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膛炮能否改装成韦特沃斯后膛来福炮炮?

铁血宏图 正文卷 第273章 后膛炮(第二更,求支持) 历史军事,大家读书院 - 网络文学门户
-& 正文卷 第273章 后膛炮(第二更,求支持)
| 『&提示:本系统支持键盘左右方向键[←][→]翻页&』
正文卷 第273章 后膛炮(第二更,求支持)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o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文翰要来了!&&&&接到从上海传来的信息,朱宜锋看着信上的内容眉头一直紧蹙着,这封信并不仅仅只是带来了文翰要来武昌的信息,还有英国领事馆内传出的情报,这个时代各国对于间谍几乎没有多少防备,驻外领事馆同样也是如此,而早在几个月之前,张森就已经在英国领事馆内安插了眼线。&&&&“伦敦维持英国在华利益的决心以及租界的利益是不变的!”&&&&看着信上的内容,朱宜锋的手指轻轻的扣击的桌面。从现在掌握的情报,得看尽管英国已经卷入了克里米亚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牺牲在华利益。这意味着他们在鸦-片问题上,很有可能不会做出让步。&&&&这意味着自己必须要做好其他的打算,也就是用最强硬的方式表明态度。&&&&“万国公法不如几门大炮,几纸条约不如一筐炸弹,说到底,自己还是要持剑经商,举刀谈判啊。”&&&&在出这一声感叹之后,朱宜锋颇为无奈的笑了笑,有时候自己还是把一些问题想的太过简单了,或许现在英国无力东顾,受限于自身的力量,他们或许会接受广东目前的禁烟之举,但如果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解决零丁洋的各国鸦-片船,如此一来,势必将会导致冲突的生,而这显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实在不行就打一仗!”&&&&尽管嘴上的话说的愤愤不平,深知自己实力的他也只是抱怨一声,现在和英国人打一仗,那是不到最后关头,都不会做出的最后选择。&&&&但在另一方面,未来中国与英国的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英国未来的政策所决定的。&&&&熟悉历史的朱宜锋知道,作为世界第一霸权的英国,虽然赢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成功地堵住了俄国人在近东南下的通道,但随着欧洲建立了新的均势,英国人开始不再热心参与欧洲事务,而是更多地投身于殖民地的拓展。&&&&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与奥地利的传统同盟关系解体,约束欧洲的保守力量瓦解,这推动了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而在俄罗斯越来越积极地向东扩张之中,刚刚统一的德国,为了避免和法、俄两国陷入两线作战,也积极鼓励沙俄向东扩张。而对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级大国英国来说,要继续有效遏制俄罗斯,其焦点就在东方:扶持中国成为反俄战略盟友,乃是当务之急。&&&&但这同样也使得未来自己还有另一个选择——借助英国的帮助与支持,在未来英国决裂之前获得更多的利益。无论是未来统一中国,或者染指南洋,都需要英国的帮助,就这一点而言,与英国开战是不智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来说,朱宜锋既在压片问题上做出让步,同样更无法忍受英国人占领的香港。无论如何香港都必须要收复,鸦-片与香港都是最基本的原则问题。&&&&“看来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先做好战争的准备!军队今天差不多可以开始着手扩军了,训练个几个月,这一批学员应该也就毕业了。”