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三国杀兵精粮足足内不能赢

  中华史歌  序言:我为什么要写历史?  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日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刻,历史再一次如同电影一般,一幅幅画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样的历史当然值得纪念,但让我遗憾的是,如今有太多的中国孩子,似乎忘记了自己国家的历史。  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条采访报道,新闻的主题大概是:关于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的动画片对孩子会有多大的影响,报道新闻主体内容之前,记者做了一些列调查,随机调查采访一些小学生:“知道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了吗?”  孩子们的回答令人惊讶,因为能答对70周年的人恐怕不到10%。  记者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在你们心中,谁是英雄?  面对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的答案更加五花八门,也更加令人痛心。  靠谱一点的回答,英雄是自己的父亲。  其他回答呢?  蜘蛛侠,柯南,超人……  反正我没有听到有孩子回答岳飞、文天祥、邓世昌、哪怕是秦琼甚至哪吒……  真的很惊讶,很意外,很悲哀……  美国人用自己的影视工业,向世界倾销着他们的价值观;日本人用动漫游戏产业,向世界倾销着他们的精气神;欧洲人用他们的奢侈品技术,向世界倾销着他们的先进与严谨。  这些外国人的优势,我们都没有,我们的优势,他们也没有,我们应该“倾销”什么?  中华民族独一无二,数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  什么是历史?  学历史有什么用?  著名的作家都梁先生曾经说过:“历史就是历史,它绝不会因为你个人的好恶而改变,况且惨痛的历史往往可以使后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这个回答非常精彩,但如果应用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呢?  请允许我“抛玉引砖”,说说自己的答案——首先,我想先讲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前段时间,一个关系很不错的同事大哥,在他的朋友圈里发出了这样一条状态:“五岁的儿子问我,什么是死,死可怕吗?我不忍心欺骗这个孩子,就告诉他死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孩子再追问,谁都会死吗?我告诉他,谁都会死。孩子一听,立刻就哭了,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自己念叨着,我不想死,可不可以不死……看到孩子这个样子,我好自责,好后悔。”  我记得当时我给他留言是这样说的:“其实你可以这样告诉你的孩子,人当然会死了,比如说爸爸要是不死,那么爷爷奶奶就会永远喜欢爸爸,同样,妈妈如果不死,外公外婆也会永远疼爱妈妈,那样的话,还需要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吗?没有死亡,就不会有新生命,你就是那个可爱的新生命啊,所以全家才会都爱你,宠你啊。作为男子汉,就是要爱护身边的亲人,珍稀活着的人,这也是一个男子汉活着的责任。”  也许那么大的孩子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以上话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告诉孩子以后,他应该不会继续难过下去,起码不会对死亡那么恐惧,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一次教育小男孩儿成长的机会。  而我之所以能够想到这么回答孩子,是因为看到这条状态之后,我第一印象便想到了春秋时代,伟大的晏子曾经对齐景公的那段有趣的讽谏——齐景公也怕死,他感叹如果他可以不死,他就永远做国君,永远享受荣华富贵了,聪明的晏子立刻回敬他说,如果人都不死,那么咱们齐国的开国祖先姜太公,姜子牙老祖宗会一直做国君,子孙后代也就不可能有机会了,能力强一点的子孙,没准能当个官儿,像您这样资质平庸的,基本上就当农民种地挨累了,哪还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死不死啊?  这也许只是个传说,但这段传说却来自历史,来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我才想到了,换一个方式,套用一下这段故事中晏子的思想核心内容,用来教育孩子,不是挺好吗?  这应该就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处吧!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学习到这段“历史”,那么真正学习历史的人,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似乎是长久以来,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当代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思考的问题。  有很多学生会说:历史是中高考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不好,分不高,前途难保。  更多的历史老师说:历史教好了,学生分高了,钱途才能保。  可是,完成学业之后,历史还有用吗?  毕了业以后还喜欢历史的昔日学子中,会有一部分人说:历史故事知道多了,和别人谈天说地的时候,永远都有话题,又很有面子,没准儿参加某个电视常识大赛,还能赢回来奖品呢,历史还是有机会换来财富的。  退了休或者是不需要教课的历史老师中,可能有的会说:但愿我所教授的历史课,能让我的学生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明得失,前车之鉴的经验,相似历史对未来的预测,是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还有一部分或者做过学生,或者做过老师,或者仍旧以这个社会角色参与着社会的人,在他们眼里,历史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理想的一种工具,靠历史书写了自己的“历史”,用语言,用文字,用故事影响着别人的“历史”——写作、讲座、出版、为稻粱谋……  可中国的历史,最大的价值,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喜欢历史的人得到经验借鉴,进而名利双收吗?  也有观点说学史是为了救国,只有知道了过去几百年,我们为什么弱,列强为什么可以如此的欺负我们,才能找到强国富足的密码,但是,如果只学这一部分历史,那我们学习辉煌的强汉盛唐的信史,还有什么意义吗?  总之,中国人学历史,说历史,还是挺纠结的。  外国人上历史课,也许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信史,让自己去钻研;外国人上历史课应该又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的课本可能不像中国学生的历史教材一样厚,不用死记硬背那么多考点,尤其是西方列强的后裔们,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足以令他们骄傲的近现代史上,大概这就够了——中世纪的故事,交给研究宗教的相关专业,会不会更好?  宗教?  尽管外国人的历史没有中国人的历史记录得详实可靠,资料丰富,但他们有宗教,依靠着他们唯一的信仰,唯一的真神,让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根,更让他们找到了可以团结在身边的姐妹弟兄,甚至可以说,宗教维系了外族的种族传承。  也许正是因为各种宗教传说的控制,让远古的外国信徒们,更钟爱神的旨意,而不是史书。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幼稚无知的猜测,但无需猜测的是,国外的信史典籍能记录下的年代,肯定不如我中华史册那般久远,坚实。  中国的历史传承,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也许全世界最伟大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吧,因为那是祖宗,更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不能舍弃的生存之根,这是中华民族顽强走到今天的巨大的精神支撑。  这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价值?  这也是我长久以来,一直苦苦思索,却又无法求证的问题,但我更明白,因为历史的唯一真实性,注定了喜欢历史,研究历史的人,最痴迷的就是求实求真,拒绝谎言,说通俗点,就是较真!  较真只能说是特点,太较真容易死板,也不是优点,而我就是个特别较真的人,可又证明不出什么来。  既然证明不出结果,自己也只好尝试着在读史和写史的旅程中,去慢慢探索了。  在随后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地看到了一丝光亮——偶然看一部老电影,被一句台词惊醒:“饿死你这‘人之初’!”  好恐怖,好恶毒的诅咒!  必须声明的是,一句台词不可能影响一个时代,但一句话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普遍的精神状态。我们更不能否认,这句台词在当时那个年代,为了鼓励中国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对积极劳动生产,摆脱饥饿灾荒起到了极为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和价值,而正所谓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副作用呢?  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不再重视文化,不再重视传统,更不重视历史,这句台词就是一个鲜明的缩影,何况中国人的肚子确实不再饥饿,可脑子呢?温饱问题解决了,却产生了新的,更严重的一种疾病——文化饥渴症。  因为文化饥渴,让太多的中国人忘记了自己过去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文化饥渴,让太多的中国人不知道读书究竟为什么,究竟该读什么;因为文化饥渴,让太多的中国人只认可一份安稳的,有编制的,温饱无忧的正式工作;因为文化饥渴,让太多的中国人虽不懂立业,却依旧想成家,可成家的条件只是房子,车子,票子,对方若是“高富帅”或“官二代”更好;因为文化饥渴,让太多的中国人因为满足不了物质生活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平衡感,却又不知道为什么,只剩下了抱怨,盲目地否定应有的先进的价值观;因为文化饥渴,让太多的中国人忘记了如何在历史中寻找答案,但对西方的,外来的快餐式的暴富理论,趋之若鹜,一时间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人成了新时代的“圣贤”,他们坚信“契约精神”才会取得生意的成功,而“契约精神”却不是东方人的传统,可是,《人性的弱点》、《思考致富》等难以借鉴和复制的经验之谈,竟然变成了一些人身份,地位,甚至是品味的象征!  因为文化饥渴,任何文化产品都可以吃,哪怕它是屎,在文化饥渴的人面前,都是香的。  从这一刻起,我知道了,我的读史写史的目的,无非是想为患有文化饥渴症的人,提供一碗普普通通的米饭,再加上一碟粗劣的咸菜而已,虽然不好吃,但是管饱。  因为我实在没本事去做一桌文化版的“满汉全席”。  我只是一个学历不高,实力不高,资历不高,毅力也不高的人,按常理说,是没有资格写历史的;可作为一个男人,一直希望自己闯出一片天地,作为一个百无一用的男人,想要干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似乎只能依靠脑子和文字,还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没办法,谁让自己打出生起就自命不凡呢?  当然,绝绝绝大多数人管这叫眼高手低,难道眼高手低真的是贬义词吗?  希望可以为不幸患有“文化饥渴症”的特殊人群,送上粗茶淡饭,以解燃眉之急。  另外,由于我实在没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文化水平一般,文字难免幼稚低俗,一方面希望边看边乐的朋友,可以和我激烈地探讨较真,另一方面,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将来再说英雄的时候,不要只想着“超人”们了。  向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致敬!  向伟大的中国历史致敬!  向伟大的中华文明致敬!  半斗礼乐  日夜
楼主发言:278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章
传说的浪漫  1.神话亦史话   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路,  炎黄子孙也有自己的神话造物主,  我们尊称他叫盘古。  传说那是在世界混沌之初,  无天无地无一物,  宇宙间只有一个鸡蛋模样的闷葫芦,  盘古就睡在里面打呼噜,  大概过了一万八千个寒暑,  盘古睁开了双目,  可是四周却是一片黑乎乎,  伸展不开手足,  让他觉得自己的住处,  实在不舒服,  冲冠一怒,  凭空抓起一把大斧,  为世界劈开了光明的前途!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开天辟地,  之后才有了日月星辰和万物的来历,  凭借自己的神力,  混沌被盘古劈成了阴阳二气,  阳气清爽飘荡在天际,  阴气浊重化成了脚下的污泥。  盘古很欢喜,  但他更怕这混沌再一次封闭,  他只能用自己巨硕的躯体,  支撑下去,  为了让天地之间更宽裕,  盘古每天让自己长两三米,  天与地每天就拓宽一丈的距离,  他的努力从未放弃,  足足长了一百多个世纪,  直到身高达到九万里,  而他也终于力尽筋疲,  累得自己,   再也不能享受生命的美丽,  却仍用最后的气息,  完成了世界的创立。  左眼变成了太阳,  右眼化成了月亮,  胡须和毛发是照亮夜空的点点星光,  躯体造就了三山五岳的雄壮,  血液奔流成江河的激荡,  牙齿骨骼为世界带来了矿藏,  肌肉给土地送去了滋养,  皮肤让大地上的草木肆意地生长!  这是盘古孤独一生的凄凉,  更是所有创世神话中最伟大的篇章!  谁说中国人不懂信仰?  只不过我们的造物主和异族不一样,  生而不有的理想,  功成不居的谦让,  铸就了炎黄子孙骨子里的辉煌!  您堪称华夏族的耶和华,  可是您没有创造诺亚;  更没有对您苦心经营的世界施过什么惩罚;  您可谓黄皮肤的安拉,  但您的身边没有努哈或是穆萨,  也没有为享用您遗产的子孙定下戒条律法,  尽管世界就是你的家,  但您却没有带走哪怕一粒沙,  更不存在任何私心掺杂,  也没让谁喊你一声天神老爸,  只是选择安静地倒下,  继续孕育着我们几千载的文明之花……  尽管您仅仅属于传说神话,  但您无欲无求的潇洒,  足以彰显我泱泱中华胸襟博大,  盘古开辟华夏,  何必要纠结是真是假?  什么才是史实?  几处遗址,  几块化石,  从二百多万年前的繁昌人字洞开始,  一直到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之时,  祖先的种种往事,  正在逐步重见天日,  可是,  中国历史教材上的第一页纸,  几十年来都在用元谋人当考点知识,  鲜有个别的新版本才会消失,  什么是应试?  什么是素质?  我们该了解什么样的历史?
