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下蛊的真实事件真的会武术,会用毒吗

当前位置: &&&&&&&&&&&&
  湘西苗族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 “健体延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
  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其开展之经常及广泛,实为罕见。
  武术,苗语为“勾动”。它和“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属同音异义。谁的武艺好,则称谁为“汝勾动”。
  拳术是苗族武术的基础,苗拳属南拳范畴。演练过程中节凑偏慢,讲究一招一势,架势清楚,动作朴实无华,位置路线清楚,手法上,上肢运动较多,着重手臂挥舞,劈确挑拨,推插勾拦,格挂靠挤,心气催力,劲力实出;身法上,沉肩重肘,含胸拨背,弓步、跪步、歇步、虎步、丁步,少有大跳步,讲究下肢稳固,不管上肢如何运动,下肢要稳如盘石,切忌轻浮。这样才能保持重心,体势平衡,快而不乱,猛而不浮,腿法上,苗拳没有后挑腿、穿心腿、旋风腿,只有扫堂腿、踢腿、铲腿、顶膝,总的要求是“腿不过膝”。在套路结构上,一个套路一去一返的一合中动作是相同的,在一合拳中,左右势的动作是相同的,这对训练左手大有好处,在技击上有很大的价值。每个套路合与合之间用一个相同的动作来衔接。
  练习苗拳一有要领歌,二有拳谱。
  要领歌主要是告诉人们练习时要注意的问题,如练拳诀:“眼是侦探,心是指挥,身手脚步紧相随”,“头劲顶破天,出手对乳端;两肩须下坠,腰凝砥柱般;高低须有度,里肘回指间。磕膝须里靠,里剑向外翻。口呼鼻吸气,气下起丹田”。又如练对打诀:“手肘如闪电,返步身要偏,膝起闪两边,伸缩赛猿猴。则进身要偏,两眼望下边”;“打头起势随脚走,走时速起站中央,脚踏中门抢四位,两肘齐发人难当”;“策手策手,选择数手,若不择手,莫乱动手”。再如防械诀:“刀避刃,棍避锋,叉避三尖,鎲避弓”。
  练拳时有拳谱,边唱边打,如金牛村石氏小四门的拳谱如下:“金刚捣碓,左右格掌,冲拳拉弓,美女梳头,鸳鸯腿,鹭鸶伸腿上步双冲拳,左旋身左右格掌冲拳拉弓,左右砍手,美女梳头,双震脚,蹲势上步双冲拳,左旋身虚步左右虎口,张飞脱靴,挖米锤地,童子拜观音,左旋身左右掏阴锤,金猫捕鼠”。
  在湘西境内流传一种蚩钳手,苗语称“拳谱果”。它源于金牛村石氏家族,拳术部分,动作原始,架势凶猛。拳中有四种手形:
  一曰“把枷椎”,译成汉语叫“螯钳手”。这种手形象螃蟹的前螯。其手形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上,拇指向下,第二、三指关节勾。此手若练得法,凡是抓住脉膊主要部位,最易伤人。用法的品诀是:“螯钳钳手钳半边,寸关尺上是险关。抓人抖手皮肉破,脉伤血阻身热寒”。
  二曰“果摩斗”,译成治语叫“勾镰手”。因手形似镰刀而得名。先伸掌,四指燕拢伸直,后并排向掌内折曲,与掌心成1200,拇指用力直压在食指二、三指骨折曲处。用法的口诀是:“拳掌来攻胸,勾镰绞腕中。侧身手勾住,掌背去擦珠”。
  三曰:“果国转摆”,译成汉语叫“猪蹄锤”。它由勾镰手变形而成,即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全卷曲成拳形,指用力直压在食指二、三指骨弯曲处,指尖稍翘,与食指齐平,凸出于下三指骨外。
