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进攻欧洲盟军,而是冒险横渡英吉利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你现在的位置:&&&&&&《二战:当狮子怒吼》:苏、英同盟还不足以打败纳粹德国
《二战:当狮子怒吼》:苏、英同盟还不足以打败纳粹德国
《二战:当狮子怒吼》:苏、英同盟还不足以打败纳粹德国
笑独行编评
影片笑独行解题
《二战:当狮子怒吼》(World War II: When Lions Roared, or Then There Were Giants,当年三巨头、当年巨头,美国,1994)
二战风云人物传记经典电视电影。美国导演约瑟夫·萨金特(Joseph Sargent)代表作。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至1944年阿登战役,英、美、苏三国首脑的风云际会:苏德战争使苏联与英国一夜之间成为难兄难弟,两国共盼美国参战,太平洋战争成全了罗斯福与丘吉尔同坐一条船的愿望,英、美、苏由此鼎力共击纳粹德国……美、英分别为苏提供军事援助,苏再三要求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美盟军穿越地中海进攻意大利,斯大林认为只有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法国才能沉重打击希特勒……其间穿插大量历史纪录片片段。叱咤风云,纵横捭阖,亦庄亦谐,妙语连珠。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鲍勃·霍斯金斯(Bob Hoskins)、约翰·利特高(John Lithgow)、小艾德·贝格利(Ed Begley Jr.)等主演。
笑独行按:该影片有助于观众理解二战中英、美何以迟迟未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只是不知何故舍弃了让三巨头再次相聚的雅尔塔会议。其间,三巨头顽霸、狂勇、狡正各有擅场的形象塑造很值得称道,对于罗斯福得力助手在三巨头之间穿针引线功劳的表现也恰如其分,只是为造成三巨头对话场面而频频出现的不同时空场景拼合画面看着有点难受。影片中斯大林(由凯恩扮演,不注意实在看不出)在莫斯科会见丘吉尔时引用的一句俄罗斯谚语颇精警——“如果一个人只看过去,就应该把他的眼睛挖出来。”该影片有片长不同的两个版本:115分钟的英国DVD版,194分钟的美国电视版。在下所见为有国语配音但只有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长为115分钟。
《二战:当狮子怒吼》DVD影碟封面
影片历史背景附文
“三巨头”之间的牵线人——哈里·霍普金斯
作者:佚名
www.bocaiit.com&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携手战斗,力挽狂澜,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哈里·霍普金斯作为“三巨头”之间的牵线人,在这幕蔚为壮观的历史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霍普金斯是一个马具匠的儿子,早年从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后,霍普金斯先后担任过联邦紧急救济署署长、商务部部长等职。他处事果断,工作卓有成效,颇受罗斯福赏识。1939年8月,霍普金斯患了胃癌,手术虽然取得成功,但他的大半个胃被切掉了,此后他一直是在病魔的威胁下苟延生命。1940年5月,罗斯福亲自安排大病初愈的霍普金斯住进白宫二楼东南角的一间客房。80年前,这儿是林肯的办公室。以后几年,霍普金斯作为罗斯福的助手和客人一直住在这里。
&&& 霍普金斯不拘礼节,讨厌官场客套,天生一副玩世不恭的派头,接待客人时,他常常把双脚跷在桌子上,嘴里叼着烟卷,晃来晃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那傲慢而坚定的决心,无拘无束的举止和幽默诙谐的言辞正投罗斯福的口味。罗斯福风趣地送他一个绰号——“鸦片鬼哈里”。移居白宫后,霍普金斯虽然名义上不再担任任何公职,而实际上他是白宫办公厅主任,是罗斯福“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他的卧室成了整个政府的神经中枢之一。每到晚上,他常常裹着件旧睡衣来到总统床边,同他推心置腹地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霍普金斯俨然成为仅次于罗斯福的新闻人物。美国《时代》杂志曹引用一位参议员的话说:“如果罗斯福变成耶稣基督的话,哈里·霍普金斯一定就是他的先知。”正是靠着与罗斯福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霍普金斯才能在二战期间周旋于同盟国最高领导人之间,施展其外交才能,促成“三巨头”之间的一次又一次会晤与合作。
