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游戏的创始人自杀游戏为什么让人自杀

蓝鲸自杀游戏警示录:你若圣母,囚禁自来
  相信大家都有关注到这样一个新闻:  臭名昭著的“蓝鲸死亡游戏”流入中国,各地涌现出不少名称跟“蓝鲸”、“4:20”相关的QQ群,引发公众关注。  该游戏旨在将参与的青少年致郁,并诱导其自杀,不少省市的网警已对该游戏进行彻底清除。  这款游戏的创始人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的心理学专业学生Philipp Budeikin,今年21岁。  在被俄罗斯警方抓获之后,他对调查员如是说:  “那些死于蓝鲸游戏的年轻小女孩,都死得很高兴。”  “他们不过是一些生物垃圾,他们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  “我只是在替社会清除垃圾。”  蓝鲸死亡游戏创始人Philipp被捕  谈及逝去的生命,Philipp的言语里充满了傲慢和亵渎。据调查官说,此人被捕时仍然“认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  平时没什么朋友的他,通过游戏“突然发现自己可掌控别人的意志和生命”。  Philipp与部分受害者  可以说,Philipp是一个典型的高智商loser,在现实中找不到存在感,便玩起了邪恶游戏,操控青少年,在他们身上发泄自己的毁灭欲。  游戏有严格的“自我毁灭程序”  ----我是前方高能的分割线----  其实,很多影视作品里也有类似“蓝鲸”的邪恶游戏:  电影《玩命直播》,一群高中生加入神秘直播游戏,却遭遇险境  电影《大逃杀》,教师北野监禁青少年使其互相残杀  电影《饥饿游戏》,选手间为了唯一的幸存机会自相残杀  《神探夏洛克》中,玩杀人游戏的变态渣司机  这种邪恶的操控术不仅存在于游戏或比赛,也存在于现实生活看似寻常的角落。比如,屡禁不止的非法传销,就让人们看到意志操控的可怕。  传销现场  还有制造了“招远血案”的全能神邪教,为了传教,采用各种把戏制造“神迹”诱骗他人,或采用血腥、诅咒、暴力等手段控制被传道者,强行其信教。  魔爪摧残之下,有人不堪折磨,被迫自杀;也有的“信徒”对“不信教者”进行疯狂的迫害。  日“招远血案”庭审现场  陷入邪恶的操控术,并不是通过自相残杀或投降的方式才能成功出逃。幸存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仁慈的心和高度的智慧。  ----我是连环套的分割线----  那么,“邪恶游戏”是怎样一步步摧毁青少年意志,诱导他们走向死亡的呢?  蓝鲸死亡游戏创始人Philipp,为游戏参与者设置了一系列心理圈套,让青少年与外界孤立,沦为心理意义上的“囚徒”。  他用蓝鲸这种孤独又脆弱的动物位意象。  蓝鲸,没有锋利的牙和爪子,假若遇到伤害,只能默默忍受,直到伤口溃脓腐烂……这些特点让人不难联想到青少年,他们弱小、不成熟,面对外界的伤害,无力保护自己。  所以,看到蓝鲸这个形象,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认同感。  不过,Philipp并不满足于获得青少年的认同感;他的目的是唆使青少年自杀。为此他软硬兼施,以当面沟通、下达任务等手段摧毁青少年的心理防线。  Philipp阴冷的眼神  Step1:灌输阴暗意识  据调查员说,游戏组织者告诉青少年,世界上最好的词语都是S开头的,semiya(家庭)、Saturday (星期六)、sex (性)以及suicide(自杀)。  把S开头的单词牵强附会地排在一起,在逻辑上狗屁不通——但这就是Philipp的诡计,趁青少年看完前三个词没防备,冷不丁地跳出来一个suicide,进行负面心理暗示。  不要囚禁自己,开开心心地放飞自我吧!  Step2:摧毁青少年自尊  该游戏充满了“丧气”,不断贬损女孩“你很肥”,羞辱男孩“你是loser”。  这种贬抑对孩子们敏感的内心造成暴击,一步步让他们成为低自尊人群。  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女人,也容易成为低自尊人群  要知道,低自尊的人往往更容易服从于操控。  紧接着,组织者便会趁机追问青少年: “这种无聊的日子你还打算过多久?”暗示青少年赶快结束生命。  蓝鲸死亡游戏资料  Philipp也很擅长给人设计心理圈套。  他曾鼓动一个女孩自杀:“生活糟透了,不会变好了。