。 这一切都源自国产 lolita 品牌的快速成长。淘宝店主禾嘉估算,从 2012 年至今,国产 lo 装品牌数已经从几十家增长到了上百家。禾嘉就是在 2012 年跟朋友一起筹划国产 lo 装品牌“长耳朵和尖耳朵”的。服装设计专业出身的她,在经营自己的品牌之前,还做过一阵子的洛丽塔装日本代购。从一开始,她就没怎么担心过销量问题。“只要东西好看,买的人还是很多的。”她说道。当时,国内还没有品牌推出过原创印花的裙子,大部分的店主选择购买成品布来打版制作,而她们已经开始招募画手了。她们将品牌的标志设计为兔子和猫的形象,为它们编写有趣的冒险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是印花的灵感来源。尽管品牌的名字听起来非常有童话的感觉,但禾嘉并不希望她们的设计仅局限于轻甜系的风格。 优秀的画手和印花作品总是不多。她们需要同时跟进多个画手的印花设计,不断修改细节,最终敲定印花款式后再交由工厂完成制版的工作。 禾嘉希望能做出自己的品牌文化,并在未来能向那些日本著名品牌看齐——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一个 lo 装款式往往只有几百件的下单量,工艺又复杂,不少代工厂不肯做。按照禾嘉的说法,国内品牌的哪件 lo 装卖出超过 1000 件,那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一个存在变成话题和变成购买力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异。“现在lolita这么火,一个是lolita的文化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二是我觉得也是和二次元的文化也有关系,扩大的速度很快……我是很记得,在我还没有lolita这个概念之前,当时的那些 coser 经常 cos SD,就还挺喜欢这种风格的裙子的,包括我们以前看小樱啊,并不知道那个裙子可以称之为 lolita,但是就是喜欢这种风格的。后来就接触到了《下妻物语》了,在我这个年龄阶段,大家所走的路应该都差不多。”禾嘉对《好奇心日报》说。不过,洛丽塔圈在中国已经日趋完善。专供 lo 娘使用的手机 App “裙摆”也出现了。爱好者们可以在查看 lolita 资讯,也晒出自己的打扮,和其他人交流搭配心得。裙子的上架提醒功能,也让 lo 娘们“买买买”的这一行为变得更加方便。但“kayi大头佳”依旧对商业化有所保留。”我觉得这个圈子还是比较避讳谈商业化的。“她这样说的原因是,对于这样一群被外面人认为很奇怪的人,他们会对自己是否会被商业化利用表现的非常敏感。“kayi大头佳”更喜欢聊 lo 装背后的文化,比如它的潜在消费心理。除了二次元的影响之外,她认为 lo 装在中国有独特的流行原因。“中国不推崇打扮,这就是整体社会氛围。像我们小时候,都穿着多么难看的校服,穿到18岁,你没有崇尚美的这种因素在里面。甚至,初高中哪个女孩打扮漂亮一点还会被别人说,从小大家那种爱美的基因都被压抑了。”有很多位被采访者都提及了“更自我的生活”——深田恭子在《下妻物语》中扮演的桃子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她最终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上了理想生活。“花火”会认为“洛丽塔装就好像是我的战斗服一样”,而“兔丸”会觉得“我可以变得很美,它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跟好奇心”。这些可能跟商业、社交活动都没有太多的关系。一个亚文化的社会表达总有迫切的一面,这是引起主流文化关注的必经之路,但就每一个个体而言,一切都只和“那个真正的自己”有关。就好像“花火”说的,“不太喜欢在所谓的圈子里面交际,只是想安静地穿一穿裙子。”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namoninilu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热门时尚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哥特暗黑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