&&&&义军的一直有限根本的原因是军官不足,尽管武昌的武备学堂已经设立了一年,但到现在一共只培养出了不到一千名军官,而且这些军官与西方的眼光来看啊,还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只接受了八个月左右的初级军官教育,只有其中最优秀的军官生,才能再上六个月的高级班。&&&&之所以注定这种短期教育机制,是因为义军需要军官,准确的来说是义军的现代化需要,接受新式军事教育的军官,当然,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军队,保证军队对自己的忠心。还好,这个时代军事理论知识远没有后世那么丰富。即便是在七十年后的黄埔,那些名声显赫的黄埔生,不也仅仅只是接受半年的军事教育吗?&&&&“再不行就把第二期学员的学制缩短至六个月!”&&&&想到黄埔军校短期教育,朱宜锋暗自在心里嘀咕道。&&&&“看来要让兵工厂提前准备好这六百柄“军人魂”了……”&&&&他口中的“军人魂”,是朱宜锋授予武备学堂毕业生的短剑,因为剑身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样,也被称之为“成仁剑”,其喻意非常简单——在必要进他们应以此剑自杀殉国,“成功成仁军人之魂”,不成功,便成仁,对于军人而言,没有第三个选择。&&&&“去兵工厂看看吧!”&&&&想到最近兵工厂那边并没有多少消息,朱宜锋心有所动,不顾天空正下着雨,便直接走出了大门,雨势逐渐加大,雨点不断落在他宽阔的肩膀上,他挺起双肩,竖直颈背,无视于即将凶猛而来的雷雨。&&&&雨滴打在小气轮舷窗的玻璃上,出噼啪的微响,留下一个椭圆的水痕。不等这个水痕散开去,又有一个椭圆叠上来。渐渐地,玻璃上便有一道道的水痕滑下去……o&&&&在来到兵工厂后,朱宜锋并没有耽误,直接去见了徐树珊。而对汉督的突然造访,徐树珊显得有些意外,但在片刻的惊讶之后,他则开口说道。&&&&“汉督,您来的正好,臣正准备等雨停了,派人去府中报告,后膛炮,我们已经制造出来了!试射的效果很好!”&&&&“什么?已经制造出来了?在那,我们现就过去看看!”&&&&不做任何逗留,朱宜锋便顶着雨,来到了铸铁车间旁边存放大炮的仓库。一进仓库,在上百门旧式的前装火炮中,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后装炮,两门大小不一的后膛炮,并列排放着。&&&&“就是这个?”&&&&朱宜锋地蹲到大炮旁,顺手用手摸了摸炮尾的炮栓,沾了一手黏糊糊的黄油。&&&&使用锻铁制成的炮管表面呈现青黑色,因为是锻铁的炮身,和青铜和铸铁炮身的质感根本不一样,一看之下与其说是一门炮,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把利刃。&&&&“汉督,锻铁车轴是最好的制炮原料,其材质坚硬接近钢,这意味着它的炮管可以更薄更轻,因为我们有大小两种车轴也就是蒸汽机车和客货车轴的关系,所以我们制造了两种口径不同的火炮。这边的为重型火炮,口径为1o5公厘,它可以将12.5公斤的炮弹射至5.3公里之外,虽说其炮弹重量接近28磅,但其重量仅为1213公斤,相比之下12磅拿破仑炮全重为11o9公斤,但其炮弹重却两倍多于其,射程精度皆非其所能敌,其可以用作为攻之重炮。虽然至于旁边的这一门,则使用较细的小型车轴制成,所以口径较小,口径为88毫米,其炮弹重量为7.25公斤,射程可达6公里之远,而它的重量仅只有448公斤,相比于前者,它更易挽拉,炮轻自然也就更适合部队之用,臣还准备采用缩短身管,以进一步减轻重量,以臣的估计,如果使用较短的18倍口径身管,虽说其射程可能下降至5.5公里,但其重量应该能控制在38o公斤左右……两者结构相似,闭锁机构均为汉督明的立式炮闩,开闭迅,瞄准装置则借鉴拿破仑炮,由表尺、准星等构成,炮架为拿破仑式,分前加后架,后架装有辕杆,可用骡马挽拉,车轮用6段木料镶成,以铜制轮夹镶配,炮弹皆为铸铁制成,使用金属弹壳弹,弹尾嵌有铅环……”&&&&徐树珊掩饰不注脸上的得意之色,在过去的半个月里,他一面研究金属弹壳,一面研制这两门火炮。一开始认为最困难的弹壳,反倒相对更为简单的一些,凭着朱宜锋纷制的几张草图,本身就是机械工程师的他便对制造铜元压力机进行了修改,制造了新的模具,就可按步骤生产,虽说其中有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但至少已经制造出了金属弹壳,接下来只需要逐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就行了。