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如何攻击他国,内部不三国志5 骚乱发动

-1    八国联军时期的一个国家——美国      (转载)(因所得版本之限,在保持原意基础上整理。)        第一卷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一章 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与出台      缅因号的被炸沉导致美国为了古巴独立与西班牙宣战,西班牙战败后不仅放弃古巴主权而且放弃其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及其债权。美国权衡利弊之后购买并接管这些地方同时承担起了这一领域的债务和安全义务。    美国--西班牙之战是美国外交行为的转折点,其出乎美国意料的结果是: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强国终于走出关门自治的孤立主义传统,走向太平洋。    而那个时候,封闭的大中国已经被迫面临对外开放的局势。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      中国官方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相关词条指出,“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J.M.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    然而在检阅现有的英文资料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门户开放政策不仅不是“侵略中国的政策”,而且恰恰相反:  它的首次提出,保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保证了中国的关税收入;它的第二次提出避免了中国被日本、俄国以及欧洲列强瓜分再度瓜分的命运;而它在中国的继续实施,成为美国抗衡俄、日侵略瓜分中国的重要依据。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从一个单纯的对华贸易政策演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政治政策,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同时必须更正的基本事实是:作为贸易原则的门户开放政策最初不是针对中国提出的,而是针对俄国、日本以及欧洲列强提出的,不是要求中国开放自己的口岸让美国进行经济侵略,而是要求上述列强遵守中国关税规定,采纳中国统一收费标准。    此外,应当与读者分享的一个史实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虽然源自美国建国以来平等互利的贸易精神,但最初的成型,采纳的是英国官方内部的“不同政见”者的对华贸易立场和原则。          (一) 中国对外关闭,英国强行破门,列强瓜分中国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为了维持对外关闭方针,减少对外贸易带来的骚扰,清政府开始限制英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活动。    但是这个在世界殖民史上劣迹斑斑的大英帝国竟以自己的舰炮对弱不堪击的中国发动战争(中国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1842年与清政府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致使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港口。    除了这些屈辱的条款,协议确认了英国人与中国自由贸易的权利,确定了进出口税率由中英双方负责。随后,法国和美国也与中国签署协议,取得在中国自由贸易的合法权以及派驻领事、协议关税并在对外开放的港口建立教堂、医院等权利。中国从来没有打开过的大门在英国的强势逼迫下正式打开。      从1858年到1864年的八年间,俄国先后与中国签署《瑷辉条约》、《北京条约》、《俄中勘分西北界约记》以及《伊犁条约》和五个子约,中国被迫失去东北部和西北部总共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大大超过当时中国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      几十年后的1894年,日本加入国际殖民扩张队伍,以朝鲜事务为由,突袭中国船只,甲午海战爆发,清军战败。日本迫使中国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款两亿三千万白银。日本同时占领了朝鲜半岛。      所以当时除了英国对中国采取蛮横无理的生意经,对中国领土和主权心存野心而且付诸军事行动的,首当其冲是日本,其次是俄国。而正值弱不堪击、屡战屡败的中国需要国际援手的时候,德国、俄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新老殖民帝国一拥而上,以强权做后盾大肆瓜分他们在中国的利益。中国数千年与世隔绝的孤立封闭状态开始发生变化。        (二) 美国对华难念的生意经    美国最早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始于1780年,那是双边互惠的贸易往来关系。    到了十九世纪,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扩大,来自费城、纽约、新英格兰商船绕过南美洲抵达西北太平洋西岸,以毛毯,斧子,枪支等换到印第安人的皮毛产品,然后远上中国沿海进行交换贸易。    当时中国也已经开始跟英国等其它欧洲国家外贸往来。中国的茶叶,丝织,瓷器,翡翠等就是在那个时候走上世界市场的。    除了贸易交往,索遍有关的历史和事实,没有发现美国侵犯中国领土并对中国主权怀有野心的任何证据。    但是中国的衰局确实给一心一意要和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出了个难题:在中国和欧洲各殖民帝国相遇,美国当然不希望自己被欧洲列强从中国市场上挤出局。但是冤家路窄,美国夹在这些野心勃勃的殖民列强中间,如何能够即不参加殖民侵略,又不放弃自己的在华利益?    一句话,美国能不能够在中国与西方列强实力严重失衡的格局中,获得一个与弱者平等做生意的机会?美国应当如何争取这个机会?步俄、日、英后尘,利用强权?美国有这个实力,却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也没有这样的传统。    像帮助古巴独立跟西班牙开战那样帮助中国独立,跟英国、俄国、日本开战?回顾拉美国家历史,美国有帮助弱小的传统,但在当时的东亚的格局中帮助遥远的中国跟列强开战,不仅师出无名,而且根本提不上日程。        (三)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出台    1898年出任美国国务卿的约翰?海(John Milton Hay)想出了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难念的生意经。从国际贸易的历史看,这个办法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颇具美国特色:    海在1899年9月给德、俄、英、法、意、日各国发条子(现代外交词汇叫做“照会”),条子上请求这些国家保证所有所属贸易港口都开通;并请求这些国家所属港口和铁路的一切船只货物通用当时中国规定的关税率,并按照统一标准收取路费,以防止这些国家在中国贸易问题上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各自瓜分中国的利益。    也就是说,保证所有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都具有同等的机会与中国做生意。简单直接一句话:美国要求各国开放门户,要求各国与中国做生意要在平等基础上竞争。    各国对美国的条子反应消极。尤其是日本在心理上已经把中国视为己有;而俄国干脆对那一纸美国告示不理不睬;如果说英国这个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国家反应积极,那仅仅是因为想利用美国的公道原则阻止其它对华贸易的竞争对手。    美国不与欧洲霸权同流合污的外交原则和独辟蹊径、我行我素的外交方式更典型地表现在下面:虽然如此,五个月以后,也就是1900年3月20日,美国国务卿直接了当通知各国说:门户开放政策即日起开始生效。        (四) 争取在华利益,考虑公平原则    应当提及的是,这项门户开放政策首先是为了在欧洲与俄、日霸权中维护美国在华的贸易利益而产生的。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制定对外政策首先考虑本国的利益是各国国际交往中无法违背的常识。    而霸权主义与国际主义一个基本的区分是:霸权主义仅仅考虑本国的利益,而国际主义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要关照到对方的利益。    走向太平洋之后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与欧洲殖民霸权的一个基本不同就在于:美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一致的原则,坚持双边或者多边互惠的原则。    (早期的美国外交行为有时能够找到美国在帮助主权国家时忽略人家的意志的例证,即是说,美国有时候忽略主权国家的意愿,强行对人家乐善好施;但是早期的美国外交行为史上很难找到美国违背主权国利益,强行掠夺别国利益的例证。  到了一战二战期间,美国对于欧洲地区的外交行为,更多的例证则是孤立主义倾向:不理睬人家要求帮助的意愿,不到万不得已,不管人家的事情。)      门户开放政策初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工业强国,它已经在与西班牙的战争和拉美事务中证明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存在。它并非没有实力加入到列强争霸中国市场的行列。    考虑到这个因素,可以看出它提出的公平贸易原则,不仅是为了保持美国在中国贸易中的利益,而且与此同时显然考虑到了列强威逼之下中国的利益。    美国在照会日、俄、英、法、意等国家之后,在没有得到积极反应的情况下断然宣布门户开放政策的生效,这种理直气壮的做法,一是由于的美国在国际间强国的威慑力,二是因为美国对公平贸易原则的信念。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2    第二章 制约欧洲列强,保护中国关税自主权,保证中国关税收入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J.M.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  策”。-----引自中国官方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        (一) 门户开放的思想源自英国的非官方思想    门户开放政策其来有自。至今一个不为中国当代的读者所知的事实是:1899年8月,当美国国务卿海要求他的助手罗克希尔(W.W.Rockhill)为他起草给六国要求开放各国的条子的时候,罗克希尔采纳了英国的中国海关关税局长希皮斯利(A.E.Hippisley)的建议。    这位英国的中国海关关税负责人一度是豪尔特(Robert Hart)的亲密同事和助手。豪尔特是英国驻北京的关税稽查总管,这位在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事务中,在关税稽查问题上,采取与大英帝国官方不同的立场和政策。他代表了一些英国官员私下与英国官方的不同的对华贸易见解。    他的立场和主张是:在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各国中,采取平等税收,平等交易机会的原则。所以,门户开放政策最初是英国人的非官方的不同贸易见解,因为它符合美国的多边贸易平等互惠原则,所以被美国官方采纳了。        (二) 制约欧洲列强,帮助大清“以夷制夷”    除非你是历史专业的学者,否则在中国简体字的一般环境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语焉不详地被确定为一个强盗逻辑:美国要求中国开放自己的门户,以便让美国鬼子进行经济掠夺。    而实际上,门户开放是针对与中国展开贸易往的需求来对欧洲列强提出的要求,要求他们在所属各口岸和铁路遵守中国现行约定的税率,并遵守中国统一的公路收费标准。遵守这个要求的国家当然也包括提出要求的国家自己,美国。    