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公没有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还能打

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为何刺杀斐迪南大公
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为何刺杀斐迪南大公为什么要刺杀他呢?..是民族问题还是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公元日—公元日),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族民族主义者,黑衣党成员.公元日,在经过两个月的预谋后,他在萨拉热窝街头用伯朗宁M190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刺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亚.此次刺杀行为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但其行为属于恐怖主义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
与《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为何刺杀斐迪南大公》相关的作业问题
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但恐怖刺杀行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再问: 对刺杀行为的看法 再答: 这部从两个角度看吗
简单地说是蝴蝶效应用中国的大片说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个激进青年引发的世界大战
恐怖份子的“辉煌的战绩”,当时塞尔维亚的恐怖分子“黑手党”权势大到全国上下无人敢对其有异义,塞尔维亚总理尼古拉虽知道刺杀事件,但是只能偷偷地装作不经意的跟奥匈帝国外交大使提起,这足以见这个国家的实际控制者是谁这些刺客自喻为民族解放者,但是他们行刺后并没有受到欢呼和尊重,而是街边群众的一顿暴打稍微知晓当时国际局势的萨拉热
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是指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具体情况: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从军演结束后在市区访问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子,皇帝独子皇太子鲁道夫于1889年精神病自杀后成为皇位继承人.1914年与其夫人苏菲视察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
  这部车第一次出事是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当时,这部车属于奥地利皇室所有(那时候,汽车是贵族的消费品).这一天,奥地利皇太子和他的妃子一起去访友,这部车由专门司机驾驶,在车的后面,还跟着几十名骑马随行的侍从.  现在当然很难想象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了,但在当时,汽车是贵族的象征,车后跟着骑马的侍从,倒也不算是一件
刺客叫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人.这只是借口,奥匈帝国早就想侵占塞尔维亚了!
塞尔维亚改成奥匈帝国
/question/4194948.html?istorch=1&torchtoken=3c5ctnhC3jOdATcM9z9avUsktbFsK2wS74yTeCd11H9KMYeAGUE94pljqkEroAHBZs+HMZH937SEjZnp0
红衣主教黎塞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时期的权臣,按照国内的翻译就是“宰相”,是法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关于他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百度百科的有关词条,应该都有的(在百度上搜索黎塞留就行).马提亚斯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信奉天主教,在位期间任命同样信奉天主教的斐迪南为波西米亚国王,迫害当地的新教徒,激起了波西米亚人民的起义,是三十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
悲是出于对斐迪南大公的私人感情.大公和威廉二世私人交情很好,双方互换军服,彼此邀请对方在自己的私人狩猎领地打猎,一起出海度假钓鱼.每周通信.如果大公能顺利即位(而且看似不会再等多久.威廉二世甚至以私人名义赠送给大公一副其佩戴者圣乔治十字勋章的油画画像供其登基后使用.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佩戴此勋章.),那么奥匈帝国必然比年迈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
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
解题思路: 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解题过程: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ld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谈谈你的想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他们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取得更多的权力和利益,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并不是原因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前,各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就已经很深了。具体来说: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但是却没有跟过的殖民地和对世界政治的发言权。而主要原因则是各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某个国家地区有矛盾。而萨拉热窝事件只是导火索,就算不发生这件事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索
采纳率:86%
如德皇。可各方的互相不信任最终导致大战暴发奥匈国内当时对皇储夫妇遇刺并没有群情激愤:上帝的意志使一切归于秩序)奥匈一直想吞并塞尔维亚,大公遇刺只是个借口。一战前,协约国与同盟国各方都在积极备战,为欧洲大战做准备。奥匈入侵塞尔维亚前。(斐迪南大公被奥皇认为是传统秩序的破坏者,奥皇听到他遇刺后曾说、奥皇与沙皇都为和平出过努力,只是会迟上一些日子。也就是说即使斐迪南大公没有遇刺,大战早晚还是要暴发,奥皇甚至认为皇储的死对家族是件好事,各方的确都不想暴发大战
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有人会对二战提出质疑,我只想说两次战争性质不同,二战是有法西斯的存在,是邪恶向正义发出的挑战;而一战是狗咬狗,尽管双方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但是各个国家政府的性质都是相对于法西斯是正义的。美苏冷战没有演变成三战就是最好的证据,假如在冷战期间,社会主义阵营或者资本主义阵营里出现了一个普林希波(刺杀斐迪南,引发萨拉热窝事件)一样的人,大战就会爆发,所以一战爆发仅仅是一个偶然,但是二战爆发是个必然。
芦沟桥事件,狗日的会不侵略?
e them and will never leave them, but they s
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个借口,在其发生前两个军事集团就一已形成,一站爆发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奥匈帝国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黑暗故事发生地 11个世界闻名的暗杀地点 - 网易河南
