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宣传实战性最强的武术好好发展表演,武术还是可以走

持戈前进――中华武术实战力的真相(2)
戚家军战士
(接上文)三、保家卫国――血战沙场的习武之人
中华武术向来讲究“武德”,武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返朴归真”、“行善积德”等等,中华传统美德对武德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凡是青史留名的习武之人,少有横行乡里、仗势欺人之徒,多的是一诺千金、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勇士。不错,在技术上武术是在研究怎么“打人”,但打的是应该是什么人呢?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愿好好过日子,贪婪无耻,垂涎他人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他们犯我国土、杀我百姓、夺我财富,中华武术就是为消灭这些好吃懒做的强盗准备的,打的就是这帮孙子!对习武之人来说,只有勇敢地“持戈前进”,消灭害人的豺狼,保护家人、捍卫国土,才能实现“止戈”的和平理想。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中华男儿冲锋陷阵、杀进杀出、保家卫国的威风。
1、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个叫匈奴的族群,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是我们的死对头。这帮人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抢劫杀人倒是非常专业。春秋战国时期,匈奴趁中原战乱,经常南下杀人放火、掠夺财物,边民苦不堪言。秦帝国刚统一,边关又不断传来匈奴进犯的军情。匈奴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招惹的是刚刚咬死同一个笼子里的其他六只老虎,牙上还滴着血的虎王!始皇大帝一声令下:北逐戎狄!于是公元前215年,30万华夏武士在大秦第一勇士蒙恬的率领下,星夜兼程,直扑匈奴强盗。威力强劲的秦弩,轮番射击,箭如雨下,匈奴骑兵纷纷落马。战车开路,迅猛冲击,近刺远射,箭如飞蝗,匈奴兵人仰马翻。善于包抄奔袭的秦骑兵不断穿插袭扰、断敌退路,匈奴人有苦难言;长枪如林,挡者披靡,匈奴人跑得慢的转眼就成了肉串。近战肉搏更是匈奴人的噩梦,面对挥舞着大戟长剑,动不动就手上提着人头、胳膊下夹着俘虏,仍要追杀对手的大秦武士,匈奴人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史料记载,蒙恬一战定乾坤,一举收复河套地区。匈奴惨败,狂退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汉.贾谊)。
到了汉代,匈奴这帮强盗好了伤疤忘了疼,又跑回来烧杀掳掠。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华夏武士携弓持矛,劲弩上弦,环首长刀出鞘,再次出击匈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三万大军,冲进匈奴右贤王大营,打得右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汉军光抓俘虏就抓了一万五千多人,右贤王本人仅带着几百个心腹逃走;前123年,霍去病率八百勇士孤军深入,猎杀匈奴。在匈奴大营,霍去病一刀就把匈奴的一个王撂倒,其他勇士接连干掉匈奴兵两千多人,还俘获了匈奴单于的叔父和相国;前121年,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大败匈奴骑兵,一路追杀一千多里,俘获浑邪王子等匈奴贵族;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出击匈奴。卫青部大败匈奴伊a邪单于部,单于仅带几百名骑兵突围逃窜。霍去病部大破匈奴左贤王部,并一路追杀驱赶。匈奴死伤无数,元气大伤,撤退到大漠以北,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霍去病的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喊出了一个华夏武士的豪情。汉元帝时,大将甘延寿和陈汤攻灭北匈奴郅支单于部,砍下了郅支单于的头颅。他们给皇帝的上疏中有一句话响彻云霄,那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唐刀出鞘