&&&&而真正的难题却是后装炮的研制,尤其是炮闩的内部结构,一开始徐树珊以为既然已经有了简单的图样之后,应该很轻易的便制造出来,但实际上那份草图只是给出了闭锁炮膛。至于怎么击底火、怎么抽出药筒,都没有给出答案。而这正是徐树珊需要解决的。&&&&“这是我们制造的后装炮?”&&&&看着这两门大小不一、口径不同的后装火炮,朱宜锋边说,边从炮口看黑黝黝的炮膛内部。&&&&“能把炮尾的栓门打开来给我看一看吗?”&&&&朱宜锋抬头问道,。&&&&徐树珊亲自走到炮尾,一把握住炮栓上的拉杆,“咔嚓”拉开了炮栓。瞬间,光线穿过炮膛,把炮膛内部整齐划一,间隔分明,弯曲的如同艺术创作一般的膛线,呈现给朱宜锋的面前,膛线极为的整齐,弹膛光洁非常。&&&&“无论是1o5公厘火炮,亦或是88公厘火炮,皆是48根膛线,每根膛线都是用美国制造专用膛线机拉制!”&&&&“好了,我知道了!”&&&&摆摆手止住徐树珊的话,朱宜锋神情兴奋的说道。&&&&“现在我们就去打几试试。”&&&&“可是,现在正下着雨……”&&&&不等徐树珊说完,朱宜锋便立即说道。&&&&“下雨?难不成下雨咱们就不打仗了吗?这下雨了,不是正好试验吗?”(未完待续。)8
更多精彩小说,欢迎访问大家读书院 http://www.dajiadu.net
本作品《铁血宏图》为私人收藏性质,所有作品的版权为原作者 无语的命运 所有!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将作品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阿姆斯特朗炮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阿姆斯特朗炮
是一种大型,在1855年由首先发明出来。设计者是威廉姆·阿姆斯特朗爵士(Sir William Armstrong)。
阿姆斯特朗炮简介
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子母炮
制造方为埃尔斯维克军械公司(Elswick Ordnance Company)和皇家军备局(Royal Arsenal)的伍尔韦奇工厂(Woolwich)。阿姆斯特朗炮是英国陆海军使用的早期后装炮。在后来的英国海军的铁甲舰上也有搭载。
阿姆斯特朗乃是一个世界军事史上有着盛名的武器家族。广义上的“阿姆斯特朗炮”是泛指由19世纪英国著名火炮专家Sir William Armstrong所建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开发的一系列大中口径火炮。该炮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日本近代史有巨大渊源,同时与我国也有巨大渊源。
中,英军利用阿姆斯特朗炮迅速攻破了。
阿姆斯特朗炮起源
1854年,阿姆斯特朗爵士与英国战争部接触,得知战争部需要一种新的火炮设计。为此,他开始设计阿姆斯特朗炮,最开始的设计是一种3磅的后膛装填线膛炮。后来,他将设计改为5磅炮。设计提交后制造方迅速就制成了样品。
英国战争部最终于1858年决定采用阿姆斯特朗的设计。期待着该炮作为最新锐武器能有优秀的表现。为此英国政府购买了火炮专利权并立法禁止输出该火炮。
阿姆斯特朗11英寸前膛炮
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战争部仅将此设计用于小型火炮上来完成“特殊野战用途”。最开始完成三种是6磅的山炮和小型野战炮(64毫米)。为马拉炮兵制造的一种9磅炮(76毫米)和12磅野战炮(76毫米)
阿姆斯特朗最开始并未考虑要设计更强劲的火炮。但是他的设计在测试中表现很好,所以战争部要求他拿出更强力的设计。于是阿姆斯特朗拿出来几个新设计。主要的设计有三种。第一种设计是20磅(95毫米)野战炮,第二种则是40磅(121毫米)的攻城炮,第三种是110磅(180毫米)重炮。
这三种设计完成后,1859年英军使用装甲靶舰“特鲁西”(Trusty)号来实弹射击测试各型阿姆斯特朗炮。受测火炮为40-100磅之间的诸版本(120-152mm),测试中发现均无法穿透特鲁西号的102毫米锻铁铁甲。但是测试中英军认为该炮在射程和准确性上都十分让人满意。基于这些理由决定采用该炮。
