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fm巅锋会员能买大咖读书会吗?123狂欢节能买大咖读书会吗?为什么我找不到购买的按钮?

9被浏览3846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盲视》:从一本科幻小说里窥探「意识」的终极奥秘|我录制的《大咖读书会》0613期的彩蛋
上周二(6月13日),我第一次亮相喜马拉雅FM重头自制节目《大咖读书会》,为大家介绍了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彼得·沃茨的科幻小说《盲视》(Blindsight)。
节目从这本小说里展开,结合我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心灵哲学方面的阅读经验,窥探「意识」的终极奥秘。
节目后半段重点安利了一个叫「整合信息理论」的哲学假说。这个假说曾经完全摧毁和重建了我的世界观,是我所看到过的关于「意识」最精妙的一种猜想。
(由于是收费节目,未购买节目的朋友只能试听前三分钟,喜马拉雅会员或购买了《大咖读书会》的朋友才可以收听完整版。)
第一次由本人声音演出,声音表现力跟「心理朋克」的各位主播相比差距很大(羞愧~),还需努力提高。
以下,是节目中未提及的「彩蛋」。
彼得·沃茨和他的《盲视》
彼得·沃茨( Peter Watts),加拿大著名科幻小说家,作品好多次入围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纪念奖这些科幻大奖。
这位老兄本来是研究海洋哺乳动物的生物学家,后来转行写科幻小说。
大概是因为科学家出身,彼得·沃茨的作品,包括这本《盲视》在内,在科学技术的细节上丰富又过硬,是最典型的硬科幻。
不过呢,彼得·沃茨的写作风格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其实相当不友好。
彼得·沃茨首先不会在书里费任何笔墨去向读者交代密集的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专业名词,他觉得你自己就应该知道——什么?你居然不知道?自己查去呗。
其次,他也不会费多一句口舌去跟你交代小说里无比复杂的背景设定。
《盲视》的背景设定在21世纪末到22世纪初,差不多一百年后的未来,作者虚构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赛博朋克(Cyberpunk)世界。
不论是技术上还是社会生态上,书中描述的世界跟我们现在的真实世界都差别巨大。如果换成一个正常一点儿的作者,肯定会在适当的地方给予一些背景设定上的解说。
但是,彼得·沃茨偏不。《盲视》里一句这样的解说都没有。彼得·沃茨似乎当自己写的是一本现实主义小说,完全把读者当成生活在他小说世界里的人。
我把彼得·沃茨这种「不友好」姿态,理解为「理工男科幻作家的傲娇之气」。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Sheldon去写科幻小说,那会写出来什么呢?我觉得写出来的大概就是《盲视》这个样子。
你读完前20页的感受,没准跟第一次跟Sheldon照面差不多,你恨不得掐死他。但是,就跟我们最终一定会爱上Sheldon一样,只要你慢慢理解和适应了《盲视》的这份傲娇(比如我),你就会深深爱上它,无法自拔。
科赫和他的《意识与脑》
节目后半部分的「整合信息理论」,主要参考自大神级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 的《意识与脑》(Consciousness: Confessions of a Romantic Reductionist)。
▲Christof Koch
科赫的另一本经典之作《意识探秘》(The Quest for Consciousness: A Neurobiological Approach)在中文世界得到的评价极高。
相比之下,《意识与脑》备受冷落,我就没有看到它在主流媒体上得到过关注,在豆瓣上得到的评分也不高。
这完全就是翻译的错!!!!!
《意识与脑》的中文翻译,让我深深怀疑自己的中文阅读能力,继而深深怀疑自己的智商,最后简直要开始怀疑人生了。还好这本书的后半部,我是对照着英文版读完的。以我这点儿渣渣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居然发现读英文原版更加顺畅。
渣翻译毁好书,这又是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说回这本书。我在节目里,其实只参考了书中介绍「整合信息理论」的那一章。科赫并非该理论的提出者,但他是主流科学家中对这个理论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整合信息理论」的提出者是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Giulio Tononi
以后若有机会,我会专门做节目或写文章介绍朱利奥·托诺尼和他自己写的书。
文|魏知超 编辑|王晓微
节目中提到的那个思想实验,不是书中摘录,而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版权归我^_^
心理朋克 番外
▽戳左下角「 阅读原文」收听我录制的这期《大咖读书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马拉雅读书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