&&& 1940年圣诞节前夕,罗斯福收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封长信,要求美国政府给予更多的军事援助。罗斯福忧虑地对霍普金斯说:“倘若我和丘吉尔能坐在一起谈谈,这方面好多问题都能解决。”霍普金斯锐利的目光闪烁出强烈的冒险精神,“总统先生,我到那儿走一趟,怎么样?”1941年的日历刚撕下两页,霍普金斯便肩负总统赋予的特别使命,飞往英国,去充当罗斯福和丘吉尔这两大名角之间的牵线人。霍普金斯随身携带的罗斯福致英王乔治六世的信上写道:“霍普金斯先生是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对此人寄以最大信赖”,足见这位美国客人的身份与众不同。丘吉尔得知罗斯福派人来访后,一个问题是“谁?”当得知这位难以理解的客人究竟是什么来头之后,就下令把战火中残存的红地毯铺开,恭候霍普金斯到来。
&&& 会谈中,霍普金斯直截了当地向丘吉尔表示:“在华盛顿我们感兴趣的一切,就是如何打败柏林的那个狗杂种。”一句话打消了丘吉尔的顾虑,使丘吉尔相信他与罗斯福之间建立起“一种明确而又开诚相见的接触了”。为此,丘吉尔特地给罗斯福发了封电报,上面写着:“你派遣了一位你所深知和高度信赖的卓越使者,对此我甚表感激。”此次出访,霍普金斯牵线人的角色扮演的十分出色,并赢得了丘吉尔的尊重和友谊。丘吉尔曾邀请他出席内阁会议,帮他起草演讲稿,以后还多次写信或打电报给霍普金斯,就许多重大问题征询他的意见,以避免英美两国政府首脑之间不必要的分歧。
&&&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霍普金斯作为罗斯福的特使再次赴英与丘吉尔商讨战争局势。访英期间,霍普金斯给罗斯福打电话,要求允许他到莫斯科走一趟,与斯大林面谈对苏援助事宜。罗斯斯表示同意,并给斯大林写了封信,希望斯大林像信任他自己一样信任霍普金斯。这样,霍普金斯成为纳粹入侵苏联后,访问克里姆林宫的第一位西方使者。会谈过程中,霍普金斯与斯大林相处得出人意外的融洽。回国后,霍普金斯敦促罗斯福为苏联提供紧急援助物资,从而博得了斯大林的赞赏和信赖。后来在德黑兰“三巨头”会议上,斯大林穿过挤满人群的会议厅,特地同霍普金斯握了手,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这位前苏联领导人在那里并没有给别人这种荣誉。
&&& 1941年8月9日,经霍普金斯牵线搭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秘密举行了首次正式会晤,共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这对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 美国参战后,霍普金斯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那孱弱的身躯似乎蕴藏着无限的精力。他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在全球最高层进行活动,出席了盟国所有重要会议,一次又一次完成了罗斯福赋予的外交使命。罗斯福曾十分感慨地说:“哈里是实现我的意图的理想使节,他甚至不懂得什么叫“外交礼节”,任何官样文章碰到他,都会被他打个落花流水。他跟一个外国要员谈话的时候,知道怎样在椅子上往后一靠,把脚搁到会议桌上,说道:‘哦,是吗?’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性格和作为总统私人代表的特殊职业,加上他与“三巨头”都保持着亲密关系,使霍普金斯能够不拘礼节,打破惯例,以超官方的身份解决盟国之间的分歧。几次重要会议,每当讨论茫无头绪,在座的人都一筹莫展时,霍普金斯总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有一次丘吉尔风趣地对霍普金斯说,战后要授予他一个贵族称号——“抓根本问题勋爵”。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前夕,“三巨头”在选择会议地点时意见不一。斯大林不愿离开苏联,坚持会议在苏联境内举行。罗斯福的许多顾问认为这一要求太过份,让下肢瘫痪的美国总统绕半个地球去苏联未免不近人情,且让美国人丢面子。与斯大林一向不甚融洽的丘吉尔也对此表示不满。但是霍普金斯却说:“最重要的是把会议开起来。”在他的撮合下,这一历史性会议终于如期召开。
