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的这杏核民间游戏杏核的玩法咋玩来

儿时游戏之弹杏核
这是杏核的又一种玩法。也是无人数限制的,可以“自娱自乐”的游戏!如果纯粹为了玩,是可以分伙的,把大家的杏核放在一起游戏,不论哪一方输赢,游戏完了,杏核要以原有数量返还给个人的!如果有输赢的玩,就是一对一的了,谁赢的归谁,杏核是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增加的!我喜欢把我所有的杏核拿出来,和大家一块玩,其他人只要愿意参加,就都可以一块来玩,不用他们拿杏核!
玩法很简单:就是把所有的杏核都泼撒开;然后选择两个中间距离小一些的杏核,用一个手指的指尖在它们中间横着划一下;接着把手曲成空拳后,把大拇指的指尖,抵压在食指中间一节的前侧面,然后把大拇指紧靠在一个杏核后面,但是不能碰到杏核;接着大拇指的指甲盖用力向下按压,猛然弹到杏核上,让选定的两个杏核碰撞在一起,不能碰撞其它的杏核;然后,就可以取下其中的一个杏核,再找其它杏核,来“两两相碰”;直到把所有的杏核都碰完,游戏结束!其中:手指在划线的时候,碰到杏核;选定的两个杏核,没有相互碰到;取杏核或者在弹杏核的时候,碰到了其它的杏核;连续碰撞了两个以上的杏核;碰到不是选定的杏核上,都是“违规”的“行为”,就要换人游戏了。还有一种玩法,叫“隔山打”,是选定三个杏核,隔着中间一个杏核,进行两边杏核的击打。
玩有输赢的游戏时,是以每个人出杏核的多少,来决定游戏先后顺序的,出杏核最多的人,是第一个进行游戏的,以下依次类推。如果有出同样杏核的人,他们就用“竞老大”再决定一下顺序,然后排出最后的游戏顺序后,大家就依次游戏了。游戏是在瞄准好“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击打的,要做到稳、准、狠,准确率要高;取杏核的时候,要轻、快、稳,一定胆大心细,干净利落,这样“拥有”杏核的比率才能更高!
&弹杏核的手法有几种,现在介绍一下:“基本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弹,具体做法见上面的弹法。“食指弹法”,就是把食指的指尖,立放在一个杏核的后面,然后将手指向下抵压着,猛然弹到杏核上,使选定的杏核相碰。“吊”,就是将食指向前搓开一点,放在中指上面,使两个指尖在同一条线上,大拇指放在食指尖上,接着把手指尖放在一个杏核后面,然后,食指和中指用力摩擦一下,猛然将中指弹到杏核上,让选定的杏核碰撞;这个方法,在杏核隔离远一些的情况下运用,如果掌握的好,准确率极高。“挑”,就是用大拇指或者是食指的指尖,尽量放在靠近杏核的底部位置,然后用指尖用力把杏核挑弹出去,使杏核在“空中”成抛物线,下落到选定的杏核上;这个方法,应用在距离远,旁边还有一个杏核紧相邻的情况;还有玩“隔山打”的时候应用。
这是个和缓的大众游戏项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儿时玩的游戏,户外疯跑的日子--你还记得多少
我的图书馆
儿时玩的游戏,户外疯跑的日子--你还记得多少
“”“编花篮”“丢手绢”“抓羊拐”“吹泡泡”“拍洋画”……这些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的游戏——我们儿时玩的游戏,儿时户外疯跑的日子,如今已不见了踪迹,不再重现。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高科技,虚拟世界的游戏。从电玩小游戏到大型的,无不充斥着当今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只是呆在屋里,面对电脑,面对智能玩具,“肥胖”“近视”“缺少运动”这些不良的词汇逐渐地加在了当今孩子们的身上。缺少与同伴的沟通,孤独、抑郁,孩子们缺少了欢乐。遥想我们儿时:一群群,一帮帮,大家跑啊,跳啊,唱啊,拍手啊,玩闹啊,追逐着,打闹着,好不热闹,好不欢喜,是何等地天真,快乐!