黑暗故事发生地 11个世界闻名的暗杀地点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年来,随着一些旅行社开发出了前往著名凶杀案地点的旅行路线,所谓的“黑暗旅行”逐渐流行起来。发生在这些地方的死亡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名利争斗,而这些地方也成了故事最终的纪念地点,并无声地传递着亡者留下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一些旅行社开发出了前往著名凶杀案地点的旅行路线,所谓的“黑暗旅行”逐渐流行起来。发生在这些地方的死亡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名利争斗,而这些地方也成了故事最终的纪念地点,并无声地传递着亡者留下的信息。1、凯撒大帝遇刺案 公元前44年 罗马庞贝歌剧院赫赫有名的罗马皇帝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44年在罗马庞贝歌剧院遭到了其元老院议员们的暗杀。他身中23刀,其中只有一刀是致命的。但这起事件的血腥程度超过了史上任何一起暗杀事故。据说暗杀事件发生在剧院门廊尽头的元老院议事厅里,而据罗马一位当地导游介绍,暗杀地点已被掩埋于地底下几米深的地方,大概位置就在如今罗马阿根廷剧院的下方。2、肯尼迪枪杀案 日 达拉斯迪利广场1963年的年底,当美国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车子驶入达拉斯市区的迪利广场时,他并不知道在广场旁边的德克萨斯学校的藏书楼里,一位杀手在6楼的窗口后将他的枪瞄准了正忙于连任竞选的自己,而接下来,自己便不幸中弹身亡。1989年,达拉斯的历史基金会在这栋藏书楼的6楼和7楼开设了一家博物馆专门纪念总统肯尼迪。该座博物馆全面介绍了肯尼迪的生平、遭遇暗杀的过程以及他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超过350万游客来参观这座“第六层楼博物馆”。而惨案的发生地点迪利广场自枪杀事件后就基本没有改变。一个醒目的白色“X”字标记被留在了肯尼迪中弹的位置。3、林肯枪杀案 日 华盛顿市福特剧院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引人注目的原因不只在于其废除了美国黑奴制,还在于其震极一时的惨遭暗杀事件。林肯是一位戏剧爱好者。被枪杀的时候,他正与妻子及两位客人在华盛顿市的福特剧院观赏戏剧《我们的美国表兄》,而在他身后,一位反对废除黑奴制的南联邦支持者持枪射中了林肯的后脑勺。第二天早上,林肯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福特剧院现在仍是著名的娱乐与教育中心,同时它也是一座纪念林肯暗杀事件的博物馆。每年有70万游客驻足于此,不仅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更是一种对林肯的缅怀。4、圣雄甘地枪杀案 日 新德里比拉寓所日,印度领导反殖民运动的民族领袖莫罕达斯·甘地在新德里自家寓所中做祷告时,遭一名印度教的极右分子暗杀身亡,此消息一经传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震惊。甘地的比拉寓所后来被政府收购,成为了一座展示甘地生平和宣扬他宝贵思想理念的纪念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平时还会举办电影展及文化艺术节,同时也是保障残疾人士及妇女平等权益的相关会议的召开地点。.5、约翰列侬枪杀案 日 纽约达科塔区外英国著名乐队披头士的主唱约翰·列侬,在从录音房回家的深夜里,被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美国狂热乐迷用枪射击了4次,不幸身亡。列侬的妻子小野洋子现在仍居住在她与列侬位于纽约的达科塔寓所里。洋子在纽约中央公园里建了一处纪念地点,叫做“草莓园”,而一块马赛克图案“Imagine”(想象)成了草莓园的标志。不过达科塔寓所仍是许多粉丝们来纽约首选的驻足地点。6、马丁路德金枪杀案 日 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格兰汽车旅馆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马丁·路德·金被枪杀时正站在他位于孟菲斯市格兰汽车旅馆房间的阳台上。这里也曾是他领导城市工人们游行示威的地方。金博士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纪念他,人们最终将格兰汽车旅馆改造成了国家民权博物馆,而金曾经经常待的第306号房和第308号被完整保留了下来。7、格里高利拉斯普京暗杀案 1916年12月 彼得格勒尤苏波夫宫格里高利·拉斯普京是俄国尼古拉二世时期的神秘主义者,他是焦虑的沙皇贵族们在1917年俄国革命以前最大的心头梗。据说这位人物拥有神秘的治愈力量,而且一再尝试要逾越俄国皇室家族的统治。于是在一个夜晚,拉斯普京被骗到了彼得格勒的尤苏波夫宫,他吃了两块毒蛋糕,被射中了两发子弹,但还是奇迹般活了下来。最终,他被击昏并扔入了冰冷的涅瓦河中,溺水而死。现如今,高贵典雅的金色宫殿尤苏波夫宫仍矗立在涅瓦河沿岸。除了向游客们提供英式和俄罗斯式的展示点以外,这里还有一个专门为拉斯普京设立的展览。8、斐迪南大公枪杀案 日 波斯尼亚萨拉热窝日,波斯尼亚地区的一位青年普林西普因对奥匈帝国的欺压怀恨在心,枪杀了当天正于塞尔维亚首都萨拉热窝寻访的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子弹穿过斐迪南大公的颈部,在他旁边的妻子也于腹部中弹,两人都在送往萨拉热窝公馆的途中死亡。而这一事件过后,奥匈帝国即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自此开始。对此事件有纪念意义的“萨拉热窝博物馆”就建立于枪杀案的发生地点。9、马尔科姆X枪杀案 日 纽约奥杜邦舞厅奥杜邦舞厅位于曼哈顿上城,在年间,那里是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尔科姆·X领导的非裔美国人团结组织定期召开每周会议的地方。就其中一次会议上,马尔科姆因为政治分歧被组织中的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成员枪杀身亡。尽管舞厅1992年时在争议中转变成了一间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但其外观还是保存了原样。建筑的二楼有一块壁画描绘了马尔科姆的生平。而这里也是沙巴兹中心的基地(马尔科姆曾有一个别名为“沙巴兹”)。10、托马斯贝克特暗杀案 日 英格兰坎特伯雷大教堂托马斯·贝克特是英王亨利二世时期的大主教。作为主教的他虽曾为国王的密友,却一度站在维护宗教利益的立场上反对国王的独裁,最终贝克特惹恼了亨利二世,而国王的4位骑士在1170年的12月29日闯入坎特伯雷大教堂,杀死了他。托马斯·贝克特最终被刺杀的地点是在大教堂的耳堂,如今也被称作“殉难室”的一间房子里。这间耳堂被保存了下来,以纪念这位名震一时的大主教。11、列昂托洛茨基 日 墨西哥城科约阿坎区俄罗斯革命党人列昂·托洛茨基在与斯大林的政治斗争失败后被流放到了墨西哥,而日,他在墨西哥城的自家寓所里被人在背后用冰镐刺杀身亡。1990年,列昂逝世50周年纪念日时,这栋建筑成为了列昂·托洛茨基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责任编辑:HN04
关键词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
)①恐怖活动会威胁世界和平②刺杀行动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③恐怖主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④个人英雄主义能够拯救民族危亡
本题考查的是客观评价萨拉热窝事件。虽然普林西普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塞尔维亚的民族独立,但这种行为属于恐怖活动,而且造成了世界灾难,故选A。
试题“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9年 10月7日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全方位解读雍正皇帝。10 月 2 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雍正时期的文物抵达台湾,这是两岸故宫文物一甲子首度重逢。这些文物是对雍正及其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以下对雍正时期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方文化尚有一定的交流 ②雍正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③这一时期的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雍正皇帝的龙袍主要产自苏杭等南方丝织业城市
⑤这上时期商帮中晋商、徽商实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⑤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日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全方位解读雍正皇帝。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雍正时期的文物抵达台湾,这是两岸故宫文物——甲子首度重逢。这些文物是对雍正及其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以下对雍正时期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方文化尚有一定的交流②雍正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③这一时期的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飞入寻常百姓家④雍正皇帝的龙袍主要产自苏杭等南方丝织业城市⑤这一时期商帮中晋商、徽商实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迅速发展
