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的义县战役模式是什么

林彪打赢辽沈战役为何被毛泽东批评有个不小的失着?|辽沈战役|营口_凤凰历史
林彪打赢辽沈战役为何被毛泽东批评有个不小的失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
另有万余人乘船逃脱,这是由于林彪把营口方向的守军澈走,使敌人钻了一个空子。对此,毛泽东曾批评这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核心提示:另有万余人乘船逃脱,这是由于林彪把营口方向的守军澈走,使敌人钻了一个空子。对此,毛泽东曾批评这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本文摘自:《十元帅风云录》,作者:王积业 编,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月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向沈阳市区发起总攻。守军除少数部队外, 大多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投降。仅仅一天左右,沈阳这个在全国屈指可数的防御坚固的人工业城市就被我军全部占领,守军13万人被歼。同时收复营口,歼敌1.4万余人。另有万余人乘船逃脱,这是由于林彪把营口方向的守军澈走,使敌人钻了一个空子。对此,毛泽东曾批评这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10月26日,蒋介行在北个听说廖耀湘兵团被围后,曾在日记中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可见辽沈战役给国民党军的打击之沉重和深痛。 辽沈战役历经52天,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在关内各战场我军的有力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和它所属的4个兵团、11个军部、36个师及地方保安团队共47.2万余人;我军伤亡6.9万余人,实现了中央军委封闭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在东北境内予以歼灭的决策,使全国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巩固的战略后方,对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进关作战的障碍&&傅作义集团更为孤立,解放平津地区的又一个大战役即提上了议事日程。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主力从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滚滚开进,一场新的大战即将开始,林彪在西奔平津的列上,又开始了思虑..&
[责任编辑:周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208
播放数:115232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辽沈战役作为国共战争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此战的胜利,使得战争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中共,正如蒋介石所言,“东北一失,华北不保,局势也就无可挽回了”。  一般而言,辉煌的胜利会带给了指挥官无上的荣耀,尤其是像辽沈战役这样有着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比如《剑桥中国史》是如此描述辽沈战役和他的指挥官的,“这是林彪在满洲发起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进攻性战役,更加巩固了他在军事史家和中国公众中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的声望”。但是因为众所共知的原因,大陆史学界在评价辽沈战役和林彪时,则显得较为与众不同。  大陆史学界在提到林彪指挥的辽沈战役时,对于林彪本人的赞美的声音远远小于批评的声音。这与我们常见的“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写法区别很大。当然,就写历史而言,我们应该肯定有错就应该直言不讳,而不是一味赞美的写法。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只针对少数人是这个态度。  不过,即使我们只是对林彪采取如此态度,这比较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可惜的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辽沈时大陆史学界所认为的林彪的“错”真的是“错”吗?  比如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林彪对打锦州的“犹豫”,这也是当年林彪被批的一个原因。时至今天,这个观点依然有很多人认可,甚至将“犹豫”上升到胆小,目光短浅等等无厘头的说法。
楼主发言:48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事。辽沈战役期间,林彪得知国军增兵葫芦岛的情报,于是给军委发电报,提出需要重新考虑锦州作战,或打锦州,或打长春。  其实,对于一个因为情况变化而提出重新考虑的事件本身而言,原本并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地方。但是因为提出这个事的人是林彪,而恰巧林彪有个913事件,于是,对于这个事情自然有了重新认识。  913之后批林说林“怕”,以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对抗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什么的,诸如此类的评价现在看起来虽然很可笑,但是如果抛开那些有着象征意义的词语,取其思路来评价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所谓失误或者错误,这样做的话貌似很客观,其实本质依然还是批林时的那一套。  其实,这个事情原本很简单,我们抛开感情因素去看看林彪为什么会犹豫,自然也就知道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时间回到48年7月,虽然辽沈战役是9月份才开始的,但是东北共军的南下作战正式开始构思却是始于7月。所以,我们看看7月份的东北共军南下作战是怎么回事。  48年7月,林彪给主席发了一个电报,这个电报的意思是说,放弃长春作战,改为东北共军主力南下作战。这也是历史上东北共军第一次真正确定了南下作战的计划。当然,5月份林彪也提过一次南下作战,但是很快就放弃了。  一直以为,拜批林的著作以及衍生出来的貌似客观的文章的影响,大家都以为毛意属南下,林彪则不愿南下,最后毛尊重林彪的意见,勉强同意了打长春的作战计划。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看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对于冬季攻势后的东北共军的作战计划,毛并没有明确的意向。直到林彪提出打长春后,毛才认可并确立东北共军的下一步作战方向是长春。  一旦明确了作战方向,毛对于夺取长春是寄予了厚望。毛不但请朱总司令提出意见,而且还非常的热心的向东北介绍关内的成功经验,用徐向前攻临汾的案例来激励东北共军。甚至就在林彪正式提出东北共军放弃长春作战改为南下作战的当天,毛还给林彪介绍许世友、谭震林攻潍县的经验,希望能对东北共军攻打长春提供帮助。
  林彪打锦州的“犹豫”时说过,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个客人。  一桌菜是指五纵六十纵吗?两个客人指沈阳出来的廖耀湘和锦西的侯兵团吗?  我认为这两客人是指锦西兵团和可能来而没来的傅兵团,一桌菜指塔山的防守部队。  林彪可能收到了老蒋令傅作义增援锦州的消息。  华北兵团战斗力林彪是领教过的,秋季攻势后傅兵团又重新打通了北宁线,冀热辽部队也没了三战三捷的辉煌,冬季攻势战果有限,一篇吹捧林彪的文章说十一纵在关内曾被包围,损失惨重。傅作义如不搞什么偷袭石家庄,而全力出承德由北路攻林彪背后,即使锦州被攻下。三路大军也可在锦州城下与林彪决战。
  怕东北军狗急跳墙吧。  
  林彪的思考有很多    
  林彪考虑的更多是东北的战场局势,而主席则是放眼全国的战场态势。位置不同,意图当然会有所差别
也是正常现象  
  @小旋风089 3楼
16:39:49  林彪打锦州的“犹豫”时说过,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个客人。  一桌菜是指五纵六十纵吗?两个客人指沈阳出来的廖耀湘和锦西的侯兵团吗?  我认为这两客人是指锦西兵团和可能来而没来的傅兵团,一桌菜指塔山的防守部队。  林彪可能收到了老蒋令傅作义增援锦州的消息。  华北兵团战斗力林彪是领教过的,秋季攻势后傅兵团又重新打通了北宁线,冀热辽部队也没了三战三捷的辉煌,冬季攻势战果有限,一篇吹捧林彪的文......  -----------------------------  不是的,林彪准备得对应东北国军的是东北大决战,结果关内增援来了,于是菜就不够吃了
  @小兵V5 6楼
00:33:19  林彪考虑的更多是东北的战场局势,而主席则是放眼全国的战场态势。位置不同,意图当然会有所差别
也是正常现象  -----------------------------  对于东北,毛基本是按照林的思路在走
  在毛热切期盼东北共军拿下长春的时候,林彪却告诉毛,长春不打了,改为主力南下入关作战。随后,林彪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作战思路,以最大主力南下入关作战,相机夺取平津;对于东北,则可随东北国军主力撤退进而夺取东北。  对于林彪提出的这个全新的思路,毛大体是赞同和支持的。因为东北以最大主力南下入关作战将导致东北、华北局面发生根本的变化。  当然,毛对于这个新计划并非完全没有意见,毛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毛认为长春是应该而且可以拿下的,所以对于林彪不打长春,毛是非常恼火的。  不过对于这一点,一直以来宣传得很少。毕竟如果大家知道,正式提出南下作战的是林彪,而对长春念念不忘的却是毛。这个事实实在太颠覆一直以来宣传的林彪看不到也不愿南下的说法。  毛另一个意见在于,毛认为主力入关作战必须首先扫荡锦(州)唐(山)一线,重创范汉杰集团,这样才能保证东北主力在华北作战。  这是毛将林彪的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的计划的修改,之后毛在9月7日给林彪的电报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整个计划,即后来著名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也就是在这个电报里,毛正式将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的第一步作战命名为锦瑜唐战役。
  老蒋太仁慈!如果是我指挥,早就给林彪老巢哈尔滨扔原子弹了!
