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世纪起源盗贼专精人类盗贼怎么加点和走向啊,刚上手这个

龙腾世纪起源加点_游侠知道
游侠知道提示
请输入感兴趣的游戏名称:
请输入感兴趣的游戏名称: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还没有游侠账号?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还没有游侠账号?
请选择合适的分类:
所属游戏:
& 龙之纪元起源
龙腾世纪起源加点
提问者:&&gerry12&&|&&&&悬赏分:25&&|&&浏览次数:&&次
龙腾世纪起源加点
主角盗贼 怎么加点啊
我来帮他解答
您还可以输入999字
*以下点数分配以18级角色为标准,不包括用书和其他道具增加的点数。1.输出型的盗贼,双手持匕首肉搏。建议职业组合:格斗家(Duelist)+ 杀手(Assassin)点数分配:力量 30
敏捷 40-45
魔法 10(初始值) 意志 30
体质 20-30 机智 30把双手技能练满(除了双手武器大师,那个要求50点敏捷)格斗家职业技能只需要练第一项:格斗杀手职业技能最好都练满 很实用2. 远程型盗贼建议职业组合:格斗家 + 吟游诗人点数分配:力量 18
敏捷 30-35
魔法 10(初始值) 意志 30
体质 20-30 机智 60高机智是远程攻击盗贼增加致命一击率的唯一途径。职业技能里最好把箭术相关技能练满,但是也要练一两个近身格斗技能。吟游诗人职业技能一定要全练!特别是第三项勇气之歌,唱完之后根据你的角色的机智数值增加远程致命一击率!我的角色有82的机智,所以增加了40%的远程致命一击率,和其他道具效果叠加,最后达到了89%的爆击率,敌人头人不停地冒三位数......3. Tank型盗贼(限矮人)*一种比较综合的练法,就是同时具有血厚抗击打,同时又有较高的输出。职业组合:游侠 + 格斗家点数分配:力量 40
魔法 10(初始值) 意志 20
体质 40 机智 20-30游侠本身有召唤tank宠物的能力,所以游侠技能一定要练满,尤其是召唤出来的熊(加强型),很tank双手格斗技能可以尽量练,同时格斗家技能一定要练满(第三项技能,格斗移动可以大幅增加你的角色的闪避率)持武器可以考虑剑+匕首, 或者单手斧+匕首穿中型铠甲,也可以看情况换成锁子甲
0412000000
其他回答共0条
还没有其他人的回答哦,
欢迎登录提问或回答
游侠网 版权所有U9论坛欢迎您,有任何疑问均可以发帖咨询!
看一看U9会员都在讨论什么~
欢迎关注游久网电竞专区。
查看: 6450|回复: 21
节操14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271 小时阅读权限20精华7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正式会员[中], 积分 12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5 积分
UID8750018帖子U9币6135 魅力292 声誉5 U菜花0
本帖最后由 missing_endless 于
00:15 编辑
魔兽版本1.24E
地图忘了是哪张了,由于原版也有,也在11平台上玩过,所以两张之间的一张。录像已检查无错误。
23:29 上传
最近比较烦,目标还是太模糊。。。可能我需要更加静心地去想如何解决手头目前的麻烦。
一有时间就会偶尔玩几把TD,也算业余时间的娱乐。或许有机会把各种龙的通关都体验一下。后续看情况补充吧。
地狱难度:【蓝龙】
告诫:此打法属极端打法,对资源上瘾者慎用。免得对资源、武器产生重度依赖。算是新手福利吧。
1、最快速度及最大资源化完成利息天赋。中场之前。最好紫罗兰也干掉吧。
2、最快速度打飞机,完成三级以上商店,并于100波前合出成物之源。
这个录像里,蓝龙主要用来打飞机。。。嗯,还可以干掉元素神。。。其他可以无视了。。。怪也漏了不少,由于一直也在买生命,倒没仔细看,应该没超50的。。。此外,摆位也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由摆位能开发更好的战术也是极有可能的。。。
其实前面100波可以随意打,但隐藏关是个问题。清怪,盗贼物理伤害厉害,但遇到技能关,爆塔关,如何破?
转回最简单的问题,伤害大体分两种,一种物理,一种法术,盗贼就没强力法术吗?有,刀片大师,毒镖,这两个前期厉害。后期却力不从心。此时,物理伤害极不稳定,转为法术伤害就能柳暗花明。你猜到了吗?对,就是金山压顶。
嗯,万物之源的作用看到了,就是为了钱!用钱来砸死怪物。达到秒杀清怪的作用,并在后续爆塔怪可以从容地补塔,任意变换武器。。。
其实我最讨厌的就是133关的怪物,震地特讨厌,所以我初衷金山压顶是对付他的,其他的单位依赖于完美的位置,唯有金山压顶可以在晕的间隙将其秒杀。至于卖塔关其实没啥关系的。一级剑刃带个武器加黑心,轻松又愉快。多造点小建筑为大建筑抗是不错的做法。
此打法不依赖运气,彩票神马的弱爆了,我点一下就是100木头啊哈哈。。。至于合作里面盗贼的作用,我都不想多说了,请叫我雷锋就好了。
其他细节。打小动物,单机党干掉所有的狼。弱点大师带双冰霜,宇宙+MAX即可。有时间可以再弄几个不同等级的也成。打雪女时大胡子,刀片,金山压顶全卖光。不要问为什么。范围法术伤害纯属自杀。
所谓,一朝隐忍只为攒,满城尽捡黄金皂,如遇菊花不保时,金山一出谁争锋。。。。
玩了这么久TD,还是这个图最有感觉,虽然有些事情充满了遗憾,但仍希望一切安好。
(333.98 KB, 下载次数: 136)
23:5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水刃难度【蓝龙】
今天玩了几把盗贼,黄龙蓝龙都有,结果只有用蓝龙通了水刃,水刃打法,与摆位,比地狱讲究许多,并且通水刃运气不能太差,飞行关很怕来泡泡的,一来跑一堆。
而主力兵种,100波关主要是剑刃大师,核心还是提升商店合万物之源。爆塔关仍然是一个大麻烦,对策就是疯狂地造低级塔,因为爆塔是随机的。单位越多,高级单位越安全。
圣骑士无敌关必跑光。地狱难度时快到终点时就解除无敌,容易打死,而水刃难度是全程无敌,如果有清算或许能杀掉几只,看来只有青龙或者黄龙能减掉这一关的部分怪。
节奏很紧凑,为了减少操作量,前期必须将小动物就定位好。学好攻击天赋后,全图8个小动物,全杀光。4只狼,全杀光。
冰塔好像对震地关起了很大作用。很奇怪,暂时不明白是一个什么原理。
杀冰女花了一分半钟左右,摆位不太好,看掉血进度应该可以在30秒内杀掉的。
(323.22 KB, 下载次数: 55)
21:4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水刃难度【黄龙】
核心参考蓝龙打法。其余仅是细节不同。
在我蓝龙过了水刃之后,我才用了黄龙通,之前我最喜欢黄龙,但总也不尽如人意。
在不断地摸索中,回归到了节奏,以及摆位问题。大胡子前期摆位在前还是在后,如果跟刀片大师搭配?在刀片大师前和在刀片大师后完全是不同的结果,对于BOSS一个是输出一个是补刀,对于怪又成了一个是补刃一个是输出。这个感觉很微妙。
如果我运气好,掉个幻像杖,或者红符,那么飞行关,配合刀片大师,那是没问题,那么运气不好呢,摆位不好的,那就会狂漏,所以,良好的摆位,不仅清怪效率高,更能节省你的操作。这时候,运气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了。
黄龙停怪没用吗?我一直觉得黄龙厉害,关键是如何停。停哪一波。当然,我也未用得很好,但隐藏关的三次停怪让我挽回不了少怪。我只停了无敌圣骑关,震地关,以及150关。回头看了一遍录像,前一个我选择正确,后两个其实选择并不好。
更好的选择是,停爆塔关(我死你亦死),以及坦克关。
前期的两次停怪说一下,我在第一波飞行关停,目的是造第一个刀片大师,第二次停怪是在31波,如果有幻杖,那么我会用掉幻杖,选择停第4BOSS出前的那一波黑鸟飞行关。之后没到隐藏关就随意用了。
蓝龙的限制,让人觉得打BOSS、弱点也容易了,但其实结合清怪来看,黄龙容错率更高,容错率高之后,就越少依赖运气。
比如刀片大师前期需要弓来守,但除了黄龙,其他的龙其实好穷的,如果掉个弓,那简直就是红光满面,再来个巨石豆,那就跟中了彩票般心里小鹿乱撞。黄龙让你不怕。运气不好?没关系,前两个木头都卖了。弓直接买,不差钱。没幻杖要打冰甲弓手和隐身船关?没关系,再造个刀片大师,不差钱。。。
有钱后,合豆子应该怎么合呢?有人说,到商店合呀。。。
回答不够准确。在合万物之源的过程,会对战局把握感有所下降,守怪所以会有疏忽的地方,先合冰豆,配合剑刃大师,守怪就会轻松很多。光豆同理。然后才是其他四种位面都好了之后,前两种豆才合位面。
然后还要迅速合回前两种豆。
虽然元素塔作用下降,但隐藏关里,用得好,辅助真的很厉害,单体控制绿塔就不说了,冰塔绝对是法术的最爱,把怪减速聚堆,然后一个法术上去。其他的元素塔我没什么研究,不过死亡和光明辅助效果就比较小,还不如只当豆子作用巨大。绿塔、石头塔由于单体有效,所以作用特殊,只能特定关卡用吧,反正这两货清怪是指望不上的。
(351.19 KB, 下载次数: 66)
00: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节操21 绿叶109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519 小时阅读权限20精华0主题听众数经常活跃的版块/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834
/最后登录KPI值0
正式会员[高], 积分 16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 积分
UID9289995帖子U9币6873 魅力264 声誉5 U菜花27
居然是沙发呢
好吧 不用看 你是大神一个
蓝龙大不错后面还可以克制几波怪至少可以延迟怪到终点的时间
虽然只是地狱的,不过已经非常棒了,水刃不是人玩的& &目前还没有人通过水刃呢,
水刃合作的我虽然通过不过都是死骑,一个人杀两家怪,单人太难,不过水刃合作如果不合作更难,
其实蓝龙可以得到不少钱的了 只要在boss关开挑战 开多些 一起用蓝龙羊了,还是有不错效果的,
蓝龙最克制boss 合成万物过渡期还是挺长的 要6w*4 有两种豆是必和的
有空可以一起玩下 虽然现在没空,我在11上加过你
节操0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5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2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UID6802540帖子U9币2 魅力10 声誉5 U菜花0
果然是大神
节操0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5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2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UID帖子U9币128 魅力15 声誉5 U菜花20
币不够啊&&只能……
节操0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5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2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UID帖子U9币128 魅力15 声誉5 U菜花20
求地图,提示没有地图
节操0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5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2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UID帖子U9币128 魅力15 声誉5 U菜花20
好了,地图我有只是文件名不一样改了就好了
节操0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1 小时阅读权限1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刚刚注册, 积分 2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 积分
UID帖子U9币0 魅力0 声誉5 U菜花0
U币不够,先赞一个MARK一下
节操8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9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2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 积分
UID帖子U9币42 魅力16 声誉5 U菜花0
节操0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17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2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UID4765778帖子U9币3 魅力0 声誉5 U菜花0
