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恩宠与勇气 下载能加多少智力力量

《恩宠与勇气》全书看完读后感 - 简书
《恩宠与勇气》全书看完读后感
前两天看完了《恩宠与勇气》,今年看完的第三本书。几点感触:一
、人生无常崔雅那么健康有力,谁会想到她会得癌症?生活在最发达的国家里,肯威尔伯有名不差钱,找的都是最好的医生,崔雅那么积极的治疗,生理心理祈祷冥想各种治疗都有采用,也真正修炼到了喜悦平和大慈悲大爱。。。最后还是走向了死亡。也有癌症患者痊愈的,为何没有她?无常啊,人生就是无常。我们可以心存美好,心存侥幸,但不可否认,谁也没有办法杜绝疾病/灾难一定不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谁也没有办法安排自己何时何式面见死亡。《西藏生死书》里说,人生有两件事是明确的,其一,我们总有一天会死。其二,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所谓无常,也可以理解为,事情是很有可能不会按我们希望的样子呈现。这不取决于个人意志。死亡,是最大的无常。接受无常,接受死亡,是最大的考验。既然世间无常,还用得着积极祈祷吗?崔雅,积极,平和,纯善,无比信任神性,时常虔诚祈祷,最后还是离开了,让人不免怀疑,积极思维带不来正向作用,是骗子理论?积极祈祷是正确的,但,正向,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么窄。人们通常认为死亡是不好的结局,是负面结果。然而,有一种观点是,死亡,不是终结。。就像在这本书里,肯威尔伯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所有成熟的东西都想死。肯说崔雅已经成熟了,所以她想死了。他写到:恩宠与勇气,存在与工作,静定与热情,臣服与意志,接纳与果决,这就是她一生的总结。她一生都在和自己灵魂的这两面角力,最后终于将它们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也是她临终的遗言。我看着她将这两面结合成一体;我看着这份和谐感扩散到她生命的每一个面向,我看着静定的热情为她的灵魂下了清楚的定义。她唯一的/最主要的人生目的已经完成;她完成了人生情境最残忍的考验,如果领悟得不够就会被击垮。她的智慧已然成熟,她想要死了。。可见,崔雅的死依然是一种正向的结果。所以,好的祈祷文会说:上帝啊,我希望得到。。。但是,请以你的安排来安排,以你认为对我最高利益的安排来安排,而不是以我能想到的安排来安排(因为你我的意识层次还受限,想到的安排难免有小我的安排)。相比那浩瀚的神性之海,我们的意识之河还浅的很。这本书,拓宽了我对生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了然无常。我们所渴望的美好还是太窄,人生,生命的美好,远比我们惯常所领会的要宽广的多。二
、一个走完全程的引领者我认为崔雅最后之所以离开了,是因为她(她的灵魂)选择了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当今,癌症,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可以说是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最大杀手。如果这样的一个巨型杀手侵入人们的生活,患病者以及家属在身体/心理/精神/经济等多方面将会遭遇什么样的考验与挑战?人们如何最大化的看清这个事件所能带来的最大超越?是否会有一些伟大的灵魂来作出示范与表率,引领受苦的人们,获得最大的解脱?80年代,在癌症还没有这么肆虐席卷的时候,崔雅在36岁新婚之际发现了乳癌,经历了5年的抗癌之路,爱人肯威尔伯一直陪伴在侧,一直到帮助崔雅走完死亡之途。俩人合力从患病者/服侍者两个角度分享了5年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崔雅,罹患癌症后,仍然是如此热爱生活,如此积极的用各种方式来疗愈自己,却只维持了5年的生命,老天是不是太残忍了?当我看完整本书后,有种感觉,崔雅的积极,不是为了生,而是为了死,因为走过了死亡,也就走向了圆满,这是从她个人的角度来讲。从一个更大的对外角度来看,她是一个引领者,她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引领者的使命是什么?尽可能多的展示整个过程!还有什么比走完死亡更完整的过程呢?如果她痊愈了,她也会成为一个积极的案例,但是,面对那些最终无法痊愈终将要面见死亡的人们(也包括我们包括每个人),依然欠缺一个引领者。从这本书面世后几十年来的反响,那些癌症患者的来信足以看到崔雅的贡献。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所以,在她临终时,会刮起狂风,死亡5分钟后狂风停息,这就是那些伟大灵魂回归的显化。三 、与上师的心联结佛教中特别强调要与上师的心联结。我在前一段看《西藏生死书》时,看到书里讲到必须虔敬的联结上师,没有上师的引领,你不可能证得神性。这一点让我觉得困惑又不服。很多的讯息都在普及,神性在我们自身体内,佛陀都说每个人都是神,怎么又是必须要通过上师你才能证悟呢?肯威尔伯在此书中讲到了一些佛法知识,他自己也在修炼大圆满法,崔雅一直在做施受法(不知道他俩是不是佛教徒),崔雅死亡他差不多也依照西藏度亡经的做法行事。通过这本书,我有种感觉,也许得道开悟的上师心是已经融入那宇宙神性之海了,这种上师的心就像一个桥梁,你跟它联结后,可以通过这个桥梁到达神性之海。这应该不是一种盲目个人崇拜。四
