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evice versa是什么意思组织亚文化

82被浏览4,618分享邀请回答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20被浏览53,331分享邀请回答egouz.com/topics/4318.htmlVICE杂志发迹于加拿大,起初只是把身边朋友谈论的好玩故事堆积在一起,就好像一堆死党躺在一起插科打诨一样,没想到这种说故事的方式博得共鸣,一炮而红,就这么发展了起来。VICE一反传统杂志精美的图片和行文模式,采取一种更街头的态度,崇尚恶趣味。VICE说它是一本说废话的杂志,而我们相信它是一本融合最真实娱乐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杂志,由此它带出了一帮代表青年文化领域先锋态度的摄影师和编辑。有一天导演Spike Jones找到VICE,“我们不如把你们的故事都拍出来吧。”之后诞生的VICE旗下电视台VBS,成为了更有趣的一个载体,在全球范围内,VBS记录下大量的音乐事件,制作了不一样的旅行特辑,国家文化,以及真正代表青年精神的电视剧集。VICE还开设了唱片厂牌、服装店。其制作的许多品牌活动更是成为经典,被评价为一本最能融合文化、娱乐及商业的媒体。该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欣赏。《Vice》杂志封面赏。Vice 在英文中的意思有“不道德之行为”的意思。其风格和态度你也可以从这个名字,还有这些封面,可见一斑。Vice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个平台,类似Color一样,共享着全球最年轻的生活方式。可想而知,Vice 就像年轻人:个性,嘲弄自己和世界,穷过,只做酷的事。Vice中国已在5月13号正式上线了。57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亚文化媒体 Vice 又融了 4.5 亿美元,要花在做视频上_凤凰科技
亚文化媒体 Vice 又融了 4.5 亿美元,要花在做视频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亚文化媒体 Vice 又融了 4.5 亿美元,要花在做视频上
这周 Vice 宣布拿到了私募公司 TPG 4.5 亿美元的融资,这个线上媒体公司将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频库,创造更多适合多平台播放的内容。
“这轮融资将帮助我们建立千禧一代最大的视频资源库,让 VICE 提供更多的内容,包括新闻、食物、音乐、时尚、艺术、旅行、游戏、生活方式、电影,” Vice 的 CEO Shane Smith 说。
这一轮融资将 Vice 的估值提高到了 57 亿美元, 比三年前的估值翻了一倍。此前迪士尼向 Vice 投资了 4 亿美元,拥有其 18% 的股份。这次的投资公司 TPG 同时也是 Spotify、Creative Artists Agency (创新艺人经纪公司)以及 STX 娱乐公司的股东。 TPG 进入后,迪士尼以及其他股东所占股份会相对减少。
图/wordpress
Vice 最初是一本在加拿大发行的杂志,搬到纽约布鲁克林后成为了一个多平台的媒体公司,在国际上拥有电视频道,线上视频平台以及品牌策略咨询和传播等业务。目前 Vice 有 13 个线上数字频道、一本杂志和电影制作室。
公司正在为时代华纳旗下的 HBO 制作纪录片,去年 Vice 和 A&E Networks 一起推出了有线频道 Viceland。
Vice 希望用这一轮新的融资扩张音乐领域的内容,比如加大投资旗下的音乐探索平台 Noisey,这一平台主要发掘世界各地的音乐事件及其背后的文化场景。除了采访、乐评等文字类内容,Noisey 还制作过多部系列纪录片。
Smith 认为 Noisey 是一个价值“几十上百亿美元的品牌。”
Vice 杂志 图/newyorker
这一轮融资也会帮助 Vice 推出 Vice Studios,这是一个专门制作多平台内容的制片室。Vice 将推出更多原创的剧本内容,把这些内容直接销售给顾客。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大的资源库,” Smith 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说,“我们总是做新闻,做纪录片,做真人秀,但是我们也想拍电影,或者拍一些长篇的非艺术电影。”
公司并不排除上市计划,Smith 表示拿到第三方的投资会有助于上市,“如果我们要上市的话,这会是我们做的事情之一。”
此次计划中强调的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内容也是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Vice 想说服投资者作为媒体公司,Vice 的收入很多元,可以让用户直接为内容付费,而不是完全依赖于线上的数字营销。毕竟目前 Facebook 和 Google 基本占据了所有的线上营销收入,留给线上发布平台的市场份额少之又少。
