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盐和避难所壁垒大剑的盾,会不会冲突

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三大壁垒及应对策略_滚动新闻_财经纵横_新浪网
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三大壁垒及应对策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日&08:30 商务部网站
  我国对外贸易在中国加入 WTO 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3 年中国贸易总额达到8512.1 亿美元,名列世界第四。随着我国产品竞争力上升 , 出口扩张日益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和牵制,也决定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局部冲突矛盾将长期存在 ,并外在反映为进口国对我国出口采取的各种贸易救济措施和贸易壁垒。从当前国内外的情况分析 , 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遭遇到反倾销、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和技术贸易壁垒这三种贸易壁垒交叉使用的严峻局面 。 因此,积极应对有关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措施 , 妥善解
决我国出口增长引发的有关纠纷是当务之急。
  反倾销的困扰
  从反倾销法律的逻辑含义、反倾销的起源以及 WTO 规定的反倾销宗旨来看 , 反倾销制定的初衷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反不正当竞争的延续。但时至今日 , 反倾销法的运行结果却事与愿违,每每被一些国家以维护公平竞争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由于它具有形式合法、便于实施、效果明显、保护期长且不易招致贸易报复的特点,被发达国家视为保护本国产业利益的最佳办法而被频繁采用 , 成为限制国外产品同本国产品竞争的有效法律武器 。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 大受害国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世界上平均每6-7 起反倾销案件中 , 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据统计 , 自 1979 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纳进行反倾销调查以来 , 截至 2003年底,全球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有 540 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的。近年来 , 我国产品正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起诉,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
  有关专家预测 , 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到 2005 年将达到高峰。其原因主要有:
  1.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其他国家构成较大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对外贸易以年均 15% 左右的速度增长 , 不仅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比同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高出 近 8 个百分点 。 2003 年 , 我国外贸进出口高达 8512.1 亿美元 ,比上年净增2304 美元 , 增长了37.1%。中国产品不断打入世界市场的结果必然是与当地的同类产业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我国产品享有巨大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 , 于是经营情况日益恶化的当地产业纷纷提起反倾销申请,希望借助这种手段一举将中国产品挤出本国市场。可以预见 ,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 越来越多的行业会与国外产生冲突,这必然使得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 。
  2. 出口经营秩序混乱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长期以来 , 我国企业竞争手段单一 , 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 , 同行竞相压价 ,以低价求胜 ,这种局面未来几年不会有大的改观, 首先 , 随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加速放开 ,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 ,由于我国各地区、行业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企业行为不规范 , 以及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等多方面原因 ,必然发生出口经营秩序混乱、削价竞销的现象 ; 其次 , 未来几年 ,我国制造业产品也将达到升级换代的高峰 ,巨大的生产能力也需要国际市场消 化 ; 另外 , 根据 WTO 协议 , 到 2005年全球关税、非关税都要降到一个新的水平 ,许多国际企业都将采取价格竞争策略 , 这意味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都将达到高潮 ,而中国企业惯用的降低价格策略必将带来国外的反倾销限制, 反倾销也将随之达到一个高峰。
  3. 国外歧视性反倾销政策也将导致反倾销的频繁使用