唐初,突厥人在首领颉利可汗的带领下,不断进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唐武士端起杀气腾腾的长槊,抽出寒光四射的唐刀,向强盗发起进攻。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出击东突厥,命令李靖、李绩、柴绍、薛万彻、卫孝杰、李道宗等名将,兵分六路,向突厥发起进攻。630年初,李靖率三千精兵,一举攻破定襄,颉利可汗仓皇逃走。李绩部在白道与突厥军遭遇,大唐武士奋力拼杀,把突厥打得溃不成军,死伤惨重;李靖突袭阴山,杀进突厥大营,打得突厥兵四散逃窜,一万多人被杀,十几万人被俘。颉利可汗如惊弓之鸟,欲逃回大漠,却被李绩切断退路。贞观四年(630年)三月,李道宗生擒颉利可汗,押回长安,东突厥灭亡,大唐北部边疆数十年无大的战事。
其实大唐是超级能打的朝代,涌现出大量像秦琼、薛仁贵这样的以一当百的习武之人。也就是唐初突厥敢招惹我们,但马上就被我们灭了。大多数情况下,谁敢不服我们就打谁。长槊、唐刀的威力,被唐朝揍的国家自己知道。大家可以查阅有关大唐的史料,非常多,这里就不讲那么多了。
3、还我河山
岳飞,一个遭小人陷害的悲剧英雄,一个尽忠报国的好汉,其高风亮节已经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得到了后来人包括他曾经的敌人的由衷敬佩,连身为女真人的乾隆帝都曾多次到杭州岳飞庙拜访,并亲自撰写《岳武穆论》。精忠报国的岳飞已经成为保家卫国、奋勇抗敌的一面旗帜,影响极其深远。
岳飞年少的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武学天赋。史料记载,岳飞还没成年,就能开三百斤硬弓,使用八石劲弩。学射箭于当时的武术大家周侗,能左右开弓射箭。后来,岳飞又师从另一位武术大师陈广,学习拳脚刀枪,尤精枪术,很快就成为“一县无敌”的高手。后来从军,因作战勇猛,很快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公元1126年,岳飞所在的部队与金军遭遇,众将士惶恐不已。岳飞毫不畏惧,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杀进杀出数次,挡者披靡,场面极其震撼。1127年,岳飞与金兵战于太行山,生擒敌将拓跋耶乌。几天后,又与金兵遭遇,岳飞端起长枪冲入敌阵,刺杀黑风大王,金兵大败。1128年,岳飞部与金兵在汜水关大战。战斗中,岳飞弯弓一箭射死金军将领,率部大破其众。1129年,杂牌军号称五十万(号称而已,吓唬人的,但数万是不成问题的)与岳飞部作战,当时岳飞部就八百人,大家都觉得这仗没法打。岳飞说了一句:“吾为诸君破之”,接着又一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岳飞)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宋史.岳飞传》),敌人被岳飞的勇猛所震撼,顿时大乱,岳飞趁机率部大败敌军。1130年,岳飞与金将完颜兀术所部在建康大战,岳飞依然是一马当先,每战必捷。兀术部死伤无数,大败而归,岳飞收复建康。1140年,完颜兀术兵逼郾城。岳飞命令自己的儿子岳云首先出击,严令必胜。岳飞当时就跟岳云说:“不胜,先斩汝!”虎父无犬子,岳云率骑兵直冲敌阵,鏖战数十回合,杀得金兵尸横遍野。兀术派出王牌骑兵“拐子马”与宋军决战,岳飞命令士兵持麻札刀冲入敌阵,专砍马腿,打得“拐子马”溃不成军。兀术悲痛地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宋史.岳飞传》)战斗进入白热化,岳飞不顾手下劝阻,跃马持枪,亲自带领四十名骑兵冲入敌阵厮杀,所向披靡,大败金军。后来兀术增兵还攻颍昌,岳飞率骑兵八百挺前决战,再次大获全胜,干掉了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和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仓惶逃走。
郾城大捷后,金军一败再败,元气大伤,北方抗金武装也开始积极活动。兀术无力再战,准备全线撤退。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朝廷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了回去,对金朝摇尾乞和,大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处死了岳飞。
