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班牙人能复活,是黄金罗盘2魔法小刀的作用还是魔

奥秘世界4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地球的年龄是多少?百慕大为什么被称为“魔鬼三角”?为什么会有“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动物有哪些特异功能?鲸鱼为何会“集体自杀”?人类的寿命极限是多少?“法老的诅咒”为什么一再应验?比萨塔为什么斜而不倒?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校园的普及和应用,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问题日益凸显,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无疑,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开辟了宽带传输海量知识的新时代,为人们博览群书、广泛猎取知识和开拓视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快捷。可是,在学校教育尚未找到网络学习有效实施方法的今天,它对青少年传统课外图书的健康阅读造成了诸多困扰。不少教育研究者发现,如果课外阅读次数少,品位不高,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身心发育、科学态度等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无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面对信息化时代知识学习问题的挑战,加强课外知识体系建设,提高课外阅读的科学性、健康性、先进性以及趣味性,不仅重要,而且极其紧迫。
在人类的科学尚不发达时,人们囿于知识的局面限,对自身及周围的种种现象,只能靠主观的猜测与揣摩;当人类的科学知识水平获得空前大发展以后,很多过去遗留的难题,都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又发现了更多的有关这个世界目前仍无法解释的奥秘。本书内容正是从全新的角度,把这些奥秘加以系统地、有重点地展示。通过描述种种奥秘的现象与谜底,青少年朋友可以得到许多新奇有趣的知识。
  沉睡在海底的古希腊雕塑
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古希腊艺术品是很有限的,古代的绝大部分珍品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损失殆尽。因而要比较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古希腊的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罗马时代留下来的大量复制品。从文艺复兴起,欧洲的近现代有大批艺术家得益于古代文明的启示,在其中汲取了养份,但热爱并追索古代文化瑰宝的人们绝不会满足于形形色色的仿制品,而执着地寻找真实。这些人渴望能有新的发现补写艺术发展史上的缺憾,但很少能如愿。然而在1972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幸运之神意外地降临到一个游泳者身上。和往日一样,他在意大利的莱奇·马林纳海滨游泳,但在他潜入水后不久,竟在海底摸到了一尊铜像。铜像被打捞上来并经过8年的修复,当它在人们面前展露其真实面目的时候,在西方艺术界引起了一场很大的轰动。据一些专家测定,这座青铜塑像属于公元前5世纪的作品,所塑造的是希腊英雄阿甲克斯,是希腊文化“黄金时代”的作品真迹。这件艺术珍品的“出世”,无疑引起了许多研究、爱好者的兴趣:这件希腊雕塑怎么会沉睡在意大利的海底?哪位雕塑名家创造了它?
一些学者认为“阿甲克斯”是古罗马人从希腊抢来的,而在渡海运输途中船只遇难才沉入海底的。是罗马人的战利品或和平时的掠夺?还是希腊人的供奉或是……?
这尊巨大的神像,只屹立了50多年,公元前222年(另说公元前227年或224年)岛上发生强烈地震,城墙、船坞、房舍皆遭严重破坏,巨像也倒塌了。它从基座上被抛起,双腿齐膝折断,上半身倒在地上。巨像的残骸置在地上近千年之久,直到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侵入罗得岛,把铜像碎片拍卖给一名商人,用900头骆驼运至叙利亚,重新溶化为铜。
这尊巨像的建造在当时颇负盛名,以至古代作家只要谈到雕像,无不以称赞的笔触加以描述。但是这些描述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凭借有限资料来推想这一奇观的本来面貌。
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志普林尼曾到罗德岛参观游览,据他记述,这尊巨像的高度是70肘(约合32米)。它的手指比人还高,倒塌下来的大腿,可以作为住人的窑洞,巨像即使倒在地上,也令人赞叹不已,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用双手搂住它的大姆指。志普林尼关于巨像高度的记述不够准确。在志普林尼之后,人们在巨像脚下的基石上发现的铭文记录是80肘(约合36米),显然这一记录是可靠的,而志普林尼看到的是倒塌的卧像,因此关于像的高度不够准确。志普林尼的记述没有涉及巨像的姿势和修建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后代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和推想。
11世纪的一幅画上,罗德太阳神的形象被画成一个裸体男子,左手持矛,右手握剑,矗立在高高的圆柱上,四周是翻滚的海浪。在另一幅画上,太阳神叉着粗壮的双腿,站在港湾的入口处,据说在巨像修造时,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决定把铜像竖立在港湾旁,这样远涉重洋驶向罗德港的海员,从很远就可以看见太阳神向他们表示欢迎。这幅画可能出自上述传说。旅行家马尔通尼于14世纪90年代曾到过罗德岛,他说太阳神像两只脚踏在防波堤上,两脚相距有1000步之远,比利时人科尔森在1480年编写的《罗得斯史》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太阳神叉开双脚,无论大小船只都从他的两腿中间通过。后来这种描述颇为流行,被多种书籍所采纳。1572年荷兰人马丁又对上述形象作了补充,让太阳神手举火炬,而且火在熊熊燃烧。于是神像又起了灯塔作用,近代的一些学者对这一描述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30多米高的立像两足间的间隔最大限度也只能有10米,在这种情况下,大船通过巨像胯下既不方便,也失去了布局整体的平衡。1919年法国历史学家普罗萨根据公元前200年到过罗德岛的古代作家阿姆佩利的记述,说太阳神站在四驾马车上,但是地震后巨像的残骸并未留下马车的痕迹。看来阿姆佩利是把罗德岛上其他太阳神像当成这尊巨大的太阳神像了。1932年,“阿甲克斯”这件来自古希腊的意外礼物仍包在层层迷雾中。
大批被劫掠至罗马的艺术珍品,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因战火等浩劫已不复存在,而如“阿甲克斯”一样沉入海底的艺术品,其中有不少可能现在仍静静地躺在某个迷人的海湾里。也许有一天又会在地中海的某个角落发现“阿甲克斯”的“落难伙伴”,那样人们就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线索,或可揭开“阿甲克斯”之谜。
破译“幽灵”船之谜
日下午,“戴·格拉蒂亚”号三桅帆船正从纽约开往直布罗陀。它在途中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双桅帆船,那船航向不定,漫无目标地在瞎打转。
“戴·格拉蒂亚”号船长赶紧发出一个联络信号,但对方毫无反应。
在三桅帆船靠近对方后,一条小船放了下来,并由船长、二副和另两名水手划桨驶向那条寂静无声的古怪帆船。当他们划近那船时,看见它的尾部用漆清晰地写着:“玛丽·西莱斯特”。
下午3点正,船长和二副沿着船舷爬上了甲板,奇怪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水手迎上来。接着,他们从船头找到船尾,发现整条船上竟然空无一人。原来这条“玛丽·西莱斯特”号帆船正在自动航行,独自穿越浩瀚的大西洋。
这条帆船一切都良好。船体、桅杆和帆篷全部完好无缺。船上装载的一桶桶酒依旧用绳子绑在原地。另外,船上还备有充足的食物和淡水。
在舱内,水手们所使用的贮物箱里的衣服依然干净、原封未动。一些剃刀放在旁边而且还未生锈,船上厨房的锅里装着大量吃剩的米饭,炉灶内残留下一堆熄灭的木柴。
船长舱内的桌子已经摆上早餐的饭菜,看上去,那早餐已经吃了一半。除了一盆麦片粥外,还有一个剩下部分蛋壳的熟鸡蛋,在盘子旁边是一个开了盖的止咳药瓶子,叉子也一直放在桌子上。
船长室另一边的一张更小桌子上放着一架缝纫机,机上摆着一件小孩穿的睡衣,旁边是机油瓶、棉线和一根缝纫用的顶针。在墙的对面是一大堆书籍,还有一把风琴放在青龙木盒里。
大副的船舱同样井井有条。桌上放一张报纸,报纸上面写着一道未完成的计算题。从表面上看,他好像也突然被什么事情惊呆住了。金盒子、珠宝和货币都一直锁在船上的保险柜里,唯一不见的东西是船上精密的记时计。
船上的每件东西都丝毫未损,而且仍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似乎全体水手突然作出决定,从船上集体跳进大海里去。然而,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这一切都不会在很久以前发生,因为那些食物还没有腐烂,金属制品在海洋性气候中也尚未失去光泽而变成灰暗色。
“戴·格拉蒂亚”号船长怀疑船上发生了叛变。但是,如果确实有过一次叛乱的话,那么水手们是如何逃脱的呢?“玛丽”西莱斯特”号的救生艇仍然挂在它的吊杆上,那么他们一定是搭上一条刚好经过的船只,或者是跳上岸去了。
“戴·格拉蒂亚”号船长和二副发现了一些相同的线索。在一个船舱里,在一个船舱里,有一把水手用的弯刀似乎沾了血污(虽然这被后来的官方调查所否定)。他们发现在船右舷甲板的围栏上也有同样的色斑,而且旁边还有一个切口,看上去好像被刀斧砍过的痕迹。在船头两边外侧的船壳板上,分别被凿出长1?8米、宽2?5厘米的一条木槽。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当船长检查这条船的航海日志时,发现日记的最后日期是在11月24日,这仅仅是在10天之前。当时“玛丽·西莱斯特”号正经过亚速尔群岛中圣玛丽岛的北部,那是在现在位置以西超过400海里的地方。
假如这条船是在有记载的11月24日那天被放弃的,那么它已经在无人掌舵的情况下漂流长达一周半之久,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人们发现“玛丽·西莱斯特”号时,它的舵转向右约1/4的方位张帆迎风航行,它一直以帆船的右舷顺风而行驶。而“戴·格拉蒂亚”号正好在同一方向向后面跟着航行,但在从亚速尔群岛开出后的400海里途中,它却不得不用左舷顺风而行。
“玛丽·西莱斯特”号似乎不可能用右舵的帆桁行驶到现在这个地方。那么可以推测,至少在航海日志记载的那天之后,有人还驾驶着这条船。但是,他到底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做?