除了一种为新西兰设计的20磅短程野炮以外基本都先后为英国海军所采用。英军采用该炮之后最开始仅在巡洋舰等大型军舰装备2门左右。
勇士号所装备的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阿姆斯特朗爵士完善了他的设计,并成功的设计出了口径更粗的版本。新版本最终成为了实战用阿姆斯特朗炮。
1861年下水的铁甲舰勇士号(Warrior)上装备了大概10门左右。随后英军舰队逐渐增加这种火炮的装备量。但是因为该炮过于精密,生产量上不去,所以仍然还是大型战舰使用的装备。
1862年萨英战争结束后,因为在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屡出问题,英军内部对火炮的可靠性及其怀疑,英国政府随后决定组成一个委员会来处理阿姆斯特朗炮的问题。
1863年英国军械评议委员会(Ordnance Select Committee)开始调查阿姆斯特朗炮并对前膛炮和后膛炮的各自优点进行比较。
1864年,(因为在萨英战争中的表现)英国政府宣布停止制造阿姆斯特朗后装炮。随后委员会发表报告,从而在理论上支持了政府的这一决断。
委员会的报告认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多重膛线,铅涂弹和后装填设计相当的复杂和低效。尽管很有威力,但是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导致其价格高昂,不适于批量制造。而且因为萨英战争中的火炮事故使其可靠性受到质疑。所以委员会认为阿姆斯特朗炮不适合做为主力火炮上战场。(此报告不排除有阿姆斯特朗的 竞争对手恶意中伤的可能)经过对比,委员会对于前装炮非常看好,因为前装炮技术相对成熟,可靠性好而且便宜。所以委员会认为前装炮更适合战场的需求。
然而,尽管前装炮有着更便宜更安全更成熟的优点,尽管委员会对阿姆斯特朗炮大加鞭挞。但是最后在报告中委员会还是对阿姆斯特朗炮的威力和先进性予以了高度的评价。(最受诟病的难以排除迟发弹和卡壳弹的问题在后来设计的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中得到了解决)随后的调查虽然对于后装系统予以肯定,但是后装炮的昂贵造价还是让委员会建议政府采用前装炮。
后膛阿姆斯特朗舰载炮
由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1870年,英军开始撤装后装炮,以前装炮代替。为了能让前装炮也使用膛线,阿姆斯特朗在1866年向战争部递交了他的前装设计。在设计中对炮弹进行了修改。在炮弹外壳上车以凸起纹路以配合膛线。然而在 火炮测试中发现这种设计非常糟糕。以100磅新设计型前装炮射击装甲板发现即便是4英寸的装甲板在50码内都无法穿透。从而证明了这种设计之失败。
为了弥补不足之处。阿姆斯特朗随后开始了新的设计。
1876年阿姆斯特朗向英国海军部提交了重100.2吨,口径450mm(17.76英寸)的重炮设 计。这就是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但是(由于委员会报告)海军部对此设计不感兴趣。再次失手的威廉姆爵士结束了跟埃尔斯维克公司的合作,回乡自办工厂和武器公司,阿姆斯特朗军械公司从此诞生。
因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成功,所以威廉姆爵士被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武器设计师。他的公司成立后,各国军方慕名而来。这个百吨阿姆斯特朗炮的设计引起了意大利军方的很大兴趣。于是在1880年,意大利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一批百吨前装阿姆斯特朗炮,装备在两条新战列舰杜里洛号(Duilio)和单达洛号(Dandalo)。每舰配备4门左右。口径达450mm(17.76英寸)。这巨炮在当时创下了世界记录。
意大利装备此种重炮后,其海军力量对当时英国的保护地直布罗陀和马耳他就造成了威胁。但在一开始英国并不认为意大利海军能够给马耳他和直布罗陀造成很大的 威胁。因为这两艘意大利船都是22英寸的铁甲,并不能抗住直布罗陀和马耳他的岸防火力。委员会为这两地推荐的火炮都是160吨-200吨的巨炮,其威力足 以摧毁意大利的战舰。自信满满的英国开始投入力量生产委员会推荐的重炮以保持军事力量上的优势。
