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在现在战争中的人类生存能力越弱是不是很弱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伊拉克战争中的T72主战坦克.doc 3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伊拉克战争中的T72主战坦克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T-72曾经是苏联红色重工业生产机器中最恐怖的产物之一,也是无数西方坦克兵们的恶梦。当时西方媒体和专家曾经普遍认为:西方没有任何一种型号的坦克主炮可以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也没有任何一种型号坦克的装甲可以防御住T-72的125mm主炮。对于这种高性能,数量又高达2万辆的坦克,西方社会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内惶恐不已。他们恐惧的对象就是无数T-72坦克构成的装甲洪流。但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M1A1和英制挑战者2型坦克,几乎毫发无伤的击毁伊拉克装备数百辆T-72坦克。一时间,T-72坦克又成为西方媒体讥笑的对象,被称为垃圾和活动的火药桶。
到底是经典还是垃圾呢?听老萨来说。。。
产生的历史
第二次时间大战一结束,冷战就迅速开始。当时苏联为首的苏维埃联盟和华约国家的实力还是比较弱的,相对美国和北约国家来说,无论海陆空三军常规武器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如对手。
更要命的是当时美国垄断了核武器的技术,具有对苏联压倒性的优势。
苏联领导层一方面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研发核武器,一方面试图通过建立大大超过西方阵营的常规武器阵容,拉平双方的实力差距。
作为陆军主要进攻力量的坦克,自然就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二战结束以后的10年内,苏联使用的主要坦克还是二战时期大名鼎鼎的T-34坦克的改进型号T-34/85,其中一部分这类坦克还参加了朝鲜战争。实战中这些坦克表现也还算不错,和西方当时坦克基本旗鼓相当。但是随着战后10年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采用老式技术的T-34/85一是无法对抗西方的新式坦克,二是没有什么改进的空间,自然很快要被淘汰掉。
当时苏联有两大坦克设计局,一个是著名的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西方一般叫做鄂木斯克坦克工厂(Ом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另一个也是著名的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Харьков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西方称为下塔吉尔坦克工厂。这两个设计局集中了苏联和华约阵容里面坦克装甲设计方面的精英人物,苏联冷战期间众多世界著名的坦克坦克都出自他们的双手。
为了取代T-34,哈尔科夫设计局推出了战后第一代坦克:T-54和T-55系列坦克。其中T-54的技术比较老,是在二战末期哈尔科夫设计局的T-44坦克上的改进型。可惜当时的T-44相对德国二战期间的豹式坦克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它的后继者T-54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它早在1949年就面世,使用的主要技术T-34没有大的不同,尤其是火控系统仍然停留在二战末期水平,只是经过一定程度的改良,属于过度产品。它的型号很少,产量也不多,很快被T-55取代。
T-55系列坦克则是苏联战后标准的第一代坦克,它也是哈尔科夫设计局的大作。在研究出T-54以后,哈尔科夫设计局的主要专家感觉这种坦克各方面的性能都平平,不具备超越西方同类坦克的能力,随即推出一种全新的坦克,这种坦克就是大名鼎鼎的T-55系列坦克。
T-55系列坦克在当时看来是相当先进的坦克,它使用新一代的火控系统和全新的Д-10T2C100毫米线膛火炮,配用了双向稳定器(原本都是单向稳定器,在不平坦的地形上只能做炮口高低误差的纠正,不能纠正方向的误差。这种仪器使得火炮射击精度大大提高),具有远强于T-34和T-54的打击力。辅助武器包括1挺7.62mm机枪和1挺12.7mm机枪。夜战上,T-55具有红外探照灯和红外观察潜望镜等简单夜战设备,可以粗略探测到数百米外夜间行动的敌军装甲目标。防御能力上车体采用焊接结构,炮塔整体铸造结构,它的车身非常低矮,而且炮塔扁圆,防弹性很好。机动性上,它使用B-55型12缸水冷柴油发动机,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最大行驶距离500公里,还可以涉水1.4米深,潜水4.5米深,具有相当不错的机动能力。坦克全重36.5吨,乘员4人。