  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发帖纪念,未来的内容,会陆续送上,本人在此保证,绝不太监!
  对了,小弟新人,很多论坛的玩法都不太懂,水平更是有些,欢迎各位高人拍砖!
  支持!
  感谢支持!只是我猛然意识到,我给自己挖了一个超大号巨坑,提纲已出,计划是44卷,五百万字左右,如果十年能够坚持完成,我将谢天谢地谢人!
  2.传神的传闻  不可能所有人都去考古挖坟,  相比研究那些石器时代的祖先们,  也许多听听故事才不会犯困,  从各种三皇的版本,  到五帝的最后一位舜,  那是怎样的一个朗朗乾坤?  小国寡民?  鸡犬相闻?  虽然远离丰衣足食的水准,  但已牢牢地奠定了中华之魂。  女娲造人用的是泥土灰尘,  最终牺牲自己修补了天幕的破损;  遂人建立了钻木取火的功勋,  让光明不再依靠日月星辰,  更教会了祖先不再生吃血饮;  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  研究出了原始八卦阵,  让世界有了天地山泽的划分,  祖先从此对水火风雷也不再充满疑问,  驯化了野兽飞禽,  磨灭了它们的野性使之进入人类种群;  更可贵的神农不在意自己如何生存,  勇敢地尝遍百草的茎叶枝根,  只为探寻草药祛病除瘟,  教农耕发于春,  从此让祖先不再单纯吃“荤”,  据说炎帝就是神农氏的族人,  再加上后世黄帝至尊,  才有了如今,  骄傲的炎黄子孙。  尽管三皇的故事听起来不那么可信,  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研究这一切是假是真,  因为他们更像是伟大的神,  为我们开启了文明的大门。  说到五帝,  多数人的印象来自《史记》。  黄帝轩辕姓姬,  消灭蚩尤劲敌,  发明车船货币,  研究生产工具,  制定天文星历,  恩泽遍布大地,  嫘祖是他的正妻,  教民养蚕织衣,  不再用树叶蔽体,  仓颉堪称他的左膀右臂,  传说发明汉字是“仓老师”的功绩。  随后是玄帝颛顼,  他爹是黄帝二儿子昌意,  颛顼巩固了中华的根基,  从他开始重男轻女,  假如陌生男女相遇,  女人必须躲避,  否则将遭受暴力无情的打击,  放到现在看很不合理,  更不用提女权主义,  可是考虑那时的实际,  男人的确是社会的主力,  因此别这样就把颛顼贬低,  连伟大的屈原都自称是他的后裔。  可见炎帝比黄帝的时代更早,  黄帝崛起后炎帝部落逐渐萧条,  神农氏族人的后代领导,  因实力不济被轩辕氏击倒,  但轩辕黄帝表现得极为友好,  从此炎黄结盟关系牢靠,  炎黄作为祖先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炎黄子孙是我们自信的名号,  只不过当时天下的首脑,  却在黄帝的后代中选择并移交。  帝喾最终将堂叔颛顼接替,  他的父亲是黄帝的孙子蟜极,  《史记》说他顺天之意,  知民之急,  简朴克己,  守成御敌,  他管辖的中华大地,  万民满意,  乐业安居。  帝喾还有一点很值得称奇,  他的几个儿子相继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轨迹,  契是殷商的祖先被永远铭记,  还有一个儿子叫弃,  也就是大周王朝的始祖后稷,  而最不起眼的是挚帝,  因为挚帝能力不济,  被认为没有资格将天下治理,  难算五帝之一,  所以帝喾之后便是尧舜禹。
  伊祁是尧帝的姓,  放勋是尧帝的名,  千万不要说“伊祁放勋”来自东瀛,  他管理的天下可谓四海升平,  所以后人有人说尧时鼎盛,  起码没有那么多奸佞,  这种说法当然不够公正,  在那个年代也不会出现财富过剩,  自然也没有太多的利益可争,  虽说不见得有人祸折腾,  但自然灾害却不可能安宁,  所以尧的治理也不是简单的平静。  这位传说中圣洁的唐尧帝,  当然也是帝喾的子裔,  他进一步规范了道德伦理,  眼看着驩兜共工放荡不羁,  三苗作乱还有鲧的治水不济,  都让这位贤君又急又气,  忍无可忍地传下旨意,  让女婿舜把他们发配到蛮夷,  也有人说鲧是因为和尧舜争权夺利,  才被当权者无情地打击,  毕竟鲧的父亲据说是颛顼……  各种传说难免有歧义,  恐怕也找不到什么万分可信的证据,  可尧帝的英明几千年来一直被树立,  比如说他对于小过小错并不严厉,  允许赎罪可以用流通的货币,  拿钱买罪看似就是由尧所发起,  然而他认为那会保护子民的生计,  因此在尧逝世的头几年里,  据说老百姓如丧考妣,  跟失去父母一样举国哭泣,  仅凭他不将天下归于自己,  足以成就让后世敬仰的业绩。  尧之后该由谁接任?  有人认为尧的儿子丹朱可以为尊,  但尧却认为丹朱愚笨,  据说后来丹朱还奢侈荒淫,  其实那个年代哪有那种资本?  恐怕这只是维护继任者的传闻,  所以才对丹朱诋毁贬损,  再褒奖继承尧的人圣贤如神,  因为这个继承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舜,  据说舜治理哪哪就“致富脱贫”,  可还是以整个时代作为参考标准,  就算再富有又有多少财富可分?  当然这些推论,  不应该被看成在诋毁圣人,  只是说那个时代更愿意被人相信,  只为原始的善良与纯真。  舜是尧的女婿,  而且还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为妻,  之所以能接过禅让这面大旗,  不仅因为尧子丹朱不成器,  更因为舜的能力和脑力,  生父继母和兄弟,  天天设计着他的死期,  可是舜似乎总有运气,  创造了种种生还的奇迹,  上房顶修屋子父亲把大火燃起,  他可以事先准备好两个斗笠,  当做两扇羽翼,  如同飞鸟般成功将火魔的躲避;  入地挖井被家人埋在井底,  企图让他窒息,  可他依然有提前准备好的逃生之计,  早有密道出口让他从“死穴”逃离,  回到家中不躁不急,  看不出有任何怨怼的情绪,  证明了圣贤嘴里的孝悌:  尽管有不仁的你,  但我永远不会不义。  这就是舜帝,  后人说他心胸像宇宙浩瀚无际,  爱心像雨露滋润大地。  舜更大的功绩,  是对鲧的儿子禹重用不疑,  最终让万民不再遭受洪水肆虐的侵袭。  三皇五帝如今只剩下猜测和追忆,  那个时代可望而不可即,  有了他们的护庇,  纵然清苦也真的会欢喜?  然而历史的足迹,  终究要走下去,  继续享受禅让的大禹,  开创了中华民族全新的世纪……
  顶你个肺!  
  @半斗礼乐
10:35:00  伊祁是尧帝的姓,   放勋是尧帝的名,   千万不要说“伊祁放勋”来自东瀛,   他管理的天下可谓四海升平,   所以后人有人说尧时鼎盛,   起码没有那么多奸佞,   这种说法当然不够公正,   在那个年代也不会出现财富过剩,   自然也没有太多的利益可争,   虽说不见得有人祸折腾,   但自然灾害却不可能安宁,   所以尧的治理也不是简单的平静。   这位传说中圣洁的唐尧帝,   当然也是帝  —————————————————  顶你个肺!  