感谢楼主分享, 顶顶顶顶
节操7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3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2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 积分
UID帖子U9币41 魅力19 声誉5 U菜花0
节操31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29 小时阅读权限15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中], 积分 4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UID2175329帖子U9币43 魅力63 声誉5 U菜花0
看看什么效果
节操31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29 小时阅读权限15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中], 积分 4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UID2175329帖子U9币43 魅力63 声誉5 U菜花0
节操31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29 小时阅读权限15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中], 积分 4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UID2175329帖子U9币43 魅力63 声誉5 U菜花0
佩服佩服33
节操13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7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3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6 积分
UID5681360帖子U9币42 魅力36 声誉5 U菜花0
蓝龙什么意思
节操13 绿叶0 注册时间在线时间7 小时阅读权限10精华0主题听众数最后登录KPI值0
见习会员[初], 积分 3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6 积分
UID5681360帖子U9币42 魅力36 声誉5 U菜花0
我也是玩盗贼的
[微信用户]
将自己的微信与论坛账号绑定
Powered by帖子主题:[原创]人类是单一起源还是多起源
共&13291&个阅读者&
工&&分:15898排&&名:0劳动点:11194排&&名:0发帖数:1422
军号:1165944
工分:158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人类是单一起源还是多起源
文章提交者:乖乖皇太子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4-0-1.html
人类是单一起源还是多起源也许在很常一段时间无法搞清楚,所以目前不能说谁是谁非,但我比较认可前一种首先.在亚洲发现的最早古人类活动痕迹也要远晚于非洲,这很能说明在亚洲活动的人类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其二 如果人类如果是在各地起源的,他们的后代能否互相杂交?欧洲学者认为尼安得特人是从非洲迁徙来的.但即使这样,在现在欧洲人的基因中,也没发现任何尼安得特人留下的痕迹.尼安得特人没对现在欧洲人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尼安得特人和特罗马农人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不同的人种在一起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融合也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尼安得特人没对现在欧洲人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是否说明尼安得特人和特罗马农人根本不能结合产下能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虽然曾经发现过头部有尼安得特人特征,身体有特罗马农人特征的混血后代,但这个混血儿应该是没有繁育能力的.尼安得特人和特罗马农人与马和驴一样,能产下后代,但它们的后代骡子是没有生殖能力的.如果人类是在各地起源的,那他们的基因差异至少在百万年.他们应该早已因为生殖隔离(就如同马和驴)而不能互相通婚产生混血后裔.既然无法通婚,那么现在人类中亲属关系最远的人群基因差异也只是在几十万年水平上就无法理解了.其三 非洲是现在人类染色体种类最丰富的地方,而亚洲和欧洲相对比较单一.如果人类是在各地独立起源的,那么难道是非洲人的基因特别容易突变?合理的解释只有亚欧大陆人群的染色体来源于几个来自非洲的家庭.而作为人类起源地的当然会具有比较丰富的染色体种类.人类很可能不至一次走出非洲,很可能是多次.先到达亚欧大陆的人群在亚欧大陆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再和后来到达的人群互相融合,才呈现出现在人类分布的局面.也正是因为人类走出非洲是多次的,所以才会给人造成人类是在各地独立起源然后又互相结合混血的假象.人类虽然分为各人种,但其实我们属于同一属同一种.我们在外表上的差异其实是非常细小的(虽然在我们本身看来很大).现在狗类之间外表体格的差异要远大于人类.但如果我说世界各地的狗是在世界各地独立演化来的,那肯定是会被人笑的.在同一属的动物中,诸如 熊 虎之类,我到现在几乎没看到有人提出过它们是多起源的.但换到人,就不一样了.但各种证据其实在告诉我们各地人类是出自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祖先.我们都是手足兄弟.其实从各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可以说明人类迁徙的路线人类起源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涉及到人们的民族情感和种族问题而更加复杂.是单一起源还是多起源也许永远也搞不清.但对于它的思考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是大有益处的.本文内容为我个人,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1768本帖已赚金币: 0
巫師,請轉告公主,老子還在披荊斬棘的路上,還有雪山未翻、大河未過、巨龍未殺、美女未泡……叫她繼續死睡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人类是单一起源还是多起源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2排&&名:0劳动点:-18排&&名:0发帖数:4
军号:3898122 工分:3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诞生人类起源——祖先(原创)人的生命是后天的,地是先天的。先有地而后演变定型成人类。因此,探索诞生人类生命起源,一定要从地开始,从地寻找答案,方为正确。地球上所有存在生命活力——生命体,都具备特定生理变化规律。《南方TVS2》(日):“姑鲁寨(水族村寨)有个像鹰的山脉形势,在鹰腹部位置,每隔大约30年下一次蛋。下蛋时,必定遇上打雷闪电、下大雨,石蛋即混混如下。这些石蛋与恐龙蛋相似,但经化验又不是恐龙蛋”。对诞生人类生命——祖先,古今学者都积极寻找答案。《参考消息》(日):“[英国《每日邮报》8月25日报道]题:你是人还是鼠?科学家说,一种1.6亿年前在灌木和丛林中跑来跑去的老鼠是人类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证据证明,山脉脉络生命体生成人类之形,和脉络生命体生成对称人类男女生殖器,与人有着一脉牵连、相互感应、生理变化相同,共同生长发展关系。经实地考察,山脉脉络生命体生成人类妇女之形——生殖器位置建立的名墓,名墓后裔已形成一大家族,生生不息……有趣的是,脉络生命体形成的人类男女生殖器,肯定对称而生,互相感应,相互作用。脉络生命体生成对称人类男女生殖器,现有的地方依然完美。例如,(1)广西凤山江洲“阴阳山”。(2)广西桂平“阴阳石”。(3)广东仁化“阳元山”与“阴元洞”。(2000年)实地调查,居住在“阳元山”下不远处乡村的妇女,生10个小孩之中,就有8个是男孩;同时在“阳元山”对称大约距离几公里的“阴元洞”,居住在其山下附近乡村妇女,生10个孩子就大约有7个是女孩。据说,有些多年不孕妇女,来到“阳元山”之后,就有可能怀孕。因此“阳元山”俗称“求子山”。2000年1月,香港《今日睇真D》:“阳元山下乡村妇女,生10个孩子有9个是男孩;阴元洞山下乡村妇女,生10个孩子有7个是女孩”。100%肯定,山脉脉络生命体生成人类之形,与脉络生命体生成对称人类男女生殖器,其形像不但从外形观看相似,而且整个形体姿势、神气动态变化,和本身特有性质都十分之相似,栩栩如生,甚至感觉好象真的一样。2000年,笔者灵感一闪,这,就是诞生人类生命起源——祖先。在此值得一提,山脉脉络生命体生成动物之形,如老虎、大象、水獭、蜈蚣、老鼠、乌龟、燕子、蛇、鹅、鹤等,它们的形象不但从外形观看相似,而且整个形体姿势和神气动态,与本身特性都十分之相似,栩栩如生。事实上,脉络生命体生成人类之形,与脉络生命体生成其它动物,在自然中区别十分清楚。例如,脉络生命体生成人类之形,其整个形体姿势、神气动态和特性,与脉络生命体生成老虎之形的形体姿势、神气变化、特性,差别非常之大,也非常之不同。因脉络生命体生成人类之形,与脉络生命体对称生成人类男女生殖器,具备特定生理变化规律,具备强大生命活力,具备与人类生理变化相同关系……其整个形体姿势和神气动态变化,与本身特性,早在未有人类之前就已诞生。根据“先有地而后有人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类家园”,“脱胎换骨”,“因果”,“万变不离其宗” ……因此,人的特性永远是人,绝不会演变成老鼠、老虎、大象。否则,就不依从大自然变化规律。之所以,山脉脉络生命体生成人类之形,和脉络生命体生成对称人类男女生殖器,即就是诞生人类生命起源——祖先。铁证如山。广东阳江
项颂胜手机:(2000年创作于恩平)日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968排&&名:0劳动点:3967排&&名:0发帖数:805 军号:1380623 工分:3968
左箭头-小图标
我也倾向于单一起源论,黄帝始祖就是从帕米尔高原出来的,再早就不知道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2915排&&名:0劳动点:14533排&&名:0发帖数:4677 军号:119016 工分:22915
左箭头-小图标
我认为非洲起源说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它只看见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人类从非洲走出去,而没有看到另一个方面,即人类从其它地区到达非洲,当然这一点前面有人开玩笑似的说过。事实上,这种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可能发生过不只一次。而且方向也不都是从非洲往外。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3946排&&名:0劳动点:26712排&&名:0发帖数:2607 军号:780493 头衔:闲云野猫 工分:53946
左箭头-小图标
/5539626.shtml今天的新闻猿人能混血,智人未必不能啊……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3946排&&名:0劳动点:26712排&&名:0发帖数:2607 军号:780493 头衔:闲云野猫 工分:53946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晚春雪
在第82楼的发言:嚯,贴了这么长,说得挺好哇。
尚有疑问盼解答:
1 为何南美洲与非洲同为灵长目诞生地,南美洲却至今只有原始猴类而未进化?
2 马科最早出现在北美,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马科动物都是在北美进化、迁移到别的大洲的?
