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东北人和河南人打架很好战,到那后会不会天天打架

听到一些人这样讲 我很惊讶
我没出过远门
对这些事情不了解
不知道真的是否如此?!如果是 那很不好 虽然我生长在江南
但不论江南人 东北人还是河南人都是 相关信息:12345678910人 为什么要看不起别人?!
你说的事情的确存在
我是江苏人
喜欢出去走一走
也就更加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有些公司在招工时明确说出不要河南人和东北人 有的 相关问答:12345678910甚至在店门前打出提示:禁止河南人入内 或者是禁止东北人入内之类的东西
已上升到司法层面 前一段时间
深圳龙岗警方在社区打出了“严厉打击河南籍犯罪分子”的大横幅 搞的全国出现了大讨论
很难说的完
我始终认为 不论是哪个地区 有好人也会有坏人
虽然好人很少 但坏人就更少了
不是说一个地方经济落后 那里的人就是坏的 一个地区经济发达 那里的人就是好人 就高......
你说的事情的确存在
我是江苏人
喜欢出去走一走
也就更加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有些公司在招工时明确说出不要河南人和东北人 有的 相关问答:12345678910甚至在店门前打出提示:禁止河南人入内 或者是禁止东北人入内之类的东西
已上升到司法层面 前一段时间
深圳龙岗警方在社区打出了“严厉打击河南籍犯罪分子”的大横幅 搞的全国出现了大讨论
很难说的完
我始终认为 不论是哪个地区 有好人也会有坏人
虽然好人很少 但坏人就更少了
不是说一个地方经济落后 那里的人就是坏的 一个地区经济发达 那里的人就是好人 就高人一等
当然 河南人的确是有些问题 比如河南的一些政客和专家们就说河南经济有多好多好 甚至超过某某地区
只要对中国的经济状况稍有了解就会知道那些是可笑的谎言
东北人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东北人为人处世比较粗糙(或者说是粗俗)
比较喜欢说大话
明明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极端落后却老以老大自居
看不起南方人 晕
你们凭什么??可笑
但其他地方的人就没有毛病吗?都会有的
中山先生说的好:博爱
我们应当以博爱之心来宽以待人 也更应该检点自身的错误
其他答案(共8个回答)
相关问答:12345678910的几年里我一直没听说过河南人怎么怎么差,只知道自己所在的大学里招收的河南生源很多,因此要是联系起老乡会来就会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感觉还是以前的感...
此言虽以偏概全,却也不无道理,有其可取一面,又不可以为绝对。谈论这种话题,很容易遭到该地域群体的回击——人的潜意识中都不愿被揭短:
所以在回答之前,先请大家看看河南人沧浪之水发的一片帖子《请正确对待河南人》:
“因为自己视听闭塞,在上 相关问答:12345678910的几年里我一直没听说过河南人怎么怎么差,只知道自己所在的大学里招收的河南生源很多,因此要是联系起老乡会来就会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感觉还是以前的感觉,这些老乡普遍朴实、厚道、不事耍心眼。比如吃饭的时候往往不计较谁付帐,哪怕就是面子上的问题也一定要维持着一种以情谊支撑的人际平衡。南方人这点上与河南人区别比较大。南方很早就形成了吃饭请客时的AA制,当天各自付帐,互不相欠,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维持人际的平衡。时间久了习惯了之后,其实觉得还是AA制好一些,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处理人际其实会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即使你请别人的客,也是建立在别人反请你的基础上,倘若一方出现了不平衡,这种关系就难以维持下去了。在一方单方请客而另一方出现不自觉的话,请客的一方往往产生受骗的感觉,结果反而恶化了人际关系。AA制好在它推定人性是恶的,各人吃饭个人付帐,大家的联合(比如每人点一个菜就可以凑成一桌)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谁不负帐就请退出。而河南人的方式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一种大锅饭式的情感模式上,首先推定别人是善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行事,结果往往让人钻了空子,自己吃了哑巴亏。然而就以这样的行事方式来证明河南人笨一些显然有失公允,这其实是长期的地域乃至习惯遗留形成的。一位明智之士说得好,他说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区别就像炒菜,南方人一个一个来,很细致,是“炒”,而北方人则是各种在混在一起来,是“炖”。而河南人的性格就是典型的“炖”式性格,它首先推定别人都是好的,倘若对方不欺诈,他们就不会有报复行为。至于这两种性格究竟哪个好一些,恐怕也不能一概而论。”
以上可以读出这是一篇回击之作,但仍然是形而上,因为他只以吃饭来说“南方很早就形成了吃饭请客时的AA制”,这非但不符合实际,(元某和众多南方好友三十年来想尝试一次都没成功),而且也无说服力。
(有事离开,待续)
我不知道河南人坑蒙拐骗的新闻,但以我和河南人打交道中感觉到河南人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知好歹,不思进取.自恃有一点历史文化资本到处吹嘘,其实全国人民都在笑你们....
