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深夜外出遭抢零度以下大风小女孩适合外出有玩吗?

诗词人生毛泽东(5)
&&&&&&&&&&&&
&&今天是 日&
&&信息检索 &按类别:&
&&关键字:
教学促进委员会 - 学术活动 &&
诗词人生毛泽东(5)
日期:& 来源:教学促进委员会& 浏览:11933
第一章& 少 年 时 代
189312261001991551819613
狮子眼鼓鼓,狮子眼鼓鼓。
茶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1901190610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卯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邹春培&&&&& 濯足
毛泽东&&&&& 修身
& 邹春培&&&&& 牛皮菜
& 毛泽东&&&&& 马齿苋
老师说:跳、跳、跳,跳下地;
毛泽东对:飞、飞、飞,飞上天。
萧三:& 目旁是贵,Z眼不会识贵人;
毛泽东:内门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Z眼:极视。z,gui.
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
有理无理与李同音。
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
有钱龟孙不讲理!
19191021121
百花皆竟放,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注释惟婢:weibi婢女,旧社会里被迫供有钱人家使用的女孩子。奴颜婢膝指甲花,在豫东农村叫“小豆红”、“桃红”,姑娘们用它捣碎包手指头,晚上包上,第二天早上指甲成了红色。现在还有种植,作为观赏,也是一种药材。敦颐好青莲:《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北宋理学家,周瑜的二十九世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1907年到1908年,毛泽东辍学在家务农。190822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一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强。
冲:山间平地。这里指韶山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锣鼓敲,过新年,一颗爆竹飞上天。
飞上天,天上逛,看看祖国怎么样。
怎么样,好景象,到处都是新工厂。
新工厂,机器响,工人叔叔日夜忙。
日夜忙,忙得欢,高楼大厦一大片。
一大片,望无边,旱田梯田水稻田。
水稻田,绿油油,明年一定大丰收。
大丰收,大发展,帝国主义干瞪眼。
干瞪眼,挡不了,社会主义往前跑。
往前跑,跑得快,要跟英国来比赛。
来比赛,十五年,我们一定赶上前。
赶上前,高声唱,祖国变得富又强。
---------1958年小学语文第七册
最后一课课文《过新年》
第二章& 长 沙 求 学
1911834172
1868531193257
1876192919131916
1917111918
萧& 瑜:晚霭峰间起,
&&&&&&& 归人江上行。
&&&&&& 云流千里远,
毛泽东:人对一帆轻。
&&&&&&&& 落日荒林暗,
萧& 瑜:寒钟古寺生。
&&&&&&&& 深林归倦鸟,
毛泽东:高阁倚佳人。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杂言诗 游泳启事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共泛朱张渡,
诗人和友人共同泛舟于湘江到了朱张渡口,
层冰漫橘汀。
只见一层一层的冰水漫过了橘子洲头。
鸟啼枫经寂,
山上的树木里,鸟儿在啼鸣,枫林中的小经寂然无声。
木落翠微冥。
树木已经落叶,山色暗,一片冬景展现在眼前。
攀险呼俦侣,
一同去攀登险峰,同伴们彼此呼唤着紧紧跟上。
盘空识健翎。
到了高山之巅才认识到盘旋于高空中的飞鸟的本领和意志。
赫曦联韵在,
赫曦台上朱熹与张南轩的联句诗还在。
千载德犹馨。
人们还在咏颂着它,它也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泛:漂泛,这里指泛舟。
朱张渡:长沙附近湘江上的一个渡口。因南宋学者、诗人朱熹、张拭曾在长沙讲学而得名。
橘汀:橘子洲的滩头。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林。
俦侣:伴侣。
赫曦联韵:指朱熹、张拭登岳麓山赫曦台联句:“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馨:芳香,比喻好声誉。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诀别的时间越久思念你就越深,思念你你也不能回来了。
去去:越去越远,表示诀别。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愁坏了你年青的朋友,悲伤感叹多么痛苦。
愁杀:非常忧愁。芳年:青春年少的美好年华。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衡阳来的飞燕叫声清彻,湘江的春水回旋流淌。
衡阳:县名,易昌陶的家乡。衡阳有回雁峄,相传雁不过此峰。雁声响彻衡阳,比喻思友悲叹的深切。春溜:春水。溜,小股流水。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看到这些景物想起我所喜欢的人,在南城边来回走动。
踯躅:徘徊。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城边茂盛的青草好像我们离别之情,流下的眼泪浸湿了前额。萋萋:茂盛的样子。涔:泪不断流下的样子。双题:两额。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只有我一人鲜明的身影,远望红日落在衡山积云的西边。
孤景:孤影。景同影。衡云:衡山上的云烟。
方期沆Y游,零落匪所思。
正是在汪洋里游泳的年华,你死去了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方期:正当。。。。。。的时期。沆Y:汪洋,水深广的样子。是涌动、豁达、无边无际、生生不息的大水。沆Y游,表现大胸襟、大志向、大追求、大事业。永期沆Y游,零落匪所辞。零落:这里以草木凋零比喻人的死去。匪:同非。
永决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从现在开始永别了,惊动了半夜的公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公鸡一声叫,叫声响遍东边的高地上。
汗漫:本义指漫无边际,这里指漫步。东皋:泛指田野或高地。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看见你慢慢地走来了,咱们互相握手,热泪充满眼眶。
冉冉:慢慢,渐进的样子。
关山蹇骥足,飞飚拂灵帐。
俊逸的人在征途上很不顺利,急速的暴风吹拂亡友的帐子。
蹇:跛,不顺利。骥指良马。关隘山川阻碍良马的奔跑。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我心里忧愁又痛苦,面对群山纵情歌唱。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群山长满青色的茜草,我愿意在山下与你交谈练习长剑的志愿。茜:深红色。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东海中有日本侵略者,北方山水边界有又恨又怨的沙皇俄国。
岛夷:海岛的居民,这里借指日本。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清除侵略者依靠谁家的子弟,怎能推辞自己出身低下贫贱而不杀敌报国呢?
