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功夫中的内家拳功夫在金庸世界系在民间的传衍是怎样的

[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题目称武学而非武术,是因为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武术思想层面,而非技术层面。当然,对技术层面也会有所涉及,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对传统武术而言,思想和技术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互倚互存。当然,就本文而言,重在前者。
就中国传统武术而言,并非只局限于技击,而是一门包含了诸多文化内涵的庞大体系。尽管,中国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有“重文轻武”的传统,视武术为“末技”。一般来说,文化人往往不屑于武技;习武人中,有文化者亦是凤毛麟角。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古往今来,成就较高的武术家往往都并非是一介武夫,而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足见文武之道,相辅相成。现举几例:
如明代的唐顺之,参与过平倭。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向唐顺之请教枪法,而唐顺之则亲自持枪为戚继光示范,足见二人英雄相惜。唐顺之曾著有《武编》,在此书中他对古代传下来的武术进行了研究和注解。不过,唐顺之并非戚继光那样的行伍出身,他本人中过进士,曾出任兵部主事、翰林编修,最高做过太仆少卿。唐的文采十分出众,与王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有《唐荆川先生文集》传世。而武术可以说仅仅是他的个人爱好。
再如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乃是内家拳的传人。黄宗羲去世后,黄百家继续编纂,最终完成了《宋元学案》。黄百家在武术上师从内家拳家王征南,并著有《内家拳法》一文。此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武术的宝贵资料。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6.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e9ZH85&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20576"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清代著名的武术家、武学理论家苌乃周同样出身书香门第,是岁贡生。据《重修汜水县志》记载,苌乃周“潜心《周易》,洞彻阴阳起伏之理,遂删定古人拳谱,向背出入,条分缕析,细入毫芒”。因其对于武术的痴迷,最终放弃了科举,而一心陶醉于钻研武术,终成一代武学宗师。苌乃周的武学著作多引经据典,体现出了其本人不凡的文化功底。
近代如清末民初的孙禄堂,曾著《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皆以易学、论武,吸引了大批读者,一时间慕名拜访者络绎不绝。当时用传统哲学解释武学的,又岂止孙禄堂一人?形意拳家薛颠,因在教拳时常用禅、道的理论解说拳术,被人赞誉为是“所谈皆易理易数,所演皆象势象形,全革花势浮文之俗套。阐扬禅理,发为武术,学者一经指授,莫不洞明窍要,不但仅能锻炼身体,且可由此明心见性”。
还有诗、书、画、医、拳并称五绝的民国奇士郑曼青,也是文人习武之典型。其中,其拳法师承民国的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先生。郑曼青一生著述颇丰,有《唐诗针度》、《玉井草堂诗集》、《郑曼青画集》、《曼髯三论》、《女科心法》、《谈癌八要》、《郑子太极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老子易知解》、《论语释旨》、《易全》等等。其中《郑子太极十三篇》为近代论太极拳的难得佳作,郑曼青在此书中尝试用易道、医学、物理等解释太极拳。《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出版时,更有蒋介石、于右任为此书题词,顾维钧为之作序。1949年后,郑曼青赴台湾,继续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晚年时,又旅居美国,将太极拳传播到大洋彼岸。郑曼青为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20世纪难有与之比肩者。今天,台湾和美国的太极拳习练者,多为郑氏的门人弟子。
当代,最值得一提的是颇有国际影响力的功夫巨星李小龙。曾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哲学(一说为“选修”)。2009年,李小龙的武术著作在国内首次出版。只要翻阅这些著作,便不难感受到李小龙对的推崇备至。他不仅经常引用《道德经》阐释其对功夫的理解,甚至还对道家思想有过专门论述。其遗著《功夫之道》共四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即是《中国功夫中的道家思想》。不仅如此,李小龙本人也曾实修一些佛道的功法,并且对这些功法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e3V751&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80848"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这些例子,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武术乃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技艺。
可以说,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吸收,其中就包括了道教丹道。对于传统武学中的,这里仅仅简单举几个例子以窥其一斑:
武学经典《易筋经》、《洗髓经》据说传自达摩,不过究其内容,与道教丹功更为相近。这两部经书版本很多,但无论哪个版本,都会出现的阴阳、精气神、经脉等内容。这显然非佛教所有,却是道教修炼历来所重视的。还有金水、玉茎、昆仑、元海等等,乃是丹道特有的术语。且在《易筋经》文中,更出现过“顺施成人,逆用成仙”这样明显的道教痕迹。佛言成佛,何言成仙呢?可以这么说,即使此二经中的功法与古印度瑜伽之类的气功或佛教中的某些功法存在某些关联,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两部经实际上已是完全被丹道理论改造过的面貌了。这两部经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中国佛教对道教的吸收,也证明了功法确实对武术有所影响。
清代苌乃周在其武学著作中多次谈及丹功修炼相关内容,并且用到道教内丹隐语。近代的武术学者徐震曾对此评论说:“(苌乃周)崇信信道教,想要练成‘金丹不坏之体’、‘超凡入圣’这是他的落后面。”徐如此评价,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显得十分幼稚可笑。但从反面印证了苌氏受道教影响很深的事实。
武侠小说中关于所谓“内功”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正是对融入传统武术中的道教内丹修炼的一种经过艺术夸张的表现。如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所写的“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葵花宝典,根据台湾学者龚鹏程《葵花宝典》一文考据,古代的某些修炼者为了避免欲根不净、元阳走泄,的确采用过净身修行的方法。通过本文,再阅读小说,同样可以对小说中的相关情节有一个较为实际的认识。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6.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e3CBd5&690" V:SHAPES="图片_x0020_9"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59800"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丹道和传统武术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特别是道教丹道学对人生命的探讨、对健康的追求,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启发意义。尽管近些年来,丹道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仍显曲高和寡。相对而言,武术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很多人通过习练太极拳以及其他拳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果以武术作为丹道修炼的“方便法门”,不仅可以有利于道教丹道思想的传播,使更多人的健康受益,而且也可以使人们对传统武术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武术本身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许多外国人,正是通过中国传统武术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并由此喜欢上中国文化。特别是太极拳,被很多国外的人士称为“哲学拳”,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欢迎。但目前,我国学者对传统武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体育领域,而对其的文化内涵的发掘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道教的一些养生功法,也受到很多国内外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说,不论丹道还是传统武术,都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我国学者对传统武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体育领域,而对其的文化内涵的发掘还远远不够。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5.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eemi0e&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79343"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此外,还有很重要一点。传统武术的功力训练中广泛汲取佛道二教的修炼方法,但由于历史久远,相关领域研究过于薄弱,导致这些功法资料面临失真、甚至失传的可能。上世纪,曾有武术学者采访过笔者的师爷、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五代传人阎学信。后来,这位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螳螂拳的功法,包括了“达摩祖氏三回九转还阳法、太乙真人八段锦、鲁狄仙十二洞动功”。笔者曾对其中的鲁狄仙是何方神圣百思不得其解,后在研究道教的过程中发现:鲁狄仙实为陆地仙之误也,其功法应为陆地仙十二动功,乃是以十二个陆地神仙命名十二种功法。武术学者由于对宗教缺乏了解,竟然生造了一个神仙,并将动功误记作洞功,闹了一个大笑话。原本深入民间、考察传统武术,乃是一好事。但是出现这种失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太乙真人八段锦这种功法,据笔者了解,现在已经十分罕见,几乎失传。笔者还曾了解到,北京白猿通背拳门内也有一套八段锦,与今天流行的版本不同,内容更为复杂,风格更为古朴。或据此可认为,太乙真人八段锦也是一套类似的功法。这些功法若保存到今天十分不易,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和挖掘。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5.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ispS04&690" V:SHAPES="图片_x0020_5"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87508"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成功的例子,如:1993年,由武汉体育学院承办、郧阳地区体委、武当拳法研究会承办的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此课题考察了武当功夫的历史和现状,介绍武当功夫独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否认了“张三丰无其人”、“武当无拳”等论点。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4.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iDdh23&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93877"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又如:对《张三丰全集》的研究,尽管,张三丰被很多人认为是内家拳的始祖,但却很少有武术研究者认真阅读过其原著。而在历代高道中,道教学者对于张三丰的研究也属于相对较少的。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1.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iInUca&690" V:SHAPES="_x"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一、传统武学的萌芽与早期的道教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非三言两语可概括。既然本文探讨的是传统武学和道教丹道,在切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早期的传统武学和道教武术作一下简单的概括。
(一)传统武学的萌芽
今天可以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武学理论,当推《庄子》中《说剑》和《吴越春秋》中“越女论剑”。由于《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说剑》当为更早。不过,二者皆非纯粹的武学著作。其中,“越女论剑”属于史书记载的一段,讲的是越王勾践向越女请教剑道。而《说剑》实际上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庄子借剑向赵王阐释治国之道的故事。文中虽然有对剑术的描述,但实际上是以剑道论治道,且治道是主要方面,并非纯粹探讨的武术理论作品。不过,据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讲,其祖上曾有“在赵者,以传剑论显”。可见,《说剑》这篇寓言的背景是有历史根据的,也可知当时的剑术已经形成了理论,只是具体内容已无从知晓。如今所能了解的最早有名目的武学著作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蒲苴子弋法四篇、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属于兵技巧十三家中的三家。此外,这十三家还包括了射法和蹴鞠等篇。据《艺文志》称:“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由此可知,这些武术理论是为军事作战服务的。尽管,《艺文志》中记载的这些典籍均已遗失,但可以看到那时的武术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并且可直接应用于实战。
传统武术真正繁荣是在明清至民国。这段时期,各种武学著作大量涌现,如俞大猷的《剑经》、唐顺之的《武编》、吴殳的《手臂录》、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等。本文所依据的武学材料,也主要集中于这一时期。
(二)早期的道教武术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iJt711&690" V:SHAPES="图片_x0020_11"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07031"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今天的道教武术首推武当,然而武当功夫并非最早。早在东晋,著名的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祕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葛洪的这段自叙是目前笔者所了解的资料中关于道教武术的最早记载。由“口诀要术”、“乃有祕法”等语,可知这类武技的传授十分隐秘,这倒是确实很符合道教传统。而另一方面,也能够从中推断出,当时的道教武术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足见其传承已久。而“其巧入神”、“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等说法则充分表明,此类武技的实战价值很高。可以说,无论是理论层次,还是实战技巧,都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了。但是,由于其传授方式颇为隐秘,加上道教内部对这类“不急之末学”也并不重视,当时的这些武技未能流传下来。倒是应了葛洪本人所说的“过此以往,未之或知”,很是遗憾!