雍正戴西洋假发肖像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⑤
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17年9月14—21日八天内,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411件政事。为减轻负担,明太祖(
A.废除丞相
B.设置内阁
C.设殿阁大学士
D.实行八股取士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一、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震惊世界的天下第一大案    1914年仲夏,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省总督奥斯卡-波特瑞克的心情像东欧夏天的骄阳一样,格外灿烂。在他诚挚的邀请之下,帝国皇位的当然继承人斐迪南大公终于肯大驾光临,来这个帝国偏远省份视察。斐迪南即将来临的消息也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市民很是激动。毕竟,作为一个庞大帝国偏远省份的居民,一睹未来的帝国皇帝风采的机会并不多。    
波斯尼亚省是奥匈帝国较新的一个行省。它原属于土耳其,在1878年的柏林条约中,转给了奥地利托管。直到1908年,奥地利才强行吞并了它。为此,奥地利向土耳其支付了一笔现金,平息了欧洲各国的激动。吞并的原因很复杂,但并不是完全不受波斯尼亚人欢迎的。波斯尼亚地区主要由三个民族组成: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和信奉东正教的塞族人。经过三十多年的磨合,波斯尼亚大部分居民已经接受了奥匈帝国的统治。反对吞并的主要是塞族人。他们更希望加入刚刚取得独立的塞尔维亚。    日,斐迪南大公如约来到了萨拉热窝。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维多万节——为了纪念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在那次战斗中,他们被土耳其人打败,遭受了500年统治。所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人很敏感的日子。斐迪南的到来被塞族人视为一种侮辱。    在萨拉热窝郊外检阅了帝国军队之后,斐迪南作了简短的评述。然后,他们一行驱车赶往萨拉热窝市。这一天的天气温暖而晴朗,斐迪南的心情也很好。因为波特瑞克送了他一份特别的结婚纪念礼物(他是7月1日结婚的,所以这一天勉强的算是结婚纪念),他安排斐迪南夫妇同乘一辆车,自己作陪。    之所以说这是一份特别的礼物,是因为斐迪南的妻子索菲亚出身于一个捷克小贵族家庭。1900年,斐迪南要迎娶索菲亚的时候,她只是布拉迪斯拉法大公夫人的侍女。这个婚姻当然的受到了哈布斯堡王室的反对,哈布斯堡家族向来只与王室或者大贵族通婚。索菲娅这种捷克不知名的小贵族根本是不入哈布斯堡王室法眼的。但斐迪南坚持要娶索菲娅。无奈之下,约瑟夫皇帝答应了他,但必须以斐迪南立下“贵贱通婚誓言”为条件。这意味着索菲娅不能享有皇室的荣耀,他们的子女也不能列入哈布斯堡王室的继承序列。斐迪南答应了。结婚之后,斐迪南和索菲娅的家庭生活很幸福。索菲娅连着为他生了3个孩子,斐迪南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丈夫和负责任的父亲。但在公共场合,他们的生活并不舒服。虽然,皇帝破格开恩,授予索菲娅一个小的公爵夫人的称号,并且也允许她被称为“殿下”(serene highness,一个较低等级的“殿下”),但这与她丈夫的尊贵地位还是不相称的。她依然不能和斐迪南并列乘车参加公开活动,也不能和斐迪南并肩进入重大场合。    显然,波特瑞克是很会做人的。在这偏远的帝国行省,忘记一些不愉快的帝国皇室禁令,让未来的皇帝高兴一下,何乐而不为呢?斐迪南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安排。只是,他们都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致命的礼物。    正式合并六年来,虽然有些不愉快的声音,但波斯尼亚地区总体是和平的。哈布斯堡王朝也是受欢迎的。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天会有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斐迪南拒绝了安排秘密特勤人员负责治安的建议,更要命的是,他们没有设置警戒线。整个萨拉热窝市只有120名警察在负责保安工作。    当六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开进萨拉热窝市的时候,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由于线路是提前公布了的,所以沿河的阿佩尔-奎伊大街上成了鲜花和旗帜的海洋,萨拉热窝市民纷纷涌上街头,观看帝国未来皇帝的风采。而其中,隶属于一个秘密组织的22名塞族青年刺客也混杂在欢呼迎接的群众之中,等着斐迪南的到来。    但斐迪南的汽车穿过由两位刺客组成的第一行动组时,刺客并没有出手。后来这次刺杀行动的负责人波利约夫耶维奇在法庭的陈述说,没有出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车速太快了,刺客没来得及;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周围有很多塞族人,怕误伤到自己的同胞。    很快,斐迪南的车队来到了阿佩尔-奎伊大街,萨拉热窝市市长科西奇作为主人乘坐第一辆车在前面带路,第二辆就是斐迪南夫妇和波特瑞克乘坐的那辆,后面三两是扈从人员,最后一辆是备用的空车,那时候,汽车的性能还并不稳定。    就在这个时候,危险来临了。一个叫卡布林诺维奇的刺客突然迅速从口袋里掏出手榴弹,然后在灯柱上一磕,迅速扔向斐迪南夫妇。负责开车的哈拉赫伯爵是个相当机敏的人,在这一瞬间,他竟然听到了手榴弹磕向灯柱的声音,本能的踩了加速器。所以手榴弹就向车的偏后方向落去,斐迪南也相当机敏,他也看到了向索菲娅飞来的物体。他迅速用胳膊挡了一下,手榴弹被挡在了车后皮上,又弹到了街上,便“砰”的爆炸了。    斐迪南夫妇毫发未伤,但周围围观的群众炸伤了十几人,还有一些手榴弹碎片炸伤了紧跟在后面的第三辆的扈从,其中波特瑞克的首席副官埃瑞克•冯•梅瑞兹被击中了脑袋,受伤最为严重。这些受伤的官员和群众被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卡布林诺维奇投出炸弹之后,迅速掏出准备好的氰化物,吞了下去,并且跳入河里。但他没能死掉,因为氯化物放的时间太久,竟然失效了,只是让他呕吐不已。那河水也不深,根本无法淹死人。很快,他被围观的群众逮住,交到了治安官手里。    后来,波利约夫耶维奇说是因为车子开得太快了,也有人说是因为后面的刺客丧失了勇气。不管怎么说,斐迪南的汽车很快冲过了后面几个刺客所在的位置,抵达了萨拉热窝市市政厅。    刺杀活动失利后,那些年青的刺客们很不死心,但又不知道斐迪南的下一步计划是否会改变,只好分散开来,等待机会。其中,一个叫普林西普的塞族青年就在大公原先的路线附近闲转悠。因为快到中午了,他就在沿街的希勒餐厅里吃三明治,眼睛一直盯着窗外,希望历史给他一次机会。    在市政厅里,斐迪南怒了,他向科西奇市长咆哮道:“市长先生,你们是用炸弹来欢迎来访者的吗?这是让人无法容忍的!”说完之后,斐迪南稍稍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示意科西奇致辞。可能是科西奇已经吓懵了,不知道如何应变,竟然还是用准备好的讲稿开始了致辞:“尊贵的殿下,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    不知道斐迪南听到这样的致辞心里会是什么感受,但他不愧是帝国的当然继承人。在市长致辞完毕的时候,斐迪南控制住了自己情绪。他对市长的欢迎表示了感谢,市政厅内的活动按照既定安排顺利完成。    市政厅的活动结束后,斐迪南应按计划去参观博物馆,然后在总督府就餐。但斐迪南提出,先去医院看望一下梅瑞兹副官和其他受伤的群众。对于这如此体贴的提议,波特瑞克当然不好反对。但为了安全起见,斐迪南劝说自己妻子索菲娅先回军营,索菲娅拒绝了,她要与丈夫共同面对危险。    于是,一行人坐上车前往医院。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人通知负责开车的司机,因为这个工作正是由受伤的梅瑞兹负责的。车队司机沿阿佩尔-奎伊大街走了一阵,然后转弯到约瑟夫大街,从这里去博物馆。转弯不久,波特瑞克发现路线不对啊,赶忙叫司机转回去,以便继续沿阿佩尔-奎伊大街去医院。于是,司机赶紧调转车头。而这个位置正好普林西普所在的希勒餐厅的窗外。  就在司机调转车头的空当,餐厅内的普林西普迅速意识到历史给了他什么。他迅速从口袋里掏出手枪,冲出餐厅,在离斐迪南夫妇五码远的地方,对着他们开了两枪,分别击中了公爵的脖子和索菲娅的腹部。    然后,普林西普马上吞了氰化物,可是与卡布林诺维奇一样,这些过期了的氰化物只是让他呕吐难受,并没有致命。他迅速被群众抓住,送到了治安官手里。    波特瑞克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幕在眼前发生,傻了。他听见枪声出奇的微弱,而大公夫妇还是直挺挺的坐着,以为又幸运的躲过了一劫,便命令司机向总督府赶去。    不久,血就从斐迪南嘴里不断涌出,溅在了坐在车侧板的哈拉赫伯爵脸上。伯爵赶紧掏出手帕帮着斐迪南拭去嘴边的鲜血。索菲娅表面上不严重,但实际上她的血流在里面了。她望着丈夫,哭道:“上帝啊,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话还没说完,她就缓缓的滑落在车里,脸帖在了斐迪南的膝盖上。    “索菲娅亲爱的,索菲娅亲爱的,别死,为了我们的孩子!”斐迪南哭着呼喊着妻子。但这时候,他也不行了。哈拉赫伯爵扶着斐迪南,问斐迪南是不是很痛苦。(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白痴,但他的记录就是这么写的。)斐迪南很清楚的回答道:“我没事。”斐迪南的脸开始有点扭曲,但依然喃喃的答道:“我没事,我没事,我没……”他重复了六七次,声音越来越微弱,逐渐失去了意识。在抵达总督府的时候,伴随着喉咙里发出痉挛的吱呀声,斐迪南死了。    不久之后,斐迪南夫妇的遗体被运回了维也纳。索菲娅卑微的出身依然困扰着这对死去的苦难夫妻。依照斐迪南的身份,他肯定是要埋葬方济各会教堂墓地。这是哈布斯堡王室从1622年就开始在维也纳兴建的传统陵寝。但按照哈布斯堡王室的规矩,索菲亚不能安葬在斐迪南的身侧。直到约瑟夫皇帝特许之后,索菲亚才能陪伴在斐迪南身边,并且,她的石棺上被刻意安排的低了一些,装饰也少了一些。埋葬的地点也不是哈布斯堡王室传统的墓地,而是斐迪南在阿尔茨台腾——奥地利外省的一个小地方的私人教堂里。据说,这是死者生前的愿望。尽管这很可能是哈布斯堡王室为了解决安葬难题而编造的谎言,但如果斐迪南地下有知的话,与其被分开,他应该更愿意接受这个安排,和爱妻长眠于自己的教堂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前一段时间经历了一些事情,原帖没有写完。  之所以重新改写,是因为又补充了很多新材料,立论的角度也有了一些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以前想写的是战争史,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读书,现在主要想写“文明世界”的崩溃,也就说力图通过人的故事反映社会的变迁,所以题目改成了现在的。  事情较多,进度不敢保证。请感兴趣的朋友继续支持。
  记号,加油  一战的影响并不比二战少,一战号称“欧洲对世界领导权的自我解体”,但是一战我们的了解一般不多
  占个位
  一战使皇冠滚落满地,算是文明的进步吧
  说是反思录,开头的篇幅描述就这么详细,想必楼主是想写大部头吧。    其实楼主在写萨拉热窝事件之前就应该有个总的概论,阐明欧洲的历史沿革和一战前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概况和错综复杂的矛盾状况。    不然的话,比如象文章的第二段,一会儿是奥匈帝国,一会儿又是奥地利,后来又有哈布斯堡王室,这让一般的读者怎么理解?    
      作者:晓梦留人 回复日期: 23:44:24 
    说是反思录,开头的篇幅描述就这么详细,想必楼主是想写大部头吧。        其实楼主在写萨拉热窝事件之前就应该有个总的概论,阐明欧洲的历史沿革和一战前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概况和错综复杂的矛盾状况。        不然的话,比如象文章的第二段,一会儿是奥匈帝国,一会儿又是奥地利,后来又有哈布斯堡王室,这让一般的读者怎么理解?        ===  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的读者,没有必要看1战史,甚至欧洲史.  就让他们看打赢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是共产党和苏联的历史好了,他们知道那些.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学过世界近代史,现在回想起来,对一战前错综复杂的欧洲局势仍是一头雾水。比如:    
一、日耳曼人、高卢人、撒克逊人、斯拉夫人、罗马人等等,历史上曾长期征战不休,那么他们各自的民族意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进程有无关键性的影响?    
二、当时欧洲主要信仰基督教,但又分为路易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在南欧还有不少人信仰伊斯兰教,以前欧洲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不在少数,那么教派之争对于一战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时有唯一神圣的教皇,他对各国的影响力究竟如何?    
三、欧洲各主要大国长期联姻,我记得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竟然是嫁到俄罗斯的德国女子,拿破仑曾娶过数位异国王室女子为后,当时欧洲的政治运行模式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联姻关系是否能对一战的爆发起到消弭作用?    
四、“神圣罗马帝国”究竟是怎么回事?哈布斯堡王朝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普法战争之后的德国自称第二帝国、而希特勒德国又自称第三帝国?他们之间有什么继承关系?    
五、奥匈帝国是一战的主要参战国,这个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包括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塞哥维亚、塞尔维亚、马其顿等等如此广博的土地?为何此后的实战中,奥匈大军又几乎是不堪一击?    
六、德国也许是一战的始作俑者,但他们并不是从海底冒出来的怪物,而是长期融合在欧洲的历史中,即使今天,德国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主要成员。那么,这个国家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为什么能突然间变得异常强大,敢于挑战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现状?    
七、英德矛盾也许是不可化解的,法德矛盾也许更根深蒂固,俄罗斯是个贪得无厌的庞然怪物,还有远在大西洋彼岸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局发挥了关键作用的阴险的美国,这些国家当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自身实际,那具体而言,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对一战的爆发和进程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八、还有国内事务。比如,各产战国的综合国力、军事传统、战略思想、将帅、征兵方式、武器装备、作战地域条件等等。    
也许太强求楼主了,不过,既然你想写一战,那这些问题可能就无法回避。  
建议好,我后文会注意的。 不会是大部头啦,战争本身我不会做重点写的,重点想写的是旧世界欧洲是怎样崩溃的。小时候读到一场大战横扫多少多少人的时候好激动,现在明白了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悲哀,算是一种进步吧,呵呵。    
既然被点名了,因为以下问题后文未必都会写到,就先在这里尝试着做一点回答。仅供参考。    ===============  作者:晓梦留人 回复日期: 15:46:33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学过世界近代史,现在回想起来,对一战前错综复杂的欧洲局势仍是一头雾水。比如:         一、日耳曼人、高卢人、撒克逊人、斯拉夫人、罗马人等等,历史上曾长期征战不休,那么他们各自的民族意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进程有无关键性的影响?  
答: 有,从一个方面讲,一战是19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极端发展的恶果。 尤其在起因上,有重大影响。后文会有一定的阐述。         二、当时欧洲主要信仰基督教,但又分为路易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在南欧还有不少人信仰伊斯兰教,以前欧洲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不在少数,那么教派之争对于一战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时有唯一神圣的教皇,他对各国的影响力究竟如何?  
答: 简单的分,基督教可以分为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教皇只对天主教有权威。从三十年战争后,宗教对欧洲战争的作用并不大了。教皇能够起到的是道德引领的作用,这就是二战中庇护十二和纳粹关系争议的由来。         三、欧洲各主要大国长期联姻,我记得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竟然是嫁到俄罗斯的德国女子,拿破仑曾娶过数位异国王室女子为后,当时欧洲的政治运行模式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联姻关系是否能对一战的爆发起到消弭作用?  
答: 政治联姻不仅仅是欧洲人的东东,咱们的和亲政策不也一样吗。 政治联姻在消弭一战中几乎没有作用。当时的德皇、英王、俄皇都是表兄弟。战争照样开打。           四、“神圣罗马帝国”究竟是怎么回事?哈布斯堡王朝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普法战争之后的德国自称第二帝国、而希特勒德国又自称第三帝国?他们之间有什么继承关系?  