荡涤:清除净尽。安得:怎能。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钟子期竟过早地死去了,俞伯牙从此也不弹琴了。
钟子期、俞伯牙都是春秋时代楚国人。伯牙弹琴,子期尽解其意,谓之知音。钟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这里以伯牙与子期喻指自已与易昌陶是知音好友。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琴弦断了是伤感情的,红花春天都不开了。
朱:红色。华:同花。荣:开花。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以后的日子是很长的,我同谁共度一生呢?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望着灵柩进献一杯酒,凄凉地看着灵柩前写有死者姓名的旗幡。
荐:进献。惨淡:凄凉的景象。铭旌:灵柩前的旗幡。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我在失意中用什么寄托呢?就是那深深的接天的江水。
泓:水深的样子。此句比喻深情。
这是一首追悼亡者的挽诗。易昌陶是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同学和挚友。
这首诗是至今所见,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也是最长的一首诗。
全诗四十句二百字。娓娓道来,情重意烈,长歌当哭。
就体裁言,标名五古,本可自由换韵,写来却整齐守律,珍词丽句,足见诗人在学子时代,已是才华出众,诗文高手。
前两节十四句,充满“思君”与“悲叹”之深情,其中尤以雁声凄厉,草木零落,孤景日落三句,大有万物哀恸,千呼不回之谓。
中节十六句则更甚一层,其哀伤至极,而至神情恍惚,午夜鸡鸣,梦游“东皋”,与君泣会。忽然又发现关山阻隔,故人灵帐在狂风中飘拂,刹时痛心如焚,顿足呼天。今见青山葬英魂,于是回忆起当年对山盟誓,立志报国,一试长剑之雄心。然而,东海有日寇蠢动,北国有沙俄虎视,国家安危,匹天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岂能有半点推辞。这一节既以荡气回肠见情真,尤以悲中有壮见奇志。这正是与一般挽诗所不同而显可贵之处。
最后一节十句,回到挽诗正题。以古代钟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而碎琴绝弦的典故,比喻诗人失去易君之同样悲哀和孤独的心情。除了把酒祭英灵,便只有把无限的惆怅寄托于一江天水了。至此,可谓诗罢而语未尽,意蕴深远,遥想无穷。
丁三省教授把全诗分成五章,每章八句,又分成两层意思。
第一章写思念亡友的极度愁苦。前四句直抒胸臆;后四句感物思人,念友寻踪。
第二章写与友人诀别的复杂心情。前四句紧接上一章,写寻觅旧踪引起的凄惨冷清悲凉之感;后四句写对友人英年早逝将信将疑的心理。
第三章写对友人生前死后境遇的极度悲愤。前四句紧接上一章写梦中与亡友相见的情景;后四句写对友人生前壮志未酬,死后又不得安息感到极度悲愤。
第四章写为失去忧国忧民济世报国的知音无限痛惜。前四句追昔抚今,写过去的万丈豪情与当今的严酷现实;后四句感叹正要担起抗敌救亡的重任,却痛失志同道合的知音。
第五章写在痛惜之中祭奠亡友和伤时忧国的无限惆伥。前四句继续抒写失去亡友的痛惜之情;后四句写祭奠亡友的暗淡心境和无限惆怅。
这首诗格调高古,情意深厚。情志高远,非同凡响;词语典雅,古色古香。显示出诗文古代传统文的深厚功底和艺术造诣。
这首诗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辘轳体的形式,辘轳体又称顶针格和接字法,后一章的开头两字与前一章的结尾两字相同。各章之间首尾相接,正好表达对亡友那种缠绵不断、无穷无尽的怀念和哀思。
这首诗的结尾以极其壮阔的意象寄托自已痛失良友与忧国忧民的无限惆怅,意境高远雄浑,正如杜甫所说的“篇终接混茫” 。
这首诗在毛泽东诗词中别具一格,与其后来的诗词格调颇为不同,体现了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1915352362521
1917615900
七绝?呈刘翰林(联句)
毛泽东:翻山渡水之名郡,
萧& 瑜:竹杖芒鞋谒学尊。
&&&&&&&& 遥望白云深似海,
毛泽东:沾衣晨露浸饿身。
在前往安化的途中,二人从农家讨得一份甚为满意的晚餐之后,就在沙滩上露宿,毛泽东吟四言韵语《露宿》,表达了他们随遇而安的愉快情怀。
沙滩为床,石头当枕。
蓝天作帐,明月为灯。
夏默安:绿杨枝上鸟声声, 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青草池中蛙句句, 为公乎?为私乎?
七律?益阳道中&&&&&&&&&&&&&&&&&&&&&&&&&&&&&&&
一九一七年八月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缺颔联)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从诗的一、二句看,作者离开远湾这个小山村,却遇上突然而降的大雨,似乎无处躲避,在滂沱大雨中走了很远,直到石龙关。接下来的三、四句,当是描绘这场大雨的景象,想来一定是很有气势,可惜缺佚。五、六句描写的是大雨时途中所见的情景:荒野渡口,不见一人,只见苍松泻翠,枯木横地;河上的小桥巳被雨水冲断,水流湍急,一个漩涡接着一个漩涡。“客行此去遵何路?”作者自已问自已,横在面前的这条河是过不去了,那么往哪儿去呢?还有哪条路可以前行呢?“坐眺长亭意转闲” ,暂时不走了,在渡口边的长亭里坐下休息休息,心情悠闲地眺望这一带雨后的景色。处变不惊,在困难面前镇定沉着,是诗人性格的一大特点。
直把天涯都照彻。
今宵的清辉洒向广阔无际而又幽静平和的世界。照彻:照遍。
清光不令青山失,
目光所及的是座座青山,没有被夜色淹没,清光:清澈的月光。
清溪却向青滩泄。
清澈的溪水流向碧绿的沙滩。
明月下雄鸡停止了啼鸣,
马嘶人语长亭白。
曙光初露,马嘶人语,夜宿的旅人又要上路了。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毛泽东在1918年4月14日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当时,新民学会的大部分会员面临着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深感旧中国在科学方面十分落后,要求出国的愿望比较强烈。由于日本曾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又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当时国内赴日本留学之风颇盛,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不下一万人,湖南籍学生亦有相当数量。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连日来的阴云寒气一朝消散,岳麓山峰露出了峥嵘的面容,天马山和凤凰山清析可见,上面长满了青葱的树木。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这里历史上有过屈原、贾谊等年轻的英才,岳麓山湘江的灵异之气全聚集在湘楚之地。屈贾: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西汉的政治家贾谊,都极有才华,都曾被贬谪长沙。钟:聚集。古人认为山川灵秀之气所聚集的地方,便产生人才。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您远走我为您写送别诗,赴日留学犹如鲲鹏击浪,前程远大。浩歌:高歌,指本诗。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洞庭湖湘江的水势很大,您乘船从湘江进入洞庭,再由洞庭驶入长江,然后乘巨轮直向东方前进。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不知怎的您散发出满天愁云,幸亏被友谊的春风吹得无影无踪了。
丈夫何事足萦怀,需将宇宙看米。
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事值得牵挂于心,需把宇宙之大看成象米那样微小。萦怀:盘旋往复于心间。梯米:梯,草名,结实如小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社会变乱哪值得顾虑,世事纷杂也不值得理睬。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要搞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内心世界的清新美丽。管却:管住。却,助词。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五百年才出现一次,如今的当权者都是平庸之辈。“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诸公:当时的当权人物。碌碌:平庸无能。馀子:其余的人。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平浪宫的饯行会上充满了友情,从崇明岛到对马岛是一衣带水之隔,我们的友谊是海水隔不断的。平浪宫:长沙北门外的一处道教宫观,在湘水码头附近。上海北长江入海囗的崇明岛,日本长崎县的对马岛,分别借指中国和日本。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自返崖君去矣。
这是一首送别诗。
纵宇一郎即毛泽东的青年好友罗章龙。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罗章龙第一个响应即暑此化名。
五四运动前夕,罗章龙赴日本留学,毛泽东在送别时作此赠诗。
大意是:衡岳云开日出之时,在人杰地灵的“屈贾”之乡,为君送别发“浩歌”。希望你像“昆鹏击浪”般成就大业。洞庭湖水助航,定然一帆风顺。不免离愁别绪,幸被东风吹散。劝君将世界大事,看成“梯米”一般的小事。莫为“苍海横流”忧虑萦怀。先管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诗末化用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名言,祝君在一衣带水的东瀛,濯剑明志飞黄腾达之时,莫忘昔日挚友情谊。
诗体采用七古,一韵贯通,一气呵成,意气豪放,情景交融,起伏跌宕,挥洒畅达。毛泽东此时正青春年少,已足见无愧诗词大家之风范。