不过,需要指出一点:东晋时的道教武术尚未与内丹修炼融合,或者说即使有也只是浅层次的,程度不深。从葛洪所言的“不急之末学”、“何必用之”等语中明显可以看出,此类武术仅仅是在万不得已时的应急手段,不似发展到今天的道教武术,已经可以将武技作为修炼的一部分。当然,这与东晋时的内丹学尚不成熟有很大关系。根据当今丹道研究公认的说法,道教内丹理论大成时期是可以上溯至黄帝时期,然而真正普及广传却是唐末和宋朝的事情。而从现有的武术资料中看,丹道内容的大量出现也是从明清开始,这与内丹学的发展是能够大致对应的。如今的太极拳中流传着一句传自明代道士张三丰的遗训:“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为技艺之末。”从“不急之末学”到“不徒为技艺之末”,其中反映出了道教武术的演变。回顾历史,再看今天,丹道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早已不再局限于道教武术了。
以下将详细论之。
二、修之为丹——概说丹道与武学
何为丹道?当代学者胡孚琛在《道学通论》一书中如此介绍说:“道学中的神仙是由人修炼得神通而来的,其修持方法有多途,但以为正宗。因之丹道学虽包括外丹学,但主要指内丹学。”由此可见,丹道是一种修炼方法,其目的是修得“成道”,或者按道教的说法,即是成仙。
在本文中,丹道亦专指内丹。丹道在道教中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非三言两语可以道明。胡孚琛先生虽然对丹道下了定义,但仅仅从这种概括性的描述中并不能对丹道有全面的认识。既然本文探讨武学中的丹道,有必要搞清楚“丹”的含义以及丹道的特点。
(一)一,丹道之秘钥
说起,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来炼孙悟空的那个炼丹炉。小说里,孙悟空先是偷吃了炉内的丹药成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后又被关在炉鼎内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炼就了火眼金睛。最终,孙悟空不仅没有被老君炼成金丹,反而炼出了神通。相比神话小说,修炼内丹虽然没有那么多曲折情节,不过在可以炼出神通这一点上倒是一致的。那么“丹”到底是何物呢?“丹”具有哪些涵义呢?还是去历代高道那里一探究竟吧!
1、道之于人——论丹之究竟
丹是何意?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对“丹”作过如下解释:“在丹字的构形上,含藏着炉鼎、药物及火候和炼成的丹的全部意义。丹字中间一横,将上下分隔,下半部是炉灶之法象,炉下空虚,是为燃火之处。上半部是鼎之法象,鼎中一点,在始炼之时可以将它说成药物。在炼成之后,可以说它是一丸丹。”尽管任道长讲得十分生动和形象,但毕竟是现今的说法。真正要了解“丹”,有必要去探究一下丹的古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清代的段玉裁对此进一步注解道:“丹者,石之精。凡药物之精者曰丹。”可见,从字上讲,丹确属于象形,但起初并非取自炉鼎之形,而是丹井。丹原本是一种矿物,后来被引申为药物,并且有物之精华的含义。
丹道中的“丹”,最初也指丹药,即外丹黄白术所炼长生不死之丹。,是以铅汞等矿物,配以其他药物,在炉鼎内炼金丹。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这里的金丹,即是外丹。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外丹术走向衰落,内丹学逐渐成熟起来。内丹,即以人身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修炼金丹。用通俗的话讲出来,就是一种高级的内功。到了今天,丹道已经多指内丹。在内丹学中,“丹”又有金丹、大丹、还丹等多种提法。总之,随着内丹的兴起,“丹”的内涵也逐渐丰富起来,而且意义也越来越抽象化。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0.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j3At29&690" V:SHAPES="图片_x0020_13"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80650"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内丹中派创始人、宋末元初的道士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金者,坚也;丹者元也。释氏喻之为‘圆觉’,儒家喻之为‘太极’。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李道纯将金丹视为与佛教的圆觉和理学的太极等同的概念。金丹,代表着元始和永恒,已经具有了近似于本体论的意义。
清代的全真龙门派道士朱元育在《参同契阐幽》一书中说:“一阴一阳之道,不出乾坤范围也。盖天地间只此一阴一阳,其本体则谓之道,其化机则谓之易,其神用则谓之丹。”朱元育将“丹”定义为“道之神用”,体现了两层含义:其一,丹的本质其实是道,它是道的体现之一;其二,丹是道之用,而且是神用;此外,丹和道一样,包含了阴阳两方面。
清代的另一位龙门派道士刘一明(道号悟元子)则说得更为直接和明白:“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又说:“金者,坚久不坏之义;丹者,圆明无亏之义。丹即本来先天真一之气,此气经火锻炼,历劫不坏,故谓金丹。是丹也,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无形无象,先天而立其体,后天而发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拟之则失,议之则非。古人强图之以&#9675;,强名之曰道、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从以上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刘一明十分明确地将金丹等同于道。凡道具有的性质,金丹也同样具备。打个比方说,金丹和道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穿了两件不同衣服。
既然内丹修炼,是以人体为鼎炉修炼金丹。而刘一明将金丹等同于道,那么就可以下如此结论:修内丹的意义,其实就是与道合。在内丹学里,金丹已经完全超越的最初时炼丹药的概念,体现出了明显的形而上意义。
丹道修炼可以变气化质,尤其金丹坚固不坏的说法,对于习武之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清代的武术家苌乃周曾说,练武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便可以使人“坚硬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可见,道教的内丹修炼理论确实吸引和影响一批立志改进武术的武术家。
对于“丹”,武术家们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武当太乙神剑门传人关亨九先生曾说:“‘丹’者单也,乃数之一属阳而成奇数。而有的修道者求仙炼丹,未免太繁,令人不解。须知有真一之丹即是‘丹’,何须它求。”虽然,仅为关老一家之言,其理粗略,却也有一定道理,应了那句“大道至简”。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5.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mhsE64&690" V:SHAPES="_x"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综上所述,丹,是道的表现。就内丹而言,丹是道之于人上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刘一明讲的“虚无一气”及关亨九所言的“真一之丹”,都将丹指向了“一”,这绝非偶然。“一”虽然不等于丹,然的确是理解丹的关键。李道纯曾作《抱一歌》,其中有句云:“诚能一上究根源,反本还元不费力。”如果将丹比作一轮明月,“一”无疑是那根指向明月的手指。欲知丹之究竟,不妨在“一”上多下功夫。
2、丹之“一”——与道通
在道家哲学中,“道”和“一”的含义是相通的。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特别喜欢“一”,在《道德经》中经常能看到“一”的身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等等。《河上公章句》对“一”如此解释道:“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
“一”是道最先生出之物,故与道最合。得道者,必先得一。得一,则道不远矣!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就是道的化身。
道教是在道家学说基础上改造后形成的宗教,也继承了道家关于“一”的观点。
朱元育说:“未生以前,惟得一则成人;有生以后,能抱一即成丹。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顺去生人生物,此一也;而三返二,二返一,一返虚无,逆来成圣成仙者,亦此一也。”这种思路,显然源于老子的《道德经》。
朱元育还曾言:“易道之要,不外一阴一阳;丹道之用,亦不外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合而成易,大道在其中矣。”此句意在说明,丹道与易道相合。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单一,而是包含着阴阳变化的辩证统一。丹道修炼中,处处体现着这种阴阳的相对和互动。性命、龙虎、水火、日月等等术语,都是这种相对和互动的体现。