  根据我国加入 WTO 的承诺 ,我国在加入 WTO 的 15 年内仍然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 ,认定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是否属于倾销,要用替代国产品的价格衡量 , 这是我国在反倾销上面临的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尽管现在西方国家的反倾销政策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如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认为中国是转型经济国家 , 但我国在应诉这些国家的反倾销时,仍然面临申请市场经济待遇的苛刻条件。这种歧视性的差别待遇极大地刺激了这些国家的企业不断申请反倾销调查,决定了我国在未来还会遇到数目较多的反倾销 。
  4. 国际上以公平贸易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由于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普遍增强 ,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 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逐步取消,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被广泛使用,反倾销成为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再加上目前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不好 ,一些国家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压力 ,频频运用贸易保护措施来取悦国民。另外 , 一些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点产业需要保护,使用反倾销手段将是保护这些产业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特保措施”将成为最大隐患
  “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我国政府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加入协议书》第十六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承诺,“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威胁或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以期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包括受影响的成员是否根据《保障措施协定》采取措施。”“如磋商未能在60天内达成协议,则受影响的WTO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所必须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这就是说,凡是WTO成员都可以在我国加入WTO后的12年内,即日至日,制定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法规,发起特保措施调查。
  另外,WTO成员还专门针对中国的纺织品设置了特别保障规则。根据该规则,在2005年至2008年,如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对WTO成员国市场造成扰乱,该成员国可临时实行限制,但4年内只能用一次,一次只能持续一年。
  由于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有允许成员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特殊保障措施的承诺,入世后,WTO成员纷纷加强了对华特别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立法工作。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条款纷纷出台,这些立法主要是大幅度降低了立案标准,同时可以仅针对中国,从而避免保障措施针对全球所带来的压力。据统计,已有美国、欧盟、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家制定了对华保障措施法规条款。
  目前,针对中国入世协定书发起的特别保障措施案已成为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隐患,由于“特保”操作方便,弹性较大,导致其他国家频繁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入世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企业已经至少遭遇七起“特保”案例。虽然这些案件有的最终没有立案,但却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未来十年,特保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隐患。主要因为:
  1.特保措施作为一个新的贸易救济工具,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极容易产生歧义,给中国企业的应对和抗辩带来了困难。
  2.特保措施中包含“贸易转移”的概念,即由于其他WTO成员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使该进口国面临从其他国家转移的大量中国产品的威胁,进口国可以进行调查。这样,一个WTO立案调查,便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将对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造成相当的影响。而一旦WTO成员纷纷立案进行特保措施调查,中国企业将陷入疲于应付、出口无路的境地。