、慈悲与爱的理解每次复发或者又有新的不好消息到来时,崔雅就会做佛法里的施受法,观想那些和她一样痛苦的人,甚至比她还悲催还痛苦的人,伴随着吸气想象把所有这些痛苦都吸进来,把平安祥和欢乐伴随着吐气送出来。咋听起来这好傻,也太圣母了吧,自己都这样了,还想着众生。在我痛苦的时候,也尝试着这样去做,几个呼吸下来,我感觉到了一份平静,还有力量。无法解释运作机理,但是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体验,“苦难”或许依然存在,而你的心中充满爱,没有东西可以打倒你的爱。慈悲之爱。所以,崔雅在将要离开之前,告诉肯,我是为了你坚持下来的。现在我要走了,你会来找我吗?你会来找我吗,你一定要来找我!连续多天不断追问肯,听上去好像崔雅有多舍不得肯,死了都要拉着他。。。崔雅离开后,肯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滴水滴入了大海,他以为是崔雅终于融入了空性之海,但后来他意识到这滴水是他自己,崔雅早已融入了空性之海,而这是在帮助他自己回归空性之海。肯威尔伯服侍了崔雅5年,天天负责为崔雅打理饮食,安排医生,采购物资。。。等等琐碎之事,5年没有写书,自己的事业完全停滞。听起来这是多么大的牺牲,然而,肯说,感谢崔雅,让他在这5年之内还完了他的累世业力之债。我能明白这种通过“受苦”“服务”的还债方式,这是一种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平衡。不见得是天天挂在嘴边的爱才是爱,有一种更深沉的爱,是对彼此灵魂的成就。+++++++++++++这是一本用生命写就的书。我从中汲取到非常宝贵的体会与洞见,感谢崔雅与肯的奉献与分享。这样的书就是我的老师,我的精神追随之师。感恩遇见!
简一,倡导简单归一的生活。
全宋词 多人 潘阆 酒泉子(十之一)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酒泉子(十之二)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
谭崔的地图 引言 我很平常,就像你一样。你我之间唯一的不同是你不认可你自己,而我对我自己有着绝对的认可——那是唯一的区别。你持继不断地努力着改善你自己,而我没有试图去改善我自己。我说:不完整是生命的方式。你试图着变得完美,我接受我的不完美,那是唯一的不同。 ——奥修《密宗的...
超凡的一生 他生命的核心是个奥秘—— 野猪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这时比尔起身翻过山脊,顺着猎物的踪迹到了大峡谷的谷底。他边跑边在想,如何用最佳的办法将这些像猪一样的动物赶到上面的平地去,让他的几个朋友能看准了打中它们。 突然,巨大的爆炸震动了大地。拖把桶大小的石头从峡谷山坡滚...
肯·威尔伯是后人本心理学最重要的作家,由于在意识领域的研究极具基础性和开创性,被誉为“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他的实际影响已经跨越了心理学领域,波及到哲学和神学领域,有评论认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智慧方面已经超过了荣格。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由肯?威尔伯及罹患乳癌去世...
一、作者简介 肯.威尔伯: 美国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23岁便著有《意识光谱》,被誉为“意识研究界等待已久的爱因斯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 他的妻子崔雅虽不如他出名,但也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且他们所有的亲人朋友都认为崔雅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正直而诚实、坚强的人。当...
感赏女儿面对妈妈昨日因“修眉刀”的指责没有与妈妈对吵,此事我应该学习女儿平和的态度。感赏女儿在经历了妈妈往日如此多的指责,仍然平静面对,女儿得有多强大的内心!感赏自身正学习以持续一致的正能量影响女儿! 投射自身以温暖的语气、态度面对女儿、老公,逐渐习惯给自己的生活注入好感觉...
忽然想到前两天英语老师在课堂说的那一番话 悄悄的进入我的心了
当年高中学习的时候 她对自己下狠劲 让自己变得更好 班上有个学习普普通通的女孩 高考的时候自然也就那样 进了个三表学校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 06年她们毕业 老师回到高中教学 结婚了 有孩子了 父母都在身边 感到...
