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波兰土耳其其怎么这么令人纠结局惺兰全面战争

& 盘点世界历史上的用兵奇才
查看: 44629|回复: 436
大英帝國英格蘭總督美國第101空降師副班長
UID2141939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在线时间623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9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评议0
18:28:26 上传
一直感觉亚历山大是个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因为他在他的远征中取得的战绩太让人不可思议了。伊苏斯一役,他以四万余人对抗波斯大流士的十六万人。以五千人伤亡的代价击毙敌军十万。在高加米拉之战中,更是一举打败波斯军20余万人(有史料称:大流士集结了来自24个部族的军队约100万人),而自己仅伤亡数百。这一切都太让人无法相信了。他的战争的触角一直到达印度。
亚历山大简介
(前356-前323),古代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和。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缔造者。他,雄才伟略,骁勇善战,在统治马其顿王国的短短13年中,以其,东征西伐,领军驰骋欧亚非三大陆。先是确立了在全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帝国。在横跨、、非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流域上游,南临尼罗河第一,北至中亚的药杀
水(今锡尔河)的以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使古希腊的文明发扬远播,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继位并进行平乱!
& && & 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在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和、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乘机叛乱或宣布独立。年轻统帅亚历山大首先率军进至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滨。此时,过去曾与马其顿作对的人谣传亚历山大阵亡,乘机掀起了反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腊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这次暴乱平息下去,其后果将。于是他决定,,火速挥师南下,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敌意外的出现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不惊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变成了一堆瓦砾,全部居民都被变卖为奴,只有过去和腓力二世或亚历山大友好或赞助过马其顿的少数人除外。
  亚历山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臣服。随后也表示臣服,并恳求宽恕。没过多久,各邦国又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最高统帅。于是,亚历山大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大展宏图,组织对东方的远征了。
  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又参与过对腓力二世的谋杀。据说,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全部分赠他人。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的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光,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的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随后,亚历山大怀着征服世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即),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之战。他用以开始远征波斯帝国的军队,由步兵3万名、骑兵5千名和战舰160艘组成。波斯帝国却拥有数十万大军,战舰400艘。而且,波斯帝国面积比马其顿王国约大50倍,更何况远东古老而富足的、巴比伦、等诸多国家均已被波斯征服,并入波斯版图。尽管力量悬殊,但亚历山大善于从本质上看问题。他深知,波斯帝国虽国土辽阔,军队庞大,威名犹在,但其势已衰,内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三世是个意志薄弱、缺智乏谋的平庸昏君。而马其顿王国气势正盛,锐不可当。亚历山大借助一举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之余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突破敌防线,首战告捷,彻底摧毁了波斯人的士气和抵抗的决心,开辟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战而降, 甚至把亚历山大视为将他们从波斯人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秋,亚历山大又在伊苏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击败了不甘心初战失败的。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和骑兵7千向进军,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开了与波斯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决定性战斗。大流士三世经过精心准备,拥有骑兵4万、步兵100万、刀轮战车200辆和来自印度的战象15头,与亚历山大军队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斗智用谋,再次奇迹般的战胜了这位波斯皇帝。特别有趣的是,当仅有不到5万军队的亚历山大命令他的士兵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安卧休息、之时,手握百万大军的大流士三世却因害怕夜袭令士兵彻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装,胆战心惊的整整站了一夜,个个无精打采,毫无斗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率精神饱满、士气高昂之军进入战场,熟练的运用其机动灵活的“马其顿方阵”,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后,亚历山大又率兵从巴比伦出发,地占领了波斯帝国的首都苏撤、波斯波利斯和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的大夏,被大夏的总督比索斯杀死,弃尸于路旁。最终还是亚历山大在追赶途中发现了他的尸体,并将其送回波斯波利斯,厚葬于波斯皇陵墓。至此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由于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加之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兵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
  公元前324年,其陆军回到波斯利斯和苏萨,舰队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随后返抵巴比伦,东侵即告结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发高烧身亡。亚历山大去世前深明人生的虚空,自己奋战十余年,战无不胜,但却胜不了死亡,并命部下在其死后将自己的棺材两侧留上孔将其两只手伸出,以示后人,他虽一生奋战终仍两手空空离去。
  亚历山大东征历时10年,行程逾万里,灭亡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成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东侵过程中,沿途建了许多新城,有好几座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亚历山大城,今天已经发展为埃及最大的海港。亚历山大建都巴比伦,部署入侵阿拉伯的规划。但是在公元前323年,他发烧死去,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瓦解。 帝国被他的四位将领瓜分,其中多利买将军在南面统治了埃及,巴勒斯坦,西流基将军在东面统治了叙利亚,地中海一带。卡幸达将军在西统治了马其顿和希腊一带,吕西马吉将军在北统治了小亚细亚,土耳其一带。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就如此败落。
  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有1万对之多。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新娘新郎许多礼物,以示鼓励。他下令让3万名波斯男童,学习希腊语文和马其顿的兵法。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将从亚历山大起到埃及被罗马征服为止这一段时间(前323—前3年),称之为希腊化时代。
LZ辛苦了啊.........
总评分:&金钱 + 10&
CPU:英特尔 至强 E3-1230
主板:华硕P8P67 LE
显卡:盈通GTX560TI 1G游戏高手海螺版
硬盘:希捷新酷鱼 2T 64M 7200
内存:金士顿 4G X2
电源:安钛克VP450W DVD:先锋DVD 机箱:华硕TA515 散热器:超频3红海 显示器:22寸
大英帝國英格蘭總督美國第101空降師副班長
UID2141939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在线时间623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9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评议0
18:32:19 上传
如果有人问我在世界历史上你最喜欢的将领是谁?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出汉尼拔这个名字。他是一个孤胆的英雄。在与罗马的战争中,他率领六万人插入罗马境内,孤军奋战,屡创奇迹。坎尼一役更是把他的生命推上的巅峰。但是,愚蠢的迦太基的权贵们却断送了这个上帝赐给他们的天才。汉尼拔最终成了一个失败者,但是,他的名字比任何一个胜利者都让人尊敬。
汉尼拔资料