河南人自古就有人道忠厚,待人热情,纯普的美名,只是近些年一些道德败坏之徒加之南方过来的一些败类,让河南人背上了个骗子多的坏名,其实河南人在外面的名声还是挺好的,...
不要扩大打击面!我知道的人里有这样的人:他们跟某个人有矛盾,但他会到处散布、传播虚有的谣言!例如XX地方的人坏(他恨的人所在的地区)等等...假如这个人的智商低...
现在最受歧视的是河南人,他们都说河南人自私什么的。我身边就只有一个河南人,他人品是不好。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对哪个地方的人歧视,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大家都是中国人。...
乍一看,长得还可以,但千万别开口说河南话,不然会让你受不了的!办起事来大部分还是小农意识比较强的!!!!
答: 把行李箱落在出租车上了,没有小票,也没记住车牌号。怎么办?
答: 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答: 社会民主连线是香港一个由激进民主派、在港组建中国各大政党的政治性组织。中文简称「社民连」,英文名称为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其目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推荐到广播
25605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第三方登录: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精彩推荐:
查看: 10977|回复: 22
东北人在烟台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东北人在烟台
& & 离开东北已经5年了。这5年的时间里,我对东北的印象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耳闻目睹的角度变了,无论走到哪里,“东北人”这个身份让我听到很多朋友、同事,陌生人关于东北人的片言片语的议论,也知道了外人对东北的“旁观”认识和误读。
  虽然在自身档案和各种表格中,我的“祖籍”一栏一直填的是“山东日照”,但无论是骨子里还是口音上,我一直认同自己是东北人。“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咱“东北人”自己知道,“哪疙瘩”的东北人差别可老大了。再说,东北人口中,多属近代移民。解放前大多是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闯关东”过去的人,解放后大部分是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浙江等地过去的南方人口。谁的祖谱里,不是一部举家迁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血泪史呢。
  因职业的缘故,我所在的媒体曾做过关于东北人在烟台的调查采访,反映出关于东北人在烟台的生存现状,也知道了当地人眼里的东北人印象。在本文里,我仅谈调查的结果,以及自己的感想,希望这些并不全面的表向会给认同“东北人”这个身份的读者一点启发。
  (一)昔日闯关东如今闯山东
   许多年前,山东人为了谋生计,翻山涉水不远千里,远到东北“逃荒”,是为“闯关东”;若干年后,东北人为了求幸福,涉水翻山不辞艰辛,前来山东“寻亲”,是为“闯胶东”。同样是规模迁移的形态,当年的“闯关东”和如今的“闯山东”,定格两个时代城市交融的写真。
   出了“东北”的地界,人总爱下意识地“找老乡”,其实人好像有一种默契,只要你肯寻找,到处都会遇到说话“贼拉”热乎的东北老乡。有多少东北人在山东不太好说,仅以烟台为例,来自户政科的资料,截止到2004年,仅在开发区的东北人至少有20000人左右。整个烟台市区的东北人应该在10万人左右。
&& &&无论是哪个城市,想要以一种身份融入,必需找一个点来切入。当操着东北口音的外来人把简单的行囊放下时,他们把目光对准了哪些行业呢?列第一位的答案是“工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为个体、私企打工者;列第二位的答案是“个体户”。