  四曰“果国间老”译成汉语叫“钉子锤”。拳形为四指并拢向掌心卷曲,再将拇指紧抵紧抵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三节骨上,凸于无名指和小指外。无名指和小指指尖紧顶拳心。
  上面两种手法,主要是对付对方气功训练有素,用平拳无法击垮对方的气防。所以须马上见机行事,速将手拳变猪蹄捶泄功夫,神萎力消,以达到胜对方的目的。其用法口诀是:“彼方气功练有根,手拳无法伤其身。须用猪蹄钉子锤,按穴打点最得力,疾痛气必泄,动垮力必虚”。
  除蚩尤拳以外,花垣地区还流传一种以裁缝的剪刀和铁尺为武器的剪尺拳。
  剪尺拳的基本动作是右手拿剪刀,可格、架、挟、剪、点、戳等;左手拿铁尺可劈、挑、捅等,拳谱如下:
  一、立尺开剪,燕子穿梁,剪架泰山,黑鸦咬腕;赤地斩蛇,尺量华山,春燕截柳,神尺降妖。
  二、旋风卷浪,电闪雷劈,剪绞妲妃,韦佛挥杵,尺打孽,神杵砸地,蚩尤借兵,夸父追日,哪咤风云,风火轮动;二龙绞柱,银针探海;金鸡啄珠,日月共明。
  三、猴儿跳涧,抛翻天印,脚踢华山,青龙出洞,双儿夺乳,杵撞钟鸣。
  苗族武术的稀有器械
  在苗族武术器械中,除通用的枪、刀、棍等所谓十八般兵器外,还有一些独特稀有的器械。
  钩 钩 刀
  钩钩刀苗族称为“果腾高”,意为有钩的刀。它是一种武合一的器具。刀长有2.5尺左右,有钩有柄,柄长8尺。一般由重如铁质的青钢木制成。这种刀往往磨得雪亮雪亮的,找在肩上寒气逼人。
  平时这种刀可以用来砍小条竹木,一刀能砍一片,坎上坎下举手即达,特别是砍刺不伤手。解放前苗族群众出门走路,习惯带钩钩刀作防身武器,若遇上豺狼虎豹可以用之与猛兽搏击,遇上歹人亦用之格斗,钩钩刀可劈可砍,可钩可撩,可架可挡,可敲可戳十分方便。
  竹 条 镖
  竹条镖苗语称为“射乐”。是乾嘉年间苗民起义领袖们所创。这种竹镖是将长一丈七八尺的山中老毛竹,划成比筷子细的蔑条,然后用十二或十六根蔑条子涂上土漆,扎成一把,另用麻绳缠绕,再涂上一层土漆,即成竹条镖杆,装上矛头,便成“竹条镖”了。
  竹条镖具有诸多特点,清人严如煜著文载云:“林中所产老毛竹,节密而坚,柔而劲。贼匪(对苗民诬蔑之词)砍伐作矛杆,长一丈七八尺。拒抗时,千矛攒刺,短刀砍拨,软不受刃”。可见竹条镖坚而柔韧,刀剑不易砍断。它虽长一丈七八尺,不用时,可以卷曲成圈。临用时,一放则弹蹦伸直,可双手绞花远刺,苗语叫“几哪射”(绞杆子之意);也可单手施花镖刺,苗族人叫“姑村”(镖刺之意)。严氏又云:“前矛,后予已到。贼势不支,则拔予头弃杆,窜到他处又砍竹作杆。”连续放飞镖,如连箭一样,闻风即到,极其难防,厉害无比。并且苗区是山皆竹,到处可制出竹镖。严氏的记载证明乾嘉苗民起义所用的竹条镖已用于实践,清兵吃尽了它的苦头。
  连 枷 刀
  连枷刀是一种形似连枷的兵器。木柄5尺左右,连枷刀为双刃梭标形,可以转动。使用时,手腕借势用少许旋力,刀即迅速旋转砍出,就是对方挡住了矛头,也易被旋收砍着手、臂、胸、肩等,在乾嘉苗民起义中清兵尝过这种兵器的厉害。使用的基本动作着:青蛇卷草等。连枷打顶,旋刀洗脸,连枷挑腹,旋刀洗裆,使人防不胜防。舞此兵器的口诀是:左右舞花不换把,雪花盖顶任意要。劈挑不换力要猛,刺崩横扫不忌他。
  九 子 鞭
  九子鞭是一种软兵器,流传于麻粟场镇一带,它综合了单双流星和绳鞭的特点,在乾嘉起义时苗族群众已用于实践。
