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steam 购物清单已满靠弓箭就击败了有火炮的明朝

明朝也大量的装备了火器和大炮。
而且每每都是在人数占优势的情况下每满蒙骑兵打的全
军覆没, 士气上来说。
明军是为了保卫家园而战, 八国联军只是在一个不熟悉的国家进行侵略, 明军的战斗意识当然也要强很多。
可为什么每次大战都出现即使没有全灭,也会出现让人心惊的战损比。
明朝也大量的装备了火器和大炮。
而且每每都是在人数占优势的情况下每满蒙骑兵打的全
军覆没, 士气上来说。
明军是为了保卫家园而战, 八国联军只是在一个不熟悉的国家进行侵略, 明军的战斗意识当然也要强很多。
可为什么每次大战都出现即使没有全灭,也会出现让人心惊的战损比。
虽然毫无疑问,
19世纪末期火器的威力大大增加了。
但是要知道八国联军那几千人的主要火枪也是前装的燧发枪,射速和威力也并没有和明朝当时使用的火枪有质
的区别,使用的战术也和明朝时期无太大区别,也是两队式,前面一排射击,后面一排准备填装弹药,可为什么数千八国联军就能上万满蒙骑兵毫无还手之力,而自己仅仅损失了不到百人 ,这和明朝时期的情况比实在是天壤之别,甚至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为什么满蒙骑兵强大的机动力和灵活的战术以及对敌军战场弱点的随时把握和精准的弓术还有对敌人步兵的强大冲击力每每对明军作战时屡屡凑效可在八国联军面前却不堪一击,甚至论为笑柄。
的确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
原因肯定也是多样的。
恳请各位大师赐教,深入的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
不胜感激
八国联军的时候清军的装备已经不是大刀长矛了,但清军的武功废弛早就开始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仅仅是由于英国人火器强大,船坚炮利的原因,只要清军能够近距离接敌,与英军进行冷兵器格斗,就能够取得胜利。于是就有了三元里抗英的故事,又有许多YY回到过去的相关信息,都是如此。那么,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先看八旗、绿营乃至湘勇(淮勇起时都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了,不讨论)的格斗能力。
八旗属于步兵战兵的马甲、领催、小甲之类的就不考虑了。乌兰泰在挑选驻防八旗加强到广西剿灭太......
八国联军的时候清军的装备已经不是大刀长矛了,但清军的武功废弛早就开始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仅仅是由于英国人火器强大,船坚炮利的原因,只要清军能够近距离接敌,与英军进行冷兵器格斗,就能够取得胜利。于是就有了三元里抗英的故事,又有许多YY回到过去的相关信息,都是如此。那么,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先看八旗、绿营乃至湘勇(淮勇起时都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了,不讨论)的格斗能力。
八旗属于步兵战兵的马甲、领催、小甲之类的就不考虑了。乌兰泰在挑选驻防八旗加强到广西剿灭太平军前线时,就曾经奏称:“驻防八旗已多不习刀矛,弓箭十无五中…………唯今所恃,唯以鸟铳…………”驻防八旗如此,京师八旗也不过如此。当乌兰泰以原秦定三的黔兵2000别领一部后,所带驻防八旗兵也“唯以奴才所带鸟枪发给教习…………黔兵杂以刀矛。”
才教习完毕之后,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杂以威宁兵数百守炮位,被7名太平军士兵持长矛短刀就追得丢弃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宁愿淹死也不肉搏。
八旗马队,八旗马队以吉林、黑龙江马队和蒙古马队为主。吉林黑龙江马队6000,曾经是江北大营主力,可偏偏就是这支主力,在和太平军肉搏当中,望风溃散,甚至有“不及逃跑,下马跪受贼刃者”蒙古马队素称劲悍,但是在僧王和胜保麾下的时候,于太平军北伐部队民马杂凑成的马队对战的时候,也是撒丫子时候居多。天津知县谢子澄一次亲自率队攻扑独流木城,蒙古马队以为后殿,结果谢子澄被太平军士兵以长矛刺死的时候,蒙古马队数百在后观望不前,当太平军挺矛上前的时候。“…………轰然溃散,有遁至静海,无鞋无钱,向民间丐食者…………”怯懦如此,真是丢光了老祖宗的脸。
绿营的近距离格斗能力呢?作为国家制兵,绿营的格斗能力也别提了。
同样以太平军为例,在广西作战期间,向荣楚军绝对是绿营中第一流的劲旅。但是也是自称“短刀钝矛,难当贼匪藤牌扎针。”打仗都是“贼匪未近,即滥施枪炮,当子尽枪热,不能再放。贼匪即以藤牌滚刀扑我,前排站立不定,惟有后退。”所以向荣打仗一般都是控制很多预备队,讲究回环轰打,所以一般吃亏不大,甚至被称为名将。
PS:鸟枪的准头和杀伤力也实在不怎么样,想一下打死人基本很难。一次鲍超和陈玉成激战,双方主帅位置不过几百步,列阵大斗,鲍超调集全军,凑了200把号称的“准头枪”,对陈玉成狠狠打了一气,结果人家半根毫毛没伤着。
湘军之类的练勇呢?好一些,但也有限。因为本来曾胡二人就是最不提倡“以身向土木炮石攻打”。几次出名的肉搏格斗,一次就是太平军的“飞将军”曾天养先单人独骑刺伤塔齐布的坐骑,自己却不小心马失前蹄反而被刺死了。湘军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立住阵脚,以炮铳轰打,偶有攻扑。也不过是抛火罐,扔药包。绝少大部队白刃列阵而进的。
我们大清朝的军队,自己装备还没进化到火器化,作战观念倒是相当的火器化了,讲究以火器来做主要杀伤力量,绝不提倡肉搏。
而当时西方的军队,却是出乎意料的重视肉搏。大部队列出完整阵线,上刺刀作白刃冲锋的战例比比皆是。这种白刃冲锋,需要极大的纪律性来约束。对神经的震撼是惊人的。不要以为洋鬼子不敢和我们打白刃战。恰恰相反,洋鬼子认为和我们打白刃战是最合算的。对射的话,清朝一般炮台炮位都不少,虽然“火药为不均匀的颗粒及劣质硫磺,发射后有浓烈的臭味,火炮火门的位置开得不对,炮管内壁凹凸不平,炮床为最不科学的设计…………”但是打起来伤亡也没法控制,一般在炮台后面,忍受着对手的开花弹,清朝士兵还有不逃跑的勇气。但是往往一发起果断的白刃冲锋,清朝士兵就崩溃了。向广州海口的车歪、横当、海珠等等一系列的炮台,很遗憾。都是洋鬼子用白刃冲锋拿下来的,而且伤亡轻微得超出我们的想象。这里我就不说了,免得伤大家的心。谢老导演拍的电影中清军将领挥舞长刃,双手刀砍倒六七个对手也只能存在在我们的想象中。另外,定海那么多八旗绿营将士殉城,也是洋鬼子白刃突击拿下来的,洋鬼子死2个,伤15个。
------------------------------------------
清军久疏训练,仓促间就算拥有更加精良的火炮,也不大可能在发射速度,命中精度方面达到英军水平。但这也绝对不是清军失败的原由,至于清军起初不识开花弹更不是原由,即使战争初期,多数清军不识开花弹,英军也没用火炮打出什么业绩出来。清朝的火炮数量庞大,有5000多门大炮投入战场,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更别说相当大一部分火炮比英军的都好或至少相当,就那么点英军想靠火器对射取得胜利,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实际上,英军打败清军靠的不是什么先进火器,而是靠原始的肉搏战。当时无论英军还是清军,都没有办法完全依靠火器阻止对方的肉搏冲击,由于当时火枪准头不好,发射速度不快,在敌人步兵冲到跟前时,实际打不死几个人,所以当时欧洲的军队无不苦练肉搏战,方阵步兵刺刀冲锋是最终决胜手段。而清军则由于火器交战观念过于强烈,完全放弃了肉搏战,嘉庆后期就根本就没进行过肉搏训练,此外清军的鸟枪上并无刺刀这玩意,而英夷大兵牛高马大,手中洋枪上还有把明晃晃的刺刀,当看见洋兵列阵端着刺刀洋枪冲来后,清军无不魂飞魄散,远远放上几排枪,见英军没被吓炮,清军就立即丢下大炮四散逃奔了,清军已经完全失去了曾是其最强项的专长——肉搏战能力,而且几乎整个清朝时期都是如此,只要对方没被清军的排枪吓跑,端着刺刀枪接近了清军阵地,清军立即就会溃散,而首先发现清军这个弱点的就是英军。
英军首先发现即使是使用简陋火器,并且用劣质火药的清军士兵,也能在大炮旁忍受开花弹的攻击,用火器顽强的与英军对射,打起来伤亡根本没法控制,更何况清军还火炮众多。但是英军只要一发起果断的白刃冲锋,清朝士兵就崩溃了。英军攻下的一系列要塞炮台,实际基本都是靠白刃战夺取的,定海那么多八旗绿营将士守城,同样是洋鬼子白刃突击拿下来的,洋鬼子只死2个,伤27个。从此英夷发现了击败清军的诀窍,那就是非常划算的白刃战,英军从此可以极小的代价在陆地上击败清军任何陆军部队,根本不需要再去用战舰与清军炮台拼死对射,这样英军地面上所向无敌,截断清朝的大运河航道,迫使清朝与之谈判,达成了作战目的。
总的来说对于先进武器的着迷,清朝是历代之最,作战观念之超前是前所未有,但放弃肉搏战太速,全面倒向火力战战法,却并没有增强清军的战斗力,尤其在使用后膛装填线膛连珠枪前,战斗力并没因全面火器化而提高,相反还比第1次鸦片战争时期更差了。闹出过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杂以绿营威宁兵数百守炮位,竟被7个长毛持长矛短刀就追得丢弃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宁愿淹死也不敢肉搏,这样的大笑话。天津知县谢子澄一次亲自率队攻扑独流木城,蒙古马队以为后殿,结果谢子澄被长毛以长矛刺死的时候,蒙古马队数百在后观望不前,当长毛挺矛上前的时候。“…………轰然溃散,有遁至静海,无鞋无钱,向民间丐食者…………”
满军追求先进武器过速,自己的传统强项则丢失过快。长毛能奇迹般的壮大,就是因为清军肉搏能力太低,闹长毛时清军的肉搏战能力怕是连第1次鸦片战争也不如了,所以清朝大量的军力与国力被长毛拖住,导致了英法敢于发动第2次鸦片战争。此战清军重炮依然远于英法舰炮,大沽口炮台的重炮对英法舰队伤害不小,但英法洋军一旦登上陆地,只刺刀一亮,清军的炮台立即失守,紧急之间把尚有一定肉搏能力的驻京八旗与畿辅驻防八旗以及外蒙骑兵紧急调来(内蒙骑兵当时已经杀羊都难了),结果不但指挥官久不习战阵,不知如何布兵排阵,就连士兵也不知如何杀敌,不但用骑兵步兵去通过狭小八里桥正面冲击英法联军方阵,在桥头遭到英法联军使用包括康格里夫火箭炮在内的各种火器T型阵密集射击,过桥之前就死伤了大半,而过桥之后,无论骑兵步兵均不知如何杀敌,瞎跑乱奔,丝毫不能动摇英法军刺刀方阵,肉搏中英法损1人,清军损40人,故此27000步骑军一战全灭。
但就火器发展而言,清朝则成就极高,首先1631年(天聪5年)发展出失蜡法铸钢炮,获得原装红夷炮仅1年时间就具备了世界最先进的铸炮术,1643年(崇德8年)发明复合炮身火炮,保持世界领先,鸦片战争爆发前1840年发展出锻钢炮,这是当时最强的火炮制造技术,1841又开发出铁模炮,领先欧洲30多年。实际上复合炮身火炮在欧洲是一战以后才有,清朝早于欧洲将近300年,要说铸炮技术,鸦片战争时清朝那比英国还更先进。以后什么甲午战争了,庚子拳乱了,清军陆军在火器方面也决不输给日军或八国联军,就那只是远远猛放排枪,一旦敌军刺刀兵接近,就轰然而散,坚决只用火器射击,绝不近身肉搏,这一绝对火器作战观念,也一直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总体来看清末的清军是怕刺刀不怕大炮,大清军队是被列强用刺刀击败滴。
其他答案(共5个回答)
中,各方力量都有相当数量重视劈刺的骑兵,而各方拥有机枪、轻型火炮的步兵,如无非常有利的地形依托,都难以抵挡骑兵的攻击。因此,把数千清军骑兵的惨败,简单的归...