3 非洲人之间的基因差异,能不能用别的地方彼此基因交流频繁、非洲地理隔离比较大从而造成这一现象这种原因来解释?
问题而已……
1.首先,两大陆分离时,灵长类在两大陆虽然大体相同,但地区分布肯定不会完全一样,所以所含的原始基因也是有细微差别的。......嗯,说得很明白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671排&&名:0劳动点:670排&&名:0发帖数:107
军号:1356780 工分:6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嚯,贴了这么长,说得挺好哇。尚有疑问盼解答:1 为何南美洲与非洲同为灵长目诞生地,南美洲却至今只有原始猴类而未进化?2 马科最早出现在北美,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马科动物都是在北美进化、迁移到别的大洲的?3 非洲人之间的基因差异,能不能用别的地方彼此基因交流频繁、非洲地理隔离比较大从而造成这一现象这种原因来解释?问题而已……1.首先,两大陆分离时,灵长类在两大陆虽然大体相同,但地区分布肯定不会完全一样,所以所含的原始基因也是有细微差别的。甚至一个是真正的发展中心,一个是副中心或边缘也有可能。更重要的是:拥有大量的不同基因积累和优良的生存环境,是演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有了这些,原始灵长类就一定可以演化出高等智人。动物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本来几率就很低,而之中绝大部分都不是好的,不但不能够演化出新物种,而且是致命的,只有其中极少数极少数通过优良变异的积累,才能完成新物种的产生。而这新物种还要经过自然的考验。而要使产生的新物种在对环境适应上比其原物种能力显著提高,或称之为“高等”,那就更少之又少了。这就是为什么物种向“高等”演化的进程是如此缓慢,动辄上百万年的原因了。这么低的概率,可以说是在满足必要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靠运气了。这个和气候环境、地质环境还有生物环境的是紧密关联的,而且这些环境也不能一成不变。这些环境因素即使是有很微妙的不同,对演化结果或演化速度都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作用。所以看似非洲和南美各类环境都相似,分离时各自的灵长类都进化得差不多,但要让以后分离开来独立发展的两大陆几乎同时(拿有真正人类的岁月,同哺乳动物发展演化的总时间来比,真是很短暂的)演化出一样或类似的高等智人,就需要这两个大陆有同样好的运气,并保持相当长的一段地质年代,这很难做到。况且两大陆的各类环境只是大体相同,其实还是有小的差别的。相比之下,就气候和地理方面,南美洲更优越,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并雨热同期,食物和水源丰沛,热带雨林范围广,地势平坦,就是热带草原也相比非洲植被旺盛。而且就地质年代的变迁看,环境是越变越好。非洲与之相比,就显得雨林资源不足,并一直呈极缓慢衰退状,热带草原面积逐渐在此大陆上占优势,而且就地质年代变迁来看,有周期性变更,时好时坏,且总的趋势在缓慢恶化,沙漠面积不断增加。但或许就因为南美的环境太好了,太一成不变,或变得越来越好,反而很难刺激新物种的产生,或缺乏淘汰旧物种的能力,新的旧的,好的坏的,都能生存,或淘汰差物种的时间太过缓慢。这样物种的新陈代谢也就缓慢了。从生物环境来看,南北美连接比较迟,连接点面积小而长,使北半球的有竞争力的凶猛动物对南美的本土动物冲击有限。而非洲过早地和欧亚连接,而且连接面积大,使本大陆动物很早就直面欧亚大陆凶猛的胎盘类食肉动物的考验和竞争。种种因素,使得非洲环境既十分优良,适合灵长动物的生存繁衍,又有强烈的竞争环境,而适度的环境周期性变迁,又很好地促使物种新陈代谢保持高速度进行,同时也不会导致物种种类和种群数量过度萎缩。而大陆面积也比南美大很多,演化更新的舞台更大。最后上帝只选择了非洲作为人类的伊甸园,在有运气眷顾的同时,也还隐藏着合理性。2.马科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几乎一直在北美。绝大多数该科的种类在那里产生,但遗憾的是,在北美演化出的种类最后都灭绝了。但扩散到旧大陆的却生存了下来。而且,非洲良好的草场环境,使马科在非洲又形成一个小规模的演化中心,产生了一些种类的斑马。但演化规模和演化出的种类数量形态,不能和真正的中心,北美的成就相比。3.非洲自身隔绝,而其他洲自身交换频繁,这个解释不通。基因有排他性,一个基因点,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类型的基因,交换得到新的,就得舍掉原来的。但无论怎么交换,只要基因不变异,整个大陆内部不同基因的总数量是不会变的,不能变少也不会变多,即总数量不会因交换频繁而改变。而非洲与其他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非洲不同基因的总数量远远大于其他各洲基因数量的总和,并拥有他们所有的类型,而其他各洲基因类型很单一。所以非洲拥有不同基因数量的巨大,和其他各洲基因类型的相对单一,不能用交换频繁与否来解释,他们是起源与扩散的关系。本文内容于
20:23:57 被晚春雪编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3946排&&名:0劳动点:26712排&&名:0发帖数:2607 军号:780493 头衔:闲云野猫 工分:53946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老猫慢慢爬
在第7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4楼的发言:......
呵呵,科普啊!
貌似很有道理的说(假说)。
太长,偶是看的有些头晕,就说说最后的吧!
关于基因ABC,偶倒是有个理论,不妨探讨一下。
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越简单越原始的说。
既然非洲的基因很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些基因是不是从其他地方流传到非洲的,因此非洲是最丰富的啦!
呵呵,要是不中听,就当是搞笑一下咯。
不是哦,据非洲起源说的理论,除非州人外其他大洲的智人都是距今十几万年左右从非洲出来的其中一支智人的后代,所以基因比起非洲人之间来说相近。
这个理论更是强悍!!!
呵呵!…………………………你以为非洲起源说是什么意思啊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671排&&名:0劳动点:670排&&名:0发帖数:107
军号:1356780 工分:6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晚春雪
在第7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0楼的发言:......
适者生存,应该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吧?!
还有开疆拓土的精神,显然是精神的胜利!???原始人够聪明!
"马可以从美洲迁移繁衍到旧大陆",未闻!
"猴子能从非洲迁移繁衍到亚洲",果然非洲不仅产"智人",连猴子也只能从那里产呢?
青藏高原的说,考不考虑环境的变迁?考不考虑社会因素?凡事总是有原因的吧?!!!
如果你不知道马起源于北美大陆,猴子起源于非洲的话,那我就无语了,事实上,当地球上还是恐龙横行的时候,哺乳动物都只是一些小型的类型,而且种类也不多。是6500万年前恐龙的大规模灭绝才给了哺乳动物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但哺乳动物的发展壮大和以前爬行类发展时的情况不同,以前爬行类称霸时期,地球上的陆地绝大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一块超级大陆,所以各地的恐龙等爬行类动物可以在大陆上自由迁徙,只要环境适合,都可以分布。但6500万年前哺乳动物开始走向繁盛时,那块超级大陆已经崩分离隙了。
这块大陆主要分成南北两块,北块大陆包括现在的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不含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南块大陆包括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南极洲、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陆、马达加斯加岛等。
哺乳动物刚开始发展时主要以有袋类动物为主,而当时超级大陆刚开始分离,有些地方还有小部分相连或相隔的水域还很窄很浅,有袋类动物还可以在各个大陆之间自由地迁徙分布,但最终两大陆地完全隔离。两大大陆上的哺乳动物就将按自己独特的轨迹进行演化。两个大陆最终演化出很多不同的、自己独有的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除了有袋类在进行各自演化成为有区别的不同种群时,隔离演化的特点更突出地体现在以后大规模出现并最后占统治地位的更现代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身上。因为胎盘类哺乳动物出现并分化的时间比有袋类晚,他们在初期演化时就已经是两大陆隔绝状态了。
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南面的那块大陆很不稳定,它继续在瓦解,其中有一大块向更南面飘去,并很快和南大陆的其他地方断离而隔绝了,它断离的时间早于有胎盘哺乳动物大规模演化并淘汰有袋类的时期,所以这块更南面的陆地上只有有袋类而没有胎盘类。这块陆地飘移到近南极的时候又再次一分为二,两块又各自向南北两个方向漂移,一块飘到南极,成为南极洲,而另一块就是今天的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南极洲由于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当地的陆生动物灭绝,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却成了有袋类动物的乐园,这块大陆和其他大陆一样存在着可以使胎盘动物良好生存的环境,却没有靠自己演化出胎盘哺乳动物。
再看看前面说的南北两块超级大陆上,在有袋类繁盛了一段时期后,新的更有竞争力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登场了。它们和有袋类的亲戚比,优势明显,很快就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在各自的大陆上相继取代有袋类动物而成了大陆上的主人。但两大陆上的有胎盘类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所演化出的物种并不是一样的。
北面的大陆气候严寒,有胎盘类主要从食虫目中演化出以啮齿目、兔行目以及凶猛的食肉目动物为主的系列。由于这个大陆寒冷的气候以及有胎盘食肉动物所占的比重很大,而有袋类动物都是以食草动物为主,所以在北面这块大陆上有袋类消失的最早最彻底。北面的这块大陆在晚些时候慢慢地,开始东西分离,最后北美大陆脱离出去向西飘离了。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上的胎盘类虽然在以后的时间里各自独立演化,但总体还是比较相接近的。