  九子鞭是由鞭头、鞭尾及九条两尺长的钢链套上竹筒组成。使用时右手拿活动竹筒,左手拿鞭尾,绕8字形晃动,作缠、绕、扫、抖、盘、摽、撩等,利用右手腕部的旋抖力,借助身体各部关节配合,缠绕盘撒,九子即象雷蜂样飞舞起来:“九子飞走,一打九点,敌难防守。”从技击角度来看,绕倒8字,就包含了进退、攻防、封逼。作为进和退,它死死封锁自己的正面,只要敌人从正面进攻,就可以打击敌之头顶、面门、胸部和手,也可用此势逼对方采取变势,视对方在变中乘隙而击。鞭诀是:“盘绕变直线,鞭头点胸面,旋手劈华山,黄龙把腰缠。”主要招势有:古树盘根、龙风卷尘、蟒 缠腰、仙索套颈、仙女散花、象鼻拔树、九星罩顶等。
  “马招欧”
  “巴招欧”是一种轻便的软器械。苗语为一种毒蛇的名称。它是用八股或十二股小麻绳打成的一米长的麻缆,串上拇指长的大小铁管即成一条蛇形软器。平时把它别在裤腰上,用时从裤腰上取下,缆环套在右手小指上,手掌拿缆由虎口外出,舞时有绞、劈、点、扫等。
  武术之乡—金牛
  麻粟场镇金牛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小山寨,三面环山,绿树掩映。寨前是一片水汪汪的田坝子。160多户,800多人。寨子背后有一巨石如牛,所以雅称为金年。
  嘉庆年间,金牛村的武术大师石宗四,带领苗民起义,反抗清廷。清廷派总兵傅鼐前来平苗,到了金牛后,就问地理先生,金龙的龙脉怎样,地理先生作诗一首曰:“金牛金牛象头牛,不出皇帝出封候,山环水绕金牛出,青龙白虎拜前头”。傅鼐听了十分气愤,下令用铁钉把金牛钉死,并在金牛上方修一塘,下方修一坝,破坏此地龙脉。现金牛6、7组称为“下坝”。
  尽管封建统治者对金牛实行种种限制,但村民们的习武之俗代代相传,武术精英层出无穷。
  乾嘉苗民起义将领石宗四十八般武艺样样皆会,尤精通枪术和骑射。他使枪耍棍水泼不进,疾骑中回头能刺灭香头上的火。有一次石宗四为出兵与清兵打仗,在“‘早了桂”这个地方杀牛祭战神蚩尤。当巫师正念咒语作法时,一只暮鹰突然俯冲下来要抓祭神用 肠肝肚肺。石宗四见状,拉弓搭箭,只听弓弦一响,暮鹰落地。众人捡来一看, 箭由前胸穿透背后,大家赞赏不已。
  嘉庆十年春,石宗四被傅鼐杀害,但其尚武精神却传给了下一代。
  道光中叶,金牛四领虎豹猖獗,不仅咬食牲畜,还伤害人命,远近苗民惊恐不安。武术教练石文魁之子石正兴在其拳师李师傅的带领下,到车子坡的悬崖上去找豹子。李师傅一特制的枪棍在前,正兴兄弟携刀相随,他们攀藤扶葛而上。“呼”豹子一个“天扑罩”下来,李师傅枪响棍挥,一个“向后倒旗”,用棍子的一头把豹子从头顶打落到后面,石正兴不用刀,用右手抓住豹子的前爪,一个“张飞脱靴”,把豹子打落悬崖下,恰巧正从石正元砂上翻落下来。石正元胆大心细,眼疾手快,一个“霸王举鼎”把豹子的背皮抓住,举在空中,豹子上不巴天,下不着地,张开血盆大口,四只脚对空乱抓。石正兴从崖上看得准确,对准豹子口抛下三钩飞镖把豹子钩住,豹子动弹不得,任其牵动,直到被钉死。
  1863年(同治二年)秋,石达开部将李复猷率太平军3万多人,自蜀回楚,路至永绥直隶厅(今花垣县)鸭堡寨,纪律严密,秋毫无犯,四周苗人纷纷自动供给粮响,石正兴带领金牛及邻近苗寨头人30人,前往鸭堡寨会李复猷,李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便问石正兴能斗多少人,石正兴爽朗地说:“3.0人”。同时挥拳合击。石正兴等诸军靠近,股一收,两脚成丁字下蹲,变“寒鸡抢蛋”势,突然腰一挺,来一个“大鹏展翅”,两掌左右排开,疾飞如车轮,接着一个“旱地拔葱”,跃出圈外,诸军返身以半月形阵势围击。石正兴用封手兼内外跳步,诸军无法靠近其身。双方正酣成,李复猷下令“住手”!拱手对石正兴说:“壮哉!苗之勇士也!”