这些儿时玩的游戏你还记得多少……
古老的大街上铺的是青条石,铁环滚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声响,让人觉得心情十分愉悦。
铁环,直径四十公分左右,开始,用木桶上废弃的铁箍作替代品,将粗铁丝弯成U形钩,用布带绑在小木棍上,手握小木棍推着铁环一路小跑。滚铁环,没有多少技术可言,一学就会,熟能生巧。最没技术的是,先将铁环向前转,然后“车把”赶快去接,推着向前走。有点技术的人,只要“车把”勾住铁环,往地上向前一扔,铁环就转动起来。滚在路上也能“停车”,即铁环斜靠在“车把”上,要滚时弯钩轻轻启动就行。除了上楼梯,只要是人能行走的路,就能滚铁环。滚铁环的速度快慢均可,快到什么程度?你能跑多快它能滚多快。不想滚了,弯钩钩住铁环,往肩上一扛,那姿势极为潇洒。上学路上,一边走路一边滚铁环,不但免去了单纯走路的乏味,也加快了行进的速度,边上学边娱乐。
二、打弹子
五颜六色的玻璃球,原来是跳棋上的棋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男孩们手中的弹子球。这是人数最为自由的游戏,两人以上就可开玩。
通常玩法是“挖老鼠洞”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一个圆圈,中间挖一个拳头大的坑,每人各出数枚弹子,多者获首发权。手执一子用力将洞内的弹子打出洞,然后再打出圆圈,这样一只“老鼠”就算挖出来了,谁挖得多棋子归谁所有。“打老虎洞”堪称童年的高尔夫球,在地面上挖六个拳头大的坑,前五个坑每隔一米一个,最后一个坑约隔两米,称为“主坑”。从第一个坑外一米处向第一个坑中弹球,球落入坑中者继续向下一坑中弹球。不中则轮换,一人一次。同一球连进五坑后,再进“主坑”,出来后称为“主球”。主球可任意“射杀”对方球,被弹中的球算失败;其他球亦可弹“主球”,连击中三次称为“攻主球”,而后成为新的“主球”,再继续射杀其他球,最后剩下的球为“王”。 &高手玩家的准头很好,能手拿玻璃球几米之外击中地下的另一只玻璃球,甚至可以十米外一球进洞。
整个游戏紧张刺激非常热闹,不过需要人或蹲或跪或趴在地上,可以锻炼匍匐前进的技能,还可锻炼眼力和毅力。一手撑地,一手贴地面,手心向上,用拇指和食指掐住弹子球,连挤带拨把它弹出去,半天玩下来,一个个都成了“泥猴”。
这种儿童版的"高尔夫"、"斯诺克"虽然简陋,但享受到的乐趣却不亚于这两项运动,找个平整的空土地就能玩。
三、煽洋片
“洋片”是不是舶来品?本人略加考证,发现还真是!洋片的发端完全是香烟制作商的经营之道,二十世纪初,随着香烟涌入中国,商家为了促销,就在香烟盒里附上各种洋画片,一面印着各种图画,一面印着香烟牌子,实际上是那个年代的广告制品。但是这种香烟广告到了小朋友手里,却成了爱不释手的宠物。
解放后,我国香烟盒里基本上没附过这种画片。聪明的商家将洋片印在纸板上,一张八开的纸板印三四十幅画,剪开每张只有火花一般大小,正面图,反面字。“三国”、“水浒”、“西游记”、“封神榜”、“七侠五义”,文武将相、妖魔鬼怪,花花绿绿无所不包。“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 “智多星吴用”,当时我刚上小学,识字不多,但洋片上那些盖世英雄的诨号却记得清清楚楚。三五分钱一套,一张张剪开可以热热闹闹地玩一阵子。买来洋片就和门口小孩“煽”。在墙上划一水平线,将洋片往下飘,谁的洋片飘得远谁先煽,用手把对方的洋片煽得翻个面就算赢。精明的小孩口袋里总有几张“常胜将军”:将洋片对角折一折,用脚踩一踩,再涂一层菜油,看上去油腻黝黑,但经得住煽。每天放学以后,我们就为这些脏洋片忙得昏天黑地,不到天大黑是断断不进家门的。
四、打弹弓
小时候的暴力武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哪个男孩书包里没有一两把弹弓!&裤子口袋整天鼓鼓囊囊的,那里面装的全是“子弹”,小石子、楝树果、纸团,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子弹”。
小石子,用于打麻雀。那年头,麻雀在“四害”之列,打得再多也没人干涉。星期天,我们一帮小朋友经常结伴到粮库、树林里去打麻雀。我的一位好友,堪称李广再世,麻雀只要被他瞄上,手起鸟落,百发百中。他那弹弓做得跟别人也不一样,我们通常用的橡皮筋是街上买的,一分钱两根,做一把强力弹弓大约要十六根到二十根,他爸爸在卫生院工作,废弃的输液管唾手可得,那橡皮管质量好、弹力强,射程远。弹夹自然很讲究,绝对真牛皮,看上去既美观又实用。
 对男孩子来说,弹弓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就好比布娃娃之于女孩子一样。无论农村还是城里,只要是男孩子,大概没有没玩过弹弓的。弹弓这种东西应该算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并非因为玩坏了,而是因为被没收了。家长没收过、教师没收过、街道大妈组成的侦缉队也没收过,还被比自己更大的孩子抢走过。可以说,每把弹弓都有挨批、挨揍的血泪史,也有打碎过人家玻璃、打死人家鸽子、老母鸡等"犯罪史"。然而孩子们往往是"属耗子的--撂爪就忘",每次疼痛好了后,总能迅速自制一把新的,继续玩。运动性:这是一种射击类游戏,需要瞄准,具有极大的刺激性和需要高超的耐心和眼力。所以,最直接锻炼的就是眼神。同时,打弹弓时往往需要到处乱跑,野战、丛林战、碉堡战、地道战都可以用它,对全身锻炼很有好处。可操作性:这项游戏最难的并不是材料来源,而是其破坏性产生的后果。找一个大树杈子,去皮,把树杈削整齐,再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把自行车内胎剪成细长条捆在树杈子上,就成了弹弓,碎石子、橡皮泥、泥团都可以作为子弹。男同学,冷不丁一颗青楝树果弹在后脑勺上,生疼,但不至于起包,你来我往,流弹纷飞,只伤皮肉不伤筋骨。小纸团不像楝树果那样坚硬,打在身上微微痛,有同学专门上课趁老师不注意拿它传递小纸条,或欺负小同学。小同学也不是好惹的,打得轻喊得重,一声凄厉的惨叫往往闹得课堂十分钟不得安宁。放了学就跑到公园里分成两伙打仗,那可叫刺激了。不过每次打完都是伤痕累累,还不敢让家里知道。