岳飞治军,纪律极其严明。士兵胆敢夺取百姓的一根麻绳草料,就要面临杀头的处罚;士兵夜宿屋外,百姓开门邀请,无一个人进入百姓房屋打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是岳家军的座右铭。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调药;朝廷有了赏赐,就分给士兵,绝不独享。岳家军的战斗力令他们的敌人都心服口服,“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传遍九州。“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刺在背上,记在心中。岳元帅的武艺和品格,超越了民族和时代,必将万古流芳。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日本战国时代,诸侯纷争,战争频繁。战乱中,一些日本武士失去了主子,丢了工作,成了浪人。这帮人生性残忍,武艺高强,除了杀人放火,别的不会。种地经商不如抢的来得快,日本乱得没什么可抢,就去海外抢。于是这帮人成了海盗,三抢两抢就抢到中国来了,是为倭寇。元末明初,中国东南沿海就有倭寇袭扰。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之乱愈演愈烈,局面眼看就要失控。倭寇每到一地,屠杀百姓、抢劫钱财、掳掠人口,所到之处一片废墟、死尸遍地,甚至连小孩都不放过。当时的明朝海防松弛,军队腐败,人数众多的官兵竟对倭寇束手无策。难道中国就是强盗抢劫杀人的乐土?一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呐喊,以俞大猷和戚继光为代表的华夏武士再次擦亮刀剑,策马出征。
俞大猷,福建泉州人。师从李良钦,棍术人称天下第一,射箭百发百中,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武进士,著有武术专著《剑经》。1552年,倭寇进犯浙东,俞大猷奉命入浙,讨伐倭寇。1553年,俞大猷率军进攻沥港,击沉倭船数十艘,歼敌千余人。后来和张经一起,在松江一带全歼逃窜之敌。1554年,俞大猷率军在六金坝、王江径等地大战倭寇,打得倭寇闻风丧胆。1555年,俞大猷在陆泾坝大败倭寇,击沉倭船三十多艘,接着连续追杀倭寇于三丈浦、莺湖、嘉兴、马迹山、茶山等地,击杀、击沉倭寇、倭船无数。倭寇无法与俞大猷抗衡,只能东躲西藏,狼狈不已。1556年,俞大猷出任浙江总兵,先后大败倭寇于西庵、沈庄、清水洼、黄浦等地,“俞大猷”三个字,已令倭寇闻风丧胆。1558年,朝廷严令俞大猷必须在一个月内攻下倭寇盘踞的岑港。俞大猷正思考制敌策略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将军主动请缨,要求打头阵。这就是后来和俞大猷并称为“俞龙戚虎”的戚继光。戚继光领命后,先以疲敌之计麻痹倭寇,待敌人懈怠的时机,突然大举进攻。战斗中,戚继光手持大枪,率领突击队一马当先,左刺右挑,所向披靡。俞大猷看得大为振奋,指挥军队全线出击,一举攻克岑港。从此,海上蛟龙俞大猷和下山猛虎戚继光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成为抗倭战斗的中流砥柱。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在吸收各派武艺精华的基础上,创三十二势长拳(太极拳的前身),辛酉刀法(苗刀术的重要来源),尤其精通射箭、枪术。1556年,戚继光在浙江新任参将不久,倭寇800多人进犯龙山所,戚继光马上率军迎战。战斗一打响,倭寇兵分三路直冲明军阵营,数千明军竟毫无斗志,纷纷溃退。危急时刻,戚继光跳上高处的一块巨石,弯弓搭箭,瞄准了冲在最前面的倭寇。随着一声弦响,冲在最前面的倭寇首领倒地身亡。戚继光接着连射两箭,另外两路倭寇的首领中箭毙命。众倭寇被他的射术所震撼,停止了冲击。戚继光随后指挥部队反击,才击败倭寇。龙山所之战令戚继光认识到,靠现有的这帮油子兵成不了大事,他需要亲自训练一支铁军。1559年,戚继光到义乌精心挑选了三千忠勇之士,组建戚家军,严加训练。戚继光练兵注意吸收了当时各派武艺之长,精心训练士兵的拳法、枪术、棍术、刀术、标枪、射箭等绝技,把他的士兵个个训练成武林高手。并根据江南地形和倭寇的特点,创造了适于短兵相接、善于相互掩护的“鸳鸯阵”训练士兵,戚家军很快成长为一支所向无敌的铁军。1561年,上万倭寇乘数百艘战船在浙江沿海登陆,兵分三路进犯台州。戚家军以寡击众,在宁海、新河、花街、上峰岭、长沙(非湖南长沙)等地,连续大败倭寇,十三战十三捷,斩倭首一千四百多颗,烧死、淹死的倭寇不计其数,史称“台州大捷”。台州大战,戚继光当仁不让,手刃敌酋。战士们也奋勇争先,涌现出陈大成、吴惟忠、王如龙、朱珏等以一当十的好汉。1562年,戚家军进攻倭寇盘踞的巢穴横屿岛。退潮时,戚继光亲自擂鼓,勇士们负草填泥,强渡沼泽,摆开鸳鸯阵,冲向倭寇。不多久,岛上的倭寇被全歼,救出被掳百姓800多人。随后,戚家军大战牛田、血战林墩,扫平了福建的倭寇巢穴。1562年底,倭寇6000多人攻陷兴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又占据平海卫。1563年,戚继光、俞大猷、刘显三路大军协同作战,围攻平海卫,大败倭寇,斩倭首2200余级,烧死、摔死、淹死的倭寇不计其数,救出被掳百姓3000多人。1563年,倭寇集结达两万多人在福建沿海登陆,包围了仙游城,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扎下大营。1564年初,戚继光率戚家军发起进攻,连破倭寇四个大营。倭寇全线崩溃,狼狈逃窜,遂解仙游之围。仙游之战使倭寇元气大伤,哀叹“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此后,东南沿海的倭寇逐渐销声匿迹。
