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能不能带上设计者策划,妈蛋小表情,是吕布之父绝壁不买

当前位置: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 ? 本单元主题为成长。要善学善用,既要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词句情 韵,学习名家们圆熟的表达技巧,又要对人察己,善于从他人的成长中汲取人生精华,智慧 地成长。 本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主题是&成长的烦恼&,活动中要激励学生善于倾吐 成长中的烦恼,敢于面对真我,面对挑战,巧于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阅读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 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 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二、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 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 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 ,是窥察文章的“窗 口” ,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 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 内容明确: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 两部分的内容。1~8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 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 味书屋的生活;第 9 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 书的成长过程。 四、问题探究。1.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 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 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 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 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 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 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1 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 主问题: 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引导学生用 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 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 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 “不必说” “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 “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 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 “单是” “短短” “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 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 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 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 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 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自由朗读第 9 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 有道理就可以。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 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 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 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 好情调等等。 五、主题归纳。 (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六、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特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 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我想,教学本文时,若能 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本设计采用“我 给课文绘插图&的构想。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 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教师导引: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 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 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2 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 (实物投影) 。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 生的一段文字: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 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 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 中自创的成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 录装裱成册。 四、 评价补充。 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插图》 还有哪些缺憾? , 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 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 (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 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 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本文最值得学的是简洁质朴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 学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会大有裨益。所以本设计定位在语言学用。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内容和语言特色。 三、语言体味,学用。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地朗读。 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教师注意及时点拨。 你能仿照说一句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文语言学用点: 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 摹形状物,惟妙惟肖的…… 简笔勾勒,形象传神的…… 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 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 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 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 四、下发本文语言欣赏材料,自读体会。 [资料整合平台] 相关链接3 程树榛《追寻伟人的足迹》 (作课堂联读材料,见《中国校园文学》2002 年第 3 期,作 者为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王得后《 〈朝花夕拾〉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荐读材料,见义务教育 (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 上网搜索“鲁迅&,可查阅到“鲁迅纪念馆” “评读鲁迅” “鲁迅文集” “鲁迅全集”等诸 多资料,进入“鲁迅纪念馆”可读到鲁迅的生平简介、大事年表、音容笑貌、回忆怀念、评 论研究、相关报道、纪念场所、影音作品,还可点击“纪念场所&看到鲁迅绍兴故居等。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这篇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了成长的体验,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长的感 受能很快激起学生共鸣。教学时不必囿于课文分析这分析那,宜通过反复朗读让文章的情、 理自然注入学生心田,再引导学生以“长大的感受&为契合点衔接课内外,从他人的故事和文 章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速读,圈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落实。再读,理解内容,用自 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细读,体会文中爸爸对女儿的深情,体会作者文字中渗透怀恋童年之 情。自由读,领悟文章情韵。 二、深入课文,看变化。英子的成长,是通过她的变化看出来的。请同学们深入到文中 找一找,她有哪些变化表明她由一个少不经事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大人&。 学生结合课文叙述,自由发言,大体上明确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 行为上的进步:过去懒惰,现在勤勉了;过去不会做事,现在会做许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过去胆小,现在勇敢了;过去懦弱无能,现在独立而坚强,甚至能处乱 不惊遇事从容了;过去愁闷,现在开朗了;过去不听劝导,现在善解人意了…… 三、关联课内外,说体验。 1.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与课文所述吻合即 可。 从磨练角度: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不经事,难成人; 不闯练,难成才…… 从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长途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鼓励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 路上最重的砝码。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爱能化解一切怨恨。给子女一罐蜜,不如逼 他去酿蜜。严格的要求和温暖的关怀对孩子来说,一样都不能少…… 从苦难角度: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路上的仙果。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 ” 尔扎克)…… 成长感受:长大不是年岁的增长,不是年级的增加,长大意味着进步与成熟,意味着更 多的责任,更强的能力……4 2.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篇动人的童话、一 首怡人的欢歌。想一想你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人,给你影响最大的几件事,让你一直铭记在 心的几句话,说说他(它)们是怎样促进并伴随你成长的。 学生用“简单叙事+体验&的形式说。可从与课文相同角度说,也可说不同的,如自身修 养、成长环境、师长教育等。 四、回想发言,集素材。回想同学们的发言,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为写作搜 集一点素材。 