五、打陀螺
陀螺,是我童年十分喜爱的玩具。上小学时,总喜欢让车匠给我车一个精致的陀螺,头上钉一颗钢珠,转起来既快又耐磨。陀螺上面按上几只图钉或用蜡笔画上几道花纹,旋起来格外赏心悦目。有的小孩买不起陀螺,便自己做,找一段木头,先用刀削成圆形,然后再把一头削成锥形,一只陀螺就做成了。鞭子,找一细树条绑一根粗棉线绳,选一处平坦的地方,小伙伴们便开始比赛抽陀螺了。大伙一起玩时,各自把自己的陀螺拿出来,两人一组用自己的陀螺碰撞对方的陀螺,撞倒为失败。&
我们老家管陀螺叫“老牛”,意思就是像那种很懒的老牛一样,不打不动。打陀螺,先用鞭子在陀螺上缠几圈,锥头朝下,猛一拽,陀螺就旋转起来了,然后,用鞭子顺势使劲地抽,陀螺就会飞似地旋转起来。冬天放寒假,没有什么作业做,我们便整天像疯了一样在外抽陀螺,常常是顾不上吃饭,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里面衣服都浸湿。更为刺激的是,待到天寒地冻,大河封了冻,我们便一起到冰上去抽陀螺。那年月好像比现在冷多了,几乎年年大河封冻。而今,童年已经远去,陀螺也已经远去,但打陀螺留下的美好记忆却永远不可磨灭。
六、跳房子
玩“跳房子”女孩居多。游戏前先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八个方格(六层),视作六层楼房,第三层和第六层为双格,可视为阳台、卧室。然后挑战双方各自带着自己的工具——扁平的瓦片出场,猜拳定出场秩序后,轮番出场。
出场者将瓦片投入第一格中,单腿跳进第一格用脚逐步把瓦片踢进下一格,以此方式单腿能够把瓦片由下至上踢进每一个格子内,再从第六层返回到出发地的人为赢家。在踢瓦片时,瓦片不能压粉笔线,不能踢出线外,另一只脚不能着地,到第四层、第六层可双脚落地。同时,严格规定跳动的一只脚不能越出方格外,否则视为犯规,犯规者退出游戏。当轮流到重新进行游戏时,游戏者从失败的楼层开始。至于瓦片,最好巴掌心那么大的瓦片,在花岗岩石头上磨得光溜溜的,这样不仅好控制,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不伤鞋子。
跳房子的游戏可以训练眼、手、脚、躯体的平衡能力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如果左右腿交替运动,效果更好。
七、挑冰棒棍
游戏参加者一般为二三人,每个人可出数量不等的冰棒棍,谁多谁占先。数量相等时用石头剪刀布裁决,赢的人先扔。把一大把冰棒棍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桌面十公分左右,太高了算作弊,撒到桌上,先把和其它不挨的捡起来,再用一根冰棒棍去一根根挑其它冰棒棍,如果挑时一根不碰动,可以继续挑,一旦旁边有碰动,你只好拱手相让。因为带点小赌博性质, 有点小刺激,男女都爱玩。
以前的冰棒棍都是细细的、圆形竹棍,夏天收集冰棒棍,由于玩的人多,那时要在地上找到一根冰棒棍都很难。捡多了,拿到河边搓搓洗洗,在太阳下面晒干,拥有一两百根就可以参加“挑冰棒棍”游戏了。
赢到的冰棒棍没有什么大用,冬天家人生炉子一时找不到劈材,发现一小把用橡皮筋捆着的冰棒棍,顺手扔进炭炉,也能将就着生一次炉火。
这项游戏对智力开发有益,可训练孩子的眼力、观察力、判断力、细心和耐心,或许还能启蒙他们的结构力学知识。此外,收集冰棒棍还很有环保意识,因为被人随意扔路边的冰棒棍几乎都被孩子们捡干净了。
八、拍纸包、拍元宝、拍三角
有些地方称"纸包"、"元宝"、"三角"等等,我们那方言叫鳖,但玩法是一样的,就是用纸折成厚薄不同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纸包,扔一个在地上,另一个人也拿出自己的一个用力拍下去,靠产生的风或适当的角度把地上的铲翻个面,对方的这张就归你了,否则你的就归对方了。这个游戏当年时常会在课间休息和中午的课桌上、地上演绎得人仰马翻,狼烟四起。运动性:能锻炼孩子的腕力和臂力,由于经常甩胳膊,男孩子们甩纸的那只毛衣袖会越甩越长,无所谓,在胳膊上卷几下继续玩。
由于不受场地限制,而且材料低廉易得,用废纸、空烟盒都可以,后来衍生到和一些方便面里的卡片,课间时分尽是一桌桌围着拍的人群。
说实话,我这个技术不太好,有时玩的我输的光屁股,没纸了,就把一些不用的教科书(比如美术,劳动啥的)撕了叠这玩意。现在想起,玩物丧志啊。
跳马只需要场地,不需要道具,鞍马则由人来充当。游戏开始前先猜拳,谁输谁当鞍马。第一节为蹲式,双手抱膝、低头,跳马的人通过助跑,然后按住“马”的双肩叉开腿,轻松地就可以跳过去;第二节为弯腰式,“马”双手垂直碰膝,弯腰九十度,跳的人像体操运动员一样双手撑在人背上跳过去;第三节为叉腰式,“马”双手叉腰,头和背微微前倾,跳马者快速奔跑,双手按肩腾空一跃而过;第四节为低头直立式,这个高度对于个头矮小的小孩来说,简直是一堵墙,即使高个子对弹跳力、韧带伸缩度也要求极强。胆小的孩子望而却步,只得认输,主动跑到场面中央充当鞍马。
玩跳马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马”切忌抬头,尤其玩到第三节、第四节,如果“马”一抬头,跳者人仰马翻倒是小事,若把传种接代的玩艺碰坏那祸就闯大了。
