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能跟战舰穿越到二战的动漫战舰比么

二战时期美国和日本的主力战列舰数据及性能对比?_百度知道
二战时期美国和日本的主力战列舰数据及性能对比?
  军官91人;上甲板37毫米,4轴:212;水线长256米/:两座一式二号11型弹射器  舰载飞机,炮座439毫米,弹射器2具  装甲;14节、大和号改装增加到162门),水线长;4轴 双舵  航速:64000吨,主机输出功率153553马力  航速,储油量6400吨。  武备,水上飞机3架:9门三联装406毫米/:27节:31节;吃水10;10门双联装127毫米/,主甲板200-230毫米:7200海里/,背面241毫米:8台锅炉:三联装460毫米/:69100吨:71659吨  尺寸,士兵1760  大和性能数据汇总  标准排水量,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口径高射炮6座(大和号改装增加6座);水线宽36:262:20150海里/。装甲重量21266吨  弹射器,15900海里/;横向287毫米.90米/,炮座560毫米;17节  武备,公试排水量;载油8765吨;垂直线间距243:10米;40毫米高射炮60-80门.4米,吃水,指挥塔(最大)500毫米,000马力.1;45倍口径九四式主炮3座(前2后1),顶部184毫米,上层甲板55毫米,8台舰本式蒸汽轮机: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侧面229毫米,顶部184毫米:67123吨,满载排水量;司令塔正面445毫米;舰宽38。  舰员,20毫米高射炮50-60门,舰宽: 标准44560吨:水线312毫米(内倾19度):全舰长263米/.9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96米  动力, 常备排水量;50倍口径主炮。  动力,弹药舱顶板270毫米,续航力,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8座(武藏号改装时增加到130门,舰体结构总重10252吨:侧舷装甲带(最大)410毫米、满  “依阿华”级战列舰(36张)  载55710吨(1981年-1989年满载57256吨)  舰长,(顶板)200-230毫米:2415人  建造船厂,主机设计功率;16节性能数据  排水量.4米/。装甲总重18466吨:设计编制1851人(其中:33米,续航力,炮塔(正面)650毫米,4台蒸汽涡轮机,联装九三式13mm机枪2座  装甲:7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装甲甲板121-147毫米,三联装三年式155毫米/;炮塔正面495毫米;60倍口径副炮4座(改装拆除2座)、校射与联络)  舰员:270  “依阿华”级战列舰(36张)  载55710吨(1981年-1989年满载57256吨)  舰长:270.4米,舰宽:33米,吃水:10米,水线长:262.1。  动力:8台锅炉,4台蒸汽涡轮机,主机设计功率:212,000马力;4轴 双舵  航速:31节;载油8765吨,续航力:20150海里/14节,15900海里/17节  武备:9门三联装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10门双联装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40毫米高射炮60-80门,20毫米高射炮50-60门,水上飞机3架,弹射器2具  装甲:水线312毫米(内倾19度);横向287毫米;上甲板37毫米、装甲甲板121-147毫米;炮塔正面495毫米,顶部184毫米,侧面229毫米,背面241毫米,炮座439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装甲总重18466吨,舰体结构总重10252吨。  舰员:设计编制1851人(其中:军官91人,士兵1760  大和性能数据汇总  标准排水量:64000吨, 常备排水量:67123吨,公试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1659吨  尺寸:全舰长263米/水线长256米/舰宽38.9米/吃水10.4米/水线宽36.90米/垂直线间距243.96米  动力: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8台舰本式蒸汽轮机,4轴,主机输出功率153553马力  航速:27节,储油量6400吨,续航力:7200海里/16节。  武备:三联装460毫米/45倍口径九四式主炮3座(前2后1),三联装三年式155毫米/60倍口径副炮4座(改装拆除2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口径高射炮6座(大和号改装增加6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8座(武藏号改装时增加到130门、大和号改装增加到162门),联装九三式13mm机枪2座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顶板)200-230毫米,炮座560毫米,弹药舱顶板270毫米,上层甲板55毫米,主甲板200-230毫米,指挥塔(最大)500毫米。装甲重量21266吨  弹射器:两座一式二号11型弹射器  舰载飞机:7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2415人  建造船厂:吴海军工厂 大和  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 武藏  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 信浓(后改为航空母舰)  吴海军工厂 第111号舰(未建成)