五、完成一则练笔《成长的感觉》 。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本设计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 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作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 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繁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 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 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性情质朴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 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作换 位改写。 1 ?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 上学、毕业典礼、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 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 ?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 里的?或是父女情? 3 ?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 《孩子,别怪你爸》 (妈妈)《我的爱,你可能明白?》 、 (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 、 (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 、 (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 、 (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注: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 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 《我和爸爸的花儿》 《雨中情》 《惊闻噩耗》 《我的毕业典礼》 等。 ) [教学设计 C]5 创意说明:有人评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本文就是一个例证。何不把此文当作学 生学习小说的启蒙课,以美点欣赏带动学生探究?即使全是老师分析给学生听,做个启蒙的 例子也不赖呀。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美点欣赏与探究。 有人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你能针对本文作一点美点欣赏与探究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适时用问题将探究引向深入。 可明确如下一些角度: 一语双关的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插叙的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 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圆熟的过渡――课文有回忆有现实,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因此内容 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巧妙的暗示――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 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凝练的语言――文中有简洁而富哲理的话语,有生动而传情的语词。 鲜活的形象――文章虽不是以写人为主,但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妈妈温柔慈爱,爸爸 性情质朴、充满爱心, “我”聪明懂事、惹人喜爱、卓尔不群。 三、知识小结与迁移训练。 小结小说欣赏相关知识。 《城南旧事》部分篇章赏析。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 [资料整合平台] 1 ?作者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练笔借鉴:长大的感觉真好/任真妮(见《作文通讯》2003 年第 7 期) 丑小鸭 [教学设计 A] ? 创意说明: 《丑小鸭》一直以它丰富多彩的想象、曲折生动的情节、活泼的语言、浓厚的 诗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丑小鸭的奇遇最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尊 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让他们美美地读、自在地说、放情地议,教师适时引导,是不难把 学习引向深入,达到让学生汲取童话思想精髓的目的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 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 但铜像既不代表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代表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6 女子。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也没有 人能叫出她的名字。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 ,丹麦作家安 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的。 作者简介(略) 。 二、初读课文,述情节。 1 ?速读课文,大致明白课文内容。 2 ?圈读关键词,简要复述童话情节。 重点抓住丑小鸭的流浪足迹和遭遇进行复述。 地点:养鸭场 沼泽地 农家小屋(老太婆家) 灌木林 农夫家 大花园。 遭遇:众兄弟姐妹、母亲在外貌长相上嘲笑、嫌弃、赶、咒、啄、打、踢。野鸭、公雁、 猎狗嘲笑、戏弄、嫌弃它的丑。老太婆、雄猫、母鸡利用它、鄙视它、限制它。所有的动物 都瞧不起它。孩子们接近它、要抓住它,女人打它。遭遇呈逐步升级状:身体上的伤害、人 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肉体精神双重摧残、险些丧命。此外,它还得忍受饥饿,逃避 猎枪,防范严寒。 三、细读课文,说形象。 1.边表情朗读课文,边理解丑小鸭形象,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_____的 丑小鸭”说话。 让学生自得地说,目的在于让他们从丑小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中全面认识丑小鸭的性 格特征:虽有自卑,但不自贱;虽屡遭厄运,但仍坚韧不拔;虽身处逆境,却不甘平庸;虽 自觉卑微渺小,却从未放弃追求;它生活漂泊无依,理想却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追求快乐, 渴望理解,崇尚自由,向往美丽。 拓展:在刻画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时,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或同情,或愤懑,或欣 喜,他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呢? 穿插对安徒生的艺术人生的介绍,了解丑小鸭的命运正是作者经历的写照。 2.理一理童话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说说芸芸众生相,也用“从这里,我看到 了 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当时以貌取人的荒唐世道和自以为是、粗俗可鄙的世人丑态,更进 一步认识丑小鸭的可贵,从而更加喜爱这一艺术形象。 三、议读课文,谈意义。 议论题一: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谈谈童话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议论后作答。明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 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 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 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 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慕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我要飞向他们” ,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 ,也“没有什么关系” ,它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 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 议论题二:丑小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谈谈形象的现实意义。7 让学生尽情地议,放胆地说,教师一定要珍视每位同学的感受,鼓励精彩发言。交流过 程中,学生可作点发言记录。 拓展:在前进之路上,你是一只“丑小鸭”吗?要变成一只“白天鹅” ,你还有哪些路要 走? 四、课堂小结,提希望。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瑰丽的童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 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 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不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 课文的一种良方吧? 教学步骤: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丑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 ?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 ?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 ?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 ?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 ?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 ?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拘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 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本课浅显易懂,不必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课文中,围绕课文组织一些丰富多 彩的活动, 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才艺的机会, 或许真能上出一节令学生终身难忘的语文课来。 教学步骤: 活动前可调查学生,根据要求决定活动形式。 1.编排课本剧。自编,自导,自演,可聘请技术指导。如有必要,教师可对课本剧的编 写知识作一个专题讲座。 2.童话朗诵赛。自选篇目,自定参赛人数和朗诵形式。教师可事先提供童话朗诵录音带 作范例,让学生先听,先琢磨。 3.童话故事会。推荐《木偶奇遇记》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等有关成长的童话故事。 4.专题阅读:安徒生与安徒生童话。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科代表汇编后班 内传阅。8 5.电影欣赏: 《安徒生传》 。写一写观后感。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 创作于 1844 年的《丑小鸭》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 树上的雀子》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 记上说: “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 ――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它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 它很“丑” 。它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排斥、鄙视,但它最后终于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成长为 一只最美丽的白天鹅。