十、骑兵打仗
几十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十二三岁的小伙头子,正是“皮得伤心”的时候。课间操十分钟,广播体操一结束,我们这帮男生就在操场上玩起了“骑兵打仗”。
“马”通常由个头稍高且壮实的同学担当,“骑兵”个头不要大只要灵活就行。两个人一组,“骑兵”找个有台阶的地方,一个跨裆骑到同伴肩上,“马”要确保“骑兵”不从肩头摔下来,双手紧紧抓住同伴的双脚。“战斗打响”,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一起上阵混战,“骑兵”则拿出浑身的本事,东抓一把,西扯一下,目标就在于把对方拉下“马”。
“骑兵打仗”还有一种男女生都可以玩的玩法。人分几组,各组“马”由两人搭手成井字形,然后一人坐在搭成的“座骑”上,用手勾住两人的肩。这时候,女生往往就成了“骑马”的人。“战斗打响”,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一起上阵混战,拿出浑身的本事,东撞一把,西撞一下,目标就在于把对方“骑兵”撞下“马”。
十一、挤油渣
“挤油渣”是冬天里玩的游戏,又叫“挤挤夹夹暖和和”。参加者可按人数分成两拨,侧背靠墙站立,双方倚着墙用力一齐挤,挤压中不断有人被挤出,挤出来的人排在队伍后面继续挤。这种游戏对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一面墙就行,既锻炼身体又能取暖,是男孩子冬日的至爱。&
我们小时候玩“挤油渣”,基本上没人组织,都是自发的。刚开始是两三个人把一个人使劲往中间挤,紧接着两边人越来越多,后来竟聚集了黑压压的一片。大家到了这个时候特别来劲,一边挤一边打号子:“嘿哟嘿!嘿哟嘿!” 号声此起彼伏,不能承受者立马抽身出局,充好佬的同学则用手使劲扒住墙,死撑活捱地承受着两边的压力,最后实在憋不住便会发出杀猪似的嚎叫,但此刻求饶是没有用的,这不是哪个人说停就能停的事,唯一能让游戏停下来的只有铃声,上课铃一响,大家呼啦一下都跑得没了人影,而被挤在中间的那几个人,一个个面红耳赤、汗流浃背,鞋子张了口,裤裆炸了线,纽扣也少了几个,简直不成人形。
&&& 十二、打脚、打手
“打脚” “打手”则是女孩子冬天的至爱。北方冬天的课室与室外没多少差别,一节课下来,两支手、脚往往冻得没了知觉。于是女孩子两两成群,或打脚、或打手,为下一节课做暖身活动。
打脚就是两人找一小块空地面对面,同出左(或右)脚,有节奏地正跳和反跳,并随着跳动加快速度,不一会全身发热发汗了。
打手则不需要空地,在座位上就可。也是两人面对面,同出左(或右)手,有节奏地正拍和反拍,口里还念着歌谣,并随着拍动加快歌谣和拍手速度,特别有韵味。
十三、斗鸡
不需要任何运动器具,把一条腿抬起来,放到另一条大腿上,用手抱着抬起的脚,单腿在地上蹦。玩的时候大家都用抬起的那条腿膝盖来攻击别人,可以进行单挑独斗,也可以进行集体项目,以脚落地为输。
这可是男孩子玩的经典游戏,绝对显示“小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你瞧,两边“将士”按个子高矮次第排开,高个子与高个子角逐,矮个子与矮个子较量,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要不然大高个子的腿支起来抵到小矮个子胸口,不仅斗不起来,也有以强凌弱之嫌。双方“战将”上阵前,均用左手抓着右脚脖子,来个金鸡独立。裁判一喊开始,双方则像小公鸡似的急吼吼地冲入场地中央,不管采取顶、撞、挑、拨哪种技法,目的只有一个,用膝盖极力把对方顶下去。十几个回合下来,双方都有点站不稳,强者乘胜追击,冷不丁又朝对方屁股撞一下,对方双脚落地败下阵来。此刻,胜者举起右手绕场一周示意胜利,场边立即传来一阵欢呼声。对方当然不服这口气,第二位骁勇的“战将”奔将过来,三下五除二解决战斗,对方被撞得一屁股坐地,场边又传来一阵欢呼声。
斗鸡,斗的是技巧,斗的更是勇气。冬日,课间操十分钟斗下来,同学们一个个满脸通红,头上直冒热汗,谁也不会在意膝盖被撞得生疼。
&&& 十四、
这是女孩子最喜欢的一项运动。那时候翻看女孩子的书包,总能从里面拎出由无数根橡皮筋结成的一根长长的皮筋来,而跳皮筋的花样也是一套套的,一般还都配着童谣,比如"小皮球,小小来,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女孩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在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绳子上变换着无穷的花样。
这种游戏的运动量较大,跳、蹦的动作很多,双臂也要顺势摆动,还要保持身体平衡。跳橡皮筋的女孩多半都是灵秀的,因为经常这样运动所以多数身材都不错。如若有一个男孩很会的话,那受女孩的欢迎程度那家伙,让人嫉妒。
十五、捉迷藏、摸瞎子
捉迷藏不用说,可能每个人童年都有过这样的游戏经历。几个伙伴分两组,在规定范围一组藏,一组找,结果我在张奶奶家的鸡棚里睡了一下午。
摸瞎子呢则是在一个限定的空间,如教室、家里或地上画个圈,用红领巾把一个人双眼蒙上,去捉其他人,被捉住的人就要当"瞎子"。当"瞎子"的人,还要充分用耳朵来判断,练习听力以及在黑暗中的行动能力。自古就有人玩,《红楼梦》大观园里就经常有玩此游戏的镜头。
十六、跳大绳
这个游戏一个人可以玩,两个、三个、N个人都可以玩,一般冬天玩得多,热身啊!
十七、放纸飞机
经常比赛看谁的飞机飞得高,飞得久,作业本、课本都遭了殃啦......