& &&&来自烟台市人事部门的资料表明,1985年—1989年,烟台市面向全国大规模引进人才时,招来的东北人才大部分就业于国营企业。从1990年以后,引进的人才多集中于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及医院等部门。在开发区,东北人所从事的最显著的一个行业就是“板的”。所谓“板的”,是一种在牡丹江的街头我们常能看到的人力载客三轮车,花上2到3块钱,就可以让车主载到指定的地点。整个开发区约有260多辆“板的”,从业者还包括许多妇女。
& &&& 更多的东北人还从事摆地摊、贩卖蔬菜水果等小生意。在芝罘区,著名的南洪街美容美发一条街,其中有许多发廊是东北人所开;餐饮业方面,为数不少的“东北菜馆”,也以“东北乱炖”、“大骨棒”等名菜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食客,生意很红火。但东北人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较少。据分析,这与政府机关招聘人才需要调令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有关,而从事其它行业则不需要这些。
  中国人一向对于个人的收入比较保守,所谓“钱财不外露”。东北人也不例外。调查中,许多东北人对自己的收入不愿多谈,尽管如此,我们仍获得一些大致数字:寻常打工者月工资为400元至800元不等,“板的”车主月收入为1200元至2000元不等,做小生意摆地摊的月收入为500元至1400元不等,个体店老板月收入为3000元至5000元不等,高收入者达1万元乃至10万元以上,但人数不多。
  (二)东北人与地域偏见
& &&&“东北人”是个敏感话题。地域偏见更是个敏感话题。
& &&& 据说地域偏见是中国人特有的陋习,比如北京人,一向以住在天子脚下为自豪而瞧不起外地人。2002年6月,从北京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北顶村,曝出了一件震惊国人的事件:该村以影响地区治安为由,大规模驱逐东北人,而且是“一律清除、不分男女”。此事经媒体曝光后,虽最终得以解决,但充分暴露出北京人的地域偏见是如何地深。
& &&&其实不止是中国人有此陋习。中国人到美国、日本等,一样颇受当地人歧视。这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陋习。
& &&&有人将此精辟地总结为: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小城市的人,发达地方的人看不起欠发达地方的人,而最大、最发达的城市(国家)则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
&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就会发现,岂止地域,出身、户籍、性别、身份背景、种族、民族等,一样可以成为被歧视的理由。
& &&&不明白为什么会人为地形成如此多的歧视,哪怕歧视人者有千般理由万般借口。只知,宪法原则、法治精神、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文价值取向与此格格不入。
   45岁的解先生是地道的烟台人,是公安民警。在采访中他这样说:“我从事公安行业20多年,办过许多案子,对东北人的印象不太好--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东北人,指的是盲目流入烟台的东北人,也就是我们公安人员常说的‘三无人员’。由于他们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部分人走上犯罪道路。这里面有很多的社会因素:他们在家乡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听说这边比较发达,就盲目地跑过来,殊不知当地也有不少人失业”。
   这种地域偏见也直接反映在当地的求职和租房等生活琐事当中。我们媒体上曾报道过一则东北小伙求职,对方一听是东北人就拒绝录用的投诉,当时我看过的感觉是难言的酸楚,那么,为何会有这种深厚的地域偏见,又是从何时发生的呢?