  心管夹肉代表队发来贺电~  
  3.真相大白的期待  从大禹开始华夏筑起了王朝高台,  尽管有些人认为夏朝并不存在,  然而中国人都在期待,  夏和禹有一天能真相大白,  但禹的家族来历应该不会被更改,  禹姓姒名文命是大略雄才,  不像他的父亲鲧不能根治水灾,  大禹为了消灭洪水之害,  曾三过家门却对妻儿不理不睬,  终于用疏导的办法让洪流奔向大海。  可鲧父颛顼也头顶着帝王的光彩,  鲧和帝喾是堂兄弟不分里外,  如此说来,  禹和尧是平辈亲戚不算奇怪,  当然也有文献记载,  说鲧是颛顼的五世后代,  总之五帝到大禹本是家族一派,  凭什么说“禹传启”就是把“禅让”败坏?  据说禹本想把天下禅让给伯益统率,  可惜伯益年老力衰,  空荡荡的朝堂无人朝拜,  诸侯全对禹的儿子启表示效忠爱戴。  还有传闻是另一种状态,  说禹在伯益身边做了充足的安排,  伯益手下全都是启信任的官差,  结果伯益和启争位失败,  兵马殆尽羔羊待宰,  只留下后世子孙嬴姓血脉。  这传闻真真假假没必要乱猜,  因为“家天下”的事实不容抵赖。  没有了伯益这个心腹大患,  启开始享受老爹的遗产,  有扈部落对启不满,  高举旗号兴兵反叛,  王师出兵一场大战,  最后把有扈灭在了甘,  从此没人再敢造反,  老老实实端起了夏朝的饭碗。  启开始在声色犬马中沉湎,  再也不想创业的艰难,  更不用说去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  结果等到他驾崩殡天,  他儿子太康为君不善,  五兄弟夺位辱没祖先,  太康仲康手足相残,  他可能仅仅在位十几年,  便被撵出皇宫大院,  史称太康失国和五观之乱,  仲康终于掌握了领导权,  并且最终传位到儿子相的手里面。  本来相只是个平常之辈,  并不值得多费墨水,  但他身边的后羿却需要多说几嘴,  咱都知道后羿神射无双无对,  更传说他射下太阳惊动神鬼,  只不过这说法实在有些胡吹,  因为神话也要有个底线常规,  什么材质的神箭遇着太阳也得化成灰,  那这个传说又是出自谁?  因为有“羿射十日”的古籍资料,  才以讹传讹出后羿射杀十个太阳的玩笑,  如果把“十日”和丞相的“相”字比较,  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上古不规范文字的粗糙?  可见“羿射相”比“羿射十日”更加可靠。  还有一个故事非常重要,  是说后羿取代了相统治夏王朝,  开始了日日夜夜的胡闹,  凭借射术猎杀野兽而自豪,  天下更加风雨飘摇,  他的手下寒浞趁机除暴,  摇身一变成了下一个窃国大盗。  而相的遗腹子少康始终在民间静悄悄,  直到羽翼丰满才打起复国旗号,  一举将寒浞的政权消灭掉,  “少康中兴”的故事为后世称道。
  少康重振了先祖的伟业,  诸侯重新朝拜夏朝的宫阙,  还分封了一个儿子到越,  后世的越王勾践保证了夏朝香火不绝,  声称大禹是自己的先祖英杰。  少康崩殂后王位由儿子杼来承接,  杼一改祖辈的治国方略,  对外扩张的战争打得轰轰烈烈,  为了更有效地把敌人歼灭,  他发明了在当时看起来很先进的军械,  所以有人说杼是盔甲和长矛的祖师爷,  夏王朝在他的治下扩大了土地山野,  使他儿子槐即位后便享受着幸福的世界,  九方夷狄全来向天子槐拜谒,  社会一片美好和谐。  槐之后是儿子芒和孙子泄,  据说泄给东夷封了爵,  更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友好团结,  这好日子过多了人就想找虐,  泄的儿子不降即位后可能是心里发憋,  狂妄地撕毁了与诸侯的和平友好条约,  比如挥师讨伐九苑就没少流血,  只是不知道他的心理问题有没有开解,  反正不降死后的谁接班亟待解决。  不降的弟弟扃接管了夏朝的社稷,  扃死后传位给儿子胤甲却没给兄弟,  但胤甲的堂兄弟孔甲很不满意,  作为不降的子裔,  看到叔叔扃并没有把王位还给自己,  心中满是怒气。  再赶上胤甲时期,  夏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季,  参照传说和古籍,  有十个太阳在炙烤着大地,  也不知道当时的人有没有怀念后羿,  反正民间到处是灾害和瘟疫,  胤甲每天都在操劳和焦虑,  最终他还是魂归天际,  孔甲看到了夺位的最好时机,  重新接管了老爹留下来的权力。  孔甲虽说继承了大统,  但他当君主实在不行,  从他开始夏朝逐渐凋零,  江山社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窟窿,  “好方鬼神事淫乱”的评价来自太史公,  要说《史记》对历代夏天子没有太多点评,  基本上是流水账一样记录交替过程,  唯独让孔甲留下了身影:  两条大龙降临在王宫,  一只雌一只雄,  孔甲知道很高兴,  给陶唐氏后裔刘累下命令,  让他当养龙的仆从,  还赐给刘累以御龙为姓,  可惜刘累点儿不正,  给母龙养得丧了命,  刘累为了更好地提升,  便把死龙做成了羹  不知是煮还是蒸,  不晓得是炸还是烹,  反正孔甲吃得很干净,  没吃过瘾就让刘累宰活龙,  刘累立马发了蒙,  卷起铺盖逃离朝廷,  从此彻底无影踪。  经过这么一折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天子不恭不敬,  直到孔甲两腿一蹬,  官方说法叫驾崩,  他的儿孙皋和发差不多只剩下了一个名。
  感谢朋友们对我错别字的指正!比如珍稀应该是珍惜,最大歧义的错别字是,水平有限,被我打成了水平有些,惭愧至极啊!可见鄙人实在有限!呵呵,希望大家继续帮我。
  不知道朋友们对我的这种写法,认不认可为一种创新,欢迎私信或留言与我交流。
  发死后履癸继位,  夏朝从此走向崩溃,  可能有人不知道履癸是谁,  桀这个谥号才是他留给后世的称谓——  从孔甲时诸侯开始蔫儿退,  轮到了当天子的履癸,  地方部落基本没人愿意向他拜跪,  夏桀不想吃这个窝囊亏,  决定靠武力战争立威,  可强者他却不敢对垒,  专对弱小诸侯派出军队,  最终选择了有施部落这个“小薄脆”,  打得有施有家不能回,  最后献上妺喜这个绝世美眉,  才保证了家族有活命的机会,  顺便插上一嘴,  妺喜的“妺”不是妹妹的“妹”,  妺喜是姓喜小妹妹的说法略显愚昧,  她被誉为千古第一红颜祸水,  堪称夏朝灭亡的催化反应堆。  有了这样的美女陪,  履癸淫乱到睡醒了醉,  醉了接着睡。  可妺喜的笑容从不轻易给,  听到丝帛被撕碎,  夏桀才能看到快乐的宠妃,  而当时的丝帛非常珍贵,  为博美人一笑又何惧浪费?  其实妺喜有什么罪?  有谁想过她这样的女俘流过多少泪?  履癸是春风得意心里美,  虐待子民加了倍,  故意让老虎把人追,  还把很多美女的脸涂黑,  他就这样残暴又昏聩,  百姓在他的统治下人人自危,  他还自称浑身散发着太阳的光辉,  恨得民众天天盼着太阳坠毁,  哪怕世界彻底被黑暗包围!  忠臣关龙逄眼看夏朝摇摇欲坠,  冒死持黄图讥讽天子的种种不对,  黄图记录的是大禹治水的艰辛苦累,  这是提醒履癸要注意人心向背,  无奈昏君无知者无畏,  用一把火将黄图烧没,  更让关龙逄在炮烙上化成了灰,  从此没人再敢议论君王的是非,  夏桀更可以彻底地为所欲为。  此时在东方有个部落叫商,  酋长天乙名声响亮,  他有个更著名的称号叫汤,  而祖宗契的血统也极为纯良,  帝喾的次妃简狄是契的娘,  据说简狄吃了鸟蛋才生下这个儿郎,  玄鸟生商的传说从此有模有样,  直接为商部落披上了神圣的衣装,  契是舜帝的司徒相当于教育部长,  专门负责引导人伦关系走向正常,  被赐子姓分封在商是帝喾对契的奖赏,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扬,  商族在天乙时已经是兵强马壮,  汤最终打败了桀将他流放,  彻底把四五百岁的夏朝灭亡,  关于商汤的故事稍后会细讲,  接着说夏朝这最后一点时光。  夏桀可能意识到了商汤的危险,  也可能是商汤挑衅了夏桀的王权,  攻占了夏王朝的周边,  履癸一怒之下召天乙觐见,  把天乙扔在夏台做了囚犯,  可没过多长时间,  也许是夏桀收到了商部落的美女和金钱,  又释放商汤回家团圆。  随后商族军队更加刻苦训练,  终于把夏桀的暴政推翻,  直到夏桀临死之前,  还在不停地哀叹,  悔不该放虎归山!  这段传说更像是后人杜撰,  因为后世的殷纣王对待周文王也是这般,  历史似乎在重复上演,  可能是后人想展现,  这些末代暴君的昏庸贪婪,  只有对眼前利益的留恋,  典型的愚蠢肤浅,  以此作为亡国之君的前车之鉴。  同时还想证明一点,  商汤这样的君主是天降圣贤,  纵然会面临危险也总会渡过难关,  最终可以成功夺权抢班,  这才叫合理合法的造反。  可历史未必是这样的画面,  毕竟这些暴君的杀戮成千上万,  抄家灭门再没收诸侯所有的财产,  才更符合他们丑恶的嘴脸,  因此商汤真正的反叛,  应该不会像传说的这么麻烦。  不管这些是究竟史实还是胡编,  夏王朝就是这样亦真亦幻,  从大禹治水到商汤灭夏只能靠流传,  现在还没有找到考古文献,  信与不信不能靠真凭实据来判断,  所以还不属于信史记录的习惯,  但华夏的生命力如此久远,  千万不要用学术的刻板,  来质疑所有关于夏朝以前的故事或传言,  那只能算是教条式的以偏概全。  最后依旧是那句老生常谈——  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  这些伟大传说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第二章
模糊的记忆  1.吃了老祖宗  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他们真实存在的证据有待推敲,  二里头遗址虽然有型有貌,  存在年代似乎比商朝要早,  但不能说夏朝的存在证据确凿,  因为二里头不能完全证明有城市构造,  没有城市的国家该如何落脚?  没有国家的王朝是不是造谣?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古老,  因此带来了被质疑的烦恼。  因为殷商有甲骨文这种特殊的“文稿”,  再通过众位专家学者的长期研讨,  证明了商王朝真实可靠,  甲骨文记载的殷商帝王完整成套,  跟《史记》的内容对照,  几乎完全符合殷王世系表,  再加上安阳殷墟又被考古学家找到,  所以商王朝摆脱了争议的喧嚣,  暂时成了中国信史的首脑。  甲骨文如此重要,  但它的诞生过程却显得可悲又可笑:  晚清时甲骨从土地中被挖刨,  那时还没人那它当宝,  仅仅被称作是“龙骨”中药,  对咳嗽痢疾这些病很有疗效,  由于甲骨的出土量比较高,  价格自然低得像柴草,  刻着字的还不如纯甲骨卖得好,  所以很多龙骨被人工改造,  祖先的遗迹和资料,  记载着辉煌的奇怪符号,  就这样被无辜地打磨掉,  两千多年前的辉煌那么难寻找,  却如此轻易地化作了,  后人的屎尿……  幸亏出现了王懿荣,  为保护甲骨文立下了大功,  关于他的始与终,  在讲述清朝时会介绍他的忠勇,  那时再详细交代完整,  现在只想感谢这位伟大的儒生:  由于他的病痛,  才让他认识了用“龙骨”治病的郎中;  由于他对古籍文物异常精通,  才让他能把甲骨上的文字读懂;  由于他用心地聆听,  历史被吞噬的哭泣声,  才补救了中国文明的空洞,  没有让“人吞商史”的悲剧继续发生。  比甲骨文要晚出现的金文没有被历史淹没,  因为那是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杰作,  自然很难被消磨,  也成为了古玩珍藏界的佼佼者,  尽管后世的文人墨客,  很早就研究金石学科,  却证明不了金文和商朝有什么因果,  这更说明甲骨文的发现实属难得。  现存的甲骨文大约不到五千个,  学者可以辨认的也只有一千多,  毕竟那时没有纸张笔墨,  写字只能靠石凿刀刻,  甲骨文的内容基本是占卜预测,  巫术离不开龟壳,  龟甲和兽骨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甲骨文展现了商人的饮食坐卧——  大事小情几乎都要请示神魔,  这堪称商朝的一大特色。  毕竟“玄鸟生商”本就是商族起源的传说,  何况那是三四千年前的生活?  可夏商之间究竟有哪些恩怨纠葛,  历史留下的证据看起来还不是很稳妥,  只能参照先贤古圣留下的典籍史册,  妄加探索。
  顶起!