丹道南宗创始人、北宋的张伯端在《悟真篇》中云:“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开绿叶阳先倡,次发红花阴后随。常道即斯为日用,真源反此有谁知?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草木芳菲,亦须阴阳两齐。人若不能调节好自身阴阳,如何能修得长生之道呢?懂得阴阳和谐的道理,对于丹道修炼是十分重要的。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6.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mVZX15&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71064"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武术中也很看重阴阳的辩证统一。在东汉《吴越春秋》的记载,勾践向越女请教剑道,越女如此答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內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当时的剑术是何种形态,如今已经不能得见。不过从“越女论剑”中可以反映出,中国的武学理论很早便开始运用阴阳和合、辩证统一的观念来思考问题。后世的习武之人也从越女论剑中得到过很多启示。尤其是“內实精神,外示安逸”的观点,后来被太极拳等内家拳理论所引用和吸收。
阴阳和合、辩证统一的观念在传统武术中体现得最明显的,当属太极拳。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虽然阴阳互动,但不能分割去看,必须以整体视之。分则散,整则强。有辩证,有统一。又称,练拳“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既代表了变化,又代表了太极运行的规律。打拳只有通晓阴阳之理,方能练至上佳,亦如太极一般,无所不能。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2.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nhAT5b&690" V:SHAPES="图片_x0020_15"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90593"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此外,一些外家拳,像偏重技巧的螳螂拳,也深受阴阳观念影响。在笔者所习练的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中,有一式唤作“翻天覆地分阴阳”。此式所言之阴阳,实际乃是取手掌之阴阳。按中国传统观念,手背是阳,手心是阴。天是阳,故翻天即手背朝下;地是阴,故覆地即手心向上。翻天覆地分阴阳,实际是连续两个翻掌动作,形象地取天地翻转之意。阴阳的变化,转瞬间体现在小小的手掌之中。而也正是这小小手掌,其转瞬间的阴阳变化在实战中往往使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此外,本门螳螂拳中还有一句谚语,唤作:“阳出阳打,阴出阴打。”通俗地讲就是,阴阳变化统一于打。不论是阴是阳,能打上就是好拳。反之,只有阴阳变化,打不着人,也是白搭。可以说,既辩证,又统一。
“一”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还是一种方法,即聚精会神,集中一点。《黄帝阴符经》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所讲的就是擅于集中的道理。瞽者、聋者因自身缺陷,不得不将精神聚集到其剩下的感官上,而使这种感觉可以超乎常人。比如最近的电影《听风者》:男主人公因一次事故失去了视觉,从此以后听觉变得十分敏锐,后被训练侦听敌电台。故刘一明注解道:“瞽者,善于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于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于视,非善视,以耳无所闻而气运于目,故其视也明。”瞽者和聋者是在特殊条件下,达到善听和善视的效果。而内丹,则是通过一定修炼,使原本的常人也能具备类似的特质。只要明白了相关原理,擅于运气,聚精会神,经过不懈地反复修炼,同样可以达到“用师万倍”的效果。而类似功法运用在传统武术上,可以锻炼人的灵敏和反应,在实战中收到成效
此外,传统武术在技击上,也多强调力发于一点。如清代武术家苌乃周在《论拳》一文中讲:“拳者,屈而不伸,握固其指,团聚其气。”团聚其气,集而不散,专注于一处,如此拳才能发挥出最大威力。今天,武学理论中常讲的“意到劲到”,也是在说要通过意来聚气,然后发之击人。否则气是散的,不能形成合力。虽然,聚于一点,体现的却是整体的力量。此外,传统武术中像一指禅、二指禅之类的功夫,其秘密也在擅于聚气。
综上所述,“一”作为概念本身是与道通的,代表完整、统一,虽然包含着阴阳两面,但切不可分开来看。而作为修炼者,明白“一”的内涵,即是掌握了通往大道之门的钥匙。
(二)丹的其他内涵
“一”虽然是丹道的重要概念,但不代表全部。丹还有其他内涵,现择其要点,一一说明。
1、内主外辅,形神兼修
既然称为“内丹”,顾名思义,自然是以内炼为主。如果讲得再直白一点,其实与我们常说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妙。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5.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qBPM2e&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11001"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早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中,已经有了“内以养己,安静虚无”的说法。不过在道教初始那个外丹盛行的时代,内炼的修炼方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像东晋的葛洪,虽然在其《抱朴子》里记载了一些內炼的道术,但通览全书,还是外丹的内容更多一些。
唐宋以后,随着内丹学的成熟,道教修炼者们普遍接受了“內炼”为主的观念。北宋张伯端在《悟真篇》中云:“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鷃怎知有凤巢?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后来的张三丰在《大道论》中也说:“此金丹灵药,非世间之所无有,非天上之不可得者,只在于同类中求之,乃生身固有之物也。简而且易,至近非遥。”在这些内丹修炼家眼中,最上等的药其实就在人自身,也就是丹道常讲的内药。之所以说内药最好,是因为它乃人自身固有之物,不会与人体产生排斥。如果人不懂得修炼自己,一味追求外在的什么灵丹妙药,反而是舍近求远。人参是上等补药,但也是外药。如果用不对症,人身体会产生排斥,反而会上火流血。再如癌症是公认的无药可救的绝症,但总有一些乐观的患者通过自身调理,最后竟然痊愈。这在当代西医看来,简直近乎奇迹。而用丹道的眼光看,这些病人靠“内药”战胜病魔,完全是符合金丹大道的规律。道教的丹家认为,如果自己修炼得当,身体充实,根本没必要滋补。同样,即使得病,自身若能修炼好“内药”,一样可以康复。何况,“是药三分毒”。而内药,本来就是自身固有之物,属于人自身的一部分,自然就不存在“几分毒”了。当然,也就更不存在对不对症的问题了。
需要指明的是,重视內炼并不意味着外药无用。历史上很多内丹修炼家,同时也精通医道,故在道教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如清代的刘一明就著有《经验杂方》、《经验奇方》、《眼科启蒙》等医书。而元代的李道纯曾将修炼方法分为上中下三品、渐法三乘和最上一乘,其中后两者属于高层次的功法,而服食被列入了中三品。尽管层次较低,但李道纯认为:“行之不怠,渐入佳境,胜别留心。”字里行间也是承认其有一定的作用。可见丹家们并没有否定外药,只是认为相对内药而言,外药的作用为次、为辅罢了。
后来的太极拳受内药理论影响很深,杨式太极拳传人李雅轩()曾在其关于太极拳练法随笔中写到:“按人之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这实际上就是丹道修炼内药理论的一种体现。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4.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rgSx7d&690" V:SHAPES="_x"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在具体的方法上,丹道讲究性命双修。所谓性命双修,李道纯解释道:“形而上者,无形质;形而下者,有体用。无形质者,系乎性,汞也;有体用者,系乎命,铅也。总而言之,无出身心也。”性功修心,命功修身。前者炼神,后者炼气。尽管,在理论上性功、命功之分,但在实际操作中,二者是统一的。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云:“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按当代人的说法,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命功虽然是修形的,相比于现代体育的注重肌肉和体形的塑形训练,丹道命功的修形所注重的更多还是形之内,即通过修炼五脏六腑、奇经八脉等等,从而引发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改变,而不仅仅是改变外在的形。总体而言,丹道修炼比今天的体育锻炼要全面很多,身体外部、内部以及精神都包括了。
胡孚琛在《道学通论》中曾如此论述性命双修:“内丹学称炼炁之术为命功,称炼神之术为性功。仅修性不修命者,虽有灵异神通,能出阴神为清灵之鬼,但不能延命,为鬼仙;仅修命不修性者,虽能延年难老,而无灵异。只有性命双修的金丹大道,至小周天无漏功成便为地仙;逐次修来,直至出阳神,有无边神通,称为神仙;再到虚空粉碎,合道还虚,达最上一层天仙的境界。”