在中国, Vice 旗下有 VICE、NOISEY、Creators 以及 i-D 四个平台,都隶属于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 2012 年创立。目前的运营内容包括在线视频节目制作、活动制作、网络拓展以及品牌策略咨询和传播。
不过相比 Vice 在国外的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中国的情况要差上不少。
题图:vic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401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88955
播放数:5808920“异视异色”入主流:Vice的成功之道_清华史安斌_新浪博客
“异视异色”入主流:Vice的成功之道
“异视异色”入主流:Vice的成功之道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梅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刊于《青年记者》2016年3月号
青年人在哪里,媒体的未来就在哪里。在媒体生态急剧变动的当下,出生于年间的“千禧一代”成为最受传媒业青睐的“利基市场”。仅在美国,“千禧一代”的受众数量就接近8000万。与其他“世代”相比,“千禧一代”更愿意付费购买他们中意的媒体产品。据皮尤(Pew)新闻研究中心的估算,未来五年,“千禧一代”用户仅在新闻产品的上的花费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随着“千禧一代”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只会打电玩、不愿看新闻的“刻板印象”已被打破。问题的关键不是他们看不看新闻,而是媒体能不能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在这方面,维采传媒(Vice
Media)做的最为成功。从一家青年亚文化期刊起家,逐步发展为号称“全球青年文化之声”的全媒体公司,旗下业务包括出版、网站、新闻、影视、广告及音乐厂牌等。Vice的本义是“原罪”,两年前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将注册公司命名为“异视异色”,网站仍然沿用“Vice中国”的名称,意在突出其离经叛道的青年亚文化定位。“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这既是Vice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也是对千禧一代“三观”的精准概括。许多欧美青年人把“我很Vice”作为自己的口头禅,充分显示了该媒体在千禧一代当中的巨大影响力。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无论是从品牌效应还是从经营业绩来看,曾经处于边缘、面向小众的“异视异色”已经进入了全球媒体文化的主流,并成为“千禧一代”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平台之一,其成功之道值得梳理和镜鉴。
从边缘进入主流
1994年,以展现都市青年“反文化”(counterculture)为宗旨的《蒙特利尔之声》(Voice
Montreal)在这座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创刊。由于该刊面向小众,因此从创刊之初起就一直享受当地政府的专款资助。1996年,该刊更名为《原罪》(Vice)后走上了自负盈亏的独立运营之路,并将编辑部迁往全球青年文化的中心——纽约布鲁克林区,逐步集聚起在青年读者中的影响力,被誉为“嬉皮士圣经”。
2006年以来,Vice将重心转向方兴未艾的互联网视频业务。2011年,全球最大的社交视频网站YouTube为了挑战传统电视业,对包括Vice在内的一些新兴媒体机构注资,共同开发针对“千禧一代”的内容产品。目前Vice在YouTube拥有超过30个在线栏目,积累了超过三亿的点击率,主打栏目“Vice”在YouTube上是用户平均收看时间最长的一档节目。
此外,Vice十分注重与传统主流媒体的合作,借助于CNN和HBO推广原创纪录片和娱乐节目,向主流文化和意见领袖进行“反向输出”。2014年又与以高端精英人群为目标受众的“艺术与娱乐”(A&E)电视网合作开办了专属有线电视频道。其门户网站(vice.com)及其下属的10家垂直网站,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娱乐、时尚、家居等诸多领域,成为界定和型塑全球青年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Vice还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目前在全球开设了36个分支机构,已经覆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25亿受众。据互联网调查公司(ComScore)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Vice.com网站的访问量突破了4000万。在HBO频道播放的系列节目《Vice》的第三季,每周吸引300万用户观看,其中包括了重复播放、在线播放和点播等各种收视形式。