&& 这首诗是在60年后发现的。罗章龙在1979年第10期《党史研究资料》上发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其中谈到了这首诗的“本事” ,首次提供了这首诗的全文。
可能是觉得有负故人厚望,罗先生把原诗中的“世事纷纭从君理” 一句改做“世事纷纭何足理” 。这一改就把诗人对他的付托改为自负的态度了。从诗文风格、用字,特别是从达意上,连续出现“足萦怀” 、“安足虑” 、“何足理”, 亦与诗人功底不合。研究罗章龙生平的邓伍文同罗老恳谈后,罗郑重予以改正。“世事纷纭从君理” ,是全诗关键之句,应当恢复诗人原意。
有评论者看了罗文所述的一稿,认为这首诗出现了上述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毛泽东当时还是青年学生,诗词功力未深,……语意不免复出,辞意间有未畅”, 实是未知个中原委。
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八年毛泽东的日记中,他为《论理学原理》作的批注中,写了一首《奋斗》诗: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19188152418
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1918819193
苍山辞祖国,
弱水望邻封。
191910553108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唉唉!亲爱的母亲,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遽然:jù rán突然。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只生活53个年头,生下了七个孩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七子存三,这便是泽东、泽民与泽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其余没有存活的是二女两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母亲为了养育我们,尝尽了人间各种苦楚与辛酸。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摧残与磨折,使母亲积劳成疾。遘:gòu 遇。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那经历的千千万万啊,将会让我们心中永远悲痛!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我们今天能说些什么?只有两件大事可谈: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一就是母亲那伟大的德泽,一是母亲的急恨不平。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母亲啊,你的高风首先应该是那满怀的博爱。高风:高尚的风格。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戚友不论亲疏,家族无分远近,您的恩泽所及,无不感到温暖如春,就像承受着天的覆盖和地的承载那样。复载;天复盖,地承载。原指天地养育及包容万物。《庄子。天地》:“天道复载万物者也。”此处是说,母亲待人很好,一视同仁。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您那恺悌之情与慈爱的光芒,叫所有的人都为之倾心。
恺:kǎi 安乐。和蔼可亲。恻:cè ~隐,极富同情心。庶汇:大众,众多的人。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您感情所到之处,总会使人感觉到那真挚与诚恳。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您既无有待人的一丝虚伪,您更不愿暗地欺骗自己的心。诳言:欺骗人的话。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严肃和正直已经成了天性,人们从没有见过您有半点儿不纯。
整饬:zhěng chì 端谨。严谨正直。诡:guǐ 欺诈。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凡是双手亲过的遗泽,全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手泽:原指手汗所沾润,后借指先人的遗物或手迹。这里指亲手。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您的思想是那样的精密,感情和理智界限是那么分明。劈理分明:非常明事理。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没有什么能超出您精明的筹算,没有什么能逃过您智慧的眼睛。事无遗算:事情没有考虑不到的地方。物无遁形:物体没有看不到的地方。两句均指看问题全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您爱好清洁的习惯,传遍亲戚家族与乡邻。风:习惯。戚里:亲戚邻居。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您一尘不染,从表至里,自身到心。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您有伟大的人品,您象神明的化身。如在上焉:好象在天上的神明一样。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至于母亲怨恨不平的,是身为三纲之末的妇女。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悲伤哀痛,莫此为甚。卓:突出。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这难道也是天意?这难道竟是人情?像大地角塌陷一个角落,再也没法填充!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再说儿辈,虽一一次第长大,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但像果实未熟,半黄半青。如果:好象果实。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您在病中还拉着我们的手,最令人心酸肠断的。
揽手:拉手。酸心结肠:形容悲痛至极。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是您呼唤着儿辈的小名,一心希冀的,是儿辈都能好自长成。
但:只。务:务必。为良:做好人。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还有您牵挂着那些亲朋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您不忘他们一向的关注,您记住他们曾为您劳辛。
或:有的。劳瘁:辛苦劳累。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年轻不分大小,关系不论亲疏,您一心只望能一一给以应有报酬。
赉:lai 赏赐。报赉:回报,给予。报答赏赐。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所有这些回忆啊,无不体现出您慈爱的光辉和崇高的德性。
总兹所述:总之所说这些。兹,此,这些。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我们今知母亲的心理,誓愿以之作为典范,永不背离。
悃忱:kǔn 诚恳,诚实。真诚情意。则效:仿效,“君子是则是效”,这里有学习、继承之意。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至于母亲生平希望所没实现的,我们定将弥补不遗余力。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母亲的慈容就象仍在眼前,母亲的神灵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心将怎样也不再离弃。念兹在兹:是说心诚,思想上以为神在此,神就在此。这里是说,想念您在这里,您就在这里,即念念不忘您。越:消散。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您养育我们的大恩象黎明的霞光,象温暖的春曦。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鸣呼吾母,母终未死。
呼唤,亲爱的母亲,您的身子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内心。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您的形体虽不再存在,您的仙灵却万古如生。隳:hui 坏,腐,毁坏。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我们活着一日,便会报答您的一日;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我们生的时光,即是报答您的时光。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我们的话似乎说了许多,实际要说的话儿更长!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提要说了个大概,多少琐细事情将永远叫我们不忘!挈:提出。大端:大要。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现在正举行家奠,母亲啊,请尽此一杯。
奠(dian)用祭品向死者致祭;觞(shang)古代称酒杯。这里指用酒祭奠。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以后我们还有多少话语向您倾吐,正象时间的流水一样永远无法收藏!
与日俱长:与太阳一样长久。
慈爱的母亲,请您享用酒食。
尚飨:祭文常用结语。意思是请您享用祭品。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恋容何处寻
1919714500035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
何必安分守已,不做土匪强盗!
