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三项资料怎么改藏挂号要些什么资料

(佛说四辈经讲义)
佛说四辈经(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四辈弟子天帝龙鬼神质谅神。皆诣祇树稽首佛足。却就常位坐。佛告诸弟子。吾今所出经法所可教诫。皆自各守其意念。末世毒然之时。四辈弟子。若出家若居家修道。皆狂醉众色。不复承用佛经法。专愚自用。便使吾道薄淡。令世人谤讪吾道。信是弟子骜慢所致。鹙鹭子整衣服叉手一心。听佛说四辈经如是
佛言。若末世男子。能出家除剃头发为道者。第一去离爱欲志存大乘。常当慈悲喜护为主。去想行。普念一切蜎飞蠕动之类。视之如身无异。不得妄起恚怒。深入明度。常以明度权便。诱致曚冥使入无极。以戒德除心秽病。不得为世间之业。能行此者便可出家。名曰道士。不可依恃吾法。自以出家为信。不专念道。或能有下贱之人。倚道自活。无益一切而但出意说。为人师主轻薄戏调。不自捡察使尊法薄淡。世人不信。非吾出家弟子之法也佛言。若有女人。出家除发为道以去爱欲。当专精静处。不得与出家男子同庙止。若行师受当有等类。不得独往禀受。常当晚出早还。不得妄出庙宿止。但得教授女人。不得教授男子。所著衣服。不得刻绘帛彩色苾芬。不得轻言戏语。不得贪财宝物。戒行清净名曰出家道人。若轻言戏调未语预笑。心志不寂意行秽浊。恶口骂詈轻言不节。不能静处。憍慢自大不自捡敕者。虽复出家。故是贱人非出家弟子也
佛言。若有男子。心志系道不能出家者。在于爱欲之中。当受持五戒月六斋。第一孝顺父母治家养子。朝暮烧香然灯稽首三尊。悔过十方。恭敬四辈。不得慢轻自大。去离悭贪常以至诚。不得欺殆世人。不得与世间人妻妇坐起同席。住行相随同室异床。除去四事以四等心。普视一切。老者若父若母。少者若弟若子。恒以明度法药洗除众病。不得妄嗔恚骂詈。常以无极方便。诱解世人使入大乘。不得为新学者说深经奥妙之义。当为除想识无挂碍者。不得绮饰衣服。不得与世间妻女戏调言语。往来报答以致因缘。如是者为清净道人。若行不清净贪利财色。或于世俗绮饰衣服。互相翘举。但结非恶眄睐所欲。轻言戏调未语预笑。托己同法口说妙言。外似清虚内怀贪惑。心存财帛以自供给。活于妻子。慢佛尊经不复修学。反习外道之术。世药解奏符咒厌说。疗治众病。因缘外道解奏之术。或于财帛勾束上下。贼意欲得因解奏之术。不持吾法。当来者却皆由斯辈。是故非吾法学弟子也
佛言。若有女人不能出家。在于爱欲之中心乐道者。当持五戒月六斋。孝顺父母姑嫜叔妹夫婿。不得挝骂儿子婢使。不得轻行来宿止他家。不得与世间男子语言调弄譺笑。不得妄嗔恚骂詈恶口。不得证说他人恶。不得陷人儿子妻妾奴婢过恶。恒当专精念道为上首。不得与世间凡人说法颜貌。不得与人男子相斥。不得教他人男子。不得说世间吉凶善恶灾变之相。不得憍慢自大。昼夜三时烧香稽首三尊。悔过十方禀受经行。言数自劝。不得希望供养贪利财帛。不得嫉妒夫主。当自贱女人身。愿为男子转身受福。可得上天宫观自然。是清信女人学道之法。若不孝顺。憍慢姑嫜嫉妒夫主。挝骂奴婢造恶。自是怨恨恚怒毒意向人。行者如是。是为非法学女人弟子也
佛告诸弟子。清慎汝心守护身口。恒以四等济众生已。道宝之慧恩施一切。如佛教诫必得度世。弟子诸来会者。闻佛说经欢喜奉行。作礼而去
我从佛陀听讲受的,佛陀是这样教导的,那时候,释迦老子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上住,这时诸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天道鬼道神灵与质谅神,来到祗园,顶礼佛陀,就坐到日常坐的位子。
佛陀告诉诸位弟子,我今天所讲的佛法能可以教导告诫大家,都自已守护自已的意念,专注禅意,在末法社会,人心迷茫重享受以苦为乐的时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果出家或在家修行佛法,都是迷茫自己的执着邪见修各种有为法,不能用佛法来做为自己的修行准则。固执愚蠢的自以为是,这样使的佛法浅溥虚假,让世间的人诽谤真实的道理。相信是弟子们的傲慢所引起的,秋鹭子(舍利弗)整理衣服,端正身体,一心听佛陀说四辈应该这样行事。
佛说,如果末法时期,有男子能出家剃去头发专心修行,第一远离爱情欲望种种贪着,立志修行大乘佛法,应当以观六道轮回,解脱生死,善护自己的言行心念,度化众生为主。离一切贪欲我执,普同护念一切有情无情的生命,把他们看的和自己身体一样,不得起妄念、伤害、恚恨、愤怒的心。深入般若波罗密法,经常以佛法真理方便权现,引导愚昧迷茫众生学习佛法免除六道之苦,明白无为法、缘起性空的道理。以戒律德行断除心中妄想执着的心病,不能操持世俗职业用于活命工具。能够这样的发心就可以出家,是名修行的人。不可以以为修行佛法,自己以为出家便是修行,不专心念佛法僧三宝,也不专心修行无为法。或有下贱的人以出家为职业,倚靠佛教养家活命。无益一切而用有为法和似是而非的五蕴法讲于大众,欺骗社会。身为人师常常言辞轻薄乱开玩笑,举止轻浮身不端正。不能时时反省自身行为心念,使得佛法被人轻视,世间人不信三宝。这样的人不是我的出家弟子所应该做的。
佛说,如有女人,出家剃头修行佛法免除六道轮回的根本(爱欲),应当专门在清静精进的地方,不能与出家男众同一个寺庙止住,如果去礼拜羯磨和尚,应当有两或众出家女众同行,必须晚点出去(天亮后)早点回(天黄昏前),不得在寺庙外过夜。只能教导女子,不得教导男人。所穿着的衣服,不得制绣、刻缕、绘画、丝帛彩装及身上各种芳香、涂香、花草香等香。不得轻薄言语及无益戏言,不得贪财及宝物,应当行持戒律清静,这样才算个出家比丘尼。如果言语轻薄及无益戏言和未说语先陪笑脸,心不行禅法寂静,身行秽行污浊,脏言粗语恶言责骂,言而失实行不节制。不能住在清静地方,轻慢自以为是而不能反省检醒自己,虽然出家是下贱的人,不是出家弟子。