丹道修炼所追求的是超越生死和神通广大。尤其是后者,对于练武之人来说,无疑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神通在传统武术中体现为功力。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有重功力的,有重技巧的。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中描写的“气宗”与“剑宗”之争,所反映即是这种状况。像螳螂拳即强调以技巧取胜:肩、肘、腕、手变化多端,一环紧扣一环,并惯下暗脚,令人防不胜防。而与丹道联系比较深的内家拳,往往以修内功为主。就像那句耳熟能详的拳谚所讲:“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传统武术中比较典型的,如形意拳。形意拳平时注重内功修炼,尽管招式比较简单,但实战中极具杀伤力。到了近代,一代武学宗师王芗斋独创意拳,完全抛开了固定招式和套路的束缚,可以说是将这种对内在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即使是如螳螂拳这种偏重技巧的武术,也有诸如达摩老祖三回九转还阳法、太乙真人八段锦、陆地仙十二动功等等功法,实际上多是取自道教的导引和按摩,属于内炼与外部拍打相结合的练功方法,即通常所言的“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这些功法本身不具备技击作用,但通过习练可以提升功力,在实战中增强打击的效果和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不管怎样,传统武术的大部分派别都从道教修炼中汲取过营养,这是无可否认的。只不过具体到某个拳种上,就是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问题了。像螳螂拳,就属于吸收得不是特别深入的。
技击是技术,但综观中国传统武术,乃是身体上的锻炼和精神上的修炼合而为一。在这一点上,道教丹道对传统武术的影响相当之深。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8.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rKbd77&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48728"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2、注重修养,炼己去欲
历代丹家对修炼者自身道德品质的要求堪比宋明的理学家,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私心杂念是对修炼者“一”的最大干扰。有了掺杂,难以守一,精神不能集中,行功便容易出偏差,导致走火入魔。对比丹家和理学家二者:理学家们偏重道德说教,即使做不到,顶多是口是心非,倒也罢了;而丹家则不同,稍有放纵,便会给身体造成损害。在丹经中,这些邪念往往被比作“魔”。北宋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言:“黄芽白雪不难寻,达者须凭德行深。”又说:“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施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明代的张三丰也极其重视道德品质的修炼,他在《大道论》中讲到:“欲求还丹,必先绝欲,欲求绝欲,必勤杀机。勤于杀机者,刻刻有灵剑在手,外欲乍乘,急须就起杀机,勿容纵意,久久纯熟,对境无心,即可行反本归根之道。”字里行间,将邪念视为十恶不赦的仇人一般,必除之而后快。又说:“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将良好的个人修养,看作是修炼的基本。由以上可知,丹道对修养的重视,不仅仅是伦理,更是练功的要求。
中国传统武术很看重武德,总体而言受儒家影响较大。乔凤杰教授在《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一书中就表达过这种观点:“就其(儒家)对习武者经验心之建构的贡献而言,儒家对武术之影响的主要表现,即是按照儒家的礼仪,建构了习武者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了传统武术的武德系统。”但如果详细分析之,中国的武德体系的内容还是比较复杂的,有伦理,也有练功忌益等等。宏观上看,儒家更偏重伦理,丹道更重视练功忌益。可实际上,二者经常参合在一起,不好区分。况且,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也是一直在相互汲取。越到后来,这一点体现的越明显,宋明的理学以及丹家所讲的“三教合一”,莫不如是。既然如此,对于武德的研究而言,还是不作过于具体的区分为好,太细的区分或许反而会割裂完整的武德体系。可以确定的是,儒道两家对于武德体系都有影响。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sQXi2c&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61721"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据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内家拳有“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诸如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这类,显然与道家的内敛、不争的观念相违背,且此类人也很难静下来专心致志练功。而骨柔质钝,则纯粹与练功有关,体质太弱不宜直接上手习武。从历史记载上看,如明代内家拳家张松溪,据说其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十分低调。明朝的沈一贯在《喙鸣文集》中称,张松溪“尝被监司征使教战士,终不许。曰:吾盟于师者严,不授非人。”再如明末的内家拳家王征南,黄宗羲称他“绝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不授非人”和“不露圭角”的提法均可见于张三丰的《大道论》。张三丰在《大道论》一文中曾告诫修道之人应“隐显度世,以侍天符,白日飞升,不露圭角”,又称金丹大道“万金难换,百宝难求,勿示非人”。这种相同和相似,或许不仅仅是巧合。应该说,张松溪和王征南内敛的个性和授徒的严格,与内家拳本身的道教源流有很大关系。
再如太极拳家李经梧()所藏的手抄本《太极拳秘宗》。此抄本中曾提到过“此书十不传”:“一不传外教,二不传无德,三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四不传守不住者,五不传半途而废者,六不传得宝忘师者,七不传无纳履之心者,八不传好怒好愠者,九不传外欲太多者,十不传匪事多端者。”
“十不传”反映了太极拳对其门下弟子修养品德的重视。其中“不传外欲太多”显然与练功禁忌有关。
总而言之,不论丹道还是传统武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3、取法自然,
道家历来极重取法自然、天人合一。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阴符经》开篇即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古代的丹家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如刘一明在《阴符经注》中讲:“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道教认为,人身之中有一小天地,且此小天地与自然界的大天地是相互对应、相互影响的。
内丹修炼中经常提到的大小周天功法,其实质即是教人与天地运行的大道相合。《周易参同契》中讲:“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其中,“日月为期度”一句之前,讲的是小周天,之后讲的是大周天。丹道行功特别重视配合一天的时辰变更、一月的日月变化、一年的节气更迭。总之,人身个体的修炼要与天地大系统的运行规律保持一致。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2.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sSFRfb&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72344"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传统武术中很多练功方法也是取法自然。苌乃周曾著有《论足》一文,文中讲:“古人云: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又云:手有覆有反,以象天。足有覆无反,以象地。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楫,无倾仄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而难摇也。”
苌乃周取地之象论足,传统武术中特别常见的站桩也是取法天地。虽然,不同派别有各自不同的站桩方法,但大都讲究头顶虚灵,气沉丹田,将重心落至足底,整体是一个上虚下实的状态。上虚下实的状态,其实也是与天地。
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武当功夫,也是个明显的例子。武当山的玄武信仰历史悠久,而玄武即是龟蛇合体。在武当功夫中,很多招式都是取法自然,其中就包括了很多取自龟、蛇形象。曾有学者专门就武当功夫中一些与龟、蛇有关的功法及招式进行过研究,并且认为历史上所记载的张三丰“龟背鹤背”的奇异相貌,很可能与其常年习练龟鹤仿生功有关。这不是没有道理,笔者师傅张茂松先生习练螳螂拳多年,两臂伸展之长明显超过身高,类似螳螂的特征。