  百万大军的行动,林彪的谨慎没有错。林不是不打,而是面对敌情变化需要重新计划调整部署,而不是一味的鲁莽行事。攻锦时我林部主力辎重全部集中在锦州一线,无预备增援力量,无机动迂回空间。假如塔山守不住,侯镜如,廖耀湘,范汉杰三股蒋军集团对我林部形成合围之势,如有闪失,我军将有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本着为百万将士的生命负责,为我军战略目标负责的精神,林彪的犹豫是完全必要的,也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站在今天来回顾辽沈战役,就会发现,无论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其实无所谓对与错。  因为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胜,国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东北问题一解决,百万东野入关,华北自然也就瓜熟蒂落了——又是那句老话“怎么打都是胜”。  北方问题解决了,南方还成问题吗?  所以,在1948年的秋天,共产党统治中国已经不可逆转,无非是打得好新中国早成立;打得不好,晚成立而已。  回头看,不得不感叹刘少奇45年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当时如果不是共产党不顾一切地倾全力把东北先抢到手里,并在林彪领导下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当年的国共之战到底是什么结果,很难预料。  但是,东北这个战略制高点一拿到手——仗,其实已经打完了!  我一直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有两次战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是毛泽东在抗战初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其真正含义大家都明白);另一次就是刘少奇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毛泽东的战略让共军有了生存、发展、壮大的时间和空间。刘少奇的战略让共军抢得先手,从而造成国军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
  @gdjt901 11楼
16:25:16  百万大军的行动,林彪的谨慎没有错。林不是不打,而是面对敌情变化需要重新计划调整部署,而不是一味的鲁莽行事。攻锦时我林部主力辎重全部集中在锦州一线,无预备增援力量,无机动迂回空间。假如塔山守不住,侯镜如,廖耀湘,范汉杰三股蒋军集团对我林部形成合围之势,如有闪失,我军将有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本着为百万将士的生命负责,为我军战略目标负责的精神,林彪的犹豫是完全必要的,也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  所以在当时,不要说国民党,就是共产党也低估了自己的实力而高估了对方。  塔山之战,尽管林彪组织了强大的预备队,但仅仅一个四纵,就把塔山守得固若金汤——可见东野一个纵队的作战能力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至于后来打廖耀湘兵团——那还算打仗吗?那简直就像大人打小孩,欺负人啊!  东野的战力在当时已经无人可敌!
  @gdjt901 11楼
16:25:16  百万大军的行动,林彪的谨慎没有错。林不是不打,而是面对敌情变化需要重新计划调整部署,而不是一味的鲁莽行事。攻锦时我林部主力辎重全部集中在锦州一线,无预备增援力量,无机动迂回空间。假如塔山守不住,侯镜如,廖耀湘,范汉杰三股蒋军集团对我林部形成合围之势,如有闪失,我军将有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本着为百万将士的生命负责,为我军战略目标负责的精神,林彪的犹豫是完全必要的,也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  其实,林彪在锦州的“犹豫”和作战谨慎什么的没有什么关系
  @匚匚匚 12楼
17:19:52  站在今天来回顾辽沈战役,就会发现,无论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其实无所谓对与错。  因为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胜,国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东北问题一解决,百万东野入关,华北自然也就瓜熟蒂落了——又是那句老话“怎么打都是胜”。  北方问题解决了,南方还成问题吗?  所以,在1948年的秋天......  -----------------------------  陈云说,东北能有好的局面,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避免锦州决战,而是成功组织四平撤退。这两件事有一件没有做好,好局面是很难设想的  如果46年不换林彪上马,而是继续让彭真主持东北,一样会有好局面吗?  如果的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很多  如果有一两件事没有做好,东北从失败走向失败,最后成为西路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林彪提出的这个新的作战计划,即南下入关作战,其实违背了之前他和毛所达成的封闭敌于东北消灭的战略目标。随着东北大军入关,东北国军很可能会撤退,这样我军虽然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东北,但是老蒋的王牌部队----东北国军主力恐怕就抓不住了。  但是毛还是认可并赞同了林彪这个南下入关的作战计划。一来因为林彪不愿意打长春,二来东北大军入关作战的前景实在是很好,可能夺取东北和华北。  当然,按照林彪的构想,东北大军一旦打开南进道路,则准备打承德、打增援,求得华北战局的迅速改变。  毛的想法则不同,毛认为如果东北大军放过锦、唐线国军,则沈、长国军一旦进出该地区,则东北国军可以支援华北国军,从而给我东北大军在华北的战斗带来威胁。所以毛希望在东北大军南下入关时首先扫荡锦、唐线。  这也是毛坚持首先要打锦唐一线的原因所在。  当然,首先扫荡锦唐线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占领锦唐线之后可向南北作战,再比如可以在东北国军撤退前给卫立煌集团已沉重打击等。  但是,后世出于某些需要,将锦唐线简化成锦州,将主要保障东共共军在华北作战的目的转化为关门打狗、战略决战。于是一副登高望远、高瞻远瞩的高大形象登时跃然纸上。
  站在今天来回顾辽沈战役,就会发现,无论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其实无所谓对与错。  因为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胜,国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这是扯淡,呵呵!毛泽东蒋介石都意识到了,所以毛泽东说的意思很清楚,你三个月前要打长春我们同意了,那个时候长春好大你却又不打。现在要打锦州又开始犹豫要打长春。说明是林彪没搞清楚自己的状况,他其实想打哪里都可以,但她打哪里都犹豫,没搞清楚自己的能力。  其次是蒋介石也是明白人,早就要卫立煌退出东北,要傅作义支援东北,两个主意有一个被采纳都可以,但是两个大帅都不同蒋介石的,而蒋介石又谋而不决,不能决断。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一句是最大的错误。
  @匚匚匚
17:19:52  站在今天来回顾辽沈战役,就会发现,无论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其实无所谓对与错。  因为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胜,国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东北问题一解决,百万东野入关,华北自然也就瓜熟蒂落了——又是那句老话“怎么打都是胜”。  北方问题解决了,南方还成问题吗?  所以,在1948年的秋天......  -----------------------------  @风舞九天9 14楼
12:40:09  陈云说,东北能有好的局面,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避免锦州决战,而是成功组织四平撤退。这两件事有一件没有做好,好局面是很难设想的  如果46年不换林彪上马,而是继续让彭真主持东北,一样会有好局面吗?  如果的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很多  如果有一两件事没有做好,东北从失败走向失败,最后成为西路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  成为西路军是不可能的。当年西路军的状况(人数、装备、对手、环境、中央态度等),无论谁去指挥(哪怕是林彪、粟裕),都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大的战略格局所决定的,不是徐向前、陈昌浩无能。  而东北不一样,即便是彭真当政的九个月里,虽然局面堪忧,但这种局面是共产党对东北局势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必然付出的代价,其实当年无论是谁担任第一任东北局书记,都避免不了这个代价——因为最初共军进入东北的过程太过顺利,再加上初期根本没搞清楚苏军(实际是斯大林)对东北的态度,所以免不了产生一些天真的想法。只是彭真由于自身的原因(按陈云的说法:他一无战争经验、二无根据地经验),这个问题有所放大而已。  事实上,就是在彭真当政其间,他在军事上基本没有话语权,被陈云认为做得好的两件事:避免锦州决战和组织四平撤退,都是彭真当政时发生的。彭真当政其间,林彪不仅在东北掌有军事全权,而且在其他方面,特别是人事方面权力也极大。  所以,如果46年不换林彪上马,而是继续让彭真主持东北,局面也不会有根本改变。因为林彪是得到党中央,特别是毛泽东本人的全力支持,在46年初已经成为东北的无冕之王,彭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所以46年6月换彭真只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而已。  比如当年饶漱石是华东局书记,但是他能对华东战局有多大影响呢?换成陈毅又会如何?战略格局照样不会改变。
  @匚匚匚
17:19:52  站在今天来回顾辽沈战役,就会发现,无论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其实无所谓对与错。  因为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胜,国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东北问题一解决,百万东野入关,华北自然也就瓜熟蒂落了——又是那句老话“怎么打都是胜”。  北方问题解决了,南方还成问题吗?  所以,在1948年的秋天......  -----------------------------  @风舞九天9
12:40:09  陈云说,东北能有好的局面,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避免锦州决战,而是成功组织四平撤退。这两件事有一件没有做好,好局面是很难设想的  如果46年不换林彪上马,而是继续让彭真主持东北,一样会有好局面吗?  如果的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很多  如果有一两件事没有做好,东北从失败走向失败,最后成为西路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  @匚匚匚 17楼
17:37:16  成为西路军是不可能的。当年西路军的状况(人数、装备、对手、环境、中央态度等),无论谁去指挥(哪怕是林彪、粟裕),都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大的战略格局所决定的,不是徐向前、陈昌浩无能。  而东北不一样,即便是彭真当政的九个月里,虽然局面堪忧,但这种局面是共产党对东北局势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必然付出的代价,其实当年无论是谁担任第一任东北局书记,都避免不了这个代价——因为最初共军进入东北......  -----------------------------  东北面临的情况  1、老百姓支持国军,不支持共军  2、对手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美械军  3、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战略错误不断  西路军的状况有多恶劣?