佛说,如果男子,心想修学佛法不能出家者,在红尘爱欲世界、家庭中,应当受持五戒和每月六斋戒。第一要孝顺父母、治理家庭、培养儿女,早晨晚上要供香燃灯礼拜佛法僧三宝,惭愧忏悔自己的种种过错,并不再犯。恭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得狂妄、轻慢失礼、自以为是,去除自已的悭贪,常常真实至诚待人待已,不得欺骗蒙混(懈怠)世间的人。不得与世间人的妻子姐妹女儿同坐同卧一张席子,住在一起要不同一间房子。除去衣服、饮食、房舍、汤药四种基本事情,常以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普同看待世间一切。老人视为自已父母一样,年轻的视为自己的弟妹儿女一样。始终以佛法般若的方法为药疗除众生的秽污贪欲的无明业病,不得妄自菲薄、嗔心恚恨责骂,常常以缘起性空的真理方便引导世间的人进入大乘佛法,不得为新学佛法者讲说玄妙深奥的大义,应当除去自我习性令生去烦恼心,不得穿戴奇特鲜艳装饰的衣服和饰件,不得与世间的女子轻姚戏言导致生世往来报答以致有世间因缘,这样的人为清净的优婆塞。如果邪行不清净贪恋名利财宝美色;或于世俗间佩戴奇饰怪服;相互攀比吹捧自鸣得意;言他是非、责备过恶、蔑视他人、妄自菲薄的念头,轻薄调笑(轻浮嬉笑戏谑;未说话先行笑迎;假借自己的知见讲说玄妙的言语;外形很象有修行清静的人内心实怀有贪欲迷惑;心中贪恋财物自己使用养活老婆儿女;轻慢佛法经书不再修行学习;反而学习外道的术数邪法、世间药、符咒、理念欺骗治疗众生秽病;或杀害众生供奉神鬼魍魉;或者用财物买通上下关系;心中害人贪欲,学习外道邪术,不学习我的教法。此种人都是这样的贱人,因此不是我的学法弟子。
佛说:如果有女人不能够出家修行,在这个俗世爱欲家中,发心学佛者,应当持五基本戒和受持月六斋戒。孝顺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小叔子小姑子和老公,不得打骂儿女婢女仆人,不得无故夜宿住别人家,不得与世间的男子相互开玩笑、调笑游戏,不得狂妄嗔心恚恨责骂,不得诉说他人的是非曲直过错,不得陷害他人、儿女、妾待、奴婢过恶是非。常常应当专注心念,念佛法僧为第一要事(最重要的事),不得与世间俗人讲说佛法,不得排挤斥责男子,不得教导男子,不得讲说世间吉祥、凶害、善恶、灾祸变化的事情,不得自傲轻慢自大。早起中午晚上三个时间烧香礼拜佛法僧,发露忏悔。自身修学禅法,每当说话自醒其身,不得希望供养自身贪求名利财物,不得嫉妒丈夫和家人,应当反省自己为下贱女人身,发愿转女为男受男子福报,这样可以得到善报因缘,是清静诚信优婆夷学习的道理。如果不孝顺,自大傲慢慢待公公婆婆,嫉妒吵闹丈夫和家人,打骂奴婢造一切恶行,自然是怨恨、恚悔、怒心、伤害恶心向人,如是这样的行为,就是行邪法的女人弟子。
佛陀告诉诸位弟子,清静谨慎的守护自己的心念,注意自己的行为言语,常常用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度脱众生,用佛法的智慧报恩布施,诚实奉行佛陀教导告诫,这样可以真实的度脱众生。
诸来参加法会的弟子,听闻佛陀说法,心生欢喜诚实的奉行佛陀教义,顶礼佛陀散去。
重点关键词引读:三法印、四念住、四等心、戒德、明度(般若)、四依法。
诸位善知识,我们今天共同进入学习和体会佛法的真理。佛陀在每部经中都在教导我们如何才能到达彼岸,如何身心行持。诸多经典只因我们机缘,无法深入,在此我们选了《佛说四辈经》做为学习的开始。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成就者,泛指一切十方三世佛,这里理解为释迦牟尼佛。
说,讲解、演说、教导。教导如何断离、离欲、灭行的圆满方法。
四辈,比丘、比丘尼(泛指出家众)、优婆塞、优婆夷(泛指学佛的在家众)
从前文可以理解,这部经是释迦教导我们如何做好一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方法。
经,诸佛成佛的经过、路径、方式,只有成佛者才能说的。佛经,梵语修多罗,此译为契经,以其契理契机也;谓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学佛人之机故。又‘经’者,摄持义;摄持一切佛法及一切众生,能明心见性,直至成佛故。又‘经’者,常义;历古今莫能增减改变一字故。又‘经’者,法义;法即轨持义,轨生物解不谬,任持自性不失故。又、杂阿含、毗昙心论第八有五义:谓出生、涌泉、显示、绳墨、结鬘。结鬘,如贯花作鬘,即贯穿义,线义。佛法字字珠玑,须以文字贯穿,如线穿珠也。
又、经字作去声读,亦线义,纬之对也。经如经文,纬如义理,义在文中,如布纬线,织在经线中故。绳墨者,如木匠以绳定曲直邪正故。显示者,显示种种法义故。涌泉者,如泉源随器大小,各各满盛,而泉终不竭;如此一经,随智大小各得领解,而经义不竭。出生者,能出生世出世智慧及一切贤圣因果故。
因为世间善恶出生世间因果,不能了脱生死,如修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生人,下品十善生修罗;上品十恶生地狱,中品十恶生饿鬼,下品十恶生畜生;总皆分段生死,循环不已。欲求出离生死者,当受持此经,依经修行能出生出世善因果故。
本次讲授以简行为主,今后不再释义通题的详细内容,有兴趣大家可以上网或到寺院拜读宣化上人的《楞严经》讲解。
这部经是放在大藏经经集部769卷。译者是中国译经史上的大家,竺法护三藏法师,即昙摩罗刹,祖籍月支,八岁出家,师事高僧竺高座,乃随师游历西域诸国,通三十六国语,遍学诸经古训及音义,沿路传译,泰始三年(269年)译《须真天子经》、后译《修行道经》、《正法华经》、《勇伏定经》等,计约一百五十部。后圆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
佛陀在这部经中非常有力度的告诉学佛的弟子所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和生活状态,这在除律部外很少见的。我们经常说学佛一是学佛陀的成就;二是要学佛成就因缘,也是说诸佛成佛的经过。释迦老子在经、律其实在阐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成就行持。释迦如是教导,我们也要如是实践,只有如此,是名如法弟子。
