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warframe 刷虚空光体,那么性(心体)到底是不是warframe 刷虚空光体

查看: 1342|回复: 6
极微和虚空就是常法如来藏
在线时间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四大极微”与“极微”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涵和外延,先要理解“四大极微”和“极微”二个说法的意涵及所言(法)的体性,再看他们是常或非常。
如果“四大”是指地水火风,显然,它们并不是极微。当以地水火风说“四大极微”时,意指构成物质的基本构件,即四大种。以现代科学所知,这不过是古时认识物质构成的方便用语。因此,由于这个名言的外延的体性决定了“四大”或“四大极微”不是常法,其所言的法有生住异灭故。
下面第三节列举的经教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就有说四大是生灭法: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在另一层面来说,佛教中的四大,是以地水火风这四种色法的体性来概括描述所有色法的体性,这仍然在说三界诸法,并非常法。
但“极微”和“虚空”则是常法。从佛经的所指来看,极微和虚空同义,因为它们的外延相同,都存在于三界之外,都是能出生诸法的法,非是世间一切被出生的法,故都是三界万法的本源,见下面经教举例,虽有个别经教例外。故佛经中“极微”和“虚空”就是常法如来藏,即是真如或第八识心体,是本有种子(识),是如来、佛性。极微和虚空已经排除了全部七转识,甚至排除了第八识的执藏染熏(识)。
在这些经教中还可以看到,“虚空”等同于别的佛经中的“空”,如心经,金刚经等,因为它们的所言及其体性也相同,也是指三界万法的本源第八识。
语言只是内涵的载体和形式,不同语言名相的意义,要看它们所言的对象即外延,及所言(法)的体性。这应该是读解佛经的关键,这样才不会落入语言文字中,才能依义不依语。这里仅着重于“极微”和“虚空”的法义,“空”的法义包含其中。
实际上,众多佛经都给我们开示了一个简单的观行方法:佛性就在虚空,就在极微。虚空是如来,是佛性,是识,是真实法,真实法遍一切处。这就是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如来、虚空、佛性是一。再以金刚经为印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说,如来就是虚空,就是微尘。也如《成唯識論》所言:「能遍者為真,不遍者為妄」。「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諸不遍者,非真實故」。
虽然也有经教,以虚空指物理上可以容纳物质的空间,这与虚空是佛性并不矛盾。虚空(或空)是出生三界万法的本源,当然同时也是物理上可以容纳物质的空间。但后者是不了义法,只知道后者是凡夫知见。
需要说明一点,说虚空是佛性如来藏,并不是说如来藏不在身体中,而仅仅是观察角度不同。如来藏既在身体中,也是虚空,真如遍一切处故。这即是从内到外,从外到内,若粗若细地观察。
从收集到的经教看,佛经在涉及“虚空”和“极微”时,少数经教的法义似乎有所出入,可能是因为众生根性不同而说法有所不同,个人将它们做了了义,不了义的区分。现将末学收集和论坛上诸位师兄提供的一些经教整理归纳如下。
《楞严经》卷三,佛陀对阿难说: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这段经文是说,把物质分析成极微,再分下去就成为‘邻虚尘’——邻近虚空的微尘。邻虚尘若再分析,‘即实空性’——就成为虚空。最后佛告诉我们:‘当知虚空出生色相’。虚空可生出色相,当知此虚空不是一无所有的‘顽空’,而是能够生起三界诸法的实相真如。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普贤菩萨明确告诉我们,虚空不虚,皆有极微尘数佛。这就是说虚空、极微是佛性所在。这样的说法,普贤行愿品中很多。
《大般涅槃经》卷十三,聖行品聖行品第七之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真實為實諦者,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虛空、佛性,若如是者,如來、虛空及與佛性,無有差別。」
佛告文殊師利:「有苦有諦有實,有集有諦有實,有滅有諦有實,有道有諦有實。善男子!如來非苦非諦是實,虛空非苦非諦是實,佛性非苦非諦是實。文殊師利!所言苦者,為無常相,是可斷相,是為實諦。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是故為實。虛空、佛性亦復如是。】
这段经文是说,如来是实,是常。如来、虚空、佛性是一,故虚空即是如来,即是佛性。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七十八: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真如,不应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这段经中将真如与法界法性、虚空界等等同,说明它们是同一法性,不同安名而已。
《華嚴經》三十九:
「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
这是说,佛性空寂不动,此空寂性,同虚空,就是虚空。
《般若心经》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继而又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开示,物质现象和虚空,虚空和物质现象,是不一不异,现象是万法之相,虚空是万法之性。因此,从胜义谛说明了虚空、色、佛性的同一性。
《清净毗尼方广经》:
天子问言。彼佛说法为何所断。