在南面的超级大陆上,气候则温暖甚至炎热,多雨林和草原。胎盘类动物从食虫目中演化方向是大型食草动物有蹄类动物及捕食他们的食肉目、擅长在茂密树林中生活的皮翼目、翼手目、灵长目。南面大陆的不稳定性,导致其不断有新的小陆块从中分离出来,首先分离出的是马达加斯加岛,它分离的时候,灵长类刚刚出现,而灵长类除人外都不擅长长距离游水,所以该岛上除了原始的狐猴,没有现代的猴分布。南大陆气候环境稍微优越一点,同时食草类动物比例大,有袋类并没有完全灭绝。以后,南大陆进行了一次大分离,南美大陆分离了出来,向西漂移走了。这样南美和非洲上的胎盘类动物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剩余的时间内再各自独立发展演化,但两大洲的物种大类都已经相似,演化出的是不同属和种。拿灵长目来说,美洲的灵长类后来发展演化出卷尾猴、美洲猴属科,而非洲发展演化出猴科、狒狒、类人猿等属科。食草的有蹄类,在美非分离时刚具雏形,以后非洲因为拥有广袤的热带草原而成为有蹄类动物演化的中心。南美有蹄类动物也延自己的方向发展着,一度非常繁盛,但到后来衰弱了。
南方大陆的有蹄类动物,最后主要演化成偶踢食草动物,而北方大陆也有食草动物发展出有蹄动物,但却演化成奇蹄有蹄动物,它的代表就是马。始祖马出现于五千六百万年前的北美洲。由始祖马分化出了林林总总的众多支系。有的支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演变成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地质年代断定的重要依据。现代马的最直接祖先是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马,而现代马则在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出现。北美洲一直是马和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辐射。
首先,非洲在摆脱南美大陆时,逐渐缓慢向北移动,最终与欧亚大陆欧洲和中东部分相撞而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东北部的一部分甚至发生部分断裂并入欧亚大陆,成为阿拉伯半岛。北美不断向西运动,最后几乎与欧亚大陆最东端相望,在冰川期时,两大陆通过冰川相连。而北美和南美在脱离各自的主大陆后,都向西漂移并发生升展,最后两块大陆通过中美洲地峡相连接。在大陆漂移接近尾声的时候,印度次大陆发生扭转脱离非洲东岸快速向东北方向漂移,撞上欧亚大陆并造就了青藏高原。大陆漂移就是现在也没有停下脚步,非洲还将有陆地碎片掉落分离,东非大峡谷就是正在酝酿中小陆地碎片分离的例证(象它的前辈马达加斯加和印度一样),澳大利亚也一直不停地朝北漂移。总的趋势就是南面的大陆不停地向北飘过来。
随着很多大陆重新连接,原来各大陆上独自发展演化的动物可以有机会到新的大陆上发展了,同时也面临其他大陆上新物种的挑战。相连接的大陆物种开始广泛地交流并重新分布。非洲同欧亚大陆,南北美之间都是这样,北美也可以时不时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冰川进行物种交流。
马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陆桥扩散到欧亚大陆,最后进入非洲(欧亚已经和非洲相连了)。马也通过中美地峡向南美洲扩撒。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在北美洲彻底灭绝,南美的马灭绝得更早。原因现在仍是迷。有人认为跟美洲印第安人过渡捕猎有关。从此,在近五千六百多万年的时间里,北美洲没有了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马带回了美洲。现代饲养的马是由欧洲野马驯化而来的。这样,马从北美扩散迁移到非洲非常清楚了。
虽然相连各大陆进行了物种交流,各种动物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这样就有一些物种可以大发展并继续不断演化出新的种属,而有些就会竞争不过新交流来的物种,或遇到新交流过来的天敌而自身没有力量逃避而最终灭绝。非洲由于与欧亚连接得早,连接点多面积大范围广,从而使得欧亚和非洲的哺乳动物交流得最彻底,各物种都交流分布到了其最极限。但总的来说,因为非洲基本上都是处在热带,比较单一,而欧亚大陆地处寒、温、亚热、热带都有,而寒带和温带占多数,所以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的动物主要分布地区局限在南缘,最主要集中在与非洲环境类似的东南亚雨林地区,而印度本身就属于非洲动物种群。而欧亚大陆的动物则一般可以深入到非洲大陆的最深处分布,这样就形成了非洲动物种类多于欧亚大陆,非洲的特种动物明显多于欧亚的局面,欧亚寒冷恶劣环境中演化出来的凶悍的食肉动物和对环境适应力极强的啮齿类兔形类进入非洲,共同将非洲残存的有袋类灭绝了。
南北美洲的情况同欧亚非的情况几乎相同,南美较单一的温热湿润和北美气候环境的多样性,使南美能够交流到北美更多的动物而南美本身的哺乳动物却不易分布到北美,种类少而分布地不能跨越过温带。但相较旧大陆,南北美连接的时间明显偏晚,连接地面积狭长,所以交流没有非洲同欧亚来得彻底。因此南美洲还有一些有袋类保留了下来,南美洲也成为哺乳动物最多样性的一个洲。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某种类胎盘类哺乳动物因大陆隔离而不太可能在许多相互隔离的大陆上同时多起源。而各种证据证明灵长类动物起源于南部超级大陆,是南大陆的典型的哺乳类,在与欧亚相连前是南方大陆特有的种类,从食虫目到树鼩再到狐猴、猴、猿、类人猿,非洲的这条脉络非常清晰,演化循序渐进,非常从容甚至没有大起大落,所有证据无可辩驳地说明非洲一直是灵长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是起源和演化中心就意味着拥有其他边缘地区和扩散地区没有的大量物种内基因资源,这又是进一步发展演化的巨大优势,这让这一地区比其他基因相对单一的地区更快地演化出更丰富的新的物种,只要环境没有大的改变,而我们知道,非洲所处的位置相对其他几乎所有的大陆更靠近赤道,环境也最稳定最不易改变,气候也最适宜灵长类的生存。在种类和数量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最快演化出新的优势物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一旦出现了这一优势物种,那么其他与之有竞争的类似物种,就必将被其淘汰,生活习性越相似,则淘汰得越快,因为生活资料太过重叠,竞争也就越激烈,有优势的地方就越明显。再看欧亚这些地方的灵长类,他们都是在本大陆与非洲连接后,从非洲迁移扩散过来,之前是没有的。欧亚的大部分环境并不利于灵长类的生存,只有在欧洲南部,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到东亚南部的地区最类似于非洲,那里是除非洲和南美洲外最大的扩散分布区,环境的优越足以使这里逐渐成长为灵长类又一演化副中心。但它毕竟是从真正的中心的边缘扩散过来的,其演化所需的基因明显太少,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才能在数量上达到演化中心的水平,实际上以东南亚的基因数量水准,比南美洲都不如。在基因数量上的明显劣势,使得演化出高等灵长类的几率和速度根本没法和邻近的非洲相比。而且,并不是拥有相同的气候环境就可以演化出高等物种的,非洲同南美洲就是很好的例证。南美洲在分离时拥有同非洲一样的灵长目动物,比马达加斯加还要先进。但在它独立的演化进程中走的是另一条路,最终没有演化出高等类人猿。或许是南美洲运气太差,演化出高等物种也是要靠运气的。但这也不排除在大陆分离时真正的演化中心还是偏向于非洲大陆,南美大陆是其副中心或边缘。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演化中心和副中心以及边缘地区,如在环境没有巨变的情况下,最终演化结果的巨大差别。
既然一个地区已经产生一个具有很大优势的物种,在相似的气候环境中,其他在基因多样性和数量上明显劣势的地区要产生同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生活习性、生理几乎一样的物种,如分布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却极相似的猿人和智人),就算可以,那产生的年代也要落后多多,相差的时间都可以用地质年代来算了。而相差那么长的时间,具有优势的某一地区的物种,还会给其他有潜力产生相似物种的地区以机会吗?那就要看这一优势物种迁徙扩散的能力能不能在这个相差的地质年代内扩散分布到那些适合生存的环境地区了。猿人、智人这些物种完全有这个能力,从非洲到欧亚的暖湿地区进行迁徙分布,在这些地区还没有出现类似物种时就占领这些地区,使这里以后出现的猿人、智人只能是来自非洲的后代。
但最先到达的并非最后能站住脚的。他们迁移过来的只是演化中心的个体,数量有限。而他们的源头,那个演化中心并没有停止继续演化。当演化中心演化出具有划时代优势的物种时,那么这种优势就敲响了以前或同时代产生的其他生活习性相同或类似的同科属物种的丧钟,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竞争关系。所以那些次先进的猿人、智人就首当其冲地被最快淘汰,而那些远远落后的物种,却因为生活习性已经很不一样,生活环境的选择、食物来源等重叠少,反而可以避免被淘汰。随着这个更先进,优势更明显的物种在旧大陆的快速扩散,那些最早也是从非洲迁移出来而广泛分布在旧大陆各地以后可能还经历一段独立发展的先辈猿人、智人们,就只能接受被后来者淘汰出局的命运。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先辈猿人、智人在当地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但最终在优势智人到达前已经被自然环境淘汰了的可能。
如果一个新演化出来的物种优势过大,也会对演化中心以打击,因为优势物种对相似物种的淘汰能力过于强大,造成物种迅速减少。但新的演化就会离开原来的物种水平,进入到新的优势物种内部再进行下去。非洲人类的出现就是这样,新的人类一出现,表现出了惊人的优势,而淘汰了非洲不断出现的相类似的大量类人猿和其他不同种的智人,通过把其他类似物种的淘汰,人类开始广泛分布到非洲的其他各地,旧的演化随着类人猿和智人种类的减少而逐渐消失,但新的演化就转移到这个新的人类内部。生活在非洲的这个相同物种就开始了其自身的演化,迁移到非洲各地的人群因为相隔遥远联系被阻断,他们的基因在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在缓慢地变异,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很多有差别的基因,但从人类产生到现在的时间还没有足够长到可以使人类自身演化出不同的物种。
在非洲的经过长时间隔绝,人类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基因类型,其中拥有个别基因类型的族群或个人分批离开非洲,扩散前往欧洲、中东,再从中东进抵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美洲。这些人淘汰先前的智人或当地已经根本没有了智人,他们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环境,并逐步壮大繁衍,成了那片土地的主人。
但因为除非洲之外,各地区的人类都是从非洲迁移出来到当地繁衍壮大的,迁移出来的人都是非洲人类中的少数个体或族群,只带了非洲巨大人类基因库中的很少量的个别基因,而他们各自却又成为其自身大洲人类的共同祖先,所以现在各大洲各自的人类因都比较单一,各个洲的基因也不尽一样,因为各洲自己的非洲祖先基因就已经不一样。但非洲却拥有他们的所有基因,也就是说各大洲的所有基因,无论共有还是特有的,都能在非洲找到,此外,非洲还用有更多其他大洲都没有的基因。这就是人类单起源非洲很好的证据:那些非洲与其他某个大洲共有的基因,如A大洲,说明拥有这个基因的人以前从非洲的这个地区迁到了A大洲;非洲和另外一个B大洲拥有另一相同的基因,说明拥有此基因的另一部分非洲人在远古时有部分迁到了B大洲而繁衍生息。如果C基因是非洲特有的,那说明该基因的人一直生活在非洲,没有人迁移出去。
呵呵,科普啊!