人们所熟知的太极拳亦是如此。李经梧所藏的《太极拳秘宗》抄本中有一篇《太极阴阳颠倒解》,文中讲到:“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无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神鬼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其意也是在说明,练太极拳须讲天人合一,与天地大道相合。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2.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u8Ov4b&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66752"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总体说来,传统武术虽然也讲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但相对而言,似乎比不上丹道那么高深。如那种配合节气、季节的功法,就较为罕见。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了解到在白猿通背拳中,有一套类似的拳法。
笔者认识一位北京习练白猿通背拳的朋友,名叫陈纪元,经常相互交流心得。据陈讲,关于白猿通背的开山祖师有两说,一为战国时期司徒玄空,一为宋时。白猿通背门内平时习练的一些功法如八段锦、九气功等,都与道教有一定关联。此外,白猿通背还有一套拳叫二十四式,为其门派的核心拳法。之所以叫二十四式,据白猿通背的前辈说,此是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具体如下表所列:
陈纪元还以第一式为例向笔者作了详细说明,据他讲:
“双手托天摔单鞭的动作是:双手交叉,右拳左掌,掌心向内,由胸前向上穿,目光上领,双手至头部时内旋上托,拳心朝上,拳掌相叠。右步向右横移,落步时重心下沉成马步,同时双拳自两侧劈下,拳心朝上,目光右领。此第一式对应立春。立春为一年之始,万物萌发。按中医理念立春对应的经络为‘手少阳三焦经’,而此式双手上举又下砸,用力在两臂,可以活动手少阳三焦经。而‘三焦’是中医将腑脏作为整体理解所划分的部分,‘三焦’代表了所有的具体脏器,所以此式可以视为对身体脏器的一次唤醒,与‘立春’万物复萌相合。”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养生书《遵生八笺》中记载过一套陈希夷导引坐功二十四图势。其内容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针对身体不同部位,修炼不同功法。这种练功指导思想与二十四式拳法十分类似。可见白猿通背宗陈抟为祖师,虽并不能确定陈抟真的是这套拳法的创立者,但很可能是此拳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过传自陈抟的丹道理论影响。当然,其中很多问题,如二十四式在事实上是否真与节气对应,其具体功效究竟如何,等等,需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才好下结论。不过,从目前掌握的材料可以看出,像白猿通背拳曾受到过丹道思想的影响,且在其传承的历史过程中,有传人曾力图使本门拳法与天地大道运行规律一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2.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v34l01&690" V:SHAPES="_x"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4、重在践行,变气化质
上文提到,朱元育将丹定义为“道之神用”,其中就包含了丹是道的一种实践的意思。
张三丰也说:“学长生者,只要以阴功为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既然金丹是“用”,可见修炼丹道,不仅是体道、悟理,更是践行。丹道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层含义,它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更是教导人如何践行的理论。体道仅仅是开始,通过修炼以合道才是目的。
武术也是特别注重践行的技艺。没有一种武术是光靠嘴巴说出来的,再高深的武学理论,最终也要通过“人”,而不是“嘴巴”展现出来。如清代以反宋明理学空谈而名著一时的颜李学派,其教学中就包括了武术。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就是一位精通武艺的高手,而另一代表人物,颜元的弟子李塨,射术精湛,著有《学射录》流传于世。据《颜氏学记》记载,有一大侠李子青曾见颜元佩戴短刀,“曰:‘儒者亦习此乎?’因请与试”。结果不敌,遂与三个儿子一同拜在颜元门下。此外,颜元弟子郭金城,曾任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御史等职,堪称干吏,又善骑射,“置氈帽地上,策马射无不中,中则帽飏起等身”。而李塨的弟子蔡麟,曾“以军官从征西藏有功,习弢钤骑射技击”。颜李学派文武并重,其门人弟子以文韬武略扬名一时,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这与其对武术必须力行实践的特点的看重不无关系。暨南大学历史教授、当代武术学者马明达在《颜李学派与武术》一文中指出:“颜李学派的始创者们不只是倡导文武并重的理论家,而且是躬身履行的实践家,研习和传播武术,以武术为健身修性之道,是颜李学派一个显著特点。”所言甚是。
可以说,丹道与武学皆重践行,不修不成丹,不练不为武。丹既具备了“道”的抽象的、形而上的含义,同时也很实在,讲究实践、实修。道不仅仅是要学的,更关键的是去修,去践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丹道是道教理论与道教实践的结合,是道士通过认知“道”之理,理解“道”,践行“道”,期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与道相合”的最终目标。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2.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vA6ffb&690" V:SHAPES="图片_x0020_18"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关于丹道修炼的践行,《西游记》中的一首诗特别有代表性。此诗见于《西游记》第二回,讲的是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学道成就之后归来的情景:“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此诗充分说明:丹道是一种修炼,一种人自身的修炼,一种使与道相合的修炼,更是贵在坚持的修炼。菩提祖师徒弟众多,最后修成者孙悟空一人而已。除去自身的悟性因素外,其坚定的修道之志也是值得注意的。丹道修炼能使人变气化质,但这种变化并非立竿见影,修炼者欲有所成必须像孙悟空那样立志坚持。孙悟空学道的故事,堪称是丹道修炼的一个缩影。历史上很多丹家都将《西游记》当作丹书来看,并乐于为之作注,由此诗观之,绝非虚言。
中国传统武术也是如此。武术的作用,不外乎技击与强身。技击,包含着比别人强的含义,是一种横向的强;而强身,有自强的意义,是今日之我强于昨日之我,是纵向的强。尤其是后者,与丹道追求变气化质十分类似。事实上,传统武术习练者,为了增强自身体质,也确实借鉴了了很多丹道修炼的内容。而通过自强,也可以在技击上发挥作用。可以说,丹道所追求的变气化质与传统武术对强的追求不谋而合。正因传统武术的这一特质,在近代中国被很多有识之士寄托了强种保国的厚望,甚至冠以国术之名。
清末民国,列强入侵。慨叹西洋之利炮坚船,痛惜中国之积贫积弱。水深火热,群英奋起。有严复译天演,解析优胜劣汰之危局。有任公著新民,欲变国民羸弱之气质。东亚病夫,是西人欺我太甚;强国强种,是为时代之呼喊。于是乎,尚武强身逐渐演变为时代的潮流。
像梁启超的《中国武士道》,林纾的《技击余闻》,钱基博的《技击余闻补》、《武侠丛谈》、向恺然的《拳术见闻录》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要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国人的尚武精神,并希望通过倡导群众习练武艺,改变国民气质。其中,向恺然是最早记载霍元甲事迹的文人,其本人也是一位武术家。今天,人们所熟悉的霍元甲形象,多源自向恺然的文章。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6.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wLNr95&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7376"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尚武》中言道:“体魄者,与精神有切密至之关系者也,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是以古之伟人,其能负荷艰巨、开拓世界者,类皆负绝人之异质,耐非常之艰苦。……欧洲诸国,靡不汲汲从事于体育,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踘蹴、角抵、习射、击枪、游戏、竞渡诸戏,无不加意奖励,务使举国之人,皆具军国民之资格。昔仅一斯巴达者,今且举欧洲而为斯巴达矣。中人不讲卫生,婚期太早,以是传种,种已孱弱,及就傅之后,终日伏案,闭置一室,绝无运动,耗目力而昏眊,未黄耇而驼背。且复习为娇惰,绝无自营自活之风,衣食举动,一切需人,以文弱为美称,以羸怯为娇贵。翩翩年少,弱不禁风,名曰丈夫,弱于少女。弱冠而后,则又缠绵床第以耗其精力,吸食鸦片以戕其身体,鬼躁鬼幽,跶步欹跌,血不华色,面有死容,病体奄奄,气息才属,合四万万人,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格。呜呼!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以此而出与狞猛枭鸷之异族遇,是犹驱侏儒以斗巨无霸,彼虽不持一械,一挥手而我已倾跌矣。呜呼!生存竞争,优胜劣败,吾望我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无奄然颓惫以坐废也!”在文章最后,梁启超大声疾呼:“柔脆无骨之人,岂能一日立于天演之界?”