作者把自己当时的全部感情都融注在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里,以求艺 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 诗两首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本课是两首译诗,译得固然不错,但相对于两位诗人的盛名而言,学生对诗 很可能不以为然。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消除学生的轻鄙心理,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一、游戏导入――文学名人竞猜。 请根据老师所给条件,猜出此位文学名人。 1 ?他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诗人。 2 ?他喜欢边散步边思考作诗,作完后喜欢反复吟诵。 3 ?他喜欢秋天写作。 4 ?他喜欢搜集民间创作,并融化进自己的诗中。 5 ?他一生创作了近 800 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6 ?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 19 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 。 7 ?他还善用各种文体进行创作,并都获得了成功。 8 ?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 9 ?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 10 ?他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 他是――普希金。多媒体展示“名家档案” ,简介普希金。 (相关资料附后) 二、自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1 ?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 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 厚。 插入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 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 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9 执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你对诗中哪 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3.朗读:多媒体播放乔榛、丁建华的朗诵录音,学生听读,揣摩,自读,表情朗读,配 乐朗诵。 三、教学《未选择的路》 。 1.过渡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 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 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你深思。 2.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诵。 自由朗读。观画面、字幕,听配乐朗诵录音。 3.探究: “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作者明明写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明明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选择的那一条路,却为何 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作者简介:弗罗斯特与他的未选择的路。 四、听两首诗的朗诵。明白“诗不可译”之理,要想真正亲近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那要 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勇气选择目前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文学之路。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教学生学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途径。有些学法是需 要自己摸索归纳的,而学生接触较少的年代又比较久远的作品的学习,老师先传授学法,让 学生依法实践,该是一条省力省时的捷径吧。 教学步骤: 一、自己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 二、传授学法,学法实践。 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或我们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译著类,学习中可使用“勾连学习 法” ,即把作品和与之相关的资料联系起来阅读,这样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体 验作者情感。一般来说,勾连的资料应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经历、行文风格、代表 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写作时间、当时社会背景、作者同时代的作品及其倾向等;时代方 面的,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学流派、流行创作形式甚至流行语等。 请同学们在网上、图书馆、书店查寻相关资料。 三、把资料与课文勾连起来再读课文,你从诗中又体会到了些什么? 自由发言,要能做到资源共享,发言有理有据,力争有创造性。 四、课堂吟诵两位诗人的著名诗章。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这两首诗都是译诗,诗意直白,诗蕴也无动人处,学习的目的无外乎在于拓10 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因此花在课文中的时间应短,花在外国诗歌荐读 方面的精力要更多一些,应争取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步骤: 课前先布置预习: 1 ?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2 ?每位同学准备一首喜爱的外国诗歌,课堂推荐给同学们。 课中先欣赏名家荐读,再让学生课堂荐读。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见《普希金诗选》 ) (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赠诗,此诗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 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被赞为“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 爱的表白” 。此诗热情洋溢,与课文的冷调哲理诗风格迥异,课堂使用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地体现普希金的诗体特征。( ) 伤仲永 ??[教学设计 A] ? 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 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 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 ?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 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 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 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11 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首句 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 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 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 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 ?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 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 还有 “父异焉” “邑人奇之” 的确证, 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 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 ?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 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 “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 ,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 “伤”社会上如仲永 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三、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 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 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 “伤&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可“伤&之事,说可“伤&之理,表可“伤&之情。 若能以“伤&为线,串起全文的教学,定能达到以尽可能单纯的教学线条带动尽可能丰厚的教 学内容的课堂高境界。 教学步骤: 一、朗读,理解课文。 1 ?落实字词,通晓大意。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感知课文内容: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了解本文形式:随笔,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 道理是核心。12 二、朗读,体会“伤&意。 1.读文中叙事部分,简述作者“伤&为何事?作者是怎样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2.读文中议论部分,说说作者讲了什么道理,仲永何以可“伤&?“受于人&从文中看至 少应包含哪些意思? 3 ?文中哪些词句、哪些安排可见作者的“伤”情?这些地方该怎样朗读? 4. 你认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以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 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三、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本文借事说理,语言精当,论点鲜明突出,作者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 要性,却把造成仲永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其父,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异议。开辩论会是解 决分歧、提高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辨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 老师“冷眼&看学生忙碌,岂不悠哉!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二、讨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在仲永才能衰竭过程中,其父应负主 要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负,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组织辩论。 分组,定题,推选正反双方的发言代表和主持人,组稿,辩论。 四、教师小结,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资料整合平台] 1 ?有关王安石 王安石( 年)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22 岁中进士, 从此开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县官吏达二十多年,对宋朝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痛切的感受, 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39 岁时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针。