貌似很有道理的说(假说)。
太长,偶是看的有些头晕,就说说最后的吧!
关于基因ABC,偶倒是有个理论,不妨探讨一下。
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越简单越原始的说。
既然非洲的基因很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些基因是不是从其他地方流传到非洲的,因此非洲是最丰富的啦!
呵呵,要是不中听,就当是搞笑一下咯。
我打个通俗的比方:假如在元朝末年,山西周围的省如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都因为战争人都死光了,而惟独山西没有受冲击而保留有很多人口。那么明朝初年就要从山西各迁一部分人去没人的山东、河北等省。如果山西当时已经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人,分为A,B,C,D,E,F,G,H ,I,J,K,L,M,N等,山西人员外迁只会是一部分人迁往山东,另一部分迁往陕西。。。。还有绝大部分留在山西,外迁的相对山西人整体来说都是个体。这样,如迁往陕西的有A、B、C,迁河南的有C、D、E,迁河北的有E、F、G、H,再从河北分出G、H,河南分出D等迁山东。那么以后,如没有大的变动,陕西都是A、B、C类型和他们的变异;河南都是C、D、E类型和其变异;河北是EFGH和其变异,山东是D、G、H;但山西则不仅拥有与外迁的ABCDEFGH相同的类型,同时还拥有没有外迁的IJKLMN类型。这样在后面人研究看来,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的类型有少部分交叉,但大部分是不同,是各省特有的;但这些省所有的类型山西都有,不仅于此,山西还有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类型。这样,这些人在哪里起源不是一目了然了?你说的相反方向迁移,就是说,陕西的ABC原发,河南的CDE原发,河北的EFGH原发,山东的也如此。而山西本来没有ABCDEFGH,而是IJKLMN原发。最后,周边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都不约而同地使自己本省内所有的类型都一股脑一个不少地统统迁移到山西,那是何等的默契和不自然,何等的迁移规模,山西一省能够承受吗,而这些省之间的交流却又很少,很有限,所以彼此相似性很低,而山西更是只进不出,最后收留了各省所有类型,而自己却没有交流出去的。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相比前一种情况,哪个更合理?本文内容于
21:20:21 被晚春雪编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003排&&名:0劳动点:8883排&&名:0发帖数:2892 军号:1181654 工分:10003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snowbird
在第7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旗手
在第57楼的发言:不知道“单一起源说”的支持者,如何解释非洲的智人是处于一种什么目的要迁徙出非洲?从物产丰富(主要指食物),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暖的非洲迁徙到寒冷和贫瘠的北部地区,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了,当时没有国家,恐怕连部落都不会有吧?更不可能有大规模战争而造成“人道主义危机”迫使“智人”逃离家园。那“智人”干吗要迁徙呢?
不是还有个“大陆漂移说”在等着吗?
非洲古人乘坐着“大陆”漂游世界啊?!
不知道这个时间在那一刻呵?
还有比青臧高原更年轻的地质构造?
这个世界真是说不清!难道仁兄是中科院地质科学研究所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805排&&名:0劳动点:105排&&名:0发帖数:501
军号:980857
金币:23 枚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snowbird
在第7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旗手
在第57楼的发言:不知道“单一起源说”的支持者,如何解释非洲的智人是处于一种什么目的要迁徙出非洲?从物产丰富(主要指食物),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暖的非洲迁徙到寒冷和贫瘠的北部地区,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了,当时没有国家,恐怕连部落都不会有吧?更不可能有大规模战争而造成“人道主义危机”迫使“智人”逃离家园。那“智人”干吗要迁徙呢?
不是还有个“大陆漂移说”在等着吗?非洲古人乘坐着“大陆”漂游世界啊?!不知道这个时间在那一刻呵?还有比青臧高原更年轻的地质构造?这个世界真是说不清!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8466排&&名:9407劳动点:71292排&&名:0发帖数:4664 军号:164408 工分:98466
/ 排名:940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旗手
在第57楼的发言:不知道“单一起源说”的支持者,如何解释非洲的智人是处于一种什么目的要迁徙出非洲?从物产丰富(主要指食物),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暖的非洲迁徙到寒冷和贫瘠的北部地区,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了,当时没有国家,恐怕连部落都不会有吧?更不可能有大规模战争而造成“人道主义危机”迫使“智人”逃离家园。那“智人”干吗要迁徙呢?不是还有个“大陆漂移说”在等着吗?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805排&&名:0劳动点:105排&&名:0发帖数:501 军号:980857 工分:480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老猫慢慢爬
在第7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4楼的发言:......
呵呵,科普啊!
貌似很有道理的说(假说)。
太长,偶是看的有些头晕,就说说最后的吧!
关于基因ABC,偶倒是有个理论,不妨探讨一下。
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越简单越原始的说。
既然非洲的基因很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些基因是不是从其他地方流传到非洲的,因此非洲是最丰富的啦!
呵呵,要是不中听,就当是搞笑一下咯。
不是哦,据非洲起源说的理论,除非州人外其他大洲的智人都是距今十几万年左右从非洲出来的其中一支智人的后代,所以基因比起非洲人之间来说相近。这个理论更是强悍!!!呵呵!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3946排&&名:0劳动点:26712排&&名:0发帖数:2607
军号:780493 头衔:闲云野猫
工分:5394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晚春雪
在第7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0楼的发言:......
适者生存,应该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吧?!
还有开疆拓土的精神,显然是精神的胜利!???原始人够聪明!
"马可以从美洲迁移繁衍到旧大陆",未闻!
"猴子能从非洲迁移繁衍到亚洲",果然非洲不仅产"智人",连猴子也只能从那里产呢?
青藏高原的说,考不考虑环境的变迁?考不考虑社会因素?凡事总是有原因的吧?!!!
如果你不知道马起源于北美大陆,猴子起源于非洲的话,那我就无语了,事实上,当地球上还是恐龙横行的时候,哺乳动物都只是一些小型的类型,而且种类也不多。是6500万年前恐龙的大规模灭绝才给了哺乳动物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但哺乳动物的发展壮大和以前爬行类发展时的情况不同,以前爬行类称霸时期,地球上的陆地绝大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一块超级大陆,所以各地的恐龙等爬行类动物可以在大陆上自由迁徙,只要环境适合,都可以分布。但6500万年前哺乳动物开始走向繁盛时,那块超级大陆已经崩分离隙了。
这块大陆主要分成南北两块,北块大陆包括现在的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不含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南块大陆包括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南极洲、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陆、马达加斯加岛等。
哺乳动物刚开始发展时主要以有袋类动物为主,而当时超级大陆刚开始分离,有些地方还有小部分相连或相隔的水域还很窄很浅,有袋类动物还可以在各个大陆之间自由地迁徙分布,但最终两大陆地完全隔离。两大大陆上的哺乳动物就将按自己独特的轨迹进行演化。两个大陆最终演化出很多不同的、自己独有的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除了有袋类在进行各自演化成为有区别的不同种群时,隔离演化的特点更突出地体现在以后大规模出现并最后占统治地位的更现代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身上。因为胎盘类哺乳动物出现并分化的时间比有袋类晚,他们在初期演化时就已经是两大陆隔绝状态了。
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南面的那块大陆很不稳定,它继续在瓦解,其中有一大块向更南面飘去,并很快和南大陆的其他地方断离而隔绝了,它断离的时间早于有胎盘哺乳动物大规模演化并淘汰有袋类的时期,所以这块更南面的陆地上只有有袋类而没有胎盘类。这块陆地飘移到近南极的时候又再次一分为二,两块又各自向南北两个方向漂移,一块飘到南极,成为南极洲,而另一块就是今天的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南极洲由于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当地的陆生动物灭绝,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却成了有袋类动物的乐园,这块大陆和其他大陆一样存在着可以使胎盘动物良好生存的环境,却没有靠自己演化出胎盘哺乳动物。
再看看前面说的南北两块超级大陆上,在有袋类繁盛了一段时期后,新的更有竞争力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登场了。它们和有袋类的亲戚比,优势明显,很快就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在各自的大陆上相继取代有袋类动物而成了大陆上的主人。但两大陆上的有胎盘类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所演化出的物种并不是一样的。
北面的大陆气候严寒,有胎盘类主要从食虫目中演化出以啮齿目、兔行目以及凶猛的食肉目动物为主的系列。由于这个大陆寒冷的气候以及有胎盘食肉动物所占的比重很大,而有袋类动物都是以食草动物为主,所以在北面这块大陆上有袋类消失的最早最彻底。北面的这块大陆在晚些时候慢慢地,开始东西分离,最后北美大陆脱离出去向西飘离了。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上的胎盘类虽然在以后的时间里各自独立演化,但总体还是比较相接近的。