钱基博也说:“挽近吾国震于枪炮火器之致远,谓非肉薄所能为功,至薄固有之武术为不足事。然吾闻日本有所谓柔术者,游东瀛者初见之,以为近于中国江湖卖解者流,未之奇也;而彼里人士乃尊之为武士道。迨日俄之役,两军相见,日军往往肉薄陷敌阵以奏肤功,于是柔术之效大著。而世之议者,乃知中国之伎击为不可废也。抑吾徒有游于瑞典而归者矣,谓瑞典虽弱小,然其人刚猛好战,虽虎狼之俄犹畏之。其教战也,所练者腾高距远之法颇多。惟刀剑击刺之法,使两人对习,偏身相向,首冠铁丝笼,而手臂韬以重革,以防创伤;各执军器直刺,如中国古剑术焉。此视中国之伎击,有以异乎否乎?乃世之柄兵者不察,不自知崇固有之国粹,徒思学步邯郸,冀欲丐他人余沥以自润溉。是其舍己田而他芸,虽谓之大惑不解,不为过也。”
梁启超、钱基博的论述,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渴望改变国人气质面貌的思潮。通过改变人,进一步改变国家的面貌。在这个大背景下,以霍元甲、孙禄堂、薛颠、张之江等等为代表的武术家们高举国术大旗,希望以此改良国人之体质,振奋民族之精神。精武体操会、中央国术馆及全国各地的国术馆纷纷成立。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诸多拳种,也多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显名,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可以说,这一时期传统武术的蓬勃发展与历史的大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单凭武术对抗坚船利炮,无疑如同以卵击石,庚子年间的义和团拳民已经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后来也有过“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壮举,但不可否认,此时传统武术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已经从战场上转向了个人,也就是对国民自身的改变。公道地说,武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面貌,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的确改变了国民的气质。在反抗外来入侵的斗争中,武术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极其有限,但在振奋民族精神上的作用却是有目共睹。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门格斗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一种改变自身气质的方法,一种健全完善人格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而且相比于单纯地阅读古代的圣贤之书或革命的激扬文字,传统武术也好,丹道修炼也好,都是需要全身心去投入的。传统武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体质,而是人由内而外的整体面貌。而将武术命名为国术,将传统武术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其中无疑包含欲改变中国之整体面貌的意义。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6.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x9pb15&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45176"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可以说,传统武术的习练,就是一个全面修炼自身的实践过程。欲改变,就践行。欲践行,不妨通过习练中国武术。而欲习练中国武术,不妨借鉴道教内丹理论。
三、演之以武——解析传统武学中的丹道
东汉的道士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说:“唯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含精养神,通德三光,精溢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炁长存,累积长久,变形而先。”可见道教在创立初始,便很重视对精气神的修炼。精、气、神,是道教的内三宝,也是内丹修炼的药物,而虚是内丹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历代的丹家都希望通过对精、气、神的修炼,变气化质,最终还虚合道。研究内丹,离不开精、气、神、虚。以下部分将详细分析精、气、神、虚这四个概念,并在探讨它们在传统武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到:“道教的三‘元’无法精确地译成现代科学术语——中古时期特有的表述都是如此。”这里的“三元”即精、气、神。李约瑟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为了更好地理解道教中这几个重要的概念,本文将更多地去探究它们的古义。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9.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yhVC08&690" V:SHAPES="图片_x0020_20"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一)精,修炼之基——论传统武学中的固精筑基
不论丹道还是武术,在正式上手之前都有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在丹道中,被称为筑基,在传统武术中则主要表现为站桩等基本功训练。
1、筑生命之基——探索丹道中精的概念
今天的精往往与神合用,并称为精神。然而,如果翻阅古代的典籍便不难发现,里面“精”不很体现出精神属性的含义。恰恰相反,当时的“精”是一个体现出物质属性的概念。
据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精,择米也,从米。”清代的段玉裁作注曰:“引申凡取好之称。”也就是说,精的原意是择米,即把好的米挑出来,后被引申为取好。在此基础上,“精”逐渐衍生出了物之精华的含义。但不论怎么讲,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黄帝内经·灵枢》则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强,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精存在于人身体之内,是身体的根本。既然“人始生,先成精”,足见在古人心中,“精”是维持生命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
《庄子·秋水》也说过,“至精无形”、“夫精,小之微也”。既然精之至是无形的,可见精本身还是有形。“小之微”虽取精的细微之意,但细微亦为有形,不能被解释为无。
后来的道教经典《》也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在这里精与气并列,是修炼成仙必不可少之物。仙人道士神乎其神,超越常人,并非生来具有,而是善于积精累气。
唐末的《钟吕传道集》说:“所谓精者,本生于肾,而有正阳之气。”精有正阳之气,而阳气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可见精与人的生命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丹道中“精”的含义大致可概括为:存在于人体之内,与人体内需要排泄出的渣滓相对,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细微物质。精,是人生命的基础。
2、筑其基而化于技——由桩法看传统武术的筑基
丹家讲固精筑基,其意在于练功之前先打好基础,传统武术也很重视基本功。据黄百家《内家拳法》介绍,内家拳有五不传,其中之一便是“骨柔质钝”不可传,足见筑基的重要。苌乃周在《论初学入手法》也说过:“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传统武术很讲究将基本功练扎实后,再上手更高层次的功夫。基础不打牢,楼也盖不高,这点和丹道中的筑基很像。
筑基在传统武术中主要体现为桩法。传统武术在上手之前,通常都会先练如站桩之类的基本功,以打好根基。否则根基不牢,拳打起来也不扎实。《内家拳法》中提到了内家拳“所禁犯病法若干”,有“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截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等等,其中很多通过练桩功就可以避免。站桩有筑基的作用。
不同拳种的站桩各其有特色,且同一拳种也有很多不同的桩法。像太极梅花螳螂拳有骑马式、金钩式等等,形意拳主要有三体式,太极拳有浑元桩、无极桩等。无论哪种桩法,其效用都是针对所习练的拳术。站桩,实际上是用一种自然的方法将身体练结实,对腿部的效果最为明显。然而,站桩又不仅仅是是练腿,不同架式对身体不同部位有不同要求,对各个部位的锻炼也各有侧重,最终所要达到的是一种整体的协调与平衡。只有整体和谐,才能站得更久,才会更有效果。在打好桩功的基础之后,这些站桩的架式可直接应用到拳术的步法和技击中。如螳螂拳金钩式的下盘动作是一足完全着地,屈膝,另一足向前,脚跟着地,脚尖里扣并尽量翘起。此式运用到套路中就是一个脚底暗下绊子的动作。不过,给人下绊子,首先自己必须要稳,否则勾人不成,自身反而容易失去平衡。练好金钩式对下盘的扎实、整身的协调很有帮助。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ytIk00&690" V:SHAPES="_x"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胡孚琛曾研究过意拳(又称大成拳)的桩功,他在《道学通论》中称:“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所传桩功,我曾从其弟子于永年修习,发现这是最适合作内丹筑基功之用的站功。”因为传统武术普遍采用站桩的练功方法,在这方面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意拳作为王芗斋()开创的门派,对桩功格外重视。除站桩之外,意拳桩又有行、坐、卧桩,可以说是汲取各家之长,在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难怪胡会如此称赞。
据笔者曾听师傅讲:过去练功,通常都会先站上一个月的桩,把功底打扎实后,再开始练拳。然而现在,家长把孩子交给师傅,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先站一个月桩,家长会认为是故意不教真本事。因此,只得一边站桩一边教拳。当然,这样教出的效果比过去差得远。其中也折射出了传统武术中的古老智慧与当代社会观念的冲突。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6.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zE3j35&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54281"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前些年,由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的《逝去的武林》一书曾引起洛阳纸贵。此书通过形意拳前辈李仲轩在解放前的习武经历,还原了一个有别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真实武林,记录了很多珍贵的资料。李仲轩是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堪称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据《逝去的武林》所述,李仲轩有一个观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那一代要娇嫩,至十六岁骨骼仍未坚实,所以不要练得过勤,否则伤身”。按武术前辈的说法,如果未经过固精筑基阶段的训练,骨柔质钝,体质较差,不宜上手练较深层次的功夫。2012年,媒体爆出了好几例青少年长跑伤亡事故的报道,也引发了该不该取消长跑的争论。体育本是锻炼人体质的,结果练出了人命,事与愿违。如果按丹道的说法,这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练功次序。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骨柔质钝,盲目锻炼超过了自身负荷,难免会出事故。由此可见,丹道所讲究的固精筑基是十分智慧的。针对青少年长跑的问题,假如是一位丹道修炼家或者传统武术家,应该会给出如下建议:该取消长跑,但不该取消锻炼。长跑对于今天体质偏弱的青少年而言,实在过于剧烈。如果能采取一些类似丹道筑基的方法锻炼,循序渐进,当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有效果。待到基础打牢之后,再开始长跑锻炼也不迟。