你是一个很无趣的人,你的父母也不需要你,也永远不会理解你。你的生命,除了在年轻时候自杀,不会有任何美好的事情发生。”  “谁也不需要你”这种话术形成一个圈套,他将女孩从心理上完全孤立,从而听任他摆布。  撒旦的使者……  为什么有人相信他?  原因就在于,没有几个青春期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大家多少都自卑过。  而Philipp夸大了青少年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并进行煽动。  国外网友为了抵制蓝鲸游戏,开发了happy whale,倡导快乐生活  而这个悲伤的游戏包含50项具体任务,其中敏感部分如下:  2. 04:20 起床,看恐怖电影;  3. 在胳膊上切出三道浅口;  5. 如果你准备好成为一头鲸鱼,就在腿上刻几个口子;  8. 在 VK(俄罗斯社交网站)时间线上写 “我是一头鲸鱼”;  11. 在手上刻出一头鲸鱼;  12. 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  13. 听组织者发给你的恐怖音乐;  28. 不和任何人说话;  29. 宣誓自己是一头鲸鱼;  ……  某个受害人的弟弟接受采访  概括起来,这些任务包含的心理操纵手段有:  心理暗示、得寸进尺、孤立、胁迫。  先说心理暗示。  很明显,看恐怖电影、听恐怖音乐,是对受害者进行消极暗示,使其情绪思维都滑向负面极端;宣誓“我是一头鲸鱼”,目的是加深其对蓝鲸游戏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说出自己的死亡日期并接受,则是通过让受害者自我暗示,令受害者彻底接受自杀这件事,并按照说出来的死亡日期真正去策划死亡事件。  《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演了一辈子虞姬,最终像虞姬一样自杀了,这就是戏文情节对他的心理暗示。  而“得寸进尺效应”又称“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小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一级地登,才能顺利登高。  小包总撩安迪的手法就是标准的“登门槛效应”……也叫作厚脸皮加得寸进尺……  蓝鲸游戏中,组织者对受害者提出的要求,从听音乐、看电影一步步发展到自残,再到自杀,就是利用“得寸进尺”的技巧,使受害者一步步接受更过分的要求。  参加游戏的青少年在胳膊上刻下血淋淋的蓝鲸  孤立,则主要体现在“不和任何人说话”这条。  它切断了受害者与现实中家人朋友进行交流沟通的途径,外界无法及时发觉受害者动向并给予帮助,也使受害者完全沉浸于游戏,神志恍惚。  俄罗斯少女 Yulia 自杀前,经常在社交网络发布阴郁词句,例如,“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了。”“我像一只鬼……”明显精神恍惚。  Yulia 死前在INS写下“结束”,并配上蓝鲸图片  胁迫则主要利用了受害者普遍年龄小、警惕心差、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从青少年手中获取他们的私人信息。  一旦有人想退出,他们便威胁曝光私人信息、上门骚扰,实行报复等。此时受害者失去自主性,任由摆布。  “中途退出=抹除”,赤裸裸的威胁  受害人拼命折磨自己,以完成50项任务,他们肉体和精神的痛苦逐步加重。当痛苦到极点的时候,他们也就对活着产生了厌恶,理所当然地认为Philipp说的一切都是对的。  此时,只要他稍加蛊惑,青少年便会走上自杀道路。  中国网友改编的50项任务,堪称一部学霸养成计划  青少年心理往往缺乏稳定性,再加上学业压力、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很容易产生悲观、抑郁情绪。正是因为青少年的这些特点,Philipp才瞄准了他们。  当然,说起邪恶的操控术,就不得不提起骇人听闻的北九州监禁杀人事件。  这个事件发生于1996年至1998年,罪犯绪方纯子在丈夫松永太的暴力操控下,与丈夫合谋监禁7人。  他们将绪方纯子的父亲、母亲、妹妹、妹夫,以及妹妹的一儿一女折磨致死。最后,一名父亲被两人加害的18岁女孩从魔爪中逃出,向警方报案。(具体情节公众号“李淼”已写得很精彩,可自行搜索)  一开始,松永太和绪方纯子向绪方家勒索了至少6300万日元。