在南面的超级大陆上,气候则温暖甚至炎热,多雨林和草原。胎盘类动物从食虫目中演化方向是大型食草动物有蹄类动物及捕食他们的食肉目、擅长在茂密树林中生活的皮翼目、翼手目、灵长目。南面大陆的不稳定性,导致其不断有新的小陆块从中分离出来,首先分离出的是马达加斯加岛,它分离的时候,灵长类刚刚出现,而灵长类除人外都不擅长长距离游水,所以该岛上除了原始的狐猴,没有现代的猴分布。南大陆气候环境稍微优越一点,同时食草类动物比例大,有袋类并没有完全灭绝。以后,南大陆进行了一次大分离,南美大陆分离了出来,向西漂移走了。这样南美和非洲上的胎盘类动物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剩余的时间内再各自独立发展演化,但两大洲的物种大类都已经相似,演化出的是不同属和种。拿灵长目来说,美洲的灵长类后来发展演化出卷尾猴、美洲猴属科,而非洲发展演化出猴科、狒狒、类人猿等属科。食草的有蹄类,在美非分离时刚具雏形,以后非洲因为拥有广袤的热带草原而成为有蹄类动物演化的中心。南美有蹄类动物也延自己的方向发展着,一度非常繁盛,但到后来衰弱了。
南方大陆的有蹄类动物,最后主要演化成偶踢食草动物,而北方大陆也有食草动物发展出有蹄动物,但却演化成奇蹄有蹄动物,它的代表就是马。始祖马出现于五千六百万年前的北美洲。由始祖马分化出了林林总总的众多支系。有的支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演变成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地质年代断定的重要依据。现代马的最直接祖先是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马,而现代马则在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出现。北美洲一直是马和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辐射。
首先,非洲在摆脱南美大陆时,逐渐缓慢向北移动,最终与欧亚大陆欧洲和中东部分相撞而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东北部的一部分甚至发生部分断裂并入欧亚大陆,成为阿拉伯半岛。北美不断向西运动,最后几乎与欧亚大陆最东端相望,在冰川期时,两大陆通过冰川相连。而北美和南美在脱离各自的主大陆后,都向西漂移并发生升展,最后两块大陆通过中美洲地峡相连接。在大陆漂移接近尾声的时候,印度次大陆发生扭转脱离非洲东岸快速向东北方向漂移,撞上欧亚大陆并造就了青藏高原。大陆漂移就是现在也没有停下脚步,非洲还将有陆地碎片掉落分离,东非大峡谷就是正在酝酿中小陆地碎片分离的例证(象它的前辈马达加斯加和印度一样),澳大利亚也一直不停地朝北漂移。总的趋势就是南面的大陆不停地向北飘过来。
随着很多大陆重新连接,原来各大陆上独自发展演化的动物可以有机会到新的大陆上发展了,同时也面临其他大陆上新物种的挑战。相连接的大陆物种开始广泛地交流并重新分布。非洲同欧亚大陆,南北美之间都是这样,北美也可以时不时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冰川进行物种交流。
马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陆桥扩散到欧亚大陆,最后进入非洲(欧亚已经和非洲相连了)。马也通过中美地峡向南美洲扩撒。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在北美洲彻底灭绝,南美的马灭绝得更早。原因现在仍是迷。有人认为跟美洲印第安人过渡捕猎有关。从此,在近五千六百多万年的时间里,北美洲没有了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马带回了美洲。现代饲养的马是由欧洲野马驯化而来的。这样,马从北美扩散迁移到非洲非常清楚了。
虽然相连各大陆进行了物种交流,各种动物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这样就有一些物种可以大发展并继续不断演化出新的种属,而有些就会竞争不过新交流来的物种,或遇到新交流过来的天敌而自身没有力量逃避而最终灭绝。非洲由于与欧亚连接得早,连接点多面积大范围广,从而使得欧亚和非洲的哺乳动物交流得最彻底,各物种都交流分布到了其最极限。但总的来说,因为非洲基本上都是处在热带,比较单一,而欧亚大陆地处寒、温、亚热、热带都有,而寒带和温带占多数,所以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的动物主要分布地区局限在南缘,最主要集中在与非洲环境类似的东南亚雨林地区,而印度本身就属于非洲动物种群。而欧亚大陆的动物则一般可以深入到非洲大陆的最深处分布,这样就形成了非洲动物种类多于欧亚大陆,非洲的特种动物明显多于欧亚的局面,欧亚寒冷恶劣环境中演化出来的凶悍的食肉动物和对环境适应力极强的啮齿类兔形类进入非洲,共同将非洲残存的有袋类灭绝了。
南北美洲的情况同欧亚非的情况几乎相同,南美较单一的温热湿润和北美气候环境的多样性,使南美能够交流到北美更多的动物而南美本身的哺乳动物却不易分布到北美,种类少而分布地不能跨越过温带。但相较旧大陆,南北美连接的时间明显偏晚,连接地面积狭长,所以交流没有非洲同欧亚来得彻底。因此南美洲还有一些有袋类保留了下来,南美洲也成为哺乳动物最多样性的一个洲。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某种类胎盘类哺乳动物因大陆隔离而不太可能在许多相互隔离的大陆上同时多起源。而各种证据证明灵长类动物起源于南部超级大陆,是南大陆的典型的哺乳类,在与欧亚相连前是南方大陆特有的种类,从食虫目到树鼩再到狐猴、猴、猿、类人猿,非洲的这条脉络非常清晰,演化循序渐进,非常从容甚至没有大起大落,所有证据无可辩驳地说明非洲一直是灵长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是起源和演化中心就意味着拥有其他边缘地区和扩散地区没有的大量物种内基因资源,这又是进一步发展演化的巨大优势,这让这一地区比其他基因相对单一的地区更快地演化出更丰富的新的物种,只要环境没有大的改变,而我们知道,非洲所处的位置相对其他几乎所有的大陆更靠近赤道,环境也最稳定最不易改变,气候也最适宜灵长类的生存。在种类和数量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最快演化出新的优势物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一旦出现了这一优势物种,那么其他与之有竞争的类似物种,就必将被其淘汰,生活习性越相似,则淘汰得越快,因为生活资料太过重叠,竞争也就越激烈,有优势的地方就越明显。再看欧亚这些地方的灵长类,他们都是在本大陆与非洲连接后,从非洲迁移扩散过来,之前是没有的。欧亚的大部分环境并不利于灵长类的生存,只有在欧洲南部,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到东亚南部的地区最类似于非洲,那里是除非洲和南美洲外最大的扩散分布区,环境的优越足以使这里逐渐成长为灵长类又一演化副中心。但它毕竟是从真正的中心的边缘扩散过来的,其演化所需的基因明显太少,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才能在数量上达到演化中心的水平,实际上以东南亚的基因数量水准,比南美洲都不如。在基因数量上的明显劣势,使得演化出高等灵长类的几率和速度根本没法和邻近的非洲相比。而且,并不是拥有相同的气候环境就可以演化出高等物种的,非洲同南美洲就是很好的例证。南美洲在分离时拥有同非洲一样的灵长目动物,比马达加斯加还要先进。但在它独立的演化进程中走的是另一条路,最终没有演化出高等类人猿。或许是南美洲运气太差,演化出高等物种也是要靠运气的。但这也不排除在大陆分离时真正的演化中心还是偏向于非洲大陆,南美大陆是其副中心或边缘。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演化中心和副中心以及边缘地区,如在环境没有巨变的情况下,最终演化结果的巨大差别。
既然一个地区已经产生一个具有很大优势的物种,在相似的气候环境中,其他在基因多样性和数量上明显劣势的地区要产生同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生活习性、生理几乎一样的物种,如分布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却极相似的猿人和智人),就算可以,那产生的年代也要落后多多,相差的时间都可以用地质年代来算了。而相差那么长的时间,具有优势的某一地区的物种,还会给其他有潜力产生相似物种的地区以机会吗?那就要看这一优势物种迁徙扩散的能力能不能在这个相差的地质年代内扩散分布到那些适合生存的环境地区了。猿人、智人这些物种完全有这个能力,从非洲到欧亚的暖湿地区进行迁徙分布,在这些地区还没有出现类似物种时就占领这些地区,使这里以后出现的猿人、智人只能是来自非洲的后代。
但最先到达的并非最后能站住脚的。他们迁移过来的只是演化中心的个体,数量有限。而他们的源头,那个演化中心并没有停止继续演化。当演化中心演化出具有划时代优势的物种时,那么这种优势就敲响了以前或同时代产生的其他生活习性相同或类似的同科属物种的丧钟,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竞争关系。所以那些次先进的猿人、智人就首当其冲地被最快淘汰,而那些远远落后的物种,却因为生活习性已经很不一样,生活环境的选择、食物来源等重叠少,反而可以避免被淘汰。随着这个更先进,优势更明显的物种在旧大陆的快速扩散,那些最早也是从非洲迁移出来而广泛分布在旧大陆各地以后可能还经历一段独立发展的先辈猿人、智人们,就只能接受被后来者淘汰出局的命运。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先辈猿人、智人在当地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但最终在优势智人到达前已经被自然环境淘汰了的可能。
如果一个新演化出来的物种优势过大,也会对演化中心以打击,因为优势物种对相似物种的淘汰能力过于强大,造成物种迅速减少。但新的演化就会离开原来的物种水平,进入到新的优势物种内部再进行下去。非洲人类的出现就是这样,新的人类一出现,表现出了惊人的优势,而淘汰了非洲不断出现的相类似的大量类人猿和其他不同种的智人,通过把其他类似物种的淘汰,人类开始广泛分布到非洲的其他各地,旧的演化随着类人猿和智人种类的减少而逐渐消失,但新的演化就转移到这个新的人类内部。生活在非洲的这个相同物种就开始了其自身的演化,迁移到非洲各地的人群因为相隔遥远联系被阻断,他们的基因在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在缓慢地变异,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很多有差别的基因,但从人类产生到现在的时间还没有足够长到可以使人类自身演化出不同的物种。
在非洲的经过长时间隔绝,人类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基因类型,其中拥有个别基因类型的族群或个人分批离开非洲,扩散前往欧洲、中东,再从中东进抵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美洲。这些人淘汰先前的智人或当地已经根本没有了智人,他们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环境,并逐步壮大繁衍,成了那片土地的主人。
但因为除非洲之外,各地区的人类都是从非洲迁移出来到当地繁衍壮大的,迁移出来的人都是非洲人类中的少数个体或族群,只带了非洲巨大人类基因库中的很少量的个别基因,而他们各自却又成为其自身大洲人类的共同祖先,所以现在各大洲各自的人类因都比较单一,各个洲的基因也不尽一样,因为各洲自己的非洲祖先基因就已经不一样。但非洲却拥有他们的所有基因,也就是说各大洲的所有基因,无论共有还是特有的,都能在非洲找到,此外,非洲还用有更多其他大洲都没有的基因。这就是人类单起源非洲很好的证据:那些非洲与其他某个大洲共有的基因,如A大洲,说明拥有这个基因的人以前从非洲的这个地区迁到了A大洲;非洲和另外一个B大洲拥有另一相同的基因,说明拥有此基因的另一部分非洲人在远古时有部分迁到了B大洲而繁衍生息。如果C基因是非洲特有的,那说明该基因的人一直生活在非洲,没有人迁移出去。
呵呵,科普啊!
貌似很有道理的说(假说)。
太长,偶是看的有些头晕,就说说最后的吧!
关于基因ABC,偶倒是有个理论,不妨探讨一下。
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越简单越原始的说。
既然非洲的基因很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些基因是不是从其他地方流传到非洲的,因此非洲是最丰富的啦!