  感谢朋友们抬举,不嫌愚粗鄙,谢过所有看过本帖的朋友,谢过所有顶贴的朋友!
  2.传说还在继续  时光再次回到夏末年间,  桀的暴政一天凶猛过一天,  百姓满腹怨言,  盼着有人推翻他的江山,  此时的天乙掌握着商族的大权,  商汤看到了机会就在眼前,  加快了民心的积攒。  对内绝不横征暴敛,  一心鼓励民众生产,  让商民感到温暖,  著名的成语“网开三面”,  就是商汤讲究仁爱大度的体现:  看见捕捉鸟兽的大网又密又严,  东西南北的出路不留一点,  捕猎的人如此贪婪,  天乙不以为然,  他命令猎人将大网开散,  三个方向的网口可以进出随便,  只有执迷不悟的鸟兽哪都不看,  才会被网中唯一方向的死路阻拦,  最终成了猎人的盘中餐。  这事儿经过民间流传,  大家全都赞叹,  商汤的恩德无限,  禽兽在他那都会非常安全!  民心民望民愿,  全都在商汤这一边,  有兵有粮有钱,  打胜仗有了充足的条件,  从此天乙开始对外发难:  比如葛国对上天不敬不管,  对鬼神的祭祀中断,  连牛羊这样的祭品都敢私贪,  引起了最敬重鬼神的商族不满,  都无需和他们谈判,  灭此“叛逆”刻不容缓,  接着汤又把桀的羽翼斩断,  也就是韦、顾、昆吾这些属藩,  据说经过大小十一战,  商军无敌于黄河两岸!  商汤的部落愈发富强繁华,  离不开他两个得力的臣下:  左相仲虺和夏桀都是姒姓本家,  他祖先奚仲据说掌管着夏禹的车马,  而仲虺本人也是贤名远遐,  治国辅政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无奈这履癸人品太差,  只知道欺负弱小的亲戚称王称霸,  同宗有缗氏被他打垮,  彻底让很多姒姓子孙心寒泪洒,  面对天乙的诚心接洽,  仲虺不辅佐商汤还能去哪?  右相伊尹更被后人赞夸,  有人说商汤曾经五次去主动请他,  还有一种说法更佳——  说伊尹擅长捕鱼捉虾,  为了能被天乙接纳,  甘心当个厨子去做陪嫁,  故意不好好做菜等着挨骂,  为的就是有机会接近自己的老大,  把治国说得如同煎炒烹炸,  这让商汤听得非常惊讶,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佳话,  很可能就源自他们君臣俩。  有了仲虺和伊尹的巧妙谋划,  商族的军队好像老虎增添了爪牙,  可履癸没有感到害怕,  尽管曾因为天乙的四出征伐,  夏桀将他捉拿,  但很快就将这些恩怨消化,  分析这事儿的观点在前篇已有表达,  夏桀应该不会这么傻,  可不管是真是假,  履癸还是在鸣条受到了惩罚,  战败的夏桀逃到了南巢称孤道寡,  再也没有谁替他抵挡厮杀,  他的死活更不会有人牵挂,  因为商朝已经彻底取代了夏!
  3.成家、败家、搬家  功成名就的商汤,  因为觉得自己的勇武天下无双,  便给自己封号为武王,  这和后世的谥号不一样,  谥号是根据前人的一生功过做衡量,  由后人给出评价表示贬低或者褒奖,  据说这是元圣周公制定的典章,  曾经废除谥号的是秦始皇,  他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妥当,  后代评价祖先的是非过于荒唐,  所以他和儿子秦二世的名号显得很平常,  他们不平常的故事以后会细讲,  回过头来接着说商。  天乙自封武王应该是无人不服,  自封王号可以求证史书,  可还有人说他的庙号是商,  难免显得有些证据不足,  更别忘了是“玄鸟”生下的契建立商族,  真正的祖宗可不能疏忽。  索性再说说庙号这种称呼,  可以说庙号是比谥号更早的制度,  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被列入,  只有那些建立国家开疆扩土,  或者是真正为万民造福,  确实有大作为的贤君圣主,  才有配得上庙号这一尊崇的专属,  可是唐宋以后的帝王贪婪无度,  对称号越来越不知足,  谥号又臭又长又恶俗,  后代为了更容易地把他们记住,  才逐渐将庙号和谥号或年号混在一处,  比如朱元璋明就很“酷”,  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  后面还有好多个字符,  谁看过之后恐怕都不愿意读,  还不如那简单“洪武”让人记得更熟,  简单地介绍完帝王名号的来路,  继续说商王朝的传说和典故。
  诗文讲史,形态独树一帜,脉络清晰,考证准确,看出楼主的多年筹备和写作功底,尾韵无重字,思维缜密,阅读顺畅,有看点,顶起!!!
  @一树青叶
12:30:40  诗文讲史,形态独树一帜,脉络清晰,考证准确,看出楼主的多年筹备和写作功底,尾韵无重字,思维缜密,阅读顺畅,有看点,顶起!!!  -----------------------------  感谢这位仁兄!过誉了!在下能力实在有限,担不起这么高的评价!  我会勉力出新的,谢谢大家的关注!
  天乙商这个尊称,  在史书中似乎很难找到证明,  充其量算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  可他的嫡长孙太甲被奉为商太宗,  确实记录在史籍中,  但提起太甲的继位过程,  历史的记录则略有不同,  商汤原本的太子叫太丁,  可惜他没有当君王的命,  商汤还没驾崩,  太丁的性命却提早告终,  太丁的儿子太甲那时还是个儿童,  很难执掌国政,  于是商王朝的第二任首领,  就成了太丁的兄弟外丙,  外丙的寿命也不硬,  当了三年的天子就魂入幽冥,  外丙的弟弟中壬将王位继承,  中壬在位只度过了四年的光景,  就告别人世失去天子仪容,  已经成人的太甲终于接管了商朝大统。  就在这里历史出现了纷争:  《史记》说太甲即位后暴虐昏庸,  前三年的行为很不端正,  于是被伊尹这个四世公卿,  放逐到了桐宫,  伊尹替他掌管了三年的政令,  直到太甲彻底清醒,  伊尹才重新把他尊奉,  经过这六年的变动,  太甲逐渐修养完善了帝王的德行,  商朝的文武百官和老百姓,  在太甲的治理下享受到了幸福安宁,  因此他被国人所尊敬,  才有了以后进入祖庙的“成功”。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血腥,  说伊尹不念商汤的旧日恩情,  篡位的手段非常强横,  直接将太甲撵出皇城,  七年后太甲讨国贼起兵,  诛杀伊尹得以天下太平,  这情况类似于夏朝的“少康中兴”,  有古籍《竹书纪年》对此事作证。  但仔细分析这事的可能性?  伊尹篡位怎么能让原来的君王偷生?  斩草除根处理得才干净,  而且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反映,  商末年间伊尹的祭祀并没有停,  百姓仍然对他非常尊崇,  这不应该是一个“国贼”的报应。  但伊尹确实给后人留下了篡权的话柄,  比如霍光在汉朝也是“一言九鼎”,  立谁做皇帝是他的独裁作风,  却自比伊尹为国忧心忡忡,  不惜留下千秋骂名,  “伊霍”也从此成全了许多奸佞。  正因为有些历史没法说清,  可以引发后人无数的猜测和讥讽,  才更加证明了历史的魅力无穷。  甚至有人为了留下身影,  故意扭曲先贤古圣,  对奸佞反而加以肯定,  不惜无耻地吹捧,  混淆了后人的视听,  其实不论当时是什么情形,  太甲和伊尹都堪称英雄!  太甲死后他儿子沃丁做了主公,  接管沃丁君位的是弟弟太庚,  接替太庚的本应是沃丁的子孙人等,  可他儿子小甲即位算是重新调整,  小甲又把第八任王位传给了雍己这个弟兄,  这就是商王室改不了的毛病,  或者说就是那个时代大家族的缩影,  儿孙接管家产很难被力挺,  接班的弟弟又不大可能,  再将家族交还到侄子的手中,  兄弟叔侄很难讲什么信用,  家族成员的亲情不能被利益包容,  无论是普通民众,  还是王室家庭,  谁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内部难免有千疮百孔,  所以商朝到了雍己时基本丧尽名声,  天子王权似乎越来越空洞。
  雍己的权威几乎彻底损坏,  诸侯逐渐选择不进贡朝拜,  从商汤灭夏建国到雍己的时代,  一百多年的基业即将被掩埋,  最后他兄弟太戊把江山接了过来,  更像是接管了前辈先王的债,  为了不进一步恶化事态,  太戊下决心要把些混乱整改,  广泛任用贤才,  仁政遍布四海。  相国伊陟有大能耐,  很有他父亲伊尹的风采,  大小朝政都由伊陟主宰,  太戊不把他当臣下看待,  因为当年国都出现了妖怪,  桑树和穀树一起长在王宫亭台,  而且成长的速度很快,  一个晚上就粗壮过苍松翠柏,  太戊担心这是祸害,  便请教伊陟如何免灾,  伊陟劝太戊不用瞎猜,  只有君王的德行扭曲变歪,  妖孽才会趁虚为非作歹,  只要修养自己宽大的胸怀,  面对仁德慈爱,  妖孽必然要遭受失败。  太戊立即将胸膛一拍,  决心用自己的品行和妖怪比赛,  看谁率先被这个世界淘汰。  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妖树”很快便枯死成废柴,  因此伊陟得到了太戊彻底的信赖,  而太戊则赢得了万民的期待,  更给自己换来了“商中宗”的太庙灵牌,  眼看着商朝恢复了往日的豪迈,  诸侯也重新接受商王的统率,  可好花却不常开,  好景也不长在……
  @半斗礼乐 几千年来我们的历史无不是一次一次的重复着悲剧,在任何节点都能找到相同事件的发生。中国人并不因历史进步。反而是一次次的变本加利。
  @tymsrack
22:12:24  @半斗礼乐
几千年来我们的
无不是一次一次的重复着悲剧,在任何节点都能找到相同事件的发生。中国人并不因
进步。反而是一次次的变本加利。  -----------------------------  有道理,不过这就是人性,人活着就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岂止是人,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只不过人才会创造历史罢了,所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种群,“变本加厉”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不止我们,异族更甚吧。
  佩服,每个字都写的不容易。字字珠玑
  mark mark!