答言。为不生不灭而演说法。何以故。彼佛刹土不知断不修证。彼诸众生重第一义谛。非重世谛。
天子问言。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第一义谛。
文殊师利言。天子。彼不住生又不住灭。无有处相非无处相。非相非无相。非相非虚空。色相非可相。非不可相。非尽可尽。无尽无有能尽。如是说名第一义谛。
无生无灭法是:无有处相非无处相,非相非无相,非相非虚空。这段也应是虚空与色相同一的胜义开示。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
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
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这段经文很精彩,从胜义谛和俗谛二方面开示了三界万法真相,不能将俗谛与胜义谛混淆。“虚空是色,色是虚空”,也就是心经开示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从胜义谛说明虚空、色、佛性是一。
从俗谛来说,就有相与名的分别,即如来藏与色是不同的法相。此经中说,“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即是说四大种及四大种所生是生灭法,分别各有自己的形相,如观牛有角,故兔无角。他们不是虚空,但有虚空为本因,由虚空所变现。
佛陀进一步告大慧菩萨摩诃萨道,当离虚空与形色的分别,随入虚空、色、佛性是一的胜义谛。
虚空恒住,不生不灭,能生万法,即是如来藏。如来藏指第八识,是较为广义的说法,包括了熏习的执藏。狭义的如来藏,指第八识心体,此即是真如、佛性、涅槃、一真法界等,也即是虚空。
有相当多的读者或祖师大德,以《楞伽经》的「虚空是色,随入色种。」作为虚空非常的依据,包括《俱舍论》。《楞伽经》的整句应该是「虚空是色,随入色种。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其实,这就是“虚空是色,色是虚空”。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这段佛经一脉相承。
《雜阿含經》: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世尊在阿含经中也说世间空是常住不变异,非我、非我所,即是如来藏。世间空就是虚空。
《瑜伽师地论》卷54
【分别建立者,谓由分别觉慧,分析诸色,至极边际建立极微,非由体有,是故极微无生无灭,亦非色聚集极微成。】
【问:何故说极微无生无灭耶? 答:由诸聚色最初生时全分而生,最后灭时,不至极微位,中间尽灭犹如水滴。】
以上开示,“极微”(“微尘”同义)和“虚空”,在经典中指明为真如佛性,故是常法。因为这个开示合乎真相,而且它们占经教的主流,故个人将它们视为了义开示,是对世界究竟的、本质的认识。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法身者。非是行法无有异相。是根本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
《金光明经》: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有障碍。 
心无垢累如净琉璃。清净无碍犹如虚空。
这二则经文,用了比喻的方式,说法身犹如虚空。有的读者便借此反对虚空是常。个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众生根性不同而说的不了义法。从另一个角度,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也可能是护覆密义。
《入楞伽经》:
大慧,诸佛如来应正遍知,若出于世、不出于世,法性常。如是法体常,如是法轨则常。如是以彼法性,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亦不曾闻,亦不曾见。如是法体,非虚空中,毛道凡夫不觉不知。
“如是法体,非虚空中”,这是否定虚空是常的读者目前找到的唯一一则否定说法。与上同理,个人认为这是不了义之说。
《入楞伽经》的这个出入,会不会是翻译所致?这需要更多的研究。萧平实老师的这段话很有参考价值。【以前我们讲的《楞伽经》是四卷本,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有三种译本,第二是菩提流支所译《入楞伽经》,第三是实叉难陀译之《大乘入楞伽经》,三个译本之中最容易了解的是最后的这个译本,也是译得最好的。第一个译本也有可取之处---较接近原文的语意。但其文义(辞)较艰深难解,故《大乘入楞伽经》重新翻译时,唐朝皇帝写了一篇序,序文中言:“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弘;延昌纪年,流支之译多舛。”意谓元嘉年号时,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四卷本《楞伽经》,它的义理没有人能把它弘扬出来,因其文辞太艰深,如果未悟得根本,古文亦未通晓,就没有办法去弘扬。菩提流文所译的译本则有很多道理是译错的,因为他用自己的意思去译,未完全依原典。《大乘入楞伽经》则很清楚地表达佛意。其余二译,有些佛意没有完全译出来,所以我们强调“要三译并存”,因可以互相对照。】(明心与初地 萧平实) 
在线时间93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痴人!平净 ,建立邪见:
极微和虚空就是常法如来藏
如来藏岂是世间法所摄?虚空是地、水、火、风、空、识。中一法而已。汝岂不知?在此故弄玄虚,如猴入闹市。
如《楞严经》中云:【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回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汝你这等痴人,妄建邪见,欲惑初学佛子,不知廉耻耳!