钱花光之后,松永太便囚禁了绪方一家人,以电击、殴打、饥饿、缩减睡眠、性虐待等方式,将受害人隔离囚禁,对受害人进行种种非人的折磨。  电影《风声》里,吴大队长被电击的惨状  这家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关系四分五裂之后,便只想一心逃生。他们争相讨好他们命运的“主宰者”——松永太,期望少受电击痛苦。  松永太下令让一家人相互残杀,他们居然服从了。  女儿杀了父母,妹夫杀了妹妹,妹妹的女儿(10岁)杀死了亲弟弟(5岁)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一家人没有联合起来反抗松永太?  原因在于,松永太早就洞察到了这一家人关系的裂痕和各自的弱点,进行种种离间,彻底瓦解了他们彼此的信任,使其陷入猜忌和争斗,从而孤立了每一个人。  他们当然无法团结一致对抗松永太。  图为松永太  与蓝鲸死亡游戏类似,松永太成功地利用“孤立”和“得寸进尺”的策略,从勒索钱财到囚禁再到虐待,一步步地让这一家人接受灭顶之灾。  松永太被判死刑  值得注意的是,松永太、Philipp这种“控制狂魔”的类型,往往喜欢朝有“圣母心”的人下手。  因为,“圣母”通常对人与人关系的界限没有清晰认知,出于本性的善良和软弱,一味付出,遭受伤害还要忍让,甚至爱上糟践自己的人,结果对方的魔性被激发,为所欲为,局面最终失控。  绪方纯子少女时代是一个乖巧的富家女,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当她成为松永太的“猎物”之后,完全无法挣脱心理圈套,在痛苦中越陷越深,最终沦为帮凶。  ----我是成功突破操控的人需要什么素质的分割线----  并非所有人都容易被操控,总有勇敢的人能打破圈套实现自救。  在电影《玩命直播》中,高中女生Vee为了高额奖金加入网络直播游戏。一开始,游戏还算正常,Vee为了完成任务,跟陌生人Ian疯狂接吻。  而后,直播便渐渐地失控了。  Vee和Ian两人接到试衣任务,穿上商场的昂贵衣服,自己的衣服却被蒙面人拿走。赤身裸体的他们惊慌地逃出商场的样子,被直播到网络上,引发看客围观。  接着,男主角挑战蒙面飚摩托,全靠女主角指方向。他们配合默契,挑战成功。也正是因为在游戏中并肩作战,他们产生了深厚的爱情。  之后,Vee与好友Sydney吵架。为了赢过Sydney,她走上两栋高楼之间的梯子。此前,Sydney也挑战了这一项,却因恐惧而放弃。  Sydney挑战高空走梯子  Vee虽然成功了,但她知道,这个游戏已经走向不可预测的失控和危险。她打算退出,并且去报警,却苦于手里没有确凿证据而作罢。  而按游戏规则,如果她退出,便会遭到匿名看客的人身攻击,陷入危险境地。此时,深爱她的Ian做出牺牲的决定,打算在最后一轮牺牲自己名次成全Vee当冠军。  在赛场上,要拿枪对决的Vee坚决不干,她痛斥“躲在人群中跟风起哄”的网络看客,揭穿他们的险恶目的。  最后关头,Vee和另一位选手演了一出戏,假装被枪打死。眼看着出了事情,看客们做鸟兽散。  而Vee的朋友则用技术手段获取看客真实资料,并发信息痛斥这些帮凶。玩家退出,游戏结束,这群高中生反抗意识操控成功。  Vee的朋友们为胜利欢呼  另一例成功反抗操控的电影,则是《大逃杀》。  一群日本的中学生被囚禁在荒岛上,在教师北野的监视下,自相残杀。  平日文静的女生朝同学开枪  尽管如此,善良单纯的男孩七原秋也和女孩中川典子依旧坚信爱和友谊。恐怖的炼狱中,秋也一直守护在中川身边。  他们还跟为爱人庆子报仇的川田章吾联合起来。三人互相信任、互相照顾,在险恶的环境中活了下来。  而教师北野不过就是一个厌世的、变态的、不堪一击的loser。他操控这群学生的目的,就是活腻了,临死前拉上美丽的萝莉中川典子当陪葬品。  最后,互相信任的三个人配合默契,勇敢的七原秋杀掉了教师北野。三人解除监禁,成功逃出。  这两则成功反抗操控的电影说明:  没有爱和信任的群体是分裂的,必将在操控之下不堪一击;而有爱和信任的群体,足以战胜一切操控。  《大逃杀》男女主角脱险后牵手走在街头  ----结语----  E姐结语:  你若“圣母”,操控自来。  将操控当成爱、当成同情、当成关注,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必然走上难返的迷途。殊不知,自己只是操控者的玩偶,玩坏了一个还可以找新的。  这种关系里,哪有什么爱?有的只是操控者包装成糖衣炮弹的毁灭欲。  