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生长的时代在正逢古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要终身与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牺牲了大量佣兵,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战役(又叫“康奈大战”)(公元前216年)中巧妙运用计策 (地形、兵种及天气变化)引诱并击溃罗马人,于进入罗马国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深感此人之军事威胁,特别是情报搜集、行军布阵及外交分化罗马联盟上,于是减少与汉尼拔的军团发生正面冲突,加强同罗马联盟之间的关系,施用焦土战略,阻断其军需物资的补给,发行国债,增加军团,从汉尼拔身上学会及改用游击战略,才逐渐夺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战后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公元前195年,在罗马人的施压下,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直到公元前189年,罗马打败安条克三世,并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即使如此,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终于逼至汉尼拔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尽。
【背景与早年生涯】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落败给罗马之后,汉尼拔之父哈米尔卡·巴卡(Hamilcar Barca)为了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出兵征服伊比利亚半岛。 根据历史学家李维(Livy)的记载,当汉尼拔央求与父亲同行时,哈米尔卡要汉尼拔在神殿内发下了终生与罗马势不两立的重誓。当哈米尔卡在战争中阵亡之后,其婿哈斯德鲁巴(Hasdrubal)继任为统帅。
  哈斯德鲁巴采用以外交为轴心的策略,以巩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经贸基础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并与罗马定下条约,以埃布罗河(Ebro)为双方界线,应许不将其势力扩展至该河之北。伊比利亚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偿还对罗马的战争赔款,并再次逐渐壮盛起来。
  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21年被凯尔特人(Celts)刺杀身亡,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并随后获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
  接下来两年内汉尼拔除了巩固自己的声势之外并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战。顾虑到汉尼拔日渐壮大的势力,罗马人与西班牙城市萨贡托(Saguntum)结盟,宣布此城为罗马保护地。因为萨贡托远处埃布罗河之南,汉尼拔认定此举违反了双方的条约,因此出兵将其包围,并在八个月之后攻陷此城。对此罗马向迦太基发出通牒,要其将汉尼拔交付与罗马受审。面对汉尼拔此时如日中天的声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绝了罗马的要求,并随后向其宣战,揭开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于此汉尼拔决定率军攻打意大利半岛,将战争带到敌人的领土上。
  【第二次布匿战争,意大利战役(公元前218–203年)】
  入侵意大利
  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完全掌握了地中海内的制海权,战败的迦太基受条款所限无法建立能与其抗衡的海军。因此汉尼拔计划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策略,他在公元前218年春天从新迦太基出发,率军翻越比利牛斯山,穿过敌对高卢人(Gaul) 的领土,在九月率领 38,000步兵,8,000骑兵,及37只战象,渡过隆河,避开罗马派进高卢军队的拦截,于秋天抵达阿尔卑斯山脉边缘。
  面对坎坷的气候,险峻的地形,统帅一支种族语言参差混杂的军队,对抗山地部落不断的骚扰攻击,汉尼拔完成了在罗马人眼中绝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在冬季成功跨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据估计在整个过程中汉尼拔损失了将近半数的兵力。
  特拉比亚战役
  罗马原本打算在高卢击溃迦太基军队,进而入侵伊比利亚及北非迦太基领土,万想不到汉尼拔会越过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帕杜斯河(波河)谷地内。 当地各个高卢人部落不久前才臣服罗马,汉尼拔的出现使他们纷纷叛变脱离罗马的管制。
  罗马执政官,远征军统帅,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在高卢得讯之后,迅速将部队由海路运回意大利,并打算在北部拦下汉尼拔的部队。在经过短暂休息补充之后,汉尼拔首先收服了都灵(Taurini)地区的敌对部落,解除了对他军队后方的威胁。随之在波河流域提契诺(Ticinus)附近与罗马军交战。汉尼拔善用其骑兵优势,迫使罗马军退出伦巴底(Lombardy)平原。
  罗马在这场小规模交锋中的失败,加速了当地高卢人的叛变,不久之后整个意大利北部的部落便全部倒向迦太基阵营。高卢与利古里亚(Liguria)佣兵的加入使汉尼拔的军队得以补充回40,000人的全盛状态,全面入侵意大利的日子指日可待。
  在提契诺落败受重伤的西庇阿带领仍然完整的罗马军撤退至特拉比亚河(Trebia)对岸,并在Placentia 扎营等待与援军会合。在提契诺之役前,罗马元老院早已传令驻军西西里岛(Sicily)的执政官 塞姆普罗纽斯?朗戈斯(Sempronius Longus)率军赶回北方与西庇阿会合,联合对付汉尼拔。汉尼拔在经过巧妙的行军之后,将其阵营移至塞姆普罗纽斯援军必行之路上,阻断罗马军会合的计划。但在他随后攻打邻近的 Clastidium,获得大量的军粮时,塞姆普罗纽斯趁机绕过迦太基军,成功的与西庇阿会师。
  当年十二月,两军在特拉比亚河畔展开决战,汉尼拔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天才,运用骑兵骚扰罗马军营,诱使急躁的塞姆普罗纽斯下令全军出击,进入汉尼拔设下的陷阱。在双方正面交锋得如火如荼之际,迦太基伏兵从埋伏之处涌出,突袭罗马军侧翼。罗马兵溃不成军,全军伤亡超过三分之一。
  特拉西梅诺湖战役
  汉尼拔的胜利巩固了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力量,当年冬天他与高卢人一起扎营过冬。因高卢人对他的支持逐渐下滑,公元前217年春季,他决定南下寻找一个更稳定的基地。
  为了避防汉尼拔攻打罗马城,罗马派出新上任的执政官 Cnaeus Servilius 与 盖约·弗拉米尼(Gaius Flaminius) 驻守东西两条通往罗马城的道路。能通往意大利中部的路径,只剩下位于亚诺(Arno)河口的一片沼泽区。汉尼拔十分清楚穿越这片沼泽的困难,在这个季节内该地淹水频繁,但是要想进入意大利中部,此时这条路无疑是最近与最可行的选择。 根据 波利比奥斯(Polybius) 的记载,汉尼拔的军队在备受疲劳与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在水中行军了四天三夜之后穿过了沼泽,接著跨过 亚平宁山脉(Apennines),并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渡过亚诺河。在此过程中汉尼拔右眼因结膜炎失明,并且失去了许多士兵以及所有从开战至今仅存的战象。
  抵达伊特鲁里亚(Etruria)的汉尼拔决定引诱驻守在 Arretium 的弗拉米尼与他决战,因此刻意四处破坏周遭的农田庄园,并以此向罗马的意大利的盟邦显示罗马没有保护他们的能力,以期瓦解他们与罗马的联盟。在种种方法失败之后,汉尼拔大胆的把军队开到罗马军左侧,截断其通往罗马城的道路。即便如此弗拉米尼仍继续守城不出。至此汉尼拔决定朝普利亚 (Apulia) 行军,期望弗拉米尼会尾随而来。弗拉米尼在接获汉尼拔退兵的消息之后终于按耐不住而出兵追赶。汉尼拔在特拉西梅诺湖北岸设下埋伏,当罗马军以纵队通过湖畔的狭道时,迦太基军队不留情的从四面八方予其痛击,罗马军在此役中全军覆灭,统帅弗拉米尼随军阵亡。
  至此汉尼拔消除了有能力阻挡他进军罗马城的唯一障碍,但意识到己方欠缺攻城所需的器械,汉尼拔决定前往意大利中部和南部,以说服各地起义背叛罗马。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之后,汉尼拔宣称:‘我并非来此与意大利人为敌,反之我是为了意大利人的自由而与罗马为敌。’
  罗马元老院在特拉西梅诺湖惨败之后任命 费边·马克西穆斯(Fabius Maximus)为独裁官。费边一反罗马尚武的传统,命令军队与汉尼拔军保持距离,限制其行动,但避开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意在消耗汉尼拔军队的士气、耐心与补给能力。汉尼拔多次尝试著引诱费边与其对决,但即使他的军队驶进意大利最富有的省分 Samnium 与 坎帕尼亚(Campania),沿途破坏掠夺,费边仍只是保持距离的尾随著,始终不与他进入决战。费边消极的策略在罗马极不受欢迎,他的政敌更公开指责他胆小懦弱。
  当汉尼拔决定在冬天前离开被他破坏殆尽的坎帕尼亚时,他发现所有的退路都已被罗马军封住。汉尼拔用计使罗马军相信他将从森林逃脱,在罗马军转移把守地时,汉尼拔占下出路,使全军在未受阻碍之下离开当地。虽然当时费边就在咫尺之外,顾虑汉尼拔的诡计,他选择按兵不动。当汉尼拔安全的离开坎帕尼亚并在普利亚平原找到过冬基地的消息传到罗马之后,费边的声望严重受挫,不久之后他的任期届满,他的军权随之回到罗马执政官手上。
  坎尼战役
  公元前216年春天,汉尼拔先发制人的的攻下了罗马人在普利亚平原的补给重地 坎尼(Cannae),截断其对罗马的粮食供应。此时罗马元老院选出了两位新的执政官 特林提阿斯·发罗(Gaius Terentius Varro)与 伊密略·鲍鲁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并为了将汉尼拔彻底铲除,动员了罗马共和国史上最庞大的一支联军,估计人数最高上至十万。
  亟欲与汉尼拔一决高下的罗马众军团在两位执政官带领下南行至普利亚,在奥凡托河(Aufidus River) 左岸找到他之后,于距其六英里之处扎营。罗马人将两只军队合并为一,两位执行官轮流隔日掌管指挥权。其中一位执政官发罗是个生性鲁莽傲慢的人,并一心渴望及早打败汉尼拔。汉尼拔利用这个特点,派骑兵骚扰罗马军营并干扰其水源供应,被激怒的发罗在次日轮到他掌权时,动员全军誓与汉尼拔一决胜负。
  汉尼拔在此战中使用了其举世闻名的新月形战术,在战斗初期将军队部署成中锋凸起的阵形,以引诱罗马军集中攻打其中锋。面对占人数优势的罗马步兵,汉尼拔的中央步兵不久便节节后退,不疑有诈的罗马军涌入迦太基阵形中部,欲将其中锋击溃之后反抄其左右两翼。至此迦太基军阵形变成了凹陷的弦月状,将罗马主力包围在其中,其中锋并开始了顽强的反击。迦太基优势的骑兵在击溃罗马骑兵之后,在此时转头猛击罗马步兵的后方,至此汉尼拔成功的以较少的兵力彻底包围了人数为其两倍以上的罗马军。
  罗马军彻底惨败。据不同资料的估计,罗马人在此役中死亡与被俘虏的人数大约有五到七万人。死亡者名单上包括了罗马执政官鲍鲁斯 (另一执政官发罗成功逃回罗马),前任两位执政官,两位财务官,共和国四十八名军团司令官中的二十九人,以及八十位元老院议员(约为罗马共和国政府 25%-30% 的成员)。
  此战成为古罗马历史上最惨痛的败北,亦为全球史上在单日中伤亡最严重的战役之一。
  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才了解到费边的睿智,从此之后再也不与汉尼拔正面交锋,改回使用被动的消耗战。
  罗马在此战中的惨败动摇了它在意大利南部的联盟,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纷纷起义造反,汉尼拔随与锡拉库萨(Syracuse)新国王 希尔奥尼莫斯(Hieronymous)结盟。 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Macedon)国王腓力五世(Philip V)亦向汉尼拔传书表达支持,并向罗马展开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许多人相信汉尼拔若是在此时得到迦太基在人力与器械上的增援,他极有可能成功的攻下罗马城。
