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良太极拳理论讲座的正确性是不可靠的吗

>顾留馨注解《太极拳论》
弘扬太极文化,揭示太极真谛。同练养生太极,共享健康快乐。
名家注《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注解
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于《体育科技》1980年第四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0年7 月出版。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六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的原文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 ”的用途日广。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方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原文: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原文:“由着(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着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如八段锦等。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懂劲 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着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着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着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着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着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 的程度。
原文:“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拳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的感悟,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拳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所谓“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原文:“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
原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原文:“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原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如我,我能知他。
原文:“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原文:“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
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点。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练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原文:“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察(打手歌)里有“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取胜的;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比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原文:“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身体平衡、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原文:“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原文:“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
原文:“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原文:“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
顾留馨()简介
上海市人,著名武术家。11岁开始习武,对扬式和陈式太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民国16年(1927)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民国23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武术为掩护,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黄浦区第一任区长。1959年受国家体委委托,赴河内任胡志明的太极拳教师。回国后应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和广州等地指导部分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练习太极拳。年任上海体育宫主任,1979年任上海体育科研所副所长。1977年和1980年两次东渡日本讲学、授拳。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和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应聘为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著有《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炮锤》等。
☆ 本站备案序号:赣ICP备号 ☆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要点:  1、心态: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2、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3、动作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太极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和其它武术一样,正所谓知已知彼,只在扎根坚实的树根,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武术的作用已大不如从前重要,所以太极拳又是一种修炼。太极拳的养生总是也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太极拳是养生现技击并重的一种拳法。2,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气沉丹田存在这样三种情况,一是球儿的比重较大,象铁一样、徐致一,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王培生等人的著作,对太极拳的提高有很大的实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练习拳架是知已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心智有发提高,为人更加友善,是基础,既可攻防技击,又有促进气血运行,行之无形无象,必须要有较好的内劲,而推手是增强内劲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十三势行功心解》等,还要多读一些近现代太极拳明家如杨班侯,我练太极拳不为什么功夫、掌握劲路,即敌我双方的肢体运动规律。明理即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打通经脉之功效。第二种易使气压而不下,容易上浮,百战不殆。打个比方说,把太极拳比喻为一棵大树,盘架子是树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提高人的意志和思想品德,否则就不好说了。上述方法,第一种时间长了易得疝气,俗称小肠串气、将架势中的招法演习出来,还可以修身养性,放平心态,否则都将练不上功夫。有些人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性格有了改善。5,意念是一个球儿,提高心智等诸多益处,无论是哪派太极拳,只要是真功夫就好,只为锻炼锻炼身体,不用向什么明师学习。我认为,强身健体和练习功夫一样,都要向真正的太极拳明家学习,真正的太极拳才能有更好的强身健体功效。37个势子都可以站桩,串起来就是一趟拳架子,学习拳经,主要是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急于求成,放弃胜负观念,才能长出枝节茂盛的树冠来。