秋天正是养生进补的好时节。润秋燥,是秋季养生的重点。正所谓“润秋燥、食‘清白’”,秋季适合吃白色的食物养生。比如白果、雪耳、马蹄、冬菇、粉葛、燕麦、苡米、荞麦、小米、雪梨、山药等,都是适合秋季养生的食物。但是,秋季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总体而言,秋季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我在童年的时候,家里养过三条狗,一条黄狗,一条灰狗,一条黑狗。 01 黄狗 黄狗是一个亲戚家的母狗生的崽,刚来的时候很讨全家人喜欢。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下面几件事情。 一天早上我去学校,天蒙蒙亮,我一路走得很快,很快到了学校。忽然发现有一条狗,我看着有些熟悉,定睛一看果然是我家...《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_优秀范文十篇
优秀范文《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日期:
范文一: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和知觉的见证。
范文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作者: (美)威尔伯isbn: X定价: 32 元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简 介============================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目 录============================第二版导言给读者的短信 1.几次拥抱,做个好梦2.超越物理3.被意义定罪4.平衡与否的问题5.内心的宇宙6.身心脱落7.我的人生突然发生转折8.我是谁9.自恋还是自我紧缩10.自疗的时候到了 ……======================这是一则爱情故事,一段癌症病人勇敢面对恶疾,籍着灵修与冥想体现自我,从而推己及人的可歌可泣的真实经历。日,年轻貌美、冰雪聪明的崔雅·吉兰遇到了超个人心理学天才肯恩·威尔伯。这一对仿佛“生生世世都在寻觅对方”的金童玉女“一触钟情”,交往两个星期便决定结婚。肯恩当时已被视为超个人心理学首屈一指的理论家,并被誉为天才。崔雅则是在取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后,因热爱环境运动而积极参与环保,同时协助友人设立自由的灵修中心,以行动展现她对心灵和环境的关还。婚礼订在11月26日。结婚前一个月,崔雅进医院体检,不料医生在她的右胸下方发现一个瘤,检验结果肿瘤有2.5公分大,是会扩散的瘤,而且肿瘤细胞极度分化不良。婚礼如期举行,但是开刀、放射线治疗接踵而来。八个月后复发,再度开刀,接受六个月化疗,又八个月后发现罹患糖尿病。1988年1月,癌细胞扩散到脑部和肺部,崔雅接受另类疗法,无奈癌细胞恶性重大,崔雅在失去视力后终究敌不过病魔,于翌年初撒手人寰。《恩宠与勇气》这本书是肯恩·威尔伯辑合他自己和崔雅的日记,将两人从相识到结合,以无比的爱与智慧共度难关而作的真实记录,读之令人为之动容。读者不但可以从这本书得知崔雅罹病的心情和医病的过程,更可以籍由肯恩与崔雅在灵修上的互动与启发,一窥人类伟大的智慧传统。读过这本书后,我们学会原来生病也可以是修行,同时可以经由学习在修行中放下自己,甚至超越自己,只要心中有爱。心理学大师的生死之书
--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审校后记许金声心理学家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家,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感到好奇。关于这个问题,肯·威尔伯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精彩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灵性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他与自己的妻子崔雅刻骨铭心的经历。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全部,作者还引导我们了解了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正如肯·威尔伯说:"这本书说的两件事情:第一,那则故事。第二,书中介绍了世界上伟大的智慧传统,或称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因为在最后的总结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肯·威尔伯所说的"故事",就是指他和崔雅从相识到分别的全过程。所谓长青哲学,则是崔雅和肯·威尔伯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肯·威尔伯说:那故事和长青哲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崔雅和肯·威尔伯在一起的五年之中,他们与癌症的搏斗和自身生命的修炼、思想的探索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肯·威尔伯讲述的故事,我们感受到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不是学术,不是书籍,不是学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长青哲学的深度,也就是那故事的深度。承蒙一位台湾朋友推荐,我在2002年就读到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当时就非常喜欢和感动。感动之余,曾经向一些朋友介绍这本书。他们大多都会问:"崔雅的癌症最后痊愈了吗?"我说:"崔雅最后还是去世了。"于是,他们之中,有的感到很失望:"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大概是认为,既然是写癌症患者,就应该发生最后战胜癌症的奇迹……什么是奇迹?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吗?奇迹一定要体现在结果上吗?是的,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但这个"与众不同"关键是要显示创造性。是的,奇迹常常要体现在结果上,但与众不同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崔雅和肯·威尔伯是那么乐观、顽强地与病魔斗争,最后又是那么安详地臣服于命运,毫无恐惧地面对死亡,接纳死亡。可贵的是,该书对这一过程详细而又深入。超越死亡,谈何容易?但这本书却不能不使你信服:死亡是可以超越的。在本书的尾声,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的情况是这样的:"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起初我以为这个意象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入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经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崔雅有什么品质使自己能够解脱呢?