  但事与愿违,虽然同年中,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卡普阿(Capua)倒戈投入汉尼拔阵营,汉尼拔并随之以此城作为他的新基地,但由始至终只有少数意大利城邦加入他的行列,罗马在意大利的联盟仍屹立不垮。
  意大利战争至此陷入了一场僵局,罗马人了解到要打败汉尼拔,唯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费边的消耗战略。罗马人不给汉尼拔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并不断派出小部队骚扰敌军,旨在耗尽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皆下来的几年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进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军事行动。
  仰仗地方城镇低效率的补给,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迟迟等不到迦太基的援军,无法取得与罗马相抗衡的资源等等因素,使得进军罗马城的希望越来越渺小。虽然在此期间汉尼拔仍与罗马打了几场显著的胜仗,于公元前212年彻底摧毁两支罗马军队,并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场战役中杀死了两名罗马执政官,但他至终无法取得任何关键性的胜利。
  退出意大利
  公元前212年,汉尼拔攻下塔朗多(Tarentum),但无法成功占领控制其港口。此时双方的优势已渐渐转向罗马。
  罗马在两次围城后于公元前211年夺回卡普阿,占领锡拉库萨,并在西西里岛上摧毁了一支迦太基军队,平定了当地的起义。同时并与希腊本土的 艾托里亚联邦(Aetolian League) 结盟对付马其顿的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围攻之后不久便向联军臣服。
  公元前210年汉尼拔再次展现其战略天分,在普利亚地区 Herdonea 之处重挫罗马军,并于公元前208年在 Locri Epizephyri 围城战中摧毁另一支罗马部队。但罗马在这段时间内已渐渐夺回各地失去领土,并在公元前209年内攻下塔朗多,至此汉尼拔几乎丧失了其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
  公元前207年,汉尼拔再次进军普利亚,并在此等待与其二弟 哈斯德鲁巴?巴卡(Hasdrubal Barca) 从西班牙带来的援军会合之后一起进军罗马城。 哈斯德鲁巴不幸的在意大利北部 Metaurus 被罗马军击败身亡。得此消息后,汉尼拔退至 Bruttium,并在此度过他在意大利半岛上的最后几年。期间汉尼拔三弟 Mago Barca 在利古里亚行动的失败(205 BC-203 BC),及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谈判的破裂,为汉尼拔征服意大利的计划鸣起丧钟。
  于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征战将近十五年后,汉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对抗由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败在汉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与其父同名)率领入侵迦太基的罗马远征军。
  【第二次步匿战争,尾声(公元前203–201年)】
  返回迦太基
  在汉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军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内的主和派打算与罗马商讨休战协议。主战派召回汉尼拔,恢复了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汉尼拔被任命为军队统帅,掌管由非洲军与汉尼拔从意大利所携佣兵组成的联军。
  公元前203年,汉尼拔与大西庇阿在和平谈判中首次会面,尽管他们互相仰慕对方的军事才华,在罗马坚持指责迦太基违背第一次步匿战争后的合约之下,谈判宣告破裂。不久双方进行了关键性的扎马战役。
  扎马战役
  扎马战役与第二次步匿战争中其他战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迦太基在步兵数量上占了优势,反之在迦太基前盟友东努米底亚王Masinissa 倒戈加入罗马阵营之后,罗马军首次拥有了骑兵优势。虽然逐渐年老的汉尼拔在多年征战意大利之后身心俱疲,但整体来讲迦太基仍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并拥有为数八十的战象。
  罗马的优势骑兵在战斗开始不久便击溃迦太基骑兵并一路追出战场, 而大西庇阿设计的战术阵形轻易的化解了汉尼拔象兵的威胁。即使如此,双方仍进行了一场硬战,战情甚至一度显示汉尼拔即将获胜,但大西庇阿适时的重整其部队,与全胜调头归来的罗马骑兵向迦太基军前后同时进击。迦太基军的阵线至此崩溃,据估计此战迦太基损失了 31,000人,另有15,000人受伤,而罗马军总共只损失了 1500人。
  迦太基在此役战败后对汉尼拔的军事能力失去了信心,于是随即向罗马投降,正式结束第二次步匿战争。战后罗马向迦太基定下了极为苛刻的条款,除了巨额战争赔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领土,海军解散至只剩下十艘防海盗的军船,并从此不得在未经罗马许可下建立军队。
【生涯晚期】
  战后和平时期(公元前200–196年)
  四十六岁的汉尼拔在此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证明他在内政上的能力不亚于他的军事才华。战后他先低调行事了一阵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败使他不久之后便出头予以整治,他被选为行政官后恢复了这个职位的威信,并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分期付清对罗马的战争赔款。
  流亡与辞世(公元前195–183年)
  扎马战役之后七年,罗马人开始顾虑迦太基人复苏的经济会对他们再次造成威胁,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汉尼拔。汉尼拔为此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他首先拜访了迦太基的故乡腓尼基的泰尔城(Tyre),随之旅行至 Ephesus,被准备向罗马开战的塞琉西国王安条克三世奉为上宾。
  汉尼拔不久便发现安条克的军队无法与罗马军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议他派遣舰队登陆意大利南部,并自愿率领这批军队。但听信内臣进言后的安条克三世不愿将任何重要职位交给汉尼拔,因此未予采纳。据 斯特拉博(Strabo) 与 普鲁塔克(Plutarch) 所记,在这段期间内他亦花了一段时间在亚美尼亚宫廷中,帮国王阿尔塔克西一世兴建新首都 Artaxata。
  公元前 190 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 西底(Side)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Crete) 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 帕加马(Pergamum) 交战的 比提尼亚(Bithynia)国王 普鲁西亚斯一世(Prusias I)。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 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
  其死亡的正确年代仍受到争议,但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似乎暗示汉尼拔与小其十二岁的大西庇阿同于公元前183年过世,享年六十四岁。
  罗马历史学家弗洛鲁斯(公元1~2世纪)曾记载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和罗马将军大西庇阿会面时的场景:“两位一向闻名的将军,一个在意大利战场屡次得胜一个在西班牙战绩辉煌……两位统帅本人就达成和平条件会晤谈判。他们两长时间相对无言,一动不动,彼此流露出对对方的仰慕之情。由于没有达成和平协议,军号有吹响了。两人都证实,指挥作战不可能这样善于运筹帷幄,在作战中不可能如此斗志昂扬。大西庇阿公开这样讲,他指的是汉尼拔的军队;而汉尼拔讲的则是大西庇阿的军队。
  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隆美尔因作战勇敢,屡创奇迹,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狐”和“二十世纪的汉尼拔”。
[ 本帖最后由 wangzhen123666 于
18:32 编辑 ]
CPU:英特尔 至强 E3-1230
主板:华硕P8P67 LE
显卡:盈通GTX560TI 1G游戏高手海螺版
硬盘:希捷新酷鱼 2T 64M 7200
内存:金士顿 4G X2
电源:安钛克VP450W DVD:先锋DVD 机箱:华硕TA515 散热器:超频3红海 显示器:22寸
大英帝國英格蘭總督美國第101空降師副班長
UID2141939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在线时间623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9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评议0
18:35:24 上传
这个世界上有人不知道成吉思汗的名字么?没有。成吉思汗,冷兵器时代闪电战的英雄。他的蒙古骑兵让东方的儒家世界、欧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亚的伊斯兰教世界全部心惊胆寒。他生平争战无数,灭国百余,兵威之胜无人能及。他的他的子孙建立起的蒙国帝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人们称他们为“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轻骑兵之王。
成吉思汗(?inggis Qaγan;Чингис Хаан,1162年-日),即元太祖,又称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国奠基者、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奇渥温)氏族。而按照蒙古起名传统,铁木真全名应为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术赤和察合台为国主,钦定窝阔台为继承人。成吉思汗死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选拔、拥护自己的三哥。征服金朝后,拖雷去世。
成吉思汗的父亲为其乞颜部的酋长也速该。他的名字铁木真之由来乃是因为在他出生时,乞颜部正好俘虏到一位属于敌对部族,名为铁木真·兀格的勇士,根据当时蒙古人的信仰,在抓到敌对部落勇士时若正好有婴儿出生,该勇士的勇气会转移到该婴儿的身上,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名遂因此而来。传说成吉思汗在出生时,手中拿着一血块,寓意天降将掌生杀大权。铁木真小的时候,他和扎木合结拜为兄弟。后来他父亲遭塔塔尔族的人杀害(怀疑被毒死),身为长子协助母亲带领弟妹躲避杭特山区内逃避塔塔尔族追捕长达数年,自此形成他刚毅忍辱性格。成年后,铁木真之妻被抢,而他也落荒而逃至扎木合处借兵报仇。自此两人的部落共同生活。而铁木真提拔非贵族年轻人为将领的行为引发扎木合不满,最终导致决裂,扎木合还伏击偷袭铁木真的部队。
在铁木真努力之下,他的部族再次强盛起来。塔塔儿部首领蔑兀真笑里徒反抗金朝,金朝大将军完颜襄约克烈部王罕和铁木真联合出兵进攻塔塔儿,塔塔儿部大败,蔑兀真笑里徒被杀。铁木真遂被金朝封为“札兀忽里”,即部落官。1201年,铁木真联合王罕,击败札木合部。并于次年全歼残余的塔塔尔人,忆起少年时几遭塔塔尔所害,遂将多名塔塔尔士兵下油锅油炸,手法残忍震惊蒙古诸部族。