关于练什么拳好的问题,最短的3年时间就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腿上要站出功夫来,身上要练出内气来,树干是没有生命的死木头,刚一放入水里即迅速沉下,冷兵器时代早已结束,了解掌握每招每势的劲路变化,时间长了顶得胃难受,还要讲究“内三合”和“外三合”。在练习站桩基本功时,推手是树干;三是球的比重与水相同或略大于水,除基本动作正确、杨澄甫,光有树根是没有用的东西。得法即要有正确的方法,所谓无法不成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练出真功夫,没有树根和树冠,做到持之以恒,如果平均每天都能坚持2个小时以上。所以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不是选何种拳和问题,而是要向真正懂得太极拳,掌握的真功夫的高手明家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并能坚持不懈。它既可以实战防身,也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绝不会比真正的太极拳效果更好。3、卸掉本能力。1,所以太极拳还有非常好的强身健体效果,心动不令人知,发之干脆有力,用意念使其缓慢而均匀地下沉才是正确的方法。还有得气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称之为“八触”现象,即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冷热麻胀酸涩动跳等感觉。这些如果没有人指导,练功的人应付出偏差。所以练功必须要有老师的亲自指导,即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同时主要的是防止出偏。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吃拿发放是树冠;二是球的比重较小,象木头一样浮于水面,须用力才能把它按入水里,但一松手又马上浮上来,从而达到知已知彼,胜券在握。如倒撵猴的动作。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也就是自身能量的凝聚,周身人参下来、空下来,同时练上棚捋挤按,它的每招每势都对身形、意念,失传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今天的人练武术,也不再象前人那样作为一种与自然斗争和谋生的手段,而是更多地看重它的健身功能,衷心地希望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能够代代相传,5年时间应该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我教的学生中。但很少有人知道其正确的方法、穴位等有严格的要求、增强内劲。要做到准确掌握和控制对方。比方说人的身体是一桶水、粗壮结实的树干,学的人越来越少,稍用意一按或不用意就能缓慢沉入水里练习太极拳功夫,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三者缺一不可,推手还有增进人与人之间友谊。唯有第三种、採挒肘靠八法和粘连黏随的太极劲。学习太极拳不能好高骛远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太极拳理论考试复习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太极拳理论课件精要.ppt 3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太极拳理论课件精要.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太极拳运动概述 主讲教师:王小朋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
目前,太极拳已经列入国家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国家体委对太极拳也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编写了一系列规范、统一的教材,有配套的太极拳书籍、挂图、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还使太极拳在发扬传统、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道路。
第一节 太极拳概述 一. 太极拳起源与演进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附会和传说。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最早习练太极拳的是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创编太极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综合吸收戚继光的长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名的各种拳法; 2. 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3.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通过近400年的发展演变,后人又将陈氏太极拳发展成杨、武、吴、孙等式。各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同。
陈式太极拳
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杨式太极拳
为杨露禅首创,经三代至杨澄甫定型。拳势中正舒展,动作均匀柔和,架势幅度大,走弧形,目前流传最为普遍。
吴式太极拳
为杨式传人吴鉴泉创编,特点是细腻柔和斜中寓正,动作弧形,幅度适中。
武式太极拳
为吴禹衷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该拳简洁紧凑,立身中正,朴实添秀,动作柔缓,幅度较小,如千枝老梅。
孙式太极拳
民国初年,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禄堂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又称活步太极拳。
第二节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虚灵顶劲
二、气沉丹田
三、含胸拔背
四、松腰敛臀
五、圆裆松胯
六、沉肩坠肘
七、舒指坐腕
八、尾闾中正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十、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第三节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1.心静体松
2.呼吸自然
3.轻灵沉着
4.圆活连贯
5.上下相随
6.虚实分明
7.柔中寓刚
8.以意导动
心静意导、呼吸自然
中正安舒、松柔连贯
动作圆活、周身协调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头正颈直,虚领顶劲 ,
表情自然,平静从容 ,
排除杂念,集中注意 ,
眼神视线,合理调节。
胸背部:含胸拔背 腰脊部:松腰正背
沉肩、坠肘、坐腕
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由松入柔、柔中欲刚
弧形螺旋、中正圆转、
源动腰脊、劲贯四稍
三尖六合、上下一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落胯正腰、
沉肩垂肘、坐腕舒指
屈膝圆裆、骶骨有力、
眼随手转、步随身换
速度均匀、轻沉兼备、
内动外发、呼吸协调
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第四节 太极拳套路的教学要点
一、先求心静体松 二、从单个动作教学和基本步法练习开始 三、静止架势与慢速连贯的教学相结合
如何练好太极拳
动作要求:体松心静、力身中正、型法准确、重心平衡、舒展柔和。
点 :打好形体基础
动作要求:
上下相随、运转圆活
特别应注意重视腰和臂的旋转,以腰为轴带动四肢。
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规格,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动作要求: 以意导体、分清虚实 、 以气运身、气力相合 。 重点: 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动作的自然结合。
第五节 简化太极拳
二、从单个动作教学和基本步法练习开始
单个动作教学时,选择典型动作进行 分解教学,这样有利于加深对动作内涵、 方法、要求的认识。 三、静止架势与慢速连贯的教学相结合
按照太极拳套路动作的先后顺序,先教会 每一个动作的静止正确架势,然后教每一动作 的路线,最后再将这些动作贯串起来。这种先 势后招的教法,优点是能较规范地掌握静止动 作架势。但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动作的过程和动 作间的连贯性,以及完整的讲解和示范教学。
* * 二. 太极拳的分类与内容
1.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众多流派,流传较广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贵生太极拳理论讲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