神宗即 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年仅 49 岁。在他为相期间,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变北宋中 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臻于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 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是他政治斗争的工具,内 容多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笔力雄健,语言简洁。他的诗歌多咏时事, 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别有含蓄雅洁的情韵,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被时人称为“王 荆公体&。他的词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绮丽风习,意境开阔,感慨深沉。有《临川集》 。 2 ?“天才与勤奋&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13 天才就是勤奋。? ? ――李卜克内西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斯坦――爱因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亚历山大(马其顿) 3 ?课外扩读材料 救救“神童”/周士君(原文,略)?[综合性学习指导] 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的: 1.给学生一个倾吐真情的空间,让学生能坦然地排遣成长中的郁闷,培养学生善于表达 乐于倾诉的习惯。 2.通过了解和体察他人的烦恼,培养知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品质,同时理智地认识自己, 增进化解烦恼的能力。 3.能绘声绘色地描述烦恼,能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能写出有一 定感染力的作文。 二、活动指导: 1.善于倾诉自己的烦恼 教师导说:有人总结有一条人生经验:一份快乐与人分享,就成了两份;一份烦恼向人 倾诉,就只有了一半。这句话告诉我们,欢乐要与人同享,烦恼要善于倾诉。 有了烦恼,并不是一件可羞的事。生活中有阳光朗照之日,必然也有阴霾笼罩之时。刚 刚步入中学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断乳期&,环境的改变、课程的增多、心理的蜕变、青春意 识的萌发,都会给稚嫩的我们带来烦恼。何况,敏感的心灵往往是烦恼的温床! 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倾诉,教师作最虔诚的听众。 (拒绝评价,因为此时教师的任何评价 都是拙劣的、不合时宜的。 ) 然后请每位同学把自己遇到的烦恼列个清单,并用一两句话形象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感 受。 2.勤于了解他人的烦恼 教师导引:我们很多中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最痛苦的一个,就自己受 的委屈最多,受的伤害最深。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这样的思想困住了,不幸的感受就会因不 断的复制而被夸张,天长日久,就可能成为压在我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但老师告诉你,你 的感觉并非事实。不信,就抬起头来,看看别人,看看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就能发现,在心 理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痛苦并不孤独。 请同学们以小记者身份, 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 看看他们成长过程中有些什么烦恼, 了解他们消负减压的故事。 教师可对学生的采访计划和内容作一些重点指导。 采访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有哪些烦恼,在你的周围,谁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找他讨教哪14 些问题。还可以听听他对成长中的烦恼有些什么看法,对你有哪些建议。可事先设计一些便 于沟通的话题。如:你在少年时期曾有过哪些烦恼?你当时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是怎样对 待这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过去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你?你 又是如何走近你的抱负的?总之,采访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采访要做到事前有准备,事后 有收获。 采访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回首自己所述的成长的烦恼:哪些现在是已消除了的,哪些用今天的眼光 看已不成其为烦恼,哪些是真正给自己带来不愉快情绪的。 3.乐于替朋友解脱烦恼 教师导引:有了烦恼,生活就失去了光彩,忧郁、感伤就会重临于我们心头。普希金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人人都会背,但面对烦恼,未必人人都能乐观处之。此时朋友的 一声关怀,一句劝语,无异于久旱后的甘霖,能给干涸的心田以滋润。如果出现了常君这样 的烦恼,作为朋友的你该为他做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化解烦恼的能力,同时体会助人为乐的快感。 4 ?巧妙表达成长的烦恼――书面作文。 实际上,上述三项活动中,一、二两项渗透了选材技巧训练,一、三两项渗透了语言表 达训练。 写烦恼类作文应该做到: 以“真&为本――叙真事,诉真情,不夸饰,不矫情。真,文章才有活力。 以“细&感人――少回顾什么人生经历,少来什么曲折故事,多生动描写自己的体验和感 受。细腻,文章才有感染力。 以“特&取胜――表达独特的感受,发表独特的观点,行文有独特的风格,不人云亦云, 不鹦鹉学舌。独特,文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写作时还要注意文体方面的要求。如日记和书信的格式,日记特点重记实、书信重 传情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 ?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 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 本单元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黄河颂》这 首歌词,其实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诗形式出现的。通过对黄河形象的塑造,发出对黄 河精神的呼唤,表达对黄河儿女的赞颂之情;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 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艰难的国 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杂文,但历史艰难的历程却通过伟大的长江、黄河等生 动的比喻,形象的说理,鼓舞人心,富有哲理; 《土地的誓言》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对沦陷 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她而牺牲一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流传最广的乐府15 民歌名篇之一。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使得花木兰的形象呼之欲出,家喻户晓。 学习这个单元,可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品味,以增强语感,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互动交流中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在课外资料收集与实践活动 中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学科渗透性这一新思路。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以阅读教学课《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由单一学科向多学 科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明,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根据学生特长爱好可将其 分成若干小组(具体分组见“附”,并联系相关学科,老师组织学生首先进行课下搜集资料、 ) 整理创意活动,而后通过“黄河,母亲河”的主题班会进行成果汇报。要促使学生活动后有 话要说,有东西可写,最好能制成多媒体课件。 附:科学小组:探寻有关黄河的地理知识、图片。 历史小组:追溯黄河的历史传说、故事。 文艺小组:搜集关于黄河的歌曲、舞蹈等。 文学小组:积累关于黄河的诗文、俗语、谚语、成语等。 美术小组:绘制保护黄河的公益画,并与环卫小组、文学小组合作设计公益广告词。 环卫小组: 搜集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 水污染现状等资料并讲解防治措施。 【阅读教学设计】 黄河颂 [教学设计 A]听读课 创意说明:这是一首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是一篇极好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主要 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用雄浑激昂的旋律撩拨学生的爱国情绪,从而感受诗的意境、诗的 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 “读”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 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 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维有 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 ―《黄河颂》 。 二、整体感悟 1.看黄河影像片段,说黄河整体印象。 2.谈创作背景,作情感铺垫。 3.听《黄河颂》演唱,撩拨情绪,体味黄河精神,确定朗读基调。 三、听读品味 1.分层次听《黄河颂》演唱,分小组朗读评议。听完一个层次就先让学生按小组自由 体味朗读,后由小组决议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可选代表读,齐读,分合式读……) ,再由其他 小组同学评议其优缺点。16 2.全班齐诵。 3.语言赏析。 (1)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先小组讨论,后进行 交流,师适时点拨学生从修辞、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多个角度赏析。 (2)小组发言:由一名代表朗读,另一名代表赏析,老师做适当补充引申。着重抓住 “比喻” 的修辞手法加以赏析。 让学生从课外搜集的历史、 地理知识的角度对 “摇篮” “屏障” “千万条铁的臂膀”加以理解。 四、研讨探微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 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一句将“颂”黄河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诗人从哪三 个方面“颂”的黄河呢? 3.这首诗歌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4.诗人借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回味抒情 情到深处自成“诗” 。静听《黄河颂》歌曲,观“黄河”回味全诗,增强爱国情感,并准 备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延说几句话颂黄河。 (最好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课外拓展 1.朗读《我们歌唱黄河》 。 2.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唱《黄河颂》 。 [资料整合平台] 我们歌唱黄河 ――为绥德二百余人的“黄河大合唱”演出而作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 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 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理解此文写 作技巧。