《中国大百科全书》在相关辞目中又说,“’门户开放‘政策以确认对中国不平等条约为前提,表面上提倡’机会均等‘,实际上是一项十足的帝国主义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确实是以中国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前提的。这是当时中国的现实,是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所形成的历史环境。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跟工业国家相遇、中国的关闭与西方的开放相遇、中国内陆地理环境和与西方的海洋性相遇、中国的弱势与西方的强权相遇,中国的抱残守缺和西方的图谋进取相遇,二者之间的不平等很难避免。    除非美国自动对中国关闭它的大门,放弃中国市场,要求美国否认种种中国与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重打锣鼓另开张,既不现实也不大可能。        事实上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中,对于西方各国对华贸易机会均等的原则已经有规定。但是如本系列上一节所提到的,这些条约签订几十年之后,先是俄国侵占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土,接着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等地,欧洲列强法国、德国和英国也在华争夺势力范围,这些行径不仅破坏了在华各国利益均等原则,而且使中国面临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威胁。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自由出入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贸易税收权归中国所有,任何国家不得享有免除港口税和铁路费的特权,美国的门户开政策对于包括俄国、日本在内的欧洲各国列强而言,由于在执行这项政策的时候各国都不能够干扰和妨碍别国在华既定利益,从而形成了一个他们之间相互钳制和制约的机制,维持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多边贸易局面。    面对列强在中国贸易口岸的涌入和争强,清政府采取“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但是由于没有国力和军事势力,外交上言而无力,行而不威,连智能杰出的清朝外交第一把交椅李鸿章也在与列强斡旋中屡屡挫败,感叹清朝的外交政策无法实施。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达到了“以夷制夷”的目的。不仅“以夷制夷”,而且是“夷人”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原则;不仅自己制定,而且是主动地自己制定。      借助美国的实力,美国的公正,美国的友好,实现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列强的制约,这正是衰弱的大清可遇不可求的。        (三) 保护中国关税自主,保证中国关税收入    门户开放政策除了对于欧洲列强是一个相互制约的机制,对于中国而言更为重要的好处还在于:中国由此收回了在《南京条约》中部分地出让给英国的决定中国进出口税率的权利,以及对英国的最惠国特权。    为了遵守这个政策,美国在内的法国等其它国家也必须放弃与中国政府共同协商关税的权利。这样,中国就在列强中完全收回了失去的关税自主权。    而在保证中国关税自主的同时,在各国蜂涌而至所带来的进出口贸易机会中,在弱肉强食的国际交往传统中,门户开放政策同时也保证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关税财政利益。因为既然是相互制约,那幺谁都不是老大,只有中国政府才能征收自己的关税,并且当然是按照中国自己的贸易关税规定征收。    此外,门户开放政策客观上支持了中国给于各国一律平等的待遇,没有港口税收和铁路收费方面的个别优惠。        在这种情况下,尚未建立国际贸易准则的历史条件下,在贸易双方的军事、国力都不平衡的前提下,美国在门户开放中提出这些原则,不仅保护了对中国没有领土主权要求的美国的在华利益,同时还保证了中国的经济自主权。      无论从管理权上,还是从经济上,中国当时毫无疑问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中国当然可以全然不念美国争取美中双边贸易互惠的善意,但是不顾当时中国面临的历史环境,尤其是不仅否认门户开放政策带给中国的上述种种好处,而且刻意把它说成是对华侵略政策,很难服人。        (四) 中国努力“入世”行为是对拒绝八国贸易历史的否定    重农轻商是中国几千年的老传统,所以八国入关争强跟中国做生意不被当作富国强民、发展经济的机会。这并不奇怪。也许一百年前英国人送来的贸易机会充满了掠夺和强权,太多的硝烟炮火和屈辱,不象美国打开日本国门时,送去的是工业化的礼物——电报通讯设备和铁路模型;中国也许恃物自傲,不觉得工商业有什么重要,因而没有像日本那样立即抓住西方送来的机会,努力完成国家的工业化。    在1949年以后,中国更为坚定地实行反西方主义的外交政策,在经济上则奉行闭关自守的“自力更生”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不适应二战之后的国际局势,而且与世界一体化的总趋势背道而驰,使中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越拉越大。但毫无疑问的是,阿富汉式的独立自主,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只能是绝对的贫困。      在一百年之后,邓小平先生以“对外开放”取代了“独立自主”式的自我封闭。现今中国领导人已经不仅在理念上认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而且在事实上努力吸引外资,增加进出口贸易,引进西方工业科学技术。中国不仅努力对外开放自己的市场,主动和外国做生意,而且花了15年漫长的时间,先是试图恢复加入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然后是想方设法进入世贸组织。为此允诺接受规则约束、不惜作出重大让步。目的就是一个:希望能够更多更好地跟其它各国做生意。      中国人今天的判断显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用一百年后的中国眼睛再来看当时欧洲各国送到家门口的外贸机会,也许可能得出内涵丰富的结论,至少,那决不是“侵略”一词可简单概括的。在今天的世界经济格局和趋势下,中国是否应该具备气度和能力超越历史恶梦,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一百年前中国的多边贸易机会?        (五) 世界贸易组织宗旨是门户开放政策之逻辑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以促进并规范国家间贸易行为为原则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它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GATT)就是应二战之后国际贸易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其宗旨包括“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达成互惠的协议”以及“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      在还未产生世贸组织的一百年前,美国就针对争抢中国市场的列强提出了著名的“门户开放”政策。这项政策所提出的具体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所体现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几乎可以视作当今世贸组织基本原则的“草图”。    “门户开放”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外贸原则,美国政府在世贸组织的完善和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美国平等互惠的双边以及多边贸易原则,从历史到今天一脉相承。    现今的中国已经开始自觉地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如果抛弃种种意识形态禁忌,我们是否应当重新评价一百年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否应当重新审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而且,如果我们足够诚实,是否应当考虑给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平反”?      门户开放政策造成了西方列强在对华贸易上的相互制衡,并保护了中国关税自主。并且,在那场敌视现代文明滥杀无辜的义和团运动终于招致八国联军大举入侵之后,我们将看到“门户开放”政策在我们的国运上所书写的重重的一笔:避免中国重蹈被列强瓜分的非洲的命运。  
  -3    第三章 门户开放政策的二度提出      
(一)义和团兴起    由于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仇视和对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不满,中国民间秘密兴起义和团运动,在各处烧杀抢掠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信教民众。    1900年春季,义和团突然大举攻击,在中国北部开始血腥屠杀:数千名归依上帝的中国基督徒、242位传教士以及其它外国公民被杀害,不计其数的教堂被焚毁,外国公民纷纷惊惶逃避。    随后的两个月里,义和团包围了天津租界和北京的外国公使馆外国人居住区。夏季,义和团占领北京。为了解除天津、北京被围困的外国公民和中国教民,制止继续屠杀,外国联军从天津进发北京。          (二) 联军武力干预前曾经四次照会清政府      对于联军入侵中国,有些重要史实应当交代清楚,这些史实既是联军必然入侵的逻辑结果,也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背景:      早在义和团大规模暴乱发生之前,驻华外国使馆曾经四次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制止义和团在各地针对传教活动的杀戮和暴乱,但均未奏效。      1899年12月,美国公使首先示意清政府对各地滥杀无辜的暴民采取措施,但是清政府内部由于意见不一致而处理不力;      1900年1月底,美、法、德、英各国公使会商后联合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全面处理义和团暴乱,清政府没有采取行动;      1900年3月上旬,各国公使为被围困的外国公民再度联合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催办义和团暴民,同时发出明确警告:如果中国政府不采取行动,则各国将出兵实行武装干预;      1900年4月,义和团暴乱在中国各地发展日趋严重。各国公使又一次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限期平息义和团暴乱。      五个月之内连续四次照会均未奏效。义和团暴乱在全国愈演越愈。随后,各国联军开始对天津北京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史称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很难设想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外国公民的暴乱在政府拒绝制止或者制止不利之后能够不引起国际干预。    中国当初不幸正面临这样的局面。这个局面部分地是由于最高统治阶层内部的改革派和反对西方文明的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尤其是保守派得势而造成的:主张接受并传播西方经济文明和文化思想的“戊戌变法”彻底失败,政变后的清政府由慈禧再次主理朝政。    光绪被幽禁,主持和拥护变法的官员杀的杀,逃的逃,革职的革职,囚禁的囚禁。分裂虚弱的清政府不仅治国无方、无力,而且还想利用义和团暴乱为最高权力争夺服务。    归根到底,反西方文明的中国官方保守势力和民间保守势力结合在一起,断送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经济发展机会和国际贸易往来的局面。