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湖南机器人武术擂台赛,最能打的是什么功夫

& 近代以来历次擂台实战,早已证明:中国武术确实不能打 | 短史记
近代以来历次擂台实战,早已证明:中国武术确实不能打 | 短史记
不归人工作室
&文 | 杨津涛
近日,“格斗狂人”徐晓冬KO“太极宗师”雷公事件,引发了诸多有关中国武术的争论。
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武术曾多次亮相擂台,并留下不少可信的文字、照片,以及视频记录。仔细研究这些记录,是不难管中窥豹,得见中国武术之真实战力的。
中国武术有据可查的几次擂台实战
1、民国两届“国术国考”,主流技术是搂抱滚地、咬脸、对着抡、互相戳
对于中国武术在擂台上的表现,古书中的记载或语焉不详,或缺少可信证据,大多属于传说性质。直到近代,随着大众媒体的出现,我们才有机会见到真实武术对决的样子。比如中华国术馆组织两次“国术国考”的情况,即被媒体记录了下来。
1928年10月,第一届国术国考在南京举行,参加选手有400多名。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两部分,预试为个人表演赛,评分及格者,方能参加正试。正试中,选手通过抽签分组,再进行淘汰赛。只要手、肘、脚等部位碰到对方,即可得“一点”,“三点二胜”;或直接击倒对方,也为胜利。当时《申报》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如比赛第三日,出现选手“孟唐春失败不服,猛咬与赛者之面,鲜血淋漓”的场面。在这次国考中,很多时候,都是两名选手缠斗许久,甚至出现搂抱滚地的局面,观众们对武术的浪漫化想象完全被打破。①
图:《申报》关于国术国考的报道,日
1933年10月,第二届国术国考在规则上更加科学化,选手按体重分为五组,并规定使用拳套。时人田镇峰撰文说,“在短兵比赛时,我注意留心的看了几天,真精彩的,能施展出技术来的,可以说是没有。长兵比赛时,倒是有几位能施展出枪的能力。拳术比赛的成绩,更是糟而且糟了。摔角比赛,还不如日本的柔道”“在短兵决赛的时候,人人手里拿着一支‘哭丧棒’式的短棍,两人上了台,不是对着抡,便是互相戳,其外就是拼。决赛应当精彩,精彩就是这样!”②这样的中国武术,当然并不好看,让人大失所望。
图: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前十五名,台湾“国史馆”藏。坊间诸多顶着“国术考试第”“国术考试优胜者”名头的“大师”,可在此档案中验明真伪
2、1954年,太极拳、白鹤拳两大名家对决,与乡野村夫打野架并无多少区别
至今为止,传播影响最广的一次中国武术擂台赛,是1954年澳门的“吴陈比武”——太极拳宗师吴公仪和白鹤拳名家陈克夫公开交手。这是太极拳史上,第一次有确凿文字记录,且有照片、视频为证的比武。陈克夫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双方在第一回合先是互探虚实,互有攻守,但都没有激烈的攻势。但当第二回合钟声响起后,开始抢攻”。
当年香港《报》对此次比武的报道,写得非常热闹。比如,关于比赛第二回合,报纸写道:
“陈克夫突然用一记‘撩阴槌’,自下而上猛烈地向吴公仪‘撩’去。吴公仪把腰一弯,上身向前伸展,但仍然被陈克夫的‘撩阴槌’击中小肚。紧接着,吴公仪一个‘七星槌’,趁〇肚缩、上身伸展的机会,右手一拳正中陈克夫的鼻梁,陈克夫的鼻子当场再次出血,流得满裳都是。台下叫声四起。”③
其实,从下面这段当年拍摄的视频中,根本看不出两人施展的是什么特别的太极拳或白鹤拳招式。所谓“撩阴槌”,不过是踹人之裆;所谓的“七星槌”,也与乡野村夫打野架时挥起拳头就抡的“王八拳”没什么两样。很显然,吴公仪和陈克夫日常所练习的“套路武术”,严重缺乏实战技击性。
视频:1954年,太极拳宗师吴公仪对战白鹤拳名家陈克夫(时长约10分钟,建议在wifi下观看)
这场比武最终以起腿“违规”为由,“评判员举行临时紧急会议,用投票方式决定立即停止”,主裁判何贤宣布比赛结束,双方以“不胜、不和、不负”收场。