  对于毛提出的首先扫荡锦唐线的意见,林彪是怎么想的呢?  对于锦州,林彪的看法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打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打锦州附近据点时,锦州派出援兵,则可以打援之后乘胜夺取锦州。当然,林彪认为这个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种情况是打锦州附近据点时,抓住各据点国军不让其逃入锦州,这样锦州也可能成为攻击目标。而万一没有抓住锦州附近据点的敌人,而被其逃入锦州,使得国军可以集中最大兵力守备锦州,那锦州就不能打了。  也就是说,对于是否要打锦州,林彪要看南下作战的第一步(打锦州附近据点)战果定。好打就打,不好打就不打。  对于唐山,林彪则认为,唐山敌人虽比承德少,好打,但是对于战局的影响不如打承德。  这才是毛和林彪初期的分歧所在。  后来宣传说,毛和林的分歧是林反对南下作战。这个其实蛮搞笑的,南下作战本来就是林彪提出来的,林彪为啥要反对呢?  当然,林彪提出来的南下作战,并不是辽沈决战,而是主力入关作战。同样的,赞同林彪南下作战计划的毛赞同的也是南下入关作战,而非辽沈决战。
  @匚匚匚
17:19:52  站在今天来回顾辽沈战役,就会发现,无论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其实无所谓对与错。  因为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在东北怎么打都是胜,国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  只是当时,毛泽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蒋介石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东北问题一解决,百万东野入关,华北自然也就瓜熟蒂落了——又是那句老话“怎么打都是胜”。  北方问题解决了,南方还成问题吗?  所以,在1948年的秋天......  -----------------------------  @风舞九天9
12:40:09  陈云说,东北能有好的局面,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避免锦州决战,而是成功组织四平撤退。这两件事有一件没有做好,好局面是很难设想的  如果46年不换林彪上马,而是继续让彭真主持东北,一样会有好局面吗?  如果的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很多  如果有一两件事没有做好,东北从失败走向失败,最后成为西路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  @匚匚匚
17:37:16  成为西路军是不可能的。当年西路军的状况(人数、装备、对手、环境、中央态度等),无论谁去指挥(哪怕是林彪、粟裕),都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大的战略格局所决定的,不是徐向前、陈昌浩无能。  而东北不一样,即便是彭真当政的九个月里,虽然局面堪忧,但这种局面是共产党对东北局势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必然付出的代价,其实当年无论是谁担任第一任东北局书记,都避免不了这个代价——因为最初共军进入东北......  -----------------------------  @风舞九天9 18楼
19:48:46  东北面临的情况  1、老百姓支持国军,不支持共军  2、对手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美械军  3、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战略错误不断  西路军的状况有多恶劣?  -----------------------------  1、老百姓支持国军,不支持共军  【共产党最擅长的就是“发动群众”“做思想工作”,只要有群众,就有共产党宣传鼓动的土壤。不怕你“思想反动”,就怕你人数太少。  彭真说:“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下旬,我军由关里调往东北的十万人已扩大到近三十万人,主要是在南满发展起来的,其中大多数是工人,其次是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贫雇农积极分子,还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  最后的结果是:共军入关十万,出关百万!  这百万人不是变戏法变出来的,都是当年支持国军的老百姓啊。】  2、对手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美械军  【最初进入东北的是国军十三军、五十二军,这两个军是不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恐怕值得商榷。十三军是美械、五十二军是半美械。  东北共军早期的溃败,基本上都是败在这两个军手里。但是那时的失败,不是因为什么“王牌”“美械”,而是共军自己无能——部队来自四面八方,一盘散沙;很多部队步行千里,未得休整即投入战斗,因此疲惫不堪;更有甚者,有些部队空着手就来东北了,枪都没有,打什么仗?  在自己不堪一击的情况下,对手实力如何,已经无关紧要。】  3、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战略错误不断  【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难道对方高层和平幻想不严重?莫非楼主真的相信宣传所说:蒋介石处心积虑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只是蒋介石的“幌子”“圈套”?  战略错误不断。到底哪一方战略错误更多、更严重?  共产党进东北后,真正的属于战略方向性的错误大概只有一个,就是表现在日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日,中央指示东北局:“苏联由于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蒋介石接收。我企图独占东北,无此可能”。  中央从犯下战略错误到改正错误,时间是:一个月零五天。  至于先后两战四平等等问题,第一不属于战略上,第二是不是错误还很难说。  反观国民党,首先从战略着眼点,就没有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  其次,蒋介石最初部署的接收东北,是建立在苏军移防的基础上。所以,蒋介石一直幻想着苏联应该根据“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签订的“中苏条约”,苏军把整个东北完整的、和平的移交到国军手里。  第三,国军在东北开始时打打停停,失去了很多战机——比如五个月的对峙期,比如共军四平大撤退,国军追到松花江南岸就停了等等,这都给共军休养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最后,国军在东北前后三任最高指挥官没有一个合格。第一任杜聿明,墨守成规、毫无主见,完全没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度,一再贻误战机。再看看此人在东北之前的远征军的表现和东北之后的淮海战役的表现,对他的指挥能力应该一目了然。  第二任陈诚,陈诚到东北后毫无战略眼光,完全被林彪牵着鼻子走,导致新五军被歼,东北国军分崩离析,彻底被分割于几个孤立的据点里。陈诚的无能,连国民党内部都无法容忍了,当时的立法委员罗蘅,在立法院上提出“杀陈诚以谢国人”之提案,就是最好的写照。  而且杜聿明和陈诚,都与他们最优秀的部下——孙立人和陈明仁——斗得不可开交。这两位最高指挥官,把国军最能打、共军最怵头的两个战将赶出东北,国军不败,天理难容!  至于第三任的卫立煌,本身就是个匪夷所思的人选,他的战略意图与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完全不合。两个人居然用好几个月来互相说服对方,但还没等谁说服谁,辽沈战役已经爆发了,即便这样,两人依然吵个不停。这样的将帅,还能打仗吗?  战略错误不断,谁的错误是连续不断的,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回复第5楼(作者:@小兵V5 于
00:33)  林彪考虑的更多是东北的战场局势,而主席则是放眼全国的战场态势。位置不同,意图当然会有所差别
也……  ==========  
  1、老百姓支持国军,不支持共军  【共产党最擅长的就是“发动群众”“做思想工作”,只要有群众,就有共产党宣传鼓动的土壤。不怕你“思想反动”,就怕你人数太少。  彭真说:“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下旬,我军由关里调往东北的十万人已扩大到近三十万人,主要是在南满发展起来的,其中大多数是工人,其次是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贫雇农积极分子,还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  最后的结果是:共军入关十万,出关百万!  这百万人不是变戏法变出来的,都是当年支持国军的老百姓啊。】  ------------------------------  呵呵,南满吗?  46年中国共停战,林彪坐了一把手,出台了77决议,大量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剿匪,共军修身养性了几个月  结果国军一进攻,南满可怜到只余四县  林彪派陈云和肖劲光去坚持南满  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才撑过了国军进攻  国军一来,东北老百姓就能把共军寄存在家里的东西交给国军  没有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老百姓敢支持你?能有日后的百万大军?