采纳率:74%
横向287毫米:9门三联装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10门双联装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40毫米高射炮60-80门,20毫米高射炮50-60门,水上飞机3架,000马力,舰宽:33米,吃水。   动力,士兵1760大和性能数据汇总  标准排水量;吃水10.4米&#47:2415人    建造船厂: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上层甲板55毫米,主甲板200-230毫米:全舰长263米&#47:8台锅炉,4台蒸汽涡轮机,主机设计功率.1;水线宽36:71659吨   尺寸,4轴,主机输出功率153553马力   航速:27节,储油量6400吨、装甲甲板121-147毫米:侧舷装甲带(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顶板)200-230毫米,炮座560毫米,弹药舱顶板270毫米,背面241毫米;4轴 双舵   航速:31节;载油8765吨,续航力:20150海里/14节,15900海里/17节   武备,指挥塔(最大)500毫米。装甲重量21266吨   弹射器、校射与联络)   舰员:7200海里/16节。   武备:三联装460毫米/45倍口径九四式主炮3座(前2后1),三联装三年式155毫米/60倍口径副炮4座(改装拆除2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口径高射炮6座(大和号改装增加6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8座(武藏号改装时增加到130门、大和号改装增加到162门),联装九三式13mm机枪2座   装甲;垂直线间距243.96米   动力;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装甲总重18466吨:10米,续航力:7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水线长256米/上甲板37毫米;炮塔正面495毫米,舰体结构总重10252吨。   舰员:设计编制1851人(其中,满载排水量,顶部184毫米:两座一式二号11型弹射器   舰载飞机;舰宽38.9米&#47,8台舰本式蒸汽轮机:64000吨, 常备排水量,侧面229毫米,炮座439毫米:212.90米&#47:67123吨,公试排水量:69100吨性能数据  排水量: 标准44560吨、满 “依阿华”级战列舰(36张)载55710吨(1981年-1989年满载57256吨)   舰长:270.4米:262,弹射器2具   装甲:水线312毫米(内倾19度):军官91人,水线长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日本没有对应于北达科他、南卡罗来纳和衣阿华级的战列舰、田纳西,击沉了日本岛雾岛号、加利福尼亚、宾夕法尼亚)在苏里高海峡的复仇之战。美国都是低速战列舰。最大的战列舰炮战是从珍珠港打捞起来的六艘旧战列舰(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密西西比如果美国继续执行造舰计划。5艘蒙大拿级排水量6.5万吨,虽然组炮口径不如大和, 长门和陆奥不敌3艘科罗拉多级:科罗拉多、田纳西、新墨西哥、内华达时速都是21节,只有后来的衣阿华级有巡洋舰的33节速度。不过即使是衣阿华。完美的T字头射击阵列。而在瓜岛海战中,华盛顿号依据雷达优势,,大和号并不会是最大的,击沉扶桑和山城两舰,但是数量是12门,超过大和的9门。蒙大拿级船侧16英寸装甲与大和的相同。 初期唯一的优势是有4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而美国没有相应战列舰、宾夕法尼亚,主炮也没有射击过一艘日本战列舰
二战美国的主力战列舰;衣阿华;39000吨左右,拥有406毫米的炮快速但又能摧毁一切,航程;海里,属于远程快速型高火力战列舰。二战日本的主力战列舰;72000多吨左右,装备460毫米炮,全二战最夸张的战列舰主炮。航程7200海里,属于中短程战列舰,机动性和航程都比美国的衣阿华差。火力和装甲是大和号最好,机动性是美国衣阿华最强。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二战时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想想看,还是咱们的邻居手中的“大和”级!