出人意料的是,这场难看的“吴陈比武”影响深远,梁羽生看到港澳华人对武术的热衷,写下《龙虎斗京华》,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次年,金庸也开始连载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通过这场难看的“慈善比武大会”,吴、陈二人也筹得27万善款。
3、中国“国术”多次远征泰国,一再惨败于“泰拳”
中国武术也曾在擂台上,公开和外国拳术有过较量,如香港“国术拳手”几度对阵泰拳拳师。
(1)1958年,香港太极拳师40秒被泰拳选手击昏
1958年,香港著名太极拳师胡胜、张耀强接受泰国侨团邀请,征战泰国。比赛时,“首战开始后不足两分钟,张耀强一轮快攻,以太极手法扭倒泰将沙原塞,旋即被对方一肘击中胸部,倒地败北。继而是练太极十五年的胡胜,出场时仅四十秒,即被泰拳师巴越借围绳反弹力,一记右肘拳中太阳穴,顿扑地昏倒。”张、胡二人回香港后,自称是“错饮赛场一杯水,至神意不清”,才导致失败。香港武术界对此愤愤不平。④
图:香港《华侨时报》,日关于香港国术拳手被击昏的报道
(2)1974年,中国“功夫拳”在泰国全军覆没
1973年12月,香港拳手翟光和邝汉杰也在泰国迎战泰拳拳师。比赛现场,“一经交手不及分钟”,翟光“被泰拳师玛纳勒飞腿踢中太阳穴,倒地不起”“其同伴邝汉杰亦不堪一击,依样在半居之内,遭对手碰诗里毛腿踢倒,不省人事”。对于此次失败,香港方面对公众解释说,“一是仓猝成军,未经充分准备;二则是不习惯穿手套,令其功夫绝招无从发挥,比赛时吃亏”。⑤随后,香港国术界组织人马“复仇”。
1974年1月,香港拳手区辉带徒弟到达泰国,并在赛前达成协议,允许他们赤手空拳,以便于发挥中国功夫的绝招。对此,香港《工商日报》报道,“数名香港中国武术师傅将于一月二十二日在泰国与一批泰国拳师进行四场生死决斗之比赛。双方经理人于星期三在此间签署一份生死合约,他们并且扬言能够将对方之选手击毙”。⑥在实际比赛中,泰国方面虽然只出动了二流选手,还是连赢香港选手五场。香港拳手在这几场比赛中,都是“一触即溃,无一能战足一局,支持最久者亦仅两分二十秒,最短者二十秒”,以至被失望的华侨指为“豆腐拳师”。泰国媒体则称,“这是功夫拳史上暗淡的日子”。
图:香港《工商时报》日关于中国“功夫拳师”赴泰比赛的相关报道
(3)香港“国术界”远较同期的大陆武术界重视实战技击,仍一直无法匹敌泰拳这类实现了现代化转型的格斗拳种
平心而论,相对于大陆自1949年以来废弃“实战技击”,而将“身体锻炼”作为传统武术的唯一发展目标,使武术全面套路化、体操化、杂耍化,香港传统武术界其实仍部分保持着对实战技击的追求。即便如此,自50年代以来,香港“国术界”在面对泰拳这类围绕着实战技击,依赖科学(而非玄学)成功实现了现代化转型的格斗拳种,也从未取得过任何值得夸口的战绩——前述两次全军覆没,并非香港“国术界”灰暗史的全部。比如,1961年5月,香港体坛名流韦基舜等人组织香港国术拳手与西洋拳手,赴柬埔寨金边与泰拳手比赛,结果亦是泰拳取得五胜一和的压倒性胜利。
图:《华侨日报》日关于香港少林拳拳手黎雄在金边与泰拳拳手比赛的图片报道
4、80年代,大陆武术界能够与前来友好交流的泰拳手对垒者,乃是脱离了传统武术的散打选手
80年代,具备实战技击能力的“散手”再度被大陆纳入“武术”的范畴。1985年4月,香港、泰国武术联队来上海友好访问。与之在友谊赛中取得胜利的,正是武警出身的散打选手(比赛系按散打规则而非泰拳规则进行)。而在另一场由某“气功大师”、“绵拳高手”出场的交流赛中:
“一开始绵拳高手即拼力猛进,三度扑攻,一度将泰将抬起掷于台上。未几遇(泰拳手)盛叻反击,中膝撞腿踢在台上环行回气。再战,其扑拳已失威胁。第二局泰将看准对手势已尽,全力反攻。局末绵拳高手胸项间中膝跪地,即闻完局钟鸣,双方按例被判打成平手,和气收场。”
看似平局,实际上是“气功大师”、“绵拳高手”吃了大亏。据说此战过后,“当时上海体协的内部结论是,我们是上了尤具意义的一课,此后散打发展必须全为推向擂台竞赛的实战道路。”(《坤青信箱》,《中华武术》2002年第7期、第10期)
实战案例早已证明
热衷玩“套路”的中国武术
没有实战性
1、民国时期,国术界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中国武术重套路不重实练,没有战斗力
以上,乃是“中国功夫”在擂台实战中的可信案例。这些案早已证明:中国武术作为套路表演,招式设计繁复,很具有观赏性,但这些招式套路在实战中并无用处。中国拳师一旦走上擂台,就只能凭借本能乱打,被接受过系统格斗训练的对手轻易击败。