由于缺乏资料,很难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判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特别有利的地形,22000步兵靠当时的那种步枪和少量的火炮,是无法对抗数千骑兵冲锋的。事实上,直到一战前(欧洲主战场),骑兵仍然可以突破只有少量机枪的步兵防线。中国的抗日相关信息中,各方力量都有相当数量重视劈刺的骑兵,而各方拥有机枪、轻型火炮的步兵,如无非常有利的地形依托,都难以抵挡骑兵的攻击。因此,把数千清军骑兵的惨败,简单的归结于大刀长矛对所谓洋枪洋炮的落差,是占不住脚的。这其中肯定有其它的原因。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时有英军1万5,法军7000.总共是2万2!不是你所说的几千!英法联军是抱团集体行动,只进攻不留守。中国国土庞大,军队驻守各地调动可不是机械化,一般的清廷武官都统也最是指挥3万人,所以说与八国联军能在一时间正面交锋的人数还不能胜英法联军两倍,英法联军的火枪火炮装填速度和射程可就不止是清军装备的两倍了。再说清军的八旗子弟到了那个时候也都是些公务员级别的养尊处优大佬,早忘记怎么骑射了!
日本,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3000;美军,2100;法军,800;奥匈帝国,58;意大利,53;德国,7000(登陆时在海上);
八国联军侵华历...
从短期来说应该是平局!
首先,两者不可能逾越大半个地球直接进行接触,否则就是纯粹的空想。因此,两者首先是进行海军较量,德国是传统的大陆型国家,过分强调陆军和空军...
汉人的战斗力 是他用过和敌人的比较的出来的,历史上没有战斗力具体情况的记载,战斗力的强弱首先是对综合国力的要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代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长期战...
答: 醫生技術高明,經驗豐富,態度服務好,救死扶傷,工作不分晝夜,能夠治好我的病真是很多謝曾醫生。
答: 三战 60%是由核冲突爆发的,40%则是资源掠夺,土地纠纷,或其他原因
答: 以下回答不针对任何组织.如有雷同,哀其国家.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实行西式民主是否认民主,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句话没问题.国情不同.民主的方式也不一样.成功的如韩日匈...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帖子主题:明朝末年中国的火炮技术已远远落在欧洲人之后
共&6613&个阅读者&
军号:811177 工分:1641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明朝末年中国的火炮技术已远远落在欧洲人之后
文章提交者:飞龙人主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后期对中西火炮技术的认识作者:superyi黑火药最早由中国人发明似无疑问,而最早的管形,一般认为是绍兴三年(1132年)陈规守卫德安时用巨竹制造的“火枪”,是目前所知世界上使用管形火器的最早战例。《金史》中所提到的“”,即在普通长枪的枪头后部绑扎一个装有火药的筒(通常是纸制的),作战时点燃筒中的火药,喷出火来用以烧伤前来格斗的敌军,火药烧尽后则可同一般长枪一样格斗扎刺,这种玩意类似喷火筒。另一类“火枪”就是陈规用巨竹制造的,每支用两个人扛抬发射,点燃后喷射火焰烧向敌方,这已是一种原始的管形火药火器了。枪炮应该是喷火筒的合理延伸,因此很快出现了近代枪炮的前身。一、 火炮在东西方的发展:公元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制造了发射“子窠”的“突火枪”,此枪用大竹筒制成,内装火药,还安有“子窠”,作战时点燃火药,利用火药燃烧后产生的作用力射出“子窠”。如果“子窠”就是这一推测正确的话,那末这种“突火枪”可以算作近代枪炮的前身。在中期,这种管形火器由竹制改用金属来制造以后,被称做 “铳”。元明铜铁制火铳传世及出土的很多,按新华网哈尔滨日电讯(记者呼涛),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定,内蒙古新发现的元代火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这件火铳发现于1987年7月,1998年10月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为铜质铸造,铳形为碗口铳,全长34.7厘米。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表明其制造于“大德二年”,即1298年。在以往发现的元代铜铳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实物是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文物》杂志1962年第3期)此次新发现的内蒙古铜口铳,比至顺三年铳早了34年,成为一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一般认为是蒙古西征将火药带到阿拉伯,然后再传入西方。火炮在西方的出现据考证应该是在公元 1250 至 1275 年间在北非及西班牙的摩尔人王国中,这也是阿拉伯人将火药引进西方的旁证。阿拉伯人使用的叫做“马达发”的火器,从形态看和南宋突火枪大体类似。1325年,阿拉伯人曾使用“马达发”进攻西班牙的巴扎城。西方对火炮最早而无争议的文字记载出现在 Walter de Millimete 替英国爱德华王子(日后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在公元 1326 年写的书 De Offciis Regnum(论国王的职责)中,有一张用火炮发射金属箭头的彩图。虽然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还是可以看出是门火炮。事实上这种大炮只是一支巨大的的箭;这种“导弹”很快就被石制炮弹所代替。同一年(公元 1326 年),意大利的弗罗伦刹城订购了铜制大炮和一些铁弹丸和铁箭矢,交易文件还保留到今日。爱德华三世在公元 1327 年跟苏格兰人作战时曾经携有一些「crackys of war」,大约是重在15至30 磅之间的轻型炮。公元 1345 年二月一日,爱德华三世的大侍官记载了一笔修理 13 门大炮 的费用。同年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 Crecy 之役,爱德华三世用了两到三门大炮,击败了法军十字弓手。其后,爱德华三世使用大约 20 门大炮来围攻加莱城堡。(《枪械发展史.第2章》)可确认的是在 13 世纪末和14世纪初,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火炮的雏形,说明中国传播到西方的是火药知识,而非直接的军事发明。火炮应该不是一地一人的偶然发明创造,而是在中国火药武器知识影响下,东西方各国分别独立发展起来的。二、中西方火炮技术拉开了距离明初火器有较大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正统之后,一则由干承平日久,没有发展.火器的迫切要求;一则由于统治阶级“恐传习漏泄”, 进行封锁,如“宣德五年,敕宣府总兵官谭广:“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明史》卷九十二《兵志四》),所以火器发展基本呈现停滞状态。但在西欧,自13世纪末14世纪初开始火器的发展后,由于各国间和各国内部争战不已,火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嘉靖年间,中国人反倒要向西方学习。例如,在中国明代中期,嘉靖四年(1525)制造的“毒火飞炮”,发射用生铁制造的爆炸弹,这是中国火器史、也是世界火器史上最早发射爆炸弹的火炮。开始使用短身管的火炮发射爆炸弹丸,这可谓最早出现的榴弹炮。嘉靖二十五年(1546),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及宣大总督翁万达的上疏中有关毒火飞炮的记叙是对这种火炮的最早文献一记载。(周谷城主编 刘旭著《中国古代火炮史》p48)而在在欧洲,捷克人在1419年至1436年的胡司战争中,首先使用了手炮---一种短身管的火炮-----榴弹炮。“榴弹炮”( Howitzer)这一术语,也来自捷克文(Hou fnice). 15世纪末,意大利和德国也出现了发射石霰弹的短管炮。早期火炮使用的弹丸形形色色,从金属箭头,铜炮弹、铅炮弹、铁炮弹、到石头炮弹都有。到16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已普遍使用身管较短的滑膛炮发射球形爆炸弹丸,但中国仍然主要使用实心弹,使用“开花弹”的火炮种类不见增多。在《筹海图编》、《武备志》中提到的火炮仍然以发射实心弹为主。《武备志》卷122至123记载了明代使用的十七种火炮,从文字和图形上来看,其中发射圆形实心弹的十三种,发射空心弹的仅一种,发射空心弹的占全部火炮的6%。在中国的元末明初(1 4世纪后半期),大口径臼炮出现。现出土的这个时期铸造的铁炮,有的口径较大,几乎呈喇叭状,如上述至顺三年(1332年)的碗口铳也可算是。这些炮用来发射石弹,应是现存最古老的臼炮。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问铸造的碗口铳,全长为315--520毫米,口径在100-109毫米,重8.35---26.5千克,铳口敞开,便于装填石弹。洪武十八年(1385)永平府(在今河北卢龙)制造的大碗口铳,全长520毫米,口径108毫米,重26.5千克。此铳1972年在河北宽城出土,是当年明军守御宽城所用的守城炮。1965年在湖南株洲发现的大将军炮,明代正德六年(1512)十月铸造,全长810毫米,口径220毫米,重348千克,已是当时较重型火炮了。(《世界军事宝典.兵器卷》216-217页)在欧洲早期火炮几乎都是臼炮,应是从调制混合药物的石臼而来。这些石臼炮的尺寸不大,装药量也不多,发射石弹的杀伤力有限,估计只是起心理震撼作用。而到15-16世纪出现的欧洲臼炮,其技术已追上中国。如名叫“达勒.格里特”(Dulle Griete)的根特射石炮,口径为25英寸(635毫米),发射700磅(317.8千克)重的花岗岩石弹。俄国的巨型射石炮,身管长9英尺(2.74米),口径达36英寸(914.4毫米)。另一门由苏格兰王詹姆斯二世1460年订制的著名火炮是 Mons Meg,长 4 公尺(13 英尺 4 英吋),口径 50.8 公分(20 吋),可发射重350磅(158.9千克)的石弹,现正保存于英国爱丁堡。(《枪械发展史.第2章》)俄国 1525年铸造了历史记载的最大口径的“莫斯科”巨型臼炮,它的口径为36英寸(914.4毫米),身管长18英尺(5.49米),发射一吨重的石弹。15世纪使用臼炮数量较多的一次战役,是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围攻君士坦丁堡。当时,土耳其苏丹在东方集中了68门火炮