今天,广场或公园里的中老年人所练习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大多也是类似筑基的功法。虽说这些功法在改变柔弱的体质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层次较浅,且不具备技击效果。拿太极拳来说,如今多数中老年人练的只是照葫芦画瓢,实乃徒有其表的空架子。不仅不能技击,锻炼效果也有限。与此相比,2011年在重庆奥林匹克中心成立的魅力武当武馆,其太极拳教学采取的便是桩法、步法、导引功法与太极拳架结合的方式。虽然,大部分习练者同样为中老年人,上手技击勉为其难,但在改变柔弱体质方面效果显著。在不过两年的时间里,武馆在重庆范围内已赢得了极高的口碑,会员发展到几千人。魅力武当的成功,与其采用传统练功方法教学有很大关系。这也是近些年来,道教养生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事例。
(二)气者,劲力之源——论传统武学中的炼精化气
若缺少了筑基,丹道修炼就好比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筑基牢固之后,就可以开始搭建通向金丹大道的摩天大厦了。
1、能收能发的能量——探索丹道中气的概念
气,在中国是一个很值得注意,同时也是独特的概念。纵观历朝历代,对于气有很多论述。直到今日,仍然难以很确切地用简短的语言说明气究竟是何物。有时气单纯地指气体之类,有时气也会被定义为构成世界的根本物质。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9.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AWw068&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69420"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在道教内丹修炼中,气也有其独到的含义。古代的道教典籍中,气常被写为“炁”。通常认为,如此是为了避免简单地将气视为气体。可见,气,或者说“炁”,不仅仅是气体或细微的物质那么简单,更准确地讲,这是种有内涵的气。
道教很早就认识到气的重要作用。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神炁满室,莫之能守,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已经把“气”和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此后,道教的气论不断丰富、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到了东晋,著名的道士葛洪很明确地将“炼气”视为成仙的重要因素:“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实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
葛洪在其著作中,已不仅仅是对气进行理论性地叙述,而是详细记载了很多与炼气有关的道术。这其中,与今天的传统武术联系最密切的当属一种被称为“气禁”的道术。据《抱朴子内篇·至理》中的描述:
“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掷人,以火烧人屋舍。或形见往来,或但闻其声音言语,而善禁者以炁禁之,皆即绝,此是炁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炁禁之,能辟方数十里上,伴侣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炁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炁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炁禁之则立愈。”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4.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BBPZe3&690"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82049"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在这段话中,葛洪首先将气定义为一种既可充实身体、又可抵御外来侵害的能量。然后,他对这种被称为“气禁”的道术进行了一番较为夸张的描述:不仅能够禁病疫、天灾,还可以禁虎豹、蛇蜂,甚至连禁鬼神妖精都不在话下。尽管,葛洪将“气禁”描写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些荒诞,但从这些的文字中反映出了气的一种重要性质——“内以养身,外以却恶”,也就是说能为人控制,既可收于内,又可发于外:收于内,则可充实强健身体;发于外,则可抵御外来侵害。《抱朴子》中所描述的气的这种性质,为后来的武学理论所吸纳。如文中提到“以炁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明显是流传至今的金钟罩、铁布衫等等这类硬气功的雏形。
此外,葛洪还特别提到了有关行炁时间的问题:“夫行炁当以生炁之时,勿以死炁之时也。故曰仙人服六炁,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炁;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炁。死炁之时,行炁无益也。”行炁也分时辰,这是道教天人合一的体现。
这种行炁的观念后来也被武学理论所采纳。在民国时期的武术家金佳福所传授的少林拳行功歌中就有“练习拳时间,子后午前行”的说法。虽说是少林拳法,但究其源流,显然与道教的行炁观念有关。
曾在武当山修炼多年的张三丰也十分看重炼气。他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金银珠宝对于人之生命而言为身外之物,而气则为人生命之必须。故对追求长生和神通的丹家来说,百两黄金换不得一分真气。这种对气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后来武当功夫。今天武当的武术门派很多,但无一不讲炼气。此外,聚气主要靠神,“神即为收气主宰”,即是这个意思。这里也体现出了性命双修的思想。
气,表面特征上与气体的定义类似。然而究其实质,气是一种可以为身体所吸收的生命能量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外在的、作用于其他事物的能量。
2、实于内,发于外——传统武术中的气
清代武术家苌乃周曾说:“夫气者,上通九天,下通九渊,中横九州,无处不有,无处不贯。密之在一心,充之周一身,发之有道,约须得诀。”
苌乃周认为,气是无处不在的。通过炼气,既可以充实身体,也可以转化成劲力,发之于外。至于如何发之有道,则需要经过专门的修炼。
苌乃周还对气在武技中的作用进行了描述:“此着人肌肤,坚硬莫敌,而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乎气。气之所着,未有不痛,痛则不通,理应然也。能隔气血之道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分骨截筋,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哉。”
通过炼气,可以使武技的威力有明显的提升:攻其外,伤其内,阻断气血,分筋错骨,甚至顷刻毙命。试比较葛洪笔下的“气禁”与苌乃周武学中的气论。从理论上看,二者明显存在一定渊源关系,皆是能充能发。只是与葛洪神乎其神的描述相比,苌乃周笔下的气明显实在了许多。虽然,没有传说中克制妖魔鬼怪的神效,但足可令一般人难挡难防。
2011年,一本叫《九重天》的擒拿手抄本经由赵大元整理后公开出版。书中有一篇《无极诀》,专讲炼气:“形须神立,炁盈乃壮。善行炁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故,欲九重者,守真抱一,专炁致柔。……”只要稍稍细心便不难发现,此句中的“善行炁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实际照搬了葛洪在《抱朴子》中的原话。表面上看,擒拿多是反关节的技巧,但这种技巧实际上建立在对人体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而《九重天》作者认为,擒拿要达到较高的层次,也必须要结合炼气。由此可见,道教炼气的观念对于传统武术的影响。
著名的武学经典《易筋经》也多采用道教炼气之法。《易筋经》版本很多,其中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的西谛本《易筋经义》据周伟良考证,“此抄本年代至少是明末,有可能更早,这也应是目前所见《易筋经》文本中的最早本子。”此本《易筋经》有一篇《膜论》,里面讲到:“盖修炼之功,以气为主。天地生物,气之所至,百物生长。修炼气至,筋膜齐坚。”大意也是说,通过炼气以强身健体。
不仅如此,《易筋经》中还记载了很多具体的炼气功法,像《日精月华》一篇就说:“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一气交融,是生万物。古人知之而善咽之,久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这实际上是一种教人采咽日精月华之气的功法。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行功,也是道教长久以来的传统。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3.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CPBMa2&690" V:SHAPES="_x"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若论炼气,最有特色的还是道教武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像武当功夫中的太乙五行拳。太乙五行拳是武当特有的拳种,据说是明代弘治年间()由武当山龙门派宗师张守性在张三丰太极十三势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曾秘密流传四百多年,直至1980年才由金子弢先生()在太原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首次公开。金子弢曾论此拳道:“太乙者,元气也。人之性命全凭其真气聚体。五行者,万物生成之灵物,阴阳始动,运化天地之灵气,生化世界万物。土成,继而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五行生成衍为五脏,五脏成形而生六腑,四肢百骸随之生。太乙五行,即元气按人体五行(循环)遍布之意。此乃修炼之圭旨。”一种拳技以“气”命名,可见此拳对炼气之重视。太乙五行拳虽是一种武技,但在演练过程中贯穿了对气的修炼。
金子弢还曾如此论修炼:“修者,五行寻真元,谓之内炼一口气。炼者,太乙布全身,谓之外炼筋骨皮。修炼乃丹术之术语。后人衍成内修外炼之意。道教武功之修炼一曰养身健体,二曰御侮防敌。内外合一,修炼不可分。”金先生这段话,实际上也是《抱朴子》中炼气“内以养身,外以却恶”思想的延伸。
广受群众欢迎的太极拳也是注重炼气的拳种,这从王宗岳的《太极拳十三势歌》中便可看出: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5.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DDfU1e&690" V:SHAPES="_x"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此歌中的腰隙,即两腰之间,实际上是内丹修炼里常讲的下丹田的位置,而下丹田主要是炼气的。因此,歌诀道“刻刻留意在腰间”,如此方能“腹内松静气腾然”。而“势势存心揆用意”则与张三丰“神收气主宰”的说法相对应。用意使气聚合、贯串起来,如此气方能不散。拳谚讲“用意不用力”也是这个道理:用意聚气而不散,自然生力,而不必刻意使用蛮力。后面“尾闾中正神灌顶”等句则涉及到了炼气的具体方法。正因为太极拳引入了炼气的方法,故不仅仅能作为技击,还可以“益寿延年不老春”,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曾为台湾太极拳推广作出突出贡献的刘培中()则说得更为直接:“十三势者,一炁之演练也。”又说:“练习十三势必须与一炁相结合,否则便是死架。”太极拳不仅仅是拳,贯穿了对气的修炼,若只练架子,那是徒有其表。