  2、对手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美械军  【最初进入东北的是国军十三军、五十二军,这两个军是不是国军“最精锐的王牌”,恐怕值得商榷。十三军是美械、五十二军是半美械。  东北共军早期的溃败,基本上都是败在这两个军手里。但是那时的失败,不是因为什么“王牌”“美械”,而是共军自己无能——部队来自四面八方,一盘散沙;很多部队步行千里,未得休整即投入战斗,因此疲惫不堪;更有甚者,有些部队空着手就来东北了,枪都没有,打什么仗?  在自己不堪一击的情况下,对手实力如何,已经无关紧要。】  --------------------------------  共军初期只是败退,但基本没什么损失  直到四平保卫战,才导致很多部队伤了元气  当然,如果早期就打锦州决战,或者真化四平为马德里  东北共军可能就真的灭了  另外,47年的时候,国民政府的一半军费就已经都扔在了东北  对手实力如此强大,自己一盘散沙,而且因为错误的战略导致元气大伤  单是这条的结局就是西路军  3、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战略错误不断  【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难道对方高层和平幻想不严重?莫非楼主真的相信宣传所说:蒋介石处心积虑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只是蒋介石的“幌子”“圈套”?  战略错误不断。到底哪一方战略错误更多、更严重?  共产党进东北后,真正的属于战略方向性的错误大概只有一个,就是表现在日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日,中央指示东北局:“苏联由于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蒋介石接收。我企图独占东北,无此可能”。  中央从犯下战略错误到改正错误,时间是:一个月零五天。  至于先后两战四平等等问题,第一不属于战略上,第二是不是错误还很难说。  反观国民党,首先从战略着眼点,就没有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  其次,蒋介石最初部署的接收东北,是建立在苏军移防的基础上。所以,蒋介石一直幻想着苏联应该根据“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签订的“中苏条约”,苏军把整个东北完整的、和平的移交到国军手里。  第三,国军在东北开始时打打停停,失去了很多战机——比如五个月的对峙期,比如共军四平大撤退,国军追到松花江南岸就停了等等,这都给共军休养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最后,国军在东北前后三任最高指挥官没有一个合格。第一任杜聿明,墨守成规、毫无主见,完全没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度,一再贻误战机。再看看此人在东北之前的远征军的表现和东北之后的淮海战役的表现,对他的指挥能力应该一目了然。  第二任陈诚,陈诚到东北后毫无战略眼光,完全被林彪牵着鼻子走,导致新五军被歼,东北国军分崩离析,彻底被分割于几个孤立的据点里。陈诚的无能,连国民党内部都无法容忍了,当时的立法委员罗蘅,在立法院上提出“杀陈诚以谢国人”之提案,就是最好的写照。  而且杜聿明和陈诚,都与他们最优秀的部下——孙立人和陈明仁——斗得不可开交。这两位最高指挥官,把国军最能打、共军最怵头的两个战将赶出东北,国军不败,天理难容!  至于第三任的卫立煌,本身就是个匪夷所思的人选,他的战略意图与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完全不合。两个人居然用好几个月来互相说服对方,但还没等谁说服谁,辽沈战役已经爆发了,即便这样,两人依然吵个不停。这样的将帅,还能打仗吗?  战略错误不断,谁的错误是连续不断的,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3、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战略错误不断  【己方高层和平幻想严重,难道对方高层和平幻想不严重?莫非楼主真的相信宣传所说:蒋介石处心积虑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只是蒋介石的“幌子”“圈套”?  战略错误不断。到底哪一方战略错误更多、更严重?  共产党进东北后,真正的属于战略方向性的错误大概只有一个,就是表现在日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日,中央指示东北局:“苏联由于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蒋介石接收。我企图独占东北,无此可能”。  中央从犯下战略错误到改正错误,时间是:一个月零五天。  至于先后两战四平等等问题,第一不属于战略上,第二是不是错误还很难说。  反观国民党,首先从战略着眼点,就没有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  其次,蒋介石最初部署的接收东北,是建立在苏军移防的基础上。所以,蒋介石一直幻想着苏联应该根据“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签订的“中苏条约”,苏军把整个东北完整的、和平的移交到国军手里。  第三,国军在东北开始时打打停停,失去了很多战机——比如五个月的对峙期,比如共军四平大撤退,国军追到松花江南岸就停了等等,这都给共军休养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最后,国军在东北前后三任最高指挥官没有一个合格。第一任杜聿明,墨守成规、毫无主见,完全没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度,一再贻误战机。再看看此人在东北之前的远征军的表现和东北之后的淮海战役的表现,对他的指挥能力应该一目了然。  第二任陈诚,陈诚到东北后毫无战略眼光,完全被林彪牵着鼻子走,导致新五军被歼,东北国军分崩离析,彻底被分割于几个孤立的据点里。陈诚的无能,连国民党内部都无法容忍了,当时的立法委员罗蘅,在立法院上提出“杀陈诚以谢国人”之提案,就是最好的写照。  而且杜聿明和陈诚,都与他们最优秀的部下——孙立人和陈明仁——斗得不可开交。这两位最高指挥官,把国军最能打、共军最怵头的两个战将赶出东北,国军不败,天理难容!  至于第三任的卫立煌,本身就是个匪夷所思的人选,他的战略意图与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完全不合。两个人居然用好几个月来互相说服对方,但还没等谁说服谁,辽沈战役已经爆发了,即便这样,两人依然吵个不停。这样的将帅,还能打仗吗?  战略错误不断,谁的错误是连续不断的,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  老蒋检讨的国军的战略错误是什么?  不该将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派到东北  派最精锐的部队去,47年就消耗了国军一半的军费  这都叫不重视,啥叫重视?  至于国军将领的错误  林彪在夏攻之后就闹闹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换谁去都一样
  至于共军的战略错误,那太多了  独霸东北--表现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还要锦州决战  好容易听了林彪的话,做长久打算,部队分散,建根据地,剿匪  结果因为和平谈判,立马就集中起来打仗  打仗还不能主动进攻,只能自卫不能进攻  同意国民党自由增兵东北,中共却不能增兵东北导致弱小的东北共军单独面对强大的国军,得不到关内的增援  因为和平在即,要死守四平,保住东北地位,结果一战伤了元气,幸亏林彪撤得快  上述任何一个错误,都可以导致西路军的下场  连续犯了如此多的错误,最后成为百万大军,这不是运气
  @火神迦具土 21楼
21:20:21  回复第5楼(作者:
00:33)  林彪考虑的更多是东北的战场局势,而主席则是放眼全国的战场态势。位置不同,意图当然会有所差别
也……  ==========  -----------------------------  毛和林彪考虑问题的视角差不多  毛和林彪在战略上没有分歧  毛和林不同的作战思路导致了他们的小分歧  非常小的分歧
  @中央委员999 9楼
16:01:51  老蒋太仁慈!如果是我指挥,早就给林彪老巢哈尔滨扔原子弹了!  -----------------------------  脑残,他有吗?