2014年3月上线的“Vice新闻”是YouTube上增长最快的新闻频道,目前已有超过100万用户订阅。据统计,将近三分之二的“Vice新闻”订户是35岁以下的青年网民,而这个比例在BBC新闻频道的用户中只占三分之一。
Vice所吸引的青年受众群体是潜力巨大的未来主流人群与意见领袖,这让许多传统媒体和风投机构艳羡不已。21&世纪福克斯、时代华纳和迪士尼等媒体巨头纷纷对Vice抛出橄榄枝,寻求投资与合作。2014年底Vice传媒公司完成了5亿美元的融资,市值超过了25亿美元。
除了以“人无我有”的内容与受众优势吸引融资之外,Vice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不可小觑,其主要的创收渠道包括纪录片、视频节目、在线广告、唱片发行、在线出版等多种业务。Vice在2015年第一季度的利润已经达到5.45亿美元,到年底预计能够实现9.15亿美元的盈利目标,从而稳居“全球青年文化传媒公司”的头把交椅。
培育“初级受众”
Vice最令业界同行注目的不光是其离经叛道的媒体内容,而是它在互联网时代所展现出的超强盈利能力。在新兴媒体公司中,Vice&的互联网访问量并不是最多的,但它的确是最具话题性、最受广告商及投资人青睐的新兴媒体机构之一。这一切要归功于其所拥有的用户群体,这也正是常常被主流媒体所忽视的“利基市场”和“初级受众”。
Vice&顺应年轻人离经叛道、追求个性的特质,早期选取一些与嬉皮士文化相关的小众题材,进入新闻领域后则关注打击恐怖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采用冷峻而不失幽默、粗粝而不失精致的风格“告知”受众——用他们的语言来讲就是“不装”,与充斥于西方传统主流媒体上的精英主义的宣导与说教保持距离。
“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的主题词更是熔后现代主义、犬儒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当代青年人容易接受的意识形态为一炉。对于千禧一代的受众而言,这种被“文化研究之父”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概括为“反叛如仪”的独特风格和气质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好奇和认同,通过持久的关注建立起高度的“品牌忠诚”,甚至发展为一种“偶像崇拜”(cult)。值得一提的是,近来在我国大行其道的“粉丝电影”、“IP影视剧”等也是藉深谙千禧一代用户的这种接受心理定势而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的。
Vice经过多年的摸索找准了利基市场,培育起稳定的“初级受众群”,而这些人往往又是走在潮流前沿的“酷儿”,甚至就是引领风尚的“带头大哥”,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媒体内容和品牌在青年人群中开展快速而有效的“病毒式传播”。
让Vice在全球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初级受众群”是其“死忠”用户——年轻、收入较丰厚、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男性——这无疑是广告商最为觊觎的一类人群。相关调查显示,Vice的全球用户当中有超过四分之三年龄在21-34岁之间,65%为男性,年收入的中位数为6万美元,平均每天花费两个小时在网上搜索时尚、科技、音乐等方面的资讯,80%以上的用户会向别人推荐自己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诚然,这种过于单一的定位也引来了“直男癌”“男性沙文主义”之类的批评。因此,Vice从2015年初起开办了女性和“彩虹群体”(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的LGBT群体)用户专属的垂直网站,确保其内容的文化多元性和“政治正确”。
“罗德曼模式”:聚焦硬核事件与敏感议题
虽然Vice是以文化娱乐起家,但其创始人从一开始就立下了“新闻立媒”的雄心壮志。他们宣称,“我们要做几项严肃得要命的事业,让传媒界的大佬们对我们刮目相看”。2013年,在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后,Vice决定涉足新闻领域,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大胆涉足敏感议题和争议性报道,尤其是拓展了国际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顺应千禧一代更为全球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期待视野。