防护,火力均是世界第一,航速也不落后。
唯一的缺点:没法通航巴拿马运河!
用现在的标准来说,它已属于“超巴拿马型”巨轮了。
啊?楼下的都和我不同意见?罢!罢!罢!怪我说得太简单!我折旧好好和你们辨上一辩!
先说火力:
“大和”级的460mm炮我不说大家都知道口径是世界上舰炮里最大的了,弹丸重量一吨多,而欧洲国家的380/381mm炮和老美的406mm炮的弹丸重量都远小于它。再说主炮布局,前六后三的布局被称作当时最相关信息的布局,三座炮塔比四座炮塔总重量轻,且多一门主炮,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射弹散布。当时日本已开始采用6米测距仪了,而欧洲多是使用4.5米测距仪,这样在火控上“大和”就先赢一招,“大和”又是日本在建造时就已开始安装早期雷达的战列舰,这点上不输给欧美同类舰!所以“大和”在火力上确实占尽优势。
接着说防护:
日本人有个习惯,即战列舰要能防御住与本舰同数量级主炮的攻击,也就是说,“大和”级的防护水平是按照防御460mm火炮的轰击而设计的,后来日本人发现这种舰炮只他一家,别无分店,在该级三号舰“信浓”号上就将防护标准降为能防住406...
想想看,还是咱们的邻居手中的“大和”级!
防护,火力均是世界第一,航速也不落后。
唯一的缺点:没法通航巴拿马运河!
用现在的标准来说,它已属于“超巴拿马型”巨轮了。
啊?楼下的都和我不同意见?罢!罢!罢!怪我说得太简单!我折旧好好和你们辨上一辩!
先说火力:
“大和”级的460mm炮我不说大家都知道口径是世界上舰炮里最大的了,弹丸重量一吨多,而欧洲国家的380/381mm炮和老美的406mm炮的弹丸重量都远小于它。再说主炮布局,前六后三的布局被称作当时最相关信息的布局,三座炮塔比四座炮塔总重量轻,且多一门主炮,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射弹散布。当时日本已开始采用6米测距仪了,而欧洲多是使用4.5米测距仪,这样在火控上“大和”就先赢一招,“大和”又是日本在建造时就已开始安装早期雷达的战列舰,这点上不输给欧美同类舰!所以“大和”在火力上确实占尽优势。
接着说防护:
日本人有个习惯,即战列舰要能防御住与本舰同数量级主炮的攻击,也就是说,“大和”级的防护水平是按照防御460mm火炮的轰击而设计的,后来日本人发现这种舰炮只他一家,别无分店,在该级三号舰“信浓”号上就将防护标准降为能防住406mm炮弹的直接命中。(尽管“信浓”号最后被建成了航母)还有一点相当重要,那就是防鱼雷能力!大家不妨看看“大和”级与欧洲战列舰的线形图,如果鸟瞰的话你会发现,欧洲舰都是呈纺锤形,肿部丰满,向舰首舰尾迅速收敛,舰首和舰尾一样狭小。而“大和”级却是一种类似“酒瓶”形的舰体,肿部是很长一段平行段,以缓慢的趋势向舰首收敛,而舰尾并不像欧洲舰那样是小半径圆弧,而是以肿部舰宽为直径的大圆弧收尾。防御鱼类的结构是水密隔舱,欧洲舰的“纺锤”形舰体使其水密隔舱的布置只能考虑到线形丰满的肿部,而舰首舰尾宽度太小已无法布置水密隔舱,只能代之以双层结构,并不保险。欧洲的“俾斯麦”号和“维内托”号都是在欧洲首屈一指的优秀战列舰型,但都吃过舰尾中雷的亏,“维内托”号在马塔潘角海战时舰尾中雷,而其颇为引以自豪的“普列塞”桶式防雷结构并未布置到舰尾,结果“维内托”号当时舰尾的干舷高度一下子降到只有1.7米了,很危险!而“俾斯麦”号舰尾中雷后干脆损毁了舵机,只能原地打转了,搞得最后被英国人追上予以击沉!再看“大和”,从其舰尾的宽度来看,就知道防雷水密结构已在设计时就考虑进去了,不然其舰尾不会是那种大圆弧结构,而其从肿部到舰首收敛缓慢,也保证了水密隔舱充分布置到舰首位置。也就是说,“大和”级的防雷能力要远超过欧洲战列舰!在最后的实战中也确实证明了这点,“大和”被数十条鱼雷命中才翻沉。这样看来,“大和”在综合防护能力上要远强于欧美的战列舰!