  楼主不太懂当时的历史,有些信口开河了。  东北共军不可能成为西路军,这是战略格局决定的!  四平保卫战后共军大撤退,本打算放弃哈尔滨,可是国军却不敢要!!  我让你打你都不敢打,我都认输了你还不下手,怎么可能成为西路军???!!!  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直到1948年11月才恢复)。从1938年到1949年,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援助总额为8亿美元,大部分在抗日战争时已消耗,所以不要张口“美械”闭口“美械”的,你以为“美械”无敌?  反观共军,1945年11月,苏方明确告诉中共,不会提供援助,导致中共原计划东北继续增兵至30万人无法实现,都已经向东北进发的杨得志等部纷纷返回原地。到了1946年,美苏冷战开始,苏方态度变了,通过各种途径向共军提供武器(主要是日本关东军的武器装备),在人口密集的中国,“不是可以募集到的人力资源,而是可以得到的军火和供应是共产党军队扩充的支配性因素。”为什么苏方不援助,中共就不派兵?老大哥不给枪,去的人再多也没有用。现在有了能支撑百万人的装备,自然就有了百万大军。楼主,你明白吗?  美方不给国军武器,苏方给共军武器,国军自己生产武器的能力和水平又十分有限,仗还怎么打?  一切都是当初的战略布局所决定的!否则,就是苏方想给武器,也找不到路径。  “47年的时候,国民政府的一半军费就已经都扔在了东北”——这话无论谁说的,哪怕是蒋介石本人说的,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会一笑而过。  因为在47年,全中国的国军有多少人,其中东北有多少人?这军费是怎么“扔”在东北了?难道用军费给每个东北的国军士兵包十个“二奶”?  楼主,如果你真的相信此话,我就不再回复了。
  @匚匚匚 28楼
03:53:59  楼主不太懂当时的
,有些信口开河了。  东北共军不可能成为西路军,这是战略格局决定的!  四平保卫战后共军大撤退,本打算放弃哈尔滨,可是国军却不敢要!!  我让你打你都不敢打,我都认输了你还不下手,怎么可能成为西路军???!!!  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直到1948年11月才恢复)。从1938年到1949年,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援助总额为8亿美元,大部分在抗日战争时已消......  -----------------------------  国军不敢要哈尔滨?  老杜的先南后北,北是哪里知道吗?  “美械”无敌吗,美械真无敌,东北就不会落到林彪手里  当然美援是好东西,为了美援,国军没少在美国人面前委曲求全
  共军原先计划去东北的是20万,不是30万  后来的之所以不能去,不是因为没有装备  事实上,当时东北的装备很多,还能运到山东支援关内  不能去的原因是国共签订了停战协定  全国停战,停止军事调动  当然,国军可以增援东北  因为东北不在停战协定规定的范围内
  至于东北的装备多  一是捡来的,二是缴获(比如辽沈之前,东北火炮的缴获量全军第一,这也得益于东北国军装备好),三是自己造,四是苏联和朝鲜的援助  另外,东北的武器弹药不但装备自己,也不断地支援运往关内  至于东北国军的军费高的问题  记载这方面的材料太多了  东北军费占当时总支出的比例,有具体的数字  连如此基本的材料都质疑,大概可以质疑一下太阳是不是绕着地球转了
  所以那些为林彪辩护,说什么春季南下条件不成熟,说什么林彪要考虑后勤,说什么林彪要谨慎,东北战局影响大什么的,说什么林彪不了解国民党的矛盾,说什么林彪为了练兵才借长春拖延等等,这些其实也是非常搞笑的事。  毛压根本就没想过东北决战,何来林彪怕战略决战?  当然,毛和林有分歧,但是毛和林的分歧不在于南下入关作战这个大思路,而在于具体的作战选择。  毛希望扫荡锦、唐线,夺取锦州和唐山,从而保证东北军在华北的作战。  但是林彪的想法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北线的胜利,能野战的就不去攻城,大据点能打的打,不能打的就放过去,耗大力量去夺取大据点,对战局的胜利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比如此前东北的胜势,就不是通过打大据点去实现的。东北通过消灭分散之敌,结果敌人只剩下几个大据点,结局要么逃跑,要么被消灭,胜利是板上钉钉的,而付出的代价却极小。  对于入关作战而言,拿下锦州的战略意义并不大,因为东北主力入关之后,一旦沈长国军南下,锦州还是抓不住。  所以,林彪对于锦州的态度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放过去,而对于唐山,林彪认为打唐山对于华北战局的影响不如打承德。  这就是毛和林当时的分歧,这个分歧并不是战略上的分歧,毛林只是在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这个作战思路下具体作战方向上有点分歧。
  连如此基本的材料都质疑,大概可以质疑一下太阳是不是绕着地球转了  ====================================================================  楼主,你说对了,我还就是质疑“太阳是不是绕着地球转了”!  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无须质疑,小学生都可以告诉你明确答案。  我以前只是怀疑你,不是常识有问题就是智商有问题,现在我可以明确告诉你,确实有问题,而且两方面都有问题。
  @中央委员999 9楼
16:01:51  老蒋太仁慈!如果是我指挥,早就给林彪老巢哈尔滨扔原子弹了!  -----------------------------  老蒋哪来的原子弹?
  从上述可以看到,毛和林在最初设想的南下作战,并不是什么东北大决战,而是以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那为什么最后却是东北大决战呢?  因为战场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而最初的变化正是来自林彪。  在东北大军正式开始南下的时候,林彪改变了以最大主力南下的原定计划,林彪将主力南北分置,南面主力对付锦瑜线各点,北线主力则对付沈、长国军。  平心而论,林彪的这个新计划,是不太符合用兵之道的。用兵之道讲究集中力量,但是林彪这个新计划无疑分散了自己的力量。  所以,毛对于林彪这个新的变化,明显是有意见的。毛在9月7日电(就是著名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里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置沈、长于不顾,以最大主力南下,首先扫荡锦唐线。  毛的想法很明确,集中最大力量首先求得锦唐线作战胜利。一旦夺取锦唐线,则利于我军南北机动。向南可威胁华北,向北可攻击东北。   而分散力量的后果可能会造成北线兵力浪费(沈、长国军不敢出城,无敌可打),南线力量则不足的局面(尤其锦州城坚人多),所以不如放弃北线,专心南线。  俺个人觉得,毛的这个作战思路,简洁而明确,力量的使用也很合理。
  毛在林彪提出的东北主力入关作战的基础上,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东北共军首先集中主力南下,迅速扫荡锦唐线,夺取锦州、山海关、唐山诸点。  在这个战役中间,如果沈阳和长春来援,则争取消灭沈、长。  当然,毛并不希望沈阳和长春来援,在锦瑜唐一线和东北国军决战,风险太大。除了“争取”,只能希望了。所以毛要求东北共军的第一步作战必须要迅速,使得沈、长国军在我军攻城期间没有时间来援,一旦我攻下坚城,这样即使沈、长国军依然敢来援,则打援作战的把握也能提高。  如果沈阳、长春不来,则东北大军直迫天津,然后东北主力分兵两块,一块回东北对付沈阳、长春,另一块则配合华北共军夺取平津。  但是林彪和毛的想法不同  毛的重心在锦唐线,所以毛要置沈阳、长春于不顾,力求以最大力量最短时间夺取锦州、唐山。但是林彪的想法不同,林彪则是力求控制沈阳、长春、锦州各点,哪里好打就打哪里。  随着战局的发展,林彪的这个作战思路越来越顺利,林彪的作战目标也在逐渐提高。  毛对于林的新计划有意见,但是东北大军正在按着林彪的想法展开,而战局也暂时看不到危险,所以毛也只好将担心放在肚子里。
  随着南下奔袭作战的顺利,使得锦州完全成为我军可以攻取的目标。这样使得林彪在布置完攻锦作战后,还可以在北线预留强大的兵力,用以对付沈阳和长春国军。  至此,林彪正式提出了东北大决战。这也是东北大决战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日,林彪电告毛,“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  而就在2天之前,毛给林彪的电报中,则是如此展望战局的,打完锦州之后,“我则可以主力移攻山海关、滦县、唐山、塘沾,并且只要有可能便应攻占葫芦岛、秦皇岛,完全肃清锦州、塘沽之线,直迫天津城下,迫使国民党用空运方法从沈阳调兵增防平、津”。  对于未来的战局设想,毛和林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林彪没有以最大主力南下,没有置沈、长于不顾,所以林彪可以控制沈阳和长春。同时,南线的兵力对于攻取锦州已经足够。  也就意味着,沈阳、长春、锦州,三点皆在林彪的控制下,无论是长春突围,还是沈阳援军,林彪都有足够的力量对付。  如果此前,毛设想的以最大主力南下,叫兵力合理使用的话。此时林彪的东北大决战,则是对兵力精确的使用。  沈、长、锦三地国军皆在控制,沈、长、锦三地国军都可以打。  10月1日,林彪再次致电毛,“故此次仗发展前途可能变为敌我大决战,我方可能收复东北”。  一战而收复东北,林彪的口气够大。