  @Amy_山鬼
09:36:06  佩服,每个字都写的不容易。字字珠玑  -----------------------------  谬赞了!只不过,我陷入一种“字囚”的状态,炼字倒是有些痛苦,呵呵。
  第九任的太戊免不了撒手归西,  即便中宗再贤能无比,  他也不能战胜贪婪的私欲,  更不会把天下的权利,  还给哥哥小甲甚至是伯父沃丁的后裔,  这就至少引起两支商汤后人的非议。  尽管仲丁得到了父亲传下来的社稷,  但他作为第十任商王却没什么功绩,  反而《史记》上说从他开始统计,  九世内乱不曾停息,  很有可能就是仲丁周围的堂兄弟,  总是惦记着王位的问题,  仲丁最后实在是混不下去,  只好选择把原来的王宫放弃,  各位长辈亲戚,  惹不起咱躲开可不可以?  商朝由仲丁开始了第一次搬家迁徙,  仲丁的事业由弟弟外壬继续,  外壬死后的王位还是由兄弟承袭,  河亶甲掌握了王权的工具,  而在他做第十二任君王的统治时期,  又遇到了那个顽疾,  他打算传位给儿子祖乙,  自然要对各位侄子有所躲避,  因此河亶甲选择了第二次迁移,  可让他这么折腾一气,  商朝再一次面临了危机,  好在祖乙有足够的能力,  才让江山暂停了疲敝,  但祖乙当好天子也有一个前提,  还是要躲开族人的逼宫和排挤,  而且祖乙一共搬了两次家底,  才让他的儿子祖辛顺利登基,  可见从爷爷到孙子这样的传递,  竟然要靠几次搬家才有戏!  祖辛之后的几次接班大剧,  在历史上显得非常有趣,  先是他传位给弟弟同舟共济,  而第十五任商王沃甲很重情意,  临终向哥哥交还了商王印玺,  祖辛的儿子祖丁跟叔叔完成了交替,  祖丁又让堂弟接替自己,  王位与沃甲的儿子南庚零距离,  南庚位列商王世系第十七,  南庚之后殷商由祖丁的后代获取,  他的堂侄阳甲属于祖辛的嫡系,  称王好像也到什么恨忌。  这一切看起来平静而又亲密,  表面上看自己人均沾利益,  彼此相互交集,  这些记载可以参见《史记》,  但《史记》却说阳甲基本没人搭理,  这所谓的“九世之乱”是从何提及?  如果能大胆分析,  很可能就是祖辛和沃甲相互抗拒,  斗争的力量难以累积,  连搬家的实力都无从积蓄,  只能这样不去厚此薄彼,  但这一切让外人摸透了底细,  两家族就是拿王位做交易,  对管理国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老百姓的吃饭穿衣,  都不被国王放在眼里,  自然会遭到大伙的鄙夷——  对不起,  我们没法再尊敬你!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重点打造的断代史工程,它不仅代表着一段历史的准确化,也代表着这段历史的缔造者由神话走向凡人的过程,如同尼西亚大会的之于基督教的历史意义一般,所以,无论是哪个民族,将历史记录,都是无比重要的工作
  感谢楼上这位叶兄的评价,多大的责任我不敢妄担,只是希望这样纪录的历史,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应该多对我们的历史有所兴趣,有所了解。高大上一点说呢,任何一个先进文明的民族都有史诗,我写的这个不敢叫史诗,所以取名史歌,希望我的努力,能换来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大作!
  而阳甲衰败可能还有一个理由,  就是他没把规矩继续遵守,  反而让亲弟弟盘庚继续将王位享受,  继承问题上留这么一手,  很容易造成祖辛和沃甲两族的冤仇,  结果盘庚刚当上领袖,  可能就面临着外患内忧,  为了避免更大的争斗,  商朝的王宫还得搬走,  经过第五次迁都到殷之后,  商朝的国王才不再四处漂流,  从此殷商这个称号得以拥有,  这也是盘庚最大的成就。  不过商才是当时朝廷的真正名头,  而“殷”的叫法更像是后人的阴谋,  比如《史记·殷本纪》的编修,  也许说明太史公可能也发愁,  认可商就等于说周是造反的贼寇,  那么秦灭周就是回归正统的追求,  进而说汉灭秦岂不是叛逆余孽残留?  何况周的文化制度在后人眼里那么优秀,  商国号更需要被蔑视和诅咒,  比如王朝可以有后唐后汉后周,  但“后商”好像已经弄丢,  所以“殷商”似乎流传得更久,  但是称商朝为殷朝就显得荒谬。  盘庚去世后数千载春秋,  只有河南安阳殷墟残影依旧,  尽管早已看不到殷商的玉宇琼楼,  但祖先留下的证据足够,  看我中华文明的大河源远奔流!  从商汤灭夏到盘庚迁殷,  商朝的王位已经传了十代十九任,  如果以第十任仲丁为基准,  后代正好是经历了九世混乱的子孙,  而前后五次搬家迁都的原因,  历朝历代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因为农耕物产过贫,  也有人说是受当时天灾所困  更有人说是君王为了节约国家成本,  迁都可以造福于民,  可这些迁都的理由恐怕难得公允。  综合以上的推论,  还是躲避权利纷争最为可信:  天子为了防止堂兄弟们犯浑,  能顺利地将王位交给嫡系传人,  只好背井离乡重建宫门,  面对问题只会逃避矛盾,  这种做法远比后世帝王愚蠢,  或者说后世总结出了经验教训,  比如灭商的周朝就把天下拆分,  封建了大量的诸侯国君,  直接让旁支兄弟远离首都中心,  表面做诸侯向父兄称臣,  实际却将一方荣华富贵享尽,  而周天子的王位也比较安稳,  无需像商王一样四处逃遁。  言归正传,  继续说盘庚在位的那些年,  自从国都固定在殷的地盘,  再不需要四处搬迁,  盘庚便开始了自己的治国方案,  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尊重祖先,  用商汤治国的理念,  给百姓带来幸福和平安,  大概也就是几年的时间,  诸侯再一次团结到了商王的身边,  由此可见,  那个年代的依赖和背叛,  几乎随时都能相互转变,  想满足百姓的心愿,  其实也不难,  毕竟在几千年以前,  生活水平实在有限。  即使盘庚为商朝做了这么多贡献,  他也无法和英明的前辈比肩,  商王的庙号与他无关,  因为他有个后人更有才干,  依靠这位君王的勤勉,  商王朝彻底迈向鼎盛的云端,  甚至奠定了泱泱中华辽阔的幅员!
  这个人就是盘庚的侄子武丁,  殷商的第二十二任首领,  接替盘庚的是小辛和小乙这俩弟兄,  无非还是延续商朝那个习性,  参照当今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从第十九任的盘庚,  到第二十一任的小乙登顶,  大概只有五十年的光景,  可兄弟之间接班就总会出毛病,  商王朝又一次面临瓦解土崩,  因为如果按照真正的传统,  小乙应该还位给阳甲或者盘庚,  天子王权要在他们后人的手中,  可最终王位还是由武丁继承,  难免有人心里会不平衡,  但他父王小乙有资格发号施令,  甚至可以随便耍赖使横,  所以谁也不会公开玩命,  去和天子王权抗争。  武丁却很有自知之明,  他害怕手下大臣对他不认同,  没有办法顺利执政,  可他又不想效仿祖宗,  靠搬家为自己换来短暂的安宁,  因此选择了三年一声不吭,  只是默默观察自己的朝廷,  再加上他年少离宫,  据说还参与过生产劳动,  所以更了解民俗民风,  那时朝中的大小事情,  都交给冢宰去完成,  这个冢宰的真实姓名,  如今很难考证,  名臣甘盘算是一种可能。  甘盘据说是武丁的师父,  治国辅政有独特的建树,  小乙临终前对他托孤,  殷商的国运和前途,  全都交给了这位贤能的大夫,  但人的生命总会结束,  甘盘死后自己靠谁辅助?  这正是武丁沉默三年的痛苦,  直到有一天他在梦中醒悟,  睡醒后仍然记得一清二楚,  说上天为他赐福,  有个圣贤正在忍受着孤独,  等待着他的招募,  一定会辅佐他大展宏图,  而且武丁记得“梦中人”的面目,  便派人按照他的描述,  将圣贤的形象画出,  众人片刻不敢耽误,  开始挨家挨户,  寻找这位国家的顶梁柱,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有一个工地叫“傅”,  那有大量的奴隶在修路,  有一个奴隶的样貌完全相符,  马上被请进了国都。  武丁见识到了这位贤人的谈吐,  立刻与他推心置腹,  赐给了高官厚禄,  做殷商相国辅佐君主。  由于贤人在傅地从事劳务,  武丁喜悦地如同得到沧海遗珠,  圣贤“傅说”的名号便永垂千古。  后来有学者说这是武丁的权术,  其实武丁心里有数,  早就想让傅说掌权殷商相府,  无奈傅说出身奴仆,  在当时明显资历不足,  破格提拔很难被众人信服,  所以武丁借做梦忽悠贵族,  为的就是给傅说卸下包袱,  有了上天的安排和眷顾,  那些迷信的奴隶主再如何迂腐,  也不敢对这个曾经的奴隶说不。
  可如果仔细分析,  这种说法看起来没什么道理,  既然商朝的人都对鬼神敬畏恐惧,  国家大事肯定要征求上天的同意,  即使武丁身为天子有天大的权利,  怎么有胆量利用天父耍把戏?  当然武丁的后人武乙过分“进取”,  那个昏君敢和上天博弈,  结果却遭天打雷劈,  随后会介绍他的荒唐事迹。  不认可武丁“权术论”的言语,  也不代表就支持迷信和神秘,  傅说很可能就是靠自己,  在仕途上打拼出了一番天地,  后人为了某种目的,  比如想要对普通百姓有所激励,  才编造得如此神奇,  这一切本来就没什么证据,  流传至今无非是历史的妙笔,  何必非要披上局限的科学外衣?  拿着古人哄小孩儿的玩具,  却一定要研究出个因为所以,  这种自以为是的学者逻辑,  实在有些没劲没趣。  纵观商朝前期的君王交替,  无论是兄终弟及,  还是父死子继,  似乎每个王朝也遵循规律:  中途出现一个明君振兴了社稷,  但是子孙却很不争气,  不在乎先祖的根基,  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  便任由江山衰败下去。  可在商朝前期,  还有个和后世不一样的特例,  这种争夺经常让国家奄奄一息,  成家、败家、搬家这样唯一的主题,  似乎更像一个顽疾,  无法治愈。  好在总有一个君王在努力,  比如太甲、太戊、祖乙,  还有盘庚、武丁的果敢坚毅,  才避免了商朝亡国的危机,  让商汤的功德能够延续,  孟子说汤至武丁贤君六七,  其实也就这六位而已。  尤其是武丁的政绩,  让商朝达到了登峰造极。