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 “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 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 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 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是啊!每一个有民族尊严17 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 后一课》 ,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 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 “诧异” “懊悔” “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 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 ‘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 “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不守纪律的小调皮) “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 ‘我’诧异……”为格式说话。 如: “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 “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 ‘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 “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 ‘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 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 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 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 镇上的人、 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 “明白” 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 。 “亡 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是 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 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 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 析文字选代表发言。 如:18 ①“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②“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③“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我――我――”就说不下去了, 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 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 ,写他“飞奔”学 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 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 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 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 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 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 譬如: “唉, 这个小弗朗士, 他总是迟到, 可怜的孩子, 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完成下面填空题。 (引文见“资料整合平 台” )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____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19 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 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___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 ___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____,文中的“我” (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 体裁是___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____。 [教学设计 C]说读课 创意说明: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 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 (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 (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 (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 (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 知道的名言诗句。 ) [资料整合平台]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原文,略)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虽是一篇具有散文风格的“政论文” ,全篇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 但对于远离了那个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读来着实有些生涩。按常规,会让学生先学 懂此文,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思索。这里,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从学生较容易明白的人生哲理 入手,先创设一个类似的意境,再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让学生自然将文中的“国运”与“人 生之旅”糅合贯通,渗透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出迷雾,直至豁然开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20 (屏幕展示配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到大海中航行,开心吗?(画 面 1:平静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船)好,请同学们上船让我们划动船儿,起航! (画面 2:晴 空万里,海鸥翻飞,风平浪静,船扬帆前行。 《水兵圆舞曲》奏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 情如何?感想如何?(画面 3:突然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波浪汹涌)面对这艰难的逆境, 你的感想如何?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再犹豫不决,畏惧彷徨,船就要颠覆了,但只要我们同舟 共济,勇往直前,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小船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好,勇敢 的水手请随老师一同来搏风击浪。《命运交响曲》抗争高潮部分音乐响起)(画面 4:一切 ( 。 恢复平静,乌云散尽,清风徐徐,船儿轻快地驶向了彩虹灿烂的远方。轻快的《水兵圆舞曲》 再次响起。 ) 二、生交流旅行感受(可能会有学生谈及人生的话题) 的确,人生旅途亦复如是,民族的历史进程亦复如是。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 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 三、听朗读,讨论答题。 (屏幕显示) 1.文题的重音应怎么处理????(??)? a.重读“艰难的国运” b.重读“雄健的国民” c.重读“艰难的国运” “雄健的国民” (要求说明理由) 2.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 长江 大河 ?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 扬子江 黄河 ?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 浩浩荡荡 ? 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 ?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 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 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 ?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 民族生命进程 ?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3.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语言积累 背诵最喜欢的比喻句。 五、思维牵引 同学们看,我们通过海上旅行的经历很容易就自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把文中长江、黄河、21 扬子江的比喻都换掉,就用大海旅行作比,好吗? 明确: “长江”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用他们比喻民族的历史具有特殊意义,更能 激发国民的“雄健精神” 。 六、拓展延伸 每人编写一句格言,以激励鞭策处在“艰难时运”中的人们。 ( 土地的誓言 ? [教学设计]语言赏析课 ? 创意说明:这次语言赏析不是简单地说这个词妙在哪里,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而是学生 在老师的示范牵引下集思广益, 组织一段文字比较优美、 分析比较详尽的多元性的赏析文段, 同时为赏析的文段拟一个小标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将文字内容分层 分类,了解文章写作技法,完成一次不显山露水的作文训练。学生在拟标题、组织赏析语言 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小作文”完整构思、结构、锤炼语言等的过程。这次学习不要求学 生赏析尽善尽美,要多发现值得欣赏、灵思飞动的地方。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赏析时灵 活地应接学生的话语,应接语一定要“画龙点睛” 。 ?教学步骤: ? 一、整体感悟 ? 1.导入 ? (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一曲,并伴有富饶的关东平原图景→“九?一八”事件中某 一情景→灾民流亡的情景。“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 )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 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 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壮怀激越的誓言。 ? 2.听配乐朗读 ? 注意:①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 ②画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够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 ? 3.默读全文,思考: ? ①告诉大家你从哪里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 ? 二、自主赏读 ? 1.老师示例(屏幕显示) 心灵的默契, 热血的汇合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热的浆液……在那远 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们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热的浆液” 。 