注:作者目睹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 被杀,义和团惨遭八国联军镇压,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执掌大权,安享尊荣,为所欲为。十六、七岁的徐特立感到是非颠倒,于是书写心中之愤怒。
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非同泽柳新梯弱,偶受春风即折腰。
徐乾注:“徐老28岁时去长沙赴考试,初试考取发榜,隔壁同赴考的某人素不相识,见榜后敲门报喜。但当时徐老没有钱交复试的考卷费,某人即送钱给徐老。徐老初甚感激,但想到‘受恩多则立朝难’, 受私恩就不能秉公理,故作此诗自诫。”
刘过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
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赏析&&&& 此词写于嘉泰癸亥岁(1203),词题中的“辛承旨”即大名鼎鼎的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但辛弃疾进枢密院都承旨在开禧三年(1207)秋,“未受命而卒”,当时刘过(字改之)已逝,这个题目很可能是后人追改的。《宋六十名家词•龙洲词》又题作“风雪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似更可信。当时,刘过正在中都(杭州),“辛稼轩弃疾帅越,闻其名,遣介招之。适以事不及行。作书归辂者,因效辛体《沁园春》一词,并缄往,下笔便逼真”(岳珂《H史》)。这些背景材料可供我们理解参考。&&& 词中共涉及五个人物:南宋刘过、中唐白居易、宋初林逋、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正式露面的乃前四位。中唐的白居易在长庆元年后乞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北宋的苏东坡则在王安石新政时,出为杭州地方官。两人均有大量勤政惠民之举,西湖上的白堤、苏堤就是最好的见证。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才子,他们也留下了许多歌咏西湖的佳作。而林逋一生隐居孤山,梅妻鹤子,风骨高洁,亦广为后世称道。这年代相差几百年的文人怎么就凑到了一起,还热烈地讨论呢!&&&& 其实,开篇“斗酒彘肩”就已悄悄地把时间抻到了秦末。彘,读“质” 音,猪。《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斗卮酒、生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其生猛之态博得项羽赞叹,也给表现软弱的刘邦挣了面子。这个武士的行为被挪移来,用于刘过意欲访稼轩。试想,携斗酒彘肩,冒满江风雨,会心仪之友,几多豪放,几多潇洒!谁知路遇几个老顽童,硬是“驾勒吾回”,要同游西湖,还各自振振有辞。如前所云,刘过此词乃有意“效辛体”,其特点之一就是:大量化用前人成句和典故。辛弃疾之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意境;无论经史子集俱可为我所用,手法高妙,也使词的风格愈加多样。刘过仿辛词化前人成句,虽然这样做容易被讥为“掉书袋”,但只要运用得好,表现力自非同一般。“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句,即出自苏轼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盐骱任髯樱ㄅㄗ弊芟嘁恕薄S倘缥骱∠蠹牵胱磐γ溃涫滴奚踔氐悖杂谑档赜卫乐傅家庖宀淮蟆S谑牵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真是不客气。杭州美景曾屡人白居易笔下,像《钱塘湖春行》、《杭州春望》、《余杭形胜》、《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等等均脍炙人口。据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之评注,白居易很欣赏灵隐寺、天竺寺一带风光,“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几句就出自他的《寄韬光禅师》,其诗曰:“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看来,白居易抓住了一个景点,但是否上上之选?西湖土著林和靖果真不以为然,“暗香浮动,未若孤山先访梅”。谁不知道他吟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呢?时时念念不忘,对梅花可谓爱之入骨。他还很会做思想工作,且听:“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真是安了刘过的心。结句紧扣题目和开头。全词虽游戏三昧,打破常格,内部组织仍井然有序。从词中,我们也可看出刘过效辛体的另一特点,即语言流利洒脱,富有生趣。
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诙诡绝妙,应是刘词的样板: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小小酒杯也能解语,真是奇妙。刘过虽没有像辛弃疾这样把物拟人化,但写古人神貌如在眼前,亲切入味,不能不说有语言组织之功。&&& 辛、刘两首《沁园春》自由恣肆,新奇而不荒谬,其艺术夸张手法有合理的现实基础。辛词其实是作者自言自语,将心中所想形诸笔墨。刘词更有故事性,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虚一实。访稼轩是事实,却放在暗里写;游西湖明明是虚构,却说得煞有介事。出场人物时空倒错,只因同为西湖风光的鉴赏家,就走到一起来了。在词中,白居易、苏轼、林逋、辛弃疾和刘过完全是平揖宾主,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豪放与自信。不过,这种安排对古人来说,真是一种幽默兼调侃,在词坛上实不多见。刘熙载说:“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艺概》卷四)评价可谓恰当。用这样的词来解释未能访友的原因,只怕文人看到都会哈哈大笑,并且遗憾:我怎么不在场?
昨夜江边春水生,朦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汀州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戌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老城图
―五古《挽易昌陶》、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七律《和周世钊同志》示读
第三章&& 爱 情 诗 篇
19201896193635
1920 27191901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因离愁相思之苦,思绪如堆,置于枕边,犹如“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是至今仅见的毛泽东两首爱情诗词的最早一首。作于和杨开慧婚后大约半载之久。显然是写新婚暂别,枕上思念之情。
上阕开篇使用一“堆”字,即见愁肠满腹,再加“翻波浪”一语,更是思绪万千,难以自制了。于是辗转无眠,倍觉夜长,只得“披衣起坐数寒星”,显得何等寂寞无助相思之苦。
下阕写终于盼到拂晓,却百念俱灰,惟有“离人”的倩影在眼前浮现。此情望天,又只见“一钩残月向西流”,人到伤情处,又怎能不抛眼泪啊!
离愁别恨,儿女情长,本属人之常情,然毛泽东竟写得如此愁肠百转、缠绵悱侧、浓情哀婉、感人心扉,却是我们未见此诗之前不曾想象的。这使我们不禁想到诗人关于“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诗歌主张,更想到“无情未必真豪杰”的至理名言。
361957119611973
1923122631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横塘南北埭西东,拄杖飘然乐未穷。农事渐兴人满野,霜寒初重雁横空。参差楼阁高城上,寂历村墟细雨中。新买一蓑苔样绿,此生端欲伴渔翁。&&&&&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这是一九二三年毛泽东因革命需要离开长沙时,写给爱妻杨开慧的一首别诗。写离愁别恨,抒真挚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所见的两首之一,称得上是一首长歌。
词意委婉曲折,荡气回肠崔人泪下,却又志高意远,足见共产党人亦是血肉之躯,亦有与常人相同和相通的情感。所不同者,只是他们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这也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当代诗人而区别古代诗人之处。
上阕开句即写“挥手”告别,是因为不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接着对“眼角”、“眉梢”、“热泪”的动情描述、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前番“误会”未说内容,但显出大丈夫气概,只看作过眼烟云而已。你我人间知已,上天不是可以作证吗?
下阕再回到送别的路途情景。清晨霜重,残月凄清,夫妻难舍难离,举步难挪。突然“汽笛一声”,夫妻行将天各一方,然而,诗人的革命理智此时压倒了“断肠”的伤感,以“凭割断愁丝恨缕”与妻子共勉,并共同展望着像“昆仑崩绝壁”,“台风扫环宇”那样伟大的革命风暴的到来。那时夫妻再比翼齐飞吧!