呵呵,要是不中听,就当是搞笑一下咯。
不是哦,据非洲起源说的理论,除非州人外其他大洲的智人都是距今十几万年左右从非洲出来的其中一支智人的后代,所以基因比起非洲人之间来说相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805排&&名:0劳动点:105排&&名:0发帖数:501
军号:980857
金币:23 枚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晚春雪
在第7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0楼的发言:......
适者生存,应该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吧?!
还有开疆拓土的精神,显然是精神的胜利!???原始人够聪明!
"马可以从美洲迁移繁衍到旧大陆",未闻!
"猴子能从非洲迁移繁衍到亚洲",果然非洲不仅产"智人",连猴子也只能从那里产呢?
青藏高原的说,考不考虑环境的变迁?考不考虑社会因素?凡事总是有原因的吧?!!!
如果你不知道马起源于北美大陆,猴子起源于非洲的话,那我就无语了,事实上,当地球上还是恐龙横行的时候,哺乳动物都只是一些小型的类型,而且种类也不多。是6500万年前恐龙的大规模灭绝才给了哺乳动物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但哺乳动物的发展壮大和以前爬行类发展时的情况不同,以前爬行类称霸时期,地球上的陆地绝大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一块超级大陆,所以各地的恐龙等爬行类动物可以在大陆上自由迁徙,只要环境适合,都可以分布。但6500万年前哺乳动物开始走向繁盛时,那块超级大陆已经崩分离隙了。
这块大陆主要分成南北两块,北块大陆包括现在的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不含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南块大陆包括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南极洲、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陆、马达加斯加岛等。
哺乳动物刚开始发展时主要以有袋类动物为主,而当时超级大陆刚开始分离,有些地方还有小部分相连或相隔的水域还很窄很浅,有袋类动物还可以在各个大陆之间自由地迁徙分布,但最终两大陆地完全隔离。两大大陆上的哺乳动物就将按自己独特的轨迹进行演化。两个大陆最终演化出很多不同的、自己独有的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除了有袋类在进行各自演化成为有区别的不同种群时,隔离演化的特点更突出地体现在以后大规模出现并最后占统治地位的更现代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身上。因为胎盘类哺乳动物出现并分化的时间比有袋类晚,他们在初期演化时就已经是两大陆隔绝状态了。
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南面的那块大陆很不稳定,它继续在瓦解,其中有一大块向更南面飘去,并很快和南大陆的其他地方断离而隔绝了,它断离的时间早于有胎盘哺乳动物大规模演化并淘汰有袋类的时期,所以这块更南面的陆地上只有有袋类而没有胎盘类。这块陆地飘移到近南极的时候又再次一分为二,两块又各自向南北两个方向漂移,一块飘到南极,成为南极洲,而另一块就是今天的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南极洲由于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当地的陆生动物灭绝,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却成了有袋类动物的乐园,这块大陆和其他大陆一样存在着可以使胎盘动物良好生存的环境,却没有靠自己演化出胎盘哺乳动物。
再看看前面说的南北两块超级大陆上,在有袋类繁盛了一段时期后,新的更有竞争力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登场了。它们和有袋类的亲戚比,优势明显,很快就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在各自的大陆上相继取代有袋类动物而成了大陆上的主人。但两大陆上的有胎盘类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所演化出的物种并不是一样的。
北面的大陆气候严寒,有胎盘类主要从食虫目中演化出以啮齿目、兔行目以及凶猛的食肉目动物为主的系列。由于这个大陆寒冷的气候以及有胎盘食肉动物所占的比重很大,而有袋类动物都是以食草动物为主,所以在北面这块大陆上有袋类消失的最早最彻底。北面的这块大陆在晚些时候慢慢地,开始东西分离,最后北美大陆脱离出去向西飘离了。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上的胎盘类虽然在以后的时间里各自独立演化,但总体还是比较相接近的。
在南面的超级大陆上,气候则温暖甚至炎热,多雨林和草原。胎盘类动物从食虫目中演化方向是大型食草动物有蹄类动物及捕食他们的食肉目、擅长在茂密树林中生活的皮翼目、翼手目、灵长目。南面大陆的不稳定性,导致其不断有新的小陆块从中分离出来,首先分离出的是马达加斯加岛,它分离的时候,灵长类刚刚出现,而灵长类除人外都不擅长长距离游水,所以该岛上除了原始的狐猴,没有现代的猴分布。南大陆气候环境稍微优越一点,同时食草类动物比例大,有袋类并没有完全灭绝。以后,南大陆进行了一次大分离,南美大陆分离了出来,向西漂移走了。这样南美和非洲上的胎盘类动物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剩余的时间内再各自独立发展演化,但两大洲的物种大类都已经相似,演化出的是不同属和种。拿灵长目来说,美洲的灵长类后来发展演化出卷尾猴、美洲猴属科,而非洲发展演化出猴科、狒狒、类人猿等属科。食草的有蹄类,在美非分离时刚具雏形,以后非洲因为拥有广袤的热带草原而成为有蹄类动物演化的中心。南美有蹄类动物也延自己的方向发展着,一度非常繁盛,但到后来衰弱了。
南方大陆的有蹄类动物,最后主要演化成偶踢食草动物,而北方大陆也有食草动物发展出有蹄动物,但却演化成奇蹄有蹄动物,它的代表就是马。始祖马出现于五千六百万年前的北美洲。由始祖马分化出了林林总总的众多支系。有的支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演变成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地质年代断定的重要依据。现代马的最直接祖先是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马,而现代马则在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出现。北美洲一直是马和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辐射。
首先,非洲在摆脱南美大陆时,逐渐缓慢向北移动,最终与欧亚大陆欧洲和中东部分相撞而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东北部的一部分甚至发生部分断裂并入欧亚大陆,成为阿拉伯半岛。北美不断向西运动,最后几乎与欧亚大陆最东端相望,在冰川期时,两大陆通过冰川相连。而北美和南美在脱离各自的主大陆后,都向西漂移并发生升展,最后两块大陆通过中美洲地峡相连接。在大陆漂移接近尾声的时候,印度次大陆发生扭转脱离非洲东岸快速向东北方向漂移,撞上欧亚大陆并造就了青藏高原。大陆漂移就是现在也没有停下脚步,非洲还将有陆地碎片掉落分离,东非大峡谷就是正在酝酿中小陆地碎片分离的例证(象它的前辈马达加斯加和印度一样),澳大利亚也一直不停地朝北漂移。总的趋势就是南面的大陆不停地向北飘过来。
随着很多大陆重新连接,原来各大陆上独自发展演化的动物可以有机会到新的大陆上发展了,同时也面临其他大陆上新物种的挑战。相连接的大陆物种开始广泛地交流并重新分布。非洲同欧亚大陆,南北美之间都是这样,北美也可以时不时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冰川进行物种交流。
马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陆桥扩散到欧亚大陆,最后进入非洲(欧亚已经和非洲相连了)。马也通过中美地峡向南美洲扩撒。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在北美洲彻底灭绝,南美的马灭绝得更早。原因现在仍是迷。有人认为跟美洲印第安人过渡捕猎有关。从此,在近五千六百多万年的时间里,北美洲没有了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马带回了美洲。现代饲养的马是由欧洲野马驯化而来的。这样,马从北美扩散迁移到非洲非常清楚了。
虽然相连各大陆进行了物种交流,各种动物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这样就有一些物种可以大发展并继续不断演化出新的种属,而有些就会竞争不过新交流来的物种,或遇到新交流过来的天敌而自身没有力量逃避而最终灭绝。非洲由于与欧亚连接得早,连接点多面积大范围广,从而使得欧亚和非洲的哺乳动物交流得最彻底,各物种都交流分布到了其最极限。但总的来说,因为非洲基本上都是处在热带,比较单一,而欧亚大陆地处寒、温、亚热、热带都有,而寒带和温带占多数,所以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的动物主要分布地区局限在南缘,最主要集中在与非洲环境类似的东南亚雨林地区,而印度本身就属于非洲动物种群。而欧亚大陆的动物则一般可以深入到非洲大陆的最深处分布,这样就形成了非洲动物种类多于欧亚大陆,非洲的特种动物明显多于欧亚的局面,欧亚寒冷恶劣环境中演化出来的凶悍的食肉动物和对环境适应力极强的啮齿类兔形类进入非洲,共同将非洲残存的有袋类灭绝了。
南北美洲的情况同欧亚非的情况几乎相同,南美较单一的温热湿润和北美气候环境的多样性,使南美能够交流到北美更多的动物而南美本身的哺乳动物却不易分布到北美,种类少而分布地不能跨越过温带。但相较旧大陆,南北美连接的时间明显偏晚,连接地面积狭长,所以交流没有非洲同欧亚来得彻底。因此南美洲还有一些有袋类保留了下来,南美洲也成为哺乳动物最多样性的一个洲。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某种类胎盘类哺乳动物因大陆隔离而不太可能在许多相互隔离的大陆上同时多起源。而各种证据证明灵长类动物起源于南部超级大陆,是南大陆的典型的哺乳类,在与欧亚相连前是南方大陆特有的种类,从食虫目到树鼩再到狐猴、猴、猿、类人猿,非洲的这条脉络非常清晰,演化循序渐进,非常从容甚至没有大起大落,所有证据无可辩驳地说明非洲一直是灵长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是起源和演化中心就意味着拥有其他边缘地区和扩散地区没有的大量物种内基因资源,这又是进一步发展演化的巨大优势,这让这一地区比其他基因相对单一的地区更快地演化出更丰富的新的物种,只要环境没有大的改变,而我们知道,非洲所处的位置相对其他几乎所有的大陆更靠近赤道,环境也最稳定最不易改变,气候也最适宜灵长类的生存。在种类和数量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最快演化出新的优势物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一旦出现了这一优势物种,那么其他与之有竞争的类似物种,就必将被其淘汰,生活习性越相似,则淘汰得越快,因为生活资料太过重叠,竞争也就越激烈,有优势的地方就越明显。再看欧亚这些地方的灵长类,他们都是在本大陆与非洲连接后,从非洲迁移扩散过来,之前是没有的。欧亚的大部分环境并不利于灵长类的生存,只有在欧洲南部,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到东亚南部的地区最类似于非洲,那里是除非洲和南美洲外最大的扩散分布区,环境的优越足以使这里逐渐成长为灵长类又一演化副中心。但它毕竟是从真正的中心的边缘扩散过来的,其演化所需的基因明显太少,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才能在数量上达到演化中心的水平,实际上以东南亚的基因数量水准,比南美洲都不如。在基因数量上的明显劣势,使得演化出高等灵长类的几率和速度根本没法和邻近的非洲相比。而且,并不是拥有相同的气候环境就可以演化出高等物种的,非洲同南美洲就是很好的例证。南美洲在分离时拥有同非洲一样的灵长目动物,比马达加斯加还要先进。但在它独立的演化进程中走的是另一条路,最终没有演化出高等类人猿。或许是南美洲运气太差,演化出高等物种也是要靠运气的。但这也不排除在大陆分离时真正的演化中心还是偏向于非洲大陆,南美大陆是其副中心或边缘。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演化中心和副中心以及边缘地区,如在环境没有巨变的情况下,最终演化结果的巨大差别。