学佛是一个艰辛刻苦漫长的过程,没有速成的,没毅力怕吃苦你别学佛。特别在现代浮燥、功利、物质享受至上的社会现实面前,你所学佛能得到的,从社会性的角度看,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所以很多人走巧门,拜拜佛,看看经,记个禅语,谈个玄妙。又能充知识能充面子。诸位,脚踏实地来,从一言一行起慎重心。
在佛教学习的过程是体会和修持,如何学?佛陀给我们列出了“戒、定、慧”的修学次第和范畴。“戒”指通过对身体和心意的制约规范,到达身心安稳的状态;“定”指通过止和观的禅法,身心进入不动不静的空性观察状态;“慧”指通过戒定后的内思,破除无明到达般若的状态。
在三学前有一个重要的素质要求,那就是一定要明白什么是佛陀的真实教导,对佛陀教法的判定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这里说下三法印。
三法印第一是“诸行无常”,行是造作运行义,无常是变化不居义。一切行为是没有常态存在的,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有合有分,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的。在佛教的概念中“如果(假定)一定(结果)”是外道说,这一点大家千万要明记,今后在自己生活和事物判断上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比如社会上有一句骂僧道的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就是明显的无知无耻的言语,今生不能悟道有多因缘。不一定是披毛戴角做畜生。诸佛修行都是经许多劫的。中国唐朝玄藏法师十世为僧,安世高大师也是多世为僧,如是例子很多。如果有人和你说“师父给你加持,一生平安。”千万别信,这是歪门邪道的说法,诸行无常,个人平安不是靠加持来的,是你业力来的。有一些学者和民间的无常说的很悲观,其实无常不单指由好变坏,也指由坏变好的演变。宇宙万有,因为没有一物是固定不变的,一一事物在无常变化中演变着,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有千差万别的一切现象的产生。富有或因人为或因福尽转而贫,贫穷或因努力或因福至转而富,一切在因缘当中。
三法印第二是“诸法无我”,
「法」,本为梵语达磨(Dharma)的义译,精确的定义,应为「轨持」。据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说:「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这是说明凡是第一事物,能够保持它特有的体性与相状,引发人们一定认识的,便称之为法。「诸法」是指现象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换句话说,亦即通指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我」,通常指五蕴和合的生命自体。印度的正统婆罗门教,将我称为「阿特曼」(Atnan),为人生的最高原理,阿特曼与宇宙最高原理的「梵」(Brahman),合而为一,成为梵我一如的一元论的宇宙本体思想。所以,据婆罗门教所说的我,是具有主宰自在的意思。不过,婆罗门教这种形而上的本体我,为佛陀所否定。因为以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生命自体,是由重重无尽的许多复杂关系条件所构成的,离开这些关系条件,在色受想行识的一一法上,找不到一个独立不变的生命自体——主宰自在的我。佛陀从这一深入内观的体证中,而建立诸法「无我」的思想。我是因缘和合而成,也由因缘和合而灭。不是谁来创造也不是永远存在或灭亡。进一步是谈下我而生成的成见“我执”,这个成见是我们受到的外面的影响,自已的思想和行为,生成的认识。反过来指导我们的身心行为,不断造作,轮回不休。如果想在学习佛法,我执是要放下的,用一个静心来进入佛法的真谛。
三法印第三是“涅槃寂静”,
涅槃本为“消”的意思,就是将人生的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之为吹消后,所呈现出来的“寂静”状态,故名涅槃寂静。
⑴、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⑵、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盘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槃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槃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槃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既是寂静不动;灭既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诸位,涅槃尚要学者可阅《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僧志道。
三法印详见《大智度论》卷二二。没法,我们要明了。原典才能给我们实在的感悟。
明了三法印,知道基本的原则,佛意自在心中,明了佛教的判定“三法印”,如何修学“三学”。下面我们进入中心法意。