自己去看看网友的帖子,学习一下。再来建立邪见吧。
楞严经 _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详解
在线时间15705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15签到天数: 34 天连续签到: 34 天[LV.5]常住居民I帖子积分精华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限量。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
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
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
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
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在线时间15705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15签到天数: 34 天连续签到: 34 天[LV.5]常住居民I帖子积分精华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大乘起信論》卷下
如來法身究竟寂滅猶如虛空。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則執如來性同於虛空常恒遍有。
為除彼執。明虛空相唯是分別實不可得。有見有對待於諸色。以心分別說名虛空。
色既唯是妄心分別。當知虛空亦無有體。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別。
若離妄心即境界相滅。唯真如心無所不遍。此是如來自性如虛空義。非謂如空是常是有。
在线时间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樓主此邪見學佛人皆應破斥
不實修福德資糧 不自淨身口意 妄想以思維來學佛法 往往錯解佛經
在线时间15705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15签到天数: 34 天连续签到: 34 天[LV.5]常住居民I帖子积分精华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大乘起信論》
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
云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
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者,則無虛空之相。
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在线时间13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入楞伽经》:
诸佛如来应正遍知若出于世、不出于世,法性常如是。法体常如是.法轨则常如是.
以彼法性,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亦不曾闻,亦不曾见。
如是法体,非虚空中,毛道凡夫不觉不知。
这样读试试,好不好。
Powered by问佛教信徒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句话的意思让我无法想象.
问佛教信徒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句话的意思让我无法想象.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这个心,不是我们的思想,而是我们的自性.这个心就是十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具有的佛性如来藏,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十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恒河沙数的精妙国土,无量无边恒河沙数的诸佛净妙国土,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宇宙,无限丰富,绚丽辉煌,精微美幻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天界天堂,等等,还有那微尘中的无边刹海,一毫端之中的十方国土,三世庄严刹,三十宝王刹,大梵天那精微神妙的极其广大的神通力,还有那更加不可思议的十方三世诸大声闻,诸大缘觉,诸大菩萨,还有最为尊贵的妙觉菩萨,无上圆满大菩提的,天人师所拥有的无上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无边大神力,无边大智慧,无边大功德,还有那可战胜击败天帝释,大梵天的超级阿修罗王所拥有的神乎其神的威神力都是从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开发出来的,都是我们的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我觉得这实在是太神奇太神奇了,我这种理解对吗
此句出自"楞严经"中,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是,说明我们这个“心”的伟大.破斥凡夫只认自身为自己,却不知道整个虚空都是自己“妙明真心”中所显现的东西,那么,更何况在虚空中的世界了.这当然是无法想象,因为这不是妄想的境界.有人说,既然这些东西都是我心里的东西,那我的心不就早胀爆了吗,做这种妄想的人,认为这个心是自己的心脏.有的人就认为了,那我的这个能思想的心就是了,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这个能思想的心是第六意识心,这个意识心是有生灭的,不是常住,就算你不思考,什么也不想,心里空空洞洞的,这个也不是真心,因为你一思想,这个境界就没了,也不是常住.有的人就说了,又不让我打妄想,又不是什么也不想,那可怎么办?那不是无路可走了吗?佛法妙就妙在这里,它不直接告诉你,就是要把你逼到绝路上,让你自己去参,禅宗有一句话:离四句,绝百非.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这可难坏了我们这些大凡夫,悟道了的就是大丈夫,我们就是彻彻底底的大凡夫.楼主说的没错,我们的思想当然不是真心,一切万物都是真心所变现的,所说的真心也只是不得已而说.如果楼主真要明心见性,学理必须通,而楞严经是明心见性最好的书了,必须从七处征心,八还辩见开始,深入研究才行,而不是别人说啥,自己就信啥,要有自己智慧的正确的知见.只有知见正确了,学理通了,修行才不会走歪路,若不修行,修法无义,不可能明心见性,也不可能真正体会证悟到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
与《问佛教信徒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句话的意思让我无法想象.》相关的作业问题
世界在虚空中哦虚空在汝(你)心中,就像一片浮云点缀在太清中哦所以哦世界在你心中哦.太清:道家三清境之一,又称太清天、大赤天.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所居.或用来代称太上老君虚空有些麻烦(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无为法之一种.指不碍他,亦不为他所碍;无开避,又能容一切法者,即今人所谓之空间.小乘视其为无为法,故亦称虚空无为
解题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疏通文意,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语段提取问题信息。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如果回复的晚些,请见谅。祝你:心情愉快,学习进步!解题过程: 1、突出了父亲的用心良苦。他怕儿子接受不了父亲头发会掉光的事实,怕儿子受到打击。 2、为下文“父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做铺垫。
1.介词2.动词3.副词
自信和淡定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the children are going into classgo into 是进入某种状态,就是说孩子们开始上课了the children are coming out of classcome out of 有趋于完成的意思,就是说孩子们要上完课了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If I do well in my position,can I continue working here after two years?