这个问题,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引起了国术界的注意。
比如:1934年,有人在《国术统一月刊》撰文,指出“西方拳术简单,不若国术变化多端,足以应付无穷”。文章认为,中国拳师“平时以练身之死套子,以应变化万端之比赛场合,临时无所措手足,势固难免”,而“西洋拳之训练,除初学进阶,必须击球、跳绳,以及专练发达肌肉运动外,则实习尚焉。实习以对搏,斯时在规则内,得各施所长,各尽其能,熟能生巧,其终极即能运用自如,其手法虽简,亦能变化万端”。⑦
吴公仪和陈克夫在擂台上毫无章法的表现,即是该文所言及的日常极少进行对战训练的现象的一个明证。
再如:1935年,有人在《国术声》发表文章,讨论“国术与搏击”的问题。作者指出,要参加竞技性的国际比赛,必须学习搏击,“我国的拳术,是侧重于单人练,虽有二人对手,出拳起腿,都是配搭好的;且因前辈抱着各收秘密的缪见,将应用的方法,失传不少,所以不如搏击的硬干、实干收效的快!在普通一般为运动而运动的,则仅练习国术已够,不一定强之都练搏击,且于事实上也办不到;若是有志造成技击专家的,则非兼练搏击不可;预备参加国际拳斗比赛的,更不可不练习!”⑧
香港拳手惨败于泰拳拳师,亦是该文所言及的日常缺少搏击训练这一现象的明证。
2、有趣的是,当代大陆武术界,曾长期坚持认为:中国武术的特色就是套路,而非用于实战,所以不需要技击性
比如:自幼学习武术,后来成为体育系教授的康绍远,在上世纪80年代和学生孔定胜提出了“技击不属于武术的范畴”这样的。戴国斌在撰写:《武术:身体的文化》一书时,专门去采访了康绍远。在康绍远看来,“武术就是套路,套路的形成才表明了武术的形成”“武术就是套路,没有套路还能叫武术吗?”⑨
对于武术的实战性,康绍远阐释说,“武术表现了攻防形式,但是不能用。为什么说武术不能用呢?因为武术有姿势的要求,没有姿势要求也就不成其为武术了,而打人、打架需要什么姿势呀?”“拳击里的架打与武术架打不一样,武术架打有姿势要求,不是你站着这么打就完了的,你要是没有姿势,咱们则会说你武术不行。”同时,他还认为:“武术不是起源于技击,而是起源于舞蹈。不能因为动作跟技击好像类似、相同,就误认为武术是为了打人的技击性练习”。按照这种逻辑,武术不能成为一种搏击技术,也就顺理成章了;中国武术不能打,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学武出身的康绍远,对武术本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变化,“年轻时,我也是坚信武术的技击性。后来接触了拳击、摔跤、击剑以后,从武术与这些项目的比较中,我才发现,武术就是一个锻炼项目和锻炼身体的各种姿势:如果不练习拳击、摔跤、击剑等项目,你是不会认清这个问题的。并且,从技击的角度来看,只练武术在认识上会走上歧路”。⑩
康绍远的这种观点,当然不是个案。事实上,自50年代以来,大陆官方武术界即致力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取消了对抗形式的武术比赛,将“套路”确定为武术的主要内容,以“武术表演”全面取代了实战搏击。
图:八卦拳谱的一部分,可谓“套路满满”
①牛爱军:《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国术》,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年,第68页;②田镇峰:《金陵之行》,《求是月刊》1935年;③《两个回合一味紧张 吴陈比武半途而辍》,香港《大公报》日;④⑤曹建泉、周共培主编:《图解泰拳实战技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594、598、599页;⑥《中泰拳师生死决斗 定廿二在曼谷举行》,香港《工商时报》日;⑦朱廉湘:《国术改良之途径》,《民国时期武术运动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5页;⑧曙东:《对于提倡国术与搏击意见互异的评议》,《民国时期武术运动文选》,同上,第31页;⑨⑩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第197—200页。