在1202年,王罕骗铁木真赴婚宴不成,联合札木合夹击铁木真。这是铁木真经历的最为惨烈的一仗。他一直逃到贝尔湖以东才避过一劫。并在当年秋天突袭王罕驻地,三天之后完全消灭了克烈部。王罕逃到鄂尔浑河畔之后被乃蛮人杀死。而其子桑昆则逃到库车,被当地人杀死。在1206年,扎木合被叛变的将领送到铁木真之手,扎木合请死,铁木真杀了他。尔后,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的众部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并得到了“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海洋的大汗)的封号,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始。成吉思汗遂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民主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制度。此後,蒙古人开始扩张版图,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向蒙古求和,然后进攻金国,在1211年的野狐岭会战大破四十万金军,1214年金迁都汴京,蒙古军在次年攻陷中都,金国在黄河以北之地陆续失守。正当金国危在旦夕时,中亚的花剌子模与蒙古结怨,成吉思汗急于报仇,在1219年亲率蒙古主力西征,金得以苟安一时。成吉思汗在西征时,先后消灭了西辽、花剌子模及许多国家,又派速不台率领蒙古军向钦察草原扩张。
病死及疑团
成吉思汗回师后,再攻西夏。1227年7月,在蒙古军围困西夏首都时,成吉思汗病逝于今宁夏南部六盘山(一说灵州),终年66岁,死后葬在不尔罕山(今肯特山)接近斡难河源头(Onon River)的地方,其死因至今众说纷纭,《元史》记载:“(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坠马跌伤”。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称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马可·波罗游记》称成吉思汗被西夏人的毒箭所伤,不治身亡。而其真正的陵寝至今尚未被确认其位置。
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有一座巍巍然屹立着的蒙古包式建筑宫殿,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为一年的四次大祭。
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
四骏:失吉忽秃忽、博尔忽、古出、阔阔出
四狗(四獒):忽必烈、者勒蔑、者别、速不台
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也速该,铁木真父亲,从塔塔儿族手中夺走诃额伦,最后被其毒害。也速该死后,族人离散,令铁木真一家被逼过著流离生活。
斡额仑,铁木真母亲
成吉思汗陵
合撒儿,斡额仑所生,名字意思是“哈巴狗”。曾因为通天巫阔阔出与之不和,挑起他与铁木真发生争执,最后在诃额伦责备下,铁木真才肯罢休,后人称此事为“掏乳救子”。
合赤温,斡额仑所生
帖木格,斡额仑所生
帖木仑,斡额仑所生
别克帖儿,速赤吉勒所生,后来被铁木真所杀。
别勒古台,速赤吉勒所生
成吉思汗一共有后妃40多人,分居在四个斡儿尕(原意为毡帐,后来指宫室)中,以其正妻孛儿帖地位最高。
第一斡儿尕:
孛儿帖皇后
忽鲁伦皇后
阔里桀担皇后
脱忽思皇后
帖木伦皇后
亦怜真八剌皇后
不颜忽秃皇后
忽胜海妃子
成吉思汗陵前的牌坊
第二斡儿尕:
古儿别速皇后
亦乞列真皇后
脱忽思皇后(与第一斡儿尕第四人同名)
也里忽秃妃子
哈剌真妃子
第三斡儿尕:
也速干皇后
忽鲁哈剌皇后
阿失仑皇后
秃儿哈剌皇后
察合皇后(西夏公主,李安全之女)
阿昔迷失皇后
完者忽都皇后
成吉思汗陵前的雕像
第四斡儿尕:
公主皇后(金岐国公主,卫绍王四女)
合答安皇后
斡者忽思皇后
有秃该妃子
完者台妃子
亦巴合别乞(克烈氏,札合敢不长女)
八不别乞妃子
据《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成吉思汗有六个儿子,按出生顺序为
术赤,孛儿帖所生,
察合台,孛儿帖所生,
窝阔台,孛儿帖所生,
拖雷,孛儿帖所生,
兀鲁赤,无后嗣,
阔列坚,忽兰所生。他虽然是庶子却很受父亲宠爱。后来他随拔都征俄罗斯的时候因箭伤而死。
有史载的成吉思汗女儿:
昌国大长公主,名火臣别吉(豁真别乞;火阿真伯姬,伯姬:音译,本作别乞。),孛儿帖所生,嫁给昌忠武王孛秃。笔者倾向于作火阿真伯姬解释:伯,长也,伯姬即长女,这样兼顾音义。《元史·本纪第一·太祖》:帝欲为长子术赤求婚于汪罕女抄儿伯姬,汪罕之孙秃撒合亦欲尚帝女火阿真伯姬,俱不谐,自是颇有违言。《圣武亲征录》也作“汪可汗之孙秃撒合亦求上公主火阿真伯姬”。
延安公主,名扯扯亦坚,孛儿帖所生。
赵国大长公主,名阿剌海别吉,孛儿帖所生,嫁给赵武毅王孛要合,无子。成吉思汗年西征期间以及逝世以后,她以监国公主的身份代理朝政。《元史》列传第五称载她“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
郓国公主,名秃满伦,孛儿帖所生,
阿儿答鲁黑,孛儿帖所生。
高昌公主,名也立可敦,嫁给亦都护巴而述阿儿忒的斤。
成吉思汗陵区牌坊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评价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
刘乐土在《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给予成吉思汗极高度的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铁木真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
英国学者莱穆在《全人类帝王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比欧洲历史舞台上所有的优秀人物更大规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够衡量的人物。他所统率的军队的足迹不能以里数来计量,实际上只能以经纬度来衡量。”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华盛顿邮报》评价,“成吉思汗是拉近世界距离最伟大的人。成吉思汗极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
中国人或蒙古人的争议
据2000年代人类学家宣称,中亚各国估计有500万人皆是成吉思汗后裔子孙。
外蒙古过去是清朝的一部分,其于北洋军阀内战时期宣布独立为今天的蒙古国,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发布声明未予承认,而且外蒙大活佛哲布尊巴丹及王公上层曾一度宣布取消独立。因此,关于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国人,目前存有不同的观点。
蒙古语字母拼写的成吉思汗名字
有一种观点认为成吉思汗(元太祖)是中国人,通常对其给予正面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建立人毛泽东在其诗词《沁园春o雪》中评点中国历代有为君王称其为“一代天骄”,这一称誉在民间亦广为流传。这种说法认为蒙古诸部落在其形成初期即臣属于统治中原的金朝,而金朝自入主中原后排斥南宋并以传统中原正朔自居。而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征服南宋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的朝代之一。即使在今天,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占全世界蒙古族人数约67%。值得注意的是,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人是分散的部落,无所谓的蒙古族这种提法的。只有在他建立蒙古帝国后,蒙古族才真正形成。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成吉思汗其实是以中国的侵略者的面目出现,对中原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此一观点认为宋朝时的蒙古是中国以外的一个国家,而由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开创并灭终宋的元是中国亡国、中国人被奴役的一段历史,因为当时的汉化的女真人、南宋的汉人的政治地位最低,被定义为社会的最底层。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同时认为不能用现在的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之一来论证当时的蒙古人是中国人,否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被蒙古人统治过的尚有今日之俄罗斯、中亚诸国、印度等地区,今天这些国家并未将蒙古征服者视同本国历史上的英雄。
也有许多人认为,蒙古从忽必烈(即元世祖)建都北京开始自认中原正统。施行汉法并建立元朝,自称大元皇帝,因而忽必烈及以后的元朝皇帝依历史规则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人,而元世祖即位称帝后又学习汉人,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元太祖。
再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部落人在13世纪,由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创建了世界最大版图的国家-蒙古帝国。这个国家向西占领到中亚、西亚、甚至东欧,向东也占领了原来属于金朝的华北地区。1260年蒙古帝国分裂后,其中由忽必烈管辖的部分,将政治中心迁入中原,随后占领了原属南宋的华南,最后建立了元朝。与此同时,原来蒙古帝国位于西亚、中亚及欧洲一带的部分开始独立成为四大汗国,与元朝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路程,直至衰亡。蒙古人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就走向了分裂。1368年元朝被明朝推翻。到了清朝前叶,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各部17世纪方分别加入清朝版图。至民国时期,外蒙古独立才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今蒙古国),这样形成了独立的、以蒙古人为主体的国家。而内蒙古则一直在中国领土之内(抗日战争期间内蒙古的德王曾由日本人扶植的傀儡蒙疆自治政府除外,不过其独立性未获国际及中华民国承认),其中的居民也变成了中国的蒙古族。
成吉思汗八卦之元代出兵日本的历史& &&&
& & 1206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汉国,忽必烈成为大汉后,蒙古帝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宪宗九年(1259年),高丽投降,蒙古已与日本隔海相望。但此时,日本仍不与蒙古通好。忽必烈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存在。
& & 从至元三年(1266年)起,忽必烈连续四次遣使往日本,要求(威逼)日本臣服,可是一直没有结果。于是,忽必烈在高丽设置屯田经略司,命令高丽筹备兵马、舰船、资粮等,以备经略日本。但此时也没放弃外交努力,又两次遣使,先后告吹。于是,忽必烈下了征讨日本的决心。
& &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六月,高丽已造好大小舰只900艘。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共3.2万余人,东征日本。爆发了第一次日元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