再说航速:
“大和”的航速是27节,虽然比不上欧洲的那些29-31节的高速战列舰,更比不上美国“阿拉斯加”级33节的梦幻高速,但也不能说27节就是慢速了,“大和”级干舷高,适航性好,在恶劣海况下不易失速,而欧洲舰就不行了,在恶劣海况下只能降低航速,所以航速太高并没多大意义了。
有人又把战列舰的综合性能同战绩联系在一起,那么我想说,英国的“声望”号战巡那才是功勋卓著,真可谓转战东南西北!从北欧杀到地中海,再从地中海杀到印度洋和太平洋。1940年在挪威的纳尔维克,“沙****”和“格***”姊妹双“舰”合璧都怵她三分,主动退让。“声望”号在那么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创下辉煌战功,且一直坚挺到战争结束都没受过什么大伤,可你能说她综合能力很高吗?你看其指标:才6门381mm主炮,凭地比人家少了2-3门!又没有什么像样的副炮(全是102mm高平炮),装甲厚度不超过250mm(最厚处),基本防不住战列舰级别的大口径炮弹,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高航速!达32节!但也不能证明其综合性能最好!
所以我说,还是“大和”级的综合性能最高!
楼主,你看我是不是辨得脸红脖子粗啊?^o^
啊?!竟然有人抄袭我辛辛苦苦敲了这么长时间搞出来的作品!好可恶!
其他答案(共20个回答)
群就不强么,要说真正给英国亡国压力的不是狼群是什么.
想想看,还是咱们的邻居手中的“大和”级!
防护,火力均是世界第一,航速也不落后。
唯一的缺点:没法通航巴拿马运河!
用现在的标准来说,它已属于“超巴拿马型”巨轮了。
啊?楼下的都和我不同意见?罢!罢!罢!怪我说得太简单!我折旧好好和你们辨上一辩!
先说火力:
“大和”级的460mm炮我不说大家都知道口径是世界上舰炮里最大的了,弹丸重量一吨多,而欧洲国家的380/381mm炮和老美的406mm炮的弹丸重量都远小于它。再说主炮布局,前六后三的布局被称作当时最科学的布局,三座炮塔比四座炮塔总重量轻,且多一门主炮,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射弹散布。当时日本已开始采用6米测距仪了,而欧洲多是使用4.5米测距仪,这样在火控上“大和”就先赢一招,“大和”又是日本在建造时就已开始安装早期雷达的战列舰,这点上不输给欧美同类舰!所以“大和”在火力上确实占尽优势。
接着说防护:
日本人有个习惯,即战列舰要能防御住与本舰同数量级主炮的攻击,也就是说,“大和”级的防护水平是按照防御460mm火炮的轰击而设计的,后来日本人发现这种舰炮只他一家,别无分店,在该级三号舰“信浓”号上就将防护标准降为能防住406mm炮弹的直接命中。(尽管“信浓”号最后被建成了航母)还有一点相当重要,那就是防鱼雷能力!大家不妨看看“大和”级与欧洲战列舰的线形图,如果鸟瞰的话你会发现,欧洲舰都是呈纺锤形,肿部丰满,向舰首舰尾迅速收敛,舰首和舰尾一样狭小。而“大和”级却是一种类似“酒瓶”形的舰体,肿部是很长一段平行段,以缓慢的趋势向舰首收敛,而舰尾并不像欧洲舰那样是小半径圆弧,而是以肿部舰宽为直径的大圆弧收尾。防御鱼类的结构是水密隔舱,欧洲舰的“纺锤”形舰体使其水密隔舱的布置只能考虑到线形丰满的肿部,而舰首舰尾宽度太小已无法布置水密隔舱,只能代之以双层结构,并不保险。欧洲的“俾斯麦”号和“维内托”号都是在欧洲首屈一指的优秀战列舰型,但都吃过舰尾中雷的亏,“维内托”号在马塔潘角海战时舰尾中雷,而其颇为引以自豪的“普列塞”桶式防雷结构并未布置到舰尾,结果“维内托”号当时舰尾的干舷高度一下子降到只有1.7米了,很危险!而“俾斯麦”号舰尾中雷后干脆损毁了舵机,只能原地打转了,搞得最后被英国人追上予以击沉!再看“大和”,从其舰尾的宽度来看,就知道防雷水密结构已在设计时就考虑进去了,不然其舰尾不会是那种大圆弧结构,而其从肿部到舰首收敛缓慢,也保证了水密隔舱充分布置到舰首位置。也就是说,“大和”级的防雷能力要远超过欧洲战列舰!在最后的实战中也确实证明了这点,“大和”被数十条鱼雷命中才翻沉。这样看来,“大和”在综合防护能力上要远强于欧美的战列舰!