全诗将夫妻情和战友情交织和融汇在一起,达到了情深意笃、感天动地的境界。
193719789919969
& 19231123124020074219231123200732342084192210241952
&&&&&&&&&&&
19218192251923199732899
19271928618
193011141190111629
叙的手法,具有一种内在的感染力,极具艺术魅力。
1957511 19331933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
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底事:底,犹言这。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
轻盈地飞扬到九重天上去了。轻肠:轻轻飘扬。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蛾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九五七年,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将怀念丈夫柳直荀烈士的词寄给毛泽东。四个月后,毛泽东赋此词作答。这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开篇直抒胸臆,道出“我失”与“君失”,彼此共同的心情。一个“骄”字,更是饱含对爱妻和战友杨开慧的怀念和尊崇。
接着,将“好人死后升天”的传统理念,化为“杨花、柳絮”的美好形象,高高地升上九重霄。于是人民熟知的月宫美神,与人间的忠烈英魂在天际相会。“吴刚捧出桂花酒”喜迎贵宾,“寂寞嫦娥”舒展广袖为忠魂献舞,整个“万里长空”都热闹起来。
忽然,高潮突起,动地惊天的喜讯传来,祸害人间的恶魔已被打倒。人间天上兴奋沸腾,喜泪倾盆,如雨而下。
这何止是烈士亲属的感情,更是整个被压迫人民情感的形象集中和艺术再现。堪称是一曲融汇着对爱侣与挚友深情缅怀,对革命英烈热情赞颂的浪漫而壮美的交响乐。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九嶷山上白云飞动,一对姊妹女神借着轻风从苍翠的峰峦飘然而下。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又名苍梧山。《史记. 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二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帝子: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同嫁舜帝。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明李氏诗:明月不知沧海暮,九疑山下白云多。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过去,她们的热泪使斑竹布满千滴泪痕;今天,她们以万朵红霞作为斑烂的彩衣。斑竹:有斑纹的竹子。又称湘妃竹。晋张华《博物志》:“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清洪升诗: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 &洞庭湖水涌起滔天白浪,长沙友人高唱动地诗章。洞庭湖在瑚南省北部。长岛即橘子洲,代指长沙。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首七律,名义是写给相知友人的酬答诗,实则远远超出了一般酬答诗所包含的内容、思想和境界。
全诗逸兴湍飞,诗情画意,丽词华章,既蕴含着对故友亲人的深情厚爱,又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激情赞颂。
诗的前四句,以“九嶷”的山色奇景入画,以“帝子”堕于湘渚的神话入诗,引出“斑竹泪”比喻对亲友牺牲的哀恸。然后,急转直上看“红霞万朵”,象征对美丽英灵的赞美。诗人在壮丽山河、历史典故和故人往事中,出神入化,自由翱翔,尽情抒怀。
诗的后四句,诗人回到现实,直写“洞庭波涌”、“长岛人歌”、惊天动地的时代画面,又似乎在隐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题旨。意犹未尽,于是才有“梦廖廓”这样更广阔的希望和憧憬。最后,迸发出“芙蓉国里尽朝晖”这样绚丽灿烂的传世佳句。
197812291979
1975190111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西边。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传说,唐吕洞宾曾居洞内修炼成仙,故称仙人洞。
劲松:刚劲挺拔的青松。
乱云句:随意奔腾的云涛急速飞过,仍然是那样从容不迫,镇静自如。从容,指飞渡的乱云。
这是一首关于庐山仙人洞的题照绝句,是一首风景诗。
仅仅二十八个字,便把庐山悬崖上仙人洞的景色描绘出来了。
但我们通过呈现在眼前或意念中的具体形象,能领略更深更远的感悟。
一幅庐山仙人洞的风影照,必然如实地摄下周围远近的景物。然而,诗人的视线和笔墨却聚集在劲挺在仙人洞上的石松。
它头顶着浓重的暮霭,应对着“飞渡”的“乱云”,自然还包含寒冷的晚风,显得那么坚强而又“从容”,或者正因为“从容”,才更衬托出坚劲。
这难道只是写石松的风貌吗?不,这明明是拟人化地赞颂石松之精神。顺着这一思想延伸,才能攀登上“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崇高境界。颌领略这一金顶质语言的哲理光辉。
关注一下题诗的时间,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派的反华大合唱甚嚣尘上,国内又连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致使某些人失去信心。毛泽东此时写此诗,当然表现了他的主观寓意。客观上也己证明这首诗的发表,在给予以中国广大读者以巨大艺术感染的同时,对振奋民族精神,也产生了莫大鼓舞。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188910206191021121192519596253240
知识拓展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u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干行.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选&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释 ①鹊桥仙: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其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以为名;八十八字者始于柳永。此调多咏七夕。 ②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花样来。这句写织女劳动的情形。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 ③飞星传恨:飞奔的牵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闪现出离愁别恨的样子。 ④金风:秋风。秋,在五行中属金。玉露:晶莹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⑤忍顾:不忍心回头看。 ⑥朝朝暮暮:日日夜夜。这里指日夜相聚。译文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西厢记. 第一折句王实甫九曲风涛何处险,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正似弩箭乍离弦。毛泽东有手迹书写上述全部。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今译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
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
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
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毛泽东曾手书此书,并将诗中的“芦芽”误写为“黄芦”。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风急天高猿猴悲啸哀鸣,渚清沙白鸟飞回。&& 洲清沙白水鸟盘旋往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无际枯叶萧萧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奔腾不息长江滚滚而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年流落在外,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多病孤身独自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世事艰难两鬓频生白发,潦倒新停浊酒杯。&& 穷困潦倒新停浊酒酒杯。注释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听到惊喜得热泪洒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回头再看妻儿哪里还有愁容,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发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白天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光明媚正好和我作伴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马上乘船从巴峡穿越过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就是洛阳。注释 &&&&&剑外:剑门以南称剑外,即蜀地。蓟北:河北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根据地。即从二句:回乡路线,从巴峡穿过巫峡,由水路直下襄阳,然后再由陆路到达洛阳。
第四章&& 建 党 初 期
192175716151126
188919381921. . 1938 1956
192611735106339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月岁稠。