&图:LeeChen-hon,13岁。这张照片一直被当成远征军的标志性影像,但有考据意见认为,该照片乃是F.D.Manwarren于日拍摄于贵阳附近。这位“娃娃兵”与远征军没什么关系。见:白冰,《远征军中那位娃娃兵:对一张历史照片的个人解读》。参照前述考据,以及该照片本身及同系列照片,均是逃难元素,笔者认为这位“娃娃兵”其实是一位被军队收容的“难童”——1944年11月,当军队撤...&程式化和表演化把中国武术变成了舞蹈,看上去眼花缭乱,打起来全不顶用。去年媒体报道,一位武术比赛冠军与邻居发生冲突,结果被什么都不会的邻居一把小刀当场刺死。几年前还有一位女子武术比赛冠军,晚上出门被一个小流氓逼到墙角欺负的哇哇直哭,幸亏路过的一位什么都不会的下夜班工人救了她。后来记者采访这位武术冠军,为什么天下武功第一的她,却打不过一个小流氓?这名女子的回答,道出了中国武术悲剧的根源。她说,她学习的...&图:南京.1949年2月.国民党士兵准备乘船南撤文|于翰“蒋介石把大陆所有的黄金运往台湾,使台湾经济迅猛发展”、“丢下一穷二白的大陆”、“只有6000两黄金储备”……这样的说法是很常见的。不过,事实是:蒋介石确实运走了大批黄金,但留在大陆的黄金并不比运走的少;台湾经济的起飞,也与运台黄金没有太大的关系……蒋介石没有运走大陆的所有黄金虽然蒋介石在败退台湾时运走了当时国民政府国库中的几乎所有黄金、银锭...&文|谌旭彬档案的开放,是界定历史坐标的先决条件。笔者近日于戴笠档案中偶见几则与张学良有关的密电,涉及西安事变中张所缴获的蒋介石文件的去向。此事笔者此前从未听闻,故将这几则密电照录于此,并略作补充说明。相信这些材料,应该可以加深今人对西安事变的理解。蒋介石向张学良索讨“重要文件”日,也就是“七七事变”爆发的次日,戴笠致电刘乙光,要他向被软禁中的张学良转达蒋介石的意志,交回张于半年前的...&文|谌旭彬(2012年的一篇稿子)孙中山一手包办的“联俄容共”战略,使得经历陈炯民之变而濒临土崩瓦解的国民党,迅速恢复了生机,并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取得空前的成功,也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国,终于在一种新的“党治体系”下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短期的正面效应,可谓相当可观。但其长期的负面效应,则是引发“国民党的精神分裂”。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本是祖自欧美的“三民主义”;出于“联俄容共”的现实需要,孙中山强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全部来自于腾讯微信公众号,属第三方自助推荐平台。《近代以来历次擂台实战,早已证明:中国武术确实不能打 | 短史记》的版权归原作者「不归人工作室」所有,文章言论观点不代表慢钱头条的观点, 慢钱头条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需删除可联系QQ:
文章来源:
关注不归人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不归人工作室微信公众号:gh_a29c3c3c2f48
手机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不归人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不归人工作室最新文章
精品公众号随机推荐
违规或不良信息
广告、钓鱼诈骗
内容不完整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中国传统武术为什么不能打?答案原来在这里