佛陀是这么教导的,释迦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止住,这时候,听法的弟子纷纷来到佛前顶礼佛陀,然后次第坐到常坐的位子,这里不说佛经开始的六成就,宣化上人在《楞严经讲义》中讲的最好,大家可以拜读。〈闻如是〉和〈如是我闻〉的含义一样,只是翻译时语法的稍稍差别而已。佛陀在进经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礼节要说下,那就是清洁干净,释迦在饭后要杨枝(接近现在的牙签)与水,保持口腔的清洁,就坐前要洗足保持脚的清洁。端正衣服(袈娑),整理座位(坐具)。对法恭敬,对听众恭敬。那做为受众的弟子呢,老师尚且如此行恭敬法,我们更要如此了。听法前要清洁我们一切有异味的东西,端正我们的衣服,端正思想态度,心中只有佛陀的言语,放下其它的思想杂念。
弟子如何听法如何做,也是说身心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去听经,我们在阅经也一样。诸弟子的意念最重要的,意念——专注,一心专注,谢绝外缘。把心里想的俗事杂事统统放下,什么天要下雨啦,生意忙,家庭不和啦,放下。端正身体,坐正点,眼睛别东瞄西看,更不要手脚乱动,交头接耳当然最不好。心啊要字字记心,把恭敬意表达出来,说白了,专心点再专心点。别搞乱七八糟的东西,佛陀不给乱七八的人讲法。
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时期。现在是末法的后期,末法是一个什么状态哩?社会上人心浮燥、邪法横行、利益为上,象现在的盖茨是膜拜的偶像,明星是偶像,道德不再是人追求的目标,修身也变成如何修钱,笑贫不笑娼进一步呈现的社会。那佛法哩,魔人邪人身穿袈娑伪做沙门,白衣(不是僧人)到处讲说佛法,这两点是外形的;内在的也有两点,一是讲法人断章取义,篡改佛经,拼集经典,杂加外道邪道的理念,利用佛教平台,把佛教掐死在这个平台上,佛法也变成了外道邪法的代言词;二是把佛法当买卖,佛为金,经为银,僧为铜。一千一普佛,一万当大爷,不修诸善,只信小术。我们的社会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佛法也近灭亡的因素。这时候信奉佛法的四辈,有发心出家专心修道的,有在家发心修行的,要谨记四辈身心行为。
在这个时期出家在家,人性固执刚强,或从一点佛法自成法门,比如土地法门、本愿法门等,或自谓修行,称祖师,比如李洪志、真言宗等。当今下也有利用地方、媒体、关系等不是僧人占据寺陀,多说一下,无论以何名目集资捐资立的佛教地方,比如居士林、念佛堂等,在家人管理占据都是非法的,从佛陀时代到清朝无一佛教场所是在家人管理占据,这是贼子,切记啊,这个没有时代不同的说法,只能说是外道邪门的坏法,毫不客气的说,白衣占据寺院,那是要下地狱的,你们去捐助随喜这样的地方,叫见恶随喜。现在还有企业家用寺院来挣钱,僧人只是打工,这个因果就更不轻了。尚有以医术、养生,风水、相术、卜星、艺术充为佛法,造像、建寺、印经书、吹捧来敛财。真实解脱生死的禅修、深入经藏的修行方法却无人问津。
末法的种种愚痴的自以为是,佛法变的肤浅非法虚假,世人却诽谤真实的解脱生死法。这样就是后人的狂傲我慢造成的。为什么会有傲慢我执啊,那是不依佛言不踏实乱修造成的。佛在灭度时言“我灭度后,汝等依四念处住;依戒为师;恶性比丘,默而摈之”我们要很老实的学习就好了,四念处是什么啊,也称四念住,有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大智度论》曰:“唯是愚夫狂惑,为淫欲覆心故,谓之为净”,由“净相不可得”故名空。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是都是行苦,因为它的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但为是苦,强名为乐”对四圣谛苦谛而成立。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人身几十年慢慢发生变化,而我等心念一秒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众生执着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要观心无常。“生灭、因缘、异相皆自无常”,“心意转异”而成“无常即空”,“观心”是汉传佛教禅法的特征。
4、法念住――观法无我,观法尘及一切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着有一个我,所以要观法无我。“诸法和合而生,无有实法有我”此对治“心能使身,有我使心”的“神我”之说。
四念处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为身的活动是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四念住详见《大智度论》卷一九及三一。
释迦牟尼开始讲话了,给这样到会的大众讲如何才能生死解脱。首先说佛陀是没有废话的,一言一行人天师范,能教导众生如何行为,以此脱离轮回之苦。佛陀在这里给我们讲的一言一语都是教导我们应该如何的行为言语。