这话解释起来比较麻烦简单来说红酒是葡萄酒是一种,正确红酒是葡萄酒,不完整第二句话从语文上来说仅仅是不完整,不是错误但是你朋友扯到逻辑和数学上了这就好比说汉语“沙发”一词从英语上来看,读音不准一样 再问: 我是这样理解的,红酒是葡萄酒,这个应该是真理,既然是真理,就不存在说在这个学科就成立,在别的学科就不成立的吧这就好比
你记着我说的话,三十年以后,大家就会知道我说的是正确的!
对原子分裂为物理反映
看什么语气说出来的如果是一个本身调皮的女生,那么完全就玩笑话,如果是一个性格中性或者腼腆一点的说的,那么应该比较重视她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你懂的 再问: 永远也说不清了... 只有自己知道... 当全世界都在怀疑你,不相信你的时候...;连着当"枕边"的朋友,对你使城府的时候... 再答: 其实吧,她喜不喜欢你,可能我们
我也觉得不对啊 改变是不对的 应该是【知道】或【明确】那个还行吧
氢原子辐射一个光子后,应该向内跃迁,半径变小,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半径小,库仑力变大,所以加速度变大,所以这句话不对,前错后对,
很少见吧~一定要的话应该可以说成 At the end of end
pure forever或者sacred forever也可以反过来forever pure, forever sacred
鄙人自知白发甚多,乃诸多悲伤于心之故! 再问: 我想把“为何”加进去,要怎么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这句话的原因是形容过去女子(大部分)尖酸刻薄,喜欢骂街,没有宽阔的胸怀,不如读书人见识多广(当然拉,不是有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说法吗?所以很少有女人读书,自然没有读书人的大道理,只懂得斤斤计较)你不知道有“最毒妇人心”的说法吗?他的意思是说女人不懂得忍让,不宽厚,有点泼妇的成分在里面.而且还有“好男不
Nice food was set ready for them to eat这句话里的ready是形容词 作主补这句话在语法上的结构是被动语态主动语态的句型 是set sth ready 其中ready是宾补其被动语态是sth be set ready其中ready是主补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的话,我认为应该就有十二亿五、六千万佛教信徒.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 &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这首《五岁咏花》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陈知玄的代表作品之一。& & 宋朝有僧人问惟简禅师,佛与众生,是一是二?禅师回答: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僧人又问:到底是一是二?禅师回答:唯余一朵在,明日恐随风。& & 蔡元培的恩师是王颂蔚,王颂蔚故居是位于在十全街737号的 “怀厚堂”,怀厚堂东侧是王家的“慎思堂”。通过“怀厚”和“慎思”,近代王家一门出了六个院士,王守觉、王守武、陆学善、何泽慧、钱三强、葛庭燧。王守觉、王守武的父亲是王季同,何泽慧的母亲是王季山,何泽慧的父亲是何亚农。王颂蔚的夫人是王谢长达,苏州第十中学校的前身,“振华女校”的创始人,当年一批社会贤达如章炳麟、蔡元培、李根源、竺可桢等曾出任校董。& & 王颂蔚是明朝正德初大学士王鏊的第十三世孙,王鏊是唐伯虎的老师,王阳明赞其为“完人”,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在当时非常有名,明朝的大太监刘瑾被称为当时的世界首富,正德元年(1506年)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当时明武宗好逸乐,不问政事,太监刘瑾专权,吏治大坏,王鏊与吏部尚书韩文等人要求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失败未成。王鏊的祖先是三槐王氏。& & 王守觉、王守武院士的父亲是王季同,王季同的女儿王明贞是清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王淑贞是中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20岁时考取清华大学中美庚款奖学金赴美留学,上海“红房子”医院的院长。“贞”字出于易经。& & 《易经》的乾卦:元,亨,利,。元亨利是干,干能生出种种妙用,王鏊、王颂蔚、王季同、王季山等等是花,是干的妙用。花开有期,花落为泥。& & 《金刚经》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有相,都是法界的妙用。& & 梦参老和尚说:“当我们要明白我们这个心了,那可大得不得了,所以《华严经》上说: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那是我们心的本体,跟太空一样的,遍满法界的,这个都显心的。这一段经文,是我们这个《金刚经》的重要重点,因为须菩提问佛“云何住心”。