原因很多,但读完此书,我有两个突出的印象:一个是崔雅的彻底的开放性。崔雅说:"打开我的心,一直是我最大的挑战,我应该放下自我保护的欲望,让我的心有勇气去体验痛苦,如此一来,喜乐才有可能进入。"关于崔雅的开放性,在肯·威尔伯本书的第二版前言里谈到崔雅的日记时,有一段话意味深长:"崔雅去世后,我想不读这些日记就毁掉它们,因为这些日记是崔雅非常私人的东西。她从来没有把日记给任何人看过,甚至没有给我看过。不是因为崔雅不想别人知道她'真正的'感受,因此需要把它们藏在自己的日记中。正相反,崔雅最了不起的一点--事实上,应该说她最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她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的自我跟私下里实际的自我几乎没有区别。崔雅没有把任何'秘密'的想法隐藏起来,那些她不敢或者羞于与世人分享的想法。如果你问崔雅,她会实在地告诉她的真实想法--关于你或者其他任何人的想法--以一种非常开放的、直接的、简单的方法,但人们通常不会因此而不高兴。这是她诚实的基础:人们从一开始就信任她,好像他们知道崔雅不会对他们撒谎。并且就我所知,她确实从来没有说过谎话。"另一个是崔雅超人的接纳的力量。关于接纳的意义,肯·威尔伯曾经引用他非常推崇的拉马纳尊者话:"你们时常为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而感谢上帝,却不会为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坏事而感谢,这正是你们所犯的错误。"关于自己的接纳,崔雅说:"我愈是能够接受生命的本然,包括所有的哀伤、痛苦、磨难与悲剧,就愈是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人得了癌症后,整个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崔雅面对了疼痛、乳房切除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等严重的考验。最重要的是,这是在他们刚刚新婚一个月后发生的。正如肯·威尔伯所形容,他们"生生世世我们都在寻觅对方",而终于走到一起时,却马上就要面对癌症和生死的挑战。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一点不回避谈自己的隐私。例如,一般来说,如果妻子得了乳腺癌,切除了乳房,丈夫的反应会怎样呢?据说,差不多一半的先生会在妻子切除乳房后离开。那么,崔雅在切除了一只乳房之后,肯·威尔伯的真实感觉又怎样呢?这大概是不少看这本书的读者想问的实际问题。肯·威尔伯一点都不回避,他坦率地写道:"我认为崔雅对我的吸引力大概下降了百分之十;单单从触感来说,两个当然比一个好。但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所以对我而言没有那么重要。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仍然是我见过最美、最有吸引力的女人。"如果他说仍然是百分之百,那他就是神本身了。而人是不可能成为神的,肯·威尔伯只不过是一位灵性得到了开发的人而已。"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两人良性互动的情况。这本书还频繁地提到"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遥远?后人本心理学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正是所谓"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那么,什么是长青哲学呢?根据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概括,"长青哲学"是指二十五个世纪来,"时而以这种形式,时而以那种形式,源远流长,无休无止"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哲学。他认为,"长青哲学"有这样一些核心思想:一、物质和个体化意识的现象世界,即事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thing)、动物、人甚至诸神(gods)的世界,都是"神域"(Divine Ground)的显现。在神域里所有部分的实在都有其存在状态,离开神域,它们是不存在的。二、人类不仅能够通过推理来认识神域,而且能够超越推理,由直觉来认识其存在。这种当下的理解让知者和被知者融和在一起。三、人都具有双重的天性,一个是现象的小我(phenomenal ego),一个是永恒的大我(eternal Self)。后者是内在的人,是灵性,是灵魂中神性的火花。如果一个人真正渴求的话,他就可以使自己与大我融合在一起,从而与神域联系起来,就像自然与灵性相联系一样。四、人在地球上的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让自己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得到对神域的一体知识。(罗杰·沃尔士、弗朗西斯·沃恩合编《超越私我之路》,美国,1993年英文版,第213页)在这里,比较关键的一个概念是"神域",它不能够按照世俗的观念机械地来理解。它不是指有形的东西存在的地方,它指的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够了解的决定宇宙运行的力量,其含义相当于"客观规律"或者肯·威尔伯的"大精神"的概念。长青哲学认为人有"双重的天性",既是"小我",又是"大我",而"小我"能够和"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崔雅最后所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境界让自己的小我 "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由于在介绍后人本心理学和长青哲学这样的思想时,本书不是抽象地介绍,而是结合了作者自己的实际生活,那些看起来似乎高深莫测的问题就显得触手可及了。在审校本书时,补译了一些台湾版没有的段落和文字。我还对于一些重要名词的译法作了改动。在这里,做一些必要的说明。1、胡因梦和刘青彦把"TranspersonalPsychology"译为"超个人心理学"。这是直译的译法。在当前大陆中文的语境中,这一译法容易引起这样一种误解,觉得它是研究什么虚玄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人们也许会感到困惑,在个人之外还谈什么心理呢?我把认为,把"Transpersonal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从字面上也可以讲得通。"Trans"有"超越"、"贯穿"等意思,也可以引申出"后"的意思。"personal"的意思就是"个人"、"人"。关键在于,这种译法更加接近"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存在的实际。后人本心理学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从起源上讲,它是人本心理学继续发展的结果。人本心理学被称为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思潮"。