十八、扔沙包
这是个简单又好玩的游戏,人分两组,多少不限。一组两边站人往中间丢,另一组站在中间,两边往中间扔沙包,中间的人左右躲闪,直至打到人。如果没人救是话就“死掉”,我打沙包可是超级大力水手。
十九、滚铜板
滚铜板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游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风行全国。铜板即清代铜元和民国铜元。清代铜元正面上书“光绪元宝”,背面图案为大清龙;民国铜元通常为十文铜钱,背面图案为国民党党徽。
滚铜板不受场地限制,在地上斜支一块砖,手握成空心拳,铜板顺拳头的斜势往下滑,磕在砖面上叮的一声,顺着地面一路往前滚。谁的铜板滚得远,谁夺得“先发制人”权。其实,滚铜板不单单比滚得远近,更比“捡铜板”、“打铜板”、“量铜板”的本事。所谓捡铜板,就是指在近距离内,双脚合拢,蹲在地上,努力延伸身手,去捡别人的铜板,捡起来算成功,如果身体失去平衡摔倒,那就算失败;所谓打铜板,就是指在远距离内,用自己的铜板瞄打别人的铜板,打中了算赢,打中并翻了个身则加倍;所谓量铜板,就是如果自己的铜板打不中别人的铜板,落在别人的铜板一侧,别人可以张开拇指和中指来量,看是否触到两个铜板,能触到就算输。&
不过,有许多人利用滚铜板赌博,场面紧张而刺激。我们小孩没钱,也不敢那么做,寻求刺激办法很简单——刮鼻子,有时“现刮现”,有时“零存整取”,游戏结束后一五一十地刮。不友好的小朋友下手也狠,从眉宇到鼻尖一点不放过。失利的小孩常常被刮得脸红鼻肿无脸见人,回家时低着头擦着门框溜进屋,家长一见这情景便明白了三分:准是滚铜板又输了!
二十、放风筝
阳春三月,隔壁大哥总要扎一次风筝,用小竹棍扎成骨架,再糊上纸,系以长线,利用风力扶摇直上。那时,我对隔壁大哥崇拜到了极点,在我的心中他就是个天才。
&&& 传统的中国风筝包含“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要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绘”要达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风筝的种类又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种,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隔壁大哥糊的蝴蝶风筝,腹部装一只竹哨,当风筝飞到高空时,哨子会发出清脆的笛音。陶大哥对他的风筝珍爱有加,我只能在旁边欣赏蝴蝶在云端中翩翩起舞的风姿。有时候,隔壁大哥经不住我哀求,在风筝飞稳的时候,也让我把一小会儿线轴。因为我不会放线和收线,控制不好,风筝摇摇晃晃像醉汉似的往下栽。眼看风筝失去了平衡,隔壁大哥会毫不客气地从我手中夺过线轴,然后让风筝重新飞得高而平稳。
二十一、踢毽子、&踢铁球
女孩子踢毽子,男孩子&踢铁球。
女孩子踢毽子不用说了,一群女孩围着,一边踢,还一边唱着踢毽子的歌谣,煞是快乐。
男孩子&则踢铁球。铁球,两只乒乓球大小的铁蛋,一只置于两三米外,一只踩在脚下,两人对决,开球踢一脚,往后踢两脚,击中者为胜。当铮亮的铁球击中另一只铁球的时候,只听见“叭”的一声,胜者禁不住手舞足蹈,一脸春光灿烂。
铁球通常是在铁匠店定做,一毛钱一副。通红的铁块从炉子里钳出来,金星四溅,稍加锻打即放入一模具内进行锤炼,三五分钟一副滴溜滚圆的铁球就做成了。
 每个踢铁球的男孩不仅脚下功夫了得,而且善于“支相思”,也就是给开球者设局。某些“相思”难度很大,设计者有自己的秘密球路,略施小计便能击中,对方摸不清球路常常选择转让开球权或逃跑。在每户人家天井里、门前台阶上到底有多少“相思”,也只有小主人心知肚明。有时两只铁球一只放在门内一只放在门外隔着门槛,这叫人怎么踢?办法有的是:用双脚夹紧铁球凌空一蹦,跳过门槛,离另一只球约五六寸时松开双脚,铁球凭惯性前行往往击中。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深文大意,关键看你能不能及时变换思路、能不能夹紧蹦好。
铁球特别“啃鞋子”,一双新布鞋上脚,不出一星期鞋底就被啃通了,回家挨骂是少不了的,隔天请皮匠钉个前后掌,照踢不误。
二十二、砸杏核
杏子上市的时候,杏核也可以成为玩具。把捡来的杏核洗净晾干,把个头大的杏核找出来,用染料染一下,充当“母子”。找一块砖头或石头搁在地上,参与游戏的人几乎每人提一个小布袋,布袋里装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杏核。各人从布袋里抓几枚杏核握在手掌心,然后一起翻开,谁出的枚数多谁拥有先发权,数量相等划拳决定先后。接着,将大家手上的杏核一起堆在砖头中间,先发者从口袋里掏出“母子”,高高地举过头顶,踮起脚尖,瞄准砖头上的杏核一松手,“母子”就有可能将杏核从砖头上砸下来,有时一枚,有时两三枚,只要不落空,就可以继续砸,谁砸下来的杏核就归谁。此刻,高个子或“母子”大的小孩往往讨巧。因为 “母子”这样砸下来冲击力大。最背运的是“母子”陷入杏核堆出不来,那“母子”只好充公,别人将它砸下来,你若想讨回必须用两枚小杏核交换。&
一季玩下来,我常常赢数百枚杏核,把玩这些“战利品”实在叫人开心。它们的归属也许一般人想不到,砸开、晒干卖到中药房,那可是化痰止咳的一味良药。
二十三、粘知了
