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鬼子进村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

第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又名第七C大调《列宁格勒》交响曲[1]
(OP.60),由作曲,号在纽约首演。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C大调《列宁格勒》交响曲[1]
(OP.60)堪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第七交响曲凝聚了人民必胜信念和反对法西斯战争的交响曲,在世界获得极大的反响。
第七交响曲创作背景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C大调《列宁格勒》交响曲[1]
(OP.60)堪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
1941年的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入侵苏维埃共和国(苏联)。在短短的五个月的时间里便包围了列宁格勒直逼莫斯科。在围困列宁格勒的几百天里每天用大量的炮弹轰炸这座城市。而列宁格勒的人民全体总动员,与法西斯展开生死拼搏的浴血奋战。战争的残酷令人想象不到……..
在那极端困苦极其艰辛危险的时期,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了将这一时期用音乐表达出来,为了歌颂人民顽强奋斗的必胜精神,在非常艰难的状态下开始创作这首注定是不朽的音乐诗篇。他说:“我要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依然活着,我们必将胜利!”
当作曲家完成这个伟大的作品时,演奏却十分困难。首先是敌军炮火的轰炸,每天都遭受几百吨炸弹的轰炸,安全很难保证;然后是演奏人员的匮乏,那时的城区几乎全民皆兵,哪还有音乐演奏员;其次是演奏场地,敌军距市区最近只有几公里。
为鼓舞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志,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苏军派人到前线逐个寻找当年乐团的乐手并把他们安全撤回市区秘密进行排练,修缮演出场地,甚至用军用飞机运送总谱。音乐会演出之前,苏军最高指挥部下达了重创敌人的命令,一时间苏军阵地大炮齐鸣,用所有的炮火对敌军进行猛烈的轰击。强大的炮火换来的是短暂的宁静。此时音乐开始!人民走出掩体,走上大街,聆听广播转播的音乐。人们在这部伟大的音乐史诗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树立了必胜的信心。
这部凝聚了人民必胜信念和反对法西斯战争的交响曲,在世界获得极大的反响。当时许多著名的指挥家都希望能够得到美国首演的指挥权,经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权衡,将此荣誉给予了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这是因为托斯卡尼尼旗帜鲜明的反法西斯的的立场和在音乐的权威。当时为绕过德军封锁,将这部交响曲的总谱拍成微型胶卷用飞机运到美国。
号纽约举行了盛大的首演式。继而世界上几千家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从此世界通过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看到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顽强斗志和坚强的毅力。
日,第七交响曲在的指挥下,由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在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完成了首演,极大地激励了苏联军民的士气。[2]
从此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到了决战胜利的阶段。
第七交响曲作品分析
结构上看,第七号交响曲显得冗长(全曲约70分钟,是他所有交响曲作品中最长的)。而且有些“不均衡”,光是第一乐章就占了全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
根据肖斯塔科维奇1951年一篇文章的说法,这是一部以列宁格勒为标题,每乐章各有主题的交响曲,分别是:“战争”(War)、“回忆”(Recollection)、“祖国的原野”(The expanses of my native land)、“胜利”(Victory)。
如果我们依循这些主题聆听,的确相当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换句话说,第七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的主题都相当明确,几乎让人一听就知道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涵,因此有评论者认为:“与其说本曲是交响曲,倒不如说比较接近大型的组曲”,这句话可说为这部交响曲的特性下了颇为精准的注脚。