英国海军部直布罗陀办事处对此事进行了调查,然而无法找出问题的答案。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玛丽·西莱斯特”号曾经在美国劳埃德商船协会1871年的年鉴中注册登记过,是纽约制造的206吨位的横帆双桅船。他们还发现它的一个酒桶已经损坏,除了记时计外,船上的六分仪和船货凭证也不见了。船上原来共有10个人,包括布里格斯船长夫妇和他们年轻的女儿以及7个水手。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些人。
美国和英国有关当局当时提出的解释似乎是最有说服力的。他们以为:水手人喝醉了酒,而且杀死了船长和他们的全家,然后他们设法逃到另一条船上。但是,这一观点不能真正成立,因为船上没有任何搏斗的迹象。而且,如果水手们已经逃走的话,他们中间一定有人会重新露面。
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进行解释:船遭到一只大鲨鱼或其他怪物的袭击,所以只是造成水手们的失踪而未损坏船本身;船员也许发现了一个新近从海里冒出来的神秘岛屿,水手们于是上岸到岛上去,然而当那岛屿再次沉入大西洋时,他们无法返回船上而淹死了;还有一种见解似乎更合乎常理,它认为,在甲板上的全体水手被一次突然的旋风或龙卷风卷起的水柱吸走了。
40年后的1913年,在伦敦《海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提出了一种更为奇怪的解释,这篇文章是由一个名叫霍华德·林福德的中学校长撰写的。他声明自己的文章是基于他的一个前雇员留给他的笔记写成的,这个雇员是一个周游列国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的名字叫埃希尔·福斯迪克。这些笔记不仅说明了水手们的命运,而且还解释了船头稀奇古怪的木槽形成的原因。
死去的福斯迪克在笔记中宣称自己是布里格斯船长的亲密朋友。由于一些不愿透露的原因,他不得不匆忙逃离美国。于是,布里格斯把他秘密装上船偷渡出去,所以他是“玛丽·西莱斯特”号最后航程中一个不为人知的乘客,而且是那场突然降临的灾难的唯一幸存者。
在那次航程中,布里格斯在船头用木工手艺造了一个特别的甲板,专门供他小女儿使用。为了支撑这个甲板的结构,他只好在船头厚板上凿出两条槽沟。
一天,布里格斯船长与大副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辩论的主题是一个人能否穿着衣服自由地游泳,布里格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纵身跳进大海,并开始绕船游了起来。接着,又有两个水手跳了下去,跟着船长一块游泳,其他的水手则站在船板上观看着这一情景。突然间,一个游到船头的水手发出一阵极其痛苦的叫喊声,甲板上所有的人,包括船长妻子和女儿,由于新建的甲板坍塌,他们全都掉进了大海。根据福斯迪克的记录,他们在海里被攻击第一个水手的鲨鱼群狼吞虎咽地吃掉了。
只有福斯迪克幸存了下来。然而,他无法再回到船上去,只好紧紧地抓住损坏的甲板在船上漂浮了好多天。当他被海水冲上非洲西北海岸时,只剩下一口气了。
福斯迪克的笔记叙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故事。但是,它无法解释那条船如何到达人们发现它的地方这个谜。而且它的许多细节有着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不该忘记的错误。
福斯迪克认为“玛丽·西莱斯特”号吨位是600吨,实际上,这条船只有他所说的1/2的吨位。福斯迪克说船上的水手们都是英国人,而当时船上的大部分水手都是德国人。另外,水手们的水性都很好,他们不太可能仅傍着帆船游泳。根据“戴·格拉蒂亚,号发现的证据,那只是船当时一定是碰到一些其他的麻烦。
尽管福斯迪克的解释是如此稀奇古怪,迄今还找不出比它更合适的理由来加以说明。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它并不像是真实的情况。然而,“玛丽·西莱斯特”号为什么会自我航行呢?这个谜注定将永远使我们困惑不解吗?
大西洋底沉睡着多少宝物
在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岸边有一些奇怪的景象,每次风暴之后的第一个早晨,就可以看见许多寻宝者在沙滩上仔细搜寻,希望发现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大多来源于近岸暗礁及浅滩上冲上来的西班牙沉船残骸里的。
据统计,在佛罗里达州海岸,约有艘沉船。其中有许多艘,时代可以追溯到西班牙运宝舰只横行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时候。
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期间,船队都在哈瓦那集中,穿越佛罗里达海峡,顺墨西哥湾北向行驶,过了加罗纳时,趁着西风离开美洲驶回欧洲。
1715年5月,两支小舰队由乌比雅将军和艾维兹将军指挥,在哈瓦那会合。
在全盛时期,西班牙海军曾集合一百艘舰船,每年横渡一次大西洋,一直持续到18世纪。当时英荷正同法国竞争,其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也成隔日黄花,好景不再。
1715年集合在哈瓦那的联合舰队,数目不上11艘,少得可怜。而且船只本身质量欠佳,几乎没有一艘可以胜任远航。乌比雅将军所率领的五艘战舰中最好的一艘,原来曾作英国军舰“汉普顿宫”号,被法国缴获,借花献佛,转赠西班牙的。
但这些船只却都载有财宝。其中还有一批由中国工匠制作的,越过太平洋运到美洲,再由骡子运到墨西哥的彩瓷制品。这些物件都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
佛罗里达州临墨西哥湾沿岸大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在哈瓦那装船后,11艘船只顿露险象。它们全部都吃水过深,船缝使劲往内漏水。7月27日启碇,其实已近飓风季节,每只船随时都可能沉于海底。但舰队依然向巴哈马群岛以北驶去。最初几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一派温馨和谐的景象。过了几天,天气陡然转阴,视线模糊。入夜后,强风劲吹,海面巨浪滔天,船若浮萍,随风摇动。乘客及货物在船舱滚来滚去。翌晨,天空依然一片阴霾,溽热难忍,天空突然涌出一片紫云——风暴来了!
好容易舰队驶入佛罗里达海峡,不料风势更加大增。舰队恰在佛罗里达平坦海岸险峻珊瑚暗礁与危险的巴哈马群岛浅滩之间,船只的命运只在须臾之间。
离开哈瓦那这一段航程,飓风猛吹,舰身沉重,头大尾小,各舰在风浪中已是难于驾驭,迅即被吹向佛罗里海峡时,桅杆折断,甲板上全是碎木板和湿透的绳索。
  有幸没有被冲下海去的人都跪在甲板上向天祷告。乌比雅的旗舰首先触礁,其他舰只也跟着触了礁。十艘战舰沉没,只有“葛里芬”号幸免,因为它的舰长不遵从命令,继续向东北航行,因此逃过暴风。
丧生者1000余人,损失金银及其他货物约值2000万美元。有些运气好的生还者被冲上海岸,带着少量漂流出来的财宝,走向内陆,下落不明。还有人坐木筏漂流,到达佛罗里达西岸圣奥古斯丁。
西班牙人立即从哈瓦那及圣奥古斯丁派出八艘船只,从事大规模打捞工作。他们在卡纳维拉岬设了一个营地,并建立了3个仓库收藏找回的财宝。潜水员只是吸一口气,带着重石头加速潜下水底,把几百万枚西班牙银币打捞上来。
海难消息传抵英国海盗盘踞的牙买加。海盗中有一名绰号黑胡子的提池船长和另一名简宁斯船长袭击西班牙营地,仅简宁斯一人便劫走几千枚西班牙银币。尽管如此,西班牙人于1719年返回哈瓦那时,带回的财富还只是原数的1/3。
其余的就在海底埋藏了近300年无人过问。随后这些沉船残骸乃成为佛罗里达州寻宝工作中历时最久而收获最丰富的一个寻宝地点。
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寻宝。佛罗里达州一位业余寻宝人华格纳因此而享名于世。华格纳于1949年迁到佛罗里达州沿岸,听到朋友在海滩上找到钱币的故事后,对西班牙沉没的舰只大感兴趣,他用15块钱从陆军剩余物资中买到一架地雷测探器,在卡纳维拉岬南约25里的塞巴斯丹与瓦巴索之间的海滩上,找到年间铸造的大量钱币。从钱币发现的地点,他有了关于沉船地点的一套理论。钱币集中在沿岸不同地点的小水道里,他猜想在每个地点都有一条沉船。
华格纳和一位同事凯尔索在美国各图书馆及研究机构广泛研究,凯尔索在国会图书馆的珍本书收藏室找到一本重要书籍《东西佛罗里达自然历史简介》,1775年出片,它描述1715年西班牙舰队船只遇难情形,并提及“沉船里可能还有很多西班牙壹圆及两圆银币有时被潮汐冲上岸”。
他们两人与塞维尔的西班牙海军史迹馆馆长取得联络,馆长供应他们3000张古代文件缩微胶卷。经过研究翻泽后获知1715年海滩及打捞工作的全部经过,以及许多残骸的大略位置。
看起来华格纳好像已经找到了有关西班牙沉舰的线索,但是要打捞藏宝还需要许多年的工作。佛罗里达沿岸气候不佳,每年仅有几个月能进行打捞,因而使这项工作更加困难。
华格纳首先在卡纳维拉岬搜查当年西班牙打捞队营地及仓库,用地雷测探器在海难后面的高地经过多日细心搜寻后,探得一艘舰上的大铁钉和一枚炮弹。他在现场挖掘并把一块半英里大的遗址绘入地图。随后更多的炮弹、中国陶器碎片和一枚镶有7颗钻石的金戒指陆续出土。
从记录中华格纳晓得在高地遗址对面有一艘沉舰。他花了许多天时间,戴上自制面罩浮在一个汽车内胎上,向污泥和海草里仔细踩探,最后发现一堆炮弹。潜水下去又发现一个大铁锚,终于找到第一艘沉舰。现在他已知道这些古物从上面看是个什么样子,于是立即租了一架专机,从空中逐一细看暗礁及浅滩,寻找其他沉舰。他的空中搜寻工作很成功,把许多艘沉舰的地点都绘入地图里。
1959年,华格纳召集几位精于潜水的友人,成立一个“八瑞公司”,当时西班牙1个披索等于8个端尔,披索是大银币,瑞尔是小银币。他们向佛罗里达州申请取得享有寻获物75%的权利。他们利用一艘旧汽艇和一部自制捞泥机,奋力工作了6个月,但毫无所得。
他们的热情顿失,公司也快要破产了,但最后有一位潜水员浮上水面紧握着6根楔形银块。其他人都大喜过望潜入水去,看看究竟能够在海底找到些什么宝物。
以后的几个礼拜内又找到15枚楔形银块,然后华格纳决定带人到另一沉舰地点。从那时起,他的寻宝美梦,终于成为事实。
在第二艘沉舰工作的第一天,发现一批数量惊人的银币,统计价值11万元。随后在暴风后的一天,华格纳带着侄儿到海滩仔细探查。当华格纳拣捡钱币时,他的侄儿找到一条金链,长11尺半。此链共有2167枚金环扣在一起。一条做工精致的金龙缀在金链上,龙嘴张着,是一个可吹响的哨子,龙背上用摺合铰装着一支金牙签,龙尾可以作耳挖。这件宝物后来鉴定是属于当年乌比雅将军本人所得,售得5万美元。
发掘工作继续数年,公司组织扩大,海底寻宝最惊人的一次发现,或许是他们捞到几近完整无损的30件中国瓷器。西班牙人用特制的“白墩子”瓷土包装这些精致的碗、杯,以防破碎。
日,他们使用自己发明的一种机器,从船的推进器向下方喷射强大水流,能把海底的一层泥沙吹去,又不致吹动他们相信沉在海底的珍贵财宝。
当海水澄清后,华格纳和他的同事望向海底,目力所及,遍地都是金币,顿时看得目瞪口呆。1967年华格纳把财宝拍卖,获得100余万美元。
谁吃掉了潜水员
1927年夏天,发生了一起轰动日本的事件:在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沿岸,采集珍珠的日本潜水员们接二连三地潜入海底以后就下落不明。
这年夏天,日本的一艘满载珍珠的珍珠采集船沉没了,有关部门决定将沉船里的珍珠打捞上来,他们迅速派出了船只驰往出事地点。一到目的地,船长身先士卒,率先套上潜水服,潜入海里。过了一会儿,船长拉了拉连络用的保险绳,发出“往上拉!往上拉!”的信号。船员们赶紧收起绳索,一看,全都目瞪口呆了:拉上来的只有一条保险绳和一顶船长戴的帽子,船长却不见了!其他的船员慌忙潜入海底搜寻,结果毫无线索,船长神秘地失踪了。
类似悲剧以后又连续发生了多起,地点都在这一海域。据日的澳大利亚《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在达尔文市附近海面,一名叫松本正夫的日本采珠潜水员潜入水中作业,不久他发出往上拉保险索的信号,当人们把绳索拉上来时,只有潜水帽、潜水服护胸和盛放海蚌的篮子,唯独不见潜水员松本正夫。
潜水员为什么老在这个海域失踪呢?如果遇到鲨鱼等凶悍的鱼类袭击,现场必然会留下种种痕迹。是不是那里的海底有一种不为人知的魔爪呢?人们不知道。
主宰飞机生死的魔海
这是日下午的事。
地点是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福特·罗达达尔空军飞行基地的上空,当时有五架鱼雷战斗机正在进行飞行训练。
他们所做的,是从基地向东飞260公里,再向北飞60公里,然后返回基地,做这样的三角飞行。
由于这是经常实施的训练飞行路线,所以机员都习以为常。
可是,到了下午3点45分,训练中的指挥机突然向基地发出谜样的无线电讯号。
“现在,位置不明。到底是飞向哪里?既看不到基地……也不知道飞机的位置……”
仅留下这只字片语,载有14人的5架鱼雷战斗机就这么消失在空中。
在基地这一方面,为了赶着救援,便出动13人座的军机立刻起飞。然而仅仅5分钟后,这驾军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呢?