1911192312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远在一九二五年,一位高俊的湖南青年,立湘江之滨橘子洲头,以深沉的哲思和诗人的激情,向苍茫大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千古一问。他的身影从此深深地镌刻在中华大地上。他的名字毛泽东,也和他的诗词与伟业一起在人民中广为传诵。《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的代表作,它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年轻战友们,在长沙度过的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这首词抒情言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却情在景中。开篇“独立”二字,即显超凡脱俗,接着尽情展现诗人心目中的锦绣山川万物生机,然后异峰突起,“问苍茳大地,谁主沉浮”,既是顺理成章,又极具唤醒民众之深意。
下片融景入情,追溯往事,回忆以诗人为首的一群革命青年指点江山、击水飞舟的激越情景,使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溢于言表,从而与上片末句的提问前呼后应。
古人云:诗品见人品。该诗既写出了江山之秀美,更道出了理想之壮美,也就显出作者兼有诗人与哲人共有的气质美,胸怀天下的人格美。
毛泽东填此词尚不到32岁。这首词的艺术成就说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词这种体裁的驾驭,已经非常娴熟。
19241219253275200
1925828192349
192671926124111927342759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革命高潮与革命危机并存同在,毛泽东此时登临黄鹤楼高瞻远眺胸怀天下心潮澎湃,提笔写下了这首沉雄大气之作。
上片写景,“茫茫九派”,“沉沉一线”,莽莽苍苍,一个“锁”字,尽收眼底,纳于胸中。
下片言情,巧妙地隐寓了黄鹤之神话和唐代诗人崔颢所写《黄鹤楼》的名诗,又赋于现实的新意。倚栏把酒,面对滔滔江流,一个“逐”字,更是抒发了诗人心底万丈豪情和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黄鹤楼乃江南名胜,历代骚人墨客无不登临题咏。然自崔颢题诗之后,就连诗仙李白也叹服却步,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毛泽东则用比崔诗更少的字句,写出了大气磅礴的境界,足见诗人的深厚功力、独特视角和巨人品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660&tang ta&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5000105000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一九二七年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在蒋介石、汪精卫先后于四月和七月发动反革命叛变的危险形势下,中共中央紧急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立了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反革命,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如果说毛泽东于这年九月九日领导的秋收起义,是拉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那么毛泽东挥笔写下的这首词,则是武装革命的序歌。
上片四句,将工农武装的称号、旗号、起义的地点、行动的紧迫性和进攻目标作了诗语的精炼概括。
下片四句,则形象地反映了农民暴动的阶级基础和土地革命的必然要求。
秋收起义犹如在黑暗笼罩中的霹雳闪电,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
1927192731928312.6
1922121160
1927427592911
1928618711
注:作者以浩瀚磅礴的气势,歌赞了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注:这是至今看到的董老的最后一首诗。九十初度,实际上是89周岁。五朝,指清朝、民国初元、袁世凯纂国、北洋军阀割据、蒋介石纂权。伐柯,《诗经》:“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意为不断前进。郭沫若于1977年3月曾赋诗赞誉董必武:
革命功高誉未过,九旬寿考靡蹉跎。
由来乱世多人杰,夙与导师共琢磨。
创党开天澄广宇,新民建国启先河。
发扬马列垂型范,万代后昆执斧柯。
注:时作者年方14岁。瞿秋白出生时发际呈双螺旋形,故名瞿双,后改名霜或爽,诗中“霜痕” ,即是自谓。
注:其母金衡玉江南才女,因家境清贫,负债累累,于1916年正月初六撇下爱子服毒自尽。当时瞿家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境况十分凄惨。
注:1932年作者居留上海时,曾将此诗书赠鲁讯,原注说:“此种颓唐气息,今日思之,恍如隔世。”而此时正是作者被王明等人排挤出中共中央的时候。尔后秋白同志重返中央苏区,担任人民教育委员。1935年6月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慷慨就义。
注:全诗正面揭露和怒斥独夫民贼蒋介石。
“黄金国”指美国,“乌托邦”指法西斯希特勒的德国。
注:殿阁,指颐和园里的仁寿殿、佛香阁、排云殿、德晖殿等。帝京,即北京城。阿房,指1888年慈禧太后做寿时,把国家建设海军的经费500余万两白银和其他款项用来修建颐和园。
注:天问即郭厚庵,李大钊的友人,当时在反袁世凯的军中。
注:蒋卫平是一位坚定的爱国志士,李大钊的友人。
1910年前后,在东北渡河时被沙俄杀害。
金粉泪五十六首
放弃燕云战马豪,胡儿醉梦倚天骄。
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
长城以外非吾土,万里黄河惨澹流。
还有长江天堑在,贵人高枕永无忧。
凛凛威风御史台,三光荫下集群才。
狐狸暗笑苍蝇拍,心眼歪时嘴亦歪。
党权为重国权轻,破碎山河万众惊。
弃地丧权非细事,庙谟密定两三人。
严惩鸦片不容情,高坐唐皇国法尊。
为免欠呻频掩袖,好将烟泡暗中吞。
自来亡国多妖孽,一世兴衰过眼明。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
注:南京,旧称“六朝金粉之地” 。此五十六首诗,是陈独秀于
民国二十三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1932.10――1937.8)写成的。
老少不分都一般,大家嬉笑赋关关。
花如解语应媸我,人到白头转厚颜。
注:陈晚年流寓江津,景况萧条,仍随遇而安,有盎然风趣。
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
注:化用南宋陈亮的“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而来的。
赠刘海粟联
行无愧作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赠程里鸣医生联
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在半开时。
注:陈在江津鹤山坪居住时,写给说他是“半截子革命”的皖籍同乡的。
欢迎陈独秀出狱
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竟战不胜真理。
什么监狱什么死,都不能屈服了你;
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
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
有许多的好青年,已经实行了你那句言语:
“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
他们都入了监狱,监狱便成了研究室;
你便久住在监狱里,也不须愁着孤寂没有伴侣。
武汉形胜图
―《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游泳》示读
湘赣边界图
―《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示读
第五章&& 井 冈 山 诗篇
1061001000
11地区派毛泽覃(化名覃泽)到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毛泽东留毛泽覃在井冈山工作,并派专人到朱陈部联系。
192711910 19283
192852000282930313233
192861871119291
19285261812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周围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轰,报道敌军宵遁。
25828293031
一九二八年& 月,在黄洋界战斗取得胜利之后,毛泽东以昂扬激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填词志兴。
此词牌属小令,仅八句五十个字,却全景式的勾画出一场著名战例的宏伟场面。
上片以“山下”和“山头”对仗,由敌而我,从以“围困万千重”衬托“岿然不动”,表现红军如铜墙铁壁,不可战胜之英雄气概。
下片以“早已”和“更加”对仗,呼应上片,由我而敌,由“炮声隆”到“敌军宵遁”,不仅宣告了红军的胜利,而且漫画出敌军乘夜逃跑的狼狈相。
该词的突出特色是,敌我对比形象鲜明,造语平实,意境高远,如脱口而出,一气呵成。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这组词是“在马背上亨成的”,是一曲戎马倥偬,血与火凝成的战斗史诗。
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直忙。
19299211011
一九二九年秋,国民党新军阀重开战端,祸国秧民。红军乘势进入闽西,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毛泽东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对革命形势发展的喜悦心情,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写敌,充满了憎恶。一个“重”字,指出战祸频仍;一个“洒”字,说明冤孽遍地。然后借助“黄粱”典故作结,暗喻敌人美梦必然破灭的下场。
下片写我,喜不自禁。一个“跃”字,表现革命运动发展之迅速;一个“直”字,更写出雷霆万钧之声势。继而对称上片,再借《南史?朱异传》,梁武帝称国家犹若金瓯之典故,说祖国因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好象把“金瓯”打成碎片,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把一片片收拾起来,以“分田分地”为“收拾”山河作了形象的诠释。
该词看似平常叙事,实则妙语奇用,造成两种截然不同之语境,是为其主要特色。诗人对锻字炼句的功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928192934819304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佳节,毛泽东正在闽西的征途中。
此词是一首描写战地风光,抒发革命豪情,且蕴含哲理光辉的典范之作。
上片开篇,是“易老”和“难老”,道出人生有限和宇宙无穷的自然规律,是揭示而非嗟叹。进而说明“岁岁”和“今又”的区别,尤以“分外香”三字,超出了常人感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对于同一事物的特别情感。