  石文魁之女石娘夸,也是一女中豪杰,善使锏、尺。同治年间,董马库乡卧大召村的龙春友、龙春德两兄弟,借舞狮为名,前来金牛与石娘夸比武。在父兄的同意下,娘夸欣然应允。在比武中石娘夸左闪石避,卧大召村龙氏兄弟失手自打成伤,使金牛村又增加了一个笑料。
  石娘夸后来出嫁到张刀寨,有一次独自回娘家,行至猴儿山(今叫莲台山)不乐坳口,忽遇八贼拦路,嘻皮笔脸地说:“得勾(苗语为弟妹)!坐一下,我们吸一袋烟吧!”娘夸一听,知道贼人想把她的银饰留下。她不慌不忙地把银项圈、手圈、胸前挂的潘突潘仙(银饰)全取下放入背笼里,而后把北笼放在自己当前面的地上,同时双手迅速地从背笼的皮套里抽出一对乌黑的铁尺,讥讽地说:“阿那(苗语为大哥)!烟在背笼里,要你们就自己取。”有两个不知好歹的贼徒,挥舞钩钩刀一和梭镖劈过来,娘夸双尺一抖,一个个地躺滚过去,只听“吱卡”一声,两贼手上的刀和梭镖向左右飞出去丈多远。二贼手背流血,哀求而退。娘夸站回原地说:“这烟不过瘾,你们谁再来!”众贼惊恐,不敢答应,也不敢上前。“你们实在不要,我只得走了。”娘夸嗤之一笑,扬长而去。
  金牛村喜爱武术蔚然成风。1941年(民国三十年)永绥县举行武术比赛,村民张才用石宗四流传下来的七星回马枪术,夺得这次寨武的冠军。现退休老教师石仕贞,懂得祖传秘诀,善打苗拳,曾参加全国和省州武术表演,现是州县武协会会员。其撰写的《蚩尤拳》和《竹条镖》分别在《中华武术》杂志1985年第11期和1987年第3期发表。现全村男女青年中善武者60人左右,一到农闲,武术的爱好者便立堂开练,切磋技艺,一片龙腾虎跃。
  舞狮是苗族地区最盛行,苗族群众最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若逢正月玩年、“四月八”、“赶秋”、“上刀梯”、“椎牛”等,各寨的后生们要舞狮子来参加。随着简洁明快的锣鼓点子,一只只纹彩斑澜、威风凛凛,怒目相视的狮子或闪或扑,或趴或跃,忽面扬蹄嘶鸣,忽而龀牙裂嘴,从四面八方赶到“出闹势”(苗语称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叫出门热)的地方。
  苗族的舞狮活动流传很久,相传苗家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狩猎是他们十分重要的生产活动。有一次,一位老猎户带领青年猎手上山打猎,在密林中遇上一群猛虎凶猛地向猎手们扑来,箭射完了,火药打光了,只有用短刀或徒手同猛虎相拼。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突然从林中跳出一对狮子,几个纵跳翻扑,鸣声如雷。猛虎有的被咬死了,有的带伤逃走了,雄狮救下了苗家猎人,不送了张狮皮,嘱今后遇到猛虎和妖魔,披着狮皮,学着他们腾跳、怒吼,自会消灾免难。从此苗家人视狮子为神物。平时逢喜庆节日,那些体强力壮的青年人,穿上自制的狮子皮,学着狮子的翻腾跳跃,嘶鸣怒吼,串乡走寨,表示驱妖除怪,祝贺节日幸福,苗家安乐。
  现在舞的狮子是苗民自己扎的,狮子头用石灰纸浆压模,并用彩笔画上鼻子眼睛,下嘴唇可以上下活动,狮身的皮毛,则是用苗家自织的各色花布和染色的苎麻编织而成。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一人要“宝”,还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队伍配合,在前面的是十对、八对甚至二、三十对的苗族短打“武装”。他们手持棍、刀、棒、枪等各种器械,在前头开路,边走边表演苗族武功的各种招势,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威武庄严。跟着的就是耍“宝”武士,他们舒展优美的动作举“宝”引狮出山。跟着狮子后面的是戴着面具,手持大蒲扇的“罗汉”,不时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十分惹人喜爱。最后是锣、鼓、钹、唢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那明快悠悠的交响乐,绕山转水可传数里。在花垣苗家,不管大人或小孩,只要一听到熟悉的乐曲,便知道:“狮子来了。”这是和汉族以及其他地方苗族所不同的地方。