总之,T-55系列坦克已经具有现代坦克的一些基本因素,算是现代的坦克鼻祖,而且它的操纵极为简单,也很容易修理,非常适合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程度不高的坦克兵使用。也因为此,直到50年后的今天,T-55仍然在很多国家的军队中服役。
T-55系列坦克虽然具有这些新的技术,但由于结构简单,零件价格低廉,所以制造起来非常容易。从1950年投产开始,苏联几十年内一共生产了5万多辆,如果加上中国仿造的近1万辆59式坦克,T-54和T-55系列坦克总数高达近7万多辆,占二战以后全世界生产坦克总数的三分之一,相当惊人。
--------T-55坦克虽然性能平平,但是对付敌人的非装甲部队还是很厉害的。现在还有几十个国家装备这种老式坦克。
T-55系列坦克装备苏军以后,确实震动了西方社会,加上朝鲜战争美式坦克对于老式T-34坦克的有心无力。当时西方阵营苦心设计了针对T-55系列坦克的M48巴顿坦克。该坦克装备1门M41式90mm坦克炮,装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 ·
>>>>字号:
坦克发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
中国网 .cn  时间:
图1.Т-80У坦克
图2. “罗斯托克”装甲输送车
图3.БТР-80А装甲输送车
图4.БМП-3步兵战车
图5.Т-90А主战坦克
坦克的出现客观上与作战行动方式与方法在一战时期的转变相联系。研制坦克的思想为了使它们在战斗过程中能压制敌人生存下来的机枪,为身后进攻的步兵通过工程障碍开辟道路,并为扩大战果创造条件。为了实现这一思想,需要将火力、防护性和机动性集中在一种武器身上。这样,在一战的战场上就出现了被取名为“坦克”的新式武器。
在坦克发展初期,坦克作为直接支援编队被用于与步兵或骑兵进行密切的战术协同。后来,形成了有组织的密集使用坦克和组建大型装甲坦克部队的原则。
坦克的发展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
苏联最初的科研基础和物质技术保障水平以及坦克制造业的状况尚不能确保完全自行研制坦克。为了研制后来构成苏联坦克车队基础的Т-26和БТ坦克,苏联利用了英国和美国坦克制造业的经验。到伟大的卫国战争(年)爆发之前,苏联红军已经拥有将近23000辆坦克,其主力是约17000辆Т-26和БТ轻型坦克。虽然这些坦克已经不符合新的战斗条件,但它们的作战能力完全可与当时德国的T-Ⅲ和T-Ⅳ坦克相提并论。
考虑到坦克在西班牙、哈桑湖和哈勒欣河的作战使用经验,苏联哈尔科夫设计局在МoИo科什金的领导下于1939年研制了Т-34中型坦克。这是世界上首次在中型坦克上使用76.2毫米口径的长身管坦克炮、坦克柴油机、宽履带和区别防弹装甲。Т-34坦克的所有指标超出法西斯德国的T-Ⅲ和T-Ⅳ坦克以及英国和美国的坦克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几乎在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都没有对它进行大的改进。它是公认的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而且它的武器在1944年1月还得到了85毫米炮的加强,而新炮塔的正面装甲加厚到90毫米。
与Т-34同时列装的还有КВ-1重型坦克。1943年,德国新型坦克T-V“豹”和T-VIH“虎”式坦克在战场上出现,促使苏联加紧研制新型重型坦克,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防护性能特别是提高火力。加强防护性能是因为要对付T-V坦克的75毫米炮和T-VIH坦克的88毫米炮,而提高火力是因为上述两型德国坦克的装甲厚度大大增加——车体前部装甲达到了100毫米。确保远距离摧毁德国坦克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些促成了代号为ИС(后续型号是ИС-2和ИС-3)的全新重型坦克的出现。ИС-2坦克是战争中最强大的重型坦克之一,它超过了德国的T-VIH坦克,能成功地与1944年夏季出现的T-VIB坦克相对抗。
战争年代,苏联坦克工业在技术与工艺应用领域走过了在战前需要10-15年时间的路。新型技术装备在几个月内就能问世。1941年上半年苏联工业生产了1800辆坦克,下半年则生产了4867辆坦克,而1942年上半年生产了11177辆坦克,1942年全年一共生产了24589辆坦克,同时一半以上是Т-34坦克。一个事实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研制和推广新型装甲坦克装备工作的规模:仅1944年就生产了25种试验型新型坦克和自行火炮,而1945年是16种,年一共生产了62种型号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这证明苏联一直在探索新的技术方案并完善坦克和使用其底盘的车辆的使用方法。