下片似断还续,不但承应前意,而且更加升华。古人向以“伤春”、“悲秋”著诗,不是“萧瑟”便是“寂愁”。而毛泽东却以一个“劲”字,形容革命形势发展之猛烈。又以“不似”、“胜似”,似叠非叠的词语,表现了客观自然与主观感受的辩证关系。尤其是末句,可谓妙笔生花。“霜”字应理解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与其说是赞美秋天,不如说是展示了革命前途的远大光明。这正是“意在言外”,“好诗在诗外”的最佳佐证。
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景红旗如画。
1203637802120
这象一幅画,又似一帧小品,却透出一种开阔大气的壮美。这首词的历史背景是前首重阳的延续。毛泽东转战闽西赣南的途中,写下这篇小令。
这首仅有六句三十三字的行军小诗,用语平实无奇,却显示出雄壮的气势和丰富的容量。
“宁化、清流、归化”,这前一句写的是征途的地名;“路隘林深苔滑”,描写了行军的环境。虽是如实写来,但短语的结构、韵律和进行曲的节奏,展现了红军东征西伐斩关夺隘的英雄形象。
三、四两句,指明“今日”,也即元旦的行军路线和目标,酷似一幅行军指路图。一个“直”字让人想到一往无前所向无敌。
第五句“山下山下”,一句两顿,巧用叠字,起了咏叹的效果。
笫六句表面上是写“红旗”,实则象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绘出了土地革命如火如荼无比壮阔的历史画面。
炉诗话》语)
1929151019291126 12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和前一首词《如梦令?元旦》时间相近,可以说是姊妹篇。
所不同者,一是行军环境,前者写隐蔽行军,“路隘林深苔滑”,后者写“雪里行军”,风雪迷漫:二是行军目标,前者是写战略转移,越过武夷山去赣南,后者是写主动进攻,“十万工农下吉安”,豪放自然,一语道破行军方向。
然而,两首词相比,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前者结语重在写意,后者结语重在写实。二词都充满着战斗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表现了红军队伍雄放豪迈、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如果说两首词就象两幅绘声绘色、场面宏大的军旅画,那么前一幅是不畏山道险阻,后一幅则是顶风冒雪进军。此词不仅表现出毛泽东作为大诗人的豪情,更体现了他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气魄。
1930225224101930
19141927192952001930193219491986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
1898193119277193110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描述了为时一月,横跨湘、鄂、赣三省的革命战争。气势震天撼地,画面斑烂壮阔,读来让人感到纵横捭阖,回肠荡气。
上片前两句,以“天兵”征“腐恶”,形象地指明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胜性,又蕴含着红军的自豪感和对敌人的蔑视。三、四句以“一角”衬托“一片”,以“偏师”概言“全军”,既显出“红”的壮丽,更写出“重”的份量。最后,以称赞红军将领黄公略的功劳作结,让我们想象到诗人主体调动三军,运筹帷幄的统帅形象。
下片前二句,将“百万工农”席卷三省,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革命狂潮跃然纸上。紧接用悲歌动地、狂飙震天的结句,象征着席卷山河、囊括环宇的革命大好形势。四句一气呵成,如闻千军万马、奔腾之声,构成一曲气冲宵汉的无产阶级革命正气浩歌。
1930611,,&&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01210 123090001.51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竹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57007005163015
这两首曲牌相同的词,是描写中国工农红军,接连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大围剿的胜利凯歌。合起来欣赏,就更能体会到这两次战役的有机联系,从而全面展现它史诗般的广阔背景和宏大场面。
毛泽东的诗词,严格依谱,合辙押韵。这两首词惟在标点使用上小有区别。前一首上下片,均断在第二句,为常用句式。后一首上下片,均断在第三句,是因为,上片二三句是指敌军,下片前三句是指红军,而不能从中切断。由此可见,毛泽东填词,虽极讲究格律,但主张内容不为形式所限。
更值得指出的是,前一首结句“不周山下红旗乱”,开创了死典活用、推陈出新的范例。将神话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赋予了革命造反的新义,以“不周山”隐喻“三座大山”,而红旗飞舞,象征着熊熊的革命烈焰。恰如郭沫若所评,好象在中国的神话世界高擎起一支火炬。
2051670005000
157003000020000
2000001931531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5019291210800
1932619332
一九三三年夏,红军击溃蒋介石第四次围剿取得胜利之后,毛泽东重过大柏地,目睹革命根据地兴旺发展,欣然命笔。
词一开头,便展开了一幅七彩斑烂的美景。紧接第二句更显示了想象之神奇,顿使一种静态美翩然起舞,再看雨后斜阳,伴以云卷云舒,使得苍翠欲滴之关山时隐时现,真可谓诗中有画,静中有动,出神入化。
因是旧地重游,继而转入回忆。当年红军在此与敌鏖战,前村壁上尚有累累弹痕为证。然而在胜利者的眼中,“弹洞”被视为“装点”,“今朝更好看”,便成了革命者感情的升华。这是毛泽东擅以旧体诗词表现新内容,抒发革命浪漫主义审美理想的精彩杰作
1931323330“”915173125021250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郁葱葱。
红军在转战征途中,东奔西突,夜宿晓行。毛泽东这一首词借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了革命战士的满腔豪情,是一首句佳意美的绝妙好词。
前四句,先点出未晓“欲晓”的特定环境,进而发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骄人之语,表现革命者不畏艰苦跋涉,青春不老,坚信真理,朝气不衰的精神境界。然后以“风景这边独好”的结语,明赞会昌城风景之美妙,暗喻赣南苏区之大好革命形势。
&后四句,诗人与战友屹立会昌高峰,眺望东溟南粤,指点山川壮美,以“更加郁郁葱葱”与“风景这边独好”前呼后应,展示了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光辉前景。
应当特别指出,毛泽东写这首词时,正值党内第三次左倾路线占据统治地位,自身正处于政治逆境中,仍对革命前途抱定信心,足见诗人品格之崇高伟大
1933227-285259321-2211911
19339100550928(),
1900141917101919819281932
193111197699
毛泽东是真正的军事家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0余万人伤亡,两城夷为平地,日本帝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国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是连美国前总统也不知道的最高机密。一炸足以震乾坤!世界几乎被炸懵了。核武器具有物质破坏和精神震慑的双重作用。
毛泽东不信这个邪。
他批评博古与《解放日报》的报道,不该写成 “所有生物被烧死,该城大火弥漫,高达四万英尺”的标题,是胡说八道,没有共产党人的立场,是政治性的原则错误,宣传恐怖,吓唬人!把报纸扔得老远。
1946年8月6日,他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这是世界性的历史名言。
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0月11日,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等于对中国实行核保护。
整个50年代,新中国的多事之秋,美国对中国四次核威胁。
一次是1950年12月15日,美军退到三八线以南,当局一片惊恐,节节败退的麦克阿瑟请求在朝鲜扔原子弹,阻止赤潮西进,杜鲁门也扬言“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第二次是1953年3月,美国人已付不起人员伤亡的惨重代价,坐上白宫交椅的艾森豪威尔恫言使用核武器对付毛泽东的“人海战术”。
这两次美国顾及苏联,不敢下实施核攻击的最后决心。
第三次和第四次都是台海危机,1955年1月18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8年8月23日晚6时30分,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马祖。美国人讲,核武器不仅是战略武器,也可以用于战术目的。言外之意,要对红色中国进行一次核战争。
毛泽东的回答是:“发展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首长们听了钱三强、李四光讲核物理和铀矿地质学,讲原子弹的原理。作了用仪器探测铀矿石的操作表演,仪器接近铀矿石发出嘎嘎响声,大家高兴地笑了。毛泽东高兴得请了三桌酒,破了四菜一汤的规矩,上了六个菜,斟了一杯红葡萄酒,站起来举杯大声说:“为我们原子弹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
赫鲁晓夫首先反对,他说:“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有我这个核保护伞就行了,无须大家都来搞它。搞那东西费钱费力,不能吃,不能用,生产出来还得储备,不久又过时了,还得重造,太浪费了。目前你们还是集中力量搞和平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为好。”
赫鲁晓夫也搞核威胁:“亲爱的毛泽东同志,在原子弹面前,谁的军队多,谁的炮灰多军队只是一堆肉,一堆灰!”
毛泽东掷地有声:“就算是死一半人,剩下的一半还可以在废墟上重建我们的家园!”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以“争取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为理由,提出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撤走1292名在华的苏联专家。
记住“国耻”,研制原子弹工程定名为“5962工程”。
三年困难时期,高层有人主张“暂缓”发展导弹核武器,理由是六亿人口吃饭穿衣艰难,国家急需输血,怕增加国家负担,影响经济复苏。
争论相当激烈。周恩来决心搞下去。老帅们说:“卡紧脖子少吃几口,也要继续搞下去。陈毅说:“当了裤子也要搞核导弹。”林彪说:“要上,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出来,架在火上也要把它烧响!