中国社会注定要再等一百年才能意识到强国富民必须扩大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主动寻求国际贸易机会。          (三) 列强被迫自救遭到武装抵抗,战事扩大      6月10日,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联军(德、俄、英、法、美、意、日、奥)两千余人从天津赶赴北京试图解救被围困在北京外国公使区的外国公民。但受到义和团和清军的围堵,铁路、桥梁被拆毁,与天津的电讯联系中断,只好败退天津。然而战争已经成为事实。      6月16日,战事扩大,八国联军为营救被围困的西摩军队而攻占天津大沽炮台。      6月20日,14万之众的义和团下占领北京,包围北京外国人居住地和中国教民躲藏的外国公使馆,并限令所有外交公使在24小时内离开北京。德国外交公使(Baron Von Ketteter)因提出反对而被杀。      21日,清政府对外宣战。清军和义和团联手武力抵抗,联军前往北京的营救行动演变成了一场真正的战争。天津港口到北京一线战火纷飞,双方激战不已。      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      8月10日,联军再度进发北京。      8月14日,联军占领北京,解救出被困的外国侨民,但已经有65人被杀。而仅在天津南门外附近一战,由于义和团掘堤放水和清军凭城固守,联军就被打死八百余人。清军和义和团损失更加惨重。          (四) 美国要求保护中国领土与行政管理完整    联军攻占天津之前的7月3日,在义和团暴乱时首先照会中国政府希望和平解决的美国,发出通告,照会其它七国。这是美国就门户开放政策的第二度照会。    美国在通告中对七国重申它希望与中国保持1857年以来的和平、合法的商贸和友好关系;表示美国迄今为止一直寻求与其它在华国家的合作,以便与中国展开对话沟通,解救被围困的美国公民,同时帮助中国政府阻止暴乱波及中国其它省份。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照会中对于中国更为重要的内容是:明确强调美国要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全权自我管理。    美国国务卿海在送给七国的条子中说:“……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寻求一种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的目的是能够带给中国永久的安全与和平;保护中国领土与管理完整;保证商业与国际法中一切友好国家权利的稳固;维护世界各国与完整的中华帝国(之间)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五) 兼述论义和团运动的反文明性质及暴力色彩    义和团运动自清政府对外宣战后在中国各地全面总爆发。以当时清政府山东地方各官员的话说,是“匪起仓猝,伏莽遍地”;“匪徒充斥,已有安危莫卜之势”;“拳匪愈聚愈多,蔓延愈广”;“匪数太众,顾此失彼,防不胜防”。    “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中国官方《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然而翻阅史料,我们看到的是遍及中国大地的野蛮摧毁文明的一种局面:直隶、山西、内蒙、山东、东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福建、广西、甘肃、云南、广东、陕西、贵州等地民间组织纷纷开始围攻当地教会,捣毁教堂和天主教堂,恣意杀戮中国信徒和西方传教士。    仅两个月时间,仅江西境内就有三十九处(所)教堂被焚毁;而在山西境内,两个月时间内被焚毁的教堂达九十多处(所)。中国大地火海瓦砾随处可见,这个历来缺乏信仰而一向具有宗教宽容精神的国度,却坚定而狂虐地掀起了一场抵制西方异教的暴动。      不仅如此,义和团视西方工商业文明与技术如洪水猛兽,他们到处拆毁铁路、电线,破坏轮船,捣毁“洋货”店铺,举凡“洋货”皆在必“灭”之列。“洋书”也不例外,连洋字洋图的拥有者也不能幸免:“凡家藏有洋书,洋图,皆曰二毛子,捕得必杀之。”由是观之,义和团运动的所谓“反帝”性质,是极为狭隘的封闭心理所造成的仇恨排外行为。    全国各地义和团的主要组成成份是城市贫民、流民、贫困农人、赤贫无产业、佣工等社会最底层民众。  从当时的清政府地方义和团案卷资料看,遍及全国大江南北的义和团运动不仅是对西方宗教目标明确的暴力攻击,其中也掺杂了相当大量的对中国其它阶层民众的烧杀抢掠。    “尤其是各地的’均粮‘斗争的饥民投入义和团,声势更加壮大。”——《山东义和团案卷,序》    逼粮索财,疯狂抢掠,烧毁民房,滥杀无辜。这些失控的暴力行为引起被袭击者的自卫与反抗,使得血腥暴力更加扩大化。所以义和团运动不仅残酷绞杀西方文明,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的国民自相残杀的暴民运动。
  如果有人有杀死你的力量而他只过砍了你一条胳膊,你是不是应该感谢它?当时只不过美国的势力并没有英国之类强大,所以不想中国过早的被别人瓜分,仅此而已,你在往历史前进的方向看,以后美国再中国的影响越赖越大,以致蒋介石就任都有它的影子,不要鼓吹了。停止弱智吧
  -4    第四章 保护中国领土与主权      “1900年7月的二度通告(门户开放政策二次照会)对于中国的领土与行政管理的完整性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更多的支持。”  “……以这种方式,美国门户开放说法发展了两个原则:中国的完整性和所有在华国家的平等待遇。”--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一) 门户开放政策是“对欧洲出兵华北镇压义和团运动作出反应”    在联军入侵北京时,有一个历史事实值得注意:联军早在7月14日就拿下了天津,但是直到8月4日才出兵北京。  这期间除了俄国忙着占领并瓜分天津租界,这些列强都干什么去了?他们为什么行动迟缓?《中国大百科全书》相关条目的解释是:他们“内部矛盾重重,对何时进犯北京争吵不休。”    果真如此,这一滞后现象应当是美国在此前的7月3号照会各国,强调门户开放政策,申明美国希求与清政府对话沟通所带来的结果。    与第一次就门户开放政策照会各国的结果不同,美国的第二次照会虽然没有要求各国作出回应,但是却得到了所有国家明确积极的反应。这就是说,所有在华列强一致同意美国表达和强调的原则,至少是口头上同意。    当时天津已经失陷,北京的外国公使和公民仍在被围困中,亟待解救。在这个关口,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遏制列强趁机侵略瓜分中国的野心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列强最终出兵北京?历史记载是:清政府在对待联军和义和团问题上摇摆不定。6月21日清政府对外宣战,6月底清政府就向各国乞和;但是求和之意不在挽救国运,而在内部权力斗争,所以一面求和一面打,缺乏诚意。  而且北京被困的外国公民仍在危险中。很明显,美国再度宣布的门户开放政策仅能制约列强,却难于解救外国公民于水火。联军在天津就是否进军北京争执不休,结果是20多天之后才作出最后决定。        (二) 门户开放政策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论及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演化时指出:这一政策的第二度照会,“是针对俄国已经迅速占取满州里,从而违反列强在华利益这一事实而作出的”。    当我试图从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条目中寻找这段历史时,却没有发现任何记载。即便是世所共知的、迄今仍然是事实的俄国十九世纪对中国领土大面积的侵犯以及各种割让土地的条约,也是放在“俄国征服中亚”条目下,语焉不详地简约掠过。    在当事国不记载被侵略历史的情况下,没有理由相信第三国的文字会详细记载这类事实。所以关于俄国占领满州里的情况,在这里只好暂付阙如。        然而联军攻陷天津以后的历史记载表明,列强在出兵攻打天津北京时都对中国各怀野心,俄国首当其冲,其它各国紧步后尘。    联军刚刚攻陷天津,俄国就召集各国高级军官开会,成立天津临时政府,并企图自任首脑。在其它国家反对下,俄、日、英(后来加上德国)成立了联合天津行政首脑机构。无独有偶的是这几国都是过去历史上和不远的将来要继续瓜分中国的恶主。    俄国同时还抢先抢占了天津海河东岸地区,并将那里擅自划为俄国租界,遂引发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各国再度瓜分中国的竞赛:英、德、日眼红俄国扩大自己的租界,要求也扩大他们的租界;而其它在天津没有租界的国家如奥匈帝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则要求建立自己的租界。    在这所有的瓜分劣迹中,不见美国的影子。在中国教科书中也是如此。与各国行径相反的是,正是在中国内乱外患的关头,美国审时度势,第二度向列强发出照会,重新强调并发展了门户开放政策。    所以费正清在简述这段历史时引用美国国务卿约翰?海自己的话说:这位国务卿感到在1900年他“对中国人(Chinks)尽了一次很大的力”。        (三) 门户开放政策挽救了中国再度被瓜分命运      对于中国而言,门户开放政策最为重要的是,挽救中国重蹈类似非洲那样的被列强瓜分干净的厄运。    对于谁在1900年挽救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官方学界另有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有关义和团案卷中说,“1900年的义和团反帝运动,打碎了各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妄想,……”。这一评价应当是中国对义和团运动的最权威的评价了。    但是这个评价值得质疑:首先,义和团当初“扶清灭洋”的两项宗旨无一实现。不仅没有实现,西方列强并没有被“灭”掉,他们反而更加耀武扬威,四处出击,烧杀抢掠;清政府不仅没有被“扶”起来,反而慈禧和光绪落荒出逃西安,而且早在刚刚宣战之后就开始认输,派了李鸿章这样的末世优秀大臣乞和。更为重要的是,义和团运动在联军的枪炮声中归于彻底失败。所谓“打破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妄想”之说不知从何谈起。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应该同意下面的判断:义和团运动不是“打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妄想”,而是为他们再度瓜分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尤其是在19世纪下半叶日俄以及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被美国第一度门户开放政策遏制之后,这个机会简直绝妙!    不只是义和团被镇压,流亡的大清政府等待发落这种机会将导致列强瓜分中国,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比这小得多的机会都是日、俄、德、英等这些劣迹斑斑的帝国瓜分中国的机会。    仗都打完了打胜了,德国人瓦西德还带着两万士兵登陆中国,开赴北京。不仅自己打,还要组织别国军队一起四处讨伐,烧杀抢掠就是证明!如何指望这些王八蛋放过任何侵犯中国主权,扩张势力范围,瓜分中国领土的机会?!      然而为什么这样“大好”机会居然没有利用?    联军8月14日占领北京,这之后,清政府在惶惶不安中等待了将近两个月。李鸿章除外,咱们大清王朝跟外国打交道没有经验:动辄宣战,硬得不行;一战即败,败得凄惨;败则求和,不讲颜面;和则割地,损失惨重。    可是这一次,两个月之后,等来的列强的议和大纲不是割地,却仅仅是赔款。    显然,这是由于美国照会其它七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态度强硬地强调:“要保护中国领土完整,保护中国行政管理的完整,要卫为世界维护平等、公平与一个完整的中华帝国贸易往来的原则。”连一向不给自己评功摆好的美国教科书都认为,在当时情况下,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中国避免被列强瓜分的主要原因。      赔款的数目是天文数字。谁都想趁机狠捞一把。但我们将出人意料的看到:在庚子赔款事件中,美国再次打破了历史上战胜国的规矩。  
  说实话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美国的,起码没占中国领土,即便二战后,也没干涉中国内战
  *****小广告,删除并封杀1年-- carking023-- 操作时间: 18:49:31 -- 898464
  中国最大的敌人是俄罗斯和日本。      远交近攻,应成为中国的国策。      可惜,黄俄当权,认俄为爹。
  反美是独裁者永恒的主题.