由于美国受众普遍不关心国际事务,媒体在拓展国际新闻报道方面一直裹足不前,就连号称“世界新闻领袖”的CNN也要区分针对美国本土受众的“国内频道”和面向全球受众的“国际频道”。
另一方面,新闻娱乐化的趋向日趋突出,关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核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手机不离身的千禧一代,要么根本不看新闻,要么只看“嗡嗡喂”(Buzzfeed)等社交网站推送的明星八卦和“你所不知道的关于xxx的N个秘密”之类的“浅薄新闻”。
一贯离经叛道的Vice涉足新闻领域后,对上述这些业界“通则”进行了彻底颠覆,让千禧一代重新关注新闻和公共事务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首先是摈弃传统的国内、国际新闻的划分标准,加大对美国以外新闻报道的比例。Vice创始人之一沙恩·史密斯(Shane
Smith)做了一个形象的比较,来说明其与传统媒体所持的不同新闻价值观。他们在编辑“每日要闻”时,在“智利三文鱼减产”和“美国国会内斗”之间往往会选择前者作为头条,这是因为“新奇性”和“相关性”的原则使然。国会内斗是毫无意义的老生常谈,而三文鱼是青年中产阶层喜爱的食品,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意涵更能引发他们的关注。
其次,Vice打破了有关千禧一代对待新闻的种种“迷思”,帮助他们实现“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心愿,用独出心裁的方式引导他们关注与全球政经变局相关的“硬核新闻”和敏感议题。
让Vice在新闻业“一炮而红”的是其精心策划的“媒体事件”。2013年圣诞节之际,Vice&刚刚开办新闻业务不久,便将前美国NBA球星、话题人物丹尼斯·
罗德曼(Dennis
Rodman)派往朝鲜,拍摄了一部名为《朝鲜与丹尼斯·罗德曼和Vice是好基友》的纪录片,引发全球舆论的关注。外界一度以为这次“篮球外交”是美朝关系解冻的前兆。
Vice大胆触及传统媒体尽力回避的地缘政治敏感议题,同时借助明星和话题人物展开“硬核议题的软传播”,既令千禧一代用户感到兴奋和好奇,又在短时间内大大提升了他们对Vice新闻的品牌忠诚度。从新闻史的角度来看,“罗德曼模式”传承了19世纪中期“便士报”时代盛行的、由奈莉·布莱(Nellie
Bly)等名记者开创的“虚拟事件”(psudo-event)传统,并根据千禧一代的特点进行了调适。
近年来,Vice沿袭了“罗德曼模式”,将新闻触角深入到西方主流媒体鲜有涉足的亚非拉纵深“腹地”。近年来,Vice派出记者深入到“伊斯兰国”(ISIS)、东非叛军等“神秘组织”的内部,拍摄了揭示其内幕的纪录片,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实现了“让大佬们刮目相看”的目标。
2014年8月,Vice的两名记者在乌克兰东部采访时,被亲俄武装分子劫持。Vice抓住这一机会,借助这一突发事件对乌克兰危机进行深度报道,继罗德曼访朝之后再次以“媒介事件”的方式赢得了全球舆论的关注。
全媒体“刚左”新闻:“浸入式”报道与“原生态”呈现
Vice力图建立起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一种“反文化”,在新闻领域也不例外。其全球新闻总监安迪·卡博(AndyCapper)这样描述能够吸引千禧一代用户的新闻文化:“买一台摄像机,到一个从来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拍下那里发生的事情,回来向我们展示你都看到了什么。”Vice倡导的“浸入式报道”模式正是这种朴素新闻理念的体现。
在千禧一代看来,传统主流媒体提供的大都是号称客观平衡、实则被精心“包装”“过滤”过的故事,而“浸入式报道”所呈现出的原生态更接近真实,因而更有说服力。所谓“浸入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让对方在毫无戒备的状态下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记者则会手持摄像机,以“第一视角”观察、记录所见所闻,在后期呈现方式上,少用甚至不用剪辑。
Vice的创始人之一沙恩·史密斯身体力行。早在2010年10月,他带领摄制组到西非采访,与习惯光着身子作战的利比里亚军阀进行面对面专访,谈论嗜血与残杀,展现史密斯本人所鼓吹的“赤裸的真实”。2011年利比亚内战期间,他又深入到叛军内部进行有别于主流媒体视角的独家报道。
Vice的新闻实践源自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风靡一时的“刚左新闻学”(gonzo
journalism)的传统,旨在颠覆客观新闻学的传统,强调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原画复现”式的报道。其代表人物亨特·汤普森(Hunter