针对末法时期的男子,出家是很复杂的,出家面对的环境也和过去不一样,现在的教育很普及,出家前基本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对佛教修行来说,这是相当可怕的,带着习性进入佛教,那可是伤害佛教,伤害自己。人活在世都存在道德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等理念,每个团体、宗教、党派等组织也有其独特的理念。人的行为言语、思想判断、生活方式深受影响。社会也有普同价值观,如孝顺父母、遵纪守法、爱护公物等。转身皈投佛教,明白五浊恶世的价值观的不足,信奉佛教价值观,需要的就是从过去社会上学习到指导自己的种种思想统统放弃,专注学习佛教的理念,例如社会是苦集成的,爱是轮回的根本,世界是空的,是因缘和合的等等。用佛教的理念来指导四辈身心行为。我们社会价值观主体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爱,爱情、爱人、爱国、爱教、博爱、家爱等,一个文明的社会是由爱组成的。佛教的修行目的是脱离六道(包括现在社会),所以组成社会的主因“爱”就成了障碍,《人本欲生经》注:“爱为秽海,众恶归焉”。“爱”是“贪”“染”的主要内容,同时指对生命的爱恋和追求(有爱),是为世俗生活得以发生而不得解脱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说“贪、嗔、痴”是三毒,烦恼之根本,那“爱”就是三毒之因。告别爱、以前的认识、思想、理念和种种偏颇有限的佛教误区。真正的去学习佛法。
汉传佛教是大乘教法,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一乘——佛乘,此为大乘,大者无量,无数无边的意思,乘者运载到彼岸,此意为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得解脱到生死彼岸。大乘的中心修行是六度,即“六度波罗密”,直证无我无法的佛果。对大乘的定义没有一个确定的胜义解,大家可诵下《大乘义章》《大乘论》。
在这部《佛说四辈经》中,四等心是四辈学习的重点。“慈悲喜护”也称四无量心。佛教的慈悲与社会的上的慈悲有相违的意思,媒体宣传上常常出现所谓的佛教“砖”家混淆视听,对“慈”曲解,对人笑脸、不发怒、和言细语、给人钱、多资助、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是慈的内容,在佛教的“慈”中也对上述内容有概述,但确定内容是“苦”。一个真实的佛法学习体会者,对慈的观照上至少应该认识到六道众生种种行为是造作的、虚伪的、苦报的,是烦恼的延续,认识到烦恼的内容,才有行为心念是烦恼的,才能有出离的心、正信的心,追求正确的出离方法——正行。
《增一阿含》卷二一“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观门的一种,以一切众生为观想对象,以确定众生“平等”的观念的禅定。《成实论》《俱舍论》中名四无量心(定)又译为“慈悲喜捨”。
佛教自传入中华以来,对中华信仰、社会道德、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许多佛教的语言也在中华社会生活中流行,如“世界、平等、因果、教授、慈悲、平常、菩萨”等等,这样的语言在逐渐进入社会生活中,也慢慢被歪曲,人们在了解佛教的时候不再使用真实意义,而使用歪曲后通俗化的解释,佛教被边缘化。比如“平等”人们对此理解只是建立在权利、生存、法律、经济等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上。佛之平等对于差别之称,无高下浅深等之别曰平等。有平等心、平等法、平等义等说,平等是观的一种,在专注平等的参悟,内心达到的平静安祥无悲无喜的大圆满境界。正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释迦在《涅槃经》说“如来善修,如是平等”。
佛教的平等论的社会意义是相对婆罗门外道的“宿命论”“原罪论”。在佛陀时代,婆罗门有四种姓等级森严恐怖,首陀罗被认定是梵天脚生,只能从事理发、扫地等工作,天生是奴隶,没有受教育信仰的权利,这一切只是“宿命论”,佛陀旗帜鲜明地告诉社会,梵天四种姓宿命论是歪说。并用“八苦”来论证,提出种姓平等 。佛陀虽然否定六道是某个神或天来创造,但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状态或无法普同待遇的现象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业力。正是各人业各人造。完善的“因缘说”代替了外道的“因果说”。你靠信奉的任何神、任何东西都不能帮你不爱苦,只能帮你继续在六道中流转不休,甚至在三恶道中受无边苦。能解脱的只有自已不断的观照佛法的真谛,完善自己的思想行为。
平等观是建立对事物的不断专注思惟(观),认识其真实的一面。比如:“万法皆空”“众生皆苦”“缘起性空”,以期领悟佛法并解脱,针对其平等的四点障碍,提出了破除的四种具体的修法:“慈、悲、喜、捨”。
“慈无量”认识世间幻化,一切虚象,皆苦非安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发明求安乐心。思惟嗔恚过患和见慈心利益功德。又当生念:“我起嗔恚,自受果报,非馀人受”,“观其众生前现来世因缘,作父母兄弟妻子或作罗汉缘觉佛”,“又见恶人以行恶故两世受苦……知此众生愚痴无识”。以此种种制嗔方便,“能修慈心”。(详可阅《成实论》卷一五)
“悲无量”无量众生苦恼现前,以现前苦恼乐此不彼,只见贪乐不闻苦。心至悲心,起为众生拨苦方便,修习方法为:“见众生乐少苦多”偶而起一正念转被苦恼去除。思惟如何不令众生更苦和断其贪乐,因生“悲心”。破除“苦恼”故。
“喜无量”,无量众生通过修习“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断除无明业火,入清静安乐,而生喜悦之心。《成实论》卷一五:“喜名嫉妒相违心”,“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大欢喜,如自得利”。“见嫉他利者是凡鄙相。”