  反美是独裁者永恒的主题.
  美国要是不来,就没有清华大学了
  -5    第二卷 庚子赔款中的美国:      第一章 美国柄持公正原则,维护中国利益      针对列强因庚子之乱所进行的武装干涉,美国发表第二度门户开放政策,照会列强,措辞强硬地强调美国要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完整,维护各国跟一个完整的中华帝国平等贸易的原则。    因此,庚子之变并没有像以往的失败那样导致中国割让大片土地。各国在商议之后决定继续维持清政府的统治,但要求中国作出赔偿。      在比较公正的国际秩序和世界联合机构确立之前的殖民主义时期,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强权政治、霸权外交是世界潮流。西方列强虽然没有向中国索地,却以胜利者之淫威,借赔款机会狂捞中国银两。      来自太平洋彼岸那个有着殖民独立史的美国,在所有在华列强中是一个例外。        作为战胜国之一,美国在与刚刚返回京城的清政府谈判期间,秉持平等公正的信念。查阅美国政府出版的当年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资料汇编,可以看出这个信念在美国政府官员中十分明确。    美国在华专员罗克西尔(W.W.Rockhill)于1901年11月30日写给美国国务卿约翰海的汇报谈判情况的信中说:    “我们的目标是,在谈判中,运用我们政府的影响,以对跟我们一起谈判的国家(在华列强)和对中国平等的友谊,追求公正与合理”。    那一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胜利的一方与失败的一方议和谈判,几乎不可能不是弱肉强食。但美国居然把“追求公正与合理”摆上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谈判桌。    美国政府作为一个民选政府,在各项事务包括国际事务中,首先要负责任的对象是自己的人民。类似某国政府对自己侨民在印尼遭受攻击欺凌,遭到强暴屈辱不闻不问的情形在美国侨民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    然而当美国在北京遭义和团围攻的侨民被解救之后,罗克西尔在给海的信中陈述说:“当与其它国家一起寻求最好的办法以防止类似混乱再度发生并防止美国在京侨民再度面临类似危险时,美国不支持延长在中国任何地区和任何地点的外国军队的占领,也不支持在京修筑国际据点,而要继续维护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在平息义和团暴乱,解救在华外国公民之后,美国对于中国的未来和前途显然持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意见。罗克西尔接下来明确陈述说:    “我们一贯的政策是,支持一个坚强的、独立的和负责任可信赖的中国政府,这个政府能够并且愿意按照协约,维持秩序并保护我们的公民和他们的权利。”罗克西尔指出:“在谈判中,我们严格地坚持了公正的原则,结果已经证明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益的。”      应当强调的是,上述引证(以及本文下述引证)来自美国政府官员之间的内部联络,它是美国人在义和团暴乱平息后的庚子索款中,自然而然遵循的原则,它与公开做秀全然无关。熟悉美国立国精神和美国外交行为方式的人,对此不会感到奇怪。    还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史料以汇编的形式保存于美国国会,而没有写进美国历史教科书,也没有被史学家着力宣传,甚至没有被提及。了解美国民主原则和国际主义人道传统的人,对此也不会感到惊讶。      罗克西尔给国务卿海的信接着写道:“关于谈判的第三点,即各国就他们在中国的损失和花费、输送远征军到中国解救围困、保护在京外国住民和恢复秩序以及赔偿社团、公司、和个人在暴乱中的损失,美国政府主张这些赔偿总数不应超出一个合理的范围,而应当在中国支付能力之内。”      针对各国欺负弱小,多索滥要的情况,美国坚决主张把赔款总数限定在中国的支付能力之内。为此,美国政府甚至搜集情报、展开调查工作,事先了解了中国的支付能力,并且依据自己的调查,明确提出索款限额:“在谨慎调查之后,您(指国务卿约翰海)得出结论说,依据中国目前的资源和债务,中国无法支付列强超过两亿美元的赔款。”      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美国作为中国的谈判对手之一,却要站在中国一方,为中国说话?是为了美国的利益还是中国的利益?    美国政府官员的明确共识是:“任何多于这个数目的苛求都不仅会导致这个国家(中国)持久的财政困境,而且可能引起国际财政(对中国的)的控制或者(中国)领土的丧失。”    没有疑问,美国在谈判中所采取的立场不是自己作为战胜国的立场而是公正的立场;美国坚持的原则不是强盗的原则而是道义的原则;美国维护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还包括了中国的利益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长远的利益。    美国在远东的国际事务中又一次站出来充当了“干预别国内政的角色”,调查中国资源和支付能力,坚持合理索赔。这其实是大清王朝应该做却没有做或者没有能力做到的。      依据美国国务院上述谈判原则和方针,美国代表在谈判中建议其它各国,“依据美国政府的意见,所有索款国首先应当联名就赔款总数无条件地征询中国的意见,取得同意后再依据各国损失,总体分配各国应得款项。”      各国货币不同,比值不同,在换算时极容易趁机扩大实际赔款数目。因此,美国国务卿海指示说,“所有赔款计算方式和设施都应当依据中国的而定”。为了保证中国的财政稳定,社会稳定,海甚至规定“所有债务都应当以证券的原票面价值支付,并以3%的利息,分30到40年期限支付。”        强权当道,一个弱势且战败的国家没有实力为自己维护公正的待遇,在谈判中往往面临被宰割的命运。美国在与战败中国谈判时主动提出并秉持公正合理原则,不仅自己严格遵守,同时还约束其它列强。    
在接下来的庚子赔款谈判中,美国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利益的代言人。  
  当时是由英法主导,没有美国什么事情,列强瓜分中国,别人分的多了它分的就少了,所以美国唱高调,到处假仁假义,不过慷他人之慨.清华大学是美国把多拿的庚子赔款退给中国办的.  
  作者:wangxiao7677 回复日期: 21:06:13 
    说实话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美国的,起码没占中国领土,即便二战后,也没干涉中国内战      ——————  “美帝国主义”没占过中国的领土,这是事实。
  作者:lazycat2000 回复日期: 21:11:14 
      中国最大的敌人是俄罗斯和日本。            远交近攻,应成为中国的国策。            可惜,黄俄当权,认俄为爹。    ————  历史上,俄罗斯和日本给中国带来的是最深重的灾难。  如今,他们改了吗?不太清楚,很少看电视。  
  作者:混我一生 回复日期: 22:10:46   
    当时是由英法主导,没有美国什么事情,列强瓜分中国,别人分的多了它分的就少了,所以美国唱高调,到处假仁假义,不过慷他人之慨.清华大学是美国把多拿的庚子赔款退给中国办的.      ————————  本文所详细记录的事件过程却并非如此。后文将继续,仅供参考。  
  美国在通告中对七国重申它希望与中国保持1857年以来的和平、合法的商贸和友好关系;表示美国迄今为止一直寻求与其它在华国家的合作,以便与中国展开对话沟通,解救被围困的美国公民,同时帮助中国政府阻止暴乱波及中国其它省份。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照会中对于中国更为重要的内容是:明确强调美国要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全权自我管理。        美国国务卿海在送给七国的条子中说:“……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寻求一种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的目的是能够带给中国永久的安全与和平;保护中国领土与管理完整;保证商业与国际法中一切友好国家权利的稳固;维护世界各国与完整的中华帝国(之间)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早在义和团大规模暴乱发生之前,驻华外国使馆曾经四次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制止义和团在各地针对传教活动的杀戮和暴乱,但均未奏效。          1899年12月,美国公使首先示意清政府对各地滥杀无辜的暴民采取措施,但是清政府内部由于意见不一致而处理不力;          1900年1月底,美、法、德、英各国公使会商后联合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全面处理义和团暴乱,清政府没有采取行动;          1900年3月上旬,各国公使为被围困的外国公民再度联合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催办义和团暴民,同时发出明确警告:如果中国政府不采取行动,则各国将出兵实行武装干预;          1900年4月,义和团暴乱在中国各地发展日趋严重。各国公使又一次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限期平息义和团暴乱。          五个月之内连续四次照会均未奏效。义和团暴乱在全国愈演越愈。随后,各国联军开始对天津北京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史称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  这段资料很好啊  第一次看到
  非常好的文章
  作者:商会老板 回复日期: 23:57:06 
    早在义和团大规模暴乱发生之前,驻华外国使馆曾经四次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制止义和团在各地针对传教活动的杀戮和暴乱,但均未奏效。              1899年12月,美国公使首先示意清政府对各地滥杀无辜的暴民采取措施,但是清政府内部由于意见不一致而处理不力;              1900年1月底,美、法、德、英各国公使会商后联合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全面处理义和团暴乱,清政府没有采取行动;              1900年3月上旬,各国公使为被围困的外国公民再度联合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催办义和团暴民,同时发出明确警告:如果中国政府不采取行动,则各国将出兵实行武装干预;              1900年4月,义和团暴乱在中国各地发展日趋严重。各国公使又一次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限期平息义和团暴乱。              五个月之内连续四次照会均未奏效。义和团暴乱在全国愈演越愈。随后,各国联军开始对天津北京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史称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    这段资料很好啊    第一次看到  --------------------------------------------  这是因为教科书上没这样讲  这就是教科书的威力------使大多数人相信所谓的真相---服务于政治,就从来不会有真相。这也是当年太史公与《史记》的伟大意义所在,不论在内容上还是精神上----忠于史实,做历史的旁观者而不是历史的利用者。这样的历史才是有价值的历史。以史为鉴------总归得找出真东西才能做借鉴,所以不能偏信一家,得多角度的阅读思考--毕竟现在完全讲真话的历史书几乎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完全可以当神话玄幻故事看一看,演义的性质太浓了
  转载自美国的历史书吗?