攻打欧亚大陆交界处的这座古城。其中,最大的火炮是名叫“皇宫”的射石炮。它的口径为30英寸(762毫米),需用60头牛200个人才能移动。它的射程大约为1英里(1.61千米),一发石弹重达l600磅(726.4千克)。从匈牙利征募的炮匠乌尔班(Vrban ),为“皇宫”射石炮装填一发石弹,要用两小时。“皇宫”射石炮没有炮架或支架,放在泥土墩后面进行射击。在14个炮兵连长达两个月的猛烈轰击下,这个在公元330年为君士坦丁建立的的城市,终于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这场战争的结局标志着以城堡为依托来几乎无限期地抵御任何攻城器械攻击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国伦敦塔现存一门跟这些攻城炮类似的一门火炮,它是在公元 1464 年由土耳其造炮巨匠穆尼耳.阿里铸成,长 5.2 米(17 英尺),重量超过 17 吨,发射时装用重达 136 公斤(300 磅)的火药,可以将 295 公斤(650磅)重的弹丸投射到 1.6 公里(1英里)之遥。(《世界军事宝典.兵器卷》217-218页)这些西方用于实战的巨型炮,无论口径重量和发射的炮弹及射程,都超过了同时期中国火炮。17世纪以后,西方火炮质量大为提高,火器型号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并开始按作战用途将火炮区分为攻城炮、野战炮、岸防炮。所有这些炮都有炮耳,瞄准具,按数学理论计算发射弹药。欧洲人开始吸收和创制出各种新式枪炮。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火炮纷纷在西方出现。三、明朝人见识到的西方火炮技术当西方人终于来到中国沿海时,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了西方火炮的厉害。中葡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屯门之战”(1521年),按《广东通志》记载:“檄海道副使汪鋐帅兵往逐,其舶人辄鼓众逆战,数发铳击败官军。寻有献计者,请乘其骄,募善水人潜凿其底,遂沉溺,有奋出者悉擒斩之,余皆遁去,遗其铳械”。此役明军耗时8个月,多次被葡萄牙人“数发铳击败官军”。此铳就是著名的“佛朗机”,此战后为明军引进仿制。其实,明朝在弘治年间(70年前)已有走私海商经东南亚获得过这种武器,只不过当时没给这种武器起名,也没加以研究仿制,等战场上吃了苦头才开始认真研究起来。据胡宗宪《筹海图编》记载,佛郎机炮“以铁为之,长五六尺,巨腹长颈,腹有长孔,以小铳五个轮流贮药安于腹中,放之。铳外又以木包铁箍以防决裂。海船舷下每边置放四五个,于船舱内暗放之。他船相近,经此一弹,则船板打碎,水进船漏。以此横行海上,他国无敌……海船中之利器也。守城亦可。持以征战,则无用也。”后来,明朝兵部铸造一千多佛郎机大炮,名为“大将军”,下附木架,可高可低,发放于三边守军。“然将士不善用,迄今莫能制寇也。”近80年后荷兰人又来到了中国沿海,此时中西火炮技术差距更加大了。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七月,由韦麻郎率领的两艘荷兰巨舰及二中舟先后抵达澎湖,其时因汛防结束,明朝汛兵亦已撤走,于是荷兰人如入无人之境,在这里“伐木筑舍,为久居计。”(《明史.和兰传》)。此后, 荷兰海船游弋闽粤沿海, 其坚巨高广日益为沿海军民所认识。福建将领朱文达说:“红夷勇鸷绝伦,战器事事精工, 合闽舟师, 不足撄其锋”。 (张燮《东西洋考》卷8 税考)明朝福建官方对于荷兰人的“巨舰大炮”毫无抵御之方,只有想法子以“互市”为饵,诱以退出澎湖,移舟远去,以便以“扬帆归国”奏报朝廷,了结此事。这时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到任,朝廷明令福建当局把“红毛 ”赶出澎湖,南居益苦思破敌之策。此时荷兰人的战舰封锁了漳州海口,南居益亲身体验了荷兰的“巨舰大炮”,他在〈谨陈闽事始末疏〉中说:“……见大海澎湃中,万难接济战。夷舟坚铳大,能毒人于十里外,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明人沈德符所撰笔记《万历野获篇.红毛夷》记载了明军与荷兰军远距离海战时的史事,荷兰人所施放的红夷炮:“第见青烟一缕,此几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明朝人把荷兰火炮战舰看作自己无法对付的庞然大物和难以逾越的海上屏障;“我舟高大, 不及彼五分之一, 而欲与争胜于稽天巨浸中, 必无幸矣”。 (史澄《广州府志》卷120《崔奇观传》)号称红夷大炮的荷兰火炮是明人所见到的威力最大的西洋火器。与佛朗机相比, 其设计铸造更趋精密, 展示了更大威力。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荷人出没广东,粤人谋与澳门葡人共拒敌人。明朝是从中荷实战中逐渐认识了荷兰火器。巨铳乃红夷所恃长技,“长丈有咫, 能毒人于二十里外”。(陈继儒《晚香堂集》卷3《贺福建南大中丞平红夷序》)“二十里外”纯属夸张,不过射程惊人应该不假。另外还有对西方火炮技术表示震惊的言论,如:荷兰“大铳长二丈余, 中虚如四尺车轮云。发此可洞石城, 震数十里”。 (茅瑞征《皇明象胥录》卷5《和兰》) 红夷大炮“一发十里, 当之无不立碎, 我虽有利刃, 勿可与敌; 虽有锐兵, 勿可与战”。(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16)万历末年,从广东沿海英国沉船上捞起的20多门火炮先后运到北京,经试用,比先前传入的佛郎机铳性能好,威力大,因而引起明朝庭的关注。当时即把此炮定名为“红夷炮”。在徐光启等人力主下,明廷在天启年间向澳门葡萄牙当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炮,并雇佣葡萄牙军人训练炮手作战,同时开始了仿制铸造。相对于明军的传统火器,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远、爆炸力强,其威力远超明军的传统火炮。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却拙于野战,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庄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敌我情势发生逆转,往往无法机动反应。西方当时发展出的攻城炮、野战炮等明朝并不知晓,也无从仿制。因此,明末在辽东的多次战役中:明军虽拥有红夷炮,但却无法有效压制清军的勇猛冲杀。四、国人对中西火炮技术的比较明代初期火炮限于科学技术水平限制,有着的两大缺点;其一、以戚继光根据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所指出的;“重而难举,发而莫继”,这里主要指大型火器的问题。正如戚继光所言:“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解)由于发射速度慢,装药操作复杂费力,一旦面临实战,敌人常常趁“一发之后,仓卒无以继之”,或“必伏其身,挨我火发、闻声之后即冲突而来”,或者“佯挑战诱我,或驱所掳掠我中国人先尝,我火器叠发敌叠为进退,药尽敌冲而前”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解),导致明军常吃败仗,火炮威力的发挥大打折扣。欧洲时的铸造技术并不特别优越,中国自战国后逐渐掌握了炼制熟铁、可锻铸铁和灌钢等技术,17世纪,中国炼铁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并不明显。然而西洋火炮在设计上,则具有管壁较厚、炮管由前至后渐粗、且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较大等特点,故射程提高、杀伤力增强且较不易膛炸。此外,西洋火炮的炮身多安有准星和照门,以为瞄准之用,两旁并铸有炮耳,便于架设在炮车或炮架之上,以调整射击角度,操作相当方便。"其二、明代前期的火炮如碗口筒炮、铅弹一窝蜂、迅雷炮、大将军炮等等,均无瞄准具,所以命中率很低。这个毛病比较致命,大大限制了火炮威力的发挥;为了提高火炮发射的命中率,明中叶以后,采用佛郎机炮的先进技术,在炮身前加照星,后设照门,从照星孔内进行瞄准,“千步外皆可对照”,发射时,“托面以目照对其准,在放统之人用一目瞄看后照星孔中对前照星,前照星孔中对所打之物”(《武备志》卷122)。这样,大大提高了火炮命中率。红夷炮大量引进时,中国开始使用铳规。所谓铳规,就是可用来量炮管的仰角,炮手可用铳规测量火炮的射程和测量火炮应该装填的火药量。这就是“药弹相称”的发炮要领。当时中国并没有弹药相称的观念,由16世纪欧洲的火炮制造家依据弹道学原理发明,在铳规上刻有相应的比例尺,让炮手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简便地估计装药量,这是火炮发射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朝有炮手用空炮(少量填装火药)而被严重惩罚,结果后来的炮手都将弹药装得满满的,常导致膛炸。。中文史料中最早提到铳规的,是孙元化所写的《西法神机》。在何汝宾的《兵录》中,则有几幅铳规的使用图。有关铳规的规格和用法,在汤若望与焦勖翻译的《火攻挈要》中有简明的记载。《火攻掣要》卷上《装放大铳应用诸器图说》提到;使用铳规时先将长柄插入炮口,便可以经由垂着的权线,在弧上读出炮管的仰角。不过,这样就要求在操作时,炮手必须冒着敌人的火力跑到炮口处测量,因此后来的人改进发明了可放在炮管末端使用的火炮仰角仪。K@_明朝后期大量引进西洋火炮时,明朝时人曾对西方火炮的技术特征和威力等与中国传统火器进行了比较。如1623年明人焦勖参考西方技术书籍编著的《火攻掣要》书序中说:“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并详细比较了同期中西火器的技术特点。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而“西洋火器”其“制亦长短中矩,厚薄适宜,其用能命中致远,坚利猛烈,更以造铸有传,药弹兼精。”火药配制方面,中国造药缺乏技术标准,“不谙分两轻重之术,配合研捣之功,不能摧坚破锐,及损枪坏统及收凉失事,而延祸极惨”。西洋火药“迅速猛烈,燃之手心不热,纸上不焦及不致损枪法。”发射技术上,中国“不谙远近之宜,多寡之用,循环之术。或失期妄发,贼至而反致缺误;或发而不继,乘间而冲突而人;或仓皇失火,未战而本营自乱。西洋分仰、平、倒三法,而知弹所到之远近,更辅之于窥远神镜,百发可以命中”。(《火攻掣要.火器总论》卷上)。从上述明朝人共同的观点可看出,明朝末年中国的火炮制造和操纵技术确实已远远落在欧洲人之后。之所以如此的重要原由,涉及中国科学史的大问题,本文无法深入探讨,只提一点:最关键的是,当时西方的军事学已与数学密切结合,如在利玛窦(Matteo Ricci, )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所撰的〈译《几何原本》引〉中,即有云:“借几何之术者,惟兵法一家,国之大事,安危之本,所须此道尤最亟焉!”强调几何知识乃为精通兵学所必需。而李之藻在天启元年(1621)所上的《为制胜务须西铳,乞敕速取疏》中,亦称西国放铳之人均“明理识算”。伽利略以来西方古典弹道学理论的发展,以及火器家们在实战中经验的积累,实践的总结等,加上西方近代数学的发展,是火炮在西方得到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开始购买红夷炮起 ,迄至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 平定新疆葛尔丹叛军止 ,在这70多年中 ,欧洲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火器理论与制造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但是,也是在这70多年,欧洲的火器理论与制造技术又迈上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台阶,而中国在这方面却仍然停留在17世纪初的水平上。而17世纪初,沙俄就制造出口径为3俄寸(76毫米)的青铜“皮夏利”炮,炮膛内有10条螺旋形膛线。这种“皮夏利”炮从炮尾装填,使用楔形炮门关闭,近代后装线膛炮的雏形也已产生,这种炮曾在列宁格勒炮兵历史博物馆展出。此后更由于清王朝在国内安定后马放南山,不再重视火器研制,与天主教会的矛盾隔断了东西方火器理论与制造技术的交流渠道,从而使中国的火器研制业每况愈下,中外火器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延伸阅读:
十二月党人起义:“从来都是鞋匠们造反,要做老爷;未见过当今老爷们造反,却为的是——要做鞋匠!”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明朝末年中国的火炮技术已远远落在欧洲人之后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76476 工分:5852
左箭头-小图标
88楼&&以下是引用家国千秋
在第86楼的发言:而且百度上关于《回民起义》中写道:
前两册是关于云南回民起义的资料,包括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几次起义。
后两册是关于西北回民的起义。近代史上的西北回民起义,多是在同治、光绪年间()。
清初顺治年间()米喇印、丁国栋起义,以及乾隆四十六年(1781)和四十九年(1784)苏四十三、田五起义有密切关系,故该书把顺治、乾隆年间回民起义的记载,也选收了两篇放在第三册卷首。
可见回民起义,......各朝代一般都有几起较大规模的起义,而小规模的起义则是要多得多,甚至不计其数,各朝代都是这样的,所以一般只能计算较大的。这儿是网上找的一个中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起义列表:0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0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03: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04:西汉----赤眉农民起义战争05: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06:两晋----杜弢起义07:两晋----孙恩起义08:两晋----卢循起义09:南北朝--赵广起义10:南北朝--盖吴起义11: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12: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13:南北朝--杜洛周起义14: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15:隋------瓦岗农民起义16:隋------窦建德起义17:唐------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18:唐------袁晁起义19:唐------方清、陈庄起义20:唐------裘甫起义21:唐------庞勋起义22:唐------王仙芝起义23:唐------黄巢农民起义24:唐------阡能起义25:宋------王小波、李顺起义26:宋------宋江起义27:宋------方腊起义28:宋------八字军抗金起义29:宋------红巾军抗金起义30:宋------邵兴抗金起义31:宋------钟相、杨幺起义32:宋------魏胜抗金起义33:宋------红袄巾抗金起义34:元------元末农民起义35:明------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36:明------刘六、刘七起义37:明------明末农民起义38:清------古州苗民起义39:清------白莲教起义40:清------天理教暴动41:清------捻军起义42:清------太平天国运动从这个列表上来看,唐朝时期的较大规模的起义(反唐起义)似乎是最多的。本文内容于
15:51:08 被ACW编辑 宋朝是四次谢谢,其他的是抗金的,怎么变宋朝去了?那是金朝的起义。绿林、赤眉是反对王莽的新朝的,打的就是光复汉室的旗号,怎么变成西汉的农民起义了??西汉没有一个大的农民起义谢谢。两汉400年大起义才黄巾一次,这是汉粉们的骄傲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76476 工分:5852
左箭头-小图标
51楼&&以下是引用minsheng
在第48楼的发言:您可以说中国人不善于归纳科学,但是您以此认为中国没有科学就有点可笑了。化学没有“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化学没有“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中国人生产了纸张;物理学没有“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中国人制造了司南;活字印刷用的是什么学?
&以下是引用minsheng
在第4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老猫慢慢爬
在第4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minsheng
在第42楼的发言:......
烟花是武器?!怎么你没将非洲的吹箭归入火枪的行列?!
另:也就是说欧洲人在没有《海权论》前就没有航海,没有《制空权》前就没有空军,没有克劳塞维茨就没有战略……
这逻辑又不对了,海权论谈的是一国战略,跟航海又有什么关系?克劳塞维茨写的是第一本战略方面的书,但“研究”的成果只有在书上才能体现么?你要说在汉尼拔之前西方没有战略、在孙子之前东方没有战略,那还有一定可信度——当然,在此二人之前肯定有人研究过战略这东西了。
注意,你一直谈论的所谓“火箭炮”所需要的“化学”和“弹道学”在古代中国是稀罕之物,至少史上从未见。注意,是“化学”和“弹道学”,不是“化学研究”和“练习瞄准”,这就是研究和科学之间的差距——举个例子,你不去做科学实验、仅凭经验,也许你能造出算盘,但绝对造不出电子计算机。中国古代“科学”并不缺“研究”和“实验”,缺失的恰恰就是“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明白否?
也就是说,在“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火炮是不存在的;在欧洲人“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土耳其人用的火炮是不存在的;以此推知,在“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优良的复合弓是不存在的……
&以下是引用minsheng
在第47楼的发言:在物理学“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水力机械是不存在的;在天文学“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历书是不存在的;在数学“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算盘是不存在的;在农学“成体系”的“研究”和“有理论总结”的“实验”之前,犁是不存在的……您这么想就真的是头脑很简单了。首先,我并没有否认那些技术落后的国家取得过很多技术革新。其实有没有系统化科学都能造出火炮。但注意,有弹道学做指导、有改良炸药做弹药的火炮是必须需要科学的——而这是经验科学无论如何也欠缺的。清末称西方“船坚炮利”,这“炮利”究竟“利”在何处?还请仔细想想!!其他几种东西也类似,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说的是,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没有科学也能造出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但请注意,以经验科学为主的技术是有局限性的!造纸可以说是比较特殊,它最开始诞生就是源自生产中的经验总结,而后世无论对纸张如何改进,其基本原理是不变的。说到底,造纸术技术含量也有限。而换个角度来说,经验科学绝对造不出A4打印纸。您知道火药的重要性,可您知道在西方改良火药,尤其是诺贝尔发明炸药之前,火药的实用性低了多少?您知道司南的重要性,可您知道西方发明的罗盘和六分仪使航海有多大改观么?您知道活字印刷的重要性,可您知道对于西欧来说古登堡印刷机和排版机的重要性么?说到底,那些源于中国的发明很多都在外国得到了改良从而得到飞跃性的发展,您难道就能说“其实这些我们早就有,给我们时间我们也能研究到这个地步”么?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经过多少年的努力终于让国际足联承认了足球源自于中国战国时代产生的蹴鞠。可你看中国足球的熊样!难道你就能说,因为我们早就有了“足球”、我们发明了“足球”,我们就一定能踢好足球么?趁早把你的“火箭炮理论”收起来吧。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谢谢。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的方式就是罗盘,因为中国人把这个东西用来看风水~~六分仪发明的时候是1730年,渣清帝国在18世纪总共才7个发明成果,能指望渣清帝国么?之前的王朝,一个世纪都出来20多个、30多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76476 工分:5852
左箭头-小图标
别的不想多说,只想问一句:西方有定辽大将军炮这种火炮么?有套铸法吗?有打造法吗?这些火炮才是精中之精。清军入关,广州一个城就是512门红夷炮出来,徐光启半年就弄出400门,海澄反水都有几百门红夷炮出来,崇祯年间明朝铸造的红夷炮不下数千门,甚至可能破万。崇祯年间造炮的时间都没到3年时间,西方造那么多炮花多少年?而且还不包括海战使用的(因为这项工作被郑芝龙承包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76476 工分:5852
左箭头-小图标
又是你这个抄网文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13283 工分:440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友宗麟
在第9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飞龙人主
在第8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家国千秋
在第84楼的发言:......