但是英国虽然百般努力,但是百吨阿姆斯特朗炮已经是当时前装炮的技术自然极限。所以英国的研制不断遭到失败。最后英国不得不放弃研制委员会式重炮。一时之间没有替代品的英军不得不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4门百吨阿姆斯特朗炮。在直布罗陀,英军在维多利亚炮台和玛格达纳佩尔炮台各配置了一门。在马耳他,英军在瓦莱塔(马耳他首都)北部的斯列玛(Sliema)附近的剑桥堡(Fort Cambridge)配置一门。
在南部的卡坎拉(Kalkara)附近的雷尼拉堡(Fort Rinella)配置一门。这些都是英国为了支持马耳他防务而帮助马耳他建设的,总共耗资18890镑。后来维多利亚炮台配置的火炮出现炸膛事故。
光绪壬午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阿姆斯特朗炮
现存的百吨阿姆斯特朗炮仅剩玛格达纳佩尔炮台和雷尼拉堡的两门。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是前装炮时代的巅峰。在完成这两项订货后,阿姆斯特朗一直为英军承造前装线膛炮为生。在此之后因为铁工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均开始采用后装系统来代替前装系统,前装炮的时代走向没落。而阿姆斯特朗爵士曾在后装炮上取得成功,这 让他的公司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19世纪80年代始英军列装大口径后装炮时,同时因为线状无烟火药的诞生使得新型火炮的开发成为可能。于是阿姆斯特朗公司 便投入到新型后装火炮的研制中。随后该公司因承造了17英寸(432mm)的巨炮而再次扬名。
随后阿姆斯特朗公司以开发速射炮而享誉国内外,之后该公司一直以从事于各种各样的兵器开发。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老牌武器公司。
阿姆斯特朗炮实战
英军首次使用阿姆斯特朗炮实战的战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地区对抗清军的战斗。根据罗伯特·斯温霍(Robert Swinhoe)的报告显示在这次战斗中,英军用阿姆斯特朗舰炮来摧毁北塘的清军炮台,炮击重创了清军。尽管清军炮手英勇用火炮予以还击。但是由于炮位胸墙不能为炮手提供充足的保护结果造成很大伤亡。战后调查显示在阿姆斯特朗炮压倒性的火力面前,大部分阵亡的清军炮手都是被炸成两节或是尸体残缺不全。尽显威力的阿姆斯特朗炮一战成名。
清朝水师使用的5寸阿姆斯特朗炮
随后英国因为生麦事件问题向日本发难。1862年,兵在回藩路经生麦村时,造成了数名英国人死伤的生麦事件。英国驻日公使代理尼尔(Edward St. John Neale)负责要求赔偿,在得到幕府的10万英镑的赔偿费后。其气焰大为增长。与萨摩代表的交涉中态度更加强硬。而因为自身立场的问题,萨摩藩拒绝赔偿。于是公使代理尼尔决定直接到萨摩与藩主进行交涉。随行护送的是英军远东舰队的7艘战舰。旗舰是欧亚卢斯号。
6月27日,英军舰队抵达萨摩锦江湾,停泊于谷山乡冲。双方开始交涉。由于翻译问题,萨摩藩拒绝英国方面的赔偿要求,谈判陷入僵局。英方以战争相威胁。并于7月1日强夺了萨摩藩的三艘蒸汽船(白凤丸,天佑丸,青鹰丸)7月2日,萨摩军决定先发制人,萨摩军各炮台集中火力炮击英舰。英舰马上发动反击。由于萨 摩炮台的火炮样式老旧,射程太小。而英军的舰炮样式新颖,射程很远。特别是阿姆斯特朗炮,在远距离炮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但是,由于战前对萨摩军的战斗意志估计不足导致英军战前判断错误。而且燃料和弹药均准备不足。战斗时暴发大风雨导致英舰队的瞄准连连失误。命中率不高。所以炮战结果是英军人员损失较为惨重。其中50人受伤,13人阵亡,物质损失是1艘军舰(旗舰)遭重创(指挥室遭命中,火炮一门炸膛)。萨摩藩方准备相对充足,战斗意志非常顽强。而且借助坚固的炮位胸墙使减少了人员的损失。在英军来袭之前已经做过演习,标定了射击诸元。命中率很高。而且在战斗之前疏散了人员。所以此战中仅阵亡8人,13人受伤。