日至日,苏联坦克工业一共生产了106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同期德国生产了403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年的进攻作战经验证明了为分隔和合围敌军集团而进行纵深突击、大纵深高速进攻的必要性。这决定了不仅需要独立的坦克部队,还需要将大型坦克(机械化)兵团与军团编入扩大进攻的集团军和方面军的战果的梯队中。为前出至敌军集团侧翼和后方而进行灵活机动、实施急速和纵深突击成为军作战行动的原则。这赋予了苏联军队的进攻以果断的特点。坦克和机械化兵团仅用四天就可以突破希特勒军队的阻击,急速向纵深推进150公里并合围33万人的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ПoАo罗特米斯特罗夫、АoГo罗金和ПoПo波卢博亚罗夫等将军的坦克和机械化军的行动就很成功。
在取得对法西斯占领者的胜利中,库尔斯克战役是一个重要阶段。交战双方的坦克部队在这场战役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坦克部队的使用规模是史无前例的。苏联方面投入了5个坦克集团军、14个坦克和机械化军以及大量的独立旅、团。德军动用了20个坦克和摩托化师,装备的坦克和突击炮达2700辆(门),还有新型自行火炮和T-V及T-VI坦克。
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之一发生在普罗赫罗夫卡镇地区。双方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达1200辆。德国人的坦克楔子遇到了Т-34坦克和СУ-122和СУ-152自行火炮的装甲盾牌。德国人的进攻受挫了。双方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一共投入了超过13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苏联的大型坦克部队集团参加了解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的战斗。坦克部队在最终歼灭德国法西斯军队和占领柏林的战斗中也起了重大作用。
二战期间,坦克部队最终成为陆军独立的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其主要的突击和机动力量。苏联组建了38个坦克和机械化军、6个坦克集团军。各交战国一共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战争证明了苏联在战前基于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采取的坦克制造业主要发展方向是正确的。首先,这涉及坦克构想,确定其必要的类型,为其选择基本武器、发动机和基本布局方案。在战争期间建立了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兵团现代技术保障系统的基础。
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经验表明,坦克在诸兵种合成部队中扮演主要角色,在战术层次的近战中是主要的作战兵器,在一些情况下在战役层次上也是这样。
北约主要成员国的陆军中坦克兵团所占比重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约占50%,德国超过50%,英国75%。而且西方全无缩减坦克部队的迹象。相反,北约成员国的未来陆军建设计划要求进一步发展坦克和坦克部队,以加强其作战能力,增强坦克潜力。
外军对装甲坦克技术装备的需要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因为坦克装甲车辆使用学说(规定必须防止和消除局部军事冲突并阻止其演变成大规模冲突)的调整反而增加了。
美国新的武装力量使用学说规定要对出现的冲突迅速做出反应,这需要向冲突爆发地区快速调遣必要的兵力。因此,美国正在研制“未来战斗系统”。
坦克部队与兵团在诸兵种合成军队集团编成中所占比重增加的趋势可以证明,它们仍是陆军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德国1941年进攻苏联时有3266辆坦克,而1967年阿以战争中双方共投入3000辆坦克,1973年达到6700辆,到年的两伊战争超过4000辆,而海湾战争超过9000辆,其中多国部队5450辆。典型的例子还有,以色列陆军中坦克部队与兵团所占比重大约是50%。
坦克在局部战争中的一个使用特点是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包括进攻和防御)集中使用。 坦克根据根本原则在各个方向和个别区域内行动。这使师、旅、特别是营、有时是坦克连的行动在不与友邻进行密切火力联系的情况下成为自主行动。