第一乐章 中庸的稍快板。首先呈示出“人的主题”, 描绘的是战争之前安宁的生活。小提琴明朗平稳地奏出主题,接着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常见的气息很长的木管独白。突然,远方传来的鼓声击碎了和平的美梦,出现了进行曲风格的“战争主题”。
第二乐章 稍快的中板,三段体诙谐曲乐章。相传作曲家这样描述本乐章:“……这是对愉快的事情,人生快乐插曲的回忆。但悲哀的情绪笼罩着这种回忆……”乐章主部由第一小提琴轻松奏出的主乐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弦乐器那强烈的节奏背景,还有双簧管优雅的副乐念等构成。双簧管的副乐念由低音竖笛接替,竖琴长笛的低音伴奏部分很有特色。此乐章可以说是最具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音乐。
第三乐章 慢板至最缓板。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俄罗斯人对自己的祖国和土地有着一种深厚的挚爱。”这一乐章在于表现“对自然的美之敬意”,犹如俄罗斯大地上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一般。
第四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转中板。由定音鼓呈示出类似贝多芬“命运主题”动机的短暂导入部后,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展示,然后进入自由发展的主部。依照肖斯塔科维奇的本意,这个终乐章在于表现“胜利之来临”。 最后,第一乐章“人的主题”由铜管乐器强有力地奏出,在排山倒海般的凯歌之后,四个定音鼓奏出乐章的中心主题,全曲结束。
第七交响曲创做动机
作曲家们在从事创作时,总会有某些特别的“情境”刺激他们
的创作灵感,无论是当时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亲朋好友间的情感联系、自己对于生活经验或生命的沉思默想……等等不一而足。身为听众的我们,则可以从他们所要抒发的情感总寻找共鸣、感动,或者从音乐中“回顾”他们创作的情境……。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号交响曲“列宁格勒”自然也具有此项性质,不过,由于他身处于当时的环境,使得这件原本单纯的创作动机变得较为复杂。
原名,为纪念列宁改为此名(现名圣彼德堡),自1703年建城开始就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一直都是政经文化重镇,许多艺术家都曾活跃于此,纳粹进攻苏联时,肖斯塔科维奇居于城中,并且曾亲自在前线协助作战,第七交响曲的前三乐章就是在此围(危)城中完成,至于最后一乐章,由于德军在1941年9月切断了列宁格勒所有的外界联系,肖斯塔科维奇随家人撤离到(kuibyshev),并在同年年底完成这部作品。从创作时间上来看,第七号交响曲的确是因列宁格勒而生。
此曲的标题“列宁格勒”本来已经大致告诉我们它想要呈现的主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军团围攻的列宁格勒而作。然而,1979年一部号称是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证言》(Testimony)的出版,为原本单纯的写作动机平添了复杂的因子,诸如:“我在写作此一主题(注:指第一乐章的“入侵”主题,小鼓声不断重复的乐段)时,心里想的其实是另一种摧残人性的敌人”、“我写的是……暴政下牺牲的几百万人的追悼之歌”等字句,强调的反而是谴责极权政体对无辜人民的任意侵凌,本曲想当然应具有的爱国主义反而未见着墨。不过,由于这本回忆录的内容争议颇大,它所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肖斯塔科维奇的参考之一,倒不见得要全盘接受。
总之,无论肖斯塔科维奇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德军围攻列宁格勒一役,绝对是他创作第七交响曲最重要的触媒。
德军包围,造成城内危机的1941年七月末,作者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作为“防空监视队”的一员战斗在第一线。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此曲的大部分草稿。
日,在“文化宫殿”的礼堂,这部作品由隆莫斯德指挥,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同时对全国及国外做现场直播。可见这部交响曲的初演,便是拿来宣传,用以提高士气和宏扬国威,完全作为前苏联的一项 “国家大事” 来对待。本曲题献给“列宁格勒”,并获得当年“斯大林奖”的首奖。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
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从形式上看也是空前的巨大。该作采用四管编制,需要128人的较大乐队演奏。全曲共三个乐章,首尾乐章均接近半个小时。作为十年探索时期的结晶,《第四交响曲》将前三首交响曲中展露出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简介