“明军都是以人数10:1的比例在和荷兰人作战”但貌似你在之前所说的“对付几百海盗几万明军都要打半年”这么算都是100:1吧!“10:1”与“100:1”是一个什么样的区别,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
另外,无论你如何解释,满清的援兵的效率低下除了能说明满清的无能以外,还能说明什么,难道你还认为在军情如火的情况下,调兵遣将的速度如此之慢还是应该的,可以被容忍的。要知道英军最初只有4000人,后来增加到2万人,难道你认为从英国本土和印度据点派遣增援到达中国要比从中国内陆增援江南更方便,哪可是半个地球的距离。

我说明朝无法学习更多西方的先进火炮技术,但并不是说明朝没有发展自己的火炮技术。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写过戚继光的火炮部队,其中“混成旅也可能携带重炮,其中之一俗称“大将军”。这种炮重一千斤,点放时则需使用大木嵌入地面是本身固定。炮铜内不用弹丸,而以小铁球和石块紧紧填实,作用是在零距离大量杀伤敌方军马,甚至炮手在点燃火药后也要跳进附近的工事里以免受伤”。这种大将军炮似乎同我们一般熟知的大将军炮不同,它更像是一种超大口径的霰弹枪(或者说是炮),它是戚继光在1568年作为蓟州总兵后为了对付蒙古骑兵的大规模冲击而特别制作的。而欧洲也是在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可见明代霰弹炮(或说枪)技术上,不说领先,至少是独立于欧洲的。
戚继光在南方作战时还有一种利器叫做“虎蹲炮”,单从图片来看它似乎很是简陋,但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地等有碍大炮机动性的战斗地域进行火炮打击所必须的。事实上它已经有了后来二战中日军在中国经常使用的那种小型迫击炮的味道。
明代还发明了“子母铳”,“所谓子母铳,其原理大致类似于火箭炮,母铳就是大炮的炮筒,子铳就是炮弹,其口径要小于母铳,在出征前先装好铁砂、石块、铅子、火药,封好,打包带走。等到地方要打了,把子铳往母铳里一塞,火药一点,立马就能轰出去,放完了,把子铳拉出来,塞进去第二个,就能大大加快发射速度”。而在欧洲火炮的连续发射问题似乎是到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到1697年,欧洲才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在这一点上明朝又是领先与欧洲。
可见明代的火器并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
三,
“你的第三点不知所云;我只是按你思路指出明朝学习西方火炮80年只能仿制已经落后的红衣,清朝学习西方40年造出不算落后的克虏伯炮;”
我是提醒你不要将1500年到1600年火炮的发展速度与1800年到1900年的火炮发展速度相提并论。我想你应该有这样一个常识,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一直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向前发展的。越接近现在人类的技术发展速度越快。1500年和1800年可是人类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差距。
四,
“你的第四点也是有问题的,从佛郎机到红衣炮,西方火炮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弹道的发展就在这一时期:”
对于你说的“弹道学的发展”我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对此百度百科上说:“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英国物理学家I.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可见弹道抛物线理论是在1600年以后才开始的,而与之相配合的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是牛顿才开始的,而牛顿出生时已经是1643年,也就是说完整的弹道学至少是在明亡以后三四十年才出现的。

“荷兰人如果把英菏大海战中的主力舰队开来,那百余巨舰数千大炮是明朝根本无法抵御的.”希望你不要老是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出来。貌似1900年的八国联军也没弄出个“百余巨舰数千大炮”来。
1.你说对了,从印度据点派遣增援到达中国要比从中国内陆增援江南更方便:一般顺风不用3个月就到了,当时从英国本土到中国,一般10个月也就到了.那个时代,海上机动能力本来就比陆上快;至于你认为10倍兵力惨胜比100倍兵力惨胜要光荣,呵呵,我保留意见,随你的便了.......
2.“大将军”是明朝中期的玩意,后来100年没有任何变化,看看本主贴的描述就知道了:
明代初期火炮限于科学技术水平限制,有着的两大缺点;
其一、以戚继光根据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所指出的;“重而难举,发而莫继”,这里主要指大型火器的问题。正如戚继光所言:“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解)由于发射速度慢,装药操作复杂费力,一旦面临实战,敌人常常趁“一发之后,仓卒无以继之”,或“必伏其身,挨我火发、闻声之后即冲突而来”,或者“佯挑战诱我,或驱所掳掠我中国人先尝,我火器叠发敌叠为进退,药尽敌冲而前”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解),导致明军常吃败仗,火炮威力的发挥大打折扣。
其实发熕也是早期欧洲炮的仿制,这个词的发音就是拉丁文"炮"的音译.
1623年明人焦勖参考西方技术书籍编著的《火攻掣要》书序中说:“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并详细比较了同期中西火器的技术特点。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对比中西火炮技术,其间的差距在所有细节中都能体现出来.所谓的霰弹,欧洲在佛郎机炮上就有采用;而且明朝子母铳根本是佛郎机炮分子铳母铳的仿制.由于没有解决子母铳之间的漏气闭合问题,射程很近.
定量药包式发射药是红衣炮的基本技术,明朝是聘请了葡萄牙军人当教练才学会操作的.
所以,明朝早期火炮技术是承继了元朝的趋势领先世界的,但不过百年就已远远落后,到明中期以后中国在火炮技术上就再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了.
我怀疑你根本没看贴就来发言了,真是不知说你什么好........
3.什么叫"不要把1500年到1600年火炮的发展速度与1800年到1900年的火炮发展速度相提并论"?这个我不太理解,首先这样做的不是阁下你吗?技术发展象汽车加速,初速不高但渐渐会加速到最高-----而如果初速为0,加速度为0,那么只有停滞了.
4.关于弹道学,你自己后面的回帖已否定了你自己的话:
16世纪前期,意大利数学家N.F.塔尔塔利亚对弹道学发展奠定基础.........塔尔塔利亚在1537年所出版的《新科学》,可说是近代弹道学和炮术的重要基础著作。伽利略则在1638年出版《两种新科学的论述》,提出投射物的轨迹为拋物线的主张,成为炮学上的一大突破。而中国,几乎所有明代之前的兵学著述中,都不曾提到火炮的瞄准技术。相对的,西方的自然哲学家则一直想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炮弹的运动。西方科学家将数学知识化约成简明实用的仪器,并藉此提升机械操作的精密度,可以说是近代技术革命中的一项重要特色,这和中国全凭经验来发射火炮的传统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
5.我从来不危言耸听,给你看点史料:
在16世纪,西班牙、法国、荷兰和瑞典等欧洲国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风帆战舰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但这些军舰和英国军舰的模样大同小异,也都是用从眩侧炮门里向外开火的舰炮来武装。
16世纪西班牙建造的‘加列尼”号战舰排水量1600吨.长56. 5米,宽15.2米,4桅7帆。装有1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分别布置在三层甲板上。
1514年法国建造的‘大亨利”号旗舰,排水量1000吨长51米,5桅。装有18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舰员700入(其冲400名是陆军)。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共有船舰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其中真正的战舰约60至70艘),总吨位57868吨,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1人。船上共载陆军19000人,加上其他人员总计六万多人。
1637年,荷兰拥有了制造排水量高达1500吨、装有100门大炮的三层甲板的战舰“海上君主”号的能力。到1644年,荷兰拥有1000多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舰保护商业顺畅,1000多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鱼业和内陆运输业,并拥有8万多名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水手。
1637年建成的英国“海上君王”号,该船重1683吨,有4层甲板。该舰竖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挂有皇冠帆。该舰装备102-104门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该舰队有11只锚,每只锚重2吨。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
以《纪效新书&#8226;治水兵篇》记载的戚继光水师为例,一个水兵营中4艘福船2艘海沧船和4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才有40—70门火炮,勉强可和西方一艘小吨位快速帆船相比,而且中国最大口径的船上大炮只相当于英荷等欧洲军舰大炮的1/4重量---1637年英国“海上君王”号有炮104门(共重153吨),平均每门炮按明制为2000斤以上----明未徐光启等人从澳门买来的红夷大炮,就是从英国沉没军舰上打捞出来的。
最后说说英国荷兰的大海战:
第一次英荷战争:斯赫维宁根战役(日至10日)
加巴德沙洲海战战败后,荷兰完全失去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其海岸受到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经济一度陷入瘫痪。为了挽回败局,荷兰老将特罗普决定进行一次“敢死”式的决战,他重新扩充军队,于英国海军战于斯赫维宁根海面。8月10日战斗正式开始,荷兰海军拥有战舰106艘(其中特罗普指挥82艘,德·奈特指挥24艘),英国拥有战舰100艘(蒙克指挥)。据说战斗从早晨7点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战况十分激烈。特罗普中途中弹身亡,荷兰人士气大为受挫,25名舰长脱逃。这次海战以荷兰的惨败告终,荷军损失了15艘战舰,伤亡4000多人,而英军仅损失了2艘军舰,伤亡1000多人。 据说双方总共发射了10万发炮弹!!!
第二次英荷战争
日,英荷双方舰队在英格兰东海岸外的洛斯托夫特展开海战。荷兰方面由于德·奈特远征非洲未及返回而由沃森纳尔和奥布丹指挥,大约有战舰103艘,11艘纵火船以及7艘通讯船,合计4900门炮,2.1万人。英国方面舰队总司令是查理二世的兄弟约克公爵,拥有战舰109艘,其中50门至90门火炮的战列舰为35艘,武装商船21艘,纵火船21艘,以及小型船只7艘,合计4200门炮,2.2万人。
四日海战(日至14日)(按:又称敦刻尔克海战)
日,德·奈特率领拥有84艘战舰、4600门大炮和2.2万名官兵的舰队出海。据说这是整个冬季荷兰花费了1100万荷兰盾才得以组建的。英国蒙克(当时他已经是阿尔比马比尔公爵了)率78艘战舰、4500门火炮、2.1万官兵的英国舰队迎战。
如果荷兰能把84艘战舰、4600门大炮和2.2万名官兵带到台湾,郑成功是没机会收复台湾的.