这些行动在几场阿以战争和“沙漠风暴”行动中表现得特别清楚。在这些情况下,坦克被独立使用或作为步兵的直接支援手段使用。坦克在独立行动中最经常被旅和营战术编组所使用,包括在与摩托化步兵密切配合的一体化战斗队形中。同时也暴露出坦克需要武装直升机、突击飞机、炮兵、防空兵器的经常支援。
在大规模局部战争(年的朝鲜战争,年的阿以战争,年的两伊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坦克部队还用于阵地和机动防御。
在组织阵地防御时,不仅增加反坦克兵器密度,增加坦克密度的意图也很典型。例如,在年的阿以战争中,正面的反坦克武器密度达到了每公里50件,而坦克达到30辆。
对抗双方使用高精度武器和其他更先进的武器使战斗节奏加快。先于敌人抢占先机愈加重要。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经验表明,在战役学和战术学框架内,坦克部队的行动基于已知的原则——密集、突然和快速。
从各个方向对坦克进行火力杀伤变得概率相当。因为其具有高机动性,以下行动在遂行作战行动过程中变得很典型:由一种行动快速、频繁地向另一种行动转换;诸兵种合成部队同时采取几种行动,例如,一部分兵力进攻,另一部分防御,还有的对退却之敌进行自主跟踪。特别典型的是,陆军的作战行动一直呈现出诸兵种合成战斗和战役具备三维空地形式的趋势。
坦克在现代诸兵种合成战斗中的角色
在现代战争中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陆军战术武器系统。该系统用于在诸兵种合成战斗中执行战斗任务,涵盖了主要的武器和技术装备类型。陆军战术武器系统还包括后勤、技术与特种保障器材综合系统。
主战坦克在战术武器系统中占有特殊位置。与其他武器相比,主战坦克对常规、化学和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具有最强的稳定性。坦克的高机动性使它能快速利用火力和核打击的成果,及时集中部队为在主要方向上的部队创造决定性优势,而必要时为削弱敌人核武器和高精度武器的杀伤作用,可以疏散军队集团。
以上性能决定了主战坦克在陆地常规和核战争中作为进行积极、决定性和灵活的作战行动的大规模有效工具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近年来,由于军事冲突特点的变化,轻型坦克的作用在上升。这种作战车辆今天是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复兴的。轻型坦克被视为快速反应部队的主要作战武器之一,更适于在特殊条件下和低强度冲突及维和行动中使用。即使是在诸兵种合成战斗中它也可能担负相应的任务(侦察、警戒、袭击、登陆等)。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的报刊不止一次对坦克的命运进行了讨论。而且总是定期出现关于坦克陈旧过时、前景黯淡的观点,其理由通常是坦克损失严重。
但是对近30年来的战争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坦克在内的各种武器作战使用条件与方法的深刻分析表明:坦克不但没有丧失其在现代战场上的作用,在最近的将来也不会被其他武器系统所取代。只要近距离战斗作为作战行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对主战坦克的需要就会存在。在陆军的装备系统中没有另外一种通用装备能确保部队突破敌人有准备的防御,扩大战果,组织牢固的防御,实施高机动作战行动。当然,对坦克及其作战使用方法要进一步改进。
大部分专家相信,坦克的能力远未耗尽。为了密集使用坦克,使其与步兵密切协同,用机动防空兵器对战斗队形进行严密的掩护,在用航空兵、导弹部队和火炮对敌人进行可靠的火力(核)杀伤的情况下,坦克仍将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能完成最复杂的作战任务。
在现代条件下,正是对坦克的娴熟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斗和战役的进程与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陆地作战行动重心正在逐渐向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对抗转移。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后的阿以“六日战争”(1967年)和“十月战争”(1973年)、印巴战争(1971年)、两伊战争(年)、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战争、海湾战争中,坦克都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当然,坦克与任何一种其他武器和军用技术装备一样,都不能单独完成陆军在现代战争中所面临的全部任务。航空兵、海军、导弹部队也是这样。甚至步兵这一最通用的兵种,在大规模战争中也不能独立取胜和生存。只有综合使用所有的武器装备并密切协同,才有希望取得胜利。