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从形式上看也是空前的巨大。该作采用四管编制,需要128人的较大乐队演奏。全曲共三个乐章,首尾乐章均接近半个小时。作为十年探索时期的结晶,《第四交响曲》将前三首交响曲中展露出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第一交响曲》中的“核心动机”写作方式在《第四交响曲》中得到了延伸。不过,这次肖斯塔科维奇走得极远,控制乐章乃至整部作品发展的不再是“核心动机”,而是“核心”,旨在通过对几个重要的反复强化将三个乐章融入到一个整体之中。另一方面,在《第二交响曲》中初见端倪,在《第三交响曲》中发扬光大的主题拼贴式手法在《第四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被发挥到了极致。这是肖斯塔科维奇最后一次在交响曲创作中运用主题拼贴的技法。由于主题间不再是自由散漫的堆叠,而是加入了“核心”控制后的整体运动,第三乐章显得紧密而更加富有戏剧性,因此又是拼贴技法创作出的最优秀的一章。这部狂乱的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它兼有在强烈的不祥和恐惧感驱使下爆发出的火山熔岩般的极端情感,以及对命运、对人生冷静地思考后逸散出的浓烈的末日情怀。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结构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
这将是我们截至目前欣赏到的肖斯塔科维奇最为复杂的一个交响曲乐章。它采用三个主题并置,中附带插部的结构,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地了解其构架,下面列出这个乐章的横向发展示意图:
引子—主题a—主题b—1—主题c—插部1(波尔卡舞曲)—插部2()—展开部2—再现引子—主题c—主题b—主题a—尾声
伟大的作品总有一个不平凡的开端。《第四交响曲》也不例外。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开始前有一个五小节的引子。这与其说是第一乐章的引子,不如说是整部交响曲的提纲,因为它规定了首尾两个乐章的“核心音程”。前三个小节由A、G、F三个连续二度下行组成,配有大二度的和小二度重叠的和声。这极为刺耳的三个小节组成了第一第二主题的核心,只不过后者由下行变为了上行,保持二度不变。引子的后两个小节由木管和木琴奏出。第四小节出现的是第三主题和插部的核心。第五个小节出现的小三度则是整个第三乐章的核心。短短的只有五小节的引子像一把铁钳一样死死地将全曲夹入一个由三个核心(大小二度、小三度、)构建起的模版之中。
火热的第一乐章主体部分开始了。铜管奏出的以上行二度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第一主题在的顿音的伴奏下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凶险、狂热、节奏感极强的旋律令人想起达利的名画《内战的预感》,不祥之感如汹涌洪流一般不可阻挡。很快,以同样的音程为核心的第二主题由奏出,2/4拍和3/8拍交替运动,阴暗,忧愁,节奏富有流动感。木管发展这个主题后,音乐又一次燃起狂热的激情。第一个到来。两个主题并置发展。木管在定音鼓的伴奏下奏出怪诞的连接部主题。弦乐爆发出绝望、恐惧的呐喊,引出短促、强劲的高潮段落,结束第一。第三主题由巴松管奏出,以纯四度为核心音程,透明,钢片琴和拨弦加入后,气氛变得宁静、悲伤,像是历经狂风骤雨后的冥想。但这悲伤的心境随即被狂乱的不协和音击得粉碎。再次唱出第三主题,第二开始了。
第二可划分为三个部分:波尔卡舞曲插部、插部、三段主题的展开。波尔卡舞曲首先在木管上出现,这段旋律事实上是第一主题的变形。荒诞、无序、潜藏危机。紧接着,旋风般的段落出现。紧张,近乎痉挛的将听众带进无底的深渊。铜管和小鼓的疯狂入侵将音乐推向声嘶力竭的恐怖高潮。整个乐团没有半刻停歇,直接进入第二的第三部分,三个主题不断地撕裂和重组。
再现部出现时,引子部分的小二度重叠和声变为紧张、狰狞的的上行。三个主题呈倒影状再现。第三主题在呈示部第一主题火热的伴奏下再现,完全失去了原本的宁静面貌。由独奏再现的第二主题出现时,音乐才获得了片刻的喘息机会。第一主题最后才出现,由巴松管奏出。尾声很短,仿佛站在精神废墟上伤痕累累的灵魂发出的疲惫的低声啜泣……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一首短小的间奏曲。青年时代肖斯塔科维奇很喜欢马勒。这首即使马勒风格的篇章,性格接近于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第二乐章,惊心动魄的后的“一缕阳光,一丝幻想”。这个乐章的结构为主题a—主题b—主题a—主题b—主题a。奏出接近于兰德勒风格的d小调第一主题。旋律轻柔、平静,略带一丝忧伤与恍惚。经过较为活泼的发展,奏出了抒情的a小调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由四个连续下行的大二度为先导。很快,第一主题再现,速度和情绪上均无明显变化。在木管一段富有灵性的对位后,圆号高唱第二主题,变得相对厚重,达到了抒情的高潮。尾声短暂再现第一主题,以的固定节奏为衬托,在冰冷的色调中结束整个乐章。
第二乐章夹在首尾两个庞大的乐章之间,远离核心音程的控制,就像台风眼,带来短暂平静的同时,预示着新一轮狂风暴雨的侵袭。而那飘忽彷徨如浮云般的旋律不过是惶恐、焦虑之余一抹森冷的微笑。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