别生气,我建议你多看点书再来发言,因为网上的东西很难保证是准确的:要想学点历史,浮躁是没用的,静下心看点书是正道.
1、可是满清100倍兵力也没有惨胜,明朝是大胜
2、做屁处理,能看见的欧洲好的东西明朝又不是没有学习
3、做屁处理,明朝初速和加速度慢于欧洲就是0?
4、还是放屁,有了拋物线理论=有了近代炮术
5、仍然是放屁,风帆时代海战是要搞大小火炮搭配的,否则单凭大口径的火炮,根本挡不住纵火船
17世纪还没有设计完善的战列舰出现,百门炮以上的战列舰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16世纪拿一艘木壳帆船装一百多们铸铁炮,基本等于自杀
6、如果崇祯皇帝能把每年两千一百万两的军饷用来打造海军,欧洲是没机会占领东南亚的你知道什么叫科学吗?科学是在实践和实验中对总结经验进行整理并寻找规律的过程。中国历史上几乎不存在这种过程,不然是信口开河,不然就是浅尝辄止。有了抛物线和能量计算公式,弹道学就已经诞生了。只不过在十五六世纪还不够成熟而已。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火炮有效射程不过600米(超过这个距离,当时的做工基本没准头。)结合经验就能做出准确的装药规划和仰角计算。中国连抛物线都没有发现,更别提弹道学了。如果崇祯吧军费用来发展海军,拿什么来挡住鞑子?明朝如果不是内乱,清朝能否入关还是未知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0918 工分: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飞龙人主
在第8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家国千秋
在第84楼的发言:......

“明军都是以人数10:1的比例在和荷兰人作战”但貌似你在之前所说的“对付几百海盗几万明军都要打半年”这么算都是100:1吧!“10:1”与“100:1”是一个什么样的区别,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
另外,无论你如何解释,满清的援兵的效率低下除了能说明满清的无能以外,还能说明什么,难道你还认为在军情如火的情况下,调兵遣将的速度如此之慢还是应该的,可以被容忍的。要知道英军最初只有4000人,后来增加到2万人,难道你认为从英国本土和印度据点派遣增援到达中国要比从中国内陆增援江南更方便,哪可是半个地球的距离。

我说明朝无法学习更多西方的先进火炮技术,但并不是说明朝没有发展自己的火炮技术。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写过戚继光的火炮部队,其中“混成旅也可能携带重炮,其中之一俗称“大将军”。这种炮重一千斤,点放时则需使用大木嵌入地面是本身固定。炮铜内不用弹丸,而以小铁球和石块紧紧填实,作用是在零距离大量杀伤敌方军马,甚至炮手在点燃火药后也要跳进附近的工事里以免受伤”。这种大将军炮似乎同我们一般熟知的大将军炮不同,它更像是一种超大口径的霰弹枪(或者说是炮),它是戚继光在1568年作为蓟州总兵后为了对付蒙古骑兵的大规模冲击而特别制作的。而欧洲也是在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可见明代霰弹炮(或说枪)技术上,不说领先,至少是独立于欧洲的。
戚继光在南方作战时还有一种利器叫做“虎蹲炮”,单从图片来看它似乎很是简陋,但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地等有碍大炮机动性的战斗地域进行火炮打击所必须的。事实上它已经有了后来二战中日军在中国经常使用的那种小型迫击炮的味道。
明代还发明了“子母铳”,“所谓子母铳,其原理大致类似于火箭炮,母铳就是大炮的炮筒,子铳就是炮弹,其口径要小于母铳,在出征前先装好铁砂、石块、铅子、火药,封好,打包带走。等到地方要打了,把子铳往母铳里一塞,火药一点,立马就能轰出去,放完了,把子铳拉出来,塞进去第二个,就能大大加快发射速度”。而在欧洲火炮的连续发射问题似乎是到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到1697年,欧洲才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在这一点上明朝又是领先与欧洲。
可见明代的火器并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
三,
“你的第三点不知所云;我只是按你思路指出明朝学习西方火炮80年只能仿制已经落后的红衣,清朝学习西方40年造出不算落后的克虏伯炮;”
我是提醒你不要将1500年到1600年火炮的发展速度与1800年到1900年的火炮发展速度相提并论。我想你应该有这样一个常识,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一直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向前发展的。越接近现在人类的技术发展速度越快。1500年和1800年可是人类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差距。
四,
“你的第四点也是有问题的,从佛郎机到红衣炮,西方火炮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弹道的发展就在这一时期:”
对于你说的“弹道学的发展”我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对此百度百科上说:“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英国物理学家I.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可见弹道抛物线理论是在1600年以后才开始的,而与之相配合的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是牛顿才开始的,而牛顿出生时已经是1643年,也就是说完整的弹道学至少是在明亡以后三四十年才出现的。

“荷兰人如果把英菏大海战中的主力舰队开来,那百余巨舰数千大炮是明朝根本无法抵御的.”希望你不要老是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出来。貌似1900年的八国联军也没弄出个“百余巨舰数千大炮”来。
1.你说对了,从印度据点派遣增援到达中国要比从中国内陆增援江南更方便:一般顺风不用3个月就到了,当时从英国本土到中国,一般10个月也就到了.那个时代,海上机动能力本来就比陆上快;至于你认为10倍兵力惨胜比100倍兵力惨胜要光荣,呵呵,我保留意见,随你的便了.......
2.“大将军”是明朝中期的玩意,后来100年没有任何变化,看看本主贴的描述就知道了:
明代初期火炮限于科学技术水平限制,有着的两大缺点;
其一、以戚继光根据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所指出的;“重而难举,发而莫继”,这里主要指大型火器的问题。正如戚继光所言:“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解)由于发射速度慢,装药操作复杂费力,一旦面临实战,敌人常常趁“一发之后,仓卒无以继之”,或“必伏其身,挨我火发、闻声之后即冲突而来”,或者“佯挑战诱我,或驱所掳掠我中国人先尝,我火器叠发敌叠为进退,药尽敌冲而前”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解),导致明军常吃败仗,火炮威力的发挥大打折扣。
其实发熕也是早期欧洲炮的仿制,这个词的发音就是拉丁文"炮"的音译.
1623年明人焦勖参考西方技术书籍编著的《火攻掣要》书序中说:“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并详细比较了同期中西火器的技术特点。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对比中西火炮技术,其间的差距在所有细节中都能体现出来.所谓的霰弹,欧洲在佛郎机炮上就有采用;而且明朝子母铳根本是佛郎机炮分子铳母铳的仿制.由于没有解决子母铳之间的漏气闭合问题,射程很近.
定量药包式发射药是红衣炮的基本技术,明朝是聘请了葡萄牙军人当教练才学会操作的.
所以,明朝早期火炮技术是承继了元朝的趋势领先世界的,但不过百年就已远远落后,到明中期以后中国在火炮技术上就再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了.
我怀疑你根本没看贴就来发言了,真是不知说你什么好........
3.什么叫"不要把1500年到1600年火炮的发展速度与1800年到1900年的火炮发展速度相提并论"?这个我不太理解,首先这样做的不是阁下你吗?技术发展象汽车加速,初速不高但渐渐会加速到最高-----而如果初速为0,加速度为0,那么只有停滞了.
4.关于弹道学,你自己后面的回帖已否定了你自己的话:
16世纪前期,意大利数学家N.F.塔尔塔利亚对弹道学发展奠定基础.........塔尔塔利亚在1537年所出版的《新科学》,可说是近代弹道学和炮术的重要基础著作。伽利略则在1638年出版《两种新科学的论述》,提出投射物的轨迹为拋物线的主张,成为炮学上的一大突破。而中国,几乎所有明代之前的兵学著述中,都不曾提到火炮的瞄准技术。相对的,西方的自然哲学家则一直想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炮弹的运动。西方科学家将数学知识化约成简明实用的仪器,并藉此提升机械操作的精密度,可以说是近代技术革命中的一项重要特色,这和中国全凭经验来发射火炮的传统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
5.我从来不危言耸听,给你看点史料:
在16世纪,西班牙、法国、荷兰和瑞典等欧洲国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风帆战舰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但这些军舰和英国军舰的模样大同小异,也都是用从眩侧炮门里向外开火的舰炮来武装。
16世纪西班牙建造的‘加列尼”号战舰排水量1600吨.长56. 5米,宽15.2米,4桅7帆。装有1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分别布置在三层甲板上。
1514年法国建造的‘大亨利”号旗舰,排水量1000吨长51米,5桅。装有18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舰员700入(其冲400名是陆军)。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共有船舰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其中真正的战舰约60至70艘),总吨位57868吨,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1人。船上共载陆军19000人,加上其他人员总计六万多人。
1637年,荷兰拥有了制造排水量高达1500吨、装有100门大炮的三层甲板的战舰“海上君主”号的能力。到1644年,荷兰拥有1000多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舰保护商业顺畅,1000多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鱼业和内陆运输业,并拥有8万多名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水手。
1637年建成的英国“海上君王”号,该船重1683吨,有4层甲板。该舰竖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挂有皇冠帆。该舰装备102-104门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该舰队有11只锚,每只锚重2吨。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
以《纪效新书&#8226;治水兵篇》记载的戚继光水师为例,一个水兵营中4艘福船2艘海沧船和4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才有40—70门火炮,勉强可和西方一艘小吨位快速帆船相比,而且中国最大口径的船上大炮只相当于英荷等欧洲军舰大炮的1/4重量---1637年英国“海上君王”号有炮104门(共重153吨),平均每门炮按明制为2000斤以上----明未徐光启等人从澳门买来的红夷大炮,就是从英国沉没军舰上打捞出来的。
最后说说英国荷兰的大海战:
第一次英荷战争:斯赫维宁根战役(日至10日)
加巴德沙洲海战战败后,荷兰完全失去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其海岸受到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经济一度陷入瘫痪。为了挽回败局,荷兰老将特罗普决定进行一次“敢死”式的决战,他重新扩充军队,于英国海军战于斯赫维宁根海面。8月10日战斗正式开始,荷兰海军拥有战舰106艘(其中特罗普指挥82艘,德·奈特指挥24艘),英国拥有战舰100艘(蒙克指挥)。据说战斗从早晨7点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战况十分激烈。特罗普中途中弹身亡,荷兰人士气大为受挫,25名舰长脱逃。这次海战以荷兰的惨败告终,荷军损失了15艘战舰,伤亡4000多人,而英军仅损失了2艘军舰,伤亡1000多人。 据说双方总共发射了10万发炮弹!!!