  客观!
  -6     第二章 在庚子索款谈判中为中国代言      如果历史书写公正,中国人应当记住约翰海(1898-1905)这个名字。    这位美国当时的国务卿曾经在1861年到1865年之间做过为解放黑奴而献身的林肯总统的私人秘书。他显然继承了林肯的民主信念和平等精神,并据此制定了平等互利,保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门户开放政策,成为这项政策最初的掌门人。    由于他和以他为代表的美国政府的努力,不仅使美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成为中国关税自主的后盾,在联军入侵中国时成为保证中国领土完整的后盾,而且,在辛丑谈判期间,在列强平息义和团暴乱后共同商议对华索赔的半年多时间里,这个美国大胡子在自己所剩无多的生命岁月里,为遏制列强巧取豪夺疯狂索款而竭尽全力。          (一) 避免中国财政危机,对索款提出限制性条件      联军于1900年8月占领义和团暴乱中失控的北京,随后在美国主张下决定继续维护曾纵容义和团暴乱的大清政府。12月,清政府接受在京各外国使团联合提出的议和大纲。之后,在华列强开始商议中国庚子赔款总额。    在此期间,约翰海遥控指挥美国代表,不是与各列强通力合作尽量索要中国银两,而是说服他们尽量压低索款数额。在各国拟定索款数额的四个月期间,他五次对与其它列强展开谈判的美国协商代表作出具体指示:    为保证中国不出现财政破产和社会动乱,他通告中国的财政困境、反复限定索款总额,要求索款总额要尽可能地少,并应允许分期付款;    为避免任何一国单方面向中国漫天要价,他指示要按照中国的承受能力共同对华提出索赔;    为守住门户开放政策二度照会的成果,防止商议赔款的结果演化为分割中国的土地,他明确强调赔款要坚持以货币形式支付而不能以土地支付;    为保证美国限定的索款数额,他指示说,一旦各国不能为此达成一致,要请求第三势力的仲裁;    为了使各国接受美国的建议,他通知说美国政府准备就各国所能接受的任何公正的索款比例调整压低自己的索赔数额。          下面是1924年美国国会“201联合议案”听证会上,作为参考资料出示给各议员的当年美国政府有关档案记录:      1901年1月29日,约翰海就中国庚子赔的款数额发给在华谈判的美国专员康格(Conger)的电报指示说:“要就赔款总数征得(各国)公使们的同意”,“要使这个总数尽可能地合理。按照这里所能够获得的最准确得信息,中国政府不可能支付多于一亿五千万美元的赔款,这(个信息)将可能迫使其它国家减少他们的(索款)要求”。      2月19日,约翰海再次以电报指示美国公使努力“使赔款总额尽可能地小。”      3月21日,约翰海电告美国在华专员罗克西尔:首先,要将总数维持在四千万英镑之内,并且第二,中国所承诺的总数之内的数目----即不受各国要求总数的影响也不计各国要求的比例----应当分条列述,而将各国之间比例的分配问题留给各国之间去做。    4月8日,约翰海电告美国在华谈判官员罗克西尔:“总统担心各国(索款)要求的总计将会超出中国的支付能力。所以再一次指示你,向你的同事们力陈我们希望同意总数不超过四千万英镑并公正地在各国之间分配的愿望。    如果各国不能为此达成一致协议,即提请海牙要求仲裁。款项总数要以货币支付而不是以(割让)领土支付。美国政府已经准备好为了其它国家可能接受的任何公正的比例改变自己的索赔数额。”      4月29日,约翰海再度电告美国公使在谈判中努力“支持合理的索款总数和支付期限”(美国政府当时已经提出30到40年的支付期限。)      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经济专家同时表达意见说:“赔款总数不应超过两亿美元。否则,过于庞大的总额将导致(中国财政)破产或敌对情绪以及这个国家的失控。”          (二) 决定减半索款,期待各列强效仿      八国商议赔款总数,只有美国一家站在中国立场考虑问题,坚持公道合理的原则,成了绝对少数。    又由于七国已经对美国二度门户开放政策作出了重大让步,承认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行政管理的完整,在这种情况下,各老牌殖民列强决定不再向美国让步,不放弃借索赔巧取豪夺的机会。    5月7日,美国政府接到罗克西尔来自中国的电报:在华外国使团决定通报中国政府,索求的赔款总额约为六千七百五十万英镑。这个总额比美国提出的最高限额高出三分之一强。    眼看局面无法挽回,接到这个报告后,约翰海与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以及自己的官员紧张商议了三天,设法补救。    美国可能说服各国的唯一办法是身体力行:再度把自己的索款限额大幅压低到原先的半数,以期待其它国家效法。当时无法具体查清在义和团暴乱中美国公民和解救围困的美军的确切损失价值,而只有一个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的粗略估计数字。    大幅削减索赔数额,美国政府可能会有负于自己在华遇难的公民及家属,因而遭到国会的责难,但是以总统麦金利和国务卿约翰海为首的美国政府决定:宁肯得罪美国国会也要减轻中国庚子赔款总额。      为了给中国留出退路,约翰海重申:美国接受中国赔偿将不收定金、分期支付、只收取百分之三的利息;还建议各国在没有国际担保的情况下接受中国的债券赔偿。      下面是约翰海5月10日的回复:    “这个总额高得离谱。如果别的国家愿意效法美国,美国政府愿意将自己本来合理的索款额减半。联合担保有重大缺陷,但是美国总统将同意联合担保,宁愿遭到(美国)国会反对,也不愿对中国政府提交如此巨大的必须赔偿的总额。完全同意罗克西尔先生的关于以商业优势的补偿减低索款总额的建议。”    “总统希望罗克西尔建议所有国家都能够接受中国没有国际担保的债券。美国政府将以百分之三的利息、没有定金,接受中国的赔偿。”          (三) 坚持低利息赔款,争取减少中国损失      然而在中国进行的关于庚子赔款总额的八国会议上,没有任何一国打算效仿美国,考虑中国困境而削减索赔数额。  按照当时的换算,美国政府提议的索款总额相当于当时两亿中国海关银两,而七国之首的英国仍然提议赔款总数为四亿中国银两,并且利息是百分之四。    在漫长的索赔商议期间,美国为维护中国的利益与七国的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美国大胡子国务卿约翰?海具体指导每一步谈判进程,并作出具体指示。    然而,在一比七的绝对孤立下,美国不得不再度作出让步。5月22日,约翰海指示:“如果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就以百分之三的利息接受四亿银两的索款总额。”          (四) 建议仲裁,为中国利益坚守最后防线      出乎预料的是,这一回合的谈判不仅没有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利息,而且七国把索赔银两总数从四亿增加到了四亿五千万!    一位德国谈判代表在写给其它外国代表的信中说:“由于按照非官方的信息,四亿银两的数字出现在两个使团的单子上,又由于社团和私人的损失价值已经尽可能减少或按照确定的数量减少,关于四亿五千万中国海关银两的赔偿基数,在本年7月1号以前将不会过高。”    5月25日,罗克西尔的越洋电报报告说,在京外国使团不久达成协议,把赔款总额限定在四亿五千万银两。    美国再无退路可走。即便美国退出庚子索款的商议会议,取消索赔(这当然不可能,美国政府首先要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仍然无济于事。    约翰海接电后立即指示罗克西尔:“敦促海牙法院进行仲裁。”    作者注:海牙是荷兰政府及议会所在地。1899年5月包括美国在内的26个国家代表在海牙召开国际会议,除了就限制战争武器达成协议,还就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立常设仲裁法院达成协议,史称“海牙公约”。    1907年的海牙会议除了更多地就国际间的战争、中立等问题作出规定,还一致通过了对争斗各方进行“强迫仲裁”的原则。海牙会议因此成为最早的国际联盟组织雏形,海牙仲裁原则以及和平解决国际纠纷的精神也成为人类野蛮交往史上最早的国际公认的文明准则。          (五) 庚子索款商谈中的中国代言人      所谓八国协商庚子赔款数额,其实是美国和七国之间的谈判。面对中国,美国当然代表本国利益,但是面对七国,美国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的利益。    作为弱败国家和注定赔偿的一方,中国被排除在外这个漫长的商议过程之外,不仅没有发言权,而且只能听候发落。  中国需要一个代言人,中国幸而意外地获得了美国这个世界后起的工业强国、民主大国做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在长达三个季度的商议中,不知当时等待发落的清政府是否有机会获知美国为中国遏制列强的义举?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海牙仲裁没有支持美国的主张,中国总赔款总数为四亿五千万中国海关银两(三亿三千三百万美元)。    俄国索赔款项最多,占总数将近百分之三十;仅次于俄国的是德国,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相对于其它各国损失比例,美国索求的赔款数目最少,是两千四百万美元,占赔款总额的百分之七。    虽然庚子协商中美国没有能够将列强的索款总数压下来,但是美国仍然为中国争取到了两项具体好处:1,中国的赔款期限将延续39年;2,中国将按照证券的原票面价值支付。这对于挽救中国财政,稳定社会以及列强尽快从中国撤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 庚子索款中,美国对中国的贡献      在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美国的贡献其实远远不止于上述两项具体成果。在那个列强称霸、国难当头的历史时刻,美国实际上充当了中国的保护者。美国成为一座防止泛滥洪水决堤灭顶的大坝。    人们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对华索赔委员会中没有美国的存在,没有美国这个唯一的对抗力量的支撑,索赔的结果将是什幺?而中国又将何以为继?    