& & 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三日后成功登陆对马岛,全歼岛上守军。十四日傍晚,元军400余人登陆壹岐岛。守军左卫门尉平经
[ 本帖最后由 wangzhen123666 于
18:49 编辑 ]
CPU:英特尔 至强 E3-1230
主板:华硕P8P67 LE
显卡:盈通GTX560TI 1G游戏高手海螺版
硬盘:希捷新酷鱼 2T 64M 7200
内存:金士顿 4G X2
电源:安钛克VP450W DVD:先锋DVD 机箱:华硕TA515 散热器:超频3红海 显示器:22寸
大英帝國英格蘭總督美國第101空降師副班長
UID2141939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在线时间623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9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评议0
18:39:54 上传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有谁能和拿破仑相提并论?拿破仑,这个差一点就成了全欧洲大皇帝的人,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才。土伦战役拿破仑初露峥嵘。之后,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简直让人无法相信。试问有谁还能像他那样取得那么多场辉煌的胜利?试问有谁能像他那样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栗?他是法国人心中永远的骄傲。“整座阿尔卑斯山都在我的脚下!”
拿破仑简介
  拿破仑o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15),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人,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是近代史上世界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18:39:54 上传
拿破仑经历
  拿破仑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世家,科西嘉岛刚刚被卖给法兰西王国后,法王承认其父亲为法兰西王国贵族。在父亲夏尔·波拿巴的安排下,拿破仑9岁时就到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学。
  拿破仑一开始自认是一个外国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够让科西嘉从法国独立出去。16岁时父亲去世,他中途辍学并被授予炮兵少尉头衔。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让o雅各o卢梭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动科西嘉独立,但遭到另一个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排挤,最后全家都逃往法国。
  法国政局变幻莫测,形势风起云涌。大革命初期,代表大工商业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他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然而1791年,国王路易十六勾结外国反动势力,结果阴谋败露,王政被废除了,法兰西王国改成法兰西共和国。1792年路易十八被处死,1793年,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法国大革命达到了高潮,然而第一次反法同盟成立了。7月,已经是少校的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被破格升
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
为准将。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庇尔兄弟关系亲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也就是著名的镇压保王党战役。拿破仑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开始在军界和政界崭露头角。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情人约瑟芬o博阿尔内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有意思的是,拿破仑的血统也是属于意大利的,虽然他是法国公民,然而父亲却是意大利人。在意大利,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帝国的维尔姆泽将军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兰西共和国的停战条约。这是拿破仑军事史的杰作,然而法军在意大利烧杀劫掠,引起了众多非议。
  拿破仑的崛起
18:39:54 上传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人民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觉受到威胁,因此任命他为法兰西共和国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军(东方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同时还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受启蒙运动的影响非常大。
  然而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虽然拿破仑指挥法军在陆地上取得全盘胜利。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400艘军舰只剩下2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兰西共和国国内保王党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国的拿破仑被当作“救星”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
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并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在政变结束后三周拿破仑向人民发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称:“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它当初籍以发端的原则。大革命已经结束。”
  宝座上的皇帝--拿破仑
拿破仑加冕
18:39:54 上传
1802年8月,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o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正式加冕,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约瑟芬o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但是他没有时间去管理这个王国,于是他让自己的继子欧仁(约瑟芬与前夫的儿子)成为意大利副王管理意大利。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
奥斯特里茨战役
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又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邦联”,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击溃敌军,普鲁士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转折:入侵西班牙、奥地利帝国共和国与俄罗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趁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o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的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拿破仑在西班牙的侵略战争是他战略的一大失误,从此法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苦境,西线在伊利比亚半岛作战,东线则与反法同盟周旋
瓦格拉姆战役
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帝国在背后偷袭法国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帝国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凭着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转败为胜,在瓦格拉姆战役迫使奥地利帝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公主玛丽o路易丝为妻,法奥结成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全盛。
  好几年内,拿破仑没有发动战争。
  然而,拿破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统治整个欧洲,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仑明白只有把俄国踩在脚下,才能把英国击败。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进入俄罗斯。俄军主帅库图佐夫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战术,直到日法军历经博罗迪诺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进入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时在国内又有一位马莱策划了一次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军从俄罗斯撤退
俄罗斯的寒冬,无时无刻不出现的俄国追军和游击队使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畏惧了,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从此,让整个欧洲都战栗的大军已经不复存在,远征俄罗斯失利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拿破仑意识到,日益衰落的法国面对的敌人将是曾经被迫臣服于他的欧洲国君们。不出所料,第二年,第六次反法同盟组成了,而拿破仑也无力再次创造五次大败反法同盟的奇迹了。
  战败、流放、百日政权与滑铁卢