女作家林奕含13岁遭受性侵之后,本性善良、纯净的她说服自己“爱上性侵者”,这种痛苦的撕裂让她长期遭受着一场“人类历史上最精细的屠杀”,最终死于抑郁。  而操控者,往往也会因为毁灭他人,滑向恶的极端,最终自掘坟墓。  《大逃杀》里的北野老师就是恶的极端  电影《浪潮》里的文格尔老师则是更可悲的角色:本性善良的他只想通过“模拟法西斯”的游戏让学生学习历史,可游戏中“绝对操控者”的权力欲与快感让他也渐渐迷失,最终以两名学生死亡为代价,他由“传道者”变成了“恶的化身”。  而在这种人间炼狱的“操控与被操控”关系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双方终究要一同走向毁灭的结局。  在抵制“蓝鲸游戏”的同时,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你不是棋子,不要轻易降低自己的底线,陷入别人布好的心理圈套中;也不要妄图布局,把别人当棋子——这样你将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要记得育良书记的前车之鉴啊!  人和人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谁应该为别人设计的“游戏”付出生命。  拓展阅读:  1、双面张国荣(上):他的抑郁,最早来自童年时期的“衣橱怪兽”  2、双面张国荣(下):他是“最后的西关大少”,但也有熊熊燃烧的八卦之魂  3、除了任航、乔任梁,她也死在“贵圈第一杀手”的爪牙之下  4、这个节目朗读了一封30年前的情书,背后是顾城和谢烨供养式的孽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蓝鲸游戏为什么会要人自杀?蓝鲸游戏组织的头目是谁?_游戏资讯_海峡网
您现在的位置:&&&&
俄罗斯蓝鲸游戏50指令怎么操作?蓝鲸游戏内容是什么?俄罗斯蓝鲸游戏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很多青少年都受其荼毒,俄罗斯蓝鲸游戏最核心的关键就是50指令,到底俄罗斯蓝鲸游戏50指令是什么?如何操作?蓝鲸游戏内容又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俄罗斯蓝鲸死亡游戏最近惊动了国内外很多媒体以及民众,该游戏造成俄罗斯至少80个青少年死亡,而且还有扩散的趋势。并且最近更是悄悄潜入中国,想知道蓝鲸游戏是什么?危害究竟有多大吗?下面是蓝鲸游戏50个任务指令,看完这些任务都是什么以及玩法之后,相信你也会感到脊背发寒的。
蓝鲸游戏是什么?
蓝鲸游戏实际上是一个群组,群组创建者通过给游戏群组中的游戏参与者发布任务,来让他们完成这些充满负能量的任务,其中第50个任务就是让参与者自杀。
50个任务指令是什么?
就是下面这张图:
这个邪恶蓝鲸游戏组织的头目是谁?
下面这个叫做PhilippBudeikin的就是组织头目。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这个罪犯或者受害者的一些信息,可以参考之前的一篇文章:揭底蓝鲸游戏组织头目和受害者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充分了解这个游戏的危害,如果身边有朋友在参与这个游戏,一定要帮助他/她退出来。
蓝鲸&游戏努力将生活中的一切都无意义化,在加入后参与者只能走完全程接受死亡,不然就会受到威胁,类似于&我们会杀掉你全家&这类的,这些参与者年龄一般在10-14岁,判断力不足很容易让他们相信这些威胁并听从对方的摆布。
这些组织者的言语充满戾气,说女孩子&肥婆&,说男孩子是&屌丝&。并质问这些青少年:&这种无聊的日子你还打算过多久?&期间也曾有小组里的人想退出任务,但他们无一不遭受到了组织者的威胁。于是,那些本来就抑郁孤僻的少年,在参与&蓝鲸&的活动中愈发无力,世界满是黑暗,唯一的解脱就是自杀。
责任编辑:林航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 举报邮箱: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C)2016 海峡网(福建日报主管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2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友情链接: |这个让人一步步迈向自杀的“蓝鲸游戏”,为何如此受青少年欢迎?