然而萨摩藩的物质损失远大于英军。鹿儿岛城内多处仓库被烧毁,城门被击毁。萨摩军的炮台也基本被摧毁。鹿儿岛城下町燃起大火。510余间房屋被彻底烧毁。烧坏者不计其数。同时萨摩的近代军工厂集成馆和近代铸币厂铸钱局也因为英军的炮击而烧毁。萨摩藩下属的3艘蒸汽船被夺走(后烧毁)。5艘民船被击沉。在这次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的威力在维新志士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然而此战却成为阿姆斯特朗炮的在英军中的绝响。此战中英国海军方配备的100余门火炮中有21门阿姆斯特朗炮,总共向萨摩的炮台倾泻了365发炮弹。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问题频出。多门火炮连发28次后就出现各种问题(早期线膛炮经常出现卡壳,迟发等问题)而不能继续射击。尤其糟糕的是旗舰欧亚卢斯号上的一门阿姆斯特朗炮发生炸膛,迸飞的后膛螺栓导致炮组死伤惨重。造成了此战中英军的最大伤亡。战后调查显示,阿姆斯特朗炮的制造工艺有相当的问题,特别是尾栓和锁栓问题最严重。几乎全部的火炮上的锁栓均出现裂缝,个别炮的锁栓破裂。这让英军对于阿姆斯特朗炮的可靠性甚为怀疑。
于是英国暂停了阿姆斯特朗炮的生产并开始对火炮可靠性进行调查。调查报告显示,阿姆斯特朗炮的垂直锁栓和尾栓均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委员会报告出台后。英国解除了阿姆斯特朗炮的禁令。同意出售阿姆斯特朗炮。消息传出后,记忆犹新的维新志士们立即开始尝试购买阿姆斯特朗炮。阿姆斯特朗炮开始走入日本。
但是在早期维新军手中的阿姆斯特朗炮仍然很少(因为价格非常昂贵。承担不起费用),而且英国流出的阿姆斯特朗炮也很少。直到南北战争爆发时,英国向美国大量输出阿姆斯特朗炮。南北战争结束后,两军剩余了大量阿姆斯特朗炮,其价格大跌。维新军才能购买得起。所以这些剩余火炮大多被日本买走。这才拉开了阿姆斯特朗炮大量装备维新军的时代。
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天价(据称费用可达两每门。而且不能使用旧式火炮的炮弹,所以炮弹也要进口,其费用也很高昂)于是佐贺藩在进口了阿姆斯特朗炮后尝试仿造并取得成功。司马辽太郎的《阿姆斯特朗炮》就是描述这一事件的。
清朝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阿姆斯特朗炮
但是现代研究对于的阿姆斯特朗炮的火炮性能能否达到和原品一致表示质疑。因为制造这样的先进武器首先需要有很高的工业技术水平。阿姆斯特朗炮是当时英国工业技术的最先进产品。佐贺藩的工业技术水平与英国相比尚有差距。其次,这种先进工业品的制造需要搅铁炉,滚轧机,加热炉,水锤等大型成套工业设备来制造材料和车床来切削零件。即便是当时英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也只能在全英设备最高最好的工厂里才能生产这样的火炮。当时佐贺藩并没有这样的设备。而且这些设备都需要有设施完备的大型工厂和熟练的技师方可支撑。而佐贺藩当时虽然有类似设备和优秀的技术人员,但是实际作业能力与英国有差距。
所以当今研究认为佐贺藩的技术力只对于进口的阿姆斯特朗炮予以了改进增强了稳定性。而自造的阿姆斯特朗炮只在部分指标上能够达到英国原装货的水准。
但是即便是仿制的阿姆斯特朗炮,在战斗中也发挥了很大的效用。阿姆斯特朗炮的狂猛火力让佐贺藩兵如虎添翼。上野之战中,维新军仅用了两门阿姆斯特朗炮,就轻松摧毁了彰义队的防御。在随后的戊辰战争中,阿姆斯特朗炮为维新军四处拼杀。屡建功勋,虽然在藤原之战中,由于幕府军占据了优势地形,火炮不能完全发挥威力,导致了佐贺藩兵的失败。但是在之后的会津鹤丸城战役中,佐贺军在四公里外的小田山上部署此火炮猛轰鹤丸城,导致城内死伤惨重。防御被轻松摧垮。佐贺军顺利拿下了鹤丸城。
由于该炮的强大威力。幕府方也大量购买和配备。比如幕府军的开阳号,但是幕府军并未有效利用该炮。维新军在验证了阿姆斯特朗炮的威 力后大量进口和仿制。最后在围攻虾夷共和国之战中,政府军的铁甲舰上装备有大量的80磅阿姆斯特朗炮,给予幕府军以极大杀伤。幕府终于在阿姆斯特朗炮的猛轰下彻底倒台。
台湾基隆市现存的阿姆斯特朗炮