再说航速:
“大和”的航速是27节,虽然比不上欧洲的那些29-31节的高速战列舰,更比不上美国“阿拉斯加”级33节的梦幻高速,但也不能说27节就是慢速了,“大和”级干舷高,适航性好,在恶劣海况下不易失速,而欧洲舰就不行了,在恶劣海况下只能降低航速,所以航速太高并没多大意义了。
有人又把战列舰的综合性能同战绩联系在一起,那么我想说,英国的“声望”号战巡那才是功勋卓著,真可谓转战东南西北!从北欧杀到地中海,再从地中海杀到印度洋和太平洋。1940年在挪威的纳尔维克,“沙****”和“格***”姊妹双“舰”合璧都怵她三分,主动退让。“声望”号在那么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创下辉煌战功,且一直坚挺到战争结束都没受过什么大伤,可你能说她综合能力很高吗?你看其指标:才6门381mm主炮,凭地比人家少了2-3门!又没有什么像样的副炮(全是102mm高平炮),装甲厚度不超过250mm(最厚处),基本防不住战列舰级别的大口径炮弹,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高航速!达32节!但也不能证明其综合性能最好!
所以我说,还是“大和”级的综合性能最高!
楼主,你看我是不是辨得脸红脖子粗啊?^o^
我认为是美国的“依阿华”级。
虽然“依阿华”总吨位和 火炮口径上不及日本的“大和”级。但是由于美国在工业水平和制造工艺上的优势,使其主炮威力基本与大和相当。如其406毫米穿甲弹的穿甲水平仅比口径大其50多毫米的大和号主炮小10毫米。
同时,美军在电子设备上市远远优于日本的,如炮瞄雷达、无线电近炸引信、高精度(就但是水平而言)对海对空搜索雷达等都是日本战列舰所不具备的。而依阿华33米的舰宽限制,也保证了它可以顺利的通过巴拿马运河,33节的高速不但凌驾于其他战列舰之上,而且也令许多巡洋舰、战列巡洋舰望尘莫及。
战列舰的综合能力由三部分构成。
攻击力,包括主炮的口径,数量,射速、射程和火控系统。
防护力,包括装甲的厚度,装甲覆盖区域,水密隔舱的布置和损管系统。
航海性能,包括航速、航程、适航性和水兵的居住条件。
这三方面是相互制约的,关键看如何平衡。
我认为综合能量最强的是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
日本的大和级虽然火炮口径最大,但射速很低,火控系统落后,准确率不高。德国的裨斯麦级综合性能不错,但主炮口径小于依阿华级。其他各型战列舰与依阿华级相比就乏善可陈了。
附国外文章参考。
战列舰代表的是几个世纪以来远洋作战舰船发展的顶点。战列舰的三项基本能力指发起强力打击的能力、承受打击的耐久力和进入作战区域以及在作战区预之间运动的移动力,归结起来为三点,即火力、防护力和速度。要把一艘舰设计成在三个方面都无可匹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期众多的战列舰型中,每一种舰型都有其优缺点,下面我们通过对其中较强的十余种舰型的综合比较,来做一个排名。在这里用的是对比方法,即以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作为标准,其他舰型与他的比较用百分比表示。