既然一个地区已经产生一个具有很大优势的物种,在相似的气候环境中,其他在基因多样性和数量上明显劣势的地区要产生同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生活习性、生理几乎一样的物种,如分布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却极相似的猿人和智人),就算可以,那产生的年代也要落后多多,相差的时间都可以用地质年代来算了。而相差那么长的时间,具有优势的某一地区的物种,还会给其他有潜力产生相似物种的地区以机会吗?那就要看这一优势物种迁徙扩散的能力能不能在这个相差的地质年代内扩散分布到那些适合生存的环境地区了。猿人、智人这些物种完全有这个能力,从非洲到欧亚的暖湿地区进行迁徙分布,在这些地区还没有出现类似物种时就占领这些地区,使这里以后出现的猿人、智人只能是来自非洲的后代。
但最先到达的并非最后能站住脚的。他们迁移过来的只是演化中心的个体,数量有限。而他们的源头,那个演化中心并没有停止继续演化。当演化中心演化出具有划时代优势的物种时,那么这种优势就敲响了以前或同时代产生的其他生活习性相同或类似的同科属物种的丧钟,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竞争关系。所以那些次先进的猿人、智人就首当其冲地被最快淘汰,而那些远远落后的物种,却因为生活习性已经很不一样,生活环境的选择、食物来源等重叠少,反而可以避免被淘汰。随着这个更先进,优势更明显的物种在旧大陆的快速扩散,那些最早也是从非洲迁移出来而广泛分布在旧大陆各地以后可能还经历一段独立发展的先辈猿人、智人们,就只能接受被后来者淘汰出局的命运。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先辈猿人、智人在当地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但最终在优势智人到达前已经被自然环境淘汰了的可能。
如果一个新演化出来的物种优势过大,也会对演化中心以打击,因为优势物种对相似物种的淘汰能力过于强大,造成物种迅速减少。但新的演化就会离开原来的物种水平,进入到新的优势物种内部再进行下去。非洲人类的出现就是这样,新的人类一出现,表现出了惊人的优势,而淘汰了非洲不断出现的相类似的大量类人猿和其他不同种的智人,通过把其他类似物种的淘汰,人类开始广泛分布到非洲的其他各地,旧的演化随着类人猿和智人种类的减少而逐渐消失,但新的演化就转移到这个新的人类内部。生活在非洲的这个相同物种就开始了其自身的演化,迁移到非洲各地的人群因为相隔遥远联系被阻断,他们的基因在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在缓慢地变异,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很多有差别的基因,但从人类产生到现在的时间还没有足够长到可以使人类自身演化出不同的物种。
在非洲的经过长时间隔绝,人类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基因类型,其中拥有个别基因类型的族群或个人分批离开非洲,扩散前往欧洲、中东,再从中东进抵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美洲。这些人淘汰先前的智人或当地已经根本没有了智人,他们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环境,并逐步壮大繁衍,成了那片土地的主人。
但因为除非洲之外,各地区的人类都是从非洲迁移出来到当地繁衍壮大的,迁移出来的人都是非洲人类中的少数个体或族群,只带了非洲巨大人类基因库中的很少量的个别基因,而他们各自却又成为其自身大洲人类的共同祖先,所以现在各大洲各自的人类因都比较单一,各个洲的基因也不尽一样,因为各洲自己的非洲祖先基因就已经不一样。但非洲却拥有他们的所有基因,也就是说各大洲的所有基因,无论共有还是特有的,都能在非洲找到,此外,非洲还用有更多其他大洲都没有的基因。这就是人类单起源非洲很好的证据:那些非洲与其他某个大洲共有的基因,如A大洲,说明拥有这个基因的人以前从非洲的这个地区迁到了A大洲;非洲和另外一个B大洲拥有另一相同的基因,说明拥有此基因的另一部分非洲人在远古时有部分迁到了B大洲而繁衍生息。如果C基因是非洲特有的,那说明该基因的人一直生活在非洲,没有人迁移出去。呵呵,科普啊!貌似很有道理的说(假说)。太长,偶是看的有些头晕,就说说最后的吧!关于基因ABC,偶倒是有个理论,不妨探讨一下。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越简单越原始的说。既然非洲的基因很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些基因是不是从其他地方流传到非洲的,因此非洲是最丰富的啦!呵呵,要是不中听,就当是搞笑一下咯。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3946排&&名:0劳动点:26712排&&名:0发帖数:2607
军号:780493 头衔:闲云野猫
工分:5394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晚春雪
在第7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苍洱雪月
在第70楼的发言:......
适者生存,应该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吧?!
还有开疆拓土的精神,显然是精神的胜利!???原始人够聪明!
"马可以从美洲迁移繁衍到旧大陆",未闻!
"猴子能从非洲迁移繁衍到亚洲",果然非洲不仅产"智人",连猴子也只能从那里产呢?
青藏高原的说,考不考虑环境的变迁?考不考虑社会因素?凡事总是有原因的吧?!!!
如果你不知道马起源于北美大陆,猴子起源于非洲的话,那我就无语了,事实上,当地球上还是恐龙横行的时候,哺乳动物都只是一些小型的类型,而且种类也不多。是6500万年前恐龙的大规模灭绝才给了哺乳动物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但哺乳动物的发展壮大和以前爬行类发展时的情况不同,以前爬行类称霸时期,地球上的陆地绝大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一块超级大陆,所以各地的恐龙等爬行类动物可以在大陆上自由迁徙,只要环境适合,都可以分布。但6500万年前哺乳动物开始走向繁盛时,那块超级大陆已经崩分离隙了。
这块大陆主要分成南北两块,北块大陆包括现在的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不含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南块大陆包括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南极洲、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陆、马达加斯加岛等。
哺乳动物刚开始发展时主要以有袋类动物为主,而当时超级大陆刚开始分离,有些地方还有小部分相连或相隔的水域还很窄很浅,有袋类动物还可以在各个大陆之间自由地迁徙分布,但最终两大陆地完全隔离。两大大陆上的哺乳动物就将按自己独特的轨迹进行演化。两个大陆最终演化出很多不同的、自己独有的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除了有袋类在进行各自演化成为有区别的不同种群时,隔离演化的特点更突出地体现在以后大规模出现并最后占统治地位的更现代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身上。因为胎盘类哺乳动物出现并分化的时间比有袋类晚,他们在初期演化时就已经是两大陆隔绝状态了。
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南面的那块大陆很不稳定,它继续在瓦解,其中有一大块向更南面飘去,并很快和南大陆的其他地方断离而隔绝了,它断离的时间早于有胎盘哺乳动物大规模演化并淘汰有袋类的时期,所以这块更南面的陆地上只有有袋类而没有胎盘类。这块陆地飘移到近南极的时候又再次一分为二,两块又各自向南北两个方向漂移,一块飘到南极,成为南极洲,而另一块就是今天的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南极洲由于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当地的陆生动物灭绝,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却成了有袋类动物的乐园,这块大陆和其他大陆一样存在着可以使胎盘动物良好生存的环境,却没有靠自己演化出胎盘哺乳动物。
再看看前面说的南北两块超级大陆上,在有袋类繁盛了一段时期后,新的更有竞争力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登场了。它们和有袋类的亲戚比,优势明显,很快就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在各自的大陆上相继取代有袋类动物而成了大陆上的主人。但两大陆上的有胎盘类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所演化出的物种并不是一样的。
北面的大陆气候严寒,有胎盘类主要从食虫目中演化出以啮齿目、兔行目以及凶猛的食肉目动物为主的系列。由于这个大陆寒冷的气候以及有胎盘食肉动物所占的比重很大,而有袋类动物都是以食草动物为主,所以在北面这块大陆上有袋类消失的最早最彻底。北面的这块大陆在晚些时候慢慢地,开始东西分离,最后北美大陆脱离出去向西飘离了。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上的胎盘类虽然在以后的时间里各自独立演化,但总体还是比较相接近的。
在南面的超级大陆上,气候则温暖甚至炎热,多雨林和草原。胎盘类动物从食虫目中演化方向是大型食草动物有蹄类动物及捕食他们的食肉目、擅长在茂密树林中生活的皮翼目、翼手目、灵长目。南面大陆的不稳定性,导致其不断有新的小陆块从中分离出来,首先分离出的是马达加斯加岛,它分离的时候,灵长类刚刚出现,而灵长类除人外都不擅长长距离游水,所以该岛上除了原始的狐猴,没有现代的猴分布。南大陆气候环境稍微优越一点,同时食草类动物比例大,有袋类并没有完全灭绝。以后,南大陆进行了一次大分离,南美大陆分离了出来,向西漂移走了。这样南美和非洲上的胎盘类动物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剩余的时间内再各自独立发展演化,但两大洲的物种大类都已经相似,演化出的是不同属和种。拿灵长目来说,美洲的灵长类后来发展演化出卷尾猴、美洲猴属科,而非洲发展演化出猴科、狒狒、类人猿等属科。食草的有蹄类,在美非分离时刚具雏形,以后非洲因为拥有广袤的热带草原而成为有蹄类动物演化的中心。南美有蹄类动物也延自己的方向发展着,一度非常繁盛,但到后来衰弱了。
南方大陆的有蹄类动物,最后主要演化成偶踢食草动物,而北方大陆也有食草动物发展出有蹄动物,但却演化成奇蹄有蹄动物,它的代表就是马。始祖马出现于五千六百万年前的北美洲。由始祖马分化出了林林总总的众多支系。有的支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演变成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地质年代断定的重要依据。现代马的最直接祖先是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腾世纪起源 盗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