阿姆斯特朗炮在幕末的表现无疑是卓越的,其战绩大大启发了的灵感,所以在司马辽太郎的关于幕末的历史小说中,阿姆斯特朗炮成为最强兵器的代名词。但需要澄清的是,司马辽太郎对阿姆斯特朗炮进行了很大的艺术夸张,而且把阿姆斯特朗炮和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的性能给弄混了。(本文的阿姆斯特朗炮的“速射”性能指相对于旧式前装炮,其装填和发射时间的缩短。后来日军三景舰上的速射炮是小口径高速火炮。)从而创造了一个阿姆斯特朗炮的神话。以至于现在影视剧,电影,小说都深受影响。
再次强调:幕末的日本阿姆斯特朗炮是指这种火炮,中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跟这个炮是两码事。甲午战争中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是新产品,是由法国著名武器设计师哈奇开斯设计,后授权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生产。但是其炮架跟风帆战列舰时代没有太大差别。
阿姆斯特朗炮技术分析
阿姆斯特朗炮由熟铁锻造而成,
清朝时使用的球形开花弹
采取多层复合炮身结构,整炮由大小双管组成复合多层炮身,其中小管内刻有膛线。炮弹为铸铁制。早期炮弹使用球形炮弹,外面像米涅弹一样涂软铅以噬和膛线。中后期则改为现代炮弹式的圆锥弹头。目前没有资料表示这些炮弹使用了信管。铁质的实心弹的重量大概在50公斤左右(110磅炮)。火炮也可以使用,和。
炮弹作用原理和米涅弹非常类似。在炮弹上涂上一层软铅。这样就可以让炮弹有效噬合膛线并旋转。由于是后装炮,所以没有前装炮那种需要降低炮身然后要人跑到前面去装弹的问题。弹药装填时间大大缩短。因为规定了标准装填程序所以可以连续开火。炮身使用铸铁制造。其多层复合炮身比整体铸造式炮身来说其重量大大减轻。因此,该炮性能远比同时代其他种类火炮优秀。该炮可以使用实心弹和。1858年英军决定将该炮列为制式火炮。
阿姆斯特朗炮的一大对20世纪火炮设计有重大影响的发明是阿姆斯特朗式的压缩式炮管。所谓压缩式炮管指的是一种火炮炮管内膛的设计方法。其具体内容是从炮膛开始相当距离的炮管内径都是平行的,接下来大幅缩小造成所谓的压缩,最后将内径压缩至最终口径相同的平行内径炮管中。在阿姆斯特朗炮上的设计是,身管内径后部的6英尺左右的炮管内径比起前面的内径明显小。当装填完毕发射时,这6英尺的小内径可以磨掉炮弹上的铅涂层。这样当炮弹开始旋转着进入炮管的时候,其直径就可以和火炮口径相符。这个设计大大增加了弹道稳定性。
阿姆斯特朗炮构造分析
以110磅阿姆斯特朗炮为例:
110磅阿姆斯特朗炮技术指标
磅数:110  重量:4.1t  类型:后装线膛  口径:178mm  弹重:50kg  炮口初速:358m/s
右图为7英寸(178毫米)110磅炮的双面图。
1——垂直式锁栓(vent piece)的把手:这是阿姆斯特朗炮最大的特点。该把手的作用是提出锁栓,火炮发射之前需要将锁栓塞回去以完成火炮的气密,防止泄露火药气体。在第二图里以鲜红色部分表示。  2——螺旋式火炮尾栓(breech screw):用以装弹和闭锁火炮药室。第二图中用明黄色标示。  3——火炮俯仰轴(trunnion):用以架设和稳定火炮用。也用于调整高低角。  4——火炮转轴枢杆(pivot arm):转动轴前端和嵌入炮门的枢杆连接起来并,和方位板一起使用,用以在调整火炮的左右移动时来固定火炮使其不会左右乱动。  5——方位板(directing bar)  6——后部支架(rear-chock):和方位板一起主要是起抑制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保持火炮的稳定用的。  7——尾栓平置台(saddle):因为开火之前需要将尾栓拔出,拔出后的尾栓就被放在这个小台子上。  8——安全索孔(hawser):一般来说,火炮的方向板、后部支架和前部枢杆足以抑制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在炮架上设计了这种以前的四轮炮架用的小洞,必要时可以从洞中穿过绳索来抑制后坐力。