?? 战列舰设计有的以三大能力中的某一项为重点,如安装巨大口径火炮,或加强装甲,或提高速度。也有的设计以三大能力中的两项作为设计基准。然而,要在三项能力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在条约限制下这样做几乎变得不可能。
??每个国家的海军都有其自己的设计倾向及设计哲学。英国皇家海军就比较中意“战列巡洋舰”的概念。战列巡洋舰是指装甲薄、速度快的战列舰。
??而另一方面,德国在一战中的公海舰队以及二战中的德国海军都比较喜欢重装甲并具备高速度的舰只,但是火力就稍微弱一些。在40年代建造成功新型的“快速战列舰”之前,美国也曾经以牺牲速度来赢得重装甲和强火力。
??下面我们将对各国使用过的较强的十余种战列舰的设计性能做一仔细比较。
??火力强弱主要是与主炮的口径成相对应的,因此装备14英寸火炮的战舰与装备15英寸火炮的战舰相比火力就稍微差些,然而影响火力的因素还有其他几个方面。
??第一、炮管口径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我们知道,各国海军战列舰在二战中使用过几种火炮口径,大至18英寸,小至11英寸。总的来说,越晚生产的火炮其身管越长,因此具备更高的出膛速度。火炮身管的长度是相对口径来说的。例如,45倍口径的16英寸火炮身管长度就为16英寸的45倍,即大约60英尺,50倍口径的16英寸火炮其身管就为67英尺。下面一个表格的数据体现了同口径不同身管长度的火炮之间的性能差别。
不同身管长度火炮性能比较
16"/45倍口径
16"/50倍口径
2300 英尺/秒
2500英尺/秒
最大装甲穿透力
近距离直接射击
??显而易见,加长身管之后的16寸火炮在舰对舰决斗中将获得额外的2英寸左右的穿透力。
??第二、影响总体火力性能的另一个因素是火炮射速。口径小的火炮容易装填,能更快地射击。决定射速的因素除口径大小外还有炮弹输送装置和装填装置的设计,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水平等。提高射速的一个通常的做法是增加主炮炮塔中的炮管数目,而炮管在炮塔中的排列方式也是影响射速的因素之一。很明显, 12门火炮比8门火炮的命中概率要大。
??第三、影响火力的最后一个因素是命中精度,这是和火控系统密切相关的,并且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总的来说,评价一艘战列舰的火力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装甲穿透力(由火炮口径和出膛速度决定)
??2.射击速率(由填充时间和火炮数目决定)
??3.命中精度(由火控系统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决定)
??增加火炮口径及火炮数量要经过权衡,而加强人员训练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德国人就使用较小口径但射速和精度都相当高的火炮配上训练有素的人员对抗英军的装备大口径火炮的战舰。下面一个表格列出了一些从一战到二战著名战舰的火力情况,其中PTC一栏是指和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对比百分度。
火力性能对比
沙恩霍斯特
伊丽莎白女王
维多利奥 维内托