俞大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斗,得到了东南沿海百姓的普遍支持。他们每到一地,倭寇闻风丧胆,传言“遇戚必死”。百姓则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扶老携幼,道路充塞”。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到达一个镇子,天色已晚,又下着雨,百姓纷纷开门邀请将士们进屋避雨,众将士却没有一个人肯进屋打扰。百姓又邀请戚继光进屋,戚将军婉言谢绝,坚持和战士们在一起,在雨中露宿了一夜,令人动容。后来戚继光离任蓟州,全城百姓罢市,苦苦挽留,哭声震天,诗人陈第写诗形容当时的场面:“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将旌靡移岭表,黄童白叟哭无边。”足见人民对戚继光的爱戴。戚家军战斗力极其强悍,常常创造杀敌成百上千,自己仅损失十几个甚至几个人的奇迹。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戚继光的老部下吴惟忠率戚家军随明军主力入朝参战,打击倭寇。在平壤战役中戚家军一举攻克最难打的北门牡丹峰,表现极其英勇,继续书写着保家卫国的传奇。
5、黑暗中的呐喊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屡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仍有大量的华夏武士,面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毫不畏惧,扬眉剑出鞘,以自己的鲜血,发出了保家卫国的呐喊。
关天培,江苏淮安人,关羽后裔,自幼随父习武,武艺高强。1839年11月,英国军舰两艘在广州虎门口外海域向中国军队挑衅,关天培率部奋勇还击。战斗中,关天培负伤,扔持刀不退,督战抗敌,重伤英舰一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积极备战,坚决抗击侵略者。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投降派琦善拒发援兵,关天培仅带着几百人孤军奋战。面对英军进攻,关天培毫不退缩,亲自操作大炮轰击敌军。英军从正面无法得手,于是从背后攻上炮台。年近六旬的关天培抽出战刀,大吼一声冲入敌阵,身被数十创,仍奋勇拼杀,临死前仍挣扎着点燃大炮向英军轰击,最后血染虎门。关天培不愧是关云长的后裔,习武之人的楷模!
葛云飞,浙江杭州人,自幼武艺过人,清道光三年中武进士。1841年八月,英军进犯竹山门,时任定海总兵的葛云飞下令众炮齐发,重伤英舰。八月十七日,英舰再犯定海,葛云飞亲自开炮轰击,焚毁英舰。英军猛攻晓峰岭,部将王锡朋在与英军激战,挥舞战刀左冲右突,手刃数敌,直至战死。在竹山门,部将郑国鸿身先士卒冲入敌阵血战,手刃数人,身被十余创,力战而死。葛云飞转战竹山门,率所部将士抽出战刀、端起长矛,与英军血战。葛云飞一马当先,挥舞战刀,左劈右砍,杀敌无数。最后身被四十余创,壮烈牺牲。史料记载,葛云飞虽遍体鳞伤,中弹无数,早已阵亡,尸体却紧握战刀,屹立不倒。壮哉,葛大将军!
冯子材,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自幼习武,晚清抗法名将。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连战连败,清政府这才想起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到任后,积极修筑防御工事,训练士兵,准备与法国军队决一死战。1885年3月,法军进犯镇南关,先是在炮火的掩护下,连续占领了多处据点,然后以重炮轰击城墙,猛攻镇南关。当时,城墙已被轰塌一段,已经有法国兵爬上城墙,形势万分紧急。在这危机时刻,冯子材大呼一声,手持长矛,领着两个儿子跃出城墙,与法军展开白刃战。众将士见老将军奋不顾身,深受鼓舞,打开城门,全线出击,舍生忘死地冲向法军。是役,法军大败,死伤惨重。冯子材趁机反攻,攻克凉山,史称“镇南关大捷”。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向法国求和,命令冯子材撤军,使这场本该胜利的战争变成了一场屈膝妥协的闹剧,令人扼腕叹息。
清末,政府腐败,积贫积弱,勇士们的浴血拼杀总是伴随着太多无奈。但是,他们挺起了我们不屈的脊梁,有他们在,中国不会亡。
6、千古绝唱
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武术渐渐退出了战场,多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防身自卫的手段在民间传承。但是,面对日寇入侵、国破家亡的危机关头,习武之人再次挥刀上阵,继续上演着保家卫国的千古绝唱。