后人本心理学则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拓宽、丰富和深化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人类维持生态平衡,潜能的深度开发,走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前沿的看法。最早使用"Transpersonal"这个词的人是马斯洛。他既是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后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或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越了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其实,马斯洛在产生了关于第四心理学的思想后,曾经考虑使用"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 "(直译:超人本的心理学)这一术语,后来才确定用"Transpersonal"。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其好处是传达出了"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与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第三心理学和第四心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后人本心理学"2、关于"Spirit"("S"为大写)这个词,胡因梦和刘青彦在不同的地方有"神性"、"心灵"、"神"等译法。我把"Spirit"翻译为"大精神"主要是考虑到下面的背景。我在2000年开始翻译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发现"Spirit"这个词是他的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的文化中的"上帝"、"佛性"、"基督"、"理"、"道"、"天"、"太极"梵(Brahman)、法身(Dharmakaya)、凯瑟(Kether)、道(Tao)、阿拉(Allah)、湿婆(shiva)、阿顿(Aton)等。肯·威尔伯用"Spirit"(第一个字母是大写)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这些说法,而不偏爱其中一种文化,或者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这也体现了他研究后人本心理学以及整合学的立场。3、在本书中,"mysticism"、"mystic"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因梦和刘青彦按照一般的译法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重神秘体验者"。我把"mysticism"改译为"神秘体验论",把"mystic"改译为"重神秘体验者"。这是受了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的启发。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界中,"神秘体验论"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那么,什么是"神秘体验论"呢?张祥龙先生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张祥龙:《感受大海的潮汐》,《西方神秘体验论哲学经典》总序)还在更早的时候,我在阅读马斯洛著作时发现,他所使用的"mysticism"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它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的倾向。我还发现,肯·威尔伯和马斯洛所谈论的"m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马斯洛更多地使用"高峰体验"这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术语。他把神秘体验也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他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其实,关于"mysticism",似乎更接近"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的含义。但如果这样译,就显得太长了,姑且还是译为"神秘体验论"罢。不过,我还是把"mystic" 稍微罗嗦地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4、与"mysticism"相应,我把"esotericism"翻译为"深奥体验论",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深奥宗教"。原译者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把"esotericism"翻译为"秘密主义"。正如肯·威尔伯所说:"神秘体验论或者深奥体验论并不意味着它是秘而不宣的,而是直接的体验和觉察。深奥宗教要求不迷信或者盲从任何教条,相反,它要求以自己的知觉做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绝不是迷信或者希望。此外,它必须被公开检验或者被一群亲自做过实验的人认可,这项实验就是静修。"所以,"esoteric"的主要含义是与世俗相对,而不是与公开相对,强调需要通过艰难过程的静修,强调的是深奥,而不是保密。另外,如果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容易与"Tantra"(密宗)混淆。我喜欢肯·威尔伯的书有特殊的原因,我也曾经大病一场,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动真格地面对过死亡,感受过面对死亡恐惧以及死亡对人的启迪。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纳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写这篇的过程中,我随便打开我的音乐,这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当充满激情的旋律充盈在我的心里的时候,我想活着有多好啊!我现在正在欣赏音乐,当然崔雅已经不能够享受这一切了。--但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崔雅,以及所有美好的灵魂,正是所有这些美好的音乐,以及所有美好的一切的本身。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有勇气开放、接纳、成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该走的时候就坦然地走。日