除了离奇之外,实在找不出理由。
依据收集到的科学资料来看,这的确是不该发生在军机身上的离奇事件。
于是,美国军方派遣了300多架搜索机、21艘舰艇以及12支陆上部队,拼命的在飞行路线上做大规模搜索。
可是,最后连飞机的一片残骸都没发现。
另外,在日,一架由百慕大岛朝牙买加岛(位于加勒比海)的京士敦飞行的英国大型四引擎机“星虎号”,连机上的6名空服员以及26名乘客一起失去踪影。
还有,日,从美国的马里兰海军基地朝葡萄牙西方,也就是大西洋上的亚述群岛前进的42人座军机,也在空中消失了。
除此之外,尚有数起类似例子,其中最奇怪的,当属“塔克马事件”。
那是1947年的夏天,一架载着32人的双引擎机,坠落于美国华盛顿雷尼亚山的塔克马冰河上。
由于飞机是回旋坠落的状态,所以应该没有生还者。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机舱里竟然连一具遗体都没有。
另外,机身也不是在空中分裂而坠地,所以里头的32名乘客应当不会弹到外面才对。
有关单位为了找出这起离奇坠机事件的真机,甚至提供5000美元悬赏金给发现受难者遗体的人,可是即使在重赏之下,仍一无所获。
这32个人,究竟是如何在空中消失的呢?至今还是个谜。
再者,这是1942年的事。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翌年的事。在旧金山港有一座特里夏岛,由美国海军驻守。
当天,从海军基地起飞的飞机“L—8号”,里头的柯迪上尉与亚当斯少尉两人也消失了。
就跟所有的消失事件一样,这些人一旦消失,就没有再出现过,甚至连遗体也从未被发现。
破译吞噬舰船的魔鬼之谜
日早上,日本的横滨港可说是热闹非凡。因为包括政府官员、海军将领以及众多民众在内的人潮都齐集在岸边,并以欢欣鼓舞的心情,等候新锐巡洋舰“亩傍号”的进港。
若是现在,应当会有许多各报社、电视台以及电台的直升机盘旋在东京港入口一带的空中“恭候大驾”,只是当时还没有这么进步。
亩傍号是预定正午进港的,可是到两点、三点,大家望穿秋水仍不见“亩傍”的英姿。尽管如此,在场人士还是耐心等候。
“可能是在途中遇到浓雾耽搁了。不然就是机械故障而临时停到某个港口。”
大家开始议论纷纷。然而,众所期盼的军舰过了13日、14日,乃至于到了15日仍未进港。
“实在有点奇怪。似乎是出了什么问题。”
等到大家真正开始关心时,已是比预定进港时间晚了10天了。
对于此事,日本举国上下的惊讶程度当然不在话下,最后,连日本的海军总部也注意到事情的异样而开始慌张起来。但是,亩傍号的行踪还是不明。
经过将近一年巨细靡遗的搜查,甚至连一片痕迹都没发现,海军总部才死了心,并于日,发表“巡洋舰亩傍号沉没、乘员全部死亡”的告示。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听过更大的失踪事件了。
不过,到了最后,在同样的海域上,仍然有大型货船消失的怪事发生。
亩傍号的消失,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事。到了战后的1954年,同样在巴士海峡,也发生了一起货船行踪不明事件。而且,这次是当着三艘船面前所发生的怪事。
那是5月的事。出事者为新日本轮船公司的货船——“辰和丸”。当时,辰和丸搭载着包括船长在内的50名船员,满载日本政府所要输入的缅甸米,从东海朝向神户港航行。
日本的食品状况与现在完全相异,日本国民赖以维生的米粮相当缺乏,必须仰赖外国进口。
辰和丸的排水量是7762吨,速度为14?5海里(时速约27公里)。
它是英国制的德卡十二型,备有新式的雷达,是一艘即使在漆黑的夜里也能安全行驶的新式货船。
辰和丸为了补给燃料,曾在新加坡稍做停留,这是5月6日早上的事。当燃料很快补给完后,它于上午11时便出港驶向神户。
这艘船是载了近7000吨的缅甸米。在与狂风巨浪搏斗一阵子后,舱口逐渐破裂,大量的海水如瀑布般的涌进船舱。
大量屯积的米粮吸收水分后,体积大为膨胀,这样就使重量大增,货船处于相当危险的状态。
若是情况一直持续的话,将有沉没之虞。因此,船员们也拼命起用排水的设施。但是,排出的水总远不及涌进的水来得多,所以要命的时刻步步逼近。
船长是在10日上午11点2分,发出求助信号。
“本船进入第三号台风风圈内。第一、第二、第三及第七舱口破损,船舱已浸水。”
很幸运的是,在不远的海上,有“东京丸”与“富士春丸”这两艘船在航行。
当这两艘船接到求助信号后,便逐渐朝“辰和丸”的所在地点接近。可是,台风实在太强烈了,船只无法及时到达。只好一边以无线电连络,一边竭尽可能地前进。
台风在肆虐一天一夜后,到了11日早上,总算趋于平静。这时,辰和丸发了一通无线电到日本的总公司。
“本船的位置在东经12度12分、北纬15度,速力为10海里,安然无事。”
这个位置约是在南海的中央偏越南海岸处。
这通无线电连在寻找辰和丸的东京丸也接收到。
“啊,好险!”
东京丸总算松了一口气。再经过详细调查,发现两船的距离仅隔三个钟头的航程。
于是“东京丸”便加足马力趋近。此时,两船一边互以无线电联络,一边航行。只是就在这时候,又来了一阵急风骤雨,由于这场骤雨,使得连络突告中断。
骤雨过后,东京丸驶往辰和丸应该所在的地点,不过,并没有发现辰和丸的踪影。这个时候,附近的“富士春丸”与“青丸”两艘船也来了。
如此强烈的台风都能平安无事的摆脱,一艘7700吨的大货船应该不会仅因海上的骤雨而沉没。
在日本物资缺乏的时期,辰和丸所运载的近7000吨缅甸米对日本国民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经过12日、13日两天的搜索,并没有什么发现。到了14日,驻扎在日本的美军也开始担心起来,于是便出动20余架的飞机从空中展开搜索。
另外得知辰和丸行踪不明的消息后,航行于附近海域的20艘船只也自动加入搜索行列,只是全部都徒劳无功。
如果是沉船,应当会有重油的污渍及船体的残骸等特征,可是竟然连一个碎片都没发现,这是为什么呢?
依据专家的意见,一艘备有优秀雷达的最新式大型货船,不应该就此消失,然而在现实中,这样不可思议的事还是发生了。
就这样,继军舰亩傍号消失之后,在同样的海面上,日本货船辰和丸也消失了踪影。
亩傍号是世界最新、建造技术也最高的军舰,而辰和丸也是连优秀雷达都装备齐全的大型货船。
在美国,也有数起船只消失的例子。
其中一例是在河川上,另一例则在海上。这两起事件都发生于船刚出港的时候,因此引起很大的震撼。
在日的早上。
出事地点是美国西岸的俄勒冈州。在那天早上,一艘名为爱隆·马文堤的曳船,从俄勒冈河对岸的经克斯堡离岸,朝着下游的路易斯比尔城前进。
这艘曳船的后面,拖着20艘载有约90吨棉花的舢板。
此时,河面平静无波,曳船顺利前进。这是两岸人家经常见到的景象,因此也没有人特别注意。
但是爱隆·马文堤号在出了比克斯堡后,大概仅约20分钟的光景,就从河上消失了。
仅剩20艘仍载着棉花的舢板,摇摇晃晃、兀自随波逐流。
由于这一段的俄勒冈河并不太深,若是沉没的话,应该立刻可以察觉。可是它却还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实在是一件引人猜疑的离奇事件。
在这么一条不太大的河川中,曳船究竟是消失于何处呢?