透过这个表层,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自己内心也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 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诗一般的语言塑22 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是大地之心,一是作 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 ,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于是可以 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 2.学生按示例分小组活动。 ? 每个小组商议选取最欣赏、最心动的句段,进行赏析,教师巡视适时引导点拨。之后每 组选一代表上台,通过视频展示自己的赏析文字。 ? 提示学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 例:①富饶美丽的故乡――“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 ②故乡里,我无尽的回忆――“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 葬过我的欢笑……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突出“埋葬”一词) ” ? ③思恋,在心中喷涌――“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 情。(突出“泛滥”一词) ” ? ④血泪誓言――“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 3.感情赛读“我最欣赏、最动心”的句段。 ? 4.再听开头音乐,看开头情景,回味全文。 ? 三、质疑探微 ? 1.将文题改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好吗? ? 2.行文中人称的运用变化有何妙用? ? 四、归纳小结 ? 回味文章语言表现风格。学生商议列举,待学生发言后,老师可通过大屏幕显示,加深 学生印象,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 ? 五、拓展延伸 ? 朗读《辽远》一诗,体味此诗和课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同处。 ? [资料整合平台] 辽?远 剑?男 辽远的不是事物自身,辽远的故土,心灵上闪耀 辽远的是长江、黄河、至高的源头 穿过命运中令人疑惑的间隙 辽远的不是苍穹的旷渺,两条大河 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辽远的是我的心 睡梦中醒来泪水洒向故乡的山头? 两条大河,一个赤婴的两只臂弯 当我的生命哺育、分离时的哭泣 回来时的震颤,大河呵 这样持续的生命的流向 不要说我得不到回音就消失?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我的国,我的家,这是我辽阔的故土 八百里故乡的苍凉,一页诗篇中的血泪 不要说它满目疮痍,不要说它富强昌盛 当北方的高粱挺起他坚韧的身躯 当黄土的废墟上昂起不屈的头颅 也不要说它在我心中突然美丽? 我生于这两条大河之间,经年的 内心的远眺:我寻找光辉的理想 崇高的语言,多少历史和文明的丰碑在 祖国矗立,昨天在高原上雄鹰低飞盘旋 日喀则雪山发出文明向上的光芒 昨天在黄土地上驰马,触目的 葱绿覆盖了水土的流失? 那城堞上飘漾的歌谣 古老的母语浇注了我心头的热血 那大河之间我的父老乡亲,千万双 劳动和建设的手掌抚平了家乡伤痛的沟壑 一切都长驻于心和心之间啊 泥土的热爱,自由和正义的驰骋 像骏马一匹,以 全身心的幸福投入了一个 正在强大的民族和她毕生的事业? 然而我不能在今夜返回我的故乡呵 一个辽远的、美丽的地方 河流的澄澈对着了我心灵的晦暝 辽远的故土,伟大的祖国,温馨的家 木兰诗? [教学设计 A]学法指导课 ? 创意说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和模式, 引导学生学会读诗三部曲: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先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小诗示 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读本诗。最后通过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古诗让学生对 学法进行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教学步骤: ? 一、看美国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动画片导入新课: ? 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花木兰是什么形象吗?你们是从哪里得知的?(学生畅所欲言,可 能会是诸如读书、听豫剧、看电视连续剧、听大人讲故事之类)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在乐府 民歌《木兰诗》中,去深入了解这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人物。鉴于同学们对花木兰有相24 当的了解,所以老师想借这节课告诉你们读诗歌的三部曲(板书) “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 出诗韵” ,让你们自己来学读这首叙事诗。 ? 二、学法示例――《静夜思》 ? 1.学生齐背后,老师从字面上译一遍,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意” 。 ? 2.教师情感朗读一遍,并道出读时内心酝酿的感情,告诉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情” 。 ? 3.教师融情融景对诗意进行联想拓展并作一番赏析,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韵” 。 ? 三、组织学生按“三部曲”读诗 ? 1.读出诗意 ? ①听范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此诗讲述了一个________故事”的格式说话。 ? ②自由译读――前后四人一组,边读边译全文,有疑处询问老师,并完成知识积累卡。 ????????????知识积累卡 ??一、通假字有: ??二、修辞举例 ??1.写出所有互文句: ??2.其他修辞手法例举: ??三、文中数词虚用的有: ? ? 我 还 知 道 以 下 成 语 中 数 词 的 用 法 , 如 同 上 例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 少写四个) ??四、我难于理解的词句是: ? ③再读全诗――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 2.读出诗情 ? ①带着诗意自由揣摩诗情。 ? ②选读评析――选出一段文字朗读,说明读时心中蕴含的情感,或忧心忡忡,或思念无 限,或豪气如牛,或柔情似水……… ? 3.读出诗韵 ? ①品析妙点――赏析自己最欣赏的词句。 ? 教师示例: “唧唧复唧唧”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衬静,更写出了木兰此时心情的 沉重,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 ②联想拓展――说出文字本身以外的情节。 ? 如:木兰独坐织机旁的神态、心理活动;出征途中爷娘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老两口在 家里的对话;木兰对爷娘的无限思念之情;征战沙场,夜间踯躅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木 兰还乡在闺阁中梳妆的动作;木兰换上女儿装后伙伴们的神情、议论、回忆等等。 ? ③将意、情、韵融于一体朗读全诗。 ? 四、学法实践 ? 学生按“三部曲”自读《陌上桑》 。不要求赏析全诗,只要求学习小组在通读的基础上选 定其中一段按“三部曲”写一段析读文字,选代表发言。25 ? 五、教师小结 ? [教案设计 B]对话课 ? 创意说明:这节课,我们让学生不停地变着花样、转换角色来说,让学生以不同人物的 身份对“木兰”说话。在角色变换中多侧面、多角度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达到“横看 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 ?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听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 ? 同学们刚才听的这段豫剧中,是谁在说?对谁说?此番话主要想表明什么?如果直接正 面与她说,该怎样说呢?现在我们不妨试试看,如何?(展示木兰戎装像、闺阁像各一张) 咱们不仅要对她说,还要变换角色对她说。 ? 二、通读,同桌互讲故事,扫除阅读障碍,完成积累卡(如教学设计 A) 。 ? 三、对话 ? 1.首先请大家站在木兰自身的角度想想在不同的境况下,她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例 如:当“我”见到军帖时,我对自己说: “木兰啊,阿爷年岁已高,弟弟年岁且幼,这可如何 是好?不如我女扮男装,冒此一险替阿爷出征?就这么决定了,赶紧准备吧。唉,这一去不 知何时才能回还! ” ? 2.请男、女生分别站在与木兰同时代的男性、女性的角度说话。你听到了木兰的传奇 故事,你想对她说什么?(感知全文) ? 3.请站在皇上的角度说话,从知道真相前后两个角度说(重点突出“万里赴戎机”段, 揭示木兰的“忠” “勇”。 ) ? 4.请站在爷娘的角度说话(重点突出一、二、五段,揭示木兰的“孝”。 ) ? 5.请女生站在阿姊的角度说话(揭示木兰的“善”。 ) ? 6.请男生站在阿弟的角度说话。 ? 7.请站在“伙伴”角度说话(回顾“万里赴戎机”一段,揭示木兰的“智”。 ) ? 通过这样的说话过程展示,学生不仅能熟悉课文内容,更能明确木兰的形象特征。她的 敬老、爱幼、善良、机警、勇敢、爱国、恋家等性格都淋漓尽致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学生畅 快的对话自然就能或深或浅地理解全文,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欣赏角度。这样对话 应该是能让全体学生都畅所欲言,主动地参与进来。 ? 四、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 这样一篇短小的叙事诗,居然能勾起我们如此丰富精彩的联想。我赞叹同学们聪明才智 的同时, 也感到同学们还得益于文章精妙的语言表达。 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再去发现, 用你们细腻的心再去感悟! ? (重点是互文、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体味。 ) ? 五、谈感受收获 ? [教学设计 C]表演课 ? 创意说明:由学生主持,进行一场表演赛,请语文、音乐、美术老师作评委。要求学生 课下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运用文中每句话为前提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26 想象、联想,可插入人物的心理独白、语言、神态动作等,有条件的小组还可以加些唱词, 进行短剧创编,排演。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如:设计 A 中联想拓展,所不同的是前者只 需口头表达,这里则需要神、形、语兼备。 ? 活动目标: ? 1.要求在表演中运用文中每一句话,这其实是在检查翻译;重点要注意互文句的理解。 ? 2.编排的过程即是熟知全文内容的过程,这为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3. 在插入人物各种表现的想象、 联想过程中,学生感性上领会此诗语言简练明快却留给 读者无限遐想空间的美感。 ? 4.剪辑情节的过程中,学生也自然明白了文章详略的取舍,了解了木兰的性格特点。 ? 活动步骤: ? 1.在豫剧《花木兰》的乐曲尾声中,主持人走上讲台:是啊!“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演绎这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宣布比赛开始,并介绍评委,公布评分标 准)。 ? 2.小组表演。 ? 3.师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表演进行点评。 ? 4.宣布比赛结果,并颁奖。 ? 5.小组之间交流排演时的构想及“苦”与“乐” 。 ? 6.老师表扬学生的勇气及创造力。 ? 7.主持人略作小结,宣布比赛结束。 ?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 ? 创意说明: ? 按“单元目标概说”中活动主体部分的“成果展示”的要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 由学生设计、主持,老师幕后策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其个性。并邀请学校 领导、老师、学生代表参与,以增强其气势,营造浓厚的氛围。 ? 活动步骤: ? 一、成果展示 ? 1.在男生小合唱《黄河渔夫曲》中拉开帷幕(屏幕显示黄河背景) 。 ? 2.主持人上台深情导入本次活动主题(屏幕显示主题) 。 ? 3.全班齐诵《黄河颂》 。先分角色朗读,然后合唱。以上环节为造势、蓄势与温故。 ? 4.请历史小组同学上台利用视频讲述黄河的历史及传说(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 5.