  舞狮的套路,因场地各不同而异。一般有“雄狮出林”、“狮子滚球”、“狮子拜天地”“狮子拜门神”、“狮子拜五方龙”、“狮子卧龙庭”、“狮子退堂”等。步伐有:前进三后退三、旋转式、跳跃式等。舞狮最讲究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这样舞的狮子才会栩栩如生。
  舞狮最精彩的是狮子比武和狮子翻桌两项。这两个项目一般在中心会场进行。主队有意摆下比武擂台,邀请客队表演献艺,让观众欣赏。有时也邀请别寨狮子进寨做客,但又不能明请,要通过十分有趣的“抢狮子”的程序来实现。
  “抢狮子”要在公开的场合,趁客队不备而进行,抢得狮头、狮身或锣鼓家什都可以。有经验的主队,往往采取传递式的方法,抢得以后马上下传。“抢狮子”动作十分猛烈,你位我抢,爬岩跳坎,胜过国外的橄榄球运动。苗家人那种纯正浓烈的友谊,竟寓于这种“不友好”的“打斗”之中。
  邀请成功后,客队和主队就进行“比武”,主人设有好几道关卡,如钻火圈、过壕沟、跳桌子等等。
  “跳桌子”(苗语为“标几摆”),是一荐比技巧比胆量的活动,有“标中”、“沿角”、“沿中”同种。标中,就是在坪场上摆上三张甚至五张大饭桌,跳时,象跳马运动一样,助跑起跳后,双手按一下桌面,一跃而过,手不能在桌面上移动。还有一种是手可以移动的,这个跳法,双脚腾空以后全身几乎处于倒立状,随着身体重量的冲击,手迅速交叉前移,这种跳法有的能手可跳过七张大饭桌。
  还有一种跳法是沿角沿中。沿角就是两手按住大饭桌的一角,利用手的支撑力,纵身一跳,切角而落。沿中是双手按住桌沿的中点,跳起后要切过1800的桌沿,这比沿角难度要大一些。沿角沿中一般从右向左跳,熟练者也可以反跳,即由左向右跳。
  跳桌子有一定的风险,偶尔脚不协调也会擦伤,但苗家后生,却毫不在乎,用口水往伤处一抹,再去跳那些更高更难的动作。
  在跳桌中凡主队跳过的,客队都能跳过了,则客队为胜,就可以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随着要“宝”人,大摇大摆地从桌面上舞过去,如果客队艺差一着,则要从桌子底下踢踢跄跄地爬过去,这样的“甘败下风”往往会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
  “狮子爬桌”是主队为客队摆下最后的一个擂台,是苗族舞狮活动的高潮。当客队闯关破阵后,主队用二十几张大饭桌,最多的有三十七张叠成一座“桌山”,下面一层是六张或八张,宝塔式地向上叠起,最上面一张四脚朝天,高度在十五米以上,客狮子在耍“宝”人的逗引下,从最下面的桌底钻过去,又从桌面上爬过来,这样呈S形向上爬,随着锣鼓边爬边舞,追随狮子爬桌的“罗汉”、“悟空”时时出丑,令人捧腹。
  耍“宝”武士和雄狮爬到桌山最高点,武士做到立、滚翻表演后,一个跟斗,从十五米多高的桌子上翻落而下稳稳地站在地面上。爬到了桌子顶端的狮子,便要踩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只脚上,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倾、站立、观日、抖毛、抓痒、跳跃、朝拜等动作,险象繁生,扣人心弦,引得成千上万观众的惊呼。最后狮子从桌上轻盈跃下,落地后连打两滚,一跃站立乎地,舞狮后生揭开“狮皮”,举手向观众致意,他们那健美的身材和高超的技艺迎来了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舞狮告一个段落后,主人要烯放鞭炮, 迎接客人就餐,要拿出香醇的“包谷烧”,白白的糯米粑,可口的酸肉酸鱼热情招待。
  舞狮除参加一些大的活动以外,苗家不有舞狮拜年的习俗。拜年的狮子来了,主人家要烧鞭炮,准备好红布条和礼品,一般有烟和糕点。狮子进屋后,要向主人讲吉利的庆贺祝辞,然后表演节目。表演完后,狮子要凭本事去取主人的礼品,这些礼品一般挂得较高,有的挂在楼枕上,有的挂在院子里的树上。但再高也难不倒这些苗家后生,一般搭人梯即可,实在太高,他们就解下头帕或裹脚。把耍武术用的棍捆成十字,根据所需高度往上接棍,这样人扶十字棍,再搭上人梯,狮子就从人的肩上爬上去。系在六、七米高的礼品,他们是唾手可得的。