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大洪拳传人,师从朱凤钧。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1933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08旅旅长,后因战功卓著,升任第132师师长。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1933年,日军占领山海关,威逼平津,宋哲元率29军开赴喜峰口迎战日军。29军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颇有尚武爱国传统,曾邀请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等武术家编写武术训练教材,最有名的就是后来砍得倭寇魂飞胆丧的“破锋八刀”。并且军中将士,习武之人众多,不但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将领精通武艺,军中士兵也是习武成风,很多人是带艺从军,如山东菏泽就有大量的大洪拳同门追随赵登禹从军抗倭。29军最有特色的武器,就是环首大砍刀,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29军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枪械规格不一,大量的老式步枪仍然装备军中,且数量严重不足、弹药缺乏,常常出现有兵无枪、有枪无弹的情况。全军上下仅有轻型火炮16门,机枪97挺。这样的装备情况,火力上根本无法和武装到牙齿、弹药充足,有坦克、飞机、重炮掩护的日军相提并论。但是,面对骄横的日军,29军将士毫不畏惧,扬长避短,充分发扬近战、夜战、白刃战的优势,和倭寇血战到底。1933年3月9日,日军进犯喜峰口,占领多处制高点。夜间,赵登禹组织500大刀敢死队爬上日军所占山头,挥舞大刀发起突袭,日军阵地顿时鬼哭狼嚎,一片混乱。大刀队血战一夜,将山头日军全歼。3月10日,29军再次与日军在喜峰口展开激战,战况极其惨烈,阵地反复易手。日军动用飞机、重炮猛烈轰炸29军阵地,将士们伤亡极大。赵登禹率部隐藏埋伏,待日军步兵靠近时,挥起大刀冲入敌阵,和日军搅在一起,使敌军飞机、大炮无法发挥作用。将士们奋力拼杀,砍得日军人头遍地,伤亡惨重。3月12日凌晨,大刀队勇士们夜袭敌营,杀敌无数,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并炸毁大量无法带走的重武器。3月16日起,29军将士又在罗文峪、山楂峪等地和日军鏖战。战斗中,勇士们远了投手榴弹,近了就用大刀砍,常常奋不顾身,冒着枪林弹雨,拔刀冲入敌阵,砍得日军一片惨叫、身首异处。拉锯战、肉搏战反复出现,战场上血肉横飞。日军近战无法取胜,不断动用重炮轰击,29军将士伤亡惨重,仍坚持与冲上阵地的日军搏杀,一次次粉碎日军进攻。喜峰口战役,赵登禹将军身先士卒,将士们奋勇争先,刀光闪过,倭寇授首。当时的日本《朝日新闻》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29军的华夏武士再次拔出大刀,在卢沟桥、铁路桥等地,屡次重创日军,继续书写尚武爱国的传奇。
翻开浩瀚如海的史料,瞻仰那已锈迹斑斑的战刀,我不禁对我们的前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中华武术,不仅仅是《汉书》记载的“手搏”、“兵技巧”、“剑道”,更是横扫大漠,马踏匈奴的豪情;不仅仅是《剑经》、《纪效新书》讲解的棍术、三十二势长拳,更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习武之人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中华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四、对中华武术认识的误区
近几年,不少好事之人对中华武术出言不逊,大肆侮辱谩骂。我看过不少这样的文章,发现他们骂的东西基本上在污蔑中华武术,对中华武术的认识有严重误区。有些东西,表面打着武术的名号,实际上其本质根本不是武术的东西,只是其形式有点像武术而已,中华武术实际上在给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法”、“舞术”背黑锅。。