以主战坦克为范例将主要作战性能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的优势促使陆军所有兵种逐步向采用装甲坦克底盘过渡。总起来说,这保证了具有更加一致的防护性和机动性,并减轻了诸兵种一体化的任务。后者在于组建编成中拥有能独立完成广泛作战任务的全部必要武器装备(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等)的部队甚至分队。
大部分发达国家(装甲)坦克部队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坦克营。
美国的坦克营包括营部和5个连(营部连和4个坦克连)。每个营有550人,58辆主战坦克(M-1“艾布拉姆斯”)、6辆M-3战斗侦察车、6辆106.7毫米自行迫击炮、6辆指挥车、19辆M-113A1装甲输送车和约90辆汽车。
坦克营通常在旅编成中的第一或第二梯队中行动,在主要方向上而很少在次要方向上采取行动,有时也作为预备队或编入掩护部队。
在一些情况下,坦克营能够独立担负作战任务。在战斗过程中在其基础上组建营战术群,包括2-3个坦克连和1-2个摩托化步兵连、侦察连、防空连、工程兵连和其他分队。
坦克营的作战行动能得到155毫米榴弹炮连或营和(或)火力支援直升机分队的火力支援。
美国陆军坦克营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对于其他国家陆军同类部队可以说是典型的。坦克营进攻正面宽度达3公里,而在有的情况下可达5公里。其最浅近任务(目标)纵深为4-5公里,再远一些为8-10公里。战前队形和战斗队形展开范围分别为5-6公里或2-3公里。转入攻击范围距敌前沿不少于1公里。在旅第一梯队中行动的坦克营可以将自己的战斗队形配置为1-3个梯队。
在坦克营的防御中,防御区域正面宽度为5-8公里,纵深达5公里。战斗队形通常由2个梯队组成。为第二梯队的各分队指定反攻界限。在距坦克营前沿3公里以内在不与敌人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构筑战斗警戒阵地。
德国陆军中的坦克营是摩步旅和坦克旅的主要突击力量。坦克营由营部、营部连和补给连、3个坦克连组成。每个营兵力350人,装备41辆坦克(“豹2”)、23具“铁拳”反坦克火箭筒、5辆M-113装甲输送车、70辆汽车。摩步旅还编有1个混合摩步营,在坦克旅中有1个混合坦克营(401人,28辆坦克,11辆“黄鼠狼”步兵战车,6具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
这样,德国陆军在更低层次的组织编制上实现了作战武器的一体化并且是常设编制。
主战坦克在现代作战中的作用与地位可以根据德国和美国陆军兵团中坦克的数量来判断。不久前,德国联邦国防军的12个师中有6个坦克师,4个摩步师。每个坦克师有308辆坦克,每个摩步师有252辆坦克。而90年代初美国正规陆军的16个师中有6个机械化师、4个装甲坦克师(1995年剩下2个)。装甲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在组织编制上的区别仅在于作战营数量对比不同:装甲坦克师有6个坦克营和4个摩步营,而摩步师有5个坦克营和5个摩步营。
苏联陆军当年有6个坦克集团军和数十个坦克师。同时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也有足够的坦克。例如,驻扎在东德的第3诸兵种合成突击集团军下辖4个坦克师,而没有一个摩步师。
俄罗斯军队的主战坦克集中在各分队、部队、兵团和军团中,它们加在一起就是坦克部队。摩托化步兵部队拥有自己的坦克分队和部队。
坦克营的作战任务与前述西方国家陆军相同,但由于兵力和技术装备数量少(约150人,31辆坦克),作战范围较小。例如,通常,坦克营进攻正面宽度最多为2公里,而在突破地段的正面宽度最多1公里。在防御行动中,其防御地域正面宽度为3-5公里,纵深2-2.5公里。
由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削减和改组陆军,各级部队结构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但毫无疑问,坦克仍将保持其作为陆军战术武器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军事威胁性质的改变,北约和华约成员国在西欧的直接对抗消失,坦克参加局部冲突、反游击行动、维持和平行动变得十分可能。与此同时,其参加大规模战争的任务仍将存在。可见,根据冲突性质的不同,今天坦克的任务可划分如下:
首先,对非机械化步兵和空降兵分队提供直接支援,必要时直接支援内卫部队和地方部队(通常在维和行动和反游击作战中)。套用海军的一句名言,坦克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存在。与此同时,它们还发挥战场上的强大火力支援武器的作用。
其次,在快速反应部队消除局部外来威胁或境外行动中,配属用于加强的坦克作为机动诸兵种合成分队和部队的重型武器和突击力量使用。
第三,坦克编入机械化步兵(步兵战车)的编成并充当具有良好防护性和机动性的战场通用火器的角色。