范文三:与你同在。。。有感于《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与你同在(一)因为邂逅真爱生命从此满载幸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依相靠彼此一直静静守护默默地我们起誓着永远不离不弃当死神狰狞而来生命依然高傲地微笑只是,我此生缱绻的挚爱啊如何忍心就此作别今生离你而去?来不及更多的将你珍爱,等不到相约的共看夕阳意志坚若磐石执著的我们一起坚强同甘共苦只想给予你最深沉的温暖曾经的苦与乐,泪与笑定格,永恒(二)再见,再见永远的爱人无法割舍的爱不要哭泣,不要悲伤请为我而继续生活好好生活离去的是形之躯体持续不变的是真挚永恒的爱我将与你同在注:他原以为自己不会拥有完美爱恋,直到她的出现。。其实,不是不会拥有,只是一直在等待,等待她的到来而已。。。生命总是有太多的出乎意料。太多的出乎意料总是让承受者手无足措。太多的手足无措总是让某些存在瞬间悲凉痛彻。“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这本书我有太多的读不懂,可是,却深深的感动于那么一份伟大的爱恋,那么一份面对死亡的从容和豁达。。。
范文四:《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在线阅读《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简介: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本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自然健康》杂志(NatureHealth)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代序)/何光沪在疾病与死亡中修行(代序)/南方朔也是自疗(译序)/胡因梦第二版导言给读者的短笺1几次拥抱,数个好梦2超越物理3被意义定罪4平衡与否的问题5内心的宇宙6身心脱落7我的人生突然发生转折8我是谁9自恋还是自我紧缩10自疗的时候到了11心理治疗与灵性12一种不同的声音13艾斯崔雅14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15新时代16听鸟儿歌唱17春天是我现在最喜爱的季节18可是我还没死19热情的静定20支持者21恩宠与勇气22闪耀之星审校后记许金声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一)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六)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七)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八)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九)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一)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三)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四)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六)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七)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八)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十九)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十)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一)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三)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四)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六)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七)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八)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二九)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十)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一)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三)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四)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六)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七)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八)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三九)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十)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一)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三)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四)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六)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七)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八)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四九)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十)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一)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三)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四)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六)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七)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八)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五九)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六十)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六一)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六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六三)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六四)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六五)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END)