“捨无量”,无量众生亲疏远近,皆业报相随,受无量苦,求学佛法,稍生善心,转而退失,苦苦相依。当生众生一律平等而无憎受亲怨等差别之心。《成实论》卷一五:“随见怨亲则慈心不等,于亲则重,于中不如,于怨转薄,悲喜亦尔。是故行者欲令心等,于亲“捨”亲,于怨“捨”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悲喜亦尔。”其观“不等心”和“贪恚心”的过患。《俱舍论》卷二九谓:“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亲怨,如是思惟入捨等至。”如上三心捨之心不存着也。但念于众生,不憎不爱。
四等心简单的说,就说“慈”是认识世间烦恼,“悲”是解决(对治)烦恼的方法,“喜”是对治了烦恼后获得的法喜,“捨”的意义大家可参阅《金刚经》的“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四无量心在对治“欲界”烦恼,需要禅定(静虑)加行,所谓静虑是在排除“欲界”烦恼干扰的基础上获得的心绪宁静、思维清晰的专注状态。也是保证正确思惟、成就诸种功德的必要条件。(大家如记学,可见《长阿含经》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瑜伽师地论》卷六三。)
末法众生颠倒,以苦为乐,种种苦恼嗔意,憎爱差别纷乱此心,与众弟子当下观四等心,生大乘想,作平等观,起正道念,守护心念行为,除恶不善念,对境不起心,捨诸善恶心,不憎不爱,不取不捨,入三昧中作清静子。
一切佛法为众生解脱生死之用,四等心是基础,一切菩提皆由大悲种子生。大家要用心来学习。
一切众生造作之业,皆由“无明”所缘,破除“无明”入“圣流”,此明度也。“明度”是破除无明烦恼,于一切法中通达明了,又曰“般若”。般若有三:
般若二字,是梵音,字已翻而音未翻,即四种翻译中,翻字不翻音;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妙慧。以智慧二字,尚不足以尽其义,故留梵音不翻。世间科学,能发明手机、电脑、飞机等,亦智慧也,然只合于世间法,而不合于出世间法,因其只能令物质文明之进步,而不能令生死轮回而了脱,故不及出世般若。
(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理体,智慧的理体,真理之体叫‘实相’;‘观照般若’就是智慧的智慧,因为‘观照’是智慧,‘般若’也是智慧。‘观照’就是心内所起正当观想,此正当的观想就是散发出来的始觉智,而始觉智照其本觉理,就叫‘观照般若’。要观察人人本具的本觉理体,必须用智慧来观照,所以能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所观照的智慧叫做‘实相般若’。现再讲‘文字般若’,如‘金刚经’,‘金刚经’上有文字故。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的‘金刚经’,他的语言就是‘文字般若’,结集在经典上的梵文也是叫‘文字般若’,翻译成中国文字的也叫‘文字般若’,但要弄清楚的是,必须由‘金刚经’翻译过来的文字才叫‘文字般若’,何以故?因世间法的经书多得很,儒教也有经,道教也有经,现在世间的学问书更是多得不可思议,那都是‘文字’,不能叫‘文字般若’,因为他读了很多文字的书,他的学问增加了,他那学问就是‘世智辩聪’的智慧,越是学问大,他越不能学佛,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它只能叫‘文字’,不能叫‘般若’。那么‘金刚经’上的文字呢?叫做‘文字般若’。他怎么叫‘文字般若’呢?因你研究‘金刚经’上的文字,你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你才可以修行起‘观照般若’的智慧,也就是说,这个‘文字般若’能显明出‘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故‘金刚经’上的文字叫‘文字般若’。但是还有一点你必须注意,‘金刚经’上的文字,要我们即文字而离文字,处处要破相,要扫相,要观空。要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这个文字才叫‘般若’,要是不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所研究的金刚经就著了文字相。将来讲‘金刚经’时,听众越多,著相也著的越厉害,那所讲的‘金刚经’只讲了‘文字’,不是讲‘文字般若’了,为什么?因著了文字相,这一点道理要记清楚。
见诸“欲界”烦恼,知“欲界”八苦构成,一切苦因苦果集成,种种见解,三藏经文,一二三四万千知识,起思惟心,恐恶趣苦,寻出离法。
佛教中有“依文解字,是谓魔说”,我们从文字义所了解的一面,如果固执知见,会形成学佛最重要的障碍——文字障。所以要学习修禅定(静虑)来观照文字背后的宴义。挖掘内心深处的妄相执着,种种起心动念的烦恼根本,种种方便观照,把那深处的无明根除,无明业火停息,般若妙智现前。
佛法在世间,修学不外身心二行中,在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中,“戒”是所有修学的中心。戒是约束(止过防非)、解脱的意思,根本上通过戒远离低级的享受,抛弃六道的造作,断除六道的成见(价值观、思想),培养自身的清净,树立正确的品德价值(佛教的价植观思想),为出离六道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一个没有戒做基础的见解如水中月风中沙。正是“坐而论道”不如“收摄身心”。
戒的组成由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这里对在家人不用,就不去详说了。《大乘义章》卷一零分“三戒”为:“别解脱戒、禅戒(定共戒)、无漏戒(道共戒)”。别解脱戒是正顺解脱之本;禅戒指修“四禅