民国的武术家孙禄堂()在其《形意拳学》一书中也说:“夫人以气为主,气和则体壮,其乖则体弱。体弱则必病生,而拳亦必不通矣。”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武术技击,气都是不可缺少的。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3.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DLGIbc&690" V:SHAPES="图片_x0020_26"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31696"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以上介绍的都是武学理论,下面再结合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传统武术中的炼气。据《逝去的武林》所记,李仲轩十几岁时喜欢练武和唱戏,“一次他练完拳后觉得浑身爽快,一高兴便唱起了京戏,结果遭到武师的痛骂。”骂他的武师便是他的师傅,形意拳家唐维禄先生。书中还补充道:“练武后连说话都不许,否则元气奔泻,人会早衰早亡的,更何况唱戏。”
为了存气养气,甚至连唱戏、说话都不让,这在当代人看来似乎是过于较真。但如果从丹道的视角出发,唐维禄的做法确实十分符合丹家的逻辑。唐末的就曾作过一篇《百字碑》,文章的头一句便是“养气忘言守”。张三丰对此句的注解是:“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由此看来,李仲轩的这段看似“奇遇”的“遭遇”算不得什么稀奇,应当是形意拳的前辈们在学习内丹修炼理论并结合自身武术实践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李仲轩刚练完拳,体内所存之气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这时的他本该注意存气养气,结果反倒唱起了京戏。而唱戏就必须运丹田之气,如此势必造成气的进一步亏损,只耗不存,很容易伤害身体。难怪被唐维禄撞见后会挨一顿痛骂。
这里再补充一个笔者个人的实例。笔者习练过注重技巧的螳螂拳,作为螳螂拳来讲,虽然炼气在其中体现得不及太极拳等明显,但也还是存在的。螳螂拳每一个套路开头都会有一个起式,在起式中就包含着一个气沉丹田的动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炼气对传统武术的影响之深、之广。
总体而言,丹道更重视对气的“存”,武术则偏重对气的“发”。就传统武术来讲,气就相当于弹药:在实战时,要求将气转化成外在的劲力,发挥出最大的“火力”;而另一方面,平时练功也要注意对于气——这种弹药的储备。二者其实并不相悖。只有对气有充足的储备,必要时才可以转化为更多的力。然而,如果仅仅储备足够的气却发不出来,不能转化成劲力,在应对外来的侵害时,往往会力不从心。故此苌乃周在《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讲炼气“须炼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磺,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炼形炼气之最紧者,谨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谴。”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中的“切勿妄泄”,似乎可作两种解释:一是说此为秘籍,不能随意泄漏给外人;二是或还可理解为气不能妄泄,妄泄于身体不利,与天道不合,会对自身造成损伤。在《初学条目》中苌乃周也特别强调:“学拳力要用得出,气要留得住。”总之,传统武术中的炼气功夫,存和发两方面都不可有偏颇。须全面着眼,功夫方得精湛。
被誉为“五绝奇士”的太极拳家郑曼青()也曾说:“外家拳多以身殉技,内家拳是以技养生。”如果只耗不养,最终会过早地将体内的精气神消耗殆尽,人亡技亡。像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其死因虽然一直不明,但如果从道教的角度分析,很可能是由于其练功过度消耗所导致。一个依据就是,其弥留之际曾做过检查,结果发现全身竟然没有一点脂肪。从医学角度说,脂肪就相当于能量储备。储备过多是累赘,但太少同样不正常。若按丹道的说法,就是体内的精、气都被耗尽了。由此联想到李小龙喜欢通过电击的方式恢复体力,据说其所能承受的电击的强度和时间超乎常人。而电击是否能恢复体能?以丹道眼光看,很值得商榷。除非人体像蓄电池一样,否则不可能仅仅通过充电就补充体能。电击的作用或许只是对疲劳的肌肉实施麻醉,而非真正恢复身体中的能量。当然,对于电击疗法的揣测,仅为笔者的一家之言。不过,李小龙身体损耗大,缺乏必要补充确是事实。虽然,李小龙的功夫体系从道家、道教汲取过很多营养,可惜这种汲取不够全面。如果他能对道教理论有更深入地研究,或许会避免过早去世的悲剧。
可以说,丹道修炼与武术技击的结合其实是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因为,这种结合的确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6.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F99B0f&690" V:SHAPES="_x" TITLE="" NAME=""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三)神者,超越与无滞——论传统武学中的炼气化神
说起中国古代哲学中“神”的概念,很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思考一番。若仔细推敲起来,相比于西方人讲的神或上帝,中国哲学中的神,虽然有时也具有人格神的含义,但在更多的时候是以非人格神的含义示人。此外,单看神所具有的非人格神含义,也并非“精神”那么简单。就拿道教中常讲的炼气化神来说,如果仅仅以精神去理解,很难说得清楚。因为,道教中的精神修炼是贯穿始终,并没有在某一阶段完全抛开不炼。因此,搞清“神”究竟有哪些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于理解道教丹道修炼,都是十分必要的。
1、揭开“神”秘的面纱——论中国哲学的神
在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对于“神”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名词术语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有人格的神灵”;二是“微妙的变化”。此外,作为道教用语的“神”被解释为“人的生命现象的主宰”。但不论哪种说法,给人感觉都过于笼统,不够确切。
胡孚琛主编的《中国道教大辞典》则是如此给“神”下定义的:“神和心、意、性有时可以通用,指人的意识、精神,大脑的记忆和思维功能,更进一步指意识的人格化和凝聚体。”平心而论,这种解释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过于现代化,古人当然不可能如此“超前”思维的去理解“神”的含义。好比中国的龙,原本是吉祥的神兽,可是一旦翻译成了“dragon”,便成了西方骑士们猎杀的邪恶怪物。现代的语言,或许有助于现代人去接近真相,但绝非我们所要探寻的“神”本身。虽然,神有时的确可以理解为精神之类,但如果把神只作精神去理解,是不可能读懂古人的。
还是让我们回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究一下古人对于神是如何理解的。在那里才有我们真正所要寻找的“神”的真相。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7.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Fr" V:SHAPES="_x"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58433"
ALT="[转载]修之为丹,演之为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
《说文解字》中对于“神”的解释是:“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与神相对,还有一个祇的概念:“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字面看,神、祇皆与人类早期的信仰有关。《说文解字》对此二字的解释,反映出了那时的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从另一角度说,这种崇拜也体现了古人渴望与天地沟通的心愿。
此外,神也经常被用来形容变化。如《易传》中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和《管子·内业》中的“一物能化谓之神”。均是在强调神的变化不测的性质。
上面提到的关于神的解释,都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们比较熟悉的。但熟悉,不见得就出彩。隋朝的养生家萧吉在《五行记》中也对神下过一个定义:“神,申也,万物皆有质,碍屈而不申,神是清虚之气,无所拥滞,故曰申也,语其神也,名有万徒。”萧吉本人博学多才,又通晓阴阳五行之术,且精于养生。作出如此解释,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笔者认为,萧吉将神解释为“清虚之气,无所拥滞”是十分高明的,可以说是把握住了神的一个重要特质。作为养生学者,萧吉的解释最接近后来内丹学。如果参考萧吉的定义去理解神的概念,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不论是与天地沟通,还是不测变化,都包含无滞的意义。即使精神,相对于形而言,不也是无滞的吗?
总之,神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是超越形质、无有滞塞。正是因为无有滞塞,神才会具有变化不测的性质。用两个字概括,神就是“无滞”。如果再简练一些,用一个字说明神的含义,那就是“通”。再看一下《庄子·逍遥游》所描绘的古之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神人之所以是神人,不也正是因为他可以做到“无滞”,可以超脱物外而不依赖任何凭依,可以畅游四海而没有任何阻碍吗?如果能把握神之“无滞”的特性,中国哲学尤其是道教哲学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2、神通与通神——论丹道中的神
道教虽然承认有神仙的存在,但若仔细追究起来,这种神的象征意义大于实体意义。
据《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所记,道教位阶最高的神——三清是这样由来的: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这里提到的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即是三清,也就是道观中三清殿供奉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通过这段描述不难发现,即使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级别最高的“三清”,亦为道之所生,气之所化,与西方基督教中“全能”的上帝大不一样。或许,道教是宗教里最讲科学和民主的,不仅最高神是“三权分立”,而且还受“道”和“气”的制约。因此,要真正读懂道教的“神”,还是应当回到道教,而不是拿类似西方神观念的模子去套。
前面提过,神在《说文解字》里有人与天沟通的含义。如果放在内丹修炼中,则是修炼者与自身体内的神灵“沟通”。道教认为,人之一身,各个器官都有神居住。在早期的道教经典《黄庭经》中,就如此写到:
“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峭锋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当。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翳郁导烟主浊清。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六腑五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4.sinaimg.cn/bmiddle/001Suml9zy7gHySGUW783&6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道教衍生商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