这心怎么住?云何降伏其心?就说我这个心不住,我降伏不了我的心。这就是佛给他说的,都是住心降心的方法。”降伏其心才能入法界。& & 很多很多研究《易经》的人,把精神头都集中到吉凶悔吝上了,把元,亨,利,丢了。& & 李昌钰博士,美国著名的司法鉴定权威,他的母亲也叫王淑贞,她是一位普通的华裔,李昌钰的母亲得到两任总统(克林顿,布什)的赞誉,称她为“伟大的母亲”,李昌钰的母亲也是以元亨利为干。& & 1949年1月,由大陆上海驶往台湾基隆的中联轮船公司客轮“太平轮”因超载、夜间航行未开航行灯而被撞沉,导致船上近千名绅士、名流罹难。与其相撞的是荣毅仁哥哥荣鸿元的货船建元轮。太平轮事件曾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有众多的名门望族在太平轮事件中丧生,其中就有李昌钰的父亲。& & 事故发生后,王淑贞不死心,宁可倾家荡产,她雇用飞机到失事海域寻找,可最终未果,“太平轮”事件后,人财两空,李家开始衰落,曾经的大家闺秀靠帮别人做家务、教孩子,把十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博士。& &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博士是花,“贞”是干。& & 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从小信仰佛教,在嫁去李家后,一次偶然机会得到法师赐号“岸佛”,加之冠以夫家姓氏,后人便称她为“李王岸佛”。王守觉、王守武的父亲王季同对数学、对佛教经典研究非常深,曾写下了《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 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 一、任何不小于4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质数之和(如:4=2+2);& & 二、任何不小于7的奇数,都可以是三个质数之和(如:7=2+2+3)。& &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史上的明珠,但哥德巴赫猜想解释不了王鏊、王淑贞现象,哥德巴赫猜想征服不了克林顿和布什。数学已经经历过三次危机,很多悖论解释不了,很多灾难源于对数学的错误使用。& & 《金刚经》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 元亨利贞,能进入无极的世界,“哥德巴赫猜想”进入不了无量世界。& & 1926年,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接受Collier杂志的采访时,透露了对未来通讯生活的畅想:“当无线技术覆盖全球之时,整个世界都会聚合成一个大脑,而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会转换成真正的一个整体。不管相隔多远,我们都能够和人们进行即时通讯。” 1983年,世界上第一台移动电话摩托罗拉DynaTAC问世,现在无线通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 特斯拉说369是宇宙的秘密,易经中六、九用的太多了,这可能不是巧合,可惜很多中国人把易经只是用来算卦。当然光靠369进入不了无极。& & 《华严经》说:“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6楼三六九,三,阴阳太极是也。]有这个三,六九也不存在。用易者常常把这个事物的根本三给忽视了。用现代科学说,这个三,就是事物之质;虚、实两质加上中心核心质,是为三。支持[0]反对[0]
5楼//金刚经》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有相,都是法界的妙用。//
一切皆如来法的妙用。如来者,宇宙质场存在模式是也。是相皆虚空,如来不虚空。分身万万物,本身永恒在。支持[0]反对[0]
4楼法界遍宇宙,究竟现如来
一切皆是相,如来不虚空。支持[1]反对[0]
3楼人心都是肉长的,“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支持[0]反对[0]
2楼攀缘不是定见~下山去了~~支持[0]反对[0]
1楼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昨天的花、今天的花、明天的花。俱为一体。亦是缘定。支持[1]反对[0]
评分与评论
&&评论员用户名
&& 发贴后,本网站会记录您的IP地址。请注意,根据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您的发帖内容、发帖时间以及您发帖时的IP地址的记录保留至少60天,并且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这类信息提供给有
在吉林省长春市工作,佛历2554年(2010年)五月十六有幸参加了梦参老法师主持的三皈仪式。深感佛恩,誓报佛恩。
联系我们:QQ 邮箱: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虚空光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