核心提示: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打,究竟是不是花架子,一时间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近日,一段“太极拳师对战MMA,十秒被KO”的视频,让中国“传统武术”遭受重创。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打,究竟是不是花架子,一时间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其实,自50年代以来,“花架子”才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这六十多年来,中国功夫心心念念,只想变成体操。
  民国时期:有人主张实战第一,有人主张健身第一
  中国传统武术重视“套路”,而“套路”无助于实战搏击(当然,常练武术套路者,对从未习武者,多少会有些优势)。这一点,自民国以来,即已是公开的秘密。
  1928年、1933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曾举办过两届“全国武术国考”,每次均有超过400名“武林高手”参赛。第一次国考,即无人使用套路,大都如乡野村夫打架般搂抱滚地,“所订的考试条例,虽然煞费苦心,但到当时实行之际,大家都不能遵守条规,以后愈打愈糟,结果受伤的很多。”①甚至出现了“有孟唐春失败不服,猛咬与赛者之面,鲜血淋漓”的荒唐事故。②第二次国考,传统武术“套路”里讲究的“踢、打、摔、拿”同样全然不见,徒手比赛只剩下毫无章法的“王八拳”,器械比赛不是对着抡就是互相戳,令南京中央国术馆学员康绍远非常失望:
  “国考时,我们放假了三天,观摩了比赛,看了以后很泄气:心想,这哪叫武术?上去就抓、就摔,谁被摔倒了比赛就完了。看不到武术的方法,武术好像也使不上,当时我在场,没有一个用武术方法的:有以虚步十字手等待对方的,但是,一上去就是抓着摔,什么姿势也没有了,就是抓和摔,看了很失望。”③
  传统武术的“套路”无助于实战搏击,欲在实战搏击中取胜的传统武术家,必须在“套路”之外另作格斗训练——这是民国武术界“公开的秘密”。如武术家赵道新先生晚年反思时所言:
  “只有完全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发展那些直接专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才称得上是技击训练。而套路和一些功法和打法并不属于这一范围。……一旦遇到生死、荣辱悠关的角斗,持续十几个钟头的对弈尚不能照搬棋谱的‘套路’行事,在瞬间的强力冲撞中,有谁能把套路中的招数‘串珠’拆散,并挑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来呢?其实,实搏与套路对练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神经,一种神经的磨练不能促使另一种神经的改善。”“在杭州和上海的‘拼命擂台’上,……优胜者虽然在自报家门时都是五花八门的传统拳派,但他们无—例外地在传统拳术之外‘另吃小灶’,暗地里另搞一套自己特有的格斗训练。”④
  究竟是该继续遵循传统玩“套路”,还是撇开“套路”改革传统武术使之具备实战搏击能力?对这个问题,民国“国术界”的意见是分裂的。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喜好拿“与外人比赛”、“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等政治化口号来强调武术的“技击性”;褚民谊、张松操等人则主张“练国术目的是要积极的来锻炼国民的体魄,并不是目的就在于格斗”,“套路”形同体操,恰好合用。体育界的意见,大多倾向于褚民谊,如体育学者王学政认为:
  “近世科学昌明,人类之格斗亦已科学化,需要徒手格斗之机会已大减;赤手空拳终难敌枪炮炸弹。故弃体育之真谛,而偏重徒手或刀剑格斗之技能,实无异于徒费光阴。我国提倡国术者,多犯此错误;是以国术之推行,倘不翻然改图,实难以奏效。”⑤
图:1929年,江苏省国术馆教习(右)与省府卫队长(左)合练“单刀破花枪”
50~80年代:批判“唯技击论”,砍掉所有武术对抗项目
  民国战乱不休,“套路”与“技击”之争,无论谁输谁赢,其主张都很难得到贯彻。1949年之后,争论终于不再止于争论。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虽然设置了很多“套路表演”的环节,但多少还带有民国“国术考试”重实战搏击的遗风——赛会期间曾发生拳击手被击毙的意外事件。