   (三)形象缺失下的信誉危机
& && &东北人无处不在,但这个全中国惟一一个将三个省份“捆绑”在一起称呼的地区正面临着形象缺失下的信誉危机。
  52岁孙女士是烟台的退休工人,她对东北人的印象反映出当地人的普遍看法:东北人男的喜欢打架;东北人女的做小姐的多。我以前坐18路车时,被东北小偷儿偷过钱包。我儿子原来好好的家庭,后来不知怎么弄的,喜欢上了一个东北女人,非要闹着离婚,好好的家就这么给拆散了。我一位在牟平的妹妹说,她家租过房子给一家东北人住,那家东北人是两口子,四十来岁,租房子时看着都挺老实。后来发现,女的出去卖淫,男的就在家做饭洗衣。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
& &&&祖籍莱州的修先生曾在东北工作了20多年,据他了解,烟台人对东北人开始有偏见,应该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好像是有几伙东北人打群架,以致造成了恶劣影响。
   42岁的赵国章是黑龙江鸡西人,是犯罪嫌疑人(毒品贩子)。面对媒体的采访,他是这样说的:“在俺们鸡西那边,凡是有两下子的,大多都出来了。要说女的出来做小姐,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其实这跟俺们那边的风气不好也有一定关系--都是笑贫不笑娼,只要你能挣着钱,就都崇拜得不得了。你干的活再正经再好,要是挣不到钱,大家也不会尊重你。我小时候,那边穷,就有一种‘拉帮套’的现象,女的找两个男人,陪一个有钱的男人睡觉,挣了钱来养活自己家的男人和孩子。”
   东北人的聪明是有名的,东北人就是靠这种聪明才生存下来的。 的确,在外求生,奉行的就是一种自我保存至上的文明,一种苟且偷生的文明,一种算计别人的文明,一种不断进行着“人种逆淘汰”的文明。但不少东北人在炫耀自己“能干”的同时,也把形象缺失暴露给了当地人面前。
  曾有位牡丹江老乡,50多岁,来报社投诉某艺术学校答应录用她当保洁员后来拒绝录用的事。当我义愤填膺地为这位老乡讨要公道时,对方解释了原因:她按照单位要求的上工时间没有请假,误工四天,单位开除了她。当我问到这位老乡为什么要对我有所隐瞒时,她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次在大连到烟台的轮船上,几位长汀老乡喝着高度白酒侃侃而谈,他们说起自己“看场子”如何如何,其中一个与一位小姐发生了感情,而和嫖客动起了手;另一个表示自己此番离开家乡是为了“躲事儿”。在做一些事的时候,有些人都自以为很聪明的。有些人还得意洋洋地吹嘘自己脑瓜子聪明、活络。可是我们真的聪明吗?我们有没有计算过,为了这样的“聪明”,我们支付了多大的社会成本?一点小聪明败坏的是一个地区的声誉,祸及的是那个地域的所有人。
  同样走出家乡的温州人则成了诚信经商的代名词。为了摆脱贫困,他们背井离乡,从事各种别人瞧不起的“下等活”: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外出打工的达到200 多万人,随着他们走出去,一个个小老板从当年的打工族走了出来,同时也塑造出肯吃苦、懂经营、有实力的品牌形象。难怪一位老板说:温州人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体力,走出去的还是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财力,去整合全国的资源。一位东北老乡,烟台的成功人士全怀凡这样说:不论自己是哪里人,都要首先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只有“塑造自己”,才能“营造未来”。
  (四)表里山河的文明细节
  提起上海,人们会想到“东方之珠”,提起青岛,就能想起“五月的风”。一个城市总有自己的建筑方面的标志,而人在性格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往往成为那个城市的性格。
  对于东北人的印象调查,多数当地人选择的依次是:虎虎有生气、有勇气、有胆量;豪爽、朴实、大方;能吃苦、敢拼搏;珍视友谊,重感情;能说会道。也有少数人填写的是:喜欢打架、逞能。
  多年以后,我看到一篇文章,反思城市的“硬件”和“软件”。才了解了一个城市文明的细节,就像看一个男人或女人体面不体面文明不文明,不要看他是否衣冠楚楚,而要看他的指甲和袜子。