这个宏大的乐章是整部悲剧性质的交响曲的终点,分为两个部分:与快板。这个乐章是肖斯塔科维奇十年探索时期独创的“主题拼贴”式写法的最最高成就。在这个乐章中,我们将不会听到《第二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中的那种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的旋律的堆叠,而是在运用“主题拼贴”的同时注重不同主题间的内在联系,即“核心音程”的强有力控制。
第三乐章的第一部分是马勒风格的延续:一首类似于马勒《第一交响曲》中第三乐章的略带讽刺意味的。这首可看作是单一旋律的呈示、展开和再现。定音鼓的引出巴松管奏出的主题。旋律的展开依靠的是木管的反复堆叠。弦乐和铜管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音乐逐渐进入高潮段落。安静下来后奏出一段意犹未尽的回忆性质的旋律。随后,木管再现主题,恢复原本的气氛。在这首的结尾,低音提琴奏出由E、升C两个音组成的下行小三度。这个小三度音程是该乐章第二个段落的核心音程。低音强奏出这个音程之后,音乐不间断地进入第二段落:快板。
第二部分长达1285个小节,是全曲发展的落脚点。这个部分并无明显的曲式结构框架。因此以马尔科姆·巴里为代表的一部分批评家认为,由于第三乐章的结构太过模糊,所以这部作品本身就算不上是首交响曲。以现在的观点来看,第三乐章可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长大的序奏的拼贴性质的,所谓的“是否是真正的交响曲”的争论已经不存在了。变奏的“主题”即是小三度的核心。快板部分的横向发展示意图如下:
快板——(风格舞曲—圆舞曲—谐谑曲风格)—连接段—高潮段落—尾声
这部分段落看似庞杂,但只要把握住其中核心的发展,想要捋清这个段落的情感脉络其实并非难事。
快板部分开始时,弦乐延续低音提琴的小三度,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火热的旋律,音乐的情绪重新回到了第一乐章的澎湃激情之中,失控的音符向听众展示了一个纷乱的世界。音乐安静下来后,单簧管和短笛奏出一段带有黑色幽默的旋律,弦乐接手后,段落开始,清澈,但情绪是苦涩的。圆号隐约奏出核心,不安的段落开始。这一段落从速度和情绪上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巴松管引导的带有回旋性质的两拍子舞曲。随后是一段怪诞的段落,平和的旋律下隐藏着长号不断吹出压抑的核心。最终核心占据绝对上风,狂热的风格再现。这一段落的结尾处,在低音提琴躁动的固定低音伴奏下奏出不安的辽远旋律,给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紧接着,定音鼓强奏,进入高潮段落,高亢的旋律在的衬托下呈现出一种身心俱疲的幻灭感。这一段落的主题是主题的变形,强调了首尾的呼应。音乐再次进入沉静状态,变形的主题不断低吟,引出了钟琴奏出的以核心为基础的尾声。全曲在冷寂、凄凉、黯淡的气氛中缓缓结束。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创作背景
该交响曲创作于1935年9月至1936年5月之间,正值恐怖“大清洗”的前夕。1932年至1934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改造遭受重创,全国范围内的饥荒导致饿殍遍野。苏联上下对斯大林的质疑声越来越强。1934年,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谢尔盖·基洛夫意外遇刺身亡,斯大林找到了排除异己的机会。他将这次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反对派的支持,随即酝酿血腥的“大清洗”计划。与此同时,斯大林着手肃清文化界的不同声音,利用自己的喉舌《真理报》大肆鞭笞“沾染”有西方色彩的文艺作品。肖斯塔科维奇因为之前的《塔希提狐布舞》 《爵士乐组曲》《鼻子》等作品沾染有“资产阶级庸俗习气”,已经让有关部门相当反感了,所以,这次苏联大范围的整顿他是注定逃不过去的。
但当时的肖斯塔科维奇对周遭的政治环境的微妙变化尚不敏感,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创作。在1935年2月举行的一次苏维埃交响音乐研讨会上,肖斯塔科维奇竟然明确地提出吸收西方新的音乐理论为自身音乐创作服务的要求。日,厄运终于来临了,他的尖锐、大胆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距首演两年零一个星期之后突然遭到了《真理报》毫无征兆的猛烈炮轰。肖斯塔科维奇隔天醒来便陷入巨大的羞辱之中,接踵而至的,是《真理报》对他另外一些重要作品(以《明亮的小溪》为首)的全盘否定。
尚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遭遇了如此巨大的挫折。不过,在这种充满敌意的恶劣环境下,他竟然完成了自己十年探索时期的总结性的巨作《第四交响曲》。这部狂乱的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它兼有在强烈的不祥和恐惧感驱使下爆发出的火山熔岩般的极端情感,以及对命运、对人生冷静地思考后逸散出的浓烈的末日情怀。
这部注入了强烈情感的狂暴交响曲在大清洗前夜风雨飘摇、草木皆兵的环境中注定是无法被人接受的。该作于首演当天被肖斯塔科维奇紧急撤下。肖斯塔科维奇当时对外宣称这部作品不能令他满意,还需要大刀阔斧地修改。但尘封25年后,《第四交响曲》在1961年第一次亮相时竟然一个音符都没被改过,可见他实际上对这部作品是相当自信的,25年前的雪藏仅仅是为了躲避当局更大规模的压迫和报复。在那个人人都只有笑的自由而没有哭的权利的年代,上演这样一部深沉的悲剧性作品,无疑是在给自己掘墓。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评论