”的所得定,此“定心”成为防非止恶的戒体;无漏戒指由“见道”和“修道”身所生智,此智本身即会成为防非止恶的“戒体”。
依戒的具体内容看,广义上说,以出离法断灭烦恼、行止威仪等一切善法皆可成之“戒”。有“三皈戒”为一切学佛共守的本戒,许多人在三皈上以为只是个仪式,殊不知这个入门仪之广、之深。学好“三皈”成佛有余,正所谓“难得初发心”。到后来的慢慢退步也是因为没有遵守“三皈戒”。佛制一、皈依佛,以佛为师,不再皈依外道邪魔。佛教是佛陀教导众生如何出离六道,也只有佛陀正确的指导我们才能避免沦落为外道邪魔。信的开始,解脱第一步,视佛陀及菩萨、罗汉其今生后生的依靠。其它的外道邪魔只能引导众生苦报不断。发心学佛,一要明心,二要觉悟,知晓佛家之正,外道之邪。学佛真谛,明世间邪法,是觉悟。
皈法,正行之本,学佛如何辨别正邪,修行身心,佛陀湦盤后,从法而得,深入经藏,知慧如海,众生学佛,绝不是从某人某师得教法,三藏才是正学根本,不但要看,还要深,也不是看一卷两卷,要广看,不要说古代,说近代,谛闲老人、印光大师、虚云铁汉这三位祖师可都是深入三藏的。末法最难未过是邪师、白衣登台广说外道邪法,透使众生邪见恶途。三藏是佛之正成,具有真、去假、正、辨邪。守其深入可真学正行。
皈僧,佛陀时代前,僧、沙门是所有离家修行的统称。在三藏佛陀教法中,专指佛家出家众,四人为僧团,有时也指个体。在末法时期一个不皈僧的学佛者是邪恶的,是灭法的最直接的表现。一个由单一在家人形成的学佛团体是个危险的组织。佛教是以出家众为首的团体,绝对的中心是出家众,在这个团体中,在家众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有人常用维洁摩来抬高在家信众,维洁摩首先是佛陀认证的,二是维洁摩从没有到佛教僧团中去指手划脚,三是维洁摩和众菩萨、罗汉的应答中也只是在境界上的认识,并未教导佛教应该如何如何。末法时期自号维洁摩皆魔。对末法的出家众也有是魔子变化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如三法印、三归戒、四念住等,还有发大心的要专注下《楞严经》,这样就不易被忽悠了。好好看护身心的方法从戒学开始,三归戒、五戒、摩诃律、梵网戒要看常看,重要要守护。
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张嘴说话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事情,做为出家众从世间常识已经向佛教的思想价值改变,僧众又名教授,教导众生如何去贪断爱,养心增智,在众生与贪心恶念斗争中提拱好的方法。浅笑戏说,操持俗业,扩大财富,外道自然,鸡先蛋先等为无益说,对众生只能增加轮回,非解脱法,不说也罢。
对于出家众来说,出家不是目的,解脱才是真谛,出家只是从零开始,学会放下的第一步,想解脱,不受轮回之苦,就要深入戒定慧的体会和实践,培养基本的佛教价值观,而非以出家为贡高,以此身份挣钱养家与躲避责任,有自尊可以,有自大就是烦恼,学会赞叹可以,时常吹捧就是罪过。
在这部四辈经中,对于女出家众也用了很严历的语言,不得收男子为徒,出家在家的都不行,更不得为男子讲法。从衣着、财物、言语、身行等做了很多的禁止,这一是保护女众的安全,二是让女众更好的修行。
对在家的信众首先要治家理家,优婆塞第一孝顺父母,培养孩子,中国俗言有云: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安排父母的四事,也多与父母交流,种种方便使父母心情好,求生极乐。或有男子从事仕途、艺术、商业成功人氏,要切记莫轻慢自大,更不要贪得无厌。要用一颗真诚心去待人接物,要待老人象自己的父母,年轻的象弟弟孩子去看待。和其它女人不要调戏轻笑,同吃同住。
在古代的寺院里,是不留宿女众的,更不许男女混居的。现在的寺院是男女一窝,这点希望有点正信的优婆塞优婆夷记住,发心做点活增点福报到了天黑前快走人,不然是一分福报十分恶报,因为你坏法。做为寺院方有时很无奈,一是开发的旅游区,僧人也管不了;二是有些僧人越来越懒,连扫地洗衣做饭都不愿了,只忙挣钱养家了。现在人到寺院想发心,其实说白了,你一个社会人到寺院能发什么心,比丘们比丘尼们的个人私务是不能假外手的,也必须自己动手,尤其是汉传僧人,劳动是基本的修行。你们所谓的到寺院求福,其实一是逼僧人犯戒;二是自己过错。真想求福就四事供养布施行了,求慧就专注一念,修四等心,愿生极乐求极乐,愿近禅法念无相,就是如此简单。
在社会上我们不要给新学佛者说禅讲深奥的玄妙佛理,应当引导其明白色、受、想、行、识的行为是烦恼是人类的贪、嗔、痴、慢、疑、我见引发的无明,渐渐对佛理有个清晰的认识。更不得相互吹捧,什么高人大师菩萨罗汉等大妄语,或霸占寺院讲说佛法妙言。更不得学习外道邪术欺骗众生,比如供养大仙、符咒治病等,更有恶贼用钱财利益勾结内外的。这些是正信学佛者所谨记。
优婆夷在学佛过程中所要必须遵守的准则很多,首先要持五戒和六斋戒,五戒对出家众和在家众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杀戒对在家众来说主要指杀人的过错,次指动物。出家众就复杂多了,有杀意、见杀随喜和杀别人的善念,都在杀戒当中。所以我们对在家众人所从事的某些行业是可以的,象从事烤鸡、冷菜啊。但我们尽量的不去从事杀鸡鸭猪等的屠业。其它的四戒也有差异的,详见大藏经律部《优婆塞说戒经》。
‘六斋’是指‘夏历’-即阴历中的六个斋日。这六个斋日是当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等六个日子。若当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那么最后的二个斋日是二十八、二十九日。
  在这六个斋日中,要行‘八戒’,所以叫‘六斋戒’。‘八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最后是‘不非时食’。