   他说,倘若从一个城市的“软件”,即从人文环境来观察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当你被带到一个陌生而且言语不通的城市,那里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金碧辉煌。假若,鳞次栉比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琳琅满目的橱窗,这些繁华的城市外表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不出端倪,那么你只消走进巷里坊间,留心查看。倘若你在街头可遇打狗踢孩子骂老婆之景观,可遇成年人当街吵骂厮打不休之景观,然后发现“鸡犬之声相闻,邻里广而告之”,那么就可看到这个城市文明的细节。公民的普遍教养,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
& &&&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故乡的人,我也不例外。所以,每每听到对东北人的各种戏谑或怀疑或我以为的“污蔑”时,总是充满了愤怒和不平以及不屑。不错,黑社会有东北人,坐台小姐也有东北人,但更多的东北人还是遵纪守法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那片黑土地上,所以如果单纯以某个地区的笼统判断来评价整个地区的人,肯定是以偏概全,而且是相当的不客观。
  但是,反思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温州正视过假货,汕头面对过诚信,也都没有损害它们的形象,适当地面对缺点并勇于自责和改进,不仅是勇敢和大气,也是自信和睿智。既然是东北人,我们的血液中就应该流动着从容与大气,虽然我离开了那片热土,但希望它更富裕,更强大。生于斯,长于斯,思之痛,急之切。当自己成为那个城市的性格,自己就像这个城市的头发与指甲时,我怎么会舍得让外人来说你呢?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21:36签到天数: 420 天连续签到: 1 天[LV.9]以坛为家II
我在辽宁营口 大连 抚顺等地呆过一年多,感觉辽宁人还可以啊!挺有趣的!
黑龙江和吉林的也认识不少,比较一下觉得东北人的思想和山东人不太一样,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就是人家绝对会&说&,并且脑子聪明比较活!
在营口的时候上过当也受过当地人的欺负,谁叫咱是外地的呢?其实想想都一样,全国一盘棋!避急了兔子还会咬人了,更何况是人了!
所以说请不要歧视外地人,大家都是中国人嘛!有时候人家犯点错误也可能是被逼的!不要抓住这点就不放!
平常心& &平常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在我眼里,东北人就是满口的脏话...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9:28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0 天[LV.1]初来乍到
东北人,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29签到天数: 58 天连续签到: 1 天[LV.5]常住居民I
可算了吧&&吉林和黑龙江得都说&&东北属辽宁人最坏!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5:13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0 天[LV.1]初来乍到
不好说&&中学在开发区上的 班上接近一半是东北人.......
分人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咱对东北人的口才是佩服地无体投地,特别是骂人,那叫一个绝!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中国之大,中国人之众,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多方水土养育了多方之人。仅不同民族而言,就五十多个。这五十多个显然在随着现代文明的匆促步履不同程度地同化着,其自身的特点正在自觉不自觉中趋于淡化甚至消失。可是,人们还是习惯以地域来看待人的,诸如河南人如何如何,湖北人如何如何,而东北人呢,则随着这几年的小品与二人转之风愈刮愈烈,更成了人们的谈资与关注点。