  因此,特保措施是悬挂在那些出口势头强劲的中国产品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出口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随时可能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如果出口企业没有意识到其危害的严重性,那么“特保”就会像“反倾销”那样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技术贸易壁垒将成为最重要的障碍
  所谓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落篱不断拆除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技术贸易壁垒一方面具有合法合理性,即合法、合理地采取技术性措施以达到合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目的,如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可以保护进口国的生态环境、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等等;另一方面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付国外产品,可以对进口产品随心所欲地刁难和抵制。
  技术贸易壁垒发生作用的机理有两种:
  一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如在服装和纺织品出口方面,德国等西方国家从1994年起陆续立法禁止118种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否则产品将被全部扣留或销毁,这使我国现有的104种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出口中断。
  二是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进而丧失价格优势,与直接的市场准入措施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每年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出口额仅占全年出口额的1%左右,而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额已超过25%,约为450-500亿美元。我国近年来有60%的出口企业遇到这种壁垒,这已经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包括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陶瓷产品含铅量,皮革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汽油含铅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汽车排放标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等。
  可以预见,技术贸易壁垒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障碍,成为国外技术优势对付中国成本优势最有利的武器。主要原因是:
  1. 我国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这三个技术贸易壁垒的发源地。
  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目前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积极实施者,绝大多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将不得不直面技术贸易壁垒的威胁。
  2.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出口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次要地位。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仅就德国为例,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有15800种,大多数等同于国际标准,而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
  3.对国外的技术法规、标准缺乏了解。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同时由于情报系统不发达,企业不了解对外贸易中的国际标准,对进口国的技术限制知之甚少,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国出口面临很大的困难。
  面对壁垒 积极应对
  反倾销、特保和技术贸易壁垒三者相比较传统的贸易壁垒而言,更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运作上的复杂性和歧视性。他们都是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各国都通过立法确定了这些措施合法的地位,相对于直接的明显的贸易障碍,更不容易应付。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认识到三者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一个更公平更有竞争力的环境。
  1.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特保和技术壁垒必然会增加,因此,我国应紧密跟踪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如欧盟CR标准从1998年酝酿到2002年出台,经历了将近4年的时间,如果国内打火机生产企业在四年前就对即将制订的标准有所了解,就有可能在其通过之前做出反应,改变被动的局面。同时,有效的预警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反倾销调查、特保和新的技术法规时有所估计和预测,提醒企业及时进行价格自律,并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旦国外发起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或特保,政府、企业和其他相关单位就可以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出口经营秩序。