答: 神圣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衰亡后,由蛮族重建的帝国,“既不神圣也不帝国”(伏尔泰),延宕千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本《神圣罗马帝国史》有中译本,可参考。哈布斯堡王朝是靠政治联姻兴起的古老王室,有近千年的历史,长期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宝座,在16世纪初处于鼎盛时期,被称为半个旧世界和整个新世界的主人。   神圣罗马帝国即第一帝国,三者之间除了数字上的关系,没有继承关系。 都是罗马帝国阴魂不散的产物。         五、奥匈帝国是一战的主要参战国,这个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包括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塞哥维亚、塞尔维亚、马其顿等等如此广博的土地?为何此后的实战中,奥匈大军又几乎是不堪一击?  
答: 奥地利本是德语区首强,普鲁士崛起过程中,被排挤出德语区。 之后,在186几年,联合匈牙利成立联合帝国。其中一些领地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而波黑等地是吞并的土耳其的。 塞、马没有被并入奥匈帝国吧?民族成分太复杂了,官兵之间甚至连语言都不通,当然会影响战斗力。         六、德国也许是一战的始作俑者,但他们并不是从海底冒出来的怪物,而是长期融合在欧洲的历史中,即使今天,德国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主要成员。那么,这个国家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为什么能突然间变得异常强大,敢于挑战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现状?    答: 德国未必是一战的始作俑者。 强大不是突然的,这个问题太大了,呵呵。 偷个懒吧。       七、英德矛盾也许是不可化解的,法德矛盾也许更根深蒂固,俄罗斯是个贪得无厌的庞然怪物,还有远在大西洋彼岸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局发挥了关键作用的阴险的美国,这些国家当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自身实际,那具体而言,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对一战的爆发和进程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答: 这个会写到。 请看后文。         八、还有国内事务。比如,各产战国的综合国力、军事传统、战略思想、将帅、征兵方式、武器装备、作战地域条件等等。  
答: 这个会写到。请关注。        
  作者:晓梦留人 回复日期: 15:46:33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学过世界近代史,现在回想起来,对一战前错综复杂的欧洲局势仍是一头雾水。比如:         一、日耳曼人、高卢人、撒克逊人、斯拉夫人、罗马人等等,历史上曾长期征战不休,那么他们各自的民族意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进程有无关键性的影响?          ====  无,欧洲历史上始终是多民族混居,单一民族国家是1战以后的国联规定.大约1937重新划界结束.这也是现在欧洲所奉行的1937年边界不变的基本原则的来源         二、当时欧洲主要信仰基督教,但又分为路易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在南欧还有不少人信仰伊斯兰教,以前欧洲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不在少数,那么教派之争对于一战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时有唯一神圣的教皇,他对各国的影响力究竟如何?    =======================  一战的起源深层次上讲是国家联盟所造成,宗教经过文艺复兴的改革以后,对欧洲世俗政权已经没有很大的影响,欧洲之所以形成国家联盟,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         三、欧洲各主要大国长期联姻,我记得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竟然是嫁到俄罗斯的德国女子,拿破仑曾娶过数位异国王室女子为后,当时欧洲的政治运行模式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联姻关系是否能对一战的爆发起到消弭作用?      ==================  无     四、“神圣罗马帝国”究竟是怎么回事?哈布斯堡王朝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普法战争之后的德国自称第二帝国、而希特勒德国又自称第三帝国?他们之间有什么继承关系?        =====================  神圣罗马帝国就是古代的罗马帝国, 哈布斯堡和德国相关的是他们的领土包括奥地利和现在德国的巴伐利亚,是德国17个选帝候之一,后来德国统一,巴伐利亚进入德国,但是奥地利被排除在德国以外.古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威廉二世加冕之后,认为继承的是古罗马帝国的衣钵,所以自称第二帝国,希特勒认为继承的是威廉二世的衣钵,所以自称第三帝国,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是他们自认的  
       五、奥匈帝国是一战的主要参战国,这个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包括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塞哥维亚、塞尔维亚、马其顿等等如此广博的土地?为何此后的实战中,奥匈大军又几乎是不堪一击?    ================  奥匈帝国主要是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战令是17种语言发布的,帝国内号称只有皇帝本人可以懂这么多语言. 很简单,士兵不懂长官的命令,而民族主义正在抬头,分裂势力也在抬头.换句话说,帝国要亡了,战斗力自然落后       六、德国也许是一战的始作俑者,但他们并不是从海底冒出来的怪物,而是长期融合在欧洲的历史中,即使今天,德国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主要成员。那么,这个国家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为什么能突然间变得异常强大,敢于挑战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现状?    ============  德国和别的国家不一样,他是教育立国,所以这个国家民族教育水平特别高,在1933年之前,诺贝尔奖主要是德国人获得,到现在为止,德国也是诺贝尔科学奖的主要获得国家,大约有1半.现代物理学的基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德国人创立的       七、英德矛盾也许是不可化解的,法德矛盾也许更根深蒂固,俄罗斯是个贪得无厌的庞然怪物,还有远在大西洋彼岸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局发挥了关键作用的阴险的美国,这些国家当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自身实际,那具体而言,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对一战的爆发和进程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  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原则,各种国家利益个合力是战争的爆发的因素.美国是各个国家中最单纯的,它曾经为了停战呼吁没有战胜过的终战,但是各个国家不接受,美国的参战是德国人故意引起的,德国当时已经消灭了俄国,从而发动了无限制潜艇战,试图一举压死英国,而美国当时只有10万陆军,被德国人成为潜力巨大,没有实力.德国人的如意算盘是在美国参战之前消灭协约国.这个就是鲁登道夫的国家总体战的前提.德国在美国参战前狠狠地打击了协约国,但是没有击垮,反而消耗殆尽自己的实力.如果你抱着美国阴险的党的历史观,建议你回到共产党抗日.美国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以理想主义立国的国家.       八、还有国内事务。比如,各产战国的综合国力、军事传统、战略思想、将帅、征兵方式、武器装备、作战地域条件等等。    =================  一句话,长期战争/总体战争打得是国家实力,短期战争/局部战争打得是军事实力       也许太强求楼主了,不过,既然你想写一战,那这些问题可能就无法回避。    