& && &我时常会在南方的一些聚会场所听到人们对于东北人的评价。这种评价多是从外在评说的,不仅外在而且还很主观偏颇,诸如仅仅从个头儿上,从健壮程度上,从肤色上,从对待喝酒的态度上,从说话特点等等,说透了,就是这些人将东北人弄成了一个概念股:无非傻大黑粗、性情豪爽、大碗喝酒,大口嚼肉,爱吹牛,爱 打抱不平云云。再加上小品演员的怪相,其实,东北之大,东北人殊多不同,各色类人都有。比如,听到张大帅如此咤叱风云故事时,普遍以为他是位膀大腰圆,力大如牛的大枭雄时,岂不知他是个小矮个儿,还很清瘦,瘦得比南方人还瘦,矮得比岭南人还矮。
& &去监狱看看,许多东北的重刑犯并非五大三粗,面色如铁,正如白净斯文之人未必就是学问之人。望文生义,看人号脉,不很适合东北人喽。
& && &经验,或者凭空的经验,也是人们看东北人的标准。多为酒席宴上。你要是斯文一点喝酒,矜持一些说话,人家就会说你怎么不像东北人,东北人哪能这样如何如何。好像他比你更懂得东北人。其实,现在的东北人好多喝酒斯文,拼酒的风格也很少见了。过去是你不喝酒会伤害对方,认为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喝坏了胃口喝坏了肺喝得老婆背靠背!现在,酒桌上宽松多了,爱喝什么酒就喝什么酒,喝不喝喝多喝少也无人纠缠,也不过意思意思吧。从酒文化而言,东北人现在文明多了,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 && &东北人有血性,古今有证。这也是东北人的特点。东北出过张大帅张学良。他们虽然脾气不同但同样都是血性男儿,敢做敢为。仗义执言,做大丈夫。东北人与血性相关联的是讲义气,讲哥们够意思。比如张学良一定要送蒋回去,这到底为什么?有人为他惋惜从此入狱不见天日,有人嘲笑他傻。他何以如此选择?大概离不开东北人特有的义气吧?东北人的义气多多少少均带有傻气的。东北人的血性也表现在易于冲动上。无论英雄还是土匪,身上都有这种易于冲动的特点。这是因为东北的寒冷时间要比炎热的时间长得多得多。寒冷就要喝酒暖身子,而酒对于暖身子的作用远没有对于增加激动和火爆更大。
& & 东北人憨厚,这较之南方人尤甚。极左年间,东北人每月三两油,那个军人出身的领导被唤作“陈三两”的,以三两得名却也以三两赢得政绩,作为政治资本。那么多年,东北人三两豆油,就那么认可了。东北人的认可习性,凑合,将就,对付,随遇而安等也是市民的普遍状态。东北那么多的大豆,能够采出多少豆油呀!可是,东北人却只有可怜的三两,而北京没那么多的大豆,每月每人享受半斤油。半斤与三两的月差距,年差距就是二斤四两。东北的猪也很有名气。肉色鲜美细嫩,东北人的商店却只能凭肉票限量供给。东北自己吃不上猪肉,却将一片片猪肉瓣子送往北京,支援首都人民。首都人民在那个年月有多么幸福!而朴实的东北人呢?就会去北京排大长队将东北支援的肉买回来。北京的商店卖肉不发票限制,排队就能买到。只不过每人一次性允许买五斤。执拗的东北人上一趟北京十分不容易,那年月买北京的火车票还要县级以上的介绍信,否则,是不许随便进京的,哪像现在随便什么人阿五阿六都可以到北京漂去!买肉的东北人为了多买几斤,就会从头到尾重复站排,再买上五斤肉。买四个来回,是二十斤。这要用上大半天时间不说,还会招致北京服务员的白眼。等到往回背时,车站还不允许超重,那种感觉就像往回偷东西似的。那个年月,在东北通往北京的列车上充满了这种背猪肉的人。车箱也会因此被压得沉重起来。那时候在东北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是列车乘务员,他们可以天天跑北京,天天往回买肉,做他们的亲戚朋友简直幸福死了!当然也会有美女仅冲这个,涌跃嫁给乘务员的。
&&憨厚的东北人无怨无悔。能够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东北人身上体现得很足性。
&&东北这片土地出过运动员。田径足球为最。运动员嘛,身高马大,但也有矮小者,如李月久等人。还有个守门员叫李富胜的,相对于守门员身材要求,他也是个矮个子。从普遍的意义上讲,东北人个子超过一米七五的男子汉居多,但也不乏一米七以下者,所以,在当地曾流行一标准:不够一米七的被视为半残废。
& && && && && && &