中国国弱民贫,却以暴力攻击西方工商业文明的进入,义和团清政府在八国被迫武力干预下败北,接受索赔等惩罚性条件,诚然是极为屈辱的经验,然而回首历史,却是中国近代转型的痛苦开端。对于一个自我封闭的古老帝国,这是打开国门进入世界的代价,是转换思维方式,开放国民意识的必然过程。如果不是一百年前坚定地抱残守缺,拒绝先进的工商业文明,中国不至于落后世界一百年。    而在那个迟早要到来的痛苦过程中,先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二度照会,使中国避免了被列强瓜分的灭国之运,继而因美国对公正原则的坚持,防止了列强扩大索赔,摧毁中国经济。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美国要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坚持对中国的公正原则?难道美国对中国情有独钟?持“利益是国际交往唯一原则”信念的人,也不大能够认在认可美国为中国主持正义的事实。    然而了解美国建国历史、立国精神的人,了解美国一贯外交方针的人,认真地检阅美国外交行为史实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让过去的印象指挥自己的人,就不会对此发出疑问感到惊讶,就会明白美国并非对中国情有独锺,更不是对中国另有所图:    公正原则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努力奉行的原则之一,而且美国柄持本国利益与人类利益一致的信念。这个结论决不是一种理念和争论的结果,而仅仅是美国对华外交行为历史和事实的证明。    我们面对这些事实,除了应当检点过去的资讯环境所造成的大脑中的“硬伤”,还应当至少意识到在简体字资讯所没有触及的彼岸,有一个不同的语境和世界的存在,它同样应当成为判断国际乃至中国事务的参照系。  
  -7      第三卷 八国联军中的美国:        第一章 美军在联军中的“侵略行为”阙疑      在检阅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同时,除了对相关“义和团”运动做了一定程度的清理,我同时发现美军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行为中的一些疑问。    这些疑问并非艰深的学术问题,而是英文史料记载的缺乏和简体字中文资料的模糊造成的。    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能够作出更加深入广泛的资料搜寻或者分析整理工作。而只是在这里提出这个过去历史上尚没有人提出的问题:    美军是否参与了全程的对津、京讨伐和占领的军事行动。    如果美军和其它联军对待中国义和团暴力运动的行为完全一致,那么如何解释它在那期间提出的保证中国领土管理完整的门户开放政策?如果它与其它联军行为有别,这种区别在哪里?相关的史料--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记载的?    除了提问,我在本文中只是依据十分有限的资料及其资料的背景做了一些分析。这些分析并非定论。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和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得出准确的结论。      清政府对义和团两面三刀,举棋不定的态度,再度将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希求与中国保持多年以来的友好关系,但是中国义和团不仅包围了京津的美国公民,而且正在全国各地撵杀外国鬼子;  希望在华列强开放在华港口铁路,平等与中国做生意,他们却必须以武力解救自己在华落难国民;  希望与清政府对话,敦促并帮助清政府平息事态,偏偏清政府内斗不休,不仅没能制止义和团,反始而犹豫不决,既而公然宣战,宣战才一个星期就再三求和。    美国在过去的外交事物中还没有遇见过行为方式如此不着边际的国家。已经二度照会欧洲各国,通知他们自己对华政策和态度的美国,一时找不到依据来决定自己在华的行为方式。这就是美国当时在中国面临的棘手处境。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7月初,清军与义和团组织了一次联合作战……打得主动顽强……”。虽然如此,美国在7月3日第二次门户政策照会各国中仍然声明:“只要他们(清政府)不与叛乱者相勾结,并运用他们的力量保护外国(公民)的生命财产,我们就将他们视为我们寻求保持和平友好关系的中国人民的代表。”    那么美军在“八国联军”的“对华侵略”中究竟表现如何呢?    “八国联军侵犯中国”大致包括四个阶段或者步骤:  1攻打大沽炮台,占领天津;  2进军北京,攻打北京;  3对北京实行分片占领和军事统治;  4四处出击,烧杀强掠。    现在就这四个步骤检阅一下美军的行为:  
  认苏作父的可以,认日的汪不可以是汉奸,认美的蒋不可以。走了几十年弯路,还不是回到认日(1972年)、认美的道路上来。临死前终于知道了苏的靠不住。中国的第一、二大贸易伙伴还不是美国、日本,中国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还不是美国、日本的企业居多。
  -8     (一) 没有记载表明美军参与了欧洲列强侵犯天津的军事行为    美国有没有参与列强最初出兵对义和团的抗击?中文简体字中没有确切的资料,英文资料中也不见记载(不能排除笔者掌握资料不全的缺陷),但是这并不能算作美国没有参加攻打天津的证明。  因为一般说来证明一个事物“无”永远比一个事物“有”更为困难。人们很难确定什么是一个事物不存在的证据。而存在的证据相对容易确定。    所以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美军参与进攻天津这种情况,最少有两种解释:第一,没有发生;第二,发生了而没有记录。我之所以倾向于判断美国没有参与对天津的侵犯,是鉴于下列事实:美国内部的保守势力有指责自己国家干预别国内政的传统,而且对于自己的这类错误一般不会放过批评的机会,然而他们的资料中却没有这类的记录。        (二) 美军是否全程参与了进攻北京的军事行动    美国在二度门户开放照会的一个月之后,是否随同其它国家的军队全程参与了进攻北京?囿于掌握资料有限,这是本文重理联军与义和团冲突这段历史中一个无法明确回答的疑问。    但在“8月6日,英、俄、美攻占杨村,清军失利”,“7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电商各国停战”之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相关记载中叙述各国联军进军北京的文字中,除了语焉不详地使用“联军”这类的笼统称呼之外,确指俄军、日军、英军、德军、法军和意军某月某日入侵某地的字眼都有,唯独没有类似的对“美军”的明确指证。    在进犯北京的联军中,另外一只没有被明确指正的军队是“奥军”。但是即便在8月联军对北京的再度进发中,奥军出兵也不到一百人,只占大约两万联军总数的不到%0.5。    下面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记载:      “11日,联军逼近张家湾”;(“联军”其谁?语焉不详)“12日,侵略军占领通县”;(“侵略军”其谁也?仍语焉不详)“次日,俄军率先进攻东便门;日军随即攻击朝阳门、东直门”;“14日北京失陷”;“16日,围攻西什库教堂的战斗结束”。    8月4日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联军兵分两路进发北京;6日攻陷扬村;7日,已经一再对求和并保证“设法相机自行惩办”义和团的清政府正式任命李鸿章为议和代表,电商各国停战。这之后,即便是中文简体字的记录中也不再有美军进攻北京的记录。    这虽然仍不足以证明美军在7日收到李鸿章的议和电告之后中止了对北京的进攻,但是如果考虑以下几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1美国早在一个月之前也就是7月3号所颁布的二度门户开放政策中就强调要与清政府对话沟通;  2美国早在上一年即1899年12月就首先照会清政府,示意解决义和团暴力问题;  3美国在华与其它各国的不同行为方式和对华一贯的平等互利的商贸关系;  4美国在二度门户开放政策中态度坚定,语气强硬的要求保证中国领土的完整,和行政管理的完整。    我认为,考虑到上述四点,谨慎地提出下列疑问是有必要的:大清李鸿章电商各国停战的要求是否对美军继续参与联军进攻北京发生过影响?如果发生过,那么发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事实究竟如何,有待有关详细资料的发现。        (三) 美军是否参与了联军对北京的军事占领和统治?    攻陷北京之后,《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八国联军将北京全城分为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统治”。    既然是“八国”,想必应该包括美军。然而问题是,即便是占领,我们也只看到了“大俄国”、“大德国”、“大英国”、“大澳国”颁发的分区占领北京布告,而没有看到美国的布告。美国是否参与了联军对北京的分区占领和军事统治?      但是在确切看到明确指正和史料证明之前,我仍然不能作出明确的否定性结论。在这里只是提出这个疑问,希望读者和专家学者从有关的史料中进一步确证。        (四) 没有记载表明美军参与了占领北京后的讨伐行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比较明确的文字指出,在北京失陷之后:      “英、德、法等军继续派出部队,四处攻城略地。9月间,俄军占领北塘,唐山、秦皇岛等地,控制北京、天津到山海关铁路;德国元帅瓦西德亲自出马率兵两万抵达中国,任联军统帅。10月中,他派出派德、英、法、意军队从北京、天津两路进攻保定。直到次年4月,瓦西德组织了46次”讨伐队“(其中三十三起为德军)四处侵扰,……无恶不作。”      上述的相当明确的记录中没有美军的记录。有理由相信,解除在京外国人的生命危险之后,美军没有向俄军、德军、英军、法军、意军那样,以武力四处讨伐出击。哪怕是中国官方有关的历史记载中,也没有这样的记录。  
  就那个时候的中国,不打白不打。
  相信中国政府教科书的不是被代婊就是被和谐 当然这也是FF们乐意的 太监做惯了当然也就会看正常人不过眼
  是怎样一种幼稚的心理会使楼主将自由,正义,公平等词用在外交上?真的未成年?