  对于林彪如此乐观的预计,毛没有表达太多看法。毕竟,对于一个前几天还在谈着5年打倒老蒋有着可能性的人而言,一战收复东北,目标有点太大了。  就在林彪集中精力部署东北大决战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这也就是后来被批臭了的“犹豫”。  林彪接到了关内援军增援的情报,这个情况一下子打破了林彪的全盘计划。  前面说了,为了准备东北大决战,林彪对于兵力的使用精确到了极限,这样才使得沈、长、锦三地都在林彪的控制之下,才能有林彪所设想的,一战收复东北的大决战。  但是关内的增援到达之后,林彪在同时控制沈、长、锦国军的情况下,再无余力对付关内的增援。  所以说,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个客人这句话很好的反映了林彪当时的处境。当然,更准确的说是,准备了3桌菜,来了4个客人。  如果继续坚持大决战,则锦州方向力量薄弱,南线作战已无把握。  而如果放弃大决战,则需要重新考虑下一步作战方向。既然无力同时控制南、北双线战场,则只能集中力量与一面。是将北线主力加到南面,还是将南线主力加到北面,这是需要仔细考虑的。  如果加到北线战场的话,则作战目标比较简单,北线的沈、长只有长春可以选择。  如果加到南线战场的话,作战目标选择则较多,或集中力量先拿下锦州,或者直接主力叩关入关作战,当然也可以选择先打援。  所以,面对战场的变化,林彪“犹豫”了
  胡咧咧  
  喜欢!请继续^O^  
  啥跟啥啊,长春被围,沈阳的国军敢出去救吗?  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东北战场国民党军实际上是不能战也不能守。但是又舍不得走。所以打锦州一点错误也没有。
  就战略上而言,当时东北战场就三大块,长春,沈阳,锦州。先吃长春则沈阳锦州之敌必然入关与傅作义汇合,这也是老蒋的算盘;先吃锦州则关门打狗,毛就是这么想的。林只是担心攻坚战失利,完全是四平之战的阴影。实际上当时共军在东北,攻哪个城,都能打下来,国军只要出城,死得更快。
  冬季攻势之后,共军被分割成北满和南满两块,国军占据整个东北要点,连成一片,都没能把共军怎么样,以后还有什么好说的。
  而且实际上,当时共军赢的最直接因素,还是在于调动敌人,楼主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林彪调动大军南下攻锦的时候,国民党内部还在扯皮哪。  林彪迟迟不敢南下,无非担心沈阳之敌迅速出动,但是毛泽东早就摸透了国民党的心理,知道他们已成惊弓之鸟,内部掣肘必然导致决策缓慢。同样的一个决策点,毛的水平高在什么地方?就高在这里。  从最后结果来看,廖耀湘所谓的断林粮道,完全是扯淡,林攻锦完毕,顺手打狗才是真的。
  @超级小乌龟 42楼
16:16:14  啥跟啥啊,长春被围,沈阳的国军敢出去救吗?  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东北战场国民党军实际上是不能战也不能守。但是又舍不得走。所以打锦州一点错误也没有。  -----------------------------  谁说打锦州是错误的?  当然,在毛心中,打长春是最佳选择
  @超级小乌龟 44楼
16:19:54  就战略上而言,当时东北战场就三大块,长春,沈阳,锦州。先吃长春则沈阳锦州之敌必然入关与傅作义汇合,这也是老蒋的算盘;先吃锦州则关门打狗,毛就是这么想的。林只是担心攻坚战失利,完全是四平之战的阴影。实际上当时共军在东北,攻哪个城,都能打下来,国军只要出城,死得更快。  -----------------------------  打长春,沈阳、锦州国军就能入关?  那为啥毛还认为打长春最好呢?  老蒋的如意算盘是,沈阳主力撤退到锦州。所以,老蒋48年春就要沈阳国军撤退了,但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将领敢带队跑。  至于打锦州就是关门打狗,毛真没这个想法  毛打锦州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保障东北共军在华北作战
  @超级小乌龟 45楼
16:22:45  冬季攻势之后,共军被分割成北满和南满两块,国军占据整个东北要点,连成一片,都没能把共军怎么样,以后还有什么好说的。  -----------------------------  冬季攻势后?是四平战役后吧  国军的问题太多了
  @超级小乌龟 46楼
16:29:40  而且实际上,当时共军赢的最直接因素,还是在于调动敌人,楼主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林彪调动大军南下攻锦的时候,国民党内部还在扯皮哪。  林彪迟迟不敢南下,无非担心沈阳之敌迅速出动,但是毛泽东早就摸透了国民党的心理,知道他们已成惊弓之鸟,内部掣肘必然导致决策缓慢。同样的一个决策点,毛的水平高在什么地方?就高在这里。  从最后结果来看,廖耀湘所谓的断林粮道,完全是扯淡,林攻锦完毕,顺手打狗才是真的。  -----------------------------  你说的那不是历史,而是演义  林彪不担心沈阳出援,事实上,林彪巴不得沈阳迅速出动  相反,担心沈阳迅速出动的是毛,所以毛才让林彪先打锦州,避免给沈阳国军时间出来
  在短暂的考虑之后,林彪终于下了决心,放弃东北大决战,主力向南,全力保障锦州作战,首先拿下锦州。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林彪放弃了东北大决战,但是历史上发生的却恰恰是东北大决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战局是不断变化的,指挥官的考虑也是不断变化的。林彪7月20日第一次提出的南下作战,还是主力入关作战,等到林彪9月3日正式部署南下作战的时候,林彪已经变化了,变成了南北兼顾的南下作战,而随后等到9月底,林彪根据战局的变化再次变化了,提出了东北大决战,而进入10月,由于关内援军开到,林彪再次变化,变东北大决战为攻锦阻援作战,而等到锦州作战结束,林彪根据战场变化,再次变化成了东北大决战。  以上就是事前发生的大致过程。  最后说句题外话,秋季攻势最终能变成东北大决战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围歼廖耀湘兵团。作为东北国军的支柱,全国最为精锐的廖耀湘兵团的覆灭,彻底标志着国军在东北的惨败。
  林彪假定塔山守不住,侯镜如,廖耀湘,范汉杰三股蒋军集团对我林部形成合围之势,所以才想改变战役方向。林彪知道塔山没有山,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推进时,东野阻击部队很可能挡不住。  但是林彪不知道,侯镜如在战役前半年就与中共高层联系了,决定待机起义。证明么,可以查一查侯镜如百年诞辰中央领导的讲话:“解放战争后期,侯镜如同志同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按照安子文同志转达的周恩来、贺龙同志的要求,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解放全中国、建立新的人民政权的号召,随即准备起义。”请注意,这里模糊了发生在1948年春夏之交的时间。
  @超级小乌龟
16:29:40  而且实际上,当时共军赢的最直接因素,还是在于调动敌人,楼主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林彪调动大军南下攻锦的时候,国民党内部还在扯皮哪。  林彪迟迟不敢南下,无非担心沈阳之敌迅速出动,但是毛泽东早就摸透了国民党的心理,知道他们已成惊弓之鸟,内部掣肘必然导致决策缓慢。同样的一个决策点,毛的水平高在什么地方?就高在这里。  从最后结果来看,廖耀湘所谓的断林粮道,完全是扯淡,林攻锦完毕,顺手打狗才是真的。  -----------------------------  @风舞九天9 50楼
16:52:07  你说的那不是
,而是演义  林彪不担心沈阳出援,事实上,林彪巴不得沈阳迅速出动  相反,担心沈阳迅速出动的是毛,所以毛才让林彪先打锦州,避免给沈阳国军时间出来  -----------------------------  楼主,我觉得你犯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错误。  锦州与长春之间隔着沈阳,林彪要打锦州,必然要绕过沈阳。只要沈阳国军想出来,林必然没有他们快。截断粮道是分分钟的事情。  所以,毛让林先打锦州,避免沈阳之敌出动,这是什么逻辑?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跟我在书上看到的都不一样,也不符合逻辑,倒真是有几分演义之嫌
  从结果看,林打锦州,老蒋肯定会逼着沈阳之敌去救,这与你说的那个先打锦州,避免沈阳之敌出动的逻辑,不是PIAPIA打脸吗
  从战略上讲,如果林巴不得沈阳之敌出动,那你的意思,主攻方向其实是沈阳?那为啥林彪攻锦是主攻,收拾完锦州才打廖耀湘?
    楼主你可以看看这张图,红色箭头是林彪攻锦路线,蓝色箭头是廖耀湘出援路线,请问就这个图,你那个先打锦州,避免沈阳国军出动的逻辑,如何讲得通。
  林彪担心的是,如果攻锦,则侧后方的沈阳之敌会出来救援,腹背受敌,就无法完成攻锦任务;所以一开始林彪有围锦打援的想法,在新立屯集结了4个纵队,准备打沈阳西出之敌。  但是毛算得更精,如果攻锦不是主攻,则沈阳西出之敌必不坚决,很快就会缩回去,林彪既无法打援,也攻不了锦州,就打成乱仗了。
  相煎何急,林帅不忍心下手吧?
  @超级小乌龟 57楼
18:18:17  林彪担心的是,如果攻锦,则侧后方的沈阳之敌会出来救援,腹背受敌,就无法完成攻锦任务;所以一开始林彪有围锦打援的想法,在新立屯集结了4个纵队,准备打沈阳西出之敌。  但是毛算得更精,如果攻锦不是主攻,则沈阳西出之敌必不坚决,很快就会缩回去,林彪既无法打援,也攻不了锦州,就打成乱仗了。  -----------------------------  作战是有时限问题  兵不贵九  比方东北鸦部准备充分,可携带20天物资去攻打锦州,用10天打下,再缴获10天的物资,那么还有20天物资,即使后勤线路中断,也可以有把握在野战条件下吃掉沈阳国民党一个兵团,就算对2个国民党兵团也不会吃亏。  因为国民党的机动兵团,最多也只能带15天物资,何况执行机动救援任务,恐怕只有7天的分量。  所以毛干爹反复逼迫鸦片鬼,尽快拿下锦州,就有主动权了  实战中,鸦片鬼自己吓唬自己,就知道拉稀,想拉回头打长春。  等打下了了锦州,鸦片鬼说了一句很没水平的话  说是早知道这么轻松,锦州守军就算增加2个军也照样打了!