  另外一起是发生于日正午前的事。
一艘丹麦的实习船哥本哈根号,搭载着50名实习生,从南美乌拉圭的首都——蒙特维多出港。
哥本哈根号出港时,与数艘正要进到蒙特维多的小型船以及货船擦身而过。
那几艘船当然看见哥本哈根号。
但是,正当“哥本哈根号”离开港口往右边的水道前进时,竟然连船带人消失于海上。当时,它也没有沉没。
而这件事是发生于阳光闪闪照耀的大白天。
同样的,这起离奇事件也震惊各地,然而消失的哥本哈根号依然没有再出现过第二次。
破译失而复得之谜
自近代以来,人类蒙受神秘灾劫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飞机与船只的失踪。其实,这类失踪事件已非希奇,希奇的倒是失踪后的飞机与船只完好如初的重新出现。这些无人驾驶的飞机与船只,就像幽灵一般从另外的时空中返归到了地球上。
1985年,一架失踪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双引擎客机,在新几内亚的一片森林沼泽内被发现。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这架飞机看来就像它失踪时一样簇新,毫无陈旧异变。机身上清晰可辨的标志显示,这架银光闪闪的飞机正是48年前由菲律宾马尼拉飞往民琴那峨岛失踪的一架客机。在机舱内找的报纸,其日期是1937年1月的第3个星期日。
一组由印尼军方派出的航空专家,经过数小时在这架“像新的一样”的客机内调查后,出来时个个面色大变和震惊不已。负责调查的主管部门当即下令军队封锁飞机再现的地区。
调查人员最初见到该机时,简直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它的外壳是那么新,机身完全没有暇疵,在太阳下犹如一面镜子闪闪发光。调查人员本以为机门一定生了锈,很难打开。可是它却一扭便开,没有一丝“吱吱”的声音。
进入机舱后,见不到任何活的或死的人。但机舱内有空的纸杯、烟蒂,几份完全没有发黄的1937年的报纸,显示出最近曾有人乘坐过。在其中的一个烟灰缸内,放了一个空香烟盒,它的牌子在1930年十分流行,但到第二次大战时已停止生产。而出现在杂志上的服装和发型,也全是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期的。保温瓶内还有烫热的咖啡,而它的味道完全没变,那里还有三明治,也同样新鲜。
最让调查人员惊讶的还是飞机状况,它的蓄电池仍充满电,当扭开几个开关时,机内的灯皆亮了起来。飞机的油缸也几乎全是满的。这种种情形令调查人员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这架飞机看来是用机轮紧急着陆的,它刚好落在沼泽软泥上,所以完全没有损坏,仍可像50年前一样飞行。为揭开客机失踪重现之谜,当局对这架来自“过去”的飞机仍在进行调查中。
据记载,类似事件在60年代已出现过。“格德”号是一架美国利贝雷达型轰炸机,日,该机升空后即失去踪影。事后美国军方在它失踪现场周围500公里的空域内搜寻,毫无结果。不料到了1962年,“格德”号飞机竟又重新出现在机场外数百米的地方。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完好无损。根据对仪器装备的分析,它好像是在当天下午降落地面的,可是实际上该机早已失踪达17年了。
在1984年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墨西哥北部的沙滩上突然出现了5架美国军用飞机。机身闪亮,油箱里储满了汽油,但机舱里却空空如也,不见人迹。应邀赶来鉴定的美国专家认为,它们就是1945年在百慕大海域上空突然共同失踪的那5架战机。不过此事还在争议之中。因为已有人提出飞机番号有出入。无论对此如何结论,失踪飞机的再现事实却是无可否认的。
至于船只的失踪再现事件,较著名的一次出现在1935年。那年8月间,“阿茨吉克”号商船在北纬37°57′、西纬51°55′的海面上,发现一艘空无一人的美国弃船“拉·达哈玛”号。令“阿茨吉克”号船长和海员们惊异的是。当他们的轮船抵达英国后,从意大利“莱克斯克”号船长那里听说,8月份以前他们在大西洋中亲眼看到这条船沉入船底。
100多年前,大西洋上还曾出现过一艘失踪数年的船只。当人们发现它时,在这艘名叫“梅阿利·赛莱斯特”号的船上,救生艇等物品一应齐全,船舱里昂贵的宝石、黄金毫无缺损,船上甚至还留下了一席吃了一半的早餐,然而船员却不知去向……
1990年初,一艘失踪了24年的“尤里西斯”号双桅帆船,突然停留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市郊一处荒僻海滩上,3名水手听当地人们告知已是1990年时,都吓了一大跳。他们是于日从阿鲁巴岛出发的,不料刚捕获到一条重逾110公斤的大金枪鱼时,台风袭来,于是他们就匆忙驾船到岸边避风了。谁知恍惚之间竟度过了24个年头!这起失踪船只的再现事件,尽管人亦重返,不同予以往的“幽灵船”事件,然而其间的奥秘却依然无从知晓。
是谁炸沉了“缅因号”
日至日的近一个月里,查尔斯·德·西格斯比舰长率领的配有24门火炮的美国“缅因”号战舰一直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停泊待命。它在等待美国驻古巴哈瓦那领事菲茨·李从145千米外发来的代号为“2美元”(重复一次)的密码电报。这一情报意味着美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在古巴的对西班牙的革命中受到了威胁,而且美国有必要对此进行军事干涉。
在美洲大陆上的美军也在集结待命,希望有一个借口对古巴革命进行武装干涉。耸人听闻和低级趣味的美国新闻,特别是《环球》和《每日电讯》两家报纸,也大肆进行怂恿鼓动,极力主张不管是出自对古巴爱国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立场,还是从美国的经济利益考虑,都完全需要采取军事行动。
李领事的情报终于传来了,然而它却是一个不真实的警报,在战舰出发之前便被取消了。大约两个星期之后,威廉·麦金利总统命令“缅因”号以进行正式军事访问的名义驶入古巴。在“缅因”号于日停泊在哈瓦那港的同时,美国政府在基韦斯特集结了大批军舰,随时准备投入对古巴的战争。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古巴并未出现反对美国的示威行动。2月9日,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在《每·日电讯》报上发表了一封偷来的私人信件,这是由西班牙驻华盛顿公使写给在古巴的一位朋友的信。公使在信件中用生硬的语调说,西班牙人认为麦金利总统是粗鲁和软弱的人。于是美国和西班牙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西班牙急切希望避免双方的敌对状态,马上召回了驻华盛顿公使。
六天之后,下午9点40分,“缅因”号全体水手,包括26名军官和328名士兵都在舰上过夜。西格斯比正坐在他的舰长室里给妻子写一封家信,突然连续两次强烈的爆炸声把他震倒在地板上。在陆地上,李领事此时正在给华盛顿拟写一份急件。他冲向窗口,看见“缅因”号燃起了大火,而且船尾正在下沉。
在6682吨位的“缅因”号下沉的同时,它的弹药库在水里不断发生爆炸。西班牙官员们则驾驶着小船在海上帮助营救落水的美国士兵。虽然爆炸的原因不明,但这次灾难的程度却是显而易的。爆炸直接发生在全体水手的睡舱底下,两名军官和250名士兵当场死亡,另有8人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在一场大雨开始降始时,西格斯比舰长最后一个离开了正在下沉的“缅因”号战舰。
西格斯比在被营救之后的第一封电报中,强烈要求美国人民在全面调查之前不要对此事进行判断。然而,美国新闻界和公众却很快作出了愤怒和狂热的反应。各地都在出售“记住‘缅因’号”的圆形小徽章。报界则极力怂恿政府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2月17日的《每日电讯》报因为刊登了有关“缅因”号事件的新闻报道,首次达到日销售100万份的记录。
《每日电讯》报的赫斯特派一队新闻记者进入古巴,并在报纸上发表采访“缅因”号失事的调查报告。约瑟夫·普利策的《环球》报则租了一条拖船,雇人去搜寻“缅因”号失事后的残骸,然而,他们的这一计划并未获得批准。《每日电讯》报宣称:“‘缅因’号战舰是被一个秘密敌人安置的该死的炸弹炸裂成两段的。”同时,《环球》报头版头条报道:“‘缅因’号的爆炸是由一颗炸弹引起的……而且可能是一颗水雷。”
赫斯特的《每日电讯》报谴责西班牙制造了“缅因”号爆炸事件。然而吉内勒尔·李将军认为这只是一件意外事故。美国海军部的许多官员提出这是由于舰上燃料舱的煤炭自燃而引起的。美国其他船只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推测,那船碰了一颗漂流的水雷;一种引爆装置被哈瓦那的某个访问者带上了船或者是放进基韦斯特港的贮煤箱装上船的;也可能是由于黑色火药在填塞时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
西班牙官方宣称:爆炸是在船的内部发生的,而且是一件意外事故。他们命令一个紧急调查团证实这个声明。2月20日,西班牙的一个法庭宣布: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说明爆炸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美国政府单方面进行了这一事情的调查工作。他们在22天内走访了78个证人,3月底得出最后的结论:水底的一颗水雷引起了船上两个或更多的弹药舱的爆炸,任何个人不应承担这一过错的责任。
4月11日,麦金利总统请求国会通过军事干涉古巴的议案。两星期后,在古巴开始了西奥多·罗斯福描述的“一场辉煌的小战争”。这场战争于8月12日以美国胜利而告终,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被赶出了西半球和菲律宾。
然而,“缅因”号的神秘色彩也不断加深。1911年,当它的船体在哈瓦那被打捞起来时,官方又组织了另一个调查团去寻找事故的原因。这个美国调查团同意关于外部原因引起爆炸的结论。然而怀疑爆炸点并不在原来的位置上。1912年,在对船体的底部进行检查之前,“缅因”号被拖入大海。在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军事荣誉葬礼仪式之后,“缅因”号消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
破译日本魔海之谜
如果从百慕大三角区的中心,用一个假想的直线洞穿地球,直线在地球另一面的出口则是另一个危险的航区,即:日本的“魔鬼海”。
“魔鬼海”位于日本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是个火山活动区。和这个半球上的其他“死亡三角区”一样,它也处在北纬36°线上,海底也有着很深的海沟。
自古以来这个地区就经常发生神秘的失踪事件。任何一位渔民都会这样说:“在这一带捕鱼总会有很大的收获,但这里也很危险,海底的妖魔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不幸的船只及渔民吞掉。”
失踪事件使日本学者深感不安。他们打定主意,如果再有这类事情出现,一定要去调查一番,弄它个水落石出。
机会终于来了。
日,日本“妙神丸”渔轮返回港口时,渔民们都说,海面上“恶浪翻滚得都形成了巨大的穹顶”。
这可能是海底火山爆发!著名的富士山山脉从伊豆半岛一直向南,延伸到马里亚纳群岛,日本列岛的大部分地震都是由它引起的。当这片海域的海底火同喷发时,海浪喧腾咆哮,能掀起异常可怕的巨浪并形成海啸,有时还会涌上海岸,给沿岸村庄带来深重的灾难。对此,日本渔民十分恐惧。
日本科研人员对“妙神丸”渔轮的报告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在获得消息的第三天,即即9月21日,日本航海安全署派出最先进的考察船。与此同时,东京渔业大学也召集了一批科研人员乘“新阳丸”考察船赶赴魔鬼海。这些科研人员都是日本科学界有望的学者,分别来自东京大学、东京教育大学、东京科学博物馆和其他研究机构。
9月24日,这两艘考察船先后完成任务完全返回。日本水文地理署的工作人员看着他们的考察报告,开始为自己派出的“海阳5丸”考察船担心了。这艘船也是9月21日离开东京的,上面乘着不少学者。一连等了几天,也没有得到“海阳5丸”的任何消息。这时整个日本都惊惶不安起来,因为船上有几位日本最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还有20多名船员。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艘考察船自离港就连一份电报也没发回过。派出去寻找的人员陆续回来,他们报告说,除了一座新的火山重又喷发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发现。
不久,日本海事当局正式宣布:“海阳5丸”失踪了。在此之前,政府曾派出大批飞机和船只四处搜寻,最后都毫无线索。最重要的收获便是在新发现的那座火山附近海面上找到一些碎木块。除此之外,人们连一只浮筒、一条橡皮艇、一具尸体也没看见。
这次灾难使日本科学界蒙受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而灾难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色彩。人们在问:为什么没有收到“海阳5丸”的任何电文?为什么它不在最危险的时刻发出呼救信号?即使海底火山喷发再凶,也总该在附近海面发现尸体吧?为什么没有呢?更加令人惊愕的是,这艘装有30吨汽油的考察船,竟然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油迹!