  作者:活死人1号 回复日期: 20:04:46 
    相信中国政府教科书的不是被代婊就是被和谐 当然这也是FF们乐意的 太监做惯了当然也就会看正常人不过眼   --------------------------------------------------------------------------  你是被教育淘汰的那部分人吗?那就不怪你说出这种没品位的话了,素质不行嘛,那就去米国吧,真的。    可惜人家不要你歪,人家就要我们这种爱党爱人民地去留学,哎。
  作者:nchpjk 回复日期: 13:16:11 
    客观!  
   如果美国对中国那么好
怎么会抓那么多人去那所谓的“金山”呢
  作者:道德经607 回复日期: 16:12:49 
    认苏作父的可以,认日的汪不可以是汉奸,认美的蒋不可以。走了几十年弯路,还不是回到认日(1972年)、认美的道路上来。临死前终于知道了苏的靠不住。中国的第一、二大贸易伙伴还不是美国、日本,中国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还不是美国、日本的企业居多。  ----------------------------------------------------------------------  啥时候认苏作父了,联合舰队那事为啥闹掰的,蒙古的百万大军是吃素的哇,    现在的人研究历史就靠YY?看看书好吧,
  为了自己的利益,美国不降价,怎么和其他列强竞争,这只是贪婪和贪婪在搏斗罢了。  以前语文老师说过,读历史,得看多个国家写的不同版本,那样才有营养。
  希望有人来反驳,好让我们看看两方面的资料  不论好坏,只要客观
  楼主加油!
  哈哈,这是我看到的最扯的美国历史的美容帖。  和制造“常凯申”的有一拼
  -9      第二章 美军参加“八国联军”在华行动的证据和更多疑问      在“美军在联军中的’侵略行为‘阙疑”一文中,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提出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美军在华行为的四个疑问:1美军是否参加了攻占天津的军事行动;2美军是否全程参加了进攻北京的军事行动;3美军是否参加了联军对北京的分片占领;4美军是否参加了随后的军事讨伐行动。    前两个问题,从夏建先生“美国加入八国联军在华行动的历史考证”一文中,基本得到证实:美军参加了攻打大沽炮台和占领天津的军事行动;美军参加了全程的对北京的进攻,直到解救出被围困在外国公使馆的美国公民。    最后一个问题,从夏建先生的考证中,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美军没有参加占领北京之后的四处讨伐。笔者阙疑之后进一步的考察结果基本支持上述结论。同时发现的另一个相关的疑问及其结论是:美军行动结束后和联军一样,没有立即撤军。        (一) 美军参加在华全程军事行动    关于美军出兵中国的证明之一:1901年1月26日和同年3月23日,八国在京商议庚子索款期间,美国海军部和作战部分别应美国政府要求,就对华军事行动的军费开支和损耗作出过评估。    海军部的评估有三个项目,其中第一项就是“在大沽期间”。作战部则是按照所属各分部开支分别列出的。这两个部门的评估单在1924年美国国会关于免除中国未来分期支付的庚子赔款“201联合决议”听证会上,由会议主席出示给听证会各议员,作为讨论的参考资料之一。这份资料因而也连同听证会一起被记录在案,保存至今,成为确认美国出兵中国天津和北京的重要文献。    美军出兵中国的第二项证明是一部当事人的回忆录。当事人是关键人物:美军当时在华行动陆军第二指挥威尔逊(James Harrison Wilson)将军,回忆录题为《老旗帜之下》(Under the Old Flag)。  这本1912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在“中国义和团战争”一章里叙述了作者出征前耳闻的有关战事,然后描述说“……接下来我就听说作战部长命令菲律宾的一只部队开赴大沽和天津,并通知谢费依(Adna R.Cheffee)将军任救援远征(relief expedition)的总指挥。”    这位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和古巴独立战争的将军接着回忆说:“三个礼拜之后的7月22日,我接到阿迪奥坦特(Adjutant)将军的电报,通知我说一只更大的部队将被派出,如果需要,我将作为第二任指挥派往中国。”      此外,仔细翻阅那一时期的美国政府与中国外交关系的文件记录,可以间接看出美国介入在华救援行动的信息。塞耶(William Roscoe Thayer)1908年出版的关于约翰海的生平一书,对于美国出兵中国也有具体的记载。        (二) 美军进京后没有四处讨伐      关于美军没有参加联军在京讨伐行动的证明,是1900年10月1日美国在华专员罗克西尔(Rockhill)发给国务卿海的一份重要电报中提及的内容。这封电报首先描述了联军进驻天津和北京之后那里的情况,然后在提及美军的表现时是这样说的:“我很高兴能够告诉您,我们军队在这里和别处任何地方的行为正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他们的纪律和良好的耐力受到所有方面的赞许。”      大量的旁证材料也支持美军没有四处讨伐的结论。不仅如此,一手资料证明,在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还谴责并制止了德军在北京以及外围地区的军事报复行动(将在本系列以后文章论述)。        (三) 美军没有立即全部撤军    关于1900年美军在军事行动结束后是否立即撤回菲律宾的问题,我的考察结果是:美国政府确有强烈意象,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为了维护二度门户开放政策的宗旨,希望美军在结束行动后立即撤出北京,而且也确实作了这样的决定,下达了这样的命令。甚至在当年10月将在华行动陆军第二指挥威尔逊调回了美国。    然而这并不是事情的终结。美国政府在认真听取在华专员罗克西尔关于北京情况的详细汇报之后,采纳了他暂不撤军的建议。美军是和联军一起,在次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才撤离北京的。有关详细内容及其原因,我将在以后的文章里披露。        (四) 关于美军在“八国联军”行为中的进一步疑问    一般而言,美国在国外军事行动一般要由国会讨论通过相关的议案,授权总统下达命令,才能进入执行程序。如果是这样,在美国政府历年根据原始外交文件刊印并保存的政府文献中,应当有关于国会就美军出兵中国的讨论记录、授权总统下达命令的相关法案以及总统签署下达的命令公文。    但是在相关的资料中,却没有有关文献和记录。也没有美国总统签署的相关命令。显然,美国国会没有就美军出兵中国及其在华军事行动进行过讨论,没有授权总统下令出兵。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项军事行动没有经过国会讨论呢?    我们当然可以至少作出两种猜测,第一,这项军事行动由于时间紧急,而没有时间讨论;第二,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军事冲突,而是以救援为目的特别行动。    但推测毕竟是推测。美军究竟是如何作出出兵中国的决定的?在八国联军出兵之后,直率声明要保护中国领土完整的美国,却为何要加入七国联军进兵中国?美国在决定这样行动时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面对义和团的暴力攻击,美国政府不仅肩负保护自己公民生命财产的责任,同时给自己加上了保护中国领土完整的义务。二者虽然不是完全相互矛盾,但却由于列强吞并中国的野心使决策环境变得复杂,实行过程变得艰难,美国如何运做?      在保护本国公民生命财产上,美国于七国利益一致,但在瓜分中国领土上,美国与七国态度全然相反。    另一方面,在姑息甚至纵容乃至支持义和团滥杀无辜问题上,美国与中国政府严重分歧,但是在保证中国领土完整和全权管理上,美国完全站在中国立场。    义和团运动使美国的公正原则和门户开放政策受到严重挑战,美国如何处理这期间多方的复杂关系,跨越义和团障碍,实施既定的政策?      这些疑问,我希望在以后的“八国联军中的美国”文章中依据史料作出陈述和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陈述和初步的解答。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在那一历史时期的对华行为。也有助于重新检验我们过去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知识。    中国历史上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历史文献记载,庚子年间义和团之乱危害在华外人(以及中国教民)生命财产,而清政府在半年之久的时间里无视各国多次警告,对义和团暗中鼓励,将国际信誉丧失殆尽,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八国引兵自救。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其名首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是1808年,嘉靖年间,终于酿成中国庚子之祸,简单说来基于两个原因:列强十九世纪下半叶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导致的民间普遍仇外情绪;清政府的纵容导致义和团之乱迅猛发展。  
  最近经济危机,洋奴们又开始四处活动了,然而强盗再怎么包装本质还是掠夺,美国不过手段高明一点,象楼猪这样的洋奴最大的本事就是颠倒黑白,难道一群强盗闯进你家抢光你的家产,而其中一个表现好点就不是强盗了?
  看看你主子现在的行为!扯那么远干啥?
  作者:badteeth 回复日期: 16:11:15   
    最近经济危机,洋奴们又开始四处活动了,然而强盗再怎么包装本质还是掠夺,美国不过手段高明一点,象楼猪这样的洋奴最大的本事就是颠倒黑白,难道一群强盗闯进你家抢光你的家产,而其中一个表现好点就不是强盗了?      ——————  如果你是法官,面对一群被告的时候,不问案件的前因后果,不根据被告的行为差异,而做出同样的判罚?    你说的“其中一个表现好点”,是指美国吗?  