肖斯塔科维奇
这首大胆的、毫不妥协的交响曲历来被看作是肖斯塔科维奇最费解的作品之一。它冲破了交响曲的许多框架,正如施瓦茨所说,“大手一挥,即欲改造贝多芬和马勒居住过的交响曲的宏伟殿堂”。同时,它成为了肖斯塔科维奇后来创作交响曲时的信条和典范。我们所熟悉的《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呈示中的展开的手法,《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插部代替的手法,均能在《第四交响曲》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因此,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时,《第四交响曲》是无论如何不能撇开不谈的。
鉴于这部交响曲可以进行多义性阐释,从个人的角度去论述其思想意蕴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其结构而非探求其内涵。但有一点恐怕是所有人都认同的:这部交响曲绝对是作者真情实意的流露。《第四交响曲》虽然是首悲剧作品,但它是入世的,进取的,而不是马勒式的理想化的、诗一般的更为淡薄的情怀。康德拉辛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第三乐章的音乐形象是“人生道路上必须越过的荆棘”。而这位在夹缝中生存的音乐家在20世纪30年代时就已被逼上了这条荆棘漫布的坎坷之路。面对荆棘,肖斯塔科维奇并不耽于逃避现实的自我沉醉,而是表现出一种“不平则鸣”的反抗精神。序言中提到过,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中一个重要的形象是“恐惧”,这“恐惧”的形象在《第四交响曲》中开始出现,并一直存在于他今后的大部分交响曲作品中。肖斯塔科维奇所恐惧的,并不是恐惧本身,也不是恐惧的缔造者,而是这不公、残忍、非人的极端恐惧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从未有一丝的远去。从《第四交响曲》开始,肖斯塔科维奇创建了自己的音乐信条,同时也创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坚毅地迈过生命中一切荆棘,哪怕在路途中必须忍受痛苦和孤独,哪怕这条道路永远看不到出路,哪怕在这荆棘之上燃烧着无视一切的熊熊烈火。其实,《第四交响曲》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看作是这位夹缝中生存的有良知的音乐家一段真实的自白与正义的宣言。肖斯塔科维奇十五部交响曲,到底先听哪一部?
应该先听哪一部?
十五部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是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十五部交响曲作品,听过或者对这些作品有所了解的乐迷可能会发现,这些作品其中牵涉了许多复杂的社会和情感因素,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以入手。那么,这十五部作品应该先听哪一部?又应该怎么听呢?
作品背后的情感来源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都在社会写实主义与自己的艺术理念之间挣扎,他曾遭受当时官方的无情批判,却也曾被社会大众误解为为政治歌功颂德的懦夫,因此大师总是生活在矛盾中。他一方面为求自保,另一方面却想尽办法挖掘他的艺术良心来创作——这样实在是很容易导致人格分裂啊!尽管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人格分裂,但他的交响曲常常是此种挣扎心态下的产物,造就他的作品风格复杂多变。
肖斯塔科维奇
十五部交响曲
现在,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这十五部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
第一号:作品10,F小调
特色:绝对音乐
1917年,年仅11岁的肖斯塔科维奇目睹了俄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政丄治变革之一:十月革命。同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作品:《革命牺牲者的葬礼进行曲》。红色的狂潮席卷了整个俄罗斯,也赋予了这位小作曲家音乐创作中誓与不公、暴虐与恐怖抗战到底的强烈正义感以及“不平则鸣”的火一样的入世精神。
《第一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毕业作品,首演于1926年的5月,马尔可指挥。次年,这部作品传入柏林,经过布鲁诺o瓦尔特的介绍在欧洲走红。肖斯塔科维奇随之成为了苏联的一颗音乐新星。这部作品更多地受到了他的作曲课老师施腾贝格的影响,要求扎实的作曲技艺而非“哗众取宠”的新式手法。毫无疑问,《第一交响曲》是一部杰作。它出自一个只有二十岁的学生之手,就其平衡的乐曲架构、高超的素材运用而言,已经算得上是大师水准的作品了。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音乐发展段落时(例如第四乐章的展开部)表现出的冷静思维线路,令人信服。