看来,“海阳5丸”的失踪,也像其他死亡三角区的遇难事故一样,是个没人解得开的谜。
据日本报界报道,从1949年到1954年,先后有9条船在“魔鬼海”失踪,其中除两条船失踪后找到一碎片外,其余7条船则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1973年日本海岸警卫队发表了“白皮书”,其中统计出1968年在日本海失泊渔船有521艘,1970年有435艘,1973年有471艘,这些数字也是相当可观了。
近来,各处发现的神秘地区不断增加,过去说可怕的地区有6个,有的是三角区,有的是菱形地区或六角地区。所有这些神秘的地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有大量原因不明的船舶和飞机失踪事件发生;第二,这些地区天气不稳定,有很强的气流,地震活动频繁。第三,磁罗盘指针在这些地区都发生过不正常现象,出现磁异常。
所有这些神秘的地区以百慕大三角海区最为出名,这是因为,百慕大三角海区神秘事件记录最早;这里是繁忙的航区,船舶与飞机通过这里的密度大;在这里不明原因的失事事件数量多。因此,百慕大三角海区就更为引人注目,成了许多人探索神秘海区的中心。
“百慕大”最新发现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百慕大三角海区”之谜,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甚至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工作,陆续发表了成千上万篇文章和专著,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百慕大三角海区船舶与飞机神秘失踪事件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和假说:
有人认为,船舶出事是由于触礁。但是根据探测,百慕大海区的海底山脉,最高的离海面也有60多米,所以触礁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何况飞机在空中失事的许多事实又如何解释呢?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假说:百慕大三角区离赤道很近,距离赤道越近的地区,天气的变化就越剧烈。从北方吹来的冷空气同赤道的暖气流在百慕大三角地区相遇,因气压相差很大,所以容易形成飓风,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晴朗无云的极好天气,也会突然变坏而刮起飓风来,这种风云突变的天气是很难测到的。因此,航行到这里的船舶或飞机都会吃亏的。这种天气的变化往范围不大,如果在海面上发生,到达不了海岸就会消失,人们也就不容易发现。
还有人认为,这个地方还常常发生海龙卷,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是由于冷、暖气流突然相遇,在强烈的阳光作用下形成的旋转气流,即旋风,强烈的旋风称为“龙卷风”。“龙卷风”发生在陆地上的叫陆龙卷,发生在海上的叫海龙卷。当船舶和飞机遇上龙卷风,自然就会被卷得无影无踪。一位曾在百慕大三角海区遇到过飓风的船长说:“当时,大海的面貌可以说是无法形容的。浪涛翻滚,您会遇到二、三十米高的水墙直挺挺地朝你倒下,也许船只被卷进大浪里,就再也挣扎不起来了。”这段描述说明了遇到飓风的可怕情景。
一位在百慕大三角海区失踪事件中侥幸生存的海员,也讲述了当时遇到风暴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1973年3月,一艘排水量为13000吨的运煤船,航行至新泽西州麦因角岛东南150海里处失踪了。在救援搜寻中,于根尼角岛以东300海里处,发现了一个黑人海员骑在一块木板上漂流。这位海员叫斯坦因·加布里埃尔森。据他说,他们的船舶遇上了强大的风暴,舱盖被风掀掉了,海水涌满了货舱,仅仅5分钟以后,船就沉没了,除了这位黑人海员外,所有的人都葬身大海了。
根据上面二人的描述,估计只有海龙卷才会有这么巨大的破坏力。所以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如果遇到海龙卷是难逃活命的。不过,这种灾害性天气毕竟是局部、短暂的,而且也不可能经常发生,何况飞机在高空飞行中,是海龙卷所不及的,如果将成百上千只船舶、飞机失踪的事件都归罪于恶劣天气,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还有人认为,在百慕大三角海区有反旋风和下沉的涡流,这也是导致船舶、飞机失事的因素。反旋风的顶部在海面的上空,是看不见的,它在水下部分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旋涡,船舶若是闯进旋涡中心,是很容易被卷进海底;飞机在空中遇到反旋风,飞行员就会偏离航线、迷失方向,可能在他还没有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就机毁人亡了。有一位水文学家说,波多黎各海岸在冬季北风强烈时期,由于内波的影响,从大海表面到海底能够产生一股强大的向下的海流,好似一条海下瀑布,这股海流的流速有时极快,就形成巨大的旋涡,像一个巨大的漏斗,会把经过这里的船只一下子吸进去。
还曾有人提出:百慕大三角海区发生的奇妙事件,可能是一种自然激光的把戏。
激光技术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活跃的科学技术。激光是由发光物质原子里处在能量较高的轨道上的电子,在一定的外界入射光的刺激作用下,被迫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发出光来。通过刺激发射出来的光,就叫激光。激光虽然是一种光,但它与普通光截然不同,它有很多特性,例如,激光具有高亮度和高定向性,它可以把光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地集中,从而产生高达几千万度以上的温度,能使任何一种物质在一瞬间化为一缕“青烟”。这是激光最大的威力。激光是从激光发射器中发射出来的。
这些人认为,百慕大三角海区,船舶、飞机失事经常发生在天气晴朗的时刻,是因为在万里无云的晴空,太阳是激光的强大辐射源;平静的海面和大气上层好似两面巨大的反射镜;高空的强烈气流起着操纵机构的作用,这些条件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激光发射器,它可以射出巨大的激光束,产生强大的威力。激光辐射流可引起局部地区天气骤变,海面升起浓雾,海水翻腾,出现磁暴、无线电通讯受到严重干扰等现象,航行的船舶或飞机若是进到激光束中,就会被化作一缕青烟。
关于百慕大三角海区之谜,地球物理学家们也怀着极大的兴趣积极地探索着。有些地球物理学家认为,百慕大三角区奇异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海底地形有关。他们设想该地区的海底,地壳可能有宽大的裂缝。由于地壳内部地心部分是熔热的液态岩浆,沉重的地核在液态岩浆里“漂浮”运动着。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地核往往会朝地壳薄弱的方向运动,以强大的压力将熔溶的岩浆压向地壳有裂缝或开口的地方,于是岩浆就从这些地方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当地核退去后,地壳往往下陷,有时会产生“吸入作用”。如果海底地壳有裂缝或开口处,遇到上述情况,就会发生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啸。当地核退去时,大量海水会以很高的速度被吸进海底裂缝,于是就产生飓风和磁暴,这也许是使船舶飞机失事的一个因素。
有人认为,在海底地壳的裂缝中不断冒出大量的气体溶解于海水中,海洋底层含有大量气体的水被上层水沉沉地压着,就好像一瓶被盖子严严盖住的汽水。一旦海洋上层压力减水,就像把汽水瓶盖打开那样,下层水中的大量气体就拼命往上冲,因而升起浓浓的泡沫来,假如船只刚好通过泡沫最厉害的地区,就一定会在泡沫中下沉,当泡沫冲出海面,会形成茫茫的白雾,飞机飞进这样的白雾里,自然就会迷失方向,坠向大海。
关于地壳裂缝冒气的说法,并不能解释船舶与飞机上导航仪器失灵的现象,以及为何会有漂泊在海面上的空船。这或许只是导致百慕大三角区船舶、飞机失事的因素之一。
有些科学家充满自信地认为,使百慕大三角海区船舶及飞机神秘失踪的主要原因是次声的威力。
什么是次声呢?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的结果,人们听到声音之所以会有高、低、尖、厚之分,是由于各类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振动动次数、传出的声波长短不同的结果。在自然界里,声波的频率范围十分宽广,而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20~20000赫兹/秒的声波,频率在20000赫兹/秒以上的声波为超声波(超声),一般情况下人耳是听不到的;频率低于20赫兹/秒以下的声音为次声波(次声),人耳也听不到。强烈的爆炸,火山爆发,强烈地震,风暴雷电等现象都可以产生次声。次声虽人耳听不到,但其振波却有极严重的破坏力。
1932年夏季,在北冰洋的一艘破坏船上,一位气象学者无意地把脸贴近一个探测气球,刹时间猛然使他耳朵感觉到一阵剧痛,这是由于从气球传来的次声的强烈振动造成的。1929年,英国一位物理学家给伦敦一家剧院设计安装了一只扩音器,在试用喇叭时,它发出了低而惊人的声音,使得剧院的门窗在簌簌地抖动起来,仿佛房屋要倒坍下来,这也是次声的威力。次声波强大的破坏力,足以使船身破碎、飞机解体,人员死亡。
次声波在空气中能以每小时1200公里的速度传播,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每小时6000公里,同时它具有传播几千公里而威力不减的特性,所以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行驶的船只,如果遇到千里以外传来的次声波的袭击,就可能使船员惊慌失措,甚至强烈的振动会使人的精神失常,跳进大海而葬身鱼腹。这可能是海面出现空船的一个原因。
百慕大三角海区复杂的地形及特殊的自然环境,更增加了次声产生的次数和强度。在三角区的南头有地震活动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发、海浪、温度的波动等因素都是产生次声波的原因。
据勘查,百慕大三角海区的洋面下,有一股强大的海底河流,其流向同海面海流的方向恰好相反。另外,从南美洲东北部海面上吹来的暖流总是围绕着三角区内的马尾藻海打转,使这里的海水温度发生很大变化,这也都是使该区次声波加强的因素。
另外一个情况也极易产生次声,飞机航行在空中,最怕遇上“晴空湍流”,因为这是无法逃脱的致命危险。“晴空湍流”又称“气穴”或“气坑”。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中,飞机能平稳地飞行,能见度也会很好,如果这时发现飞机突然剧烈颤动,猛然上升或下降几百米,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气流常常伴随有次声的出现,这时次声就会像一把无形的利斧,把飞机劈得粉碎。
上述种种情况,充分说明次声不但破坏能力极强,而且许多因素都会促使次声的发生,因此,许多科学家断言,在揭开百慕大之谜时,也许可以证明,次声是使神秘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假说的根据还是比较充分和有说服力的。
在百慕大三角区遇难的船舶和飞机,都出现过导航仪器失灵或罗盘指针大幅度摆动的情况,不少科学家自然地就提出是该地区磁异常造成的。
地球的磁场就好像在地球内部有一个巨大的想象中的磁体样,它也有两个磁极: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地磁南北极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它在不断地变化着。地磁南北极同地球南北极的位置也并不吻合,而是有个偏差的角度,也就是说,地理子午线同地磁子午线并不是重合的,它们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磁偏角同海员或飞行员正确判断方位关系极大。当船舶和飞机航行时,用磁罗盘测到的是地磁方位角,所以必须知道当地磁偏角的数值,才能确定正确的方位,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进。
地球的80度经线恰好穿过“百慕大三角区”,而80度经线上的磁偏角是0°,这就是说,航行到这里的船舶、飞机上的磁罗盘指的是地理的正北方向,如果领航员不注意这一点,必然就会偏离航向若干度,同实际位置相差很大,也许会远离航线几百海里。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船舶与飞机常常在这里失事,与这一地区磁场特性有关。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着巨大的复合动力源,能产生强大有磁力,使罗盘及仪器失灵。1943年,美国的一位裘萨博士曾经由海军协助配合,在百慕大三角区做过一次有关磁场的奇异实验:他用两台磁力发生机给停在船坞里的船加大几十倍的磁力,看它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开始后,在船体周围立刻有绿色的烟雾出现,很快就使整个船体笼罩在绿雾之中。接着,船上的人员就消隐不见了。实验结束后,船上的人员似乎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有些人经过特殊的治疗,恢复了健康,有些人精神失常了,有些人甚至死亡了。此事后,裘萨博士也不晓得什么原因自杀了。他在临死前说,实验的事实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除了这句简短的、令人费解的话以外,他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论述,以致于使这次奇异实验本身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疑团。
磁异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磁暴。磁暴是当太阳突然喷出大量带电微粒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引起了电离层的变化,与此同时,还引起地球磁场强度及方向的急剧而不规则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磁暴。磁暴发生时,会使无线电通讯中断,引起一系列的磁异常。因此有人认为,百慕大三角区船舶、飞机失事原因与磁异常有关。
总之,百慕大三角海区之谜,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一个现实的、重大的、具有魅力的课题。经过他们几十年来不懈的努力探索,已经获得许多重大的成果。当然,探索一个自然科学之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经过长期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来。
近年来,一些人对百慕大三角区之谜又提出了更富有幻想色彩的假说:船舶与飞机失踪事件是否是“飞碟”的恶作剧?