& && && && && && &东北是块富饶的土地却也是块饱受蹂躏的土地。因为富饶而情感丰富;因为蹂躏而有了卑贱扭曲的一面。东北有首悲情的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首歌我最早听到,是在黑白影片中。记得少年时代看场电影极不容易,电影片子因多次放映出现条条擦痕如同倾斜的雨,更像沙纸打磨着视线也打磨心灵。至今还记得打磨的沙沙声与低沉悲凉的歌声一同,搅的心都揪成一团。那是个特殊的年月,东北人蒙受着巨大耻辱,这耻辱不仅是地域的耻辱更是民族的耻辱。但东北对于这种耻辱的反思显然不够。东北的老工人曾经在忆苦思甜的年月里,说了一句经典式的大实话:他说他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闷头干活的。在小鼻子的时候,他也是这么干的。(小鼻子是指日本人,大鼻子是俄国人)
& && && && && && &东北人宽容,大大冽冽,容易原谅,不那么嫉恶如仇。但这也并不等于说东北人没有是非,没有骨气。我就听过一个故事:两个日本人在沈阳打车,用半拉磕叽的中国话让出租车司机给送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他们告诉司机越热闹越好。那一天正好是东北人的特殊日子,于是,这个司机一声不响就加足油门朝城市的东北方向开去。两个日本人好奇地朝车窗外瞅,他们感觉人烟越来越少,路灯越来越稀,最后,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灯光没有广告牌子的荒凉地方停下了呢?他们疑疑惑惑地推开车门,司机以坚定的口味说,下去吧,这里才是你们最应该看的地方!原来,司机将他们拉到了“九一八”纪念馆那块台历状的石碑附近。司机将他们撵下车,调头就开走了。两个日本人哇啦哇啦地喊着司机,因为夜很深了,路上已经没有车了。
& && && && && && &东北人爱面子,也爱吹牛。老同学相见或者老战友相逢,总是会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经历,在这种陈述中,口气的夸耀,尽挑自己光彩的地方侃。当地有句话:好汉不提当年勇。然而,东北的中老年人到了一起吹牛时,却大多爱提当年勇。有一个细节让我刻骨铭心,这是我在旅顺的一个展馆看到的。为了记住日本人血洗旅顺的那段历史,展馆布置得很精心。但是,在门口最醒目处,将一位铁匠抡大锤砸死鬼子的雕塑造得过于高大凶猛了,那种砸人的动作也显得过于夸张。相对的是,躺倒在他脚下的是好几个实枪荷弹的日本鬼子却成了弱者和牺牲品。这种效果给人的结论是我们的铁匠去砸死了人家大日本皇军,人家才会反击枪杀铁匠的。而当地人不是“良民”,而是“暴徒”。事实上呢?是日本鬼子血洗了水师营子,全村人都杀光了!而我们的反抗,是十二分有限和可怜的。这种张扬我们反抗的效果显见是展览人为了体现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反抗精神,而硬造的,但是,这样去雕塑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这种夸张的带有吹虚的特点,可能与这片地域有关。小时候,我们有这样的孩子,遭到了人家的欺负,很狼狈的,但是,他落荒而逃之后,反过身来抹干眼泪,却谎说自己打跑了对方。这是阿Q精神。这种精神在半殖民地的城市里并不鲜见。这也是东北人的特点之一。
& && && && && && &日本人与东北人截然不同!他们到这些地方参观时,大多脸色严峻,而且相当的严峻。有个老者一派学者风范,白发飘然映衬出古战场坑道上方天际的白云,然而,看他的眼睛里,一点没有悲悯与祥和,我感觉到有种冷硬的东西嵌在里面,那种冷硬东西如同兽骨或鱼骨之类。我对朋友们说,要想看出日本老头儿与中国老头儿的区别很容易,就看眼睛。中国老人的眼睛里是不会有任何骨质东西的。这就是东北人的广阔土地易生的宽厚绵软还有健忘原谅什么的,而日本这种岛国人的偏狭嫉妒仇视冷漠等意识,更衬出东北人的气度。
& && && && && && &好大喜功,夸夸其谈,有大不说小,爱显富,暴发户式的披金戴银,开豪华车穿名牌,就连建筑物都镶金铺银(像万豪大酒店、金碧辉皇卡拉OK等),这种风气在这片土地上尤甚,而在南方,越是有钱的老板越是低调,不穿名牌却穿个托鞋,到了他自己的工地上,保安不让他进去参观样板间,把他当作了“民工”,而他却不温不火,不羞不恼。这要是我们的大老板,岂不早就讲起了排场?!