第二次英荷战争
日,英荷双方舰队在英格兰东海岸外的洛斯托夫特展开海战。荷兰方面由于德·奈特远征非洲未及返回而由沃森纳尔和奥布丹指挥,大约有战舰103艘,11艘纵火船以及7艘通讯船,合计4900门炮,2.1万人。英国方面舰队总司令是查理二世的兄弟约克公爵,拥有战舰109艘,其中50门至90门火炮的战列舰为35艘,武装商船21艘,纵火船21艘,以及小型船只7艘,合计4200门炮,2.2万人。
四日海战(日至14日)(按:又称敦刻尔克海战)
日,德·奈特率领拥有84艘战舰、4600门大炮和2.2万名官兵的舰队出海。据说这是整个冬季荷兰花费了1100万荷兰盾才得以组建的。英国蒙克(当时他已经是阿尔比马比尔公爵了)率78艘战舰、4500门火炮、2.1万官兵的英国舰队迎战。
如果荷兰能把84艘战舰、4600门大炮和2.2万名官兵带到台湾,郑成功是没机会收复台湾的.
别生气,我建议你多看点书再来发言,因为网上的东西很难保证是准确的:要想学点历史,浮躁是没用的,静下心看点书是正道.
1、可是满清100倍兵力也没有惨胜,明朝是大胜2、做屁处理,能看见的欧洲好的东西明朝又不是没有学习3、做屁处理,明朝初速和加速度慢于欧洲就是0?4、还是放屁,有了拋物线理论=有了近代炮术5、仍然是放屁,风帆时代海战是要搞大小火炮搭配的,否则单凭大口径的火炮,根本挡不住纵火船17世纪还没有设计完善的战列舰出现,百门炮以上的战列舰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16世纪拿一艘木壳帆船装一百多们铸铁炮,基本等于自杀6、如果崇祯皇帝能把每年两千一百万两的军饷用来打造海军,欧洲是没机会占领东南亚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25973 工分:106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ACW
在第8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家国千秋
在第86楼的发言:而且百度上关于《回民起义》中写道:
前两册是关于云南回民起义的资料,包括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几次起义。
后两册是关于西北回民的起义。近代史上的西北回民起义,多是在同治、光绪年间()。
清初顺治年间()米喇印、丁国栋起义,以及乾隆四十六年(1781)和四十九年(1784)苏四十三、田五起义有密切关系,故该书把顺治、乾隆年间回民起义的记载,也选收了两篇放在第三册卷首。
可见回民起义,......
各朝代一般都有几起较大规模的起义,而小规模的起义则是要多得多,甚至不计其数,各朝代都是这样的,所以一般只能计算较大的。这儿是网上找的一个中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起义列表:
0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0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03: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04:西汉----赤眉农民起义战争
05: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06:两晋----杜弢起义
07:两晋----孙恩起义
08:两晋----卢循起义
09:南北朝--赵广起义
10:南北朝--盖吴起义
11: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
12: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13: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14: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15:隋------瓦岗农民起义
16:隋------窦建德起义
17:唐------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18:唐------袁晁起义
19:唐------方清、陈庄起义
20:唐------裘甫起义
21:唐------庞勋起义
22:唐------王仙芝起义
23:唐------黄巢农民起义
24:唐------阡能起义
25: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26:宋------宋江起义
27:宋------方腊起义
28:宋------八字军抗金起义
29:宋------红巾军抗金起义
30:宋------邵兴抗金起义
31:宋------钟相、杨幺起义
32:宋------魏胜抗金起义
33:宋------红袄巾抗金起义
34:元------元末农民起义
35:明------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36:明------刘六、刘七起义
37:明------明末农民起义
38:清------古州苗民起义
39:清------白莲教起义
40:清------天理教暴动
41:清------捻军起义
42:清------太平天国运动
从这个列表上来看,唐朝时期的较大规模的起义(反唐起义)似乎是最多的。我的回复是针对55楼的发言,那个家伙可是说“这到不能一概而论。明朝也想无为而治,刀枪入库,享受什么也不管的统治最高境界。可是,满世界的造反者不答应啊”,貌似他的意思就是满清是国泰民安,可以无为而治,刀枪入库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11177 工分:1641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家国千秋
在第8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飞龙人主
在第7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家国千秋
在第69楼的发言:......
首先,“对付几百海盗几万明军都要打半年”,几万明军,阁下真有本事一句话,就将明军调动的兵力翻了几翻,“南居益于1624年2月下旬开始进攻澎湖,明军总数达1万多人,拥有战船、火船200余艘,”转载自《争夺台湾:国共对话秘录(精选)》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 作者:刘丕林 。希望你不要老是信口开河。
第二,“明朝用了100年才能仿制已经落后的红衣炮,”。很抱歉红衣炮是明朝当时能够缴获的最先进的火炮了,“西方当时发展出的攻城炮、野战炮等明朝并不知晓,也无从仿制。”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可见当时明朝并不是不想发展更为先进的火炮,而是当时的西方陆军装备更本还没能力到达东方,“在公元 1464 年由土耳其造炮巨匠穆尼耳.阿里铸成,长 5.2 米(17 英尺),重量超过 17 吨,发射时装用重达 136 公斤(300 磅)的火药,可以将 295 公斤(650磅)重的弹丸投射到 1.6 公里(1英里)之遥。”重量超过 17 吨,你认为当时各国的舰船可能放下这么个大的家伙,再把它运到东方来。所以明朝政府当时只能以西方的舰载炮为蓝本进行学习和发展,而不可能是野战炮或是攻城炮。
第三,“清朝用了40年可以造克虏伯炮”,你用此来对比明朝发展火炮的落后真是笑话,你认为在1644年以前,西方哪个国家能用40年的时间来发展出虏伯炮。
第四,“打葡人和打荷兰人,时间相隔80多年,明军主力武器基本没变,哪里看得出差距? ”。明军主力武器基本没变,那是因为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火炮技术发展的还是很缓慢的,否则为什么荷兰人不能用他们80年来发展出的先进火炮打败80多年主力武器基本没变的明军。难道你还认为荷兰人都是些和平主义者,或者他们都是维和部队。
上述三,四点总结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你根本没有看见明代世界军备的发展速度,根本不是19世纪后半断的发展速度可以比拟的,否则我还可以说新中国只用了二十年就发展出了核武器呢?
第五,“你所说的调用"贵州、甘肃、广西、云南"的兵有些到战争结束后才赶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从日开始到日结束。战争打了两年,增援部队还没能到达战场,希望你只是和前面一样是在信口开河,否则,这只能让我更加感到满清的无能。
1.无论怎么说,明军都是以人数10:1的比例在和荷兰人作战:转贴一下:
这只是明军和荷兰人一系列冲突的开始,以澎湖之战最为出名。烧毁荷兰船只后,福建明军开始集结,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日(日)正式誓师出战,巡抚南居益亲自浮海至金门,下令渡海出击澎湖。《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日,繇吉贝突入镇海港,且击且筑,垒一石城为营。屡出奋攻,各有斩获,夷退守风柜一城。”
应该是攻击行动很不顺利,随后在这个月内明军再次派兵澎湖增援,“是月,南院发二次策应舟师,委加衔都司顾思忠等统领至彭湖镇海会齐,嗣是攻打无虚,而夷犹然不去。”
到了5月份,澎湖仍未攻下来,荷兰人仍在坚守。明军不得不派出第二次增援部队,《明熹宗实录》记载:“南军门虑师老财匮,于四月内又行巡海二道,亲历海上,会同漳泉二道,督发第三次接应舟师。委海道孙国祯,督同水标刘游击、彭湖把总洪际元、洪应斗驾船,于五月二十八日到娘妈宫前……”
当时与荷兰人私下贸易的海商海盗团伙都在跃跃欲试想要支援荷兰人,他们正在聚集在澎湖海域上。副总兵俞咨皋曾就此事向南居益报告说:“今倭夷连和,奸盗党附,我孤军渡澎,宾主倒置,利害判于斯须,胜负殊难期必。事急矣!”明军必须加紧进攻了,战事旷日持久的下去明军粮饷都要接济不上了。
六月十五日(7月29日),在得到新来的火铳部队支援后,明军誓师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红毛城下,然后又成僵持状态。荷兰新司令官孙克在8月3日抵达澎湖,他发现中荷危机正在扩大,形势已十分严峻。据《巴达维亚日记》记载:“白沙岛驻有中国军约四千人与兵船一百五十艘,以后兵数逐渐增加,至是月(指8月)中旬,增至一万,进出澎湖岛。荷兰人虽将台窝湾之砦破坏,调回其守备兵,然白人不过八百五十人,其中少年兵有一百十一人,病人亦属不少,到底难以对抗。”
当时明军坚持战斗的决心已使孙克对局势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明军拥有10:1的人力优势!他承认“中国人不但拥有一万人及包括战船、击沉船、火船等合计戎克船二百艘,而且中国对我方有令人难以置信之戎克船兵士等大量准备,盖战争系奉中国国王之特命所行;”所以,孙克认为荷兰方面没有派来支援力量,自己部队再继续战斗下去已没有希望了,必须谈判解决这场冲突。
七月初三日(8月16日),明军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兰人不得不同意撤离,怀抱屈辱离开占领了二年的澎湖。此战明军三次增兵,战事拖延了八个月时间,拥有10倍于敌的兵力却始终不能攻占荷兰人的要塞,最后以围困战术逼退荷兰人。这次战役海上交锋的事迹几乎没有,明军靠围困总算收回了澎湖。
2.其实你的这句话就是关键所在:阁下自己的说法:"可见当时明朝并不是不想发展更为先进的火炮,而是当时的西方陆军装备更本还没能力到达东方....."