  未来,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下放,规范经营秩序成为外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是反倾销还是特保,都是因为出口商品价格低,甚至许多技术贸易壁垒也是由于产品价格过低而造成的,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服务协调职能,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可通过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重点省市制定有关行业出口产品的最低限价,并通过公布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引导出口企业调节出口数量与价格,并建立重要产品的进口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尽可能将隐患消除在境内,争取产业保护工作的主动权。对重点敏感出口产品要做好出口价格、出口国家和地区的监测工作,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强化监管制约,采取海关审价和预核签章等办法,遏制低价竞销行为。另外,发现有竞价销售,扰乱出口秩序的情况要坚决制止,对个别企业的恶性竞争,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以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3.进一步健全“四位一体”应诉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在总结多年指导应诉经验并在充分借鉴WTO成员应诉工作的有效和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商务部、地方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的“四位一体”的出口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应诉工作机制。商务部及时向中介组织和企业提供案发前的预警信息和立案后的相关情况,并提供其所要求的必要法律支持;在此基础上,地方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向所在地的涉案企业进一步传达,并负责与商务部、中介组织和商会的协调;中介组织作为利益集团代表成员及时向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四方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能相互通报情况并形成合力积极应对,商会代表企业并和企业一起积极参加后续的应诉。“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的建立旨在创造政府、企业及中介机构在相互关系上实现有效互动,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促使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自律,实现应对工作由事后被动应诉向事先主动预防转变。今后,应逐步健全该应诉机制,有效地应对国外的贸易壁垒。
  4.把跨越技术壁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跨越技术壁垒,重点打造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坚盾”和“利矛”,从短期来看,首要任务是打造技术贸易的“坚盾”,即构建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体系。首先需要我们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同时保持对国外技术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对拟议中的标准及时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我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是否具有贸易壁垒的性质,尽早介入,力争在标准制定初期便打掉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从长期来看,我们根本的任务是打造应对技术壁垒的“利矛”,即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是最终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保证。从长远来看,提高产品档次不仅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需要,也不仅是出口的需要,更是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企业要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和出口市场的技术要求,要特别重视工艺技术创新,要善于引进发达国家的最新技术工艺和设备。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改与协调工作,争取将中国具有优势项目的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体系中,变被动为主动。将这种“坚盾”和“利矛”的配合使用,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曲如晓(北京师范大学)
  商务部研究院 《国际经济合作》 第5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
】【】【】【】
新 闻 查 询
热 点 专 题
 商务部网站其他文章
电话:010-3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转:美智库推演对华海上军事冲突前景很悲观
我的图书馆
转:美智库推演对华海上军事冲突前景很悲观