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人们把这种模仿自杀的现象,叫做“维特效应”。
如今,蓝鲸游戏在青少年中流传开来,一波又一波缺乏社会关注、家庭关爱的青少年们在完成游戏下达的任务指令下,一步步走向自杀。蓝鲸在他们心中既是权威,也是精神寄托。
在这些加入蓝鲸游戏的青少年心中, “蓝鲸游戏”其实并不可怕,这里有一群和他们相似的人。自残、自杀更像是某种献祭仪式,通过这种形式,他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认同感......
这个让人一步步走向死亡边缘的“蓝鲸游戏”,为何如此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有点惊悚,但值得每个人提高警惕的事情。
上周末,我从小伙伴那里听到了一个新词——蓝鲸游戏。
最初,我以为这是他们90后的手游或桌游新宠,可在听了小伙伴的科普后,我感到脊背一阵阵发凉。
原来,这不是王者荣耀或狼人杀的同类,而是一种真实的,正在让一个又一个玩家殒命其间的死亡游戏。
“蓝鲸游戏”诞生于俄罗斯,仅在过去的半年,通过社交网络,它就已导致了数十例相关的自杀事件,死者多为青少年。而且,它正在向更多国家传播,英国、阿根廷等国都有青少年因之自杀。据权威媒体的消息,“蓝鲸游戏”最近也已侵入了中国的社交网络。
究竟是谁设计了这个死亡游戏,又怎样布下陷阱让一个又一个生命自主走向终结?为什么受害者多是青少年?
有网友说,玩这个游戏的孩子纯属“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脑残,但我在查阅了多家外媒的相关报道后发现,“蓝鲸游戏”绝没那么简单。
魔鬼的陷阱
有人将“蓝鲸游戏”比作一头“吞噬生命的猛兽”,深以为然。这头“野兽”不仅凶猛,而且有组织、有计划。它四处搜捕脆弱的灵魂,再通过一系列暗黑的设定,促人自杀。
参与者接触蓝鲸游戏,往往是从网络上一个带有自杀群组链接的恐怖图片或是视频开始的。加入游戏相关的社交网络群组后,就会有管理员不断地向游戏者下达指令,要求他们每天完成1个任务,直到第50天步入死亡。
这些任务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
1.把剃刀的“插入”在你的手上,发送照片到群主。
2.4点20起床看迷幻和恐怖影片,群主和你交流。
3.削减你的手臂与剃刀沿你的静脉,但不要太深,只有3厘米,发送照片的群主。
4.把鲸鱼画在一张纸上,给馆长发张照片。
5.如果你准备好“变成鲸鱼”,就在腿上刻“是”。如果不-割伤自己很多次(惩罚自己)
6.任务与密码。
7.“F40”刻在你的手上,发送照片到馆长。
8.更新“# i_am_whale(RUS。#я_кит)在你的VKontakte状态。
9.你必须克服你的恐惧。
10.醒来在凌晨4时20分到屋顶(越大越好)
11.用剃刀在你的手上刻鲸鱼,给策展人发张照片。
12.看迷幻和恐怖视频一整天。
13.听音乐,“他们”(策展人)送你。
15.多次用针捅你的手
16.做一些痛苦的自己,让自己生病
17.找到最高的屋顶,站在边缘一段时间。
18.去一座桥,站在边缘
19.爬上起重机或至少尝试这样做。
20.馆长检查你是否值得信赖
21.在Skype上与鲸鱼“交谈”(与其他玩家一样)
22.走到屋顶,坐在边缘,双腿悬空
23.另一个任务与密码。
24.秘密任务
25.和“鲸鱼”开会
26.馆长告诉你死亡的日期,你必须接受
27.醒来在凌晨4时20分去(访问任何铁路轨道,你可以找到)
28.不要整天和任何人说话
29.许愿“你是鲸鱼”
30-49.每天在凌晨4时20分醒来,看恐怖影片、听音乐,“他们”给你,让你的身体每天割伤一点,谈“鲸鱼”。
50.跳楼。拿走你的生命。
为了防止游戏参与者退出,管理员会有意识地收集参与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家庭住址、裸照等。曾有一名参与者想要退出,结果收到恐吓:“你妈妈明天走不到公交站”。她大惊,因为自己的母亲就是乘坐公交车上班,于是不得不继续玩下去。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发现,“蓝鲸游戏”的设计者一定是个擅长心理操控的高手。
比如,为什么游戏规则会要求参与者在凌晨4:20起床?因为据心理学家研究,这个时间段正是人一天中精神最脆弱的时刻。起床后看恐怖片,更是加重了这种精神状态。
比如,游戏任务的难度是由易到难,缓缓升级的。这应该与人类心理的“锚定效应”有关。前一天的任务会成为今天任务的“锚点”:昨天已经在胳膊切了三个浅口,那今天在腿上刻几个口子也就不是不可接受了。像走台阶一样,参与者就这么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
再比如,参与者加入游戏前,管理员会要求他们提交裸照、家庭住址等私密信息,一旦参与者想退出,便以扩散裸照、伤害家人为威胁。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恐吓手段有足够的威慑力。
但我认为游戏最险恶的地方,在于它对管理员的设置。