Thompson)指出,一个真正的“刚左”记者,应当具备“记者的敏感、画家和摄影师的眼光、演员的善变”。以史密斯为首的Vice采编团队完全符合汤普森提出的上述标准。与后者只能在纸媒上践行“刚左新闻”的理念,Vice打造的是融文字、图像、音视频于一炉的“全媒体刚左新闻”。
新闻、视觉艺术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全媒体刚左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14年12月,Vice与“谷歌眼镜”合作,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纽约为抗议黑人被警察误杀而举行的百万人大游行进行了直播。报道团队采用了全视角摄像系统,跟随记者的脚步穿行在游行队伍中,让受众完全“沉浸”在新闻现场当中。值得注意的是,主导整个报道的两位出镜记者也是圈内小有名气的多媒体艺术家。他们后来将直播素材重新剪辑制作了八分钟的纪录短片,在2015年圣丹斯电影节上进行了首映,将新闻、艺术与科技进行了大胆融合。
成功之道与未来前景
Vice之所以能够成为千禧一代疯狂追捧的“粉丝媒体”,与其精准定位“利基市场”、秉持开放多元的报道角度、张扬独立反叛的内容风格、选择具有高度话题性的事件和人物以及在新闻理念和实践上的锐意创新密不可分。
在当下的媒介生态下,业界形成了“年轻人不愿看新闻、更不愿做新闻”的共识,陷入了“严肃新闻死于千禧一代”的困局。Vice最大的贡献在于彻底消解了这些“迷思”。他们所牢牢把握的“初级受众群”,既是其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其内容的传播者。Vice推出的新闻产品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效益,还引导千禧一代关注公共事务、进入主流社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理念和实践上的探索都建基于对新闻业传统的“破坏性创新”,这在他们所开创的“媒介事件”“全媒体刚左新闻”等实例中得以鲜明的体现。Vice的成功经验对于新闻传媒业在当下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除了让千禧一代看新闻,Vice还吸引了有新闻理想的青年人“做新闻”,其遍及全球的采编团队平均年龄为27岁。为Vice工作的都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Vice所秉持的国际化视野、开放的工作流程、高效的“众包”产制模式以及对前沿技术的灵活应用,让一批胸怀新闻理想却无法在传统媒体机制下施展才华的记者找到了用武之地,让千禧一代真正成为推动新闻业创新的主力军。
诚然,要成为《纽约时报》、CNN那样的新闻“旗舰”,Vice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其骄人成绩的背后,Vice在新闻伦理和经营模式方面一直备受争议。例如,前述其创始人史密斯拍摄的利比亚内战纪录片就被人指出多处“摆拍”和造假,甚至有人揭露他根本没有到过叛军作战的前线,并指责他不是在“做新闻”,而是在“演新闻”。
最近,一些曾经在Vice工作过的记者也爆料,公司高层出于商业考量,多次封杀了关于其赞助商的负面报道。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虽然Vice有效引导了更多的千禧一代关注公共事务,但在如何让这些“愤怒的青年人”以理性思考代替暴力行为、充分发挥新闻的建设性作用方面仍然收效甚微。近年来Vice多次报道了美国发生的由警察过度执法引发的种族冲突,但其所秉持的“刚左新闻学”却使暴力行为和社会分歧得以放大,客观上没有起到弥合裂痕、促进共识的作用。在21世纪更为复杂多变的全球政经环境下,千禧一代早晚都要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对比其前辈更大的挑战。作为在他们当中最有感召力的媒体,Vice能否肩负起比《纽约时报》和CNN等传统主流媒体更大的社会责任,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航向的新一代媒体“旗舰”,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Alexandra
Molotkow,《Vice: We’ve Been Had, and We Let It
Happen——Howa trio of “punk capitalists” killed
thecounterculture and beat big media at itsown
game》,Hazlift,;
2、Chris Ip,《The cultof
Vice》,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3、Emily Steel,《ViceLands
2nd Investment, to Fuel Expansion》,The New
YorkTimes,;
,《Vice CEO on old media: 'They can go tohell quite