  二、普林西普是谁?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他的父亲是个邮差,一份不高但稳定的薪水使他有机会读书上学。按照他父亲理想的设计,也许他应该读完大学,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当大战因另外的火星点燃的时候,他会像其他的塞族青年一样,奔向战场,并且很可能默默的死去。如果出于一种侥幸,欧洲避免了这场几乎是必然的大战,他倒是可以真正的享受一个和平也许会幸福的人生,那个世界会与我们今天的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这些都只能是假设。历史之手戏剧性的将大战的火星交到了这个体弱多病的年轻人手上。但我们不能完全把历史的罪责完全推到这个年轻人的头上,说到底,他只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工具罢了。他就是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塞族青年——普林西普。    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读书期间,受大塞尔维亚宣传者的鼓动,他成为了一名极端民族主义者,用今天的话讲,算是“愤青”吧。1912年的时候,他放弃了学业,加入了“黑手”组织,并转到贝尔格莱德接受恐怖主义教育。     “黑手”组织创建于1911年,它是从由一群泛斯拉夫主义者在1908年创建的“保卫国家”组织中衍生出来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一个“大塞尔维亚帝国”。为达成这个目的,他们从事训练游击队、政治颠覆、间谍以及暗杀等活动。这个组织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每个基层细胞由3到5个人组成,这些成员对其他基层细胞一无所知。到1914年的时候,据信,这个组织已经有2500人左右。其中很多人是塞尔维亚政府的官员或者军队长官,可以说,其实它相当于一个官方恐怖组织。    刺杀斐迪南的行动是黑手组织的头目阿皮斯自己决定的,他指定了一个叫波利约夫耶维奇的人,具体负责这个刺杀行动。刺杀的原因据信是与斐迪南的政治主张相关的。斐迪南主张对帝国的结构进行改革:一要给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与日耳曼人和马扎尔人平等的权利;二要改革帝国境内联邦的组成结构。由于担心斐迪南的这个改革会拉拢住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中断构建“大塞尔维亚”的进程,黑手组织一直很仇视他。因此,当斐迪南即将来波斯尼亚视察的消息传播开始的时候,黑手组织决定采取行动。    1914年4月末的一个晚上,在贝尔格莱德一家粗陋的小咖啡店里,普林西普和其他几个塞族青年默默的传递着一张纸条,他们都是波利约夫耶维奇挑好的刺杀行动成员。由于普林西普受过恐怖主义训练,在这些青年中枪法也是最好,因此波利约夫耶维奇指定他为刺杀小组的负责人。在闪烁、发着怪味的瓦斯灯下,极端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鼓噪着普林西普内心的情绪,他的眼睛发着亮光,压抑不住心中的激动。    由于黑手组织的官方背景,塞尔维亚政府首相尼古拉-帕西茨很快知道了这个计划。对于这个行动所可能带来的奥塞战争,他是清楚的。但如果他反对这个刺杀行动,那就会被塞族的激进者视为叛徒。为了应对这个两难的境地,他决定做一些表面文章。他半真半假的派人到边界阻止普林西普等人出境,但他们早已离境了。于是,他又想用含糊的外交手段对奥匈帝国做一点提醒。这个工作他交给了一个叫伊万诺维奇的人去执行这个警告任务,但同时又嘱咐他,千万不能暴露了“黑手”组织。    显然,他派错了人,当然,也许是他故意派错的。这个伊万诺维奇也是一个极端的泛塞尔维亚主义者,他在维亚纳的外交部门很不受欢迎。但他和奥匈帝国的财政大臣比林斯基私交甚好,于是他就把警告的信息向他表达了。伊万诺维奇建议斐迪南不要去波斯尼亚视察,他解释道:“有一些塞族青年,比起让枪筒空着,他们更愿意把生活放到枪里,然后开火放了它。”对这莫名其妙的话,比林斯基并没有真正明白,他答道:“希望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伊万诺维奇很清楚,比林斯基并没有领会自己的警告,但他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应该做的,不愿再尝试任何的努力。显然,伊万诺维奇的警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历史不断的告诉我们,这种类似的事情总是为后人的遗憾准备的。    刺杀行动成功之后,奥匈帝国的民众当场就抓住了普林西普。当时,那些赞同奥匈帝国的民众扑了上来,意图打死普林西普。奥匈帝国的警察阻止了他们。之后,普林西普被关进了监狱。1914年10月,普林西普和其他几名刺杀斐迪南夫妇同伴被送上了法庭。这时候由他们引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了。普林西普什么都不愿交代,他坚持自己是正义的。他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词很简单,但也很坚决:“并没有人鼓动我们采取这场刺杀行动。行刺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也是我们自己执行的。我爱我们的民族。对于我的辩护,我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法庭关于普林西普是否满20岁产生了争论,这关系到能否判死刑,但最终法庭作了有利于他判决。他被判有罪,入狱二十年。1918年的时候,普林西普因肺结核手术失败,死于狱中。那一年的晚些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扔出第一个炸弹的那个卡布林诺维奇也不满20岁,与普林西普一样,他被判有罪,入狱二十年。1916年,他也因肺结核死于狱中。  据说,卡布林诺维奇这位理想主义色彩浓重的青年,在法庭上听到斐迪南最后的话语时,他后悔了,他说:“我为他的死而感到深深的悔恨,我们不知道大公其实还是一个父亲。”当时,他们不会想到,因为这次的刺杀行动而掀起的战争,会让数以千万计的孩子失去父亲。  
  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现代史的开端,期待中
  谢谢egun003 !    我很赞同你的回答,很精彩。 那个民族主义的问题理解侧重点可能有不同。 就是关于第一帝国的问题,我记得是神圣罗马帝国吧?
      作者:吴榆山 回复日期: 18:02:53 
    谢谢egun003 !        我很赞同你的回答,很精彩。 那个民族主义的问题理解侧重点可能有不同。 就是关于第一帝国的问题,我记得是神圣罗马帝国吧?        ====  是,很多关系就是你认为有,就有,否则就没有,比如第二帝国,第三帝国,说不定将来冒出个第四帝国来
  三、下一场战争会发生吗?    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还有很大很大的距离。当时的人们,其实很难把这两件事挂起钩来。类似的刺杀事件发生过多次了,尽管这一次看似很严重,但人们会这样想道:“我们多年来早已了解那些外交冲突,它们总是在变得严重的最后时刻被顺利解决。为什么这一次不会这样呢?”欧洲人们在貌似紧张的情况下,其实过着相当轻松的生活。    安吉尔在《大幻想》中所阐述的理念深入人心,那时的人们确信,欧洲已经摆脱了大规模战争的危险。安吉尔通过严密的论证,让人们相信打一场现代战争所付出的成本必然是社会的崩溃。这个代价是任何理性的社会都不愿意付出的。而“理性”正是旧世界所最为秉持的理念之一。列强们都有自己的战争计划,但普通老百姓并不关注,他们会觉得那都是纸上谈兵的东西。各国政府是不是就是处心积虑的想打仗呢,其实也不是。没有一个大国愿意同另一个大国开战,缔结联盟的目的恰恰是为了避免战争。那么,这场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了呢?    自从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以来,到上个世纪末,据说已经有5000多本著作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那些汗牛充栋的档案中,人们试图梳理出祖先的错误轨迹。尽管过程分析大不相同,但大部分的研究都将罪责指向了德国。只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具体的叙述开始之前,我想有必要做一个模型化的分析。