范文五:恩宠与勇气之我是谁他的抗争只是为了保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不再轻易让步,这让我觉得神清气爽,因为我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去猜测如何让他快乐,即使铺错也不再有学生的罪恶感。过去我需要他无条件地支持我,他照做了!现在我需要他在我身后推我一把,特别是当我冥顽不灵的时候。如果某件事对他来说很重要,他就必须一直推我,直到我完全放下为止。另一个转变是,我发现自己那要命的完美主义渐渐消失了。它是为我带来许多麻烦的小丑,也是天蝎式的自我苛责中的重要角色。我一直努力对治自己的问题——譬如盖塔霍湖的房子,我总想在每个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现在我比较愿意接纳事物的真相,过去我所遭遇的痛苦其实是由自己刚强的性格造成了,总想把所有的事做得恰到好处。然而就算做到了又如何?光是物质生活的问题已经够了,更别提心理或精神层面。如果能将事情处理得还不错,那就够了,完美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人一旦追求完美,就会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繁琐的细节上(这是我诸多的癖好之一),因而失去了更宽广的视野,也无法察觉真正的意义。因此我不再渴求完美,只把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事情以及宽恕和接纳的议题上。此外我也觉得自己比较谦卑了。我愈来愈能看清楚自己所面临的生命情况,包括友谊与婚姻问题、人际问题、自己的恐惧与疑虑、金钱问题、如何对世界有所贡献、无法确知自己的召唤是什么、从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痛苦去发现其中的意义……还有去体察这所有的问题和其他人面临的几乎完全一样。过去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住在山中白屋的小女孩,世界的规范和我没什么关系,因为我是如此与众不同。然而透过我所经历的这一切,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我的问题和无数个世纪以来的从类企图解决问题是一样的。从这份认识之中生出一种新的谦卑感,一种接纳事物真相的背反层次,好像凡事都能如实地呈现。这是一种与其他人联结得更强烈的感觉,仿佛我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各自透过自身的奋斗与经历而成长。这份自己不再与众不同的感觉,意味着自己不再与他人疏离或孤立。我的生命似乎已经专注到只为当下而活,对于眼前所做的一切也比较放松了,即使那成就取向的次人格还不能完全满意。我只是顺其自然地去做,让急躁的情绪脱落,只砍眼前的柴,只从邻近的小溪取水。我开始给自己充裕的治疗时间,逐渐发展出一个宁静而开放的内心空间,然后静观其变。对我来说,散步与健行一直很重要,它们让我重拾气力、挑战体能,让我重新注意到夕阳的美景,微风拂过枝头的沙沙声响,水珠上闪闪发亮的阳光……最近我几乎每天都在户外挖地松土,把埋在土壤中的每一种石块挖出,种上莴苣,花椰菜、豌豆、菠菜、红萝卜、黄瓜和西红柿。每一种植物的籽儿都不同,有些极为细小,很难相信这么小的籽儿竟然有这么多的基因讯息。还有一些形状十分怪异,很难让人相信它就是植物的种子。种植的工作分成几个星期进行,其中有一些种得太迟,可能会误了收成,然而我一点也不在乎产量(这句话真是我说的吗?我这个标准的出产人!)看着芽从土壤里冒出来,逐渐成形的嫩叶宣示了自己的名分,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豌豆蜷曲的藤蔓沿着网子向上攀爬——这是我最喜欢观赏的植物。虽然双层松土的工作换来一身的腰酸背痛,但是看着植物成长茁壮,反而有一种治疗的效果。透过园艺工作,我感觉自己重新与生命联结了。照料这些植物远比被人照顾要好得多。“施”的确比“受”要好。我准备开始照顾肯,不再无度地索要他关怀。我还记得自己过去是多么努力地相制造生命的目的,我渴求、不停地寻找,脑海中浮现的意念都是伸手、抓取、渴望。然而这些并没有带给我平静、智慧与快乐。我相信这就是我的功课。虽然目前的道途比较偏向于佛家,但是我并不期望大彻大悟,也不打算加入所谓的满月团体——那些致力于即身成佛的修道人。我知道这样的承诺对我是危险的,不是过于急切,就是路径不对。我要学的是全神贯注于当下,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不想要快速达到什么。不抓取更多,不渴望更多,只是活着,允许事情自然地发生。我发现自己可以很有规律地打坐,好一阵子以来这是第一次做到。我想这是因为我在方式上有所改变的缘故。我不再暗想是否有奇特的经验,譬如会不会见到光或感受到能流,等等,在打坐时不再想要有‘进展’,也不再希望有任何事发生,其实这么说还不完全符实,这份渴望偶尔还是会出现,但我会去留意它们,放下它们,然后回到眼前专注的焦点。如果我怀疑为什么要打坐(这种质疑经常会出现),我会告诉自己,打坐是为了当下的自己,为了把这段安静的锻炼时间供养给宇宙。与其说是一种寻求,不如说是自我肯定。也许前一个目标将逐渐变得清晰,有像之前那样再受那份渴望的干扰。也许目标已经在这里了,就在我放开它的时候,展现在我面前。有一天晚上和凯依·林恩一起聊天。凯依说她有时非常嫉妒别人,不晓得如何解决。我猜她可能想起钓翰(他几年前被一名盗贼杀害),又看到我和肯相处的情况,而引发她的羡妒之情。她提到最近有一个异性朋友来找她,她发现自己有相要形成关系的强烈欲望,即使他一直表白他并不想要稳定的关系。“这相当困扰我,我觉得很不快乐,试着相停止嫉妒之心,偏偏办不到。有什么建议吗?”‘啊,好一个古老的渴望与嫌恶,’我说。“它当然会令你不快乐,就像佛家所说的,这是所有苦难的起因。我认为最有效的建议是,单纯地看着它、观察它,并完整地经验它。以现在为例,你觉知到自己有这份感觉,因此感到不舒服,很好,这表示你注意到它,观察到它了。”“已经好多了,”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得经历那么多次才学会。我现在已经释怀了。”“我的理论是,你不必努力停止或改变那些你不喜欢的行为或思想。其实努力的本身就是障碍,重要的是清楚地看到它,完整地观察它,每一次当它生起的时候看着它,它就不会再令你感到意外。我认为我们的内在都有一股神秘的进化力,它想要我们发挥全部的潜能,让我们朝着神性演进。一旦察觉到自己的问题、不足或困境,这股神秘的进化力就会帮我们修正不足处。转变和意志力无关,意志力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觉知,但想要有内在真正的转变,意志力反而是障碍,这份转变带领我们走向一个超越理解、超越意志的方向,也就是让我们更随缘、更开放。”“有点像恩宠的味道,”她说。“我懂你的意思。”“没错,正是如此,就像恩宠一样。我以前从未如此想过。”我想起了几天前在《奇迹课程》中读到的一段话,最后的两行是这么写的因为恩宠所以我活着。