粘知了是童年夏天的趣事,它至少有五种粘法:其一,用蜘蛛网。将芦柴折成三角旗状绑在竹竿上,扛着竹竿到家前屋后蜘蛛网多的地方绕一绕,竹竿前的小三角旗便形成了一张网,用它粘知了一粘就上。其二,用桃树脂。夏天桃树分泌出很多树脂,黄色的半透明体,看上去如同松香,比胶水还粘,将它裹在竹竿尖上粘知了,只要知了翅膀一碰上便在劫难逃。其三,用布袋兜。用白纱布缝一只布袋,沿口穿上铁丝形成小网兜,绑在长竹竿上,照准知了罩下去也是十拿九稳。其四,用桐油。那年头,家里用的都是木桶、木盆,为了经久耐用,夏天总要用桐油抹几遍。将桐油在炉上熬一下,粘性不亚于如今的强力胶。其五,用面筋。从家里面缸里偷两把面粉,拿到河边口耐心地洗面筋,洗粘了缠在竹竿尖上就成了捕蝉武器。&
粘知了,挺能锻炼人的观察力。来到树下,得先观察知了所处的方位,光凭耳朵听,很快便能知道这棵树上有几只知了,大概在哪几根树枝上,一旦发现目标,悄悄地将缠着面筋的竹竿伸过去,放在知了后面,慢慢移动竹竿,手不能哆嗦,否则前功尽弃。待面筋移动到离知了约三五厘米的地方,果断出击,便能一举成功。当然,失手也在所难免。有时竹竿刚伸过去,知了吱的一声打着旋儿飞走了,让人感到晦气的是,它飞着飞着还滴滴嗒嗒地撒你一头的尿。
二十四、斗蟋蟀
斗蟋蟀,谁都想当“常胜将军”。“将军”到底在哪里?重在“慧眼识珠”。
听老人说,有蛇虫百脚(蜈蚣)把门的蟋蟀善斗。好!咱就专往有蛇虫百脚的地方跑。夜晚,屏住呼吸、耳朵紧贴墙根,仔细辨别蟋蟀所在的方位。一旦听到“刚刚”的声音,就知道这只蟋蟀差不了。紧接着,打着电筒扒砖头、搬石头。扒着扒着,突然蹿出一条“火赤练”,一会儿又钻出几条蜈蚣,胆小的吓得哇哇乱叫,而我们小小年纪居然什么都不怕,越扒越有劲。
蟋蟀一般藏在现成的掩体下面,掀起石板要眼疾手快,蟋蟀后腿特有劲,一跳可以跳出两三尺远,如果不赶快扑过去用手按住,转眼间它就会钻进瓦砾堆中。捉到蟋蟀,将它装进小竹筒。竹筒截取一至两节竹竿,用铁条将节把捅开,竖着开个槽,便于蟋蟀透气,横着再锯若干格,进去一个插上一块硬纸片,每个蟋蟀一格,绝不会发生意外“斗殴事件”。&
斗蟋蟀,双方用狗尾巴草将蟋蟀赶进瓦盆,两只蟋蟀在竹筒里憋了许久,双方一照面便呲着大牙展翅而鸣,你叫得响,我比你叫得更响,那等张狂、不可一世,实在叫对方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格斗通常分文口、武口两种,文口即双方刚上口,一方便伤牙败阵,多次下草仍不开口,此刻,胜方内心窃喜却表现出大将风度,高傲地展翅而鸣,克敌制胜,见好就收。武口则不同,上口势强力猛,出劲凶狠,咬夹激烈,叱咤风云,威武绝伦,常常咬得对方破翅断腿,落荒而逃。众孩童则在一旁大呼小叫,声嘶力竭地为各自追捧的蟋蟀助阵,一直嚎到决出胜负,胜者欢呼雀跃,败者无奈地抓起盆中蟋蟀,愤愤地往地上一摔,在旁边觊觎已久的一群老母鸡蜂拥而上,展开新一轮争夺。对于鸡来说,蟋蟀虽小也是肉。  
二十五、掏螃蟹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在农村小河沟岸边会发现不少洞穴,大的如拳头,小的只能容两个指头进出。家住农村的小伙伴自然对这些洞穴了如指掌:大的是老鼠洞,小的是水蛇洞,圆的是鳝鱼洞,扁的是螃蟹洞。&
放暑假在家闲得无聊,下午趁家里没人,跟门口的几个小伙伴约好,一起到郊区小河沟里去掏螃蟹。好在夏天穿的是裤头,鞋子一脱便可下水。每人手中拿一根小竹棍或篾片之类的东西,猫着腰在河岸上东捣捣、西戳戳。小螃蟹只有指甲盖大小,正在洞口乘凉,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立刻被一股浑水呛得透不过气来,来不及挣扎便乖乖落入我们的掌心。
稍大一些的螃蟹躲在泥洞深处,我们干脆伸手进去掏。螃蟹也不是等闲之辈,洞穴拐弯抹角有好几个出口。为了防止它逃脱,我们将一个个洞口用泥巴封死,整个胳膊伸进洞中。等到螃蟹从洞底被掏出来,我们则成了“泥猴”。
让我最难忘怀的是,有一次我竟掏到一支两把重的大螃蟹(相对那些小毛蟹而言),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时,螃蟹冷不防对我进行了疯狂报复,大螯钳住我的大拇指死死不放,疼得我呲牙咧嘴嗷嗷直叫,实在没法便想出了“以牙还牙”的绝招,一口下去,螃蟹大螯应声而落,引来小伙伴们一阵傻笑。
二十六、倒立、翻
记得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玩倒立。找一墙根儿,边打倒立边聊天,个个身手矫健。那时的我们没有一个是胖墩儿,精瘦的、灵动的、猴子一般。玩着玩着,玩出了花样:一个人先倒立,叉开腿,然后大家一个接一个贴着前面的人继续倒立,一摞!最多的时候有五个人!最里面的人是最累的,我臂力不行撑不住。我是最外面的那个,我的身体如弓一般绷着,我一立上去代表大功告成,马上要下来,然后其他的小伙伴依次下来,甚是了得!现在想来也甚是后怕,可当时一点也不怕呢。
翻则是在学校课间、课余时间一群人玩单、双杠,单杠呢就是一人在杠上主翻,其他人则左、右、后勾住在杠上人的脚,然后一二三一起翻,于是杠上的人翻了下来,勾住脚的人就上了杠,很有玩杂技的感觉;双杠玩得多的就是两个人站两边,撑起来两只腿翻过去追对方,追到为止,被追到的淘汰掉。哈哈,那时一般都是我追到别人。
二十七、抓子儿
到路边工地找几粒石子,也有拆了家里的陆战棋,用胶布包裹住,再找来针线,包一包沙子(后来条件好些了就偷些家里的米粒)缝上,做成一个沙包,于是4颗长方的子儿和一个沙包就成了一年中乐此不彼的玩具。
几人席地而坐,玩时抛起沙包,按规定抓取地上的子儿。沙包高高抛起的瞬间,手指灵活地翻动,按、立、翻、倒,每次四个面必须要摆弄成一致的,然后接包。包扔多高是技术,别扔飞了是技术,能不能瞬间摆完子儿是技术,接得住接不住包是技术,整个就是一个技术活儿!看谁先完成规定的整套游戏要求。
小小的我们玩得娴熟迅速,我能扔一次包摆八下子儿,是别人的翻倍!眼随手动,别提多灵敏。唉,好汉不提当年勇了。现在,我多么希望能再找回当年抓子儿的灵动呀!