这对简单明了的认识这个问题也许会很有裨益。反思一战的爆发,让我们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那就是谁和谁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首先,最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是德法之间的矛盾。这是由1870年普法战争种下的恶果。从这一点出发,再看各自的结盟关系,德国的天然盟友自然是奥地利。奥地利与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是直接冲突的,也具有不可调和性。所以尽管在1873年三皇同盟结成,德法俄成了暂时的同盟关系,但注定是不能长久的。从这点讲,抛弃俄国,责任并不完全在威廉二世。实际上在俾斯麦主政末期,英奥缔约的时候,俾斯麦已经私下里表示,可以为了奥地利而抛弃俄国。英国驻德大使曾经指出,“德国对俄国友好的目的仅在于阻止俄国成为它的敌人,但如果一定要他在俄奥两个盟友中选择,德国偏袒哪一方是毋庸置疑的”。以此,俄法结盟对付德奥同盟是必然的。这样一来,一对势均力敌的组合在欧洲大陆形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实际上,就算是最想复仇的法国,也没有进行战争的打算。因为彼此实力太接近了。真正将事情搅合的不可收拾的,其实是英国。这是一个诱人的结论。但以英国外交政策的圆滑,要证实它很难,这里是作为一种设想试加推论。    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就是所谓的“光荣孤立”政策,玩平衡、搞均势是它的长项。在他们看来,只有维持住欧洲均势,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过,英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跳的太多太频繁,平衡木也有折断的时候。  
  今天喝得有点过了,看到楼主和egun003给我的解答,满心欢喜,一时却无以言表。    百年前的一战,十年前学过的历史,今日重温,确实另有一番感触。
  1873年三皇同盟成立之后,在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以德国为主导的俾斯麦体系。由于法国刚刚战败,三皇同盟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者。对于致力于玩平衡的英国来说,这被视为致命的威胁。并且,这种威胁也不是英国人臆想出来的。英俄在中亚的争夺一直很激烈,1885年,英俄之间爆发了“平狄危机”,即英俄为了争夺阿富汗平狄绿洲的控制权,矛盾白热化,差点走向战争。英国人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又开始使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力图争得德国的支持或者中立,但被拒绝了。德国人形象的回答道:“水太烫了,我们不敢把手放进去。”结果所有的欧洲大国都不支持英国,英国只好承认了俄国对平狄绿洲的控制。    在此之后,英国充分领略了被孤立的滋味,开始致力于离间三皇同盟。突破口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横亘在俄奥之间的巴尔干问题。而只要撕裂了俄奥之间的关系,也就意味着撕裂了德俄之间的关系。1887年,英国以地中海地区的利益为诱饵,连续两次与奥意签订了《地中海协定》,成功的将奥俄关系撕了一个大口子。德国人自己也明白与俄国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到头。于是在1887年之后,德国对英国不断示好,想与英国结盟。俾斯麦甚至表示,一旦结盟,“德国愿意做任何触犯俄国的冒险”。德皇威廉推出“新路线”外交政策之后,更是希望和英国结盟,甚至终止了德俄《再保险条约》,以表示诚意。至此,英国里间三皇同盟的目的已经实现。但英国在这里只是玩空手套白狼的游戏,英国人表示“邀请入盟的消息十分重要”,但他们是君主立宪国家,任何一个首相都没权利使自己为未来的事情负责。享受盟国的权利而不承担盟国的义务,这一向是英国外交的“高明”伎俩。德国人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到1895年的时候,德国人奉劝英国“放弃自私和霸道”,给出明确的态度,要么反对要么加入德奥意三国同盟。英国人从来都不会有什么明确的态度,于是在第二年,《地中海协定》续签谈判失败。之后,英德陆陆续续进行了新的谈判,但一直谈不拢。德国希望英国全面加盟,而英国只是希望以一种合作关系来应对俄国在中亚的挑战。英德关系于是僵持起来,这让英国又感到了威胁,它需要寻找新的伙伴。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布尔战争后,英国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独立支撑老大帝国的力不从心了。三国同盟那条路已经断了,于是,英国开始尝试与死对头法国对话。根据补偿的原则,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利益,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于是往日仇恨一笔勾销,两国签订了协约。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这里仍然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埃及早已是英国的了,法国想真正获得摩洛哥还早着呢。但那个时代的人特别重视条约,认为已经签订,就似乎是不可动摇的了。所以,法国人满心欢喜的接受了这个空中馅饼。当英国人提出,愿意和法国人的朋友俄国人做朋友的时候,热情的法国人迅速引见两个死对头走上了谈判桌。    英俄谈判被日俄战争打断了一会儿,1906年俄国人再走上谈判桌的时候,底气显然不足了。经过艰难的谈判历程,1097年签订了《英俄协约》,俄国按照英国的意图划分了各自在波斯的势力范围,英国又是给俄国人做了一个空头许诺,愿意进一步推进海峡问题谈判(俄国从达达尼尔海峡通行的问题)。与法国人一样,俄国得到的依然是一个空中馅饼。英国的大员们对这个协定很满意,曾经得意的宣称:“所有重要的战略地区,我们都获得了”,“协定对英国单方面有利”,“我们什么都没有放弃”。    至此,三国协约形成。但这个协约并不是铁板一块的。英国人空的东西玩的太多。在他们在几个欧洲大国之间跳来跳去的过程中,英国的利益是不断得到了保障,又没实际上付出多少。但各大国的关系却被英国搞的越来越混乱。德皇威廉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英国“试图与所有强国达成协议,在大陆国家中埋下了互不信任的种子”。    正是这互不信任的种子,随着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的到来,不断的发芽并畸形成长,最终将不可能的战争变成了一场惨烈的世界大战。  
1908年,土耳其爆发青年土耳其党起义,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新政权。之后,奥匈帝国担心新政权重新恢复对波斯尼亚地区的统治,着手实施正式吞并事宜。这一年9月,俄奥进行了密谈。奥匈帝国以海峡问题的让步,换取了俄国的支持,正式吞并了波斯尼亚。为了防止其他列强的干预,奥匈帝国公开宣布了俄奥之间的口头协议。奥匈帝国这个背信弃义的举动让俄国变得极其被动,英俄关系受到重大损伤。塞尔维亚对波斯尼亚地区早有野心,力图通过俄国阻止奥匈帝国的吞并。俄国自己也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于是极力反对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的吞并。但此时,德国跑了出来,它威胁俄国:如果出手就意味着战争。在与英法关系弄得很糟,而自身因日俄战争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俄国人咽了这口气。威廉曾经得意洋洋的说,“德国做了英勇援助奥匈帝国的骑士”,但这场波斯尼亚危机无疑为一战的到来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以上一篇是应 晓梦留人 的建议, 做了一些背景性介绍。 下一篇会回到故事性的叙述。 关于 奥匈帝国为什么要对塞尔维亚开战