也就是说明朝在火炮技术上完全没有创新发展能力,只能依靠模仿西方的东西:这个实质要害问题在清朝仍未有变化,所以强调明朝仿制能力毫无意义,因为清朝仿制的时间更短,仿制的东西更多,但也只能证明技术落后.同理,明朝也是一样的问题,除了靠外来技术输入,自己毫无创新能力.
3.你的第三点不知所云;我只是按你思路指出明朝学习西方火炮80年只能仿制已经落后的红衣,清朝学习西方40年造出不算落后的克虏伯炮;
也就是说这种仿制速度的比较丝毫没有意义,技术落后和自己没有研发能力的毛病两个朝代是一样的;其实明朝在接触了红衣炮和开始仿制红衣炮之间,还是相隔了20年的,明廷从 1622年才正式开始仿制红衣炮,距离荷兰军舰到中国也近20年了,不比两次鸦片战争相隔时间短多少.而且,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就已仿制出英国式的快速炮船,只是不等参战就已战争结束了.这个你可以查查林则徐的史料,还有中国帆船史的资料.
4.你的第四点也是有问题的,从佛郎机到红衣炮,西方火炮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弹道学的发展就在这一时期:时隔80年,明军主力武器没有变化,连佛郎机都用的不多。
而且,荷兰人如果把英菏大海战中的主力舰队开来,那百余巨舰数千大炮是明朝根本无法抵御的.还好当时航海技术还不发达,荷兰的摊子铺到全球实在太大,来到中国的军舰最多不到10只,大炮不过百;还是比主力战列舰差两个档次的快舰,人员不过千,所以才能让明朝以人海舰海战术惨胜.
郑芝龙称霸海上时期,他的很多军舰大炮就是在马尼拉买的.明朝水师在他面前不堪一击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三,四点总结来看,明朝在学习西方的速度上并未比清朝快多少,而且两个时期都是只能仿制没有创新能力的.
5;你可以看看《天朝的崩溃》一书:清朝在各地调兵不可能是在同一天同时征调的,而是在战争期间陆续征调的,到战争结束前还在调边疆的兵来参战-----各地部队接到调令和出发的时间都不同,如果藏区边地的部队在1842年初接到命令,等他们到沿海时,战争也早结束了----因为这样的部队要在路上走10个月。

“明军都是以人数10:1的比例在和荷兰人作战”但貌似你在之前所说的“对付几百海盗几万明军都要打半年”这么算都是100:1吧!“10:1”与“100:1”是一个什么样的区别,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
另外,无论你如何解释,满清的援兵的效率低下除了能说明满清的无能以外,还能说明什么,难道你还认为在军情如火的情况下,调兵遣将的速度如此之慢还是应该的,可以被容忍的。要知道英军最初只有4000人,后来增加到2万人,难道你认为从英国本土和印度据点派遣增援到达中国要比从中国内陆增援江南更方便,哪可是半个地球的距离。

我说明朝无法学习更多西方的先进火炮技术,但并不是说明朝没有发展自己的火炮技术。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写过戚继光的火炮部队,其中“混成旅也可能携带重炮,其中之一俗称“大将军”。这种炮重一千斤,点放时则需使用大木嵌入地面是本身固定。炮铜内不用弹丸,而以小铁球和石块紧紧填实,作用是在零距离大量杀伤敌方军马,甚至炮手在点燃火药后也要跳进附近的工事里以免受伤”。这种大将军炮似乎同我们一般熟知的大将军炮不同,它更像是一种超大口径的霰弹枪(或者说是炮),它是戚继光在1568年作为蓟州总兵后为了对付蒙古骑兵的大规模冲击而特别制作的。而欧洲也是在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可见明代霰弹炮(或说枪)技术上,不说领先,至少是独立于欧洲的。
戚继光在南方作战时还有一种利器叫做“虎蹲炮”,单从图片来看它似乎很是简陋,但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地等有碍大炮机动性的战斗地域进行火炮打击所必须的。事实上它已经有了后来二战中日军在中国经常使用的那种小型迫击炮的味道。
明代还发明了“子母铳”,“所谓子母铳,其原理大致类似于火箭炮,母铳就是大炮的炮筒,子铳就是炮弹,其口径要小于母铳,在出征前先装好铁砂、石块、铅子、火药,封好,打包带走。等到地方要打了,把子铳往母铳里一塞,火药一点,立马就能轰出去,放完了,把子铳拉出来,塞进去第二个,就能大大加快发射速度”。而在欧洲火炮的连续发射问题似乎是到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到1697年,欧洲才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在这一点上明朝又是领先与欧洲。
可见明代的火器并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
三,
“你的第三点不知所云;我只是按你思路指出明朝学习西方火炮80年只能仿制已经落后的红衣,清朝学习西方40年造出不算落后的克虏伯炮;”
我是提醒你不要将1500年到1600年火炮的发展速度与1800年到1900年的火炮发展速度相提并论。我想你应该有这样一个常识,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一直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向前发展的。越接近现在人类的技术发展速度越快。1500年和1800年可是人类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差距。
四,
“你的第四点也是有问题的,从佛郎机到红衣炮,西方火炮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弹道的发展就在这一时期:”
对于你说的“弹道学的发展”我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对此百度百科上说:“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英国物理学家I.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可见弹道抛物线理论是在1600年以后才开始的,而与之相配合的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是牛顿才开始的,而牛顿出生时已经是1643年,也就是说完整的弹道学至少是在明亡以后三四十年才出现的。

“荷兰人如果把英菏大海战中的主力舰队开来,那百余巨舰数千大炮是明朝根本无法抵御的.”希望你不要老是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出来。貌似1900年的八国联军也没弄出个“百余巨舰数千大炮”来。
1.你说对了,从印度据点派遣增援到达中国要比从中国内陆增援江南更方便:一般顺风不用3个月就到了,当时从英国本土到中国,一般10个月也就到了.那个时代,海上机动能力本来就比陆上快;至于你认为10倍兵力惨胜比100倍兵力惨胜要光荣,呵呵,我保留意见,随你的便了.......2.“大将军”是明朝中期的玩意,后来100年没有任何变化,看看本主贴的描述就知道了:明代初期火炮限于科学技术水平限制,有着的两大缺点;其一、以戚继光根据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所指出的;“重而难举,发而莫继”,这里主要指大型火器的问题。正如戚继光所言:“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解)由于发射速度慢,装药操作复杂费力,一旦面临实战,敌人常常趁“一发之后,仓卒无以继之”,或“必伏其身,挨我火发、闻声之后即冲突而来”,或者“佯挑战诱我,或驱所掳掠我中国人先尝,我火器叠发敌叠为进退,药尽敌冲而前”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军器解),导致明军常吃败仗,火炮威力的发挥大打折扣。其实发熕也是早期欧洲炮的仿制,这个词的发音就是拉丁文"炮"的音译.1623年明人焦勖参考西方技术书籍编著的《火攻掣要》书序中说:“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并详细比较了同期中西火器的技术特点。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对比中西火炮技术,其间的差距在所有细节中都能体现出来.所谓的霰弹,欧洲在佛郎机炮上就有采用;而且明朝子母铳根本是佛郎机炮分子铳母铳的仿制.由于没有解决子母铳之间的漏气闭合问题,射程很近.定量药包式发射药是红衣炮的基本技术,明朝是聘请了葡萄牙军人当教练才学会操作的.所以,明朝早期火炮技术是承继了元朝的趋势领先世界的,但不过百年就已远远落后,到明中期以后中国在火炮技术上就再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了.我怀疑你根本没看贴就来发言了,真是不知说你什么好........3.什么叫"不要把1500年到1600年火炮的发展速度与1800年到1900年的火炮发展速度相提并论"?这个我不太理解,首先这样做的不是阁下你吗?技术发展象汽车加速,初速不高但渐渐会加速到最高-----而如果初速为0,加速度为0,那么只有停滞了.4.关于弹道学,你自己后面的回帖已否定了你自己的话:16世纪前期,意大利数学家N.F.塔尔塔利亚对弹道学发展奠定基础.........塔尔塔利亚在1537年所出版的《新科学》,可说是近代弹道学和炮术的重要基础著作。伽利略则在1638年出版《两种新科学的论述》,提出投射物的轨迹为拋物线的主张,成为炮学上的一大突破。而中国,几乎所有明代之前的兵学著述中,都不曾提到火炮的瞄准技术。相对的,西方的自然哲学家则一直想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炮弹的运动。西方科学家将数学知识化约成简明实用的仪器,并藉此提升机械操作的精密度,可以说是近代技术革命中的一项重要特色,这和中国全凭经验来发射火炮的传统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5.我从来不危言耸听,给你看点史料:在16世纪,西班牙、法国、荷兰和瑞典等欧洲国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风帆战舰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但这些军舰和英国军舰的模样大同小异,也都是用从眩侧炮门里向外开火的舰炮来武装。16世纪西班牙建造的‘加列尼”号战舰排水量1600吨.长56. 5米,宽15.2米,4桅7帆。装有1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分别布置在三层甲板上。1514年法国建造的‘大亨利”号旗舰,排水量1000吨长51米,5桅。装有18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舰员700入(其冲400名是陆军)。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共有船舰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其中真正的战舰约60至70艘),总吨位57868吨,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1人。船上共载陆军19000人,加上其他人员总计六万多人。1637年,荷兰拥有了制造排水量高达1500吨、装有100门大炮的三层甲板的战舰“海上君主”号的能力。到1644年,荷兰拥有1000多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舰保护商业顺畅,1000多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鱼业和内陆运输业,并拥有8万多名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水手。1637年建成的英国“海上君王”号,该船重1683吨,有4层甲板。该舰竖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挂有皇冠帆。该舰装备102-104门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该舰队有11只锚,每只锚重2吨。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以《纪效新书&#8226;治水兵篇》记载的戚继光水师为例,一个水兵营中4艘福船2艘海沧船和4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才有40—70门火炮,勉强可和西方一艘小吨位快速帆船相比,而且中国最大口径的船上大炮只相当于英荷等欧洲军舰大炮的1/4重量---1637年英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弓箭手大作战房间爆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