??在上面的表格中,总得分是来源于火炮口径、火炮数目、倍口径、射速四项相乘的结果。可以看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高射速主炮使其火力傲视群雄,怪不得当年轻而易举就干掉了胡德号。而大和级战列舰由于射速和倍口径均不高,所以只能屈居第8。值得一提的是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虽然其主炮口径不高,但其炮管长度高达55倍口径,使其火力名列第三。这样评价火力虽然会有些牵强,但大致上代表了各舰的火力水平。
??在一般术语中,“防护”涉及了战列舰的耐久力。战列舰装甲防护设计总的宗旨就是提供足够承受相当于本舰主炮炮弹打击的保护。例如,如果一艘战列舰主炮发射的是16英寸炮弹,那它也应当能够挨得住16英寸炮弹打击。
??战舰的生命力和以下几项因素有关:
??首先,是装甲保护。装甲是专门设计的用来保护战舰承受炮弹打击的经过硬化处理的钢。战舰设计史上有一个革命性的设计概念称为“全保护或无保护”,这个设计概念指在战舰的致命地带安置最大可能的装甲保护,而在其他非致命地带不安装装甲。这样,装甲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这种设计概念的出发点是:如果炮弹打在战舰的致命区域时,其装甲可最大限度的地保障战舰安全;而如果打在其他非致命地带时,战舰也无大碍。根据这种原则,大量的装甲用在弹药库、炮塔等地带,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装甲盒’。另外一种用在新型舰只上的技术是斜角度装甲,通过使装甲倾斜一个角度,使得装甲的实际厚度增加了。因此我们看到旧战舰从外观上看是简单的平面装甲居多,而新型战舰上的装甲带则是呈锥形和倾斜的形状。
??另外一个战列舰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对于鱼雷和水雷的防护。现代舰船在船体中有多层舱室,用来减少水下爆炸物体所造成的破坏。这些舱室可以分为‘干’的和‘湿’的,‘干’的舱室被设计成空的以缓冲水下爆炸物造成的冲击波,保证船体的结构完整性。而‘湿’的舱室则被设计用来装载淡水、油料甚至是海水。
??在战列舰设计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损管设备,虽然有装甲保护以及多舱室结构,但难免会受损,当舰只一侧进水比另一侧多很多时就有翻覆的危险,为防止翻覆有时需要往舱室里注水或排水,这就需要大量的损管设备。新型战列舰中常装备有大型水泵以及灭火系统,而且船员都经过特殊的损管抢救训练。要把一艘战列舰打到它不能漂浮的程度是非常难的,在海战中很多舰只实际上是由于一侧进水的速度大于损管人员排水的速度而导致舰只翻覆。
装甲防护性能比较
沙恩霍斯特
维多利奥 维内托
伊丽莎白女王
??在上面的表格中,总分是把各项装甲厚度相加得出。可以看出,大和级战列舰的装甲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余各舰。(在这里没有综合考虑装甲带的覆盖长度及宽度,如田纳西级虽然只有8000吨装甲,却排在17256吨装甲的俾斯麦级前面。 译者注)
??速度在战列舰设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管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衡量还是从战术意义上来衡量。战略上来说,战舰需要高速到达作战地带及临近地区,或在交战中迅速展开。战术上来说,速度使得战舰在海战中快速取得有力位置,并获得选择交战或是退出的权利。战舰设计中的一项总的宗旨就是设计出的战舰要么应当比强于它的对手要快,要么就应当比快于它的对手要强!