童年的肖斯塔科维奇
第二号:作品14,B小调
标题:献给十月革命
特色:与革命关联,含声乐
毫无疑问,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交响曲“十月”》掀起了苏联乐坛的九级浪。这首曲子刚刚问世时,人们震惊于其中激进的、奔放的、富有想象力的音乐语言。虽然当时无调性、12音和自由对位等新兴音乐语言尚且不是苏联音乐的主流。但不久之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天才还是得到了苏联包括“无产阶级音乐协会”在内的众多音乐家、音乐组织的认可。《第二交响曲》几乎冲破了一切对于音的束缚,之后,老肖的创作愈发大胆而从容。
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
第三号:作品20,降E大调
标题:五一劳动节
特色:与革命关联
1930年,红色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只有贝多芬才是革命运动的先驱。如果你读了他的信件,将会发现他经常写信给朋友,表示他希望把新的理念带给大众,进而鼓励他们反抗大师。”
《第二交响曲》的核心创作理念是段落的“拼贴”,而非主题的发展和再现。同样,《第三交响曲》向着这个交响曲创作的新领域又迈进了一步。《第三交响曲》只有一个乐章,与《第二交响曲》一样,是一首合唱交响曲,合唱歌词来自于吉尔萨诺夫的一首赞颂五一劳动节的诗歌。其合唱段落直到全曲最后的五分之一才出现。整部交响曲长约30分钟,不符合任何一种传统曲式的要求。但我们可以根据乐曲的情绪和速度,大致将其划分成四个乐段:引子与快板-慢板-谐谑曲-大合唱。
青年的肖斯塔科维奇
第四号:作品43,C小调
特色:马勒风格,含声乐
《第四交响曲》作于1935年9月至1936年5月之间,正值“大清洗”的前夕。尚不到而立之年的肖斯塔科维奇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不过,在这种充满敌意的恶劣环境下,他竟然完成了自己十年探索时期的总结性巨作《第四交响曲》。这部狂乱的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它兼有在强烈的不祥和恐惧感驱使下爆发出的火山熔岩般的极端情感,以及对命运、对人生冷静地思考后逸散出的浓烈的末日情怀。
《第四交响曲》从形式上看也是空前的巨大。该作采用四管编制,需要128人的较大乐队演奏。全曲共三个乐章,首尾乐章均接近半个小时。作为十年探索时期的结晶,《第四交响曲》将前三首交响曲中展露出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第一交响曲》中的“核心动机”写作方式在《第四交响曲》中得到了延伸。不过,这次肖斯塔科维奇走得极远,控制乐章乃至整部作品发展的不再是“核心动机”,而是“核心音程”,旨在通过对几个重要音程的反复强化将三个乐章融入到一个整体之中。
肖斯塔科维奇和贝多芬四重奏组
第五号:作品47,D小调
特色:贝多芬风格,描写人
《第五交响曲》的问世对于肖斯塔科维奇而言有两个重大意义。首先,《第五交响曲》首次使用“慢启动”的方式来开篇,这为他以后创作史诗性的巨作提供了一个范本。其次,随着穆拉文斯基在国内的不断宣传,罗津斯基、布什在英美等国的不断宣传,《第五交响曲》让他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在羞耻的1936年后,肖斯塔科维奇重新得到了的尊重。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从总体上来看,采取较为传统的慢—快—慢—快的发展模式。首尾乐章均采用标准的奏鸣曲式结构,第二乐章采用简单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三乐章采用复杂的无展开部奏鸣曲式结构。在回归传统写作框架的同时,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五交响曲》中继承了前面作品中某些重要的写作原则。其重中之重依然是“核心动机”的写作手法,这在首尾乐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呈示部非常巨大,主题在呈示的过程中就已充分发展,这与《第四交响曲》是一脉相承的。
肖斯塔科维奇演奏第五交响曲片段
第六号:作品54,B小调
特色:贝多芬风格,描写人
《第六交响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悲剧性质的广板,第二三乐章是两个谐谑曲。这样奇怪的乐章安排使得当时的听众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比粗暴批评更为糟糕的是,音乐评论界对这部交响曲并没有多大兴趣。直到今天《第六交响曲》也很少被提起。古尔丁在自己书中对《第六交响曲》的介绍只有一句话,“《第六交响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如《第五交响曲》受到的关注多。”。这恐怕是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创作中受冷遇最多的一次。
第七号:作品60,C大调
标题:列宁格勒
特色:二次大战时期作品