  &舞 龙
  “舞龙”,苗族人称为“舞戒”。相传苗族始祖“普戒”是龙人,故苗人自认为是龙的传人。现今花垣苗族崇龙、敬龙仍是一个普遍的思想观念,所以视龙为吉祥、富贵的神物。每逢喜庆,往往选择龙日龙时,修房建墓必须选龙脉龙地,屋梁桥柱,无不雕龙画凤。舞龙也是花垣苗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舞龙”一般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有时大的节庆也举行“舞龙”活动。龙头是用竹蔑扎成,糊上各色彩纸,画好龙眼,做好龙须。龙身是细蔑扎在的圆筒形,再用苗家的机织连成长长的龙身,在布上画上龙鳞。苗家的龙分黄、白、花三色,以三三九节起底,三九二十七节为最长。
  苗族舞龙要组织四五十人,先要有三、四对彩灯开路,继而是扎制的鱼虾、蚌、蝴等,象征着巨龙出宫,鱼类相伴,耍龙领头人手续一颗大红球开道,在锣鼓号角声中,巨龙摇头摆尾,穿山过林,走乡串寨,所到之处,鞭炮齐鸣。
  “舞龙”是一项运动量较大的运动。体力较弱的人还真难以担负起舞龙的重任。龙头一摆动,龙身的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要按照“龙出洞”、“龙观景”、“龙转身”、“龙抱柱”、“龙抢宝”、“龙戏水”、“龙归海”等套路,变换队形,你追我赶,时而仰身侧翻,时而旋转起跳。舞完一场龙,苗家后生们往往一个个都大汗淋漓。
  “舞龙”舞到正月十三到十五,就要“烧龙”。这一天成百上千的观众事先准备好了花炮和土制火药,将火药放进三四尺长的竹筒里,待龙绕场起舞时,就开始点燃引线,火药花和鞭炮花直对龙身喷去。而“要龙”的勇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体魄、技艺和勇敢精神,有的脱下外衣,光着膀子,面对燃烧着的花炮和火药,随着龙头摆动按照套足翻腾跳跃,来往穿插。这时,“耍龙”人也要点燃预先备好放在龙头、龙尾的火炮筒,龙在翻舞中喷出朵朵烟花,时上时下,时弯时卷,整个场上一遍零海火花。“耍龙”的青年门,随着龙身的滚动,发出阵阵的吆喝声,此起彼应。在场内场外一片欢笑声中,苗家热热闹闹地“送龙归海”,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耍年龙”活动。
  苗族的气功,要数两河乡桐木村的气功队最为有名。
  这个武术队诞生于倒牛寨,此地在一千二百多米的摩天岭半山腰上,地势十分队要,居住在这里的三、四十户人家皆姓麻。
  本寨气功大师麻胜珍练就祖传的气功绝技,其弟子要数麻兴思练功最为认真,功夫过硬,他曾带气功队到湘川黔边境表演,也曾随县里的绝技团到省城、深圳等地演出,受到好评。
  他们表演的节目有以下几项:
  “击顶碎石”:就是用四块崭新的青砖牢牢地抵住表演者的下巴,另四块火砖也死死地压在他的头顶,一个虎背熊腰的小伙子,双手抡起八磅大锤,瞪着圆眼摒住气,香准砖块,“哼”地 声猛击下去,刹时间,上下两叠砖纷纷断落于地,表演者的天灵盖和下巴丝毫无伤。
  “赤卧钢钉”:在两块大木板上钉满密密麻麻尖锐的铁钉,表演者赤身仰卧于其中一块之上,用另一块压在上面,四个彪形大汉扛来 块二三百斤的大块石放在上层木板之上,一个大汉抡起大锤,反复地朝石块打击,直到大石块破裂落地为止,而夹在铁钉中间的表演者却坦然自若。
  “掌削顽石”:表演者拿起一块敲起为铿锵有声,而且有碗口粗细的青条石,左手紧紧夹住,其右掌“气功”发动后,“嗨”的一声,刹那间,石块便刀削斧砍般地齐刷刷地砍掉了。
  “独指通砖”:表演者把一块乌黑发亮的青砖,手放于地,将气功运到手指上,对着青砖猛钻过去。一缕青烟过后,砖块便亮出一个通天的大窟窿,就是用钢钻钻木头也绝对没有这样快。
  “气断钢丝”:选两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子,手牵着筷子般大小的钢丝,密密麻麻地将表演者全身紧紧地缠绕,表演者运足气,发功于全身,只听见“嗯”的一声,钢丝便节节断落于地。