1.美智库推演对华海上军事冲突前景很悲观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俨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面临这种增长,一些人从中看到了新的机遇,而另一些人也出现了所谓的担忧。究竟后一种人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思维触动,本文将从兰德公司近年来发表的一篇报告中进行挖掘。
  与其他国家相比,智库在美国国家决策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一些智库常常成为美国政府喉舌,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甚至智库成员还会通过“旋转门”机制成为政府要员。这些智库的研究人员提出的任何一个观点都交织着深厚的背景和利益纠葛,因此在分析他们关于中美关系问题的看法时也不应离开这个大背景。2011年,兰德公司发布了詹姆斯·多宾斯等人的《与中国的冲突:前景、后果和威慑战略》,该报告直指中美未来30年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美国社会对中美关系的主流认识。
  美国格外重视发展“空海一体战”,实施军事战略转型之际,其关于海上冲突的内容值得深思中美冲突将发生于西太平洋地区,预测常常是智库的拿手好戏之一,自然身为大牌智库的兰德公司也肯定不会放弃这个足以扬名获利的业务。《与中国的冲突:前景、后果和威慑战略》这一报告的发布,与美国逐渐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逐步实现战略重心朝亚太转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这是美国政府新政策基调下的产物,但该报告认为中美未来肯定会产生冲突的论据没有多少新颖之处。该报告认为,未来30年里,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将大幅提升,并有可能成长为与美国相当的超级大国,而这会造成西太平洋地区的结构性权力矛盾。它认为,根植于这种结构性矛盾,中美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不高。
资料图:巨浪-2战略导弹发射
  但是,该报告还是对中美冲突可能发生的地点进行了预测,指出中国日前“既不谋求针对邻国的领土扩张,也不打算输出意识形态。它对赶超美国军事开支、取得与美国相当的全球部署、或承担超出其周边地区以外的防御任务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基于这样的判断,报告认为中美可能会发生冲突的地区是中国的周边,即西太平洋地区,这里是中国安全利益和军力聚集的区域。而美国在这里有着长期的力量存在和重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这势必会产生中美双方的碰撞。但如果美国有能力继续保持威慑,那么也有可能避免冲突的出现。
  该报告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着多种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从可能性高低排序分别是朝鲜半岛、台湾、网络战、南中国海、日本以及印度。然而直接的军事对抗最有可能出现在海上,那就是台湾海峡、南海和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正在不断改善,但最终的统独问题没有解决,双方仍然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战争的可能性就无法排除。由于美国对台湾有着协防的安全承诺,介入台海战事不可避免。中国大陆对台动武的模式可能有多种层次,包括海上封锁到海空打击和两栖登陆。美国的责任就是防止中国夺取战区制空和制海权,降低中国海空及导弹攻击的效应,尽可能减少对台湾的军队、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因此美国海空军面对中国力量的进攻和防御对抗势必存在。随着中国军力投送和功击能力的提升,未来30年里将具备威胁到美国军事基地和海军作战平台的能力,从而对美国形成区域拒止的威慑效应。美国的上述军事介入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与此同时,台湾军队的防御能力也将越来越不足,达成有效防御会越来越困难。
  南海冲突
  《与中国的冲突:前景、后果和威慑战略》认为,南海是另一个中美可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地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声称对这里的岛屿和海域拥有主权。美国对菲律宾这样的盟国有安全承诺,同时从制衡中国的角度出发,美军介入也很可能出现。美国可能只是维护航行自由,也可能是对抗中国控制南海海域的努力,也可能对东南亚地区发生的陆地战争提供海空支援。但不管层级如何,美国空军和海军力量都应该让当事国军队主导战争。当前中国将大量军力投射到南海区域的能力相当有限,解放军的陆基战斗机无法在远离基地的范围内有效作战,美国海空力量仍然可以在该地区实施有效的成慑。但中国已经在发展航空母舰和空中加油能力,随着其力量投送水平的升高,中美在南海的军事对抗很有可能会出现。
  中日冲突
  日本和中国之间有着战争的历史和仇恨的情结,还有钓鱼岛的主权争端和海洋利益冲突。作为日本最坚定的盟友,美国仍然具有提供支援的义务。当然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应该是帮助减少日本及其军力损失,并“恢复相关的空运和海运的主导权”所以只要日本海空力量足够强大,中美因此出现的海上军事冲突就可能有限,但随着中国海空力量的发展,其可能性在增加。不仅如此,报告还认为,中美未来30年海上冲突的前景和中国军力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种成长将改变中国面对周边冲突的态度,也将改变美国在本地区力量存在的威慑效应,从而影响到中美军事冲突的可能形态。考虑到中美海上军事冲突可能造成的巨大效应,中美双方都会试图去寻找“副作用”最小的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总体上来看,兰德公司报告所列出的中美海上冲突及其轻重缓急并没有超出各方对西太平洋地区态势的传统认知,纵然这个报告不过是复述已经几乎快成为陈词滥调的东西。同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指出美军甚至第二岛链的关岛也会面临中方攻击相比,詹姆斯.多宾斯等人的论点要温和一些。这些报告作者采取此种姿态的可能原因是,作为带有一定军方和政府色彩的智库,他们并不希望作出过于激进的判断。况且,即便詹姆斯.多宾斯等人盘点了中美未求可能发生的海上冲突,但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他们提出:“从长期来看,美国需要寻找其他的方式来利用中国力量,同时也约束它。如果从相对强势的角度来这么做的话会更容易也更安全,也就是说,要尽早地开始这种合作”。