二十八、老鹰捉小鸡
&&& 二十九、做火药枪
那时的男孩小时候有几个没有搞过“军火”?用旧书折驳壳枪、用木板锯盒子枪、用竹筒做水枪、用鹅毛管做萝卜皮枪,不过玩得最过瘾的还是用车辐条做的火药枪,因为它不仅有形,而且能发出声响。
一根车辐条,必须是板车辐条,自行车辐条太细不中用。将车辐条弯成手枪模样,拿连接钢圈的那颗平头螺丝作“枪膛”,辐条根部做成直钩状与“枪膛”相接,用橡皮筋紧紧束在枪的中部,构成足够的动力。然后,将用于发令枪的火药从发令纸上剥下来,选一至两粒填入“枪膛”,用食指轻轻一扣,直钩顺利滑入“枪膛”,“啪”的一声,声音既清脆又响亮,空气里顿时充满了火药味。
&&& 三十、拍香烟纸
游泳、飞马、华新、大运河、红金两毛九,光荣、恒大三毛四,大前门三毛六、牡丹、群英四毛、中华五毛……,这些耳熟能详的香烟牌子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时隔四十年,我还依稀记得它们的图案和价格,因为它和我童年玩拍香烟纸有很大关系。
拍香烟纸首先要把香烟纸叠成小方块并折出一定的弧度,然后有两种基本动作:“拍”和“煽”。所谓“拍”就是通过拍的动作,让香烟纸翻过来;“煽”就是五指并拢快速地在香烟纸旁边煽,这样香烟纸在风的作用下随时会翻身。
玩的时候,每人出一张,握在手心放在身后,出时一同展开,谁的香烟牌子价格高谁拥有先拍权,同样价格用“石头剪子布”决先后。将几张香烟纸叠在一块,先拍后煽,谁将这些香烟纸翻过来就归谁,如果失误则换下一个人。&
为了克敌制胜,高档香烟纸成了小孩寻觅的主要目标。那年月,不少人喜欢用金属香烟盒,看到亲戚或邻居买了一包好烟,我马上就粘上去,帮人家点烟,将香烟整整齐齐地装入香烟盒,等拿到一张心仪的香烟壳子,高兴得一蹦三跳。
&&& 三十一、集糖纸
小时候,房东两姐妹最喜欢搜集花花绿绿的糖纸,她们有几大本糖纸,一本本均成系列,整理有序,让我羡慕不已。
那时节能经常吃糖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家过春节才会买一二斤糖果,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寻找一张珍品邮票容易。收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是春节。我们两家都有亲戚在上海,每年春节前总要寄糖果来。打开邮包,首先看糖果里是否有稀有品种,“维多利”、“大白兔”、“冠生园”、“白脱”这些高档系列奶糖当然备受青睐,因此,特别关照家人吃糖时糖纸千万保留。有时在大街上闲逛,也常常走火入魔,眼睛盯着地面,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的捡起来。回到家把它抹抹干净,夹到一本厚的书里。得空,波斯献宝似的捧到房东姐姐跟前,哪怕只有一两句赞许的话,也会让我兴奋半天。
&&& 三十二、万花筒
万花筒是我儿时最喜爱的光学玩具,那时没钱买,各家的万花筒都是自己做的。裁剪好的三片镜片、各色的碎纸片、一小卷胶布就成就了一个魔力无穷的万花筒。  只要镜筒往眼前一放,便会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将它轻轻旋转又会出现另一种图案,不断旋转不断变化,&不光有圆的甜美、多边形的嬗变,更有烟花般的魅力四射。
&据说这玩艺是英国人发明的,一百多年前流入中国。由于当时制作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万花筒只能作为清王朝达官贵人的私室珍藏。后来,随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价日渐低廉,从而飞入寻常百姓家。
&&&万花筒图案是如何变出来的?原来是靠玻璃镜子反射而成。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各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早先的万花筒,里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纸,透明度很差,后来有人尝试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彩色塑料片,反射用的三块玻璃也换成了三块镜子,光学效果越发明显。
&&& 三十三、养 蚕
夏天,同学送我几个洁白的蚕茧,过了大约十天,蚕蛾破茧而出,雌蛾和雄蛾尾部很快粘在一起,雌蛾在纸上产出乳黄色的卵以后,便完成了传种接代的任务。
次年,当桑树发芽的时候,同学教我将蚕卵用棉花包好夹在胳肢窝里,孵一周,幼蚕出来了。幼蚕如同小蚂蚁一样,黑乎乎的,只能用羽毛和毛笔往纸盒里扫,喂细嫩的桑叶。有了这些蚕宝宝,我天天巴望它快点长大,每天早晚出去打一趟桑叶,看到蚕宝宝狼吞虎咽的样子,听着细微的“沙沙”声,我对生命充满了幻想。&