  “轻身若无”:表演者要有很好的轻功。把一张薄纸将两头固定在木架上,运足气后,100多斤的苗家汉子双脚站在纸上,纸张丝毫无损。又在桌子的四角摆上四个鸡蛋,或四块白嫩白嫩的豆腐,表演者在鸡蛋或豆腐上来回走动,如同闲庭信步。
  除以上节目外,还有“汽车过身”、“肚皮切菜”、“肚皮砍柴”、 “缨枪刺喉”、“赤卧钢叉”等。
  苗族的绝技是一种古朴、惊险奇特的表演。它不同于气功,更不属于魔术,是一种神奇之术。
  这种绝技的表演者往往是巫师,一般是在祭祀活动中表演。这些技艺是他们一代一代从师父那里学来的。苗族群众流传他们曾看到或听到父辈讲过巫师能表演下列绝技项目:“板凳打架”、“丝帕挑水”、“少妇赶柴”、“唤蛇聚会”、“桌子跳舞”、“空中定蛋”、“背笼背水”、驱傩(傩公傩母)游行、“竹杆晒鸡蛋”、“竹杆背磨盘”、“隔山止血”、“隔河治病”、“茅屋顶上烧火草不燃”、“穿鞋过河”、“空手抓盘(碗)”、“放屁一天不止”、“哭笑由他指挥”、“驱蚁如赶羊群”、“上刀山下火海”、“红犁信步”、“吞铁钉”、“吞竹签”、“吃瓷碗”、“摸油锅”、“咬铧口”、“拉细钢丝”等。
  以上这些项目大部分已经失传了,只剩下“咬铧口”、“上刀梯”、“吃瓷碗”等。
  “口吃瓷碗”:表演时,桌上放一双竹筷、一个空碗、一碗水。绝技大师上台后,要掐手诀,念口诀,化神水,并有筷子击碗,碗铮铮有声。这是向观众示意,此乃真碗。交待完毕,表演者就象嚼炒香豆似的把那个碗津津有味地嚼碎吞完。据表演者传,他人瓣师父说,这一绝技是苗族的祖先蚩尤所传。
  “吞竹签”:先把筷子斜切成两头尖、两寸长的竹签,三、六、九节不等(不能成双数),切好后,任人舀来一碗凉水,俗称化“鸬鹚水”;这时绝技大师就把这一节一节竹签寨入口中,用水送咽进肚,没有半点痛苦的样子。据绝技大师介绍,这“鸬鹚水”有三碗,第一碗可吞铁钉,第二碗可吞竹签,第三碗可化卡在喉咙里的鱼刺—这在民间用过,效果极佳。
  “笔杆背磨盘”:用两根1.5米的竹棍,立放在地上,然后搬来两扇七、八十斤重的大石磨,用绳分别系在两竹棍上,奇怪的是笔棍竟象人一样能自己保持平衡而不到。据说这是出于古时兄妹成婚的故事。这是“天意”。
  “摸油锅”:先将茶油烧得滚开(1000C左右),然后将粑粑、油条、虾片等食物放进油锅里炸,炸熟后,绝技大师便赤手进油锅上下翻动,捞而食之。只见其手略略泛红,但毫无损伤。江湖上也曾有人玩过“摸油锅”,那是他们事先在油里参了白腊,烧至五、六十度就已滚开,这种油是不可能炸熟食物的。
  “上刀梯”:一般要在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动才进行这样的表演。首先要在坪坝中央竖起一根木柱,横插三十六把锋利的钢刀。这时表演的巫师要领众弟子“串街”游行,颂“封刀诀”,然后赤足踏刃攀沿而上,直至柱顶,顶竖一柄锋利钢叉,大师在牛角、唢呐、长号的乐曲声中,腹卧钢叉,凌空旋转,“险象”繁生。
  “ 下火海”:这包括“端铧口”、“咬铧口”、“踩铧口”三个项目。
  “端铧口”:将农民用的犁铧烧得通红,表演者念颂口诀,双手不停地拍地,然后将烧红的铧口端起,只见青烟直冒,一股焦糊味直冲鼻尖,待放下红铧口,观看他的手丝毫无损。
  “咬铧口”:就是把烧得通红的铧口端来放在桌上,然后烧烛请神,右手食指蘸水放在蜡烛的火苗中烧上半分钟—试水。试毕,他就对烧红的铧口喷一口水,便张口用牙把通红的 铧口咬起,并轻快自如地在场内旋转三圈才放下。
  在民间这些绝技是用来驱疫避邪的,即史完铧口后,巫师便用司刀端着铧口向四处屋角走去。每到一个屋角,就向 烧红的铧口喷一口油,油火便“哗”的一声向屋角飘去,俗称“发油火”意为将伤亡野鬼之邪气扫地出门。
  “踩铧口”:就是将三十六张烧得通红的铧口,一字形排放在细砂上,绝技大师口念咒语,手摇司刀,赤着双脚,象过河中跳岩似的踩着铧口一路走去,脚过处,青烟直冒,发出“哧哧”的响声。走完第一次后,助手就将油向烧红的铧口上浇去,油过处,烈焰熊熊,绝技大师又转身上阵,轻快地从烈焰中穿行而过。