此炮就是萨英战争时期让萨摩大吃苦头的那种。是阿姆斯特朗炮最具代表性的一型。可以看到这种火炮炮身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单层炮身了。而是采用新式的复合多层炮身。其中压力较大的部分使用嵌入铁环的方法来加固。图中最粗的部分是火炮药室部分。炮身铁环的作用是应对膛压,提高火炮的安全系数。因为这个铁环可以热胀冷缩。热胀时可以分摊膛压的扩张,冷缩时可以抑制火炮的膛内应力。这个设计日后被证明很成功。
本炮最大的特征是尾栓和垂直锁栓是分开的。一般的同时代火炮其尾栓和锁栓是合二为一的,优点是部件数目少,加工也容易了。但是这样的设计不利于炮膛的密封。容易泄露燃气。所以本炮将两栓分开使用。这样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阿姆斯特朗炮操作流程
火炮开火完毕后,使用下部的滑车使其复位到原来射击位置。
(以下的数字标示对应图三)
接下来转动炮尾栓(10)以卸去发射后造成的膛压并开膛。但是经常有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尾栓塞死拧不动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使用锤子来击打尾栓以开膛。
打开炮膛后,炮手抓住锁栓两侧的铁环把手(8)把锁栓(7)提出来放到平置板(9)上。
然后清洁手使用清洁棒(3)插入炮膛内清除火药残渣等杂物。
填装发射示意图
随后使用推弹杆(2)把炮弹(4),紧塞器(5)和装药(6)从尾栓上的空洞(11)处依次推入炮膛(空洞处在图2和图3中均以浅蓝色表示)。紧塞器的作用是防止膛压泄露。一般使用一种锡碗(tin cup)似的东西。
完成这些工作后,将火门(雷管)装置在垂直型锁栓上,然后将锁栓插回炮身。旋转尾栓以闭锁炮膛,尾栓旋转后会紧紧顶住垂直锁栓以完成闭锁。
然后锁栓两边把手之间有一小孔是为点火口,火门会从点火口处露出,然后炮手点燃火门,火焰从点火口开始顺着L型的通道到达炮膛内,点燃装药并击发炮弹。
1号是该炮用的火门上的一个装置(primer)。其头部很尖,用以戳破火药包以保证火焰进入火药包中来击发炮弹。研究表明这个部件可能很脆弱。
右图是填装发射动态示意图。
阿姆斯特朗炮缺陷
虽然在当时阿姆斯特朗炮非常先进。但是也有大量的问题。
经过实战验证,此炮的缺点首先是有锁栓,尾栓质量不过关。在萨英战争后英国海军对阿姆斯特朗炮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许多炮的锁栓都破裂了,甚至在炮膛中能找到断裂的锁栓。
其次是该炮过于笨重。以锁栓为例,锁栓是依靠人力将其提出或插入的,但是这个锁栓有136磅重(61.7公斤)。需要两个壮男同时抓住两边把手使劲才能完成提出插入的工作。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设计发展出更重的火炮的话,那么锁栓就不能依靠人力而要使用天井滑车来处理了。这样火炮的实用性就大大降低。而且火炮本身就重4吨。调正射角和转向均十分困难。
第三,该炮水准过高,价格昂贵。而且产量很低。即便以当时英国工业水准之高,也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后来足以量产时,英军则恢复列装前装炮。举例来说,英国于1864年把勇士号改为预备役并入坞改装,改装的时候将所有的后装炮全部改为前装线膛炮。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把阿姆斯特朗炮全部替换下来。在这几年里,英国海军制定了新的阿姆斯特朗炮射击条令,规定了射击次数的限制,并且严厉禁止装药过量等问题。
自1866年后20余年,英军服役的新战舰都装备前装线膛炮。但是后装炮毕竟好处显而易见,因此英军内部开始了对装备后装炮的问题进行讨论。直到1886年,英国海军终于再次把大口径后装炮列为标配。该年下水的英军战舰征服者号(Conqueror)装备了12英寸(305mm)的后装炮。后装炮的彻底成为时代的主宰。[1]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安房真田[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韦特沃斯后膛来福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