  没有人提到当时第十七兵团侯镜如,其实已经回归tg了吗?  毛是知道的,所以他根本没把第二桌菜当回事。  101当时知道吗?  从各方回忆和电文看,毛没和他说。
  @愚笨1 52楼
17:14:24  林彪假定塔山守不住,侯镜如,廖耀湘,范汉杰三股蒋军集团对我林部形成合围之势,所以才想改变战役方向。林彪知道塔山没有山,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推进时,东野阻击部队很可能挡不住。  但是林彪不知道,侯镜如在战役前半年就与中共高层联系了,决定待机起义。证明么,可以查一查侯镜如百年诞辰中央领导的讲话:“解放战争后期,侯镜如同志同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按照安子文同志转达的周恩来、贺龙同志的要求,积极响应中国......  -----------------------------  这和侯镜如有啥关系呢?  林彪能守塔山,在于林彪放弃了东北大决战  这样,东北的王牌主力1、2纵就能南下参战  4、11纵去守塔山,2纵加入攻锦集体,1纵做总预备队  别说侯镜如,就是老蒋亲自来也没用  东北共军在锦州方向兵力已经足够强大,就算东进兵团能打破4、11纵,后面还有个1纵等着
  @超级小乌龟 53楼
17:22:00  楼主,我觉得你犯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错误。  锦州与长春之间隔着沈阳,林彪要打锦州,必然要绕过沈阳。只要沈阳国军想出来,林必然没有他们快。截断粮道是分分钟的事情。  所以,毛让林先打锦州,避免沈阳之敌出动,这是什么逻辑?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跟我在书上看到的都不一样,也不符合逻辑,倒真是有几分演义之嫌  -----------------------------  战争不是简单的看地图  老蒋48年春就要沈阳国军撤退到锦州了,但是没有人敢带队跑  抱着沈阳还能守守,一出沈阳,就怕在路上被消灭掉  大家都知道从战略上讲,死守沈阳就是等死  大家也都知道老蒋的战略(沈阳主力撤退到锦州)是正确的  问题就在于可操作性  所以等到辽沈战役的时候,沈阳国军死活不愿意直接援锦  廖耀湘去彰武,也是实在被逼的没有办法,才搞了个曲线援锦做给老蒋看
  1948年春天,鸦部10万围困长春,主力位于长春、沈阳之间,妄图围城打援  此时沈阳国民党想跑,是做得到的
  @超级小乌龟 54楼
17:23:34  从结果看,林打锦州,老蒋肯定会逼着沈阳之敌去救,这与你说的那个先打锦州,避免沈阳之敌出动的逻辑,不是PIAPIA打脸吗  -----------------------------  因为你一直以来历来的宣传材料所迷惑,所以迷糊是很正常的  毛和林的想法是不同的,这点历来是这么宣传的  但是问题在于,毛和林的想法到底是哪里不同  毛没有宣传的什么大决战的想法,毛的想法就是林彪在7月份提到的最大主力南下入关作战  所以毛的想法是尽快拿下锦州好入关,如果沈阳援军来了,会增加打锦州的困难  而林彪的想法则变了,林彪并不以锦州以目标,所以林彪预留了大量兵力对付沈阳、长春  一旦沈阳跑的快,林彪大概会先消灭沈敌,毕竟野战可比攻坚好打多了  所以,毛担心沈阳来援  林彪则生怕沈阳援军不出来
  @超级小乌龟 55楼
17:25:25  从战略上讲,如果林巴不得沈阳之敌出动,那你的意思,主攻方向其实是沈阳?那为啥林彪攻锦是主攻,收拾完锦州才打廖耀湘?  -----------------------------  林彪一开始的主攻是锦州、长春和沈阳出援之敌  三个一起打,所以林彪能最早提出东北大决战  后来主攻之所以变成锦州,是因为关内援军上来了  林彪在南面的兵力不足,不得已只好放弃大决战  从原本对付沈阳援军的部队中抽出东北的王牌主力1纵、2纵去锦州方向
  @超级小乌龟 57楼
18:18:17  林彪担心的是,如果攻锦,则侧后方的沈阳之敌会出来救援,腹背受敌,就无法完成攻锦任务;所以一开始林彪有围锦打援的想法,在新立屯集结了4个纵队,准备打沈阳西出之敌。  但是毛算得更精,如果攻锦不是主攻,则沈阳西出之敌必不坚决,很快就会缩回去,林彪既无法打援,也攻不了锦州,就打成乱仗了。  -----------------------------  无论攻锦是不是主力,沈阳都不敢出来  事实上,后来如果不是关内援军上来  林彪打得就是东北大决战,夺取锦州和长春,消灭沈阳援军,一战收复东北  毛不知道林彪变得那么快,所以毛的想法还是基于林彪7月份提出的最大主力南下入关作战  所以毛要林尽快拿下锦州,好让东北大军直迫天津
  @南太子 60楼
21:03:53  没有人提到当时第十七兵团侯镜如,其实已经回归tg了吗?  毛是知道的,所以他根本没把第二桌菜当回事。  101当时知道吗?  从各方回忆和电文看,毛没和他说。  -----------------------------  这个朋友,林彪之所以能下打锦州的决心,在于林彪把王牌主力1、2纵调到了锦州方向  这个和侯镜如一点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对于东进兵团,侯的作用不大  倒是沈阳玩完后,侯着急找杜聿明要先跑  等到平津,侯在塘沽还是跑  别说通共,哪怕侯能有一点点的坚守决心也就真对得起中共了
  因为信息不够,简单的道理
  @南太子
21:03:53  没有人提到当时第十七兵团侯镜如,其实已经回归tg了吗?  毛是知道的,所以他根本没把第二桌菜当回事。  101当时知道吗?  从各方回忆和电文看,毛没和他说。  -----------------------------  @风舞九天9 67楼
15:51:56  这个朋友,林彪之所以能下打锦州的决心,在于林彪把王牌主力1、2纵调到了锦州方向  这个和侯镜如一点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对于东进兵团,侯的作用不大  倒是沈阳玩完后,侯着急找杜聿明要先跑  等到平津,侯在塘沽还是跑  别说通共,哪怕侯能有一点点的坚守决心也就真对得起中共了  -----------------------------  最近出版的战史,涉及辽沈战役的,都增添了侯镜如作战消极的内容,而不单单讲述四纵打仗如何英勇。
  @虎克定律
16:33:00  因为信息不够,简单的道理  -------------------------  啥信息不够呢?  
  @愚笨1
17:43:00  最近出版的战史,涉及辽沈战役的,都增添了侯镜如作战消极  -------------------------  侯当然消极了,这点侯本人活着就说过。  但问题是,当时除了老蒋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外,谁不消极呢?  卫立煌,廖耀湘,乃至救火的杜聿明,哪个不消极呢?  
  不犹豫才不正常。  你想想你去做一个项目,或者课题,前面3年有进展,但还没攻破核心。  现在上面规定你3个月攻破核心,结题(相当于三个月攻破锦州 沈阳)。  你不会犹豫吗?  犹豫才是正常的,不犹豫才不正常。  如果你不犹豫,要么你是个天才,要么就是个很愚笨的人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遥祭三年国共之争,以千万人之膏血搏老蒋一党尊荣,噫吁嚱呜呼哀哉!