  4.兴也迷信,亡也迷信  商朝的潜力经过傅说进一步深挖,  国力比过去更加强大,  堪称是兵精粮足民发达,  百姓安乐四海夸,  连祭天敬神都比过去奢华,  即便这样武丁依旧惧怕,  因为不够恭敬而被上天惩罚,  虽然诚心可嘉,  但浪费终究会把江山拖垮。  他有个贤臣祖己对这事就很牵挂,  一直在苦想劝谏君王的办法,  有一次武丁想让祖先看看如今的国家,  就来了一次祭祀商汤的“天人对话”,  不料第二天却有野鸡从天落下,  直接往国宝大鼎上一趴,  鸣叫的声音非常嘈杂,  听得武丁心乱如麻,  他不认为这是野鸡在胡乱找茬,  反而觉得这是列祖列宗对他,  治理国家表示不满的责骂,  从此更加担惊受怕,  祖己却因为这事儿产生了计划,  终于等到了机会劝谏老大。  祖己跟武丁这样讲:  我英明的大王,  请您不要忧伤,  上天教化我们要高尚,  仁道贤人是我们的榜样,  时刻为他人着想,  对困苦的人无私帮忙,  做君主的宽宏大量,  做臣民的彼此礼让,  这样的国家怎会不吉祥?  尽管人的命运有弱有强,  人的生命也有短有长,  但并不是天神不保佑人的安康,  只有自己的道德沦丧,  才会自取灭亡。  如今看我大商,  兵强马壮,  国家兴旺,  全靠大王您指挥得当,  治国有方,  如此对得起祖先成汤,  上天又怎会降罪在您的头上?  那只野鸡的来访,  不过是偶然现象,  如果一定要苛求您哪里失常,  可能就是祭品过于浪费铺张,  劳民伤财去讨好上苍,  这种做法不算贤良,  如果您把祭祀的标准降一降,  上天不会觉得荒唐,  更不会对您感到失望。  有了甘盘的忠贞,  傅说的学问,  祖己的机敏,  以及其他能力出众的大臣,  再加上武丁的勤奋,  殷商想不强大都没人相信,  而史书以“武丁中兴”为结论,  现在看来多少有失公允,  因为经过近代学者的考察和探寻,  武丁的功绩足以超越前辈先人,  当然古代史官不可能研究甲骨文,  “中兴”的评价也算中肯。  他指挥着殷商大军,  把开疆扩土当做责任,  西起甘肃东到海滨,  北及辽宁南逾荆门,  这不光保护了国家的安稳,  远离外族的入侵,  更大的意义在于从周到秦,  国家版图都以此为根本,  同时促进了当时各部落种群,  相互的交流与婚姻,  直接强健了国民的身心。  所以武丁的功业如同井喷,  逞论尧舜,  但他毕竟不是开国元勋,  更不可能冒犯祖先的英魂,  “商高宗”的庙号虽显低标准,  却也恰如其分。
  也许有人说武丁的前辈同样不俗,  能力未必就比他不如,  只不过没有传下更多的甲骨,  能把更遥远的历史记录,  所以没必要把武丁夸得这么邪乎。  可如果采用逆向的思路,  之所以能有甲骨大量被发掘而出,  不还是因为武丁兵强国富?  依靠他为国家奠定的基础,  殷商后期的历史才越来越清楚,  这不单靠甲骨文的记述,  还有大量的出土文物——  比如发掘出妇好之墓,  让我们知道了武丁的媳妇,  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国之母,  妇好还能统领着上万兵卒,  为国家拓展疆土,  这位王后还擅长占卜,  祭拜鬼神也是她的长处,  军政大权由女人兼顾,  妇好绝对是巾帼英雄的始祖。  武丁还有个妻子戊,  尽管没有妇好功勋卓著,  但她的名头更早更足,  因为“司母戊鼎”就是为她而铸,  如今也有“后母戊鼎”的称呼,  名称的争论都源自学术,  但这青铜大鼎已进入镇国宝库,  更写进了所有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足以证明我们祖先的铸造技术,  可以向全世界宣布,  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先进到这个程度!  司母戊鼎绝对是世界青铜器之最,  既然如此珍贵,  决定铸造它的人又是谁?  通过名字就能猜对,  这是祭祀母后戊的宝贝,  所以它应该属于武丁的儿子辈,  基本在祖庚或者祖甲这个范围,  但具体源自谁的智慧,  答案依旧是一片漆黑,  其实这也无所谓,  毕竟不会影响国宝在青史永垂!  依靠着武丁的余威,  祖庚还可以守住殷商的祥瑞,  兄终弟及的传统也重新回归,  祖甲最终接管了兄长的王位,  商王朝再一次摇摇欲坠,  据说祖甲残暴昏聩,  喜欢没事儿找事惹是生非,  即将盛开的华夏刚露出花蕊,  却马上要面临枯萎。  祖甲的两个儿子廪辛和庚丁,  先后接管了殷商的大统,  他们没有祖先那么神勇,  更比不上自己的爷爷武丁英明,  商朝因此又一天不如一天安宁,  轮到庚丁的儿子武乙接班主政,  马上就犯了那个老毛病——  搬家躲清净!  武乙作为第二十七任首领,  开始了商朝第六次迁都的征程,  朝歌建起了新的宫廷,  从此商朝帝王才彻底清醒,  千万不能,  再传位给弟兄,  那将是自己儿子的最大不幸,  没有了同胞骨肉的斗争,  商王室也不用再折腾,  直到最后被周朝扫平,  王位始终都由嫡长子继承,  朝歌的首都地位自然很稳定。  可幸福一旦给了统治阶层,  痛苦就只能留给平民百姓,  一时间灾祸横行,  民不聊生。
  楼主更新快一点~磨磨唧唧你是要太监啊?  
  @刺猬猬918
15:44:13  楼主更新快一点~磨磨唧唧你是要太监啊?  -----------------------------  感谢朋友们的关心和鼓励,我这种写法肯定快不了,但请放心,保证不太监!
  武乙并不管这些,  他只想自己如何玩得更野,  因为先祖的基业,  让武乙产生了一种错觉,  自己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虽然没有雄才大略,  但他却前所未有地暴虐,  连商朝最敬重的上天他都十分轻蔑——  凭什么世界的主宰是老天爷?  天神有什么资格掌握一切?  我就要和天神订个赌约,  比比谁更加卓越!  当然输赢都是由他自己裁决,  想尽办法也会把胜利往自己身上贴,  然后找来一皮袋子鲜血,  一箭射去就等于把天神撕裂。  ——怎么看这些行为都有点“傻缺”,  何况是商王还敢对鬼神不屑?  所以史书这样写:  有一次武乙外出打猎,  天雷滚滚震动四野,  暴雷将武乙震得四分五裂,  遭天谴是这个昏君生命的终结。  后世很多学者,  对武乙的行为也作出了辩驳,  说他之所以这么做,  为的是将约束摆脱,  因为武乙身边的巫师太多,  大大限制了他个人的享乐,  甚至有可能威胁他的宝座,  神权对王权套上了一个,  极为巨大的枷锁。  武乙与天神赌博,  就是要将迷信的统治打破,  简直就是个英明的无神论唯物主义者,  他的死亡也是战争的结果,  而所谓天打雷劈的灾祸,  纯粹是巫师在瞎扯,  就是拿脏水向武乙身上乱泼,  以免继任的君王对神权再胡乱琢磨。  每次看到这种“科学”的推测,  总觉得有些荒谬可乐,  明明都是历史的过客,  谁也不可能在那个时代经历过,  面对那么多巧合,  何必一定要大费周折,  借用现代科学为古人纠错?  几千年前的殷商部落,  迷信几乎涵盖了他们的全部生活,  武乙要是能“进化”得那么出色,  除非他来自穿越小说。  无论武乙是昏君还是明君,  殷商已经没有了他的灵魂,  而历史还是要继续前进,  太丁和帝乙作为武乙的嫡传子孙,  虽说王位坐的比较顺,  可由于祖宗的原因,  早把国家折腾得根基不稳,  让他们逐渐失去了民心,  结果传位到商王第三十任,  也就是帝乙的儿子帝辛,  据说整天就知道和妲己鬼混,  没法镇服诸侯和众臣,  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周大军,  帝辛最终选择了在鹿台自焚,  商纣王成了他最后的名分,  可叹雄才大略的商汤和伊尹,  五六百年的江山就这样化成齑粉……
  @刺猬猬918
15:44:13  楼主更新快一点~磨磨唧唧你是要太监啊?  -----------------------------  @半斗礼乐
17:16:53  感谢朋友们的关心和鼓励,我这种写法肯定快不了,但请放心,保证不太监!  -----------------------------  这种方式就是填补空白。我希望楼主写得慢一点,不太监,做成精品,成就大业。
  很好,很好,继续,继续。
  @刺猬猬918
15:44:13  楼主更新快一点~磨磨唧唧你是要太监啊?  -----------------------------  @半斗礼乐
17:16:53  感谢朋友们的关心和鼓励,我这种写法肯定快不了,但请放心,保证不太监!  -----------------------------  @标记收藏
22:24:16  这种方式就是填补空白。我希望楼主写得慢一点,不太监,做成精品,成就大业。  -----------------------------  非常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我如果十五年能完成计划内的四十四卷,就已经算是幸运了。不太监我可以自己管住自己,但出精品一定离不开大家的帮助,真诚地希望朋友们能不留情面地指出我的逻辑错误,语法错误,错别字,更要指出我的史料硬伤!总之我能力及其有限,而且真正的精品就是需要千锤万韧的打磨……
  @书虫嚼史
22:28:34  很好,很好,继续,继续。  -----------------------------  感谢支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嗯!楼主的历史应该不是生理老师教的!  