  据说有的同志,向绝技大师门询问表演成功的奥秘,他们都说是从师父那里学来的,但表演时,要咒语请师父到场,意念中看见师父到场了表演才有成功的把握。同时用于表演的用具要实在。“上刀梯”的刀要锋利,铧口要烧和通红,如果铧口烧得半生不红也容易出事。
  苗族儿童喜欢五个一群,四个一堆地做一些趣味横生的游戏,通过这种活动提高智力,锻炼体格。
  骑高脚马
  骑高脚马,这一活动苗语称为“左基嘎”。制作高脚马要到深山里去找那些很直的镰刀把大的杂木棍两根,削肖刨平后,砍成长1.5米左右,然后在下部20多厘米处砍上一个浅斜槽,削两对象一样一破两开的木夹,用葛藤把他们捆手斜槽处,这样一付高脚马就做成了。有的还在底部钉上一个盘珠大小的铁钉。使高脚马耐磨。
  骑高脚马是手握木棍的上端,脚踏羊角形的木夹走动。可正骑顺走,正骑倒走,顺骑倒走,也可用两棍呈×形走动。还可双脚跳走,单脚跳走等。
  骑高脚马互相碰竞技,以碰下马者为输。这种运动不但需要双脚灵活地移动,还要有使身体平衡的技巧。过去一些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买不起胶鞋,遇到雨天还骑着高脚马上学。不管多难走的山路他们也如履平地。
  抛筹打寿
  筹是把竹锯成20厘米长的竹筒,划成比香棒略大一点的小竹条。抛筹,也叫簸筹,就是拿一把筹平放于手背,用力往上一抛,待筹落下时用手抓住其中几根,若一根未抓住则轮到其他人,若只抓得一根,则算赢得一根,放在一边,最后赢得多者为用,若抓住两根者要“吃肉”,用两根筹象拿筷子一样挟一根往上抛,落下时把它捉住为赢得。但挟其中一根不能触动其他筹,动者为失败。若抓住四根,便要“春碓”,方法是用两根架为十字做春,再架上一根做春身,在春头再横上一根,当用手背猛敲一下春尾,春头那一根筹被反撬上弹,要趁势把这一根筹捉住。按以上动作捉住筹者才可连续再簸。
  还有一种以筹为具的活动叫的筹。开展这项活动还需一根小木棒。孩子们把等量的筹集中起来,立于堂屋或院子的小坎边,然后大家依次把木棒往前甩,甩得最远者就站在棒落处向立成一把的筹打去,打倒的筹为出者获得,下同甩棍第二远的人打,以此类推,以得多者为胜。这就需要孩子们掌握好自己的投掷能力,棒投远者虽可获得首打的权利,但距离较远,不易打准,若棒投得近则别人早已把筹打光。甩棒时若发现别人甩时他伸手一棒,扫之为已所得,这种游戏,孩子们斗智斗勇,十分有趣。
  打 泥 炮
  打泥炮要先到水田或别人练瓦泥的地方找来一些软泥,把他揉糯即可用。孩子们把泥团拧成碗形,边厚底薄,这时往泥碗哈一口气喊一声“开炮响!”则使劲往青石板上甩,泥碗“嘭”的一声,底部炸开了花,这时对方要拿出同样大的泥块为其补上,谁的泥先用完为输。
  打 陀 螺
  打陀螺,花垣苗族群众称为“抱背勾揉”。这一活动,但多地区儿童都喜爱,但花垣苗族的儿童打陀螺却另有特点。
  陀螺的制作经较简单,把硬木削成圆锥形即可。但削时尖端要居中心,四周要均匀,上下比例要恰当,否则陀螺会出现摇头,晃脚,转不了多久就会停下来。花垣地区的陀螺有两种比较特殊,一是大陀螺,直径达20厘米。这种陀螺转的惯性大,小陀螺碰到它会被撞退很远,甚至被撞停,二是两头尖尖的陀螺,这种陀螺撞架,如果撞到了,他会利用另一头站起来。
  打陀螺的鞭杆是竹棍或木棍,系在鞭头的是棕树叶,把其中的叶骨抽掉,撕成小细条。最好的还是用山上的构皮,构皮剥下来后,采取活结的形式系在鞭头,用完时可松动活节逐渐放长。
  陀螺的启动可安在地上或拿在手上使劲一抽鞭陀螺落在地下转起来。这种竟技是抽陀螺相撞,撞停者为输。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www.&&&&责任编辑:州旅游局_负责人&&
主办单位: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信息中心(州电子政务办)
地址: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北路5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族与五毒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