据自由欧洲电台的报道,只需缴纳60欧元,就可以成为“蓝鲸”游戏的管理员,享受一个个生命在自己引导下走向死亡的快感。重要的是,管理员是不需要自杀的。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著名的“路西法效应”。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中,他挑选了一些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狱警和犯人两组,给狱警配以警棍、哨子,为犯人剃去头发,置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狱警和犯人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狱警”对“犯人”进行暴力管制,而“犯人”也仿佛真的犯了罪一样,默默承受一切。
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扮演狱警的大学生已经变得残暴不仁,而扮演犯人的大学生们已心理濒临崩溃,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津巴多说,在特定的社会角色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
“蓝鲸游戏”的管理员,就像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的狱警,掌握着游戏规则赋予的权力,便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引导参与者完成一个个自残任务,最终自杀。
也许你会以为,设计出如此险恶游戏的人,必定是老辣恶毒、面目狰狞之辈。然而2016年10月,当“蓝鲸游戏”的创造者Philipp Budeikin落网时,警方发现,他竟然年仅21岁,是一名被驱逐出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学生。
Budeikin有着典型的反社会人格。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母亲无暇顾及他,他也没有朋友,性情孤僻,整日泡在网上,花了5年时间完善“蓝鲸游戏”的心理控制流程。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狱中,这名多起自杀案的幕后黑手竟收到了不少少女的表白信。
“蓝鲸游戏”的心理操控性确实很强,但为什么成年人很少陷入其中,受害者多是青少年?那些给Budeikin写情书的少女,又为什么会爱上想要夺取人们生命的人?
青春期的痛
在回答对“蓝鲸游戏”的看法时,一位知乎网友匿名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十年前初中,父母不和,双方都想让我出局。我的消极情绪达到顶峰,就和另一个家境相仿的同学相约自残,那时候我俩用按键手机,一到晚上就互通短信汇报进度。当时觉得没人容得下我心中的痛苦,一点皮外伤根本算不了什么。
如果那个时候有蓝鲸游戏,我想我会毅然决然地跟着做。对当时的我,这个游戏会成为指路明灯。
在“蓝鲸游戏”受害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困苦。
今年2月,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乌斯季伊利姆斯克,两位女孩——15岁的Yulia Konstantinova和16岁的Veronika Volkova——双双从14楼高的公寓上跳楼而死。
Youlia在自杀前曾在VKontakte(俄罗斯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终结”的状态。此前,她还发布了一张蓝鲸的图片。
而Veronika则在个人页面上写道:“感觉陷入了迷失…终结”。此外,她还经常在网上发布消极、阴郁的内容,比如,“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越来越没用?”、“我就是个幽灵”。
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在《亲密行为》中提出过一个观点:人类对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有三种要求,即“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
3岁前,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做坏事,来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这时他要的是“抱紧我”;
进入儿童期,孩子一方面需要帮助和灌输,另一方面又开始探索外界,所以这时他需要“放下我”;
而在青春期,孩子有了隐私、独立等需求,所以“别管我”。