  周王朝取代殷商,  中国人堪称耳熟能详,  还有后人所作的《封神榜》,  让武王伐纣显得更加浪漫和夸张,  这段王朝交替的历史稍后细讲,  现在要回顾一下历代商朝君王——  很不理解如今的历史启蒙课堂,  教科书里关于商朝的篇章,  写得虽然不很复杂冗长,  但“十七世三十一王”却说得有模有样,  可如果按照史籍资料仔细寻访,  从商汤灭夏到殷纣灭亡,  怎么算也只有三十任君主高居庙堂,  为什么就能多出一任天子排行?  看起来让人多少有些迷茫。  早在《国语》的《晋语》篇,  就有“商之享国三十一王”的论点,  这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各种推算,  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  分析的结论是周虽取代了商的江山,  但仍保留了朝歌这块地盘,  由商纣王之子武庚接管,  以安抚殷商遗民对亡国的不满,  无奈武庚选择了叛乱,  最终被周公诛杀平叛,  殷商的王祀才彻底玩儿完,  所以第三十一王应该算在武庚上面。  而依照人文大师柏杨先生所见,  参照近代出土的《竹书纪年》书简,  说伊尹放逐太甲后自己登基坐殿,  掌握了商朝的第四任王权,  直到太甲诛杀伊尹后归还,  才让商汤的香火得以续延,  殷商三十王加上伊尹之篡,  所谓的“三十一王”正好凑全,  不过此事的可信度在前文已有论断。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观点又截然相反,  他通过甲骨文发现,  商王室的承传,  在殷商卜辞中记录得很完满,  所以考订商汤嫡子太丁有资格入选,  这才是三十一王的准确排班,  包括商中宗由太戊到祖乙改变,  这都得到了国内史学界的公认和称赞,  当然有些人也颇不以为然。  毕竟商王朝离我们非常遥远,  历史的研究本来也很难,  诚如吕大师所言,  细读史书才会有真相大白的那天,  也许“三十一王”只是古人的一句漫谈,  仅仅凭借尚有争议的推演,  就拿来教育历史课堂上的青少年,  又并不告知出处和来源,  即便篇幅再怎么简单,  是不是略有不负责任之嫌?
  楼主文字基本功相当扎实~从“的地得”的准确使用上可见一斑~但在标点符号尤其是逗号句号的运用上要更加细心~例如“ 比如发掘出妇好之墓”后面用句号比较合理~因为从逻辑关系上判断,接下来的“让我们知道了武丁的媳妇”并不是承接上句而是下句“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国之母”的起始~  
  @刺猬猬918
10:45:14  楼主文字基本功相当扎实~从“的地得”的准确使用上可见一斑~但在标点符号尤其是逗号句号的运用上要更加细心~例如“ 比如发掘出妇好之墓”后面用句号比较合理~因为从逻辑关系上判断,接下来的“让我们知道了武丁的媳妇”并不是承接上句而是下句“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国之母”的起始~  -----------------------------  谢谢指正,非常有道理!  如果说把“比如”改成“通过”,也许用逗号,才更合逻辑,再次感谢!
  无论殷商世系如何猜解,  历史最终就是要有生有灭,  一个王朝从兴起到衰竭,  总会经历太多太多的风霜岁月,  自从商族的始祖契,  直到武丁启用傅说,  商王朝的历史始终在向前书写,  虽然也有黑暗的世界,  高宗还是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  那时的臣民空前团结,  国内似乎很难再有奸邪,  百姓安居乐业,  内忧外患逐步解决,  然而这一切,  离不开殷商民众对上天的感谢,  他们才会对傅说这个奴隶妥协。  回头再看商朝的英烈,  成功的秘诀,  似乎都不能和迷信分裂。  玄鸟生商的传说,  本就是神奇的巧合;  商汤灭夏建国,  第一战讨伐的是葛,  理由就是葛君对上天犯了错,  把敬天的牛羊搬上了自己的餐桌;  中宗太戊没让商朝沉没,  是依靠自己的美德,  战胜了树妖邪魔;  高宗武丁更不用说太多,  前有寻觅傅说的浪漫曲折,  后有祭祖时的“野鸡风波”,  殷商的强大离不开依靠迷信的成果。  但凡规律都有上下的颠簸,  鼎盛过后自然要衰落,  君王的名号的改变就很值得琢磨——  商朝前期包括夏朝的生活,  那时的人相信自己比天神柔弱,  所以“帝”是天神的特色,  国君仅仅称王即可,  凡人称帝那是自取其祸,  可武丁的后辈统治者,  因为享受到先祖留给他们的豪奢,  越发觉得,  自己作为一国之君享尽天高地阔,  “王”这个称号已经不能满足自我,  称帝才意味着自己是天人合一的杰作!  称帝的武乙帝辛之流因为狂妄,  过于迷信自己的勇猛强壮,  更认为自己是天命永恒久长,  可以万寿无疆,  谁也不可能让自己受伤,  最终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直到周将商灭亡,  才结束了这种乱称帝的“荒唐”,  彻底将帝辛改名为纣王,  而整个周王室的庙堂,  没有一任周王将帝号担当,  可见周人敬重上天的模样。  再回过头来想想,  迷信是商族的脊梁,  迷信更帮助了汤,  迷信让太戊定国安邦,  迷信使武丁国富民强,  迷信见证了鹿台的火光,  迷信——最终还是毁了殷商。  说了这么多夏商周之间的关联,  还应该介绍一个观点,  有人说夏和商本就是并列存在的“二元”,  不应该认为有后有先,  当时无非是部落首领各管一片,  从属关系的见解有些肤浅,  而且从他们君王的名字上看,  基本都是选用天干,  换句话说名字代表了他们的出生年,  朴素而又简单,  说明他们真的有可能同时生活在中原,  要不证明夏是王朝怎么就那么难?  因此商汤灭夏很可能算是部落之间,  侵略与吞并的政治事件,  谈不上所谓的革命抢班夺权。  再者当时的人没有习惯,  对敌人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否则便不会出现,  周朝也分封给了夏商后裔地盘,  夏的子孙掌管杞国却整日忧天,  商的后人在宋国更是愚不可言,  他们都拿周王室当做保护伞,  乐得混个苟延残喘——  由此可见,  这点值得考古学家去钻研  但兴亡交替却是历史的承传,  自然而然,  接下来就要谈谈,  伟大周王朝八百年的辉煌灿烂,  中华文明壮丽的画卷,  虽然刚刚谱写下懵懂的诗篇,  却已让我们感受到了魅力无限!
  作为黄帝的后裔,  兼之自己的功绩,  无论看资历还是能力,  弃都有资格得到一块封邑,  他的兄弟尧帝又擅长治国管理,  直接把邰国封给了弃,  因为姜原是有邰氏之女,  所以弃享用的国家福利,  很可能就来自姥姥家的土地。  此后弃有了一个伟大的名号——后稷,  “后”在那个年代和“王”同义,  稷据说是一种粮米,  后稷是尊称他可以称王在农业领域,  后稷还得到了自己的“户籍”,  可以姓先祖黄帝的姓氏——姬,  关于这事儿历来也有分歧,  有人说是因为他的出身太过神秘,  被抛弃后家族不认他这门亲戚,  从小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异,  参考上古时的规矩,  姓氏是上层人物才享有的权益;  还有人说当时的社会尚属于母系,  不跟父姓并不算违逆,  只有创建功业赢得声誉,  才有资格顶门自立。  后稷从唐尧辅佐到夏禹,  基本上解决了那个年代的吃饭问题,  儿子不窋将这份功劳延续,  继续为夏朝提供着粮食补给,  可惜当权者越来越不争气,  也许当时正是太康仲康在互残兄弟,  随后还有造反的寒浞和后羿,  也有人说是孔甲当政之际,  总之正值夏朝的统治混乱无比,  农业被重视的程度当然越来越低,  直到朝廷把“农业部”取缔,  不窋只好一路向西,  最终在荒蛮之地定居,  西北的少数民族在当时被叫做戎狄,  逐渐和后稷的子孙结成邻里,  经过周族世代的继承和迁徙,  大概在殷商最伟大的武丁时期,  古公亶父搬家到了西岐,  周部落终于享受到了稳定和安逸,  随着古公亶父的逝去,  接替权位的是他的小儿子季历,  也正是从那时起,  周人开始了更伟大的传奇。  据说古公亶父的儿子都很贤能,  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  都有着无比开阔的心胸,  因为他们的小弟季历更得宠,  便心甘情愿把权利让给弟兄,  季历之所以被选中,  主要因为他的儿子姬昌很拉风,  古公亶父认为姬昌能让周族兴盛,  所以权位当然要让孙子继承,  太伯和仲雍有这个自知之明,  自然懂得父亲的苦衷,  为了不影响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  更为了周族部落的安宁,  兄弟俩果断决定,  离家出走逃得无踪无影,  主动将季历掌权的障碍扫清!  他们流落到江南才开始休整,  学当地人断发文身搭草棚,  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那时的江南并没有美景,  到处只有险恶的地形,  民风也很剽悍蛮凶,  可后稷的子孙似乎都能适应新环境,  太伯兄弟最终也开创了自己的门庭。  虽说做父亲的古公亶父难免心痛,  但现实的困难确实被摆平,  季历即位无愧于祖宗,  等待姬昌的将是更大的成功。  要说这种兄弟彼此让位的举动,  相比于商王室手足间的暗斗明争,  当时掌权的廪辛或者庚丁,  难道不觉得脸红?