??正如前文所说,速度并不是最初美国战列舰设计中的主要考虑因素。20年代以后,其他国家的许多战列舰都能够航行在24节航速以上,而美国的战列舰仅勉强突破20节航速。随着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最高28节)的建成服役,美国的战列舰才开始向高速化发展,衣阿华级甚至达到了33节,使得它们能够配合航母群一起执行战斗任务。衣阿华级战列舰成为有史以来最快的战列舰。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各战列舰型的航速比较。
最高航速比较
沙恩霍斯特
维多利奥 维内托
伊丽莎白女王
(本人对以上某些数据持保留态度。 译者注)
重量和尺寸
??重量和尺寸是战列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重量要符合条约限制,而由于舰只要满足某些运河的吃水要求以及进入船坞等等,也体现出尺寸设计的重要性。重量和尺寸都会诱使战列舰设计师的设计进入恶性循环。一艘大型战舰需要巨大的马力去驱动舰只达到设计要求的航速,然后提供足够马力的机器占用了大量空间,为了给这大量空间提供足够的保护,大量的装甲又被加进来,使得重量大大增加因此你又不得不采用更大的机器来提供足够的马力,然后增加装甲……结果到头来,就会搞得一团糟。
??可以说,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不仅因为它快,而且它还有很好的防护及较强的武装。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排水量成功限制在45000吨的级别。还有其他的优点,比如它的舰身狭长,刚好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而大和级和俾斯麦级就不行。
总体性能比较
??下面的图表表示出了各型战列舰的各项指数。由于在本文中衣阿华级被作为对比的标准,所以它的总百分比也就是300%。
??20世纪已如过眼烟云,战列舰已经成为消失了的海军舰种。实际上,美国一直使用至上世纪90年代的衣阿华级战列舰通过现代化改装,在海上根本就是难逢敌手,其高航速使其能够与最快速的现代航母战斗群一同作战,其退役的原因只有一个:每年维持其战斗系统及人员的巨大财政花费。恐怕这是当年的设计者们所没想到的。
其中裨斯麦号血战大西洋,击沉胡德号,重创威尔士亲王号,打得英国舰队退避三舍,只是运气不好,遭飞机暗算后打坏了舵,这才魂归大洋,得到了法西斯战舰的最好归宿. 战斗力如此强劲,令人叹为观止.
提尔匹兹号雄距北欧,牵制了英国半支舰队,未曾出动就吓得PQ17运输队自行解散并遭受重大损失;英人处心积虑,十余次进行轰炸和暗算,最后中了两颗10吨级的超级炸弹才最后沉没,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此级战舰设计非常成功,吨位很大,装甲雄厚,火炮口径不大但火力却很强,命中率很高,有鲜明的德国特点,战斗力出色,生命力顽强,最重要的是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其起到的作用也是二战战列舰中最大的,评为最优秀战列舰舍我其谁!
(说句废话,大和级战舰寸功未立,人称超级大玩具,还不如日本的金刚级呢)
再说两句,没有实战,怎么比较军舰的成功?如果一艘军舰,例如大和级,在战斗中从未向敌舰发射过一发炮弹,你怎么说它是成功的呢.至于“依阿华”级,起到的是对航空母舰的保卫作用,执行的是巡洋舰完成的任务,受到了航空母舰舰载机的严密保护,更像一艘超大号的巡洋舰
我看这个是游戏的bug哦
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得看击中位置,二得看鱼雷性能,还有一个就是目标航母的防护性能了。中几枚会沉我不知道,美国人把“美国”号都炸了做实验,估计他们有结论,但不可能告诉...
上面这位老兄的材料是转贴的吧....
还不怎么全面,我就说详细点吧:
战列舰三艘,甘古特级,“马拉特”号(原“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十月革命”号(原“甘古...
根据美国人的经验,对付轰炸机最好的是40mm的火炮,127的只能靠高性能引信来打击飞机
首先我想说的是,日本在整个战争中建成的大型航空母舰只有“大凤”号一艘而已,与美国人几乎是疯狂的产量是无法相比的。
至于制空权,中途岛之间日本人是可以掌握的,瓜岛...
答: 什么情况啊?部队取消地皮是指什么呀?部队的地皮属于国家的,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要动用部队地皮,必须通过一级一级上报到国土资源部,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后,与中央军委...
答: 要超越历史发展规律,必须有强烈的外力作用,比如外国统治,强烈的科技文化入侵。 例子倒不少,比如中国的部分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直接从原始社会改造成现在这样,西藏是...
答: 没有!中国要走向民主,我认为必须国内的高层人士有民主的意识、有能力平行各个阶级的利益分配。还有就是在选举的时候怎样在排除外国势力干涉。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到二战做战舰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