  @killywen 72楼
18:46:59  不犹豫才不正常。  你想想你去做一个项目,或者课题,前面3年有进展,但还没攻破核心。  现在上面规定你3个月攻破核心,结题(相当于三个月攻破锦州 沈阳)。  你不会犹豫吗?  犹豫才是正常的,不犹豫才不正常。  如果你不犹豫,要么你是个天才,要么就是个很愚笨的人  -----------------------------  犹豫是正常的,因为情况变了  不过你的例子比得不当  辽沈开打后,上面的预想还是5年才有可能打倒老蒋  但是辽沈打完,上面明白,不用5年了,再有1年就够了
  killywen
18:46:59  不犹豫才不正常。  你想想你去做一个项目,或者课题,前面3年有进展,但还没攻破核心。  现在上面规定你3个月攻破核心,结题(相当于三个月攻破锦州 沈阳)。  你不会犹豫吗?  犹豫才是正常的,不犹豫才不正常。  如果你不犹豫,要么你是个天才,要么就是个很愚笨的人  -----------------------------  @风舞九天9 74楼
09:31:53  犹豫是正常的,因为情况变了  不过你的例子比得不当  辽沈开打后,上面的预想还是5年才有可能打倒老蒋  但是辽沈打完,上面明白,不用5年了,再有1年就够了  -----------------------------  那也是一年解决三年的问题,更是压力很大。  而且就算情况不变,也是比较紧促的。国军在锦州下面15万。  据说辽沈战役参加主攻的几个纵队伤亡率超过1/3。 这么算起来,60万伤亡了20万,和损失6.9万相比。。
  为什么犹豫?对自己的900架飞机800辆坦克几千门大炮...............没信心呗
  @killywen 75楼
19:05:47  那也是一年解决三年的问题,更是压力很大。  而且就算情况不变,也是比较紧促的。国军在锦州下面15万。  据说辽沈战役参加主攻的几个纵队伤亡率超过1/3。 这么算起来,60万伤亡了20万,和损失6.9万相比。。  -----------------------------  中央的想法是,争取5年解决问题  所以中央对于林彪的要求并不高  至于伤亡,如果东野真能伤亡20万,那仗真没法打了
  @linshidehao 76楼
20:13:49  为什么犹豫?对自己的900架飞机800辆坦克几千门大炮...............没信心呗  -----------------------------  900架飞机800辆坦克几千门大炮,这架势……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被一群缺乏基本军事思想的人,搞得乱作一团。  基本点有几个:  1)围城打援比攻城合算。  2)只要打锦州,廖耀湘才出来,你打长春、人家根本就不心疼。  3)长春是步死棋,国军主力失败后,只有投降的份,没打得必要。  事情就这么简单,我打长春,你如肯出来,那我这便宜就占了,凭什么我不想占便宜呢。可惜战争是博弈的,卫立煌也不是傻子,所以最终还是要打锦州。当然认识到卫不是傻子,也有个过程,判断也有个反复。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很正常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只不过后来林出事了,就有些牵强附会、标榜自己、贬低别人的东西出来了。弄得观众好象怎么着了。  后来在锦州,华北出兵了,林有些压力。但大局就在这里,不打锦州,僵局就打不破。再说战争哪有不冒风险的,于是、是硬骨头、我也就硬啃了。  大致就是如此。
  @killywen
19:05:47  那也是一年解决三年的问题,更是压力很大。  而且就算情况不变,也是比较紧促的。国军在锦州下面15万。  据说辽沈战役参加主攻的几个纵队伤亡率超过1/3。 这么算起来,60万伤亡了20万,和损失6.9万相比。。  -----------------------------  @风舞九天9 77楼
16:23:25  中央的想法是,争取5年解决问题  所以中央对于林彪的要求并不高  至于伤亡,如果东野真能伤亡20万,那仗真没法打了  -----------------------------  四野人回忆的,损失20万,当然包括病饿的。
  @积分首页 79楼
17:32:54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被一群缺乏基本军事思想的人,搞得乱作一团。  基本点有几个:  1)围城打援比攻城合算。  2)只要打锦州,廖耀湘才出来,你打长春、人家根本就不心疼。  3)长春是步死棋,国军主力失败后,只有投降的份,没打得必要。  事情就这么简单,我打长春,你如肯出来,那我这便宜就占了,凭什么我不想占便宜呢。可惜战争是博弈的,卫立煌也不是傻子,所以最终还是要打锦州。当然认识到卫不是......  -----------------------------  大致的问题是  1、东北军主力南下作战最早是林彪提出来的,而毛那时在想着打长春。所以,说打长春是死棋,至少毛本人是不同意的  2、林彪最早提出的南下也不是什么大决战,而是主力入关作战,相机夺取平、津。毛认可了林彪的这个思路,所以南下时毛没有想过什么东北大决战,相反,毛一直以为南下作战就是东北主力入关作战  3、到真正南下的时候,林彪则是主力南北分置,同时控制沈、长、锦,所以林彪能提出东北大决战。但是关内增援来了之后,林彪的兵力不能同时控制沈、长、锦和关内援军,所以林彪犹豫了  4、林彪犹豫的不是要不要打锦州这么简单,而是要不要打大决战。而毛这个时候,还没想过大决战
  @killywen 80楼
20:11:40  四野人回忆的,损失20万,当然包括病饿的。  -----------------------------  哪个四野人回忆的?  60万伤亡20万,这意味着什么?  东北共军还能接着入关打平津?
  @killywen
20:11:40  四野人回忆的,损失20万,当然包括病饿的。  -----------------------------  @风舞九天9 83楼
15:59:12  哪个四野人回忆的?  60万伤亡20万,这意味着什么?  东北共军还能接着入关打平津?  -----------------------------  20万人伤亡,但是伤好的回来5万,另外补充俘虏国军10万,动员民众十万。如此东野原来65万,变为70多万入关
  @killywen 83楼
19:28:10  20万人伤亡,但是伤好的回来5万,另外补充俘虏国军10万,动员民众十万。如此东野原来65万,变为70多万入关  -----------------------------  这位朋友大概不知道辽沈后东北共军多少人吧
  killywen
19:28:10  20万人伤亡,但是伤好的回来5万,另外补充俘虏国军10万,动员民众十万。如此东野原来65万,变为70多万入关  -----------------------------  @风舞九天9 85楼
09:26:10  这位朋友大概不知道辽沈后东北共军多少人吧  -----------------------------  战史里面就是75万加上10多万民工入关
  @killywen 86楼
11:32:44  战史里面就是75万加上10多万民工入关  -----------------------------  俺不知道你看的哪里的战史  东北共军入关的人数是847293,民工大约15万  另外,入关的可不是东北共军的全部  再给你一个数据  辽沈开打前,12个纵队44万余人  辽沈打完后,12个纵队68万余人
  @killywen
11:32:44  战史里面就是75万加上10多万民工入关  -----------------------------  @风舞九天9 87楼
13:19:58  俺不知道你看的哪里的战史  东北共军入关的人数是847293,民工大约15万  另外,入关的可不是东北共军的全部  再给你一个数据  辽沈开打前,12个纵队44万余人  辽沈打完后,12个纵队68万余人  -----------------------------  记得是把十个独立师并入了主力纵队的。  如果12个纵队68万人, 凑其他人数也凑不到84万,只能弄到75万最多了。
  @killywen 88楼
17:58:53  记得是把十个独立师并入了主力纵队的。  如果12个纵队68万人, 凑其他人数也凑不到84万,只能弄到75万最多了。  -----------------------------  东北入关的兵力  12个纵队68.8万余,特种兵部队4.2万余,铁道纵队2.6万余,整训第一师1万余,整训第二师1万余,整训第五师0.6万,165师1.1万余,野司机关0.68万,后勤部队3.99万余,一兵团直属队0.21万余,而兵团直属队0.21万余,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0.27万余  自己加吧  另外,84万余并不是入关的全部,此后陆续入关的包括50军(即起义的国军60军),整训第三师,整训第四师等,总计调出东北的大约有105万余  另外,不是补充了10个而是12个独立师到12个纵队,使得东北每个纵队辖4个师
  killywen
17:58:53  记得是把十个独立师并入了主力纵队的。  如果12个纵队68万人, 凑其他人数也凑不到84万,只能弄到75万最多了。  -----------------------------  @风舞九天9 89楼
10:24:32  东北入关的兵力  12个纵队68.8万余,特种兵部队4.2万余,铁道纵队2.6万余,整训第一师1万余,整训第二师1万余,整训第五师0.6万,165师1.1万余,野司机关0.68万,后勤部队3.99万余,一兵团直属队0.21万余,而兵团直属队0.21万余,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0.27万余  自己加吧  另外,84万余并不是入关的全部,此后陆续入关的包括50军(即起义的国军60军),整训第三师,整训第四师等,总计调出东北的大约有105万余  ......  -----------------------------  林彪回忆75万的,这个不会有假。  后来在东北留下了几十万部队的,没全入关。  毕竟受伤的,外加俘虏,还留在关内,比如长春那7万部队。。。
  -----------------------------  @killywen 90楼
12:00:59  林彪回忆75万的,这个不会有假。  后来在东北留下了几十万部队的,没全入关。  毕竟受伤的,外加俘虏,还留在关内,比如长春那7万部队。。。  -----------------------------  林彪是啥时候回忆75万人了?  据俺所知,林彪亲口说的是辽沈后东北共军发展到了150万  另外,调出东北的105万余并不包括留在东北的部队  算上留在东北的部队,距离林彪亲口说的150万差不了不少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沈战役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