  殷商的帝王可能没这份觉悟,  眼看着周部落越来越富庶,  充其量有点贪婪的企图,  等到武乙成为殷商之主,  季历也接替了逝去的古公亶父,  商周之间有了更多的招呼,  武乙甚至还赐给季历车马沃土,  但这只是天子表面上的大度,  也许在商王室的内心深处,  对愈发强大的周部族,  逐渐感受到了恐怖,  尤其是武乙之后的太丁政府,  因为忌惮季历的功勋卓著,  找个借口便将季历屠戮,  当儿子的姬昌当然会愤怒,  厉兵秣马准备报复,  等到太丁之子帝乙道寡称孤,  商汤武丁的事业开始走向末路,  越来越多的殷商臣属,  选择了对帝乙不敬不服,  眼看着自己的家底儿并不富足,  帝乙选择的是各种安抚,  封赏给姬昌“西伯”的职务,  把他捧成了国家的支柱,  此举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幸福,  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自取灭亡的加速,  毕竟周部落这棵大树,  不仅没有被铲除,  反而得到了更多诸侯的拥护,  难道这不是暗弱无能带来的失误?  帝乙的儿子帝辛和他老爹不一样,  他就是臭名昭著的商纣王,  帝辛荒淫无道的形象,  基本都写进了小说《封神榜》,  小说里介绍的殷商诸侯情况,  大多数类似于《史记》的篇章——  杜撰出四大诸侯统领东西南北方,  东伯侯名桓楚姓姜,  史书原型九侯被剁成了肉酱,  因为女儿嫁给纣王做正房,  这位贤淑的王后不喜欢淫荡,  才落得了满门被杀的悲惨下场;  南伯侯鄂崇禹是个贤良,  历史原型鄂侯忠烈刚强,  替九侯鸣冤不惜犯上,  残暴的纣王便让他做了九侯的陪葬;  只有西伯侯本人确实叫姬昌,  当然“西伯”才是朝廷对他的封赏,  这三位本是商朝的忠臣良将,  位列“三公”在当时极有名望;  还有个北伯侯崇侯虎恶如虎狼,  史书中这“崇侯虎”三个字记录得也很正常,  但如果更准确地讲,  崇地是封邑也可能是他的家乡,  “虎”这个名字听起来也够响亮。  小说和史书都在说纣王的疯狂,  残杀自己的左右臂膀,  亲近崇侯虎这种奸佞混账,  而姬昌对九侯和鄂侯的死亡,  感到异常的绝望和哀伤,  于是崇侯虎就跟纣王告状,  说姬昌表面看起来很窝囊,  实际上是一种隐藏,  他行善积德名声高尚,  暗地里发展的兵强马壮,  目的就是要和商朝对抗,  这才引起了帝辛的警觉和慌张,  把姬昌囚禁在羑里铁窗。
  既然姬昌早就想为父报仇,  那么因为哀叹九侯和鄂侯,  把自己变成了阶下囚,  可能就是一个起兵的借口,  或者说这是历史为他找的理由,  否则以西伯的贤德仁厚,  又怎么像个反贼一样叛乱动手?  同时这还反证了昏庸的商纣,  面对周人送来珍宝和美女的引诱,  并没囚禁姬昌太久,  便将西伯释放送走,  还幼稚地像个小朋友,  跟姬昌道歉表示内疚,  说全怪崇侯虎这个混球,  说你的坏话总是没够,  才让朕一时糊涂昏了头!  读过这段“史料”之后,  总觉得让人难以接受,  以商纣王的残暴和丑陋,  既然可以剁碎九侯和鄂侯的血肉,  为什么单单让姬昌的性命保留?  何况帝辛的祖父早就得罪了周,  如今还要给仇人机会和自己争斗?  虽然不能用现代的言论来胡诌,  那几千年以前的权谋,  可商纣的做法难道仅仅是荒谬?  在前文说夏桀囚禁商汤的时候,  已经分析过类似的纰漏,  这一切只是猜测性研究,  反正姬昌回国后加紧练兵整修,  很快消灭了崇侯虎这只帝辛的大走狗,  这个故事在《封神榜》里也有。  作为帝辛亲近的手下,  崇侯虎的实力相对比较强大,  如果除掉这个爪牙,  殷商的江山便更容易攻打,  可周人想要出兵讨伐,  一定要有个名正言顺的对话,  尽管帝辛“出卖”崇侯虎更有些虚夸,  但如果没有任何名义可抓,  周人该如何发动正义的兵马?  崇侯虎可不是小鱼小虾,  想要成功地将之诛杀,  西伯自然要准备更多的筹码,  从传说中被囚禁在羑里研究八卦,  一直到释放后调解诸侯间的矛盾摩擦,  舆论逐渐把姬昌歌颂成才德俱佳,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被西伯管辖,  随后几年又制定了一系列军事计划,  对周边的犬戎密须等地盘又打又拉,  周部落的实力迅速发展变化。  看到殷商的形势越来越差,  大臣祖伊非常害怕,  他建议帝辛赶快对姬昌出兵镇压,  可帝辛却把他一顿臭骂,  说自己有天命保驾,  小小姬昌不足牵挂!  也不知道帝辛的自信来自哪,  难道只想明说他又凶又傻?  如果愚蠢那就要付出代价,  等到崇侯虎被打垮,  可以说大半的殷商江山已经坍塌,  而西伯已经有资本称王称霸,  周文王的名号从此威震华夏,  等到文王去世把手一撒,  接班的是他儿子周武王姬发,  武王对外用兵依靠太公兵法,  对内执政离不开周公旦这个大管家。
  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大臣,  周武王的实力愈发有劲,  但他对伐纣却更加谨慎,  尽管也在盟津召集过诸侯大军,  可还是认为殷商有一定的时运,  很难被西周迅速并吞,  仍然需要继续低调攒人品。  直到两年后帝辛再次犯浑,  因为受不了王叔比干的逆耳言论,  一怒之下挖了这位忠臣的心,  吓得更多的殷商大臣向西周投奔,  这才让武王觉得灭商的机会来临,  再次出兵渡过盟津,  一鼓作气抵达朝歌城门,  最终牧野一战定乾坤,  逼得帝辛只有自焚,  从此商朝变成了历史的烟尘,  “纣”这个谥号也彻底代替了“辛”,  周王室正式成为了华夏的主人。  《封神榜》的故事虽然写得神乎其神,  但武王伐纣的确是历史而非传闻,  只不过什么是“灭商原因”,  什么又是“商灭原因”,  这个倒是很值得研究区分。  先看有有关“灭商原因”的史文:  商纣和夏桀一样天资聪敏,  本来都有希望成为一代明君;  商纣和夏桀一样贪吃好饮,  全都沉湎于酒池肉林;  商纣和夏桀一样凶狠残忍,  炮烙酷刑专门残害臣民;  商纣和夏桀一样忠言难进,  比干和关龙逄因此为国献身,  商纣和夏桀一样无道荒淫,  妲己和妺喜都那么妖媚销魂;  商纣和夏桀一样过分自信,  总拿自己的魅力和上天比拼!  所以他俩都发了一个最致命的大昏——  虽然天乙和姬昌都被曾桀纣囚困,  可最终都承蒙君王开恩,  平安回家后得以重新整顿,  这才是桀纣最大的愚蠢,  自取灭亡竟然都有统一标准?  又怎么不让后人产生疑问?  历史的确充满着巧合,  但巧合绝不是完全复制前因后果,  商纣和夏桀简直就是一个颜色,  一模一样的他们一模一样地亡国,  那段历史被几千年阻隔,  真相早已经被岁月淹没,  前文也有不少分析和猜测,  这可能是商周为造反准备的口舌,  但迷雾始终都难以冲破,  我们只剩下怀疑的资格,  最后却也只能一笑而过——  周是一个冉冉升起的部落,  而商的实力自武丁后便开始变弱,  既然都相信自己是帝喾后代的传说,  凭什么江山永远要让契的后人坐?  弃的后人难道就不可?  只要造反的机会稳妥,  周人再有足够的把握,  就可以取代商朝做新的统治者,  这样的机会终于被周武王捕捉,  他等来了帝辛实力的更大滑坡,  谁也没法将商朝再往回拉扯,  这才可以大张旗鼓地兵发朝歌,  最终顺利地完成政权的争夺。  当时的贤者伯夷、叔齐便死于饥饿,  因为他们把周王室看成是叛逆妖魔,  怀着对商朝的眷恋和不舍,  宁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一颗……  其实“商灭原因”只能算是假设,  千万别用专家的眼光去挑错,  需要像看《封神榜》一样找乐,  能更多地娱乐自我,  这应该就可以了,  毕竟谁也不会否认这样一个准则,  周王朝形成的礼仪道德,  影响了我们数千年的生活,  天高地阔!
  2.礼定三千年  随着西周将殷商打败,  华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但子姓并没有彻底断送血脉,  因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还健在,  赶尽杀绝显示不出周王室的仁爱,  再加上伯夷叔齐悲剧带来的无奈,  如果刺激了“反周复商”的思想作怪,  那绝对不是一笔好买卖。  于是朝廷将武庚分封在朝歌一带,  让武庚带头对周武王叩拜,  周武王还对三个弟弟做了指派,  分别将他们分封在霍、管、蔡,  紧紧包围在武庚的邶国之外,  三方监视武庚防他叛乱为害。  分封制度在周朝迅速展开,  既然商朝后人有土地可以统率,  夏朝的子孙被分封也是应该,  杞国就成了祭祀夏禹的平台,  只不过他们的后代有些呆,  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神农黄帝尧舜的后代也都做了安排,  武王还要替文王还一笔“债”,  就是回报姬昌伯父曾经的慷慨,  如果没有太伯和仲雍的胸怀,  姬发如今恐怕不会拥有四海,  他们的后代得到了吴国和虞国作城塞。  分享胜利果实更不能忘了有功之才,  姜太公作为军事统帅,  推翻商朝的功劳绝对属于头牌,  所以吕尚成了齐国的主宰,  周公的鲁国和齐国紧挨  燕国落进了召公的口袋,  总之周朝的土地被分成了若干块,  周武王尽可能地将手下收买,  只要诸侯对周王室拥戴,  大周朝的长治久安就有了依赖。  周天子成了主宰中华大地的新贵,  绚烂的华夏文明也走向正轨,  与其说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  不如用“宗法社会”这个称谓,  其实“封建”是源自马克思的词汇,  而古人分封诸侯建立领地的“政治智慧”,  在周朝结束以后就基本消退,  因为后世的皇帝发现诸侯越养越肥,  长久下去肯定会变成窃国之贼,  但宗法制却因为周朝的“封建”而完备,  “天地君亲师”影响了中国人一辈又一辈,  所以因分封而产生的祖宗家法权威,  足以排入中华文化序列的第一位。  因为宗法制而有了上下尊卑,  领导才能对下属随意地支配;  因为宗法制而有了家族家规,  儿孙后代才会因不孝而惭愧;  因为宗法制而有了统一指挥,  炎黄子孙对神灵信仰才不那么敬畏。  可见周文化是华夏文明又一座里程碑!
  请教撸主个问题~“说全怪崇侯虎这个混球”和“说你的坏话总是没够”~第一个是商纣说~第二个是崇侯虎说~对吧?如果是~那虽然读起来逻辑关系上能理解是两个人“说”~但第一眼看着还是有点不对劲~要是把第二个“说”换成“贬”或“损”~好像视觉效果上能少一点歧义~文字排版上也能比两个“说”挨那么近显得更错落有致一些~  
  楼上这位仁兄提的建议非常对,这种错误是我一直在避免的,但有时候写得太多,难免头昏脑胀,修改不及时,要不怎么说得大家帮我提意见,帮我修改校对呢!万分感谢!
  改成“对你的诬陷诋毁总是没够”,是不是看起来更好一点?请朋友们继续帮我提意见!
  @半斗礼乐
21:03:00  改成“对你的诬陷诋毁总是没够”,是不是看起来更好一点?请朋友们继续帮我提意见!  —————————————————  这个可以有~  
  周朝的影响不仅限于分封,  更包括许多礼仪和德行,  比如前文提到过的谥号制度的诞生,  加上文教音乐的形成,  还有财政税赋的雏形,  以及最早的法制刑名,  甚至包括求吉解梦,  可以说影响炎黄子孙的一切文明,  只要具体的起源难以说清,  后人便将这些都归于周公,  当然周公旦也不是坐享其成,  他的人格魅力和治国才能,  确实值得后人称颂,  周公得到了孔子最大的崇敬,  孔子思想处处体现着周公的身影,  因此很多人将周公尊称为“元圣”,  可见影响中国三千年的儒家传统,  堪称是依据周礼而定。  周公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名声,  主要还是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赢天下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