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在力争1964年或1965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963年12月成功进行了聚合爆轰中子试验。
1964年秋,中国第一颗用于实验的原子弹装配出来,但进行试验要冒着遭受外来打击的风险,中央专委制定两种方案,一是发展技术暂不试验,二是不怕威胁尽早试验。毛泽东一锤定音,“要尽早试验。”中共中央决定,1964年10月进行首次原子弹实验。
此间,美国人欲对中国核武器设施实行“绝育手术”。1963年1月22日,肯尼迪说,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重点就是对付中国。企图美苏联手,争取军事行动,迫使中国放弃核试验,赫鲁晓夫拒绝了。又准备对罗布泊试验场实施空中轰炸,或叫蒋军轰炸,经过权衡,政治和军事风险太大,没有行动。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毛泽东说,要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知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了“内爆”型。所谓内爆型是将大量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使内心里的核材料产生裂变,释放大量核能。但是困难的问题在于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中国的科技人员解决了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同步聚焦,即炸药同步起爆,能量完全压向内心。而且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235也于1964年初研制成功,并经上百道工序,具有真才实学的行家里手加工得完全合格。
中国的原子弹相当于几万吨TNT炸药威力,产生的地震波,绕地球转了好几圈,远在万里之外的国际权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观测台也测到了它的存在。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语)
四言韵语?筹军饷布告
一九二七年秋
共产党军,打富济贫,要筹军饷,只问豪绅。
限他三日,筹好洋银,贰千元款,送到本军。
减少军款,倾屋烧焚。
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
一九二九年一月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
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民福用睢
平买平卖,事实为证,乱烧乱杀,在所必禁。
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
白军士兵,饥寒交并,小资产者,税捐极重。
洋货越多,国货受困,帝国主义,哪个不恨。
国民匪党,完全反动,口是心非,不能过硬。
蒋桂冯阎,同床异梦,冲突已起,军阀倒运。
饭可充饥,药能医病,共党主张,极为公正。
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
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
军队待遇,亟须改订,发给田地,士兵有份。
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为,可以不问。
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税苛捐,扫除干净。
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馀皆不论。
对待外人,必须严峻,工厂银行,没收归并。
外资外债,概不承认,外兵外舰,不准入境。
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
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
国民政府,一群恶棍,合力铲除,肃清乱政。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命政权,为期日近。
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
&&&&&&&&&&&&&&&&&&&&&&&&&&&& 军&& 长&& 朱德
&&&&&&&&&&&&&&&&&&&& 党代表& 毛泽东
公历一千九百二十九年一月
六言韵语?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布告
一九三零年十二月
段谢刘李等逆,叛变起于富田。带了红军反水,不顾大敌当前。
分裂革命势力,真正罪恶滔天。破坏阶级决战,还要乱造谣言。
进攻省苏政府,推翻工农政权。赶走曾山主席,捉起中央委员。
实行拥蒋反共,反对彻底分田。妄想阴谋暴动,破坏红军万千。
要把红色区域,变成黑暗牢监。丹乃取消两派,乌龟王八相联。
口里喊的革命,骨子是个内奸。扯起红旗造反,教人不易看穿。
这是蒋逆毒计,大家要做宣传。这是斗争紧迫,阶级叛逆必然。
不要恐慌奇怪,只有团结更坚。打倒反革命派,胜利就在明天!
六言韵语?苏维埃政府布告(摘录)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军阀豪绅地主,到处压迫穷人。利用国民政府,要捐要税不停。
地主白占土地,厂主垄断资本。大家要免痛苦,只有参加革命。
穷人一致奋起,组织工农红军。豪绅地主土地,一律分给农民。
免除苛捐杂税,都是有吃有剩。工人每日工作,只做八个时辰。
商人服从法令,生意由你经营。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
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工人组织工会,快同厂主斗争。
大家一致努力,完成中国革命。
七言诗?观梅小吟
一九三二年冬
春心乐共花争发,
与君一赏一陶然。
四言韵语?贺乐能、凤珠团圆
一九三四年七月
十年重逢,喜龙得凤。
历尽劫难,破镜重圆。
&&&&&&&&&&&&&&&&&&&&&&&&& 赠友人
&&&&&&&&&&&&&&&&&&&&&&&&&&&&& 1941年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注:作者为55岁寿辰答刘白羽、杨朔等同志庆贺而作。时朱老总率领八路军,会同游击队和民兵,粉碎冈村宁次13万人马“扫荡”晋察冀边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字乐天。
  (2)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3)二十三年:作者被贬外地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4)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5)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等人。
  (6)翻似:反而像。
  (7)烂柯人:指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8)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一诗。
(9)长(zhǎng):增长,振作。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贬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作者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闽西地区图
―《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示读
中央苏区图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示读
第六章&& 长 征 组 诗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到1935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真间。
十六字令,是小令中字数最少,因而是最难施展的一种,自古至今,鲜有名作。可是到了毛泽东手里,却能以小见大,写出高耸接天的群山、立地顶天的红军,而且写得如此惊天动地、撼人心弦!岂止是难能可贵,简直是今古绝唱。
三首小令,合起来是一幅群山壮观图,但由于视觉不同又特色各异。
第一首写山高之极。“惊回首”的感觉意犹不足,再加咫尺接天之距离而至登峰造极。由此反观前句“快马加鞭未下鞍”,更显红军战士比山还高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写山峦之奇。将群山绵延、层峦起伏动态化状以翻江倒海、万马奔腾,已属奇特,紧接“卷巨澜”、“战犹酣”,更明显是以山喻人,象征千军万马、铁流滚滚的红军长征。
第三首写山峰之峭。峭峰如剑,刺破青天而锋刃无损,这是何等之坚韧!更有甚者,天要塌陷,擎住天的还是山。可以看出,这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前后的坚定信念。这何止是诵咏高山,这巍巍高山正是诗人心中象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洛甫洛甫真英豪,不会行军会摔跤。
四脚朝天摔得巧,没伤胳膊没伤脑
&& 忆 秦 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劲厉,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马蹄声碎杂,军号声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此句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含蓄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
要对长征计划从头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毛泽东在长征中写的七首诗词的第一首,是红军越过遵义娄山关天险的艺术写照,也是毛泽东诗词中惟一具有凄美悲壮风格的词作。
上片描写红军向娄山关进发的情景。西风凛冽,雁声唳鸣,冷月挂天,寒霜遍地。诗人以素描的笔触点染出特定的时间和典型环境,从而为叠句之后疾速的马蹄、呜咽的号声作了渲染性铺垫,以静态的自然景物衬托出铁骑飞奔的红军动态形象,可谓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下片写红军在夺关阵前的豪情壮志。面对如铁雄关,一个“漫”字,既表现了视险如夷的豪气,又流露出对敌人的轻蔑。紧接“从头越”的叠句,既有开创长征新局面的寓意,更有放眼未来的深情。由此可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绝妙结句,决不仅是对暮色晚霞的自然描写,而是展开了对大海波涛般的革命浪潮的遐想和对红军战士血染风采的敬仰。如铁如海如血如椽巨笔力透纸背,可以看见诗人具有何等的宏伟气魄和壮烈情怀。
19352262251935225
218192425262728
19351711517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东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在长征途中,一路边激战边挺进。越五岭,战湘江,占遵义,过乌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风刮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