最后,独立坦克部队与兵团中的坦克在大规模战争中或在局部冲突的最后阶段担负使战局发生决定性转折、打击并最终消灭敌人的任务。
坦克的发展——军事技术的推动因素
战后坦克的发展十分迅速,并显著影响了陆地战场上武装斗争的特点。新式武器的出现、其显著的反坦克方向、武装斗争特点的根本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坦克的发展。
已经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为坦克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技术能力(先进工艺,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液压技术)。科技革命催生了核武器的研制,后者根本性地改变了武装斗争的特点、武装力量的任务与建设原则。还出现了其他类型的武器——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反坦克火箭筒、武装直升机、高精度武器,包括侦察-打击综合系统。上述武器或者直接是反坦克武器,或者可以成功地用于反坦克作战。所有这些在战场上为坦克制造了极为复杂的情况,使其损失增加。
同时,坦克的任务也减轻了,因为许多武器——核武器、高精度武器、防空武器、战术飞机、工程装备等是为它而行动的。
虽然坦克保持了自己的通用性,但战场上复杂的情况要求研制与坦克密切配合的整系列的装甲战车,包括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坦克歼击车、工程车辆等。这样就出现了从坦克向装甲坦克武器系统的过渡。苏联第一代中型坦克是Т-54、Т-54А、Т-54Б、Т-55、Т-55А、Т-62。在这些型号的坦克上先后实施了以下新的技术方案:
o自动灭火设备和和冬季能确保坦克发动机快速开车的加热器;
o火炮双向瞄准系统,夜视仪,潜水行进设备;
o核武器自动防护系统和有橡胶金属铰链接头的永久履带。
这些型号当时大大优于国外战后第一代坦克:美国的M46、M47、M48和英国的各型“百人队长”坦克。
自60年代中期起到90年代初,坦克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军和北约成员国军队开始装备战后第二代坦克,过去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融合为一个类型——主战坦克,研制了第一批步兵战车,火炮和防空武器开始采用装甲坦克底盘。
在研制目前构成现代化军队装备基础的战后第二代坦克时,军事家们已经完全意识到了坦克在现代条件下的核战争和常规战争中作为遂行主动作战行动的大规模、非常有效的手段的角色。对坦克的新要求依靠在电子、自动化、液压、新材料技术等领域技术进步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方案,这些新技术方案为大幅度提高作战性能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在分析坦克作战和军事经济效能及其作战功能发挥条件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作战性能和通用要求的优化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战后科学技术进步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向新的坦克制造构想过渡。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方面研究新的理论问题的需要导致组建了行业研究所:全联盟交通机械科学研究所 ,全联盟钢科学研究所,发动机科学研究所。
苏联战后第二代坦克(Т-64А、Т-72和Т-80)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125毫米滑膛炮,次口径聚能弹药,光学和激光瞄准具-测距仪,液压传动双向稳定装置,自动装弹机,三层复合装甲(苏联首先使用的全新方案)。
这些战车的研制确保了苏联坦克在作战效能方面对北约战后第二代坦克——美国M60A1、德国“豹-1”、英国“奇伏坦”和法国AMX30具有显著优势。
后续的Т-64Б、Т-72Б、Т-80Б、Т-80У、Т-80УМ1坦克进行了大量改进:制导武器成为弹炮结合武器;控制系统——半自动、指令、激光束控制;采用了装有预制杀伤体并在弹道中爆炸的弹药;安装了基于激光测距仪和能自动修正射击条件偏差的电子弹道计算机的完善的火控综合系统;热像仪;车长备份火控系统;光电综合压制系统,主动防护系统。
所有这些改进使苏联第二代坦克不仅拉开了与北约第二代坦克的差距(尽管后者也进行了改进),而且确保了与北约80年代初装备的第三代坦克——M1A1、“豹-2”、“挑战者”大体相当。而且苏联坦克的某些参数还具有优势(制导武器,自动装弹机)。