像Yulia和Veronika这样的孩子,正处在“别管我”的阶段。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青春期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就是寻找“自我”。他们极度渴望独立、自由与认同,渴望从同伴和集体的认可中获得自我的确证与归属感,在他们的眼中,这比成绩和家长表扬,甚至比生命还重要。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德国电影,《浪潮》。
它讲的是一场发生在学校的“七天变成法西斯”的社会学实验。
在这个讲求人人平等的名为“浪潮”的“法西斯组织”中,“边缘人”蒂姆最为狂热。
他父母亲对他极其冷漠,在班里不受同学待见,经常被混混欺负,他对周围没有归属感,也没有连接感。当“浪潮”成立,一切都变了。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班上有同学主动来帮助他对付欺负他的混混。
可以说,“浪潮”给了他温暖和归属感。他烧掉了自己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名牌服饰,只穿“浪潮”的白衬衫和牛仔裤;当组织需要,一贯懦弱的他,甚至有勇气爬上城市的高层建筑物,在高空喷上“浪潮”的标志。
“浪潮”对蒂姆来说,就像溺水之人抓住的一根稻草。他不在乎这个组织有多么专制,也不在乎它有多么排外,他只想要组织的温暖。当“浪潮”宣布解体时,蒂姆无法接受,他掏出枪,向着人群怒吼,“没了‘浪潮’,我什么都没有了”。
在打伤一名同学后,蒂姆饮弹自尽。
那些参加“蓝鲸游戏”的少年,正如溺水之中的蒂姆。他们苦闷,孤独,缺少真正的关注,“蓝鲸游戏”的出现,便像是那根救命稻草。创造“蓝鲸游戏”的Budeikin被捕时说:“那些人都是劣质人种,我是在清理社会垃圾,否则他们也会危害社会。他们死得很开心,我给了现实中他们没有的东西:温暖、认同和沟通。”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在《心理学原理》中写过一段话:
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
要不了多久,他心里就会充满愤怒,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
某种程度上,“蓝鲸游戏”让参与者获得了久违的关注与认同,但这代价来得太过沉重。
也许在当时,生命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人生的迷雾与阴霾总会散去。
那位年少自残的知乎网友还写了他后来的故事:
“十年过去了,我现在已经是个神志正常的人了,怕痛怕到要死,格外珍惜生命。我已是个可以自我治疗的成年人,但若回到过去,身为一个绝望的未成年人又怎能抵挡住披着‘救赎’外衣的蓝鲸游戏呢?”
对于脆弱的心灵,“蓝鲸游戏”好比恶魔般的存在。但这场邪恶中,还站着嗜血的看客。
17岁的俄罗斯女孩Rina Palenkova在铁轨边发布两张自拍后,卧轨自杀。这一行为不仅让她成为蓝鲸玩家效仿的偶像,也吸引了闻着血腥而来的看客。
Rina自杀惨烈的照片、沾满血迹的衣物,甚至是死前的聊天记录,都有着旺盛的地下交易需求。
如果说“蓝鲸游戏”的参与者与操控者都是病态的,那这群买家与看客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两眼放光地盯着屏幕,浑身散发着猎奇与腐朽的味道。
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我们能为阻止这场变态的游戏做些什么?
打击“蓝鲸游戏”,各国政府已经出击;关注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重视他们对归属感和同伴关系的需求,是各个家庭和学校应尽的责任。但在检索资料时,我却发现很多旁观者的态度实在有些不妥——
有人在骂游戏的参与者是脑残,有人表面在出谋划策,其实更像是调侃揶揄,“4点20分起床,干嘛不背些单词?”,“有这闲工夫,看来是作业布置少了”。而每条这样的评论,都能获得数万的点赞。
我想,毕竟人命关天,作为旁观者,如果没能意识到事件背后的复杂问题,至少可以少些轻佻的评论,以免把不该被娱乐的事娱乐化,把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推得更远,推向蓝鲸游戏布下的陷阱。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到过,我们每个人,不论穷富,不论是否有心理疾病,都在追寻爱,都希望别人“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我们就更能理解那些走向“蓝鲸游戏”的青少年。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没能得到足够的爱与归属。
作者:书单君
公众号:书单(BookSelection)
#留言互动#
你对蓝鲸游戏怎么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鲸游戏死亡人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