frankly'》,Fortune,2013 /10
5、Maureen
,《‘Vice’
On HBO: News And Stuff, Bro-Style
》,Huffpost TV,;
6、Sydney Ember and Andrew Ross
Sorkin,《As Vice Moves More to TV, It Tries to Keep
Brash Voice》,The New York Times,
7、《把新闻做成艺术行为》,《南都周刊》译稿,2013&年第13&期。
8、《VICE来中国了》,Vice中国网站,;
9、《VICE&自我指南:其实挺楞的》,Vice中国网站,2013
10、《年轻人媒体Vice再获福克斯投资7000万美元》,中国产业洞察网,;
11、《VICE:一家媒体公司凭什么能估值25亿美元》,创业邦,;
12、《VICE
News、Skype强强联手,打造新闻交流新方式》,中文业界资讯站,;
清华史安斌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335,439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Vice 这个亚文化媒体,也打算请一群 CEO来谈谈气候问题_城市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城市Vice 这个亚文化媒体,也打算请一群 CEO来谈谈气候问题
这是一件很不 Vice 风格的事情。
Vice 宣布要拍一部不同于以往任何作品的公益纪录片。
这部受到社会学家 Jeremy Rifkin 的书《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启发而以之命名的纪录片,主要探讨的是企业和政府应该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去碳化,从而缓解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的气候变暖。
嗯你没有看错,Vice 和公益出现在了同一个句子里。不过这并不是 Vice 心血来潮的尝试。以叛逆颠覆为人们所熟知的 Vice 似乎打算认真地做点严肃的事情——Vice 去年年末在主网站上开辟了一个新栏目 Vice Impact,专门关注社会、环境以及经济领域的问题。Vice Impact 还将会和包括联合国基金会在内的许多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积累起更广泛的资源。
Vice Impact 将负责纪录片的制作,纪录片拍完后也将会在这个栏目播出。
要不是名字上的提示,光听栏目的描述或看内容,人们或许都无法想象 Vice Impact 是 Vice 的品牌。和亚文化浓郁的 Vice 不同,Vice Impact 关注起了女权、种族主义、移民浪潮、气候危机等主流的话题。Vice Impact 上的内容一般以文字加视频的方式呈现,而且带有分析导向性,不仅仅在讲述实事。
“在 Vice 的全力支持下以及我们全世界受众的参与和讨论中,我相信我们有潜力成为当今媒体中发出最响亮倡导声音的平台。”
谈到《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这部纪录片时,“我们发起 Vice Impact 是为了让它成为一个带有倡导属性的品牌。我们对这部电影有更大的野心。它不同于我们做过的任何纪录片。它是一个教导工具。我不想仅仅娱乐大众或者引起关注。我希望让更多的商业领袖了解现状并去改变不好的地方。”
Eddy Moretti 谈到要请各路 CEO 到纪录片中现身说法,还谈到要把纪录片搬进电影院。听上去对它满是期待和信心。
这也确实是一部符合 Vice Impact 调性的片子。但拍气候纪录片还要和各路 CEO 打交道,就让人心生一些怀疑。这些熟练面对媒体的人到底可以在镜头前下多少决心,这到底是一场商业作秀还是真正会对环境问题产生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就目前来看,严肃的指点江山效果无法和大号黄暴的我行我素相比。
Vice 的推特账号粉丝数量超过百万,Vice Impact 则只有 70,而且到现在还没有内容更新。由于 Vice Impact 和 Vice 风格南辕北辙,Vice Impact 在宣传上恐怕借不了多少 Vice 的力。虽然 Vice 的主页面就可以看到 Vice Impact 的内容,但有多少冲着亚文化而去 Vice 的青年会点开这些一本正经的内容还是个问号。如果覆盖到的基数都很有限,那谈动员人们付诸行动而形成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就显得不切实际了。
题图来自:预告片截图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登录查看你的好奇心指数
根据你的好奇心指数推荐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iceland是什么频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