  一至八条称为‘关’,就是关闭邪恶之门。‘不非时食’是‘斋’,就是‘过午不食’。二者合称为‘八关斋’。
优婆夷对父母公婆小叔子小姑子老公要尽孝顺之心,不要去猜疑这个那个,自己做好孝道,不看他人如何。孝道最不容易的就是要求回报和比较,有人孝顺父母公婆是为了那点遗产,有人孝顺父母公婆要求其小叔子小姑子们也要承担一样的责任,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你要连小叔子小姑子也在孝顺当中。那打骂孩子和婢女仆人是不允许的,当然现在社会文明化高了,婢女仆人在我们的社会中渐成历史,但社会还是有社会小等级的,比如服务员、家政等,我们要尊重他们。女人如果去他处,一定要报告夫家,不能轻易在外面留宿,和世间的男子相互调笑游戏更是不允许的;恶口或说他人过恶,陷害他人绝不允许。发心精进念佛法僧才是正道。不和世间人比颜貌打扮,比如你是优婆夷,去参加超女快女等的烂赛或去学习那些奇妆异服也是不可以的。
女人学佛其实最障碍的是喜欢比说吉凶善恶灾变的现象,不信去看现在寺院的香火就知道了,求福求财求平安求如意,就难有求舍贪弃欲灭无明的,更稀有精进禅修专念三宝的。我们不否定烧香放生诵经的某些意义,但一个真实的学佛者至少不会来用大量的时间做这些事。因为这些事与解脱无任何的必然联系。用了大量时间来做与解脱无关的事情,反而沾沾自喜,在末法时期本未倒置的现象是现实的。
尚有用吉凶善恶灾变的现象去吸引无知众生的。诸位,学佛的出家众在家众都不能给加人讲说吉祥(如某某身上有白光,某某地方观音特别灵验,某某上师按个头就消灾),凶险(如某家有血光之灾,某人事业前途有维等),善恶(如某人有善报恶报,某人好人善人,某人恶人恶事等),灾变(如某年某地有地震,大家念佛消灾,某地洪水是因为某事等)。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所谓的方便都是不允许的。
优婆夷三时(早午晚)来烧香礼敬佛法僧三宝,反省自己。烧香是礼佛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提醒自己说话做事如不如法,增强自己的信仰决心。香的种类很多,有植物香,合成香,化学香,学佛要防止有害的行为,化学香对环境、身体特别有害大家尽量不去烧,害人害已,用这有害的东西供养三宝也不恭敬,家中烧香供养如果买不到无害的香,用清水也是一样,重在能反省自己。
后世的普通信众中,女人要占很大的比例,看看现在的很多念佛堂或寺院,尽是女人,这现象是真不好,一是一个优婆夷不得外宿,你不在家住不行;二是当孝事夫家不孝,自我贡慢;这三是坏法,名念佛实破法,寺院本是三宝地,僧人清修的地方,在家人实不该去扰乱。想学习好好修习禅念就是了,别在寺院。这个寺院有九成的师父欢迎在家人在寺院常住,有一个师父生烦恼,这可是动道人心罪不轻啊。当然现在寺院被侵被占,大和尚们也是随恶缘。你可能见不到这个师父。
后世的讲法人很多,别听的顺耳就说好,因为我们现在对佛法不太了解,去如何判断全靠自己的无知见解。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佛陀也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四依法做为指导。
依法不依人。对于学佛的学子来说,学习一定要如何入门,不可避免的有人来教授,单纯的从三藏阅知的也不是太可能(不能说没有)。大家对教导自己的老师一般很恭敬,这很好,佛法恭敬中求。任何事情也有个度,老师其实更多是个凡人,认识方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所以我们也不能绝对的盲目的去服从,但我们自己的盲点却更多,只有佛法是完善的,多从现在代表佛法的三藏寻找教法。末法时期邪师也很多,万一从了邪师更要命了,学佛安全最重要。如果一个人讲的道理与开示违背的佛理的基本的理念,例如和“缘起法”“三法印”等基本的原则违背。虽然能尊为师,但此师与邪师无异。
依义不依语。佛法有文字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之分,语言文字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我们的静虑到达实相。语言文字背后的深义才是我们要体会的,大家参考前的般若。
依智不依识。识为六根六尘的表现,又说是六识,它是六道轮回的基础。智是佛家的明心见性的中道义,从禅定参悟八正道所得到的实相般若。在生活学习中,从六识(自我经验)产生的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支配自我。而智慧只是运作的功能(使用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识是自我的,用我(主体)来做事做人学习,与缘起法直接相违,六道轮回的作用。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大乘经中,明了说究竟真实的佛理,如中道、禅法、六度、四等、八正道等,是了义,它能修出离慧法,断六道轮回。诸经中隐蔽实义而为方便之说者,如为我空记、放生、诵经、礼拜等,是不了义,它能修福报,只能为了义增点加行。
四依法在大乘经中多次提到,例如《大般涅槃经》第六卷,“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诸位善知识,可多见《大智度论》《方等经》。
最后以四依法为此卷经的结尾,方便大家有个明了心。所有经的讲释都有不足的地方,真诚地祝愿大家不依人不依语,不要被寒僧所惑,也不要被这里的文字语言迷惑。文中列出了不少的经论,去放下自我,忘我地学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怎么修改三项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