关于目击飞碟的第一次公开报道见于1947年,若从历史文献上查阅,则可追溯到十三世纪。然而,有关“百慕大三角区”船舶、飞机失事的记载,却要早得多,因此有些人极力否认飞碟与“百慕大三角区”之间有任何联系。可是,根据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目击飞碟的报道,人们可以发现,发生在美国的比较多,有几千件,其中以佛罗里研究室——巴哈马地区目击到的记录为最多(这正是百慕大三角海区),难道它同百慕大神秘事件是偶然的巧合吗?美国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M·K·杰塞普曾提出:“在百慕大三角区失踪的东西与人都是飞碟干的。”
日,美国的一架“野马式”战斗机在诺克斯堡追踪一个低空飞行的飞碟时,突然不明不白地解体粉碎了,碎片还没有拳头大。据说,在飞碟周围有阴极射线,由于飞机离它太近而掉进电离场解体的。1971年10月,美国的一架“星座号”飞机航行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同一个飞碟相遇,结果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当时发出了一声巨响,并有极亮的闪光出现,把半边天都照亮了。美国“双子座”4号、“双子座”7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航行时均曾发现过有飞碟在跟踪着他们。“阿波罗”12号飞船在飞到离地球20万公里的高空时,有两个飞碟一前一后地跟踪着。宇航员戈登说:“它们非常亮,好像在我们发信号。”这些现象不都是飞碟的蛛丝马迹吗?
如果“飞碟”的存在是事实的话,那么它们从何而来呢?是外太空的不速之客吗?当联系到百慕大三角区的奇异事件时,有人也曾提出过:“飞碟或许是来自海底。”它们这些富于幻想的说法倒也并非毫无根据,如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南部的海面下发现了一个不明真相的怪东西,以极高的速度在水面下潜行,当时,美国海军派了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艇去追踪,一直追了四天也没有追上,因为它有时可以钻到水下8千米深处,人们根本无法观察到它的真面目,只是看到它有一个螺旋桨。另外,西班牙沿岸采海绵的工人曾在海底看到过一个体积很大、圆顶透明的怪东西。这些海底的怪物是否就是人们目击到的飞碟呢?如果真是飞碟,那它们是从空中钻入海底暂时栖息隐蔽呢?还是在海底存在有飞碟的发射基地呢?这个基地是属于外太空人的呢?还是属于海底智能生物的呢?(有人提出,在海底世界生存有科学比人类还发达的智能生物,他们在海底生活了很久了。)尽管目前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尚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也许这种看法是极荒诞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今天的科学技术条件,还不能使人类对占地球面积2/3的海洋深处的每个角落进行探测与了解,因此也必然会存在有许多令人茫然不解的秘密。
专吃飞机的“魔洞”
日,西班牙各家报纸都刊登了一条消息,国内一架“信天翁”式飞机,于29日15时50分左右在阿尔沃兰海域失踪。
  人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到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与阿尔梅里亚之间的阿尔沃兰进行搜索。由于那架飞机上的乘员都是西班牙海军的中级军官(上校和中校),所以军事当局相当重视,动用了十余架飞机和四艘水面舰船。当人们搜遍了很大一片海域后,只找到了失踪飞机上的两把座椅,其余的什么也没发现。
在这次事故发生前两个月,即同年的5月15日,另一架“信天翁”式飞机也在同一海域莫名其妙地栽进了大海。
那次事故发生在18点左右,机上有8名乘务员。据目击者说,那架飞机当时飞行高度很低,驾驶员可能是想强行进行水上降落而未成功。机长麦克金莱上尉侥幸还活着,他当即被送往医院抢救。尽管伤势并不重,但他根本说不清飞机出事的原因。
人们还在离海岸大约一哩的出事地点附近打捞起两名机组人员的尸体。后来几艘军舰和潜水员又仔细搜寻了几天,另外5人却始终没找到。
据非官方透露的消息说,那次飞行本来是派一位名叫博阿多的空军上尉担任机长的,临起飞才决定换上麦克金莱。这样,博阿多有幸躲过了那次灾难。然而好运并没能一直照顾他。时隔两个月,已被获准休假的博阿多再次被派去担任“信天翁”式飞机的机长。这次,他回不来了。
这一事实促使人们得出结论说,这是两起一模一样的飞机遇难事故——两架机同类型的飞机,从同一机场起飞,由同一个机长(博阿多)驾驶,去执行同一项反潜警戒任务,在同一片海域遇上了相同的灾难。但谁也无法解释,失踪的“信天翁”式飞机发回的最后呼叫“我们正朝巨大的太阳飞去”,究竟意味着什么。
西地中海“死亡三角区”的三个顶点,分别是比利牛斯的卡尼古山,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共同接壤的延杜夫,再加上加那利群岛。在这片多灾多难的海域,不断发生着飞机遇难和失踪事件。
日上午10点30分,西班牙空军学院的四架“萨埃塔式”飞机正在进行集结队形的训练飞行。突然一道闪光掠过,紧接着,四架飞机一齐向海面栽了下去。
附近的军舰、渔船以及潜水员们都参加了营救遇难者和打捞飞机的行动。他们很快就找到了5名机组人员的尸体。但是这四架刚刚起飞几分钟的飞机为什么要齐心合力朝大海扑去呢?西班牙军事当局对此没有作任何解释,报界的说法是:“原因不明。”
有人作过统计,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到1969年的20多年和平时期中,地图的这个小点上竟发生过11起空难,229人丧生。飞行员们都十分害怕从这里飞过。他们说,每当飞机经过这里时,机上的仪表和无线电都会受到奇怪的干扰,甚至定位系统也常出毛病,以致搞不清自己所处的方位。这大概就是他们把这里称作“飞机墓地”的原因吧。
如果说飞机失事是因定位系统失灵,导致迷航造成的,那么对货轮来说,就令人费解了。因为任何一位船员都知道,太阳就可以用来作确定方向的参照物。
西地中海面积并不大,与大西洋相比,气候条件也算是够优越的。然而,在这片海域失事的船只一点也不比飞机的数量少。
这里发生的最早一起船只遇难事件是在1964年的7月,一艘名为“马埃纳号”的捕龙虾的渔船不幸遇难,有16名渔民丧生。此事相当奇特,引起了人们各种各样的猜测。但8月8日,西班牙报纸刊登这则消息时却说“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7月26日22点30分,特纳里岛的一个海岸电台收到从一艘船上发来的一个含糊不清的“SOS”呼救信号。但它既没有报出自己的船名,也未说出所在的方位。23点整,该电台又收到一个相同的告急信号,之后就什么也听不到了。
第二天下午10点45分,海岸电台收到另一只渔船发来的电报,说他们在距离博哈多尔角以北几哩的地方发现了7具穿着救生衣的尸体。有人认出他们是“马埃纳号”上的船员。电文还说,7具尸体旁边,还浮着一只空油桶和6个西瓜,此外什么都没发现。
为了寻找可能的生还者,海岸电台告知那片海域上的船只,让他们也沿着前一只渔船的航线航行。过了一天,一艘渔轮报告说找到3具穿救生衣的尸体,几十只船在这里又整整搜寻了三天,均一无所获。后来在非洲海边的沙滩上又发现了两个人的尸体。这样一共找到了12个人,其余4人始终没有下落。
事后人们提出了许多疑问,比如:在相隔半小时的两次呼救信号中“马埃纳号”的船员怎么能逃生?他们为什么两次都不报出自己的船名和方位?也许那些穿着救生衣的人是被淹死的?可遇难地点离海岸只有一哩,为什么船上那些水性娴熟的船员竟连一个也没能游到岸边?
还有人推测说他们是饿死的。但是这似乎站不住脚,因为最先被捞上来的那7名船员在海里顶多呆了9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一般是不大可能饿死人的。还有一种认为船上发生过爆炸事故的假设也可以推翻,因为捞上来的尸体完全没有伤痕。
任凭人们如何猜测,制造了这场灾难的大海一直保持着沉默。
地中海7月份的气候总是风和日丽的。1972年的7月26日上午,“普拉亚·罗克塔号”货轮从巴塞罗纳朝米诺卡岛方向行驶。到了下午,不知怎么回事,这艘货轮掉转船头驶到原航线的右边去了。原来船上的导航仪奇怪地受到了干扰,并且船长和所有的船员没有一个人还能够辨明方向。出发时船长曾估计,他们在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即可抵达目的地。但次日凌晨5时,“普拉亚·罗克塔号”遇上的几名渔民却说,这里离他们要去的米诺卡岛足有几百哩。
很难设想,在这段时间里,这艘货轮上所有的人都丧失了理智或喝醉了酒,以致连辨认方向的能力都没有了。这又是一起没有人说得清楚的海上事故。
在地中海的土伦湾海域,从1964年到1970年的25年里,有6艘潜艇失去了踪迹。而这段时间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潜艇遇难事件加在一块,也不过11起。相比较而言,这里潜艇遭难的比例数委实太高了。在这方面,当获“金牌”的非法国莫属——6艘遇难潜艇中有4艘是法国的。
日,乘有52名艇员的法国潜艇“密涅瓦号”在土伦海域不见了。由于这里的海底有许多深沟,是试验深潜器性能的好地方,它是被派往该地进行这种试验的。
消息传来,法国军方当即派出30多艘装有先进声纳仪的海军舰只前往出事地点进行搜寻,一些侦察飞机和救生机也出动了。美国一艘专门用于海底搜寻工作的船只“海燕号”,应法国政府的请求,随后前来协助。两天前“海燕号”正在寻找在这同一片海域里失踪的以色列潜艇“达喀尔号”,因工作毫无进展,便投入了新的一轮搜寻。
最后一切希望全都破灭了。“密涅瓦号”和“达喀尔号”一样,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人们又开始为解释两天内连续发生的两起失踪事件提供假设了。不过所有假设都很快被法国军方和专家们否定了。法国海军一位发言人说:“那种认为它们遭到同一个敌人进攻的假设,就像它们失踪本身一样神秘,异想天开。”专家们则坚定地认为两艘潜艇在两天内连续失踪纯属偶然的巧合。这的失踪既不是海底某些奇异现象造成的,也不是西西里岛地震的缘故(当时西西里岛根本没有任何地震活动)。最有意味的是法国国防部一位发言人的话:“种种迹象使人们可以肯定地认为,潜艇是遇难了。”
来去无踪的“幽灵”岛
1964年,从西印度群岛传来了一件令人瞠目的奇闻:一艘海轮上的船员,突然发现这个群岛中的一个无人小岛,竟然会像地球自转那样,每24小时自己旋转一周,并且一直不停。这可真是一件闻所未闻的怪事!