  1955年,国家体委对传统武术采取“收缩加以整顿”的新政策,取消了对抗形式的武术比赛,将“套路”确定为武术的主要内容,“武术表演”几乎全面取代了实战搏击——1956年北京举办的“12省市武术比赛”,比的全部都是体操性质的“套路”。同年,武术家顾留馨在给武术史学者唐豪的书信中,如此感慨:
  “保健和医疗作用,是民族武术在今后尚能发挥其延年益寿价值的主要作用。……至于技击作用,除了能够演化为竞技项目外,恐怕今后要归于自然淘汰……太极拳在30年来自发地流行于全国各地,不在于它的技击上的原理与方法,而在于医疗体育上的效果。”⑥
  1957年,部分武术界人士响应“大鸣大放”,就“武术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学术讨论。部分武术家、武术学者认为,“技击”才是武术存在的基础,是武术的本质所在,并批评当前的武术政策“过分强调武术健康身体的一面,而忽略了武术的本质”。这种观点随即被概括为“唯技击论”,遭到了官方的批判。官方意见认为:“在古代,技击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当武术的健身作用被人民认识,和武术在军事上被枪炮所代替后,健身作用便是基本的了。”究竟是像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国术馆”那般对待武术,还是将武术视作一种锻炼筋骨、延年益寿、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体育运动,被视为“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⑦
  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以苏式体操为范本的武术“套路”,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内容的绝对主流(甚至可以说是全部)。如武术史学者马明达所总结的那般:
  “在对所谓‘唯技击论’的批判声中,将所有对抗项目一刀砍掉,其他原属于‘国术’体系的许多项目均遭到摒弃,结果只剩下形影孤单的拳械套路演练一种形式。进而又以体操为模式,推出‘国家规定’的以所谓‘长拳’为核心的‘竞技武术’体系,实际上是用某一两种民间通俗拳法的风格一统中华武坛,使武术进一步体操化、舞蹈化,以至杂耍化。相当一段时间里,全国武术比赛活动只是由二、三百名专业队员在‘争奇斗艳’。运动员们一般都比较矮小,他们善于‘翻腾跳跃’,不断地翻腾出新的花样来,因为比赛的核心就是看谁跳得更高,翻得更多,亮相更漂亮,把这些东西名之曰‘难度’,号称‘质量高、难度大、造型美’。发展到极致,便是紧随‘左风’,编出一大批‘板凳破步枪’一类的‘对打’;画了妆并配上音乐的单练和群练;以及‘反修拳’、“语录拳”等光怪陆离、莫明其妙的东西。……不但原属于‘国术’范畴的许多内容消亡了,就以套路而言,大量传统套路也悄然消失,有些则在风气之下逐渐发生衰变,变成一种徒有其名、似是而非的东西。”⑧
图:盛行一时的“毛主席语录拳”
80年代以来:竞技武术高度体操化,继续埋头玩“套路”
  直到1979年,重实战搏击的“技击”才重新被纳入到“武术”的范畴。该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上,组织了散手短打表演——上一次类似的表演,须追溯到1953年。此后,经过七届“散手表演赛”,1989年,国家体委终于颁布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开始正式举办散手擂台对抗赛。
  让“传统武术”难堪的是:“散手”回归后,迅速与“套路”分道扬镳。尽管《武术散手竞赛规则》里,刻意鼓励散手运动员使用“套路动作”(如主动倒地使对方也倒地然后自己站立起来,算最高的“3分动作”)进行实战搏击,但绝大多数散手运动员不会、也不愿意练套路,因为“规定套路”对实战搏击运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也使得许多传统武术界人士对“散手”深恶痛绝:
  “在竞技散手身上,钩摆直拳法来自拳击,鞭腿膝法来自泰拳,摔法来自西洋跤,我们哪里还能找到传统武术的哪怕是丝毫的痕迹?”⑨