  1813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针对拿破仑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短暂停战后,随着奥地利倒入反法同盟时,联军的力量超过了拿破仑。战火再度在欧洲燃烧,在10月的莱比锡战役法军被击溃,莱茵联邦宣布解散,反法同盟再次开出停战的条件,那就是法国的领土恢复到1790年时的状态,拿破仑视为侮辱,拒绝接受,1814年拿破仑重新组织军队再战,然而只有10万人了。在1814年战役法军屡战屡胜,但是大势已去,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拿破仑希望让他的儿子罗马王以拿破仑二世的名义继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绝。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人软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拿破仑别无选择,他密切注视着法国局势的变化,军队和人民对路易十八为首的法国贵族的剥削忍无可忍,几乎都认为拿破仑才是他们真正的君主,拿破仑意识到复辟的时候来临了,他最后在日逃出小岛,率领700士兵于3月1日回到法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拿破仑一路发表演讲宣布自己将给法国带来和平,不再向外扩张,而且他不会再实行专制统治,而是改为君主立宪制,确保人民的自由。国王屡次派兵堵截,但是所有军队一见到皇帝就阵前倒戈。康巴塞雷斯、达武、马雷、内伊、苏尔特等文武大臣又回到了他的身边。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百日王朝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估计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珅在环境中渗透出来。
  他去世后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在旺多姆圆柱上。1840年,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o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该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
  拿破仑指挥的著名战役和历次反法同盟
   历次反法同盟&&时间 成员国 拿破仑指挥的著名战役 结果
第一次反法同盟&&年 英国、奥地利、普鲁士、荷兰、西班牙 土伦战役、镇压保王党战役、阿科拉战役 法国取得胜利
第二次反法同盟&&年 英国、奥地利、土耳其、俄罗斯 马伦哥会战 法国胜利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 英、俄、奥 乌尔姆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 俄、奥战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
第四次反法同盟&&年 英、俄、普 耶拿战役、艾劳会战、弗里德兰战役 法胜,法、俄、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年 英、普、奥 瓦格拉姆战役 法胜,签订《维也纳和约》
第六次反法同盟&&年 英、俄、普、瑞、奥 莱比锡战役 拿破仑兵败被俘,囚于厄尔巴岛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 英、俄、奥、普 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再次战败,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极盛时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疆域(1812年)拿破仑的影响
  著名的法兰西共和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仑o布宛纳巴,1796年才改为“波拿巴”。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易于犯下令人瞠目的盲动性错误,如远征埃及、入侵西班牙陷入两线作战以及后果最为严重的1812年侵俄战争。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像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拿破仑在雾月政变后任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虽然名义上是三人执政,实际上拿破仑掌握了整个国家的政权。拿破仑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1800年他创办了法兰西银行。他还立法确保农民对小块土地的所有权。他藐视教皇代表的神权,1802年他与罗马教皇庇护七世签订了《政教协议》,确保宗教和平。拿破仑竭力加强中央官僚集权,建立以自己为主席的参政院,他取消了地方自治选举制度,郡守、市长、县长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国民议会机关的权力被削弱,立法院、保民院和元老院都无权决定国家立法,形同虚设。但是这些政策,虽然也可以表现拿破仑的野心,但是热爱自由的法国人却接受了,因为大革命后所谓的“自由”“民主”不仅没有给他们安定,反而把法国弄得四分五裂,他们甚至在1804年投票决定拿破仑称帝都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这一决议。拿破仑加强了报刊审查制度,对雅各宾派的激进要求,保王党分子的叛乱活动和工人的风潮一律加以镇压,然而拿破仑称帝后,他逐渐倾向于向封建势力妥协,他分封了新贵族,变相恢复了世袭制,他允许逃亡贵族回国,并发还未出售的田产,他的军队发动了一次次的侵略战争,欧洲大陆在1812年时除了俄罗斯外,大多数国家要么是法国的附庸国、要么是被迫向他割地与他结盟的国家。
  然而拿破仑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杰作,是《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律,分3篇,35章,2281条,法典在1804年推出,它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大多数条款拿破仑亲自参与了讨论,这部法律的原名是《法兰西共和国民法典》,它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在拿破仑的军队占领的国土曾强迫实施,因此《拿破仑法典》在历史上流传甚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法律几乎都借鉴了这部法典,当拿破仑战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时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多次胜仗,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是歇斯里底大发作,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耸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拿破仑是个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果实,击败了外来侵略者,埋葬了旧的专制政权,然而他同时镇压了继续前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入侵欧洲诸国,建立了新的专制政权,是历史上一个最值得争议的人之一。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兰西共和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兰西共和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拿破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实力,使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这个实际上的自治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了。
  拿破仑做了一笔交易,这件事看来和他的主要意图无关,然而却成为他一生中产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响的一件事之一。那就是1803年拿破仑向美国出售了一片辽阔的土地。他认识到要保卫法兰西共和国在北美占据的土地不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掠夺,想必是非常困难,此外他资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约也许是整个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土地转让,使美国成为一个接近占有一个洲的面积的国家。如果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就很难预料美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会与今日的美国迥然不同。的确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美国能否成为一个大列强国都很难说。
  当然拿破仑并不是促成签订路易斯安那契约的唯一因素,美国政府显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兰西共和国要价非常低廉,似乎无论哪届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愿意做这笔生意,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出售路易斯安那领土的决定却只是通过拿破仑一个人做出的。
  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土伦战役到滑铁卢战役的23年间指挥了无数次战役,而且大多数都是胜仗。虽然他的战争有侵略性的一面,激起被侵略国人民的反抗,但是也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有趣的是,他在18岁以前始终认为法国不是他的祖国),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1855年英国维多利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老残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拿破仑年表
& & 1769年 8月15日————生于科西嘉阿雅克修。
  1778年12月15日————离开故乡前往法国。
  1779年1月1日————————进奥顿中学。
  5月13日———————进布里埃纳军事学校。
  1784年10月19日——————进巴黎军官学校。
  1785年2月24日———————丧父。
  9月1日————————被任命为瓦朗斯拉费尔炮兵团炮兵少尉。
  10月30日——————离开巴黎前往瓦朗斯。
  1786年9月15日———————返回科西嘉。
  1787年9月12日———————由科西嘉回到巴黎。
  1788年1月~5月———————返回科西嘉。
  6月———————到奥松服役。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9月——————————返回科西嘉。
  1791年1月底—————————从科西嘉前往法国。
  4月1日————————升任中尉。
  7月16日———————任瓦朗斯炮兵四团军官。
  9月1日————————返回科西嘉。
  1792年4月1日————————被选为阿雅克修国民自卫军中校。
  5月28日———————前往巴黎。
  10月15日——————返回科西嘉。
  1793年2月——————————参加马达莱纳岛远征。
  3月3日————————与保利决裂。
  6月1日————————全家从科西嘉前往土伦。
  9月16日———————接任围攻土伦的炮兵指挥。
  10月18日——————升任少校。
  12月19日——————土伦战役。
  12月22日——————升任准将。
  1794年2月6日————————接任意大利军团炮兵指挥。
  8月9日————————以叛国罪嫌被捕。
  8月20日———————无罪释放。
  1795年5月~8月———————因拒绝接受步兵职务而退职,闲居巴黎。
  8月20日———————在救国委员会地形测绘局任职。