因为恩宠所以我被解放。因为恩宠所以我给予。因为恩宠所以我解脱。这两行字过去从未对我产生任何意义,因为其中充满了太多父权形象的神所赐予的恩惠,只有靠着神的恩惠,罪恶的子民才能获得宽恕。现在它们对我比较有意义了。我可以将恩宠视为那股治疗、带领我们朝正确方向前进,并且修正错误的神秘力量。我们正在学习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说话的内容。我们都觉得自己所说的话是最合理、最正确的,却又往往以不友善、愤怒、自卫或充满挑衅的方式来说出这些“真相”。于是我们无法理解对方为何一直对我们的批评而非真相产生反应。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我们的防卫模式使彼此陷在负面、下坠的旋涡中。肯近来老是觉得焦虑,这令他的朋友(包括我)非常惊讶,因为他从来没有紧张过。为了控制这份焦虑,他表现出来的反而是愤怒和嘲讽。我只看到他的愤怒,这当然会引发我从孩提以来最深的恐惧——被排斥与不被关爱。当我感到不被关爱时就会退缩、故作冷漠、隐藏起来,就像小时候常会负气躲进自己的房间看书一样。可是我的退缩也让肯觉得不被关爱,他因而变得更焦虑、更讥讽。在恶性循环之下,我充满强迫与控制的那一面便接管了全部的人格,于是我不断地命令、激怒肯……我现在终于明白肯为什么会坚持,如果没有他人的“介入”,他拒绝和我谈论我们之间的问题,因为我们只会不断地打击对方。当我们有本摩尔的诊疗室中陷入这种下坠的旋涡时,我们三人几乎马上看出这个恶性循环的第一个症结,立即加以斩断。不过最难的部分还是在踏出诊疗室的大门后,如何在生活中领会其中的诀窍。现在不可能是六月。我一直以为是五月。自从我坐在这台电脑前写作,时间就好像停止了一般。我一直在记录我用小字在一张张碎纸片上写的东西,它们都是我在受到启发、经受恐惧、感受到爱和迷惑时写下的感想。哦,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破解这些因一时激动而写下的难以识别的话语。我很清楚自己现在的感觉。好多了,真的。肯和我似乎合力扭转了一些困境。我们不再争吵,就像回到过去一般,学会了温柔相待。这确实需要一些觉知和努力,才能在当下发现彼此的反应,认清隐藏在底端的恐惧,其中充满着想要伤害对方的欲望。我们努力着,西摩尔也在这方面帮助我们,终于事情有了改变。举个例子。有一回当我们一直沐浴时,肯问我是否认为我们挺进这间新房子是个正确的决定。我想是的,我说,这里有比较大的空间可以容纳他的书,其他的空间对仓皇藏书来说都嫌太小了。他的回答却是他现在已经不太在乎这些书了,惟一的希望是尽快恢复修行方面的锻炼。他的回答让我觉得有点受伤,因为他一直为了无法专心写作而责怪我,现在居然说自己不在乎这些书了。整个早上我都觉得愤怒、受伤,但感谢西摩尔,至少我没有将这件事归咎到肯的身上。我什么话也没说,即使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愤怒与受伤。随后又有一个念头冒了出来:等一等,这整件事到底是如何开始的?你在护卫自己对不对?为什么?哦,原来你觉得肯在责怪你,你觉得自己应该要为肯无法专心写作负责。你并没有错,他的话听起来确实像在责怪你。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哦,也许他不想为自己负责,也许将责任归咎到你身上比较容易一些。但藏在背后的又是什么?也许他真的害怕这确实是他自己的错,也许他不愿意为自己的不写作负起责任。但为什么问题会在这个时候冒出来?啊,因为这里拥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容纳他的书。他是不是害怕,一旦搬进这幢新房子,人们就会开始对他有所期待,期待他继续写书。没错,我相就是这么回事了。他害怕自己无法满足这些期望,便借着打击你来抵制这些期望,抵制自己对于失败的恐惧。当第二个念头出现时,我看到冲突背后的恐惧,于是第一个念头的自以为是就减低了。面对肯的“攻击”时,我不再生起自卫的欲望,反而想帮助他度过这个转化期,也不再对他有任何期望。我问自己如果可以重回那一幕景象,我会怎么处理?我想像自己不再退缩于沐浴间的一角,我会对他说:“亲爱的,如果你愿意重新练习打坐,那真是太棒了。不论发生什么都很好,我们能搬到一幢可以治疗我俩的新房子真的是很棒的事。”当天稍晚,我和肯一起检视这个重新改写的脚本,我的态度温和,没有任何责难。他给了我一颗金星作为鼓励。这份感觉就像是一次真正的胜利,而且,其他方面的改变也逐渐有进展。我的恐惧与不舒服的反应以及自我防卫之间,有了一些空间。以刚才所举的例子,我就能在不当的反应出现之前及时退一步,并解开那个可能会导引出更多冲突的那个结。当我和西摩尔进行最后一次个别咨询会谈时,也觉得自己更有空间了。无论是对别人或是对自己,我都能更温柔、更有慈悲心了。除了这些改变,个人方面也有一些关键问题被提出来讨论。西摩尔给了我一些掌握焦虑的方法,崔雅也开始面对她的原型问题:存在与做,随缘与掌控,信赖与护卫。我觉得对自己更有慈悲心,也更加信任了。当我面对自己的批判性时,这个改变最为明显。最后一次与西摩尔处理个人问题的咨询中,我注意到当焦点从夫妻之间的关系转移到我身上时,一股不安的情绪开始生起。我想把自己藏在关系的议题之后,不想让焦点集中到我身上,我说出了这份感觉,说出了我的恐惧。我现在可以比较认清与觉知自己的恐惧,不再那么困窘了。几年前我发现,每当别人想要帮助我看到自己的真相时,我总是回答:“我已经很清楚了。”我无法对协助者说:“谢谢,这真的很有帮助。”我发现自己很难承认别人给我的协助,这样一来,好像他们可以因此认清我的真相,甚于我对于自己的了解,一种任由他们摆布的感觉立即涌上。如果再挖的深一点,我其实是怕他们因看到我的直相而批判我,凌驾于我之上。我不相信他们会因看到我的真相而产生同情,我认为人们只会不断地批判我。因为我一直在批判自己,天蝎座的自我批判。我要把它放下,我现在就把它放下了。我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内心已经有了很大转变。我觉得通报,这样的过程在我的心里已经进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东西真的改变了,释放了,也被打开了。我觉得自己开始能信任、随缘、不强求,也更能让肯的爱驻进我心中。这很有趣,因为我写下的第一句有关他的话是,“我相信他胜于我相信这个整个宇宙”。这是真的。他的爱与信任一直在那里,即使是情况最糟的时刻。西摩尔说在我们能信任自己以前,必须先学会信任某个人。西摩尔也协助我去理解自己强迫的作风,他说我因为过于重视繁琐的细节,时间因此被切割了。因为我根本没有时间,但这正是有强迫性倾向的人控制事情的方式;换句话说,他们想要亲自完成每一件事,他们不相信别人也做得来。强迫性的神经症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信任,即使是最小的细节也要亲自掌控。没错,信任确实是我最大的功课。《黎明之马圣约》理出两条非常清楚的道途,其中一条是领先或献身者的途径,另一条则是探究者的途径,这其实就是肯所说的他力与自力之分。我很喜欢他在书中所阐述的理念,特别是对关系的解析,他指出私我只是关系的紧缩与逃避。我确实发现私我就是逃避关系的各种反应。我发现自己常觉得受到拒绝。然后就会防护自己以抵御外来的羞辱与伤害,进入所谓的“私我的仪式”,也就是退缩、逃避与私我防卫。我想到他的教诲中所强调的:不要把当时的情况夸大,要停止抗拒,停止各种心理反应,停止惩罚对方,在这种时刻,我不能收回我的爱,不能孤立自己,反倒要让自己去经验那份伤害,他说:“练习安住在爱的伤痛中。”你不可能不受伤,受伤时你要觉察,你要继续去爱,不要退缩。他说:“如果你能安住在那份伤痛中,你会知道自己仍然需要爱,知道自己想要给予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恩宠与勇气txt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