  不过,“散手”比赛的回归,并没有将90年代中国竞技武术的重心导向“实战技击”。体操式的“套路运动”,仍是竞技武术的主流。1996年出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其评分标准与体操高度相似——据该规则,裁判员为套路动作评分:全套动作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完成分值6.8分,演练水平分值3分,创新难度分值0.2分。八运会前出现的“左旋风脚720度接右旋风脚720度加马步”这种完全违背了武术技击原理的“套路动作”,就是上述体操式“武术竞技规则”引导下的产物。稍后,为了让武术能够在2008年成为奥运会项目(最终失败了),武术管理部门又再度重申:“高、难、美、新”和“更具观赏价值”,乃是中国“武术套路运动”的核心内容。上述种种,曾令时任奥委会主席罗格生出质疑:“武术和体操有何差异?”⑩
  庙堂之上,武术与体操纠缠不清。江湖之远,因80年代“武侠热”而激活的民间武术热潮,在当局的引导下,也同样深陷在“套路运动”之中难以自拔——1979年,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积数年之功,在全国查明“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此次调查的核心工作,乃是记录、整理“武术套路”,故所谓“自成体系”,即“自成套路”——这些“套路”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其实形成于50-80年代之间,乃是对当年的武术体操化、舞蹈化、杂耍化政策的直接回应。[11]
  综上可知:自民国以来,中国传统武术,从未如泰拳、跆拳道、空手道那般,围绕着格斗技术做现代化转型;相反,自5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一直都是体操化的“套路运动”。中国传统武术为什么不能打?答案也正在于此。
图:当代“太极宗师”闫芳的“隔空打人神功”
  ①马白,《对于提倡国术的我见》,收录于《江苏省国术馆年刊》,1929。②《中央国术考试之第三日》,申报日第9版。③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P184。④黄积涛,《赵道新先生访谈录》。⑤王学政,《体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P130。⑥日,顾留馨致信唐豪。收录于:《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30-31。⑦丁凡,《略论武术技术的发展方向》;张非垢,《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收录于:《武术教材参考资料之一 武术运动论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编, 1958。⑧马明达,《应该重新审视“国术”》,收录于:《说剑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P371-372。⑨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4期。⑩李龙,《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 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P87-89。[11]具体案例,可参见:曾昭胜等,《广东南拳的发掘和整理》,收录于《1980年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P96。
也还是有能打的 英语论文写作&&lunwen.lxws.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术擂台赛有哪些频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