  “经济相互确保摧毁”概念出笼
  可能是出于核战争毁灭性和经济全球化使中美联系加强的考虑,詹姆斯·多宾斯等人认为,尽管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存在着结构性权力矛盾,但双方爆发全面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他们与此同时也指出,鉴于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美国应当采取合作加防范的姿态,而经济因素是中美无法绕过的问题。
资料图:中国战略核潜艇
  詹姆斯.多宾斯等人认为,由于双方的经济联系如此之深,当军事行动风险过高时,美国可以采用采经济制裁选项。不过,他们也指出,经济制裁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使中国失去出口收入、利息和信贷流动性受损、投资回报下降、关键进口商品短缺,也会使美国遭受惨重的损失。因此,美国需要采取一种可以让中国受到不对称的重大打击,同时可以兼顾对美国和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的措施,例如干扰中国的石油运输线。
  在本报告中,詹姆斯。多宾斯等人首先提出了“经济相互确保摧毁”慨念,这表明与强硬派人士的一味单纯反华相比,他们认识到了必须关注中美之间“相生”的因素。詹姆斯·多宾斯等人认为:“由于不会出现核大战,中美冲突有可能仅仅出现在经济领域。如果中美两国爆发冲突,即便双方都避免使用核武器,结果也会给双方造成大量经济损失。这两国的经济紧密相连,并且和整个世界经济化存在空前紧密的联系,这种相互依存是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一旦发生冲突,结果必定是双方经济都遭到摧毁。”
  他们还进一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美国将在这方面成为不利的一方,届时经济威慑将不再是美国的重要战略手段。如此一来,在同中国发生冲突时,美国必须对整体利益进行权衡”。尽管他们对中国实力增长感到担忧,但这个观点还是比较务实的。
  "军事与外交手段并重"
  詹姆斯·多宾斯等人认为,美国地面力量只会卷入朝鲜半岛冲突,而在其他冲突中的介入主要依靠海空力量。他们指出,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将逐渐扩展到太平洋和东北亚地区,并最终到达东南亚地区。此外,由于中国网络战和反卫星能力的增长,美国的C4ISR系统可能遭受破坏,而且双方在该领域内的对抗对整个冲突局势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对此,美国应当采取的做法包括:升级武器、扩大地域范围、增加对方打击目标数量,从而恢复战场生存能力,打击中国方面的部队、发射架、传感器和其他能力;首先攻击支撑中国军队作战的卫星和网络;使用常规精确打击能力袭击中国大陆或其他地域的作战目标与后勤目标。在谈到这些应对措施时,詹姆斯·多宾斯等人还指出,由于中美双方都不希望冲突升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因此往往需要采取“副作用较小”的对抗手法。
  外交方面,詹姆斯·多宾斯等人认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拥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强大的盟友,而为了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巩固这些伙伴关系将变得十分重要。对此,美国需要采取两种手段:向盟友提供只有美国才具备的关键能力;通过反升级措施来威慑中国的升级选项,并且在必要情况下向中国表明核威慑能力。他们还提出,美国不应当单纯地遏制中国,而应该积极地与后者接触。在这一报告中,他们也指出:“美中竞争不应该被认为是零和游戏,事实上美国有着很强的利益动机来改变这种看法。当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旗鼓相当的竞争者时,它也同样有潜力成为在防务和经济领域更强大的合作伙伴。当前,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负担着当世界警察这样不成比例的重担……中国和世界上多数的国家一样,是美国这些努力的搭便车者……鼓励世界其他正在出现的强国为国际和平和安全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也是美国的利益所在。”
  综上所述,詹姆斯·多宾斯等人建议,美国应当采取接触与对抗两方面的手段,而这背后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美国国家利益。反过来,在处理中美两国关系时,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两手,不仅要充分重视同美国的合作,而且还要加强周边外交和军备,才能保证不犯低级错误。
  冲突构想背后的冷战思维
  兰德公司国防研究所的这份报告将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成长界定为未来30年中美军事冲突中的主要变量。冲突构想以中美意识形态差异和国家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为基本前提,以实践对西太平洋地区各盟友的安全承诺为基本体现。报告认为未来30年里,中美海上冲突的起源基本上是中国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利益冲突,美国的军事介入不可避免,然而冲突的水平和升级程度取决于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成长,或者说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对比形势。这种冲突构想的基本点有三:
  一是中美地缘政治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美国作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和国家利益的拓展一定会遭遇到美国已经经营半个多世纪的利益壁垒。这是该报告构想中关未来冲突时的基本理论前提,地缘政治造就的结构性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中国海军舰队作战范围的扩展和远程打击武器的发展将会对美国海军在该海域的海上优势地位形成挑战,美军原有的绝对海洋控制、海上机动能力以及力量投送自由将会受到限制。
资料图:中国新型远程反舰导弹
  二是军事介入是维护美国利益的传统手段。从美西战争开始,到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一直到新世纪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乃至全球反恐战争,美国一直将军事介入视为维护其利益和全球霸权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仍然坚信军事力量的有效性,通过航母战斗群的巡航和前沿基地的建设来展现力量存在,构想“空海一体战”概念实现作战能力发展和威慑的双重目标,透过地区盟国构建军事干涉的进入途径和防御壁垒。
  三是技术实力在未来冲突中起到关键作用。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源于技术的领先地位,因此技术依赖成为了其军事思维的基础特征之一。本报告的基本观点仍然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国军力的增长以其反舰弹道导弹、航空母舰及其他军事技术为标志。未来冲突的诸多可能和双方军事技术及武器装备的发展与演进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中国在陆基中远程弹道导弹、反舰弹道导弹、潜艇及现代化海军水面舰队的发展,让美国海军感到了“海上优势面临的挑战”。报告甚至悲观地认为,“除非未来技术发展出现不可预知的突破,可以保证美军和C4ISR系统的强健,否则美国不可能也无财力支持与上述趋势对抗”。
  不可否认,这份报告的三大基本点表明,兰德公司仍然带有苏联解体前一定程度的僵化思维。在新形势下,传统的零和冷战逻辑显然已不再适应21世纪的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此外,这种忽视意图,而只依靠实力判断对抗与否的观念体现了西方有别于东方的战略文化认知。正值双方转型之时,深化交流与沟通是有必要的。然而从詹姆斯.多宾斯等人对中美冲突可能发生的区域、冲突幅度和美国的应对措施的观点来看,其中的确闪耀着“灵活性”元素。这至少表明,美国主流智库还没有走到全面煽动中美对抗的地步,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政府决策层的某种矛盾心态。但随着美国将战略重心逐步向亚太转移,这种仅存的灵活性究竟会持续多久呢?恐怕,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2.忽悠中国:鼓吹航母落伍却为福特航母级大换新装备
& & 面对军事科技日新月异,在对抗航空母舰的各种打击手段和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建造、维护成本高昂,长期被称作“火力磁石”的航空母舰备受关注。著名海军问题专家李杰、俄罗斯问题专家郭宣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就“新世纪航母运用与发展及对我国航母的思考”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1918年英国改造成第一艘航母叫“百眼巨人”号,到1922年日本造出真正的航空母舰叫"凤翔"号,二战中美国、日本等国的航母在海上大打出手,出尽“风头”。两位专家合写的新书讲的是航母在新世纪的运用和发展思考,你们认为在新世纪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航空母舰会不会也最终像战列舰那样逐渐被淘汰。
  李杰:高新技术发展应用到航母之后,航空母舰是不会被淘汰的。很多国家都想将最新的高新技术应用到航空母舰上,比如像美国的“福特”级航母,美国现在把航母上百分之六七十的技术换成最新技术,包括舰载机、弹射器、核动力装置等全部换成新概念装备。到2015年底或者2016年,“福特”级航母服役后,它将是现高度信息化的航母,是海上的战斗堡垒,多数国家在本世纪末依然是把航母作为海上最重要的武器,是海军引领各种武器的“老大”。可以说,航母在本世纪不会落伍,而且会有被更加充分地运用,当然航母也会受到其它武器装备的威胁或者挑战,还会有很多“克星”问世。
  郭宣: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除了军事意义之外,航母对于维护各个国家海上利益、海外经济体的利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经济活动越发达,航母的作用越大。航母是“吞金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没有出现更先进的武器之前航母应该不会被替代。
 主持人:近日,美国海军宣布,将更换驻守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港的美军第七舰队的航空母舰,由最新型的“罗纳德·里根”号航母替换“乔治·华盛顿”号。请问,在太平洋上,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航空母舰实力如何?他们为何总是搅得太平洋不太平?
  李杰认为,美国海军用“罗纳德·里根”号替换“乔治·华盛顿”号,表明美国重返亚太或者实现战略再平衡的决心。美国很重视亚太地区,因此把最新型的“罗纳德·里根”号航母部署到该地区。“乔治·华盛顿”号在横须贺驻扎了多年,它是美国海军唯一驻扎海外的航母,这艘航母目前至少进入到了中修期阶段,需要进行很好的保养。另一方面它的性能不如“里根”号,作为倒数第二艘“尼米兹”级航母,无论是武器装备、核动力,以及其他设施都比较新,因此作为替换部署到横须贺。
  美军之所以搅得太平洋不太平,是因为这些年随着美国经济总体下行,国防费用不断削减,装备数量也在削减,美国航母从最初里根时期的十四五艘,逐渐减到目前的10艘,而且就这10艘航母还是有点入不敷出。美国要想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或者重返亚太地区,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航母。为此,美国海军一方面是装备性能更好的航母,同时要把太平洋搅的不太平。这次奥巴马总统访问东亚四国,就是要把太平洋搅的不太平,让其盟友,比如日本、菲律宾等“马前卒”,为其分担美国军费。太平洋地区被搅得越乱,越不太平,这些“马前卒”越会感到不安,就越需要美国为其承担安全问题,这样美国就能更进一步介入东亚前沿。同时让这些“马前卒”为其承担军费,而美国只需要把新航母部署在亚太地区即可。