  -10    第三章 八国联军——进京之前          (一)庚子之祸的具体由来    早在19世纪后半叶,在华外国传教士就不时遭到中国民间势力的攻击。不过这种攻击在1899年底之前从来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暴乱。    义和团之乱起于山东。山东注定成为庚子祸起之源是因为,山东巡抚李秉衡对外来宗教文化引起的教民冲突不问是非,将义和团暴乱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基督教徒。他建议朝廷对义和团采取怀柔政策。他的纵容间接导致1897年两名德国教士被害。而德国竟以此为借口强占胶州湾,使得当地中外关系更加紧张。    对于德国人对中国百姓态度的傲慢无理,德军在山东的横行霸道,甚至作为第三者的美国外交使节都愤愤不平。1899年美国公使康格(Conger)就为德军借鲁东日照县一起很小的教民冲突而拘留中国士绅,专门向美国国务院报告,希望美国政府关注(Mr.Conger To Mr.Hay,Leg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Peking,China,April 17,1899)。    1899年3月年毓贤继任山东巡抚,继续支持义和团暴乱,赏拳民以银两,令其设厂教授兵勇拳艺。不仅如此,还在山东出告示将“义和拳”称号为“义和团”,收归官方所属的团练。    官方的支持加剧了拳民对各地教士与教民的攻击。而毓贤却上奏朝廷曰“绝未有酷虐教民之事”。朝廷纳取毓贤奏议,转而持更强烈的排外态度(T’an,The Boxer catastrophe),致使1899年底乱拳迅猛向外省发展。  (参见《剑桥中国史,晚清篇》,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二)美国首先、多次提请清政府解决义和团问题      受列强欺压要反抗本是极为正常的民族情绪。但以暴民政治的形式危及到外国和本国生命财产,就从情绪变成了法律问题和违反协约的问题。1899年底,美国开始注意到中国兴起了“一个叫做‘义和团’的秘密社团”,它以暴力攻击西方外国传教士和基督徒并“誓言驱逐外国人和灭绝基督徒”(Mr.Conger to Mr.Hay.Leg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Peking,China,December 7,1899)。      那时美国就开始与中国政府联系,请求清政府关注并妥善解决。依据美国政府刊印的当时有关外交文件统计,仅在当年11月期间美国在华公使就至少于11日、16日、25日、26日四天内给大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写了七次通告(早前文章中的“四次”为误-----特此更正),报告在山东、天津各地针对天主教会、基督教会生命财产的杀戮和暴乱,敦促清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暴乱态势有增无已,12月,在华各外国公使要求清政府撤换毓贤职务。毓贤为此入京,竟说服朝廷守旧派支持义和团并获慈禧首肯。慈禧于此前的1899年2月在意大利对福建三门湾问题上,就实行强硬抵抗政策。奏效后,对外更是不问是非曲直,一律“不思媾和,亦不赖外交略矣”(谭春林,Chester C.T‘an.The Boxer catastrophe,转引自《剑桥中国史,晚清篇)。    慈禧的强硬态度本来无可指责,但这位叶赫那拉老太却欲利用义和团这样的不治之众发泄国愤,以家政心态处理国家外交事务,将“态度情绪”与“政策策略”混为一谈,全然没有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实乃中国之大不幸。到了1900年5月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保定府南部也发生了义和团攻击天主教会事件,义和团通过直隶向北发展。        (三)法国传教士的见闻    5月18日,保定府附近,天主教村庄被毁灭。61名基督徒被杀,有些被活活烧死。北京以西40英里处一名中国牧师和一名中国教徒被杀,教堂被毁(Mr.Conger to Mr.Hay.Leg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Peking,China,May,14,17,18,1900)。情况在法国人眼中更为严重。    5月19日著名的法国传教士樊国梁(Favier)给法国在华公使毕盛(Pichon)写了一封长信,表述他所了解到的情况说:“被杀死的基督徒有70多名,……许多村庄被抢掠和烧毁,更大量村庄被废弃。2000多基督徒赤手空拳,无衣无食,四处逃窜。仅北京一地,就大约已有四百多名难民,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成千上万人将在近期赶来。我们将必须停止中学以及大学的课程;利用所有的医院做空房接待这些不幸的人们。在东部,抢掠和焚烧情况严重,每小时都有警报消息传来。北京已被四面包围,义和团日渐临近北京,唯一耽误他们行程的是他们对基督徒的烧杀抢掠。……宗教迫害不是唯一的宗旨,真正的目的灭绝欧洲人……北京城里他们的同伙已经准备好攻击教堂并清除领事馆……。”    这位主教最后请求法国在华公使:“派送至少40至50名海军来保护我们的人员和财产”(Bishop Favier to Mr.Pichon,French minister.Pekin.May 19,1900)。      如我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之四”一文中所陈述的,早在四月份之前,在华各外国公使已经三度联合照会清政府解决义和团问题。欧洲报纸以及美国报纸都大幅报道并继续关注数月来在中国连续发生并愈演愈烈的违反协约,滥杀宗教人士的消息。    世界并不理解中国由来以久的仇外心理,也没有多少人懂得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就事论事的国际媒体不明白的是:究竟中国政府对义和团滥杀外国教士和中国教民究竟抱什么态度?人们推测,“清政府如果不是这场大面积谋杀的唆使者,就是过于脆弱而没有能力平息这样的暴乱。”(Mr.Conger to Mr.Hay.Leg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Peking,China,May 21,1900.此信收到日期是7月3日。下同)          (四)美国与中国恳谈义和团问题    5月18日康格给约翰海电报义和团危机的同一天,与大清外国事务总理衙门官员就平息暴乱、恢复秩序问题举行单独会晤。对于列强瓜分中国,美国一贯站在同情中国的立场;对于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和在教民冲突中的蛮横无理,美国也明确站在中国一边。    但是鉴于当时义和团暴乱的持续发展,康格对与会的总理衙门大臣明确表示了美国政府在列强与中国之间的艰难选择:“各外国政府眼见暴孽行为不能继续坐视不理。我只能代表美国政府说话。但是由于中国持续违反协约,这种做法(代表美国政府说话)正在变得非常紧迫艰难。”    康格的话很委婉,但是意思很明确:各国要起来指责清政府,康格不能多管,因为康格最多只能代表美国政府行事,继续表达美国对中国的关注。但是由于中国持续违反协约,美国独立于列强的立场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美国正在失去保持过去立场的耐心!      针对美中之间在义和团问题上的矛盾,他进一步表示:“美国一向是,现在仍然是中国的好朋友,希望中国的繁荣昌盛,但是目前更为决定性的是维护所有美国公民和基督徒在协议上的权利。”说白了,美国支持中国不是无条件的,中国必须遵守过去协议上的规则。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根本前提。      康格表示“美国希望支持中国政府对违反协议的暴行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美国愿意这样做,这不仅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也是为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利益,这个国家的政府目前正遭到不法组织的威胁……”。      康格在这次会晤中委婉或明确地阐述了三个观点:一,由于义和团持续的暴虐行为,美国可能被迫转换以往在列强与中国之间既定选择;二,美国必须为自己的在华生命财产而提请清政府解决问题;三,为了美国也为了中国,美国愿意帮助清政府履行协约义务。    尽管事态严峻,美国的一番好意已经尽在康格一番忠告之中。这些忠告基本上表明了美国在义和团拳乱期间的和所持的立场。虽然必须作出选择,必须维护本国利益,美国不愿放弃原则,抛弃中国。    举目当时情况,各国于请示电函往来,信息交换、商议照会之间,忙得都是自己的利益和算盘,美国即要参加各公使馆敦促清政府解决问题的联合行动,同时努力地与中国政府保持单独联系,希望就美国的独立于列强的立场更好地对话沟通。          (五)美国相信中国政府将采取措施      美国努力与中国政府保持单独接触,试图使中国了解美国在拳乱和七国之间选择立场的难处。但是美国公使康格在这样做的时候却不知道,正是在5月,中国政府原本欲采纳山东做法收纳拳民为官方练团,只是由于裕禄和袁世凯劝阻而未能实施。他当时无法判断美国对华的善意和劝戒注定不会有积极结果。    尽管不了解内幕,半年来的交往却使清政府的信誉大打折扣,所以当总理衙门大臣向康格宣读平息暴乱的公告之后探问康格,是否会电告美国政府清政府能够或者正在镇压暴乱时,康格的回答是:“由于我已经向美国政府电告了清政府保证平息暴乱法令,却发现六个月来那不过是一纸空文,所以我不会电告美国政府说大清可以或者正在平息义和团。但是如果您们在三天之内付诸行动,我将乐于尽快如此电告我的政府。”    清政府官员向康格保证以足够的兵源恢复秩序。康格强调说:除非情况缓和,暴民威胁解除,否则他将强烈要求派遣足够的美国海军警卫保证安全。总理衙门大臣对此表示反对并认为“没有必要”,同时重复半年来的说词: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然而事实是,清政府仍旧拖延时间,一直弄到外国救援警卫开赴北京,却转而加入了义和团的围堵拦截。    对此毫无预料的康格在5月21日向约翰海汇报上述谈判情况时表示:对于外国生命财产构成的危险“不是来自任何智能团体的或有组织的攻击,而是来自愤怒的乌合之众的暴力。”美国已经与许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商业往来,有着十分成熟的商业规则和契约精神,但是美国人诚心诚意在中国作双边互惠的生意,遇见的怪事不只是遭受乌合之众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华人骚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