C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政府马上总动员艺术界“为祖国而战”,由此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品,这部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佳作。作者肖斯塔科维奇表示:“此曲是战斗的诗篇,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全曲的气势极其宏伟壮大,终乐章的音响更是震耳欲聋。
德军包围列宁格勒,造成城内危机的1941年七月末,作者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作为“防空监视队”的一员战斗在第一线。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此曲的大部分草稿。
肖斯塔科维奇排练第七交响曲
第八号:作品65,C小调
特色:二次大战时期作品,马勒风格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943年。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期间,一共就创作了两首——《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如果说第七交响曲是英雄般的,那第八交响曲则是悲情的。
但肖斯塔科维奇却曾经这样告诉记者:“想要正确叙述此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的内容,其实非常困难。如果要用简短的文字,来阐述第八号交响曲的内容与思想,我想就是:‘人生是快乐的’。”
前四乐章中,集中很大的悲剧的内容——“努力探索的思想,崇高又悲伤的抒情,深刻的痛苦和愤怒抗议的呼声。”时而可以听见战争的沉重,响亮的步伐,粗暴的力量,以及内心的恐惧。
第五乐章具有田园诗意的终曲,彷佛黑暗以后的“黎明”。由铜管乐的演奏再现了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在明朗终曲里对悲剧的回忆——也是肖斯塔科维奇特有的风格。
肖斯塔科维奇排练第八交响曲
第九号:作品70,降E大调
特色:二次大战时期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E大调第9号交响曲,作品70,创作于1945年,同年11月3日在列宁格勒首演,由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穆拉文斯基指挥。
乐队编制:1支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大管,2支小号,4支园号,3支长号,1支低音号,定音鼓,三铁铁,小鼓,铃鼓,钹,大鼓,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时间——22分钟)
这部交响曲与前面的两部交响曲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为不大的乐队编制(双编制)写的,织体非常透明,如同室内乐,整曲演奏时间比第七或者第八交响曲的一个第一乐章的演奏时间还少得多。俄罗斯著名舞蹈家阿历克谢·拉特曼克辛认为,“肖九”没有故事情节,但并非是一部抽象作品,音乐像风一般地扑面而来,反差十分强烈———忧郁、浪漫、怪异、英勇、平庸无所不在。他设计的舞蹈语汇,重现了肖氏充满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
肖斯塔科维奇讨论第九交响曲
第十号:作品93,E小调
特色:马勒风格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于1953年创作e小调第十交响曲,被称为“解冻交响曲”。创作于斯大林死后,全苏联知识分子高压政策解除,社会进入崭新时代的环境下。该作至今被认为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期风格回归的最高代表,也是作曲家十五大交响曲中无与伦比的杰作之一。
尽管《第十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各方见解不一,但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持不同观点的人都不否认这部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水准。丰富的生活和创作的经验,苏联人民的生活和他们争取和平的斗争直接影响到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创作。作品反映了由新的战争威胁引起的不安,以及由于和平与进步势力的增强带来的希望。这一切确定交响曲所具有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
肖斯塔科维奇讨论第十交响曲
第十一号:作品103,G小调
标题:一九零五年
特色:与革命关联,施特劳斯风格
此曲深切悼念了1905俄国大革命死去的同胞,所以后来人们称《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为“1905交响曲”。1905年时,作者尚未出生,但他意识到此次革命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起着重大的作用,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写下了这首“第十一交响曲”。当这部作品在苏联国家歌剧院首次演出时,许多听众为之热泪盈眶。因为它引起了苏联人民对往昔为争取自由斗争的回忆以及对那种在战斗中献身的烈士的深切怀念。