  郭宣表示,美国之所以特别关注太平洋地区,是因为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地区,现在俄罗斯也已经把战略重点放在了太平洋地区,美国试图把各个大洋封锁,压缩俄罗斯、中国的军事活动空间,这样美国才能让本国航母在全世界游荡。
美国“武力炫耀”干预中国 中方或以同样方式回应
美国干预中国东海、南海问题
& & 美国官员表示,美国军方准备了多种方案,将强有力地应对中国未来在南海和东海的任何“挑衅行动”。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4月28日报道,这些方案包括向靠近中国的地方派遣B-2轰炸机,以及在接近中国沿海水域的范围举行航母演习。
  了解行动计划的官员描述的这些行动反映出,美国关切亚洲盟友对于奥巴马政府承诺的安全责任的质疑,尤其是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之后。
  据新华社报道,按照白宫的说法,奥巴马访问亚洲四国意在展现美国在外交、经济和安全领域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接触的承诺。舆论认为,奥巴马此行本意在于巩固亚太地区安全同盟格局、推销由美国主导的地区经济新秩序。
  据现任和前任美国官员透露,华盛顿在亚洲关系最密切的盟友告诉美方,克里米亚被认为是检验华盛顿与亚洲盟友关系的试金石,显示出如果中国试图以同样的方式“强行夺取”南海和东海争议区域,华盛顿会作何反应。
  一位美国高级国防官员说,亚洲各国怀疑华盛顿是否准备证明自己,贯彻其“重返亚洲”的新战略。
  报道称,奥巴马访日时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并排站在了一起,并表示,美国在条约中对日本的安保承诺是“绝对的”。新华社报道称,奥巴马曾两度表示,钓鱼岛在日本“施政”之下,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
  奥巴马的亚洲之行还包括对韩国和马来西亚的访问,其访问的每一站都伴随着对莫斯科及其军事盟友不顾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警告而“入侵”乌克兰的担忧。
  美国的新方案是美国在夏威夷的太平洋司令部在近几个月制定的。去年,中国宣布把中日间存在“领土争端”的岛屿划入防空识别区,此举引发了国际危机。 
  太平洋司令部和美国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军事司令部一样,定期制定军事方案和应急计划。美国国防官员们表示,近期更新了这些方案以强化效力。
  太平洋司令部发言人锡姆斯说,作战司令部的计划涵盖方方面面,从演习和人道救助到救灾行动,一直到全面的作战行动。他表示,在这些计划中,各种方案都会提交给军事高层和政府领导层。 
 除了派遣轰炸机和航空母舰,美国的行动方案还包括:加强对中国附近地区的监视、增加美国海军对盟友港口的停靠等,以展示美国的军事实力。
  奥巴马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不愿就任何军事行动方案的细节置评,但表示,如果中国采取新的单边行动,可能会导致美国在该区域的军事姿态和军事存在发生变化。
  军事方案没有具体说明针对单独行为作出的特别反应。不过,了解行动方案的官员说,具体行动需要针对具体事件(例如海上对抗)量身定制。
  根据美国的方案,如果中国在该地区采取新的行动来单方面宣示主权,则将会面临美国的军事挑战,旨在迫使北京作出让步。美国官员说,白宫将做好准备,加强在南海和东海争议水域的军事部署,对中国在该水域的领土主张发起更直接的挑战。 
  美国官员说,美国不用冒着与中国开战的风险就能采取行动。美国国防部官员说,其中的一些方案旨在传递出一个微妙的信号,例如美国海军舰船增加港口停靠、加大现有军事演习计划的规模和范围等。一位国防部官员说,所有应急计划都是为了给潜在对手一个缓和紧张局势的机会。
中国一再表示,将对美国可能进行的武力炫耀予以同样的回应。中国一直在加大军备开支,不断推进军队现代化,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地位也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在去年美国与朝鲜的紧张关系出现升级时,白宫授权美国战机进行了以炫耀武力为目的飞行演练。去年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时,美国也派出B-52轰炸机飞跃了东海的有争议岛屿。
  美国的现任和前任官员们表示,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对抗中国,如:扩大美国战机的侦察飞行规模,派遣航母进入中国沿海附近的有争议水域。
  在奥巴马此次亚洲访问期间,亚洲国家的领导人并未公开表达对美国应对中国决心的质疑。 
  美国官员称,想要知道美国政府如何应对未来中国“挑衅行动”的亚洲盟友不应从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上寻找答案,而要看美国是如何采取行动来打消东欧盟友和波罗的海诸国的担忧的,因为美国与这些欧洲国家都签署了防卫条约。 
  除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欧洲成员国签署防务条约外,美国与日本、韩国和菲律宾也签署了防卫条约。 
  美国官员表示,美国近期曾私下警告中国不要再单方面划设防空识别区、或是对南海和东海坚决提出领土要求,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今年2月份访问北京时也向中国转达了这一意见。
  但报道称,中国对待这个警告的态度不甚明了。2月份,在克里到访北京后,中国领导人对前来访问的一个美国代表团表示,他们并不看重美方的警告。
  代表团一位前政府官员称,他不认为中国被美国的军事威慑所折服。他说,如果美国认为自己做好了行动的准备,中国却不这么认为,那么坏事就会发生。
馆藏&12007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盐和避难所 钢铁壁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