90年代初之前研制并批量生产了Т-90坦克。实际上,Т-90坦克的每一个部件或系统都有新的性能。首先,这是自动化的火控综合系统、光电压制综合系统、自动环形扫描探测系统、防激光制导反坦克炮弹系统、反应式装甲,功率1000马力的柴油机、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乘员自动保护系统、防地雷措施、自动快速灭火系统、新一代通信设备、能降低被敌坦克发现和杀伤的综合构造与技术措施。
这一阶段,俄罗斯国内外正在出现的新一代装甲坦克武器与技术装备具有一系列基于前沿技术成果特别是微电子、机器人、通信和信息技术成果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有:拥有自动化作战协同系统;装甲坦克武器与技术装备的车载电子设备整合为统一的综合系统;新的武器控制技术(外部目标指示,目标自动跟踪,弹药远距离爆炸);遥控运动与射击;目标侦察装备综合化(热像仪,雷达,光学设备等)。
核武器和制导武器的出现对坦克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从坦克向装甲坦克武器系统的过渡。坦克底盘被用于制造火炮、导弹和防空兵器、装甲输送车、工程兵装备车辆和作战、后勤与技术保障车辆。
俄罗斯将部署在装甲底盘上的战术部队作战梯队武器系统作为未来的武器系统。这样的系统可能包括装甲坦克武器、导弹火炮武器、防空武器、装甲指挥车和作战指挥车辆、无线电电子战装备、工程兵装甲装备、军用多用途装甲汽车技术装备。
对装甲坦克武器与技术装备的现代要求
陆军的主要使命仍然是与其他军种相互配合,守卫或占领陆地战场上的土地。同时,为了完成战役和战术任务,将使用各兵种的部队与武器,将后者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武器装备系统,其目标任务是实现最终的战役(战斗)目标。
不仅对单独的装甲坦克武器装备型号,对构成战术分队的武器装备系统也提出了完整系统的现代要求。新的要求包括:
o能在任何气候、天气和时间条件下,在有限的战术编成中采取自主行动;
o确保战役战术机动性,包括空运性能,在总重量可能受限的情况下,不会降低防护性能指标;
o武器的多通道性和各种毁伤兵器的自动指挥;
o确保将各种装甲坦克武器装备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毁伤系统;
o在大陆战场上在统一的装甲体系框架内实现底盘车辆系统的统一化。
在现代条件下,装甲坦克武器的主要使用特点是分队、部队和作战兵器之间具有清晰的指挥与协同组织,在战斗准备上实现对敌信息优势,分队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因此,装甲坦克武器装备系统除了传统作战性能(火力,机动性,防护性)还必须将发展新型系统性能——可指挥性放在首位。只有实现单件装甲坦克武器装备和整个分队指挥过程的综合自动化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装甲坦克武器装备组成中具有基于高速计算设备的车载信息管理系统、先进的技术视觉系统、电子防护、通信、导航装备和其他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和指挥装备,能够保障可指挥性的实现。
很显然,装甲坦克武器装备作战与技术参数的显著提高的基础是新的技术与工艺方案。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为装甲坦克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关键技术和建立科技储备。
对装甲坦克武器装备的新要求的实现不仅是装甲坦克武器装备基本作战性能的基础,也是研制新的武器和军用技术装备类型、改变武装斗争方式方法的基础。
坦克支援战车可谓是新的武器与技术装备类型,其主要使命是与坦克一起在一条战线上行动并消灭大规模的反坦克兵器。
在提高火力方面正在研制使用非传统炮弹发射方法和新型“发射后不管”弹药的综合武器系统,装备目标自动探测与跟踪装置,使用多通道与全景瞄准具。
提高防护性能包括,采取防护战术分队集体和单件装甲坦克武器装备的措施,使其避免被发现和命中。这一目标的实现由动态和主动防护的综合化、光电综合压制系统来保障。正在为坦克安装电磁防护系统和隐身综合系统,使用模块化复合装甲。
至于机动性的提高,将采用单位功率超过30马力/吨的发动机,采用借助于车载电子计算机进行动态管理的气动悬挂装置、电力动力装置和电气传动装置、乘员工位管理系统。
遗憾的是,近年来不断有一些报道在贬低坦克在各种作战行动中的作用,坦克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遭到质疑,一些人游说政府削减科学研究与试验设计工作经费。而不久之后这可能会造成我们不得不从国外坦克制造商那里引进技术方案和新技术。
作者:亚历山大o舍夫琴科
编译:知远/蓝山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罗琪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生存能力越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