肖斯塔科维奇讨论第十一交响曲
第十二号:作品112,D小调
标题:一九一七年,献给列宁
特色:与革命关联,施特劳斯风格
交响曲分四个乐章都有标题,1、革命的彼得格勒;2、拉兹里夫;3、《阿芙乐尔号》;4、人类的曙光。这是纪念列宁的交响曲。
这部作品的构思作曲家的脑海里经过几十年的形成和修改的。“写一部纪念列宁的交响曲,是我多年的宿愿。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想法还是在1924年产生的,肖斯塔科维奇于1940年写道。此时这部未来作品的计划已有了四个乐章的声乐——交响曲的明确轮廓。“列宁交响曲”四个乐章的作品有合唱,独唱和朗诵参加。第一乐章——伊里奇青年时代,第二乐章——列宁站在十月革命突击的前列,第三乐章——弗拉基米尔逝世和第四乐章——列宁逝世后,我们沿着列宁的道路前进。许多的音乐片断已经准备好了,后来这些片断都用到我的目前这部最重要的作品里……”
肖斯塔科维奇在第十二交响曲演出后台
第十三号:作品113,降B小调
标题:巴比雅
特色:马勒风格,含声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三交响曲》是根据一个29岁的诗人叶夫图申科的诗词创作的,尤其是使用了“Babi Yar”诗词的第一乐章。《第十三交响曲》的修改稿版本在1963年和1965年在苏联分别演出过两次以后,就被在曲目中删除掉。《第十三交响曲》是为男中音、合唱队和管弦乐团所配器的,有五个乐章组成,像《第八交响曲》一样,第三、四和五乐章之间是不停顿的。正如马勒(Mahler)的《大地之歌》一样,萧斯塔科维奇对于交响乐曲结构也很熟练,他完全避免了在有歌词的情况之下,使整个作品有和组曲式的清唱剧(Cantata)相似之处。
肖斯塔科维奇与妻子讨论第十三交响曲
第十四号:作品135
标题:亡灵之歌
特色:含声乐,描写死
肖斯塔科维奇在自传中描写其晚年时写到,“近几年,我开始觉得语言比音乐更奏效,不幸的是,事实上的确如此。当我把乐谱和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能表达我的意思。”所有肖斯塔科维奇晚年的重要作品都带歌词:《第十三》、《第十四交响曲》和一系列主要的组歌。肖斯塔科维奇的后期作品的基调都离不开绝望和孤寂。1969年写成的《第十四交响曲》是为女高音,男低音,弦乐组和打击乐而作。
全曲由十一首诗歌组成。连接十一首诗的因素是死亡。《第十四交响曲》由于绝望而变得深沉的同时,又由于抗争而放射出光芒。“你能够并且必须反对那种因暴力而导致的死亡”,肖斯塔科维奇如是说。
肖斯塔科维奇在十四交响曲演出后
第十五号:作品141,A大调
特色:绝对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五交响曲》作于1971年,属于作曲家晚期的作品,也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作品中相当大的篇幅运用了“十二音”技术。
本曲是作曲家最后一首完成的交响曲,于1971年夏季在列宾创作,前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本曲室内乐的味道很浓烈,大部分时间都只由少量乐手去演绎。在每个乐章中,动用乐队内所有乐手演奏的部分,往往只有十数个小节。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其中第二及第三乐章为连续演奏。作曲家虽标示本曲的调性为A大调,但要到第四乐章后半部分才出现明显的A大调音色。第一乐章则主要以a小调写性;第二乐章为f小调;第三乐章则为夹杂了十二音列的g小调。另外,本交响曲可以听到肖斯塔科维奇把其他作曲家不同的音乐作品放进其中。
末乐章的结尾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 贯穿瓦格纳《指环》的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 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轻盈、玲珑, 恍若光影闪烁的天国色彩。14件打击乐器在弦乐固定不变且很虚淡的背景上轻敲慢点, 作出了迷人至极的精彩表演.
肖斯塔科维奇排练第十五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在十五交响曲演出后(右为里赫特)
★如果只想听一首,该选哪首?
如果只想要听一首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无疑不能错过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第十五交响曲》!
若要循序渐进听完15首交响曲,
可以参考以下的聆听顺序:
“入门篇”:第五、七号
“进阶篇”:第一、十号
“粉丝篇”:第六、九、十四、十五号
本文来源:杭州大剧院公众号
乐曲介绍及图片汇编来源:网络
田艺苗:十分钟读懂名曲密码
现已开放微信服务号订阅
? 田老师的节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听哦 ?
艺苗听音乐
田艺苗官方微信服务号
言语尽头,音乐响起。
订阅方式:
2 在服务号自定义菜单点击“名曲密码”
3点击任意一期节目或专辑链接,
按指示完成付费
(★特别福利:订阅者将有机会获得田老师赠送的书籍、音乐会和音乐讲座的门票等礼物!)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斯塔科维奇的风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