这个旋转的岛屿是一艘名叫“参捷”号的货轮在航经西印度群岛时偶然发现的。当时,这个小岛被茂密的植物覆盖着,处处是沼泽泥潭。岛很小,船长卡得那命令舵手驾船绕岛船行一周,只用了半个小时,随后他们抛锚登岛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什么珍禽异兽和奇草怪木。船长在一棵树的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登岛的时间和他们的船名,便和随员们一起回到了原来登岛的地点。
“奇怪,抛下锚的船为什么自己走动呢?”一位船员突然发现不对劲而大叫起来,“这儿离刚才停船的地方差了好几十米呀!”
回到船上的水手们也都大为惊异,他们检查了刚才抛锚的地方,铁锚仍然十分牢固地钓住海底,没有被拖走的迹象。船长对此满腹狐疑,心想这是不是小岛本身在移动呢?
这件奇闻使人们大感兴趣,一些人闻讯前去岛上察看。根据观察结果,一致认为是小岛本身在旋转,至于旋转的原因,就众说纷纭,莫能归一了。比较多的人认为,这认岛实际上是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因潮水的起落而旋转。但真相究竟如何,当时谁也不能断言,只留待科学家们去研究了。
过了不久,这座怪岛又从海面上消失,不知所终。
1933年4月,法国考察船“拉纳桑”号来到南海进行水文测量。他们在海上不停地来回航行,进行水下测量作业。突然船员们见到在上一回驶过的航道上竟矗立起一座无名小岛。岛上林木葱茏,水中树影婆娑。可在半个月后,当他们再来这里测量时,却又不见了这个小岛的踪影。对于这个时有时无、出没无常的神秘小岛,大家都莫名其妙,不解真情,只好在航海日志上注明:这是一次“集体幻觉”。
3年后,即1936年5月的一个夜晚,一艘名叫“联盟”号的法国帆船在南海海域。这艘新的三桅帆船准备开往菲律宾装运椰干。
“正前方,有一个岛!”在吊架上瞭望的水手突然一声呼叫,顿时惊动了船上的所有船员。
船长苏纳斯马上来到驾驶台,用望远镜进行观察。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一个小岛。他感到纳闷,航船的航向是正确的,这里离海岸还有250海里,过去经过这里时从未见过这个小岛,难道它是从海底突然冒出来的吗?可是岛上密密的树影,又不像是刚冒出海面的火山岛。
船长命令舵手右转90度,吩咐水手立即收帆。就这样,“联盟”号缓缓绕过了这座神秘的小岛。
这时,船员们都伏在右舷的栏杆上,注视着前方。朦胧的夜色映衬着小岛上摇曳的树枝,眼前出现的事,真如梦境一般。
此时,船上航海部门的人员赶紧查阅航海图,进行计算,确定船的航向准确无误,罗经、测速仪也工作正常。再查看《航海须知》,可那上面根本就没有这片海域有小岛的记载,而且,每年都有几百、上千条船经过这里,它们之中谁也没有发现过这个岛屿。
忽然,前面的岛屿不见了,可过了一会儿,它却又在船的另一侧出现了!船长和他的同们紧张地观察着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如同黑色幕布般的阴影。
突然一声巨响,全船剧烈地摇晃起来。接着,船体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响,桅桁的缆绳相扭结着,发出阵阵的断裂声。一棵树哗啦一声倒在了船首,另一棵树倒在了前桅旁边,树叶哗哗作响,甲板上到处是泥土,断裂的树枝、树皮和树脂的气味与海风的气味混杂在一起,使人感到似乎大海上冒出了一片森林。船长本能地命令右转舵,但船头却突然一下子翘了起来,船也一动不动了。船员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显然,船是搁浅了。
天终于亮了,船员们终于看清大海上确实有两座神秘的小岛,“联盟”号在其中的一个小岛上搁浅了;而另一个小岛约有150米长,它是一块笔直地直插海底的礁石。
好在船的损伤并不严重,船长吩咐放两条舢板下水,从尾部拉船脱浅。船员们在舢板上努力划浆,一些人下到小岛使劲推船,奋战了两个多小时,“联盟”号终于脱险。
“联盟”号缓缓地驶离小岛。两个小岛渐渐地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这一场意想不到的险恶遭遇,使全船的人都胆颤心惊。精疲力竭的船员们默默地琢磨着这一难解之谜。
“联盟”号刚一抵达菲律宾,船长苏纳斯就向有关方面报告了他亲身经历的这次奇遇。当地水道测量局等有关单位的人员听后说,在这片海域从来也没有发现过岛屿。其他船上的水手们也以怀疑的态度听着“联盟”号船员的叙述。显然,大家都认为这是“联盟”号船员的集体幻觉。
船长苏纳斯不想与他们争辩。他决定在返回时再去寻找这两个小岛,记下它们准确位置。开船后两天,理应见到的那两个小岛了,他却什么也没有见到。他们在无边的大海上整整转了6个小时,还是一无所获,两个小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苏纳斯虽有解开这个谜的愿望,但他不能耽搁太久,也不能改变航向,只好十分遗憾地驶离了这片海区。
当然,这仅是一种假说,仍无法证实。
时光也能倒流吗
近年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神秘事件,莫过于“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再现。
两位幸存者中,一位是1990年发现的一位女乘客,另一位是1991年发现的男性,他是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他们两位的情况良好。从那次有名的轮船遇难事件以来,没有衰老的迹象。虽然悲剧已过去80年,他们却坚信是1912年。
发现史密斯船长是在日,比另一位幸存者温妮·考特的发现晚一年。他是从冰山上被救出的。许多年来的海上漂流并未使他看上去衰老,史密斯船长虽则已139岁,但看起来仍是位60多岁的人,而且他仍认为是日——即泰坦尼克号沉船之日。通过保存在航海纪录中的指纹,可以确认史密斯船长的身份。泰坦尼克号遇难的另一个幸存者日在北大西洋的冰山上被救出,她名叫温妮·考特,时年29岁。让人吃惊的是,她从1912年失踪到现在,未见一点衰老迹象,考特太太是在冰岛西南363公里的冰山上被发现和救出的。海事机关查找了泰残留的泰坦尼克号坦尼克号乘客名单,确认了英格兰岛南爱普顿的考特太太1912年登上了这只船。史密斯船长和考特太太是“穿越时光再现”的失踪的人。类似的奇迹,历史上曾有过记载,并非绝无仅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艘军舰被日本潜水艇击沉,有25名船员乘救生艇逃出。美国军方经多次搜寻无结果,只好宣布他们已葬身海底。然而直到1991年7月,一队菲律宾渔船竟然在菲律宾群岛以南的西尼比斯海上发现了这25名船员,而且看起来都不怎么衰老。森美希坚斯博士认为,他们是闯入了一个时空隧道,几十年后复出人间,却全然不知道已过这么久。
  航空史上“神秘再现”的事件更不胜枚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北美战场的一支空战队,战斗后结束整编时发现少了一架P—38战斗机。编队飞机立即在附近空域搜索,但是没有发现失踪飞机的残骸,也没有发现飞行员跳伞。当时,这架失踪的飞机却神秘地归来,但在机场上空爆炸,飞行员跳伞了。基地官兵目睹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机身编号证明,这架飞机正是失踪的那架P—38战斗机。但它的油箱早已用干,怎么可能飞返基地?而那名跳伞的飞行员前额中弹,又怎么还能跳伞?这一奇案被引入美国空军机密档密,档案上附有基地指挥官和所有目击者的签名。
穿越时空的再现,即神秘的失踪与神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时间是第四维。他认为在科学计算中,人不仅要考虑长、宽、高,还要考虑“时”。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时空隧道的假说,来解释自然界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
美国学者埃德·斯内德克认为,在空间存在着许多一般人用眼睛看不到的,然而却客观存在的“时空隧道”。历史上神秘失踪的人、船只、飞机等,实际上是进入了这个神秘的“时空隧道”。
布桑·兰帕认为,“时空隧道”实际上就是宇宙中存在着的“反物质世界”,地球上的每个人,以及每一件东西,在另一套时间体系里,都有一个相对极性的对应体。对于神秘的失踪,兰帕认为,这是误入了反物质世界,当物质与反物质相互接触的瞬间,即归于毁灭,这个理论假说很好地解释了神秘的失踪,但对于神秘的再现却显示出理论的低能或无能为力。
约翰·布凯里在对时空隧道的研究中提出了以下理论假说:1?时光隧道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性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它既关闭,又不绝对关闭即偶尔开放。2?时空隧道和人类世界不是一个时间体系,进入另一套时间体系里,有可能回到遥远的过去,或进入未来,因为在时空隧道里,时间具有方向性或可逆性,它可以正转,也可以倒转,还可以相对静止。3?对于地球上的物质世界,进入时空隧道,意味着神秘失踪,而从时空隧道中出来,又意味着神秘的再现。由于在时空隧道里,和地球上是一个时间体系,时光可以相对静止,故而失踪3年、5年,甚至30年、50年都像一天、半天一样。这一假说,虽然可以解释某些神秘的事件和怪异现象,然而却无法验证这些近乎荒唐的理论。此外,“时空隧道说”还不能完全解释“穿越时光的再现”。比如,人和飞机如何进入时空隧道?又怎样从时空隧道中出来?时空隧道究竟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人和飞机怎么会进入?
还有一些更奇怪的现象,上述假说也不能完全解释,比如,泰坦尼克号游轮和乘客同时沉没、消失,乘客进入了时空隧道,为什么游轮没有进入?如果游轮也同时进入,为什么船只没有穿越时光再现?而船上的乘客却神秘地再现了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空隧道”,仍是一个待探索的自然之谜。
地球是如何孕育生命的
大自然经过亿万年演化,才从最初在地球极年轻时形成的简单化合物,进而构成复杂的生物,整个过程发生过一连串变化,才有各种生物出现,而且个别生物的结构才变得极为复杂,这一切都是怎样开始的呢?