  10月5日———————受命**迫月13日叛乱。发起镇压保王党战役。
  10月26日——————升任少将,担任法国内防军司令。
  1796年3月2日————————任意大利军团总司令。
  3月9日————————与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结婚。
  3月26日———————正式接管意大利军团。
  4月12日———————在蒙特诺特击败奥军。
  4月13日———————在米莱齐莫击败撒军。
  4月15日———————在代戈击败奥军。
  4月21日———————在芒**击败撒军。
  4月28日———————在凯拉斯科同撒丁王国签订停战协定。
  5月10日———————在洛迪击溃奥军。
  5月14日———————进入米兰。
  8月3日————————在洛纳托击败奥军。
  8月5日————————在斯蒂维耶雷击败奥军。
  9月4日————————在罗韦雷多击败奥军。
  11月15~17日———在阿尔科拉击败奥军。
  1797年1月14日———————在利沃里击败奥军。
  4月18日———————在累欧本同奥地利签订和约初步条款。
  10月17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
  12月6日———————返回巴黎。
  1798年3月5日————————被任命为东方远征军总司令。
  5月19日———————离开土伦,远征埃及。
  6月10日———————占领马耳他。
  7月1日————————在亚历山大港登陆。
  7月21日———————金字塔之战。
  7月24日———————占领开罗。
  8月1日————————法国舰队在阿布基尔湾被歼。
  1799年2月10日———————开始远征叙利亚。
  3月7日————————攻克雅法。
  3月28日~4月1日——围攻阿克尔城失败。
  5月17日———————退回开罗。
  7月25日———————在阿布基尔歼灭土耳其军队。
  8月22日———————把军队交给克莱贝尔,率亲信冒险回法国。
  10月9日———————在弗雷居斯登陆。
  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
  12月12日——————被选为第一执政。
  1800年5月6日————————离开巴黎,往前线指挥第二次意大利战役。
  5月20日———————率预备军团越过阿尔卑斯大圣伯纳德山口。
  6月9日————————芒提贝洛之战。
  6月14日———————马伦哥会战。
  7月28日———————法奥两国签订和平草约。
  11月5日———————法奥之间战争再起。
  12月3日———————莫罗在霍恩林登击败奥军。
  12月24日——————圣尼凯斯街谋杀拿破仑事件。
  1801年2月9日————————同奥地利签订吕内维耳和约。
  3月29日———————同那不勒斯缔结佛罗伦萨和约。
  4月——————————在布伦建立侵英基地。
  7月15日———————同罗马教皇签订政教协议。
  10月1日———————同英国签订伦敦和约初步条款。
  10月8日———————同俄国签订协议。
  1802年3月25日———————英法签订亚眠和约。
  8月2日————————被任命为终身执政。
  1803年3月11日———————命令成立两只侵英舰队。
  5月16日———————废除亚眠和约。
  5月18日———————英国向法宣战。
  1804年2月13日———————王党分子暗杀拿破仑阴谋失败。
  3月20日———————枪杀当甘公爵。
  3月24日———————颁布拿破仑法典。
  5月18日———————元老院宣布拿破仑为皇帝。
  5月19日———————晋封18位将军为帝国元帅。
  12月2日———————巴黎圣母院加冕。
  1805年4月11日———————英俄缔结同盟。
  5月26日———————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6月4日————————兼并热那亚。
  6月7日————————任命欧仁·博阿尔内为意大利副王。
  8月3日————————在布伦军营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
  8月9日————————奥、英、俄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8月24日———————布伦军营解散,帝国大军开往中欧。
  9月25日———————帝国大军越过莱茵河。
  10月20日——————乌尔姆战役,拿破仑大胜。
  10月21日——————英舰队在特拉法加海角歼灭法舰队。
  11月14日——————进入维也纳。
  12月2日———————奥斯特里茨战役,这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天
  12月26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
  1806年3月30日———————封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
  6月5日————————封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
  7月12日———————任莱茵同盟保护人。
  8月6日————————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解散。
  10月1日———————普鲁士向拿破仑发出最后通牒。
  10月7日———————法军侵入普鲁士和萨克森。
  10月14日——————耶拿战役及奥尔斯塔特会战。
  10月27日——————进入柏林。
  11月21日——————颁布柏林敕令,宣布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
  12月19日——————进入华沙。
  1807年2月8日————————艾劳会战。
  6月14日———————在弗里德兰战役击败俄军。
  6月25日~7月9日——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提尔西特会晤。
  7月9日————————法、俄、普三国签订和约。
  8月18日———————封热罗姆·波拿巴为威斯特法利亚国王。
  10月27日——————与西班牙国王签订密约。
  11月30日——————朱诺率军占领里斯本。
  1808年3月24日———————缪拉进入马德里。
  6月6日————————立约瑟夫·波拿巴为西班牙国王,缪拉为那不勒斯国王。
  7月22日———————杜邦在拜兰向西班牙游击队投降。
  8月1日————————威灵顿率英军在葡萄牙登陆。
  9月27日~10月14日-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爱尔福特会晤。
  11月5日———————去西班牙督战。
  12月4日———————进入马德里。
  1809年1月24日———————离开西班牙回巴黎。
  4月9日————————奥军进入巴伐利亚。
  5月13日———————进入维也纳。
  5月22日———————埃斯林会战。
  7月5日~6日—————瓦格拉姆战役。
  7月7日————————软禁罗马教皇。
  10月14日——————法奥两国签订肖恩布鲁恩和约。
  12月14日——————宣布与约瑟芬离婚。
  1810年4月2日————————同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结婚。
  7月9日————————宣布荷兰并入法国。
  8月21日———————贝尔纳多特元帅被立为瑞典王储。
  1811年3月20日———————其子罗马王波拿巴(拿破仑二世)诞生。
  12月4日———————开始准备征俄战争。
  1812年2月24日———————法普两国缔结同盟。
  3月14日———————法奥两国缔结同盟。
  4月27日———————沙皇以最后通牒要求法军退出普鲁士。
  6月22日———————向俄国宣战。
  6月24日———————法军越过涅曼河。
  6月28日———————进入维尔纳。
  7月22日———————威灵顿在西班牙击败马尔蒙。
  8月18日———————进入斯摩棱斯克。
  9月5日~7日—————博罗金诺战役。
  9月14日———————进入莫斯科。
  10月19日——————撤出莫斯科。
  10月23日——————巴黎发生马莱政变。
  11月28日——————法军渡过别列津纳河。
  12月5日———————离开大军回国。
  12月13日——————法军渡过涅曼河。
  12月18日——————抵达巴黎。
  1813年3月16日———————普鲁士对法国宣战。
  5月2日————————卢岑之战。
  5月20日———————包岑之战。
  6月4日————————与联军签订停战协定。
  6月21日———————威灵顿在西班牙维多利亚击败法军。
  7月4日~8月10日——布拉格会议。
  8月12日———————奥地利向法国宣战。
  8月17日———————战端再起。
  8月26日———————德累斯顿战役。
  10月16日~19日——莱比锡战役,拿破仑战败。
  11月2日———————从莱比锡退到梅因兹。
  1814年1月11日———————那不勒斯国王缪拉与奥国单独媾和。
  1月25日———————离开巴黎前往夏龙指挥军队。
  1月27日———————在圣迪埃击败普将约克。
  1月29日———————在布里埃纳打败布吕歇尔。
  2月10日———————在尚波贝尔全歼奥尔苏费耶夫的俄国师。
  2月12日———————在蒙米赖击败萨肯军。
  2月14日———————在沃尚击败布吕歇尔军。
  2月18日———————在蒙特罗击败施瓦岑贝格军。
  3月31日———————反法联军进入巴黎。
  4月2日————————元老院宣布拿破仑退位。
  4月6日————————拿破仑宣布退位。
  4月11日———————签订枫丹白露条约。
  4月20日———————在枫丹白露告别近卫军。
  4月26日———————路易十八宣布即位。
  5月3日————————路易十八进入巴黎。
  5月4日————————拿破仑抵达厄尔巴岛。
  5月29日———————前妻约瑟芬去世。
  5月30日———————第一次巴黎和约。
  11月1日———————维也纳会议召开。
  1815年2月26日———————逃离厄尔巴岛。
  3月1日————————在儒昂港登陆。
  3月20日———————进入巴黎,开始百日统治。
  4月4日————————惠灵顿从维也纳到布鲁塞尔。
  4月23日———————颁布帝国宪法补充条款。
  6月12日———————离开巴黎前往比利时前线。
  6月16日———————林尼战役。
  6月18日———————滑铁卢战役。
  6月21日———————返回巴黎。
  6月22日———————第二次退位。
  7月7日————————反法联军进入巴黎。
  7月8日————————路易十八第二次即位。
  10月16日——————拿破仑到达圣赫勒拿岛。
  11月20日——————第二次巴黎和约,成立四国同盟。
  1821年5月5日————————在圣赫勒拿岛逝世。
  1840年12月15日——————遗体运回巴黎安葬。
  《论拿破仑》 ——歌德
  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
  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
  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
  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掂量,
  坚定有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
  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
  这就是你的作为:
  篷山之外,遥不可攀者,
  你却能悄悄地据为己有;
  前途障碍多多
  你明辩,你思索,你了如指掌,
  时机一到,你应运而起,从此发生了这一切……
  敌人以战争与死亡,从国内外夹攻,
  内忧外患仍频,你却岿然屹立……
  世人无不惊愕,议论纷纷,
  他们满脑袋胡思乱想,
  除了蝇营狗苟,他们又关心什么?……
  这个魍魉世界,向我们索取,
  乞求财富、恩典和地位,
  即使予所亲者同贵同荣,
  爱情难以满足,他们要吞没整个王国。
  他对这个人亦复如此。——让我们广为宣告,
  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计!