误区一,也是最大的误区:中华武术只重表演,不重实战。果真如此吗?错!实战,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吴越春秋》记载的女剑客对剑术理论的描述,自始至终都是在强调实战中的状态应该怎么样,没有一句在说如何练得好看。古人谈论剑术如何,都是在讲如何打,而不是如何演。讨论如意见不合,马上摸起树枝、竹竿(这算是客气的)比试一番。例如三国时曹丕喜欢剑术。建安十八年,曹丕跟将军邓展谈论剑术,指出邓展的理论有不对的地方。邓展不服,当即要求和曹丕比试,于是二人以甘蔗代剑打了起来。没多久,曹丕三次击中邓展手臂。邓展还不服,又打了一个回合,结果又被击中头部。明朝戚继光教士兵拳脚枪棒,严禁士兵玩“花法”,谁敢学街头卖艺的用来招揽看客的花招,都会被戚继光痛打一顿。部队考核的时候从没有集体打拳表演给当官的看的项目,唯一的考核的办法就是真打实斗,具体内容大家可自行参阅《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俞大猷写《剑经》,通篇都是在讲怎么打、有效对敌的战术是什么,对于表演性质的东西只字未提。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充分说明重视技击实战、鄙视花拳绣腿一直是中华武术的传统。有人说公孙大娘就搞表演。大家注意,公孙大娘是干什么职业的?她就是一个以跳舞给别人看为生的演员而已,剑不过是她的舞蹈道具,她根本不能算练武的。这里说的是武术,提她的话还不如好好说说同样是唐朝的,善使陌刀、所向无敌的高手李嗣业。民国时期出版的《武当剑法大要》,也是通篇在讲怎么打,根本无视表演。现在的传统练法,大多不怎么好看。我见过的形意、太极、八卦、八极、少林、咏春等拳派的传统练法和传统套路,都说不上有多么好看,古朴的很,并不适合表演。但是练得好的耍起来都很吓人。为什么吓人?因为传统的散招、套路都是在练怎么打人,每一势都在想打人,那精气神一出来,当然吓人。并且,我前文已经说了,这也只是练法,最后都得在实战中“撕扒”出来。我学武术的时候,老师讲拳,往往讲着讲着就和陪练的师兄打起来了。我现在教别人,也是这样,讲一手打法,随便从队里叫出来一个,不用商量,可随便还手,撂倒以后再讲解刚才是怎么打的,为什么这么打。我见过的其他拳种的教法都差不多,非常重实战,这是中华武术的传统。至于“花法”,表演性质的东西,他们只是借用了武术的形式,把一些动作进行夸张,并加入了大量杂耍、京剧、体操的动作,只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从来不考虑如何实战,是“舞术”而已,在本质上根本不是武术。武术不是不可以表演,大家都是朋友,我应邀打上一趟拳给大家助助兴,这个可以。但是,我练的东西别人看不看得懂,好不好看我可不敢保证。你觉得好看我这么练,你觉得难看我也这么练。练给你看是因为信任你,给你面子而已。练武的不可能为了迎合别人的审美观念而改变原来的实战风格,武术就是为了实战而存在,“花法”为了表演而存在,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个人认为,一些所谓的“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就可以归为武术前辈们一直非常痛恨的“花法”一类。整套动作都在莫名其妙地跑来跑去,绝大多数动作毫无实战意义,仅有的几个抄袭了中华武术的动作还给做了“艺术加工”,山寨得一塌糊涂。动不动就摆个架势亮个相、使劲拍地弄出个动静、连续好几个跟头从一头翻到另一头,腾空好几圈落地还得来个劈叉,这到底是在干嘛?实际上真正的中华武术自古至今就没这么玩的,也不敢这么玩,现代的“花法”表演早就不是武术的范畴了。偏偏这些“花法”还就喜欢登台表演,于是大家把这些专业搞表演的“花法”当成了中华武术的全部,而埋头研究怎么实战的中华武术就这样莫名奇妙地给别人背了黑锅。
误区二:传统武术招式繁琐,不利于实战。又错了,传统武术其实打起来相当直接。传统武术认为:“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在我们看来,实战中绝对不要拖泥带水,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手段将敌人击倒。在本文第一部分,我已经列举了一些传统武术怎么打人的例子,都是非常直接狠辣。在这里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对方鞭腿抽来,我方走内圈冲进中路,前手护头,同时后手直接照心口窝(膻中穴)来一拳,接着另一只手荡回来,一记单风贯耳闷耳根或太阳穴上,然后一脚踹到。低的话勾挂,还是中路,起腿蹬胯,脚到人倒。接腿摔也可以,抄抱掐脖,绊其支撑腿,然后跪裆、连续打头,直接揍趴下。这都是很传统的打法。鞭腿刚落接着拳又过来了,好办,前手防同时后手重拳击腹,对方要是敢欠身直接就抓着头发抬腿一膝撞脸上;后手拳被挡住也没关系,前手一搂腰后手绕上来找脸,上下合力来个折腰就把对方撂倒,还是跪裆按住打脸。传统武术变化无常,怎么打完全取决于敌人,有的是办法打对方个措手不及。还真以为传统武术会跟你比划个云手亮掌什么的?至于醉心于玩一些“规定套路”什么的就别指望了,跟传统武术根本就是两码事。