谈到我们这个行星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第一个疑问就是:所有活的有机体所必需的两种化合物,即蛋白质和核酸,怎能在地球的表面上自然产生出来呢?今天,一位优秀的有机化学家,如果要合成一个活细胞里维持生命必需的各种物质,是没有什么困难就办得到的。然而,这些东西又怎能自行产生呢?
数年前,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哈洛德·尤列提出了一项卓越的构想,作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尤列的构想是依据近代解释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这个学说认为,各原行星最初都拥有延伸大气,由氢和甲烷、氨、水汽等氢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里的化学元素如氢、碳、氮、氧等,正好就是构成氨基酸的元素,而氨基酸又是蛋白质巨大分子的基本“构造单元”。尤列由此推论说,这些简单化合物的分子,在受到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以及接受大气中雷暴的放电时,就能结合起来,形成较复杂的氨基酸分子。
为了证实这个构想,尤列叫他的学生史坦利·米勒做了一个实验:把氢、甲烷、氨和水汽混合一起放入试管,连续接受放电几天,然后拿试管内的物质去分析。结果发现了几种蛋白质内常有的氢基酸,因而证实了尤列的假设。在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仍充满氢和氢化合物的时候,就可能不断产生氨基酸。这些化合物慢慢淀积在地球表面,在海水边缘区形成浓溶液。生命所必需的一种化学成分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生命所必需的另一种成分是核酸,我们对其起源所知极少。核酸的分子链中含有磷原子,这是大气中可能没有的。此外,核酸的合成需要高温,而不需要紫外线辐射或放电。一项大胆假设认为,核酸是产自受过雨水冲洗的火山的活动,可是这项假设还没有确切的实验证明。
第二个疑问是:海水里的这些蛋白质和核酸溶液,怎会演化成有繁殖力的原始生物呢?地球上生物演化初期,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原理无疑是起着作用的。事实上,达尔文的演化原理可以向后推过有生命与无生命的模糊界限,应用到简单的无机反应。如果把铁粉和银粉混合物暴露于氧中,因为铁的氧化过程比银的迅速,所以产生的氧化铁会比氧化银多。同样,溶于原始海洋里的蛋白质分子,也必发生过演化的化学过程,但这个过程也许较为复杂。那些在本质上反应较迅速的分子,显然较反应慢的分子占上风。
有机物初期生长的情形,仍是一个谜团,因为早期的生化反应,不能在当时的岩石里留下化石遗迹。至于有机分子什么时候和怎样能够繁殖其他有同样化学性质的分子,现在也无法稽考。我们只能推测,这种进展必定在已知最古老化石形成前的地质年代发生。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是一件在南非一些黑硅石薄片中发现的原始细菌化石,约有三十五亿年历史。
在已发现最古老化石以前生存的有机体,我们也没有多大机会发现大量的证据,因为较早期的生物,必定是非常微小的软体有机体,与有机分子没有多少差别。事实上,假如有某种法术,可以让我们回到约三十亿年前的话,原始的水池里和陆块的岩质斜坡上,都会发现好像是没有生命似的。只有在缜密观察之下,才能发现在这个行星表面已有生命存在,而且许许多多不同的微生物甚至已在全力竞争求存。我们的行星在演化的早期阶段,地表仍然暖和,而且目前海洋盆地里的水,大部分还存于大气中,构成一厚层浓云。阳光不能直接穿透这层浓密的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这种阴湿黑暗环境中仍能生长的生物,必然仅限于完全不须阳光就能生存的微生物。
这些原始有机体之中,有些必须依赖其周围溶在水里的有机物质维生,但是也有一些逐渐习惯于完全依赖无机养料。属于第二类的“食矿物的”有机体,现仍可在“硫细菌和铁细菌”内找到。它们藉硫和铁的无体化合物起氧化作用,获取生命力。这类细菌的活动,在地球表面发展过程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铁细菌可能与许多蕴藏丰富的沼铁矿床有关。沼铁矿是世界上工业用铁的主要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冷却。积聚在地表的水越来越多,同时遮掩太阳的浓云也逐渐消散。这时阳光很容易穿透大气到达地球。在阳光的作用之下,有些原始微生物慢慢生出叶绿素。这样使微生物能利用太阳辐射的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生长所必需的简单化合物。这种“赖空气维生”的可能性,为有机生物的进化打开了新境界,最后达到目前可见于近代植物界的高度发展和复杂形态。
但是有些原始有机体选择另一种生长方式。它们不靠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合成养料,却利用寄生在植物上摄取养料的方法,得到“现成的”碳化合物。其中有些寄生有机体,很快就生长出移动的能力,在竞争养料时大占便宜。在寄生生物中,又有一些对单植物养料感到不足,于是开始互食。捕捉食物的需要,或逃避追捕的需要,演化出更好的移动方法。经过亿万年以后,终于养成动物界自行移动的适应性变化。
容易变形的软体动物,不能在水里迅速移动。要移动快捷,需有坚硬的流线型体形,以及配合坚硬“活动部分”操作的肌肉。坚硬的躯体部分还可抵御攻击,同时也是攻击其他动物的好武器。在地球的原始海洋里,适者才能生存。因此,这些优点的发展,使胶状似的软体动物,演化成生有利爪的坚甲动物。
坚硬肢体的进化,对动物有极大好处,也对近代古生物学家有极大帮助。有关古代软体有机体的资料,只靠偶然在软沙里发现的一些痕迹,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生有坚硬的甲壳或骨骼的动物,则可藉它们的化石从事研究,一如它们还活在今天那样。
严格来说,地球的生物史,起自动物开始生出坚硬的肢体和躯体之时。近代博物馆内,陈列出许多甲壳和骨骼,使我们可以见到近古的生物体型,但是远古的原生有机体,则因时间久远而不为人所知。
大陆为何要漂移
近年来“格罗麦挑战”号船在公海上游弋,记录在航海日志上的勘测航程非常重要,绝不逊于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任何航海成就。船上的科学工作者钻探海床,研究有亿万年历史的沉积泥和沉积岩。每次把三英里半长的钻杆提上来,都证实了一项当代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世界各大陆都在地球内部的上地幔漂移。
大陆的漂移这项发现产生一种称为“全球板块构造”的概念,推翻了一切以地球是一个稳定行星为依据的传统观点。新概念认为,地球是个活动不息的星球。在过去的四十六亿年历史中,地球上的海洋开开闭闭好像手风琴一样,各大陆互相冲击宛似笨重的大船在怒海中相撞。这项崭新的认识,也解开了很多从自然科学萌芽以来就令人困惑的谜团。例如各大陆、海洋、山脉、岛屿等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竟会嵌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峰上等等。以上所举只不过其中一部分。
地质学上的疑问,有些仍未找到答案,所以科学家在细节上的意见并不尽同。但是板块构造的概说已经证实,科学家多半也承认。美国海洋学老前辈尤英博士说:“全球板块构造的学说不应再视为仅是一种理论。就科学上的意义来说,这个学说的重要性,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运动定律并驾齐驱,而且对人类也同样重要。”
上述学说为地质的现象提出了下列几个论点:
①地壳并不如地质学家从前所想像那样是一整块硬壳,而是由若干单独的板块(十大板块,每块再分为若干小块)构成。板块由厚四十至六十英里的岩石构CD在极热的黏质地幔上漂浮。
②地球表面的陆地就搁置在这些板块上(洋底也是如此),从前一度连接一起,形成单独一整块的超级大陆,约两亿年前才开始分裂。裂开的碎块终于形成现今的七大洲和各大岛屿。这些大块的陆地缓缓漂移分离,像流动输送带上的包裹一样。
③从洋中海渊裂缝涌出来的熔岩,凝聚在这些地壳板块的边缘,使板块逐步增大;同时这些板块又受到来自地球深层的力量所推动,以每年一英寸半至六英寸的速度在地球表面朝不同方向漂移。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看,这种速度可以说是猛烈的。
④板块互相推挤争取空间,产生种种蔚为奇观的现象:移动中的大陆板块(大体都是花岗岩)碰及洋底板块(由质地致密、浮力较小的玄武岩构成)时,就像巨大的推土机铲到洋底板块上面,把海床上亿万年来层叠的沉积物刮掉,也把地壳岩石成片地刮走。这类岩屑堆积在大陆板块的边缘,像弄皱的毛毯似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洋底板块被压了下去,以陡斜角度逼进大陆板块边缘的地沟中。
没人的洋底板块受到摩擦所产生的热力而熔化,在地面下聚成白热的熔岩囊。这些困在地面下的熔岩被逼由地壳裂隙逸出,喷发出地面形成火山。地壳板块的撞碰、分离以及切截也会造成地震。
地质学家怎会做出这个看来稀奇古怪的推论?细看地图时可见,假如把南美洲和非洲放在一起,稍微挪动,这两大洲就像拼图游戏中两小块合拢起来一样吻合。一九一二年,德国地质学家韦格纳创立学说,认为各大陆从前一度实际连接一起。他指出巴西凸出地带的岩系与非洲几内亚湾的,在年代和结构两方面都相似,足以证明是由同一个地质结构分裂出来的。他还注意到,在南美洲、非洲、澳洲,甚至远在印度,都发现过完全相同的化石植物和淡水动物,若说这些动植物经历几千英里的咸水旅程还能生存,实在毫无可能。但许多人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谁也想不出有什么力量能推动庞大的陆块,使陆块在地球的坚硬地壳中移动。况且,照理这些移动中的陆块会在洋底上留下岩石移了位的痕迹。可是一直找不到有过这种变动的痕迹。
还有难以理解的是:洋底上的沉积物稀薄得出奇。地质学家推算,由海洋微生物形成了沉积物,加上吹进或冲入海中的尘埃,经过亿万年时间,各洋床一律至少应积有十二英里厚。可是在各海洋的中央几乎没有沉积物。在邻接各大陆的海洋边缘有薄薄的一层,仅厚半英里。一八五○年以后,工程师在铺设横越大西洋海底电缆时,发现海洋中有淹没了的山脉。此后在太平洋和其他海域也发现类似的山脊。
到一九五○年,海洋学家才发现洋脊自成一系,连绵四万英里,环绕着地球。大洋脊的中心深处有很多裂缝,渗出熔岩。在洋底逐渐裂开的地方,熔岩不断涌出,变硬后形成新的洋底物质。科学家臆测,洋底可能逐渐向外移动,离开洋脊,终于急遽下陷没入邻接地的深海槽中。
一九六三年,这个新概念得到明显的支持。那年英国剑桥大学两位科学家维恩和马西慈发表了一篇演绎推论。地质学家早已发现在地球历史上,磁极曾经多次倒反极性。这种现象的成因至今不明;但地质学家凭借测量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确定嵌入岩石中的化石的年代,能确定磁极倒反发生的时期和辨认倒反痕迹,如辨认树木的年轮一样。
(上一次磁极倒反在七十万年前发生。)剑桥大学两位科学家推论说,洋底真是由洋脊的熔岩产生出来然后渐渐伸展离开洋脊的话,那么,洋脊正背两面就应当有一段完全相同的磁极倒反地带。
  海洋学家乘坐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方罗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