& && && && && && &古时的皇帝最爱讲排场的是隋炀帝。他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就是为了讲排场。他虽然不是东北人却也是北方人。努尔哈赤是真正的东北人。他的十王亭,当年摆在草原时一派风光,现在摆在沈阳故宫龙厅那边儿,也充满了逼人的盛气,何况那些各类旗帜,什么正红正黄镶红镶黄等旗帜,飘不飘扬,也都够派够酷的啦!
& && && && && && &东北有着大豆高梁,漫山遍野,东北有着森林矿藏,遍野满山,东北也有矿难,也有黑社会黑帮,有着“三大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东北有着茫茫雪原,因而出过著名长篇小说和电影《林海雪原》。东北除了张家父子,也还有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等,即使东北的小姐,也很有魅力,她们不仅工作到了南方还波及海外,什么香港澳门新马泰均有东北的风情万种,她们的身材高挑,皮肤白晰,穿裙子开衩一迈步从侧面露出的大腿,闪电般晃眼。东北男人有真男人也有假男人。无论真假,在人多交际场合都愿充汉子!见了东北男人要想赢得他好感,只要夸他一句够爷们!或者说真爷们——钢钢的!那你就可以马上得到他的好感,然后,你再与之做生意什么的,会一通百通。
& && && && && && &东北人喜欢人家赞美,喜欢人家称道你是个爷们,是个男子汉,喜欢堂堂正正,即使不真的堂堂正正,也绝对要让对方感觉你是在堂堂正正当了一回男子汉,做了一回真爷们。尤其在酒桌上,只要你一拼酒,说:爷们(当然哥们也可),干!你是我见过的真正汉子!对方即使不想喝或喝多了,也还是会接受你的敬酒的。你要是骂东北男人骂什么都不如骂你像个娘们儿让他激眼的,他会因此与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你看看那些大冬天从饭店里出来里拉歪斜的男人们,大多是些中年男人,他们迈的步子都像爷的步子,不过,那是爷的酒步。东北人不像北京人那么爱称爷,动不动哪个准腕级人物或次腕级人物就会摆出副爷相——扮相。叼着烟咀,围个围巾,按三十年代文化名仕打扮。开口拉长腔长调门儿。
& && && && && && &&&
& && && && && && &东北不称爷,爷是单数,东北人喜欢复数:爷们儿!哥们儿!喜欢复数称谓的地方,是相对保持原始人性意识的地方,也是相对人性纯朴的地方。尽管这片土地每每在九一八这天拉响惊世汽笛,会有瞬间的沉默,但是,过后,便又会响起猜拳行令声,甚至通宵达旦。还有哗拉哗拉的麻将声。现在东北不像过去那么寒冷了,现在的东北人也不像过去那样大碗喝酒一仰脖就周下一海碗酒了,但是,东北人喜欢相聚喜欢热闹喜欢在一起侃大山吹牛渲泄什么的,倒是实实在在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都是社会主义的苗,谁比谁强多少呀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0:00签到天数: 9 天连续签到: 0 天[LV.3]偶尔看看II
东北除了张家父子,也还有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等
----------
杨靖宇不是东北人,但是两位英雄都是死在东北汉奸的枪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人和广东人打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