误区三:中华武术效率低,得从小练,得练十年二十年才能实战,因此无法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大错特错!这种论调,我主要在武打片上见过,想必说这话的人也是从武打片上学的理论。实际上,如果能每天坚持练功,八极、形意、太极、八卦、少林、戳脚等拳法都行,一天也不用多了,能坚持三个多小时就行,其中至少保证一小时的实战练习(刚开始喂招,熟了以后直接开打,注意保证安全),三年时间,只要不是太笨,绝对可以实战,没问题。就算是见效相对慢一点的太极,只要坚持传统功架、推手、散手一起练,也没问题。我有个师弟,在家乡学拳三年,一天也就不到两个小时。上大学后和跆拳道协会交流切磋,连续击败七个人。我师兄上学时练过三年多,每天也不过练两三个小时,回家乡遇到多次流氓挑衅,每次都把两三个流氓打得夺路而逃。当然这些事都过去很多年了,说这些事情,不是为了炫耀我们的拳派多厉害(我自始至终也没说我具体是练什么拳的,我们就是练中华武术的),别人不行,没这个意思。只是通过实际经历说明,练中华武术并不是一定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实战,只要用心学,泰拳、空手道、跆拳道什么的练多长时间你也练多长时间,只要你的练法(门派无所谓,都可以)别太离谱,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训练强度,你绝不会输给他们。在中华武术的历史上,很多武林高手并没有练十年二十年那么长时间。像岳飞,练枪没几年就全县无敌,年纪轻轻就纵横疆场,所向无敌;朱珏是戚继光从义务招来的农民,戚继光教了他不到一年,带着他打了几仗,他就能在花街战斗中连砍七名倭寇。第一个还是和倭酋单挑!很多拳法大家也并不都是从小练起。
误区四:认为传统武术打不过散打。我觉得的这是最混账的论调。我想请问一下:散打哪来的?现在叫散打,其实这个项目的真正的名字是“散手”,是自古就有的竞技形式(当然,所有的传统拳法都有散手这一环节,在这里指的是散手运动)。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手搏比赛,就有擂台。打擂台这种比赛形式,伴随了中华武术发展的全部历程。1928年和1933年两届“国术国考”,散手就是重点比赛项目。1979年,国家体委进行了散手比赛试点,再次大力开展散手运动。由此可见,散打根本就不是这几年的发明创造,而是自古就有的打擂台的演变而已。从技术上说,散手拳法的直拳(冲拳)、摆拳(贯拳)、勾拳(抄拳)、鞭拳、反背拳,腿法的蹬、踹、鞭、扫、摆、勾等技术的90%以上来自传统武术,作为散手杀手锏的摔法的100%来自传统拳术的摔法和中国式摔跤。中华武术的摔法极其要求干净利索,散打比赛中缠抱超过两秒的摔法会被判无效其实就是来自传统武术对摔法的要求。此外,连散手比赛的开放式擂台也是借鉴了传统擂台的形式。我研究过一些散手比赛,发现比赛中打的好的运动员的主要得分技术或KO技术都可以从传统拳法中找到一摸一样的打法。中华武术本身不是体育运动,而是杀敌手段。但是中华武术自古就有比赛形式,主要是徒手的散手(手搏)、中国式摔跤(角抵)等,持械的短兵、长兵等。有人问,为什么散手比赛看不出各拳派?规则的问题。在现在的散手规则的约束下,你就是让霍元甲、黄飞鸿来打也会和散手运动员打得样子差不多,不按规则打就无法得分、无法取胜。人都长着四肢,没有谁长着八条腿,同一规则下还想打成什么样,还能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动作?规则决定打法,如此而已。所不同的是如果霍元甲、黄飞鸿来打散手比赛可能更硬朗、更干净利索地战胜对手。当然这是假设,有些人可能不服气。不要紧,我这有真实的例子:传统武术家确实曾按类似现代中外搏击对抗赛的规则跟外国职业选手打过。1943年11月13日,中华武术对西洋拳击对抗赛在上海回力球场举行,当时的规则对中华武术的限制比现在的中外搏击对抗赛更多。双方各派八名选手出战。当时年仅14岁的华拳传人蔡龙云第二个出场。结果,场面一边倒,14岁的蔡龙云把人高马大的俄籍拳师马索洛夫打得满地滚,第三回合直接把马索洛夫KO!全场比赛,中华武术以五胜二负一和的成绩大获全胜。但是蔡龙云近年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裁判都是对方的人,最后判成了这么个结果。其实真实的成绩应该是8:0,中华武术全胜!1946年,不服气的马索洛夫带着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向蔡龙云挑战,要求不准用腿,按照拳击规则打,结果蔡龙云只用拳头就把鲁塞尔KO!谁说传统武术打不了擂台?现在的中外对抗赛都很少有人能打出前辈武术家那种霸气!只是现在的传统习练者以业余爱好居多,每天保证不了训练时间而已。当然也有很多练得精的,像河北孟村的八极拳、河南陈家沟的太极拳、山东的太祖门及螳螂拳等。从以上的事例看,传统武术不但打过现代擂台,而且还可以打得相当好。其实只要功夫到家了,台上台下都可以打。国家推广散手运动,就是要把传统武术用某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刚开始,慢慢来,不用急。本来中华武术的根本目的就不是为了比赛给别人看,其本质是杀敌防身的手段。散手运动实质就是中华武术在一定规则下演化出来的一种体育运动,是传统武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和当年的手搏、角抵一样,完全没有必要把传统武术和散打对立起来。就像是父母和孩子,孩子和父母当然不可能长得完全一样,但孩子永远也否认不了身上流着父母的血。非要把传统武术和散打对立起来的论调就像是逼迫他人父子相残,是十分混账的做法。