请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地理知识(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 6.由文艺小组的同学通过MTV推荐同学们欣赏有关黄河的歌、曲、舞。 ? 7.由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收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 析。 ? 8.环保小组配合图像介绍黄河现状,着重介绍黄河的断流和水污染情况。27 ? 9.由综合小组同学表演公益广告,并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 ? 10.请同学们考虑用一句话表达这次活动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受。同时,可让参加活动 的师生也说一说。 ? 11.全班齐唱《保卫黄河》 ,结束活动。 ? 二、作文 ? 在下面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 1.我心中的黄河 ? 2.关于黄河断流和环境污染的话题 ? 要求:①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内容不可散乱。 ? ②可引用搜集的资料。 ? 三、评价 ? 1.优秀作文评选 ? 2.师生共同对本次活动作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小结,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应以表扬鼓励 肯定为主,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 注:①“展示”过程用一个完整的时段, “作文” “评价”可安排在第二个时间段。 ? ②“展示”过程一定要将各个环节间过渡的台词精心设计,以防零散。 (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 ? 对于本单元的课文,教师的“教”应注意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 力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的“学”应着眼于名人的崇高品格、奉献精神、良好的习惯、治 学的方法等等,并对其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阅读教学设计】 邓稼先 【教学设计A】层进阅读 创意说明: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仅仅凭某一层面的训练就指望提高阅 读能力。阅读训练的方法应该尽量多样化,富有灵活性和层次感。应当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在 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 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 年朋友深情为 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 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学步骤: 一、面式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28 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 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板块:民族的自豪、祖国的骄傲。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第六板块: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 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邓稼先。 二、线式阅读。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 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理清文章情感脉络 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自豪、骄 傲、崇敬、珍惜、庆幸……作者对老朋友的至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无不令人为之感怀。 三、点式阅读。 1.妙点品味 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文章有一批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亲如兄弟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知人之明 热泪满眶 蓬断草枯 层出不穷 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部分, 举了 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 ‘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 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 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 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齐,能够造成 一股气势,感情充沛,朗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 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 特殊的表达效果。 灵活多样的表达: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 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又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在与奥本 海默的对比中,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所代表的中国人的气质品格;作者还运用生动的 描写,再现了自己自豪的心情和邓稼先在沙漠中艰苦工作的情景;作者又通过引用诗文来展 现养育了邓稼先的广阔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作者甚至用灵活多样的标点符号表达了自己 深沉的情感和邓稼先丰富的精神世界。29 饱含深情的笔触: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 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 第五部分写道: “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 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不 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 一片深情。 详略的安排和内容的取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 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 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 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 50 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 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 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 虽然有 50 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 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 是很高明的。 传统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全球的胸襟: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 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最有 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 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 角度看问题。 又如, 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 引用唐代李华的 《吊 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 ,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 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 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 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 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 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 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2.人物品评 评价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小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来评价邓 稼先,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来学习邓稼先的宝贵精神。 【教学设计B】课题研究 创意说明:阅读这类较长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仅要学会阅读理解,还要 学会主动发问:有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或者依据文中有关事实,向作者、老师或同学提出 商榷性的疑问。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没 有发问,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解答,不能解答就不能发展。因此,要鼓励学生善30 于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以新颖的形式 表述结果。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 二、对课文发问。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来发问,并将 自己发现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 三、课题的选择。 指导学生在他所罗列的问题之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探究的问题。选择 课题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在选择课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量力而行。课题尽量小一点,容易突破,以免半途而废。 2.问题明确。在选择一种课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其意义价值,以及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3.避免重复。尽量避免与别人的课题重复。当然,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深、 更新、更透、更高一筹,也是可行的。 四、资料准备。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见地,有理有据。资料的准备, 包括平时的阅读资料收集和根据此课题而有目的、有系统地查阅文献两种。 五、深入研究。 在资料准备就绪之后,就要展开研究了。研究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 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小论文撰写。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还要引导学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其研究结果,富有创意地进行小论文的撰写。 七、交流总结。 先小组交流,后由小组选出代表作品在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 提供以下课题范例以供参考: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2.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4.