当幼蚕蜕皮四次以后,蚕宝宝长得又白又胖,全身隐约泛起荧光,食量大增。&有一天我贪玩,把打桑叶喂蚕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等我想起来,搬出蚕匾一瞧,只见蚕在干枯、千疮百孔的桑叶上爬来爬去,见了我直挺头。偏偏那天外面下雨,家里储备所剩无几,我急得直跺脚。为解燃眉之急,当晚我打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我熟悉的桑树前,借着手电筒的微光,用手几乎摸遍了每条树枝,一片桑叶也没找到。接下来几天阴雨连绵,桑叶东借一把,西借一把,仍然无济于事。我那可怜的蚕,已到了吐丝结茧的当口,硬是饿着肚子被迫“上山”,结的蚕茧自然好不到哪里去,颜色淡黄,最小的只有蚕豆大。
那时候养蚕的桑叶全是自己放学去爬树摘回来的,没人没的,也没钱买。
&&& 三十四、自制水枪打水仗
自行车的气门芯(我们那叫鸡皮),医院里打吊针的皮管子也是玩具,我们那个时候可买不起水枪啊。一端封住,一端拿笔头做眼,冲上水,就追着人打,哈哈…夏天身上就没有一块干的地方。  那时候有一种钢笔就叫打水笔,经常被我拿来当水枪玩。
  三十五、过家家
在家里把小凳子和小桌子按自己的意思堆放,弄几个破罐头,一把小刀,几块水泥板或者石头,把青草切了当菜,把泥土,砂子弄细了当饭,用罐头当餐具,用他石头或水泥板当家具。更有时家家办到桌子底下,找张床单遮起来,自己和小伙伴坐在桌子底下玩,堆来搬去把床单弄脏了,大人回家,挨顿板子,哭了,没事,明天继续。
三十六、吹泡泡
随便拿根小管子,要硬得那种,如用完的圆珠笔芯,搞点洗衣粉,拿个小瓶子,用水配好,到处吹。那玩的乐趣一点不比现在买的差。那时候可没少浪费圆珠笔呀!
三十七、捉麻雀
很多儿时的游戏,大多数人特别是大多数男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捉麻雀,回味起来像一场梦,但咀嚼起来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那年月,麻雀和苍蝇、蚊子、老鼠同为“四害”。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十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消灭“四害”,捉麻雀也就成了“义举”。&
隆冬,一场大雪过后,麻雀找不到觅食场所,便飞进了我家小院,“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反正寒假没多少作业,在家闲得难受,突然想到了捉麻雀玩。我灵机一动找出竹匾、麻绳、小木棍,将院子中间扫出一块空地,用木棍把匾子支成蛤蟆张嘴状,在匾子下面撒点米。然后,像侦察员似的凝神屏气潜伏在墙角下面,冒着严寒静静守候。
不消一袋烟工夫,麻雀就来了,见到米粒,一个个欢呼雀跃,渐渐越来越多,争先恐后钻到了匾子底下觅食,这时我把绳子使劲一拉,“叭!”匾子的蛤蟆嘴闭上了,五六只麻雀同时被扣在了匾子底下,这下可轮到我欢呼雀跃了。为了不让麻雀漏网,用一只布袋把匾子套上,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匾子抽出来,麻雀一个个束手被擒。
  三十八、送“礼包”
下课了,男同学递给女同学一个纸包,还神秘兮兮地声称,这是送给她的“礼包”。女同学接过来,拿在手里捏了捏,尽管用废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但还是能感觉到里面是个半圆形的东西,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当面打开,权且塞在衣兜里,稍后找个没人的地方,悄悄剥开一层层废纸,等到打开最后一层,手上的东西突然“卟啦啦”响起来,吓得女同学将“礼包”扔出去老远。此刻,男同学和一帮“活猴子”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在一旁哈哈大笑。
女同学没有任何提防吓得花容失色,一边骂一边将“礼包”狠狠地扔了过去。
  三十九、折纸马
折纸,如今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必修课,那时候的学校可没这个课程,但折纸的内容一点也不比现在学校书本上的少。折纸飞机、折猪头、折宝塔,也折纸船,不仅有小舢板,而且有乌篷船,纸船折好了拿到河边去放,漂得水面到处都是,可惜我们口袋里没钱,要是有钱并有那份闲心,在小船上点支蜡烛,那就成了放荷花灯。
腊月二十四“送灶”,折纸马是我的拿手好戏。灶王爷上天路途遥远,家人除了好酒好菜伺候,还要为灶王爷备轿、备马。轿子是纸糊的,放一双筷子作轿杠。神马则由我操刀,裁几张红纸,先折马头,再折马身,最后将纸折起来剪,展开来就是细细的马尾巴。有时,我还别出心裁折个官老爷帽,和纸衣纸裤拼在一起,再勾上脸谱,活脱脱就是一灶王爷。左右邻居看我手巧,总喜欢让我帮他们折纸马,得到的犒劳几乎和灶王爷一样,嘴上抹点“灶糖”。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游戏杏核的玩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