  四、哈布斯堡王朝的约瑟夫一世    奥匈帝国皇帝(准确的讲,应该称为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约瑟夫是一个孤独凄凉的老人。当斐迪南被刺杀的消息传到维也纳的时候,他那颗老迈的心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约瑟夫出生于1830年,在刚满18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帝国的皇帝。1854年,他与巴伐利亚公爵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这位伊丽莎白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茜茜公主,他们育有一男三女。与浪漫的电影故事不同的是,作为古老的哈布斯堡王室的主人,约瑟夫过得并不幸福。在他统治时期,虽然他完成了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合并,但奥地利的强国地位仍然不可挽回的急剧下降:在克里木战争中,奥地利对俄国背信弃义的表现严重伤害了奥俄关系,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意大利的统一使得奥地利丧失了帝国在意大利的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普鲁士统一后,取代了它在日耳曼地区的领袖地位。就像败亡的征兆,一系列的家庭惨剧也不断发生在这位皇帝身上,1867年,他的弟弟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死于一场暴乱;1889年,他的独子、帝国王储鲁道夫殉情自杀身亡;1896年,他的大弟弟,也就是斐迪南的父亲路德维希在朝圣的路上因饮水不当而生病致死;1898,他曾经深爱的皇后伊丽莎白(即茜茜公主)被一个意大利的无政府主义者刺杀;现在,他的侄子,帝国的当然继承人斐迪南又被刺杀了。    尽管斐迪南一直被描述为是一个偏执、孤僻、多疑的人,尽管有人怀疑他有急于登上帝位的野心,但对斐迪南,约瑟夫算是很疼爱的。在斐迪南坚持娶索菲娅的时候,他答应了;在斐迪南和索菲娅因公共生活而烦心的时候,又是他一再破例,授予索菲娅公爵夫人、殿下的称号;甚至当他们被刺杀后,也是约瑟夫破例,二人才得以同葬。也许你会觉得他做得还不够,但对于一个已经有接近一千年历史的古老皇室的主人,你又能要求他打破多少常规呢?    7月5日,约瑟夫皇帝怀着悲痛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亲笔信。这封亲笔信的存在,让我们得以了解约瑟夫之所以选择对塞尔维亚宣战的内心想法。对约瑟夫来说,塞尔维亚在帝国塞族人中搞得小动作太多了,这让他不胜其烦。在他看来,这次刺杀行动完全是针对奥匈帝国的统一而来,也是对三国同盟的挑衅。如果不采取行动,坐等新的巴尔干同盟形成,奥匈帝国会变得极其被动。因此他决定要跟塞尔维亚清算旧账,希望能得到德国强有力的支持。第二天,也就是7月6日,德国皇帝回了电报,称“约瑟夫皇帝可以确信,德国皇帝将忠实的站在奥匈帝国一边,就像他们的联盟和传统友谊所要求的那样。”    据说是从丘吉尔开始,人们把这个承诺称之为“空白支票”,也有人称之为是“空头支票”。但从英文材料来看,似乎称“空白支票”更合适,英文材料中写作“the blank check”。当然,认为是“空头支票”还是“空白支票”的争论,其实还是取决于德国对于战争的态度。如果认为德国早已蠢蠢欲动、决意打仗的人,当然会认为这是一张“空白支票”,任由奥地利人添了。如果认为德国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只是出于条约约束,做出了假大空的承诺,当然会认为是“空头支票”,奥地利人有些被糊弄的意思。但从结果来看,这是“空白支票”而不是“空头支票”,因为当奥匈帝国挑起战争之后,德国人照单全收了。    约瑟夫皇帝得到威廉的承诺之后,立即抓紧审判刺客以获得证据,着手准备对塞尔维亚进行一次总清算。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在历数了塞尔维亚容忍鼓动破坏奥匈帝国统一的行为之后,提出了包括取缔鼓吹破坏奥匈帝国统一的出版物、解散“黑手组织”、惩治参与刺杀活动的官员和军官、打击军火走私等10项要求。其中,有些要求侵犯了塞尔维亚的主权。就连德国驻奥地利大使也认为这些条件太苛刻了,会让塞尔维亚失去独立的地位。面对苛刻的这些要求,塞尔维亚政府竟然用稍显模糊的外交辞令答应下来了,但提出为公平起见,将这些争议和要求交由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或者召开一个欧洲有关大国参加的会议解决问题。    皮球踢回给了奥匈帝国。但奥匈帝国并不愿意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那似乎有失他们的帝国身份。约瑟夫急需要向人们证明,哈布斯堡王室虽然古老,但依然强大。当时的奥匈帝国有80万军队,这给了约瑟夫皇帝极大的自信。在他的眼里,自己的击败塞尔维亚还不像碾死一只蚂蚁那样简单。日,萨拉热窝事件一个月之后,奥匈帝国以塞尔维亚的答复无法让人满意,为保护帝国的和平为借口,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第三次巴尔干战争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火苗被点燃了。    实际上,约瑟夫完全高估了自己的实力,80万军队貌似强大,但并没有多少人经过战争的洗礼。更要命的是,奥匈帝国军队因为来源的复杂性,军心极为不稳,甚至有的军官和士兵连语言都不通。很多族裔都不愿意为帝国作战,而更愿意趁这个机会搞搞独立。约瑟夫就如古希腊的那个寓言故事中的波斯国王,最后被碾碎的其实是自己的帝国。但正如那句有名的德语警句所说的,“一个悲惨的结局胜于没有终止的恐惧”。在被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荼毒已深的欧洲,奥匈帝国的解体是必然的。当然,约瑟夫并没有看到这个结果。日,86岁高龄的约瑟夫皇帝去世,他的侄孙卡尔一世继承了皇位。两年后,长达近千年的哈布斯堡王朝宣告终结。  
  五、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  第三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之后,还只是一场有限的地区性冲突,是否演化为世界性的大战,要取决于俄国和德国的抉择。  时任的俄国沙皇是尼古拉斯二世,与约瑟夫皇帝有些类似,是一位颇具悲剧色彩的末代皇帝。  对于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来讲,他并不希望战争。但俄国与塞尔维亚签有军事协定,保卫塞尔维亚是俄国的责任和荣誉。何况,这还不仅仅是荣誉的问题,俄罗斯一向鼓吹“泛斯拉夫主义”,被视为斯拉夫诸国的“一哥”。在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的时候,它已经丢过一次人了。当小兄弟陷入战争的时候,它再撒手不管,以后还怎么在斯拉夫地区混?  7月29日,也就是奥匈帝国宣战的第二天,尼古拉斯也许是为眼看不可收拾挽救局面,以“尼克”的昵称,给威廉二世发了秘密电报,这就是著名的“威利-尼克电报”。尼古拉斯给威廉的电报中称,奥匈帝国进行的是一场大国欺负小国的不光彩战争,希望威廉能利用德国的影响力,制止这场战争,以防整个欧洲发生大战。在这同时,威廉也给尼古拉斯去了电报,这两份电报是交叉的。威廉在电报中说,奥匈帝国要求抓住凶手是正当的要求,表示理解尼古拉斯面对国内受公共舆论压力的处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调解,使俄奥和解,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在电报末,写到“你真诚的和深爱朋友和表兄”,这里特别写出了“表兄”的身份。这当然不是乱攀亲戚。威廉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长女的儿子,而尼古拉斯的妻子亚历桑德拉皇后的母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次女。  尽管有电报往来,但也许是以防万一,同一天,俄国就开始了军队动员。这让德国很震动。在随后的电报往来中,尼古拉斯希望威廉向奥匈帝国施加压力,把问题提交海牙国际法庭解决。但德国希望俄国克制,不要军事动员,做个旁观者。威廉说,文明世界能否保持和平就看你尼古拉斯的了,千万不要因为你爆发前所未有的大战。尼古拉斯反过来说,军事动员是为了防备奥匈帝国的,维护和平的责任就看你了。8月1日,威廉给尼古拉斯最后一封电报,表示为了保护德国利益,维护和平,德国也不得不开始军事动员了,并且最后警告俄国说,你可别侵犯我的国土,否则等着瞧吧。至此,话已经说到尽头了。  
  作者:吴榆山 回复日期: 16:24:50 
    四、哈布斯堡王朝的约瑟夫一世        奥匈帝国皇帝(准确的讲,应该称为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  ========  1867年奥地利同意匈牙利自治,匈牙利接受弗兰茨•约瑟夫为匈牙利国王,奥匈帝国成立,但是第一任总理安德拉希亲自将王冠戴到茜茜公主的头上,直到今天,很多匈牙利人只肯承认茜茜公主曾是他们的(唯一的)女王。
  接着写呀,楼主,这么好的帖子怎么人气不高?
  邱胖在《一战回忆录》里总结道  一战里  谁主动进攻谁死  防御是胜利的主要手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弗兰茨.斐迪南大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