误区五:认为传统武术因循守旧,闭门造车。这绝对是人云亦云、三人成虎的论调。说这话的人普遍对中华武术的历史和现实认识极其模糊。实际上,中华武术十分重视交流切磋,非常善于学习。老拳师们常说“师从三家武艺高”,我学拳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非常鼓励我们学习别的拳法的长处,包括泰拳、拳击的长处。凡成名的拳师,大多会好几个拳派的技术。潭腿门和少林派就因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最终潭腿门也会罗汉拳,少林寺也有十二路潭腿。明代戚继光创三十二势长拳,就充分学习借鉴了当时各家之长,如“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等等。中华武术甚至还非常重视向敌人学习,如辛酉刀法,就是戚继光借鉴了浪人倭寇的刀法加以改进而来。可以说,如果没有交流学习,就没有现在的太极拳,也没有苗刀术。可见善于交流学习也是中华武术的优良传统。中华武术和中华文明一样,非常具有包容性,但时刻知道自己是谁。学了外国的东西,我们能迅速转化成自己的,而不可能出卖自己的灵魂。戚继光借鉴倭刀术,并不是要发扬倭国的武士道,而是为我所用,保家卫国。戚家刀一出鞘,刀刃仍然对着浪人倭寇砍过去,至今苗刀术还有一招刀法名字就叫“三刺东洋”!而现在的某些学外国武术的年轻人,整天对着他国的国旗鞠躬,练发力喊叫都要用外语才觉得帅,实在是愧对前辈,让祖宗蒙羞。
五、廉颇老矣?
中华武术是极其强悍的,弯弓射箭、枪刺刀砍、徒手肉搏,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冷兵器的时代了。有人说,你再快也快不过子弹,中华武术已经用不着了。廉颇真的老了吗?我不这么认为。的确,武术无法在现代战场上直接应用,热兵器是所有武术的克星,但是,谁说习武之人必须冒着机枪大炮做自杀冲锋?一个精通武艺的高手,和一个什么也不会的普通人,两人一起参加军事训练,训练科目、强度都一样,训练结束后,那一个兵更能打?相信大家心里都有答案。正常情况下武术好手拿起枪来比普通人拿起枪要厉害得多,因为长期的武术训练,习武者的意志、体能、敏捷、反应等素质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普通人比不了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血性。练武非常残酷,几乎所有习武之人在锻炼的过程中都会接受大量保家卫国的武德教育,都会养成强烈的尚武精神,都会在和师兄弟们的拳打脚踢中锻炼出无所畏惧的勇气。习武之人大多一身正气,眼里容不得沙子。看见坏人就要揍,路见不平就要管,这是习武之人非常普遍的性格。因此,习武之人如果用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绝对是一个所向披靡的钢铁战士。其实,这只是武术的小用处。中华武术不畏强敌的斗志,保家卫国的传统,才是最厉害的武器。这种精神不只是中华武术的精神,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武术只是一项技术、一门学问,武术精神也是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的感召而形成的。自强不息、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才是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强大武器。
文章写完了,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如果觉得有道理的话就多看看。如果觉得我的观点不对,也欢迎大家批评。只要能引起大家对中华武术的思考,就可以了。我有幸和戚继光将军成为老乡,斗胆用“戚家军战士”这个笔名,写下这篇文字。在我的另一个博客上,发表过本文的前半部分。如果大家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我的观点不一定对,欢迎大家通过这个邮箱提出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戚家军战士
二一年中秋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0-10-02 13:56
发表于:11-05-21 20:02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战性最强的武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