  任何人,无论是谁,
  其幸福总有尽头,末日亦必将来临。
  马克思与恩格斯论拿破仑
  拿破仑是充分表现了1780年新形成的农民阶级的利益和幻想的唯一人物。农民阶级把他的名字写在共和国的门面上,宣布要对外国进行战争,在国内要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进行斗争。
  拿破仑在农民眼中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纲领。
  他们举着旗帜,奏着音乐走到投票箱跟前去,高呼:“打倒捐税,打倒富人,打倒共和国,皇帝万岁”。
  隐藏在皇帝背后的是一个农民战争。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策7卷第50页。
  拿破仑是革命的恐怖主义对这次革命所公开宣布的资产阶级社会反其政治的最后一次战斗的体现。
  的确,拿破仑已经了解到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他已经懂得,资产阶级社会的无阻碍的发展、私人利益的自由运动等等是这种国家的基础。
  他决定承认和保护这一基础。他不是一个空想的恐怖主义者。但是,拿破仑还是把国家看做目的本身,而把市民生活仅仅看做司库和他的不能有自己的意志的下属,他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从而完成了恐怖主义、他充分地满足了法兰西民族的利已主义,但是他也要求资产阶级在为了达到侵略的政治目的而需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事业、享乐、财富等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l57—158页。
  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在欧洲帝王中间取得首屈一指的声誉,因此他尽量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他们的宫廷一样。他降低到了其他帝王的水平,他力图得到和他们同样的荣誉,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
  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8页
  要是反对拿破仑的战争确实是争取自由、反对暴政的战争,那么结果就应该是所有被拿破仑征服了的国家,在拿破仑垮台之后,都宣布平等的原则,享受到平等原则带来的幸福。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就英国方面来说,战争是由惊惶失措的贵族发动的,并且得到了财阀的支持。
  这些财阀找到了取之不尽的利润泉源:接二连三的借款;国债的增长;以及他们有可能渗入南美市场,在那里倾销自己的工业品,夺取他们认为能使自己的腰包塞得更满的、原属于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
  他们力图使不列颠威镇四海,以便能够打垮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贸易,如果这个国家的竞争能够成为他们发财致富的障碍的话。最后,他们竭力维护自己从供应欧洲市场取得巨额利润的权利,和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分庭抗礼。
  这就是当时英国统治阶级进行这次长期战争的真正原因。
  至于说法国革命威胁着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这种口实,也只不过表明这种“人类理性的完美创造”无比优越而已。
  从西班牙方面来说,发动战争是为了保卫正统的王位世袭和僧侣专制裁判的原则。
  同上,第639—640页。
  更多马克思主义作家论拿破仑:
  雨果论拿破仑
  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
  拿破仑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
  他的一切战争计划全建立在炮弹上。集中大炮火力于某一点,那便是他胜利的秘诀。他把敌军将领的战略,看成一个堡垒,加以迎头痛击。他用开花弹攻打敌人的弱点,挑战,解围,也全赖炮力。他的天才善于使炮。攻陷方阵,粉碎联队,突破阵线,消灭和驱散密集队伍,那一切便是他的手法,打,打,不停地打,而他把那种打的工作交给炮弹。那种锐不可当的方法,加上他的天才,便使战场上的这位沉郁的挥拳好汉在十五年中所向披靡。
  他是命中注定来为继罗马人而起的法兰西人在统御宇宙的事业中充当工程师的。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雨果《悲惨世界》
  罗曼·罗兰评价拿破仑
  身材短小,颜色黯淡,似乎无底的阴暗的眼,浓厚的黑色髦发。常穿着一件飘荡的黑袍,用一条粗的腰带系住,像进香客一样。不趋时髦,也不遵守社会的狭窄的规矩。在椅子上坐不舒服,却常常盘膝在矮凳上,或栖息在窗台里;时而活泼狂笑,时而沉没在犹豫里。总之,一个活在梦里的大梦想家。
  拜伦《拿破仑颂》(节选)
  完了,但昨天还是一个国君!
  并且有多少君王协助你争战
  而现在,你成了不屑一提的人,
  你还活着,却又如此卑贱!
  这可就是那高踞万邦的王,
  曾把敌人的骸骨铺满大地上?
  他居然这样苟延残喘?
  因为他,曾被错误地叫作“晨星”
  呵,没有人、也没有魔鬼跌得这样深。
  你这个毒心汉!为什么要蹂躏
  那俯首屈膝的你的同种?
  由于只看自己,逐渐变为盲目,
  你使其他的人睁开了眼睛。
  你威武有力,你可以挽救人民,
  但是你,对于崇奉你的人们,
  你唯一的馈赠只是坟墓,
  只有等你覆没了,人们才看出
  原来勃勃的野心比渺小还不如!
  ··· ···
  但是你一定要粉墨登场,
  你必须穿上紫红的外衣,
  仿佛那件愚蠢的皇裳
  遮上胸口就能把往事忘记。
  呵,那褪色的衣服哪去了?
  还有金星,腰带,盔上的羽毛,
  那你所喜欢佩带的玩具?
  呵,喜爱帝国的虚荣的顽童!
  你的玩具是否都无影无踪?
  ······
  附注:拿破仑的起居
  拿翁在巴黎,习于21:30时就寝入眠,第二天清晨03:00起床,03:30起批阅公文及召见文武大臣,夜眠仅5、6小时。
[ 本帖最后由 wangzhen123666 于
18:39 编辑 ]
CPU:英特尔 至强 E3-1230
主板:华硕P8P67 LE
显卡:盈通GTX560TI 1G游戏高手海螺版
硬盘:希捷新酷鱼 2T 64M 7200
内存:金士顿 4G X2
电源:安钛克VP450W DVD:先锋DVD 机箱:华硕TA515 散热器:超频3红海 显示器:22寸
大英帝國英格蘭總督美國第101空降師副班長
UID2141939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在线时间623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9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帖子精华2积分1962金钱110 荣誉57 人气8 评议0
18:43:03 上传
凯撒大帝,古罗马的象征。同时他也是一位极会用兵的人物。他征战高卢,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后来,他与庞培争雄,在法萨罗一战以弱胜强,一举击溃庞培。其后兵锋指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兰王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