&&&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死于脑溢血,杜鲁门继任总统。事隔两月,霍普金斯辞职。辞职之前,他作了生前的最后一次长途旅行:出访莫斯科,消除两国在波兰等问题上的一系列分歧。1946年1月29日,他那久经折磨的躯体终于停止了挣扎。霍普金斯死后,称颂之辞雪片似地从世界各地飞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说:“他对祖国的服务,人们永远不会只是含含糊糊地给予评价。”“他的心是一颗在一个虚弱和消亡中的躯体中燃烧的心”,他的朋友丘吉尔赞扬说,“他是一座指引着伟大舰队抵达港口的灯塔。”不论这些评价是否中肯,霍普金斯对推动“三巨头”携手合作,从而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确是功不可没的。
笑独行编注:哈里·霍普金斯(Harry Lloyd Hopkins)生于日,享年56岁。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
--------------------颐养正气,德道双修。与物变化,为而不争。楼主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581名成员309个主题
可用积分:15分盟军占领了意大利,为何还要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文/寂寞的红酒
日,盟军在地中海发动西西里岛战,迫使意大利宣布投降,退出了战争。意大利投降后,盟军沿着亚平宁半岛向北推进,占领了意大利南部。但在1944年6月,为进入法国本土,盟军集结1200艘战舰、1万架飞机、4126艘登陆艇、804艘运输舰、165万军队在法国诺曼底实施抢滩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当时盟军已经占领了意大利,为何不从意大利进攻法国,而从德国重兵防守的诺曼底防线进行突破?
第一,意大利地形狭窄崎岖,多山地和丘陵,不利于盟军机械化部队和空军优势的展开。同时,也不利于盟军的后勤补给。盟军物资都放在了英国,从英国千里迢迢运到地中海非常不便,而且会遭到德国潜艇的严重威胁。因此盟军才选择了在诺曼底登陆。诺曼底距离英国近,运输方便,又能依托英国的航空基地和港口,比意大利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此外,诺曼底距离德国本土更近,对德国威胁巨大,因此盟军选择了从诺曼底登陆而不是从意大利向北推进。
第二,意大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尤其是北部的阿尔卑斯山难以逾越。盟军曾试图在亚平宁半岛向北推进,但在卡西诺山等战役中严重受挫,导致进展缓慢。按照盟军推进速度,打到柏林估计得1947年了。直到德国投降,德军依然占领着意大利北部。
第三,西西里战役只是英美应付苏联的一次军事行动。由于美英承诺开辟第二战场,但美英迟迟没有行动,引起了苏联的焦虑和愤怒。为安抚苏联,英美决定对防守最薄弱的意大利南部地区发动进攻,英美出动15万部队,280艘军舰、320艘运输舰、900艘大型登陆艇和1225艘小型登陆艇以及3680架飞机,轻松的拿下西西里岛,占领了意大利南部地区。此后,英美军队在亚平宁半岛缓慢推进,而苏联不得不继续顶着德国的大部分兵力。直到1944年6月,德国到了强弩之末,英美准备充足,才在苏联的催促下发动全面攻势,在诺曼底进行抢滩登陆,迫使德国三线作战,越打越力不从心,最终输掉了战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其他店铺销售此图书。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盟军为什么不集中兵力从意大利进攻德国_百度知道
盟军为什么不集中兵力从意大利进攻德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德国在意大利旁部署了狭长的防御地带,去打的话会付出惨痛代价
后勤压力太大了,法国离英国进,但打到荷兰后,后勤就吃不消了。从意大利打,几百万人,补给都要从英国运来
采纳率:5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大利是欧洲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