从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截然不同的个性风格来看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6.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景仰的?“德才兼备”的传统价值观如今是否还有存在的意 义?你认为“做事”与“做人”哪个更为重要?这二者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相互影响? 7.人应当怎样在事业中完成自己的生命? 【教学设计 C】演讲辩论 创意说明: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乃 是全文教学的重心和核心。这是一篇科学家写科学家的文章,二人是同行,是老友,同时又 都是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要深刻认识邓稼先其人,不但要对比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还31 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其他科学家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演讲辩论,目的是 让学生通过这一活泼的形式来认识人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影响和造就。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联读《我的信念》 《伟大的悲剧》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等课文。 三、思考一个问题:科学有无国界? 邓稼先是祖国的好儿女,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科学家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国外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譬 如本文的作者杨振宁就加入了美籍, 而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 求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却在法国, 这些科学家是否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落后一步到达南极,看到飘 扬着的挪威国旗而怏怏不乐地插上自己祖国的国旗的时候, 我们几乎能够看见他心中的创痛, 而《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中国登山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为 整个人类赢得了挑战自然的胜利果实, 《真正的英雄》中的七位“挑战者”的遇难成了整个世 界共同的悲剧和全人类共同的伤痛。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 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五、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六、教师作结。 此次辩论不求“标准答案” ,只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 题的思想态度,在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同时,促进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 自己的思想素质。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 杨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 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少年时代的邓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 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时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 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邓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课文扩读材料 徐悲鸿的画格与人格/陈旭 〔net/hg/hq.htm(环球文萃)http://www.ob-news〕 使用建议:和邓稼先一样,徐悲鸿不仅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们同样 的平和谦逊,同样的无私纯正,同样的执著忘我,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对 祖国同样的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这两位伟人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事业领域,却在做人与做 事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共同的表率。教学时,可将此文提供给学生进行联读,思考我们自己的 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3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设计A】一主两翼 创意说明:所谓“一主两翼” ,可从三个方面来说: 1.教材――一个核心,两个侧面。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 种独特态度:作为一个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一个革命家,他是“入世”的。文章从 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 和使命感。 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这一精神核心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教法――一个目的,两种渠道。学习本文要着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闻一多,这是主要 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可采用两种渠道――课内的挖掘探究和课外的资料引进。 3.学生――关注一个整体,兼顾两头差异。学生有不同的层次,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 教学应主要面对整体,同时兼顾两头的差异,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帮助每个学生尽量吃饱 吃好。 教学步骤: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以下活动: 一、走近闻一多。 1.讲述学者闻一多的故事。 2.讲述革命家闻一多的故事。 以上活动属创造性讲述,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主,以课外资料为辅,全面深刻地了解 闻一多。 二、理解闻一多。 如果说前面一个环节的活动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就由表及里,着眼 于其内心世界,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 1.“变” :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 动。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 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2.“不变” :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 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 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3.结合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来思考闻一多的志趣与追求。 三、纪念闻一多。 1.摘录编辑作者的话。 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兼以精当的抒情性议论,极富感 染力。请摘录文中优美的、精粹的、重点的、概括性的语句,经过自己的重新编辑与组合, 形成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 2.个性创作自己的话。33?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课外资料为依据,自己创作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要体现出自 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3.以闻一多的口吻自拟墓志铭。 用闻一多的口吻,于生前为自己拟写一则墓志铭,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对祖国对人 民深厚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以闻一多的口吻来写,语言的风格就必须符合人物的个 性。闻一多是一个刚性之人,富有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墓志铭的语言风格也 应当是富于阳刚之美的。 以上三种创作活动是三个能力层级的,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行选择,也可 以全选。 【教学设计B】质疑鉴赏 创意说明:质疑鉴赏不同于理解,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对文章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分析、评价和欣赏,肯定和吸 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舍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它融合了读者的主观思 想和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能质疑鉴赏才是真正的读懂,它表明读者是否能成功地阅 读。学习这篇文章,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质疑鉴赏,吸纳文章的精华,受到一定的感染与 熏陶。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鼓励学生对课文大胆质疑。 例如: 闻一多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是否显得过于矛盾? 做学问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足不出户与生活绝缘?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 大张旗鼓将自己暴露?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 ,为什么又改为“闻一多先生 的说和做”?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 三、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的美点。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 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 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例如: 结构美――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精于剪裁、多种方式的照应…… 语言美――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乐美、夹叙夹议…… 四、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 C】演读竞赛 创意说明: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培养语感,丰富语言 材料,熟悉书面语言结构,同时借助语言和表情,朗读往往能传达出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34 高鉴赏能力。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美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朗读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表 情,这样的朗读就是演读。教学本文,结合《最后一次讲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妈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